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项目化设计

2024-09-01

课程项目化设计(精选十篇)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1

1 课程的目标

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需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本课程主要遵循影视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向各个影视动画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和媒体制作公司等,输送技能技术型或操作型高技能人才。根据动画制作流程,课程主要面对的岗位有动画场景导演、动画场景美术设计师、动画场景设计稿人员、动画绘制员等。课程培养的学生主要针对企业的技术岗位,初次就业为动画绘制员,二次晋升为动画场景设计稿人员,未来发展主要为动画场景导演,而未来发展的岗位,也多为管理岗。

相应的岗位则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动画绘制员岗位主要是依据场景的线稿,利用软件进行电脑绘图。动画场景设计稿人员主要从事场景设计稿的设计与绘制,需要具有很强的美术绘画基本功。动画场景导演等岗位需要很深厚的美术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需要有把控整部影片的能力。

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以及岗位能力分析,并结合实际项目和具体操作技能,课程整体目标为:①学生能够根据二维动画《春节》的剧本与分镜,设计、绘制《春节》场景的设计稿;②学生能够使用Photoshop软件设计、绘制《春节》场景的色彩稿;③学生能够综合使用Photoshop软件和Flash软件,完成场景在《春节》中的应用;④通过项目的制作,能够提高学生与人团队协作、自我学习、创新的能力。整体目标确定后,课程又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确定了相对应的单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承诺,是督导和同行用来检查课程是否达标的依据,所以课程的实施要有确定、全面、系统的教学目标。

2 项目的选择

课程综合项目的设计,最考验教师的功力和水平,项目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选择或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这是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的原则。二维动画《春节》是一个常见的商业动画短片,《动画场景设计》课程选择了《春节》中的场景创作作为一个大型综合项目,用来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项目的选择也要综合考虑了课程时长、教学目标实现、项目本身难易程度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因素。

同时,项目选择的要点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春节》场景创作综合项目也具备了这些要点。实用性:本项目是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使用该项目真题重做,能充分掌握二维动画场景的行业制作流程及规范。典型性:项目是动画企业比较流行及常用的场景风格类型,具备典型性。覆盖性:项目基本覆盖了动画场景设计运用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能够比较好地让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学习和实训,掌握二维动画场景的设计与制作。综合性:本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动画场景设计项目,是一个综合项目。趣味性:学生在项目分析时,采用角色扮演成企业人员,自动代入角色,设计、绘制场景,最后将场景与角色融合,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完成任务,最后看到完成后的动画影片,学生会提高自信心和兴趣。挑战性:本项目在执行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容量也比较大,所以需要分小组协作完成。可行性: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每一个步骤,掌握实际的技能,所以本课程精心设计了多个单元、多个教学活动及课后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参与学习。

3 课程的实施

3.1 通过项目拆解任务实现整体目标

本课程共计45学时,课程总目标是完成《春节》项目中所有的场景设计与绘制。按照项目工作的流程,整个项目可以分为场景设计分析、场景色彩稿的设计与绘制、场景的应用等阶段。整个项目的工作量较大,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形式完成整个项目。课程主要拆解《春节》项目为三个大任务,每个任务又有相应的子任务,任务之间层层递进。学生们通过逐个完成难度较低,容量较小的子任务,最终完成总项目。

3.2 基于在线学习平台,推进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精心设计的教学视频等在线学习资源,场景的空间构造与课前作业的汇报等教学活动,微信、QQ等通讯手段的即时作业反馈,在线测试等一系列环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学习的深度。通过本课程的实践,线下与线上混合开展的教学模式更适应高职学生教育。

3.3 校企深度合作,以员工的角色工作学习

本课程与企业深度合作,采取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深入开展校企结合。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传授学生知识与掌握相应的技能。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学习中,时刻以企业员工的角色工作与学习,使学生能更真切地置身于企业环境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工作无缝对接,最终完成项目。

4 课程的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是由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进行评价。各小组提交的作业展示在教学平台上,在作业评价时因为教师的评价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所以首先让各小组之间互评。学生小组之间的互评相对客观,学生能主动意识到作业之间的差距。企业专家再从企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作业,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以企业标准来评价学生作业。此外,教师对学生与企业专家不同的点评进行总结,并给出企业最终的作品加以比较。学生作业与企业作品之间的差距,会帮助学生找到之后的改进与学习的方向。三方评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去看待与认识自己的作业,发现自己作业的缺点与优点。整个评价的结果相对客观公正,学生也更易于接受。

5 结语

《动画场景设计》课程总体采用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动画短片《春节》场景创作的实际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通过企业项目的真题重做,训练学生掌握课程必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及其他综合能力。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受到实际任务的驱动,在思想上迅速将自己转化为一个行动者,确定目标,拟定计划,逐步推进。教师则成为项目的指导者,逐步引导学生达成目标,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开发的方式更能体现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令.动画场景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单片机课程设计设计项目 篇2

学生:09级通信1、2、3班指导教师:周秋茜

一、16×16点阵LED电子显示屏的设计

1.功能要求

设计一个室内用16×16点阵LED图文显示块,要求在目测条件下LED显示屏个点亮度均匀、充足,可显示图形和文字,显示图形或文字应稳定、清晰无串扰。图形或文字显示有静止、移出、移入等显示方式

2.设计要求

根据功能要求,应采用动态显示的设计方法,同时为简化设计,减少硬件数量,显示数据的传输采用串行传输方式。

(1)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动态显示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串行数据传输方式的应用。

