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地基地

2024-07-06

生态绿地基地(精选九篇)

生态绿地基地 篇1

采用连续固定样方调查的方法, 对鄂尔多斯市装备制造基地的园林绿地系统进行全面调研, 从而初步研究装备基地现有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并主要从调节碳氧平衡、蒸腾与降低温度、降低噪音、改土培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 调节碳氧平衡

1.1 常绿乔木树种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鄂尔多斯市装备基地常绿乔木树种每日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装备基地4个常绿乔木树种单位干叶重日光合量大小排序为圆柏>云杉>樟子松>油松。

1.2 落叶乔木树种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鄂尔多斯市装备基地落叶乔木树种的每日固碳释氧量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 装备基地落叶阔叶乔木树种单位干叶重日光合量大小排序为垂柳>旱柳>龙爪槐>河北杨>白蜡>新疆杨>卫矛>山杏>山桃>垂榆>合作样>国槐。

1.3 灌木树种的日固碳释氧量分析

鄂尔多斯装备基地灌木日固碳释氧量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装备基地花灌木单位干叶重日光合量排序为沙柳>暴马丁香>红宝石海棠>丁香>丛生紫叶矮樱>榆叶梅>珍珠梅>黄刺玖>地接金叶榆>连翘。

综合分析可知, 碳氧平衡作用最大的是落叶阔叶乔木, 灌木居中, 而常绿乔木作用相对较小[1,2,3]。

2 蒸腾与降温

由表4可知, 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和花灌木降温与增湿效应差异明显, 降温效果最好的是落叶乔木, 降温效果较差的是常绿乔木。

3 降低噪音

在装备基地绿地减噪效应评价过程中, 分别在装备基地产业开发区、物流园区、生活区、办公区和装备基地主干道设置5个观测点, 连续监测10 d, 昼间在上午 (8:00—12:00) 和下午 (14:00—18:00) 每隔2 h测1次, 取平均值, 夜间 (23:00至次日6:00) 每隔2 h测1次, 取平均值, 各测点噪音强度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 植物配置不同的绿地, 其检测到的噪音大小有所不同。生活区绿地由于是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合结构混交林, 减噪作用明显, 检测的噪音值最小;产业开发区和主干道由于植物种类单一、植物配置简单, 减噪不够显著, 检测的噪音值最大。

4 改土培肥

鄂尔多斯市装备基地各绿地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 与裸露沙丘相比, 其他绿地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含量均相应增加, 表明园林绿地有熟化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装备基地绿地地处半干旱的毛乌苏沙地北缘, 装备基地范围内的土壤绝大部分为风沙土, 风沙土的特点是沙质、疏松, 无剖面层次的差异, 养分含量低, 极为贫瘠。通过基地及周围绿地的建设, 不仅在净化空气协调小气候等诸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而且也极大地改良了风沙土肥力状况。

5 结语

调查分析表明, 园林植物中碳氧平衡作用最大的是落叶乔木, 灌木居中, 而常绿乔木作用相对较小。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和花灌木降温与增湿效应差异明显, 降温效果最好的是落叶乔木, 降温效果较差的是常绿乔木。装备基地各类绿地系统减噪作用明显, 基地内噪声水平均在国家规定的城市居住区环境噪声控制标准以下, 且各类绿地系统减噪作用不同[4,5], 其中生活区绿地由于是由乔、灌、草组成的复合结构混交林, 减噪最大, 产业开发区和主干道由于植物种单一、植物配置简单, 减噪较小。装备基地绿地系统改土培肥效益明显, 与裸露沙丘相比, 其他绿地类型的有机质含量与氮、磷、钾含量均有相应的增加[6]。

注:土样为0~60 cm全剖面混合样。

参考文献

[1]魏广智.北京园林城市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7.

[2]乌仁陶格斯.干旱半干旱沙区城镇厂矿绿化生态效益分析———以达拉特电厂厂区绿化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3]张晶.东胜区装备基地城市森林植物群落及生态效益调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4]吴斌.基于雷达图法的平顶山市城市森林建设水平评价[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5]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 篇2

浅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构

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向着生态化及景观风貌化方向发展,从规划布局、苗木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个层面阐述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建构的途径.

