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2024-07-22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精选十篇)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1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病变,动脉Ⅰ号,临床研究

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病变 (ASO) 属中医“脱疽”范畴, 也是周围血管病科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晚年的生活质量, 吾师郑学军在周围血管病科具有20多年临床经验, 在防治ASO方面有独到的认识, 认为本病早期以肢体发凉、怕冷、麻木、酸困、苍白、行走后症状明显为主症。其发病病机多与脉络瘀阻、寒凝血脉有关, 故治宜温通血脉, 自拟动脉Ⅰ号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采用动脉 Ⅰ 号治疗ASO早期病变的具体研究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ASO早期患者37例, 男性22例, 女性15例, 年龄51~72岁, 平均年龄59.6岁;病程1.2~6年;吸烟19例;伴有糖尿病4例、冠心病7例、高血压13例、中风3例。所有患者未出现足趾剧烈疼痛、皮肤溃疡等症状,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肢趾发凉怕冷。以上病例均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标准[2]。

1.2 排除标准

不符合本病的诊断标准;合并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有恶性肿瘤, 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不能坚持治疗, 不遵医嘱服药者;对本药过敏者;严重外伤、大型手术后、介入及先后天畸形者。

1.3 方法

以温通血脉法为治疗原则, 动脉Ⅰ号为主方, 根据病人情况临证加减使用。其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芪30g、桂枝18g、当归20g、细辛3g、丹参30g、菖蒲12g、地龙12g、干姜10g、红花10g、川芎10g、淡附片12g、甘草10g等, 每日1剂, 400mL水煎, 早晚分服, 疗程为2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的疗效判定标准[3]制定, 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肢体血流循环及血流速度明显改变, 能持续步行;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肢体血流循环及血流速度均有改善, 能持续步行;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减轻, 肢体血液循环及血流速度略有改善, 间歇性跛行;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发展。总有效=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多普勒下肢动脉测压踝肱比值 (ABI) 及心脏射血分数 (EF)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 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用配对t检验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经过治疗, 37 例ASO早期患者中, 临床治愈8 例 (21.62%) , 显效13例 (35.14%) , 有效12例 (32.43%) , 无效4例 (10.81%) , 总有效率为89.19%;治疗后踝肱比及心脏射血分数较治疗前都有所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动脉Ⅰ号起到了改善心功能, 增加心排出量, 改善肢端血液循环的作用, 对ASO早期病变有临床治疗意义。

(±s)

3 讨论

3.1 心阳不足、寒凝血瘀为ASO早期发病关键

观察结果表明, 动脉Ⅰ号能有效改善ASO早期临床主要症状;增加EF、增加踝肱比、改善肢端血液循环, 吾师认为这与心主血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4], 认为ASO早期病机是寒凝血瘀、闭阻脉络, 而究其根本是心阳、心血不足为发病基础。ASO的主要患病人群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气血衰, 气道涩, 易于瘀滞。”人到中老年常见心阳不足、心血耗损、气血衰少, 气虚则推动无力, 脉道不畅, 易于瘀滞, 不通不荣, 故则肢端失养, 故见肢体苍白、麻木、疼痛等;再者, 气的温煦作用减弱, 即所谓阳气不足, 阴寒内生, 寒凝血脉, 阻塞脉道[1], 故见肢端发凉、怕冷。

3.2 动脉Ⅰ号温心阳、通血脉治疗ASO早期病变

动脉Ⅰ号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的防治脉管炎的效方, 由《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加减化裁而成, 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ASO早期病变。此方重用黄芪, 取其甘温之性, 补气益气;当归甘温, 养血和血;桂枝辛温善入血分, 助心阳, 温通血脉;《本草纲目》曰:菖蒲气温, 心气不足者用之;菖蒲、细辛、干姜可助桂枝温心阳、通血脉、开腠理、散寒邪, 使阳气通达周身;丹参、地龙、红花三药并用共奏活血祛瘀、疏通血脉之效, 与当归合用活血不伤正, 养血不留瘀, 丹参、地龙性寒, 可调和方中温燥之性。川芎为血中气药, 行气活血, 合黄芪使补而不壅滞, 又加强活血散瘀之力;淡附片味辛甘性大热, 明代医家虞搏云描述“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引补血药入血分, 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5], 合桂枝温补元阳以助心阳, 二药合用, 可加强温通经脉之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温心阳、通血脉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当归可增强人体免疫, 抗衰老, 且黄芪能增加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血输出量,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改善微循环, 能促进血管的生成, 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6];附子、干姜、细辛同黄芪一样均有强心作用, 配合应用对改善间跛有重要作用;桂枝、细辛可扩张外周血管, 对患者肢端皮温有提高作用;当归、丹参、菖蒲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地龙、干姜有抗炎、抗栓、抗凝血、纤溶作用。诸药配伍应用, 可有效防止ASO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 ASO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危害性较大的疾病, 严重者必须截肢, 甚则危及生命。因此, 早期防治, 可延缓疾病发展,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是应对ASO的根本和关键措施, 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动脉Ⅰ号方治疗ASO早期病变,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也为以后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参考文献

[1]侯翔波, 邓柏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因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13) :38-39.

[2]陈柏楠, 侯玉芬, 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70-271.

[3]中国中医药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疾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354-357.

[4]李晓亮, 樊凯芳, 贾宝珍.“心主血脉”理论及脱疽治疗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 (2) :247-248.

[5]颜德馨.化瘀必先调气——调气药临证应用经验谈[J].浙江中医杂志, 2006, 41 (10) :247-248.

