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受

2024-07-26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受(精选十篇)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受 篇1

一、宜合理使用多媒体

所谓合理, 就是指多媒体CAI要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目标, 这种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 我们却经常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 这完全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我们也看到为追求辅助教学的课件美观, 有的课例采用了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 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因此, 必须明确, 多媒体CAI作为一种教学形态, 它同样也应该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 符合语文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语文认知规律。

二、运用CAI宜有针对性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既然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那我们就应首先从这方面入手,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解决这些局限, 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 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也只是工具, 和教科书一样, 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它工具相比,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 而应该明白,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像黑板粉笔一样, 是自己的一种教学工具, 要让大家深刻理解它的强大功能, 再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 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同时, 选用的媒体又要具有推广性, 尽量简化使用条件, 使较多人都会使用。

三、宜灵活使用多媒体

“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这已成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按照这一理论推断, CAI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唯一要素, CAI课件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 决定着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多一线的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时也经常抱怨CAI课件的缺乏阻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认识是有失偏颇和错误的。这种狭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观已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丰富内涵, 从而大大缩小了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空间。

CAI是指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 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 直接为学生服务。用于执行教学任务的计算机程序称为教学软件或课程软件, 简称为课件。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和教科书、投影、幻灯、挂图等一样, 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而计算机和其它工具相比, 又具有许多无法比拟的特性, 因此, 它所发挥的功效也大得多。而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仅仅把它当作演示CAI课件的工具。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受 篇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像等基本素材综合在一起,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能全方位、生动地把一些教师不易讲解、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简化,使知识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容易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的辅助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多媒体上课,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感受颇深。

一、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比使用一般教学手段丰富,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展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教师根据内容进行精讲、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和归纳,教师进一步总结,这样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改变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灌鸭子”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教学、视听教学、互动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智能,有效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分散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告诫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无形力量,兴趣不应是父母的遗传,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落后地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是很强。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政治不易理解、枯燥无味。如果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单靠“三个一”(即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保持是有限度的。在一节课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学习,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政治课教学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着手,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境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各方面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又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还可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政治课中的许多理论十分抽象,只凭教师讲解,学生较难掌握。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视听结合,给学生以动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手段,就容易分散教学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在进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规律”和“规律现象”难于理解、区别,容易把两者混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录像或将一些相关画面、动画展示给学生,如播放“瀑布流水”的录像,并给学生提出问题“水为什么总是往下流?”让学生思考、回答,由于在物理课中学到了“引力规律”,学生对此问题不难理解,得出“由于地球引力引起水往低处流”的结论。教师适时结合播放的录像和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解,瀑布流水是看得见的,也就是用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这是“规律现象”,而引力是看不见的,即用感觉器官也感觉不到,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这是“规律”。然后再展示出一些相关内容、画面让学生判断,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三、比较、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比较法是政治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学生掌握不同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展示相关知识的对比。如进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比较时,教师可以制作课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比较,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性质、给付标准、费用、保险依据、保障范围逐一地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且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框中与社会保险有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前后联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总结是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一节课或一课书中,没有归纳总结是教学上的败笔。使用传统板书进行归纳总结,既费时又费力。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弥补这种缺陷,教师可以用图表形式把一节课或一课书的知识体系归纳整理,做好课件,设计好显示顺序和动感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扩大练习容量,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似点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教师将题目抄在黑板上或口头念,既浪费时间,题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教师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必须做到:

(一)熟知教材内容,课前认真准备。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媒体设计?是很讲究的。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内容,准备好素材,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先写好教案,在哪个环节文字设计,是否配上图片、动画或播放录像,必须在教案中注明,做到胸有成竹。

(二)精心制作,增强美感和动感。

制作好一个教学课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用自己熟悉的软件来制作,而且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在制作过程中,字体、字号选择不当,背景颜色与字体颜色设置不合理,图片、动画选择与教学内容不符,录像播放时间过长,动作路径过于繁杂,会使学生看不清楚或眼花缭乱,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教学效果。因此,选用的字体、字号、背景、图片、动画、录像、动作都要做到精思熟虑、精心制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

(三)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不是完美无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单独的片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上每一节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必须针对所上的内容、课件制作和教学方法等做好总结,找出优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感受 篇3

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我对文言文教学略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多读、多背、多练

1.要“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这些良言都饱含了多读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明白,多读不仅是要将教材中的文言课文都烂熟于心,而且课外也要养成每遇文言文都不放过的习惯。当这样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古人的用语习惯与遣词造句方式方法有所理解与把握了。

2.要“多背”。加强背诵不仅有助于提高用脑的质量,而且也是累积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要求学生不仅要不折不扣地背诵课文内容,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弄错。

3.要“多练”。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练习,而且要多做有关字词的分类训练,以巩固与拓展自己的文言综合素质。

