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

2024-07-25

中国金融体系(精选十篇)

中国金融体系 篇1

一、网络金融在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

1.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

自从我国进入21 世纪以后, 国家银行开始在社会中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和经济利益, 逐渐的开通网上银行业务, 为了能够方便用户日常的业务办理, 同时这种业务方式也被很多的用户所喜欢, 但是这种网上银行主要存在于本行内部, 如果想要进行跨行业务, 就需要第三方支付业务进行帮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电子商务技术不断的发展, 并且被应用于企业中, 很多的企业在了解电子商务后, 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同时也积极的在企业内部运用电子商务技术。为了适应不同的经济市场需求, 我国的电子商务网购业务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和开发, 在实际的交易中, 我国的网购经济在逐渐增长。为了能够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信任, 第三方支付业务需要提供付款担保等业务, 这就能使得信用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支付宝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网络支付手段, 充分的带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在2008 年以后, 很多的消费方式开始和支付宝进行合作, 人们的生活开始逐渐的融入到网络金融体系中。目前在我国比较成功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主要就是支付宝, 财付通等几种平台。除了平时的网上交易以外, 还可以进行生活费用的缴纳, 信用卡缴纳等便民性质的支付功能。据有关数据的显示, 我国在2013 年,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额已经达到了53730 亿人民币, 这也就说明我国在未来的金融结构中, 网络金融将会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P2P网络借贷

P2P网络借贷是指投资者通过网络平台对想要进行资金融资的个体或者企业进行投资。我国P2P网络借贷比较成功的企业就是拍拍贷, 在2007 年拍拍贷在上海首次开发了小额无担保网络借贷平台, 这种平台帮助很多缺少资金的人群获得资金。拍拍贷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中介的作用, 这种网络中介在交易中指充当技术帮助的作用, 交易过程中不承担风险和责任, 其贷款利率主要有交易双方自行设定。拍拍贷这种以互联网为平台, 快速的发展并且突破了原有传统经济的束缚, 充分的发挥出网络金融低成本的特点, 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 采用线上的交易模式, 减少了传统货币交易的成本, 同时还能提高了交易的效率。近几年的时间, 我国内部出现了很多的类似于拍拍贷的网络金融机构, 这种P2P网络贷款, 在我国已经有将近300 家左右的企业, 每年的交易额已经能够达到700 亿元以上, 这种交易模式的兴起, 也代表着我国为了经济体系需要网络金融的补充, 才能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同时P2P网络贷款的发展, 也能促进我国民间借贷的规模扩张, 缓解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压力, 同时也能帮助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3.网络理财的概念和经营方式

我国的网络金融还包括网络理财业务, 这种业务的出现, 抢夺了商业银行的大量业务, 促进了网络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目前发展较为良好的就是余额宝, 这种理财平台可以帮助用户通过网络进行合理化理财, 不仅在实际的交易中, 能够使得交易简单, 方便用户资金的转入和转出, 还能够帮助在存钱的同时进行理财, 余额宝的理财产品通常都会比商业银行的收益高, 并且在实际的操作中, 比实体银行更加便利, 这些特点极大程度的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在余额宝出现后的半年时间里, 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关数据的表明, 在2013 年末, 余额宝的使用规模已经超过1850 亿人民币, 在2014 年末, 规模超过2500 亿人民币, 这些数据可以清楚的表明, 余额宝在实际的开发应用中带动了网络理财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 各大企业在看到余额宝取得巨大成功之后, 开始相继的开发出“现金宝”, “零钱宝”等多种理财业务, 这些理财方式的出现, 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 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网络金融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

1.电子货币逐渐取代传统货币

电子货币的概念就是以电子信息作为基础, 能够实现交易过程, 具有流通和支付的虚拟货币。电子货币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信用卡, 电子支票或者是数字化的电子现金, 这几种方式能够帮助交易双方便利的进行操作, 抛弃传统经济中的传统货币交易方式。首先需要说明的就是电子货币具有传统货币相同的职能, 但是电子货币能否在实际交易中进行“通货”, 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电子货币的出现, 使得市场经济更加简单化, 没有过多的冗杂过程。但是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 严重影响了传统货币的发展。对于货币来说, 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完成交易过程, 使得交易双方各取所需。而电子货币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传统货币, 实现了在网络交易平台上的过程。但是电子货币自身就带有不稳定性因素, 导致电子货币的利率起伏不定, 影响了电子货币本身的发展空间。对于电子货币来说, 是一种能够帮助国家减少铸币成本的方式, 但是也直接影响了传统货币的使用量。由此看来, 电子货币的出现, 已经开始挑战传统货币理论和实际操作。

2.网络金融的发展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 这两大特性也使得互联网的出现在我国企业内部得到了多方面的应用, 不仅能够创造大量的经济利益, 同时也能让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损失资金。互联网能够降低金融产业的壁垒, 帮助更多的金融产业快速的进入金融行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开始出现相同点, 企业开发的业务也大同小异, 对使用者来说, 吸引力逐渐减少。可是这也会使金融产品本身朝向综合化方面发展, 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是混业经营。只有将传统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相互结合, 才能稳定我国的市场经济。网络金融的出现也会造成我国传统金融监管机制有效性的减弱, 因为金融机构的网络化就会导致监管机制出现死角, 不能全面的对金融机构及交易情况进行监管, 同时随着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 其网络金融监管机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 所以网络金融还存在监管问题。

3.商业银行支付服务原有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我国具有支付服务功能的机构是商业银行, 但是网络金融的出现, 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市场开拓。网络金融的出现, 使得用户的选择度更大, 吸引了更多用户的关注。网络金融能够在虚拟中进行交易过程, 和商业银行具备的支付职能相同, 而商业银行业务面临中越来越多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国际化市场接轨后, 国际发展模式涌入我国, 很多的新兴产业模式出现, 使得原有的单维竞争发展为现有的多维竞争。所以说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网络金融有很大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的关系处理好, 才能使的双方谋取更多的利益, 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积累。

4.我国金融体系开始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我国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就是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早在20 世纪后期金融概念金融我国后, 我国的商业银行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 网络金融逐渐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更多的金融机构出现, 与商业银行之间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使得我国金融行业内部较为混乱。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时代到来, 更多的人们开始对网络金融加深了理解, 认识到网络金融能够带来的好处, 所以网络金融在我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首先互联网使得很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进入到金融行业中, 凭借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和创新能力, 在金融行业中站稳脚跟, 并且获取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再有就是网络能够将全球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使得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质的交易过程, 这也会使得我国的网络金融面临来自国际金融业的挑战。

三、对网络金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相关建议

1.不断的提升央行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

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受央行的调控, 这样才能在国家经济变化的同时, 商业银行政策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央行作为一个宏观调控的机构, 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国家货币的发行、利率等调控都需要央行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只有不断的提升央行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 才能全面准确的对国家经济进行监管, 及时的了解资金流向和规模, 减少国家经济损失。当国家经济出现巨大波动时, 央行需要快速做出反应, 适时地发布相关的法律条文, 对网络金融进行适当的限制, 避免国家资金向虚拟经济流失。

2.传统的金融部门进行变革, 加大对金融的创新力度

网络金融的出现, 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传统金融的发展速度, 对我国的传统金融是一次较大的冲击。但是这同样也是一个机遇, 传统经济需要对目前的经济体系进行分析和了解, 并且对经济理论进行探讨, 总结出未来传统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改进措施, 保证传统金融能够通过改革, 改变目前的现状。传统金融需要摆脱原有的垄断意识, 要立足于根本, 深刻的分析网络金融的优势与劣势, 这样才能对传统金融未来进行更好的导向。在目前传统金融的基础上, 开发新的业务项目, 不断的改进金融政策, 利用新型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 面对网络金融的市场抢夺。再有就是需要传统金融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 选择不同的金融产品, 运用自身的创造力, 开发出更加人性化的业务产品, 进而提高传统经济的日常经济效益。

