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内涵

2024-07-12

学习能力内涵(精选十篇)

学习能力内涵 篇1

第二, 实践是升华。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在学习的整个流程中, 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向实践学习, 了解、尊重、总结实践,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那么认知与实践孰先孰后呢?传统上, 学习与工作是分离的, 且先进行理论学习后实践。“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一句古训, 认知与实践、学习与工作是另一种形式的“磨刀”与“砍柴”。但在当今时代, 磨刀与砍柴的次序有待于商榷。仅仅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磨刀上, 而对快速发展的世界视而不见最终的结果极可能事与愿违。因为在你磨刀的同时, 也许木柴生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你磨刀的速度, 也许社会已经超越了砍刀时代而进入电锯时代, 也许当你把刀磨得飞快时却发现满山的木柴早就被人家砍个精光, 而这都是因为磨刀才误了砍柴工。最正确的方法:边磨刀边砍柴!当今时代, 工作与学习关系密切, 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教室里正襟危坐的独立活动, 而是工作和劳动的一种新形式, 它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边磨刀边砍柴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及时更新砍柴工具, 一方面可以避免你埋头磨刀的时候, 别人把木柴砍完。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刀出了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及时查找原因, 寻求解决之道。应对这个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最有效的方式是一边砍柴, 一边磨刀, 这与学习型组织倡导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有异曲同工之效, 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与时俱进。我们所面对的每一项工作, 每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其实都是一次最好的学习机会, 工作会让我们掌握新的方法、技能、思路, 而且随着时间的累积, 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这就是“工作学习化”;而“学习工作化”则是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 充分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需要每天进行, 需要全心投入, 需要终生坚持。

第三, 创新是目标。彼得·圣吉说:“学习应导致行为的改变, 不应只是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或者产生一些新的构想而已”。有了理论上的认知和工作上的实践, 学习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 学习的目的是要推动自身和人类社会前进, 所以还要有成果, 有创新。创新是学习的本质与重要目标, 符合实际的有利于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何谓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中国人不乏创新能力, 只是原来我们缺少让这种蓬勃的创新力迸发的条件而已。“重视学习, 善于学习”, 其目的在于我们能更自觉、更主动地进行主、客观世界的改造。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经常思想僵化、毫无创新, 不知如何应对新事物、新矛盾、新问题。思想僵化指的是一个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不思变革、缺乏进取、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一种状态。对组织而言, 思想僵化主要表现在固守原有的本本或不合时宜的教条, 对日益变化的现实不能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反映, 无法面对和回答新问题, 解决和处理新矛盾。老子认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是指无所不在的创造力。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文明成果的不断取得皆源自于人类具有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该有学习与创新的自觉, 吸收当今最新的学习理念, 采取新的学习行为, 学习一切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理论素养, 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

第四, 反思是手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 归根结底, 就是把人类的客观精神转化为个体的主观精神, 把人类的文化经验转化为个体的人生经验, 为此要在认知、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三省吾身”, 进行灵魂的拷问, 即反思。反思对人生的意义重大。其一, 反思能够让人修正已知。自古以来, 凡是成就大业的人, 无不把反思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 反思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 反思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反思就是回顾检查, 能使一个人或组织变得清醒、明辩、睿智, 能够认真反思的人和组织, 前进不可阻挡。宝贵经验与优良传统是一种重要的可资继承的资源, 历史教训及由此得出的有益启示同样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可资借鉴的资源。其二, 反思能够促人探索未知。人们常说, 学然后知不足。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视野就愈开阔;视野愈开阔, 反思的能力就愈强, 愈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 于是愈知自己不足, 愈谦逊虚心, 愈勤苦, 达到的知识境界就愈高。这就是知识的“圆球效应”。知识是取之不尽的, 我们用圆球包含的部分代表已经掌握的知识, 即已知部分;而圆球外部区域则代表没有被掌握的知识, 即未知部分。如果将一大一小的圆球两相比较, 就会发现圆球较小, 即已知部分比较小, 其所接触的未知区域相应也比较小, 即其所接触的不知道的东西也少;反之, 圆球越大, 已知部分越多, 其所接触的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 从而对知识的渴求也就越大。“未知”是人们学习的动力, 当知道的越多, 就会发现其实不知道的东西更多。由此, 人通过不断地反思, 就能不断地找到自己的不足, 再通过不断地学习, 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反思本身也是一种学习。

书法学习内涵理解 篇2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形成构图,表达思想情感的一门抽象艺术。从绘画角度看书法艺 术,也是一门造型艺术。汉字书法的起源、汉字的内涵、汉字的构成、汉字的形体演变的特殊性,为书法艺术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他任何文字不具备这种特点。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随着汉字的形成和演化,在服务于社会的实用书写过程中逐步完善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能力,最终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线的长、短、粗、细、伸、缩、俯、仰及断连、起伏、疾徐、枯润、呼应等所产生的视角和艺术效果,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韵律和节奏,为中国画提供了以线造型的借鉴和参考。因而,书法线条之美,则是中国画不可缺少的审美前提和重要因素。书法线条的抽象体现在抒情和灵动的形式,它为中国画的形神一致、气韵生动的美的追求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书法,数千年里实用性与艺术性同步前进,作为一种语言文字而独立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因此可以说,民族的生命力,就是汉字的生命力,书法的生命力。

