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14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十篇)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1

一、生本课堂的重要性与需求背景

以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反复讲,学生没有参与到组织学习活动中,影响了学生潜能发掘和个性发展。生本模式提倡把教学活动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人,自觉学习掌握课堂重点与知识难点,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环节。促使学生从“教我学”转化为“我能学”,以主动索取取代被动接受,这是生本课堂对教师的发展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本教学理念的实施策略、方法

1. 构建生本课堂,转变自身角色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构建生本课堂,不仅要求新一代的教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水准,还要有引领、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精致的教学活动,学会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因而教师要先解放自己,做一名全能型的幸福教师,不断转换自身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班级内部,以“允许质疑、平等对话、独特见解、宽容善待、互帮互助”为原则,逐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科学的课堂环境。这样的生本课堂,既释放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又解放了自己的教学。

2. 明确合作目标,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应该学会运用精巧的教学设计,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同时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逐渐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在生本课堂中,把每一课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相联系,真正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

3. 把握生本课堂教学关键,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生本教育研究的侧重点是积极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质疑能力等。生本模式教学的具体环节是先利用课前小研究的形式探究所学知识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把握课堂重、难点,最后进行有效展示,巩固所学。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重在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智力潜能,促进学生懂得主动思考,发挥其创造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课下主动思考、课上自主交流、积极展示成果”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后的快乐心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三、对生本课堂模式的感悟、反思

1. 前置性小研究的完成效果不太理想

前置性小研究作为生本模式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主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重点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伴随着生本教育的普及,这一环节,总体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在课前检查前置性小研究的时候,有些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对于布置的疑难问题不挖掘;还有的学生没有信息技术支撑,没有电脑,搜集资料很困难。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2. 课堂参与度不够,学生两极分化

生本教育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模式,所以,许多问题都是在学生的讨论探究中解决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小组展示中,有一部分同学积极参与,敢于发言,这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与之相反,还有另一部分孩子,他们从不发言,总是在心里指着别人的帮忙,慢慢地懒惰起来。因而班级内部在学情上就产生了两极分化现象,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结束语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2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徐红

【摘要】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课堂中逐渐深入、渗透,打造以学生为课堂根本的教学理念,以学习决定教学的手段尤为值得关注。以学定教的重点在于以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课前预习状况为基础,教师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本节内容的教学计划。“生本”阅读课堂不仅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还应在课堂中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愉快和感兴趣的阅读中实现进步。阅读课堂作为学生积累学习知识、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本着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原则,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从而创设出高效的以学定教的“生本”阅读课堂。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阅读课堂;生本理念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打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小学阅读课堂更加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情境阅读”和“朗诵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利用多样阅读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课前预习,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建立在学生所具有“学情”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全面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具体的课堂预习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

1.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教师在布置新课预习内容时,要把阅读课堂中产生的生字和新词进行标注,然后设计成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无障碍阅读。为了保证生字和生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进行,将生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生词通过摘抄字典的词义解释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抽出时间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为阅读课堂进行大略规划和制定步骤。

2.朗读和总结文章的必要。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强调朗读和总结文章大致内容的重要性,朗读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章讲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进行课前朗读时会发现教师所标注难词的遗漏,学生就会自觉将难词解决,起到朗诵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预习时,不仅可以通透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有初步的认识,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

二、丰富阅读课堂,注重“生本”理念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学习作用,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生本”课堂效果。

1.完成课堂生字和新词的总结和学习,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实现针对性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确保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下进行适合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个别学生和小组代表的方式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随机提问学生对生字新词拼音的标注和生字新词的默写、解释,或者在班级内划分适当的小组,并以小组检查的方式选出优秀预习小组,激发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风》中,教师可以重点检查“唤醒”、“明媚”、“生机勃勃”、“暖烘烘”和“凛冽”等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检查环节完成“以学定教”的教学准备。

2.强调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地位,发挥“生本”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利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作用设计成“小游戏”环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仍存在不容易集中、集中时间较短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一些枯燥的阅读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兴趣。比如,在《新型玻璃》这一阅读文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自然段所介绍的不同新型玻璃进行归纳,让学生分别扮演“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和“防盗玻璃”等,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扮演的乐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加深阅读记忆。

3.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实现系统化学习。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能力方面实现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会借鉴和利用。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如,在《落花生》这一文中,问题可以设计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事件的简略和次要、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四要素”: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生本”课堂的优势不仅在于给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习自由,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完善的时期,因此,系统化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难点所在,我们还应贯彻阅读课堂的根本,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学习下完成阅读的理解和总结。

三、完善以学定教,拓展“生本”内容

对于以学定教的完善不仅在于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课堂内容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关于在阅读课堂中拓展“生本”的内容,是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通过多样形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中选取的有效教学手段。总之,要在小学阅读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就要在教师“以学定教”的基础上根据丰富的“生本”教学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从而为积累学习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课下阅读时间的规划,从而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在阅读课堂的复习中巩固学习内容,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拓展课下的阅读学习应该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下拓展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回顾课内的学习方法,强调课后对于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能力型学习的发展。课后作业模式也是体现“以学定教”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内容,作业可以分为探究式作业、自主式作业和合作式作业等三种类型,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体现“生本”理念,突出学生自身思想的重点所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摘抄阅读中的优美句子并写下自身感悟,还可以通过家长和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字词检查,对于拓展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阅读学习写出相关题目的“文章”。

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实现“生本”理念的落实。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教学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打好牢固的阅读基础和写作素材积累,最终实现高效科学阅读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汤佳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小议中低段生本阅读课堂的营建[J].课外语文,,(8):26-28.

