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2024-08-27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精选十篇)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1

自古以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广地域的统一国家, 每个区域和每个民族都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各自创造了丰富多姿的地方文化, 民间音乐就是众多优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在举足轻重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 有为数不少老师和学生对民间音乐的教学却不屑一顾漠然处之, 导致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发挥。介此, 本文拟结合陕西文化习俗共融的特点, 就陕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中的作用进行略作探讨, 旨在抛砖引玉式地为音乐同仁探求更多的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作出一孔之见。

一、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

(一) 文化生态优势:

地方各大高校是各领域精英荟萃的聚集地, 也是面向本地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宁唯是, 而且地方各大高校本身生存和发展就深深植根于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当中,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方文化滋养一高校”。而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更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各地高校的职工心中, 无声无息地陶冶净化着广大师生的情操。地方各大高校生源往往来自本地区域, 民间音乐文化的分布区域恰恰又是广大莘莘学子的家乡,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乡音乡情, 对本土音乐文化有着非同一般的眷恋和痴迷。带有迥然不同的地域特色音乐文化元素, 为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和不可多得的实训基地, 无可争议地成为地方高校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优势。

(二) 学科专业优势:

地方高校科目设置宗旨往往是综合学科和重点学科兼而有之, 而音乐学科建设与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纯粹而又封闭的音乐学不仅不能发展, 而且势必淹没社会当中踪迹全无, 即使“孤芳自赏”的音乐学获得一时发展也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繁荣。因此, 地方高校的音乐学科人必须结合自己专业的发展, 对当地经济、文化、历史进行有所涉猎。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传承和发展, 在理论建设、教学互动和艺术实践方面, 都需要音乐工作者不辞辛劳地全力以赴去实施;而教学传承和发展的目标对象则是本地脱颖而出具有一定音乐功底的大学生, 他们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完成高校教学传承和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因此说地方高校无论是学科背景还是专业特色, 都构成音乐学科专业得天独厚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 物质条件优势:

任何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都需要强大的物质供给保障才能事半功倍, 同理, 地方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亦离不开强大的物质保障支撑音乐教学。传统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方式往往归咎物质条件缺乏, 导致部分艺人迫不得已忍痛改业更张。而高校具有无与伦比的配套齐全的教学设备和演出场馆, 有丰富的资料储备和雄厚的教学资金保障。

(四) 信息和智能优势:

地方高校由于拥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和人才, 当之无愧成为信息和智能的聚散地, 并以其纯洁的倾力传授而著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良好的文化创新能力, 显而易见地为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根基。

二、积极发挥作用, 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

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文化是一项犬牙交错的巨大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合力排除万难共同进行。而作为桴鼓相应的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的高校音乐教育, 更应当仁不让地积极发挥教学资源优势, 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一) 引进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 发挥高校教育教学的价值承载作用。

近年来, 随着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积极有效推进, 各大高校加强民间地域音乐文化的教育学习已经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了。而高校引进和传承地方民间音乐, 以其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再现方式栩栩如生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原貌, 促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实和客观剖析历史实况, 使其具备一定社会认知作用的前提下很好发展地方民间音乐, 真正实现民间音乐后继有人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高校引进和传承地方民间音乐, 以其传播和教学为纽带, 高校老师、民间艺人和学生三位一体, 进行技艺交流和学习, 并作为表演者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和反馈, 从而使广大音乐专业学生具备各种交流技巧作用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地方民间音乐, 真正实现民间音乐发扬光大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高校引进和传承地方民间音乐, 以其歌舞、唱说和歌舞乐综合表演形式表达积极乐观精神, 激发民众尤其是广大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动力, 从而使学生在精神塑造作用的驱使下努力发展地方民间音乐, 真正展示民间音乐不畏艰难终有所成的起伏过程;高校引进和传承地方民间音乐, 以其艺术形式表现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贬斥, 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道德培养功能的熏陶下良性发展地方民间音乐, 真正实现民间音乐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引导作用;高校引进和传承地方民间音乐, 以其艺术主题鲜明、思想健康的格调表现家乡自然之美、民风之淳, 从而使学生在情操培育作用的影响下健康发展地方民间音乐, 真正赋予民间音乐淡泊名利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

(二) 引进和传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 突出办学特色, 发挥高校的改革创新作用。