作 者:黄志萍 作者单位: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福州,350008刊 名:广西轻工业英文刊名: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年,卷(期):25(6)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 绿地系统 生态建构

城市绿地布局与生态规划分析 篇3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生态规划

1 城市绿地系统合理布局和生态规划的重要性分析

绿地系统被冠以“城市之肺”,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绿地系统产生强烈的冲击,不仅造成绿地格局分散、生态服务功能下降,而且导致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模式将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化,这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年)》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要由2012年的35.7%提高到2020年的38.9%。众所周知,中国城市人口比较稠密,绿地面积相对有限,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并进行合理的绿地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在对城市现有绿地空间结构与格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以提高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规模,实现绿地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好转、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可见,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与生态规划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因而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理论与形式

2.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理论

目前,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布局理论包括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网络-结点模型等[1]。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城市由区域、边界、路径、节点、地标5个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空间形态简化模式就是“点、线、面”。点线面结合可以用于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研究,例如“点”可作为绿地网络空间中的一个功能节点,“线”可看作生态廊道,“面”担当较大块的绿地。经过理论研究和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元素不断丰富,已扩展为心、核、点、楔、弧、带、轴、廊等元素。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用来解释绿地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是指与周围其他部分外观或性质上有显著差别但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如绿地、公园、广场都可看作斑块。廊道是景观中外形为线状或带状的结构,如林带、河流、道路都是廊道。基质是景观基底中面积最大、连通性强且对景观产生控制效果的要素,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背景。利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将城市绿地看成由绿地斑块、绿地廊道和基底3种要素构成的系统,后来又增加了边缘、镶嵌体2种要素。边缘是指不同系统之间相间的部分,镶嵌体是指植被或生境的空间配置。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在空间上常连接成网络结构,如林带、道路、溪流等交织成网络结构。廊道相交的点称为结点,由廊道构成的网络加上结点就成为网络-结点模型,它可用来描述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并且通过网络格局、结点和网眼表达城市绿地景观的布局特征。网络格局形式很多,例如网格状、树枝状、环圈状等;结点形式也有L型、T型/Y型、X形、米字形及与斑块连接等;网眼的大小、形状、物种丰度等可以体现景观的一些特征,不同物种活动、饮水、觅食、领地等则与网眼大小有密切关系,反映出物种的生境适宜性。

2.2 城市绿地系统常见布局形式及发展方向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主要是点、线、环、楔几种要素的组合,并由此产生点、环、网、楔、带、指状、放射状、放射环状八种基本形式,这些形式经过组合又会产生环楔状、放射楔状、放射环楔状、点网状、带网状等更多的布局形式。例如北京市绿地系统形成了三环环绕、十字绿轴、七楔插入特点的布局形式;再如莫斯科绿地系统采用了环楔状布局,8个多中心规划片区自成体系,片区之间通过“楔”纵向分割,而中心的核心片外侧由绿地环绕;华盛顿绿地采用放射楔状布局;四川乐山市绿地采用了绿心环状布局;江苏宿迁市绿地规划应用了点网状布局。由于影响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因素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因素(如城市的地形地貌、水体分布、气候条件等),又有众多的社会因素(如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土地条件、城市文化等),实际上没有两个具备完全相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城市,因而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布局形式,每一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形式,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布局的长处为我所用,则可探求适合本城市的最合理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式发展方向是综合化、多元化、区域化、网络化、生态化和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是指绿地系统布局目标正经历由单一到综合、多元方向发展,即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游憩、美观目标,而是朝更广泛的目标发展,如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等。区域化是指绿地布局从着眼于市区一个点扩大到城乡接合乃至城市群这样一个大的区域。网络化、生态化和整体化是说绿地布局更倾向于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市外部绿地连成生态网络,并从较大范围进行整合。

3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原则与方法

3.1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框架应建立在绿地生态系统水平之上,并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动植物、微生物组合看作绿地系统的内在结构。但是绿地系统内在结构极其复杂,目前还难以在这个层次上开始规划工作,而是着眼于景观结构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生态规划原则包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景观连续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可持续性。生态优先就是规划时不能单从绿地面积、数量的最大化上考虑问题,而应注重生态效能的发挥。因地制宜是说绿地规划必须综合城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特点,建立有城市特色的绿地景观结构。景观连续性要求重视非绿地要素隔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减少破碎度并提高连续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景观可持续性是说既要重视近期目标的实施,也要兼顾远期目标的实现。

3.2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方法

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应将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但要将复杂的结构、功能及规划要素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精细化”理论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之一[2]。首先,将城市绿地用地属性进行分类,可以结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例如分为3个组群,再结合绿地要素、用地区位、用地形式、用地功能主体进行梳理。然后,对城市绿地的主导功能进行分类,如分为休闲游憩、日常防护、景观风貌、生态保护培育等功能类型。接着,对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分类,可将建设用地范围的绿地分为点、带、线、面四种类型,线与带的差别是线无宽度而带有宽度,线如道路附属绿地,带如带状公园;非建设用地范围的绿地分为斑状、廊状和面状三种类型。最后,将绿地的用地属性、主导功能、空间形式分别经过分解梳理、责任界定、重新组合及综合叠加,即可建构出反映区位、功能和空间的城市绿地分类框架,将此框架应用于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则能为各类绿地要素的整合、协调和优化提供更清晰的概念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素英,王计平,任慧君.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77-384.

