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2024-08-02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精选十篇)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1

本文在进一步阐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探讨有效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希望能为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质量提供一个参考视角。

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自从人类开始有教育活动, 就产生了教师这一职业, 但直到师范学校的出现, 教师职业才开始显现专业性特征。长期以来, 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事业催生的一种新型师范教育类型, 主要任务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师资或实习指导教师, 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有所不同, 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1. 专业性。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从基本内容上看,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当前,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是针对普通教育提出的, 主要有三点:第一, 教师要有一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第二, 教师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第三, 教师要符合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除了具有与普通院校教师相同的基本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外, 还有两点特殊要求:一是能够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二是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2. 职业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传道解惑作为“教师”的职业。2000年,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 职业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把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 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从教师的职业素质方面看, 教师的职业性体现在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所需的能力与技能, 包括对教育现象的判断力、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运用教学技术与手段、教育能力、专业 (教育教学) 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

3. 技能性。

“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 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 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对于普通师范教育来说, 其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其核心是“技能教育”, 与之相对应的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技术原理、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设计、技术操作等诸多方面。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来说, 其职业技能性应是普通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 职业师范院校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办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热潮, 最多时达到17所。但是, 随着国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 以及有些学校在定位上的盲目性, 导致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各种无法逾越的障碍, 所以又重新调整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一直坚定按照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本科定位办学的共有8所学校, 分别是华南地区1所, 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东地区1所, 即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华中地区3所, 即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河南科技学院;华北地区2所, 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东北地区1所, 即吉林工程师范学院。西北地区5省 (区) 和西南地区5省 (市) 区暂没有一所。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双证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是现目前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点。全国8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其中共同的做法是,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按照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和教育部有关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及办学特色, 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 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 实行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 专兼结合, 合理利用社会智能资源的方针, 加大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注重强化教师的双师型能力要求。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经占专职教师的5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十分重视教师必须具备从事实训教学的能力, 并规订教师必须至少获得一个本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 将教师的科研引入市场、引向企业, 进行应用开发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高度重视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制订了《“双师型”教师管理暂行办法》, 采取思想引导、政策倾斜、经费保证等一系列措施, 引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 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239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63%, 利用工业实训中心平台, 鼓励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等,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应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需而建立的。在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 开始了边创业、边探索、边改革、边前进的艰难历程。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明显的教育改革成果, 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所体现, 毕业生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欢迎, 但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师资也面临着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青年教师业务素质中师范素质不适应教学要求: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一般理工科大学毕业, 未学过教育学、心理学, 未接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不懂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不能满足职教师资培养的要求; (2) 教师的知识老化、陈旧, 急需补充更新:当前, 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且有加速发展的态势。作为教师,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 必须加快知识补充和更新速度。由于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原因, 教师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 (3) 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欠缺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直接来校任教, 很少参加过社会生产实践锻炼, 虽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实践操作技能、实际经验欠缺,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要求。

三、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为承担着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任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其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紧密结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需求及目前其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的态度完善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完善教师专业性、职业性、技能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就教师专业化而言, 第一, 应注重培养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 使得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潜力, 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培养中使教师掌握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 拥有开阔的视野;职教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 通过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还可和企业合作, 通过研究为企业服务, 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发展实际, 缩短教学和企业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第二, 遵循有关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原理,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教师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能力上, 《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是职业教育专业化的两门关键的学科, 应重视《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等教育教学类课程, 并且在职前职后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应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使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职后培养中应鼓励教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鼓励教师反思总结以往教学, 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并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就教师职业性而言, 应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职教教师应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在培养中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中坚持企业实训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 并实行“双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非常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值得我们借鉴, 如在职前培养期间, 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在实习期间, 他们应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另外, 他们还应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 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状况。在职后培养阶段, 也明确规定每个职教教师应每隔一段时间下企业实习。

就教师技能性而言,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来说, 要在注重加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技能之外, 更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改进培训方法和手段, 探讨和构建以研究、讨论、实训等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模式, 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师上岗初期, 培训和见习结合, 促进教师了解和运用教育基本规范, 适应新的环境, 综合运用已经形成的技能;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 不断反思、总结和补充完善, 技能向熟练化、技巧化发展。、

2. 通过产学合作方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保证教育质量稳定发展, 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时, 可尝试采取以下5种途径:

一是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使专业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 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目的是使教师具有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形成一支技高一筹、艺高一等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是通过建立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由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项目组负责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由教师和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施, 专业教师在参与建设过程中, 拓宽了专业知识面, 搜集了大量专业前沿信息资料, 满足了在专业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的需要, 同时提高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综合能力, 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是鼓励教师面向企业, 面向生产, 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一些专业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应鼓励他们面向企业, 面向生产的方式, 促使他们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承担科研项目, 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 开发产品, 转化科研成果, 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五是采取激励措施,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可结合本身实际制订有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 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 向积极开展“产学”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如学校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项目开发补贴等优惠待遇, 被评聘为学校“双师型”的教师, 按相应等级每月给予专项津贴。

3. 结合自身问题, 通过引进、培养等办法, 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影响师资队伍整体的性质和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也影响着职业教育整体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是关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一是职务结构, 是指教师队伍中无职称、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对于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 其职务的结构最好是中级职称、初级职称职务的教师应占大多数, 以加强教学的力量, 避免学校无职称教师偏多而导致的师资质量较差, 或者高级职务教师的过量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学历结构, 是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学历的构成状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合格学历应为本科以上。其中本科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体成分, 研究生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 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应该逐步以各种方式从教师队伍中淘汰出局。

三是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年龄的分布。较为理想的教师人才队伍年龄结构, 应呈依年龄递增而平缓递减的态势。

总之, 打造一流师资, 培养一流人才, 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素质、有创新精神、能够引领职教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工程, 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 但其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其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专门从事职教师资培养的院校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 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其自身的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 提出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2

主持人:胡涂、敬艳萍

胡: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敬:这里是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度先进个人、文明

班集体、国家奖学金表彰大会”的现场。我是主持人敬艳萍,我是胡涂

胡: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及嘉宾,他们是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到来。

敬:今天,师生欢聚一堂,回眸过去的每一寸光阴,我们都能看到无数高职学院

人辛勤的汗水,都能听到高职院人坚实的脚步。

胡:是的,勤勉与踏实造就了高职院的风帆,关怀与温暖著成了雄鹰摇篮。立足

当下,承前启后;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敬:因为我们的拼搏与努力,皎洁的月光将催开新的花蕾;

胡:因为我们的执着与付出,美好的憧憬将奏响爱的乐章;

敬:因为我们的坚忍与追求,无畏的挑战将成就新的伟业;

胡:因为我们的梦想与激情,动听的音乐将诉说美的赞歌。

敬:下面我宣布: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度先进个人、文明班集体、国家奖学金表彰大会”正式开始。

胡:首先,有请(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谭劲)致辞

敬:感谢(谭书记)的致辞,为了继承和发扬高职院的优良传统,激励先进,树

立新风,经学院研究决定,对2011—2012学年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团体予以表彰

和奖励。

胡:本次大会共分为三个环节。

1、宣读关于“2011-2012学年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标兵、工作积

极分子、文明班集体”的表彰决定

2、由获奖代表上台发言

3、宣读“2011-2012国家奖学金”的获奖名单,并由代表上台发言

敬:下面有请(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金平)宣读关于

“2011-2012年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标兵、工作积极分子、文明班

集体”的表彰决定

胡:感谢张书记,首先有请获得三好学生的学生代表上台领奖,同时有请(主席

台上的领导)为他们颁奖。三好学生颁奖分为两批,第一批:()第二批()

敬:恭喜获奖的同学。接下来有请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的学生代表上台领奖,同时

有请(主席台上的领导)为他们颁奖。优秀学生干部颁奖分为两批,第一批:()第二批()。

胡:恭喜获奖的同学。下面有请获得工作积极分子的学生代表上台领奖,同时有

请(主席台上的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奖。工作积极分子颁奖分为两批,第一批:

()第二批()。

敬:恭喜获奖的同学。接下来有请获得文明班级的班级代表上台领奖,同时有请

(主席台上的领导)为他们颁奖。获得文明班集体的有:(2010级语文教育2

班 2010级英语教育2班.2010级会计审计3班.2011级会计与审计4班2011

级学前教育1班2011级工业分析/2011级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胡:恭喜获奖的班级。下面有请获得校三好学生标兵提名奖的来自2011级学前教育的何静薇上台领奖。有请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金平老师为她颁奖。

