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代谢异常

2024-07-14

血脂代谢异常(精选九篇)

血脂代谢异常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甲亢患者和128例甲减患者均为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甲亢组128例患者, 其中男52例, 女76例;年龄18~57岁, 平均年龄 (35.7±6.8) 岁;病程10d~2个月。甲减组128例患者, 其中男47例, 女81例;年龄17~56岁, 平均年龄 (34.2±5.4) 岁;病程15d~3个月。对照组128例患者为我院同期甲亢体检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69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 (37.1±8.2) 岁。3组患者均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严重基础性疾病。

1.2 方法

分别检测3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体重指数。

1.3 统计方法

采用SAS 8.2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率化后的χ2检验,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3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甲亢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2.2 血脂水平检测

3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见甲亢组患者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3 讨论

甲状腺激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激素, 参与人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刘海蔚研究认为由于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的相互作用,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极易并发糖代谢异常。司玮的研究表明,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肝损伤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甲状腺激素对糖、脂类的代谢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所以对甲状腺异常患者进行血脂和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甲亢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甲亢组患者血脂水平低于对照组, 而甲减组患者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因而临床医生在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为主的同时也应注意空腹血糖水平及脂代谢的异常, 减少因其引起的并发症。此外, 裘蕾等研究显示, 遗传、环境、性别等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筛查中应引起重视。所以应对甲状腺功能异常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 监测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 对指导临床筛查和诊断, 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临床用药方案,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蔚.甲状腺功能异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 2010, 26 (14) :2283~2284.

[2]司玮, 王长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0, 31 (4) :332~334.

血脂异常发病机理研究论文 篇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言道:“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机体”,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脏腑,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百病始生。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横逆犯脾,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津聚成痰,浊脂内生,阻碍脉道,而引发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的病机主要与脾、肾、肝功能失调有关,脾失健运、肾气亏虚、肝失疏泄导致水谷运化失职,津液输布不及,痰浊内生,痹阻脉道而成血脂异常。

《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说明摄入的水谷精微主要经脾主升、主运化、主输布而被人体消化利用的过程。若脾虚运化失职,则导致津聚成饮,饮凝成痰。正如张景岳言:“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清代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亦言:“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

肾藏精,主骨、生髓;肾主水,为先天之本。《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逆调论》谓:“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液,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影响机体津液代谢的整个过程。肾失气化,清从浊化,痰饮乃成。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司,津液内停,而为痰为饮。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灼伤津液,炼液为痰,蓄积于体内而成血脂异常。

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之功。《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可见肝郁不畅,克伐脾土,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气逆乱,肝阳妄动,气滞血瘀,脉道闭阻,痰浊不化;肝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虚内热,炼液为痰,痰浊内聚,皆可引起血脂异常。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分析 篇3

【摘要】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血脂水平及药物对其血脂的影响。方法: 精神病患者在服药前及服药后4W抽血测定血脂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与对照组比,TC、TG、HDL-C均无明显差异,LDL-C有显著差异。患者组用药后与用药前比,TC、TG、LDL-C均有明显差异,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神分裂症能引起血脂代谢紊乱,患者药物治疗后TC显著增高。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血脂代谢;抗精神病药物

【中国分类号】 R9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16-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是一种持续的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多青壮年发病,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近年来有关研究表明精神障碍可引起血脂异常,抗精神病药物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血脂水平。现通过2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前后进行血脂检测,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220例,全部为男性, 年龄(32.34±6.38)岁,入院前两个月未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另选200例正常人群体检, 全部为男性, 年龄(35.54±5.35)岁,各项指标均正常作为对照。

1.2 研究方法 精神病患者组用药前及治疗4W周测血脂,该组研究期间服用何种抗精神病药物具体由医师来定,对照组研究期间不服用雌激素等影响血脂的药物,进普通饮食,所有血液均在空腹12h后采集,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化分析仪测定。

1.3 试剂与方法 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制品公司提供, 采用酶促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各项测定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说明手册进行, 质控合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用(x±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220例精神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血脂与对照组比,TC、TG、HDL-C均无明显差异,LDL-C有显著差异。精神病患者用药后与用药前比,TC、TG、LDL-C均有明显差异,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220例精神病患者服药前与正常体检者血脂结果

注:*患者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P>0.05,**患者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P<0.05