二、自读—讨论—合作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大体积累了50篇左右的文言文,应该有一些基础了,进入高中以后,教师完全可以借此基础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每教学一篇新的文言文,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文下的注解、课后的练习题提示、手中的文言工具书等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当然,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素质方面肯定是参差不齐的,总有一些问题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所以必须安排“讨论”—“合作”这一环节。通过讨论合作,既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又能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信心;既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知识愈辩愈明”的快感,更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合作”“团队精神”等在关键时刻给予个人力量的重要性。

当然,“自读—讨论—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必须是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与条件之下的。所以老师的备课一定要考虑周全,比如每个学习时段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此学习时段问题要如何设置才具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等,都要一一作为备课内容来考虑。

三、渗透审美教育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言文是我国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有如下一些途径:

1.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共鸣。因为感受美需要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情感为纽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旦能创设出恰如其分的情境,就自然会让学生能与所教授的课文在情感上产生零距离接触,油然而生出共鸣之情。

2.对精彩语段重点赏析,拓展教材内容的审美范畴。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多为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篇章,教学时除要对文章整体进行赏析外,还要对文中精彩的词、句、段等进行重点赏析,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中所蕴藏的艺术情趣之美。

3.通过反复诵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课文不是无情物,一般而言,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但单靠教师的讲解、分析、说明的教学模式是远远达不到审美目的的,必须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并在诵读中引发丰富的联想,才能窥探到其中深藏的情感精灵。

在文言文中渗透审美教育,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并寻找恰当的方式将美传达给学生。

四、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很多为先秦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上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联,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与列国的关系、伍子胥与吴国兴衰、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等等,诸多历史故事都与这个时期的作品内容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有三:一是不易激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知识的广阔性,求知欲望难以得到引导和激发。

总之,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威严与风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风度与气质。作为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感悟其中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喜欢它,然后真正去读懂它、运用它。

(作者单位 贵州省施秉县第一中学)

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受 篇4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行的物理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呈现方式多样化, 倡导探究学习, 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 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兴趣。此外, 教材呈现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叙述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这就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上物理启蒙课时, 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 课前要预习, 要学会读书”的要求, 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 (1) 看完一节 (或一段) 课文后要了解这节 (段) 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 说明什么问题。 (2) 这一节 (段) 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 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3) 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 并要设法解决。 (4) 看完了课文后, 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 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 或向老师提问。此外, 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 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 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 纵横对比,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使之做到理解知识, 并融会贯通。

2. 做好物理概念的引入。

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由物理现象、实验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科学抽象的过程,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因此, 引入物理概念应该遵循趣味性、直观性、科学性、方法多样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以及学生的年级差异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由实际到理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入新概念, 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 应重视概念引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准确性。

2.1 概念引入的要求

在概念教学中, 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 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要求,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密度”概念的引入, 我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木块、铝块、铁块, 让他们用手掂轻重, 比较其质量, 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煤油, 比较其体积的大小, 使学生从中捂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体积相同时, 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 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提问:“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更度来辨认物质, 、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更度都相同时,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 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特性, 从而领会到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 由此引入“密度”这个概念。

2.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2.1 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引入概念

如:“压强”概念的引入, 先列举学生的熟悉事例:用手往墙上按图钉, 图钉就被钉进墙里;用锋利的刀切肉省力, 而用钝刀切肉十分费力;当人们走在海滨沙滩上时, 沙滩便留下一串脚印;骆驼有又阔又扁并且富有弹性的掌蹄, 行走时不会陷进沙里, 故称为“沙漠之舟”, 而牛马行走在沙漠中时, 蹄子就会深陷在沙中。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又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

2.2.2 演示实验引入概念

如:“浮力”概念的引入, 先做演示实验, 在弹簧秤下挂重物, 用手向上托重物, 弹簧秤的示数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向上的托力, 才使弹簧秤的示数变小。在把重物放入水中, 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分析:由于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 才使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从而引入“浮力”概念。

3. 注重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物理之间的联系, 感受物理的整体性,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节后, 我们布置了这样一题:调查本班同学的听力情况, 然后用Excel制作一个统计图。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 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为此, 我让学生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此题。刚看到这个题目, 同学们很茫然, 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 如何调查和收集数据? (2) 应该用什么数据来刻画本班同学的听力? (3) 不会用电脑制作统计图怎么办?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进行了适当的引导:用合作的态度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请教父母和高年级的同学, 可以将同学的年龄按年份或季度分类, 等等。这一个星期中, 同学们几人一组分工协作, 上电脑课时专门请电脑老师教Excel, 一星期后交上来的作业出乎意料的好。事实充分地说明, 只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 学生的潜能一定会得到发挥。