(5)实现利用AT89S51单片机控制的LED图文屏正常工作;

二、数字电压表系统设计

1.功能要求

简易数字电压表可以测量0~5V范围内的8路输入电压值,并在4位LED数码管上轮流显示或单路选择显示。其测量最小分辨率为0.02V

2.设计要求

按照系统功能实现要求,控制系统采用51单片机,A/D转换采用ADC0808。

(1)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数据显示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ADC的使用。

(5)实现利用AT89S51单片机测量电压并显示出来;

三、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

1.功能要求

设计一个交通灯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工作后,交通灯按照下列规律变化:初始态四面均为红灯,持续时间为2S;然后转为状态1(10S),为东西红、南北绿;状态2(3S),为东西红灯不变、南北绿灯灭、黄灯闪烁三次;状态3(15S),为东西绿、南北红;状态4(3S),为东西绿灯灭、黄灯闪烁三次、南北红灯不变;最

后回到状态1,依次循环。如遇特殊情况,可拨动应急开关,使各向均为红灯,特殊车辆不受红灯限制,待其顺利通过后将开关拨回原位。系统恢复原状态运行

2.设计要求

可选用12只单色LED发光管作为交通灯,也可选用4只双色LED发光管。控制系统采用51单片机,可选用片内带ROM型单片机,以简化电路,降低成本

(1)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控制系统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5)实现AT89S51单片机对交通灯控制系统的有序管理

四、数字时钟设计

1.功能要求

时钟计时器要求用单片机用6位LED数码管显示时、分、秒,以24小时计时方式运行,使用按键开关可实现时、分调整,秒表/时钟功能转换,省电(关闭显示)等功能

2.设计要求

按照系统功能实现要求,控制系统采用51单片机,显示系统采用LED显示器

(1)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数据显示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定时器的使用的使用。

(5)实现AT89S51单片机产生频率可调的多种波形的输出;

五、简易低频信号源的设计

1.功能要求

简易低频信号发生器要求能输出0.1~50HZ的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信号,其中正弦波和三角波信号可以用按键选择输出,输出信号的频率可以从0.1~50HZ范围内调整。

2.设计要求

按照系统功能需要,要求选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器,用DAC0832作为D/A转换器。功能键使用单片机的三个端口

(1)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DAC0832转换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定时器的使用。

(5)实现利用AT89S51单片机精确计时并显示出来;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1-04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为整体推进高职高专教学建设与改革,解决好高职高专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上述三个突出问题,必须花大力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起来。作为教师的一员,就从自己熟悉的课程做起,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下面就将笔者所教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做一介绍。

二、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几个理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首先提出以下几个理念。

1.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服从整个专业的建设和改革。然而,如果针对全系(院)的所有专业全面开展改革和建设将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系(院)教师乃至学院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共同努力,制订完善的实施计划,而在短期内制订出周全的计划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们认为:先从任课老师自己熟悉的课程领域做起,分模块地进行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经验,将来逐渐纳入全系(院)的整体改革和建设。反过来,全系(院)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也正是由各部分模块叠加而成的,是各个老师的成果积累和综合。

2.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课题,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坚持。同时,教学改革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不必指望一次教学改革就会提出十分完善的方案,并完全成功定型,在其后的教学中就固定不变了,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3.不等不靠,立足现有。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大部分内容取决于主讲教师自己,但是同时也会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如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多个方面和学校的多个管理部门,甚至会出现部门间的协调不一致等问题。我们广大教师不要抱有“等到条件具备了,我再进行课程改革,我现在的教学不是很好吗?”的观点,应积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立足现有条件,开始课程的教学改革。

4.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繁杂、头绪众多,再加上每个老师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的不同,每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教改方案。另外,对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概念又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课程的教学中又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所有这些,都可能产生一定的争议和分歧。我们的观点是:争议是难免的,而且争议还会有利于方案的进一步完善。然而,我们不能陷入争议或等统一意见后再行改革,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各自在自己的课程中,提出并实践自己的教改方案。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交流提高,相互取长补短。

三、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总体设计。课程的总体设计重点围绕“两构”—“机构和结构”来进行,即常用机构的基本分析与综合能力、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选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此外,再通过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结构与设计项目、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形成小型机械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能力。同时,强调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本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決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达到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设计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等。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单元设计。课程的单元设计主要以将常用机构的基本分析与综合、常用机械传动装置结构与设计、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选型、综合实训这四个大项目再分解成小项目(任务)来进行,每个项目(任务)以“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为原则。表1是机类专业多学时的教学内容项目分解一览表,其他专业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酌减。

3.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流程。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一般流程,见图1。

4.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传统的、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拖拖拉拉的“绪论”,开门见山,让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有个鲜明的第一印象,对课程的进行充满兴趣和期待。第一堂课的任务是“机器的认知”,具体设计如下:(1)课程的引入。机械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举例(生产、生活、战争中用到的)。(2)提出问题。任何机器都是为实现某种功能而设计制造的。什么是机器?机器的特征是什么?机器和设备的区别?机器由几个部分组成?机器的定义?机构的定义?机械的定义?(3)布置项目。机器是通过执行部分的机械运动来实现相应功能的。找出你所知道的机器。(4)能力实训。划分你找出的机器的组成:原动部分、传动部分、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分析该机器的执行部分的运动形式(工作原理)、原动部分的运动形式。全班同学要找出不同的机器。(5)评价总结。不同的执行部分运动形式和原动部分运动形式形成了不同机器的工作原理。机构的作用是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所以研究机构问题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

