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来

2024-06-17

写出来(精选九篇)

写出来 篇1

如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准确地反映广大群众所关心的欲何事知、。在新未知、闻领应知域的竞新争鲜写日享享新益新闻激闻信烈信, 息息增媒减多体少的的, 情独共出况周□道下新尤闻, 其报如是道非何写事出把件新新性意闻报的, 新生荣为息者, 面读者是前提摆的供在最一个新非新闻常的工信作现意问题实而。又必须解决好的

新闻报道要写出

来主题新意。, 所谓新闻主题就要写出新的,

就是一篇新闻报道的

?中心思想。报道有了新观点、新思想, 主题新了, 也就有了灵魂,

有了深刻的内涵, 才能使人耳目一新, 才能让读者喜读爱看。

如果一篇新闻报道既提不出问题又回答不了问题, 老生常谈, 没有新的主题, 那就会失去读者, 发挥不了作用。为此, 新闻工作者所报道的内容, 都要力求有新的思想、新的主题。

新闻报道的主题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异常丰富, 日新月异, 这就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报道新主题。为此, 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和善于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 研究和确定报道的新主题。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在报道一个事物时, 要弄清这个事物的历史和现状, 从中找出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哪一点上由量变发生了质变, 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 这样事物的新特点就会跳出来, 也就有了报道的鲜明的新主题。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多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 从中找出群众普遍关心、呼声最高、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报道, 报道的主题就会新起来, 要善于见微知著, 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平凡人”、“平凡事”中发现不平凡之处, 以小见大, 挖掘出其独特意义和影响, 作为新闻报道的新主题。总之, 新闻有了新主题, 就会常写常新、常报常新。

新闻报道要写出新意, 就要选出新的角度。新闻角度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写作报道时选取一个方面去表达一篇新闻的主题思想, 也就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同一件新闻事实, 同一个报道题材, 报道角度选好了, 主题就会突出, 思想性就会深刻, 文章就会生色, 价值就会增长, 效果就会强烈。

新闻工作者要从“贴近性”上选择新闻报道的新角度。新闻工作者在对诸如工作经验、建设成就、各种会议、社会现象等事物进行报道时, 要打破“官视角”、“工作视角”、“公共视角”的报道方法, 确立“平民视角”、“生活角度”、“独特视角”的报道方法。从这些角度切入采写出的新闻报道,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就会使新闻报道面貌一新, 受到读者的欢迎。

新闻报道要写出新意, 就要发掘新闻的有用性。有用性是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价值取向, 在新闻领域, 尤其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 新闻的有用性已成为读者的阅读取向。在读者心目中, 有用的、实用的新闻信息才是有新意的新闻信息, 才是他们最想知道、最为关心的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头脑里要绷紧新闻有用这根弦, 在采写新闻报道时, 要先想一想稿子是准备写给谁看的?准备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这个信息对读者有什么用?读者能不能用上这个信息?每一篇报道, 都要能让读者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工作上得到借鉴, 在生活上得到指导, 在感情上得到陶冶。

新闻报道要写出新意, 就要应用新材料。新闻报道要靠事实说话, 没有事实就写不成新闻, 没有新鲜的事实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新闻报道。有些新闻报道, 把一些旧事实塞进稿子里, 虽然改换了一下时间、地点、人名, 戴上了“目前”、“最近”、“不久前”等帽子, 可读者一看便知这是似曾相识、千篇一律的“旧闻”, 弃之如敝屣。新闻工作者要获得和占有新材料, 就不能吃现成饭, 单纯依靠会议上、文件上提供的事实或别人介绍的事实, 而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紧紧围绕着所要报道的新闻主题, 去发现和挖掘那些距离新闻发生点时间最接近的事实, 去发现和挖掘那些别人没有用过, 与同样主题的新闻报道不雷同的事实, 用心去寻找和选择那些带有个性能给人独到感觉的事实, 要多抓一些新鲜活泼、特色鲜明、有现场感和立体感的事实细节。这样, 以新主题之经、新材料之纬, 就能够编织出内容新颖、引人入胜的新闻报道来。

新闻报道要写出新意, 就要创新新闻写作方法。有些新闻报道主题选得好、立意不错, 可由于写作形式呆板、套数老旧、观点加例子、概念加数字、公文化、公式化, 结果把一篇很好的新闻报道写成面孔死板、毫无新意的新闻报道。为了使新闻报道出新,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上要在遵循新闻写作一般规律的前提下,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摆脱“新闻八股”, 打破传统的写作框框, 不拘一格写新闻, 要改变不管报道什么事物, 不管新闻主题是什么, 都只习惯于用消息、通讯两种熟悉的新闻体裁去写作的报道方法, 学会和掌握用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新闻特写、记者来信、图片等多种形式写作报道新闻, 给人以新鲜感。

新闻报道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中, 要敢于标新立异, 大胆创新, 怎么能使主题突出就怎么写, 怎么能吸引读者、打动人心就怎么写, 从导语设计、文章结构、段落安排到背景穿插、场景描述、引用引语、人物对话都要灵活安排, 运用白描手法、借鉴散文笔法写新闻, 像讲故事一样报道新闻。这样, 就可以把新闻写得有血有肉, 真实、丰满、明快、生动, 使读者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如见其物, 使新闻报道声色俱佳。

此外, 讲究语言新, 也是把新闻报道写出新意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新闻报道中, 读者最不喜欢那些重复文件或领导讲话中的“老话”、“空话”。新闻工作者一要用自己的语言写稿, 用具体、准确、简练、生动活泼的可感性强的语言表达所要报道的事物;二要用群众的语言, 尤其是广大群众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创造、涌现出来的新话语写稿。有些报道, 还可以用亦庄亦谐的幽默语言。语言新了, 就可以使新闻报道既朴实无华, 又形象生动、神采飞扬、过目不忘, 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好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 篇2

同学们:

大家好!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要从五个方面考虑。

一、首先要注意审题,通过作文题目的审读揣摩分析,来确立写作的方式或范围,把握好写作中心,否则就容易出现“文不对题”或“下笔千意,离题万里” 的情形。

比方说我选择的这篇文章《勇敢面对挫折》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主题,写道:“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或喜或悲,或快乐或忧伤,这其间,不期而至的挫折与痛苦常常伴随着我们。挫折或痛苦,有时能将人淹没,也有时会把人推到浪头的顶峰---全看你的水性如何。”在文章中从矮个子的英雄拿破仑在疆场上旗子倒过,鲜血洒过,泪却不曾流过的钢铁意志写到终日以泪洗面的弱者李煜,他虽是出色的词人,但不是可敬的斗士痛苦的琏绮无限扩张,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结束了“愁”比“水”长的悲楚,无奈。作者紧紧围绕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而出现的不同结果,写得更有说服力。

二、要写好作文需要一个很精彩的开头。它会给作文增色不少,这个开头首先要写得干净利索、引人入胜,直达题下。

比方说我选择的这篇文章《提醒感恩》一开头就干净利索地说:“我唯独钟爱感恩节。它以一种平和温暧的方式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遗失那颗感恩的心。” 文中作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醒我们要重拾感恩。常言道:“感恩图报”提醒感恩是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于

生命,感恩于苦难,感恩于机遇,感恩不仅在每一个感恩节,也在每一天。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结合得很好,这个精彩的开头就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三、要写好作文还要注意文章的合理结构把每段掌握好层次分明。

比方说我选择的这篇文章《体育》从北京体育赛场到抚今追昔,回顾一百年的奥运体育历程,每段都展现了人类体育运动的奥运精神,这篇文章层次没有脱节,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四、一篇好的作文,是不会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的。它不仅要和文章的开头照应,起到画龙点睛、启人深思而且要力求完美。

比方说我选择的这篇文章《拒绝独角戏—合作精神》文中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人在看戏,戏也看人。久而久之,人就成了戏的一部分。”又举例说:“很多大陆的尖子生奔仆香港读大学,往往成绩平平。主要原因在于,大陆的尖子生太注重个人英雄主义。香港是一个颇具欧美风格的国际化都市,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它深知合作的力量是成功的基石。所在在香港的大学,常常是五六个同学一组进行研究活动,再由其他师生评分,有的大陆尖子生为了表现个人实力,拒绝合作不好好合作,从而影响了学习。”最后文章结尾部分说明观点:“成功就是拒绝独角戏,成功就是学会合作。”这个结尾既简明又有力度,比较完美。

五、要写好作文不是凭空想象,无中生有,需要有平时的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贴近生活的日积月累。

如饭店的饭菜要烹调得色香味俱全,才能吸引顾客的食欲。文章亦是如此,比方说我选择的这篇文章《勇气》写道:“人是需要勇气的,没有勇气的人就像失去了脊柱。综观历史,没有哪一个伟人名士缺乏勇气。正因为有了勇气,他们才变得出类拔萃,能站在时代的颠峰傲视群雄。拥有勇气,你就有了开道的长戟,一路过关斩将;拥有勇气,你才拥有完整的人生。”这篇文章生动自然,全文观点明确,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教育作用。

我认为好的作文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要以这些优秀作文为例,努力写出我的好作文!

写出诗意来 篇3

一、满怀激情,独抒性灵。要写出富有诗意的文章,首先要满怀生活的激情,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记录身边的感动并诉诸文字。碧云黄叶,芙蕖蔷薇,无不现于笔端;匆匆步履,一颦一笑,皆可进入文章。动情,真情,抒情,是写出诗意的基础。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饱含激情,以艺术的笔调听雨、品雨、写雨,极富诗意。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读着这样的美文,仿佛走进了作者营造的霏霏春雨和绵绵思念织成的美好境界里,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诗情浓郁,细细体味,作家是满怀一种激情,在抒发内心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感悟诉诸笔端。

二、精心选景,借景抒怀。在文章的写作中,抒情言志,也常常从写景入手。这样,通过景物传达情感,可以使抒情更加蕴藉而富有韵味。梁实秋的《雅舍》借月夜景色的描绘,进行的诗意化的描写,抒发面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与陋室里的一切相依为命、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写道: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借景抒情的写作,要注意景物的选择要为抒情服务,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或铺陈渲染,或对比反衬,将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做到景中有情,景中融景,使文章饱含浓浓的诗意。

三、渗入理性,化理为象。写议论性文章,能写出诗意吗?答案是肯定的。在议论性文章中,渗入诗意化的描写,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化为具体的形象描写,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在诗意的营构上,颇具特色。请看《诗人是什么》一文的片段:

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先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

于是,我们看到屈原走来了,戴着花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惘而悠远。这么一个模样出现在诸子百家风尘奔波的黄河流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请注意,这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体形象出现的伟大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间,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上。(《寻觅中华》)

以《诗经》和屈原做对比,阐释诗和诗人的不同,本是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文字,但作家十分擅长诗意化的描写,通过想象,将自己的观点化为形象的描述,对屈原的衣饰、目光神采的白描勾勒,使屈原的形象站立起来,原本抽象的表述顿时变得形象起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四、锤炼语言,新颖表达。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营造文章的诗意要在语言的锤炼上多下功夫。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就是诗意化描写的范例: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有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雨,该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富于节奏韵律的语言如那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丝丝春雨,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巧妙的诗词化用,恰到好处,毫无斧凿的痕迹。这样的调配和抒写,使人读之余香满口。

总之,要写出有诗意的文章,必须善于观察,精于转换,灵活运笔,不断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长此以往,定有收获。

【作者简介】

黄平科,高级教师,执教于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先进典型是写出来的 篇4

一般来说, 先进典型是自然成长起来的, 出类拔萃, 才被有眼光的“伯乐”发现。无论是先进个人典型, 还是先进集体典型, 都有感人至深的事迹作支撑, 有非常突出的先进事迹。如果没有, 就感动不了人, 就称不上先进典型。

所有先进典型都需要写者深入挖掘, 认真总结归纳“加工”的。你不信, 你做得再好, 没人写, 你也出不了名, 也成不了先进典型。雷锋做了大量的好人好事, 事迹非常突出, 如果没有人去写, 他可能到现在也是个默默无闻的人。

许多先进典型的出现, 首先是因为他 (她) 做得好, 事迹突出感人, 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后才有人来写来宣传, 这样就会在更大范围影响他人, 影响社会, 甚至能够走出国门。雷锋就是这样的先进典型, 他的肖像至今还挂在美国西点军校。这就是宣传的效果!

