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节水问题

2024-07-20

农村节水问题(精选八篇)

农村节水问题 篇1

关键词:灌区,灌溉,节水,渠道防渗

我国是1个人口众多且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m3, 仅为全球人均平均占有量的25%。同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约70%以上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 其中农业用水中约90%以上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已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采取合理技术措施, 达到减少农业可用水量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尤为重要[1]。目前, 渠道防渗, 低压管道输水, 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在原理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据文献资料表明, 如采用喷灌节水技术其可节水达到40%~50%左右;微灌可节水达到60%~70%左右;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节水达到20%~30%左右。因此, 认真搞好农业节水, 大力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基础工程设施, 努力发挥节水灌溉工程应有的节水效益, 对促进我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意义。

1 我国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研究发展现状

相比常规的明渠自流灌溉模式, 节水灌溉在合理利用有效水资源和节水优化调配方面, 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以修建、修复、加固渠道 (管道) , 土地平整等为主, 通过合理的工程优化设计措施, 减少输配水过程中的水损, 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 达到节水目的。当前, 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 在不断修建各种水利基础工程和配套设施下,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可以达到5586.67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的43%。虽然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但由于受投资资金、建设观念、运行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我国尚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积没有配置完善的节水灌溉设施, 属于“望天田”, 灌溉过程中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而在有效灌溉面积中, 约2/3面积的耕地依然沿用常规落后的灌溉和运行管理模式, 灌区渠道渗漏、塌陷、机电设备老化失修等较为严重, 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足30%, 导致渠道渠系利用系数普遍在0.5以下, 水资源浪费相当严重[2]。

2 节水灌溉常见工程技术措施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就是以工程的修建、修复、加固等措施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 提高渠道防渗加固性能, 减少渠系 (管道) 在输配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和渗漏损失, 进而提高水资源分配效率和农田灌溉水利用率, 确保有限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2.1 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渠道防渗技术是通过对渠床土壤进行处理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渗保护层, 如:浆砌块石衬砌、混凝土渠道衬砌、塑料薄膜防渗等工程技术措施, 以减少输配水渗漏损失, 达到节水目的[3]。根据防渗材料、防渗结构的不同, 渠道防渗节水工程技术性措施较多, 但从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角度, 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即:第一类是直接在渠道渠床上增加以防渗材料为主 (如:黏土类防渗层、HDPE或PE复合土工膜、混凝土防渗层等) 的防渗层, 以达到防渗加固节水目的;第二类是通过合理优化设计, 利用物理机械法 (如:夯实、淤淀、抹光等) 和化学法 (掺入相应的化学材料) 以改善渠道渠床土壤防渗性能, 达到节水目的;第三类是采用具有较好防渗性能的渠槽结构, 如:矩形、梯形、U形、箱形等, 加快输水速度, 提高灌水效率。据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可知, 浆砌块石衬砌防渗渠道较常规土渠可以减少水资源渗漏损失的50%~60%左右, 混凝土衬砌渠道防渗较常规土渠可以减少水资源渗漏损失的60%~70%, 由塑料薄膜 (如复合土工膜) 为防渗层的渠道较常规土渠可以减少水资源渗漏损失的70%~80%。

2.2 低压管道输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采用低压管道代替常规明渠输水模式, 是机井、抽水站灌区中发展较快节水灌溉技术, 主要减少常规明渠输水过程中的水资源蒸发损失。它是利用机泵抽取井水, 然后经管道系统把水资源直接输配到田间进行灌溉。低压管道灌溉具有一次性投资少、耗能少、比土渠省水40%左右、运行管理方便、省地等优点。采用PVC塑料或混凝土等输水管道代替常规土渠来输配水, 可以有效降低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 水资源的输配利用率可达95%, 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节水增产效益。在井灌区已经普遍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模式来代替中小型渠道, 尤其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应用效益较明显, 目前已发展到30×106hm2, 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2.3 喷、滴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喷、滴灌是目前农村灌区节水增产效果最好的田间灌溉工程, 可以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 不易产生局部水土流失和土壤板结, 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微量生物环境, 为农田作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气候, 这是其他灌溉方法不能及的。另外, 喷、滴灌设施还具备根据需求合理施肥、喷药等综合应用功能。喷、滴灌技术比较适用于山丘地区、干旱缺水地区。但由于喷、滴灌工程的一次性投资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管理难度也较大, 目前虽然田间示范工程中应用效果非常良好, 但对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 由于农民综合承受能力有限, 笔者建议由当地政府为主进行小规模示范试验, 不宜大面积推广使用, 待时机成熟方可快速全面推广。

2.4 雨水汇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地区, 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 建设雨水汇集综合利用工程, 将降雨产生的地面径流有效汇集起来, 避免水资源的流失, 并在最需要时供给农作物灌溉使用。雨水汇集综合利用技术已在我国发展近30年, 获得较多的研究设计成果, 如:汇流表面薄层水泥处理工程技术、窖窑构建及布局工程技术等, 有效改变常规靠天吃饭的灌溉模式, 利用窖灌农业确保水资源在时空上利用率, 达到节水灌溉目的。

