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坏死标志物

2024-08-09

心肌坏死标志物(精选四篇)

心肌坏死标志物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主要选择了2008-2010年期间, 来院检查就诊时出现胸前区疼痛和胸闷症状的患者共60例。病例的胸痛持续时间平均在30min至72h之间, 根据世卫组织和国际心脏协会所制定的认定标准, 其中3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 将他们设为典型症状组, 用A来标识, 其中男性患者的数量为21例, 女性为9例;年龄段分布在40~70岁之间, 平均为 (59.6±7.6) 岁。剩余30例设为非典型症状组, 患者均经过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均为发现异常现象, 该组用B来标识, 其中男性患者为18人, 女性患者为12人, 年龄在35~67岁之间, 平均为 (50.4±9.4) 岁。再将30例经体检确认的健康人设为对照组, 用C来标识, 对照组中个体均无心、肺、肝和肾等重要器官疾患, 肝、肾功能正常,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29~62岁, 平均 (48.6±8.1) 岁。

1.2 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因发病突然, 故患者在入院时就应立即采静脉血, 如症状不典型也需在症状出现后30min内采血, 正常对照组为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所有患者均用分离胶真空管采集4mL, 室温放置30min, 4 000转/min, 离心5min分离血清, -20℃环境中保存备查。进行酶活性、心肌蛋白及同工酶电泳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处理, 组间数值比较均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30例A组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 他们体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MMB和肌红蛋白 (MYO) 含量和血清心肌钙蛋白I (cTnI) 、肌酸激酶 (CK) 和乳酸脱氢酶 (LDH) 活性, 与健康对照组 (C) 相比明显升高, 差异性显著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B组30例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血清中心肌钙蛋白I (cTnI) 、MMB和肌红蛋白 (MYO) 含量明显增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肌酸激酶 (CK) 和乳酸脱氢酶 (LDH) 活性增高,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表2。

(

(

3 讨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医疗设施的改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医者对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其治疗的方法也得到了改进。我们已经认识到急性心肌梗死是属于冠心病的范畴, 而且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 对其诊断发现都有了一个相对全面和与以往不同的全新认识, 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已经确立新的标准规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符合3项规则中的两项才能确诊: (1) 有缺血性胸疼的临床表现; (2) 动态心电图检查出现相关变化; (3) 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浓度动态发生改变。除第一项外, 另两项都与实验室辅助检查相关, 足以说明实验室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 诊断中的重要性。

现在所进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中使用的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有肌红蛋白 (MYO) 、肌酸激酶 (CK) 及其异构体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乳酸脱氢酶 (LDH) 和肌钙蛋白 (Tn) 等。肌钙蛋白中属于心肌部分的是心肌钙蛋白I (cTnI) 和心肌钙蛋白T (cTnT) , 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 由于心肌钙蛋白I和Q这两种物质都具备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所以被选为检查中的血清标志物, 采用肌酸激酶同工酶和以上两种蛋白质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心肌梗死进行检测, 已经是目前实验常用的检查方法和常规项目。目前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广泛推广使用, 它能够有效地弥补心电图检查无法及时发现非典型病例这一弊端, 对及时确诊和治疗心肌缺血性损害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这种方法可以为临床检查提供准确的心肌缺血变化过程, 为诊疗提供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根据以上实验和结果, 我们可知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结合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检测实验方法是完全有效的, 它可以准确地用来检查和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心肌缺血类疾病, 不仅弥补了心电图仪检查的不足, 也为医生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相信此类方法不断地改进发展, 能进一步有力地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病的提前发现, 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使医生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对患者实施救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推荐在我国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10) :867-869.

[2]高润霖.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意义及问题[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10) :865-866.

[3]INGKAN ISORN W P, RHOADS K L, A LETRAS A H, et al.Gadolinium delayed enhancement cardiovascu larmagnetic resonance correlates with clinical measur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JAm Co llCar d io, l2004, 43 (16) :2253-2259.