敬:恭喜获奖的同学,下面有请获得校三好标兵称号的来自2011级市场营销的吴娟上台领奖,同时有请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谭劲为她颁奖。

敬:恭喜获奖的同学。接下来,有请(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孔凡胜)宣读关于“2011-2012年度国家奖学金”的获奖名单。

胡:有请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代表上台领奖,同时有请(主席台上的领导)为他们颁奖。

敬: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恭喜获奖的同学。接下来我们首先有请三好学生、三好标兵代表:吴娟上台发言。

胡:感谢吴娟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优秀学生干部、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彭玲上台发言

敬:感谢彭玲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文明班集体代表:杨涛林上台发言

胡:感谢杨涛林的发言。下面有请获得国家奖学金学生代表:孙亚亚上台发言 敬:感谢以上获奖同学的精彩发言。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以上获奖者表示祝贺,也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胡:在高职院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高职院同学的努力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向着先进看齐。成绩只代表过去,进步就在前方。敬:今天的成绩是昨天付出的回报;

胡:今天的荣耀更是明天成功的阶梯;

敬:我们是夸父,将永不停止追日的脚步;

胡:我们是凤凰,将永远追求烈焰的洗礼。

敬:下面我宣布:西华师范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度先进个人、文明班集体、国家奖学金表彰大会”

(合)到此结束。请领导及嘉宾先行退场。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3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

1.隐性课程的内容。隐性课程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它与显性课程统属于学校文化。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一是内容不指向学科内容,偏向于非学术性内容,但不排除学术性内容;二是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三是作为依据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培养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它具有可预期性。

2.隐性课程的特点。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于其中;具有非系统性的特点,其课程结构中各内容往往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影响学生发展过程中没有逻辑步骤,也没有前后相继的知识联系线索;具有内隐性的特点,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非特定的心理机制发生影响;具有难量化性的特点,对隐性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进行定性分析。

3.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错综复杂,全面深入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乃至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表现为:并行关系、互动关系、互补关系和转换关系。

(1)并行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不存在主从关系,各有其独特的内容、设计模式,共同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起作用。

(2)互动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各有自身的运动过程,并在相互依赖中共同发展。

(3)互补关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学生通过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多方面地获得教育性知识和经验。

(4)转换关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的分界是不断调整、可以相互转换的。隐性课程经过有意识地设计与组织,可能转化成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内容经过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可以转化成隐性课程。

二、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

1.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的划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是相对的矛盾统一体,两者没有截然的明显界限。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中,从人才培养的策略性和关键性要素分析来看,土木工程隐性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养提高专业思想,增强专业理念,提升专业学习动力的专业教育课程。如入学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概论、优秀毕业生座谈;

(2)以面向岗位全体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这部分内容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工作甚至未来的发展;

(3)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体,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人才发展观和教育观,它渗透于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4)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专业教学活动和实践技能竞赛。

2.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结合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修订的意见,参考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除构建了厚实的公共基础课程、宽阔的专业课课程平台外,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注重了丰富的隐性课程平台建设。

(1)促使最佳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相似共性的课程可以采取归类、分段教学,组合新的课程体系。总体思路是:归并内容重复较多或区别不大的课程;如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这些课程虽然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但有关结构设计方法和部分原理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而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组或整合,形成土木工程结构或工程结构课程;对课程分段教学,将基本理论与专题内容分开,要求学生必修基本理论,方向选定后,按专业模块再深入学习;如混凝土结构,可将其分化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部分和混凝土结构应用部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部分作为必修的基本理论,而混凝土结构应用部分则根据学生专业模块方向的选择开设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水利工程、地下结构工程专题,这样混凝土结构应用部分教学内容同模块化专业方向有机的结合,便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在优化教学内容基础上,合理确定课内学时,留给学生较多自学及拓宽知识面的时间。通过课余学习,对计划内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和消化,促使学生形成全面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开发其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2)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课程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人文、社科类及基础课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灵活设置部分专业方向的课程,为要求拓宽知识面的学生创造条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注意收集整理实践教学中对理论教学有益的影像资料,丰富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专业进行的兴趣小组活动,科研、生产实践活动,学术和技术交流活动,以及教职工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的良好影响等,在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博与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强化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3)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进行土木工程计算机系列课程建设。公共基础课中的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中的计算机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课中的专业软件应用、结构矩阵分析、有限元等课程作为系列课程建设,专业课中的计算机课程,以专题形式组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形成隐性课程体系。隐性课程经常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集中于一方面。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求索。同时,专注的兴奋点,易触发创造灵感,开启直觉功能,为发明创造提供机会。

(4)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竞赛,学习富有创新。将力学系列课程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设计原理系列课程按照相似性和相关性进行整合,实现基本设计原理与具体结构设计分段教学,教学中以六学期不断线的技能训练贯穿全过程,结合训练活动举办规范汉字(工程字)书写大赛,设计方案竞赛,结构方案竞赛,专业创新大赛等活动,使学生把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行穿插,相互促进和补充,丰富专业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专业活动的意识,提供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条件和前提。

(5)发展非智力因素,培育师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隐性课程应是一种纯洁化的、理想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正效应。是使学生的追求与教育目的及其培养目标产生更大的一致性。在师德培养方面,最主要的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以教师的良好师德形象,带动学生,影响学生。同时,校内要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风气,提高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使教师岗位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隐性课程从实质上讲,乃是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而任何一种文化环境对人都有一种强制性,使学生努力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磨练。

三、土木工程专业隐性课程建设的实践方法

1.开设以土木工程专业岗位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土木工程行业的性质是从业人员多、岗位类型多、资金投入多,其职业岗位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事情,因而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隐性课程——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行业风范,通过身边典型的事件,使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显性化,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加强指导,着力服务。构建融汇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强化导学功能,配备班级专业导师。

3.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个性教育,实现分型培养,开发特长。通过辅修专业、课余科技发明、文体活动和学科专业竞赛等方式,根据个人特点和个人爱好,规划发展方向,培育出学术型、教育型、管理型、经营型、技艺型等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

4.激励创新,强调实践。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如何提升动机,重塑自信?创新实践就是一剂良药。学生从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发现自己,在一个项目中培养能力。做法是:开设科研课,指导学生走出创新活动的第一步。增加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并融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5.营造氛围,提升品味。依托班级或社团,定期开展“建筑方案设计竞赛”、“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大赛”、“建筑室内外表现技法大赛”“从师技能大赛”、“辩论演讲活动”、“科技发明大赛”、“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影视欣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从师、表达、科研、审美、艺术实践等能力。注重以班级为单位,开发隐性课程的功能。

6.改善环境,积极诱导。浓厚专业氛围,大力改善专业实验室和教学管理硬环境,体现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引导,发挥良好的诱导作用。

(本文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延续部分)。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4

一、地方师范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加快高职发展,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提出了“三改一补”的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的改革、改组及改制,并可选择少量的重点中专通过转制作为补充发展的高职途径。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1996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随后《职业教育法》颁布,大力发展高职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选择。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重申“三改一补”发展方针的基础上,提出“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对当地教育资源的统筹下,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由此,我国形成了全面推进高职发展的良好局面。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职也随之呈现规模性增长。从1990年至2008年,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有大幅增长。职业培训势头旺盛,资格证书教育受到莫大关注。

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其后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指出“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

2006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了旨在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五个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2006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共投入20亿元,支持了171个县级职教中心、218个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17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1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启动了“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各地普遍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能力建设,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2006年12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2007年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总体布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2

《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全面实施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即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念和制度”。

上述政策与法律的颁布实施,为高等师范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努力方向。地方师范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求。

二、地方师范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教工作的热点之一,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发展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而,也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所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国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赶超德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所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要能够确保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增长,迎接金融危机的挑战,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切实解决社会对就业技能培训的需求,推动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三改一补”,然而,目前许多高职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教研上都还是本科压缩型。改革、改组、改制和升格的高职院校很多只是用“换牌子”、“贴标签”的办法来代替实实在在的改革,使高职教育发展在办学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加之生源基础较差、社会认同度较低,致使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办学效益不高,社会形象不佳。因此,仅仅依靠“三改一补”是发展不好高职教育的。

师范大学办高职是其面对未来高中教育、大学教育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挑战的必然选择。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精英教育培养的学科型人才,过分注重学科教育,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教学脱离实际。最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回潮”现象不断滋生,而高职与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它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它要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

发展高职教育能带动和影响传统师范大学的改革,推动地方师范大学早日突破单一师范教育办学模式,走出师范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主动适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潮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传统师范大学也只有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调整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以少数重点学科为龙头、面向社会需要、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目的的体系,才能解决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等各种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地方高师院校办高职,并非权宜之计,而应是长久之谋,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发展方向,为师范大学的长远发展谋求出路,寻觅生机。