2.5 节水型地面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地面灌溉, 如沟灌、畦灌等依然是我国目前常用的灌水模式。常规的地面灌溉定额大、渗漏多, 比其他节水灌溉模式费水。但通过合理的地面整理后, 合理控制灌水均匀度、合理划分田块达到不产生或少产生渗漏的目的, 如:平整土地、长畦改短畦、大畦改小畦、控制入畦流量等工程技术措施, 可以起到非常良好的节水灌溉效果。由于地面灌溉应用涉及面积较广, 技术也较为简单, 现阶段依然是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3 结束语

推进节水灌溉工程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有限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工程举措。结合自我工作经验知识, 笔者认为在河 (库) 灌区应大力推进防渗渠道工程的建设、修复和加固工作;在井灌区应积极推广采用低压管道输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在山丘地区、干旱缺水地区灌区, 应大力发展喷、滴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雨水汇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另外, 还应结“3S”系统、灌排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 提高灌区自动化水平, 确保灌区在运营过程中取得更好的节水效果、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推动灌区可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友贞, 汤广民.节水灌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节水灌溉, 2005, (2) :33-34.[1]王友贞, 汤广民.节水灌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节水灌溉, 2005, (2) :33-34.

[2]兰才有.发展节水灌溉的若干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 2005, (4) :15-21.[2]兰才有.发展节水灌溉的若干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 2005, (4) :15-21.

农村节水刻不容缓 篇2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9-1

1据统计,农业用水量约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水的利用率只有45%,也就是说,农业用水的55%被浪费掉了。我国是一个淡水穷国,缺水一直是全国一个热点问题,但在农村拥有优质的水源,广大农民却不知珍惜且用水效率不高,水之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农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只知道用水方便、快捷,省心省力,但是谁也不会去想水资源的多与少。二是农村用水不需要缴费,即使有的地方缴,也只是象征性的三两块钱,不足以引起村民的重视。三是对农村节水宣传不到位。在广大的农村,村头的标语口号多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节水和水利方面的标语较少,对水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就更不多。另外,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等也是造成水浪费的原因。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农村节水这篇大文章。

提高农业节水认识一是多种渠道普及节水知识。如广播、电视、报刊、录像等,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利用科技大篷车送知识下乡等各种途径,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今后的严峻态势,增强水患意识。二是以开展活动为载体。可组织各村开展“节水家庭”评选活动,通过以点带面,全面推动节水工作。有关职能部门可设立“节水宣传周”,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搞好服务与监督,将节水落到实处。总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从根本上、点滴上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保护水资源,做到以人保水、以绿保水、以洁保水,呈现出水清宜人、水净惠人、水美喜人的水生态环境。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专家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在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一要转变传统灌溉方式。有资料表示,如果灌溉利用率提高10%至15%,同时灌溉水生产率也提高10%至15%,全国可减少灌溉水约600至800亿立方米。因此,要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畦灌、沟灌等农村实用技术的传输和教育,改变以往农作物大水浇灌、串灌的旧习惯。并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改变,耕作制度、耕作方法的变化,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合理利用生活用水。要教育农民朋友,使其掌握生活节水小常识,例如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太高;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等等。三要建立农业节水长效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公众参与、总量控制、计划管理、经济调节、指标转让、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节水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

提高污水治理水平一是加强对现有天然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实现河道有水、有水必清、水清有景的治理目标,以便有更多的天然水用于农业。二是做好工业和城市废水的回收与利用,经过处理后形成的中水,既可以浇灌城市绿地,也可以用于一些农业灌溉。三是农村生活污水实施分类治理。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符合工程接入要求的村庄,采用接入市政管网统一处理模式,即村庄内所有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村庄污水;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分散处理模式,即将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以稍大的村庄或邻近村庄的联合为宜,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则可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即对所有农户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建设一个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以达到占地面积小、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的效果。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孟蕾︱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9-8-

4编者按: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也十分突出。随着气候变暖,降水不确定性增加,水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农田节水技术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有益探索。各地的实践证明,应用农田节水技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在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编者摘编了三省区在推进农田节水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各地借鉴和参考。

内蒙古节水措施抵御干旱显成效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现有耕地1.07亿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8000万亩,耕地资源较多,增产潜力较大。但内蒙古农业又以旱作为主,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季节和区域的分布不均,干旱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广大旱作地区农作物单产水平低,年际差异大,产量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稳定提高。

内蒙古采取科技节水措施,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现代农田节水技术,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已累计发展各类农田节水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

为保证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协调、有序、健康地开展,内蒙古农牧业厅成立了全区农田节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农田节水工作,实行分类指导、目标管理、层层负责、专项考核。同时成立了由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全区旱作节水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内蒙古农牧业厅连续5年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区9个盟市开展水肥“双节”技术示范,为旱作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政府的支持,部门的配合,有力地推进了该区农田节水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在抓好农田节水工作中,突出地抓了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推广滴灌技术为例,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田节水技术,内蒙古从2003年开始就在少数旗县进行试验示范,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直难以取得实效。2007年开始实施的农业部旱作节水财政补贴项目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契机。2007年该区农田节水示范项目在达茂旗、察右中旗和伊金霍洛旗三个旗县实施,其中马铃薯2000亩,玉米1000亩。示范结果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与大型喷灌、小型喷灌比,分别节水38%、48%,节肥18%、20%,同时还具有节电、节省劳力等作用;与大型喷灌比,它不受地形规模影响,不但在该区非常适宜推广,而且更适合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即一家一户应用。