4. 创设情境。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感受(上交) 篇5

——有感于“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活动

我于2010年11月有幸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活动的地理学科的学习,经过近5个月“国培计划”的学习,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和全国许许多多教师一起听课,一起讨论交流,一起研究教法学法,收获颇丰。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观摩了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丰富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专家们布置作业的完成(按时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和网上研修活动),通过专家们的批改评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在论坛(发帖、回帖62个)里,专家、名师、同行就当前地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这次“国培计划”培训,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进一步认识到了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下面是我通过国培结合《地理课程标准》谈谈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改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经过这次国培,特别是听了北京市第 11 中学 王者春 教师的关于《初中地理“中国政区”教学研究》的专题讲座和教学案例,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设置适当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有关行政区划的相关内容;创设活动情境,在活动中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突破学生思维和教学难点;利用评价方案,调动学生学习中国政区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比较好地完成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体现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等新课程理念。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转变。我深深的感受到,在以后的地理教学中应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拓展了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这次听了很多教授和老师的讲座,例如北京市文汇中学张净老师的《地球仪》,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地理教师王者春 教师的《中国政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北京市汇文中学殷培红老师的《俄罗斯》等等精彩授课,感受到了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全新的地理教学模式,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阐述简要精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他们精辟的评价和指点,更给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个人觉得是感受很深,受益非浅。其次鼓励和指导我们要学会反思,也使我熟悉到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再学习,是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学会自我反思,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定位,就会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对《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培训,学习和听专家讲座《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初中地理试题的命制与讲评》、《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等环节,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初中地理试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我对《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我体会到新课程和教材教学最大的本质特性是加强了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让他们不以学为苦,而做到以学为乐。

四、更加坚定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念

这次国培中我折服的是各位授课老师和辅导老师强烈的敬业精神,用精彩的授课方式为我们讲解和指导,表现出了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些无不让我们钦佩。我深刻领受到,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要进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要好好地应用这些理论和技巧,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加强师德修养建设,向专家们好好学习,并且我全部保留这次培训的材料,准备今后再进一步的研究学习。通过这次国培,对自己的心态作了一个很好的调适,使我对教师的角色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坚定了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念,树立了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我们所教的每个学生,才能配得上“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总之,作为这次国培的我,以此为契机,接受了课改新理念,端正教学思想,感受课改新思维,努力改变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作法,明白了如何进行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我相信:随着新国培的春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一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铜川矿务局二中:郝建英 联系电话:*** 邮箱:hjkl1962@126.com

“国培计划”项目: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

赴台教育教学交流的几点感受与思考 篇6

一、感受台湾小学教育

1. 学校环境设施。

我们参访的五所台湾小学,既有台北大安的明星新校,台中的优质学区学校,也有新北深坑的社区老校,高雄盐埕的式微老校,还有屏东五沟的偏僻乡村学校。虽然学校的设施设备有一定差异,但是每所学校整体环境并不粗陋,反映出台湾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做得比较好。各校都注重图书馆、图书角的意境创设,精心营造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小孩与书交友,快乐阅读。重视因地制宜设置实践体验设施,充分发挥家长志工的作用与效益,如在新北市修德小学,校园中的开心农场,家长志工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所在地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它们都将所在地文化元素很好地融入学校的各个角落,注重校园文化的品质,学校文化特色小礼品也独具匠心,透着一点暖心的小巧思,学校时时刻刻、处处事事似乎都是潜在的人文课程,都与学生进行有声无声的交流。所有这些使学校都能成为小孩所向往的温馨的家园和学习的乐园,令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怡然自得。

2. 学生学习状态。

此次参访,交流团共借班上了三节课:陈淑端老师的“抓特点写作文”、林秀芳老师的福州话评唱“十二月水果歌”、陈瑞清老师的“学画漫画”。三个班的小孩各有特点,有常态型、有拘谨型、有活跃型,但他们面对不同教师、不同教学风格和不同学习要求,不论是从一开始就进入角色,还是渐入佳境,所表现出来的课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体而言都令人称道。尤其是最后所呈现的当堂学习成果,“抓特点显个性”的学生当堂习作、师生合作的“十二月水果歌”表演、在一定规范下的创意漫画作品等,更是表现出很高的水准,的确是训练有素,学养有加。

3. 教师学校生活。

或许得益于小班小校,我们在五所台湾学校都深切感受到校长、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与关爱,举手投足、言谈问候之间,既像家人又像朋友,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真正体验到“校园中最美的是人”是一种怎样的人文图景。我们所上的三节课上,来观课的台湾教师的关注点都不约而同地落在学生身上:面对上课教师的问题,学生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的解决评判,是由教师主导还是师生互动,抑或是学生自主。总之,在课堂教学及师生关系上,台湾教师非常关注教育教学的民主性和师生关系的融洽性问题。同时,从评课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教师的现场学习力比较强,能够在教研现场主动介入,结合自己日常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和认知重构,从而实现与他人的思想观念、学术视野、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文化积累等相互碰撞、整合与内化,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几点思考