三、地方师范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的依据应该是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对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规格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职业种类变化很快,许多新兴职业岗位应运萌生并发展。由于新科技的引入和利用,许多职业岗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我国尚未进入以高级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之前,把发展高职的重点放在本科层次是科学合理的。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对高职人才需求规格也各异。另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它既有专科层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在实践中,高职教育专科层次的办学规格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普通院校与技术职业大专院校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衔接,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缺乏继续深造的基础和后劲,制约了高职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应该成为师范大学发展高职教育的长久之计。师范大学办高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范大学办高职,应该朝高层次发展,或者说除了可以办专科层次的高职外,应着重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专科与本科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专科的比例已经不低,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我国发展高职的“三改一补”途径来分析,专科层次的市场已相当饱和,师范大学不宜再办大量的专科层次,而应充分发挥原来本科的优势,以发展本科层次高职为主。

其次,师范大学要办好高职,必须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明确认识,确立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师范大学办高职,只有科学确立高职的发展定位,按照教育部归纳的六条“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去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办好高等职业教育。

再次,师范大学办高职应该有侧重点,那就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如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园林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酒店管理、装饰艺术设计等。师范大学办高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根据2008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生命科学学院在以深化学科专业建设为努力方向的前提下,可以确立“大农业”理念,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与“三农”对接。以“强联合、谋共赢”为目的,构建产学研结合新平台,使科技服务与社会需求对接。认真研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形势,坚持以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业的新要求,不断保护、拓宽、改造和提高涉农专业,优化涉农专业结构与布局,如发展生物技术及应用、动物疾病防治与检疫、园林技术、环境监察与治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专业。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高中后职业培训两个层次,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已经从教育的边缘走向核心,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职能。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要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要为农业、农村、农民和西部大开发服务。”根据这一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要从即将走向劳动市场的青年人扩大到在职人员和转岗人员。服务范围要从长周期的学历教育向企业需求更加迫切的高中后、中级以上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发展。它面对的是整个劳动市场,不仅是正规就业,还要包括非正规就业;不仅针对专业性职业岗位群,还要适应通用性职业岗位群。毕业生不仅要适应技术、管理型岗位,还要适应高技能操作岗位。上述多种功能如何实现呢?从实际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如果高职院校教育对象、专业、层次比较单一,面临产业结构、就业形势、人口出生率、基础教育水平等因素的波动,就会带来整个院校招生的急速下降,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因此,面对更加难以预测的劳动市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针对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优先发展多层次、多专业类别具有多功能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可能是更加明智的选择。鉴于此,师范大学在发展高职专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切实拓展师范大学办高职的发展空间,是目前高师院校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地方师范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师范大学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确立科学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主要是从以下方面强化管理,深化改革。

(一)面向市场加强管理和经营

高等职业学院具有准公益性的社会属性,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性。院校管理要借鉴企业的运作方式,引进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化院校经营意识和市场意识。

目前高校负债运行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师范大学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也经常出现这一情况,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制定政策,扶持高校;另一方面高师院校也必须通过加强经营和管理,逐步克服困难,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要完善投入和监管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建立良性导向机制,政府对高师院校要有办学效益评估,学校物质条件的使用、管理情况应该纳入其中。对办学效益好的学校加大投入,不搞“平均主义”。高师院校要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建立办学成本核算机制,将能耗、资源的占有使用情况计入办学成本。

第二,要讲求效益,经营学校。高师院校的管理要有细化的操作流程,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责任明确并且落实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制度。目前,高师院校的规模扩大了很多,财政预算成倍增长,加强财务管理,精打细算就更有价值。要有“节俭过日子”的意识,要在教职员工尤其是干部中树立经营学校的意识。教学资源有偿使用已经通过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即学生缴纳学费得到部分实现。科学研究也应逐步有所体现。各类实体包括后勤服务企业也应在竞争过程中,对学校资源的占用情况进行重新核算交纳费用。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经营学校的各类资源,改善学校的财政状况,才能为学校发展积累资本。

第三,要继承传统,提倡节俭,提倡义务劳动。我国仍是穷国办大教育,在高师院校提倡艰苦奋斗并不过时,即便国家将来富裕了,仍需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个人格完备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没有劳动意识,不能不会体力劳动。

(二)多方合作实现“多赢”的发展

高职教育办学效益追求的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与成本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办学权益者的需求。办学权益者,就是在办学中承担一定义务,同时也分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如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家长、学校和管理部门。高职教育办学体制的核心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使多种办学权益者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办学合力。师范大学发展高职教育在满足群体需求的同时,也要兼顾企业需求。企业是高职院校的最大顾客,是高职教育的参与伙伴,也是办学中重要的权益者。高职院校只有具有与企业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企业提供满意的教育培训服务,才能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依托行业、依靠企业办好高职教育,是师范大学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需长期努力探索。

(三)走社会化的高职办学道路

这里主要涉及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

第一,改变“封闭式”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子,采用多种形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专职教师采取社会公开招聘,兼职教师可以从企业聘任,打破“临时拼凑,教师知识技能陈旧,业务背景单一,能进不能出”的僵局。具体而言,一是从有关企业聘请既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专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扩大各专业“双师”结构教师的比例;二是要求专任课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三是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深造;四是鼓励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五是与生产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产学研结合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要改变教学设备、设施自给自足的建设方式,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吸引企业把实习、实验和研发中心建在高师院校,使资源充分利用,双方共享。要采用“学校进工厂,工厂进学校”的做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高师院校应以农业、畜牧业、商业、化学化工、第三产业为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签订协议书,明确双方义务、权利和职责,规范校外实训的制度、考核和管理办法,保证各专业实训在基地的完成。

第三,对准技能抓教学,构建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要让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加以保障。一是工学交替模式。这要实现三个层面的重叠交替,形成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第一个层面是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学生第一、三、五学期在学校上课,第二、四、六学期结合教学内容在企业进行实训,整个学习期间的六个学期,实现“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企业”的交替。第二个层面是理论教学和技能的交替。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学习理论为主,技术训练为辅;在企业实训以技术训练为主,理论学习为辅。整个过程以应用技术的训练作为主线,将学生道德和修养教育与企业文化、专业理论与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个层面是学生和员工岗位职业的身份交替。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期间,按学生身份严格要求;在企业实训期间,按照企业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整个专业学习期间,实现“学生-企业员工-学生-企业员工-学生-企业员工”的交替。师范大学高职教育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园林技术、文秘、酒店管理、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均可实行这种模式。二是半工半读模式。可根据行业特点,结合相关专业,如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采取“半工半读”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达到1:1的要求,在每年5月-10月,全天安排学生到酒店实训。管理学院可与多家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形成完备的实习实训方案,通过双方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实现实践技术与岗位需求“零距离”的对接目标。三是“订单”培养模式。为满足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校应主动寻求机会,对企业、行业进行深层次、全方位合作,实行“订单式教育”模式。师范院校根据企业需求,专门为其制定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既接受学校专业教育,同时根据企业的核心文化精神,进行企业认知教育。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实训基地进行行业规范培训,学生毕业后,到企业集团工作,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高师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法律事业、社区与物业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均可实施“订单培养”模式。

第四,以应用为主旨,强化课程改革与建设,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高职院应按照“整体优化、社会参与、标准规范”三原则,设计主干课程。一是课程设计平台化。按照“通识课、专业技术课、技能训练课、素质拓展课”的体系来设置课程,增大课程体系的弹性。平台的构建既有利于按大类招生,又有利于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协调专业针对性与就业适应性的矛盾。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打破传统大学学科型三段式课程结构,以应用为主旨,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专业知识“适用、管用”、相关知识“可用、能用”的要求,整合有关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三是课程结构模块化。将原来依附于专业课程中进行实训教学的内容形成模块化的技能训练课,独立设置,单独考核,进而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四是课程建设社会化。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调查,发挥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相衔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加强产学结合的内容,做到“三年实习不断线”,即:一年级“认识实习”;二年级“专业实习”;三年级“毕业实习”。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加强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与就业岗位“无缝隙”对接,在职业现场培养专业技能,使学生更早地感受社会生活,认识岗位要求,体验工作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适应生产实际需要的能力。

(四)建立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沟通机制

国家应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会的作用,把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权限授予行会。职业技能资格具有严格的行业特点,由行业协会组织职业技能资格认定,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行业标准,可以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市场的专业与权威凭证。