今年内蒙古中西部部分地区特别是阴山北麓旱作区再次遭受到50年一遇的大旱,在大旱之年,更加显示了节水农业的优势,凡是用节水设施和技术的地块,马铃薯长势良好,产量不受影响;但没有节水设施的地块,马铃薯产量将大幅度减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抓好农田节水工作,对于内蒙古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吉林示范区带动节水技术推广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吉林中西部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干旱已经成为限制全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吉林省在长期抗旱实践中,确立了东部地区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中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为主,西部地区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区域技术模式。具体技术模式为:东部推广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中部推广机械深松(翻)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技术,西部推广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和节水灌溉技术等。按照这三大技术模式,自2007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推广农田节水技术3500万亩。其中机械化一条龙坐水种2000万亩,机械深松(翻)1000万亩,地膜覆盖200万亩,微灌200万亩,垄侧栽培50万亩,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50万亩。平均每年增产粮食25亿公斤,节约用水约20亿立方米,增收节支近30亿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遏制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

件和农田生态环境,使吉林省农业生产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农田节水工作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必须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树立典型,创造经验,扎实推进。为此,吉林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东部低山丘陵区的桦甸、蛟河、磐石、伊通等县(市)建立了以防止水土流失为主的玉米垄侧栽培示范区;在中部雨养农业区的梨树、公主岭、九台等县(市)建立了以深松(翻)蓄水为主的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在西部半干旱农业区的前郭、乾安、长岭、洮南、洮北、大安、镇赉、通榆等县(市)建立了以节水补灌为主的抗旱坐水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和喷灌示范区。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类农田节水示范区总数已达30余个,核心示范区面积15万亩,辐射面积210万亩,受益农户多达10万户。通过示范一条龙坐水种、苗侧开沟注水灌、机械深松(翻)、大垄双行地膜覆盖、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和喷、滴灌等农田节水技术,使示范区玉米保苗率达到95%以上,比对照区提高10个百分点;播种和苗期灌水量基本控制在15吨/亩以内,节约灌溉用水5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8%~10%,粮食生产成本降低10%,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5%以上。

山西因地制宜探索节水新模式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极其恶劣。面对干旱缺水的现实,山西省十分重视农田节水的实践,始终坚持“立足抗旱节水,振兴山西农业”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效率为中心,千方百计蓄住天上水、保住土壤水、用好地下水,逐步形成了以建设土壤水库蓄水、秸秆和地膜覆盖保水、旱井与旱窖集水、保护性耕作和抗旱良种应用省水、科学施肥和抗旱制剂应用调水、农田灌溉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节水技术模式,走出了一条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集成的旱作农业发展道路。

农村节水灌溉浅析 篇3

关键词:节水灌溉;推广;农业

一、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缺水国家,尤其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供给已严重不足,在未来30年内,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供水只能维特在目前的4000亿m 2水平上,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节水灌溉还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研究滞后,节水灌溉效益最后的利用和调控,需要建立在一些基础研究上,而我国基础研究相对比较滞后,总体比国外落后了3~5年。(2)设备欠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系列化,标准化,配套化差,产品的水利功能及耐用寿命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从在较大差距。(3)综合性不够。节水工程技术单打一的较多,缺乏与农业技术的综合。(4)对现有工程的利用重视不够。许多荒原只修建了干渠主干工程,田间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5)管理跟不上。法制不健全,缺乏鼓励农业综合,水的高效利用和调控手段。

二、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现代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三、逐步推广节水灌溉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 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4.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 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5.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6.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

7.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1)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2)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 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上中下游均衡发展。制定和推动合理的水价政策和水费计收机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投入发展节水灌溉,使节水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孔 达 潘 晓 梁吉顺:黑龙江省半干旱地 区节水技术与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35(4):110—113.

[2]陈芝键: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5):404—405.

[3]许 迪 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农村高杨灌溉区的节水措施研究 篇4

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 基于高杨灌溉区工程的建立, 是确保农村生态建设的有效性。然而, 我国农村的水资源分布均衡, 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山区而言, 对工程进行有效的节水建设,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 在节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基于高杨的特性, 进行科学有效的灌溉。

1 农村高杨灌溉区工程的节水措施

农村高杨灌溉区工程, 是一项关系地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工程。因而其建设的有效是具有长远的社会价值, 尤其是其节水性能的有效设计, 是当代灌溉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基于长远的设计规划, 实现工程的节水性能。农村高杨灌溉区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其需要基于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 以及高杨的特性, 合理的规划工程的设计, 尤其需要基于高杨的特性, 是合理规划工程蓄水能力的主要依据。而且对于工程的地下水系, 也是灌溉工程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因为丰富的地下水系, 可以提高工程的蓄水功能, 减少对于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对于灌溉工程的地点设定, 也要基于当地的水资源情况, 以及高杨区的地理位置, 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避免灌溉管道过长而造成部分水分的蒸发, 同时也要注意灌溉区的建设, 是否会造成当地生态结构的破坏。