Δ对照组与患者组用药前比,P>0.05,ΔΔ对照组与患者组用药前比,P<0.05

患者组用药前单纯胆固醇异常(含TC、HDL-C、LDL-C)人数、单纯甘油三酯异常人数及混合异常人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用药后血脂异常人数明显高于用药前。

表2 血脂异常人数表

3. 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与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躯体因素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项研究推测血脂水平与精神障碍有关,其中以甘油三酯最为明显[1]。本研究患者组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血脂与对照组比,TC、TG、HDL-C均无明显差异,只有LDL-C有显著差异,但血脂异常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可验证该推测。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需长期甚至终生用药,抗精神药能引起多种副作用,其中血脂异常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直是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血脂代谢异常可引起其它并发症,影响治疗的继续进行,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引发的一些不良反应已构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2]。抗精神病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是目前精神病治疗不彻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抗精神病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的机制尚不明确,有报道指出抗精神病药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递质从而影响血脂代谢异常。

本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而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血脂代谢异常更加严重[3],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期间必须定期检测血脂,早期发现血脂异常情况, 指导患者参加多项娱疗运动改善饮食结构等, 以预防精神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彭乐存,诸惠萍,等,73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情况调查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10,23(4),231-232

[2] 徐成惠,刘光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对患者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9),666-667

血脂代谢异常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血脂异常患者6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38岁~76岁, 平均60.2岁。按顺序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病程、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空腹血清总胆固醇 (TC) ≥6.22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4.14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04 mmol/L;三酰甘油 (TG) ≥2.26 mmol/L。TC、TG其中一项符合上述标准者即可纳入观察对象。

1.3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脂血症者, 长期服用药物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引起的高脂血症者, 患肿瘤、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大量饮酒史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服用荷丹片 (南昌济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一次2片, 3次/日, 饭前30 min服。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片 (舒降之片, 美国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40 mg, 晚上睡前1次顿服。两药疗程均为8周。服药期间患者保持治疗前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变, 停用其他干扰血脂代谢的药物。

1.5 观察指标 服药前后采用酶学比色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TC、TG、HDL-C、LDL-C, 据Friedwald公式计算得出。同时测定CRP水平。

1.6 疗效判定标准 按卫生部《中药制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血脂调节剂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显效:TC、TG、LDL-C分别下降≥20%、≥40%、≥20%, 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TC、TG、LDL-C分别下降10%~19%、20%~39%、10%~19%, HDL-C上升0.104 mmol/L~0.25 mmol/L;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χ2检验) 。

2 结 果

2.1 两组降脂疗效比较 (见表1)

两组降血脂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服药前后血脂和CRP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血脂和CRP均有明显改善 (P<0.05) ;治疗后两组间血脂与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 论

血脂异常对健康的损害主要在心血管系统, 会导致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我国队列研究表明, 血清TC或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TG 升高很可能通过影响LDL-C或HDL-C结构而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冠心病危险增加。血清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 HDL-C>1.55 mmol/L被认为是冠心病保护因素。炎症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炎症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因子CRP, 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预后意义的指标[3,4]。高水平CRP可加重糖脂代谢紊乱、内皮功能失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研究证明[5]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调脂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TG 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水平。此外, 他汀类调脂药物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 可能与冠心病事件减少有关。近二十年来临床研究显示, 他汀类是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辛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HMG-CoA还原酶是体内胆固醇合成的重要限速酶, 辛伐他汀可竞争性地与HMG-CoA 还原酶结合抑制体内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荷丹片是纯中药调脂药, 以荷叶为主要成分, 配以补血脂、山楂、丹参和番泻叶等组成, 有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温补肝肾、理气消食和润肠通便的功效。药理作用包括提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的活性, 降低TC、TG和提高HDL-C, 改善内皮功能, 抑制炎症反应等[6]。本文结果显示, 荷丹片组和辛伐他汀组在服药8周后血清TC、TG、LDL-C均降低, HDL-C均升高, 两组药物均能显著改善血脂异常, 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3.3%, 疗效接近。治疗后两组间血脂与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荷丹片的调脂和抗炎作用与辛伐他汀相近。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3) :390-40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85-89.

[3]Koerig W.Inflamma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 overview[J].Cardiol Rev, 2001, 9:31-35.

