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倾向

2024-07-25

心理倾向(精选十篇)

心理倾向 篇1

1. 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的分类

1.1 信息接受心理倾向

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信息源、信息内容、表现形式、渠道及获取工具的态度尽管差异很大, 但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

(1) 求便心理倾向。当个人认为某种信息与学生个体利益关系不大时, 求便信息心理倾向最为明显, 即学生个体往往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便的方法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总是希望花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满足。对于用户来说, 如果获取信息的成本大于或接近于获取信息后带来的价值的话, 用户往往放弃这种信息需求。

美国情报学家罗森瑞等人在调查的基础上发现, 用户对信息获取的期望几乎都建立在可获取的基础上, 最便于获取的信息渠道首先被选用, 对质量的要求则是第二位的, 即使在搜寻层次较高的学术性信息也似乎遵循着“最小努力原则”。因此, 多数学生个体倾向满足于那些容易到手的信息, 而不愿花费更多力气去追寻质量更高但是不容易得到的信息。

(2) 求全心理倾向。当个人认为某种信息与学生个体利益关系很大时, 求全信息心理倾向最为明显, 即学生个体都有尽可能全面地得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特定领域的全部信息。求全心理倾向包括两个纬度, 在时间上, 希望得到特定领域内的所有时间点的相关信息;在空间上, 希望得到特定领域内的所有位置上的相关信息。

(3) 求新心理倾向。人们往往认为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所以学生个体总是希望得到新近的信息, 即学生个体希望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 这种心理倾向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即越旧的信息也越有价值。因为, 信息的价值曲线是U型的, 即在时间维度上看, 其价值两头大, 中间最小。

1.2 信息加工心理倾向

西方心理学界所指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倾向的学科。信息加工过程, 包括信息的整理、编码、存储、交换、创新和应用的过程, 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学生个体信息加工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系统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信息的意义、呈现方式、刺激程度等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学生个体的信息加工心理倾向具体表现在:

(1) 历史心理倾向。学生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基于历史上正确的、自身已知的方法和手段, 模仿自己以往的做法或他人的做法来加工信息, 而不愿去尝试新的方法。

(2) 逻辑心理倾向。学生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基于逻辑上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倾向于对已有方法的重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 而很少跳出逻辑思维的定式。

(3) 强化心理倾向。B.F.Skinner的研究成果表明被强化的行为会反复出现, 而未被强化的行为则不大可能重复出现。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也有这种特点, 那些被强化的心理倾向会反复出现, 而未被强化的心理倾向则不大可能重复出现。例如, 学生个体因销售额持续增长而得到奖励, 那么其在近期销售活动中的信息处理心理倾向会得到强化, 并在今后的信息处理过程中, 将继续采用和强化这种学生个体信息处理倾向。当然, 学生个体强化心理倾向有两种, 正强化和负强化。

1.3 信息表达心理倾向

信息表达是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学生个体在获取或使用信息时, 如果发现某个观点与自己产生了共鸣或者与自己对立时, 往往倾向于发表个人意见, 参与到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个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

(1) 妥协心理倾向。学生个体最终表述的内容往往与其真正内心感受有所偏离。根据罗伯特·泰勒关于需求与提问关系得论述, 提问的产生需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信息需求是“出于内心的需求”, 在性质、形式和数量上变化不定, 因而提出的问题可称为“意识性问题”, 即来自学生个体的意识深处并且代表准确的需求, 但往往只能意会, 无法言传;第二阶段的信息需求是“意识到的需求”, 即可用语言描述, 但含糊不清;第三阶段的信息需求是“真正表达处理的需求”, 即学生个体部分地修正了他的表达, 但这种描述是基于他自己对需求的理解;第四阶段的信息需求是“妥协的需求”, 由于担心对方不能理解或拒绝, 用户抛弃了真实需求中的细枝末节, 或简单化提问, 或采用易于被他人理解的语言, 或根据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来提问。

(2) 自卫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无意中都会做出自卫反应。学生个体在处理任何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自卫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说, 自卫心理倾向是学生个体生命体的本能。这种心理倾向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合理化, 是指学生个体对特定信息进行解释的自我证明, 即学生个体因认为自己的行为被评判为不合理时, 学生个体往往倾向于做出证明自己行为合理的心理反应。第二, 拒不承认, 是指拒绝承认某一信息的含义, 即学生个体在受到质疑时拒绝承认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导致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时拒不承认自己真正的看法或自己发表过的看法。

(3) 印记心理倾向。印记是指环境及经历对学生个体留下的长久影响, 此类心理倾向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方式上的某种特征。例如, 不同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时所选择的词汇、句子结构及其语气往往取决于其背景及其经历。

2. 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层次模型

以上讨论的是常见的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但是, 需要重视的是, 不同学生个体的信息倾向是有区别的。本文认为, 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一样,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的发展与变化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即来自于生命体本能的心理倾向、来自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不确定性信息心理倾向和通过学生个体不断实践得到的个性化心理倾向, 如图1所示,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与其环境、经历、需求和能力等因素有关。在学生个体的生命期中, 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 其心理倾向将不断发生变化。

2.1 本能性信息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相对少时, 其信息心理特征以本能性心理倾向为主。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掌握学生个体该层次的信息心理倾向。自卫信息心理倾向属于本能性的信息心理倾向。

2.2 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开始受到其小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其需求、经验和能力发生一些变化时, 学生个体将有意地掩饰自己的本能性的心理倾向, 其信息心理特征表现为与其所在的特定群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一致。强化信息心理倾向、印记信息心理倾向、妥协信息心理倾向属于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

2.3 不确定性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时, 开始亲身经历来自多种文化的冲突, 多数学生个体感受到迷茫困惑。因此, 其信息心理倾向表现为不确定性, 可能倾向于其中的某一种文化, 或倾向于某几种文化的结合。多数学生个体在一般情况下的信息心理倾向, 其行为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体信息心理有不确定性心理倾向。

2.4 个性化心理倾向

顺利过渡不确定性心理倾向的学生个体将具备个性化心理倾向。个性化心理倾向是指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或几个局部范围之内, 只有特定学生个体才具备的信息心理倾向。具备这种信息心理倾向的学生个体才真正掌握了面对信息社会的方法论和劳动工具。

3. 结论

综上所述, 从系统角度分析, 学生个体的常见信息心理特征如下:第一, 学生个体在信息输入 (接受) 阶段的主要表现出求便、求新、求全的心理倾向;第二, 学生个体在信息处理 (整理、编码、存储、交换、创新和应用)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历史、逻辑、强化心理倾向;第三, 学生个体在信息输出 (表示) 阶段经常表现出妥协、自卫和行业化等多种心理倾向。另外, 学生个体在其生命期中, 随着环境、需求、经历和能力的变化,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的发展呈现出了四个层次, 即本能性信息心理倾向、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不确定性信息心理倾向和个性化信息心能力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辑哲.理论信息学概念范畴的具体内容——内涵、外延及其结构、要点[M].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讲义, 2007, 10.

