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2024-09-04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精选十篇)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篇1

一、研究教学目标和《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考试说明》中教学内容的“尺度”。

研究和认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必修学业水平测试主要属于合格性考试,因此考试着重于对学生进行高中化学学科范畴的人文或社会科学专业现代公民应有的科学素养的考查。高考的应试色彩根深蒂固,高中化学的教学必然要适应高考,虽然说高考应具有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和为高校选择新生的两大功能,但事实上,后者的功能体现远超过前者。高考按培养学科专家的要求对考生来命题,就必然会在化学的符号系统和计量系统上加大选择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情况合理把握教学的度。例如在原子量的教学必修课程中不宜对该概念条分缕析,而应将其作为学生学习入门的拐杖。哪怕是跌跌撞撞、朦朦胧胧,只要进了门,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并能利用它们进行相关计算,就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必去理会概念及其表述的问题,否则必定事倍功半。

二、课堂教学研究的“效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课堂效果如何,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永新在《理想的课堂》中谈道:“理想的课堂学生和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无效参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同,决定着其在课堂上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问题的设置要力争做到难易适中,有梯度,有层次,由易到难;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课堂教学内容易于实施,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既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教学,又能兼顾高考,让优生吃饱,为以后学业打好坚实基础。

三、课后辅导的“力度”。

如果课堂教学热烈而精彩,师生都感到很成功,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可能有的学生仍没有搞懂弄透,学生常犯的错误在一些学生身上很难改变,非智力因素导致成绩上不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后辅导、督查,及时搬开学生学习上的“绊脚石”,对部分尖子生个别指导,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后串联,局部内容加深拓宽,为学科竞赛、高校自主招生提供苗子,为培养未来的化学专家而努力。通过课后辅导,“提优,补差”,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后练习设计的“梯度”。

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老师在习题设计上要下一番功夫,题目类型要全,题量要适中,题目难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梯度,可分为三个等级:A为基础题占60%,B为提高题约占30%,C为拓展题约占10%(主要为选修化学的学生而设计)。这样通过课后练习,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做相应的题目,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A为《学业水平测试》及格要求,B为《学业水平测试》冲A的要求,C为高考要求。老师将重点习题点给学生,在习题处理上降低难度,目标明确,这样能让少部分学生“吃饱”,提高化学成绩。具体做法就是使用“课时练”。“课时练”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考点精心设计一些训练试题,用于检测教学巩固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过程,这一环节要求做到以下六点。

1. 训练试题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量力性;

2. 训练试题要有坡度、深度和一定的广度;

3. 训练试题要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4. 题型和训练方法要多样化;

5. 要针对学生易混、易错、易忽视的问题设计训练试题;

6. 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题库,养成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的习惯。

五、专题练,模拟练的“精度”。

在教学中测试是必需的,素质教育也不排除考试。学完一个专题或在模拟测试中,教师一定要在选题上与所学内容紧密有关,适当给予拓宽,不能照抄照搬现成的试卷、资料中的习题,特别是高考题。专题测试必须做到“精选、精练、精评”,有了精选才有精练,出试卷时要发挥全体备课组的优势,批改时要全批、全改,打上等级,部分学优生或学困生要坚持面批,当场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出错误的根源及时给予补弱,对于错误率极高的题目,要做到精评,针对具体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共性及根源;对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生,要规范适量的练习,逐步实现由懂到会,由会到对,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表达的严密性。美国心理掌中学家桑代克认为,每次练习之后没有反馈,学生就无法使正确的理解、分析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得不到矫正。因此,训练之后,教师时学生的错误问题要及时反馈。对普遍存在的错误或一些倾向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借以矫正学生审题、理解或推理上的偏差,帮助学生强化薄弱环节;对于典型的综合题,要把学生各种解法归纳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教育学生学会用最合理、最简捷的方法解题,规范分析、推理、运算过程,并用学科语言、符号及要求给予准确表达,总结批评,纠正错误。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篇2

本 章 说 明

一、教学目标

1.以金属矿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例,认识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体会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3.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4.以聚乙烯为例,了解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二、内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众所周知,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必须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贯穿本章始终的重要核心观念。

以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为例,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和产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背景的角度,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培养做出明达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有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主要包括无机物之间的转化(在固态和溶液状态下,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机物之间的转化(裂解反应、聚合反应)。因此,本章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内容选择和呈现