[2]徐琴。谈初中语文阅读课中的“以学定教”——以预习导学案为载体的《背影》教学[J].中学语文,,(Z1):53-55.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3

我校实施“生本”教育已一个学年了。下面,我结合课堂实践,谈一下对生本教育中“前置作业设计”的几点理解和思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仁们予以指正。

一、前置作业是生本教育的必备要素

生本教育中一定要有“前置性作业”,而且应该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有效的作业。没有“前置性作业”的课堂,很难说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它体现了生本教育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与“小组建设”、“加分机制”、“课堂展示”并重,是生本教育的四大元素之一,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导航针”,对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暗中“统领”的作用。

二、前置作业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的家庭作业

1.布置的目的不同

传统教育中的“家庭作业”主要是为了复习、巩固、强化当天所学的知识,即为了“温故”。而生本教育中的前置作业设计目的,则是为了第二天的新课而设计,是为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做铺垫,做指引,是为了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确定如何组织、安排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即为了“知新”。传统教育是“先教后学”,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所以前置作业中“前置”这一做法,则是从根本上实现了“教”与“学”的先后的转变。

2.作业内容及其比例不同

前置作业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新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它类似于传统的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它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提炼和规划。前置作业的内容,有的时候就是学生家庭作业的全部或占作业中的绝大部分的比例。当然,生本教育不是完全不留复习性质的作业,但当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和课上合作、交流、讨论、展示这些环节学习后,对已经学会的东西,就不需要再进行大量的、机械的重复训练,因而练习题的量不会很大,是少而精的,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则无需再布置。而传统教育的家庭作业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则是同类练习题的一种堆砌,而且量比较大,而对新授课的预习则布置得较为粗略,在所有家庭作业中只占一小部分比例。

3.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方法不同

生本教育中的“前置作业”,有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教材,个人独立完成,有的内容需要小组中分工协作来完成,方法和途径很多。而传统的家庭作业绝大多数情况下,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它具有检测性的目的。

4.作业的批改评方式、评价方式不同

传统教育的家庭作业几乎都是由教师来批改的,有的学校甚至是“全批全改”,教师的负担特别重。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只有教师评价。而生本教育中的作业批改,根据作业的种类,尤其是那些批改难度不大的内容,则增加了在老师的指导、统领下的学生参与批改的方式,即,老师、大组长、中组长、小组长逐层批改,而且当面批改、评价、交流。当然,不是所有的组长们每次作业批改都能尽善尽好,所以每个中组设置“纠错员”这一点很重要。当然,一些在课堂上展示性的作业,师生都评,生生互评的特征就更为突出了,所以生本教育中的作业批改方式和评价方式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毫无疑问,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而且在互批互评中还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反照自己的缺点。同时,让学生参与批改和评价,也很好地体现了“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

5.教师布置作业的理念、原则不同

传统教育中教师布置作业目的单一,即加强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巩固、训练、强化,最终考到一个好成绩,说到底还是“应试”的理念。而生本教育中教师设计前置作业的理念,是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以生长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其讲究的四大原则就是最好的证明。

“简单”要求教师设计作业环节清晰、难度不要过高,即,“下要保底”; “根本”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要紧扣教材、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知识的根本,挖掘教材,吃透教材,不要偏离了知识的主线;“开放”是指鼓励教师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和能力水平,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趣味”性原则,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样的题型, 新颖的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 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之情绪高昂, 乐于思考。

三、前置作业不同于“导学案”,更不同于“教案”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等等环节。“导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案卷,它体现课堂所有的教学内容及流程。“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项目。总之,它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教学方案。

而我们这里说的“前置作业”,它是一种纯粹的“课下作业”,它不同于“两案”中的任何一案,它是直接并完全呈现给学生的内容。 “两案”中类似于教学目标等内容,是无需呈现在作业上的,这些内容事项教师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前置作业只需呈现出要求学生去完成的内容即可,做到环节清晰,要求明确,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可操作性强,并且要少而精,总之,它是为生本课堂服务的有效的作业。

四、前置作业不应是生本课堂的全部

前置作业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确对第二天的课堂具有一定的引领性、铺垫性、统摄性,但也不能过分夸大了它的功能,赋予它课堂上全部的“使命”,把“作业内容”等同于全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课下全部写完,然后只等课上或“交流”或“展示”。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负担。

基于一节“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4

关键词:“生本课堂”,实践,思考

“教无定法”, 同一课题可以用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呈现, 当然, 达到的效果不尽相同。生本理念认为:在课堂中, 教学过程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学问题设计能让学生主动探究、质疑, 教学目标能有效实践, 课堂氛围轻松和谐。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 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按照这样的思路, 我完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 并进行了反思。