[2]王德清, 等主编.管理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

[3]安德鲁.J.都柏林, 等著.管理学精要 (第6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5.

[4]帕特里克.J.蒙塔纳, 等著.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

[5]贺德方, 等编著.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10.

心理分析个人职业倾向分析 篇2

Fish 第三章 个人职业倾向分析

[知识点提示] 职业测验概述、职业性格及测试、职业兴趣及测试、职业能力及

测试

[重难点提示] 职业性格量表、职业兴趣量表、职业能力检测量表 第一节 职业测试概述

一、心理测验与职业决策

心理测验常用于协助做职业决策,这种职业上的决策包括个人对职业及学业的选择以及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对人员的选拔与安置。在发达国家,工商界常常用心理测验来挑选公司各级职员。许多部门不但用心理测验来挑选雇员,而且用心理测验来评定在职人员的能力和人格。

二、职业测验的产生

19世纪,西方社会经历了工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职业测验的产生和职业指导、职业选拔的发展。

1927年,斯特朗 出版了第一个兴趣测验,即斯特朗职业兴趣问卷,使测验结果与具体职业直接对应。

1928年,哈尔出版了能力倾向测验,他强调人类特质与职业要求的匹配,提倡将能力倾向测验即性向测验用于职业指导。

1958年美国通过的《全国义务教育法》鼓励将心理测验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三、职业测验的应用 职业测验在职业决策中的应用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为人择事的职业指导、为事择人的职业选择和安置及各种专业资格的鉴定。

为人择事的职业指导是一种发展性的指导,主要用于针对不同人的特点,给予选择何种职业或专业的建议。

为事择人的职业选择和安置,主要用来挑选合适的人从事某一工作。各种专业资格的鉴定,主要是用来确定个人是否具有从事某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以鉴定其从事该专业的资格,并发给证书或执照,如用于不同行业的各种资格考试等。

四、职业测验的种类

用于职业决策的心理测验主要分为职业性格测验、职业兴趣与价值观测验、职业能力测验等几个种类。

1Fish 性格是指一个人一贯和稳定的心理特性、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格特点无所谓好坏,但是,对于特定职业来讲,不同的人格特点还是有“优劣”之分的。

职业兴趣是人们喜欢与不喜欢某种职业的一种持久的倾向,它关系到人们从事该项职业的积极性。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关于职业的一系列信念,它决定人们职业发展和行为的方向。职业兴趣与价值观都属于职业动力范畴,是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方向、促进人们努力工作的根本原因。

职业能力测验西方学者一般把能力看作是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力,我国学者一般把能力看作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与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相关的能力可以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一般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言语理解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量关系能力等;第二层面为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类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职业选择的范围;第三层面为特殊能力和技能,如音乐、美术、机械操作才能等。

五、职业测验的鉴别

只要了解测验信度、测验效度、测验的常模三个指标,一般就可以知道该测验是否有效,是否适合。

测验信度,是衡量一份测验是否可信的重要指标。信度是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表现为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一个标准化的测验必须确定信度。信度一般用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表示,我们称之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表示测量误差对测验得分的影响程度0.8以上,则说明该测验信度较高;如果信度系数达到0.6,则是可以接受的。

效度,指测量能否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性。能确实地测定到什么程度。对职业测验来说,能否有效地测量出个人的特质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检验其效度的根本。有效的选择和安置,意味着与特定工作无关的特质不应该影响到该职业决策。职业测验主要涉及的效度有两种:预测效度和内容效度。当然,构想效度也不能忽视,但职业测验的预测效度和内容效度显得更为重要。请注意,信度高的测验不一定效度高。

常模是根据对被试集体的标准化样本的施测,获得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常模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评判个体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通过个体分数与常模的比较,就可以知道自己在总体中的位置,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常模有时间限制。一般说来,经过几年,社会发展了,常模的解释力也会随之下降。

第二节 职业性格及其测评

一、职业性格与职业发展 2Fish

1、性格

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影响而形成的。

性格是一个复杂体,包含各种各样的特征,它作为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成分,几乎涉及到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或热情外向,或羞怯内向(或沉着冷静,或火爆急躁。性格不同,对待工作和职业的态度也不同,因而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成绩也不同。

2、职业性格

是指长期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也会因职业的要求和工作实践的锻炼而改变原来的性格特征,形成与职业相适应的新的性格特征。其性格结构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职业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通常个体在选择职业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匹配的职业。同时出于每种职业对从业者也有特定的性格要求,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在挑选人员时也会使用有关的性格测验,尤其对—些特殊的岗位更是如此。性格与职业匹配并不等于说必须先具有某种性格特征才能从事相适应的职业。

3、职业性格与职业发展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如果能根据个体性格特征选择相适应的职业,则能较快适应,也较易取得成功。有时,某一职业所要求的性格特征是多力面的,而个体只具备其中一部分特征,这时就需要通过全面考虑,既考虑已具备的性格特征占职业所要求的比例,又考虑未具备的性格特征培养的难易,还要与兴趣能力、气质等其他方而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最后的抉择。招聘公司最常用的做法是,先进行职位分析,分析出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的性格特征,然后用人格测验来挑选符合岗位特质的人,是典型的由职位到人的做法。而大学生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人到职位,先做测验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然后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职业性格的测评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卡特尔人格问卷是最为典型的因素分析人格问卷。他采用相关16种人格根源特质,这些特质的测量采用分析和因素分析,获得16种人格因素测验。

检测内容:16PF是卡特尔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时编制的。该测验由187个题目构成,分别测量16种人格特质,这 16种因素是:实验性;怀疑性;兴 3Fish 奋性;乐群性;独立性;幻想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敢为性;稳定性;紧张性;忧虑性;敏感性;恃强性。卡特尔认为,这16种人格特质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这其他因素的相关度极小。经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证实,这些因素普遍存在于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群之中。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