(1)突出主题,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根据课程标准,本章主题是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化学变化不断地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获得有用物质和获得能量),利用化学变化还可以创造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质(主要指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从而使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二是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应该承认,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主题,高中必修课程中只能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这些问题。

本章从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引入,通过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冶金工业的重要科学基础,化学方法是由金属化合物转变成金属单质的惟一方式,金属活动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是选择金属冶炼方式的主要依据。通过一些实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认识金属冶炼过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改进工艺条件、节能降耗、回收废旧金属制品等,就成为了与冶炼金属同样重要的问题。

海洋资源的开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仅以海水为例,如何使其中溶解的大量有用物质为我所用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同金属冶炼这一古老产业相比,海水资源的利用还处于相对初始阶段,从化学变化角度来看,主要是在海水中各种元素的提取绝不像在实验室进行的试管实验那样简便易行,这里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像海洋一样广阔和深远,也会使他们认识到,一些化学原理并不复杂的过程在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学生比较熟悉化石燃料作为能源的利用,对化石燃料作为重要化工原料可能了解并不多,况且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还是更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限于课时和知识基础,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只能对此形成一些粗略的认识,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化学成分、石油化工生产的一般过程和原理、应用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以及石油化工生产的发展趋势等。

塑料、合成纤维和橡胶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目前主要是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生产的,这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石油化工同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石油化工给人类带来的诸多好处,认识化学在物质生产领域的极大创造性和重要价值,提高学习化学、化工的兴趣,提高参与讨论诸如白色污染、可降解塑料等有关社会问题的科学素养水平。

环境保护同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章教材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三个主要领域,即环境情况的监测、三废的治理以及寻找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绿色化学)等。通过一些“思考与交流”活动,认识含硫、氮氧化物形成酸雨及其化学控制的原理,分析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的成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讨论在化学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提高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自觉性,培养珍惜资源、珍爱生命、爱护地球等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

“基础性”表现在紧紧围绕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这些人类重要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如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其应用;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典型非金属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转化;④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蒸馏、分馏;⑤具有典型结构的有机物──乙烯的聚合反应等。

“时代性”表现在关注自然资源开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努力揭示化学在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化学是人类开发和利用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物质资源的重要科学基础,也是节约和拓展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科学基础。再如,化学在环境监测、“三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绿色化学的原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适当地引入了现代化学的观念,如多金属结核、超分子(对大多数学生不做教学要求)、原子经济等,对传统的知识内容进行了更新。

“选择性”主要表现在除了课程模块的选择性外,在基础模块内也体现选择性。如教材内容的典型性和示范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和补充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可以指导学生上网、去图书馆、科技馆和实际生产中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也可以进行专题的报告,从而丰富教材的内容;再如通过一些栏目、活动等,满足对于不同学生兴趣、爱好,启发他们更深入对某些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

(3)更新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通过多样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如资料卡片“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海水提溴”、“甲烷水合物”;科学视野“自然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壁虎的脚与胶黏剂”以及科学探究、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活动,不仅如此,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改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只重视知识理解和掌握等学习结果的倾向,向追求多元化学习目标、重视过程的理解和体会的转变;改变教材内容是惟一正确知识的倾向,向开发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的多种、开放、互动的教学资源的转变。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篇3

【关键词】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教学衔接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人类生产、生活中,近年来,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数以万计,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世界,有机化合物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选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正是针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学会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提高关于有机化学的科学素养。

一、学生在有机化学选修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学生进入高二选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反应该有机化学很难学,教师认为讲明白的内容,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由于新课程体系将高中有机化学课程分成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体系被削弱,学生对必修2课程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内容没能做到顺利的衔接以及合理的转化。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选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时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修阶段的有机物学习以物质—性质主线,学习的都是有代表性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机物,学生学习兴趣较高。选修课程的内容则以学科为中心,与生活联系较少,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选修有机化学以有机物的角度切入,突出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有机物数目远远多于无机物,有机物的概念、名称在选修教材中密集出现,对这些概念、名称、结构式书写有很大的抽象性和陌生感,而且这些概念的要求又较深,多属于理解应用的层面,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大,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2、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没有改变。选修课程“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内容体现的特别明显,有机化合物结构立体性强,学生空间思维没有完全形成,对于有机物难以建立“物质—结构式—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单靠记忆,加重了学习负担,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3、对有机反应理解方面的障碍。首先是有机化学的概念、物质名称繁多不易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各类有机物的典型反应没有理解到位,不能延伸到官能团、同系物的性质;再次是对有机反应的本质区别不清,造成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不能明确区分。有机化学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学生没有理解、运用规律,因此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机化学必修与选修课程教学衔接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意义,意义在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环境,适当的知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将必修课程的知识内容和选修课程的知识内容衔接起来,是缩小模块间差距,解决学生高二后学习有机化学困难的重要手段。

