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历史

2024-06-07

营造历史(精选十篇)

营造历史 篇1

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位于济南老城区中心,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东起省府前街,西至县西巷,是低层街区民居建筑群,是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泉景历史街区之一,也是华北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它集商业、文化、泉景、居住于一体,是泉城济南长期生活的历史文化积淀,承载了济南老城的历史文脉,展现了具有泉城文化特色的城市民居风貌,富有独特的泉城生活气息。是济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民俗文化、泉文化的载体,是最能体现泉城地方“灵魂”的唯一留存至今的历史街区。

据史书记载,济南芙蓉街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公元1100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并且成为老济南的中心区域,一直到现在,芙蓉街一带仍然是济南老城区商业文化最繁荣的中心街区。其名字的由来—说是因为街区内有一个芙蓉泉,一说是因为街区内遍植芙蓉树,没有统一的说法。

济南自古多泉水,素来以“泉城”著称,在济南辖区内现存733个天然泉眼,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仅在济南老城区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等四大泉群、136处泉眼,“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这个山水城市的绝妙写照。芙蓉泉位于芙蓉街69号院内,像散落在芙蓉街民宅之中的一粒珍珠,属于珍珠泉群水系,泉水旺盛,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位,是名泉中极具“小家碧玉”特色的一眼,泉群的泉水汇流成渠,曲折纵横流入曲水亭,最后汇入大明湖,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所描述的便是芙蓉街历史街区的美丽景色。

一、古代至金元时期,芙蓉街发展初期

古代中国的城池和街区建设多为政治和军事建设服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济南称为泺邑,东面是齐国,西面是鲁国,位于两国交界处,深受齐鲁两国文化的浸润,但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齐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称历下邑。西汉时,改为济南郡,从此“济南”这个名字开始见诸史册。西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又将济南改郡为国。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的隋唐时期,济南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不断提升,又将济南改称齐州或齐郡。从北宋开始,始设济南府,随后南宋、元、明、清各朝历代均没有大的改变。

古时的历城充分利用多水的自然条件和周围的地形特点,筑城于泺水和沥水的中间地带。泉水汇流而成的大明湖,在金元时占城市面积三分之一。现在的芙蓉街北部的曲水亭在北魏时就是当时文人墨客欢聚畅饮之地,当年,书声琴韵不绝于耳,诗会清谈、曲水流觞,其风流神韵丝毫不亚于江南的兰亭。

王府池子位于芙蓉街历史街区东部,是街区内比较大的一处泉池。据史书记载,现在的王府池子在唐宋时期就已是附近居民的泉林观赏游览胜地,始称灰泉,又称濯缨泉,所谓濯缨是取《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之意。清道光《济南府志一卷六·山水二》载:濯缨泉称湖,藏在德王宫内,今在院署西墙外百余步,称王府池。围圆四十余丈,由地沟北流,穿民居。出起凤桥下,至院后会珍珠泉水。经百花、鹊华两桥入大明湖。”

自北宋时期,芙蓉街从南到北依次建有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因受封建社会“左文右武”思想的影响,芙蓉街街区东半部分珍珠泉历来被王府官邸所占领,所以历史格局在东边建有文庙,西边设有武庙,武庙即关帝庙。文庙位于芙蓉街北首东侧,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一1077年),由齐州太守李常所建,距今已有940多年历史,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曾予大规模改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重建。此后历代重修或增修30余次。这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60多米,占地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气势雄伟。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曾建有南门、中规中矩亭、棂星门、大小泮池、屏门、戟门(俗称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廊庑、明伦堂、尊经阁等主要建筑,中轴线两侧有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气势磅礴。在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文庙便是来自全省各地考生赴考的膜拜之地,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承载着秀才举人们的功名与信仰。无数的读书人在此祭祀孔子先师以期早日功成名就。

从芙蓉泉到泮池一段的溪流泉水,时称“梯云溪”,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建有牌坊,题为“腾蛟起凤”,寓意前程腾达。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等命名皆因文庙、府学、科举,喻指龙腾风翔之路。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可如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破坏,不见了踪迹,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2005年济南市政府为了恢复文庙的曾经的辉煌,启动千年文庙大修工程,2010年已修缮完对外开放,虽少了些真实的历史沧桑感,但仍可见当年的宏大的体量和磅礴的气势。

位于芙蓉街中段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据康熙年间碑碣记载,因“帝之神威丕显”,包括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贡院和文庙,以及芙蓉街各店铺在内的四方,出现“春秋飨汜,香火万家,数百年如一日也”的盛况。乾隆年间关帝庙与贡院、文庙同为重要建筑。光绪壬寅年(公元1882年)《省城街巷全图》中,芙蓉街关帝庙作为当时地标性的建筑,自此作为一方人民信仰的载体,香火不断。

金、元时,附近建有“姜家亭”。后有“姜家亭畔水涟漪,无数金鳞逐浪吹。只恐桃花春浪暖,龙门一跃化天池”的诗句。

二、明清时期,芙蓉街发展中期

明代的济南发展成为山东省的省会,官署衙门很多。明成化三年(即1467年),德王朱见潾因喜爱济南山、泉、湖之胜,将府邸搬迁至济南府城,以珍珠泉为中心大兴土木,建德王府,在济南城区最繁华的地段—原济南公张荣府邸旧址上增改扩建,把珍珠泉、濯缨泉等围入自己的府邸之中,亦称“德藩故宫”,为明代济南城中最大的建筑群。东至县西巷,西到芙蓉街,南至今天的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街。据清乾隆《历城县志·故藩》载述:“德府,济南府治西,居会城中,占三之一”。明中后期,右史许邦才在芙蓉街又筑瞻泰楼。清康熙初年,梯云溪改为暗沟,上铺大青石板,以便通行。

清初期,韩观察把芙蓉泉圈入院内,泉畔建有芙蓉馆、芙蓉亭。清康熙五年,巡抚周有德在原明德王府中心建巡抚院署,将现在的芙蓉街街区划在院外,成为庶民居住的街区,自此始有“美蓉街”的美称。