高分和低分特征:卡特尔把每种因素归为高分数和低分数两类。他用统计方法把受测对象对每种测题的得分加起来,并换算成标准分填在剖面图种人格中,就可以看出受测对象的性格轮廓。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的应用: 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知己知彼、自律严谨(高),有恒负责(高),情绪稳定(高),好强固执(高),精明能干而世故(高),自立、当机立断(高),自由、批评、激进(高),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一般有以下几种人格因素:缄默孤独(低),聪明、富有才识(高),好强固执(高),严肃审慎(低),冒险敢为(高),敏感、感情用事(高),幻想、狂放任性(高),坦白直率(低),自由、批评、激进(高),自立、当机立断(高)。

2、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于1953年编制,以莫瑞的人类需要理论为编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测量个体在15种不同的心理需要上的反应倾向。EPPS可作为心理咨询的工具,在职业指导和人员选拔中应用广泛。

EPPS所测的15种需要为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逊、慈善、变异、坚毅、性爱、攻击。

EPPS由这15种需要分量表和1个稳定性量表组成,共包括255个题目,平均分配到15个量表中,其中有15个重复题,用以检查反应的一致性。每个题目表中都由一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句子组成,两个句子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需要分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从两者选一。

最后,通过特殊的记分方法得到被试在15个分量表上的分数,根据15个分数绘制的剖析图,了解被试的个性偏好。

EPPS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强迫选择去控制社会赞许性。所谓社会赞许性指的是题目内容受社会舆论赞许和反对的程度。被试往往倾向于对那些受社会赞许的题目作肯定回答,对不受社会赞许的题目作否定回答。这种社会赞许性可能会使被试隐瞒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迎合社会道德,而不真实地作答。

为了控制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以提高测验的有效性,爱德华采用了强迫选择法来编制问卷。强迫选择法即要求被试在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社会赞许性而又 4Fish 测不同特质的题目(陈述、短语或词汇)之间作一个选择,每对题目可能是同样受称许的,也可能是同样不受称许的,两者不可兼选,必须将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陈述选出来。

强迫选择法是一种创新,但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局限:得到的分数是自比分数,即每种需要的强度不是以绝对分数表示,而是与个人的其他需要的强度有关,以相对分数表示,这给分 得分相同的人,其需要的绝数的解释带来了困难,也许两个对强度并不相同。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社会赞许性上,必然会影响对测量不同特质的题目的选择,使得许多试题表面效度很高。另外,有人认为对社会赞许性的看法本来就是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因此排除赞许性也许并不恰当。并没有完全排除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因为由代表性团体得到的平均赞许性,在用于其他团体或服务于特殊的测验目的时,本来相同的赞许性也会变得不同。由于题目编制采用反复轮流配对的方式,因此被试极易厌倦和疲劳。

第二节 职业兴趣及其测评

一、职业兴趣的涵义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对人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个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

二、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

1、职业兴趣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影响职业定向,坚定职业理想。

兴趣发展一般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从有趣开始,逐渐产生乐趣,进而与奋斗目标相结合,发展成为志趣,表现出方向性和意志性的特点,使人坚定地追求某种职业,并为之尽心竭力。?促进智力开发,挖掘自身潜能。

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他对寻求该事物相关知识的欲望以及探索热情,并促使他调动全身心的积极性,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这时,他的智力和体力都能够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潜能,充分施展才华,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增强职业适应,提高工作效率

职业兴趣可以使人更快地熟悉并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有兴趣,他便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 5Fish 且能够长时间、高效率地工作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如果某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他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并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

?保持心情愉快,有利身心健康

心理研究证明,当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他也会感到精神愉快,生活充满乐趣。相反,如果一个人从事了一种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做,甚至有时还不自觉地表现出被动的、消极的、拖拉的工作态度。因而常常得不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甚至与他们在工作上产生矛盾,进而加剧对工作的厌烦和抑郁不快的心情,这样工作对他就是一种惩罚,他的整个生活就失去了绚丽的色彩。

2、职业对从业者的兴趣要求

?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职业兴趣。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现代职业的类别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于各种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对从业者的兴趣也有不同的要求。美国国家就业服务中心出版的《职业探索指南》,归纳了职业群的 12种兴趣模式,?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群对职业兴趣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不尽相同,不论什么专业,相关职业群都会对其职业兴趣有不同的要求。为了将来更好地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从现在开始,了解和培养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职业兴趣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3、职业兴趣的培养 ?职业兴趣形成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父母亲友所从事的职业和他们对职业的兴趣,会形成儿童对某些职业的兴趣。其中,对子女施加影响最多的莫过于父母。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它通过一定的步骤将社会规范、价值观及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其中,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

?社会的各种职业对人们的影响是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其中大众传媒对青年人

职业兴趣形成的作用尤为突出。

?职业认知的影响,一个人职业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其职业兴趣的形成关系密切。一个人对其所喜欢的职业认知越全面,他对该职业的兴趣就越大;一个人对其所喜欢的职业认知越深刻,他对该职业的兴趣就越强。同样,人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越大、越强,就会愈加全面和深刻地认知这一职业。

?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接触某一职业前,并不喜欢这种职业,但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真正了解了这个职业 6Fish 以后,才形成了浓厚的职业兴趣,从而在原来不感兴趣的岗位上一展才华。?培养职业兴趣的方法 ?培养广泛兴趣。具有广泛兴趣的人不仅对自己职业领域中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他方面的事物也存在一定的兴趣。这种人眼界比较开阔,解决问题时能够从多方面得到启发,在职业选择和变动上也有较大的余地,所受到的限制较少,在职业变动时能够较快地适应新的职业。

?形成中心兴趣。一个人有广泛兴趣是好的,但如果无中心兴趣,对什么都懂一点又都不真懂,对什么都会一点,又都不真会,像蜻蜓点水一般,必定精力分散,一无所获。人生的短促性、有限性,知识的丰富性、无限性,求知的时效性、艰苦性,决定了每个人必须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发展中心兴趣,这样才能发展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

?保持稳定的职业兴趣。有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才能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坚持不懈地探索,深入地钻研,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这种稳定而又持久的兴趣可以在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的指导下,转化成为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挚爱与追求,促使有志者最终成才。

?培养切实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的培养,既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也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切不可追求时髦或自视清高,忽视外界所能提供的客观现实条件。

三、职业兴趣的测评方法

1、职业兴趣测验概述

职业兴趣测验量表的类型由于测量技术的不同,职业兴趣测验量表的类型分为两种。

第一种类型为常模性量表,测量出来的结果可以拿来和从事某一特殊职业的人作比较,这种用来做比较的职业团体也有可能是大学的某个专业。第一个规范性的职业兴趣量表是斯特朗于1929年创建的。

第二种类型称为同质性量表,用来测量兴趣的一般性、整体的或是基本的范围。这一类的量表通常以若干相似的题目为单位,再以数个单位组成一份测验。每个单位可以用来测量一个特殊的兴趣范围,如医学或文学。此类量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库德的职业兴趣量表、霍兰德的自我探索量表等。

2、职业兴趣量表介绍

职业倾向专用心理测试 篇3

注意:每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选你第一印象的答案,把相应答案的分值加在一起即为你的得分。

测试开始:

1、你更喜欢吃那种水果?