时至今日, 很多地方高校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校音乐教育, 譬如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分别开设了长调演唱大专班和侗族大歌班。结合陕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 必须大胆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一是开办系列特色课程。坚持把地方民间音乐有条不紊地纳入教学考核内容, 按照不同层次要求, 逐步开设课程体系:如陕西民间音乐史论、陕北民歌演唱、陕西各具特色的弦乐器等。要把本地的山歌、鼓板、小曲等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能唱、弹、拉、奏一定数量的乡土歌曲, 提高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将民间音乐曲调和民间舞蹈用于日常习作和平时训练当中, 创作出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民间音乐作品。二是组织选编和创编地方民间音乐教材。可以将著名的陕北民歌千方百计应用于声乐、钢琴、舞蹈等教学中, 使其逐步形成专业课补充教材并进而成为专业课程教材。三是结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主动聘请德高望重的技艺精湛的民间音乐艺人作为客座教师, 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他们自身最具特点的民族音乐唱、奏专长传授给学生。

(三) 围绕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突出教育培养, 发挥高校的桥梁纽带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必须随着培养目标转型和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音乐人才规格的设定, 并因时制宜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以便充分发挥高校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陕西客观实际情况, 紧紧抓住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机遇, 围绕为社会培养优秀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目标, 高校要主动介入并充分发挥教育优势, 突出发展民间音乐教育, 多形式开展对民间音乐传承人的培训工作, 使其肩负起发展民间音乐文化的重大责任。

结语

综观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原生态民歌的方兴未艾, 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但也不可否认, 随着一些身怀独门技艺的民间艺人的逐渐谢世, 地方民间音乐的濒临失传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 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了, 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及专家学者的日益重视, 并采取措置裕如的手段加以应对, 使民间音乐这朵艺术奇葩永不凋落。■

参考文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篇2

一、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素养不统一

但是随着学生数量不断涌现,学生音乐素养基础、钢琴基础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基础功底扎实,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个人发展原因,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因此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钢琴基础和音乐素养的差距不断拉大。

(二)教学模式与资源滞后

当下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沿袭旧有的钢琴教学模式,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在教学的理念、课程内容的丰富设置、文化修养、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合理化上缺乏突破,不能满足多变的学生教学情况。同时教学的设备也较为老旧,虽然有部分的更新,但是并不能在设备得到充分全面地引入新装备,从而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和品质上都有所缺乏。

(三)缺乏教学理论体系

在教学内容中过分的.重视钢琴表现的技艺,忽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钢琴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对于钢琴相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缺乏有效地教授,学生们更多的只是纯技能的钢琴演奏者,而缺乏对音乐本身文化内涵的体会,同时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缺乏有效全面系统的教学,教学缺乏科学性。

(四)教师资源匮乏

学生钢琴学习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懂得钢琴技术的表现,对于钢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相关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让钢琴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艺术欣赏力、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而现有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一个老师需要教授大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精细化教学的效果。同时由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就业渠道逐步广泛,特别是我国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因此较少的高端人才愿意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导致学校的师资水平发展有限,教师队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对策略

(一)完善健全教学大纲

让钢琴教学相关音乐艺术学习内容进行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让钢琴的技术、技巧、理论、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教授进行有效的综合整理,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科学的按照教学分级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安排,将不同阶段学习的目的、重点进行有效的拟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同时要兼具学生整体的钢琴基础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改善

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学成就业方向考虑,专业教师除了为学生科学地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形成学生规范、正确的学习能力外,更应该把钢琴教学法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要会学、会练,更要会教。对于学生的个体情况,要进行学生水平的评估,而后进行小组划分学习,让水平一致的学生进行小组个性化学习,除了针对学生能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弥补,还可以在课堂中安排学生互相教学,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拔高教学,让其钢琴演奏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符合其自身对个人钢琴能力提升的要求。避免笼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性方法,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做出高校钢琴学习的基本任务要求。

(三)强化钢传统钢琴教学优势

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教学优点,因此需要吸取精华予以继承。要强调学生节奏感、歌唱艺术、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节奏感训练需要贯穿教学始终,要让节奏感具有伸缩的灵活特性,在作品学习之前要注重对其拍号的全面掌握体会,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钢琴主体所应该表达的意义。懂得音乐作品的旋律,其音调的走向、情感表达的波动等,指导学生懂得钢琴歌唱旋律的特点以及情感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加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视听、逻辑和动作的记忆力训练,对节奏、音等技艺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加入短句的模仿歌唱来帮助其记忆力训练。