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为巡院、贡院、都司、布政司和府学衙门等达官贵人聚居的院落,商业环境良好,官僚商贾纷纷到此经商投资。商业经济异常繁荣兴盛,成为济南府最繁华的商业区,此后逐渐发展为济南府城最著名的商业街和文化街。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在芙蓉街落户开办。著名画家俞剑华、岳祥书也曾经在这条老街上居住并勤教学徒。整条街上不仅有经营文房四宝、乐器古玩,金石字画、石刻碑帖等文化产业的店铺,丝绸服装、茶馆饭店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商业店铺在此都有经营,繁荣的商业活动使芙蓉街街道景观异常热闹活跃。此时的街区商铺建筑主要以中式建筑为主,一般为一层或两层,三到五开间,底层为商铺,安装活动的铺板,上层为临街木制骑楼作为卧房,抬梁结构,双坡灰瓦,空间宽敞,尺度宜人。店铺二层出挑很大,这样可以为下面路人遮挡风雨或防晒,无论阴雨还是酷暑,行人走在下面的青石板路上都很是觉得关爱和惬意。店铺的后面多为居住建筑,主要是济南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济南的四合院集南北四合院之大成,既有北方院落的大气规整又兼江南民居的柔美婉约,四合院确是北方民居代表,但家家户户的院子被自然天成似的泉渠曲折纵横的串联起来,清澈的泉水潺潺淙淙依墙而过,又兼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流神韵。清诗人董芸就曾在此赶考寓居,并赋《芙蓉泉寓舍》一首:“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生动体现了当时济南四合院里的清静雅致情景。

明清以来的济南街巷都是用青石板铺砌,芙蓉街历史街区民居小巷当年芙蓉街路面也是全部用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清晨,石板路上飘着薄薄的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温暖的泉水。夜深人静时,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哗哗的流水声。旺水时期,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沾湿行人的鞋底,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景象。到了中午,路边的作坊商铺纷纷张起凉棚,整条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接,颇为壮观。阳光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进少许。试想:在酷热的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泉流过的芙蓉街中,这时,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一种美美的享受。

三、1904年—1937年,芙蓉街发展盛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在列强们的武力和政治高压之下,被迫门户开放。1904年,将济南的四千余亩土地划为商埠区,相当于现在的经济开发区,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栈房”。自此,外国资本开始大量渗人济南府。商埠的开发为华、洋商人提供了营建和进行商业活动的条件,形成中国国内独具特色的中西混杂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在济南展开。济南逐渐形成了古城与商埠东西布局的城市格局。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1912年津浦铁路济南洛口黄河铁路桥正式通车。至此,济南成为北上京、津,南下沪、宁,东联胶、莱的交通枢纽,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济南也逐渐由一个封闭的封建传统城市转变为开放的近代城市,经济形态也由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传统手工业逐步转变为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济南的城市形态由封闭的“城堡”转变为“双核”的开放的综合城市。

民初以来,“振兴实业”、“实业救国”的呼声越来越高,济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繁荣昌盛。随着商业经济政治文化的加快发展,以及达官贵人先后在此落户,芙蓉街逐渐发展成为济南市最有名气的行政、商贸和文化最繁荣的街区。并且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街区内新建起了西式会馆、洋行等建筑,形成了以中式建筑为主、中西混杂的街区面貌。此时新兴的商业如西药铺、照相馆、百货商店、图书出版社等均开始在这条街上发展经营。由于他们经营的商业体现了近代新兴商业的面貌,店铺建筑形式也力求突破传统,以求代表一种新式风貌。比较著名的有兰亭照相馆、教育图书社、中英大药房、卫生镶牙馆、普太和药店、广立顺百货店等店铺。这些店铺均力求突破传统灰瓦坡顶、木扇门窗等中式样式,讲究立面的新颖变化。同时由于芙蓉街原是店铺林立、住宅密集的旧城区,所以,新式商业店铺摒弃传统店铺以院落为中心的布局形式,建筑根据地形或纵深安排(例如卫生镶牙馆,仅一开间但却有五间进深)或向上发展,如广立顺百货店、教育图书社等,其高耸宏伟的形象一直成为芙蓉街的标志性建筑物。据记载,1928年,济南老城内共有九条店铺集中、热闹繁荣的商业街,芙蓉街和芙蓉巷便占其二。剩下的七条商业街中的六条都分布在芙蓉街周围。

现存的芙蓉街街区的空间格局和街区肌理主要就是在此时期形成的。

四、1938—1948,芙蓉街街区发展衰期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济南进入日伪统治时期,沦陷后的济南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变为殖民地城市。这一时期芙蓉街发展异常缓慢,建筑活动主要以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心,为其“以战养战”的目的服务,商业日渐萧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管济南。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集中财力于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市政建设、城市规划等工作相对滞后。工业生产日趋萎缩,商业趋于低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社会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建筑活动也处于半停滞状态,加之战争的创伤,至1948年城市建设已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五、1949至今,芙蓉街历史街区“再生”期

1948年9月济南解放,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芙蓉街重获新生回到人民手中。从此芙蓉街历史街区开始进入再生期。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芙蓉街上的近30家私营业户改成公私合营或合作制。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芙蓉街历史街区的传统商业功能愈加衰退,市场关闭。芙蓉街上的个体业户全部被取缔,原有公司合营商店转为市属集体企业。用地性质发生显著的改变,长期受到国家公有住房制度的制约,资金投入少,街区内的许多老宅严重失修比较破败。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大量人员涌入该区居住,一些机关单位进入该地区的重要地段。住房压力剧增,房屋奇缺,出现了大量居民和单位搭建的简易用房,杂乱无章,建筑质量比较差,破坏了原有的街区空间肌理,环境逐步下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好转,1981年3月居民牛永兴在芙蓉街上开办第一个个体商店“济南历下永兴商店”,成为芙蓉街的一件大事记。从此芙蓉街开始跟上改革开放的大潮。

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芙蓉街地区的土地价值急剧增长,芙蓉街历史街区曾几次面临巨大的开发拆迁压力。在一系列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中,芙蓉街历史街区的命运沉沉浮浮,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成为1995年《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定的三处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司里街、剪子巷、芙蓉街中仅存的一处,成为济南市唯一留存至今、能够充分展现济南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历史街区。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旧城的大力改造和房地产的开发的大潮,芙蓉街周边建起了一座座高层建筑,破坏了古城区的历史景观。芙蓉街历史街区在周围房地产开发的嘈杂的叫嚣声中艰难的生存至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被充分的认识,2000年济南市政府投入大笔资金把芙蓉街建成了“古城游览区”,2006年济南市政府又对芙蓉街进行了修复性整治改造,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管理,摊贩侵占道路严重,摊点招牌杂乱,左右商铺多为小吃,卫生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芙蓉街的文化形象。好在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0年,政府提出要改变芙蓉街“小吃一条街”的角色,欲将其打造成“旅游商品一条街”。其未来让人期待。