A、草莓2分

B、苹果3分

C、西瓜5分

D、菠萝10分

E、橘子15分

2、你平时休闲经常去的地方?

A、郊外2分

B、电影院3分

C、公园5分

D、商场10分

E、酒吧15分

F、练歌房20分

3、你认为容易吸引你的人是?

A、有才气的人2分

B、依赖你的人3分

C、优雅的人5分

D、善良的人10分

E、性情豪放的人15分

4、如果你可以成为一种动物,你希望自己是哪种?

A、猫2分

B、马3分

C、大象5分

D、猴子10分

E、狗15分

F、狮子20分

5、天气很热,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式解暑?

A、游泳5分

B、喝冷饮10分

C、开空调15分

6、如果必须与一个你讨厌的动物或昆虫在一起生活,你能容忍哪一个?

A、蛇2分

B、猪5分

C、老鼠10分

D、苍蝇15分

7、你喜欢看哪类电影、电视剧?

A、悬疑推理类2分

B、童话神话类3分

C、自然科学类5分

D、伦理道德类10分

E、战争枪战类15分

8、以下哪个是你身边必带的物品?

A、打火机2分

B、口红2分

C、记事本3分

D、纸巾5分

E、手机10分

9、你出行时喜欢坐什么交通工具?

A、火车2分

B、自行车3分

C、汽车5分

D、飞机10分

E、步行15分

10、以下颜色你更喜欢哪种?

A、紫2分

B、黑3分

C、蓝5分

D、白8分

E、黄12分

F、红15分

11、下列运动中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不一定擅长)?

A、瑜珈2分

B、自行车3分

C、乒乓球5分

D、拳击8分

E、足球10

F、蹦极15分

12、如果你拥有一座别墅,你认为它应当建立在哪里?

A、湖边2分

B、草原3分

C、海边5分

D、森林10分

E、城中区15分

13、你更喜欢以下哪种天气现象?

A、雪2分

B、风3分

C、雨5分

D、雾10分

E、雷电15分

14、你希望自己的窗口在一座30层大楼的第几层?

A、七层2分

B、一层3分

C、二十三层5分

D、十八层10分

E、三十层15分

15、你认为自己更喜欢在以下哪一个城市中生活?

A、丽江1分

B、拉萨3分

C、昆明5分

D、西安8分

E、杭州10分

F、北京15分

180分以上

你意志力强,头脑冷静,有较强的领导欲,事业心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外表和善,内心自傲,对有利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有时显得急躁,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不利于自己时顽强抗争,不轻易认输。思维理性,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很现实,对金钱的欲望一般。

140分至179分

你聪明,性格活泼,人缘好,善于交朋友,心机较深。事业心强,渴望成功。思维较理性,崇尚爱情,但当爱情与婚姻发生冲突时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婚姻。金钱欲望强烈。

100分至139分

你爱幻想,思维较感性,以是否与自己投缘为标准来选择朋友。性格显得较孤傲,有时较急躁,有时优柔寡断。事业心较强,喜欢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喜欢按常规办事。性格倔强,语言犀利,不善于妥协。崇尚浪漫的爱情,但想法往往不切实际,金钱欲望一般。

编辑/李鹏修

紧抓职工心理倾向, 强化政治工作 篇4

一、职工心理倾向的相关内涵

为了应用心理倾向, 首先我们必须对个性心理学有个基本的了解, 对个性有个基本的理论把握。

(一) 含义

个性, 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 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二) 基本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 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 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 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个性心理特征, 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 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 如自尊心、自信心等。

(三) 特征

1. 倾向性。

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 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 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 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2. 复杂性。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 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 别人看得清楚, 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 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 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 独特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 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4. 积极性。

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 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肖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 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 稳定性。

从表现上看, 人的个性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 完整性。

如前所说, 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 发展性。

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 随着其成长, 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 个性不是预成的, 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8. 社会性。

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 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二、职工心理倾向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成败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 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 这样才有一个做好工作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的一门科学, 对于理解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运用个性心理学。以下简要分析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问的关系:

(一) 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统一的指向点。

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 都是具体的人, 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 。大千世界, 林林总总,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 就有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客体, 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和场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强化、深化, 实现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离不开对个性心理学的巧妙运用。

(二) 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共同的交合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论原则、具体内容上相互渗透、吻合, 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 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包含着丰富的个性心理学内容, 其中许多理论原则、经验做法, 是结合具体的人的个性, 心理特点总结出来的, 是和心理学的规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丁作就是做“人心归顺”、“人性归理”的工作的, 只有认识和掌握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规律, 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 它才能理顺、气正、运盛, 生机勃勃, 成效卓著。

(三) 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相同的中介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实践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点, 这就是外界环境、活动、社会因素总是通过个体的内应性而发生作用的,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 最终都要通过人们自觉的自我教育过程来实现, 这与个性发展的效应程度最终要靠个体自我调节、自我强化是同义的。同时, 自我意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内应力”与个性的“可接受性”属于同一品质, 属于强化效应的同一中介点。

三、掌握职工心理倾向, 强化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既然个性心理学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实际工作如何巧妙的应用呢:

(一) 掌握心理倾向, 更新管理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更新观念。在个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尊重和服务的观念。

人的个性是不同的, 人们的个性应该得到尊重。没有缺点、没有思想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思想问题的人不仅需要批评教育, 而且需要得以尊重、理解和关心。如一味地批评指责, 不去关心存在的实际问题, 那么思想问题非但解决不了, 而且会引起较大的逆返情绪,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严重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影响小康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 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 必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开展工作, 这样,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

(二) 掌握心理倾向, 创新思想政治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 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为避免“走过场”和“空对空”,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实现从群众被动接受教育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四是由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运用个性心理学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就是要遵循心理诱导的规律, 结合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气质、性格、能力、意识等多方面的倾向性和心理特色, 有计划、有目的地规立教育和“系统工程”, 训练行为习惯, 强化教育效果。我们政工干部, 只有了解自己工作对象的内心世界, 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天地, 才能挖掘潜力, 发挥优势, 形成自己与工作对象竭诚双关的凝聚力。

摘要:本文分析职工心理倾向的异同, 提出应用个性心理学,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倾向,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①刘翠锋.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契约与企业绩效分析[J].大众商务;2010年02期.