1. 三位名师的教学遗憾。

应该说,我们这次“送课入台”的三位名师所上的三节课都相当成功,受到来观课的台湾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一致好评。不论是面对尴尬冷场,还是过度活跃,三位名师都能适时调整教学设计,随机应变,体现出娴熟的教学技艺与灵动的教育智慧。但可能由于对学情的不熟悉或不放心,三位名师总有一种掌控的情结,追求课堂完美的执着,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想方设法来达成课前的预设目标,无法真正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临场设定课时有限的学习目标,更好地促成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与发展。

2. 台湾教改的样本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大陆深化课程改革而言,绝对不能忽视对具有五缘关系的台湾地区教改的比较研究,应借鉴其经验与教训,避免再走弯路。海峡两岸一脉相承,同宗同文同根,拥有共同的中华文化教育传统,海峡两岸的教育界同仁都不约而同地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专业理论指导。因此,如何将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实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华人社会中,台湾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成为大陆教育决策的一面镜子,台湾的教改对于我们正在或将要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预测性与验证性启示。近二十年来台湾教改最大成效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教改推动者的良苦用心得到社会充分认可,但就整体而言,台湾教改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又产生了一些更大的问题,出现了如教育决策不够周全、盲目参照欧美制度、与家长期望和社会现实脱节、缺乏政策绩效评估等问题,值得我们警醒与反思。

3. 正确意识形态应主导学校教育生态。

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形态教育都不能放弃,更不能搞多元化,特别像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更应该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观念等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应切实落实执行。

4. 基于减负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慎之又慎。

台湾2002年就废除统一联考招生,而采用多元入学方案。但由于方案设计不当,又烦琐难懂,只好一变再变。想让学生减压的目标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让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苦不堪言、疲于奔命。多元入学升学通道,要求学生要学会各种才艺,贫困家庭子女没有机会学各种才艺,“多元入学”变成“多钱入学”,结果让弱势群体陷入更不利的处境,许多寒门学子升学通道更加不畅。事实上,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学历社会的激烈竞争现实,“多元入学”“快乐学习”“适性发展”的美好理念总是要遭遇用心良苦、事与愿违的困境,造成“忙、茫、盲”等教育乱象。同时,10多年的台湾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践表明,在一个诚信度尚低的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用夸大其词的包装,或者隐瞒实情,甚至贿赂等非法手段,来全面颠覆事先所设计的看似完美的评价标准、体系与方法。2014年台湾又正式实施“十二年国民教育”政策,将九年义务教育延长至十二年,让每个学区至少75%的中学生可以免试进入高中,至多保有25%的特色招生入学,最终目标是全部免试入学、提升就近入学率。目前由于家长、学生对“明星高中”的追捧无法消解,引起社会非议日甚。现在大陆也正在进行类似的高、中考和高、中招制度改革,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评价瓶颈,上述台湾教改出现的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快乐学习”不等于不要刻苦学习,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动力,而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如何保住考试与评价的公平与效率,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5. 中国智慧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

教育改革的思想方法应该要合乎教育本性。行政的推动力量虽然能令行禁止,行为形式上可以强制,但只能是表层的,也无法长久。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是属于学术范畴和思想境界层面,需要长期实践体验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改良、推进,无法立竿见影,也强制不得。因此,除了让教育者充分认识改革必要性,并增强其认同感和实施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与之适应的整个社会系统的改良与再造,很多教育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实质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教育改革的本质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包容渐进的生长。因此,我们要以中国智慧来推进智慧教育,重在打造“智慧课堂”,倡导外圆内方、中道至正的中国智慧,增强教育自信与文化自信,秉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性,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与手段的现代性,基于生存与发展的教法与学法的实用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等原则,协同开展课程德育目标及其德育渗透与心理干预、学科课程内容深度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育教学减负策略、学业质量监测技术的学科教学应用、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等五大研究方向,开展草根性的本土实践研究,形成具有一定信度与效度的研究结论和具有可操作性与普适性的程序,在片区内先试点,成熟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让学科教研基地校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区域策源地与身边引领者,努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时代要求。

对IMI教学质量保证的几点感受 篇7

关键词:IMI,教学质量,保证

我校从01年开始与英国汽车工业协会IMI接触、协作, 至今已过十年, 0 9年认证中心授牌, 七位考评员获得证书, 但真正将IMI引入课堂, 组织学员进行教学和考核, 却是从去年2011级的学生开始, 而我作为考评员之一, 对IMI的教学任务却是从今年开始。