六、结语

芙蓉街历史街区的空间营造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跟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要素、风俗传统融为一体,这种聚落景域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其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深究回味。芙蓉街历史街区空间营造过程中,民众的创造性活动,体现了中西文化艺术协同设计的理念,芙蓉街建筑的千姿百态、中西合璧,富有创意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色和乡土气息,其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生活实践经验,是民众和空间环境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产物,富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脉络可以窥见地方、国家、乃至世界历史变迁的影子,映现出特定的“大历史”事件。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的房地产大开发浪潮的冲击,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仍然能保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很不容易,芙蓉街既是一种建筑文化,也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

应用电子白板 营造高效历史课堂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手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这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具有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再现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拓展课堂形式、启迪学生思考、强化重点、点化难点等优点,这些优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能明显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广受教师好评。原来,我们的课堂上就是教师用一支粉笔在黑板上挥洒汗雨,整个课堂单调平和。

如今,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互动电子白板用于课堂教学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了高品质、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平台,对比黑板及电教平台两种教学方式,取其精华(黑板的互动性及电教的丰富性),去其糟粕(黑板的单调性及电教的单向性),我们的课堂变得形式多样、声光俱全了。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而且使我们的课堂既丰富多彩,又呈现现代的时尚感。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系统,区别于传统的多媒体,它为整合课堂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自2011 年以来,我校逐步建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全覆盖的现代化教学体系。这种新型的多媒体系统,整合了电子、感应、网络技术等,将传统的黑板和投影仪、电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白板教学平台。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历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已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模式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需要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强有力的途径。适时适势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强有力地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里,从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方式作一探讨。

一、展示形象直观的历史图表资料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描述历史图表材料,让学生看教材的图表材料,而且使得课堂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低效”。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就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料库把有关图表资料调出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方便讲述,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时,就可把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世界名画及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等雕塑作品等图像展示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成就,并通过对作品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理解文化名人所创造的世界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历史价值所在。

二、呈现大量的历史文献材料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材料题占分值为60%左右,所以对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经常运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判断、分析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材料的运用,从而影响打造高效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我们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就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要摘录的材料用抓屏的方法从Word 文档调离展示在屏幕上,或者从计算机直接调出来呈现给学生。这样既方便省力,又能增加材料的阅读量,可谓一举两得。

三、直观演示历史进程、构建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构建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去记忆一些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要学好历史,必须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整体、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并从中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这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简明扼要、形象直观地把历史进程和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在课堂上演示出来,做到既便于学生掌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我在教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我是这样设计的:

这样,让学生清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情况,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四、师生互动、增强课堂训练效率

2011年3 月,我校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开始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堂训练是该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培养能力的重要作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大量作业展示出来进行课堂训练,不仅方便,而且能节省时间,增大训练内容,还能在师生互动、当堂批注中提高教学效率。

五、播放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我们单凭主观想象或借助语言文字描述去认知历史是很不够的,现代科技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更多地直观感知历史,让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走进他们的视野。例如,在讲述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可以借助电影《兵临城下》中的片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情况,这样效果就好得多。

以上是我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的一番探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白板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才能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面对流光溢彩的新技术,我们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注意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炫耀高技术,分散学生注意力。

如何营造良好的初中历史课堂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必须要使学生明白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人类曾走过的路,不管路程多么漫长,过程多么艰难,结果是否成功,它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思考。历史存在的意义正在于从中反观出个体、社会乃至人类的某种基本规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目的对这种借鉴进行了细化,新课程大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进行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际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优秀品德和革命传统,优秀道德情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发展等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从而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习到各种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社会发展观,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终极意义。

二、必须要使学生体会到历史课堂的有趣性。

1、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上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到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2、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面对应试的压力,历史课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的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使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责任。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语调的抑扬顿挫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实践,而初中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和记忆。

如鸦片输入是什么情形,我是这样讲的,“1840年以前的中国,从沿海直至内地的大小城镇,贩卖和吸食鸦片的烟馆,象毒菌似的孽长起来,掀起每个烟馆的门帘,朝里一望,只是烟雾弥漫,一些面如死灰,而泛起青色的吸毒者,横卧榻上,手握烟枪,对着一盏鬼火一样的烟灯,双肩耸起,吱吱地狂吸着,由于吸毒者一般都是晚间过瘾,长夜不眠,白日错睡,因而群众称他们是“大烟鬼”。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圩集,十几家、二十几家店铺里,烟馆常占半数以上。在清朝的军营里,人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士兵随身带着两杆枪——一杆钢枪枪尖生锈,一杆烟枪却油的发亮。中国的白花花的银子,滴水似的流到了伶仃洋外的英国船上”。一个比喻,多么贴切,一个镜头,多么突出,一个绰号,多么生动,两个数的比较,两杆枪的对照,又是何等具有深刻,廖廖数语,再现了烟毒泛滥的场景。

三、必须要使学生感受到到历史课堂的人文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社会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就是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生的指导,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制约了历史学科价值功能的充分实现.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如果以历史地图为主,采用古今对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书要求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地域风情、历史文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地图、图片、照片,就能更加形象地表现历史也就更能体现了现代教育“创新性、人文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识、理解、运用时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地图引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地沧海桑田的变化与中华文明兴衰枯荣的演进历程。这不仅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师运用历史地图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课堂的必由之路。

四、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反思。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 篇4

1. 历史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日, 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影片《南京大屠杀》, 有一群学生小声讨论:“有什么好看的, 不就杀30万人嘛, 中国人那么多, 再杀些也没关系。”听到这些话, 作为历史老师的我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抗日战争结束才几十年, 这场有3500多万中国人惨遭杀害的战争已经被我们的下一代遗忘, 实在是太可怕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是否也该引起警醒并认真反思一下呢?教学中是否要加强情感教育?历史是人来战胜大自然的历程, 也是人类的真善美战胜邪恶丑的历程, 更是人类进化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丰富的情感为历史情感教育提供了素材。可此时的中学生虽崇尚正直, 厌恶邪恶, 但由于自身修养不足, 社会经验不足, 人生阅历浅, 不能明辨是非美丑。他们特别渴望有人告诉自己是非对错, 但又不让他们觉得难堪。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大量的史实告诉他们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什么是真善美, 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极其有利。