3.制度相关的政策, 规范网络金融的行为和发展

网络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 在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约束, 这就导致传统金融和网络金融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国需要及时的进行网络金融制度化建设, 这样能帮助网络金融合理的整合行业内部秩序, 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的建立专门的网络金融制度, 加强对网络金融的管理, 合理的对网络金融进行控制。同时网络金融的经营者需要整体的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能够推动网络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网络金融企业来说, 深入的了解网络金融特点, 对网络金融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重新审视网络金融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机遇, 在实际的工作中, 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

4.逐步完善网络金融体系

对于我国而言, 对网络金融方面体系还很欠缺, 需要逐步的完善网络金融体系。我国可以根据国外的合理经验, 与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结合, 不断的摸索出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网络金融体系。并且对网络金融的研究和分析, 科学的建立金融监管机构, 对一些违法现象进行合理监控和处罚, 严防不法操作。再有就是需要在国家方面, 加大对网络金融方面的教育, 在有关院校内增设同类科目, 补充经济市场中的网络金融人才。其次就是需要对群众进行宣传, 使得群众对网络金融产生足够的了解, 使其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

总而言之, 本文主要就网络金融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做出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说明我国网络金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只有坚持不懈, 合理的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和国内现状进行结合与对比, 才能总结出属于我国的网络金融理论, 进而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金融体系。将网络金融逐渐的融入到我国金融体系中, 推动我国经济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变化, 很多的企业开始在我国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 快速进入市场, 抢夺市场份额, 争夺大量的经济利益。正因为如此, 我国开始在不断的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而进入21世纪以后, 互联网开始不断的普及, 网络金融不断的发展, 已经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内部结构, 未来的金融体系将是呈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以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开发, 这样才能保证网络金融能规范化和合理化, 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网络金融,金融体系,金融监管,传统金融

参考文献

[1]陈昕, 蒋群星.网络金融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南方金融, 2010, 03.

[2]石海峰.典型性网络金融业务发展及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影响[J].西南金融, 2014, 05.

[3]黄剑.论我国网络金融的风险防控---兼谈中小银行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03.

[4]沈蕾.金融创新背景下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12.

中国金融体系现状杂谈 篇2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之我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作为资源配置系统,金融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众所周知,由美国2007年春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包括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藉此,各国均对本国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改革,如何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业已提上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金融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分为六大板块:一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民生银行等;四是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五是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六是外资银行和涉外金融机构。几大板块以及各板块内的各金融机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蓬勃发展的中国金融市场。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外资金融机构和合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经营主体更为多元化,进而也提升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转型经济所特有的特征等原因,我国金融体系内部管理混乱,外部竞争力有待提高。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系统,我国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着重表现在非国有经济使用的信贷资产比率远远低于非国有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我们经常说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几乎完全由政府行为主导。这与我们在经济领域的改革目标是相悖的,导致金融不能很好为经济发展服务。反过来,与经济发展脱钩的金融也就失去了其发展壮大的沃土。因此,在完善金融立法的基础上,我们要逐步让位于市场,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的直接参与,让政府的角色由领导者转变为监管者和服务者。

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提金融体系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让金融市场成为支持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体系,让它成为中国民众分享经济改革成果的一个场所,而不是金融风险聚集与涌流的地方。从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格局来看,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这一基本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中央政府把推进金融制度建设的第一任务界定为要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近期,中国农业银行的成功上市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产权改革的第一步。然而,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不仅在于转变其运作机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用什么方式来清除界定国有银行产权,通过什么方式真正有效地运作被界定的国有银行产权。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之路还有很远要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发展到今天,落后的农业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由来已久,那么中国农业为什么发展如此缓慢?我们说有很多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科技因素——农业科技少人关注,农业创新少的可怜;人才因素——农业、农村留不住人才。但所有的因素都可以归结为我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太少。举例来说,一个农民如果想要搞规模化种植,那么仅前期投入就包括承包费和种子费,以及后续的施肥、灌溉等等都需要不少资金。那么作为一个没有存款的农民,他怎样才能筹得这笔款项?我们会想到他应该去农业银行或信用合作社借贷。那么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中国农业银行的定位是商业银行,它在乡镇的网点正在急速收缩;而信用合作社却在政府政策的管制下,借贷利差较小,各省信用社自成一体,规模较小,可供给农户的资金和需要借贷的农户数目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他最终只能要么选择借高利贷,要么选择放弃规模化种植。因此,要想改变落后的农村经济,必需先发展农村金融。

我国现行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包括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者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理论上三者间分工明确,但实践中三者的职能分工仍有混淆和冲突,因此产生了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1)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足,业务单一,政策性金融作用有限;(2)农业银行由于市场定位的变化,原来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3)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单一,融资能力较差等弱点显著。例如,农业银行现在还承担扶贫贷款等政策性银行的任务,这从职能分工上和农业银行在农村网点的收缩、战略方向的转移及商业银行的取向上,都使其难以胜任,也进一步形成了农业银行资产和扶贫贷款质量低下,亏损不断增加,效率不高。再如,农业发展银行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目前它主要负责粮棉收购等政策性贷款的运作,与政策性银行应发挥的提供政策性短期融资、长期融资和提供对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所需融资的功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或结构的功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调整。改革和调整的方向应是农业发展银行切实承担起政策性融资的职能,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和推广、粮棉等重点农产品生产以及扶贫、环境保护等项目资金需求。农业银行的城市化导向和业务转移,不一定是一个完全明智的决策和取向,然而其商业化银行的定位是正确的,无论对城市还是农村,农业银行应完全按照市场化、商业化方式运作,自主地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进行支持,而且为确保农业银行对农业的支持,应规定它对农业的贷款要有一定比例。

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就是官办的并带有行政色彩的“二农行”,其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和低盈利性”的资金和金融服务的性质体现得不多。然而,它目前在农村金融实践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力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总额的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应进一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支农服务水平,重点放在对农户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上。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条渠道,现在基本上只剩下农村信用社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了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邮政储蓄机构是分流农村资金的主要渠道。这些流出的资金基本上用于了城市建设,很少能再流回农村。

为整个中国经济计,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亟待改革,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加强内部管理和提升外部竞争力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内部管理,我们可以:(1)、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具体可以建立分级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贷款定价机制并实施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制。(2)、重点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角度看,“合规”风险管理不仅仅涉及“合规”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管理职能的建设,“合规”工作的开展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制度汇编、检查等传统的“合规”管理过程。“合规”风险管理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真正挑战在于: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金融机构在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确立以核心业务流程为基础、依据相关监管要求对所有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流程进行梳理、整合与优化,完成基于流程的、文件化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完成基于流程的风险库的建立、努力实现业务经营集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市场营销专业化、考核激励科学化和风险控制流程化。最终要达到:培育一种“合规”文化,培养一批复合型骨干人才,掌握一套风险管理的实用技能。(3)、改革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农村金融机构或多或少还带有“铁饭碗”、“大锅饭”的帽子,应改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推行绩效工资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竞争机制。提升农村金融体系外部竞争力的关键则在于:(1)、明确定位服务对象,清晰界定业务范围。农村金融体系内部各机构应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协作,切实做到为“三农”、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边界,进一步构建市场化导向的创新体系的建设,逐步构建市场化导向的创新机制。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创新机制的缺乏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一个致命软肋。因此,农村金融体系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依据,开发出更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产品。资产经营开始由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