你做的事情再突出没人去写, 没人宣传, 人们也不知道你是谁, 你即便是个先进典型也是个很小范围里的“典型”。如果要在更大范围有所影响, 那就得写呀, 写好了通过媒体宣传, 才会成为真正的先进典型。

我研究过建国以来《中国优秀通讯选》的写作方法。里面写了许多先进典型。作者很多工夫就是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发掘人物先进事迹材料。写焦裕禄、写王杰、写欧阳海, 写邱少云、写刘胡兰, 写谁是最可爱的人, 等等, 作者都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描绘他们感人的事迹上。用事实说话, 以理服人。用最突出最感人的事迹去感动人, 启迪人, 引领人。写出这样的先进典型, 不能不说是“笔杆子”们的功劳。下面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动笔写出闻名全军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我们几个同志写出了一个轰动全军的先进典型, 当年三总部表彰的全军5名优秀班长, 其中一个就有我们写的。这位优秀班长叫郑瑞林, 为了写好这个先进典型, 我们写了有四十多天, 从内蒙古一直写到北京, 一气把这个先进典型“送进”了团中央, 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军里给他荣记了二等功。并做出向他学习的决定。你说多光荣, 这个先进典型就出在我们笔下。当时, 我们选了几个笔杆子, 认真发掘筛选材料, “硬”是把他给写出来了。后来他出了名, 受到了聂荣臻元帅和徐向前元帅的亲切接见, 真是莫大的荣誉落到了他的头上。应该说既有他做的功劳, 也有我们写的功劳。在某种程度上写功比做功更大些, 因为我们付出了很大的脑力劳动。

那么, 我们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当然我们是下了苦功的。可以说, 是深入发掘材料的结果, 是联想写作的结果, 是反复修改斟酌的结果。

其实他最突出的事迹就是在演习训练中沉着指挥, 全班行动一致, 连续多次打掉敌机 (拖把) , 这就是他过硬的地方。后来, 他就成为闻名全师的“技术尖子”。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深入发掘材料, 发现他不仅军事技术过硬, 而且思想过硬, 他当班长7年多, 所在的班3次荣立三等功, 2次受嘉奖, 多次被师、团、营评为“优秀班”“先进班”, 他带的19名士兵多数被评为优秀士兵, 其中有1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5人荣立三等功, 28人次受到嘉奖。他才32岁却在戈壁沙漠服役13个年头……于是, 我们就写出了《优秀班长——记空军某部一连仪器班班长郑瑞林》, 发表在《内蒙古日报》 (1987年7月28日第四版) 上。内蒙古电台、电视台都相继播发了他的事迹, 驻地包头市的新闻媒体也都做了连续报道, 后来就上了《中国青年报》了。那时国家需要这样的先进典型, 人民军队建设需要这样的先进典型。

有的同志看了说, 我们单位也有这样的典型, 可是没人写。我们有多少人这样感叹过。我跟他们说, 不要感叹, 拿起笔——写吧!从你身边的事写起, 从你认识的人物写起, 从你遇见的事件写起, 从你熟悉的事情写起, 写出一片新天地, 写出和谐进步的新世界。

二、动脑写出在全省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典型。正海集团有限公司原来是一个国有企业, 2003年整体改制为民营企业。都认为民营企业就是私营企业, 可是, 正海集团有限公司不一样, 改制后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 对职工一往情深, 深爱尤佳。可以说是民营企业的佼佼者。

2011年6月该公司又被确认作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先进典型上报。这个材料是我帮助写的。可以说, 这个企业的发展历史非常辉煌。写这样一个先进集体典型, 要抓住感人的东西去写, 让人们看到生活在企业里的职工是多么的幸福。那么有这样的事例吗?当然有, 有些事例是我亲眼所见, 所以我说这个材料好写, 意思是有东西可写。

我多次到过这家企业调查研究, 正海集团有限公司给我的印象是:劳动关系和谐, 职工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 充满活力。企业经营有方, 职工收入高。近三年正海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收入超出烟台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5%-45%。

更为感人的是, 企业领导特别关爱职工, 如同兄弟姐妹一样。不少职工有切身感受。2004年5月, 职工杜广清被确诊为胃癌;2007年6月, 杜广清的妻子被诊断为乳腺癌, 夫妻两人不到40岁就患有癌症, 可真是让人揪心。杜广清及其家人的病情牵动着每一位正海人。在他和妻子住院治疗的6年多时间里, 公司先后拿出29万多元帮其解决住院治疗等费用。公司领导亲自为他俩联系医院, 帮助办理各种手续, 并安排专人陪护。每一次探望, 都感动得杜广清热泪盈眶。公司领导多次询问他俩的病情和两个孩子的生活, 广清在正海集团有限公司干部职工的全力帮助下, 多次表示“一定要努力地撑下去”。但在2010年, 他和他的妻子都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机会, 留下了读高中和上小学的两个未成年女儿。鉴于这种情况, 集团公司决定在法定义务上长期救助他们的孩子。一方面承诺定期进行经济上的救助, 另一方面成立了父母爱心关爱小组, 经常送去情感上的关怀, 让两个孩子能够安心生活和顺利完成学业。对此两个孩子非常感激。大女儿给正海集团公司领导写信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 报答叔叔阿姨的真情关爱。我曾到过杜广清家里, 他一家遇到的不幸和正海广大职工对他们一家的关爱确实令人感动。于是我竭力推荐, 并与他们一起写了《“法治化、民主化”双翼助推“和谐正海”腾飞》一文, 发表在《现代企业》上。而后又写了第二稿, 题目是《责任推动文化升级党建支撑品牌成长》, 就是以这篇文稿为基础材料, 被烟台市委组织部确认为山东省党建工作先进典型, 被授予山东省‘双百先锋’基层党组织。