[4]Yu H, Rifin N.High sensitivity CRP and atherosclerosis, from the-ory to therapy clinic[J].Biochemistry, 2000, 33:601-610.

[5]Tveasure CB, Kiein JL, Weintraub WS, et al.Benefical effects ofcholestero-llowering therapy on the coronary end-theium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disease[J].N Engl J Med, 1995, 332 (9) :481-487.

血脂代谢异常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佛山市禅城区普君社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共6219例, 除外居住不满5年、长期非本区居住、拆迁、行动不便、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肿瘤等, 符合条件的户籍人口为4403例, 实际调查3382例, 资料齐全3366例, 占应实际调查人数的99.5%。其中男性1449例, 女性1917例, 男∶女=1∶1.32, 年龄60~96岁, 平均 (67.7±6.1) 岁。

1.2 方法与内容

按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1]的要求, 使用统一设计的流行病调查表, 由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询问、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经济收入、饮食爱好、生活习性、体育锻炼、直系亲属的疾病史、遗传病史。所有调查对象均按规定方法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所有调查对象均在禁食8~12h后取静脉血测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

血脂采用免疫比浊法, 其中总胆固醇 (TCH) 、三酰甘油 (TG) 试剂盒由德国豪迈公司提供, HDL-C试剂盒由德国莱邦公司提供, 血清LDL-C由公式算出LDL-C=TC-HDL-C-TG×1/2.2。血尿酸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试剂盒由温州东欧公司提供, 静脉血浆葡萄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 试剂盒由河北保定公司提供, 仪器使用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按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标准[2]。高尿酸血症 (HUA) :男性≥408μmol/L, 女性≥357μmol/L。糖尿病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3]。糖调节受损包括糖耐量低减 (IGT) 及/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 。高血压 (HBP) 按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4]。体质量指数按2002年中国成人体质量指数分类的建议分组。代谢综合征 (MS) 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适合中国人群的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5]。

1.4 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统计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脂代谢异常

本次调查对象共3366例, 各种血脂紊乱2351例, 患病率为69.9%, 其中女性高TC、高TG、高LDL-C血症均显著高于男性 (P<0.01) , 而男性低HDL-C血症患病率则高于女性 (P<0.01) , 见表1。

2.2 年龄分层后各种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

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与年龄关系无显著变化 (P>0.05) , 见表2。

2.3

其他各种疾病指标的患病率 (表3)

2.4

年龄分层后各种疾病指标患病率的比较 (表4)

2.5 危险因素异常组与正常组的高血糖患病率的比较

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尿酸、BMI异常组的高血糖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01) , 见表5。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加, 导致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超重及肥胖等患病率逐年攀升[6,7,8,9]。大量研究表明血脂代谢异常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更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高达69.9%, 以总胆固醇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为主, 分别为46.0%和43.0%, 血脂代谢异常总患病率低于与刘泽等对广州机关干部体检的调查结果 (79.3%) [10], 但高胆固醇及高三酰甘油的患病率高于刘泽的调查结果, 其原因可能与调查对象不同有关。其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血脂异常与肥胖的患病率与年龄关系无显著差异 (P>0.05) 。

其结果符合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高于男性及进入老年期后患病率与年龄增高无关的观点[11]。

另外, 本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糖调节受损、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随年龄增大而渐高, (糖尿病P<0.05, 余项P<0.01) , 这与2001年吴元民及2003年顾东风等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12,13], 危险因素异常组的血脂代谢异常、血压、高尿酸血症、BMI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说明血糖代谢异常多合并有血脂、血压、尿酸及BMI的异常, 在治疗中需要同时加强降压、降糖、调脂、控制尿酸及体质量的综合性治疗。

性别间比较:*P<0.01, **P<0.05

性别间比较:*P<0.01, **P<0.05

由此次调查看出, 佛山普君社区老年人血压、血糖代谢异常、血脂紊乱发生率高, 社区医疗更应加强预防疾病的观念, 通过对高危人群, 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普查, 及早发现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要注重老年人群的血压、体质量、血脂、血糖、血尿酸的异常,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 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示老年人在健康体检时, 一定要注重血脂检验。