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 篇2

⑵、超过正常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宜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酒、蔗糖以及含糖食物的摄入。

⑶、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脏、脑、肾、肺等内脏,鱿鱼、墨鱼、鳗鱼、骨髓、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于油、可可油等。如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

⑷、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警惕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3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粥样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的症状,称为动脉闭塞症。好发于下肢,又好发子60岁以上的老年,所以又称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进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华东地区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为0.76%,已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老年病。

此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叫“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会儿觉得小胴疼痛无力,休息一会儿又好转。如此反复发作,行走距离越来越短,甚至不能行走。患肢常感到发凉、怕冷、麻木,大热天也不敢脱掉棉毛裤。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患肢自发性疼痛,其特点是白天不痛或疼痛较轻,夜间休息时加重(医学上叫“静息痛”),严重时可出现肢端溃烂、坏死,有的甚至需要截肢。由于早期症状轻微,又常常间歇发作,病人往往不在意,多认为是年老体弱所致;医生对此病缺乏认识,也常常发生误诊,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失。

其实,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并不是十分困难。老年人如果有上述症状,可以先自我检查一下,办法是触摸足背动脉。足背动脉位于足背大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用手指轻轻触摸,即可摸到动脉搏动。两侧对比,如发现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该及时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彩色超声扫描、光电血流仪、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甚至损失性动脉造影检查,可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此病的预防,戒烟是非常重要措施,包括主动和被动吸烟;注意营养平衡,减少甘肥食物摄入,避免高血脂和高黏血症;坚持有氧运动;如合并糖尿病,必须早期治疗;注意肢体保暖,勿受风、湿、寒;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很有效的预防办法。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4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治疗,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是由于腹主动脉末端到下肢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 从而发生肢体急慢性缺血综合征[1]。是导致肢体缺血的主要因素, 又是老年致残关键因素[2]。笔者对我院59例 (73条肢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或腔内外联合疗法, 并实施围手术期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9例, 共73条肢体, 男性43例, 女性16例, 年龄56~89岁, 平均年龄 (72.6±7.7) 岁, 病程7d~10a, 平均病程 (4.2±0.8) 年。所有患者均出现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足趾坏死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DSA、CTA或MRI检查确诊。其中单纯髂动脉病变12条肢体, 单纯股ā动脉病变21条肢体, 单纯小腿动脉病变10条肢体、髂动脉+股ā动脉病变9条肢体、股腘动脉+小腿动脉病变15条肢体、髂动脉股ā动脉+小腿动脉病变6条肢体。主要的内科合并症有高血压44例, 冠心病35例、高血脂32例、糖尿病23例、脑梗死6例。根据Fantain临床分期:2期4例, 3期37例, 4期18例。

1.2 方法

本组49条肢体采用介入治疗, 24条肢体采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 其中9条肢体为介入联合搭桥治疗, 14条肢体为介入联合取栓、内膜剥脱治疗,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均为1期完成。

1.2.1 术前护理

(1) 常规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全身动脉性疾病, 是外周血管的表现, 大部分为老年患者, 身体机能较差, 常常伴有心肺功能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因此, 术前既要进行常规检查, 又要加强心肺功能检查, 将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且稳定后进行治疗。 (2) 心理护理: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及对疾病相关知识匮乏等因素, 会对术后效果不佳出现担心、焦虑、紧张等心理。护士需加强健康教育, 耐心与患者多沟通, 告知患者不良心理可使机体体抗力降低, 影响术后恢复, 耐心讲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医生临床经验、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案例, 消除患者的顾虑, 树立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3) 疼痛护理:静息痛为主要临床症状, 疼痛的加剧及缓解可直接反映病情轻重。对患者的肢体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肢体疼痛严重, 遵医嘱使用曲马多或派替叮, 镇痛药物应用后, 可有效控制疼痛症状, 从而缓解肢体局部缺血程度。 (4) 严格禁烟:尼古丁、一氧化碳是强烈的缩血管物质, 是造成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尼古丁吸入人体后能刺激交感神经, 导致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 血压升高, 且可直接作用在动脉壁上, 导致动脉内膜受损, 诱发血小板聚集与脂质浸润, 加快血液凝固直至高凝状态, 又可减慢血流速度, 加大血液粘稠度, 肢体血流缓慢使大量血小板聚集而造成动脉血管栓塞[3]。因此, 向患者解释吸烟的危害性, 严格督促应禁止吸烟且远离吸烟环境, 防止被动吸烟。

1.2.2 术后护理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动脉血气分析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血压监测为1次/h, 遵医嘱补充充足的血容量, 避免低血压时血流缓慢造成人工血管吻合口出现血栓。 (2) 患肢护理:密切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监测患肢的颜色、温度、足背与胫后动脉搏动、感觉、运动功能、毛细血管充盈度、是否肿胀、疼痛等情况。注意患者进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后患肢肿痛、压痛等是否出现进行性加剧现象, 避免发生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4]。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 术侧肢需平放24h, 且采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h~8h, 对穿刺处是否出血、皮下血肿等进行密切观察。患肢不适合热敷, 防止局部皮温升高, 加大耗氧量, 使缺血症状更加严重。如果患者下肢留置导管, 要保持导管通畅, 并妥善固定, 避免导管脱落与阻塞。若导管引出皮肤处, 应给予0.05%碘伏进行消毒, 1次/d, 并及时更换敷料, 避免出现局部切口感染与导管菌血症。 (3) 用药护理:由于体内植入人工血管与支架等异物, 会使血液中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沉积于异物内, 而形成血栓, 因此, 术后24h内常规应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采用低分子肝素, 1次/12h, 持续给药5d后改用华法林2.5~5mg, 1次/d, 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同时给药2~3d。给药期间应定期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进行密切监测, 1次/d, 并对患肢皮肤、黏膜、牙龈是否发生出血及穿刺、切口处是否发生渗血等情况进行观察。 (4) 早期活动护理:术后应早期指导患者功能训练,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与舒张的交替运动训练, 因为肌肉挤压运动可加快静脉回流, 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使术后生活质量提高[5]。根据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给予合理的卧位,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 取平卧位, 抬高患肢45°, 坚持2~3min, 再将双足下垂床边3min左右, 半卧2~3min, 并经行踝部与足趾训练, 重复训练5次~10次, 3次/d, 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 避免发生肌肉萎缩, 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较大帮助。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t检验, 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检验。