1、处理好必修和选修内容当中新知和旧知的关系。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在教材中会出现知识内容的交叉与重复,对于这部分内容应当充分重视,体会教材设计者的意图。教师要掌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二是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找到新知与旧知的契合点才能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到最低。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在自身能力的范围内,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己所用,而不是牵强附会,建立连接。

2、处理好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与提高。

必修模块主要学习典型的有机物的性质、用途,极少涉及反应原理,内容缺少系统性。到了选修课程阶段认识的有机物种类增多,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式,此时不能仅仅只要求学生建立 “物质—结构式”这一独立的联系,而应该要求学生逐渐转变成“物质—结构式—结构—性质” 这样的认知,即学生能够从从结构式上看出该物质的空间结构,从结构能推理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这就需要学生对结构式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些直观的手段和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理解。其次要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模式,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先分析有机物的结构,根据官能团来推导有机物的性质。学生能够熟知官能团和对应的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就变的简单很多,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归类、简化,让学生掌握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

3、注重化学用语的衔接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符号,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 “名”与“实”的关系。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要注重不同学习阶段化学用语内涵的变化,关注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认识的改变,注重化学用语的衔接,帮助学生从化学用语的使用上逐步达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化学用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以物质的结构式为例,学生在必修课程阶段认识了不同代表物的结构式,根据不同物质的结构式,知道它们所指明的物质和物质的结构。

4、注重教材中实验的衔接

进入高二,理科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很快的被复杂的学科知识和繁重的作业淹没,出现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机低下的情况。化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由于很多物质的认识是基于实验,实验又以其现象直观,参与度要求高等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选修教程中出现的实验可以看出,实验内容的设计也是具有衔接性和发展性的。

5、注重培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的能力,对于一些问题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和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完成一些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的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教会学生自学。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协作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从而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不容易遗忘,学习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J].化学教育,2006,(1):31~32.

[2]孙建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陆军.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必修和选修内容教学的衔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4):33-34.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篇4

一、评价原则

1. 实施多种评价方式, 进行三个维度的评价

新课程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需对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例如:《必修1》“硫”一节学完后, 我设计如下习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你对含硫元素的物质家族有哪些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是硫元素家族中的核心成员,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 绘制它们之间的转化图, 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它们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 除了它们之外, 对于硫元素家族的成员, 你还知道哪些?列举三例。

2. 关注知识深广度, 把握好评价的尺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评价时, 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 不要随意地扩大评价深度。对于概念知识的评价, 要注重评价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让学生在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评价。

例: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 上面写着“干燥剂”, 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 (CaO) 。

(1) 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2) 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的理由是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 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两例, 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二、适当进行纸笔评价

1. 纸笔评价策略

在纸笔评价中, 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上, 应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 在题目中融入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例如, 学完《必修2》元素周期表一节后, 可这样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纸笔评价:

例: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 液化后在管内循环, 蒸发时吸收热量, 使环境温度降低, 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 但它们不是有毒, 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根据现有知识, 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的变化趋势如下:

(1) 化合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____>H2O、HF;

第三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化合物的毒性:PH3>NH3;H2S>H2O;CS2>CO2;CCl4>CF4。于是科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2. 在纸笔测验中要体现STS内容

一方面,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纸笔测验中的试题情景素材体现STS内容, 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问题背景中解决相关的核心知识问题。另一方面, 要关注STS内容的测查, 在测查中注意问题的真实性和开放性。

如利用下面的试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测查, 同时体现STS思想:

(1) 常见的大气污染分为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二次污染指的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 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 如2NO+O2=2NO2, 则二氧化氮就是二次污染物, 由二氧化氮导致的污染就是一氧化氮的二次污染。下列物质: (1) SO2; (2) NO; (3) NO2; (4) HCl; (5) CO中, 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是_________。

综上所述,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评价机制的改革方向, 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全方位挑战。面对新形势, 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兴趣, 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程提出了要用多样化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 以评定促进学生的发展, 建构起新课程体系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 本文从“评价原则”和“纸笔评价”两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和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评价方式,评价原则,纸笔评价