一、课堂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引导分析———合作探究———提供支持———展示交流———引导评价———自我完善。图示如下:

二、课堂实践

(一) 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课堂导入:展示历史图片“斯大林执政时期,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片中渗透的历史信息, 从而得出结论:“前苏联生病了”, 进而成功创设了“为苏联治病”这一历史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接着, 我引导学生对前苏联这个“病人”进行“察病症”、“找病因”等环节教学完成对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 完成知识结构的衔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性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 “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在本节课中, 学生自主学习是贯穿本节课教学始终的。如学生如何给前苏联开药方、二战后前苏联领导人给前苏联开了怎样的药方等, 都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二) 引导分析, 合作探究。

引导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问题的关键之处, 并让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的基本要求与流程。得以聚焦的问题既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又是探究性学习的真正起点。因此, 在下面环节中通过引导分析, 让学生把注意力聚焦到如何给前苏联这个“病人”开药方的问题上。第一环节:如果学生是医生, 会给前苏联开出怎样的药方?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探究、讨论, 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后, 给出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发现前苏联的病症所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此做铺垫, 下一环节的重难点内容就容易突破和解决。

第二环节:以小组为单位, 归纳二战后前苏联的几位领导人为前苏联开出的药方, 并得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并对探究讨论成果进行归纳整理, 进行展示。

(三) 提供支持, 展示交流。

小组展示交流环节可以既让学生展示收获, 又相互发现问题, 进而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后, 把归纳整理的知识点进行展示交流。教材中三个领导人进行改革, 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分别安排三个小组进行展示,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补充, 提出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问后, 再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讨论作答。在这期间, 我设置一个“导演”的角色, 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 我也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学生在展示交流时, 如果出现知识点上的错误, 其他小组又没有发现, 我会给他们及时指出来;针对学生的质疑, 如果学生无法进行解答, 或解答得不够科学严密, 我也会进行补充, 给予合理解释。

(四) 引领评价, 自我完善。

在小组进行展示交流后, 我除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和总结外, 还引领学生进行评价。三个领导人的改革, 即三个医生为前苏联这个“病人”所开的医治“药方”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我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并得出认识: 前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进而引出问题:从苏联的改革中得到的启示有哪些? 并通过学生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 让学生进行自我完善, 即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三、课后反思

(一)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有效实现 , 亦有惊喜。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苏 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失败原因;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这些目标在本节课中最终都得到有效实现。 尤其是认识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这一情感目标达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就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2.以生为本, 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以为前苏联“治病”为主线, 引导学生分析, 让学生清晰思路, 进而对重点内容进行探究、成果展示, 其他小组补充, 提出质疑。在整个过程中, 我以组织者的角色参与其中, 对小组探究进行指导, 对学生展示不妥的地方进行点拨纠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发挥。

3.课堂氛围轻松, 学生畅所欲言。“生本教学”倡导以生为本,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本课中, 学生的讨论是自由地, 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观点, 在展示过程中也畅所欲言, 尽管有些表述不规范, 有些表达比较口语化, 有些口头禅等, 但这些都是他们经过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氛围轻松, 气氛和谐, 学生比较欢迎。

(二) 教学中的明显不足。

1.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合作探究, 并进行成果展示, 这是本次教学实践的主要呈现形式, 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积极, 也有少数学生像旁观者, 极少发表个人见解。

2.课堂中生成性的知识不够。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 倡导开放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 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成性问题就会出现。但在本节课堂中, 这种生成性的资源出现的并不多。因此, 学生思维的火花没有充分得到碰撞, 生生互动与互评也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3.课堂中具有“思维度”的问题设计不够。 在本节生本课堂中, 教学重难点突破内容主要依靠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重点强调实现的。在学生把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后, 教师应该即刻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 进而给予适当的点拨, 必要时要设计一些有“思维度”的问题进行拓展提升。但在本节课中, 这一点做得显然不够, 所以学生思维的锻炼还不到位。

四、反思对策

(一) 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

针对少数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意识不强这一情况, 我认为可以通过合理分组、加强学生小组建设解决。平时不爱参与的学生可以和上课积极踊跃发言的学生分在一组, 这样通过参与意识强的学生营造探究氛围, 带动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同时加强小组建设, 明确小组分工, 形成组间竞争等手段, 激励所有学生参与。老师也可以在授课时, 走到不爱发言学生中间, 鼓励其发言, 帮助其克服。

(二)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有价值的生成信息。

生本课堂既是生成的课堂, 又是开放的课堂, 如何促进学生生成问题, 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 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信息。生成的信息往往出现在教学难点处, 所以教师在教学难点突破时, 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 从问题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设计有“思维度”的问题, 促使教学目标实现。

在课堂中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度不够, 学生的思维就没有充分调动, 探究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长此以往, 学生会觉得学习知识很枯燥。所以在备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兴奋度。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1.