2 结果

本组59例 (73条肢体) , 其中72条肢体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患肢皮温升高, 静息痛消失, 1条肢体无显著变化, 术前踝肱指数 (0.43±0.15) , 术后踝肱指数 (0.84±0.19) , 术后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术前, 相互比较, t=4.527,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 再加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 动脉硬化闭塞症已逐渐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 其好发于双下肢, 致残率较高, 所以, 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缺血坏死等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临床症状。其康复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治疗过程, 术前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生命体征, 如有突发病症或并发症等, 及时进行处理, 术后严密监测患肢皮温与血运恢复状况, 加强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总之, 合理有效的护理对促进患肢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丽芳.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 :74-75.

[2]陈锋华, 刘威.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15) :314-315.

[3]徐小芹.老年患者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33) :183-184.

[4]马瑟琴, 张玲.血管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4) :62-63.

[5]全忠英, 过永勤, 吴晓俊.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1) :25-26.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5

肖荣华:西医和中医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各有各的优势。西医降糖药的降糖效果确切,能使患者的血糖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中药有一定的稳定血糖和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主要适用于血糖轻度升高者。对血糖很高的患者而言,单纯靠吃中药是无法将血糖降至正常的,必须加用西药。简而言之,西药的优势是“控制血糖指标”,而中医的优势是“改善体质”。

问:最近,我外婆因为足部烫伤、溃疡久治不愈去医院就诊,偶然发现患有糖尿病,且眼底、肾脏都有病变了。医生说,这属于糖尿病晚期,治疗效果很差。我们很难过,难道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肖荣华: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慢性难治性溃疡。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皮肤营养障碍一旦皮肤受损后,容易继发感染,且溃疡常难以愈合。对这些患者而言,首先应严格控制血糖,尽快将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其次要增加营养,促进溃疡修复。第三要抗感染治疗,消除炎症。中医药在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治疗上较有特色,你可以带你外婆去中医科诊治。

问:我父亲5年前被诊断为糖尿病。由于他一直“管不住嘴”,故血糖一直不太稳定。我们希望他把饮食控制一下,他却认为,多吃点药,就不用再控制饮食。这种做法有问题吗?

肖荣华: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疗法,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轻度升高者,常不需要用药,仅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就能控制好血糖;正在服药的患者,也必须先控制饮食,才能使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发挥最佳疗效。

问:一位病友告诉我一个验方:干苦瓜粉15克,鸡蛋1枚,用小碗调匀,入锅蒸熟;蚕豆150克,先用冷水泡软,入锅煮熟,再放少许盐,用猪油拌炒;米饭50克;一日3次。他说他吃了2个月后,血糖就正常了,现在已经可以停用降糖药了。这方法可靠吗?

肖荣华:用这个食疗方治疗糖尿病似有不妥。苦瓜含有苦瓜多肽类物质,有一定的降糖、调节胰岛功能和调节血脂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常食苦瓜对稳定血糖有利,但苦瓜代替不了降糖药物。该食疗方中用“猪油炒蚕豆”,长期食用猪油有可能诱发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硬化,加重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不宜多食。至于食用2个月后,血糖可完全恢复正常,不需要用降糖药的说法,更不可信。

问:我在网上看到一家中医糖尿病专科医院宣称他们能用纳米中药治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我很疑惑,啥叫纳米中药?真能治愈糖尿病吗?

肖荣华: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颗粒直径小于100纳米的中药,可以增强中药治疗的靶向性。有文献报道,纳米中药渗透治疗可以控制血糖和治疗糖尿病肾病。不过由于目前纳米中药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尚有待观察,“能够治愈糖尿病”的说法言过其实。

肛肠疾病

问:我今年54岁,最近一直便秘,以前不是这样的,这是怎么回事,需要去医院检查吗?

傅传刚: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胃肠道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消化、蠕动功能减弱,排便时间延长。不过,50岁以上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当肠道内肿瘤生长到一定的体积时,也会导致肠道阻塞、排便不畅,临床表现为便秘。你最好去医院做一次肠镜检查,以明确肠道内有没有占位性病变。若经肠镜检查排除了肿瘤,则可通过饮食调整,再辅以一些药物,以缓解症状。

问:我患痔疮十多年,大便时常出血。近1年来,出血有所减少,但有一圈“东西”从肛门里面脱出来,经常回不去。像我这种情况,非得手术吗?

傅传刚:痔是比较常见且多发的一种肛门部疾病,民间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痔的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或者痔脱垂,严重的可伴有疼痛、肛门瘙痒等。大部分病人通过药物治疗即可缓解,但也有少部分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根据你提供的病史看,你患的可能是3~4期的混合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确实需要手术予以根除。目前,像你这样的环状脱垂性内痔可以做PPH(重度脱垂性内痔吻合器钉合术)手术安全且疗效好,唯一缺点是器械稍贵。

问:我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目前病情稳定,一直在服用米雅、酪酸梭菌活菌片,肠镜检查提示结直肠大致正常。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是否需要长期服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傅传刚:溃疡性结肠炎的真正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环境、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可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精神刺激、继发感染等情况易导致病情加重。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疗程较长,停药后易复发。你虽然目前病情稳定,但不可放松警惕,除需定期复查肠镜外,还应重视生活调理。具体措施包括+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食柔软、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不要饮用牛奶等乳制品,不吃冷饮和多纤维的蔬菜。一旦病情反复,应及时住院治疗。

问:我妈妈55岁,最近被确诊为直肠癌。医生说,我妈妈的肿瘤位置低,肛门恐怕保不住。能不能把肿瘤切掉,把肛门保住?