我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

一、从传承精神方面

中国文字从创造到现在,中国书法历经了篆、隶、草、行、楷,从中国书法的滥觞到书法审美的成熟再到书法精神的自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传承精神。在学习书法中“,临摹”也最具体地体现着传承精神。那种亦步亦趋、必守法度、池水尽墨的 方法成为书法学习的不二法则。书法家通过作品中线条的干湿曲直粗细、刚柔相济的起伏流动,墨色焦、浓、灰、淡、清的变化, 表达了平和、喜庆、悲伤、愤怒、焦虑、苦闷和其他情感

二、从追求真善美精神方面

中国书法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不可能臆测到准确时间,但应该看到有了“字形”,有了“笔法”,有了“章法”,有了“墨法”就有了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不管是雄浑、是秀美、是古拙、是雅致,或古厚、或简远、或飘逸、或老辣„„无不是表达一种美的意境。古往今来,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传承着华夏文明,它作为精神内涵的载体,积淀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思想、审美意识、思维方式、时代风尚等文化精神,其暗合道妙的艺术精神正是人性的光辉 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显现。

三.从与宗教的关系方面

依托学习网站 品读文字内涵 篇3

《广玉兰》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描写了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课文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晚上作者散步时被广玉兰的幽香所吸引;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广玉兰花瓣的色泽、质感,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以及叶片的独特;第六自然段为第三段,总结全文,点明作者喜爱广玉兰的原因。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也是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过程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利用网络获取广玉兰的相关知识,并利用网页留言发表自己看法,从而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三、学习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围绕着“广玉兰”这个知识点,我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其中,“品文悟情”部分包括课文文本、“迷人花瓣”学习专题(含“在线测试”)、“多姿花形”学习专题、“活泼叶片”学习专题。每个学习专题都有相应的自学导航,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还可以点击相关的链接获取更多的知识。“美文共赏”部分提供了三篇与课文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欣赏。“背景资料”部分包括作者资料、广玉兰知识介绍、广玉兰知识在线测试等。这一板块的内容运用在第一课时。“课外专题”部分提供了三篇关于广玉兰树的介绍,以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话玉兰”部分是为学生进行主题探讨提供交互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行选择主题,浏览、收集信息,重新建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玉兰

(运用引导页、在音乐声中导入)有一种花,她幽香飘远,微风中夹着一丝香甜;她高雅洁净,阳光下尽显无限纯美;她生生不息,雨雪中铸就铁色柔情。她就是广玉兰(板书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广玉兰的世界。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花美叶美文章更美。上课伊始,我利用音乐和语言的美创设一种美的情境,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

(二)品味玉兰

1.整体感知

(1)轻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找出能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的中心句(也就是最后一句)。

(3)从这句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4)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广玉兰这两个特点呢?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再以文章中心句为教学切入点,条理清晰,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2.自主学习

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广玉兰的纯洁、幽香,感受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最感兴趣的专题,根据“自学导航”展开学习,一定要看清每一个学习要求,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邀请教师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专题网站给学生提供了三个专题,每个专题中均有自学导航以及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或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打破了常规课堂中“一刀切”的格局。

3.交流提升

过渡:徜徉在广玉兰的世界里,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少吧!把你最感兴趣的知识或最喜欢的地方表达出来,让我们分享你的收获,共同探讨你所遇到的困惑。

(1)“迷人花瓣”。

——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纯白中带点淡淡的青绿色,玉琢冰雕,又是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多美啊!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多姿花形”。

——你最喜欢哪种形态的花?为什么?

——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指导朗读。

——整段内容配乐朗读。

(3)“活泼叶片”。

——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朗读训练。

——小结:广玉兰的确美,淡淡的幽香,洁净高雅的花瓣,形态各异的样子,在活泼翠绿的叶片的衬托下,真的无比迷人。

设计意图:这三个板块有不一样的交流侧重点。“迷人花瓣”这一专题中,学生通过链接、在线测试能够明了课文内容,所以只需要检验学生的读即可。“多姿花形”这一专题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多说学习收获和多读,从中深刻体会广玉兰的美。“活泼叶片”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通过触摸实物了解其外形,通过读感受其内在品质。在交流中,既要引导学生说出个性化的理解,也要和学生一起提炼出共性的知识,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4.再次指名读最后一段,把自己对广玉兰的感情都读进去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一方面体现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

(三)对话玉兰

1.点击“对话玉兰”。

2.在“对话玉兰”中有两个主题:

(1)玉兰树是常州的市树,你能向大家介绍家乡的市树吗?