IMI在对学生教学和考核中, 强调质量保证, 它在学员取得证书过程的质量上, 制定了一系列的考评标准, 采取了众多的考核方法。英国IMI质量能得以保证, 我认为主要胜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员基本都来自各维修厂家, 他们到IMI AWORLD, 通过培训和考核, 拿到上岗证书, 其学费 (近7000英镑) 由厂家或政府支付, 但如果没有通过, 则该费用则为自付, 所以, 他们学习时有需求、有动力, 更有压力, 能积极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已经非常成熟的培训机构, 它不但对整个体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也有着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教师团队, 同时, 认证中心对整个考评要求非常熟悉, 培训学员的设备、师资、教材也极其完备。拥有有着积极学习态度和需求的学员, 拥有有着丰富经验的机构团队, 学员通过在安全、专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以后, 通过考核, 获取到证书应该是不太困难的, 所以, 在质量上的保证是肯定的。而我系的论证中心, 与这些“大哥”相比, 还显得很弱小、很年轻, 各类条件均不能与之同日而语。那么, 如何在教学和考核上保证质量, 对我们而言是迫在眉睫的。

1 我校认证机构现状分析

1.1 配套设备欠缺

虽然, 学校和教学系在IMI教学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大力投入, 比如装修教室、安装多媒体、班级配备专门的工、量具, 购买全翻新的丰田8A发动机, 但由于学员众多, 一个班30余人, 4台发动机总成, 在实作时难免操作者少而旁观都多。而6月份上汽车保养实训课, 将会出现30人排队共用一台汽车的景况。

1.2 生师比太大

2011和2012级的五个IMI班, 除行政以外的五个考评员悉数上阵, 但仍显得“僧多粥少”, 一个老师, 30个学生, 老师要做到课内单枪匹马讲授, 课外孤军奋战准备, 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做, 大堆的学员需要照顾到, 再加上是第一次上这样的课, 难免有顾此失彼之嫌啊。

1.3 教材和教参的空白

没有教材, 没有教参, 只有薄薄些纸的考评标准和要点, 而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之宽, 只有真正教学的我们才能深刻感受。目前, 在我们已讲完的G0102健康与安全之后和正在进行的G4单元工、量具的使用中, 所涉及到内容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标志、安全设备、常用工具、常用量具, 还有汽车材料、钳工、机械基础和制图等学科的知识, 所有内容, 都必须要我们除用掉自己的老本外, 还得补充大量的东西。

1.4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够

12级的120多个学员中, 当初报名IMI的原因有多个, 有的只是为了可以多学点, 有的是为了以后考技师证做铺垫, 有的是为了在IMI可以不用学其他科目, 又是小班, 人数少, 而且学费也不高 (1380元/年) , 可见, 有的是不适应以前的班级, 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就业压力, 有的甚至就是因为好奇、图个新鲜, 所以, 只有极少数同学是冲着英国的IMI证书, 所以部分同学的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时候不是我要学, 而是要我学, 这就与英国本土学员的情况差之太远

1.5 老师的知识面的欠缺

五位老师, 应该都是在专业课教学上有多年的经验, 术业有专攻, 每个老师都在2~3个学科上有较深的研究和经验, 但目前本认证中心采用的是教师包班制, 每个老师要上一个班级的所有科目, 也就是说, 凡涉及到汽车行业的所有知识都要求每个老师掌握, 这就需要五位老师“十八般武艺, 样样精通”, 但, 这个层面上, 我们都有点力不从心。

2 欣慰

虽然困难很大, 不过, 校方、系上和全体考评员都全力以赴, 尽最大力保IMI班级的教学质量。

2.1 领导的支持

在IMI的教学过程中, 教室从空到满, 多媒体从无到有, 座椅的更换到目前教室的重新装修, 完全能感受到学校的重视程度, 各类办公资料、学习资料、学生材料的有求必应, 办公室的两次调动, 同样也透露着系上的倾力保证, 这些, 都是质量保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2 老师的努力

这一次, 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五位老师, 空前通力合作, 有资料的出资料, 有计谋的出计谋, 有分工有合作, 现有的装备都毫无保留共享, 手中没有的通过关系找, 通过网络搜, 自己动手做, 所有课件、所有教案分享, 有了这样的精诚合作, 才让我们心中有了一点底, 有了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3 对质量保证的几个感受

IMI的质量保证是我们所有人认同的, 如果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做到这个, 相信每位老师都会支持。基于以上的困难, 我自己觉得在本认证中心在质量保证上应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领导的持续性关注和支持。

没有这点, 我们将寸步难行, 坚强的后勤保障, 才不会让我们捉襟见肘, 学员们自己也会感受到与其余班的不同和受重视的程度, 这些会让他们产生自豪感,

3.2 老师们的提升和继教, 这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虽然大家大力合作, 但每一步的实施仍需每一位老师独立完成, 专业的精通和更新, 教学方法的灵活和多样仍将决定教学任务的完成率, 老师们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沉淀的学识, 并不能完全满足英国先进的理念、知识的刷新和要求的全面性, 所以, 我们必须在每年都要有一定时间的培训, 方能跟上英方的要求。