[2]郭强.历史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原则探讨.新浪博客.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5

为了真正走进新课程,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且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校引进生本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现就本学期生本教育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

一切改革,理念先行。为了使教师转变“师本教育”的观念,我们狠抓了教师的理论学习,要求教师的业务学习必须是郭思乐的《教育走进生本》和《人民教育》2009年第15-16期“生本教育”专辑中的内容。强化理论灌输,强制转变观念,实践看,大部分教师都能说出“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想,并在教学实际中尝试运用。

二、强力推进,狠抓落实。

1、生本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理念上,它必须落实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规定必须按“生本教育”理念施教,打造生本课堂。硬性限制教师直接授课时间,高年级不超过10分钟,中年级不超过15分钟,低年级不超过20分钟。做到先学后教,以学论教,以期实现不教而教。

2、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由于“生本教育”实验始于2009年初,教师在探索实践中,已经有所收获,为此,在期初培训班中选择五位教师以“生本教育实施中的收获与困惑”为题进行经验交流和研讨。因为这些事都是教师亲历的,所以引起了教师的共鸣。这种培训方式,比主任空乏的讲效果好,使教师能够互相借鉴。在第十六周,又以“生本教育故事会”为载体,再次进行了经验交流。每一个教师都登台亮相,讲述了一个个在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每位教师用自己的故事感动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的故事感动着。

3、以校本研修活动为龙头,引领教师实现生本课堂。本学年的大型校本研修活动均以“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听课说课,讨论交流,主任再进行总评。肯定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每次研修活动都成为了打造生本课堂的引领活动,对教师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4、通过听课、评课,进行专业引领。校长、主任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进行指导。在听课过程中,有时就某个环节亲自登台为教师示范,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课下,用生本理念为教师评课,真诚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一次不行两次、三次……,教师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实践着,反思着,进步着,提升着。

5、“八个一”教师基本功研修活动均以实施“生本教育”为载体。“八个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生本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异”的目标。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我校以生本教育为载体,开展了“八个一”教师基本功研修活动。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等均以生本教育为内容。这样既不增加教师负担,又能学以致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得多了,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学得愉快了。课堂上见到更多的现象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班中展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些教师原来总爱说“有几个笨学生,我什么办法都使了,没治了”。现在有些教师爱说:“现在我教得轻松了,基本上不用我讲,学生自己就学会了”,“真没想到这个原来没治的学生竟然能如何如何”,“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学生学得很高兴,我也很高兴”。“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低估学生的能力比高估学生的能力更可怕”。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当全体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之时,就是生本教育成功之日。

当然我们还存在有一些问题,需要尽快改进。

1、有些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做到全面依靠学生,仍然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所以反映到教学中不敢放手,仍然在不厌其烦的讲解,坚守着“师本教育”这块阵地。

2、教师放不开手脚,教师也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学,但当学生学不会的时候,又收回来教师讲,最后总结为:小问题,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学,重点问题、疑难问题还得教师讲。就这样在半迷茫状态下工作着。

3、也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学习,但太费时费力,认为这样跟不上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还是教师讲快捷、高效。

4、理念也学明白了,课堂上也用了,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当学生所说的总也说不到预设的点子上时,教师再也奈不住引导者的角色的寂寞了,在一声声“对吗?”、“多长时间了还想不起来?”的质问声中,结束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全体学生都闭上了嘴,开始了严肃的师本教育------教师讲解。

5、前置性学习得不到保障,把它理解为一般意识上的预习预习,使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成为一句空话。

6、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生怕放开手脚以后学生自学抓不住考试点,考试成绩得不到保障。在频考的笼罩下进行生本教育,就像带着镣铐跳舞。

总之,当生本受阻时,有些老师没有认真反思,从自身的理念方法上找原因,便对生本教育的可行性产生怀疑,便使出了自己看家本式------我讲你听,回到了师本教育的老路上来。

下步工作措施:

一、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彻底转变教学观念。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研究,是教育部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0年来,生本教育在内地、香港、澳门等地的2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获得了深远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它实现了“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异”的理想。我们教师手中的《教育走向生本》和《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都做了全面的、系统的介绍。生本教育实施的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需要的是强化理论学习,不能把理念停留在口号上,也不能摘写在笔记上就算学完了。一定要反复学,体味着学,使生本理念入脑、入心,落实到工作的行动中,一定要学深学透。必要的时候要考试。

二、改革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

从2009-2010第二学期开始,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主要看两方面。第一,看习惯培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必备重要条件,它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学期按照本中心小学〈〈学生习惯养成成果评价方案〉〉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第二看课堂教学。看是否是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考查之上。把这两项考察记入两评四考。

三、重视前置性学习

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学习,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是自主学习,课内研讨,班级展示,拓展提升。个人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断言,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研讨。

在生本理念里,一节课并不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论教”。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前置性学习。

学校规定,巩固练习性的作业必须放在校内课内完成。每天的家庭作业要留预习性的作业(也就是第二天课上要学的新知)。教案中的作业布置一栏要写前置性作业内容,要写清、写细,这项是教案检查的重点。