傅传刚: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位置较高的直肠癌,一般不涉及到切除肛门:而对低位直肠癌而言,能否保住肛门取决于术前对肿瘤分期的判断和医生的手术技巧。总的来说,由于医疗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直肠癌的保肛率不断上升,很多低位直肠癌病人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了肛门。至于你妈妈是否能做保肛手术,尚需检查后,才能确定。

问:我今年72岁,肠镜检查发现大肠里有一个息肉,医生说需要开刀。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太好,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傅传刚:目前,绝大部分大肠息肉可通过肠镜手术切除,即使是一些扁平状、大面积的、过去只能用开腹手术切除肠段来解决的息肉,也可以通过内镜予以剥离切除。不过,少部分病人因息肉面积太大,内镜可能“切不干净”,或勉强切除容易导致肠壁穿孔,不得不通过手术切除肠段,以达到根除的目的。当然,这些患者可以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尽可能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

问:我母亲几年前因结肠癌过世,最近,我哥哥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听人说,肠癌有家族遗传,我很害怕,该怎么办?

傅传刚:大量研究表明,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确实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由于你母亲和哥哥都患有大肠癌,故你患肠癌的概率确实要比普通人高,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要预防肠癌的发生,你应注意以下几点饮食以高纤维素。低脂、低蛋白质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炸和烘烤食品,多饮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此外,你还应尽早去医院做一次肠镜,以排除大肠内是否有新生物。若无异常发现,你今后应每1~2年做1次肠镜,以

便早期发现病变,尽早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问:我父亲58岁,两年前出现双下肢行走后酸胀、沉重和乏力。最近半年,他每走约200米就会感觉双腿僵硬,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是不是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治疗吗?

金毕:你父亲很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该病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股动脉,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发展,患肢缺血加重,可出现足趾、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等问题。当患肢严重缺血时,会出现趾,足或小腿部溃疡、坏疽,迁延不愈,最终只能截肢。为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你父亲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问:我今年63岁,退休在家,最近刚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听人说,这种病如果不治疗,脚会痛,还会烂。我很害怕,不知道这病能治好吗?

金毕:已经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应尽早接受治疗,避免症状加重及恶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以选择,主要措施包括:①改善生活习惯,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②戒烟。③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④物理治疗,适量体育锻炼(散步、慢跑)和手法按摩有助于下肢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⑤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如有动脉血栓形成,可使用溶栓药物。⑥手术,包括外科手术和动脉腔内成形术,主要适用于间歇性跛行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或出现下肢静息痛和组织坏死者。

问:我父亲今年70岁,最近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我们很担心,如果真动手术,老人吃得消吗?

金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放手术和动脉腔内成形术2种。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及确切的影像学资料,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外科开放手术包括血管内膜剥脱术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2种。血管内膜剥脱术是将病变的血管内膜切除,解除闭塞,再用人工血管补片修补。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是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在堵塞血管的两端搭桥,血液通过血管桥重新灌注到远端肢体。外科开放手术疗效较好,但创伤较大,主要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动脉长段完全闭塞的患者。

在各种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应用得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短段动脉狭窄性病变。治疗时,医生将球囊导管送至血管病变部位,用充盈的球囊扩张病变动脉,使血管管腔重新达到或接近原有管径,再将一种由镍钛记忆合金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处,使血管实现再通。

问:我今年47岁,近几个月来,总觉得腿肚子痛。昨天,我去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我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说这病与我长期吸烟有关,真是这样吗?

金毕:下肢动脉硬化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源性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超声检查可帮助确诊。吸烟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关系非常密切。据统计,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9倍,在间歇性跛行患者中,90%以上是吸烟者。

问:我今年60岁,最近总觉得双腿发麻,行走一段时间后,小腿会痛,休息后可以缓解。我去县医院看过病,医生说我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做了牵引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好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金毕:根据你提供的病史判断你很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及多发神经炎等神经源性疾病,虽也有腰痛,臀、髋及大腿部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颇为相似,但这种神经源性疼痛常为刺痛,站立时有症状,常需坐下或改变体位才能缓解。而缺血性跛行的感觉是肌肉疲劳、紧缩感,每次发病的步行范围基本一致,站立时无症状,停止行走后,疼痛可缓解。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帮助确诊。

肝病

问:我最近被查出有乙肝“大三阳”,肝功能也不好。我很害怕,该怎么办?

杨玲:你被查出有乙肝“大三阳”,说明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不过,肝功能不好是否一定是乙肝所致,尚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你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检查甲肝病毒抗体、戊肝病毒抗体、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抗体、血糖,血脂和B超,以排除乙肝以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若确诊是慢性乙肝,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护肝及抗病毒治疗。

问:我今年30岁,1个月前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被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他指标都是阴性。我是不是患了乙肝?

杨玲:初次体检发现单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通常需要做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包括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肝脏B超。若这三项目检查结果均正常,说明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不需要用药,只需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B超即可。若乙肝病毒DNA和肝功能明显异常,则提示可能患了乙肝,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肝及抗病毒治疗。

问:我父亲最近因突然呕血被送去医院急诊,医生诊断他患有肝硬化。我们很纳闷,父亲一直很健康,怎么会肝硬化的?肝硬化能治好吗?

杨玲:发生呕血的最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包括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虫感染、慢性酒精中毒、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或毒物、胆汁淤积、遗传代谢疾病等。

肝硬化的起病与病程发展一般较缓慢,病情亦较隐匿,可潜伏3~5年或更长时间。在肝功能代偿期,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许多病人是在出现了肝硬化的并发症(腹水、呕血)后,才被发现患有肝硬化。到目前为止,尚无治疗肝硬化的特效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肝脏功能,延缓病变进展。

问:我今年32岁,是一名乙肝“小三阳”病人,肝功能一直都正常。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可以结婚生育吗?