城市绿地生态价值研究 篇4

国外对园林生态价值的研究开展较早, 从20世纪60年代起, 就将生态学原理引入植物景观设计中, 开始了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原理紧密结合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城市绿地对城市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能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城市绿色空间可以吸收CO2生产O2、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降低噪音等。Avissar (1996) 研究表明, 植被能显著地影响城市区域的风、温度、湿度和降水, 在城市规划中如果规划适当, 绿色空间可以抵消城市发展中人类活动产生的负效应等。

1.2 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城市绿色空间是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特别对鸟类更是如此。Savard (2000) 研究表明,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正面的影响, 并提出提高鸟类生物多样性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方案。

1.3 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国外非常注重城市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Erkip (1997) 对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公园及其休闲服务功能以及用户特点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指出附近公园和娱乐设施的使用由个人收入水平和离公园的距离所决定。Tyrvainen (1997) 以芬兰东部Joensuu城镇为例, 运用享乐价格法 (HPM) 和条件价值法 (CVM) 通过调查研究了城市森林的休闲价值, 结果表明, 城市森林可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房地产的价值。

1.4 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管理

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是城市绿地空间规划和建设成功的重要手段。国外特别是美国非常重视生态系统管理。如Mehta (1998) 提出应该运用合理的价格和成本恢复向市民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资助城市的服务功能, 并以印度4个城市为例进行了研究。

1.5 植物的负面效应

Benjamin (1996) 等研究表明, 许多种植物可以释放单萜等光化学反应物质, 大规模种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有124种树木被测定为释放这种物质。Benjamin等应用分类学方法, 对加利福尼亚一个地区的316个树种按释放单萜等光化学反应物质做了测算和分类, 结果表明有115种 (36%) 属于低排放量树种, 为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了依据。

1.6 城市的生态效益评估

对城市生态效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如American forest从1998年起, 到今天已对美国的Atlanta、New Orleans、Washington DC、Metro Area、Houston等将近20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生态系统分析的工作。除了对空气质量、城市暴雨径流、碳吸收、碳贮存以及减少能源消耗的常规研究外, 还涉及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研究。

2 国内对绿地生态价值的研究

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起, 也开始重视生态园林方面的研究, 重视园林植物配植的科学性和生态效益,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 开始参与到园林生态方面的研究。关于园林绿地生态价值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绿地的结构与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绿地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类型的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维持群落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如陈自新等 (1998) 研究表明, 北京不同类型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差别很大, 公共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最高, 其次是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和居民绿地, 最差的是片林。

2.2 城市绿量与绿当量

吴菲等 (2006) 选择北京紫竹院公园4块不同绿量的乔灌草型绿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分析, 得出了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水平温度、垂直温度、水平湿度和垂直湿度的变化规律, 并探讨了绿量及乔灌草绿量比对环境温、湿度的改善作用。上海市率先开展了关于城市绿量的研究, 周坚华 (2001) 提出了“绿化三维量”的概念, 即绿色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 随后她又提出了以彩红外航片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测算绿量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2.3 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绿地指标一般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和人均公园面积来表示, 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绿地面积的多少。而实际上, 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大小除了面积外, 还与其植物种类、体量、生物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有很大关系, 因而综合、全面的绿色空间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制定。

2.4 城市绿地生态价值定量评估

目前关于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评价的方法是定性定量相结合, 正从定性逐渐转向定量。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替换成本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等。

包括应用RS和GIS为主的3S技术, 为城市绿地的评价、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一些模型如CITY green模型, 已经用于城市绿色空间生态效益的定量估算和评价, 计算的生态效益包括:减少暴雨径流、大气污染物清除 (CO、SO2、NO2、O3、尘埃物质) 、CO2的贮存与吸收、节能、提供野生动物生境等。

3 总结

总体来说, 目前国内对园林绿地生态价值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水平, 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绿地定量的生态效益评价较少。仅有的绿地生态效益评价大多还是从对某些环境因子的测定入手, 多集中在对单项指标的分析, 或针对某一方面的生态效益进行, 缺少对区域植被系统综合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柴一新, 王晓春, 孙洪志, 等.中国城市森林研究热点[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 :74-77.

[2]陈芳清, 王祥荣.从植物群落学的角度看生态园林建设——以宝钢为例[J].中国园林, 2000 (5) :35-37.

[3]胡志斌, 何兴元.沈阳城市森林结构与生态效益[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2) :2108-2112.

[4]傅徽楠, 严玲璋.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的研究[J].中国园林, 2000, 16 (2) :22-25.

[5]BENJAMIN M T, SUDOL M, BLOCH L, et al.Low-emitting urban forests:A taxonomic methodology for assigning isoprene and monoter-pene emission parks[J].Atmosph Environ, 1996, 30 (9) :1437-1452.