机器工作时,其零件会受到力的作用而破坏或失效,所以零件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结构)、保证较好的表面质量。零件都是制造后安装再使用的,在保证实现预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经济合理,力求投入的费用小、工作效率高、使用维护简便。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格外重视,对舒适性要求也很高。所有这些都是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是本课程的学习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够进行小型机械及其传动装置的设计。

四、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

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必须有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做为物质保证。我们将前三个大项目合并为两个,建设两个实训平台和理实一体化教室,分别为:《常用机构的基本分析与综合实训平台及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机械传动装置与零件结构实训平台及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综合实训利用系里共用绘图室和CAD机房。

五、结束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的永恒课题,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里主要是和大家进行交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邓昭铭,张莹.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叶伟昌,陈辽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简明设计手册(上册)——机械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辽军(1963-),男,副教授,江苏阜宁人,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CAD/CAM、图形图像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4

一、家具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是在建筑内部空间以满足人的使用与审美需求进行的环境设计, 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设计、构造装修和装饰设计,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 家具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之一。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 将家具设计以不同的侧重设置于室内设计专业、室内陈设设计专业方向中, 在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中, 《家具设计》课程是大二进入专业学习中的第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之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专业绘图基础的学习。大一阶段学生进行了基础的设计训练, 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设计思维与基础技能, 但真正从基础设计阶段上升到专业性的室内设计技能学习阶段, 还需要更多的思维与实践训练, 家具设计作为一门连接两者的入门专业课程, 具有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启发空间功能思维、熟悉专业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家具设计课程一般课时为7周时间, 每周为12课时左右, 共计84课时, 传统的家具设计课程是分为理论讲述、单体家具训练、组合家具训练或风格家具训练三个部分, 理论讲述一般占的比重较小, 多为12课时左右, 单体家具训练36课时, 综合家具训练36课时, 表现出教师讲述, 学生学习, 辅助以媒体交流, 最终进行作业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体是“师生”, 优点是师生进行了一定的互动, 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未能深入的进行家具设计的实践训练,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 未能将设计实践进行展览与评议, 缺少结课和反馈的程序。传统的家具设计课程阶段, 分为理论和设计两个部分, 较为单一僵硬, 在具体的操作中, 无法创造出家具设计的设计情境, 无法让学生深入到设计环境中, 展开充分的协作与交流。而以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则从课时课量、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方法上都有极大的变革。

二、项目化教学在家具设计课程上的变革特点

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理念上首先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呈现出极强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周口师范学院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 除了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理念, 更引入“校本课程”理念, 形成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基础。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性和主动学习性, 教师在家具设计的课程导入中, 先以视频、课件、文字、图片等手段进行家具设计的专业性理论交流, 之后并不是单一的继续单体家具设计训练, 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展开设计思维作业的训练, 促使学生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查找与家具设计相关的资料, 形成初步的作业内容, 并进行作业汇报交流, 整个理论学习的过程增大了学生参与的内容,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 项目化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与传统教学模式迥异, 传统教学方式阶段固化, 每一阶段的外延较差, 无法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观积极性, 而在项目化教学的理论结构支撑中, 将教学方式分为五大教学步骤:专业背景介绍与深入, 分项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 制作与展览, 评议与交流;从这五大教学步骤来看, 每一阶段延展性广泛, 以专业项目为核心, 进行实践性的专业学习。

如周口师范学院《家具设计》课程在经过项目化教学的改革试验后, 形成以每年不同的专业项目主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2013年3月份进行的《家具设计》课程主题为“向经典致敬——为‘坐’而设计”, 在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课程时间内, 先以视频、课件和资料积累为先导, 给同学营造出家具设计的情境, 其次就是围绕着项目训练的主题“向经典致敬”, 让学生三人一组, 选择家具设计历史中的经典座椅, 对座椅的结构、作者、年代、意义等进行分析绘图和汇报交流, 同时让学生提出基于对经典座椅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新的构思和设计创意, 这种教学方式在日本、美国被称作“大师的妙思”, 是设计专业进行项目教学训练的基础手法之一, 经过这样的图解分析之后, 学生已经深入到家具设计的制作情境之中, 并有了多种崭新的创意与构思, 自然的进入到项目实训的阶段, 先以图纸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与教师进行设计创意的反复论证直到定稿, 这个过程中, 每位学生都是深入设计情境中, 并要实际做到各方面的协作与交流训练, 如与教师的意见交流和协作, 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交流与绘图协作等, 从设计创意到实际绘图再到各方协作, 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这个阶段一般细分为分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训练两部分, 是根据每门课程体量的大小和设计程序需求有所调整的。在经过以上情境、协作、交流和实践的技能训练后, 项目化教学另一重要特征也逐渐显现, 即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 在项目化教学的指导下,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课程都加入“结课程序”, 结课程序包括三部分内容:展览、评议、文件, 既是在实践实训环节完成后,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作业的展览布展活动, 充分锻炼了学生进行设计作品展出, 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交流能力,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自我评价, 进行交流评价, 并实际操作展出宣传, 教师评议等环节的进行与完成;此外教师与学生也在此程序中完成课程文件的汇总、编制、保存。统观整个教学过程, 能够了解到项目化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每个阶段都以学生为主要观照角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导整个课程的流程, 教师充当引导、启发和评议协调的作用, 学生则从五个阶段中感受到设计的情境、锻炼了各方协作的能力、与教师学生和院系教辅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了解了课程带来的设计与实践的深层意义。