教师要想方设法保证预习的质量,因为它是上好生本课的前提,上课后学生对预习内容稍事回顾后就进入了讨论交流阶段。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当然,不一定前置性的学习都放在课下,要根据学科、年级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自行掌握。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是为学生学好而设计的。只有用生本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学习快乐、素质发展、成绩优异。我们教师才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我们的教育之路就是生本之路。

英语生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篇6

一、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复习课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会用英语谈论英语学习的方法;熟练运用“by+ving”短语;写一篇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小短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熟练运用“by+ving”短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英语学习为话题,重点是谈论英语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中,后进生多,优秀生少;家长对于孩子放任自由的多,关心督促的少;学生消极学习的多,积极学习的少;学生课外学英语的时间少,英语要背的东西多,抓好背诵落实很难。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实际,减负高效是课堂的重中之重,突出重点、激发兴趣、精讲精练、适当提升、当堂落实是关键。

【教学媒体】PPT、投影仪。

【教学过程】

Step 1.Showing the aim.教师展示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展示目标,引起学生注意,具有导向作用。

Step 2.Brainstorming.教师示范;给中心词“ways”,进行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激发思维,口头复习英语学习方法。

Step 3.Classifying.教师引导学生对众多的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和分类;学生复习并且对英语的学习方法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分类,有助记忆。(短语)

Step 4.Presentation.复习如何问与答英语学习方法的句型;学生复习运用“by+ving”短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如何用英语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句型)

Step 5.Summary.引导学生小结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常用的短语及句型;学生小结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即如何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

Step 6.Practice.教师示范,布置任务;学生两两对话(谈论英语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口头训练本堂课复习的重点内容。

Step 7.Competition.教师计时,统计结果;学生分组竞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重点训练学生对本堂课复习重点内容的熟练度。

Step 8.Writing.教师布置任务,个别指导和帮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后编写一个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语段(关键词:way, take, teacher, join, really)。

设计意图:链接中考。笔头训练复习的重点内容,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Step 9.Showing.教师展示和评价不同程度学生的作品;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以生为本,展示作品,提高信心,合理评价,激发兴趣。

Step 10.Test.教师监督检测;学生当堂完成检测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能当堂掌握教学目标,是否能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11.Homework.

Level A (基本型)

1.Review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Unit 1.

2.Write down six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Level B (提高型)

1.Write a passage about th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2.Find more ways of learning English on the Internet.

【板书设计】

Unit 1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A: 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

B: I study by making flashcards/by asking the teacher for help/by reading the textbook/by making vocabulary lists/by listening to tapes/by working with friends.

【教学反思】本堂课重点是让学生会熟练运用“by+ving”短语来谈论英语学习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头脑风暴直接导入,激发学生思维;接着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方法进行分类,帮助学生记忆;然后学生通过两人对话、四人活动和小组竞赛,突破重、难点(使用“by+ving”短语来谈论英语学习方法);最后的“中考链接”和“学生习作”让学生对重点知识得到笔头的训练,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施英语生本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坚持“一切相信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核心教育理念,把“以学生为本”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教师的引导应点到为止,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英语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手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尊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拥有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合作学习,做好“兵教兵”工作。让已学会的学生教还不会的学生,让已掌握的学生帮助未掌握的学生。这在英语的课堂对话操练、课外落实单词和句型等的过关方面都能发挥极大的作用。教师在安排学生的座位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坐在一起,做到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难题。通过同桌学优生的帮助,使学困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通过“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提高课堂的实效。英语的“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包括口头训练和笔头训练与检测。“学—练—测”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堂训练”与“当堂检测”要求学生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训练和检测, 这些题目设计典型,紧扣中考,有针对性,记忆和运用相结合,使学生不至于陷入题海之中,做到既减负又高效,是真正的“生本教育”。

4.用竞赛的形式和记分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全班分成4个大组或8—10个四人小组,课堂任务通过大组或四人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来完成,在全班学生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教学活动Step 7 Competition的“竞赛活动”使得全班学生为了大组的荣誉而战,没有人偷懒,真正做到没有落下一个学生。特别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激励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适当的激励,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虽然评价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评价并不能取代一切。一方面,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育不能被评价所取代。教师不能把管理学生、管理课堂、高效教学等都寄希望于评价标准上。不能以“一评了之”取代一切教育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不能以评价代替惩罚。一切课堂竞赛活动和评价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作为一种惩罚标准。如果依据课堂评价结果来决定学生的作业数量,学生只能是畏惧乃至抵触这样的学科和教师。

5.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的展示让课堂变精彩,让课堂更有生命力。首先,学生通过陈述事实和观点,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学生的观点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共同提高。其次,学生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得到同学的认同,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激励其再接再厉,同时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激励其他学生上进,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Step 9 Showing“写作展示”, 不同程度的三个学生先后上台展示当场写的小作文,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其他学生给予点评,最后教师点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

总之,英语教师要坚持生本教育“一切相信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核心教育理念,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差异,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语言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呈现生命的神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读节奏音韵美,让儿童悦耳悦目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吟咏间流淌着无限的美感。