(四)注重钢琴的理论课程学习

加强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对钢琴的整体知识有全面认识,让其对于不同音乐有更深入的历史文化了解,以及演奏方式,从而有效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特别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钢琴理论知识的了解更加不可缺少,充分地了解音乐作品和钢琴背后身后的文化底蕴。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3

关键词:音乐审美  听觉  内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今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做出新的要求与规定。教育部“新课标”的出台,使得作为承担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相关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相关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必须全面吃透“新课标”精神,紧紧围绕新变化做出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新要求的音乐基础教育人才。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拟以音乐教育的“审美性”为切入点,结合多年来的音乐教育实践对如何做出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诠释

“新课标”规定,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设计思路中要求“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设计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等。

二、“审美性”的涵义

音乐的审美本质是指在音乐审美活动进行中,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它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关于音乐的审美本质存在自律与他律论两种观点。自律论音乐美学家认为,音乐是自律的,音乐的审美本质在于音乐音响结构中的乐音运动形式,与音乐之外的思想与情感毫无关系;他律论音乐美学家则认为,音乐是受某种外在规律决定的,其审美本质在于音乐中人类的情感。之后西方美学家在自律论与他律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我国的音乐理论界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

“新课标”对音乐审美的定义为:“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或者说,音乐的审美性指人们通过音乐的“声响”,心理获得一种“美好”的感性体验。音乐的审美性可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听觉上的感性体验。首先,乐音通过音响的震动传入人们的耳朵,听觉是人们对音乐做出反应的媒介,这是音乐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例如绘画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其次,对音乐的感受是一种感性体验。这有别于诸如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追求逻辑与论证的特征。音乐带给人们的感性体验是在耳朵接收到乐音后,心理泛起的一种不可名状,不能准确描述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没有标准答案,随着每个个体性格,成长环境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二)音乐的有序性。人们对音乐的体验是感性的,而美好的感性体验并非杂乱无章的,偶然得到的。这种体验的前提是“音乐的有序性”,即音乐家们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中摸索出来的音乐的“规律”和“准则”(以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为基础)。这种规律和准则大体上符合人们的心理规律和听觉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范围,这种规律和习惯又会有所不同。

(三)音乐的内涵。音乐虽说不如绘画艺术直观,不如文字艺术具体,但在表达人类情绪方面,却是最为恰当和准确的。音乐的进行不是一个个音符的简单罗列、排序,更重要的是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注入了个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作品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进行二度创作,听众在欣赏时根据自己的心境接受到不同的讯息。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以音乐作品为媒介,进行着思绪、情感的交流。这种音乐内涵的表达又不是完全、精确地传递的,在人们的创作与接收中,进行着微妙的调整与变化。

(四)音乐的社会功能。“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的目的。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能让听众具有良好审美体验的音乐必定还拥有例如好的音色,丰富的内容等因素。

三、高校音乐教育如何体现“审美性”

(一)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的“有序性”。前文论及,音乐的“有序性”依赖于具体的音乐创作手法,例如音乐的节奏、旋律、节拍、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等。这些音乐知识是音乐表达的“工具”,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是理解音乐,诠释音乐的基础。

(二)透过表象看内涵。掌握了音乐的表现工具后,就要透过乐音的表象看内涵。音乐不是音符的单纯罗列,也不是和声、节奏的简单游戏。每一处强有力的和弦,每一次转调背后都是作曲家情绪的表达。对作品谱面音符和表情记号的生硬的照搬,只能培养出冷冰冰的“琴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于谱面记号的精确表达,而要引导学生看透作曲家的意图,明白作曲家如何利用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达到表达情绪的目的。 一定要把看到的“表象”与它背后想要表达的涵义联系在一起,以达到对音乐的“审美”要求。

(三)提高人文修养。“新课标”中对音乐审美的定义包含“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体现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绝不能只从具体的音乐作品本身入手。每一部音乐作品背后都承载了它所处的音乐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因素等。音乐作品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才能更为深刻全面地进行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

[1]王远.高师音乐教育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中国音乐,2005,(01).

[2]李涛.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现状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6).