2. 利用情感教育强化学生的知识

历史情感包括积极的情感,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真心理, 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孙中山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爱国人物的爱国情怀, 无不触动大家的心弦。这样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 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着重要的正强化作用。历史情感也有消极的情感, 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投敌卖国、陷害忠良的秦桧, 挪用军费、“普天同庆, 万寿无疆”的慈禧, 发动了侵华战争却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帝国主义拥护者等。通过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产生了厌恶憎恨的情绪, 这就是情感的负强化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以强烈的情感体验的事物更容易被人们记住, 所以, 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掌握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3. 创设情感教育的情境氛围

作为历史教师, 必须努力创设历史教育的情感氛围, 带着真挚的感情去教, 教有感情的历史内容;学生则在这种高度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 去品味人类历史知识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底蕴, 体验情感, 感悟情感, 最终达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美好情感的目的。如我在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与艺术》中屈原的《离骚》时, 先让学生介绍了屈原的生活年代及当时的局势, 然后向学生展示《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名句, 再提问“结合屈原的经历, 你能体会出屈原怎样的情怀和品质”。这样就让干瘪的课本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与逐步升华完善, 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入一个较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4. 重新组合教育素材,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 更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责任、学习态度, 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个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更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取向。历史事件生动形象,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因此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 深入挖掘学科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 寓之以情, 进而晓之以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 刻苦读书的精神。

5. 情感教育必须关注社会,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社会,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要求学生在对历史的解读和不断感悟内化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转化与发展, 最终达到文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目的。我在上“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 谈谈自己在学习中运用了孔子的哪些教育理论和思想;还布置了一个学以致用的课外作业: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 任意运用法、儒、道等三家派别的观点发表自己对班级建设的看法。这激起了学生极大地参与热情, 学生表达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从此, 历史学习实现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保定古城风景营造历史经验探究 篇5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原创的城市风景营造体系,在世界城市史和风景园林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保定古城风景营造的研究,挖掘古人所创造出的历史经验,探索古人风景营造思想,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启发我们对当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保定古城;风景营造;历史经验;人居环境

一、 保定古城地域概况

古城保定,燕赵之地,畿辅之疆,群山西峙,沃野东坦,襟抱白洋,翊立京师,是燕赵文物古迹荟萃之地。

二、保定古城自然山水环境特征

保定地处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历史素有“燕地天府”之誉。地域较为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既有高山、丘陵、又有平原、湖泊,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三、保定古城空间形态特征

保定古称保州,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濠,葺营舍,疏一亩泉河,造船运粮,保州始成都市。因处于宋辽边界,宋、辽多次在这一带发生战争。1213年蒙古军攻陷保州后,大肆烧杀抢掠,屠城三日,将整个保州城变为废墟。

至1227年,驻守满城的张柔因地域狭窄,便移师保州。此时的保州已荒芜了十五年之久,到处一派凄凉悲楚,张柔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在废墟上重建保州城,“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泄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建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新建的保州城成为京师门户,燕南大都会。

这次重建尤其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区的水体环境。城内建筑布局沿袭传统的东西、南北棋盘式格局。府署池苑居城市中心,寺、观、庙宇点缀全城,城南为兵营,官衙、府第、居民区严格区划。城垣及城区内建筑布局因地势而宜,适应自然,作为划分街坊的道路,朝向与磁北方向,向东南偏斜22度,大致平行府河走向。以东、西大街为横轴线,以南、北大街错位相对为纵轴线构成城内主要交通线,城内中心制高点建有高26米的大慈阁。四周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周11里。对城区水体环境的注意和对水的功能应用是一大特色。疏浚一亩、鸡距二泉故河道,引河水入护城河,同时在西城凿水道引水入城,不仅改善了城中的水质,而且也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据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记载,当时水面占城区面积的十分之四,有柳塘、西溪、南湖、北潭、云锦口等城中湖泊,在水中构建亭榭,在城东、南、西、北建有寿春、香雪、种香、芳润等园林,又在城内外建四座水磨,水从北水门而出,可灌溉城外稻田。又在城西南的一亩泉河上十里建一水闸,既便利航运,又利于灌溉。河水注入护城河,使河水深而阔,成为护卫城市的一道屏障。河道、水面之间有桥梁相通,有“七十二桥”之说,有名的桥即有十座。居民分散在四关。这次重建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使古城雏形开始形成。

驻守保州期间,在城池建设上,张柔修复和新建了坊十、桥十、楼四、水门二、庙学一、佛宇十五、道院十一、神祠四,以及酒馆、乐棚、园囿等众多。他网罗众多江南艺人,修造了四座园林,可惜在其后的六十多年保定发生了一起大地震。其中三林俱毁,仅有一座因池水较深没有完全毁坏,后经过明清几代数次修建,始有今日之规模,这就是现今的古莲池。更有著名的大悲阁(今大慈阁)也是张柔的得意之作,已成为古城保定的标志性古建筑。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都督孟善加固城墙,以砖石砌城,筑女儿墙堞口3710雉。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张烈文等三任知府将土城逐步改建成砖城,加固并增筑城楼,从战略防御出发,根据当时条件和地利,确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个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称。

四、保定古城营造经验总结

(一)借“自然之特”构建城市山水格局

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往往是以宏观的视野进行的,城中以及城外的重要建筑的营造皆是紧密的结合于周边的自然环境特色而建立的,这些建筑的选址皆依照环境的特殊性而选择,并且要与自然特殊的环境保持有一定的关系,使其和自然保持一个空间上的整体性。保定古城的山水格局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念,城市的整体山水空间格局在城市的营建之初就基本定型,因为城市的选址和城市的整体形态确定后就初步形成了城市的基本格局。