摘要:目的了解佛山老年人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方法按统一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普君街道办事处60岁以上常住5年以上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同时测量人体基本参数血压、身高、体质量等, 以及血糖、血脂、血尿酸的检测。结果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为69.9%, 其中女性、高TC、高TG、高LDL-C血症患病率均显著高于男性 (P<0.01) , 而男性低HDL-C血症患病率则高于女性 (P<0.01) 。结论佛山市老年人中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率高, 要注重老年人群的血脂、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血尿酸的异常,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治疗, 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脂代谢异常 篇6

关键词:艾滋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血脂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可以抑制病毒复制, 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重建, 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是艾滋病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2]。但长期抗病毒治疗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可以影响脂肪酸结合蛋白、破坏脂质代谢、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 出现脂质代谢异常, 给机体带来一定的损害[3,4,5]。已明确血脂代谢异常可导致心血管病风险, HAART引起潜在心肌梗死风险增加也越来越受关注[6,7]。因此, 针对采用HAART后并发血脂代谢异常应该积极进行干预。现将国内外的干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 饮食控制

对高脂血症, 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指南认为[8], 饮食控制可分别降低11%的总胆固醇及21%的甘油三酯, 恰当的生活方式改变对多数血脂异常者能起到与降脂药相近似的治疗效果。饮食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根据美国ATPⅢ的推荐, 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小于总热卡的7%, 胆固醇的摄入应小于200mg/d。 (2) 增加植物甾醇以及黏性纤维的摄入:植物甾醇主要来自谷类和豆类, 黏性可溶性纤维主要来自蔬菜和水果。通过在膳食中增加植物甾醇和黏性可溶性纤维的含量, 可以降低LDL-C, 从而改善血脂代谢异常。

2 运动管理

规律运动不仅对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抵抗有益, 而且对减少躯干和肌细胞内脂肪、脂肪重新分布有效。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体育锻炼可以适度降低非HIV人群的总胆固醇、LDL、甘油三酯以及适度升高HDL。有氧运动和耐受性锻炼 (体重训练) 包括轻快的走、跑、游泳、骑自行车、划船、跳舞、瑜珈及游泳类。体育锻炼的强度并不影响改善血脂的效果, 20~30min/次, 3次/w即可。研究表明[9], 每周>3次的锻炼未体现出更好的改善血脂的效果。

3 改变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戒烟。在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病危险方面, 戒烟的效果优于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也优于降脂药的临床疗效。

4 降血脂药物的应用

4.1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即β-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上世纪后期4S、CARE、LIPID、WOSCOPS和AFCAPS/Tex CAPS等5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相继发表, 其共同特点是试验都证实他汀类药物降低TC、LDL-C和TG水平, 升高HDL-C水平, 其中特别显著的是LDL-C水平大幅度降低。他汀类结合饮食控制已成功地用于HIV感染伴总胆固醇及LDL增高的病人, 可降低总胆固醇及LDL胆固醇大约25%[10]。他汀类药物是经过细胞色素P450 3A4系统代谢, 所以他汀类药血药浓度升高可导致肝脏及肌肉毒性, 从而很可能引发另外的不良反应, 如胃肠道反应、皮疹、肌肉触痛、肝功能损害、横纹肌溶解症等。瑞舒伐他汀不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 3A4系统代谢, 与抗病毒药物相互作用小, 在艾滋病人高脂血症中体现出很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11]。

4.2 纤维酸类似物

纤维酸类似物包括吉非贝齐或非诺贝特, 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水平[12,13], 适用于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病人。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胆石症、肝酶升高和肌溶解等。绝对禁忌证为严重肾病和严重肝病。

4.3 烟酸类药物

烟酸对改善HAART引起的高脂血症作用甚微。常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上消化道不适、高尿酸、高血糖等, 谨慎调整药物剂量。

4.4 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制剂降低TG和轻度升高HDL-C, 对TC和LDL-C无影响。有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鱼油产品的降低甘油三酯效果, 经过4个月的观察, 鱼油组甘油三酯下降了45%±23%, 安慰剂组下降了 (16±35) % (P<0.0001) , 没有观察到鱼油的不良反应[14]。

4.5 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Aberg等[15]发现非诺贝特和普伐他汀联合治疗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有研究发现联合使用鱼油和非诺贝特可以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达到65.5%[16], 说明结合鱼油和非诺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效果更好。