[3]资利萍.对音乐新课标“音乐审美”的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 篇4

一、舞蹈课开设的必要性:

舞蹈课, 是一门培养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基础课。其课程性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舞蹈基本知识与舞蹈基本技能, 及综合的舞蹈运用能力。由于普通学校舞蹈专业老师还没有完全普及, 大多数音乐老师同时兼职做着舞蹈老师的工作。如今中小学课外活动丰富、社区活动频繁, 尤其是舞蹈活动。音乐老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 具备综合全面的艺术修养,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凸显出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的重要性。这就使高校培养机构在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增添舞蹈课程。

二、舞蹈课的作用:

音乐和舞蹈是从来都是联系最紧密的艺术。舞蹈离不开音乐, 而音乐总是伴随着舞蹈, 就像咖啡和伴侣的关系。音乐专业的学生本来就是艺术工作者。舞蹈的音乐的节奏、美术的画面感, 建筑的空间结构意识感的培养, 能够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舞蹈的形体训练能够强身塑体、增添气质。对于学生修身养性、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舞蹈课的教学原则:

持续、艰苦的舞蹈学习过程, 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原则之一。教学中舞蹈老师往往易追求高难的舞蹈技巧, 忽视学生的实际身体能力。应充分考虑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年龄偏大, 骨骼发育已基本成熟, 在训练中应着重对身体的基本体态、动作的协调性及规范性概念进行培训, 不宜按舞蹈专业的标准来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 这样势必会造成厌恶和害怕舞蹈课的情绪。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实际接受能力, 调整教材的难易程度。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生, 舞蹈课应遵循以掌握舞蹈基础技能的要领为重, 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性为主的原则;不宜以完成高尖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技能为标准。

四、舞蹈课的内容设置: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由“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部分构成。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应以培养学生舞蹈基本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要内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舞蹈教学工作属于普及型教育, 所学舞蹈技能知识不宜过深过难, 但覆盖面要广。

(—) 舞蹈理论课

舞蹈理论课主要是比较全面地介绍舞蹈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在舞蹈课开课的前几节课的时间从舞蹈的特点、作用与种类、中国舞蹈发展简介、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舞蹈记录的方法等几个方面简单讲授舞蹈理论知识, 使学生们宏观地认识、了解舞蹈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舞蹈, 提高他们的审美标准。

(二) 舞蹈实践课

舞蹈实践课是舞蹈课的核心部分, 也是让学生对舞蹈有真切体会的部分, 是不可缺少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实践课具体分为“舞蹈基本功”、“民族民间舞”和“舞蹈的应用”三大部分组成。

1、舞蹈基本功训练部分:

舞蹈基本功是学好舞蹈的基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不良体态, 学会舞蹈基本动作、掌握舞蹈基本技能。

古典舞身韵中的“头、眼、身、法、步”, 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调节和掌握气息的运用;芭蕾舞则训练学生身体的基本能力, 如“直、绷、软、开、立”的训练, 解决学生的不良体态, 和克服身体条件的局限性。针对古典舞和芭蕾舞各自的特色, 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环节中两大的基础内容, 应该同时交叉进行。

舞蹈基本功训练形式一般分为“地面”和“扶把”两部分。地面训练是舞蹈基本功的开泛儿训练, 主要可以分为:地面的“坐立、勾绷脚、吸伸腿、压腿、压垮、踢腿、腰”等;扶把训练作为重要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内容分为“把上’和“把下”。把上动作可分:“擦地、蹲、划圈、大小踢腿、腰、控制、压腿”等;把下动作可分为:“基本舞姿、手位、脚位、身段、步法、跳、转、各种舞蹈的小组合”等。按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原则应先从“地面”到“把上”再到“把下”。每个环节需要待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舞蹈基本技能再进行下个环节的训练。如果课时充足的话, 应保证训练的数量和质量, 将基训课持续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舞蹈课。

2、民族民间舞训练部分: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是舞蹈课堂的一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民族民间舞的训练, 初步了解和掌握几个大民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基本造型、动律特点等。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 丰富舞蹈知识, 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鉴赏力。