(3)、加强电子信息化建设。当今社会早已步入一个信息化时代,任何企业一旦在信息化建设的阵地沦陷,必将失败无疑。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现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然落后于其他同行,因此应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系统应用功能的开发力度,积极推进自助服务,使自助服务延伸到更多乡镇,逐步实现内部管理及服务手段的信息化、电子化,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金融法制体系的思考 篇3

金融立法需注意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立法的优劣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在金融立法方面,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和有层次的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金融机构的退出等方面。

(一)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是金融市场稳定的第一层次的监管,因此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的架构就非常重要。首先,银行作為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法律的重要规制对象。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设立和运行的基本规则。在机构管理方面,我国颁布的主要有《外资银行管理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和《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等。其次,1998年颁布的《证券法》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规定了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设立的条件,对证券行业的市场准入进行了规定。①最后,《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条例》中的第二章规定了关于信托投资机构的设置以及相关的规制等。

(二)金融机构的运行是最主要的部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广大债权人的利益,金融机构的运行也是法律重点规制的对象。在商业银行业务规则方面,有《储蓄管理条例》和《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的有关规定,来规制商业银行的一般行为。《证券法》对证券的发行,交易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对基金的整个运行过程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三)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方面,我国确实不是很完善。在现行的法律体系存在《金融机构撤销条例》来规定金融机构的撤销,以及《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已经规定了这些金融机构被接管和终止的基本原则。②

金融立法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量的话,我国整体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有层次的法律体系。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还是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金融是服务于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构筑一个各个实体经济体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融资渠道。但是现状是农村和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在这方面的立法就很重要。首先,建议立法机关对农村金融机构方面做出立法,可以颁布《农村合作金融法》或者《农村合作经济法》来赋予农村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予以比较高的位阶,来通过这些机构的完善带动服务于“三农”经济的发展。其次,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建议修改《中小企业促进法》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当然也应该针对民间融资提出针对性立法。最后,对金融机构的退出也要提出比较严格的立法。这个情况主要是要针对《企业破产法》来做出针对性的修改,或者制定专门的金融机构破产法。这样的可以是金融机构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退出机制,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发展。③

金融执法需注意的问题

金融的自由发展的结局会产生一个恶性竞争的金融市场,因此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执法是保障金融市场良性竞争发展的必要措施。在我国主要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执法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为领导,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在第五章中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督管理的职责,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对整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赋予了银监会的监督职能,并且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规定了银监会的监督管理职责和监督管理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在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中规定了保监会的监督职责和监管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十章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中给予证监会以监管证券行业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行使金融执法,规范金融行为,促进金融发展。

金融司法需注意的问题

金融司法是救济金融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措施。金融司法主要有金融诉讼,仲裁和调解三种方式。金融诉讼在具体的实践中遭遇了很多困惑,比如起诉容易执行难、行政干预, 执法偏向、起诉费用高, 回款率低、银行缺乏法律人才, 诉讼被动, 难以应付。这就导致了我国金融诉讼的起诉案件比较少,成功率有偏低,这样的后果也就导致了我国金融诉讼在现实的操作中确实起不到保护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可能架空金融诉讼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完善我国的金融诉讼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执法监督, 改善执法环境;(二)克服保护主义, 排除行政干预,依法办好金融;(三)加强法律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法律意识;(四)加强法律培训, 培养银行自身的法律人才;(五)组建金融法庭, 形成执法合力,希望以此来巩固金融诉讼的价值。④而调解和仲裁作为比较有效率的方式,可以供金融机构借鉴。

金融的法制体系主要是由以上三个方面组成,而其中金融立法是根基。金融执法和金融司法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是保证金融健康有效发展的根本,是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金融的执法体系和金融司法都是为金融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因此金融法制体系的各个环节的配合是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前提,促进金融发展的动力。

结语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取得了十足的发展,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金融立法,执法,司法等在这个过程中也很重要。在此过程中,我国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确立了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并且推动金融诉讼的发展。但是金融法制体系还有诸多的不足,因此在今后加强金融立法,完善和协调各个金融监管机构的功能作用,加速金融司法体系改革就推到了金融法制改革的前沿。中国金融法制体系在未来肯定会形成多层次,多体系,系统化的法制体系,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金融法制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经济研究参考,2006,(7)

[2]完善金融法制体系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中国金融家,2005,(4)

[3]金融诉讼的难点及对策,经济师,2000,(1)

注解:

①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02905,2012/4/14,22:08

②当前我国金融法制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经济研究参考,2006,(7)

③完善金融法制体系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中国金融家,2005,(4)

④金融诉讼的难点及对策,经济师,2000,(1)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初探 篇4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 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金融制度, 全国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它主要承担的是为政府管理财政资金和社会信贷工作, 直接对财政部负责, 不存在单独的监管机关来监督银行行为。20世纪80年代后,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铺开, 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独立的中央银行, 负责对四大专业银行的业务进行监管, 在1984年至1993年间, 中国人民银行集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于一身。在这期间, 中国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逐渐建立, 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外资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相继出现,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 仅靠中国人民银行一家从事金融监管已显力不从心。因此, 在90年代以后先后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银行汇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管理。至此, 中国正式形成了由央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并进的分业监管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加强我国金融监管, 抑制金融风险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2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美国经验借鉴

2. 1 多部门监管导致部门间协调难度大, 监管效率低

当各金融机构业务单一时, 分头监管动作较为有序。但当金融控股公司出现, 对这种监管模式就提出了挑战。由于一家金融控股公司, 既从事银行业务, 还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 这样, 三大监管部门都要介入其中, 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属于平级关系, 且各自监管目标和政策会有一定差别, 从而出现具体监管上协调难度大, 管理效率低的问题。

2. 2 存在监管盲区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这类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拥有或控股一些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在内的附属机构。这类控股公司的特点是总公司并不开展金融业务, 而由其所属子公司独立开展相关金融业务。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另一类是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集团的控股公司是一家商业银行, 控股或全资拥有一些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这类公司的特点是总公司开展银行业务, 其所控的子公司展开各类金融业务, 这类公司主要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控股公司下属机构交叉持股, 法人结构复杂, 金融业务也互相牵涉, 这种状况, 无疑加大了监管阻力, 在具体的监控中, 有可能出现规避监管的情况, 从而出现监管盲区。

3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3. 1 改革监管制度, 促使金融创新健康发展

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 成熟度还很低, 传统业务是金融业的主要部分, 金融创新较少, 创新不足现实严重。这种落后的金融体系, 对中国经济的国际化非常不利, 因此, 我们不能因为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出了问题, 就畏之如虎而禁之。相反, 我们应该积极鼓励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但在这过程中, 不可以忘记的是金融监管如何有效发挥风险控制的作用, 为金融创新创造优良的金融生态, 让其健康发展。

3. 2 加快建立金融监管的国内、国际协调机制

美国和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共同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监管部门间的协调存在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防控风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中国各监管机构之间亟须出台相应法规来加强沟通、促进协调提高监管效率。中国目前的“三会一行”的金融监管架构, 由于几家监管机构是平等的“部级”单位, 对重大问题的协调能力较差, 容易出现监管重叠、监管不到位和监管真空。为了增强监管的有效性, 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 应该在现有的协调基础上, 建立国家层面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即建立最高监管协调机构, 该机构负责对金融监管领域内所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 具有协调事务的最后决定权。同时, 该机构还应具有突发事件处置、金融稳定和风险预警、信息共享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协调监管政策和手段, 加强信息共享, 建立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化解系统。监管部门建立对监管对象的集中监管信息平台, 实现监管部门与控股公司的信息联网, 改善信息传递的方式与速度。可以重点对混业集团业务往来进行监控, 及时获取各金融子单位的财务、资产状况和经营动态。

3. 3 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法律不健全是信息不安全、金融无序的重要根源。中国金融立法长期滞后。我国现行金融法规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信托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确立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分类经营体制和业务范围, 但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及性质并不明确, 既无明确禁止性条款, 也无明确设立性条款。容易导致法律真空, 使金融监管缺乏相应的法律指导。因此,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来涵盖所有的金融业务。

3. 4 大力培养高素质金融监管人才

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人员, 知识老化严重, 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因此, 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是未来应对金融风险的关键。首先, 要逐步推进金融机构人事制度改革, 减少并最后消除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人事制度的直接干预, 建立和完善职、权、利相统一的人事任用机制。其次, 根据国际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化经济管理队伍, 对现有的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派到国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实习, 学习现代国际监管知识和技能, 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从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监管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凤歧.改善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7) .