谈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篇5

1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及生态特征

在这里, 我们所说的城市绿地系统主要指得的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地组成体系。这是一个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绿色环境系统, 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有城市公园、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环境绿地、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还有城市外围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绿地等等。生态环境体系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具有环境平衡效果, 紧密关系着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 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1) 系统性。

对于城市这个大的系统结构来说, 绿地系统具有一定的从属性, 它与城市这个大系统的其他一些从属性的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推动和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 (如人工建筑系统、道路系统等) , 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对立而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2) 整体性。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 不同种类的绿地因为其不同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作用, 而且城市绿地建设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将不同的绿地联系起来, 充分地发挥出城市的生态作用。

3) 连续性。

城市生态绿地网络系统是由众多不同的绿带和绿色节点在合理的原则的支配之下形成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态体系的空间结构, 所以在这些体系结构内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连续性。

4) 动态稳定性。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 构成该体系的成分都是活动着的, 具有很强的生命性。随着季节的不断变换, 构成城市生态体系的各个成分也会随之不断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总体上来说, 在没有巨大的外力推动的情况下, 该系统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一直与城市共同存在。

5) 功能多样性。

在一个城市中, 其绿地空间具有很多种作用, 具有生态、交通、文化、防护、防灾、游憩和观赏等作用。不同的绿地对于城市的生态体系具有不同的作用, 同时它们除了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以外还会具有其他一些作用。它们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各种作用按照不同的方式, 却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6) 地域性。

不同的城市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气候条件各有所异, 因此经过历史发展的沉淀, 最终形成的内在特点也不同。所以说,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地方文化以及技术特点可以反映到城市的绿地体系设计中, 不同的地域范围表现了不同的体系特点。

2 传统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在国内很多城市的绿地规划设计中, 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就是项目规划缺乏宏观上的整体性, 多处于“填空”的地位。有不少城市的工业、交通、居住、商业、行政等作用在进行精细化的分化之后, 就能以“点、线、面结合”的模式在墙上呈现出来, 见缝插“绿”地划绿地。在这种形式下建立起来的绿地虽然可以满足局部区域生态美化的作用, 但是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就是一种破坏, 没有将城市绿地的生态性考虑到其中。只求在理想的规划图上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化覆盖率”这两个主要任务, 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 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 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反之, 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 而且布局合理, 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 真正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 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对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

现阶段, 我们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理念有很多仍然带有工业时代的特色, 一直以来都坚持着“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思想模式与工作态度。至于说不同绿地各自所具有的作用, 没有给予合理的考虑, 所以无法建成真正有效的, 有利于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城市绿地系统。

2) 片面地追求绿地率或绿量, 忽略植物生态群落优势。

南方与北方, 沿海与内陆, 高山与平原, 不仅气候条件各不相同, 土壤条件更为复杂。而树木种类繁多, 生态特性各异, 树种选择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树种特点进行科学地选择和配置。很多城市,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开始一味地追求如“草坪”“大树移植”等表现手法, 也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

3) 盲目机械地套用一些规划模式。

还有一些城市, 为了达到美的效果, 将质量或者是长远利益抛到脑后, 搞“非适地适树”和“非适地适景”。毫不考虑城市的地域特点, 不顾生态体系建设中植被的生长特性能不能够适应城市的自然条件。

4) 对绿色人文生态注重不够。

不顾城市文化习俗氛围、对于乡土文化特色缺乏一定的保护意识与观念。

5) 对规划区外围的生态绿地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区域内外绿地生态过程与格局上缺乏连续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 也要有近期的安排, 做到远近结合。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措施与建议

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的主要措施:1)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规划内容、规划深度等结合。在一定的平台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关系, 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加强绿地系统与总体规划之间的互动程度, 在提高绿地体系建设水平的过程中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顺利展开。

2) 把握城市特征。

在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突出该地区的风俗特色, 突出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独特之处。

3) 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

城市生态体系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 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 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 它的规划等级应该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步伐, 并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落实而进行实际投入。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技术标准的配套、规划实践的探索、管理手段等方面考虑到其他一系列细节性问题, 也可以不断地探究出新的策略加以修正、调改。

4) 立足于实际。

在规划设计中, 必须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 单纯追求某些指标。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和分析, 吃透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问题, 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城市。

4 结语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对城市生态系统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顺利展开, 促进城市早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李昌浩, 朱晓东, 潘涛, 等.面向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2) :39-43.

[2]李宇宏.浅析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建设教育, 2011 (Z3) :74-77.

[3]钱璞, 骆彬.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4 (2) :30-34.

[4]田国行.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的系统思考[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

[5]王浩, 王亚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 2007 (9) :90-94.