最后, 项目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也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启发式教学、调研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调研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调研是让学生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为先导, 展开项目的前期各类资料调研, 其内容包括调查与研究, 注重资料的搜集汇总和分析, 对于家具设计课程来说, 项目主题一旦确定, 即让学生进行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与分析, 锻炼了学生的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文献综述分析, 初步锻炼了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这是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则以项目为核心, 让学生作为主体围绕项目主题展开具体的实践环节训练, 从设计讨论, 到设计绘图、制作、模型、宣传, 最终到展览评议的结课程序, 形成体系化的实践训练, 每一阶段都充分强化了学生实训的内容, 真正做到了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应用。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设计课程, 在理论学习中强调对历史原境的学习, 在此情境学习的基础上, 讲究协作交流和实践创意, 室内设计内在的教学需求决定了项目化教学对其的适合性,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家具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特点为主题, 讨论了项目化教学在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中的应用情况, 总结了项目化教学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五大教学步骤, 对比了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变革特点, 对河南高校环境设计类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应用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摘要:项目化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结构主义, 作为一种以相互关系为主的思维语言, 结构主义给予了项目化教学严谨的实践方法, 其主体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 而是“情境、协作、交流、意义”, 室内设计专业因其特殊的专业实用性,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其课程改革的首选, 本文以室内设计专业中家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为例, 研究其在河南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课改中的应用与实践。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5

《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教学要素与设计研究

甘勇①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 海口,571100)

摘要:《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以项目化教学模式完善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是项目训练的前提。为此,必须在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素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设计和改造。

关键词:治安案件查处;项目化;要素;项目设计

《治安案件查处》是公安院校治安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公安专业强调“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往往也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如何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和优化集能力、知识、技能为一体的训练项目,对治安管理专业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具有典型示范价值。

一、当前《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展开,这就要求课程实践教学尽可能贴近一线实战,在高度仿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实训项目的选择只能源于治安部门案件查处的实际工作任务,以培养治安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治安案件办理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施《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问题突出。

(一)教师实战经验缺乏,项目设计能力不足。人是项目实施的决定性因素,而只有办案能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办案能手”。从事《治安案件查处》教学 ①作者简介:甘勇(1972—),男,河南信阳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从事刑法学及治安学方面研究 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亲自办理治安案件的经验,这是《治安案件查处》课程教师的基本要求。目前,从事《治安案件查处》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只有少数来自一线实战部门。虽然大多数院校会安排教师定期调研,参加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必能够全程和深度地参与治安案件办理,接触的案件类型及参与的办案环节往往也非常有限。这些很容易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具体情况脱节,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反映在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上,则往往表现为对岗位工作任务吃的不透,找的不准,从而使项目设计脱离实际,培养的也并非查处治安案件真正需要的能力,即使能设计出比较符合岗位任务要求的实训项目,但项目实施能力比如项目质量控制能力也是一个短板。

由于已经认识到校内专任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现实,有些院校也尝试从实务部门聘请干警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但由于体制机制问题,除个别公安院校外,真正能在工作之余到院校授课的未必是真正的一线办案能手。加之这些兼职教师往往缺乏基本的教学组织能力,实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项目实训条件明显不足。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尽管一些院校也建设了一定数量的治安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了更多发挥毕业顶岗实习点的作用,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并不高,这决定了其与课程实训的关联度不高。治安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中比较典型的应该就是所谓模拟派出所的建设,但一般表现为空间不大,设施不够齐全,仿真度也不高,基本属于一个静态场所的摆设,只有个别公安院校进行了模拟街区、模拟银行等的设计,可以看作模拟派出所的延伸。再如公安工作信息化在模拟派出所建设中如何进行体现就是一个问题,由于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在公安机关大力推行网上办理治安案件的情况下,很多院校治安案件查处的模拟实训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严重脱离公安工作实际,也影响能力训练项目实训效果。

(三)项目考核设计不够科学。项目(方案)设计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本要素,如何进行项目考核即项目质量控制是实训项目设计阶段就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与一些工科课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训项目不同,《治安案件查

处》课程的实训项目一般只能由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很难对个体的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及体现的能力水平进行科学评判,所以以小组为评价对象就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很难说这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训项目考核应以项目最终形成的物化成果(比如办案文书)为依据,这未免过于理想化。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实训过程中的表现与所谓项目物化成果之间未必具有一致性。原因之一就是实训过程必须通过多人良好协作才能实现,而所谓物化成果(比如办案文书)则可以由个别学生“独立”完成,体现的其实只是个别学生文书制作的能力而已。实训考核占比不断加大是职教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对于承载着“教、学、练、战”一体化改革要求的《治安案件查处》课程来说,考核设计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二、《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教学要素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毋庸置疑,只有在我们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和设计时,才存在所谓的项目化教学要素对课程设计影响的问题。什么是项目化教学要素呢?无论是真实的(如实习岗位教学)还是高度仿真的项目教学,无不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人在一定时间运用一定的手段工具,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完成一件承载着所谓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具体事情,并形成一定的成果。《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虚实结合的工作任务、经由任务选择的有组织的人、一定时间与空间构成的任务环境、完成任务的手段工具与程序,来源于实务部门的典型案例,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项目方案本身也是一个项目化教学要素。以工作任务为例,《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内容项目化改造的依据只能是公安机关治安案件查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因为只有在分析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需要哪些能力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并据此确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法。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基层科、所、队是治安案件调查处理的主要岗位,其工作内容包括治安案件受案、调查、取证、定性、量罚、执行、案卷管理等;治安案件查处工作程序包括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