5 中医药

中药在脂质代谢方面有着一定的临床基础。研究提示左归降糖清脂方可以通过调节高脂饮食MKR鼠体内的糖脂代谢, 改善肝脏脂肪性变[17]。对高血压小鼠的研究提示决明子水提液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改善病变肾脏结构的作用[18]。消脂颗粒可以有效降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后高脂血症患者的TC和TG[19]。研究认为绞股蓝总甙片联合山植精降脂片可改善HAART后血脂异常, 降低TC和TG的效果不及阿托伐他汀钙片, 降低LDL-C的效果与阿托伐他汀钙片接近, 提高HDL-C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钙片[20]。

脑梗死与血脂代谢的关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随机抽取的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72例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32例;年龄49~78岁, 平均年龄 (62.3±4.5) 岁;病程0.5~2.0年, 平均病程 (1.2±0.5) 年;脑梗死部位:皮层13例 (18.1%) , 基底节区21例 (29.2%) , 延髓13例 (18.1%) , 丘脑14例 (19.4%) , 小脑11例 (15.3%) 。对照组为28例空腹测血脂的患者, 排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其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 (63.5±5.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相似。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无明显恶心、头痛, 患者发病较为缓慢, 多呈阶段性或逐渐进展性进行, CT检查均排除颅内出血的患者。在患者正常饮食的情况下, 分别在2周内测得血清的三酰甘油≥1.54m m ol/L或血清总胆固醇≥6.0m m ol/L, 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得值≤1.17m m ol/L, 即可确诊。

1.3 排除标准[2]

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及有严重意识障碍者;有严重并发症, 如肾衰竭、心力衰竭、癌症及老年痴呆等患者;因急慢性肝胆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等所导致的高脂血症;患者有出血性倾向或出血性疾病; (5) 现使用甲状腺素、肝素治疗药物, 以及影响患者血脂代谢药物, 特别是近两周应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由单纯药物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不全或无法判断者。

1.4 检测方法

检测的指标为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全血黏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内均禁食12h以上, 取晨间肘静脉血3ml, 进行各项检查, 采用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脂、血糖等检查项目。

1.5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S AS软件处理,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数据为一般非等级数据, 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脑梗死组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全血黏度指标明显升高, 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和缺氧发生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提供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 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由于固、液、气等异常物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颈部动脉, 造成血流阻断、流量减少, 导致对应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的现象。这两种情况中前一种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占40%~60%) , 后一种称为脑栓塞 (占15%~20%) ;除上述两种情况以外还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 属于微梗死, 是由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而形成, 也有人认为少数患者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而导致微栓塞 (占20%~30%) 。脑梗死多发年龄为60岁以上的人群, 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 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易患病, 发病之前多有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四肢麻木和无力向前的症状。

注1:对照组与脑梗死组比较, 常规t检验或校正t检验, 均有P<α’;注2:共进行7次比较, k=7, 显著性水平α=0.05, 调整显著性水平α’=0.05/7=0.007

血脂是一大类中性的、不溶解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其中最常见的有胆固醇、三酰甘油和磷脂等。血脂代谢紊乱主要是指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代谢的紊乱, 这些都与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异常变化有密切联系。出现血脂代谢紊乱后血浆中脂质就会增多, 多余脂肪会进入血管内壁沉积后导致血管腔变窄, 促进血管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脂血症有显著相关性, 控制血清中血脂的浓度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关键, 而高血压和饮酒是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这与既往研究[1]相似。所以提倡科学的饮食及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如限制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胆固醇的饮食, 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适当参加有氧的体育功能锻炼, 对防治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激活凝血因子V的活性抑制蛋白C的活性, 内皮破坏致血小板功能活化聚集增加, PG I2-T X A2失衡促脂质在动脉壁沉着[3,4]。本文研究表明脑梗死组的血液流变学中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患者的血液处于危险状态, 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积极预防患者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N aessH, N y land H L, Thomassen L, etal.E tiology ofand riskfactorsforcerebralinfarction in y oung adultin westen N orway:apopulation-based case-xontrolstudy[J].E ur J N eurol, 2004, 11 (1) :25-30.

[2]金炫, 韩景献, 王涛,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D].天津中医学院, 2005, 28 (6) :389.

[3]林琳, 周维智, 刘晓红, 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M T H F R基因多肽性与中青年脑卒中的相关研究[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04, 9 (4) :218.