[2]田中景, 牟晓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6) .

[3]易宪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中几个重大理论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 2010 (1) .

[4]美国财政部.美国财政部关于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架构的蓝图[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摘译, 2008 (9) .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四大缺陷 篇5

我公司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多层次的市场还没有形成这是事实。在资本市场中,高风险高收益的有股票市场,无风险低收益的有银行存款,而中间层次,有较高风险和较高收益产品,如债券、基金、产权、金融衍生产品等的市场还不发达。因此当前仍然需要解决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问题。

综观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严重缺陷:

第一是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大。2006年新增融资中,通过银行融资的占85%以上,以银行独大的金融体系与发展金融市场极不协调。这样容易造成银行的风险,因为银行的存款多是短期的,而银行放贷出去的资金却是长期的,造成银行资金“短贷长用”。

二是债券市场发育不成熟。债券产品中,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更少。10多类债券中,只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少数几种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而且间接服务导致成本高。

三是直接融资比重过小,股票市场进入门槛高,使好多企业望而生畏,低成本融资愿望难以实现。据统计,2006年全部外源性融资中,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渠道仅占15%,非银行金融企业的融资需求中高达85%的部分依赖银行贷款,这个比例甚至高于传统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德国和日本。这种融资结构的失衡,使金融系统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系统,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不仅限制了企业融资和资本形成渠道,也阻碍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换。

中国金融体系也存在瑞银式暗河 篇6

影子银行不同于那些摆在台面上的风险。比如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地方政府于2009年大规模举债。根据中国审计署上月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人民币10.7万亿元,占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7%。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上周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将之比喻为“中国版次贷危机”。至少,明处的风险有数据可供分析,而分析也可能产生不那么悲观的观点。中国央行顾问周其仁上周表示,中国经济在1-2年的短期内不会因为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出现债务性的连锁反应。而北京也在研究允许省级政府和符合条件的市级政府直接举债,从而无需依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影子银行的最大风险,正是因为其在逃避了各种监管(甚至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可供分析)的情况下悄悄扩大规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警告银行,不要再让职员协助完成人人贷。据说有些人人贷的年化贷款利率高达25%,造成逐利资金可能大规模流入。中国银监会对现行人人贷的审核标准、还款能力以及借款个人再贷出的可能性表示担忧。此外,还存在其它形式的影子贷款,包括被再打包成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的传统贷款业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影子银行很大一部分不是发生在银行和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两家企业之间。根据“Market Watch”的Craig Stephen分析,企业参与贷款活动的最大动力是非官贷款利率高于官方利率,成为影子银行的一个借贷主体非常赚钱。法兴银行强调,在中国多家非银行企业最近的半年报中,这类非主营业务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利润。SG Research在最近的报告中写道,估计有近人民币3万亿元商业贷款已渗漏至地下银行。野村证券给出的中国影子银行贷款的总额为人民币8.5万亿元。

影子银行会有很多副作用,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较高的非官方利率使财务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根据瑞士信贷的研究,很多原本财务困难的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从2010年上半年的1%大幅上升至2011年上半年的4.9%(这个不良贷款率指2208家A股非金融企业中,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低于利息支出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一个旁证是,8月份中国内地住房项目完工数量较7月份下降,这意味着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现金短缺,无法按期完成项目建设。

凭心而论,如果中国四大银行真有多达80%的贷款全部贷给了国有企业,私营中小企业能够从影子银行借到钱已属不易。不过,绕开了金融监管层,政府、市场和投资者都无法确定整个经济体中的真实杠杆率。之前,来自中国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称,中国新增贷款占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从雷曼兄弟倒闭前的不到100%增加到今天的200%左右。此外,假如所有现金充足的企业都为挣快钱而向高杠杆的困难企业提供资金,系统风险会大到什么程度?

问题出在官方和非官方的利率差。我注意到,北京部分高官和政府智囊已经呼吁放松利率监管,希望官方利率能够适当上调。这既能改变实际利率远低于零的局面,也能够减少影子银行造成的不可控风险。

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研究 篇7

(一)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1. 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住房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智力教育和培训、医疗保健等事业项目,也都需要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支持。专家估计,未来10年,中国每年至少要转移1 000万人进入小城镇,需要投入不少于5万亿元资金。这表明,中国农村对包括金融资金在内的各项资金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2. 农村工业化发展对资金需求量增大。

随着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的逐步转移以及国家对农村工业化的重视,中国农村工业、服务业已经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同农业相比,农村工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

3. 农业产业化升级对资金产生大量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结构不断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目前农业生产正从原有的简单再生产转向扩大再生产,由发展劳动密集型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型逐步转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些都对资金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

4. 农业现代化形成大量的资金需求。

传统农业是以劳动和土地的投入为主,而以机械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农户和龙头企业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必然形成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二)农村信贷资金配置的需求呈现多元化

1. 在信贷资金需求结构方面,农户作为一个基

本的生产经营和生活单位,既需要生产性贷款,又需要生活性贷款。随着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户对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比例将不断上升,生活性资金需求比例则不断下降,而随着越来越多农村企业和中介组织加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资金需求变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2. 在信贷资金需求规模方面,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生产规模差异很大,故资金需求规模各异。

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规定农户及企业的贷款额度,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有些农户所需的较多贷款得不到满足,得到的少量贷款由于办不成事而浪费掉了;二是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收购季节集中收购农产品原料时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由此引发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许多矛盾。

3. 在信贷资金需求期限方面,由于农牧业生

产有自然周期性,这就要求贷款期限要与之相适应。目前一些金融机构规定不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的期限不超过3个月,或者按照日历年度不准超过年底,以至出现在生产过程尚未结束、产品尚未成熟、出售之前就要偿还贷款的情况。

(三)农村信贷资金规避风险的需求日趋迫切

1. 农村信贷服务风险较大。

农业属弱质产业,支农贷款成本高,风险较大。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确保农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这是由于:(1)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始终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2)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农户,为数众多,生产规模小,信息不灵,受市场价格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丰产不丰收等问题十分突出;(3)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普遍低于其它产业。

2. 农村保险服务欠缺,满足不了农村规避风险的需求。

一方面,农业有着强烈的保险需求,但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村农业保险服务却难以开展。由于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缺少国家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加之风险大、经营成本高、赔付率高,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从1994年起,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年下降,险种不断减少,规模逐渐萎缩。农村农业保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二、中国农村金融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在动员资金方面规模不足