参考文献

[1]王磊, 陈光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篇5

回首刚刚结束的这一学年度,我觉得自己有得亦有失。有得在于自己在化学教学的业务、教学基本功、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熟练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12月份连云港市“课堂教学现场会”在我校的召开,让我们有了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本说让星期五上午第三节课有课务的老师多准备,到时候可能有很多的校长推门听课。说实话,当时觉得自己挺倒霉的,怎么偏偏摊上这课了呢?很是紧张,心里面也直打鼓。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得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不能给自己丢脸,更不能给学校抹黑呀!!于是便紧锣密鼓的投入到这节课的准备中了。备课,修改;再备,再改;反反复复的不知修改了多少次。从素材的准备、课件的制作、教学案的编写以及课堂达标练习的选题都作了充分的准备。每天早起晚睡,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一定要把这节课上好。磨课时我将自己编写的教学案递给嵇友路组长和管保文老师看,讲述自己对这节课的设想和构思。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就开头的引入、学生活动的设计、中间教学环节的衔接以及过程中教师归纳性语言的描述都一一进行敲定。在临上课前两天,分别在高二(4)(7)(8)进行试上,每上一个班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最后时间还误差两分钟,又与老教师探讨、揣摩,最后进行敲定。最后上课时,无论是教学环节、课堂容量、课堂时间的把握上都恰到好处。得到了我们全体高二化学组的老师和所任班级学生的一致好评。这节课打磨的经历让我感悟了许多、亦收获了许多。在此期间我虽然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我认为值得。我告诉自己:我有能力做好学校交给我的每一件事;我有能力上好我的每一节课,只要我努力。今后我会继续脚踏实地的做好学校交给我的每一件事,上好每一节课,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和学情的指导。化学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也就是说,化学中的许多内容是需要记忆的,只有记住了,你做题才会联系到相关的知识点,比如说某些物质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某些特殊的反应或反应中某些特殊的现象等等都需要我们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慢慢的长期积累,积少成多,做起题目或思考起问题便简单多了,否则便无从谈起。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他们也便跟学着做。会学才能学得好,你要是不会学,就会事倍功半。与此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典型的解题方法,与学生读题、审题、破题,这样无形中便教会了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有时受时间限制,某些题目会讲得比较快,导致了部分基础较差的或反应比较慢的同学跟不上。对此,我也很是着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看着这些学生不管,让他们掉队呀。课堂上我也经常鼓励他们如果有少数听不懂的或跟不上的内容,下课要跟我讲,我会重新再给他们讲一次。有的同学会来,而有的不懂也不来。我调查了一下,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①下课后问同学便懂了;②似是而非,不懂装懂,懒得再问;③对学习不积极,不想问;④想问,但找不到时间。我想下学期着重在这一点上下功夫,一方面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讲课或平时讲题目的时候慢一些,让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跟上我们的教学步伐。有时想想也挺无奈的:想讲的慢一些,可课时又不允许;有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可又有一少部分同学跟不上。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只有在课后的时间上想办法,有时间多找他们谈心,激励他们多问,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

教学中,还要能够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多与学生们接触,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对一些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对他们多给予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例析生物必修三热门考点 篇6

本考点多以“生长素”为主要考查对象,在高考命题中多以坐标图、图表、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为背景。考查时常与酶、物质的鉴定和跨膜运输、细胞代谢、物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例1 将燕麦放在适宜条件下黑暗培养7天后,从生长状况相同的一些胚芽鞘上分别制取两种等长的切段(S1、S2)若干。然后将两种切段分别在不含外源激素、含生长素、含赤霉素(生长素与赤霉素浓度相同),适宜条件下继续培养3天观察记录结果。结果如图(其中图3为第3天测量的伸长值):

[S1切段][S2切段][1天][2天][3天][C][G][Ⅰ][G][C][Ⅰ] [切段S1对激素的反应][切段S2对激素的反应][胚芽鞘的不同部位取等长切段][伸长(mm)][C组 不含外源激素][G组 含赤霉素][I组 含生长素] [5

4

3

2

1

0] [图1][图2][图3]

(1)胚芽鞘尖端、幼芽、幼叶等部位都能产生生长素,图2中,I组与C组相比,I组的S1段伸长不如C组的原因:

(2)从图3可知, (激素)对S2段的伸长促进作用更明显,主要体现了该激素的哪种生理作用:

(3)如果分别用DNA合成抑制剂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S2段后再进行相应实验,则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是 抑制剂处理过的切段S2。

(4)某同学利用若干等长的S2段、含14C赤霉素的琼脂块及空白琼脂块,设计实验证明赤霉素无极性运输特点。但只做了一组实验,请右下方框中补出其对照实验,并写出各自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实验1][实验2]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空白琼脂块][含14C赤霉素

的琼脂块]

实验结果:

答案 (1) 胚芽鞘的尖端S1含内源生长素,过多的生长素促进尖端生长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

(2)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3)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4)

[实验2]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空白琼脂块][含14C赤霉素

的琼脂块][S2]

实验结果:实验1和实验2中的空白琼脂块中都能检测到一定量的放射性(含14C的赤霉素)。

解析 (1)图2中,I组与C组相比,I组的S1段伸长不如C组。因为C组未施加外源生长素,而I组施加了外源生长素。S1切段属于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内源生长素。因此对于I组而言,内源生长素和外源生长素导致生长素的浓度太高,减弱甚至抑制了S1切段的生长。

(2)从图3中可知,施加赤霉素的G组对S2段的伸长作用最明显。

(3)S2切段属于胚芽鞘下端,该切段内的细胞不再分裂,但是会伸长生长。由于该切段内细胞不再分裂,因此细胞内不再进行DNA的复制,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该切段内细胞会伸长生长,依然会有蛋白质的合成,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会影响细胞内的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影响S2切段的伸长。

(4)本小题要求设计实验证明赤霉素无极性运输特点。要先弄清极性运输的特点: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因此在设计实验时,只需证明赤霉素能否从形态学的下端向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即可。所以实验2中只需将S2切段颠倒180°放置即可。

点拨 该热门考点中,大家注意对类似实验分析与设计的归纳和总结:

(1)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向为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见必修三课本P49,技能训练);

(2)探究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见必修三课本P51,探究);

(3)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一般教辅资料均有归纳)。

该热门考点中,不管题目如何改变,其核心是一定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1)生长素的产生: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其合成不需要光。

(2)生长素的分布:①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②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

(3)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见下图)

①方向: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

②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③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而横向运输是由单侧光(向光侧→背光侧)、重力、离心力等因素引起的。

热门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考点多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背景,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的难度和形式多元化,因此在复习时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种群、群落与演替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全球环境问题等)的前提下,加强对重难点内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突破。

例2 下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排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高山、河流、村庄在生物种类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 结构,其中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是 。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 能力。

nlc202309031425

(3)根据图示推测,A处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2月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是 。

(4)调查表明,近年来高山冰川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哪一个环节? 。

答案 (1)水平 太阳能、工厂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氧气 自我调节

(3)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 温度或光照

(4)化石燃料的燃烧

解析 (1)图中高山、河流、村庄呈镶嵌水平分布在不同地段,因此高山、河流、村庄内的生物也呈现水平分布,故属于水平结构。注意题干中的信息“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因此可得到答案。要注意的是,不要自己认为村庄会向河流排放生活污水,而回答“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题干内没有明确给出的条件,不要自作主张地添加。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使得水体中好氧性细菌数急剧增加,水体中O2含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村庄附近的河流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3)据图可知,A处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增多,吸收了水中的无机盐。12月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温度太低,也可能是光照时间太短。

(4)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大气中CO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从而造成高山冰川越来越少。

点拨 (1)图解水体富营养化后产生水华或赤潮的原因: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藻类植物、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水中溶解氧减少][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水华或赤潮][有氧呼吸][需氧微生物

分解][汇 集][死 亡][厌氧 微生物]

(2)能量流动模型分析:(见必修三课本P94~95,图5-6、图5-7、图5-8)

解读三图中的“同化量”:

①同化量=摄入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

②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③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

④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的去路有三条:

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自身呼吸消耗。

⑤在一定时间内,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的去路有四条:

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自身呼吸消耗;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也未被本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即“未利用”。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篇7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关注生物必修教材里的习题 篇8

面对这两道题的得分率, 首先反思自己对教材的复习, 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是不是有走马观花的意思, 即肤浅的表面的复习;其次分析学生对教材的研习情况, 发现学生更是走马观花, 因为教材中习题都写着答案, 只是眼睛看了, 没有过多的思考, 记忆后又忘了。