心肌坏死标志物 篇2

皮山县人民医院

柳勇

845150

【摘要 】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急性心肌坏死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4年1月~2011年11月我院共收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05例,其中引起急性心肌坏死25例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中急性心肌坏死25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结论: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急性心肌坏死原因不明,罕见文献报道,中毒的程度、个体差异等成为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急性心肌坏死的主要因素。【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急性心肌坏死

一氧化碳(CO)俗称煤气,为无色、无味、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CO经呼吸道进入肺内,由肺泡吸收进入血液,迅速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原卟啉的亚铁相结合形成炭氧血红蛋白。我院收治的患者均是在使用煤炉或火炉取暖,通风排烟不畅引起的一氧化碳中毒的。我院急诊内科2004年1月~2011年11月共收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05人,其中引起急性心肌坏死25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引起急性心肌坏死25例患者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月~45岁,平均28.3岁。1.2 诊断标准

1.2.1 患者均有明确的吸入CO史,昏迷,血液中的HbCO阳性。1.2.2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1例 ;窦性心动过速 T波改变14例。1.2.3 肌钙蛋白阳性25例

1.2.4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700±67参考范围(25~200)U/L; 肌酸激酶同工酶549±40参考范围(0~25)U/L;乳酸脱氢酶663±57参考范围(114~240)U/L ;a-羟丁酸脱氢酶350±17参考范围(80~220)U/L。1.3 治疗

1.3.1 所有病例入院后立即给高浓度面罩给氧(流量应保持8~10L/min);改善脑部微循环;防治脑水肿;防止继发感染等处理。

1.3.2 25例患者均出现了血压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补液后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血压持续不升的给儿茶酚胺类药物。

1.3.3 营养心肌给予果糖,生脉,血压稳定后给予倍他乐克片。

2结果

25例患者全部心肌酶恢复正常;肌钙蛋白转阴;21例心电图结果恢复正常,4例V1~V3 T波倒置;全部临床治愈出院。3讨论

3.1 CO与氧的亲和力较之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大240倍,而解离速度又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不仅使血液失去带氧能力,而且还妨碍氧合血红蛋白的正常解离,从而导致组织和细胞缺氧。另外CO 还可以与肌红蛋白结合而损害细胞线粒体的功能,阻断电子传递,延缓还原型箊酰胺嘌呤二核苷酸的氧化,抑制组织呼吸,影响氧的利用。一氧化碳中毒的程度通常取决于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含量越高,机体缺氧就越严重,中毒也就越重。

3.2轻、中度中毒的患者及时撤离有毒环境,并经积极抢救,于数小时后即可清醒,一般无明显的并发症及严重的后遗症。重度中毒的患者患者一般有深昏迷、抽搐、呼吸困难、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最后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3.3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急性心肌坏死罕见文献报道,考虑原因如下:1.CO中毒后导致缺氧,缺氧引起体内ATP能量过度消耗和生成不足,不能维持细胞膜的钠泵功能,钠及水进入细胞内,细胞肿胀,细胞功能障碍,造成心肌内的微血管痉挛,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心肌细胞水肿,严重时出现坏死。2.血压下降引起组织灌流不足,细胞缺血、缺氧、葡萄糖由有氧代谢无氧酵解,ATP产生进一步减少,使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最终细胞死亡。3.4 引起心肌坏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引起的心肌梗死,心肌发生严重缺血所致的心肌部分坏死。大多数的心肌梗死均与血栓形成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及血清心肌酶等三项中具备两项即可做出诊断。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梗死的范围。

3.5 一氧化碳中毒虽然也出现了心肌坏死但其发病基础与心肌梗死不相同,前者是由于缺氧直接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后者为冠脉急性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缺氧后坏死。故二者的治疗也有所不同, 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急性心肌坏死主要以氧疗为主,同时辅以营养心肌纠正低血压等综合治疗。心肌梗死治疗主要以溶解血栓、抗凝、抑制血小板积聚、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等为主。