城市绿地生态效应概念及应用 篇6

1 绿地生态效应的几个概念

1.1 手指状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以彼得-布莱茨的罗夫为首的一批规划师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区域规划建议, 就是著名的手指状规划。手指状规划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城市, 而是若干个不连贯的小城镇。他们紧靠快速火车铁路线, 犹如穿在线上的珍珠。未来的城市集中在五根伸出的手指上, 而现有的城市则就是掌心。选择此种方案在生态效应方面的体现就是有可能从手指缝隙中保存楔形绿地。

若城市地处内陆, 其对外交通向四面八方放射, 就可能产生星状反吸引模式。若从长远来看, 其夹角迟早要被填充, 终于形成传统的大城市。西蒙特在《地域环境》一书中提出解决办法:限制个走廊进入市中心区, 使它们与外围环线相接, 在郊区道路焦点上建立新的城市次中心。市区由居住走廊构成发展轴, 以快速有轨电车与市中心联系;二次中心则由铁路与交通干线沟通, 可视为地区性发展轴。

如果能够坚强立法, 严格控制一开始指状规划师后的楔状绿地不被开发, 那么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应就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 城市边界总是在不断的扩大, 预留的楔状绿地总是被不断的侵吞。

1.2 输氧系数

在常年盛行风的作用下, 位于各方向上的城市保护绿地对城市的输氧作用不同, 可称之为输氧系数, 规划实践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第一种, 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 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大的方位, 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 应将强管理和适时进行植物的更新换代, 以保证充足持续的氧气供给量;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 应通过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 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 以增加产氧量。第二种, 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 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小的方位, 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 在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疏通城市的输氧走廊;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 除了要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外, 还应着重限制在此方位上各类城市用地的建设和对绿地的侵蚀。应当把产氧量多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大的方位, 把产氧量小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小的方位。

输氧系数的计算公式:Si=Fi*Ui

式中:Fi为i方向的风向频率 (%) ;Ui为i方向的平均风速 (m/s) Si表示来自i方向的污染程度。

1.3 绿道

绿道 (Greenway) 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 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 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 或历史本来存在, 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 也包括完全人工的, 如城市林荫道, 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 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 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4 绿带 (GREENBERG) 概念

随着人们认识绿带在大伦敦规划中限定城市发展轮廓的作用。绿带概念作为控制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生态绿地的作用, 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城市的规划中。比较典型的有华盛顿景观规划和政策框架。

2 生态规划概念的实践

2.1 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

早在100多年前 (1879-1895) , 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联系起来, 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在1883年, 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 (Cleveland) 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 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 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 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 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 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 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 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 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 当堪萨斯和克里夫兰都还是小镇时, 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 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 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由此可见, 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 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2.2 广州的总体规划

广州的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的发展,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出了一个“巨型绿心”规划方案, 以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广州”。

这一规划由绿心、绿核、绿廊三部分组成。绿心即都会生态核心区, 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东南部生态农业保护区等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地区;绿核指地区生态调控区, 包括陈家林风景名胜区、芳村花卉博览区、大夫山森林公园、莲花山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香江野生动物园等;绿廊指生态联系廊道, 包括珠江及其支流沿岸绿带、组团绿化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等。

方案以巨型绿心为生态核心, 以珠江、白云山为生态主廊道, 以珠江支流、城市组团间绿化分隔带为生态次廊道 (绿廊) , 以主要风景名胜区为地区生态调区 (绿核) , 形成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

广州市的概念规划也提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 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 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 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 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规划在广州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 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另外, 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 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 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 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 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 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3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绿地效应的了解, 可以强化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绿地规划的重视, 规划师、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眼光。

摘要: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一些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以及一些实践作一些简单介绍, 阐述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绿径,输氧系数,指状规划,绿道,绿带

参考文献

[1]《城市绿的生态环境分析》.曾洪立.《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2月.

浅议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尺度 篇7

1 生态学上的尺度级别

生态学根据环境干扰、生物反应、植被格局三个层面自然界发展演化现象的复杂性, 按照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寸, 将自然环境分为以下几个尺寸:

1.1 微尺度 (空间在10m以内, 时间在几秒到几个月) :

小环境和生境, 主要是研究接触到生物体表面和生物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物理环境即小环境, 以及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境的尺度问题。1.2小尺度 (空间在10m-100m, 时间几个月到几十年) :生态系统, 主要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物地球化学上的元素循环和脆弱性等的问题。1.3中尺度 (空间在几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 时间从几十年到几百年) :景观生态所研究的范畴。属于宏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通常指反映地表结构的分异。1.4大尺度 (几百平方公里以上, 几十年几百年以上) :区域生态, 同属于宏观生态学研究范围。主要是反映自然带和大气候的差异[1]。

2 不同尺度上的不同生态问题及规划上应采用的对策

按照规划和设计的应用, 可以简单得将上述不同的尺度列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其中微尺度属于微观层次, 小尺度属于中观层次, 中尺度和大尺度属于宏观层次。不同的层次在时空上的尺寸不同, 生态问题也不同, 则城市绿地规划中所应该采用的对策也不相同。