要强化政府行为,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以促进形成“信息透明、供求有序、质量优先、平等进人”的就业机制。政府应定期发布就业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科学预测,使职业学校可以了解到有价值的信息。保证职业学校有效获得就业市场信息,可以帮助职业学校明确办学方向、制订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促使职业学校不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师范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应按照“面向市场、服从需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质量为本、以就业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师范为依据,保护品牌专业,发展强势专业,办好传统专业,扶持新兴专业,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群,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注释

11.马思援. 2006: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5233573.html, 2006-12-30.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5

第一部分

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

明高等师范学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点之一,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必须讲普通话,并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要求通过测试。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都要求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并且提出较高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应当逐步扭转对口语重视不够的偏向。讲普通话的技能是口语表达技能的基础,讲普通话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无法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在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讲普通话的水平。讲普通话达到要求的,可重点进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这两项技能训练应当安排在一年级。

考核办法:按《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普遍进行测试,合格者发给证书。口语表达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或校内专门机构负责,主要考核朗读和讲演(或讲课)两项,但不得用教育实习替代。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一、讲普通话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对高等师范学生的普通话训练,一般应当达到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二级,即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读、讲课和交谈。对中文专业学生的要求:北方方言区一般应达到一级,南方方言区达到二级中等。

(二)训练内容1.树立或加强推普意识:了解普通话的形成,了解推普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推普的方针、政策和任务。2.了解发音器官、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掌握好《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掌握变调、轻声、儿化等。3.熟练掌握现代汉语3500常用字所组词语的标准读音,学习《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能直呼音节,正确拼写汉语词语。4.用普通话朗读、对话。5.了解本地方盲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主要差别和对应规律,能进行方音辨正。6.了解本地方言的词汇、语法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能进行本地方言词汇、语法辨正。

(三)训练建议1.要给学生准备学习普通话的材料,准备学习普通话的音像资料,供学生上课或自学使用。建立普通话学习中心,学生在这里可以看到资料,得到指导。2.创造条件开设国家教委要求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3.按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对新生普遍进行测试,达到二级者发给证书,不达标者参加学习班学习和训练。学校主要是办“普通话二级达标班”,也可办提高班。4.“普通话二级达标班”每个系根据需要开设若干班。每班学生人数以十几个为宣,以便教师指导练习。5.“普通话二级达标班”的教师(专职或兼职)如人手不够,可由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后承担。

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

(一)训练目的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口语表达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有较强的朗读、讲演和讲话能力,口语表达做到清晰、正确、得体,掌握教学、教育、交谈的口语特点,力求做到科学、简明、生动,具有启发性。

(二)训练内容

1.朗读(l)朗读是口语训练的重要途径。(2)朗读的要求:正确、清楚、流畅;恰当面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3)朗读的准备:熟悉内容,明确目的,了解对象。(4)朗读的技能:吐字归音、重音、停连、语调、节奏等,朗读与朗诵的区别与联系。(5)要求熟读诗2-3篇,基本达到朗读的各项要求。

2.讲演(l)讲演的特点和作用。(2)讲演的要求。(3)讲演的准备;选好讲演内容——自己熟悉,听者关注;了解听众,加强针对性。写好讲稿——观点明确,材料丰富,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生动;进行充分的练习、准备,增强自信心。(4)讲演的技能;开头与结尾,突出重点,显示条理,临场应变,适当的手势、表情、姿态。(5)做讲演2-3次,基本达到讲演的

各项要求。

3.交谈(l)交谈的特点与要求。(2)交谈的种类(偶然性的或约会性的,拜访性的或采访性的,电话或其他)及其技能。

4.教学口(l)教学口语的特点与要求。(2)教学口语的种类(复述、描述、概述、评述、解说等)及其技能。

5.教育口语(l)教育白语的特点与要求。(2)教育口语的种类(说服、评论,指导等)及其技能。

(三)训练建议1.创造条件,开设国家教委要求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2.购置或制作朗读、讲演、交谈、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等的音像资料,供教学使用。3.由学生会、共青团或其他社团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讲演比赛,各班级也要经常组织。对朗诵和讲演好的优秀学生要给予奖励。还可以组织讲演团、朗诵团、话剧团等,学校要给予支持。4。各专业的教学法课要讲授教学、教育语言的运用问题。5.教育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注意培养和考查实习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

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

明汉字是记录汉语、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国家对现行汉字已经确定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教师应当掌握这个规范和标准。是否能写一笔规范的好字(或比较好的字),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威信,因此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应进行书写规范汉字的训练,提高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文科各系需要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表或字典自行掌握,不必也不宜为此进行教学和训练。为了胜任教师工作,还应当教育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注意书面语言的表达.进行有关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进一步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技能和书面表达这三项技能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些任务相当困难而且容易被忽略。这三项技能在原有基础上能不能提高,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是否认真,思想上重视了才谈得上技能的提高。因此训练中要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训练并举。这三项技能的训练应当从一年级开始。

考核办法:与其他课程一样,按学籍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文进行。评定成绩分为优良、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也可组织全校语言文字基中功考核。

一、掌握规范汉字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教育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树立用字要规范的意识,训练他们写字规范正确,笔画清楚,要掌握好3500常用字,自觉纠正错别字。

(二)训练内容

1.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掌握汉字的规范标准。(l)巩固汉字简化成果,坚持汉字简化方向。(2)汉字规范的重要意义。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汉字。(3)教师把汉字写得规范正确的重要意义。

2.掌握好现代汉语常用字(l)掌握常用字的笔画、笔顺和字形结构。(2)掌握《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3)会读、会写、会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所收的3500字。(4)自觉纠正错别字.掌握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容易写别的字、多音多义字。

(三)训练建议1.给学生提供规范汉字的学习、练习资料,有关的音像资料。2.学校内要创造使用规范汉字的环境和氛围,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各科教师要齐抓共管,如各科教师对学生作业、论文、实习教案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都要给予纠正。

二、书写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对高师学生加强书写技能的训练,主要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考虑到现实情况,训练目的定为;以提高硬笔楷书的书写技能为主,兼顾行书;提倡写好毛笔字。这里所指写技能,不是书法艺术。

(二)训练内容1.教师掌握书写技能的重要性。2.对教师书写技能的要求:笔画清楚,正确规范,熟练有力,匀称美观。3.掌握执笔、运笔的方法,纠正不正确动作和姿势。4.汉字笔画的书写,间架结构的安排。纠正有关的书写毛病。5.掌握书写款式:卷面干净,留有天地,布局恰当,行款整齐。6.掌握选帖、读帖和临摹的基本知识和要领,培养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训练建议1.给学生提供书法学习的练习资料和有关音像资料。2.举办多种多样的有关书法的课外活动,如观摩、展览、比赛等等,鼓励学生把字写好。

三、常用文体写作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训练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掌握教师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所写文章内容符合文体要求,语言得体,语句通顺,标点符号正确无误。

(二)训练内容1.掌握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申请报告、调查报告、各类信函等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包括行款格式)和技能。2.学习范文,并习作若干篇。4.进一步掌握标点符号用法,纠正容易出现的错误。

(三)训练建议1.给学生提供有关常用文体写作技能的学习、练习资料(包括范文和误例)。2.各科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要齐抓共管,对学生作业、论文、实习教案等都严格要求,发现问题要给予指正,要讲评,要作为评分的标准之一。

第三部分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

明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系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训练。教学工作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提高从师任教素质的必修内容。进行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重方面。

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编制教学软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设计和批改作业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

教学工作技能训练是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加实践、讨论、评论等活动,使其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为了便于学生对各项教学技能的感知和理解,要提供必要的录像示范或直接示范。在实践过程中应使用声像设备对其实践过程进行记录和反圈,使学生的教学技能不断改善和趋于稳定。各校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可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指出优缺点以便改进,定量评价是给出量化结果以记入成绩。为此,首先要制定每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训练时由学生自己根据标准进行评价,作为平时训练成绩、占总考核成绩的40%。单项教学技能训练结束后进行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由指导教师评价,占总考核成绩的60%。

一、教学设计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了解教学设计的方法,通过训练掌握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策略、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方法。能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和批改学生作业,课后能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教学。

(二)训练内容

1.概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的结果进行分析。

2.制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目标的类别,掌握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和要求,重点掌握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

3.分析和处理教材:通过训练初步学会分折教材的方法,能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和处理教材。

4.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分析学生学习的方法。

5.制定教学策略: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媒体,其中包括:教学内容与媒体选择;学生特点与媒体选择;媒体的教学特性与选择,媒体的价值与选择。将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6.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了解教学计划和教案的结构和要求,掌握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方法,通过训练能写出合乎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