心肌坏死标志物 篇3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57-01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患者发病初期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难度较大。实验室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定量性以及敏感性,且简便易行,目前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1-2]。本研究探討了联合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对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124例,均存在前区疼痛以及胸闷气短等症状,胸痛的持续时间在1-68h之间,平均为(22.3±9.3)h。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分布:67例为前间壁心肌梗死,45例为下壁心肌梗死,12例为前间壁伴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均无心血管疾病史,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其中,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在36-76岁之间,平均为(59.1±8.2)岁;62例无典型症状者作为B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在34-72岁之间,平均为(57.3±9.2)岁。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62名作为对照组C组,男27例,女35例,年龄在31-72岁之间,平均为(51.2±11.3)岁。3组的年龄和性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用贝克曼ACCESS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联合检测研究对象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包括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Ⅰ(cTnⅠ)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的Myo为(372.3±264.1)ng/ml,CK-MB为(35.3±19.9)ng/ml,cTnl为(15.9±10.5)ng/ml;B组Myo为(481.3±217.1)ng/ml,CK-MB为(47.3±21.7)ng/ml,cTnl为(24.3±9.4)ng/ml;C组Myo为(38.2±6.7)ng/ml,CK-MB为(0.7±0.3)ng/ml,cTnl为(0.2±0.1)ng/ml。3组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C组远远低于A、B组,且A组显著低于B组,P均<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群,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健康。早期准确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具有重要意义[1,3]。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早期诊断难度较大。实验室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AST水平显著升高,在心肌损伤诊断中发挥了重要意义。有研究发现,LDH以及同工酶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基本取代了AST诊断。随着实验室检查技术发展,CK以及同工酶作为两种重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开启了实验室诊断心肌损伤的序幕[2-3]。近年来,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cTnⅠ是一种特异性心肌标志物,其能够与原肌球蛋白共同调节Ca2+对于横纹肌动酶所具有的活性,从而调节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旦心肌受到损伤,cTnⅠ将进入到血液循环之中,在4-6h作用使血液中cTnⅠ水平持续升高,并可保持6-10d,其心肌特异性以及灵敏度极高[1,4]。Myo是一种分布于肌肉之中的蛋白质,尤其在心肌中含量丰富。Myo早期由于特异性不佳而在实验室检查中应用受限。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Myo可作为早期潜在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心肌损伤以后1h左右,Myo将逐渐升高,并在12-24h之内降低回正常的范围内。大量临床试结果显示,Myo作为早期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Myo及CKMB亚型可有效排除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其对于心肌梗死症状出现4h以后,其阳性预测值可达到100%。CK-MB多分布于心肌细胞外浆层,当心肌受到损伤时,心肌细胞中的CK-MB将释放并进入到血液之中,且在3-8h之后逐渐升高,约可持续3-5d。目前,因CK-MB可通过低成本、快速自动检测法进行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心肌梗死症状发生约6h以后,患者的血清CK-MB将持续升高,而在症状发生前,其敏感性较差。对于无法经心电图诊断的患者而言,检测CK-MB的敏感性可达90%,用于初期无ST段抬高者的诊断,其准确性明显优于连续心电图监测[3-5]。因此,联合检测cTnⅠ、Myo以及CK-MB是早期、快速且准确诊断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合检测了cTnⅠ、Myo以及CK-MB心肌损伤指标,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患者以及非典型症状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低于非典型症状组(P<0.05)。提示联合检测cTnⅠ、Myo以及CK-MB等可为梗死面积判断提供可靠的定性信息,并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和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对于再梗死的判断以及疗效、预后的评价均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贾成瑶,王莉,毛志刚,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6):1082-1085.

[2] 刘恩华,陈怀敏,孔丽清,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监测价值的比较[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2):65-67.

[3] 田丽红,彭铁汉,孙秀琴,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4):373-374.

[4] 陈兴文.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1):1057-1058,1060.

心肌坏死标志物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因胸痛而疑似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 其中男89例、女31例, 年龄33~78岁, 平均 (42±6.8) 岁, 均在发病后4~6h入院。所有患者均在一周内没有心肺复苏史、外伤、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脏器梗死等。按照WHO制定的诊断标准, 共有80例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男59例、女21例, 年龄33~77岁, 平均 (42±6.6) 岁 (为A组) ;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40例, 其中男30例、女10例, 年龄34~78岁, 平均 (42±6.9) 岁 (为B组) 。