杨玲:你这种情况是可以结婚生育的。乙肝“小三阳”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量一般较低,如果做乙肝病毒DNA的检测,结果一般为阴性,说明所携带的乙肝病毒不具传染性或传染性很低,一般不会影响生育。

问:我今年35岁,“两对半”金是阴性。听人说,这说明我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需要打乙肝疫苗,是这样吗?如果要打,该怎么打呢,保护力能维持多久?

杨玲:乙肝“两对半”全是阴性,说明身体未接触过乙肝病毒,不存在乙肝病毒感染,这是好事。不过,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又说明你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需要注射乙肝疫苗。一般地说,乙肝病毒疫苗需要注射3次,注射时间分别为0、1个月和6个月。产生表面抗体后,保护力通常可维持3~5年。

问:我先生平时工作忙,应酬多,常常喝醉酒。听人说,劳累,喝酒都会伤肝,有没有保肝药可以吃?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2010年3月经笔者所在医院彩超共检查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80例,男64例,女16例。年龄51~78岁,平均66.1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跋行45例,静息痛35例,其中21例足趾部坏死,足、踝部坏死2例,合并足趾部溃疡11例。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ALOKA5000S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百盛Mylab7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线阵探头及凸阵探头,线阵探头频率7~12 MHz,凸阵探头频率3~6 MHz。

1.2.2 方法

患者检查时取仰卧位、侧卧位及俯卧位,分别对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后、足背动脉血管进行检查。患者下肢外展外旋,于腹股沟内下寻找股总动脉,然后由上向下滑动探头,纵行检查。常规应用线阵探头扫查,如果患者下肢粗壮或皮下脂肪较厚时可结合凸阵探头扫查。先用二维超声观察动脉内膜是否光滑,有无内膜中层钙化以及粥样硬化形成。CDFI观察管腔血流充盈程度,有无狭窄引起异常血流信号,至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较低时可用能量多普勒观察有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观察血流频谱、检测收缩期峰值速度、反向血流的存在等。

2 结果

二维声像图显示:血管内膜增厚、管壁回声增强、血管内膜粗糙者49例,占61.2%,且病变常表现为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均受累,尤其以血管分叉处表现明显;具有血管内膜增厚、管壁回声增强且合并管腔狭窄者23例,占28.7%;具有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且合并血栓者8例,占10.0%。彩色多普勒表现为:无狭窄处的血流通畅、充盈良好,频谱呈三相波形,血流速度小于1.0 m/s,管腔轻度狭窄者显示血流变细、流道边界不平整,重度狭窄可显示流道明显变细、迂曲,或呈断续状,血流颜色呈五彩镶嵌状,频谱多普勒显示轻、中度狭窄时流速曲线可增宽,曲线仍呈三相波,收缩期峰值流速可增至近端流速的30%至一倍以上,严重狭窄时狭窄处流速增加至2~4 m/s之间,流速曲线呈单峰,反向血流消失;合并血栓者血管内无血流信号或呈星点状血流信号。

3 讨论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四肢血管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但临床诊断并不容易,该病的诊断以往靠典型的临床症状外,多以DSA (X线数字减影造影)作为下肢动脉闭塞症诊断的金标准[2],但该方法为创伤性检查,且易导致并发症。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DFI及CDE的应用,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更准确、可靠。

CDFI与血管造影相比具有的优势:(1)无创、无放射性、快捷、价廉、可重复操作;(2)阻塞动脉的远段及近段显示清楚;(3)对血管壁的层次、结构、内膜厚度、腔内有无血栓、狭窄程度可详细观察,对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位置、类别、有无出血、溃疡形成和脱落可能做出较准确的判断,尤其较易观察动脉闭塞性病变远端的血流的状态及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以上几点CDFI明显优于DSA。

当发生严重狭窄时,CDFI可检测到管壁正常结构消失、僵硬、回声增强,内膜及中层不规则增厚,凹凸不平,并可见形态各异回声不均的斑块,造成管腔内径狭窄;彩色血流显示腔内血流信号明显变细,甚至消失;多普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增高,频谱增宽,狭窄远端流速明显减低,波形圆钝,反流频谱消失,甚至测不到频谱。在降低血流探测量程的情况下及联合CDE,可将重度狭窄血管腔内的血流信号显示出来。硬化血管二维超声图像改变结合CDFI血流技术的应用,很容易检测出动脉闭塞血管段。同时,CDFI可以确定病变的解剖学改变,进行多普勒频谱分析,综合判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可重复检查。在发现斑块后,通过彩色多普勒定位最大流速部位,并测量最大流速。

与其它检查相比:(1)动脉造影:是评价下肢动脉疾病的标准方法,但有创伤性,并有一定并发症,检查过程相对复杂,同时无法显示闭塞动脉远端的动脉,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于筛选和随访,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应用。(2)多层螺旋CT:具有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高、微创或无创、成像速度快、可实现大范围容积扫描等优点,其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真实再现下肢动脉血管解剖,走行及形态学变化几乎达到和DSA同样的效果[3]。且可从多个角度对病变血管进行观察,对管腔狭窄程度、狭窄范围、血管周围软组织病变等,均可进行准确评估。然而,CTA不易显示远端血管,无法判断血管狭窄及腔内斑块,X线辐射量大,不易重复操作,检查费用高,特别是CTVR(容积重建)对管壁钙化明显或有内置支架时则对血管的评价相对困难,另外对小血管分支及侧支循环的显示亦有限度[4]。(3)核磁共振(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属无创性血管检查,可选择成像方法相对较多,对大血管检查效果满意,且没有放射损伤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成像原理复杂,要求检查机器配置要高,不易普及,费用昂贵。

总之,CDFI检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无创性、便捷性,可定位血管狭窄的部位;并能够重复检查,其作为一种先进非侵入性检查技术,能清晰显示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类病变,为临床提供早期的诊断依据,从而降低血管并发症的病死率,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测方法。如果能把CDFI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有机结合,在较复杂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同时应用,取长补短,将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并为临床保留该病治疗及预后较完整的影像依据。

摘要: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评价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表现特征,并用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8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管壁、管径、内膜以及有无斑块、彩色血流变化、血流频谱形态及性质。结果 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者49例,占61.2%;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合并管腔狭窄者23例,占28.7%;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回声增强目合并血栓者8例,占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具有其独特性,为临床对其进行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参考文献

[1]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3:125-138.