7.作业的类型和设计:了解本学科学生作业的类型及设计的方法,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和设计作业的内容。

8.学习评价:了解学习评价的依据和标准,通过训练掌握学习评价的方法。(三)训练建议

1.如果在教树教法等课程中已有此内容,可结合教材教法课进行训练。2、3、5、7的内容可作为训练的重点。

2.可选择中学某节教材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制订教学目标、分析处理教材和编写教案,并分组讨论相互交流。

3.设计和批改作业的训练,可选择中学教材的某节内容让学生设计练习题,边可组织学生分析教材上的习题,搜集其它练习题,通过讨论和研究建立小题库。

二、使用教学媒体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使学生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方法及常用软件编制的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使用教学媒体,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教学软件及简易教具。

(二)训练内容

1.概念: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选择、使用教学媒体的行为方式。

2.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性:

(l)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性:图书、实物、标本、模型、图画、挂图。(2)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性:投影、幻灯、录音、电视与录像、计算机。3.简易教具的制作方法。

4.教学软件的编制与使用;投影片的种类和制作,录音教材制作;幻灯、电视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

5.将各种媒体有机组合。(三)训练建议

l.在训练内容中常规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并重。2.教学软件的编制以投影片的制作为主。

3.在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制作训练中可请电教教师协助教学。

三、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中基本教学技能的类型,理解各项基本教学技能的概念。掌握各项教学技能的执行程序和要求,通过训练能根据教学任务和中学生的特点把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训练内容 1.导入技能

(1)概念: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2)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旧知识导入;生动实例导入;直观教具导入;故事导入;问

题导入;实验导入等。

(3)导入的程序: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4)导入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导人目的明确;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启发性;导入与新知识联系紧密,进入课题自然合理

2.板书板画技能

(l)概念:是教师利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2)板书板画的类型:提纲式;语词式,表格式;线索式;图示式,示意图,简笔画等。(3)板书板画的要求;书写规范迅速,示范性强;条理清晰,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启发思维;文字、图表科学准确;板画简单明了,形象生动.3.演示技能

(l)概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把事物的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2)演示的类型: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挂图的演示,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的演示和课堂实验的演示。

(3)演示的程序:心理准备„出示演示物„对演示物说明„讲解„总结„核查学生理解。(4)演示的要求:对演示物精心选择;演示前提出问题和观察重点;演示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充分感知;多种媒体相互配台,综合利用;演示后及时总结,明确观察结果.4.讲解技能

(l)概念: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行为方式。

(2)讲解的类型: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抽象性知识的讲解。

(3)讲解的程序: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提出问题叙述事实。„提示要点核查理解。抽象性知识的讲解: 归纳法:提供感性材料„„指导分析„„综合概括巩固深化。

演绎法:提出概念„„阐明术语„„举出实例(正、反例)„巩固深化。

(4)讲解的要求:明确目标、重点突出;运用丰富的实例(正、反例),联系已学过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培养学习方法;及时巩固、应用,理论联系实际。

5.提问技能

(l)概念: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2)提问的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3)提问的程序: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评价阶段。

(4)提问的要求: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问题重点突出,简明易懂,把握提问时机,给予启发和引导;给予分析和评价。

6.反馈和强化技能

(l)概念:反馈是教师传出教学信息后,从学生那里取得对有关信息反应的行为方式。强化则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和增强学生的某一行为变化朝更好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

(2)反馈的类型:课堂观察;课堂提问;课堂考查;实践操作.(3)强化的类型:语言强化,符号(标志)强化,动作强化;活动强化.(4)反馈和强化的要求:反馈及时准确,强化恰到好处;反馈形式灵活多样,强化方式适合学生特点,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强化以表扬为主。

7.结束技能

(l)概念: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

(2)结束的类型;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3)结束的程序: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练习或拓展延伸。

(4)结束的要求:明确教学重点,提示知识要点;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理解升华;及时巩固,强化学习.结束形式多样,增强学生兴趣。

8.组织教学技能

(l)概念: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

(2)组织的类型:管理性组织;指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

(3)组织的要求:明确目的,教书育人;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重视集体,形成风气;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9.变化技能

(l)概念:是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2)变化的类型:动作变化;表情变化;眼神变化;声调变化。

(3)变化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变化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应用要有助于组织学生的注意和传递教学信息;变化技能的应用要合理适度。

10.教学技能综合训练;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三)训练建议1.训练的方法主要采用微型教学的方法。注意提供必要的示范,有条件的学校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供声像反馈,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2.根据学生情况,训练要有重点,技能的分别训练与综合实践相结合。

四、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使学生了解学科课外活动的特点、方法、组织形式及活动方案的设计,能组织和指导与本学科教学有关曲课外活动。

(二)训练内容

1.概念: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有关学科课外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

2.学科课外活动的类型:课外兴趣小组;科技知识竞赛,读书报告拿;小论文和小制作比赛;参观;调查等。

3.学科课外活动常用的方法:观察和调查;实验和实践;讨论和评议;制作和创作。4.学科课外活动方案的设计:了解活动方案的构成和活动方案设计的方法。

5.学科课外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活动目的明确,有利于人才培养;活动内容的选择要适合青少年的特点: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具有辅导能力。

(三)训练建议

组织学生开展学科课外活动,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执行方案,从而得到训练。训练活动也可结合教育实习进行。

五、教学研究技能的训练(一)训练目的

使学生了解教学研究的方法、能初步运用本专业知识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训练内容

1.概念:是初步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研究设计、资料搜集与统计处理、撰写论文的行为方式。

2.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了解教学研究课题;课题选择的方法及如何制定研究计划。3.教学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

4.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掌握统计描述的基本方法,了解统计检验的适用范围。5.研究论文撰写的方法:了解科研论文的结构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要求。(三)训练建议

1.此项教学技能训练可结合教学提出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

案、搜集资料、统计分析、写出研究报告。

2.结合教育实习中的教育调查或毕业论文进行训练。

第四部分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加强师范生曲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是高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系指“中学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它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曲基本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技能主要包括:集体教育的技能、个体教育的技能、与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技能。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既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加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训练达到预期效果。此项训练应有考核。考核可采取定性评价与综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是指出学生在某项训练中的优缺点,以利于提高,综合考试则是根据训练的内容,对学生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全面测试,以检验训练的效果。为此,各校应将班主任工作技能进行分类,逐类加以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应达到的要求,制订出考核标准。在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其成绩记入学习档案。

一、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绩

(一)训练目的了解建设班集体的的几个重环节,掌握组建班集体的主要方法;了解在中学开展各种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能实际组织各种活动;了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掌握对其训练的一般方法。

(二)训练内容

1.组建班集体的技能(l)制定班级工作计划(2)确立班级奋斗目标(3)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4)协调好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5)培养优良班风(6)组织与指导班会和团队活动:2.组织各种活动的技能(l)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2)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3)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参加校内外其它集体活动3.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技能(l)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要求

(三)训练建议1.组织师范生观看班主任工作的录像片,使他们对如何组建班集体和怎样开展集体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2.向师范生推荐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读物,并开展阅读、书评、演讲等教育活动。3.根据师范生的需要,开设科技、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讲座。4.就班集体建设中的某些问题走访、信访优秀班主任,或请他们来校讲课、座谈。5.在见习或实习期间,观摩l-2项中学班主任组织的活动,并且提出自己的活动设想,在实习中,将“组织活动”列入计划,并且评定成绩。6.根据目前中学生的思想热点,设计并模拟一次主题班会。7.在实习中,师范生参与班级行为规范训练计划的制定,并根据中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制定教育实施方案。

二、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了解学生个体思想和心理变化的特点,掌握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几种主要方式方法。

(二)训练内容1.了解学生的技能(1)观察学生(2)与学生谈话:谈话的形式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谈话两种;谈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各;掌握谈话的方法(3)分析书面材料(4)调查访问: 2.心理咨询的技能(l)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2)掌握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和技术。(3)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与其它教育方法相结台3.操行评定的技能(l)操行评定的时间:一般可分为期末评定和毕业鉴定。(2)操行评定的内容:期末评定和毕业鉴定力求全面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状况做出公正的评价,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3)操行评定的方法:学生