听证程序。这又意味着在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任务训练中,学生可能要模拟演练的角色相当多,包括公安局长、法制办审核人员、办案部门负责人、办案人员、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等等。课程项目化教学要素既影响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模式选择,也最终影响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三、《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构想

(一)《治安案件查处》课程教学设计的模式选择

按照项目化教学的典型理论,课程项目化改造强调系统优化。而按照系统论的基本观点,系统优化也就是本质优化,即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环节均须优化,并在此建构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所以,课程项目化改造重在项目优化设计。其重点有二:一是课程整体教学项目化设计,二是课程单元教学项目化设计。课程整体教学模式属于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问题,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课程项目设计既涉及课程综合项目设计,也关注课程单项项目设计。前者,设计和选取一个或几个贯彻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所谓职业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的载体。后者则侧重对单项能力的训练。在课程项目化整体教学设计模式上,戴士宏教授总结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整体设计模式。有所谓“贯穿项目+”的一体化模式,有所谓 “双线并行”以及“多项目串行”等几种比较典型的模式。那么,对于《治安案件查处》课程来说,什么样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模式是最合适或者说比较合适的呢?笔者认为,所谓 “双线并行”模式本质上反映的是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的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即如何通过所谓双线任务强化能力训练的问题,考虑到实训场所是否持续开放等因素,个人对课外任务训练部分的实施效果原则上持怀疑态度。而“穿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精心设计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从上述治安案件查处岗位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分析,很难设计一个关于治安案件查处的贯穿项目。找到一个经由各种办案程序办理的治安案件案例也许不难,但考虑到项目化教学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人这一要素并非机器,如何保持案例对于学生的新颖性和新鲜感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否则,课程实训项目实施过程就会成为一个

了无趣味的办案程序展示过程。

(二)《治安案件查处》课程能力项目设计基本看法

1、《治安案件查处》课程能力训练项目原则上为课内完成项目

综上,笔者认为,对于《治安案件查处》课程来说,“多项目串行”的教学设计是不得已的选择。这种设计强调通过多个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项目的反复操作与多次循环,不断巩固与强化学生的办案能力。之所以认为“多项目串行”的教学设计是不得已的选择,主要是对于最后的综合性能力训练项目,因为涉及的程序庞杂,除了要求学生主要在课外完成外,目前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其效果如何存疑。这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治安案件查处》课程课内完成的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复杂程度,综合性训练项目的程序覆盖面及课时跨度怎样最为适宜。另外,即使按照“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设计能力训练项目,笔者认为课外训练项目也只能作为课内项目的补充。

2、《治安案件查处》课程能力训练项目应依复杂程度按层次设计

如何判断能力训练项目的复杂程度?没有标准的答案。笔者认为只能从项目要素的复杂程度来判断。比如时间的跨度,空间是否转换,涉及的人员多少、程序类型等等。从层次上,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将能力训练项目区分为单项能力项目、综合能力项目。也有学者认为在单项能力项目和综合能力项目之间还应设计单元能力项目,如治安案件调查取证单元,项目涵盖治安案件传唤、询问、检查、现场勘查、扣押、检查检测等调查方法的模拟实训、调查终结、法律文书的制作,入卷证据的收集、审查、运用,治安案件调查终结报告的制作等。所以,所谓单元能力项目也应属于综合能力项目。

3、《治安案件查处》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时应考虑其过程与质量可控 《治安案件查处》课程项目化改造以治安部门办案任务为基本依据,治安部门办案质量如何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依法规范文明办案。为了避免当事人和群众对办案人员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文明的质疑,执法记录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同样的道理,《治安案件查处》课程能力实训项目在设计时应考虑其训练

演示过程的可控性,能够再现,便于分析评估,并作为考核重要依据。所以模拟实训场所必须有实时录音录像设备,课外进行的补充项目也应要求学生自行录音录像。有学者主张以治安案件案卷评查为内容,设计“执法质量考评”综合实训项目,这无疑是合理的。但笔者认为不应过分看待案件案卷制作在单项能力项目评价中的作用,单纯以案卷评查作为质量考评依据,易使项目实训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2]戴士宏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3] 张先福,治安案件查处>课程实践教学探讨,《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 整体教学设计 项目

一、课程基本信息

《高职英语》本门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公共必修课。前导课程为中学英语,要求掌握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后续课程则为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该课程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在职场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是职场情景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2.能力目标。

(1)能够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和与职业相关的简单对话;能够听懂求职应聘、客户接待和业务洽谈等专业相关的话题。

(2)能够就一般题材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日常话题进行交流。表达清楚,语音、语调正确。

3.知识目标。

(1)掌握正确的语音音调,并能在英语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掌握500个关于专业有英语单词,涉及求职应聘、客户接待和业务能力,并能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4.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动机、浓厚兴趣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2)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交流和团队协助的精神。