目前“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这四大民族的舞蹈已经形成系统的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就选取其中具有代表的作为教学内容。例藏族的“踢踏、弦子”, 解决膝盖的屈伸和松弛;蒙族的“腕、肩、臂、马步”, 解放的上肢关节和下肢马步的模仿;维吾尔族的“动律和手位、翻转腕、步法”, 训练上身的挺拔和头、眼、腕的灵活配合;傣族的“手位、步法、孔雀舞”解决身体的“三道弯”。有时间的话, 教师还应挑选汉族民间舞的内容进行教授, 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等。

3、舞蹈的应用部分: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5

根据《教育部学生司关于做好xxxx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司〔xxxx〕34号)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xxxx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实施办法的通知》(沪教考院高招〔xxxx〕29号)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规范全市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的管理,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专业考试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确保xxxx年全市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特成立上海市xxxx年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与协调音乐类专业市统考工作。

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负责音乐类专业统考的考试、考务组织与管理,协调并处理考试和考务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考务办公室和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评分小组。考务办公室的职责是负责市统考考务组织与管理,负责接待考生的来信、来访。音乐类专业统一考试评分小组由市教育考试院依据《xxxx年上海市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实施办法》中相关规定产生。

二、市统考院校和专业

同济大学 音乐表演(声乐、钢琴、管弦)

华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音乐表演方向)

上海师范大学 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录音艺术

上海大学 音乐学[音乐表演方向、数码音乐创作方向(一)、数码音乐创作方向(二)]

上外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表演、器乐表演)

上海市统考涉及到的外省市院校音乐类专业

三、音乐类专业市统考的科目、地点、时间、合格线的确定

1、市统考科目:

xxxx年音乐类专业统考科目为:

音乐教育(四门): 声乐演唱、乐器演奏、乐理、视唱练耳。

音乐表演(三门): 声乐演唱或乐器演奏(任选一门)、乐理、视唱练耳。

各科成绩满分各为100分。

2、市统考地点: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内。

3、市统考时间:xxxx年1月23日24 日 (具体考试科目及时间见考试安排表)

4、市教育考试院根据专业考试总成绩和单科成绩要求,确定市音乐类专业统考合格线,于xxxx年2月下旬向考生发出统考成绩单,对合格考生发放市统考合格证,并公示合格考生名单。

四、考试内容和要求

1、声乐演唱

(1)考试目的:通过考生的歌曲演唱,测定考生的嗓音条件、音准、节奏及音乐表现等。

(2)考试要求:考生自备歌曲三首,内容包括中外民歌、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歌剧咏叹调等(通俗唱法除外)。考试时由考生本人自选一首,考官抽选一首,共演唱两首。演唱时间不超过6分钟。

(3)评分标准:考官通过对考生的演唱技巧(40%)、音准节奏(20%)、语言风格(20%)、台风表现(20%),给予综合评分,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每个声乐考场备有钢琴伴奏教师,考生需提供伴奏谱,考生不能携带录音伴奏带进行考试。考生亦可带伴奏人员。

2、乐器演奏

(1)考试目的`:通过考生的乐器演奏,选拔区分考生的演奏水平和音乐表现能力。

(2)考试要求:

① 键盘乐器(钢琴、双排键电子琴、手风琴)练习曲一首;自备乐曲两首,抽考其中一首,每位考生演奏不超过8分钟(背谱演奏);视奏(当场发谱)。

② 管弦乐器一套音阶、琶音(弦乐加奏双音音阶);练习曲一首;自备乐曲两首,抽考其中一首,每位考生演奏不超过8分钟(背谱演奏);视奏(当场发谱);西洋打击乐:自备小军鼓练习曲一首;自选马林巴(自备练习曲或乐曲一首)或定音鼓(自备练习曲或乐曲一首)。

③ 民族乐器自备乐曲三首,抽考其中两首,每位考生演奏不超过8分钟(背谱演奏);视奏(当场发谱)。

(3)评分标准:考官通过对考生的音乐风格把握及乐曲的完整性(70%),技术把握的准确性(20%)、视奏的节奏准确及流畅性(10%),给予综合评分,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3、乐理

(1)考试目的:乐理是音乐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报考音乐类专业考生的必考科目。通过考试,主要检测考生对音乐中各种要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内容与要求:

① 音符休止符(高音、低音谱号谱表、各种音符休止符、音的分组、半全音的分类、等音、十二平均律)。

② 常用符号(速度力度记号、演奏法记号、省略记号、装饰音、常用术语)。

③ 节奏节拍(拍号、音值组合)。

④ 音程和弦(各类音程和弦的原转位、调内音程和弦的构成和解决)。

⑤ 调性(大小调式、民族调式、调号、辨别调式)。

(3)参考书目:《音乐理论基础》,李重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4、视唱练耳

(1)考试目的:本科目是音乐类专业的必考科目。视唱练耳考试是通过音乐听觉能力、视唱能力和音乐记忆力的测试来检验考生的音乐素质,鉴定考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必备听觉条件。

(2)内容与要求:

①练耳笔试

a、听辨和声音程:八度以内单音程,仅要求写出性质;

b、听辨柱式和弦:大3、小3原位、转位,减3增3原位,仅要求写出性质;

c、听写节奏:2/4拍、3/4拍,包含常用节奏及若干较复杂节奏,用无音高的五线谱音符记写;

d、听写旋律:一个升或一个降调号的大调或小调,2/4拍、3/4拍,8小节,包含常用节奏及若干较复杂节奏,用五线谱记写。

②视唱口试

一个升或一个降调号的大调或小调,2/4拍、3/4拍,8~12小节,两条均为五线谱。

(3)参考书目:《单声部视唱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五、考务管理

市统考试区设在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20号)内。考场由上海音乐学院提供,考场考务工作人员以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为主,其它招生院校人员辅助。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6

关键词:高校  音乐专业  音乐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等。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对音乐的欣赏品味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不但要具备高超的音乐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价值

就音乐人才的培养而言,如果想要实现音乐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否则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了一句空话。也就是说,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价值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第二,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如果想要掌握必备的音乐技能,就应当熟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音乐的发展历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理念。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一)打破课程壁垒,促进学科间的生态互动

在生态系统观看来,和外界无任何联系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系统如果想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和外界发生联系,否则,系统就会走向衰落,直至死亡。

音乐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它不是孤立、封闭的。如果这个生态系统想要维持平衡状态,就要摒弃旧有的教学理念,放弃学科偏见,将音乐课程和人文课程进行有效地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推动音乐学科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此处应当注意,音乐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结合是一个系统的行动,不是某个或者某些老师的单独行动,因此有必要构建专门的制度来确保二者的结合。就目前而言,笔者认为如果想要推动学科见的生态互动,应当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根据课程的特性来科学的制定课表,建立与众不同的学科系统。鉴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需要深入了解音乐发展历史的情况,此处可以把《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并成《中西音乐简史与欣赏》,让学生在学习中、西方音乐史的同时,还学习音乐欣赏的技能,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此外,同时,《和声学》和《钢琴即兴伴奏》也可以有效地融合,从而能够更好地将音乐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条件具备的话,可以将《教育学》改成《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改成《音乐心理学》,这样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科互动,推动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其次,适当增加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比重,开设《音乐生态学》课程。生态科学认为,多样化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越丰富,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越有可能保持平衡并稳步向前发展。相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很少,那么这个生态系统就非常脆弱,很难保持平衡,更不要说继续向前发展了。按照这个理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要适当添加人文课程或者开设一些全新的音乐课。比如可以添加有关中西方文化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此外,还可以开设美术、影视等艺术课程,这样能让学生接受更加完整的艺术教育,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推动音乐教学系统实现最优。

(二)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推动课程建设

对高效教育而言,课程教学至关重要,通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熏陶。而构建完整、科学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则是实现课程改革重要保障,对改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对优化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美国学者比姆认为通过教育评价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做出决策。进行评价不单单是验证决策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决策提供经验和教训。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能够科学的评估教学改革的成效,如果教学改革成功,就应当分析成功的原因,并在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合理的运用。如果教学改革失败,就应当深入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通常而言,学校领导常常只关注教学的效果,忽视了对教学改革的落实,这导致无法合理地评估教学效果,所以,在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时候,应当摒弃旧有的评价理念,树立最新的评价理念,并不断地进行反馈,从而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课程教学效果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将教学评价效果做为确定教师薪酬待指标,就能够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可能将所有因素都考虑在内,这个时候就需要确定最为关键的因素,主要有教师能力、学生成绩、基础设施等因素。此外,还应当合理地确定这些指标的比重。