2.1 微观层次-在微尺度的生态问题和规划对策。

在微观层次上, 生态学主要以植物为对象, 在植物生长的小环境和植物个体和种群的生境特点。应用在规划设计中, 要注意植物物种间的关系和物种对于环境的要求。2.1.1种间和种内关系———小环境的植物配置上的应用。植物的种内和种间关系, 对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有很重要的影响。要注意植物之间不利的关系, 利用有利的一面。所以在设计时, 可将共生植物栽植一起, 而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a.他感现象:很多植物因为他感作用不宜种植在一起, 像, 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 甚至还会引起群落的演替;b.共生原理:真菌跟许多乔灌木, 如松树、云杉、山杨等都能互利生, 在种植松树的幼苗时如果先接种真菌就能使其成活率大大提高;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生长时, 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 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群落中同种或不同种的根系的连生观象, 作为景点, 北京天坛公园槐柏合抱生长。2.1.2利用和尊重物种自身的生境需求, 合理规划物种。不同的植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同, 设计应该充分尊重植物自身的生境要求, 给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境。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不同的植物的所要求的环境不同可以加以利用。在没有光的地方可以选择喜阴植物, 在干旱地区可以耐旱植物, 在湿润地选择喜湿或者水生植物, 充分发挥各种植物的特点。2.2中观层次——小尺度上的生态问题和规划对策。中观层次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 主要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物地球化学上的元素循环和脆弱性等的问题。2.2.1建成群落原则和生态位理论。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它是环境选择的结果, 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在时间上是整个植被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要求我们应以群落为单位, 尽可能地把乔木、灌木、草本以及藤本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在群落中, 达到种群间相互协调和群落与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生态位特征,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以利种间相互补充, 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2.2.2生物多样性原则。在绿地建设中, 要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场地中留下来的自然植被、池塘以及动植物区系都应加以保护, 维持已经建立的稳定的植物和动物区系, 尽可能保存不同的生境条件。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绿地群落中, 不仅有丰富的植物和鸟类, 群落的稳定性也高, 各种群落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和协调, 而不是直接竞争。物种多样性还是景观多样性的基础, 给我们多姿多彩的美的感受, 还能提高整个城市园林系统抵抗不良气候及病虫害危害的能力。2.2.3生态演替理论。演替的规律在绿地中无处不在。可以充分应用这个规律。如果希望建立稳定的顶级群落, 可以通过改善生境条件, 改变种类组成, 直接建立顶级群落和顶级群落的前期阶段, 以缩短演进的过程;希望保持某种演替阶段时 (如草坪或湿地群落, ) , 则可通过人工措施, 阻止演替地发展, 让这一过程长期停留在某一阶段。2.3宏观层次———中尺度和大尺度的生态问题和规划对策。2.3.1中尺度。景观生态学基本上对应的是中尺度的问题, 其主要是反映地结构的分异, 和城市规划和空间的土地利用和演化有着极其精密的联系。a.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原理极其相关的原理的运用。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三种, 即斑块、廊道、和基底。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方面不同, 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相邻两边环境的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结构;而基底则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 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在许多景观中, 其总体动态是受基底支配的, 但廊道可使分散的斑块整体性增强, 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一模式对城市规划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按照生态学的性质, 基底是城市的建筑或铺地, 绿地生态系统则构成斑块;廊道, 因此在城市这个层次上, 由斑块和廊道构成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起到掩盖建筑物基质的作用, 其理想的状况是:城市下垫层的生态系统由绿地生态系统主导, 使城市不再成为生态上的孤岛, 它与周边的系统融为一体, 创造出了一个适合人居住的户外环境。但是, 由于绿地生态系统常常是分散的、不连续的, 这不管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还是对生态效益的发挥来说, 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规划设计时, 对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要有一个宏观的规划, 要统筹兼顾城市中的各种绿地类型和城郊的绿地类型, 小块的绿地可以当作缀块, 线形的绿地可以考虑形成廊道, 此外, 需考虑基底对缀块和廊道的制约作用, 需要考虑缀块与廊道的组合, 缀块的大小和廊道的宽度等, 因为这些会影响系统作用的发挥。当然, 斑块、廊道和基底的划分是相对的, 在区域规划中, 城镇则是缀块, 周围的农田则是基底, 而廊道可能是由高速干道形成, 因此, 同样可以运用这一模式。b.景观尺度上的其他原理的运用。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各种景观现象的功能、结构、变化。涉及到的地表格局的变化正是规划所面临的任务, 在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时候, 其理论都可以运用到城市规划学中。2.3.2大尺度。区域生态学往往进入大尺度的范畴, 大尺度则反映大气的差异, 地带性分布的规律。a.植被地带性规律的运用。每一个群落都有一定的分布区。根据城市所处的气候带选择树种主干上树种, 尽量构建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类型, 并且根据植物的特性来进行种植。宝钢在办公地段种植有观赏型和保健型的植物群落, 在厂区种植有生产型植物群落, 在生产区根据不同车间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来设置群落类型。尽量减少跨地带种植。目前城市中居住区、高校等很多地方的绿化都存在跨地带引种现象, 如把椰子、棕榈引种到北方, 打破了植物在原生地处于的生态平衡状态, 常会生长不良, 景观大打折扣, 甚至不能生存, 或变成生物入侵物种。b.潜在植被理论。在被人类强烈改变了环境因子的城市中, 地带性植被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广泛存在的大都是衍生的、或人工的临时性的植被环境, 如果找出在这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下可能发展的自然植被类型, 即所谓的“自然潜在植被”, 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能适应该地的自然条件, 获得稳定的发展。在实践中, 可以应用“宫协法”进行防护林、高速公路两侧绿带建设、荒山绿化造林。近自然森林可以作为背景林, 前面用景观林来美化[2]。

