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2024-08-06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精选十篇)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篇1

——题记

我们学校是重庆市经典诵读活动的示范学校, 可以说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论是文化长廊还是三字经围墙, 不论是主席台背景还是教学楼的每一面墙面, 可以说都昭示着每一个汇育人的精神追求。但是, 仅仅这些外在的东西固然能够养眼, 但能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还有一段距离。校园文化大环境的营造氛围浓厚, 旗子立起来了, 鼓也敲起了, 呐喊助威的也亢奋起来了, 精雕细凿的班级文化这道工序也该闪亮登场了。

首选主题班会课, 主题班会课应该是以文“化”人的主阵地, 应该努力打造成“魅力班会课”。其中我们的主要班会课堂有:

音乐——让青春激情飞扬影视艺术——让德育活动充满魅力。

成功励志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经典诵读——让孩子诗意地栖居朗诵会——让学生昂起自信的头。

三年来, 我们班的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歌本, 最朴素的手抄本形式, 刚开始, 大家认为对于电脑、手机这些先进的媒体来说, 它太落后了, 借一个孩子的话说, 我们这是历史的倒退。但是,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落后的手抄本, 还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 因为三年下来, 不经意间的已经积累了太多经典的好歌。盘点下来, 还收获不少。我们唱过的歌有刘和刚的《母亲》、《父亲》、《学习雷锋好榜样》, 屠洪纲的《精忠报国》, 王菲的《传奇》, 合唱《我们都是好孩子》等等, 太多的好歌, 在歌声中我们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也与时俱进地看见我们身边的变化。我们都喜欢唱《怒放的生命》, 那激情飞扬的文字, 深深地震撼着大家的心。我们喜欢唱《相逢是首歌》, 那可是同学们牢不可破的友谊呀。

电影是唤起民众之利器, 也是教育之有力工具。电影对兴我中华有大用处, 电影是“七分教育, 三分娱乐”。——蔡元培

对于影视作品, 我们班的孩子一定会提到《亮剑》《冲出亚马逊》,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 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两部影视作品了。“是什么造就了独立团——亮剑”,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 无论对手有多么的强大, 就算对手 (方) 是天下第一的剑客, 明知不敌, 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是倒在对手的剑下, 也虽败犹荣。”------《亮剑》。就是李云龙的这句话, 也在激励着大家的斗志, 在我们学校的传统项目——经典诵读队列比赛中, 都能看到同学们那李云龙似的亮剑精神。那就是班级的每个成员也要敢于亮剑, 班级亮出的是一种骨气, 一种精神。

再看看《冲出亚马逊》的精彩台词:这也是同学们记录在心的语录。

“现在, 你们将没有姓名, 没有军衔, 在这你们需要做的是:第一是服从, 第二是完全服从, 第三是绝对服从!” (校长罗斯将军)

“在这里, 你和我, 就是中国!” (王晖)

“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 就没有以一当十的士兵!” (罗斯将军)

是这两个中国士兵, 让五星红旗飘扬到了最后。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和国格熏陶呀, 此时无声胜有声。什么语言都不能代替咱们中国队员带给大家的震撼了。

对于中学生来说成功不是要登上奥运的奖台, 也不是仅指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或物质上的获得, 更是一种过程的享受。也正如美国励志作家奥格·曼狄诺所说——成功就是一种精神状态。

记得我要每个孩子登台讲励志故事的这个情节, 刚开始的时候, 班干部还能勉强凑合, 很多同学还沉浸于听和看的享受之中, 要自己独自登台亮相, 那可是要命的活儿。上台的不是把故事写在一张纸上, 声若蚊蝇一般自说自话, 就是自己都笑得不知所措, 更有胜者就是随便老师同学怎么说, 就是不上讲台的也大有人在。我们就采用背对的形式, 给这些同学壮胆, 经过几次下来, 你别说, 还发现了讲故事的人才, 我班的周子锐同学, 就这样脱颖而出的。虽然不是我班讲故事水平最高的, 但对于这个中差生来说, 无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成功体验, 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经典诵读——让孩子诗意地栖居”、“朗诵会——让学生昂起自信的头”这两个主题主要是通过我校的校本教材——中学生经典诵读本来开展的,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上是通过主题班队会所进行的一些文化渗透, 下面我还想说说教室的文化氛围的设计。

首先, 我们选取了“明”“诚”两个字作为我们的三年班训, 大大地挂在教室的一颗大树上, 既寓意收获果实累累的人品, 又寓意学习上的成功。在九年级毕业时, 在人品上人人做到明理, 诚信。另外, 我们还选取了“有田不耕仓库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作为我班的励志语录, 放在教室的玻璃窗内。其次, 还设计了一块自留地, 把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所得, 所思, 所想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个板块参与的人员很多, 更换内容也非常频繁, 所以涉及到了每一个孩子, 人人参加, 人人是班级的主人, 很好地培养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所以在手抄报比赛中, 不论是区级还是校级比赛, 总有孩子能小荷露出尖尖角。

行为文化是班级行为的指南针。对班级学生行为起到指向性以及价值判断性的作用。班级的行为文化可以是倡导性的, 也可以是在班级各种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以下是我的设想, 期待逐步实施。

1、歌曲分类演唱。2、设计与书共舞的阅读习惯, 定期向孩子们推荐书籍, 在条件允许下办一个读书角, 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进一步的指导写电影评论, 读书随笔等。3、班级的班名, 班歌、班徽、班训等都极具文化色彩。4、班级鲜明的优秀 (好) 学生的标志。不但在行为上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准则, 还应该用优秀的思想去潜移默化孩子们的心灵。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篇2