1. 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难以对农业生产安排资金支持。

由于农业自身实力薄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更大限度的支持。而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在部分县(市)设立机构网点,并且服务功能单一,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封闭管理,服务范围十分狭窄,对农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安排资金支持,难以发挥政策性支农应有的作用。

2.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营业网点,支农信贷资金明显减少。

1998年以来,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共撤并了1万多个县及县以下机构,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正从农村金融体系中逐步退出。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原本在农村设立了许多经营网点,经营农村信用业务,但由于近些年的国有银行改革,出于追求高利润的驱动,其业务逐渐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而将在农村的经营网点逐步收缩,农村资金供需矛盾更趋尖锐。

3. 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实力所限,不可能支持大规模资金投放。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领域的全面退出,客观上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主要的支农力量。但农信社在长期的支农服务中,由于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已积聚了不少不良资产,原有信贷资金存量相当部分已形成沉淀或被亏损占用;在新增存款方面,因农信社服务手段相对单一和落后,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近两年来农信社经营状况虽有所好转,但新吸收的存款不少用于归还人民银行的再贷款,难以满足农村中的各种资金需求。

4. 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

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业务发展较快,但其在农村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吸收的存款大量上存人民银行获得利息收入,只有极小部分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以支农再贷款的形式回流农村。邮政储蓄每年从农村吸走大量资金,这些都造成了大量农村资金流出的局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成较大冲击。

(二)农村金融组织在配置资金方面能力有限

1. 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狭窄,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不断调整,现已演变为专门从事粮棉收购贷款的银行。由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业务局限于负责保障粮、油、棉的收购和储备资金供给,基本不涉及农村一般资金需求,因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特别是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购销主体日益多元化,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业务也随之急剧萎缩,贷款总额显著下降。这一新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供多样化服务的能力有限,并且其原有的职能定位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2.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不断调整,涉农贷款显著降低。

各国有商业银行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利益驱动下,对贷款的选择性增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支农贷款逐年减少。如中国农业银行目前虽仍有涉农贷款,但农业贷款所占比重已降至10%左右,并且主要是向农村基础设施及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趋于弱化。

3. 农村信用社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

尽管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网点分布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区域,并且在现有农村金融市场占有近乎垄断的地位,但在商业化改革导向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选择性贷款的特征日益明显,贷款结构表现出了日趋严重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倾向,一般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据统计,全国农户贷款约为25%。同时,农户大额贷款担保难。当前农户一般种养业的小额信贷需求,农信社基本能够满足,但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小额农贷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在农户超出小额农贷限额、又不能提供合法抵押担保手续或抵押物不足值(农村建筑物没有房产证)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额支农贷款比较谨慎,农民难以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三)农村金融组织在规避风险方面缺乏风险转移机制

在中国,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农户和农村企业经营风险缺乏分散和转移的机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中国农村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一是受到国家财力限制;二是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要求;三是会对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虽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就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但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是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利润微薄,一般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这类业务,只有政策性保险公司来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致使农村保险业发展缓慢,保险业在农村仍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农业风险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困难。

三、发展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用,创新政策性金融业务

中国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作用,改变其资金来源渠道窄的现状,农业发展银行要定位于纠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主要满足农村贫困户对扶贫资金及公共产品资金的需求。

1. 鼓励农业发展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农业发展银行的金融服务领域是切实承担起政策性金融的职能,要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继续履行好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今后可将支持重点转向科研、技术推广、食品安全储备、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符合WTO绿箱政策的项目。

2. 政策性金融业务统一划为农业发展银行管理。

目前由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的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农业信贷业务以及邮政储蓄资金等,应划为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特别是国家预算拨款用于农业的资金和其他用于发展农业的专项基金,一律存入农业发展银行并代理拨付。

3. 注重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互动导向作用。

现在,中国的银行存贷差有5万亿元左右,这些资金都是闲置的,应该有效地用来支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些农业技术的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地资金,对这类投资,商业银行资金的趋利性导致了其投入的可能性很小,必须要由政策性资金进行前期投入。而政策性资金投入之后可以为商业性的资金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商业性金融可能会跟着政策性金融走。

(二)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

1. 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城市化导向和业务转移不应成为其忽视农村市场的借口,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有长远眼光,虽然当前在农村设立机构效益不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发展的潜力很大,农村财富一定会大幅增长,支持农业发展的效益必将会越来越好。国有商业银行可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行合理布局,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支持这部分经济,在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利润。

2. 从宏观上调控商业银行加大支农力度。

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后,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要坚持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本经营原则,即使支农也不能以行政手段扭曲商业银行这一本性。从国外经验看,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通过行政力量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强迫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而在于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组织自愿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如通过国家优惠政策和货币政策,诱导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三)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体作用,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

1.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

建设新农村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当前农村信用社要着力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力度,要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同时大力抓好业务创新,推出更多的适合农民的、更为便捷的金融产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2. 中央银行应给农村信用社适度的支持。

结合已经开始的农信社体制改革,中央银行应该考虑给农信社适度的支持,尽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活力。解除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因各个改革时期国家政策导向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比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对此类不良贷款予以剥离。对于已经扭亏无望、难以为继的农村信用社,要坚决予以关闭。现行的对农业贷款利息收入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的试点措施应该长期坚持,进一步减轻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

(四)积极发展其他金融机构

1. 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设计更为

可行的机制和渠道,将邮政储蓄抽离农村的资金重新返回有资金需求的农村地区,开展邮政储蓄机构办理社区各类贷款业务的试点。

2. 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稳步推进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支持国内商业性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适当批设一些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研究制定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在资金、税收和再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保险法制建设,尽快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促进农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卫生、医疗、教育及养老等方面的农村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从需求发展的角度构建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2]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王家传,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3).

[4]严瑞珍,刘淑贞.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农村经济问题,2003,(7).

[5]刘晓蔚,谢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城乡金融和谐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07,(5).

中国金融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8

据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 (Consultative Groupto Assist the Poor,CGAP)估计 ,全球约一半的成年人口(25亿人)没有储蓄账户和其他形式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带来经济低增长、贫困与社会不稳定,[1]而金融包容则促进经济增长[2]和平滑消费,[3]增加教育和健康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4]因此,构建金融包容体系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一项重要的金融发展战略。中国目前的金融包容水平低而金融排斥率高(2.63亿成人受到金融排斥,仅20%的小企业得到银行贷款,这一水平甚至低于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构建金融包容体系尤显重要。

构建金融包容体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明确金融包容的指标体系。从国际范围来看,还没有统一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因此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它对缓解中国贫富差距,推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金融包容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金融包容与普惠金融

国内的学者通常将“Inclusive Finance”译成“普惠金融”,但从语义上辨析,“普惠金融”主要指惠及普通大众的金融体系,其目的是帮助全社会实现机会均等和公平正义。“普惠”二字容易使人误认为其首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而这并非“金融”概念的应有之义。将“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译为“金融包容体系”则更为贴切。“包容性”一词更多地强调兼收并蓄和求同存异。“包容”与“金融”组合在一起,旨在强调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至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从而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金融包容”概念既强调经济主体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又强调金融机构在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提升竞争性和创新性, 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选择。有鉴于此,我们使用“金融包容”这一提法。

(二)金融包容的界定

金融包容指“建立有效的、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即让广大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客户获得金融服务”,[5]包括六个核心领域:代理银行、手机银行、金融供应商多元化、金融身份认证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截至目前为止, 学界对金融包容的内涵并无统一的认识。如Sarma认为金融包容指人们都能以负担得起的成本,公正、透明、平等地获得金融服务,其目的在于将非自愿排斥的“无银行服务”人群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储蓄、支付、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6]Fuller和Mellor认为金融包容是为所有人构建一个“可选的”、“福利导向”的(不是利润驱动的)、可信的、负担得起的并且可以获得的金融服务的愿望。[7]印度金融包容委员会将金融包容界定为“确保脆弱性群体如弱势群体和低收入者以可承担的成本获得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和及时充分的信贷”。也有学者将金融包容狭义地理解为银行包容。[8]理解上的差异并不妨碍各国寻求金融包容的努力,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业界主流所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行动方案。