3.3 还课堂于学生, 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助理的教学模式。

从前四周的教学来看, 虽然我们的学生还很年轻, 电脑知识还不精熟, 但还是能逐渐实现以他们为主体的教学。在G4单元教学中, 我开始尝试着以小组为单位, 提前给他们布置任务, 每个小组一个任务, 让其利用课余的时间, 到图书馆或用互联网查询、收集相关知识, 并整理成课件, 第二次上课时, 请每个组派出一名成员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同学“上课”, 同时, 他还要回答同学的提问, 当然, 如果他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回答, 那么同伴会记下来, 在查阅或请教老师后给提问者答案。我发现, 同学们听同伴的课时个个精神百倍, 也更精力集中, 相信不管是做幕后准备的, 台上讲课的, 台下听课的, 效果一定比只听老师的“一言堂”要好得多, 当然, 其中有不足的地方, 我会补充, 并且, 在他们收集资料整理前, 我会让他们发在我的邮箱里, 给他们把把关, 提些意见。实事证明, 他们是能够完成任务, 虽然课件还很青涩, 不过, 第二次的课件和讲解证明了他们进步的神速, 其中一名同学在上课的过程中, 同学们四次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有这样的一种氛围,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一定浅不了。

3.4

把教室车间化, 为了培养学生对车间和员工身份的意识, 要求他们从早上进教室就像到车间一样, 对于值日小组, 我让他们比其它同学早到, 在同学进教室之前就做好清洁;把班级按维修站分组, 组长的身份就是维修站的班组长, 他负责本组的管理, 并设置小组安全员, 同时, 在教室班务栏上设置教室内务任务完成表, 每天做完自己工作后在表上签字, 组长签字确认, 班委检查签字;在教室后边 (即车间) 分成四个工位区, 每次实训后, 一定要求各工作区工、量具和工件的复位。并且, 进入“车间”必须着PPE, 让他们着工装成习惯。

3.5 引入淘汰制。

虽然英方一般不会让已经注册的学员中途离开, 但由于中国的国情和本校学员的实情, 我觉得引入淘汰制是必要的, 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淘汰学员而设置, 而是为了保证学员的质量和品质。目前, 我所教学的班级出现一名同学, 无故旷课累积两周, 就算进了教室也从不听课, 除了睡觉就是埋头不学, 不着工装 (解释为掉了) , 不做笔记, 不愿实作, 与其他同学显得格格不入, 联系家长得知, 无其他原因, 就是不想读书, 这样的学生, 肯定是考核不合格的, 所以, 我觉得对这类特殊表现的学生, 可以实行淘汰制。近期山东大学由于成绩差、学分不达标等原因, 368名学生受到成绩警告, 97名学生被退学。专家认为, 对于不合格的学生, 学校有权开除, “严进严出”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高校尚且如此, 我们也应该对学生严格管理, 在水平一的十个考核单元, 我们可以制定“红线”, 如果有学员连续达到“红线”, 则劝退, 当然, 如果他们非常渴望完成学业, 学校应要求学员和家长签下“承诺书”, 再给学员一个学期的退学试读机会, 并提供一对一帮扶。在这样的机制下, 对学员的学习态度既是一个督促, 对其质量和品质也是一个保证。

以上是我在近一个月担任IMI教学工作中, 对如何在教学、考核中的质量保证的一些建议和感觉, 希望抛砖引玉, 能得到更多高人的指教, 让学员能饱有所学, 技能与品质兼有。

参考文献

浅谈武术教学与训练中的几点感受 篇8

一、教学与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培养良好体态, 控制力量训练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 养成良好体态仪表, 防止骨骼变形。在力量训练中, 负重练习要慎用, 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各项素质搭配练习, 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

2.以“双基”教学为主, 控制耐力、静力训练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 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 如冲拳、推掌等。不宜过多地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运动量不宜过大, 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 练习时间不宜过长。科学地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 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 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 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做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的动作时应呼气等。

3.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 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 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同时, 安排短暂的休息, 以免出现疲劳。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 应以模仿为主, 少讲解, 多示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 应以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 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产生错误动作时, 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 做到预防在先, 发现后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 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 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 以帮助理解。

4.加强思想教育, 以鼓励为主

教师或教练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 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表扬鼓励为主, 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并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 学生喜欢表扬, 一经表扬, 信心倍增, 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 可让他们谁完成得好, 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 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 使学生自信心下降, 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 反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训练效果不佳。

5.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学生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 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 在教学与训练中, 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 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 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例如, 在一分钟的正踢腿, 一组不记数, 不看质量, 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 看质量, 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 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 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 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实验证明, 知道效果, 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 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 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 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 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 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能鼓舞信心和勇气, 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 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二、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 激发竞争意识

在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 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 活跃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绪, 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 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 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 教师或教练员在制定教学与训练的任务时, 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 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 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武术专项教学与训练是为考试做准备的。在考试中, 运动员的情绪状态是最敏感的部分, 由于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较大, 自我控制能力差, 对外界刺激敏感。在教学与训练中, 应多采用单练的形式, 让他们充分体验考场气氛, 培养克服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同时增强力争上游的决心, 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三、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1.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学生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要有长远规划, 合理搭配, 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 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 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 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 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 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学生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 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 难度增大, 要求逐渐提高, 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2.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