②王曼.员工心理契约与人力资源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0年02期.

交通事故心理倾向及对策的研究 篇5

交通事故心理倾向及对策的研究

在引发事故的因素中,驾驶员因素是第一因素.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文中对具有较大事故倾向的驾驶员的.心理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防止交通事故的心理学对策.

作 者:乔维高 谢京丹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北京汽车英文刊名:BEIJING AUTOMOTIVE ENGINEERING年,卷(期):“”(3)分类号:U471.3关键词:驾驶员 交通事故 心理素质

心理倾向 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孤独心理;辅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43-01

一、单亲家庭概述

对于单亲家庭这个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从教育功能这个角度,本人比较认同刘鸿雁的观点:只有父母一方与其年龄不足18周岁的、未婚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具备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这个概念的界定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家庭成员中只有母子(女)或父子(女)两种关系中的一种,不能都有也不能都没有;②家庭中的子女必须是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③家庭中的子女处于未婚状态且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从各个方面被照顾。

二、减缓单亲家庭学生孤独心理倾向的辅导措施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将孤独感作为一个复杂的维度加以理解的,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体验到。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这种孤独体验与抑郁和被遗弃感相联系,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深度的孤独感,会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的痛苦,以至于可能会转变为心理疾病,降低心理健康水平,稳定的孤独感模式,会严重威胁到个体的心理健康。

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克服自卑心理,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提供社会支持、建立有关救助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有助于减缓孤独倾向。

1、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克服自卑心理。

对于使职校单亲家庭学生产生孤独倾向的内向性格,我们只能选择接受;而对于职校单亲家庭学生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评价和归因偏差而引起的孤独倾向,如果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克服自卑心理”将起到减缓的作用。职校单亲家庭学生要看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既承认和接受现实的自己在思想观念、性格品质、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又充分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己的优越感,增强自信心。人与人是不可相比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悦纳自己。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一个人只要自信一点,就会钻了出自织的茧,从而克服自卑心理。

2、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

首先要消除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增加与他人之间平等的直接的接触。偏见是造成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建立在一种不平等、间接的接触上。由于不平等的、间接的接触通常导致双方之间肤浅、表面、片面的认识和偏见。因此,多直接接触是消除误会和偏见的有效途径。在交往与直接接触中,首先要以客观地承认、理解人的个性为前提。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爱好、性格、观念等各方面各有其特点,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既然人的个性存在客观的自然的差异,加之其它各种现实因素,在与人交往和直接接触中,产生矛盾纠纷甚至误会、偏见是必然的,学会宽容就显得很必要。宽容可以减少矛盾纠纷,化解、消除误会及偏见,增进友谊,扩大交际,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学会尊重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应相互尊重,学会尊重他人,以坦城、开放的心态与人交往,这是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造成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如当你感到孤独时,可翻翻旧日的通讯录,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给某位久未联系的朋友写信。当然与朋友的交往和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到孤独时,要知道,别人也和你一样,需要并能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再次要“忘我”地与人交往。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热烈的气氛中会感到倍加孤独。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你应该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你自己。

最后要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活动是充满了乐趣的。只要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常常会跑到江边或空旷的田野,让大自然的清风尽情地吹拂,心情就会逐渐开朗起来。

3、提供社会支持,建立有关救助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

针对职校单亲家庭学生特殊的家庭生长环境,建议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的社会支持并建立有关救助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减缓孤独倾向。

为职校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目的就是尽量减少消除与职校学生有关的各种不良的环境因素,为职校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情感和人际的支持。孤独感并不只局限于职校单亲家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而是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交世界,包括家庭、学校和朋友等方面。同时注意培养职校单亲家庭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能力,只有职校学生感觉到了较多的社会支持,他们的自信就会提高,孤独感水平就会下降。

职校单亲家庭中大部分属于贫困群体,建立有关救助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机制的作用,减缓孤独倾向,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高敬军.谈学校如何教育和管理单亲家庭的学生[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网络成瘾倾向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篇7

杨某, 男性, 17岁, 汉族, 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年级学生, 迷恋网络游戏, 精神不振, 心理焦躁, 学习状态不好。

杨某出生于县城郊区农村, 独生子, 家里有父母及爷爷奶奶共5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父母在沿海异地打工, 夫妻感情不和, 主要由母亲管教杨某并负担其学费和生活费。假期杨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但爷爷奶奶管不住他。杨某性格偏内向, 较固执。

求助者SCL-90心理测试结果:焦虑:2.86;抑郁:2.83;强迫:2.21;偏执:2.45。结果显示, 焦虑、抑郁接近中度痛苦水平。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很想溜出去上网,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想改改不了, 感到焦躁、郁闷。

2.个人陈述

来职中后, 职中一年第一期学习较认真, 一年第二期觉得上课学不到什么东西, 加上父母闹矛盾, 爸爸很少管我, 周末多数时候在网吧上网。

本期 (二年一期) 听说上届毕业的学生就业不好, 更不想用功学了。近一个多月来, 好像难以摆脱上网了。星期日多数时候在网吧, 有时候也想克制一下, 不去网吧, 但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又到了网吧, 钱用完了就借钱上网。最近有两次晚上睡觉熄灯后悄悄爬起来翻学校围墙出去玩网络游戏, 其中一次被学校抓到, 扣了班上的分。如果再犯, 学校就要处分, 甚至劝其退学, 此事老师、同学、妈妈都知道了。其实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 只是过一学期就要就业了, 我不想被开除, 也不想太伤妈妈的心, 想改掉玩游戏的毛病, 但我好像控制不住自己。想改改不了, 想翻围墙学校又要抓, 感到焦躁、郁闷。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摄入性谈话时, 求助者衣着有些不整, 精神不振, 心情烦闷, 但思维清晰, 谈吐正常, 有自知力和求医愿望。