[2]郭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中国医师杂志,2003,3(5):381.

[3]亓俊霞,白人驹,孙浩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价值.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5(2): 252—255.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7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住院经下肢彩超和CTA确诊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78~91岁, 病程1~5年, 呈渐进性发病过程, 均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病史, 合并糖尿病者3例。所有患者均有吸烟史, 经系统的抗凝、溶栓、扩血管等治疗, 效果不佳, 5例中有1例患者外科建议截肢治疗, 患者拒绝截肢, 自愿接受微波深部热疗治疗。

1.2 微波深部热疗机理

采用基于固态源PC技术无扰测温的系统方案, 通过透镜式波导天线, 对微波进行聚焦后辐照病灶组织, 有效加热深度可达10~20cm。控制微波源输出功率的大小,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病灶组织加热到有效治疗温度, 通过无扰测温通道实施实时测量、控制治疗部位的组织温度。当病灶处温度达到40~43℃并维持一定时间后, 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膜通透性高,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1.3 临床症状分级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分级标准按Fontame分级法:I级患者下腹有发麻、发凉感觉, 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或稍有减弱;Ⅱ级患者有间歇性跛行, 行走时感觉双腿无力, 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Ⅲ级患者有静息痛, 行走困难,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下肢发麻发凉症状, 间歇性踱行, 静息痛消失, 或Ⅲ级患者症状降为Ⅱ级。好转:间歇性跛行距延长50m以上, Ⅱ级患者临床症状降为I级。无效:所有观察项目无改善。

1.4 方法

所有患者院后进行血尿便常规, 出凝血时间, 肝、肾功能、心电图、彩超、下肢动脉CTA的检查。筛查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且不能介入手术患者,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者皮肤温度参数。然后应用诺万微波肿瘤热疗系统行病变下肢肢体体表照射, 每次照射时问为45min, 10次为1个疗程,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 复查血液,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者皮肤温度参数, 并评定疗效。

2 结果

5例患者中, 4例患者临床症状取得显著疗效, 治愈率为20%, 3例患者症状好转, 好转率为60%。1例患者未见明显疗效, 无效率为20%, 治疗总有效率达80%以上, 如2例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明显延长 (>500m) , 静息痛消失, Ⅲ级患者症状降为Ⅱ级, 2例小腿或足部皮肤溃疡2周左右愈合, 1例足趾干性坏疽。微波深部热疗治疗AOLE1个疗程后, 下肢皮肤温度明显改善,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肢皮温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热疗前, 两侧下肢平均温差2.1℃, 热疗后, 两侧下肢平均温差1.0℃。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OLE) 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病, 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 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特征是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以及下肢发麻发凉, 感觉异常等症状。AOLE发展到后期, 主要动脉严重闭塞, 常规药物治疗很难使其恢复, 使用介入或血管旁路移植手术, 远期疗效也多不理想, 可导致干性坏疽和溃疡, 若继发感染可变为湿性坏疽, 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故本病截肢率高, 部分患者甚至危及生命。治疗应该按照个体化原则, 不同阶段的AOLE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措施可供选择, 常见的有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重建术。对于高龄患者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而采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也可同时采用微波深部热疗,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病灶组织加热到有效治疗温度, 通过无扰测温通道实施实时测量、控制治疗部位的组织温度。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膜通透性高,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能有效地增加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下肢血流, 使患者疼痛得到了快速而显著的改善, 溃疡逐渐愈合, 最终成功地挽救患肢。同时还有解痉、止痛、促进炎症浸润吸收消散等作用。微波深部热疗照射治疗下肢血管病变足一种简便、无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 它简单、安全、有效、无创以及操作简单, 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容易被患者接受,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76.

[2]崔艳峰, 祖茂衡, 徐浩,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多层螺旋CTA的诊断与介入治疗[J].当代医学, 2009 (29) :538~539.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01~2011—04 ASO患者12例(16条肢体)的DSA检查和治疗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68~84岁,平均76岁。病程6~32个月,平均19个月。伴有糖尿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吸烟史者10例。慢性缺血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发凉,间歇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及坏死;急性缺血2例表现为患肢疼痛,皮色苍白,麻木,麻痹,皮温降低。按Fontaine分期:Ⅱb期(中、重度间歇跛行)6例;Ⅲ期(静息痛)2例;Ⅳ期(组织缺损)1例。术前测量踝/肱指数( ankle/brachial index, ABI)。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A检查证实,病变的TASC分型:A型10例,B型4例,C型1例,D型1例(多节段病变,依治疗的节段分级,同时处理多个节段,以病变严重节段分级)。

1.2 手术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如股动脉有搏动,由股动脉逆行穿刺处理同侧或双侧病变,如无搏动,选择切开直视下穿刺,术后将穿刺孔缝合,也可选择由肱动脉借助长鞘进行操作。如同时处理股浅病变,则行股动脉切开先逆行后顺行治疗。应用改良Sendinger技术患侧或健侧穿刺置入管鞘,一般先使用超滑导丝结合单弯导管通过病变部位,闭塞病变也可使用单弯导管结合直头导丝通过。导丝通过狭窄闭塞病变后,一般根据病变血管的粗细,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当或稍小的球囊进行预扩张,骼动脉通常使用4~6个大气压,持续1min,对于股浅及其远端可适当增加压力。扩张后随造影情况决定是否再使用更大直径的球囊。支架的选择常参考球囊的直径和长度于临近血管的比较,支架的直径应大于血管直径10%~15%左右。操作中静脉推注肝素钠1mg/kg,术后低分子肝素钙5000U, 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抗凝1周后改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日一次。