3 时间维度和可持续发展

不管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尺度的生态现象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时间尺度的。小尺度的环境所涉及到的尺寸较小, 建设过程较快, 可以一步到位。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也是所创造的环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 这就要求规划、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的时间尺度的规律。特别是较大尺度的规划和设计, 往往涉及到的时间的维度也很大, 形成的过程较长。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必须有远见性、可持续性、并且能够分步实施。

4 结论

尺度层次复杂性是地表自然界等级组织和复杂性的反映, 尊重地表的纹理和生态学特性是城市绿地规划中应该遵循的重要的问题, 在不同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特性, 区别对待。

摘要:不同的生态尺度会有不同的生态问题。以不同的时空尺度进行生态、环境研究和城市绿地规划中时, 其内容很不相同, 尺度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在绿地规划中要不同尺度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关键词:尺度,城市生态,绿地规划

参考文献

[1]肖笃宁, 李秀珍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5-7.

刍议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 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构建

在城市规划中, 生态园林已经成为了重点规划范畴, 不仅要为城市素质塑造景观效果, 而且还要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到城市建设当中, 可以形成景观效应, 而且还执行着自然的“纳污吐新”作用。

1 城市生态园林的绿地系统构建提出

1.1 生态园林城市的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 是城市依赖于园林建设而向生态城市发展的过度阶段。到目前为止, 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定位, 理论上的理解通常与地域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根据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 通常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生态学、规划学、城市建设学等等。目前对于城市管理, 在总的规划上更为重视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 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当人们享受到物质生活的满足的同时, 也在为工业生产对城市的破坏付出代价。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 对于城市的污染状况越加重视, 包括城市空气污染、各种污水排放而造成的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 城市交通量增大而造成的噪声污染和各种生活、生产废弃物。为了降低城市污染程度, 优化城市环境, 人们开始倡导低碳生活, 并将绿色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等各种绿色观念被注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构建

城市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为了满足不断增强的城市功能, 在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同时, 还要对城市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 出现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包括城市人口的密集、城市工业污染以及城市建筑、交通堵塞等等, 加之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有限、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 要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就需要城市居民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绿地具有自净、自洁的功能, 而且受到环境的局限性较少。在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中, 绿地系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 发挥的自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发展, 为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研究方法, 为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效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效是促进城市生态平衡。从城市绿化的角度而言, 绿地是城市绿化的观念。要在城市中塑造绿色空间, 就要充分地运用城市自然景观, 与文化内涵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在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 还有效地改善了城市周边环境质量, 对于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城市绿地系统

所谓的“城市绿地”, 是指用于美化城市环境的绿化用地, 其功能是通过改善生态, 对于环境进行保护, 同时还为城市居民创造休闲娱乐场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以植被为地表主体, 且绿化环境良好的特定区域, 主要是为了促进居民享受休闲娱乐生活而设计的城市范围内, 却又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 绿地系统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认识更为深入、完善。伴随着城市理论的不断拓展, 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不断延伸。在城市中, 各种类型的绿地构成城市绿化系统, 即为城市绿地系统, 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及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绿化和空间绿化。按照现代城市发展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延伸, 将绿化扩展到空间环境内, 强调绿化提供的整体性、多功能性、连续性、地域性特征, 充分体现出动态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那么城市绿地系统是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所构成, 以充分地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在绿化环境的塑造上, 除了园林、公园、风景区之外, 居民居住地绿地以及生产防护绿地等等城市居民所能够接触到的自然环境, 都被划归到城市绿地范畴。在城市的空间范围内, 绿地系统以各种存在形态发挥出来, 以促进生态生态效应, 为居民创造具有积极意义的休闲娱乐环境。

2.2 城市绿地系统所发挥的功能

在城市复合系统中,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多重属性, 包括城市的生态功能、城市的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等在城市规划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是其他子系统所不可比拟的。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 其可以用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重要是从绿色植物的活动来实现的,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都可以使绿地系统实现美化环境的作用。城市植物系统具有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当植物的叶面发生蒸腾作用的时候, 就可以对于空气的湿度和温度进行调节, 同时还具有吸收太阳辐射的作用。另外,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具有持续性的作用。美化城市环境是绿化系统的直接效应, 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同时, 还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