当然, 远不止这一件事情让我感动。还有一件事情更让我忘不了。那就是到正海来的一位西安交大毕业的大学生叫郭靖。用他的话说, 我的生命是正海给的, 所以我要拼命工作。我每天都早来晚走, 加班加点工作的目的, 是为了报答正海对他的恩情。那么, 是什么事情让郭靖如此激动, 我采访了郭靖和他的同事, 郭靖感恩的方式不仅仅是表现在早来晚走上, 而是用他的学识感恩, 他将学的专业用于实践, 用实际行动报答正海对他的关爱。郭靖学的是空调专业, 参加工作后一直负责暖通设计安装调试, 公司聘他为暖通设备主管后, 他一直非常勤奋努力, 并提升为中层。在正海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身体不适:头晕, 全身无力, 血压测试不正常。经医院检查发现是心瓣膜出了问题, 医生建议必须尽快手术治疗, 否则将有生命危险。公司知道后, 就及时给他了联系医生和医院, 并从北京请了大夫在济南为郭靖做了心瓣膜校正手术, 手术非常成功。可以说挽救了郭靖的生命。所以, 才有了我开头写的那些话。

个人简历要求薪水写出来 篇5

如今是一个看钱办事的年代,那么在做个人简历的时候是不是也得根据钱来做了?比如工作经历里的几家单位给予的薪水状况,对于薪水高的单位进行重点介绍,对于薪水低的单位则轻描淡写,这种根据薪水高低状况对单位采取相应详略介绍的方式可取吗?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薪水高的工作不一定对应聘工作有帮助,只是局限于薪水高的岗位或行业。

举个例子你现在应聘的是一家建筑公司的技术员工作,你过去在一家网络服装销售公司获得了高薪,你把这份高薪工作做很详细的说明对于你应聘技术员工作有什么作用?两个行业还有岗位都是不一样的,等于说你重点介绍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工作是没有帮助的。而另一份工作薪水虽然比较低但也属于工程行业的技术员岗位,虽然待遇低但是和应聘工作有关系那么影响力就比那份薪水高的.工作管用得多。所以这说明薪水高低对简历影响不大,而工作关联度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

为此应该把薪水高低这个因素拿掉,也不要在个人简历里把每份工作的薪水标记出来,或者对薪水高的原因做解释,因为自己在工作当中表现地多么出色给公司带来了多大的单子、产生了多少纯利润或者纯收入等等。虽然你想通过这些说明你工作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但是这种行业和岗位和应聘的类型不同,就无法起到这种作用。所以不要妄图利用高薪这个数字或者其说明的能力来证明什么,描述工作经历的详细度应该先以关联度为基础。

如何写出漂亮的作文来 篇6

一、拟好题目

如果说文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见面礼,那么题目就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二见面礼。“题好一半文”嘛,一个好题目往往能先声夺人,一下子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要拟出好题目,可采用如下方法:

1.擅用修辞格。如《不被“网”走》(以诱惑为话题),《绿太阳 红太阳》(女儿不理解母爱把太阳画成绿色,理解把太阳画成红色)、《绿荫之下,安有壮树》(以母爱为话题)

2.巧用、化用名句。如《题海无边,回头是岸》(反对搞题海战术),《楼内无知己,比邻若天涯》(反映城镇邻里淡漠关系)

3.巧在悖理反常。如《刑场上的婚礼》(电影),《溺水的游鱼》(以母爱为话题)

4.巧用倒序、回文等手法。如《英雄的失败和失败的英雄》《诗仙·仙诗》

5.借用歌曲。如《血染的风采》(记一名干警勇斗歹徒),《总要学着自己长大》(以母爱为话题)

6.巧用公式、呼告含情。如《7-1=0》(以全面发展为话题)、《挫折,我爱你》等

二、写好开头

开头俗称“豹头”,也有人称之为“凤头”、“龙头”,都是指开头应该不同凡响,有吸引力,能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作文开头方法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四类:

1.开门见山:交代(题旨、人物、时间、总括)

2.运用技巧 :悬念、烘托、比兴、对比、类比等

3.运用修辞:引用、设问、反问、比喻、排比等

4.运用描写:肖像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

例如:生命的大屋里,有着千百万道情感之门,开启它们,我们将得到欢乐、忧伤、勇气、沮丧。

思考:从这个开头看,本文所涉及的话题是什么?它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下文涉及的内容是哪些?

明确: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应是“门”。它采用的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方法。下文涉及到的内容有欢乐之门、忧伤之门、勇气之门、沮丧之门等内容。

归纳:一个开门见山的开头不但会使文章不兜圈子就直奔正题,而且会使阅卷老师省去曲折迂回的语言迷雾而直接进入作者的主题叙述。

再如:凡事不可不执着。凡事不可太执着。

思考:从这个开头看,本文所涉及的话题是什么?它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下文涉及的内容是哪些?

明确: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应是“执着”。它采用的开头方法是“正反对比”法。下文涉及的内容是辩证分析执着方面的问题。

注意:运用“正反对比”入题法,应重视辩证说理,对比要鲜明。

例三: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

思考:从这个开头看,本文所涉及的话题是什么?它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下文涉及的内容是哪些?

明确:本文所涉及的话题是“残缺美”。它采用的是“比兴开头”法。下文涉及的内容应是谈“残缺美”。 运用“比兴开头”法,能营造气氛,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注意:起兴之物必须与“所咏之辞”有内在联系,切不可“风马牛不相及”。

三、独到的立意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角度立意,不写人云亦云的文章。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智子疑邻》的故事就明显带有顷向性,以感情判断事物是错误的,一般学生会否定这种因“感情亲疏”导致的思维模式,如任人惟亲、以亲疏来判断一切,大家都这样写,要得高分就太难了。若能抓住试题中“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这话来思考,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作用,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喜爱,给你高分。这种立意难度虽大,生活中也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可说明亲近之情引导审美意识的变化。

四、情感的真挚

文章就是要有情感,但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呻呤,要发实感,抒真情,俗话说:“装出来的是假情,喊出来的是矫情,只有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才是真情。”唯有真情,才动人。曹雪芹曾说,《红楼梦》是他含着“一把辛酸的泪”浇灌出来的。再如03年高考满分作文《蓝色蛹 金色蝴蝶》:

我想我是迷路了。

城市里的道路迷迷转转,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高高耸立的密密的楼群将天空割离成一张破碎的脸,除了年轻,我什么也没有。