一、教材里的习题引发思考

本人对复习策略中的第三步进行补充修正, 一个月以后的模考, 理综试卷生物部分我编进去一道教材里的选择题, 两道由教材里的12道判断题组成的选择题, 想探究学生对教材的复习掌握情况。题干如下:

在重大考试里, 对教材里习题进行的两次检测, 通过对得分率的比较, 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第一次检测, 出发点非常简单, 就是想探究学生读书了没有, 记住了没有。检测结果得知, 得分率不理想, 自己还在考试分析会上, 总结说, 学生不重视书本, 只埋头手里的资料, 还怪学生没有好好研读教材, 忽视教材。而整改之后的第二次检测, 得分率并没有大幅提升, 而且学生对教材里的试题的严密性提出质疑, 这刺激了我, 我开始思考, 我是不是太相信教材里的习题, 或者说, 我低估了它的分量, 以为简单, 学生就应该答对。

二、潜心研究, 意外发现

1.对教材里的习题讲解不够透彻

例1.必修三第82页判断题: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部分学生认为:最先出现的动物是腐食性的, 土壤小动物, 像蚯蚓一类, 还有大量的单细胞原生动物, 认为此题是错误的。如果早早告诉学生, 腐生性动物出现于植食性动物繁盛兴起时, 因为此时细菌的分解效率无法赶上废物产生的速度, 学生就不会纠结了。

例2.必修一第13页选择题:血浆中的水来自于哪里, 这道题考查的是血浆里水的来源和去路。血浆里的水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和从消化道吸收的水。如果从内环境来说, 经消化道吸收的水先进入消化道上皮, 进入消化道毛细血管外的组织液, 再进入毛细血管, 成为血浆的成分。所以建议题目稍作改动, 为“血浆里的水直接来自?”这样就不会有歧义了, 也说明是该题目不严密影响了得分率。

2.检测学生基础知识, 掌握不牢, 令人担忧

例如, 必修一中:只有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能通过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学生判断是正确, 说明对细胞膜的跨膜运输理解模糊, 以为小分子物质因为小, 所以只能通过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而忘记了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转运的。

3.教材里的习题可以检测一轮复习效果

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别的地方找试题, 教材里的习题就是最好用的。要想好好利用教材里的习题, 检测一轮复习效果, 需把章检测的选择题和将判断题编辑成的选择题, 作为小试卷的选择题部分, 即6+4模式, 然后编辑五道非选择题, 用一节课限时做完, 收卷批阅, 一周一次, 两周作比较, 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防止学生对试题死记硬背, 将判断题进行改造, 检测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 必修一76页, 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 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 改为当成熟植物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 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等。

对教材里的习题, 要本着批判和接受的态度, 讲解透彻是非常必要的, 最重要的是, 经过本人亲自检测, 发现习题的分量, 更坚定了对一轮复习方法的正确选择。

摘要:通过检测发现教材里习题的分量。

关键词:教材里的习题,检测,反思,改造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化学必修课教学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课,教学

高中化学《必修1》是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第一个模块, 承担着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衔接、为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打好基础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因而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化学必修课的特点

从教材的宏观体系看, 《必修1》注重把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相结合考虑, 因此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而更多考虑其知识内容的切入、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 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 其顺序的编排, 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必修1》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的化学核心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性质及其应用、对持续发展观念、化学方法等。由于有些内容在后续相关模块中还将出现, 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充分注意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必修1》教学的又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各种资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必修课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与初中自然课程中化学部分内容以及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必修1》中不少内容既是初中知识的延伸, 又是选修内容的基础准备, 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特性, 在学科教学中既不老调重弹, 又不能走得太快, 努力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正确把握基础知识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学科教学知识体系, 往往会把教材中最富个性和特点的探究活动等栏目丢在一边。事实上, 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 更富“含金量”。因此, 教师不应忽视教材中的这些师生活动, 而应把化

学基础知识教学与化学研究方法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当然, 教师同样不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活动中而忽视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

3、课时要求和教学容量的关系。

表面上看, 化学必修内容几乎涵盖了原有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 而课时却大大减少。正确处理好这对矛盾, 关键是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 准确把握课程目标要求, 站在课程的高度, 用全新的理念来审视教学体系, 抓模块的核心内容不盲目地追求大而全, 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的欢度和深广度,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指导要求与自主创造的关系

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各地学校不同的条件, 灵活运用, 实事求是地选择教学方法, 这也就是最优化的思想。