(二)借“标志建筑”塑造城市空间秩序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境域之内,往往根据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社会文化特点,在重要的地方点缀以人工建设。这些建筑在当地则可以称之为地域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城市中都有着重要的功能含义,并且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和城市形象都有着密切的影响。保定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按地域分可以分为城外、城内两类。城外的重要建筑都要考虑与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城市重要的空间节点,在城市重要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这些建筑的选址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城市不断的营建过程中,逐渐在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局。在城市内部的重要建筑布局上,中国古人强调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在保定古城内部重要的建筑基本可分为亭、楼、阁、殿四种类型。在城市设计中,利用这些重要的建筑来控制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这些建筑占据城市中重要的地段,通过这些建筑的体量和色彩控制其周边的城市建设,在立体的空间格局上,形成有序的空间节奏。

【参考文献】

[1]杨淑秋.保定市园林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明] 宋濂,王祎.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张柔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4

历史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篇6

经过多次教学实验, 我发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设出比较合理的学习环境,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在浓厚学习氛围的环境下学习历史知识会促进思维的活跃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为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以此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历史教材和相关知识中, 我们可以根据其拥有的特点, 如宏观的场面、事件的经历还有任务的再现等来渲染和营造气氛,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并开启自己的发散性学习思维来积极主动思考和学习。下面, 我就具体来谈谈营造历史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手段。

一、用情感打动学生, 激发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情感的体验。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需要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来客观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产生了对知识或是教师浓厚的感情便会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和接受知识, 这样便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和机智。因此, 想要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主动学习必须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 用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渲染。在一般教学情况下,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的内容, 运用饱满的情感语言来为学生营造和渲染一种特定的学习气氛, 以及与历史知识相符合的情感背景。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情感上达到一定的共鸣, 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和主动的学习。这样就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励着学生不断前进。

例如, 在讲述《辛亥革命》时, 教师可运用自己的语言, 将当时中国面临的现状呈现在学生眼前。那活灵活现的语言将当时的情况描述得淋漓尽致, 使得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那个年代, 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而且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带着感情扮演一些重点人物, 让学生能够树立起辛亥革命中重点人物的具体形象。这种用语言渲染教学氛围的方式, 不仅简单有效, 而且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师, 愿意和教师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这样就会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拥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理智的情感,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和愉快地学习,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历史知识。

二、组织学生讨论, 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知识的讨论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或是迷惑的问题, 这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讨论的教学氛围中发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从而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而且学生在知识的讨论过程中, 会运用到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 这样也能够刺激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做到一举两得,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学习历史知识《三国鼎立》时, 学生对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看法出现了分歧。有些学生认为, 三国鼎立使得各个国家之间出现了内部矛盾, 最终导致国家的分裂, 故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现象;还有一些学生认为, 三国鼎立期间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相比较其他时期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 而且在三国鼎立期间出现了难得的民族大团结, 因此他们认为三国鼎立是历史进步的结果。当学生出现分歧时, 教师就很难顺利地将教学进行下去了。此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让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待和评价事物。这样, 学生在自主的讨论中就能够很好地吸收知识, 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上述讨论使学生达成了基本共识:三国鼎立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需要看我们和哪个时期、哪个领域或是哪种现象相对比。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有所提高, 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对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空间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三、抓住教学机智, 调控课堂氛围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适宜的氛围和方式, 而且在教学中也会有很多的“意外”发生, 即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考虑到的事情的发生。这种现象的存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抓住课堂教学机智, 能够有效及时地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对教学氛围进行调控。这样才能够顺利应付课堂中出现的任何意外, 保证教学效率不会受到影响。

例如, 在学习《抗日战争》时, 我运用战争形势图给学生进行讲解, 当学生入神地听和看时, 形势图却突然掉了下来, 这时候我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快速地从地下把它拿起来再重新挂上, 而是就此机会对学生幽默地说:“战争最终是要结束的, 大家都看到了, 连地图都反抗了, 我们需要平等和和平。”这样我就很及时地调控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稳定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学生又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而且, 我还向学生宣传了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之一———维护世界和平。

四、利用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思维

竞争是无处不在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迎接技术革新的挑战,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不妨引入竞争意识来教学。一方面, 我们可以利用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教学课堂来培养学生强大的竞争意识。创设竞争的教学环境,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而且, 在这样具有浓烈竞争的氛围中学习, 学生也会领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体验到成功应用知识的喜悦,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营造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历史课堂气氛 篇7

一、历史课内容和语言须准确、生动

我以为使得历史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的第一要著是准确、生动、充实。孔繁刚老师在他的回忆录《“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我》一文中也说:一堂经典的历史课应该准确、具体、生动, 内容充实, 分析深透。“准确”是所有学科教学都应该达到的要求, 一是内容科学、正确, 二是语言表述准确无误。这里不作赘述。“具体、生动、充实”应是历史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生动”也是属于语言表述范畴的。一堂历史课能否让学生趣味盎然, 往往取决于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艺术。譬如, 说到某人的肤色黑, 如果单说某某人真黑, 听者不一定感兴趣, 但如果换句话说, 某某人真黑啊, 趴在炭里你都找不到;或者说, 某人再怎么晒, 皮肤也不变色。这样的语言就形象, 能吸引听者。同理,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 教者也应使用流畅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致。如学生正确答出教师的提问, 而这个问题又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这时不妨学着王小丫的口吻说:“你肯定吗?……恭喜你, 答对了!”这不仅活跃课堂气氛, 使课堂有了生气, 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

二、历史课内容须具体、充实

生动的教学更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如《邪恶的轴心》一课, 学生或许会发问:一个小小的德国何以有这样大的力量, 击败了除英国、前苏联的整个欧洲?这里有很多因素:一战后, 德国工业的高速发展, 德国人心上笼罩的战败国的阴影, 要摆脱这阴影的强烈愿望, 希特勒杰出的演说, 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和仇恨等。教师作甲、乙、丙、丁的罗列, 学生虽然也能理解但显得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盟军击溃了德军, 攻进了德国本土, 有一支美军要宿营, 又不想惊扰当地居民, 就在村旁砍树搭帐篷。这时, 一伙德国小朋友围观, 他们大的也就10多岁, 小的几岁。当看到美军砍树时, 他们都不由自主地流泪了。美军中尉问他们:“树是你们家的吗?”孩子们都摇头。中尉又问:“树不是你们家的, 为什么要哭?”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这树是我们德意志民族的。”教师问:“从这个故事中, 你知道德国为什么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吗?”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归纳:“希特勒时代的德国, 民族主义就这样深深根植于每一个德国人的骨髓, 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强大, 德国的力量能不强吗?”这样给学生上课, 课堂效果肯定很好。生动的语言、生动的材料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 历史课须借他山之石, 让历史课因丰富生动而更加出彩。