陶行知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国家和教育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育本身具有着超越性本质和强大的现实性功能。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成才先成人”,而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也就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的信念、价值观、作风和行为的准则总和。班级文化建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育人环境。班级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层面,硬文化是显性文化,具体可以物化为班级学习的硬件设施、教室环境等等,软文化是隐性文化,实际就是指班级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可经具体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和谐上进的班级文化,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含英咀华、茁壮成长,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个人自身价值在社会上最大程度的体现。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结合。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黑板报的利用、墙面的布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等,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比如:挂一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挂幅,同时再辅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或“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挂幅,就可以让同学们明白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同时还可以养成打扫卫生的良好习惯。墙报、板报可以每期都宣传几个小故事,比如:用“孔融让梨”来诠释兄弟友爱,“岳母刺字”来诠释忠孝节义,“程门立雪”来诠释尊师重道,“囊萤映雪”来诠释刻苦求学。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适当挂一些配有诗句的“梅兰竹菊”水墨画,让学生们得到一种人生的感悟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辟“图书角”“班级博客”等,适度地进行传统美德方面宣传教育。通过在班级物质文 化建设中融入传统美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接受、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族社会的认同感,从而对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相结合。班级行为文化的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比如:主题班会、文体活动、评比竞赛、社会实践等。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歌颂祖国、关爱父母等主题班会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准备、参与及亲身感受,来达到对传统美德的正确认知和树立传统美德的意识,从而达到通过活动引导行为的目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大型活动和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歌咏比赛、军训等进行集体观念教育。让学生能够学会发现别人优点,肯定别人优点,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可以与教师节、国庆节、劳动节、世界精神文明日、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结合起来开展热爱祖国、尊师颂师、爱生重教、尊老爱老、团结友爱的传统教育,评选“文明之星”“卫生之星”“爱心之星”等积极分子,宣传先进事迹。可以组织“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勤俭节约”“环保校园行”等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美德,使认知转化为信念,信念转化为行动。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班级制度建设相结合。在班级集体 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班级制度的生成,首先要体现人性特点,关照“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必须充分考虑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必须体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班级制度建设要通过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以自我约束为主、被动监管为辅的手段来实现整个班级风清气正、健康活泼。因此一定要注意少做处罚,多进行引导和鼓励,现在许多老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以罚为主,甚至进行金钱物质上的惩戒。皮亚杰说:“外部制约强加给学生的纪律只会停留在学生精神之外,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纪律才能植根于学生心灵”。把中华十大传统美德即正义、仁爱、宽恕、礼仪、勤俭、爱物、自强、诚信、谦虚、尽孝融入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去,可以试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建立中来,讨论通过一个班级公约,在公约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如“必须”“不准”“惩罚”等带强制性和命令式的语句,使公约本身成为学生规范行为,涵育良好道德素养的标准和指路明灯。在学生行为偏离正确发展方向时,班级制度就成了自我调节的坐标,而这 一行为坐标恰恰是我们的参与者——学生亲身参与制订出来的。当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通过反复的调整之后成为一种习惯,当大多学生都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而就某种行为形成同一习惯的时候,这种集体的习惯便会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显而易见,班级制度文化是一个集体自主内化的制度,它将会促成班级管理向高度的自主和自治的方向不断地正向迁移,使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制度的强制约束力逐步转化为自主的道德约束力。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9.2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1]。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培养出各式各类的有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因此,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为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班级文化,是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班级师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而成的。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它会影响到所有成员的思维、行为方式,班级文化的形成对师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1.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学校是一个整体,而每个班级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班级建设着不同的班级精神文化,包括一个班的班级目标、班训、班风等。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特点而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班级精神文化。就拿我所带的班级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偏低,学习目的性不强,这就要求我在制定班级目标、班训时,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按照其它班级的特点,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建设好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必须先要了解每个学生,懂得因材施教的原理、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收获可言,从而培养出学习的兴趣,进而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班级的班风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班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长期坚持,连贯一致。这需要班主任在工作中,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消除障碍,实现要求。比如在班级的纪律方面我是这样规定的:每一位同学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时也是班集体的主人,都有义务监督和提醒“违规”的同学,帮助他们及时改正。这条要求从规定到现在,一直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偏袒某个学生。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紧抓不懈,本班的纪律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良好的班风是学困生转化的土壤。从某种角度来看,班级管理不善是形成学困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因此,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又无形的约束力影响着班级中每个成员。因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与任课老师都有责任、有义务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学困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可亲,老师的爱护,并号召全班同学和全体任课教师从生活、思想和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让学困生感受到爱的温暖,逐渐改变孤僻、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养成热爱学习、关心他人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貌。还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建立了适合他们的兴趣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長,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摆脱消极、畏难情绪的困扰,使他们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2.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人道德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地,那你就要创造环境与言语的和谐关系。”班级环境中物质、精神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行为方式的选择,价值取向的培养[3]。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班级的物质文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样很重要。当我们进入一间教室,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班级的物质文化,它包括教室的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的卫生等等。就我以前带的班级来说,我们在教室的后墙壁悬挂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还可以设置奖状区,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教室的空白处悬挂名人名言条幅,从而营造学习的氛围,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地拼搏、进取。利用学习园地,创立“读书角”,展示他们的才华,增强相互沟通。教室卫生工具整齐摆放,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从而营造坦诚、融洽的交往环境。使得班级环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陶冶的作用,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3.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班级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社团章程等,体现着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班级精神的具体反映,对班级成员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范和制约作用,保障着班级目标的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班级文化的优劣与有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在关乎着国家的命运。无论是哪一种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班级制度,没有班级制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长期坚持执行某些制度,这些制度就会演变成一种文化。要经营好一个班级,并取得实效,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定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为惩戒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应形成一套以学生自主诊断性评价为主、班委成员集体诊断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肯定与激励的评价机制中健康成长。班级内的各个成员在学习、活动、生活、劳动等各方面的点滴成绩都作为评奖的依据,定期评比,让学生都有成功机会,班级不再是只有几颗“紧随月亮的耀眼星星”,而是形成“群星闪烁”的局面。endprint