母亲临死前冰凉的手指,父亲的叹息,后母的面孔……在我眼前飞转,织成一张网,我想逃,无奈跑不出去。

……

这文章,强烈的情感发自肺腑,从作者的心底流出,我想一个没有亲身经历过母死,而又尝试接受后母的考生,是无法写出这样感人的文章来的。

所以我们提倡写真事,抒真情,打动阅卷老师,给你高分。

五、语言有文采

语言要富有文采,才能读来有味,才能展示考生的才情。当然短期内要全方位提高语言水平是不大可能的,但我想做到以下几点,定能为文章增色:

1.巧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定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

2.运用灵活的句式,做到长短相间,骈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明快。脍炙人口的《藤王阁序》的语言,近年不少考生灵活地加以借鉴运用,大为受益。

3.名言警句居要。精心设计、运用一两句含蓄隽永的名句,放在文中显眼处,可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

4.叠词、成语、典故和其他熟语的运用。优美的词语、典故密集地出现在现眼处,能给阅卷老师留下你读书多的好感,从而喜欢你这个爱读书的考生,给你高分。

写出来 篇7

一、从案例看写好新闻的技巧

新华社英文记者出国时都会拿到一本《新闻写作体例》的工具书, 放在手边备查。经过多次修订, 《新闻写作体例》的内容相当丰富、翔实和实用, 根据报道需要, 可按照消息、综述、分析、特写和专访等进行设计, 这些是记者平时常见的新闻写作形式, 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写作技巧。

好新闻是怎样写出来的?不论是长达万字的通讯还是短至数百字的消息, 凡是产生影响力的好新闻总有一些规律可循, 总有一些经验可以探索, 如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细节少套话废话、多直接引语少间接叙述等等。

(一) 做好标题, 写好导语

一个好的标题, 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 在这方面新闻界有许多经典案例。2011年, 从香港两件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 到最新网爆“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 短短3个多月, 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 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 而3个月过去, 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一直没有正式露面。在几经努力后, 他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记者将和他的对话采写成了《打开故宫“十重门”———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一语双关, 十分精妙。有的标题可以巧用中文特点。2011年, 渤海溢油事件产生强烈社会反响, 当联合检查组再次登检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B、C平台, 发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 一家媒体记者据此采写的消息《“溢油”未尽: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C平台仍有少量油花溢出》, 让人眼前一亮。

标题犹如人的眼睛, 最传神也最吸引人, 而导语的精妙也值得人们认真推敲。新华社记者张继民1994年4月17日播发的《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导语可谓经典———“壮美的祖国山河又被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深达5382米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从此, 过去曾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深达2133米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3200米的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将退居次要地位。”这篇900多字的消息, 向世界宣告了一条由科学家和新闻记者共同发现的重大地理新闻, 时隔18年后重温这篇文章, 我们会发现文章首先用“壮美的祖国山河又被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一项新的世界之最”为这一“发现”进行了历史定位, 再通过和世界上两大峡谷的对比, 彰显这一地理发现的意义。之后, 历经徒步穿越大峡谷核心地段、国家测绘局正式测绘和国务院给大峡谷正式命名等新闻事件,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发现得到了科学界和官方的正式承认。

(二) 重视背景, 凸显意义

背景运用恰当, 能更加彰显新闻的意义。2000年6月26日, 美、日、德、法、英等国共同宣布, 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已经绘制完毕。新华社《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一稿中, 穿插运用了一整段背景———“人类基因组约含6万到10万个基因, 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 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为破译这本蕴藏着生命奥秘、决定人的生老病死的‘天书’, 1990年, 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主要由美、日、德、法、英等国的科学家共同参与。”这一背景只有124个字, 堪称简明扼要, 却凸显了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性。在通讯写作中, 也必须重视对背景的运用。《关于中国春运的“国情思考”》就是一篇高度重视背景的文章———“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不到10万公里, 虽然居世界第二, 但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而且, 我国人均拥有铁路不及一支香烟长, 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后。不要说春运, 铁路运力平时也处于紧张状态, 货运车皮多年来更是‘紧缺资源’。”

(三) 直接引语, 恰当应用

高尔基曾说:“语言之美, 就在于朴实、精确和鲜明”“要努力去接近人民的语言, 寻找它的朴实、简练的表现手法, 以及那种只消三言两语即可创造一个艺术形象的明快力。”语言要朴实、生动、形象, 就必须重视直接引语的运用。西方新闻教科书认为, 直接引语是“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 因为原汁原味的引语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 增加真实性和感染力, 然而在目前的新闻写作中缺少这种要素。

试举一例:刘云山同志1981年任新华社记者时所写的《夜宿车马店》, 报道了记者在一个古镇车马店投宿时的见闻, 文章大量使用直接引语, 包括在车马店干了10多年的老炊事员周二旦、贾满贵、服务员丁大叔以及青年后生高兴宽等人的对话,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住店的庄户人家改革开放后生产、生活方面发生的喜人变化。以下是文章部分原文: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 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 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 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 如今, 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 多数人拿的是红 (高粱) 黄 (玉米) 面窝头, 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 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 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 打二两白干, 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 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 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盔, 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账, 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0000斤粮食, 8000斤油料, 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0000斤, 进钱3500块, 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 如今你肚圆了, 兜鼓了, 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 在店里光吃点窝头。”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了。

……

今天重温这篇仅925字的特写式新闻, 大量的直接引语和现场描写, 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 也使人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 正如文章结尾所说: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 越谈越起劲, 越拉越高兴, 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热, 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

日常消息写作中, 直接引语不仅可以锦上添花, 甚至可以画龙点睛。仍以《科学家发现, 地球上第一枝花盛开在中国》一文为例, 这篇有关被子植物重大科学发现的新闻写得深入浅出, 是篇难得的优秀科技报道。文章只有700多字, 除了背景和新闻本身之外, 唯一一处直接引语来自国际古植物学家大卫·迪尔切:“这是迄今世界上有确切证据的最早的花。”出自权威之口的17个字, 为这项科技成果做出了最传神的解释。