(三)金融排斥的界定及与金融包容的关系

Leyshon和Thrift将金融排斥定义为“阻止某些社会群体 和个人获 得进入正 规金融的 程序”。[9]Sinclair认为金融排斥是“不能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须的金融服务”。[10]Carbo等更把金融排斥看成是社会排斥的一种表现形式。[11]Kempson和Whyley讨论了金融排斥的主要形式,认为其包括地理排斥(因交通不便而无法获得)、进入排斥(因风险评估程序而引起的通路上的排斥)、条件排斥(附着在产品上的条件对顾客不适合或难以接受)、价格排斥、营销排斥、自我排斥等。[12]他们还证明低收入居民、外来户、年老者、失业者、少数民族以及没有组织的或者非正规部门的居民最容易受排斥。[13]Mehrotra等区分了供给边和需求边的金融排斥形式,认为供给边的金融排斥包括银行基础设施不足、低覆盖、证明文件、复杂的信贷程序等;需求边的金融排斥包括金融知识贫乏、服务成本高等。[1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排斥度很高,印度农村中70%的失地农户没有一个银行账户,87%的人不能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信贷。[15]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金融排斥,Pratt等估计1994年英国成年人有26%受到金融排斥。[16]金融排斥是一国获得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障碍,因此,解决金融排斥是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

金融包容与金融排斥相对立,但金融包容并非是将所有被正规金融排斥的对象都吸纳在内,这要区分自愿排斥和非自愿排斥,因文化或者宗教的原因自愿放弃获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不是金融包容的对象,即使是对非自愿性排斥,如果是因收入太低或风险太高而被排斥的消费者也不是金融包容的对象。因此金融包容与金融排斥虽然相对但并非是互斥关系。

(四)理解金融包容应避免的几种误区

一是认为金融包容应将所有人都包括进去。实际上金融包容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得到金融服务,也不意味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不考虑风险与成本, 正如Rajan指出的:“我们不要用善良杀死小微金融运动”。[17]二是认为金融包容是针对穷人的金融服务。金融包容并不仅是针对穷人的金融包容,更重要的是对非贫穷的企业和居民,这对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更为重要。三是认为金融包容的目标是消除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主要是拓宽人们进入金融服务的通路,而不是消除金融排斥。四是认为金融包容就是金融深化。金融包容不同于金融深化, 金融包容与金融深化虽同属金融发展的子范畴,但金融包容意味着金融宽度,而金融深化则是指金融发展的深度。

三、金融包容的国际实践与中国的现状

(一)金融包容的国际实践

金融包容的国际实践开始于2009年。2009年金融包容 联盟 (Alliance for Financial Inclusion,AFI) 在肯尼亚召开会议 , 讨论金融包容的战略问题。2011年金融包 容全球合 作伙伴组 织 (GlobalPartnership for Financial Inclusion,GPFI) 发布二十国集团一起宣称的《创新型金融包容的九项原则》。2012年3月 ,金融包容联盟发布《金融包容玛雅宣言》,同年4月和8月,世界银行分别发布《全球金融包容指数》和《金融包容战略参考框架》,它成为成员国进行金融包容实践的指导性文件。

在国际金融机构及金融包容组织的推动下,金融包容被很多国家列为优先考虑的目标,构建金融包容体系成为许多国家金融政策的终极目标。在此之前,各国已为实现金融包容做了许多努力。美国199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要求银行提供信贷给不富有的人;同年法国颁布了打击金融排斥的法规, 规定个人有拥有银行账户的基本权利;2005年英国组建了金融包容工作组;1996年德国银行家协会建议银行为每个人提供满足其基本需求的银行账户;2004年南非银行家协会引入一个低成本的银行账户——Mzansi,服务于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印度储备银行为了获得更大的金融包容,对低的存款和贷款账户实行实用型账户和通用信用卡;很多国家成立小微金融机构和“自助群体”为金融排斥的人提供服务, 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如孟加拉国2006年以来增加了400万~600万的小微信贷客户,55%的穷人得到了金融服务;越南2006年以来增加了210万小微金融客户等。

(二)中国的金融包容现状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由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首次提出,2010年9月16日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讲道:“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倡导“包容性增长”显示出对其的重视程度。政策层不仅在理论上倡导金融包容,也在工作中践行金融包容。自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战略部署以来,人民银行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破解“三农”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人民银行也积极参加了国际组织有关金融包容实践的各种活动, 并于2011年9月加入金融包容联盟。目前,我国与俄罗斯、美国一起担任全球金融包容合作伙伴第四工作组的共同主席国。虽然中国在金融包容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显得不足。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一份研究,中国近36%的人(约4.85亿人)受到正规金融部门的排斥。投资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仅有20%的小企业获得了银行贷款, 俄罗斯是30%,印度是55%;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企业中 ,中国有85%是没有申请,俄罗斯是95%,印度是96%,也就是说,贷款拒绝率分别为15%、5%和4%。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金融排斥约为55%。[18]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金融发展报告(2012)》,在62个经济体排名中,中国的金融包容指数位于41名,落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 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具体的金融包容指标见表1。从表1可看出,除了正规金融机构账户拥有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外,中国在正规金融机构账户使用率和手机银行的使用上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在正规金融机构账户拥有率上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城市为82.1%,而农村为58%。提高中国的金融包容水平、消除城乡二元差异、缩小贫富差距显得尤为重要。

四、世界金融组织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设计

(一)构建金融包容指标体系的意义

第一,金融包容指标体系是评估金融包容状况的“晴雨表”。定量化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和准确地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包容的实际状况。只有通过定量化的分析,才能找到差距,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第二,构建金融包容指标体系是实施金融包容战略的前提。金融体系的包容性有赖于金融包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而金融包容战略的制定又需要以合理的科学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为参考,金融包容指标体系的质量关系到金融包容战略的质量。第三,金融包容指标体系是进行金融包容国际与区域比较的标准。虽然不同国家有自己的国情,金融包容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它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国在不同指标上与标杆国家的差距,为借鉴先进经验提供数据参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创建金融包容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这对中国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包容数据库(2012)相关指标整理。注:“世界”取世界银行对 148 个经济体调查数据的平均值;“新兴 11 国”取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尼、印度、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韩国、南非、土耳其等 11 个新兴经济体数据的平均值。

(二)国际组织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

1. 金融包容全球合作伙伴组织的金融包容核心指标

在2012年6月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上,金融包容全球合作伙伴组织(GPFI)数据与评估工作组提出了包括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两个维度的金融包容基本指标(见表2)。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可获得性指标与实践