2) 基于合理的工程类型, 提高灌溉工程的节水性能。基于合理的工程类型, 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节水性能。在实际的灌溉工程建设中, 要基于高杨树的生长状况, 以及当地的自然气候, 合理的选择工程的类型。基于农村高杨种植比较的集中, 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因而, 在实际的工程类型的选择上, 往往以喷溉式为主。该种类型的灌溉工程, 可以减少灌溉用水, 同时减少了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比较的适合农村高杨灌溉。同时, 基于喷溉的灌溉方式, 减少了人力资源的输出, 以及提高了灌溉的效率。

在喷灌的灌溉方式下, 对于喷灌的距离设计也是非常的重要, 喷灌的距离过大, 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喷灌的距离不足, 无法达到灌溉的效果。因而, 在喷灌式灌溉工程中, 需要基于高杨树的高度和间距, 规范喷灌的距离, 进而节约灌溉用水;

3) 规范灌溉工程的设计标准。尤其是节水技术的自动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农村高杨灌溉区的工程建设, 逐渐朝着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对于灌溉设施的自动化, 提高了灌溉的效率, 同时可以避免人工操作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而且基于现代监测技术, 可以科学的监测高杨树的生长状况, 进而合理的布置灌溉的时间和次数, 进而避免了灌溉过于频繁, 而造成灌溉的浪费, 以及影响高杨树木的正常生长;

4) 规范灌溉工程的管理。灌溉工程的管理重点在于有计划的给高杨进行灌溉, 进而达到节水的效果。也就是说, 基于科学的灌溉计量, 对高杨树进行适当的灌溉。这就要求在灌溉工作中, 要充分的了解高杨树木的生长习性, 进而合理的计划灌溉用水。

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 还要重点针对工程技术人员展开。也就是说, 加强其在灌溉过程中的管理, 避免因为技术失误, 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 基于有效的技术管理, 可以加强灌溉自动化的效率, 以及加快农村高杨灌溉区工程的现代化建设。

在实际灌溉工程管理中, 农村灌溉工程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 因而缺乏灌溉设备的有效维护和修建。因此在有效工程的效管理中, 还要加强工程的后期维护, 以及设备的定期检修。尤其是对于灌溉的设备, 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检修, 尽量避免灌溉设备漏水或渗水, 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应从两方面对资金的投入工作进行加强, 一是由各级政府以资金补助的形式用于节水灌溉措施的推广, 并将其作为资金补助的重点对象, 二是提倡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 合理吸收民间资金进行节水灌溉措施推广的资金来源, 这样不但能够进一步提高出资者对节水灌溉的重视, 从而保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措施取得更好的效果;

5) 增加高杨灌溉区工程的功能, 尤其是用于当地农作物的种植。我国当前的高杨灌溉区工程的功能过于单一, 进而在节水性能的设计上不够理想。因而, 在高杨灌溉区工程的设计上, 可以基于当地农村的种植需求, 适当的将其水资源运用于农作物的中, 尤其是在冬期, 高杨灌溉区的用水量比较小, 这时可以把工程的蓄水运用于其他领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高杨灌溉区工程的功能, 对维护地区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6) 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在整个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要对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与技术部门加强培训工作, 尽可能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将基层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以及素质水平切实提高, 从而使这支专业技术队伍打造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除此之外, 要及时将一些实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向农民传授, 也就是说, 要将基层水利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实现产供销、技工贸相结合的现代化技术服务体系, 从而进一步保证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与推广, 同时拥有良好的效果;

7) 提升节水意识。在合理实施上述节水灌溉措施的同时, 要对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的对象进行节水意识的培养,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对水资源的认识, 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水资源对于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同时了解到水资源会随着不合理的开发、浪费等逐渐减少, 从而使以往粗放式的用水、采水方法对水资源的破坏得到改观, 提高并保持水资源自然再生的能力, 使得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达到和谐统一, 将节水意识深入意识中。

2 结论

随着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 基于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 是农村高杨有效性灌溉的关键。而且,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尤其是自动化的灌溉设备, 提高了灌溉工程的效率, 以及节水性能。

参考文献

[1]付晓光.四川省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四川农机, 2009 (2) .

[2]李仰斌.新时期我国节水灌溉发展战略与对策思考[J].节水灌溉, 2011 (9) .

[3]张扬, 张俊生.强化管理是节水灌溉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1 (18) .