(四) 纪实写作, 感性还原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思考新闻作品感染力时积极倡导还原感性, 并进一步指出:“我们倡导‘还原感性’, 不是鼓励‘现象罗列’。‘还原感性’向受众展示的生活场景, 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蕴含着‘明确的、深思熟虑的、有思想性的内容’, 只不过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强塞给受众, 而是尽可能地让它从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感人故事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精心挑选的还原感性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使典型人物更加感染人。采写温家宝总理前往汶川地震灾区的数十篇通讯和特写, 很多都是选取典型细节、典型人物, 再通过纪实笔法达到感性还原, 达到了社会共鸣效应的效果。

2008年5月13日下午4时许, 温家宝总理等人来到安置了上万名群众的绵阳九洲体育馆, 记者采写了《在灾难中学会坚强———温家宝看望绵阳受灾儿童纪实》一文。在第一段“对于刚刚经历特大地震灾害的绵阳人民来说, 很少有人想到,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震后第二天就出现在大家面前。”之后, 1500多字的通讯中, 从头到尾几乎都是现场直描, 其中大量是总理和受灾群众尤其是儿童的对话———

这是一间孤儿室。一位工作人员引领着温家宝一行走进一个房间。贴着墙根, 坐着十几个在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孩子。

“你几岁了?”温家宝亲切地问一个女孩。

“8岁。”

“怎么逃出来的?”

“老师把我救出来的。”

“我也是老师救出来的。”旁边一个孩子插话。

“有没有没救出来的?”

“有。”孩子们回答的声音很小。

“想爸爸妈妈吗?”

“想。”

现场格外安静。温家宝一一握住孩子们的手, 一个一个地亲切询问情况。一个七八岁模样、天真无邪的男孩笑着告诉总理:“我也被压在了石头下。”

“被人救出来的, 是吗?”温家宝亲切地问他。

“是的。”

“北川有的教学楼有五层, 两层都到了地下。”工作人员插话说。

此时, 哭泣声从一旁传来。看见总理就像看到亲人, 旁边身着黄色上衣的刘小桦, 终于没有忍住失去亲人的痛苦, 哭出声来……

“我应该把你们照顾好。”温家宝哽咽着抓起她的手, 用力地握着。

“几年级?”

“四年级。”

“爸爸妈妈还在吗?”

“不在了。”

“还有什么亲人吗?”

“还有个姐姐, 在北京读大学。”刘小桦的眼泪流了下来。

“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 你们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家宝语气略微停顿, 接着说, “这是一场灾难, 你们幸存下来了, 就要好好活下去。好吗?”

“有什么困难, 将来政府都要管。”他接着说。

“请总理放心, 我们一定办好。”工作人员接过话头。

“不仅是你们办好, 是我们都一定要办好。”温家宝望着周围的工作人员说。

“孩子们心里的创伤很大。”温家宝说, 将来要专门研究, 要派人好好做好安慰工作。

“请总理放心。”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一些人的眼里涌动着泪水。

“晚上睡觉都有被子吧?”

“都有, 一个服装厂捐了9000床被子。”绵阳市委书记谭力接过话茬。

……

这是最让人伤心的时刻, 孤儿室内, 既有天真烂漫对灾难似乎一无所知的儿童, 也有已经初懂人事却和亲人失散, 多次强忍眼泪却最终没有忍住的女孩, 彼时彼刻, 空气仿佛凝固, 任何过多的笔墨都是多余的, 在1500多字的文章中, 这680字是最核心的部分, 而直接引语的引用、现场的感性还原, 仿佛把人们带到了那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孤儿室。

一副面孔、一种腔调, 八股文、新华体……新闻写作程式化、模式化固然有它的必要性, 而经典如简明扼要的“5个W”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通病, 难以引起读者愉悦的美感。近年来,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时政报道中, 新华社打破常规, 进行了一些尝试。

以北京奥运会开幕报道为例:以往类似的报道都是按照开幕议程, 主要报道国内外政治人物的讲话, 后面加一个长长的领导人名单, 而受众往往能通过直播看到的开幕式演出却往往忽略, 甚至一笔带过。这次开幕式不同, 记者进行了精彩而充分的描写:

一道耀眼的光环, 照亮古老的日晷。体育场中央, 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 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 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 组合出倒计时数字。在雷鸣般的击缶声中, 全场观众随着数字的变换一起大声呼喊:10、9、8、7、6、5、4、3、2、1……在一片欢呼声中, 迎来了开幕式正式开始的时刻:20时整。

———灯光转暗, 古琴声起, 巨幅画轴缓缓展开, 以“美丽的奥林匹克”为主题的大型文艺表演拉开帷幕……艺术家们历经3年多精心准备的这台演出, 以新颖的创意、浓郁的中国风情、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 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林匹克与中华文明交融交汇的华丽乐章。

———清雅、悠远的古琴声中, 黑色的身影在白纸上飞舞, 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挥毫泼墨, 一幅中国水墨画随后在体育场中央缓缓升起;手持竹简的810名士子, 齐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与蜿蜒耸立的长城……“画卷”“文字”等节目含蓄隽永、意境悠远, 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印刷术等古代“四大发明”的不朽魅力。

……

类似的描写, 在这篇长达5000多字的消息中得到充分展开, 将一个震撼人心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现在世界面前。

(五) 以小见大, 细节说话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动作、可以是一个关键的数字, 甚至可以是一个比喻, 细节的选取, 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而来的清晨, 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 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家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这样的细节很感人, 一些读者曾经给作者写信说, 当他们读到这短短的几行字, 情不自禁地像那个老大爷一样, 眼里也噙着热泪。

细节可以放大。2005年新华社播发的一篇稿件《民主的细节》, 讲述了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无论是投赞成票、反对票还是弃权票, 都需要填写选票”这一程序规定的由来———原来, 有的地方人大代表在投票选举时, 有的人手掌中夹个极小的铅笔头, 其用处是在人不注意的时候迅速在选票上画个叉。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原来一些地方投票程序规定, 如投赞成票不需动笔, 这样使代表如果要表达反对或者弃权的意见, 必须动笔, 而2005年新规的出台, 成为保障代表投票权真正得到体现的一个看似微小、实质重大的程序改变。《民主的细节》一文说, 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 因为程序是否民主是确保民主能否真正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反映投票表决程序相关变迁的《民主的细节》一稿播发后, 有多家媒体用“细节一小步民主一大步”来称道这一程序改变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领导认为此稿新闻点选得好、分寸把握得好。后来此稿在全国人大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 并成为人大新闻培训中的范文。