自评、互评、小组鉴定、班主任评定。

4.处理偶发事件的技能(l)了解偶发事件的特点。(2)掌握处理偶发事件的一股方法。(三)训练建议1.开设青少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讲座,为师范生从教打好理论基础。2.模拟训练:假设某学生的情况、特点,组织师范生对其进行模拟谈话、心理咨询和操行评定;假设一个偶发事件,请师范生对此提出处理方法。3.在实习中,选择几个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谈话对象,实施谈话的准备、谈话的过程和谈话后的工作等环节。4.针对目前中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心理变化趋势,设计一份调查问眷,或实地调查,将收集到的信息作一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5.在班级中,开展“一句话评语”的活动,即学生之间以一句格言或谚语的形式,互相评价、提醒、激励。通过这种活动,使师范生掌握这种评语的特点,并学会组织这种活动。

三、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

(一)训练目的了解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关系的基本特点和相互配合的教育意义;掌握与其沟通的几种主要方法,努力获得任课教师和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支持。

(二)训练内容

1.与任课教师的沟通(l)主动向任课教师介绍中班学生的基本状况,向学生介绍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2)定期邀请任课教师座谈,交流学生的听课及学习情况,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听取教师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邀请任课教师参加班级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加深感情。

2.与学生家长的沟通(l)家访:明确家访的目的,订好家访的计划,了解家长的个性特点,做好与家长谈话的各项准备工作;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家访后应做的工作。

(2)信访:第一,信访内容的设计。第二,信访的要求:用调准确诚恳;字迹认真工整;要体现出对家长的尊重和希望家长配合的态度。(3)家长会:第一,规模:全体学生的家长会和部分学生的家长会。第二,形式:座谈会、汇报会、家长委员会。第三,时间:开学初、期中考试后,学期结束前。第四,家长会的准备工作;确定会议的主题、收集各种资料、预先通知家长、构思发言等等。第五,家长会后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激励和表扬学生的进步。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6

关键词:三笔;一话;一画

今年系上申报了一个“六盘水市中心区中小学语文新课改调查与研究”的课题,笔者参与了小学组的调查与研究。在此期间我们对市中心区的四所小学进行了发放调查问卷、参加教研活动,旁观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在这过程中,感触良深。

首先,小學语文课改已展开很多年,在培养的观念、模式和方法上都有很大改变,并取得一定成果,而我们师范学院虽然也进行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远远不及小学,如不尽快进行调整,我们的毕业生毕业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将难以应对。

其次,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是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基地,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此笔者从“三笔一话一画”几方面进行阐述。

三笔。“三笔”指的是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虽然现在教学融入了多媒体,但板书并没有被取代,钢笔字运用得非常广泛,毛笔字也常常在一些场合中大发异彩。“字是敲门砖”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更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写正确。学校应定期考查学生常用汉字的书写,并把它列为毕业的硬指标。长此以往,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笔顺规范。笔顺往往被人们忽视,认为只要字写正确就行了。其实,在汉字研究、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等方面笔顺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一些代表字的笔顺必须记忆。如:“凹”:竖、横折折、竖、横折、横。“火”:点、撇、撇、捺。“凸”:竖、横、竖、横折折、横。

在记忆时要注意把握规律。我们可以先记住偏旁、部首的书写笔顺,再记住简单字的笔顺。而字形复杂的字可以通过前面的偏旁、部首和简单字类推出来;后者也可以按上下、左右、全包围、半包围等结构类型,通过记代表字来类推。学校应该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一本《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让学生能随时翻阅,有不规范处及时纠正。

另外,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也很重要。毕竟上课不是书法表演和研究,面对小学的孩子,书写以工整为宜。

一话。“一话”指的是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一定要准确、标准、干净。

准确。首先,我们自己的语言要准确;其次,采用一定的方式激励和督促学生重视口语规范。另外,为了引起对语言准确性、严谨性的重视,可将它与普通话测试挂钩。因此,将语言的准确性列入测试考虑的范围非常必要。

标准。语音标准。在这里笔者谈谈提高语音标准度的方法——“三多”。多听,在说之前,必须要多听标准音,形成一个标准音的概念;多读,建立标准音的概念后就要多读,培养语感;多琢磨,可以将自己读的、说的录下来与标准音对照,找差距、不同、多琢磨。

干净。语言干净指不使用粗言秽语和言语的简练。教师语言要尽量优雅、练达、绝不能有粗言秽语,另外尽量避免口头禅。

一画。“一画”指简笔画。简笔画是最便捷也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式。如何画好一幅简笔画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语言构成。儿童总是最容易接受一些规律性较强的形状,因此,简笔画的语言构成,最好是“几何形”或“符号”。几何形一般有△、□、◇、○和不等边形等;符号一般有数字、拼音字母、简单笔形等,所有可见的自然物象都能概括成这些几何形或符号。

二、线条。好的线条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是线条的力度,须得刚柔相济之旨,忌太轻或用蛮力;二是线条的节奏,须有轻重快慢,忌平均和节奏单一;三是线条的连贯,忌断断续续,笔断意断;四是线条的趣味,忌缺乏感觉和千篇一律。

三、构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要注意画面各物象之间的整体关系,主次分明,中心明确。2.要注意画面物象之间的大小、长短、高矮、曲直、疏密、虚实、远近、色彩、比例、层次等的节奏变化。3.画面不能太散,不能平均地简单罗列。4.多临摹一些好的作品,细心体会学习。总结借用一些常用的构图方式也是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除了专业知识要扎实,还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三笔、一话、一画”虽然在有的学生看来是小事,但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应该明白:学校无小事、事事是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我们,除了专心育人、认真教书以外,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同样重要。因此,我们身上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语文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第一版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7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 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 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西方国家起步晚, 相关内容设施还不够完善, 因而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并存的综合性高等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于2010年开设, 并未有师范与非师范之分, 课程性质为必修, 课时为5个, 安排在大一上学期, 学分为1分。教授该课程的老师并无专业资格认定, 各个学院具体教授老师由学院来定, 学校计划今年开始对施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课程的讲授一般采取大班模式, 课程内容以理论指导为主, 为学生讲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课题研究, 项目组成员分别对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多个非师范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调查期限为两周, 共发放500张问卷, 回收496张, 回收率为99.2%, 其中有效问卷为462, 有效率为93.1%。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必修课, 将其纳入学校各个学院的教学计划。但在细节建设方面,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 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59.1%的学生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信息, 由此可见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在是否有必要为不同专业量身定做这门课程的选项中, 49.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 42.2%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情况表明, 学生热切希望学校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 对非师范专业的资源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上课前未接受专业培训, 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 授课的相关物资短缺。

(二) 学生自身未正确对待职业规划课程

仅有6.9%的学生对自己所填报的高考志愿专业非常了解, 有47.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可见高考前的学生未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自己所选专业几乎不了解。在是否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选项中, 16.7%的学生进行过非常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43.5%的学生尚不清晰, 13.2%的学生从未想过, 情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模糊, 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找工作等同, 试图通过一次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课未得到学生们的广泛重视。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实际脱节

55.6%的学生在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选项中选择了“学以致用”, 47.4%的学生认为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最应具备“有足够的阅历”的素质, 这说明学生对授课老师的选择更倾向于老师的社会经验而非理论知识, 由此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育过程中实践性占主导作用, 但课堂讲授的内容多属于空洞的理论分析。西北师范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 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课程的设计滞后于社会发展, 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对当前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鉴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逻辑性, 其职业规划课程一般包括4个 (自我评定、专业与职业探索、职业尝试、求职技能培训) 逐步递进的内容模块[2]。由此可以结合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 对高等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针对其选择的专业开展相应的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面、发现自身特质。本阶段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测评, 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经过大一的系统引导, 学生已经对自己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对所学专业有了相应了解。对于本阶段的学生而言, 课业负担较重, 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报告会等形式组织, 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经过一系列的职业引导后, 学生应能以书面形式向导师提交自己的职业方向报告。经过两年的学习, 大三的学生已基本具备健全的专业知识体系, 学校也相应开展了就业指导课。但就目前的讲课方式而言, 学生并未参与其中。建议学校投入一定的资源, 设立职业体验营, 使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工作环境, 提高其就业技能, 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 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学生可以在老师带领下去相关对口企业熟悉就业环境。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各种模拟训练。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注重理性引导, 又要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使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莲, 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2)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8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差异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1]。职业态度体现对职业的认同, “态度与行为有内在联系, 态度对行为具有动机功能和驱动作用”[2]。因此, 职业态度作为职业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人的职业活动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 是人对待某种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师范生作为准教师, 他们对教师职业所持有的态度将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 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职业行为, 更影响到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师范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积极的职业态度意义重大。