在学生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 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 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 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 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 相得益彰, 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 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学生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3.注意恢复, 控制无形训练

不懂得恢复, 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学生消除疲劳有相当作用, 应引起重视。另外, 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 控制好学生的休息, 晚上要按时睡觉, 减少无形的训练。还要督促学生不挑食, 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 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四、结束语

1.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

在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运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要不断加强身体、心理训练, 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学生正处于武术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

在进行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对学生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 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 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摘要:笔者从教学与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 激发竞争意识、在学生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 探讨了武术教学与训练, 以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受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合理利用

数学的教学过程实际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 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让资源活动起来, 服务老师的教;通过老师的教让学生主动探索、猜想、实践, 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能发挥它的神奇的作用, 现谈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四点感受。

感受一: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多媒体信息技术日益受到教师的关注, 并开始融于课堂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存、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就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开始, 如何设计和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境资源。例如, 在《菱形》的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Power poi nt制作动态的课件, 学生通过观察、探索, 发现了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 深刻地理解了平行四边形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成菱形, 菱形的前提是平行四边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其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 在《圆与圆的位置》的教学中, 我利用《几何画板》做出了两个圆, 通过两个圆的运动, 让学生知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 并且很熟练地掌握了每种位置对应的特点, 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图形的运动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帮助学生理解, 还有助于学生想象。

感受二: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需要翻阅大量的有关资料, 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大量的操作练习题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 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扩大课堂的容量,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数学知识,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感受三:信息技术只是辅助工具, 应当合理运用, 避免滥用。

数学教学课件的使用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对信息技术进行多样性、创新性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 应当合理利用, 避免滥用。每一节课都用课件也是不现实的, 有些数学课没有必要用课件, 用了反而不好, 同时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 这样会增加教师的负担。因此数学教学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感受四: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结合。

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 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同粉笔、小黑板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 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例如, 在《平行线》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电脑如何做平行线, 让学生知道怎样画, 加上教师演示, 再让学生动手做平行线, 从多种途径促使学生学会做平行线。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感受 篇10

1 教学内容的甄选

1.1 绪论

万事开头难,学生在上一门新的课程时,往往充满好奇与渴望。因此,能否将学生的热忱自然的引入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化学的魅力,绪论课尤为重要。大学化学绪论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大学化学,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对自己专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一方面,大学化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应该尽量与学生的具体专业相结合。比如,20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有机的结合了化学和物理,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地质等学科渗透,解决了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并开辟了环境保护、地震预报、海洋开发、农业开发、生命起源、地球深部和球外空间等领域的研究。笔者面对是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尽量融入与上述专业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化学在其中的应用。例如,在热力学基础章节中介绍低碳能源可燃冰;在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讲解中介绍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及其在油气运输的应用。

另一方面,化学与社会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密切相关。教师在首次课贴合实际讲一些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析,让学生觉得化学有用、有趣,听得懂、学得会,自然就会产生兴趣。当今社会,化学信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难辨真伪,一定的大学化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去伪存真,理性分析。另外,可以向学生列出有关化学与生活相关的书单,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比如《人体中的化学》,《五光十色的化学》,《化学-点石成金从这里开始》,《消费者化学》,《身边的化学》,《化学与健康》,《化学合成的逻辑学》,《摄影化学》,《化学魔术》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于你我仿若空气,无处不在。

1.2 化学史的介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化学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适当引入化学史的知识和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生动、实用。正如山冈望在《化学史传》所言“了解一项重大发现的意义及其正在起着的作用,当然是一项既重要而又愉快的事情。然而还有比这更为重要和愉快的,那就是要了解那项重大发现是怎样成功的,发现者做了怎样的努力,是在什么样的计划之下取得的,并在什么动机下制订出这样计划的……我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即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的过程,才能体验到其中蕴藏着的真正科学兴趣,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才能够开拓出正确的科学道路[3]。”我国化学家傅鹰也曾说过“化学给人知识,化学史给人智慧。”知识是短暂的,是易被忘却的;而智慧却可以长期的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学生只是简单记住了某些知识,而不能形成相关能力。

Stinner[4]提出了六种有效的将化学史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分别是:冲突、对话、戏剧、缩略图、案例研究和专题叙述。其中,冲突是指不同理论之间的异同,比如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的比较。对话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某化学事件的影响,比如讲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简单介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法国物理学家查理,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盖-吕萨克,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的生平,趣事和贡献。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坎坷,另一方面能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把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1.3 教学的趣味性、系统性与逻辑性

在定义、定理的讲解过程中适当插入化学趣事。比如讲酸碱指示剂的时候介绍其最初因波义耳看到紫罗兰花瓣溅上酸沫变红而被发现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情感态度。还要注意概念定律与前沿知识、社会热点的结合。依据自己的科研实际,将大学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原理、方法与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注意知识点前后贯通与对比总结。例如类比阿仑尼乌斯方程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式、化学反应等压方程积分式和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定积分式的异同等;使学生养成在知识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科学习惯。