(六) 构思框架, 确定立意

一个重大的主题或者复杂的新闻事件, 必须提前确立文章主题、设计好文章的框架, 框架立住了, 稿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始于1982年的“三西” (宁夏西海固和甘肃定西、河西) 扶贫开发, 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 不仅改变了“三西”地区上千万贫困人口的命运, 还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成为世界反贫困斗争的成功范例。《“三西”扶贫记》是新华社社长李从军牵头在“走转改”活动中推出的一篇反映“三西”地区扶贫开发的长篇通讯, 分为山水记、寻富记、求学记、追梦记、后记五部分, 以人为载体, 被专家誉为“表现出‘三西’人民绵延不尽的生命力和不向大自然、命运屈服的尊严和自豪, 成为写实作品的又一范例”。李从军明确要求, 这篇文章要写成一曲田园牧歌, 做到“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要写出与群众感情融在一起的乡土气息, 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数十万字的采访笔记和数百万字的背景资料、数十个让人震撼的人物故事, 怎样在一篇1万多字的稿件中表现出来?写作组最早曾设计过这样的结构:第一写环境的变迁, 第二写生存方式的改变, 第三写妇女群体的改变, 第四写人自身, 人的精神、素质的变化。后来, 又提出能不能写成《“三西”扶贫六记》, 包括山水记、寻富记、求学记、婆姨记、追梦记、感怀记, 这一体例让人想起清代文学家沈复著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 用带有浓郁中国古典散文韵味的形式去写“三西”扶贫故事, 明显突破了传统新闻通讯体例。最后播发的文章, 由于与其他部分内容交叉, 去掉了婆姨记, 感怀记被缩编为后记, 整篇文章, 既像一部画面感浓烈的电视专题片, 也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画卷、历史长卷。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彬所说, 这篇通讯以小见大, 通过顶层设计思考, 却从底层采写构建, 选择农民、花儿歌手、民办教师、基层干部、求学学子这些“三西”地区最普通、最普遍、最典型人物的故事, 勾勒出国家从1982年启动的“三西”扶贫30年取得的成果, 有思考、有总结、有感想, 成就了这篇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绝佳新闻报道样本。

二、写好新闻不仅靠技巧

要写好新闻当然需要技巧, 但是又不仅靠技巧。曾创作过《登上地球之巅》《向顶峰冲刺》《万里神州驯水记》等名篇的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认为, 要提高新闻采访写作水平, 最重要的诀窍莫过于加强记者自身的基本素质建设, 莫过于在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思想感情、精神风貌上下功夫, 概括起来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 这是比学习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为重要的问题。

立场、观点、方法、思想感情、精神风貌……换句话说, 就是要有客观辩证的唯物观点、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和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和热爱。为什么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 不同的记者写出来的效果会大不一样?郭超人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抗美援朝时代, 许多记者到过朝鲜前线, 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业绩做过许多报道, 其中有不少动人之作, 为什么魏巍同志最先写出了像《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激动人心的通讯呢?郭超人自己回答:固然, 这篇通讯在写作技巧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但它之所以能在千百万读者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决不仅仅在于写作上的高超技巧, 而在于它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火一样的政治热情, 一种极其深厚的阶级之爱, 也正是这样一种溢于言表的满腔深情, 才使作者的写作技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10多年前走上新闻岗位时笔者参与采写了许多科技类新闻, 许多新闻后来被两院院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这些稿件除了在标题、导语等方面精心雕琢、反复修改外, 更多的是因为满腔热情、深入采访、精心写作, 牺牲周末甚至其他时间, 日以继夜地写作, 才会在播发后产生广泛影响的。其中一篇稿件, 就是笔者从中国科协的学术年会中“淘”来的。有一年, 中国科协在沈阳举行学术年会, 与会者云集, 泱泱数千人, 论文也是几大厚本, 对科学颇有兴趣的笔者一一翻去, 一篇和脑科学有关的论文引起了我浓厚兴趣, 会后我们专程赶往广州, 采访了论文的主要作者———第一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舒斯云教授, 几经采访和请教, 数易其稿, 并送舒教授审阅后形成了《我国科学家发现人脑记忆“新大陆”》一稿:这是一块沉睡已久的“大陆”, 比指甲盖略大, 深藏脑中, 不为人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验, 我国科学家不久前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 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承认……没有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追踪, 没有严谨的审稿程序, 这篇稿件是不会问世的。

写出来 篇8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我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扫除农村小学生写作中“开头难”的心理障碍, 消除了“言之无物”的恐惧。

一、说真话就是作文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 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 难以读到课外读物, 加之作文教学的方法不当, 所以上作文课, 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 更谈不上对写作文的兴趣了。面对这种现状, 我引导学生“说真话”, 效果颇佳。如, 教完《课间十分钟》一文后, 我刚给同学分析完场面描写和人物的动作特点, 就下课了。等到上课铃响, 我马上让学生观察从“上课铃响”到“教师开始上课”这大约一分钟的场景中的人和事, 并写下来。结果篇篇形象生动。这种方法消除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心理, 让学生觉得写出好作文并不是可望而可及的事, 从而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写事实就是作文

农村学生热爱劳动, 看到的动植物多。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让他们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 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和“模拟形象”。有一次, 我让学生写有关“熟悉的小动物。”我在给学生们念范文时, 故意写了这样几句话:“天热的事像着了火一样。人们躲在屋里, 不敢出去, 小狗也躺在树下歇荫凉, 汗水从它的脸上流下来。我心疼‘这位朋友’, 把它叫到屋里……”读后让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一致认为范文中的这几句话既写出了天热的特点, 又烘托出我和小狗之间的感情。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狗没有汗腺, 永远不会出汗。而是对同学们的评价予以肯定后让他们进行实际观察:炎热的夏天狗是否会出汗?过了几天同学们把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我, 我随即引导学生要注意观察, 写事实, 才不至于出现“狗出汗”的笑话。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大量真实的生活素材,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叙真情就是作文