“具体”与“充实”其实是一码事, 充实了历史课教学内容, 也就做到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怎样才能实现历史课教学内容的充实, 前面已经提及了, 用生动的故事, 说得更确切些, 是用具体的数字, 具体的事件使历史课的信息最大化。如教学罗斯福新政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的背景, 罗斯福采取的摆脱经济危机的政策, 罗斯福及其幕僚的雄心和前瞻的目光;这还不够, 还要让这些知识具体化。网络时代, 可以鼓励学生课前从网上搜集相关信息, 从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在课内交流分享。教师还可作适当补充。如补讲罗斯福夫妇认宋美龄做干女儿, 与当时中国的执政者蒋介石的亲密关系, 对蒋介石的大力扶持等, 这既充实了课堂内容, 又让学生具体懂得罗斯福的做法都是为了在未来 (二战后) 中国的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远离二战战场, 坐收渔利的美国人并不想卷入战争的漩涡, 而罗斯福及其政要们如何精心策划, 改变了美国民意———卷入了战争 (有资料证明:珍珠港之战, 罗斯福之前就已经得到日本战舰去向不明和可能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报告) 。大量信息的补充, 历史课就具体、充实和生动了。

三、历史教师须在细节上赢得学生敬佩

除了上述要素, 教师还要在各个细节上赢得学生敬佩。历史教师执教同一年级多个班级, 课前若准备充分, 一节课的内容上了一两个班后便烂熟于心, 给后面班级上课时不仅能脱离教材讲授, 而且能告知学生打开课本某某页, 看第几行。细小之处见功力, 能让学生感到惊讶, 生发敬佩之情。有人说, 学生喜爱某个学科, 往往从喜爱这一科的老师开始。当学生对你敬佩之后, 对你的课就感兴趣了, 历史这一学科也自然多了些生机与魅力。此外, 教师课内外都充分尊重学生, 换取了学生的尊重, 也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 上好历史课, 就要努力做到充分准备, 增加历史课的信息量, 并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使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是历史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也是目前我们推崇的“生本课堂”模式构建的关键。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充满生气与活力。如何营造这种气氛?教师语言和教学内容要生动, 尽量使历史课信息量最大化。

营造历史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动力是什么?“兴趣”无疑是最佳的答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需要的动态表现形式,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 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著名的现代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 而且一切又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因此, 在平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如果是在兴趣的推动下进行, 那么此时的课堂就将被积极心理氛围包围。

历史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因为只有生动才能将“死历史”变为“活历史”, 才能将那似乎久远模糊已失去生命力的过去, 成为值得我们思考探究的充满活力的现实的影子。笔者对本校高一的学生进行过一次“你对历史课是否感兴趣”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对历史很有兴趣, 64%的学生对历史有一般兴趣, 17%的学生没兴趣;一般兴趣和没兴趣的原因, 40%因为历史不是主科、50%因为不生动、10%其他原因。可见生动性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 由于过于强调接受, 因此教师与教材成为知识的源泉, 学习成为一种纯粹被动记忆的过程, 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当然就大打折扣。学生在如此缺乏兴趣的历史课堂上, 想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只是徒然。

提高历史教学的生动性绝不是看历史课堂是否热闹, 以为这样的学习氛围或心理氛围就是良好的表现, 它更注重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 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专注, 因此提高生动性不仅要求教师多下工夫, 精心挖掘、组织历史素材, 用丰富的具体的历史知识和具有逻辑感的语言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而且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如采取新颖的课堂导入, 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的情境, 从不同角度刺激和感染学生, 激发其探究历史的心理欲望。这样就容易创造生动的历史课堂, 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良好的、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就易于形成。

二、满足学生获取学习成功的体验或欲望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而一旦满足这种需求, 快乐情绪和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个体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在历史学科的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使学生产生体验成功的欲望或情绪。

然而这种欲望或情绪, 并不是主要由学生自我激发的, 它需要在课堂上由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 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提问, 就是最好的方法, 不能因为它似乎很平常而受到忽略或过于随意,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提出不同的要求, 即要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如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还是依据以往的所学知识来回答, 程度就不相同。学生的回答也不强求统一或所谓的标准答案, 只要言之有理,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应特别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创新见解, 当然对学生明显的错误也应给予及时又留有余地的纠正。又如在教学中适时采用小组抢答或竞赛式教学方式, 这方法虽不是历史学科的强项, 因为高中历史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 而抢答更多是回答“是什么”, 如考察历史发生的时间、结果或是人物等具有唯一性的答案, 但由于能给更多学生直接的成功感, 有时效果出乎意料。再如在一个学习阶段后的考试成绩出来后,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考卷进行讲评外, 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以满足学生追求进步的心理, 发挥其最大的学习潜力, 而不能单纯从成绩上比较。

概言之,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情境, 激发学生感受成功的欲望,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等良好心理品质, 而且可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打下内在的心理基础。

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 也是营造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 不仅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更不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课堂学习中, 当然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也就无法营造。

从心理特征看, 高中学生兴趣广泛, 独立性和成人意识不断发展, 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渴望别人理解、尊重和信任自己。然而, 虽然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施多年, 但目前历史课堂上仍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仍难以体现, 一节课下来虽然也能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 但课堂上那种压抑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被动接受、消极等待的心理, 这种心理不仅无益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而且不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本着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的原则, 积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尊重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才能真正体现;只有学生感受到在教学中受到尊重, 才能真正尊重教师、接受教师甚至喜欢教师, 对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就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 就会带着良好的心理感受来到课堂, 接受教师的教。

师生良好的课堂合作关系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保证学生活动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例如, 在历史课堂中, 采取让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角色;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这过程中学生容易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从而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 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学习心理压力也明显缓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置身于外, 而是积极引导,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样和谐的师生课堂合作关系也就建立起来, 教学中所盼望的课堂良好的心理氛围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很好地营造出来。