1. 情境范读,激发读美的愿望

李吉林老师在《美的彼岸》中谈到要“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让美首先去占领儿童的心灵”,“以美为突破口”,让“教学的文化内涵得到顺乎自然的体现”。为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探究古诗,品味诗情中来,我们应该让要学习的古诗以惊艳的方式进入到课堂中来。而情境范读则是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运用画面、音乐,带着古诗和学生们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课堂伊始,我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现了一副月夜孤舟图,月沉沉,雾朦胧,一盏孤灯在湖上飘摇,山寺的钟声悠悠传来。伴着音乐,我给学生们讲述一个无眠人的心绪,范读了这首古诗。也许是情境感动了学生,他们听得很认真,当我诵完整首诗,学生们依然显得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想读好这首诗吗?”“想!”我从学生们闪闪的眼眸里看到了读好诗的愿望。

2. 方法指导,增强美读感染力

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要想读好古诗词光靠反复大声朗读是不行的,它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引领,而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了。

在合作交流、不断比较中,我们给《枫桥夜泊》形成了如下朗读标记:

枫桥夜泊

唐·张继

3. 对比展示,提高审美鉴赏力

有了详细的朗读指示,学生们摸到了把诗读美的脉搏,于是多种形式的诵读便开始了。我们从个别诵读到小组合作展示,从齐诵到接龙诵,从清诵到配乐诵……大家相互给对方提着意见,逐步地完善展示收获了阅读的自信,相互的切磋比较提高了品读鉴赏力。

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读法,有的甚至可歌可舞,入情入境的朗读与吟诵,让古诗课堂不再刻板,生动的音韵、节奏给学生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二、品文字意境美,让儿童悦心悦意

诗人从“真景物”的“外物美”,连同自己的“内修美”,精神与物象交融,作品都会在字里行间升腾出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李吉林老师说,我们的课堂应该以“美”作为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土壤。审美的愉悦使儿童的想象、联想在无限自在的心理世界中积极展开,潜在的创新的种子就很容易在这宜人的审美场中萌动、发芽。

但是,看向我们的课堂,却不乏这样的案例:

师:会读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还要理解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枫桥夜泊》)找找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生: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

师:你找的非常正确。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词语?

生:月落就是月亮落下去了。

生:乌啼是乌鸦在啼叫。

……

师:现在我们来看第二句,“对愁眠”是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没人举手)

师:我们知道“眠”是睡觉的意思,“对愁眠”就是……

(生茫然)

师:对愁眠就是诗人很愁闷,睡不着的意思。现在谁能把第二句的诗意解释给大家听。

生(犹豫,举手):诗人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睡不着觉。

教师很辛苦地让学生去理解诗意,老师引导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原本一首意境悠远的诗歌,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在文字被肢解后顿时美感全无。然而,在利用了情境创设,带领学生走进诗情画境后,古诗课堂就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姿态。

1. 背景铺垫,走进美的时空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古诗和学生们隔着千年的时空,想要实现两者的对话就要补充丰富的背景资料。以《枫桥夜泊》为例,诗人张继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诗呢?课前问题交流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查阅了资料。

背景资料的铺垫,拉近了学生们与诗人的距离,感受着诗人所处的时代,感受那个时空下诗人的境遇,文字慢慢变成学生们能相通的画面,使学生们一下子把握住了这首诗的“诗眼”——愁。

2. 触摸意象,品悟美的意境

主观感受的“意”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丰,一字一词无不饱含着诗人的情感,只有用诗人的眼去看,用诗人的耳去听,用联想、想象走进一个个意象,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如何品味诗中的愁绪呢?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中进行了一场穿越之旅。

《枫桥夜泊》教学片段:

师:懂得了古诗的背景,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时光穿越,来到张继身边,静静地陪着他一起坐一会儿,看看他正在看着的东西,听听他正在听着的声音……

(安静的课堂音乐响起)

生:我陪着张继一块看月亮,我们坐了好久,看着月亮慢慢升高,又渐渐下沉,不知道过了多久,甚至忘记了时间。

生:我们听见哇哇的乌鸦啼叫的声音,在这个安静的夜里显得有点毛骨悚然。

生:我们坐在船上,四周黑沉沉的,我们点了一盏灯挂在船头,夜深了,周围只剩下了我们孤零零的一盏渔火。

生: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冷飕飕的,我不由得裹紧了身上的衣服。

生:张继想睡觉,可是翻来覆去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索性坐了起来。

生:当——当——当……钟声从遥远的寒山寺传来,张继更是睡意全无了。

3. 抒发心绪,流淌美的情思

通过对意象的品味,学生们逐渐走进诗情画境,体验着诗人的悲欢,诗中有我,我在诗中,小小的课堂,就能衍生出无限的时空:

师:在这个清冷的夜晚,让我们一起陪着张继喝杯酒吧,张继会和你说些什么?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张继会说他很难过,很想为国家尽一份力,可是国家却遭遇了安史之乱。

生:张继把杯中的酒一口喝掉,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一展我的一腔抱负。

生:我想对张继说,不要发愁,你的一身才华肯定会有用武之地的。

生:我想对张继说,战乱一定会很快平息的。

通过想象,我们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还原那个孤寂的月夜,伴着悠悠的钟声和诗人对酌畅谈,再一次吟诵起这首诗时自有一番别样的滋味浮上心头。