1.3 临床随访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术后造影的情况分为:满意:术后造影病变部残余狭窄<30%,稍差:残余狭窄30%~50%,以上定为技术成功,不佳:残余狭窄>50%。术后随访采用电话询问方式,患者每隔3个月复查测量ABI,并行彩超检查。怀疑有狭窄和闭塞的情况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术后随访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4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以undefined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造影检查显示,本组12例16条肢体有明显病变,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其中单纯球囊扩张3条,13条肢体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随访: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静息痛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塞;1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骼-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2年出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取栓后再通。术后3个月(16/16)的肢体通畅率100%,6个月(14/15)的通畅率93.3%,1年(13/15)的通畅率86.7%,2年(12/15)的通畅率为80%。术前踝/肱指数(0.45±0.03),术后踝/肱指数(0.73±0.05),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nas,ASO)是引起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国外报道7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5%~20%[2];我们国民近年来随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明显老龄化,发病率不断升高。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经典的外科血管重建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甚至奉为“金标准”[3],但术后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缺乏手术耐受力、远端流出道不佳、无合适的自体血管移植物可选择等,仍困扰手术实施,而再狭窄、闭塞、是影响远期通畅的主要原因,早期:手术瑕疵、血流通量少、高凝状态、血栓形成,中期:内膜增生,晚期:动脉硬化进展[4]。近十几年来,下肢动脉缺血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尤其对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患者,腔内治疗显示其优势,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性的特点,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5],2007年TASC Ⅱ的推荐已扩大了腔内治疗指征。传统的理念及TASC的推荐认为,腔内治疗适用于局限的狭窄性病变、短段闭塞性病变,但很多学者在不断尝试利用各种手段,使长段和相对弥漫的病变的腔内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相近的结果。本研究中,腔内治疗的开通率100%,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的通畅率是86.7%,2年的通畅率是8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支架释放时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支架应完全覆盖病变部位,两端应略长出狭窄或闭塞段。髂股动脉的病变多可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2例骼动脉的病变在球囊扩张后常出现内膜翻起、夹层及残余狭窄,如不放入支架必然影响血流改善。文献报道骼动脉的腔内治疗过程中,远端栓塞得发生率6%,不建议预扩张,我们的病例均做预扩张并未有远端栓塞发生。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病变中,50%以上累及股浅及动脉。其病变特点是长段、多发。股浅动脉和动脉在肢体运动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使其不仅受压、折曲、旋转而且被伸长及收缩,这些因素均影响腔内治疗的长期效果。我们认为术后的通畅率受闭塞性病变、病变的长度、流入及流出的影响,支架对术后远期效果的改善,我们还需更多病例的长期观察。总之,DSA能准确评价缺血肢体的血运情况,对手术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体会。方法:对下肢ASO患者的病变肢体先行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闭塞情况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进行血管腔内治疗。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12例16条肢体有明显病变,其中单纯球囊扩张3条,13条肢体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10例足部血供明显改善,3例足部血运改善不明显。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A能准确评价缺血肢体的血运情况,对手术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

参考文献

[1]Saito D,Yashiki N,Tomita S,et al.One-stag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revascularization in a patient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J].Kyobu Geka,2011,64(5):383-386

[2]Tryniszewski W,Nowak D,Brocki M,et al.Influence of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n blood flow and muscle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obliterative atheromatosis assessed with isotopic methods.A pilotstudy[J].Med Sci Monit,2010,16(12):622-627

[3]Idei N,Nishioka K,Soga J,et al.Vascular function and circulatingprogenitor cells in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Buerger's disease)and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J].Hypertension,2011,57(1):70-78

[4]Frank M.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the aorta and lower limbs;an-eurysms[J].Rev Prat,2010,60(7):999-1009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6例,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男性23例, 女性18例, 年龄55~78岁, 平均年龄 (64.1±6.1) 岁;病变动脉:髂动脉29条, 股动脉25条以及腘动脉及以下血管24条;合并症:高血压18例, 糖尿病22例, 高胆固醇血症11例, 冠心病7例。对照组男性21例, 女性14例, 年龄54~80岁, 平均年龄 (63.6±6.4) 岁;病变动脉:髂动脉27条, 股动脉23条以及腘动脉及以下血管21条;合并症:高血压21例, 糖尿病19例, 高胆固醇血症14例, 冠心病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以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控制为主, 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介入治疗, 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前行下肢血管全程造影, 进而了解下肢静脉狭窄、闭塞的具体情况, 采用球囊扩张方法进行治疗[2]。于膝下动脉使用微球囊, 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将6F导管置于健侧的股动脉, 并将5F造影导管穿过下肢动脉狭窄处, 置换加硬导丝后跟进球囊导管, 确定下肢静脉狭窄、闭塞并予以扩张[3]。经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治疗后, 如果造影显示狭窄仍高于30%, 则需要采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进行治疗, 直至下肢动脉狭窄部分降低至30%以下[4]。对于出现完全性闭塞的患者, 则需要应用血栓旋切术来疏通血管, 再行内支架置入治疗, 术后给予抗凝治疗。