(2)广玉兰很美,作者写得也很美。他不光写出了广玉兰外在的美,也写出了广玉兰内在的品质美。这种描写可谓形神兼备!现在正是深秋时分,菊花盛开,请模仿《广玉兰》一课的写法,动笔写写菊花。

3.自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学习活动。

4.汇报交流。

5.课后继续完成主题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主题,一方面我为学生提供了广玉兰专题网站和菊花专题网站,方便学生迅速找到相应的学习研究材料,联系生活,产生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留言板让学生随时交流、学习。借助网络开展研究性小课题,既能对原有文本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至课外,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前拓后展。

五、教后反思

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而不仅是在于教师是否教。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强的学科,在自主学习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较之传统语文教学,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性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而且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可操作的平台,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革新。技术包括文本、实物等。如教学“叶片”时,我把叶片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感受自然深刻。再如“主题探讨”中,学生可以用留言板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写在纸上。这体现的是一种大教育技术观。

学习能力内涵 篇4

一、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这除了数学难以读懂之外,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许多数学教师在上课时, 也很少阅读课本, 喜欢滔滔不绝的讲, 满满黑板的写, 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 同时, 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 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示范作用, 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 首先要教师引导, 特别在讲授新课时, 应当纠正那种学生合着书, 全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概念时, 应让学生打开课本, 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的阅读。在阅读中, 让学生反复琢磨, 认真思考, 对书中的叙述的概念, 定理, 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 深刻理解其语意, 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 换成其它词语行吗?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 难点和疑点, 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 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 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 可以使学生正确地掌握课本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列出读书提要, 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 在立体几何中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 笔者拟了以下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自学:

1、三个公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2、公理中的有且只有说明了事物的什么属性?

3、公理3的推论1证明分几步?

4、公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5、平面几何中的公理, 定理等, 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你能试举一例吗?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课本隐含知识的挖掘,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数学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 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 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 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 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 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f (-x) =f (x) , f (-x) =-f (x) 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y轴或原点对称这个前提, 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又如, 在学习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定义和性质时, 课本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在空间任取一点O, 作, 则∠AOB叫做向量与的夹角, 记作, 学生往往很清楚的概念, 但在使用而时就经常出错;因此在这时教学中就必须充分挖掘概念内涵, 讲清定义并通过几何意义使学生充分了解运算的特征, 作用及运算规律。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课本例题的剖析,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 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中学数学教学中, 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搞好例题教学, 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 不仅能加深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纵向剖析: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 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 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P68, 例1, 判定下列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3) 。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 但对于刚步入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 不等式性质, 函数奇偶性, 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 难点是区间转化, 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 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 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高一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 如果我们把该例看得很简单, 讲解时轻描淡写, 学生只能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实践证明, 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的例题剖析得透一些, 讲解得精一些,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正在领悟, 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第二点横向剖析: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 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 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 探索其多解性, 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 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 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的点的作用, 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 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最后“变题”剖析: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 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 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 要反复推敲, 字斟句酌。因此, 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 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经常去研究“变题”, 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当然, 在研究“变题”时, 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 还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 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 防止脱离中心, 主次不辩。 (2) 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 适可而止, 防止枯蔓过多, 画蛇添足。 (3) 要因材而异, 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 防止任意拔高, 乱加扩充。

四、重视课本知识的归纳与整合,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 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 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不同于其他思维能力, 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 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 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例如, 高二立体几何中关于空间向量部分, 教材篇幅较长, 运算规律难懂, 学生难以接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中要重点介绍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 充分重视向量的工具作用, 利用向量的代数运算将立体几何问题代数化。概括与整合不仅是学习的需要, 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 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英语学习的真正内涵 篇5

“要学的是信息,而不是语言”

我们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得知道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要学习英语就得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信息。大家请看这个公式:“E≠C; C≠E”,翻译成中文就是:英语不等于汉语的翻译;汉语也不等于英语的翻译。学习英语,我们要学习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请问大家,你们能列举出中国的主要港口吗?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但是,请问各位,你们能列出英国的五个主要港口吗?你们知道苏格兰的首府吗?回答这两个问题也许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要把英语学习好,请大家记住:L=I=K,;Language=Information=Knowledge。语言就是信息,语言就是知识。要把英语学好,请大家把英语语言本身忘记,把精力投入到语言所包含的信息上来。尽可能多地了解英国的人文知识和目前的社会状况。

“学英语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些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英语?我要学习什么?我什么时候学习英语?我要在哪里学习英语?我要和谁在一起学习英语?