三、赏古典文化美,让儿童悦神悦志

宗白华对美的本质有这样的看法:美在生命,生命在精神,固美在精神。李吉林老师说,古诗词教学在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美的同时,也应该担负着祖国传统古典文化美、精神美的传扬的重任。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古诗学习应该以课堂为中心,综合相关资源开展课后的深度阅读,将千年的古典文化美、精神美以学生们喜欢的方式镶嵌进孩童的生命。以《枫桥夜泊》为例,学完这首诗,我们一起去了解那场让张继心绪不宁,让唐朝繁华不再的安史之乱,以及那场战乱中的诗人和他们的诗。

王昌龄贬官湘西,李白为这位挚友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决定南下避难,西上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路上目睹百姓苦难的杜甫写出了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在流放途中的李白得到赦免后,乘船东归与家人团聚时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完安史之乱,我们开始读离愁别绪。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歌诵读会、诗情讲坛,学生们喜欢这样和诗的约会,古典文化的美在他们心里萌芽,生长……

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前置作业,培养自主能力

以往的作业布置, 都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消化、提高,因为机械训练的成分比较多,大部分学生不爱做, 不想做, 不愿做, 每次都需要在老师严厉的带有惩罚性的监督下才会完成。作为教师, 也常常因学生完不成作业而大动肝火。

倡导生本的理念,拒绝零起点的课堂,我们加强了前置作业的设计。我们提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能学会什么?第二部分:我还查到些什么? 鼓励学生完成“三个一”:解决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完成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查找一些资料。因为问题比较有挑战性、自主性和思考性, 学生都比较喜欢。当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领先学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交流,得到周围人认同和赞赏的时候,他的自豪感、成功感、优越感油然而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无需别人强迫和提醒。

如我们在低年级前置作业中设置“我喜欢的汉字”这个环节,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汉字,运用自己独特的识字方法识记,课堂上交流,孩子们乐此不疲,灵光乍现。如:贝壳咬掉虫子的脚———(贵 ), 大房没盖好 , 牛儿牵进来———(牵)。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预习前测,加强双基训练

全国名师薛法根老师曾经说过:“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 对学生双基知识的训练不能松懈。教五六年级,我仍然每节课抽出三分钟时间听写几个词语,从不间断。”这是一位全国名师的成功经验。

在生本课堂上, 这一成功经验得到落实和推广。每节课导入之后总有个“预习前测”环节,老师们采用不同的方法, 首先对双基知识进行了落实:每组的同学,上台听写词语, 或者老师问:“在领先学习中,你觉得哪个字、哪个词最容易出错? 请你写在黑板上。”当台上学生写板书时,好多学生不住点头: 这也是我最爱出错的字词。

教室里两侧黑板的增加,提高了板面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自己展示书写的空间,老师看到了更多孩子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孩子们也更加喜欢上黑板展示,因为“写在本子上的叫作业,写在黑板上的叫作品”。

三、小组学习,落实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课改伊始,我们就开始探索课堂当中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那时就感觉,课程改革理念是非常好的, 每节课如果不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那就不能算是新课堂。但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让学生交流,却仅仅停留在一说了事, 走过场而已, 至于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是否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思维碰撞,倒不在教师的关注之列。小组汇报的时候, 又常常被优秀学生霸占了话语权, 优秀的学生往往成了小组的“代言人”。形式上看似很活跃很热闹, 实际上却是效果甚微。

生本教育, 让小组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得到了落实,让每个同学真正动起来了。在小组长的分配下, 生生交流更加充分和有序。哪几个同学交流,哪个同学记录,哪个同学汇报,哪个同学补充。如果这个组在全班交流,该如何整合小组内各人的想法。任何同学都会担心, 因为他的回答代表着所在小组的水平, 所以在讨论中每个人都要真弄懂、真弄会,生怕自己给小组抹黑。

四、精彩展示,激扬生命潜能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生本课堂,热闹的展示最引人注目。热烈的讨论,激烈的思辨,学生的热情像燃烧的火焰, 几乎要把老师屏蔽掉。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空前高涨, 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课堂,没有了名师,只有“名学生”。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9

关键词:学生,小学数学,出声思考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进了多年,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力度不够,整个课堂活动过程被教师有序地呈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纵然有师生互动,学生也仅仅是出声回答出答案,而很少涉及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学习,显然品质是不高的,怎么办呢?笔者认为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更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尝试着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出声思考”的必要性分析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那么,生本教育理念下,为什么要推行“出声思考”呢?