5.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信、合作与坚韧。

三、课程内容设计

1.涉外交际 50学时

2.跨文化交际与职场礼仪 42学时

3.应用文写作 36学时

合计:128学时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1.应聘**公司职员 子项目编号、名称:

1-1 求职信及推荐信

能力目标:能模拟套写求职信、推荐信

知识目标:掌握求职信、推荐信的基本格式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范文仿写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书写的求职信及推荐信

1-2 制作求职简历

能力目标:制作英文简历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收集英语简历的写法,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模板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分组写的简历

1-3 模拟公司面试

能力目标:能够在模拟的招聘会现场进行招聘和面试

知识目标:掌握找工作及面试的技巧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角色扮演:全班分成小组,每组5-6人,小组成员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学生带着简历去参加面试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招聘视频

2-1 接待——问候、打招呼

能力目标:能够用英文和外宾打招呼、问候交流

知识目标:了解日常接待的基本用语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外宾和接待员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视频录像

2-2 行程安排

能力目标:①能制定英文行程表②能制定英语旅游路线③能用英语打电话④能用英文写邀请函并进行回复

知识目标:①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子②了解秘书的相关工作及秘书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③掌握电话礼仪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①学生收集秘书的工作任务和秘书应有的职业素质②教师设置情景,要求秘书用英文制定一份行程安排,并且打电话帮助外宾预约酒店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的标准:学生制定的英文行程安排

2-3 招待用餐

能力目标:①能够掌握常用的西式食物饮品名称②能够用英语在用餐过程中招待外宾③能够了解西方用餐礼仪、刀叉的使用方法④能够正确理解西餐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

知识目标:①了解西方常用食品名称②点餐的相关句型表达③招呼客人用餐及结账的相关句型表达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①刀叉的使用②角色扮演:学生分小组分别扮演服务生和顾客点餐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的标准:点餐视频

3-1 公司介绍

能力目标: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公司

知识目标:①掌握见面及介绍的基本句型②了解公司的组织机构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两个公司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公司

可展示的结果及验收标准:两个公司见面的视频

3-2 公司产品介绍及促销

能力目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公司的主要产品及其功能

知识目标:①了解公司产品的特点②掌握推销产品的技巧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公司工作人员向顾客介绍及推销产品,全程使用英文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介绍及推销产品的照片及视频

3-3 客户满意度调查

能力目标:①能够正确填写有关产品满意度的调查表②能就调查表进行分析和总结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①学生先收集一份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模仿着表样填写②根据调查表做出一份总结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调查表和总结

五、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40%)+课外项目完成度考核(30%)+期末考试(30%):过程考核包含出勤(10%),课堂表现(10%),吸收新信息能力(10%),职业素质(10%);课外项目完成度考核包含小组合作程度(10%),项目完成进度(10%),项目完成质量(10%);期末考试指学生卷面成绩(30%)。其中,出勤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两次扣3分、三次此项为0,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两次为0分。课堂表现包括上课积极参与,分小组练习、回答问题等。

六、教学材料

郑淑媛 杨亚军.《英语》.北京出版社

郑淑媛 杨亚军.《英语》.教师用书.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7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该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 如人事助理、行政助理等,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 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业务技能。

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理论传授而忽略实践, 学生参与程度低, 缺乏主动性, 且缺少具体项目实践的经验, 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顶岗实习难度大, 即便进入企业实习也大多分布在一线岗位, 很难进入管理岗位顶岗, 尤其是全班顶岗制实习, 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在传统教学不足及国家政策的驱使下, 笔者积极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 使之既符合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 又增强学生的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的:首先进行团队建设, 模拟创立公司, 并以此为背景, 分配岗位工作任务, 同时参考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将课程内容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整合成三个大项目, 即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使用, 然后再将三个大项目分解成十四个子项目, 给各个子项目安排特定的工作任务。课程项目安排如图1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具体任务, 本文以模拟公司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十四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包含着特定的任务,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或提升自身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表1。

3 课程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以项目六“现场招聘”中的第四个任务“现场模拟招聘 (实训) ”为例进行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4 项目教学法总结

(1) 构建以模拟公司为载体, 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首先进行团队建设, 模拟创立公司, 以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背景,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 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项目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及顶岗实习的欠缺, 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 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在教师带领工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教师发现在实习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学生接人待物、沟通表达、情绪管理、人际相处、冲突处理等方面出现问题, 因此在项目化设计中新增内外形象管理、沟通技能开发训练、素质拓展等项目, 增强了项目的实用性, 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5 项目化教学效果前后对比

项目化教学效果对比如表4所示。

6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此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 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进行优化设计,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也增大了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通过率和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杨通宇, 陈庆良, 何克, 周涛峰.体验教学的理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04) :60-62.doi:10.3969/j.issn.1671-8305.2006.08.027.

[2]郭巧云, 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12) :133-135.doi:10.3969/j.issn.1004-3985.2011.12.060.