在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再来学英语,你就会发现进步得更快,效果会更好。我们应该成为有想法的学习者。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什么?为了出国深造?为了移民?为了出国旅游?带着你的目的来学习吧。这样就能更有成效。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是学不好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是一种不好的学习方式。选择好你的目标,再开始学习吧,不要着急,记住学英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只要每天花17分钟,你就可以学好英语”

请问各位,哪儿是学英语最好的地方呢?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是--洗澡间。洗澡间其实是最好的学英语的地方。大家一定会笑吧。要知道教室并不是学习英语的最好地方,在课堂上,我们所能学到的是如何去学习。而洗澡间才是学习的好地方,在座的肯定有在洗澡时唱歌的吧?的确,洗澡时唱歌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下次,大家冲澡的时候不妨朗诵一段英语。要朗诵多久呢?不长,只要两分钟就足够了。大声地朗读,每天坚持大声地朗读两分钟英语就够了。只要坚持几个月,也许三个月,也许两个月,大家就会发现自己的英语突飞猛进。相信我,信任我,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话,不妨试试。2分钟在洗澡间,那么另外的15分钟呢?在睡觉前的15分钟你可以听听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节目,也就是我们英国人所熟悉的Radio;4。记住:是在睡觉前的15分钟。为什么要在睡觉前15分钟?这是由于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休息,它依然在不停的运转。这样我们的记忆无形中就得到了加强。2分钟在洗澡间,加上睡觉前的15分钟,只要17分钟,每天只要17分钟,就可以学好英语。请大家记住这17分钟的学习法。要问其中的奥秘?其实很简单:我们是在快乐地学习。人在快乐的时候,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工作也是最有效率的。在早晨的时候,我自己冲一杯咖啡,打开电脑,开始写作,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早晨的宁静,咖啡的浓香,感觉就是这样好。带着这样好的感觉,写作可以说就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享受。大家在学英语的时候,也不妨为自己创造这样的快乐环境。如果看书看累了,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如果你喜欢巧克力,可以在口中嚼一块。如果你喜欢喝啤酒,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喝上一杯。学英语要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学,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互联网是学习英语的好去处”

互联网上到处都是信息,这些信息就是学习英语的好材料,还有现在的一些聊天工具,比如ICQ就是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的好工具。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可以让你的英语水平提高更快。

“要学习做一个‘懒惰的学习者’”

浅谈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 篇6

一、合作学习的真谛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别人,学会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其本质就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但是观察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现这样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有些学生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拒绝帮助别人,也有些学生沉默寡言,自我封闭,拒绝别人的帮助,这些都有可能是平时教学中对合作学习的歪曲理解造成的。教师很多时候为了上课(开课),而开展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设置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但笔者在上课和听课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1)有些问题很简单,不值得讨论;(2)有些问题偏难,只有少数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研究,大部分学生在旁边“装模作样”,心想反正不会推荐自己作为代表发言;(3)有些问题在上课前教师已经讲解过,合作讨论完全是“装腔作势”。笔者认为这样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它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我们必须为学生负责,凭良心、讲诚信教学。笔者作为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生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同桌每周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并轮流由其中一位完成500字的学习报告,在班级内进行评比。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自己,欣赏他人,展示自己,悦纳他人。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说,合作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愿和品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二、合作学习的本质需要

合作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的前提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是一种辅助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当自己能够解决问题或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话,就尽量不寻求帮助,过多地依赖别人会丧失自己的独创能力,丧失主见,走上社会有可能难以独当一面。在教学过程中,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立即就让学生讨论,应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通过学生的反馈判断是否需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只有当个人条件不充足且在产生合作需求的情况下与别人开展合作学习,效果才有可能显著。比如问题太难,个人独立操作时间不够,与别人存在较大争议,或任务过重、步骤较多、需要很多人完成等。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操作

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它的本质需要,而且和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有很大的关系。

1.课堂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指导

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目的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诉学生学习什么,必须掌握什么,要带着问题学习,还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切入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介入现场观察指导,解决意外问题,也可以做一名参与者和学生共同学习。离开教师的组织调控和参与指导,合作学习很有可能变成无效学习。

2.采取多样的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采取有效多样的合作形式。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课堂上开展4~6人的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外,还可以在课外安排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如互相检查背诵,举行成语接龙比赛,互评周记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能互补长短,增进友谊。

3.善于运用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评价。评价分为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等。

概括地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品质,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既有有效性也有局限性。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反思校正,扬长避短,具体对待,以期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熟。

就业能力内涵和影响因素简析 篇7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一) 就业能力内涵的变化。

近年来, 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随之发生变化, 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员工的职业生涯由传统的线性模式转变为“无边界”模式, 工作边界模糊和跨职能流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由此必然引起“就业能力”需求的变化, 在员工职业生涯传统的线性模式下, 专业技能是就业能力的首要指标, 而在“无边界”模式下, 工作的适应性、个体的学习能力等方面日益变得重要, 有研究者将之概括为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职业形象三个层面。相应地, 在“就业能力”的研究方面也开始注重对能力素质 (职业胜任素质) 的研究, 在这方面, 大卫·麦克利兰的能力素质模型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麦克利兰将能力素质明确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能力素质模型被定义为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 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麦可利兰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特质;动机。麦可利兰把知识与技能部分, 称为基准性素质, 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 依靠基准性素质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素质称为鉴别性素质, 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动机。