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小额信贷年时提出了“金融包容”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后,这一概念迅速流行开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二十国集团、国际金融公司、金融包容联盟及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等国际组织的努力下,金融包容已逐渐成为一套牵涉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变革等重大问题的发展战略和操作理念。作为“金融包容”实践活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推动金融包容活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一,编撰《金融可获性调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2004年起依据各国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每年为全球187个国家(或地区)编纂《金融可获性调查》(Financial Access Survey,FAS),目前已编写了十本,这一研究成果既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又为各国金融业管理者了解本国金融包容状况并制订金融包容政策提供了决策参考。其二,设计金融包容指标体系(见表3)。其三,提出金融可获性十原则:促进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竞争;构建法律和信息设施以及硬件基础设施;提升人们对金融知识的需求;确保金融提供者的安全与稳健;保护低收入者和小客户免受金融机构滥用支配权的伤害;确保反高利贷法的有效性; 促进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平衡政府与金融机构的作用;有效和高效地使用政府津贴和税收;确保数据搜集、监督与评估。其四,呼吁各国推动金融包容性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各国推动金融包容的关心。2012年4月召开的第85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展委员会会议呼吁各国推动金融包容性增长,在2014年4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上, 副总裁朱民建议非洲保持持续及包容性增长。其五,开展金融包容知识的培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开展对各国监管部门人员的金融包容知识的培训。2014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能力发展机构(ICD)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举办了一周的金融包容知识讲座,推动了各国金融包容活动的开展。

3. 金融包容联盟的金融包容核心指标

金融包容联盟也从可获性与使用情况两个维度对成员国金融包容情况进行了评估 (见表4),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其指标进行调整,考虑是否再加入其他一些指标,比如正规保险产品、存款、投资账户的可获得性、金融素质、金融服务质量、服务获取障碍等。

资料来源:World Bank,Financial Inclusion Strategies Ref-erence Framework[EB/OL].www.worldbank.org,2012,(8):22。

资料来源:AFI,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Core set of Financial Inclusion Indicators[EB/OL].www.afi-global.org,2011,(4):3。注:网点是指能够进行现金存取的正规营业网点,包括传统银行的分支机构、其他正规机构(如小额信贷机构)的服务网点以及正规机构的办事处和 ATM 机;成年人是指 15 岁以上的人口,各国根据自身规定情况调整年龄标准。

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 GDP 之比每千名成年人在商业银行存款的人数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与 GDP 之比资 料 来 源 :World Bank,Financial Inclusion Strategies ReferenceFramework[EB/OL].www.worldbank.org ,2012,(8):51。

4. 世界银行的全球金融包容指数的核心指标

世界银行也从需求方的角度提出指标 (见表5),用以评估和监测各国金融包容实践情况 ,为金融包容有关研究提供基准和标杆。

五、中国金融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组织制订的金融包容指标体系只是为中国提供了参考,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身的指标体系。

金融包容性指标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客观性、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客观、全面反映金融包容性。所选指标必须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程度,确保指标数值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同时,指标体系要能全面反映金融包容性。第二,可比性原则。所选指标要便于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分析,以及便于动态分析。第三,可行性原则。该指标体系应简便可行, 保证所选指标在描述金融包容性时不重叠,充分利用现行统计制度和统计手段下可以取得的基础数据来构建指标,对于部分特别重要的指标和在现行统计体系下不能收集的基础数据,可采用调研手段获得。第四,相关性原则。所选指标要和金融包容性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相互联系。

从事农、林、渔业,为庄稼、牲畜购买保险的成年人比例资料来源:World Bank,Financial Inclusion Strategies ReferenceFramework[EB/OL].www.worldbank.org ,2012,(8):53。

金融包容指标体系由多个维度组成,综观国内外的金融包容维度,有的按产品划分,有的按功能划分,有的按可获性和使用率划分,还有的按产品、市场、机构和服务方式来划分。考虑上述原则,参照国际金融组织的做法,我们拟将金融包容维度分成渗透率、可获性、使用率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这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方面,国际金融组织大多采用二维度(即渗透率和可获性)或者三维度(渗透率、可获性和使用率)的划分,我们倾向于采用三维度的划分,不仅因为这符合国际惯例,便于金融包容水平的国际比较,更因为使用率维度对金融包容指标的构建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我们对国际金融组织的维度划分做了补充, 加入了服务质量这一维度,因为服务质量既体现了金融包容的服务水平,更展现了金融包容的可持续性发展。渗透率是指拥有正规金融机构账户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金融包容的水平就越高,很多文献直接将渗透率作为金融包容的替代指标。可获性指居民户或企业获得银行分支服务、ATM服务或者POS机服务的可能性,这一指标也是金融包容的正向指标。金融包容水平不仅要看渗透率和可获性,更为重要的是要看人们的使用率,如果人们的账户都是休眠账户,则渗透率毫无意义;即使遍地都是银行分支,但人们从不去存款或者贷款,则金融包容水平也不会高。因此使用率在金融包容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指居民或者企业使用正规金融服务的频率,与金融包容水平正相关。金融服务质量指金融企业在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以顾客满意为前提,以创造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为目标顾客提供符合顾客需求的金融产品的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金融服务质量越高,金融包容水平也越高。

金融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考虑国际惯例外,还应体现本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国家,城乡差别大,金融服务也不例外,因此,设计金融包容指标时,应区分城乡,分别进行设计。同时,考虑到居民和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不同的需求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们把指标体系分为中国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包容指标体系以及中小企业金融包容指标体系,分别见表6、表7。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指标体系仅是各省制订自己的金融包容指数的参考,各省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而且,以上指标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摘要: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均表明,金融包容体系的建立对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降低贫困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金融包容水平低,金融排斥率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金融包容体系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能得到机会平等、价格公正的金融服务。要通过渗透率、可获性、使用率及服务质量四个维度才能建立完善的中国金融包容指标体系。

中国构建全球No.1绿色金融体系 篇9

央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在习近平主持召开深改小组会议的第二天,即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指导意见》强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通过再贷款、专业化担保机制、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财政贴息、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措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要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开发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以及相关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按程序推动制订和修订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推动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各类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指导意见》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

将多举措推动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央行31日表示,将通过一系列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推动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但是,绿色金融所支持的项目,收益率一般要低于市场水平,为此,中国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资本投资绿色产业。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鉴于中国现今的发展状况,有必要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再贷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降低投融资的成本,从而提高绿色项目收益的水平。他说,中国将整合目前的各种节能环保专项资金,在国家层面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区域性的绿色发展基金,同时通过央行的再贷款、发行绿色债券等鼓励绿色投资。

中国绿色金融已经产生全球性影响

中国近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令国际瞩目。比如,中国的绿色信贷已经占国内全部贷款余额的10%。中国是全球三个建立了“绿色信贷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中国是第一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即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本国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国家。从2016年年初到现在,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近1200亿人民币,占全球同期发行的绿色债券的45%,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最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在中国境内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这是多边开发银行首次获准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绿色金融债券。包括内蒙、云南、河北、湖北在内的地方已经纷纷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来推动绿色投融资。中国已经宣布2017年将启动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国内绿色金融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对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积极推动,使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和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工作,已经在全球财经政策层面和金融界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探索在本国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和建立包括绿色债券市场在内的绿色金融路径。巴克莱银行的高级官员说,中国工商银行所开发的“环境压力测试模型”是国际同行学习的榜样。欧洲货币的高管对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势头的评论是,中国在一年之内从零成长为“英雄”。印度、新加坡和拉美国家都开始与中国接触,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做法和G20可以提供的支持。UNEP可持续金融项目主管Simon Zadek表示,“中国在系统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开创性的,并已经开始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任重道远

尽管绿色金融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全球范围内还只有很小比例的银行贷款被明确界定为绿色贷款。根据一些国家对绿色信贷的定义,只有5%~10%的贷款余额是绿色贷款;全球只有不到1%的债券是贴标的绿色债券;全球机构投资者持有资产中的绿色基础设施资产占比也低于1%。相关国际组织的估算表明,全球每年需投入几万亿美元开展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绿色金融的发展还面临多种挑战:其中部分挑战是绿色项目特有的,如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困难、信息不对称、分析能力不足和缺乏对绿色概念的明确定义等。还有一些挑战则属于多数长期项目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期限错配等。