脑梗死与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探讨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脑梗死组均为我院脑外科住院部2011年11月-2012年3月脑梗死患者, 随机抽取52例, 其中男28例, 女24例, 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65岁。对照组38例, 均为参加健康体检人员, 经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排除了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 糖尿病患者。其中男20例, 女18例, 年龄48~75岁, 平均年龄61岁。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血糖及生活规律基本一致,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脑梗死诊断标准。

病例选择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 (1) 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 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 发病较缓慢, 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 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4) 一般发病后1~2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 (或) 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 应作CT或MRI检查。 (7) 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1.2.2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2]。在正常饮食情况下, 2周内2次测血清总胆固醇 (TC) ≥6.0mol/L (230mg/dl) 或血清甘油三酯 (TG) ≥1.54mmol/L (140mg/dl) 或血清高密固醇 (HDL-C) 男性≤1.04mmol/L (40mg/dl) 、女性≤1.17mmol/L (45 mg/dl) 者, 即可确诊。

1.2.3 纳入标准。

(1) 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 (2) 首次发病; (3) 75岁≥年龄≥50岁; (4) 发病后, 生命体征稳定。

1.2.4 排除标准[3]。

(1) 有严重意识障碍者; (2) 有房颤病史或者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 (3) 有严重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肾衰竭、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癌症等, 以及其他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超过中风的疾病或状态; (4) 患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性倾向者; (5) 因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痛风、急性或慢性肝胆疾病、糖尿病等所致的高脂血症; (6) 由药物引起的高脂血症及纯合子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7) 正在使用肝素、甲状腺素治疗药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 及近2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

2研究方法

2.1 检测指标

血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全血黏度。

2.2 测定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24h内, 禁食12h以上, 晨间取肘静脉血3ml进行相关项目检查, 血脂使用日本东亚CHEMX-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验。

2.3 统计学处理

血脂异常检出率用百分数表示, 血脂监测结果用 (x¯±s) 表示, 检测数据用SAS软件处理,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及相关分析。

3结果

血清中各项血脂水平与血黏度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脑梗死组血清TC、TG、LDL-C含量显著升高, HDL-C含量显著降低,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注:各项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P<0.05;全血黏度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血清中各项脂质浓度异常发生率脑梗死组中, 血脂异常患者主要表现为:TC升高 (16例) , TG升高 (23例) , LDL-C升高 (11例) 、HDL-C降低 (11例)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讨论

综上所述, 血液流变性的异常, 是促发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某些情况下, 甚至可成为脑梗死发病的直接病因[4]。本文结果表明, 脑梗死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参数HDL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且LDL与TC呈正相关, 提示患者的血液处于黏、浓、聚、凝的状态, 是发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5], 因此, 当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异常时,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此临床实践表明, 高脂血症与高黏血症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相关性, 因此, 在缺血性脑中风发病前后积极地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尤其是控制血脂浓度将有助于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同时, 进一步研究各种血脂与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关系, 对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个体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各类脑血管病症诊断要点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第2辑.卫生部, 1995:431.

[3]金炫, 韩景献, 王涛,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D) .天津:天津中医学院, 2005.

[4]陈贵延, 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 (M) .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2:193.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篇9

1 血脂异常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血脂异常的防治中存在不少误区, 最常见的就是患者与医生提及血脂异常时, 大多指的是三酰甘油 (TG) 异常, 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总胆固醇 (TC) 和低密度值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水平。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高危症, 其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20%, 等同于已患过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发作心肌梗死的风险。临床试验的证据提示在这些患者只要LDL-C没有达标, 降低LDL-C仍为首要干预目标。

血脂异常统称为“高血脂”或“高脂血症”是欠妥当的, 因为血脂可分为TC、LDH-C、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前三项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而HDL-C升高可有助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可防止冠心病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存在高水平LDH-C有关, 但也与HDL-C低下有密切关系, 而且还认为HDL-C的降低与LDH-C及TG的升高同样重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 对于血脂异常的防治已把注意力转移到升高HDL-C方面。流行病学调查证实HDL-C每增加1 mg/dl, 对男性冠心病危险性下降2%, 对女性危险性下降3%。伴随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 男性下降3.7%, 女性下降4.7%。所以说把血脂异常统称为“高血脂”或“高脂血症”是欠妥当的, 应称“血脂异常”或“血脂失调”为好, 同样道理把血脂异常的治疗统称“降脂”治疗也是不妥当的, 应称为“调脂”治疗比较妥当[1]。