4.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激发学生好学上进,陶冶学生情操,都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

(1) 陶冶功能

正如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所述,一幅英雄人物榜样的画像,就会使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一张良好行为习惯的图片会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句寓含深刻哲理的名人名言,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向善。班级文化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者学生的灵魂。

(2) 制约功能

班级文化(班训、班规、班纪、班级目标等)是全体成员共同制定的,大家又必须共同遵守。如前述通过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规范体系,一旦被全体成员所认同,就会成为制约各成员行为的强大力量,班级文化既制约着每个成员,又催使大家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 表现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表现欲,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总是渴望在别人面前,在群体中充分表现自己。在教室里,设立“我能行展示台”,定期展示出学生的书法、绘画、优作、小制作。设立评比栏,让学生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当学生在班级中才能得到展示,个性得到张扬,主动发展,自由驰骋,班级文化的表现功能也就不言而喻了。

(4) 凝聚功能

班級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努力与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当学生赢得某一方面成绩,取得一些进步,感到与班级文化的激励分不开。而当班级文化使学生树立起种使命感、自豪感、责任感,那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实践表明: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凝聚力愈容易得到体现。

(5) 激励功能

激励,是我们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教育良方。班级文化中,无论是英雄榜样、身边榜样的张扬,还是班级活动的竞赛评比,都会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多一份激励,就多一份前行的动力,也就多一份成功的回报。

总之,我们要根据教育的意图、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对象精心营造浓郁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使它在育人工作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慧敏.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J].甘肃科技.2010,26(24): 197-197

[2] 邹军.班级文化建设对优秀班集体形成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2,(279): 162-165

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篇4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意义

班级文化应该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他是一种个性文化, 代表着班级的形象, 体现班级的生命。一个班级的建设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 比如说班级的制度建设、班级理念建设、班级学风建设等等。而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最容易被大家所遗忘的恰好是班级文化建设。但是, 文化建设却在班级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往往被大家所忽视

高校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往往在大家的观念之中是无足轻重的, 并不会引起大家的足够的重视。大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几点原因:

1、建设时间过长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是工作,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更不是在段时间之内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成效。在当今大家过分追求效率, 追求短时间的回报的时代, 大家甚至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属于不值得一做的事情, 根本不值得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2、建设方法不明

班级的文化建设在实际的操作的时候的确是有其盲目地方之所在。班级文化建设并不是像其他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相对于其他的建设, 确实班级的文化建设在操作的时候缺乏指导与实施的参考。甚是有一部分的人认为文化建设是一件很虚的事情, 根本就没有办法可言。确实建设方法不明是阻碍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因素。

3、建设指导不够

班级文化建设在实际的操作的过程中间缺乏老师的指导, 对于班级的文化建设而言, 需要有相关的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而班级的负责老师却限于精力与时间因素, 疲于对班级文化建设予以相依的指导, 这部分的老师更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班级的制度管理与安全工作上来!而对于班级的学生自身而言却又难以单独完成文化建设的工作。最终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搁置, 停止不前。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整个班级以及班级内的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极为重要且长远的意义与价值。

1、班级的核心

对于这个班级而言,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与核心。一个班级真正的团结与壮大的根源不在于多么完备的管理制度, 还是多么优秀的班级负责人。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班级的文化。班级文化是整个班级向前发展的风帆, 是前行当中的不竭的动力。即便当班级遇到重大问题或者面临考验的时候, 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则是其最好的稳定剂, 可以帮助这个团体克服困难。

2、同学的依靠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内的学生而言则是可以让其感受到班级的温暖, 对于班上的每个学生而言是班级的向心力所在, 同学们可以通过班级的文化体会到班级的温暖。可以体会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应有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 班级文化就相当于其对于班级的认同之所在。

3、学校的基石

班级的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极具意义和价值的。学校文化自然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学校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是依靠学校领导的简单的口号, 或者是依靠行政力量的强行的推动。相比之下, 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细小的细胞, 建立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学校文化建设显的会更为稳定, 更有意义和价值。并且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真正的落实的时候也可以真正的结合到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得到贯彻和执行。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的操作

对于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虽然是有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但是还是应当看到其所具有的实际的价值与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与建设中间还是应当积极推动。

1、观念上要重视

一定要在班级的建设中充分的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坚持在实际的工作中间把班级文化建设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观念上摈弃与原先的可有可无的观念。在实际的工作中认真的贯彻与执行。思想上的重视是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 如果一个班级的建设者与领导者不给于相应程度的重视也难以真正的把这项工作做好。

2、方法上坚持多样的原则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上应当坚持多样的思想, 没有必要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或者途径。班级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达到。甚至是在每一次的班团会的过程中间不断的总结、归纳、建立班级文化。在以上的班级常规的活动中间不断的增加班级的文化建设的内涵。除了以上的常规性的活动中间以外, 在其他的活动中间也可以有所体现。

3、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

对于班级的老师而言,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自然而然的应当起到积极的引导的作用, 带动班上的学生积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对于班级内的学生而言, 班主任老师有较为丰富的实际的经验, 有着较为成熟的思想认识, 对于诸多的问题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进行思考。确实可以给予理论上与实际上的帮助。面对班级文化建设, 仅仅依靠学生的力量是有限的, 老师的力量是可以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处理在建设中的实际的问题与困难。

4、班级内学生的责任意识

班级的文化建设也同样是每个同学的责任, 班上的学生应当树立积极的主人翁的意识,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上也自然应当积极的有所体现, 为班级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班级的文化真正的成为一个适合班上学生的、有存在价值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强化文化价值观念教育, 激发学生主体深层次需求, 使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的相互关系, 真正理性地满足自身需求, 从而引导班级文化向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的固然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与困难, 但是我们还是应当看到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将班级文化建设视作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来抓, 采用正确的方法, 促进班级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审.对班级文化的三重反思[J].青年教师, 2012 (2) .[1]王维审.对班级文化的三重反思[J].青年教师, 2012 (2) .