(二) 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 因此, “就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个体必须具备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和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是由就业基础能力、就业通用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系统。就业基础能力即专业知识与技能, 也即麦可利兰所说的“基准性素质”, 这是不同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岗位特有的能力;就业通用能力是突破了职业岗位限制的, 适用于行业范围内各岗位的能力;就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适用于所有行业的一种最基本的普适性能力, 可以概括为社会兼容能力、团队融入能力和个体塑造能力等三个方面。其中, 社会兼容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化行为、社会价值观、自我学习能力等;团队融入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个体塑造能力包括职业形象、职业礼仪、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取向。就业核心能力也即麦克利兰的“鉴别性素质”。

二、就业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就业能力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结构特征, 决定了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 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概括起来, 主要受个体特征、职业经验、职业行为和组织管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一) 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主要是指劳动者的个体特征, 如性别、年龄、生理、心理、智力、教育水平以及婚姻、家庭状况对个体工作和职业发展的的影响。例如, 员工的年龄对就业能力具有负向影响, 教育水平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对职业工作的感知和判断, 进而影响个体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职业学习, 成为就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变量。

(二) 职业经验因素。

个体的职业经验的影响主要指在职业工作经验的过程中, 个体的职业认知、判断, 职业体验的心理、情绪和归属感, 自我职业发展的期盼、设计等由职业工作经验所带来的影响个体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从这个角度上看, 就业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结构, 包括:开放性工作态度、工作认同、工作韧性、职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动机。职业经验的这种影响, 不仅作用于就业基础能力, 对就业通用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尤为显著。

(三) 职业行为因素。

个体的行为特征会影响行为的效果, 不同的个体在职业态度、职业发展的洞察力、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 产生不同的职业行为取向, 影响到个体职业行为选择和职业行为能力, 包括:职业技能的发挥和优化、合作意识和平衡等。对于就业能力发展来说, 不同职业行为特征, 通过不同职业行为表现, 对就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

(四) 组织管理因素。

传统的企业强调工作专门化和垂直晋升, 现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强调组织扁平化、工作边界模糊化和跨职能流动。组织管理因素的变化, 带来了对就业能力的不同要求;组织或团队中的学习氛围、正规或非正式学习的组织, 对个体的职业技能、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组织管理的方式、领导风格、组织的激励和员工关系处理、员工安全感和满意度, 都可以影响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能力自我提高的动力。

(五)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社会保障、职业培训体系、就业市场的成熟度等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的整体社会就业环境。就业环境带来的适度就业压力会形成个体就业能力提高的刺激性动力, 在整个就业环境的就业能力培养保障措施的基础上, 通过个体、组织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协作, 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就业能力水平。

尽管关于“就业能力”研究, 一直存在着多维度、多视角的不同研究取向, 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也一直处于变化过程中, 因此带来了就业能力测量的难度, 无论单维测量还是多维评估, 都需要在测评工具和测评模式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但不能否认的是, 员工职涯能否取得成功, 就业能力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员工的就业能力, 尤其是核心就业能力利于实现员工职业生涯“无边界”流动, 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 2009.4.

[2]谢义忠, 陈静, 朱林.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和实证研究成果[J].心理科学进展, 2013.3.

职业能力的内涵、测量和展望 篇8

关键词:职业能力,计算机专业,定量

一、引言

当前社会背景下, 企业对求职毕业生的岗位技能的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求职毕业生为了获取更好的职业机会, 努力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 增加竞争优势, 愈加凸显出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前期访谈和文献研究发现, 企业比较关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责任、主动性、学习、沟通和坚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许多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定位不清晰, 易眼高手低, 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同时,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学校获得的知识老旧, 而没有很好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岗位的知识与技能需要。许多学生进入职场以后, 因性格或者过于追求个性, 不能很好地融入团队协作中。以上问题表明, 提高其职业能力是必要的。研究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能力具有以下几点意义:丰富和发展计算机专业的能力领域的研究, 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框架与路径;有利于提高组织在筛选计算机专业员工时的质量, 也为计算机专业的求职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依据。

二、职业能力的概念与测量

1. 职业能力的概念。

关于职业能力, 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邓泽民等人 (2002) 从性质定义、条件定义、结构定义和过程定义四个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不同领域的职业能力的界定, 概括职业能力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 最后形成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1]吴晓义 (2006) 指出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必备的相应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2]徐国庆 (2007) 指出职业能力是一种“联系”, 在知识和工作任务的要素之间形成联系的过程就是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3]匡瑛 (2010) 从心理学理论发展的角度比较分析国内外职业能力内涵的差异, 梳理出职业能力的内涵:技能、知识、潜能以及情境性的综合能力。[4]王君普 (2006) 在心理学视野下对职业能力内涵进行再分析, 将职业能力内涵概括为一般能力 (智力) 、情绪智能和专业能力。[5]甘英等 (2013) 指出职业能力是个体在面对某一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交往能力、概念能力及技术能力。[6]

2. 职业能力的结构与分类。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 换言之, 职业能力应该具备可以量化的结构或者标准。陈宇 (2003) 认为, 职业能力是可以被结构化的, 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 职业特定能力。第二, 行业通用能力。第三, 核心能力。[7]颜青 (2010) 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职业能力的构成, 指出职业能力是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 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发挥作用, 其中还包括创新能力。[8]心理学中,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及与此相应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包括两方面, 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熟练程度;二是概括化的心理活动或称智力操作。职业能力就是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类化迁移与整合的一种能力。[9]