2 血脂异常的概念及与冠心病的关系

血脂异常与高脂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及载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的认识随着医学科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深人。20世纪60年代只能检测血清TC和TG, 当时血脂异常主要包含高胆固醇血症和高TG血症, 也称为高脂血症, 1963年以后到现在由于纸上电泳技术的发展能分离出四种血浆脂蛋白, 并认为血脂是与脂蛋白结合的形式溶于血液之中, 血脂异常也必然在脂蛋白异常上反映出来, 从此即开始以高脂蛋白血症替代高脂血症的旧概念。其表现主要是: (1) 血清TC升高; (2) 血清TG升高; (3) 血清HDL-C降低。在临床上大部分以TG升高为多见, 并且利用调脂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以往TG增高是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危险性, 一直存在着争论,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随着TG的增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尤其是伴有HDL-C降低者, 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TG升高导致冠心病机制与以下因素有关: (1) TG升高的同时伴有HDL-C降低或LDL-C的升高, 两者异常更容易发病; (2) TG升高可形成血管内微血栓; (3) 餐后延迟发生的TG可导致动脉内壁类脂质沉积, 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从而破坏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2]。

3 血脂异常的诊断

3.1 诊断前的准备工作

3.1.1 确定存在的危险因素 (1) 年龄 (男性>45岁, 女性>55岁) ; (2)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3) 吸烟; (4) 高血压; (5) 低HDL<40mg/dl; (6) Lp (a) 增高; (7) 高半胧氨酸血症。

3.1.2 患者危险分层 (1) 高危组:包括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患者。 (2) 多种 (>2种) 危险因素组。 (3) 少于2种危险因素组。

3.1.3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LDL的治疗目标水平以及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及药物治疗的起始水平。

3.1.4 诊断血脂异常, 首先要进行脂蛋白谱检查。包括TC、LDL、HDL及TG。建议健康成人每5年作一次脂蛋白分析。

3.1.5 作为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低HDL的水平更改为<40mg/dl。

3.1.6 强调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TLC) 计划。内容主要包括膳食治疗、控制体质量及增强体力活动。

3.1.7 脂蛋白分析检查 主要包括TC、LDL-C、HDL-C及TG, 如研究需要加测Apo、Lp (a) 等检查。

3.2 血脂异常的分类

(1) 单纯性高TC血症:TC>5.72mmol/L, TG<1.7mmol/L。 (2) 单纯性高TG血症:TC<5.72mmol/L, TG>1.84mmol/L。 (3) 混合型高脂血症:TC>5.72mmol/L, TG>1.84mmol/L。 (4)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HDL-C<40mg/dl[3]。

4 血脂异常的治疗

4.1 非药物治疗

包括饮食和其他生活方式的调节, 用于预防高脂血症, 也是其他一切治疗的基础。饮食调节主要是控制总热量, 减少脂肪 (尤其是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 的摄入量,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减少饮酒 (戒烈性酒) 。其他措施还有运动、戒烟、矫正不良行为 (如A型行为) 等。

4.2 药物治疗

4.2.1 药物种类

(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 :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早期限速酶 (HMG-CoA还原酶) 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同时促进细胞膜上LDL受体的表达。适用于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外的任何类型高胆固醇血症及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代表药物为辛伐他汀 (舒降脂) 、普伐他汀 (普拉固) 、洛伐他汀 (美降脂) 、氟伐他汀 (来适可) 、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西立伐他汀 (拜斯亭) 等。 (2) 苯氧芳酸类 (贝特类)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但都主要适用于高TG血症及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是非诺贝特 (力平脂) 及其微粒型, 其他还有苯扎贝特 (必降脂) 、吉非罗齐 (诺衡) 等。 (3) 胆酸螯合剂:可阻止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 促进胆酸或胆固醇从粪便排出, 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主要适用于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各种高胆固醇血症。代表药物有考来烯胺 (消胆胺) 、考来替泊 (降胆宁) 等。 (4) 其他:包括烟酸及其衍生物、普罗布考、弹性酶、多烯康、月见草油及中药等。