近年来, 高校逐年扩招, 毕业生的分配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师范毕业生传统的职业定向已经被打破, 面对着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以及多元化、自主性、开放性的择业现状, 应届师范毕业生的职业态度是否成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用缴润凯等人编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中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问卷》[3], 调查某地方高等师范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现状, 来了解目前某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应届师范毕业生职业态度成熟度及其差异, 并分析原因, 提出培养策略。

一、方法

(一) 研究对象

被试为某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四师范毕业生, 用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文科与理科两类学生,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85份, 有效问卷284份, 其中:男生92人, 女生192人;文科 182人, 理科102人, 来自城市56人, 农村228人。

(二) 测量工具

《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问卷》, 主要包括外在取向、内在取向、确定性和独立性等四个维度, 采用5等级评分法 (完全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一般, 比较符合, 完全符合) , 主要考察师范生在进行未来教师职业决策的态度的成熟程度, 其总体及各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5-0.89, 分半信度在0.57-0.88, 重测信度在0.53-0.68。

(三) 施测程序

正式问卷为16题, 采用统一指导语团体施测。测验数据初步整理后, 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数据库, 并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一) 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一般状况及分析

利用平均数可以反映样本的一般水平, 表1结果显示:从内在取向、确定性、外在取向到独立性的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依次为3.34、3.22、3.12、2.98, 本量表采用的1、2、3、4、5的5级计分, 得分越高说明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越高, 由表1的结果显示, 说明该校师范生毕业后对将来做教师工作持一般态度, 而非积极态度。但单从“内在取向”与“外在取向”这两个维度的每题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出该校应届师范毕业生在是否选取当教师这个问题上, 多数人是出于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兴趣, 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乐趣与成就感, 而不仅仅是因为教师这份职业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 如稳定、有寒暑假或者是教师社会声望高等因素。从“独立性”每题的平均得分的结果来看, 家长、教师及亲友的建议可能会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有一定的影响。

由表2结果显示:标准总分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51.073、10.671, 与常模相比, 其分值略高, 但是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该校应届师范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与常模水平基本一致。

(二) 不同性别应届师范毕业生职业态度成熟度的差异比较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应届师范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 结果见表3。

注:*表示 P<0.05 **表示 P<0.01, 下同

表3说明, 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总分和内在取向维度得分, 均是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男女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呈现极为显著性的差异, 其他三个维度无差异。态度是一种内部心理倾向, 它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 无论从那种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看, 其结果均一致即女性更适合做教师。原因有两个:第一, 在于教师职业本身特点。教师职业稳定, 收入尚可, 有寒暑假与节假日。第二, 在于女性自身特点。大多数女性均较重视情感, 富有耐心和同情心, 适合与孩子在一起, 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一定的优势。应届师范毕业生女生教师职业态度平均分高于男生, 教师在女生心目中享有一定声望, 并有显著差异, 这与女生在内在取向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是一致的。

(三) 文理科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差异比较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应届文理科师范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专业差异, 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从“确定性”这一维度上看, 文理科学生在是否有明确的打算当教师这一意愿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内在取向”、“独立性”以及“外在取向”这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师范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的总分显示:文科学生在毕业后表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明显高于理科学生。此结果与假设基本一致。其一, 这与该校文理专业学生的性别人数差异有关, 整体上女生人数远多于男生人数, 可能她们在选取本专业的时候, 就是希望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这与表3中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结果相一致。其二, 这可能与理科生就业范围较广有关, 理科中的很多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选择教师职业, 也可以进入一些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做会计、技术人员等, 且这些工作的薪酬待遇都比较可观。这可能就是造成文科生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的比例多于理科生的原因。

(四) 农村与城市的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差异比较分析

对家住农村与城市的师范生作比较, 由表5结果显示:城市与农村师范生在对待将来是否从事教育工作的态度并无明显差异。这同以往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偏向于当教师的结果不相一致, 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该校师范生的就业价值观有所改变。从内在取向、确定性、独立性和外在取向等四个维度的平均数的结果来看, 这些学生对于是否从事教师职业都持的是“一般”的态度。原因有四个:其一, 师范毕业生传统的职业定向要求已经被打破, 加上多元化、自主性、开放性的择业现状, 尤其是近几年, 国家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为部分师范毕业学生不从事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其二, 来自农村的学生, 父母是农民, 家庭收入低, 生长环境较艰苦, 而教师职业工资待遇较低, 为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 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到薪酬待遇高的其他行业就职。其三, 高校的不断扩招, 师范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而社会提供的教师职位又比较少, 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 这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加剧了农村学生的就业成本, 使一些农村学生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其四, 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长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长辈们的宠爱, 当他们在学校受到委屈之后, 部分家长都会到学校指责教师, 从而增加了教师的从教压力。

三、提高师范生职业态度成熟度的策略

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届师范生毕业生对教师职业态度持一般的态度, 未达到肯定和积极的水平。因此, 提高师范生职业态度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态度是否成熟影响学校教育质量, 学校教育质量影响学生成绩, 同时“大量的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也证明, 在学校教育工作, 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 除了学生的智力遗传素质之外, 还有其他四个, 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从重要性次序来说, 处于第一位的是教师工作态度, 处于第二位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4]。因此, 对教师教育教学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职业态度, 师范毕业生职业态度是否成熟及成熟的状况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关注师范生职业态度是学校教育工作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 创设良好的职业环境

社会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主体, 在关注师范生的成长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重视社会舆论氛围

(1) 帮助师范生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

很多毕业生误认为基层只是指异常贫穷的地区, 一听说“基层”二字就却步不前, 不敢问津, 其实基层是相对于城市的概念, 基层空间广阔, “空白点”多, 在基层创业容易成才成功。在基层工作更易获得直接的工作经验, 获得丰富的工作经历。

(2) 帮助师范生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当前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应届高师生由于在校期间很难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想一步找到满意的岗位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高师生初次就业时不要对学校层次太挑剔, 应做好“先就业, 再择业”的准备。先落实单位是务实的做法, 把初次就业获得的经验变为二次择业的有力筹码。

2.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据上述调查结果发现, 一部分地方高师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学从教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工资待遇太低。一部分人认为, 现在就业渠道比较广泛, 当教师一个月就一千多块钱, 还不如自己创业或到一些企业公司工作赚钱多。因此, 在提高师范生福利待遇的同时, 我们也要向高师毕业生宣扬“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的教师观念, 让更多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参与到教师队伍中。

(二) 加强学校的教师教育

学校教师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招录、培养密切联系的过程, 要想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态度就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工作。

1.招生环节

在招生环节需要注重以下原则:第一, 择爱招录。在招生过程中, 学校尽量招收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 即愿意学习师范专业的学生,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持积极的态度将对未来从事教育工作起重要的作用, 也是为提高未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第二, 择比例招录。避免男女教师性别差异过大, 在招生过程中应适当兼顾性别比例。

2.培养环节

培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教师职业态度的关键步骤。其一, 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注意教师职业及师德的内化与行为养成, 避免一味的灌输, 使从教变成一种内省的自由选择, 在自主的道德践行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5]。同时, 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重视职业情感教育, 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师范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多多鼓励师范生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 让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去感受、体验教师的价值, 从而产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热爱学生的强烈情感。其二, 进行职业指导。了解自我、了解职业环境是职业生涯规划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如何通过职业指导提高学生职业态度?一是了解自我。通过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使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技能都有一定了解, 进而确立自己的素质培养方案, 减少从事教师职业的畏惧心理与实践中的阻力。二是信息指导, 通过报告、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充分了解来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教师工作的意义, 确立符合实际的职业定位。根据我们的调查及其分析结果我们知道:师范专业的女生比例比较高, 一般占到75%以上, 女生群体相对较为积极、健康、向上, 对教师职业的评价比较高;男生群体相对低落一些, 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不如女生。由于男生期望值偏高, 心态难以把握, 学习的成效总体稍差, 性别优势难显。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男生的职业态度教育与培养。

(三)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让师范生形成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个人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 除了外部因素的正面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任何的人生规划都必须建立在自我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每个人只有在对自我和社会的需要去塑造自己才是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根本途径, 任何脱离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设计”是不现实的, 也是行不通的。因此, 学生需要进行自我教育明朗自我特点、社会需要, 进而为科学、合理规划设计自我奠定基础。了解自我的优势、劣势, 面临的机会与危机, 并不断提升自我, 化解危机, 把握机会。

参考文献

[1]章志光,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87.

[2]李庆华.当前师范学校学生职业态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3]缴润凯, 等.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问卷[C]//王宇中.心理评定量表手册.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1:179-183.