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哪怕是处于初始学习阶段,但是我们的小学生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么?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小学生爱表达、好表达的这一特点,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表述,而不是我们将各个方面想的特别细致甚至嚼碎了喂给学生。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生不知道前面的路有多长、多难!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让我们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听、说、读、写、画、练多种形式,而出声思考则是帮助学生廓清思路,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自己发现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如此,在自省和他人的提点下思维会变得可感性更强、更清晰,数学素养会有序提升。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出声思考”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去发现!”出声思考就是将自己的这种发现过程与发现的结果展示给其他人看,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 数学概念、定义形成的出声思考

数学概念和数学定义的学习是小学数学的重点,通过出声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挖掘概念的内涵、实质。

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梯形”这个概念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与生活中与“梯形”相关的事物和基本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言,其中有个学生说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我觉得梯形相对于矩形具有稳定性,因为生活中梯子做成了梯形的,而且在使用的时候是很稳定的。”这也是思考过程,但是这个思维是否正确呢?学生各抒己见,辩论和探索由此展开,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有思考的声音发出,并相互碰撞,最终“梯形不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被大家所共识。

2. 数学问题分析的出声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很多时候是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将问题分析进行出生思考,即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都呈现出来,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选用了哪种解决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原因是什么?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出声思考的过程是解题后自我反思和监控的过程,更是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提升的契机。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数化成百分数”,在学生掌握了一般的方法后,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再一次分析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对教材结语进行出声化的自主思考与分析,看能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发现学生不仅仅能够提出问题,而且问题的质量很高,尤其是抓住“通常”二字进行分析,最终将思维延伸到教材表达意思的本质。对于我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做法,如果当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提出疑问时,我们教师立刻“送上”正确答案,而不留给学生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时间、空间,势必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容易滋生惰性,而发声思考则更多地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并以学生的思维盲点作为突破口,引导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等等出声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再探究。学生逐词逐句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发声式解读,正如古语所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数学教学通过发声思维实现对数学知识初步的感知,在围绕着学生觉得有意义的关键字、词,展开分析与研究,学生对数学结论的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在发声、对话的过程中构建和接近数学知识的意义和本质。

此外,我们还应意识到每个孩子都不是空着脑袋来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前概念”中有来自于生活经验,有来自于前期的数学概念学习,有些甚至是“相异构想”,但是这些也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我们出声思考的立足点。总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了解并解读学生,从学生的想法出发,更为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运用对话放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上发出不同于教师预设的声音,小学生的思维也许稚嫩,甚至是存在错误地,我们需要耐心地引导,肯定学生的点滴见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光考.数学探究性课教学的探索[J].数学通报,2005(10):24—2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本理念的首要任务, 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中政治课本中很多内容是具备一定难度的, 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关于基本的哲学知识的介绍。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其实是很有限的, 教师对于这一点要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 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上制订更为合理的教学计划, 并且采取更加实用的教学模式逐渐展开课程的教学。这是生本理念的良好体现, 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引下也能够让政治课堂更高效地得以推进。

课本中关于哲学知识的讲授是从很多基本的哲学概念的认识与探讨逐渐开始的。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 我知道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对于何为“唯物主义”、何为“唯心主义”, 学生们并不是太了解, 有的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既然教师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及能力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 那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就应当更有针对性。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 我会对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给学生们展开由浅入深的分析介绍。高中政治中学生们接触的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即是唯物派, 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 另一派别则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里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决定物质的, 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经过对于两个概念展开对比分析后, 学生们首先从概念层面对于这部分知识点有了很好的认识, 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出发能够让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二、作业布置注重质量, 贴近学生生活

生本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则在作业的设置上, 教师应当在作业布置时更加注重质量, 并且让作业更为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 也能够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高中政治课程是十分注重思辨性的, 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我们所在的世界有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也十分强调学生们对于身边的各种存在形式有一定的思考与感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重要的教学要点, 可以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们设置更为灵活且质量更高的作业, 这样的作业设置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层面。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让学生们对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以及他们的文化展开认识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为了更好地体现生本理念, 在针对这部分内容的作业设置上, 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十分富有开放性的课后习题。我让学生们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到的知识, 课后展开独立研习。大家可以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化, 对于这一种文化要从不同层面展开理解与分析。要列举出这种文化背后几个最具代表性的要点, 可以从历史层面谈谈, 也可以从宗教层面分析, 总之要对这种文化展开全面剖析。这样的作业设置是非常人性化并且非常灵活的, 生本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完成这个作业时, 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能够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 并且要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这样的习题不仅能够从很多不同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 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三、课堂教学模式更为多样化

生本理念在课堂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教学中要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则在于采取的教学模式应当更为多样化。政治课程是理论性非常强的, 尤其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学习, 很多知识不仅抽象而且还有一定深度。对于这样的教学素材, 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很容易让课堂教学非常沉闷, 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 还很可能会出现听不懂、最后不愿意听的状况。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 因此,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从这一点上做出积极改善。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课本中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点, “世界观”、“方法论”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需要学生对于教学点有透彻的理解与认识。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并且简化知识要点的理解与识记, 在借助简单直观的语言给学生们阐释了各个概念后, 我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一个阐述与表达的机会。大家可以分别来谈谈他们理解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哲学”, 并且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概念相互间的联系。表达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也能够让学生们对于这些概念有一个重新的思考, 这是生本理念指引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政治课堂教学的一种良好推动。

四、结语

上一篇:小学低段朗读教学五法下一篇:审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