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构

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 城市绿地系统被纳入其中, 主要是为了使其对于城市生态机理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上, 要顺应城市生态机理, 以控制好城市绿色脉络。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对城市的各类绿地系统化布局, 形成城市绿色网络。

3.1 划小城市组团面积

为了达到城市空气换气的作用, 可以将城市组团面积划小。城市生态专家对于城市规划与环境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 提出城市最为适当的居住人口数达到50万左右是较为恰当的。科学地设计城市绿化隔离带, 分隔的面积相当于城市组团面积, 这样才能使上升与下降气流在横截面面更为相近, 以促进大气处于环流运动状态。但是, 通过对于林带的过滤效能进行研究, 发现其与块宽并不成正比关系, 因此可以对林带宽度适当压缩, 用绿地进行补充。要使城市组团布局科学合理, 分隔带在1000米宽的范围内, 越宽效果就会越好。

3.2 在城市组团中心布局“绿心”

以大型的“绿心”作为城市组团中心, 对于城市污染的空气具有一定的分散作用。特别是空气污染严重的范围内,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增加换气的次数。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城市组团绿心可以将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分散到半径约为2千米圆周范围内, 并使局部的污染称帝大大境地。因此, 在城市的人口聚居地以及工业生产地、建成区等地建设带状公园、防护绿带或者道路绿地等等, 都可以形成城市的生物保护廊道。各种形态各异的保护绿化带, 可以对于城市自然环境起到有效的连接作用, 而且还强化了城市斑块的联通性, 成为覆盖整个城市的绿化网络, 从而创造城市园林系统为主的开放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生态系统是自然与人工的高度组合。作为城市环境中的子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并营造符合人居的城市景观风貌。

参考文献

探析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篇9

1 环境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生态与环境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向前发展, 但也面临着人类各种活动的干扰, 一旦生态与环境失去平衡, 人类社会将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城市处于自然环境之中, 其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大气、水等物质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 特别是,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水、噪声污染, 臭氧层损耗以及酸雨沉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已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一) 水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 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00m3, 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其中城市水资源更为短缺, 目前全国668个城市中, 300个城市供水严重不足, 特别是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增加, 造成地下水、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 使得原本短缺的水资源变得更为严重, 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二) 大气污染

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由于我国正处在迅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 其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 自然资源的开发较为粗放且开发强度不断加大,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废气逐渐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世界银行研究有关资料显示, 能够产生危害大气的污染物超过100多种, 其中SO2、CO2、 (NOx) 、氮氧化物、碳氢化物 (CH-) 和粉尘对人类环境的威胁最大。除此而外, 机动车的大幅度增加致使汽车产生的尾气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上海、重庆、北京和广州等大城市, 大气中NOx的浓度远远超过国际标准, 尤其是含铅汽油燃烧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造成铅污染。

(三) 噪声污染

环境噪声是指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 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容易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破坏城市生活环境, 危害社会稳定等问题。据环境监测结果表明, 目前超过60%的全国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 其中交通噪声扰民占城市噪声总量的70%以上。

2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生态与环境平衡中起到调控的作用, 同时, 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绿地既是工业化城市景观和美容的需要, 又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所必不可少的, 通过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氧气, 同时, 把太阳能转换成有机化学能, 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调节当地小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

(一) 改善环境质量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人类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均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CO2, 特别是近年来化石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和城市工业的发展, 城市空气中CO2浓度的显著增加, 进而形成温室效应, 而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不仅能够吸收CO2、而且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氧气, 对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维持碳氧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为, 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SO2、Cl2、Hg、NOx、HF和Pb等多种有毒有害气体以及颗粒粉尘,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在城市绿地植物叶片的阻挡、过滤、吸附和杀菌等作用下, 其危害效果得到明显降低。

(二) 美化城市景观

一个最佳居住的城市, 不仅是公共基础设施健全的建筑群体, 更是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存在不但是丰富城市景观, 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 更是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利用树木花卉的季相和色彩变化, 制造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 使城市变得美丽又生动活泼。

(三) 调节小气候

城市水泥建筑产生大量的辐射热, 引起城市热岛效应, 在城市规划中, 通过创造通风走廊, 有意控制方向和风速, 改善通风条件, 降低了城市气温。其次树木的直接遮挡, 减少了太阳的辐射, 加快了树木的蒸腾作用, 为城市的空气增加了湿度。

3 结语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注重城市绿地的建设, 是现代城市建设者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 更是人们创造绿色城市的需要, 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尊重自然, 善待自然, 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因此, 在城市规划中务必注重城市绿地建设。

摘要:绿地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健全的系统功能和完善的结构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目前城市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类型做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指出现代城市建设中建设城市绿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指出加强城市绿地建设, 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城市发展,环境污染,城市绿地,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栗晓艳, 田永刚.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J].河南农业, 2012 (7) .

上一篇:趣味性活动下一篇:制约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