班主任反映:本学期学习不认真, 有时抽烟, 有两次晚上跑出去上网, 不过不旷课, 上课不吵闹, 平时不打架斗殴, 不与老师顶撞。

同学反映:他以前表现还不错, 有时也打打羽毛球, 现在喜欢上网, 上课有时打瞌睡。因为上网有时没有钱吃饭。他不爱多说话, 好朋友不多。

母亲反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 儿子杨某无重大疾病史, 以前还比较听话。现在迷恋网络游戏也许与父母不和放松了对他的管教和支持有关, 母亲有时不能按时给儿子寄生活费。

四、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 根据学校新生体检结果, 身体健康。结合求助者出现问题的时间短、精神痛苦程度不高、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而且有明显的引起原因——迷恋网络游戏, 因此, 可排除求助者有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

求助者主客观统一, 知情意统一, 个性相对完整稳定, 符合郭念锋教授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而且有完整的自知力和积极的求医行为, 社会功能受损较少, 无典型精神异常症状, 因此, 可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

求助者的问题与现实处境直接联系, 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 属于常态心理冲突。按照许又新教授区分神经症与正常的三项指标评分, 总分为3分, 且病程不到2个月, 无典型神经症症状, 因此, 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求助者属于常态心理冲突, 心理刺激较小, 病程小于2个月, 影响不大, 未泛化, 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求助者迷恋网络游戏, 从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评估, 求助者具有网络成瘾 (IAD) 倾向, 但未构成典型的网络成瘾。

综上所述, 求助者的问题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改变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最多只有星期天可玩两小时;用新的行为活动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2.中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改变对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认知偏差;降低玩网络游戏的行为频率, 做到两个星期天不超过一次, 一次不超过两小时;用新的感兴趣的活动进一步降低网络游戏的动机和兴奋度;进一步减弱焦躁、郁闷情绪。

3.最终目标

帮助求助者形成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克服焦躁、郁闷情绪;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翻围墙出去上网, 形成正确适当的上网行为。

六、咨询方案

1.方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在认知疗法中, 主要采用认知重建、自我辩论和反思性日记法。在行为治疗中, 主要采用行为契约、行为强化、身心放松和厌恶疗法。在社会支持疗法中, 主要是建立由班主任、同学朋友、家庭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

2.咨询时间

咨询时间:每周1次, 每次50分钟。从第二次起, 约定在每周星期五第七节课时间。

七、咨询过程

第一次:建立咨询关系;摄入性谈话, 了解求助者主要问题、成长经历, 初步明确求助者的问题属网络成瘾性一般心理问题;SCL-90测试;布置家庭作业:自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下次与咨询师交流。要求求助者停止翻墙出去上网, 周末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两位同学监督。如自己控制不住或心烦, 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 转移注意力。

第二次:检查家庭作业, 分析求助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对玩网络游戏的认知偏差, 协商制定咨询方案。求助者完成了家庭作业, 上周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但星期天上网半天, 超过2小时, 没有请同学监督。咨询师通过典型案例和图片以及对网络成瘾原理的解释, 让求助者领悟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纠正了“上网玩玩游戏也没有多大危害”的认知偏差, 认同了过度可能成瘾、成瘾危害极大。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咨询方案, 并达成如下行为契约:第一, 非星期天休息时间不去网吧上网,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二, 星期天上网不超过两小时, 自己找同寝室的1~2位同学监督;第三, 当出现上网玩游戏的念头或冲动时, 拉弹手腕上的橡皮筋, 让自己痛苦, 同时想象网络成瘾患者的痛苦画面, 然后做身心放松;第四, 课余时间, 特别是周末邀要好的同学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如文体活动、郊游等, 以转移注意力, 培养新的兴趣;第五, 每天晚上写一篇反思性日记, 反思自己一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 自己是如何调节的, 有何新的认识和经验体会。以上五条约定暂行两周, 不得违约。当天遵守得好, 给自己奖励, 吃一个好菜或买一份自己喜欢吃的零食, 或在日记中表扬自己, 或给自己的亲人和好友打个电话。

第三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学习身心放松操;通过自我辩论、语义分析技术矫正求助者在学习、就业、家庭关系中的认知偏差;讨论如何获得社会支持。求助者基本遵守了契约, 只是日记写得较肤浅, 新的兴趣活动开展不经常, 星期天上网还是超过了2小时。求助者同意向父母和班主任汇报自己的改正计划和进展, 愿意寻求沟通和支持。

第四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通过讨论、认知重建帮助求助者建立起对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求助者遵守了契约, 并主动找班主任谈了心, 给妈妈打电话汇报了情况。班主任在班上表扬了他, 妈妈开导鼓励了他, 并答应如果改得好, 每月多给100元生活费作为奖励。班主任和母亲的心理支持与行为强化收到较好效果。协商同意将五条契约中的第二条改为每两个星期天上网不超过1次, 每次不超过2小时, 其他四条不变。另外, 求助者同意生活费暂时由班主任代管, 以限制上网条件。

第五次:汇报遵守约定情况, 进一步明确治疗原理, 讨论有效实施和改进细节。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 情绪状态明显好转, 星期天没有出去上网。由于学校将要组织班级排球赛, 班主任安排求助者星期天参与了排球训练。咨询到了关键时期, 咨询师与求助者商定:严格遵守五条契约, 多和同学一起玩, 积极参与练球和比赛, 加强内控和外控, 坚决不翻墙出去上网。本周星期天最好不去上网, 要上一定不超过2小时,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

第六次:求助者遵守了五条契约及相关承诺, 没有翻墙出去上网, 星期天去上网了, 但没超过2小时, 有同学监督, 星期天给母亲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情况。母亲、班主任都给予了表扬, 求助者对自己充满信心, 决定近两周不上网, 一周星期天练排球, 一周星期天到双州公园玩。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第七次:求助者遵守了契约兑现了承诺, 排球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求助者与咨询师一道总结了成功原因, 讨论了下周的对策。

第八次:求助者取得了成功, 已经连续两周没去上网了, 注意力和兴趣逐渐转到排球和羽毛球上, 情绪恢复正常。求助者做SCL-90测试, 与咨询师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 并明确今后的注意要点。结束咨询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基本形成了对玩网络游戏、学习、就业、家庭关系的正确认知, 克服了焦躁、郁闷情绪, 基本消除对网络游戏的心理依赖, 杜绝了翻围墙出去上网的行为。SCL-90后测显示, 焦虑、抑郁、强迫、偏执因子分均小于2分, 达正常范围。求助者自评认为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 相信今后自己能保持正常。班主任和同学反映, 该生改掉了迷恋网络游戏的行为, 学习比以前认真, 参加班级活动比以前积极。家长对其进步感到满意。