1.3 统计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1%, 并发症率9.7%,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9%, 并发症率2.9%, 两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血管通畅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髂动脉、股动脉以及腘动脉及以下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6.5% (28/29) 、96.0% (24/25) 和91.7% (22/24) , 对照组患者的髂动脉、股动脉以及腘动脉及以下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85.2% (23/27) 、82.6% (19/23) 和76.1% (16/21) ,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在接受介入治疗的41例患者中, 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冠心病等病史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其介入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随之增加。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 属于退行性病变, 老年人是主要的患病人群。代谢性疾病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诱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严重影响着患者下肢功能, 严重则会导致患者下肢截肢, 甚至存在死亡的风险。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当中, 在控制血压、血糖、调脂以及和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 参考下肢血管全程造影, 针对患者下肢静脉狭窄、闭塞的具体情况, 给予采取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其治疗效果显著, 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5,6]。但是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需要在临床治疗当中加以考虑, 针对性予以干预, 以预防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7]。

该组研究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1%和82.9%,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2.9%,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更高,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介入治疗所引起的并发症, 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及病史有关, 高龄患者和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冠心病等病史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增加了介入治疗的安全风险。在史晓宁[8]的研究当中, 按照时间前后, 将7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观察组480例各对照组289例, 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2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得结果与该组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当中, 介入治疗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改善下肢静脉狭窄、闭塞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是患者的年龄及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风险因素, 需要在针对性予以干预, 进而保障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英莎, 赵志钢, 何洪波,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08) :789-792.

[2]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医学, 2013, 19 (3) :365-367.

[3]俞志强, 龚亦群, 洪彪,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 (32) :6275-6278.

[4]刘一强, 王天玉, 杜丽娟.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4) :4048-4049.

[5]郭上玮.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 2015, 37 (14) :2127-2129.

[6]杜自忠, 李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评估[J].内科, 2015, 10 (5) :643-645.

[7]李前进.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6, 28 (7) :74-77.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篇10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疗法;活血化痰 通脉活络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620-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闭塞性疾病,一般发生于下肢大中动脉,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为早期患者自觉下肢麻木、肿胀、酸痛、发凉,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甚或静息痛,随着病情进展甚至发生肢体末端溃疡、坏疽,导致截肢。病情严重者可以危及生命。2011~2013年,我们运用通脉方治疗90例Ⅱ、Ⅲ期患者,并设对照组30例对比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120例Ⅱ、Ⅲ期ASO患者,分期标准: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按Fontaine分类法,临床上分为4期。第Ⅰ期(轻微主诉期),患者感觉患肢发凉、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感。第Ⅱ期(间歇性跋行期),患者在行走时小腿的肌肉产生痉挛、疼痛及疲乏无力,必须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症状有所缓解,才能继续活动。第Ⅲ期(静息痛期),患者行走障碍而且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第Ⅳ期(组织坏死期),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其中合并高血压62例,糖尿病52例,冠心病39例,高血脂症4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男69例,女21例;年龄53~85岁,平均(63.57±6.35)岁;病程1~18年,平均(5.85±4.93)年,Ⅱ期56例,Ⅲ期34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0~82岁,平均(62.5±4.86)岁;病程1~20年,平均(6.0±3.80)年,Ⅱ期20例,Ⅲ期10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两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者常规予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治疗。治疗组:通脉方以活血化痰、通脉活络为大法。药用:没药、川芎、红花、水蛭各12g,元胡、白术、茯苓、地龙、地鳖虫、蒲黄、姜黄、海藻各15g,生黄芪、毛冬青、绞股蓝、山楂、泽泻、丹参各20g,血竭粉、三七粉各3g等。水煎两次分早晚服,或者上方各药按颗粒剂(江阴江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配方分2次直接冲服,1剂/d。 对照组:予前列地尔(本溪恒康制药公司生产)10ug/d静点,1次/d;拜阿斯匹灵100mg,口服,1次/d。两组均4周为1疗程,疗程前后均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标准[1]。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肢体血液循环(皮温、皮色)明显改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基本恢复,肢体侧支循环建立,血管多普勒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显效:自觉症状好转,肢体血液循环(皮温、皮色)较前改善,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及血管多普勒检查均明显好转;有效:自觉症状好转,肢体血液循环(皮温、皮色)、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及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略有改善;无效: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病情加重。

3.2 治疗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4 讨论

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人数不断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该病已成为血管外科常见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累及周围动脉的一种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易于被误诊,往往被误诊为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症等病症,错失早期治愈时机。鉴于该病患者首诊多选骨科门诊,因此应该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只要认识到该病,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该病就不难了。下肢动脉一旦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循环障碍可能会发生溃疡甚至肢体坏疽,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环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避免肢体发生坏疽之关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首先应是动脉硬化的系统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糖、血脂、高血压,适当锻炼等措施。西药治疗主要有血管活性剂、抗凝剂、溶栓剂、降脂剂等。Ⅲ、Ⅳ期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可选择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外科血管重建手术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肝胆等脏腑失调而致,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调导致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于经脉,而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通则经脉失于濡养,故临床见有肢体疼痛、麻木、酸冷甚或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因此,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痰、通脉为大法。笔者据此大法为基础,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筛选出具有降脂、活血、消斑、溶栓、解痉、促进血管新生的中药组成通脉方,方中生黄芪补气行血,丹参、川芎、元胡、三七、没药、血竭、红花、蒲黄、姜黄行气活血散瘀通脉,地龙、地鳖虫、水蛭搜风、活血、破瘀、通经、解痉、止痛,白术、泽泻、茯苓健脾渗湿化痰,海藻化痰软坚散结,毛冬青、绞股蓝、山楂祛瘀化痰,全方达到活血、化痰、通脉活络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具有抗凝、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作用,而且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之作用;祛湿化痰中药及活血中药具有降脂、消除粥样斑块作用;虫类药具有较强的抗凝、消栓、解痉作用,因此通脉方涵盖了现代医学药物综合治疗的所有方面。本資料表明,通脉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毒副作用,对Ⅱ、Ⅲ期患者均有较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思想品德养成下一篇:压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