1.2 方法及诊断标准

1.2.1 方法

标本采集:所有疑似患者在胸痛发作入院后即进行静脉采血, 此后在3h、8h、16h、24h、48h、72h后及时采血并即时送检。仪器和试剂:Mb、CK-MB、CTn I采取由美国公司生产的RELIA快速免疫检测仪, 通过胶体金双抗体法进行定量检测;选取日产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心肌酶谱进行检测, 采用酶动力学法。所用试剂均来自配套产品。

1.2.2 诊断标准

依据WHO制定标准进行确诊。心肌标志物诊断标准:Mb、CK-MB、CTn I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100.0ng/m L、<6.0ng/m I、<0.15ng/m L, 其中的任意两项的值大于上述参考值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心肌酶谱诊断标准:包括CK、a-HBDH、CK-MB、LDH, 若CK-MB值高于40IU/L, 同时剩下三项中的任意两项的值大于正常参考值则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酶谱与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

120例疑似病例中依据WHO标准确诊80例, 心肌标志物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3%、92.5%, 心肌酶谱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0.0%和80.0%, 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三种心肌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比

在120例疑似病例检测中, 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度为100%, 高于CTn I (91.3%) 、CK-MB (88.8%) ,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和100%。CK-MB和CTn I的特异性分别为90.0%、97.5%均明显高于Mb (75.0%) ,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快速联合测定心肌标志物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见表2, 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闭塞, 以致血流中断, 从而导致心肌需求与血流不平衡引起的心肌损害。其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为典型的胸痛症状、心肌酶改变以及心电图, 但是有些患者的心电图无明显的变化或者是无Q波心肌梗死, 同时心肌酶对该病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较差, 无法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3]。近年来心肌标志物由于其具有快速及准确的特点而逐渐应用于该病的诊断[4]。在心肌细胞中含大量的小分子物质Mb, 在心肌受到损伤时可快速的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研究显示在发生心肌梗死的3小时内逐渐升高, 在6~9h达到峰值, 此后恢复至正常, 是一种心肌损伤时含量最早升高的标志物[5]。本次研究显示其敏感度最高, 为100%, 但是由于Mb也存在于骨骼肌中, 因此其特异性较差仅为75%, 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CTn I在健康人体内血液循环中含量很少, 但一旦被释放到血液中可持续较长时间, 最长可达3周, 由于其仅在心肌收缩蛋白细肌丝上存在, 因此在心肌损伤标志物中具有最高的组织特异性[6]。本次研究显示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尤其是特异性, 在急性心肌梗死晚期患者的诊断中价值较高。同时CK-MB在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较早, 但是它不是心肌所特有的酶, 可引起假阳性[7,8]。本次研究采取免疫金标法对这三种心肌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使得诊断结果的敏感性均得到有效的提高。

本次研究对我院120例疑似病例同时进行心肌酶谱及心肌标志物检测, 结果显示心肌标志物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3%、92.5%, 均显著高于心肌酶谱。同时将三种心肌标志物中任意2项的值大于参考值则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联合测定心肌标志物显著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因此可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快速准确的临床依据, 应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快速检测心肌标志物[肌红蛋白 (Myo)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心肌肌钙蛋白I (CTnI)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 对患者在发病后的不同时间进行快速检测三种心肌标志物, 同时进行心肌酶谱检测, 对比其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120例疑似病例确诊80例, 其中心肌标志物快速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3%、92.5%, 显著高于心肌酶谱 (70.0%、80.0%) ,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种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相比, 其中Mb的敏感性最高 (100%) , CTnI的特异性最高为96.7%。结论 与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相比, 快速联合检测心肌标志物可明显提高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可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提供准确及时的临床依据,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方捷, 吴飞, 秦保东, 等.心肌标志物的床边检测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3) :444-448.

[2]王喜栋, 赵摇捷, 张晋霞, 等.心肌酶谱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8) :913-916.

[3]冉崇明.心肌损伤标志物在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8) :449-452.

[4]原道齐.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6) :87-88.

[5]项贵明, 刘琳琳, 杜春兰, 等.快速检测心肌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7) :1932-1933.

[6]朱健.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8) :1117.

[7]贾超, 杨芳.三种心肌标志物不同时间内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4) :8369-8370.

上一篇:客户也是投资人下一篇:动机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