3. 职业能力的测量。

对职业能力的测量,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认证体系。在西方国家, 就业情境中常用的是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GATB) 。最早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是由美国劳工部就业保险局编制的, 确定了9种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能力倾向因素。这9种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空间关系理解力、形状知觉能力、文书知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手指灵活性和手部灵巧性。一般能力倾向测验施测后, 个体得分最后转换成平均值100, 标准差20的标准分数, 由此可以绘制个体的能力剖面图, 进而可以直观地看到9种能力因素在每个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优劣倾向, 也可以比较个体之间在9种能力因素上的相对水平。同时, 以往研究表明一般能力倾向测验与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性相关, 能够预测职业的成功与否。

在我国, 戴忠恒 (1994) 对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GATB) 做了三方面的修订: (1) 改动了可能与文化因素有关的分测验的测题 (仅体现在用词方面) , 使其适合中国国情; (2) 11个纸笔测验的实施“说明”改动的更加详尽, 以使测验更加标准化; (3) 所有被试统一在答卷上作答, 有利于重复使用测验。修订后的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的G (智力) 分数与瑞文测验IQ的相容效度系数为0.567。除了能力倾向P、F、M的稳定系数分别为0.68、0.65、0.51外, 其余的均在0.71以上。[10]也有学者参照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编制测验。王进礼等 (2004) 采用工作分析方法把长-鞍团队智力测验发展成为多项能力倾向测验 (MAT) , 提出了武警部队一类团体工作任务所需的四因素能力倾向结构模型并确定了MAT包括抽象思维、空间能力、主义和速度、动作稳定四个分量表。该测验的重测信度为0.79, 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3—0.88。测验的α系数得分为0.80, 各分量表的是0.53—0.75。在效度方面, MAT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测验与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简式总分和相应分测验显著相关。[11]毕重增 (2003)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修订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EAS) 1994年第二版。修订后的中国版本的EAS测验总体特征体现在: (1) 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测验的项目质量良好且编排合理。 (2)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 各分测验是单独计时的, 可以灵活地根据选拔性质和工作特点选用其中的部分测验。[12]

三、研究展望

综上, 职业能力在不同程度上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个性特征、情境等因素。同时, 存在分歧的职业能力结构和分类划分, 表明职业能力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体。它是各种因素根据重要性整合的有机体。纵观职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多数是对职业能力进行定性分析, 当然, 也存在不少学者编制关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未来研究可以聚焦在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能力上, 确定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量化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能力因素等。

1. 聚焦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搜集和前期访谈, 以计算机专业为出发点, 企业在筛选求职者时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 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品质等。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应该包括工作知识、工作技能、态度和动机等等。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所涉及的知识不单单是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要包括相关的非专业知识。

2. 注重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的定量研究范式。

关于体育学习方式内涵、特征的研究 篇9

一、关于学习方式概念及内涵的相关论述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但是,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习方式的概念或内涵理解还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学习方式特征性凸显

王义全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 它是认知参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而是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特征[1]。还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特征[2]。概括以上观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1.学习方式是学习行为;2.学习方式是知、情、意、行的结合体;3.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策略和方法;4.学习方式是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其中学习方式的特征性阐述尤为突出。

(二) 学习方式下位概念阐述

从学习方法的视角研究入手, 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学习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原则、程序、方式和手段是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其中, 阐述方式即指学习方式, 认为它是指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具体方法[3]。这无疑是认为学习方法包括学习方式, 把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相比, 学习方法处于上位的概念, 而学习方式处于下位的概念, 并认为学习方式是具体途径和方法。

(三) 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从属性和依据性阐述

庞维国认为:“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包括三层含义:1.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学习方法有“质”的优与劣, “量”的多与少之分;学习方式有是否适当之分;2.具有情境依赖性;3.选用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4]。

二、学习方式及学习方法的关系

体育学习方式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 要区分方式和方法。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方式是说话做事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 而方法则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5]由此可见, 方法和方式是一对从属关系。综上所述, 本文较为认同第三种说法, 那么结合到体育教学中怎么去理解学习方式的定义呢?体育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体育学习的情景中 (包括体育课堂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和训练) 具有不同的活动动机取向、活动思维方式、运动技能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体育学习方法和形式。体育学习方式本身凸显出了差异性、目标性、反馈性、情景性等特点。根据逻辑推理的方法, 其内涵也包括三个方面。