与中学不同,大学化学不再限定教科书,一般用参考书。让学生尽早意识到两者的不同,以批判的态度辩证的学习与思考,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到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过程,强调由理想到实际的变化思路。总之,教师要明确教学对象和目的,合理进行课程安排。精选并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2 教师的角色

作为教学活动管理者的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一方面,大学化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所在专业的老师交流和沟通,了解其学科对化学知识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另一方面,大化教师要学习了解一些学生所在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领悟化学与之的内在关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化学史知识,了解化学中的趣事,避免使用一成不变的课件进行惯性教学,积极引入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定期更新课件。

教师团队要注重交流。在教学活动进行的学期中,积极参与团队讨论、教学会议,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细节等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并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学习。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同行听课等手段,找出问题、改进不足。充分考虑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逐步形成能与教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教学风格。

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平等、互助、互长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育目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性传授阶段,而应该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揭开伪科学的面纱,能够批判谬论,追求真理。

3 实验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化学是什么?化学工作者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常常把化学的英文单词(chemistry)拆开来讲:chem is try(化学就是动手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发展,正是依赖人们的不断实验,从而揭开隐藏其中的奥秘。因此,在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必然需要学生参与到大学化学实验这一领域。

实验教学是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单项式教学向双向式教学转变的很好媒介。比如普通蒸馏及沸点测定的实验,学生能够学习到普通蒸馏仪器的安装,常量法和微量法沸点的测定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沸点的影响因素,如实记录实验室的大气压;引导学生思考蒸馏与微量法测沸点具体操作的差异,比如温度计橡皮塞的状态。蒸馏过程要使液体气化后再冷凝,需要形成密闭系统,因此套温度计的橡皮塞要塞紧蒸馏头;而微量法测沸点要测量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的温度,因此要在套温度计的橡皮塞上开槽后再插入提勒管,以使两者压强相等。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沸程、沸点、毛细管现象等概念的理解。总之,学生亲自动手,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实验能够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能力,再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最终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这是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

4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大学化学作为面向非化学专业的课程,大班授课普遍存在[5]。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设置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兴趣,引入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助教讨论课等模式。习题课和讨论课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交流和讨论为主。鼓励学生参与讲座,探索性实验和小课题研究等第二课堂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和愉悦,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时故意引入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引发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兴趣,增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印象。比如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的写法。对配平的化学反应负极半反应,因其发生氧化反应,故意写成还原型物质失电子被氧化的形式。这样,书写能斯特方程就极易写反正负号。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学习。

对于授课媒介,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要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放一张有趣的图片,播一段科普短片,或者打开一个动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讨论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经不同膨胀途径的体积功的变化,通过动画描述恒温可逆过程体系对环境所做的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进而推广至压缩过程的讲解。注重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积极借助化学教育资源和软件,包括课程材料,在线课程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加强课外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泛在学习,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可取得的科技工具学习,培养学生的乐趣。

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例如积极与辅导员沟通,以获取学生综合情况。对于贪玩、偷懒的学生及时教育、激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是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更是学好专业课和进行研究的基础。择选较为优秀的同学进行某一专题的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邀请兴趣高、爱动手的学生参观及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组,通过科技创新等环节,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途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质,也促使学生在大学化学的课堂学习中思考、分辨和吸收。

5 考核机制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大学化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据此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而不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考评依据。

对于闭卷的期末考试,除了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比如通过单位分析,数量级估算,极端情况和特例讨论等,进行定性思考或定量计算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尤其是关于大学化学和本专业的关系论文。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对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其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交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环节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尽量完善考核机制,使考核机制多元化,能真正切实的监督、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绩效

6 结语

化学,顾名思义,是变化的科学。面向非化学专业开设的大学化学,要注重变化;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化学名人,化学发展简史的介绍唤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实例,弱化化学的抽象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作用;积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用好化学的信心。现代化学基础实验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理论知识的直接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由基本化学现象和规律发展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的特性和实际需要,结合自己具有的化学知识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答。使大学化学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这也正是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摘要: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面向非化学专业理工本科生开设的《大学化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化学工作者,而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特点,笔者从教学内容的甄选、教师的角色、实验的作用、学生的参与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合高校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出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及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思考

参考文献

[1](法)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化学基础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

[2](美)Theodore L.Brown,H.Eugene Le May,Jr,Bruce E.Bursten,Catherine J.Murphy.Chemistry:The Central Science[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5.

[3](日)山冈望.化学史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06-307.

[4]Stinner A,Mc Millan B A,Metz D,et al.The renewal of cas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J].Science&Education,2003,12(7):617-643.

上一篇:主汽轮机本体下一篇:网络学习人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