浅析我国农业节水灌溉问题及对策 篇5

已有 303 次阅读 2011-5-7 18:14 |个人分类:农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论文摘要: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农业用水状况,通过分析节水灌溉的趋势,指出了在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和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资源和战略性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加强水资源管理,配置,节约用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与农业用水状况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X 10 rn3,占全球总量的 6%,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位居第 4。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下来只有2 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位居 121位,是全世界 13个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而实际上,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2 X 10 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 m3,并且分布极其不均衡。由于经济生活的迅猛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降低了水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长期以来,农业和生活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绝大部分。但是,随着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这个比重在逐渐下降,但是,过去几年农业用水的减少是以粮食产量的不断下降为代价的。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最根本的选择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而由于单位用水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递减,对粮食单产提高的需求使未来对灌溉用水的需求以更快的速度膨胀。而在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农业不可能再获取更多的水资源,就现有的农业灌溉水平和用水模式而言,我国的农业灌溉问题就更为突出。关于节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技术

2.1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2.2 节水灌溉技术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 4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相对成熟并得到普及,其它技术相对薄弱,急需加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

(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 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

2.3 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因地制宜,继续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节水灌溉模式中,喷、微灌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外喷、微灌技术正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 自动化方向发展。任何一项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适用的 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普及与推广喷、微灌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此外还有地下滴灌技术。

(2)灌溉渠系管道化。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新建灌溉渠系的大部分都采用管道化。美国约有 1/2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输水。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型渠灌区渠系管道化,并加快相应大口径塑料管材的开发生产。

(3)精细地面灌溉技术。土地平整是改进地面灌溉的基础和关键,由于我国地面灌溉量大、面广,需要采用推广应用激光控制平地技术、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田问闸管灌溉系统以及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等一切改进地面灌溉措施,逐步实现 田间灌溉水的有效控制和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4)研究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理论将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四水”转化理论等高新节水技术和理论相结合,创建新的灌溉理论及技术体系,它将对现有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灌溉管理模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5)“3S”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现代农业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标志。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及机获取、处理、传送各类农业信息的应用技术已到了实用化的阶段,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开始起步,如作物估产、土壤含水率分布的监测等,如果能在农业节水中推广应用“3s”技术,产生的节水效能将是革命性的。此外,国外还 出现 了地面浸润灌溉、坡地灌水管灌溉、土壤网灌溉、绳索控制灌溉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都对我国的节水灌溉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 国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

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的现状

根据《中国水利年鉴 2005》的统计数据,截至 2004年底,我国灌溉面积为0.615×los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0.562×los hm2,节水灌溉面积为0.203×los 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6.1%;其中喷滴灌和微灌面积

315.447 X 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15.5%,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470.627×lo4 hm2,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23.1%;其余为渠道防渗和其他节水工程,占节水灌溉面积的 61.4%。2005年的耕地面积为1.221×los hm2,由此看出,全国约有1/2的耕地面积没有灌溉设施;约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在节水灌溉面积中,采用现代先进节水灌溉方式的微乎其微,绝大部分只是按低标准初步进行节水改造,输水渠道的防渗衬砌率不到 30%。

3.2 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

(1)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未形成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农用水价偏低,未形成水市场,调节手段单一。再就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优惠措施不到位,都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实施。

(2)多头管理导致“水乱”,影响节水灌溉推广。地方水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出现“城乡分割、职责交叉、多头治水”等弊端严重,在水资源与供水管理、排水与河道管理、河涌综合整治涉及的截污、堤岸建设和环境、绿化工程、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涉水工程审批等环节上权责不明,政事和政企不分,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其次,重建设、轻管理仍然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3)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4)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领导走了盖起来”,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新疆很缺水,群众普遍对节水工程有较高的认识,再加上兵团化的管理,对推广节水灌溉起到了组织保障。但对于有水灌溉的东部平原区来说,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节水灌溉。即使做了节水的工程,但也不会有节水的积极性。以灌区工程为例,灌区做了节水工程措施节水了,但直接的问题是灌区管理部 门收缴的水费少了收入就少了,这个损失如何进行弥补?节约的水如果用到上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全社会收益,应由政府主导来对灌区管理部 门做补偿,但现在尚未建立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5)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生产需要,投入很大。节水灌溉的工程一次性投资是很大的,以喷滴灌为例,教科书中说的造价约15 000元/hm2,其实这个造价应该是说管网部分,而非全部工程。一个节水灌溉工程需要有动力源、水源、取水设备、水处理设备、输水管、分水的三通、多通、灌水器等多种设备。这里水源部分又有河水、泉水库水、方塘水、井水等,而这些拦蓄设施的造价是很高的。由于集中种植,又涉及到产品销售等问题,不适合散户节水灌溉。因此说节水灌溉只适合规模化土地种植采用。

(6)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不到位。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工程,有时候却得不到足够的技术培训,甚至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后续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作为使用者的农民群众来说,节水灌溉工程就等于毫无用处。总之,资金、政策、管理、观念、技术支持等问题制约着节水灌溉的推广。

3.3 逐步推广节水灌溉,循序渐进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要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积极投入到节水灌溉的开展中去,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快速推广,使农民节水增产增收。

(2)政策配套改革,加强引导。加快我国的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

其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 的良性循环,通过管理降低成本,理顺体制,提高节水效益。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节水,加强引导力度。