(一) 体育学习方式包括体育学习形式和方法

体育学习形式就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如:接受学习, 教师讲解技术要领, 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做示范, 学生跟着模仿,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纳的状态;又如: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或内容实质进行分组, 各个小组根据学习要求进行集体练习、共同讨论、一起归纳、集体展示等环节, 表现出合作的状态。体育学习方法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与行为。由于学习个体的不同, 所以在学习方法上也是有差异性的。如:有的学生喜欢先听, 然后思考, 再去尝试性体验;有的学生喜欢听后马上去动手模仿, 碰到问题后立刻发问, 然后去练习;而有的学生喜欢第一时间就去尝试, 在练习中碰到问题后善于思考, 最后若自己解决不了就问同伴或教师, 再进一步去验证。总之,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差异性的。从以上论述来看, 学习方式是较为宏观的学习状态 (局-状态) , 而学习方法则具体到学习个体策略和方法的实施过程 (步-过程) 。它们表现出局与步、状态与过程的从属关系。

(二) 体育学习方式具有情景性

学习方式依赖情景而生。其情景因素包括:体育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学习内容的技术特点和属性、体育器材场地、学习媒体 (音乐、多媒体、挂图等) 等。如:篮球战术-合作学习。课堂必须有战术配合、团体意识类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进行分组;篮球战术属于团体性极强的技术范畴;有必须的篮球和篮球场地;必要的时候要利用挂图或画图的形式把抽象变直观。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合作学习的情景因素。

(三) 如何选择体育学习方式

体育教学中, 在什么样的状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这关乎学习效率的问题, 当然学习方式的选择没有“好”与“坏”之分, 只有更加合适之说。根据上述研究的成果, 基于体育学科的价值取向及特性, 学习方式的选用主要取决于学生本身的体育学习动机、活动思维方式、运动技能加工能力及学习效果评价。

首先, 学习动机。如篮球运球, 多是男生受欢迎的项目, 而女生则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男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 (运球体验) 的形式, 而女生如果采用自主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因为女生对篮球没有多大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采用发现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 让女生拿着问题去观看男生练习, 然后回过头来自己尝试, 或是采用接受学习, 教师讲解、示范, 女生跟着模仿、练习。这样效果会好些。

其次, 活动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是有差异性。比如教师在做运球的示范时, 有的学生是看-模仿-问-练, 有的学生是看-思-练-问-练和思, 有的学生是看-练等等, 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思维, 教师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去了解学生, 并加以分类, 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适合的学习方式。

再次, 运动技能加工能力。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运动技能, 二是体能。就如上述中女生如果根本没有接触过篮球, 若是让她去自主学习, 肯定有一定的难度, 若是教师先把主要要领简单地讲解或让女生观察后再去体验, 可能效果会好些。而对于男生, 若教师以问题为依托, 让他们自主探究或集体探究运球中的某一难度问题, 效果会更佳。

最后, 学习效果评价。相信在以往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会去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效果肯定不一样, 对于哪些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哪些内容比较适合哪些学习方式会

鉴于以上分析, 学习方式的选用不能只看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而要综合去考量, 最终选更加合适的、匹配的学习方式。同样笔者也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任何时候都适合唯一的学习方式, 更不是在一节课中只能用一种学习方式。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看, 还是从学习方式使用的角度看, 学习方式的选用都体现了交叉性和多元化。有一定的考量。这得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选用匹配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方式的特征研究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余文森教授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学习方式的特征做了研究, 认为: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是新课改学习方式的特性, 这些特征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 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 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见上表) [6]。

那么, 体育学习方式特征到底有哪些呢?有学者认为,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从上述的论述中看, 学习方式是学习的状态表现, 从外在来看可以归纳为状态特征, 再从这三种学习方式的本质看, 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培养探究的能力, 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 同样也可以归纳为本质特征。撇开这三种学习方式, 学习中同样需要自己内化, 需要学习者间亲密合作, 需要积极探索才能看清问题本质。因此, 自主-探究-合作是诸多学习方式所具备的。由于体育学习的主要手段是身体参与, 只有参与了才能从中获取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培育, 所以参与性是一个前提特征。上述中的主动性是从较为积极的层面去归纳, 但是事实上, 不是任何学习方式都表现出这一特征。如, 接受学习, 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看与练, 这实际是教师约束了学习方式的选择性, 学生是被动的。还有问题性, 在体育探究学习中一般是以问题为依托的, 在这里不必以特征的形式出现。

鉴于余文森教授的研究, 从体育学科的特点出发, 体育学习方式的特征归纳应以动作技能学习运动性认知形式的特点为依据, 所以本文认为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特征。

(一) 体验性。

体验本身既是获得技能的手段和过程, 同时也和动作技能一起, 成为运动性认知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 体验性也就成为体育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 自主性。

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在于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身体运动的协同一致。而自主性不仅是运动性认知形成过程中的本质要求, 也是对体验性特征的进一步解读, 体验本身就是自主性基础上身、心协同活动的过程。最终的动作技能形成需要学习个体的内化过程。

(三) 探究性。

学习动作技能不是被动接受, 不能靠机械重复来掌握, 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 是在个体独特性基础上对新的动作技能价值意义的更深层地构建和探求, 是一种问题探究的过程。

(四) 合作性。

小组与团队活动成为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另外为互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互之间可以在群体活动中真实地检验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义全.学习方式转变的理性反思[J].中小学管理, 2009 (5) :20-21.