最后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出一个平均数,以供学校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提升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如果想要实现全面发展的话,必须对其进行人文教育。而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建设人文校园,将音乐教学和人文教育有效地结合。

基金项目: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素质教育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4LSLKTWX—16。

参考文献:

[1]张晓芳,杨铁柱,张瑞青.大学生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王莉芬,李晓衡.素质教育视阈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刘文婧.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7

关键词:终身教育,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化角色定位

培养优秀的音乐教师, 首先要了解优秀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明确培养目的, 有计划地培养出符合时代的教师人才。教师专业化在上个世纪就已经风靡全球, 成为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地位、教师待遇的世界性战略措施。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 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伴随着教师专业化的脚步, 艺术教师队伍自然也会走向不断优化, 这种发展趋势本身是对音乐教师的挑战。高等音乐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角色定位是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第一要求。高质量的音乐教育需要高质量的音乐教师, 社会的发展需要紧跟发展步伐前进的音乐教师。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包含的四个基本类别中, 教师专业角色定位为实现相应教育决策、落实教育理念、实现课程设置目标服务。例如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理念是专业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音乐教育要传承文明, 音乐教师首先就要了解民族文明, 其广阔的知识量肯定就要超出艺术类知识的范畴。

二、专业化角色转变更新

音乐专业教师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我国大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是各类高校优秀的音乐专业毕业生, 其中既包括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 也有来自高级别演出团体的专职演员。不论来自何种行业, 成为高校音乐教师后, 都面临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更新。

对于高校毕业后进入大学当老师的人来说, 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完全颠倒性的角色转变。由学生变成教师最大的好处是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可以根据自己学生时期的成长经验、学习经验来丰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模仿, 让学生明白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是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的重要过程。一个教师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成为受社会尊重的音乐教师,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自觉磨炼、自我更新。对于来自演出团体的专职演员来说, 从专业艺术家到教师, 是由创造有形的艺术作品变成了教育一个一个的人。艺术家们向教育对象用语言从感觉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肯定不像音乐创作那般自由。因此, 既需要学生增加知识量, 展开想象空间, 更需要教师用常规教学法传递内心的智慧。从演员、音乐家到音乐教育家, 是形成新的专业品质转变角色的过程。

无论是哪种途径转变为现在的音乐教师身份, 都需要完成由传授技艺到传播文明的转变。培养一个高水平的演奏者是希望他凭借高超的技艺, 表现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加精妙的音乐艺术作品。炫技的目的不是展示个人魅力, 而是体现博大文明的绚丽多彩。教师要由技艺传授向文明传播的转变, 需要完成对其本身的共同关注和理想追求。共同关注音乐教育的语言, 关注选用精致的词语教学, 对音乐不是解释、不是规定, 而是对提供感觉条件的音乐事件颇有号召力、恰如其分的描述;理想追求是撑起艺术文明的天穹, 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把握艺术文明作品, 带领学生学习音乐, 走向文明, 传承文明。

三、终身学习传承文化

终身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了, 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不容忽视。作为高等音乐教育的教师, 自觉进入继续教育, 享受终身教育的过程为时不晚。高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者的成长。提高全民素养, 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等音乐教育目标, 最终通过学习者进入社会得以实现。因此, 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师对学习者的引领, 是终身教育意识的重要体现。

1.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 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教师。教师陪伴学生走过放飞个体思维、创造自由思考、启迪生命智慧、感悟快乐生活的学习过程。教育意味着“教”, 教会学生知识和真理;“育”是对学生思想和走向生活舞台的引导, 是对学习音乐者专业、专注、专情精神的引导。它是奠定学习者终身学习和今后专业发展的基础。音乐教师要用自己的艺术教育人生指导学生学习, 把音乐带入生活, 向观众展示自我。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到个人的社会价值所在, 以及如何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

2.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 是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价值的体现。音乐教育与当下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 社会虽然为音乐教育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平台, 但他们面临的竞争却更加残酷。教师要坚定地支持学生在茫茫人海中实现个人价值, 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为此, 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师, 要支持学生树立音乐艺术学习者不一般的素质, 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启发学习中新的理解和创造。

3.做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不是成熟的个体, 对于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有限, 需要教师参与其中, 为学生提供思考研究的方向。通过教师的研究,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 根据社会需要,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技能, 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代表民族、国家把自己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让学生的一生伴随民族文化成长, 向全世界、全人类展现本民族艺术元素, 使世界艺术宝库中各民族艺术争奇斗艳, 交相辉映。这是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的美好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J].音乐研究, 2000年9月.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8