谈谈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 篇5

林民强

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能和大家谈谈班主任的酸甜苦辣,分享彼此的心得,对我今后的工作必将产生莫大的促进作用。所以,首先,让我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同行,谢谢大家!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我中心,贪玩,脾气还大,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什么事都很机灵,嘴巴也甜,脑子也活,让我们这些教书匠是又爱又气。牢骚归牢骚,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业,更是责任。做教师的,再辛苦再委屈,当看到自己亲手培养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有出息了,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行们,都是无怨无悔的!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难在哪里?我不说,大家也都心中有数。经验不敢当,教训是常有的。下面就本人担任班主任期间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分享如下。

新课程倡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班级里每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一个班的班级管理仅仅只是靠班主任喋喋不休的说教、家长式的强制来进行,学生的厌烦、班级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

所谓班级文化,即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即使一个未能接受学校教育的人,只要他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也能经历一个“文化化”的过程,如语言习惯的养成,举止仪态及气质的塑造,美、丑、善、恶观念的形成等。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着班级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等。优良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活动的形式。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

一.努力营造幽雅的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孟母三迁”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当你走进书香弥漫的一方小天地,你会油然升起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从而对知识产生崇敬之情。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为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强教室的管理。我采取的措施是:上课铃响之后,保持教室安静不许打闹,不做防碍教学秩序和学习秩序的活动;爱护室内公物,损坏或丢失时要赔偿;保持教室整洁,建立轮流值日清扫制度,包干区和走廊卫生一样重要,每天要认真值日,周末时由卫生委员和下一周的值日组长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这种值日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团结互助才能顺利完成值日工作。

午休自习课要求保持安静,不准离开座位随意走动,不准与同学私下里讨论问题,有问题可以下课交流,以免影响他人。由于我校学生离家较远,大多数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学生在学校午饭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到处玩耍,有的学生去网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防止以上事件发生,与家长沟通,凡是中午不回家吃饭的学生,我要求必须在班级上自习或午休,每到中午12点半左右,全班静悄悄的,你再看教室里,有的学生在认真学习,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休息,为下午的学习和活动积蓄能量。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洒在孩子们稚嫩的小脸上,这样的画面是很温馨的。

班级除了按学校规定的布置外,还特别注意结合校团委布置的班级图书角建设。从图书角的名称,对联,图书的管理制度等,以及管理员安排,本人都做了精心设计和布置。因此本班的“风信子”图书角被学校评为“优秀图书角”称号。图书角的运作,丰富了学生课余时间的文化生活,养成了进班就学习,就看书的好习惯。

事必躬亲,并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初始阶段,班主任在管理中各类事情都要问清,如交作业情况,上课纪律,值日完成情况,自习情况及同学的关系等等,班级的事物要做到尽收眼底,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你,从而帮助学生事事都要认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我现在的初二班级里有一个叫唐棽的男生,开学初经常迟到,我跟他约好每天早七点在教室等着他,两次之后他不敢再迟到。林杰同学在我的课上很乖巧,但在其他课堂上经常讲话,我提醒他要尊重每一位教师。林文栋同学不爱劳动,当集体劳动时我先给他一件工具,之后她就不再逃避了。作为班主任应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当他有不好的行为习惯时候应及时点拨,以帮助他及时改正。和谐的人文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级的同学,虽然小错误不断,但班级没有发生大的恶性事故,如打架斗殴等。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发挥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动力。只有使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才能使班级在个体的力量之上向前发展,要产生这种归属感,又必须使学生对这个班级有认同感。一年一度的校运会,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会作为班级主人的乐趣。比如说运动会的入场式形式的选择,我没有把我的想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长为负责人展开讨论,提出可行性方案,提交班委会最后讨论确定。在整个运动会过程中,我精心组织啦啦队,队员的训练等,每一个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都会得到班级同学的呐喊助威,参赛完后,无论是否获得名次,都有学生上前搀扶、递水。细微之处见真情,实际效果也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学生在周记里反映:当自己在赛场上已经筋疲力尽无力支撑时,是班级同学的呐喊声、助威声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他们以是初二(2)班这个温暖的家庭里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两届校运会获得年段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获得“精神文明奖”,去年还获得广播操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的现场,无论是在哪儿,我班的助威声、呐喊声总是最响亮的,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最高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都获得好的名次。

充分利用班会课,家长会等时间,教育学生在学校、班级里开始积累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是在积累心理上的健康和成熟,所以,学生应该在一个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的沐浴下成长。这种健康、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应该是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班级中的成员人人热爱集体,又被集体所爱;人人赞美别人,也被别人赞美。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浓厚班级的情感文化。

三.善于捕捉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融合的感情归属,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前进一步的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班风、学风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

为了是否需要规定中午自修时间、为了争论学生是否需要违纪惩处制度,学生展开了激烈争论,有的说“我们已经长大,我们需要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什么班纪班规来约束。”有的说“严明的纪律是成功的保障,我们需要纪律来约束我们”等等,最后由同学们自己制定的班规他们都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现在很多学生在家里与家长很少沟通,原因在于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没有把他也当成家庭的成员,家务事从不顾及孩子的意见,忽视了孩子日益增长的主体意识。要建设班级的文化氛围决不能忽视这种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实际上是责任意识的一种雏形。“学会成长,学会担当”是我在班会课上最爱讲的一句话。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责任感和义务感,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机会,从身边事入手,比如清洁卫生的保洁、帮助生病在家的同学补习功课,同学间的交往相处时发生的矛盾纠纷等;讲明道理,分清责任。在这样的事例中,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大大增强。在期末的学生自我鉴定中,很多学生都谈到自己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替别人考虑,知道了自己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要为更多的人等等。很多家长也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发生了变化,过去见到街上有人乱扔垃圾可以熟视无睹,而现在却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文明出行,主动让座等。过去看事物只看事情的阴暗面,而现在却能够客观公正的去分析、去了解等等。这都说明学生的责任感在加强,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形成。