[2]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30 (2) :36-40.

[3]钟祖荣.学习方法的要素、结构与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45-48.

[4]庞维国.论学习方式.课程[J].教材.教法, 2010, 30 (5) :13-1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浅析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内涵 篇10

1 职业基本能力层面

高职学院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必须围绕着它的培养目标进行, 必须对社会需求作全面深入的调查, 对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进行调研分析, 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要办出高职专业的特色, 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法势在必行, 最好的方法是实行能力模块式教学, 这一教学方法已得到从事和研究高职教育的人们的普遍认可。所谓模块式教学, 就是瞄准培养目标, 依据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的要求, 合理配置课程群, 形成能力模块, 若干个模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计划。在能力模块中, 不仅要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艺型人才的特点, 又要有大专水平相应的主要知识含量, 保证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且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可以通过社会 (市场) 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校际信息交流、专家研讨论证等渠道进行调查研究, 用以确立能力模块。以我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 根据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确立的第一层面的六个职业基本能力模块及相应能力要素如下:

(1) 服装设计能力模块:掌握服装设计基本原理与技能, 服装设计创意思维方法, 采集服装信息, 分析预测流行趋势。

(2) 服装结构制图能力模块: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原理、纸样绘制方法、工业样版的推版放码。

(3) 服装制作能力模块:机缝、手缝各种针法及熨烫技巧, 服装面料与测试, 高档时装制作, 男女西服缝制工艺。

(4) 服装生产与经营管理能力模块:服装成本核算, 服装生产组织管理, 服装营销业务。

(5) 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熟悉计算机硬件结构, 操作系统的使用, 汉字信息处理, 掌握CAD操作系统。

(6) 外语能力模块: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 能阅读分析服装类的专业资料与信函, 能进行简单的服装贸易洽谈。

2 职业综合能力层面

要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 光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行, 光有一些职业技能也不够, 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的具体表现, 就是在已有职业技能的基础上, 吸收和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因此,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素质培养,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造性, 当他们一踏入社会时, 就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诚然, 许多人通过自己的长期努力, 可以掌握一些适合自身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职业技能。但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 长时期的暗中摸索才积累起来的点滴经验。如果学校的教学能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之中, 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则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必定会少走不少弯路。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我院服装专业在毕业前特意设计了一个“被服工程”能力模块, 以进行素质培养。“被服”一词是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旧名称, 那时的服装加工都是在被服厂完成。“被服工程”是泛指一切与服饰有关的活动, 包括调查、设计、制作、展示、销售等等。在这个模块中, 要求学生从服装市场调查到服装定位, 利用计算机进行3~4个系列的设计, 从纸样绘制到工业样版的推版放码, 从批量生产的组织管理到成本核算, 从服装展示到营销业务、外贸洽谈等一系列活动写出详细的计划书。并要求对每一系列动手制作1~2款, 每个环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操作。整个过程几乎涉及到所有学过的课程, 还要吸纳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该能力的考核可以放在毕业答辩进行。这一模块基本上没有设置课程, 只是开设一些相关的讲座, 学生通过学过的课程, 利用社会实践、毕业实践收集资料, 综合运用前面掌握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事实也表明, 凡在学校接受过“被服工程”这一能力综合训练的学生和未接受训练的相比, 前者在工作中的应变能力要强得多。

21世纪的到来, 意味着技术的变化愈来愈带有全球性, 技术和工艺的进步愈来愈快, 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必然导致工作组织的变化。在职业教育中只进行单一职业基本能力的训练已经远远不够。而要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工作、新的任务与环境, 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素质有关的能力——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综合性不仅体现在六种基本职业能力的综合运用, 而且还要把掌握并且有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需求的方法能力以及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等社会能力综合在一起。在未来社会里, 我们不可忽视劳动者的职业基本能力, 然而劳动者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比职业基本能力更有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能力层面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第三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是:服装机电设备应用能力、服装新面料的开发能力、服饰文化鉴赏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跨度较大或专业性较强, 在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安排。但这些能力模块与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校学习期间也应该有所涉及。我们的做法是在平时的基本能力训练时, 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一两个可发展的模块,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 平时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包括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对信息的及时掌握能力, 并在毕业前举办相应的专题讲座, 介绍相关知识, 使学生对这些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 在校期间就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自学方法非常重要。因为毕业后的三、五年是更重要的学习阶段, 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 要吸纳许多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打下了良好的自学基础, 这就为学生今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日益重大, 近几年高职教育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高职发展的目标已很明确, 框架已很清晰。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通过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工作, 才能促进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才能办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来。

参考文献

[1]胡誉满.优化素质教育载体, 夯实高职教育平台[J].纺织教育, 2000 (6)

[2]李勇红, 胡誉满.文化经济现象与高等职业教育[J].纺织教育, 2003 (3) .

[3]胡欣薇.高等职业教育与文化经济的对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 .

上一篇:监管问题与对策下一篇:玉米花生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