(3)快建立水市场,形成补偿机制。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加快研究建立水市场,用市场的杠杆来促进节水意识。而在水市场的框架 内,建立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形成“谁收益,谁补偿”的用水氛围,带动农民群众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4)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更有效推进节水灌溉。现在相当多的地方比如广州,已经开始成立统一管理涉水事务的水务局,类似这样的理顺的管理结构,将有利于解决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瓶颈,更能有效推进节水灌溉。

(5)优先在灌溉条件差地区进行推广。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粮食产量低,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增产,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 民致富,在区域性的范围内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6)以国家投入为主。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从现阶段的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7)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切勿盲目。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统筹安排,合理发展。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 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

(8)强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①对于节水灌溉设备而言,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研制低成本、使用环保材料、物美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②要发展一批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具备咨询、规划、设计为一体的技术服务公 司、营销与培训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组成的节水灌溉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开发,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

[1]柏晶伟 .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迫在眉睫[N].经济时报,2/)06—07—26(3).

[2]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 .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67.70.

[3]许 迪,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4]杨 静,王玉萍,王群,等 .非充分灌溉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 301—3 303.

[5]缴锡云 .依靠新的理论技术推动节水灌溉研究的突破[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4.

[6]中国水利年鉴编委会.中国水利年鉴 2005[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7]陈芝键 .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14(5):404—405.

[8]孔 达,潘晓,梁吉顺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 区节水技术与可持续性发展

关于水稻节水灌溉若干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水稻;水资源;节水灌溉;综合效益

我国是最早进行水稻栽培的国家,由于种植水稻不仅可以省工、省肥、亩产量高,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所以长期以来水稻的种植都在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对我国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所以需要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制和应用,有效的推动水稻的高产。

1.水稻节水灌溉概述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充分的利用水稻在生长期内耗水的规律,从而利用天然水和土壤的调蓄能力,使其充分的满足水稻生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满足生长期内水分指标。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状况呈现多样化,这样就需要充分的保证水稻在生长期内关键的需水期内要做好水分的供应,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灌溉的次数,避免发生无效的水资源消耗,确保用于灌溉的水资源都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加水稻的产量。其实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根据水稻生长的特点,对于其生理需求期进行合理把握,合理对水稻生态耗水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可以使水稻的水分代谢需求得以满足,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利用灌溉水分的多方面作用,为水稻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其协调的生长发育,实现节水高产的功能。

2.水稻节水灌溉的优点

(1)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有害物质的排除,避免发生烂根的现象,对于根系的发育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2)通过节水灌溉,可以有效的控制氮素的吸收,避免无效分蘖的发生,可以防止病害的发生,促进结实的良好。

(3)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的氧化和钾氮化,对于水稻茎杆的结实性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发生水稻倒伏的情况。

(4)有利于稻株对水、肥。气和热等的获取,同时又可以使这同种必备的生长因素得到合理的调整,促进水稻的良好生长。

(5)节水灌溉可以使水稻呈群体生长的态势,在利于高产株型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充分的发挥水稻高产的优势。

(6)通过对无效分蘖的有效控制,可以有效的改善水稻水分生理活动的改善,使其减少生理耗水,有效的增强水稻的抗病害能力。

(7)通过对水稻生态耗水的调节,可以有效的减少田间水肥的流失,有利于水稻植株的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3.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肥、气、热四大因素中,其中以水为其最主要的因素,可以通过水来达到调温、调肥、调气的作用,通过水可以有效的对水稻生育情况进行有效的促控,达到水稻节水高产的目的。而且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其节水灌溉技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性,所以各地需要研究出适宜当地使用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从而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1水稻控制灌溉。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30毫米薄水层返青,在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灌溉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根层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控制下限为60%~80%的土壤饱和含水量。这是一项在发挥水稻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能的基础上,根据水稻对水分敏感程度和调节水稻耗水过程后。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此项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促控作用,具有节水、高产、优质、高效、改土、抗倒伏和抗病蟲害等优点。

3.2水稻非充分灌溉。

非充分灌溉是指当作物实际蒸腾蒸发量在水分供应不足时,小于最大蒸腾蒸发量,或实际产量小于最大产量的灌溉技术。水稻非充分灌溉是指在水分有限的情况下,使水稻土壤在一定阶段要接受不同程度的干旱状态,这样可以有效的使水稻的耗水量发生变化,而且水稻的产量也会受到受旱程度和受旱阶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灌溉水分有限的情况下,则需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水分的需求,合理的对灌溉时间进行安排,从而使有限的水量得到合理的分配,这样对提高水稻的产量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人用。而且在非充分灌溉下,实现水稻较高的产量也是这项灌溉技术的最终目的。在水资源不足而必须采取非充分灌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宜在非敏感期使稻田短期受轻旱甚至中旱,避免受重旱。