点评:

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这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 具有重大研究价值。本案例属于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在学生中较常见和典型, 是学校心理咨询的典型对象。本案例不仅咨询规范, 而且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社会支持疗法等综合疗法, 这是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的有益尝试, 具有借鉴意义。本案例的心理辅导策略, 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心理潜能”开发理念和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本质, 符合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

(点评人:郭铁成, 湖南省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湖南省首批教授级高级讲师。)

摘要: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网络成瘾, 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难点问题。本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疗法, 对一位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经过三个阶段八次咨询, 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在解决网络成瘾倾向心理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倾向,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心理倾向 篇8

关键词:学生,心理,教育

学校以育人为目标,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需要塑造,需要教育和引导,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素养才能得到提升。怎样育人,怎样才能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不懈地探究和实践的永恒课题。下面从学生当前心理状态与教师威信(学生心理倾向)两方面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学生当前心理状态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简单地转移给学生的过程。它是通过受教育者先前形成的心理以及当前的心理状态,如知识与经验水平、兴趣与情感状态、动机与需要的趋向、习惯与性格特点而发生作用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措施适合于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就容易激发、推动和促进机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的斗争与转化,反之,不相适合就会引起种种心理障碍,阻碍着他对教师所提出的教育意见的正确理解。因而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内部动机与需要,就难于收到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有针对性,还应从心理角度进行准备和突破,尽量防止产生心理沟通障碍。要找到解决问题、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途径。

二、教师的威信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直接的原因

教师的威信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倾向有重要的调适作用。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从下述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

现象1:学生看到某教师走过来。就会赶快收敛那些有过错的行为或是停手不干,或是改变方式,有时老师讲的话不合适,学生也不敢有撒野、越轨不礼貌的表现。

现象2:教师走进课堂,喧哗依旧。经劝告多次方才安静,或对提出的教育要求与批评意见,学生采取一种忽视的态度,不以为然,不理不睬,甚至顶撞。

以上现象是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的,学生对待教师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显然,是威信的建立起了作用。威信的有无是左右学生心理发展、影响当前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

(一)威信以师生关系为形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在教育生活中,学生是以各种感情和猜测来“盯”着老师的。你的言行举止、对人和事的态度都在其审视范围内,逐渐对你形成一种评价,形成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并且表现出来。如:是否值得尊敬?是否可以信赖?是否可以亲近?是否应该听从?等等,也就是对教师形成了是否有威信的心理定势,由此他就会以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影响,或是心悦诚服接受教育,或是敬而远之,或默然处之,或当面一套等等。所以教师的威信是以各种师生关系为形式,直接影响当前的教育效果的。

(二)对威信的理解和行为差异会导致教育效果的显著差异

教师对于什么是威信以及如何建立威信在理解上和行动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与其自身的世界观、教育观、个性特征、文化差异、年龄差异密切相关,由此威信发展的方向性也显示出很大的不同:

(1)有些教师凭着或滥用着教师具有的自然威信,方法简单,对学生采取强制的手段、压服的办法,迫使学生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他们错误地以为这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实际上建立起来的威信只具有强迫性质,表面服从的形式,学生仅仅是慑于权势,收敛一下自己的表现,当面背面是两码事,有时还会在不满情绪下发展为正面冲突,产生对立,不可能有教育成效,师生关系是咫尺千里,是一种虚假的威信。

(2)威信要在管中建立,而有的教师却是另外一种管法,虽其责任心也强,也勤于管理,但对待学生批评职责过多,唠唠叨叨、琐碎,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不注重教育艺术和其他对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

(3)教师威信的建立首要的是师生关系中建立信任感,决不可戴有色眼镜。如果对待学生“偏心”,有的教师虽非本意,但却是自然流露,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有的教师常有歧视差生的情感表现,如到好班上课会充满热情,碰到差班或差生则情绪低落或冷漠,学生不可能与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也难以建立个人应有威信,教育活动易被学生所排斥。

综上所述,学生心理状态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显见的,教育只有适应了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突破心理障碍,才能使学生把外部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先绪.学生心态与德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2,05:1-4.

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倾向与调适方法 篇9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

心理健康“七要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 也是其日后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心理安全的基础。评价青少年的心理安全, 有多个要素, 心理测试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考量。

1.智力发育正常。不良的智力发育, 除先天性的智力障碍, 还包括心理疾病、抑郁症、恐惧症、癔症等。

2.正确的自我意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 追求自由散漫, 急于摆脱家庭、学校、社会的束缚, 家长和老师越是反对的事越是盲目尝试。

3.情绪乐观。

4.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5.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6.有良好的学校和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学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教育环境。

7.人格品质相对稳定。

二、心理卫生问题的现状和青少年犯罪情况

资料显示, 全世界有1.2亿人有心理问题, 在12—18岁青少年中20%有心理障碍, 每年有80万人自杀。心理疾病患者占疾病患者总数的11%, 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在中国, 有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 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有心理障碍, 2600万人患有不同的抑郁症, 其中40%有自杀倾向。青少年因心理疾病犯罪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美国青少年5%以上犯罪, 英国青少年达到3%, 日本青少年达到1.36%。在中国, 13—15岁成为初犯的高峰年龄, 15—18岁是犯罪的高峰。在我国现关押150万名罪犯中, 少年犯占2.1%左右, 并且有上升趋势。

三、青少年不良心理倾向及特点

(一)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

1. 认知特点。是非观念糊涂, 对道德与法制愚昧无知。

2. 情感特点。不能控制自身情绪, 错误的审美观, 道德感颠倒, 以损人利己为乐。

3. 动机特点。人本能原始低级, 标榜独立, 寻求感官刺激, 偏好下流低俗诱惑。

4. 性格特点。

男性的表现为粗暴、野蛮、凶狠、残酷、懒惰、自私、虚伪、冒险, 女性的表现为虚荣、好逸恶劳、轻浮、没有羞耻感、狂妄。

(二) 青少年不良倾向的心理特点

1. 个性心理品质特点突出。

表现为言行不一, 经常说谎, 待人粗鲁, 出言不逊, 对家长和老师越来越没有礼貌。粗暴、急躁, 对同学的进步往往讽刺挖苦;对违反纪律受处罚的同学表示同情和支持;对学习和劳动逐渐厌恶, 组织纪律性越来越差, 甚至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虚荣心也逐渐滋长。