四、引起师生的共鸣

无论是激发兴趣、鼓励成功还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都是为营造教学中良好课堂的心理氛围做好情感的铺垫, 当然这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但是课堂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将本课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本课所包含的思想教育的功能如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而这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师生间知识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鸣的基础上的, 在这里所谓的“共鸣“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心理上、情绪上相似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不只达成一致的认识, 有时引起学生的质疑反而是最好的共鸣, 因为教师已经碰触到了学生思维的深处, 也许这种质疑往往因为学生知识水平或思维水平都比较有限而错误, 却是最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共鸣建立之时正是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真正形成之时。

课堂教学上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所谓三维目标, 即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而要实现这些目标, 仅靠教师滔滔不绝的灌输或者是五花八门的冠之于“探究式”之名的活动, 不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出发是无法真正引发师生间的共鸣的, 而无法引起共鸣, 教学效果就将大打折扣。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水平在高中三年有不同的发展水平,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 实际上可以其在三年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为着眼点, 在教学中经常通过联系学生日常所熟知或亲身经历的事物事情、从当今的国情或世界出发甚至将其置于历史的事件中体会思考, 然而这不是漫无边际的引申。教师在课前做好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教学中讲解知识的设计、把握好讲解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 所举的历史知识或引申的知识 (本学科的或外学科的) 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科, 对学生易混、易错、易忽视的知识或似是而非的思想认识进行适当的说明和辩驳, 这些都易于引起师生间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共鸣。而历史知识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情感因素, 师生间知识上和思想上的共鸣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紧密相连的, 可以说思想的共鸣是建立在知识共鸣的基础上的, 而知识的共鸣又能进一步引发思想的共鸣。实现了师生间的共鸣, 历史课堂教学就产生了一种良好互动的心理氛围, 也就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总之, 一个良好的高中历史课堂心理氛围, 应该是一个愉悦的、积极的、互动的、平等的以致师生间惺惺相惜的氛围, 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激发教师教的热情, 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间成功的教与学的良好平台。

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通过不同的策略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有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 不仅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而且是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

营造历史 篇9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1 空间句法原理

空间句法理论是由比尔·希利尔(Bill 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 Hanson)等人提出,目的是研究空间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其核心思想是空间构形,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进而了解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活动的规律,并利用计算机软件量化处理成图示语言。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空间句法原理,运用视域分析法,分别对灶儿巷历史街区更新规划前后的街巷空间格局进行句法分析,利用空间句法软件构建可视图解模型,通过对比更新前后的平均深度、整合度值变化,进而判断灶儿巷历史街区更新规划对提高历史街道便捷性、提升街区活力以及改善交通条件所起的作用,从而确保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更合理科学地进行。

2. 研究区域发展概况及步行空间分析

2.1 灶儿巷历史街区发展概况

灶儿巷历史街区成形于宋代,位于宋代赣州城六街之一阴街东段,毗邻南市街,临近建春门,南至东门井、油滴巷,北至大华新巷、云峰巷,东至梁屋巷东边界、寿量寺西边界,面积约6.69ha。2灶儿巷街区历史风貌保存完好,共有灶儿巷、六合铺、东门井、梁屋巷等八条历史街道,其中灶儿巷形成于宋代,全长225m,宽3m~5m (如图1)。街区内保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多处历史建筑,其中有书院、会馆、寺院、客栈、钱庄等代表建筑,风格多样,既有赣南客家建筑,又有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3,同时还保留着具有吉安、南昌一带建筑风格的建筑以及西洋式建筑,部分街区还保留着跨街门洞。

灶儿巷街区作为赣州古城最具代表性的街区,街巷空间与功能布局在整体上延续了明清时的格局,整体上以居住为主,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建筑形式,除个别的会馆、当铺等被置换成功能上更适应现代生活的会所、商业,而随着行为模式和社会网络的变革,传统街区的内部功能已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居民的活动空间过小,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道路停车问题严重4。

2.2 灶儿巷步行空间分析

灶儿巷街道原属阴街东端,后经逐步发展才形成了多条历史街巷贯穿街区的格局。如图1所示,灶儿巷步行街道可分为完全步行式和混合步行,其中灶儿巷受古牌门坊的限制,只可人行,而云峰巷、油滴巷因道路宽度限制,不可通车,其他的历史街巷皆为人车混行。灶儿巷街区街巷脉络主要由灶儿巷、梁屋巷、六合铺这三条垂直街道构成,形态呈“h”型,街道走向灵活,空间布局错落有致,临街界面建筑形式多样,街巷空间富有情趣,比例适中,具有集聚性,适宜于休闲散步、观光游览。

考虑到街巷空间对人感受的影响,本文对灶儿巷历史街区主要街道的D与H比值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所述,当D/H小于1时,视线被高度收束,会产生内聚和压印感,当D/H约为1时,人会产生一种既内聚、安定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5。由表1可以看出,主要街道空间的D/H多在0.5到1之间,这表明该地区的历史街道形成了一种内聚、安定的空间,少数街道的D/H值小于0.5,但由于街巷曲折多变,空间收放灵活,所以在这些街区中穿行并不会给人压抑的感觉,这反而使整个街区的D/H值变化丰富,街道空间趣味性增强。灶儿巷街区的步行空间总体来说较为内聚、收束,空间界面多变,街道走向灵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游览价值。

3. 灶儿巷历史街区更新规划的步行空间分析

3.1 灶儿巷历史街区更新规划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行为模式的转变,传统街区功能空间组合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需求。灶儿巷历史街区就存在着人口密度过大、生活设施不完善、商业文化设施缺失、道路设施不满足急救消防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善灶儿巷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街区活力,赣州市政府于2010年通过了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如图2所示,在本次规划中,灶儿巷景区被定位为古城会馆餐饮区,游览主题是“宋市旧风”,恢复了一些会馆作为酒店和旅店,改造了一些支路网,提高了街区路网的密度,调整了延主街建筑的功能,美化了临街界面,灶儿巷、梁屋巷、六合铺功能上调整为商业文化设施用地。表1|主要街巷D与H比值(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片来源: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灶儿巷历史街区更新前后步行空间的句法分析

3.2.1 灶儿巷历史街区更新前后街巷平均深度对比分析

深度值表示了某一节点空间到其他节点所需的最短拓扑距离,图3中颜色由暖到冷,分别表示各街道空间深度值由深至浅,进而说明了个节点空间可达性的高低,可达性高的街区被称为整合区,可达性低的区域被称为离散区⑥。