[3]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杭州:浙江大学, 2010.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8

《高职英语》本门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公共必修课。前导课程为中学英语,要求掌握系统的英语语法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后续课程则为高职专门用途英语,该课程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在职场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特别是职场情景中的英语交际能力,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2.能力目标。

(1)能够听懂日常生活用语和与职业相关的简单对话;能够听懂求职应聘、客户接待和业务洽谈等专业相关的话题。

(2)能够就一般题材及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日常话题进行交流。表达清楚,语音、语调正确。

3.知识目标。

(1)掌握正确的语音音调,并能在英语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流畅。

(2)掌握500个关于专业有英语单词,涉及求职应聘、客户接待和业务能力,并能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加以运用。

4.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动机、浓厚兴趣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2)培养学生善于沟通交流和团队协助的精神。

5.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信、合作与坚韧。

三、课程内容设计

1.涉外交际50学时

2.跨文化交际与职场礼仪42学时

3.应用文写作36学时

合计:128学时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1.应聘**公司职员子项目编号、名称:

1-1求职信及推荐信

能力目标:能模拟套写求职信、推荐信

知识目标:掌握求职信、推荐信的基本格式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范文仿写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书写的求职信及推荐信

1-2制作求职简历

能力目标:制作英文简历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收集英语简历的写法,教师进行总结,给出模板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分组写的简历

1-3模拟公司面试

能力目标:能够在模拟的招聘会现场进行招聘和面试

知识目标:掌握找工作及面试的技巧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角色扮演:全班分成小组,每组5-6人,小组成员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学生带着简历去参加面试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招聘视频

2-1接待——问候、打招呼

能力目标:能够用英文和外宾打招呼、问候交流

知识目标:了解日常接待的基本用语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外宾和接待员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学生视频录像

2-2行程安排

能力目标:(1)能制定英文行程表(2)能制定英语旅游路线(3)能用英语打电话(4)能用英文写邀请函并进行回复

知识目标:(1)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子(2)了解秘书的相关工作及秘书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3)掌握电话礼仪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学生收集秘书的工作任务和秘书应有的职业素质(2)教师设置情景,要求秘书用英文制定一份行程安排,并且打电话帮助外宾预约酒店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的标准:学生制定的英文行程安排

2-3招待用餐

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常用的西式食物饮品名称(2)能够用英语在用餐过程中招待外宾(3)能够了解西方用餐礼仪、刀叉的使用方法(4)能够正确理解西餐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的不同之处。

知识目标:(1)了解西方常用食品名称(2)点餐的相关句型表达(3)招呼客人用餐及结账的相关句型表达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刀叉的使用(2)角色扮演:学生分小组分别扮演服务生和顾客点餐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的标准:点餐视频

3-1公司介绍

能力目标: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公司

知识目标:(1)掌握见面及介绍的基本句型(2)了解公司的组织机构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两个公司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公司

可展示的结果及验收标准:两个公司见面的视频

3-2公司产品介绍及促销

能力目标: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公司的主要产品及其功能

知识目标:(1)了解公司产品的特点(2)掌握推销产品的技巧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模拟公司工作人员向顾客介绍及推销产品,全程使用英文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介绍及推销产品的照片及视频

3-3客户满意度调查

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填写有关产品满意度的调查表(2)能就调查表进行分析和总结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1)学生先收集一份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模仿着表样填写(2)根据调查表做出一份总结

可展示的结果和验收标准:调查表和总结

五、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40%)+课外项目完成度考核(30%)+期末考试(30%):过程考核包含出勤(10%),课堂表现(10%),吸收新信息能力(10%),职业素质(10%);课外项目完成度考核包含小组合作程度(10%),项目完成进度(10%),项目完成质量(10%);期末考试指学生卷面成绩(30%)。其中,出勤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两次扣3分、三次此项为0,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两次为0分。课堂表现包括上课积极参与,分小组练习、回答问题等。

六、教学材料

郑淑媛杨亚军.《英语》.北京出版社

郑淑媛杨亚军.《英语》.教师用书.北京出版社

参考文献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9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1.1 课程定位

急救护理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伤残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目的, 以现代医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 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急救意识, 训练其急救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1]。护士面对急危重症时能否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救护,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提高救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急救护理属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程, 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技能复杂等特点, 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以娴熟的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

1.2 能力目标

通过对岗位及工作任务调查, 分析确定了本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2], 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1.2.1 专业能力

具有多科急症一般护理能力;有较好的判断能力, 思维敏捷, 具备疾病初步判断、分诊能力;掌握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及院前、院内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抢救流程, 掌握常用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院前救护, 院内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的主要任务和特点, 明确常见重症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能有效配合医生进行各类抢救;能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灾难救护;能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树立“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抢救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沉着、稳定、有序进行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一定管理能力。

1.2.2 社会能力

具有一定社交和应变能力, 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1.2.3 方法能力

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能力;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评价工作结果 (自我、他人) 能力。同时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多变, 意外伤害和自然灾害骤然增多, 急救护理人员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努力提高核心能力。

有研究将护士核心能力定义为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与应急能力、教育与培训能力[3]。

2 课程整体设计

2.1 课程设计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工作项目为载体、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目标[4]。为此, 确定急救护理课程设计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引导教学, 以情景化教学为手段, 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讲授及演示为辅设计和实施教学。

2.2 课程内容选取与安排

急救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院前救护、预检分诊、急诊科救护及重症监护。急诊科救护是在院前救护基础上进一步救护, 重症监护是在急诊科救护基础上强化监测救护。遵循临床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以院前急救护理、急诊预检与分诊、急诊观察与护理、危重症抢救、急诊一般监护等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置4个学习情境, 17项工作任务 (其中3项为拓展或选学项目) , 见表1。学生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 达成该课程学习目标。

2.3 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环境下开展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等, 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临床环境下开展观摩教学。每个教学任务都模拟真实工作情景, 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形式组织教学。例如, 急性中毒救护的教学安排见图1。