2. 行为上的变化。表现为东游西逛, 经常迟到早退, 无故旷课, 甚至伪造假条、涂改学习成绩, 与社会人员为伍, 等等。

3. 心理倾向的变化。

追求物质享受, 片面追求外在美, 欣赏低级的文艺作品, 追求奇装异服, 男性留长发, 女性描眉、涂指甲、戴项链。

四、青少年不良心理倾向的调适方法

1.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合理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 培养健康向上的信仰。人生的全部意义:幸福、烦恼;快乐、悲伤;财富、贫穷。要剔除不合理的理念, 包括片面追求完美, 盲目自我关注。

2.矫正A型性格。克服时间紧迫感, 消除数字化生存的弊端。不要自我加压, 无来由地愁容漫天。A型性格最易患冠心病, 急躁、暴怒易发肿瘤, 糖尿病等身体疾病。

3.减轻学习生活压力。学会放弃, 强制自己休息, 寻求外在支持。

4.增加快乐感觉。青少年要有积极的业余爱好, 乐于帮助别人, 善于积极自我暗示, 善于寻找快乐的支点, 笑对身边的人和事, 要适度宣泄, 同时注意“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摘要:不良心理倾向是引发和形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点, 并对之实施正确恰当的引导, 能有力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鼓励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观。

小学生偶像崇拜倾向与心理干预研究 篇10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偶像人物, 配合小学语文教学, 促使学 生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小学语文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作用与意义, 是任何书籍或影视无可比拟的。事实上, 小学语文教材承担着更多的文以载道与审美教育重任。而从“偶像”教育这方面来说, 小学语文教材也树立了更多的先进模范人物。如何让教材中的人物成为小学生的偶像, 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加以注意的重要事项。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例, 分别有《王二小》《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手术台就是阵地》《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青山处处埋忠骨》《再见了, 亲人》《金色的鱼钩》《军神》《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等。

仔细分析这些语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和榜样模范, 大多是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战争年代下的英雄人物, 一方面为小学生所倾慕, 并在游戏中所模仿。另一方面, 这些英雄化的人物形象, 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难以给小学生留下持久的偶像意识。正是这样的复杂原因, 英雄主义精神虽然会长时间的停留在学生的意识中, 但学生并不一定会崇拜这些英雄。也正因此, 《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退出教材的争议持续了很久。

在这样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对这些英雄人物形象的光辉品质做出精辟讲解, 使小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英雄人物形象。事实上, 在和平年代,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仍然需要, 这是为小学生补“精神之钙”的重要途径。但在小学教学中, 我们并没有将这些英雄的光辉品质与民族生存联系在一起, 我们没有将这些英雄的人性光辉阐述的更加贴近学生。正如前文所述, 小学生羡慕文体明星, 大多看到的是其名利笼罩下的威风, 众星捧月下的排场等。但这些文体明星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贡献则被忽略, 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也被漠视。

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讲述教材中的英雄人物, 还是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文体明星, 都要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崇拜的偶像: 不仅要看到英雄的付出, 甚至生命的付出, 更要看到他们为民族人类所做的卓越贡献; 不仅要看到文体明星的光鲜外表, 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艰辛付出, 以及得到人们普遍喜爱的原因。而教师更应该利用课文讲解, 力图使教材中的人物成为学生所崇拜的偶像, 这其实考验的, 正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人格魅力。

二、研究小学生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 是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 重要内容, 对小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个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 偶像对人的影响之大, 绝不可忽视。但另一方面, 如果掌握不好分寸, 则又会使一个人迷失自己, 甚至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有无数的少男少女的悲剧做例证。而涉及到小学生, 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重视。他们的天真无邪, 心如白纸, 更容易在偶像崇拜中难以把握自己的精神生活, 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而走向精神偏执。事实上, 随着影视文化的普及, 手机等多媒体的扩展, 鱼龙混杂的精神文化产品开始包围学生, 小学生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 “偶像崇拜”已成为当前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问题了。

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看, 偶像的存在, 可以使人处于一种“刻骨铭心”的依恋与思念, 甚至不自觉的疯狂模仿。如有些小学生疯狂搜集偶像的一切, 包括身高、体重、星座、婚恋等情况, 四处打听偶像的行踪, 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来模仿偶像的举手投足, 一言一行等。如果这些行为只是暂时的, 不足为奇, 但如果长期如此, 让偶像占据了自己的整个心灵空间, 则必然会使得学生逐渐脱离实际, 性格偏执而缺乏与父母同学的沟通交流, 最终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但从心理学的另一个角度来说, 偶像人物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给人以无穷的前进动力, 可以激发人们前进的勇气和热爱生活的激情。有时候, 偶像人物的一举一动所产生的力量, 可以促使人们加倍的努力, 并在模仿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人们需要偶像人物, 或者说在某个时期需要信仰以及精神力量的源泉, 并为自己的生活增光添彩。也正因此, 心理学认为, 偶像对人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也是人类正常情感的自然流露。

也正因此, 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倾向进行心理干预。可以说, 崇拜偶像, 但又不迷失自我, 模仿偶像, 但更要了解自己, 这是我们进行心理干预必须把握的分寸。这是因为, 学生的成长成熟, 本质上需要自我的努力与探索, 并逐渐积累人生感悟, 最终使得自己的心灵成熟。而学生的偶像崇拜, 是要认同其努力打拼事业成功的精神, 或者是其崇高的人格魅力, 或者是其贡献人类的杰出成就, 并从中获取营养成分, 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自我的发展上。否则, 对偶像的崇拜日益浓烈, 最终却迷失了自我, 必然会成为偶像的俘虏。

三、小学生具有性格不稳定, 人生偶像不断变换的特征, 这就需要我们 紧密结合现实生活, 使其树立对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偶像崇拜

小学生的“偶像崇拜”, 带有一定的娱乐色彩。他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 模仿偶像的行为, 搜集并分享共同偶像的一切, 这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部分。更有甚者, 很多学生采取给偶像写信, 甚至奔波千里参加偶像的活动等。由此可以看出, 当小学生出现偶像崇拜时, 家长不必要惊慌, 即使出现一些疯狂的行动, 也不能一味的强压或者禁止, 而要学会适当的引导。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 理解偶像对自己的巨大促进作用, 则会对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较大的提升, 对教育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甘英伟.班主任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的偶像崇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下一篇:“糊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