其次,避免在敏感区受旱,特别是避免在此阶段受重旱。

最后,避免两个阶段连续受旱,在水量的分配上,宁可一个阶段受中旱,不使两个阶段受轻旱。宁可一个阶段受重旱,不使两个阶段受中旱,更要避免三个阶段连旱。

3.3水稻薄露灌溉。

薄露灌溉是一种稻田薄水、适时落干露田的灌水技术。每次灌水20毫米以下,灌水后要自然落干露田,露田程度要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要求而定。遇连续降雨,稻田淹水超过5天时,要排水落干露田。薄露灌溉改变了稻田长期淹水的状态,有效改善了水稻的生态条件,促使水稻生长发育,形成高产基础上的增产,能改变水稻蒸腾蒸发,减少田间渗漏,提高降雨的有效利用,显著减少灌溉水量。

3.4水稻“薄、浅、湿、晒、”灌溉“薄、浅、湿、晒、”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灌溉排水,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技术要点为: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蘖前期湿润、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和抽穗花期保持薄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

3.5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旱育稀植是一项旱育秧、本田稀植及对稻田水层管理有一定要求的水稻栽培新技术,其重点是旱育秧及稀植。创造接近旱田条件的育秧环境是秧田水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项技术分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暖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地、省时、省水、低投入、高产出等优点。

4.结束语

近几年在我国北方水稻的种植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且通过长期栽培经验,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而且实现了节水的目标。同时通过节水灌溉的水稻,不仅产量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质量和抗逆性还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已是一套成熟的灌溉技术,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通过节水灌溉技术也有效的解决了水稻易倒伏的问题,使水稻的产量呈增长的态势,这为今天农业节水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张自常.水稻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扬州大学,2012-05-01.

[2]孙小淋,杨立年,杨建昌.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中国农学通报,2010-02-05.

浅谈农村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篇7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水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巨大和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 农村用水成为水资源消耗的主要方面。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 农村供水进一步被挤占,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农业用水大量亏缺。即便如此, 目前我国农村仍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 节约用水意识不强, 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 用水效益不高。为缓解农村用水紧张的状况, 在农村中开展节水改造工程势在必行。

二、农村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

目前, 随着节水改造工程在我国农村中的有效开展, 节水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从根本上来看, 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农村人口合理用水和节水意识淡薄, 认为水资源丰富, 无需节约使用, 严重制约了农村节水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第二, 工程建设过程中, 规划人员对于工程的规划不科学、不合理, 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重复建设与空白区域无人开发现象并存;建设人员理论认识不足, 对于一些实用性强、效率高的土著方法不予采用, 只重视灌溉用水的节约改造, 而忽视生活用水的节约;施工人员违规操作, 导致工程质量低, 存在工程隐患等。第三, 工程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对已建成的工程缺少维护和监管, 存在着年久失修、无人看管的状况;对在建工程监管不到位, 使得工程质量不合格, 豆腐渣工程时常出现, 不仅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还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管理机制不健全, 各项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导致工程建设中的漏洞没有得到及时排查。

三、对农村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为改善我国农村水资源短缺状况, 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农村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努力提高农村人口合理用水和节水意识, 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工程的有效开展。通过《水法》的广泛宣传, 充分调动农村人口节约用水的责任心、积极性,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对节水行为予以表扬和奖励, 对浪费行为予以批评和惩戒。政府充分考虑本地水资源状况, 科学核定农业用水成本, 制定合理科学的水价体系, 在定额范围内实行基本水价, 超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 体现出当今水资源的重要价值。同时, 采取多种形式对工程建设进行宣传发动活动, 引导农民对节水改造工程进行积极配合, 以促进该项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第二, 重点做好农村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工作。政府投资。政府下大力气投资, 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解决建设人员的后顾之忧, 并做到专款专用, 禁止出现私自扣留、挪作他用的现象, 确保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合理规划。规划人员及时成立项目规划小组, 深入基层, 结合实际, 立足大局, 着眼长远, 统筹考虑, 对其结构和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防止出现重复建设, 对尚未涉及的领域进行积极开发、大胆创新、填补空白。广开渠道。建设人员提高理论认识, 大胆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发展和完善农村用水基础设施, 广开节水渠道。田间灌溉用水是农村用水的主要方面, 长期以来传统落后的大水漫灌和水利管理的粗放经营, 造成跑水、漏水损失严重, 加上灌区工程老化失修, 配套不全, 带病运行, 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 因而, 在节水改造工程中要引导农民采用节水型灌溉技术, 如:加快田间水流速度以减少水流渗流;实行水源输送的管道化以减少用土渠输送的沿程损失;对现有渠道进行防渗改造以减少渗漏损失;发展间歇灌溉, 以增加灌水流速, 减少深层渗漏损失等, 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农民日常生活用水也要做好节约工作, 杜绝长流水、滴水偷水行为, 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做好日常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 如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 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等。同时, 尽可能地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污水处理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 切实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质量。加强工程建设人员的质量意识,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优先选用国家法定质检机构检测合格的建设材料, 启用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技术水平过硬的施工队伍, 在施工过程中谨防偷工减料等违规操作行为, 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和面子工程, 确保工程安全有效, 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三, 切实做好农村节水改造工程的监管工作。建立监管责任制。领导部门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和组织协调机构, 配备专职工程监管人员, 并着力提高职员素质, 明确各自的监管任务和责任, 遵循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密切配合, 共同搞好农村节水工作。对已经建好的节水改造工程应委派专门人员进行养护, 保证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 并设置专款用于工程的日常养护和及时维修, 确保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实行审批制度。农村节水改造工程应遵循先申报、后审批、再建设的基本程序,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工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审批制度。相关部门制定招标投标办法, 投标单位出具全面完整的申报材料, 只有符合申报资格、材料完整可行的单位, 通过合法有效的程序, 才能取得节水工程的建设权, 审批部门遵循相关规定予以办理准建手续。同时, 加强对审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 落实审批责任, 规范审批管理, 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防止审批过程中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不得越权审批或擅自简化基本程序。健全管理体制。成立由投资、投劳的各方代表参加的工程管理委员会, 对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及时进行协商解决,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及后期维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工程质量实行责任制, 建设单位对工程保质期限内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都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建立工程安全应急预案, 保证工程在遭遇突发性灾难时, 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建立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的技术服务体系, 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建立健全节水工程的质量监督体系, 定期、不定期开展质量抽查工作。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和节水指标评价体系, 逐步实现农业节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严格验收制度。对于已竣工的节水工程切实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 严格遵循工程验收程序, 开展工程的验收工作, 对按期按质完成工程的施工单位予以褒奖, 对不按有关规范施工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 严厉惩处, 并按照责任追究制度, 责成相关人员承担相应责任。