通过对图3的观察,发现围绕历史街区的和平路、中山路、大公路平均深度值较低,表明这些街道可达性较高,便于街区人流的集中与分散。而历史街区内部街道由于街道曲折、路网密度过低,其平均深度值相对较高,其中六合铺、灶儿巷的平均深度值分别为4.56和4.96,这对游客来说尚且适宜,但从街区居民的交通上来看较为不便。而更新之后的灶儿巷街道平均深度值有所下降,其中六合铺、灶儿巷的平均深度值分别降为3.90和4.57,这说明更新之后的灶儿巷历史街区在可达性和便捷程度上都有所提升,尤其是灶儿巷、梁屋巷、六合铺的集聚性提高。

(图片来源:改绘自Depthmap软件生成)

(图片来源:改绘自Depthmap软件生成)

3.2.2 灶儿巷历史街区更新前后街巷整合度对比分析

整合度体现了节点空间集聚离散的程度,整合度高说明人车流量大,图4中颜色由暖变冷代表了整合度的高低。通过对更新前灶儿巷街区整合度分析发现,和平路与大公路等街区外围道路有极高的整合度,这说明了灶儿巷历史街区周边的人流量很大、可达性较高,而街区内部道路整合度较低,尤其是灶儿巷与六合铺交接的中心部位,其整合度是外围道路的一半,灶儿巷与六合铺在历史上都是商业街区,沿街分布的也是会馆等商业建筑,如此低的整合度不利于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延续。通过图4可知,经过调整后的历史街道整体整合度都得到了提升,尤其是灶儿巷、六合铺、梁屋巷平均整合度值分别由原来的2.95、3.20、3.33提升到了3.31、3.92、4.10,成为街区内的整合核心,为这三条历史街道成为商业文化休闲街提供了可能。

4. 结语

首先,本文通过对灶儿巷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尺度、临街界面的调研,并结合空间句法理论对更新前后的灶儿巷街区的整合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更新后主要历史街道的便捷性和活力值都会有所提升,论证了更新规划的合理性。其次,通过分析灶儿巷、梁屋巷、六合铺这三条主要街道整合度的特点,同时参考现状遗存历史建筑的功能布局,本文认为灶儿巷街道应作为文化型休闲步行街发展,以对外服务为主,而六合铺、梁屋巷则应发展商业型步行街,兼顾服务街区内的居民。

摘要:依据空间句法理论,以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为载体,通过对街区更新前后街巷空间格局作视域化分析,将步行街道的可达性、便捷程度以计算机图示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更直观地分析更新规划对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造成的影响,以此论证规划的合理与否,同时将句法分析结果结合街区空间尺度、建筑功能,为历史街区功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

关键词:灶儿巷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空间句法,整合度

注释

1段进,比尔·希列尔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6—2020)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赣州市城乡规划勘测没计研究院2010年.

3许五军.赣州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J].科技广场,2007,08:241—243

4温天蓉,叶胜发,邓金平,吴宁,童磊.历史文化街区消防规划初探——以赣州市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5,10:25—30.

5[日]芦原义信,尹培彤译,街道的美学[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75.

营造历史 篇10

【关键词】和谐 初中历史 课堂氛围

一、营造和谐初中历史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和谐是指一种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达到各项教学目标。和谐教育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培养学生的人格的活动;另一方面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协调好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过程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学共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不到重视,缺乏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由教师主导学习,学生成了教师的附庸,被动地接受学习。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实施的核心阵地,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重要作用。和谐的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还可以满足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发挥历史课的人文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成长。

二、营造和谐初中历史课课堂氛围的几个方法

1.“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

这是一位美国教师在讲授“欧洲中世纪社会”这个内容提出来的,运用“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节课需要开展的几个问题和这个单元的核心问题。简要来说我们可以把“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教学程序概括为课程设计、问题提出和运用史料。课程设计:①设定本学期可以有多少考试和主要的课题任务。②按照“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的历史程序和探究要素,重新编制和安排考试和课题任务,思考课程的预期效果是什么,设定大的课程目标。③再次检查:所设定的这些问题是不是囊括了历史探究要素的所有方面,这些问题是否可以让学生达到一个较高的思维层次。④按照历史程序进展教学,思考以下问题:有没有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是不是有机会可以运用多种来源的史料进行探究?学生是不是有机会对不同的史料进行评估、判断?学生有没有被要求运用史料支持他们的历史解读,并对他们的结论做出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阐述。我们不妨参考当前美国历史教学的做法,开展历史“探究”理念的可行性研究,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分层或是解构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足以支撑学生历史思维的问题模型,设计出符合我们传统习惯、富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真正的历史学习,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

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教育对象,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的氛围,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有一些年轻教师,尤其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很受学生欢迎,他们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喜欢这些年轻教师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架子,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自然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笔者所在的中学为例,初二(×)班总共有65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2人。通过笔者的细心了解,发现城郊地区学生占三分之二,城内学生占三分之一。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在上课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尊重他们的习惯,细心引导他们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该班上进行历史课课堂教学时,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成绩显著。

3.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根本

教学方法作为完成课堂教学的措施,是决定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并不是绝对的,某种教学方法相对于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是科学的,而相对于另外的教学目标而言,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校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有可能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本校的教学情境相适应,与教师的知识水平相符合,有利学生个性的张扬,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为和谐课堂的构建提供条件。笔者在讲授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结合当时社会热点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毒品的危害等内容,学生们积极发言,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实际运用了知识,加深了印象。在后来的考试中,凡是涉及到这一课的知识点,没有一个学生丢分。同样在讲到《长征》这个内容时,红军战士没有后勤保障,经常没有粮食吃,笔者针对学校食堂里出现的剩菜剩饭这一现象,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出现的原因,要求学生们要树立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的精神,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学生们纷纷表态,并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三、小结

总之,为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强化师生的互动意识、沟通意识。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对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课堂氛围的建设离不开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作为教师要把自身的知识更新视为一种责任,只有自身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营造历史】相关文章:

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05-29

意境营造,气氛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营造技巧阐述01-25

营造技艺05-08

有效营造05-29

精神营造06-03

营造原则06-25

营造亮点07-09

营造气氛07-26

空间营造07-28

场所营造08-03

上一篇: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下一篇: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