[4]陈会昌, 等.态度教育论的理论模式与实验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 :54.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9

1 学科教学融入美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小学美术教育、小学音乐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整体专业属于艺术类教育范畴,学生将来的主要职业方向是小学、幼儿园教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我们的学生既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美育的受益者,又是将来职业工作中美育的主导者。师范学生接受适时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自身和将来执教中传承美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美育融入学科教学不同于美育课程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并不是将信息技术这样一门师范学校重要的课程上成美育课程,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生理、心理特点,在讲授计算机技术知识过程中,通过审美这个媒介,借助于一定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将美育目标与教学设计进行深入融合,将美整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分析信息技体的选择都可以体现了美育的思想。可以是教学形式上的美和教学环境创设的美,将美体现在技术要点学习中。术学科教材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美学知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例设置再到教学媒。

3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将美育融入学科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技术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个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课件制作技术是师范生专业技能重要课程,能够在今后的职业中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从而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将强调理性和逻辑性的信息技术课与强调感性和形象性的美育相结合,既可避免课堂的枯燥无味、顺利传授学科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是学科教学中展现美育结合的几个教学模块。

3.1 Windows 系统设置美起来

娴熟的掌握操作系统操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块。面对众多的艺术类学生,将Windows7系统桌面设置更美观又好用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桌面自动换壁纸、桌面上设置可随时添加的小工具、设置更加灵活的任务栏等内容使学生机的Windows7系统桌面变得更加富有美感。在技术学习中,可以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避免疲惫和乏味。

3.2图文并茂的Word排版

“Word排版”章节,待排版的文字段落可以选择关于琴棋书画的相关文字,学生在学习Word排版技术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通过在文档中插入需要的图片、剪贴画、自选图形、艺术字,再进行图片格式编排,将图片和文字制作出美观漂亮的图文并茂的文档。学生通过制作环境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少数民族等反映各类主题的电子小报、精美的贺卡、制作家乡美的版面设计,利用课堂学习的Word排版技术要点把美的设计构思展现在精美的Word作品中,优秀的作品参与学校的板报设计展出。

3.3 Excel各种美丽的图表

数据统计分析也可以美起来,这是教授Excel章节中我们能够达到的美育目标。课堂上通过分离型饼图对学生关注的每月支出情况统计表,展现的美化直观,图表还可以随原始数据的变动自动同步更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还可以图表的各种选项进行设置,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财务小管家。Excel2010版本的图表功能更加强大,股价走势图、天气预报分析图,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完成各类图表,原本生硬的技术内容,因为美的吸引,学生顺利的完成技术要点掌握。

3.4 PPT 中精美的演示文稿制作

演示文稿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十分重要,课堂中播放《多彩的少数民族》作品,伴随着优秀的作品展示,学生被带入到作品所呈现的美丽情境中。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学,师生带着美丽的任务出发,逐一学习展示作品中的各种美的奥秘。动画的美、图片的美、声效的美、视频的美,正是对应着添加自定义动画、图片剪裁、插入控制音频播放、插入并控制视频播放的各个教学要点。学生作品制作可以选择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传统节日、中华美食等一些反映美育的主题。

3.5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美化课件

根据我校师范生特点,每个学生能够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这是作为师范生技能考核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每一年学生制作的优秀的课件作品参加辽宁省师范生课件技能大赛。

在教授课件制作技术教学模块中,注重引导学生把审美的构思体现咋他们的课件作品制作中,学生精美的课件,将是日后职业中作为传承美育思想的重要媒介。教师评价课件作品时候,一定重视艺术性的所占比重。课件界面美观、布局合理、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符合视觉心理;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配合恰当,符合教学主题 ; 制作精细,吸引力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件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素材要细致,建议使用美图秀秀或者photoshop软件处理。

4 美育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将美育融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学习必要的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修养。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充分挖掘信息的美学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5 结束语

本人在近几年将美育融入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举行一次电子板报评比和优秀学生课件评比活动,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将美育融入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作品,参加了我校美育成果展,并参与了2014年“美育民族魂”第七届全国美育成果展作品报送。

摘要:结合我校的“美育民族魂,美丽校园情”美育科研课题,本人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针对如何将美育融入学科教学进行了不断探索。根据我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审美生理、心理特点,本人将美育目标与教学设计进行深入融合,将美整合在教学内容中、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中,效果较好。

职业技术高等师范 篇10

“普通高等教育有考研,职业教育有大赛”。这是新形势下教育部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由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包含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行业对职业技能要求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全国职业院校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以赛促学。因此从2008年始,国家、省部级教育部门都要举行职教类学校的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从建设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方面入手,通过汲取职业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进行教学资源库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契合高职院校进行高职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这一项重要的

课题,不仅能保证其资源有效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又能为推进职业大赛与日常教学结合研究提供资源支持,完善我校旅游英语专业建设。为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提供项目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与技术上的支持,起到引领专业优化、服务实训、推进竞赛内容普及化教育的作用。

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及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逐步现代化,各高校各英语专业逐渐开始对资源库的建设进行实践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研究到技术研究,涉及到如商务英语、应用英语诸多专业。仅仅是对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本身进行研究。如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实施方案、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意义及应用方向、适用性等问题论述。

笔者在中国高校教学资源网中查询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经索引共发现6.4万多个教学资源,涉及220多个专业。但仅有广东省,河北省等少数省份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类似的旅游英语专业资源库。但相对于全国众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这样的资源库显得太微不足。综上所述,对于职业技能大赛关联性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和启发的探讨上,但是针对如何根据职业技能大赛进行旅游专业建设的深层次的研究并不多见。

三、我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

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技能大赛所折射的旅游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本专业构建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背景的旅游英语专业建设框架,形成与职业技能大赛协调配套的教学资源库,整合核心课程资源、大赛主题素材资源,依托我校现有的多媒体实训室等综合资源平台。围绕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资源建设的互动关联,实现服务日常教学,突出行业实践指导,普及职业技能知识,从而完善旅游英语专业的建设及发展。

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是即能体现职业英语教育特色、又能推进创新的职业英语发展。结合此背景,建设具有旅游英语专业特色的,开放、共享、创新的教学资源库。本文结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结合我校自身旅游英语专业现状,以建立以职业大赛为引领的旅游英语教学资源库。在英语职业技能大赛的参照与指导下,旅游英语岗位技能培养应贯穿在实际的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进行工作流程与旅游交际的英语技能。开展大赛信息与单元模块紧密结合的相关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大赛信息为依托、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模块化资源库建设。对学生而言,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掌握“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素养。对教师而言,将职业大赛的最新要求融入资源库建设的框架内,通过资源库这个平台把比赛经验、岗位企业信息等内容展现给每,位任课或大赛指导教师,以便在获取大量的实战信息,更好地进行教学后者指导学生参与职业技能比赛。

五、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建设

(一)系统建设要求和标准

研究适合我系的共享型教学资源专业建设的改革主要方案,包括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行业大赛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模拟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题库)等方面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基础课程模块资源+职业大赛模块资源”组成的旅游英语教学资源库。课程模块要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体系。不仅能保证其资源有效服务于日常的教学,又能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提供资源支持。根职业大赛模块,要根据大赛调研报告,为行业大赛主题库提供最新筛选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通过使用者的信息反馈,不断更新、不断丰富资源库的,将比赛项目、行业信息和模拟题库等资源经审核后收入在共享资源库内。

(二)系统建设内容

教学资源库取材:“以服务大赛,推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创新性。反映职业大赛对资源库建设的推动作用,合理安排职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体系。按照系统建设标准与要求,录入内容要不但要适应师生备战职业大赛的需要,更多的要服务师生日常的教学及自学需求。模块化的设计要突出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课件库、教学视频库、试题库等。也可以按照教学顺序与课程安排,整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和教学方法等。行业标准和数据更应该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给予密切关注和及时更新。与旅游英语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大赛信息、企业信息也当作为职业大赛数据也要录入其中。增加实训项目的案例,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与相关职业大赛的官方网络的链接,不断更新资源库内容,不提供重复的资料。

结语

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反映行业的实际情况并全面的分析英语导游服务职业技能大赛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结合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打破传统的单一课程和人才培养方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开创新提出行业大赛信息资源模块的建设,由大赛信息做引导,调整资源库内容,最终服务于比赛,并通过建立此模块来补充、深化、反哺教学,贴近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樊扬祖.生态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系统的探究与建设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

[2]扈守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29—31.

[3]海霞.新疆大学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库建设调查报告[J].新疆广播大学学报,2011(3)15-53.

[4]尹扬帆.职场环境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2-13.

[5]肖桂兰.共享型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6).

上一篇: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下一篇:黑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