当然,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样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迫于升学率的压力而违心的只抓文化课的教学,没有精力来进行更高层次的心灵的教育。和大家一样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可是,一方面是自己对教育功能的清楚认识,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学校、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孩子的无限的希望——高分、高校等,我们的内心也是痛苦万分,用有些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戴着镣铐来跳舞”,每动一步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都担当着风险。老师也是社会的人,也要需要一份职业养家糊口,谁都不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只能够小心翼翼的随波逐流。存在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书目:

卢家楣 魏庆安 李其维著:《心理学 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措施 篇6

【关键词】小学班级 文化建设 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13-01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的地方,也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地方,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班级度过的。一个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够使学生们身心愉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而且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也能够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素质。班级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如何让这个家充满温情,是老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1.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最初点。刚刚上小学的学生还很小,刚刚离开爸妈的怀抱,进入集体生活当中,班级就是学生在学校的一个家,这个家里有很多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都在这个集体中生活,所以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成为了关键。学生在班级中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同样需要养成一些素质。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努力。

2.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将重点都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因为各学校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各学校为了争得优秀学校的称号,将学习成绩列入了重点培养的对象,导致忽视了班级的文化建设,使班级失去了活力,也疏忽了学生对于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人情味,只知道竞争,成为了只知道重视学习成绩的学习机器。

2.1 班级气氛没有活力

现在有很多的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没有注入大量的精力,都将目光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都已忘记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班级文化教育本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充满温暖,充满感情的一个小家庭,可是现在却失去了它本有的气氛,成为了一个没有任何活力的竞争场。

2.2 老师的素质不高

老师是学生的教导者,也是学生人生中的指路明标,老师本就是充当着指路者的重要人物,但是现在有些老师早已忘记了他们最初为人师表的初衷,将名利看得更为重要了,班级的文化建设是老师与学生培养交流感情的重要枢纽,但是现在这条纽带却被疏忽了。

3.班级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兴趣培养,素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小学的学生正式培养他们的最佳时期,这时的学生的习惯会陪伴学生的一生。所以班级这个学生生活的家,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

3.1 建立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一个班级需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处于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专心,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每个班级都应该有自身的特点所在,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也要协调好班级的文化特色。老师要将每个同学的性格进行分析,建立只属于自己班级的文化特色。

3.2 学校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需要老师的带领与学生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应该支持班级的文化建设。学校定期的举办班级文化建设的评比,让每一个班级都能够融入进来,并且给班级文化建设好的班级奖励,激励所有的班级建设自己班级的文化建设,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都为了这个家而做出努力。

3.3 班级开展图书角,英语角等学习角落并开展主题班会

老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与英语角这样的学习角落,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书拿到班级和其他同学共享,这样可以养成学生的分享的好习惯,在英语角,同学们要用英语来对话,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老师也要定期的开展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在班会上自由发言,有什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好的意见老师就可以采纳,并且实现,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也能够培养学生对集体观念的重视。

4.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他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很有帮助。小学的教育能够受益学生的一生,所以小学的教育十分重要,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家园,这个家园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文化的建设,一个好的文化建设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并且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贾娥.浅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J].教师,2014,(21):117.

[2]叶红.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学园,2014,(17):162-162,163.

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研究 篇7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 也是学生道德品德养成、健全人格形成及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班级管理, 营造班级氛围, 发挥班级功能, 提升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 不断创新, 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 是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其主要内容是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 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

二、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与唯一性, 即不可复制性。有专家统计, 做不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比是1∶3, 而做可复制性工作的投资回报是3∶1, 因此, 班级文化力将成为团队的第一竞争力。

众所周知, 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企业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绝不是产品, 而是企业文化, 就好比一位历史名人留给后世的绝对不是他们的身体, 而是其理念、业绩或作品。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文化就像一间弥漫着某种味道的屋子, 只要你走进去, 不管你愿不愿意, 都能闻得到, 甚至出门之后, 还身带其味。管理者要做整个系统的构建者, 形成和培育一个恰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并为学生所信奉和践行, 是我们成功管理的关键。

三、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物质层, 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 当前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电脑硬件一样可以迅速配置到位。而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 具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特点。

制度层, 每个班级制定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 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 只制定不执行, 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 长期以来, 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电脑的软件, 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 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精神层, 即观念形态层, 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 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 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 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 因此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凝聚力不够, 团队意识不强, 目标或高或低, 不易于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 开展班级活动不活跃, 成员参与性不高, 不重视沟通, 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 缺乏内外定时信息的交流, 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 不能有效地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犹如一台配套高档的安装了很多软件的计算机, 如果用户不能有效地整合其资源, 最终形同虚设。

四、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拟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坚持传统班级管理特色的同时, 作为班主任应该坚持与时俱进, 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推广实施, 围绕现代班级管理的思路来开展, 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 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原则是要将信息技术 (通信、网络) 作为一种手段。学生、教师是信息化教育的参与者、建设者, 同时也是受益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成为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 更是学生动手操作, 发展个性的园地。我们要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和信息需求, 引入信息化平台, 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以加深了解、互通有无, 将学生共同的爱好、兴趣、目标、观念和机构的人组织在一起, 增强班级凝聚力, 进而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一) 信息化平台的作用