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机构体系比较 篇10

一、中亚五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 中亚五国的银行体系

1、哈萨克斯坦的中央银行是哈萨克斯坦

国家银行, 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 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监管及外汇管理等主要职能。哈萨克斯坦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清算和信托业务。截止到2006年11月1日, 共有34个二类银行, 其中14个是外国组织投资银行 (包含9个子银行) , 主要有哈萨克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图兰阿莱姆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中央贷款银行等。

2、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央银行是吉尔吉斯

斯坦国家银行, 负责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 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管理等职能。吉尔吉斯斯坦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及清算等业务。截止到2006年7月1日, 共有22家商业银行 (其中2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家结算储蓄公司) , 180家分支机构, 从业人员约5, 000人, 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信贷银行、德米尔银行、巴基斯坦国家银行比什凯克分行以规模较大、外资为主、实力雄厚、信誉较好而著称。

3、乌兹别克斯坦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

施国家货币政策, 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管理等职能。乌兹别克斯坦的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 截止到2006年10月1日, 共有28家商业银行 (其中国有银行3家、外资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1家和私人银行10家) 。

4、塔吉克斯坦中央银行负责制定和实施

国家货币政策, 履行货币发行、金融监管等职能。塔吉克斯坦的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抵押贷款、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 截止到2007年4月30日, 在以国际考核和清算标准对国内4家基本银行实行改造的基础上,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的商业银行领先在塔吉克斯坦设立分支机构, 开展金融业务。

(二) 中亚五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

中亚五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主要由典当行、信贷公司、证券发行机构及其他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机构组成。信贷公司因根据企业的生产周期和供销结算条件发放一年期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 中亚五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大约在一千家左右。

二、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领导, 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 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 中央银行。

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 截止到2006年末, 有总行1家、大区分行9家、2个直属营业部、326个中心支行, 1, 827个县 (市) 支行。

(二) 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统一监督管理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业务范围、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促进银行业改革开放等职责。截止到2005年末, 在全国共设立银监会机构2, 100家。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加强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完善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强化期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截止到2005年末, 在全国共设立证监会机构472家。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促进深化保险公司改革、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加强和完善保险监管、完善保险监管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加强诚信建设、加强国际保险监管合作、支持经济发展。截止到2005年末, 在全国共设立保监会机构35家。

(三) 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制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 以优惠的存贷款利率, 直接或间接地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特殊的资金融通。截止到2005年末, 全国共设立中国进出口银行16家、国家开发银行38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 176家。

(四)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在全国开展非常全面的商业银行的资产 (各类贷款、贴现等) 、负债 (存款、拆借等) 及中间 (汇兑、支付等) 业务, 截止到2006年末, 在全国设立国有商业银行总行4家, 分支行66, 804家。非国有商业银行总行13家, 分支机构6, 097家。截止到2002年, 在全国设立城市商业银行4, 961家。

(五) 非银行金融机构。

截止到2006年末, 全国共有农村信用合作社19, 348家, 邮政储蓄机构35, 811家, 企业财务集团71家, 外资银行209家, 外资代表处242家。截止到2005年末, 全国共有创新类和规范类证券公司30家,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53家, QFII34家。截止到2005年末, 全国共有保险公司93家、保险中介专业机构1, 800家和保险兼业代理

提要本文结合长期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 提出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系, 阐述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房地产;投资;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房地产项目运营周期包括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前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营销四个阶段。项目实施前准备又包括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各阶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备对外预售条件后可进行项目营销, 项目的实施和营销阶段有一定的重合。房地产项目投资贯穿其中, 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前准备阶段虽然投资直接额度小, 但对整个项目运营周期投资的影响程度大, 是项目投资的事前控制阶段;项目实施和项目营销阶段对项目运营周期投资的影响程度虽然小, 但项目投资却主要发生在此阶段。因此, 对房地产项目实行有效的过程控制是实现房地产项目投资管理目标的关键。

二、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

机构120, 650家。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机构体系差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不仅机构种类齐全、规模庞大, 而且在业务种类、体系结构、服务对象及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这是中亚五国的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比较合理, 经济适应度较高。中国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同时, 积极利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大力支持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特别是中国的东部发达地区, 储蓄投资转化比率很高, 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多元化结构, 可以满足企业不同的资金需求, 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也为企业提供了进行技术改造、发展生产、采购设备等中长期贷款, 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以实力强、信誉高的企业和贷款项目为主, 有效地降低了贷款风险。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比较健全, 金融机构的种类、业务品种比较齐全。商业银行分布合理, 特别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经济活动的参与

房地产项目投资过程控制

□文/陈爽1樊春阳2余龙娥3张东强4

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过程控制体系, 就是在不同投资阶段, 针对不同的投资目标, 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对房地产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行控制而建立的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可以按投资目标性质和时序不同划分为不同子系统, 如决策控制子系统、设计控制子系统、招投标控制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实施控制子系统、结算控制子系统、后评价子系统, 各子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是过程控制区别于其他控制方法的特点。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投资组成按其性质结

能力很强, 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较强。随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顺利进行, 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机制、信息披露等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大大提高了中国商业性金融机构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截至2006年末, 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8.9%, 资本充足率为8%的金融机构大幅度增加。

中亚五国的金融结构不尽合理, 经济适应度不高。中亚五国融资模式以银行为主导, 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的依赖程度较高。因为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股权集中度高, 企业偏好银行融资, 银行体系没有很好地发挥储蓄转化投资的作用, 引进资金显得尤为重要。

中亚五国的银行体系脱离实体经济。中亚五国商业银行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的条件下建立的, 脱离实体经济是转轨时期最主要的特征。银行业务中短期贷款比重大, 长期贷款比重极小, 投机性投资大大高于生产性投资。长期贷款占比低, 技术改造、发展生产、采购设备的贷款金额不大, 实力强、信誉高的贷款对象和贷款项目数量有限, 贷款风险合发生时序大致可分为六部分:一是土地费用, 主要包括拆迁安置费、土地管理费、征地补偿费、土地税等;二是技术服务费用, 主要包括勘察费、规划费、设计费、审图费、招标费、监理费等;三是政策性费用,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工程费、墙改费、消防费、规划管理费、开发管理费、交易手续费等;四是建安费用, 主要包括土建、安装、装饰、设备等费用;五是配套设施费用, 主要包括供水管线及增容费、供电设施及增容费、排水管线及设备费、园林绿化费、安保技防费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费用等;六是其他费用, 主要包括贷款利息、税收、运营管理费、分摊到项目的开办费等。这些

高, 贷款保障机制发展滞后。

中亚五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不够健全。中亚五国金融机构的种类、业务品种比较单一。商业银行分布过于集中, 中小银行比重大, 商业银行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能力弱, 主要从事流通领域的短期贷款。

中亚五国的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较弱。以哈萨克斯坦为例, 据哈萨克斯坦国家银行统计:截止到2006年3月末, 本币存款达32, 438亿坚戈。正常类贷款占57.5%, 可疑类占39.9%, 损失类占2.6%。银行系统总资产和贷款发放额增幅都很高, 表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回升, 银行业的发展也出现好转;但由于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依赖度高, 中小银行比重大, 金融机构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的分析, 得出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不仅种类齐全、规模庞大, 而且在业务种类、体系结构、服务对象及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 这是中亚五国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中亚五国,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新疆金融学会课题组.中国 (新疆) 与中亚五国经济互补的领域项目及金融配套资金支持的选项研究.2009.

上一篇:危机应对的SWF战略下一篇:术中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