4.2.2 药物选择

(1) 高胆固醇血症:首先他汀类, 其降低TC的能力为20%~30%, 降LDL-C的能力为30%~50%, 还能轻度增高HDL-C及轻度降低TG。次选胆酸螯合剂或贝特类。 (2) 高TG血症:首先在非药物治疗的同时控制血糖, 仍不能满意时可选择贝特类药物;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对高LDL和高TG血症的患者有中等度效果。 (3) 混合型高脂血症:首先控制好血糖, 调脂药物首选大剂量他汀类药物;若以TG升高为主, 可首选贝特类;如TC、LDL-C与TG均显著增高, 可联合用药, 如贝特类加胆酸螯合剂, 或胆酸螯合剂加烟酸, 但糖尿病患者应用烟酸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血糖。谨慎将他汀类与贝特类或烟酸类合用。

4.2.3 防治目标水平

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TC<5.20mmol/L (200mg/dl) , TG<1.70mmol/L (150mg/dl) , LDL-C<3.12mmol/L (120mg/dl) ;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者TC<4.68mmol/L (180mg/dl) , TG<1.70mmol/L (150mg/dl) , LDL-C<2.60mmol/L (100mg/dl) [4]。

4.2.4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

UKPDS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形成冠心病的5大危险因素依次为:LDL-C升高、HDL-C降低、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 同时UKPDS的结果提示:LDL-C每降低1mmol/L, HDL-C每升高0.1mmol/L, HbA1c每降低1%, 收缩压每降低10mmHg (1mmHg=0.133 kPa) , CHD发病相对危险分别下降36%、15%、11%和15%。值得注意的是, 在临床治疗中达到上述目标并非难事, 但患者将受益很大。近期发表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和安慰剂比较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的一级预防的研究中 (CARS) 显示, 即使血脂水平接近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平均近3年, 与安慰剂比较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下降36%。因此,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指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积极调脂治疗, 以便能更有效地对具有多重心血管疾病 (CVD) 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大血管疾病的防治。建议: (1) 给所有≥40岁的糖尿病患者和有CVD的糖尿病患者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2) 糖尿病伴有微量蛋白尿20μg/min以上的、或有高度CVD风险的患者, 应该给予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 (3) 除他汀类药物外, 如果TG>2.3mmol/L应考虑用贝特类药物, 在那些不能用常规药物达标的患者, 在LDL-C控制后, 考虑其他降脂药物 (ezetimibe、缓释烟酸、浓缩w-3脂肪酸) 。糖尿病的血脂异常在使用调脂药物前首先要进行血糖的处理 (包括胰岛素或降糖药) , 降糖治疗可以使血脂水平和脂蛋白的结构改善。一般认为降糖治疗可使TG明显下降、LDL-C下降10%~15%、HDL-C改善不明显, 同时血糖下降可以改善脂蛋白粒子的结构。在降糖治疗后如果血脂水平仍然不达标, 才开始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5 如何规范应用调脂药物

调脂治疗尽量达到目标水平, 在一定范围内, LDL-C越低越好, HDL-C越高越好。调脂目标水平应为:在健康人群TC<220mg/dl, LDL-C<14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具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 TC<200mg/dl, LDL-C<12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对于冠心病患者, TC<180mg/dl, LDL-C<100mg/dl, TG<150mg/dl, HDL-C男性>35mg/dl, 女性>40mg/dl。坚持长期治疗, 定期复查。血脂异常是代谢紊乱, 治疗应属长期过程。由于调脂药物均经肝脏代谢, 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 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一般转氨酶升高3倍才考虑停用调脂药物。TC水平在体内变化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即夜间升高, 白天降低, 这是由于血脂合成酶类在晚上活跃所致。故对于他汀类药物最好于晚饭后服用。调脂治疗应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非药物方法主要为: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少食动物内脏、提倡低盐及高纤维饮食、减轻体重、提倡有氧运动、心情舒畅等措施。

摘要:我校近十年职工健康查体工作中, 平均每年体检为人数为3500人, 其中血脂异常者787人, 占总查体人数的22.5%, 其中45岁以上占46%。为了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高脂血症, 减少冠心病临床事件和降低冠心病死亡率, 现将血脂异常诊治进展近况, 简要分述如下。

关键词:血脂,异常,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那开宪.血脂异常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1, 29 (284) :16-18.

[2]朱长君.血脂异常的诊治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 2006, 10 (4) :358-359.

[3]李开沪.血脂异常诊治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2, 10 (1) :56.

上一篇:水电厂管理与整治下一篇:快乐拼音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