1.准确传递信息。一个团队要想顺利地开展工作, 首先必须准确地理解上级的指示, 团队和部门之间也应该有良好的沟通。

2.增进相互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如果班主任不多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 天长日久, 学生就会情绪低落, 学习积极性减弱, 不利于班级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经常与之沟通, 多听听学生家长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增进人际关系和谐, 减损内耗,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和家长的责任感, 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3.了解真实情况。管理家发现, 自上而下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正确理解, 而从下到上反馈则不超过10%, 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

(二) 拟采取的对策

1.建立班级主页、网站, 主题学习社区虚拟社区。良好的沟通是无形的管理, 管理活动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上的。因为“一个领导的成功, 40%靠人才、资源、制度、机会, 60%靠团队内部之间的沟通与团队对外的沟通”。确立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 定班旗、班歌、班徽、班服。作为师生、家校、同学之间的虚拟化的网络交互平台, 有利于班主任基于网络塑造本班的班级文化, 受众面广, 可以做到节假日期间班级形散而神不散, 起到宣传班风、班规、班貌的作用, 为展示本班精神风貌提供有力场所。

2.建立班级blog、QQ群、BBS。blog不仅仅是个人记录及与人交流的工具, 而且可以借助blog传播自己的思想。有人认为blog有三种境界:第一, 记录思想的境界。即对自己的想法作一个记录;第二, 分享思想的境界。即在记录自己思想的基础上, 分享自己的思想, 允许别人使用自己的思想;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之一为资源共享, 思想的共享更将这一精神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 传播思想的境界。当思想的分享达到一定规模, 并且得到他人认可的时候, 这种分享就变成了一种传播。

(1) blog群的功能

(1) 班主任blog与学生blog: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学生通过对班主任blog的浏览与留言, 了解班主任的思想与意图, 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班主任通过对学生blog的浏览与留言, 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面临的问题, 从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励和评价。

(2) 学生blog与学生blog:学生之间通过blog了解同龄人的学习状况, 彼此之间进行评价和探讨, 有利于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

(3) 学生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在这里起公告、汇总的作用。一般而言, 班级blog上会发布公共通知, 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和就全班学生所关注问题的展开讨论。

(4) 班主任blog与班级blog:班级blog是班主任blog的延伸。班主任在上面发布一些公共性的通知, 并收集一些共性的资料。

(2) blog群的结构

因此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艺术节等大型公众活动中, 是体现团队精神, 增加凝聚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活动之前我们可以将前期工作的图片、宣传稿件、口号上传, 在活动过程与后期可将参赛视频、获奖场景制作上传,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人人平等、民主的创建思想, 由于可以事后重现反复点击这一特性, 交互性好, 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团队精神,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加强团队精神教育, 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 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 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3.blog、QQ、MSN上传励志材料, 召开网上主题班会。管人重在沟通, 沟通消除隔阂, 沟通激发积极性, 沟通提高效率。基于P2P (peer to peer, 点对点) 技术的QQ软件不仅可以随时知晓对方在线与否, 而且交流双方的通信完全是点对点进行, 不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和网络带宽, 具有易学易用、操作简单等特点,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视野,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 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例如利用QQ建立QQ辅助班级管理互动平台, 以QQ群、QQ邮箱、QQ好友和QQ讨论组四种互动方式为依托, 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实时和非实时交流提供了引导和交流。

假期学生自由上网时间不限, 空间不限, 自由度增加,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后写读后感, 发布在网上, 可供同学们浏览进行反复反思。而传统班会, 仅有即时重现的特性, 不利于学生深入反思。由于借助网络技术手段使相互之间不受干扰, 网络环境下的交往具有不可见的特点, 如QQ群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相对隐秘性和开放性, 学生经常通过网络与同学交流传播自己的想法, 更容易让学生袒露真心, 说出自己真正的观点, 教师通过阅读学生发布在QQ空间中的个人日志, 使老师能更为具体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爱好、兴趣、困惑、情绪和心理状态, 并通过QQ服务以留言或讨论等形式面向每位同学, 教给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问题的办法, 使得思想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 网络信息图文并茂, 网络音画同步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教育环境, 因而极大地增加了思想交流的次数和频率, 使学生在自主交流、自我教育、身体力行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和诚信的教育, 提升人格水平, 使学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4.飞信。加强家校合作交流的平台采用飞信, 短信1对多、1对1方式受众面广, 速度快交互性好, 意义传递准确。主要面对家长发送紧急消息、学校收费、放假时间等公众消息及学生的请假等。对学生的教育, 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管理的沟通, 效果最好。和家长经常沟通是互补关系, 教师不仅可以和家长及时交流学生在家在校的情况, 而且可以与家长探讨怎么教育学生, 真正做到家校互联。

5.其他。班级间考评结果、学生综合表现, 奖罚细节及名单、班费开支等可用blog、QQ公布公示, 体现其透明公正, 而师生之间的一对一的悄悄话, 可用E-mail, 保密性最好。教师也可用E-mail的抄送通知学生或发送相关附件等。而着手开发电子成长档案系统, 其中班级档案袋模块, 将全方位记录班级学生成长过程, 必将成为班主任构建班级文化的又一有力武器。

五、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 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班级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 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的激励因素, 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 班集体与学生获得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提高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本文从班级文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入手, 分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推进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目的是探索出一种新的学生管理理念。

关键词:班级文化,信息化,沟通,媒体

参考文献

[1]李运林, 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国泰.管理红皮书[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8.9.

[3]董晓刚.三分管事七分管人[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9.10.

[4]肖于春.团队行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5]东生.打造能赢的团队[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2.

[6]王亚.论高职院校专职班主任的现状与管理[J].广西轻工业, 2008.7.