对于教科书中安排的许多实验、科学探究等活动, 要努力认真组织和实施。建议安排一些内容作为学生分组实验, 实质是为了让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实验。因此, 教师对教科书中的实验不仅要做、会做, 还应该十分有把握。对于实验空条件已具备、学生能在课内完成、能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而且比较安全的实验,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完成。教师要努力去改进实验,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成功率更高。

三、必修1教材教学方法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1起始部分的教学过程应努力创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领悟一些新的概念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蒸馏、萃取等, 从而位他们体验探究活动过程的乐趣, 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高中学习过程中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的过程。注意与初中自然学科相关知识的衔接, 要把握好教学难度, 确保学生的可接受。计算一定围绕概念理解和应用服务, 不要在理解还不深刻的时候盲目地追求过难的题目和过多的计算类型。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 有的学校实验条件良好, 有的学校实验条件可能比较差, 因此学生的实验水平参差不齐。应利用粗盐提纯这一涉及基本操作比较多的典型实验, 复习实验原理和步骤, 使所有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这部分的实验教学中要强调实验的规范性, 让学生掌握实验程序, 要求学生做到, 实验前做好预习, 熟悉实验的内容, 制定实验的方案, 了解安全操作事项, 检查实验的仪器和药品;实验时要认真观察与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习惯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为了确定某一离子的存在, 还要设法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在学生学习了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物质分离方法后, 要帮助学生比较和归纳, 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和要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质分离的事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对于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两部分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其核心是离子反应。电解质的概念是离子反应的基础, 离子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掌握教科书内容的深广度。例如, 讨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仅限于复分解反应, 可补充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但仅限于已学过的简单方程式 (不宜拓展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 如过量、不足量等) 。要注意控制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要一步到位, 应在此后的学习中不断巩固和丰富。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部分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酸、碱、盐、氧化物间的转化关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酸、碱、盐、氧化物的转化关系, 并尝试用这种转化关系解决化学中的问题。采用实验探究法是本专题铰为适宜的教学方法。课本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此外, 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马金星:《新课程目标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篇10

1. 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选修课程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 因此架起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之间的桥梁是十分迫切和关键的。

2.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它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高中历史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 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 层次性更加明显,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衔接与深化必修课程的内容, 既是学生自身学科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 也是学生为自己提供选修课程学习的知识支撑的重要手段。

3. 高中历史学习层次划分的阶段性要求

高中历史的学习层次划分: (1) 必修阶段的教学。进入高中阶段后, 学生首先是从必修课程的学习开始的, 无论是知识的构成、能力的培养, 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塑造, 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最为基本的, 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文明成果高中生必须掌握。 (2) 选修阶段的教学。这个时段由于文理分科, 学生主体发生了变化, 教学的各种要求明显提高, 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要求开始转向深层次的历史规律的探索, 对历史学习技能的要求开始注重探索研究和发现的素质的提高, 对历史意识的培养开始注重学生独立的历史价值观的塑造。 (3) 以通史模式为线索的知识整合。由于以应对高考为主要学习方向, 这一阶段的学习以知识的回顾为主, 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整合, 同时, 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一些基本价值观的温习和认同。 (4) 以提高综合素质应对高考为目的的针对性训练。通过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其有规律的梳理,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训练, 通过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表明, 高中历史的学习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段, 彼此间也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选修课程的实施阶段必须与必修课程架起桥梁, 进行合理有序、确定有效的衔接及深化。

二、架起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桥梁的策略

选修课程实施阶段, 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总体上得到加强, 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技能, 形成了一定的历史意识。在教学中架起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桥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 以选修课程内容为切入点, 深化和拓展必修课程内容。选修课的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必修知识进行回顾, 在比较学习中了解选修部分扩展的知识内容, 认识选修部分所表达的深刻的历史道理, 感悟选修内容中所蕴涵的至深的历史情感。

其二, 以必修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为基础, 理解和应用选修知识。教学中, 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框架将选修和必修的知识串连起来, 从而形成宏观的知识概念。

其三, 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知识的能力。由于选修模块的专题性十分突出, 每一个专题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供学生探究的课题, 但也因此在各专题知识的背景上显得相对孤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历史情境, 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选修课程目标的有效实施。

以上所述, 虽然是架起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之间的桥梁, 是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的衔接及深化, 但是高中历史模块间的知识联系是有共性的, 其联系的思路及其方式大体如此。

三、架起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桥梁的案例

上一篇:加强会计控制下一篇: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