在完成每个教学任务后, 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 又锻炼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4 教学模式与方法

2.4.1 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实际工作过程所需技能、要求、标准融入工作任务, 以学生达到临床实习要求为标准,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 (医院) 和仿真 (实训室) 工作环境下对救护工作有了感性认识, 了解了救护工作的环境, 感受了职业氛围。

任务驱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将知识、技能整合排序后开展教学, 为将来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导向引导:急救护理课程采用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方法进行设计, 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 学生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就能掌握一项专项技能, 教师采用一体化实训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相应操作技能。

2.4.2 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课程所有项目任务均有学习情境计划书, 作为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展学习的引导文。引导文教学法[5], 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 是“借助于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 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文的任务是建立项目工作与其所需知识、技能间的联系, 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知晓哪些知识、具备哪种技能等。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 明确学习目标, 清楚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导文指引下, 学生主动查阅资料, 获取有效信息, 制订、实施、评估工作计划, 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 使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关系。

头脑风暴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 会产生新观念或激发新设想, 其核心是针对问题让所有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想法, 激发创意和灵感,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适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与疑难问题解决, 特别适用于案例分析。在急救护理“预检分诊”项目任务中使用该教学方法, 通过对各种不同案例分析和讲解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 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

图示法:急救护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讲究时效, 时间就是生命, 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急救护理思维和行动特点, 教学中大量采用临床实践工作流程图、操作程序图、救护流程图等开展教学, 使复杂的工作内容变得直观易于记忆, 促进学生行动能力的提高, 增强其学习成就感。

情境教学法:营造高度仿真的职业情境, 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 模拟医院工作过程进行严格训练, 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如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护”教学中, 利用模拟ICU病房, 营造真实临床情境, 完成心电监护连接, 讲述呼吸机使用方法, 通过情境教学, 学生较好地理解了ICU的设置及管理, 培养了临床思维。

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病例进行教学, 如在“常见急性中毒的救护”教学中, 精选一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 使学生认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原则,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集体 (小组或全班) 组织形式, 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相互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中, 讨论教学法可用于案例分析及“发热观察与护理”“疼痛观察与护理”等内容教学中。

其他教学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示教法等。

2.5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2.5.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 成绩由3部分组成:单项技能操作成绩 (30%) 、平时成绩 (40%) 、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 (30%) 。平时成绩包括专业能力考核、知识目标考核、职业基本素养与态度考核成绩;期末考核包括项目任务考核、案例分析考核。

专业能力考核:“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护理”项目评价标准见表2, “除颤仪的使用”评分标准见表3。

知识目标考核: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 实施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考核。

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在过程性考核中, 设计心理素质、仪容仪表、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纪律性、认真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训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关注学生职业素质。

2.5.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式。

3结语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项目化课程设计从真实工作情境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将学习者的个人经历引入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小组互动、体验参与、交流合作等方式, 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使学生体验到专业课程的实用价值, 提高其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另外, 项目化课程设计以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 用行动体系取代学科体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培养了其学习能力,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使学生学会制订工作计划并实施和检查, 有利于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翠.高职护理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急救护理》课程开发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12) :872-874.

[2]殷翠, 王青丽.急救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3]凌瑛.广西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西医学, 2012, 34 (11) :1472-1478.

[4]梁成艾.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2 (1) :24-28.

课程项目化设计 篇10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 分解设计教材内容, 将职业技能和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立项目化的教学课堂, 有效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实践, 建立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在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转化, 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 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 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许多优势与特点。

第一,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全面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与理解, 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转化。

第二, 项目化教学帮助学生体验和经历了机械设计与运作过程, 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全面提高了学生对岗位和工作的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

第三, 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实现了知识到实践的全过程,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四, 项目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了学生社会竞争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 实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 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策略

(1) 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典型项目。《机械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高校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具有很大的困难和难度。运用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知识编排不合理、学生难于理解等一系列问题, 造成了学生沉重的理解负担和学习负担。因此,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 注重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有效融合, 培养学生的深入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高校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知识基础情况, 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有机对接和重组, 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的前后衔接以及教学知识的系统性, 实现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的改革尝试, 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项目实践设计中, 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 项目化教学使得抽象的概念变的具体化, 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2)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和模式过于陈旧, 难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 探索出更多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竞争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化抽象为具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 最终实现项目化教学的最优效果。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实现项目化教学。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言, 继而经过分析与比较找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习惯与能力。同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 给学生安排清楚明确的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3) 考核方式改革。现代化教学体系中, 教学考核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来说, 也不例外。因此,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改进教学考核方式。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其一, 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考核采用传统笔试考核, 但是出题模式应当有所改 (下转第169页) 变。题目应当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重点考核, 加大对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考核力度。其二, 改进课后作业。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实际特点, 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案例, 要求学生分组或者独立完成项目设计, 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其三, 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融入到考核体系中。《机械设计基础》的项目化设计能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考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小结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 还应当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因此, 高校教师应当重视《机械设计基础》的项目化教学, 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典型项目,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形式, 不断改革和改进考核方式, 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对整个专业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的相关概念, 阐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有效策略, 以期对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辽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 :241-244.

[2]邓子龙, 高兴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实践教学优化与整合探索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6) :285-286, 287.

[3]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1) :120-121.

上一篇:项目施工安全电子工程下一篇:英语表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