浅谈文化自觉与班级文化建设 篇8

一、班级文化的构成

班级文化的构成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是班级文化的表层, 是形成班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条件, 是班级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指班级的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等各种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物化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层面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 集中体现了班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对班级成员的行为要求, 是对全班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精神文化层面, 指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 包括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三者之中,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层, 是形成班级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前提和根源, 它既可以以班风班貌直接呈现, 也可以通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间接呈现, 它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建立了自己的班级文化或班级文化优劣的标志和标准。

二、班级文化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1. 创新性问题

班级文化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产生的。因此, 在建立班级文化时就必须有创造性, 否则这种班级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在现实中, 有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 不是内容安排缺乏统筹, 就是设计方针完全由自己包办。教室里面的摆设乱七八糟, 而黑板报也不注意及时更新, 这种长期不变, 不仅给人“走形式”的感觉, 更会给学生带来不求上进的消极影响。

2. 规划性问题

班级文化建设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应有方向、有目标, 建设举措的施行必须和班级的长远目标相适应, 可有些班主任的班级文化总体规划呈现随意盲目状态。教室里面布告栏、黑板报、学习园地、名人名言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却缺乏整体规划, 给人一种杂乱之感, 其激励作用的缺失也就很正常了。

三、文化自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

1. 文化自觉的概念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按他的解释, 文化自觉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 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换言之,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二是正确处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 各种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都有一定的位置, 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将取决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他用“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2]四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文化自觉的本质内涵。

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论是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振兴的角度来说, 对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而言, 文化自觉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为现实生活中, 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如何, 积极性、主动性如何, 即是否具有文化自觉, 决定着一个班级文化发展的宽度和厚度。

2. 班主任是文化自觉的领路人

按照陈玉琨教授“学校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3], 我们认为班级发展同样具有三个阶段, 其中班主任、制度与文化是班级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班级管理的第一阶段, 班级的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班级管理的第二阶段, 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班级管理的第三阶段, 主要依靠班级的精神文化。一个班级有了好的精神文化, 并且有好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即使班主任不跟班、不在场, 班级的许多工作照样能正常开展。

班主任要引领学生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要成为班级文化 (尤其是精神文化) 的塑造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文化自觉程度决定其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引导和示范效果, 没有文化自觉的班主任打造不出一流的班级。而一个班级一旦有了长远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 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撑, 必将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促使学生也产生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将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进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信念和理想。这样, 班级的管理就从必然走向了自由。

四、努力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三个世界”

班级的师生有了文化自觉, 从操作层面来说, 如何建设班级的精神文化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下面就以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肖战美老师为例。肖老师借鉴上海北郊中学的经验, 努力构建班级精神文化的“三个世界”, 即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和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

1. 一个求真的知识世界

为构造这个知识世界, 肖老师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 倡导阅读。她在全班组织读书活动,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看一些科普和文摘杂志, 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增加知识储备。 (2) 鼓励表达。首先是口头表达, 肖老师在每堂课前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 让他们把自己每天的阅读收获跟大家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 或为探究问题而争论。其次是书面表达, 每周除了固定布置学生写作文, 还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写生活随笔。此外还要求学生轮流写“班级日志”, 它是学生发表意见和品味人生的场地。 (3) 大力营造学习的氛围。教室后黑板上开辟的“知识角”“科技园”小板块, 由学生借阅和捐献书籍组成图书角等, 能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班会、班内知识竞赛等班级活动的开展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 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意志品质、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而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2. 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

为构造一个向善的人际世界, 肖老师平时主要强调几点: (1) 合作胜于竞争。同学之间在学习上要互相竞争, 但不能仅仅只是竞争, 除了在学习上“比”和“赶”外, 还应有“学”和“帮”, 即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培养互助精神。 (2) 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一个班级的管理, 需要所有的同学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为此肖老师将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在明确责任的同时, 还让学生意识到:所谓责任, 就是你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你对集体拥有的一份热情、一份关注, 让集体因为有你而变得温暖。

3. 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

为构造一个优美的心灵世界, 肖老师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 用高雅艺术熏陶濡染学生的心灵。例如, 她每个月都利用一个下午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听音乐, 朗读文学作品, 或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让学生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里, 去感受生命的华彩。这些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心灵更清澈, 更灵动, 更细腻, 更高尚,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2) 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之外, 她在工作之余, 也尽量多接触学生, 关心他们的生活。她知道只有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 才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她的真诚,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从而更加热爱班级, 认同班级文化。

这“三个世界”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但是随着这“三个世界”的逐步建立, 肖老师看到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效, 它在激励她每天更专注地去行动。

总之,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其作用与力量就像一句诗所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应该做个有心人, 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研究、探索并构建班级文化, 努力把我们的德育平台构建得扎实而高效。

参考文献

[1][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386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篇9

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

随着高校对自身校园文化品牌构建给予了更高的重视, 近年来, 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不仅有利于高校社会声誉的提升, 而且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能够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在校园文化品牌构建中, 为了实现预定的品牌构建目标, 校园就必须对自身的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 而在对这些要求进行满足的过程中, 也会引导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事实上, 无论是校园学科教育还是文化建设, 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发挥出育人功能, 虽然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导向作用具有着直接导向与间接导向的区别, 但是在转变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如学校为了深化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知,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 围绕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容与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等, 定期性开展“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 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群体所具有的思辨能力, 而且能够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平台的基础上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 并推动了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

(二)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能够为校园德育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道明了环境对个人修养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影响, 因此, 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也离不开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 包括物质文化的构建、行文文化的构建, 精神文化的构建等, 其内容有包括高校建筑文化、硬件文化、环境文化、师生言行、高校价值追求等, 这些内容同时也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 对这些环境进行优化的过程, 既是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发展的过程, 也是为校园德育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创造良好文化氛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能够向学生传达出强大的正能量, 并强化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并缓解自身的各类压力, 由此可见,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德育功能的发挥, 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学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 定期开展以感恩教育、爱心传递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校园形成了弘扬大爱的文化氛围, 这对于学生人文关怀心态的培养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 强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的强化, 是校园文化品牌得以成功构建的基本前提。随着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化, 各个高校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而要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就必须突显自身特色并争创一流, 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的提升, 不仅是针对高校领导或者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部门提出的要求, 而且也是针对高校全体教职工与大学生群体提出的要求, 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需要校园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参与, 更离不开教职工与大学生群体的参与, 因此, 高校应当强化对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视, 并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 从而确保高校全员树立较高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