农村的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 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 教师可利用这种自然优势, 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入小学作文教学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有一次, 我组织学生去春游, 提前布置好作文任务, 并进行适当的情景写作指导, 许多同学的作文都写书了农村风景的优美, 让人仿佛闻到乡土的气息,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又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中, 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我躺在这软绵绵的淡绿色的地毯上, 沐浴在青草气息的清香中, 仰望着蓝天飘过的朵朵白云。细细的春风轻轻的抚摸着我, 就连太阳公公也来凑热闹, 和煦的阳光想‘诱惑’我进入梦乡。忽然, 我的手被碰了一下。我猛的坐了起来。哦, 是一只淘气的小山羊, 它看我坐起来, 起初往后跑了几步。又回头看了看我, 见我没什么恶意, 又‘咩、咩……’的跑过来在我的身边站住, 上下打量着我。我笑了, 一伸手把它抱在怀里, 正当我想与它亲近时, 远处传来急促的‘咩、咩、咩、咩……’声。我顺着叫声往远处一望, 一只老山羊急颠颠地向这边跑来。我明白了, 亲了亲小山羊, 把它放回草地上, 小山羊蹦蹦跳跳的跑到妈妈身旁。我惊呆了:他们的样子真像是久别重逢的母女。”该同学是这样结尾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学过的课文《小麻雀》的故事。母爱是伟大的。动物尚且如此, 我们人类的母爱使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那么, 我们为什么不用母亲爱我们的心去爱我们的母亲呢?”由于情景教学方法得当, 不仅是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了, 同时也是他们收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并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孩子写出来的诗 没有“酸味” 篇9

下雪天的车站

——观《忠犬八公》有感

下雪天,车站

嘈杂的人群流动

当我看不到你的身影

只有无奈的叹气

在那个地方

迷茫的我遇到了你

我将我的一生交给你

可惜我无法诉说

转眼间

数不清的春夏秋冬

我还在这里

等着你

那一天

还是一个下雪天

当我闭上了眼

我听见你在呼唤我

和我跑遍金黄的麦田

我等着一个

永远等不来的人

当我闭上了眼

我看着你的眼睛

你来了

星空

如果你还记得我

那么请将你的泪带走

让它去天上闪烁的星空中

成为一颗并不夺目的星

自那以后

也许会有人赞美它

也许会有人嫌弃它

但那都无关紧要

只要

你还记得我

还记得这一首诗

即使它并不夺目

心理学家朱建军点评:

所有的诗都是“古人”写的

“烟水亭台”是个小姑娘的笔名,她今年11岁。

她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六年级小学生,和所有小学生一样上学下学,在课间抢时间去荡两分钟秋千,周末有时出去玩一玩,有少数的“闺蜜”,偶尔写写诗。她把诗放在网上,也赢得了一些粉丝。我上网看了看她写的诗,引起了一些感触。

刚好这个小姑娘我认识,而且很熟,她就是我的女儿朱沛然。

熟人们看到她的诗,感觉还不错,想到她生在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家庭,家长时常会讲讲儿童教育,就经常问:“你是怎么教这个孩子写诗的?”

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写诗能教吗?写诗是不能教的。

诗歌的形式要求是可以教的,比如你可以告诉一个人诗歌必须有韵,而且古诗还需要有平仄,每个句子的字数有规定,但是仅此而已。诗的关键不是这些,是要有真感情、有生命、有灵魂,诗需要一个人有真的心,而这些不是可以教出来的。

孩子写这诗的过程中,是不会让大人去看的,所以才能写出这样自然的诗。

像上面这几首诗中的感情,是她敏感而细腻的心灵的自然流露。她有这种心,才有这种感情,才有对忠犬的感动,对同伴的复杂的心情等等。这种心情,做父亲的我实际上已经很久没有了。当我读到女儿的诗的时候,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我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个时候的我,还有过类似的心情,而现在的自己奔波在人生的风雨历程中,早已经没有这种诗情了。

读她的诗,恍惚间甚至我感觉回到了古代,和江南烟雨中的古人在一起,那个时候我们才是活在这样的诗的世界中。那时候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溪水游鱼松间明月,没有现代人这样的竞争和焦躁之气,所以更容易保有这种单纯的,有爱的,敏感的心灵。

孩子之所以能写这样的诗,不是因为受到了多少教育,而是因为孩子还能有这样的心灵。在人心的深处,在所谓“集体潜意识”的领域中,实际上保留着成千上万年以来人类的心理经验。因此,一个孩子的心中,的确活着一个古人,孩子表面是幼稚的,但是他们心中实际有一个永恒的人类的心灵。所以我们可以在心理的意义上说,所有的诗都是古人写的,有时是我们心中的古人借助诗人的手写,有时是我们心中的古人借助孩子的手写。

我建议家长不妨去读读孩子们的诗,这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成年人早已忘记的童年和青少年,唤醒我们成年人心中久已沉寂的古人之心。这可以让生活得忙碌、世故、焦躁的我们,重新感受到“心”。而一个人有了心,有了灵魂,有了感情,人生才有色彩和意义。

话要避免极端,那可以说,女儿能写这些诗,虽然并不是教出来的,但是家长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避免过度追求应试教育的目标,不让孩子把全部精力都用来追求成绩的排名。这样,孩子才有精力去生活,有了生活才会有诗。小树苗自己会长,不需要别人告诉它怎么成长,但是我们必须给小树苗成长所需要的土壤和空间,以及水和阳光。

而且女儿能写这样的诗,也要感谢她的语文老师,即使在她的学习成绩排名并不好的时候,老师看到她写的作文好,也马上给了她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女儿告诉我,当老师让她在班里朗读自己的作文的时候,她感到喜悦、感激和自信。这让她以后写东西的时候,都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正的思想和感情。

我不知道女儿还会不会继续写诗,或者她的兴趣会不会转到其他方面去。她写或不写,我都会很高兴,只要她的心健康快乐。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想和家长们分享一句话:给孩子一点空间,孩子会还给你一个惊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写出来】相关文章:

上一篇:鼓励合作下一篇:口语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