目前, 农业仍是我国的第一用水大户, 农村节水改造工程关系着农业和农村工作稳定的大局, 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严把节水改造工程的质量关, 防止出现不合格甚至豆腐渣工程, 同时还要做好工程的后续管理工作, 预防出现工程无人养护和破损失修之事, 确保节水改造工程的有效利用, 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 水危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而在我国农村中却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现象, 为缓解农村用水紧张的状况, 在农村中开展节水改造工程势在必行。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现状,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沈振荣, 苏人琼主编, 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农村节水问题 篇8

关键词:农业节水;保障体系;规划;水价;灌区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3-0071-03

1 影响农业节水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科学统筹规划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农业节水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以往对农业节水发展战略和客观规律研究不够,在指导和推动农业节水工作中存在主观性和盲目性。有些地方不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片面强调单项技术,盲目追求“先进技术”,造成一些节水工程投入高、效益低。有些地方对水资源状况不清,对上下游的关系研究不够,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及高耗水作物,过量引用地表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一些农业节水发展规划没能很好地与当地的水资源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往往难以落实。

1.2 灌区管理体制不适应

目前,我国灌区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事业型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 产权不清。主管部门与灌区及用水者职责模糊,致使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更不能保值增值。2) 经营不能自主,经费不能自给。灌区管理单位对工程建设和水量调度缺乏自主权,行政干预较多。目前灌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水费,但水价普遍低于成本,多数灌区入不敷出,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3) 灌区用水计量设施不配套,主管部门没有对灌区用水定额与节水指标进行考核。许多灌区为增加水费收入而鼓励农民多用水。4)灌区管理机构臃肿,增加灌区负担。5)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机制尚未普遍建立起来。

1.3 水价政策不到位

目前,农业水价政策主要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一是水价过低。现行的供水成本计算只包括供水工程的基本折旧费和运行管理费,没有考虑利润、水资源费等,定价明显偏低。即便如此,大部分灌区实行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仅为成本的1/3~1/2。在这种情况下,每667 m2多灌水100 m3增加的费用仅为3~5元,而相应的节水投资大大超过多交的水费。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收费政策不统一,不利于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喝“大锅水”的问题普遍存在。灌区渠系控制及量水设施不配套,不能实行按方、按面积征收水费,导致水费征收办法不仅不能限制农民多用水,反而使农民产生少灌水吃亏的想法。

1.4 技术体系不健全

科研单位研究开发方向分散、企业研发能力不足以及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整体来看,农业节水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原有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已不适应农业节水技术普及和推广的要求。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装备及产品质量比较差,农业节水技术产品的规模化、系列化、标准化生产需要进一步提高。

2 促进农业节水发展的建议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业节水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各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及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协调。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的开发与利用。根据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经济布局,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际,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农业节水为龙头,适时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2.2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在区域上,发展农业节水是解决北方等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在地区和种植结构上,以大田作物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在工程建设上,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在技术上,以普及推广适用型节水技术为主。

2.3 增加投资渠道,完善投资政策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增加投资渠道,改革和完善投资政策。农业节水工程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贫困地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应以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节水发展专项资金。主要资金来源有:各级政府的基本建设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小农水事业费、一定比例的中央和地方收缴的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和水费收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灌溉水源补偿资金等。

农业节水工程可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方式,调动乡村和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继续实行“以工代赈”“投劳折资”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农民以各种形式投入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实行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与建设的统一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工程性质,合理确定国家、地方和农民的投资比例。对不同来源的资金和投劳实行“捆绑式”管理和使用,实现从骨干工程到田间工程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防止因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农民投劳不落实出现“半拉子工程”。

2.4 明晰产权,改革灌区管理体制

上一篇:绿色服装与服装设计下一篇:《好饿的毛毛虫》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