(二) 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定位。

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品牌定位工作, 应当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一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需要体现出高校特色与高校优势。不同高校所具有的发展历史、优势学科、办学目标以及办学理念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而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 需要对这些差异化优势与特色进行挖掘与呈现, 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并具备更高的竞争优势, 以便实现自身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提升;二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需要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优势。地域特色文化与优势文化一般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发展历史, 因此也展现出了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因此,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有必要体现出自身品牌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重视挖掘地域文化体系中具有较高德育教育价值的内容, 来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 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象。

校园文化品牌形象设计与树立, 能够让受众更好地了解品牌内容, 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并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 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与树立, 主要要求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命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依托校园传统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以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为依据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 校园文化品牌都应当具有一个能够让受众产生快速接受和认同的名称, 并体现出校园文化品牌的特色和内容;二是做好校园文化产品设计。校园文化产品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外化表现, 在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中, 高校需要围绕整体的文化追求推动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从而强化校园文化品牌的吸引力。

(四) 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管理。

对于高校而言, 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固然重要, 维护校园文化品牌也同样重要, 因此, 高校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机制, 推动校园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 一是高校需要加大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投入力度, 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具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作为支撑。与此同时, 高校应当整合校内资源, 加大对校园文化品牌的人力投入, 确保高校各个部门能够通力合作, 促使高校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二是高校应当构建起校园文化品牌监督保护机制。监督机制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品牌与时俱进, 适应高校发展需求与社会环境的发展, 满足受众文化需求。保护机制则是推动品牌保护法制化, 强调自身文化品牌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而维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果, 推动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得以持续的发展。

摘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而且能够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 强调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优化, 对于高校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作出论述的基础上, 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品牌,品牌构建,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南, 张瑞.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社区文化节”三自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4:93~95

[2]史艳丽, 彭细珍.高校图书馆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实践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 12:86~89

[3]徐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56~59

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篇10

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体育教育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体育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体育物质文化, 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服装等;二是体育精神文化, 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观、意识形态等;三是体育制度文化, 包括政策、组织、体制、规则等。从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 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是体育课教学的一部分, 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要求。体育物质文化为体育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传播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着体育教育。[1]

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 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 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由于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它的外延具有广泛性, 所以校园体育文化被包含于这三大类文化之中。意识文化是意识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主要反映在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等方面。体育涵盖了文化研究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全部三个方面。中国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应该突出文化范畴的创新精神和体育范围内的个性解放。[2]

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 健全体能, 强化主体。

健全体能是体育的基本功能, 强化主体则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保证作用。健全的体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物质前提。学校生活丰富而紧张, 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能量, 以应付繁重的学习, 完成学业。体育健全体能、强化主体的作用发挥的如何, 直接关系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2. 活跃气氛, 增强活力。

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生机有活力, 观察一下该校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便可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活跃气氛、增强活力的作用, 是与其动力机制的重要地位直接相关的。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文化比在其他学校和文化区域更具活力与魅力。

3. 提高情趣, 美化生活。

现代青年, 尤其是知识青年和大学生, 是很讲究生活的审美情趣的, 对这种行为倾向和心理需求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如欣赏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重大国际比赛, 关注祖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明星, 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大学校园文化由此也成为一个紧随时代潮流、面向世界的高层次文化类型。[3]

4.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目标性很强, 这对每一个受众来说都能产生很强的凝聚力。现代重大体育比赛都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 如比赛中奏国歌、升国旗等, 以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眼下, 我们就应该充分把握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个契机, 在校园里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股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集体主义是一切言论和行动要以合乎群体利益为最高标准的思想。在合理引导的情况下, 他们是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这种参与, 不仅包括上场比赛, 还包括积极为上场同学做好后勤服务, 以及在场下参加啦啦队, 为同学加油等。通过有效组织, 能够使同学们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 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 融洽人际关系, 锻炼集体协作精神, 激发他们的热情, 与他们的心灵进行沟通从而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的团结友谊等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产生一种无形却巨大的力, 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品位得以提升。

5. 新形式下体育文化的功能拓展

(1) 转变观念, 以育人为中心, 优化育人环境, 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得到提高。体育文化思想的演变告诉我们, 如今人们已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明的目的。校园体育文化重在育人与健体。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 并经过长期积蓄而形成, 它还通常表现为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因此,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应积极倡导健康的体育精神。 (2) 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与学生的能动性, 完善规章制度。体育教师队伍是稳定的校园体育主体。因此, 要发挥体育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人格素质、品行作用是构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接受, 体育观的形成乃至整个精神素质的培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因此要把学生的热情保持下去, 因为靠自发、自愿是不够的, 还应制定完善必要的规划和规章制度, 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3) 以身示范, 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 虽然学生是主体, 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了领导, 教师的示范效益。如果更多的校领导、院长、博导和教师能走出办公室、实验室, 到运动场和学生一起参与文体活动, 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活动的热情, 而且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学校园。因此, 领导和教师定时、定点的参与校园文体活动,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该引起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总之, 体育文化是现代文化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类型, 而大学校园文化则是体育文化依附的基本活动场所和重要基地之一, 深入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 大力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应该在理论上有新的探讨, 更应该在实践中有新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张丽艳.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5, (1) :68-70.

[2]王辉.浅析校园体育文化功能[J].贵州体育科技, 2005, (3) :65-67.

上一篇:美国农业保险下一篇:新能源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