从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在授课和教学理念上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一套专业的教学研究方案,缺乏研究创作思维,相关设备设施也比较落后,阻碍了专业声乐发展的教学,无法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基础水平得不到有效稳定。老师在教学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能力比较差,同学们在刚接触音乐时都是零基础,而老师只是简单的教一些基本的弹唱,没有从学生们需求的角度去仔细的讲解音符和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学生处于茫然的学习阶段,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中小学生的音乐细胞得不到及时发现,也错过了最佳的培养阶段。

二、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实施案例的必要性

教学案例在音乐教学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通过结合案例教学进行讲解有利于将音乐涉及到的知识更加细化,典型的案例主要将重难点问题进行融合比较具有代表性,在案例教学分析过程中思路更加明确,通过案例研究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研究教学案例是一个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的过程,在提高音乐教学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从中产生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教学案例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灵感和更全面的方式对策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教加大学案例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帮助音乐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完善教学方案,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侧重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带动高校音乐教师的自我教育,将更全面的知识储备带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带动课堂的教学氛围的同时使同学们轻松的融入进来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还要加大对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的案例研究,是促进高校音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学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同类风格的曲目整理到一起,与其他风格的音乐进行相互比较,对比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在平时还要加强曲目的联系,操作能力就会越来越娴熟,对以后的更难的音乐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音乐声乐教学案例研究方案

声乐是一种比较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声乐在展示的过程中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并且和语言、文学是相互融合贯通的,也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音乐声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声乐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老师应该提前做好备课工作,提前去了解学生在接触音乐的初期阶段应该注意的小细节,在曲目选择时要考虑多重因素,比如说呼吸是否均匀,发声的频率是否到位等等,让学生在声乐的旋律中感受音符带来的美感,还要注重曲目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在课下能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在强化训练阶段,老师需要特别的关注学生的嗓音变化和演奏风格,为了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要学会培养他们演奏风格的多样化还要具备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在未来的音乐之路上能够驾驭更多的曲目。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以案例的形式为同学们完整的演奏一遍,让同学们先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曲目的节奏感和音符的旋律,这是教学课程中的基本环节,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示到同学们面前,使得情感表达更生动、更真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声乐案例的选择中需要经过研究筛选出最适合的课程教学,在案例音乐曲目演奏完以后需要老师对这首曲目的来源背景、风格情感作出详细的介绍,同学们在了解过后再去重新聆听和演绎就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应。先从音符开始练起再到完整的语句,当有了一定的基础水平之后就需要加强理解记忆力,通过案例的引导能够将整首曲目完整的演绎出来,慢慢的就能把我握歌曲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感受作品的不同样式风格,提升自身在高效音乐课堂中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声乐教学案例在高效音乐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观念,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体现,以重唱和审美为研究的教学案例是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需要在课前音乐老师做好相关案例准备工作,在课堂中通过声乐案例教学更全面化、系统化的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然后将音乐曲目所涉及到的细节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增强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对声乐教学案例的不断研究,促进音乐教育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月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01:75-77.

[2]杨曙光.构建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2:162-170.

[3]李飞.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的社会适应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6,04:207-208.

[4]区洁.“新体系”下高师音乐教育声乐重唱实验课程探索[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08-112.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9

一、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的感悟首先来源于意识, 再经过艺术思维的加工来理解音乐。音乐需要审美来欣赏, 音乐审美的提升则通过理解音乐的能力来体现。且审美过程中首先要认知美、理解美才能欣赏美。音乐本身表面由音色、音强、节奏表现出来, 再结合音乐深层的意象塑造、意境表达展现出来。有了美的体现和表达, 才能更好的阐释音乐。因此实际在演奏作品之前, 需要真正读懂音乐, 领悟音乐内涵。为了使学生能够将音乐作品通过钢琴生动的演奏出来, 塑造正确的音乐形象, 表达准确的音乐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演奏之前, 除了要正确指导学生对曲谱中的重、难点进行解释说明, 对曲式结构和调性进行简单分析之外, 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作曲意图进行阐释是值得注意的环节。讲解是表面, 理解是关键。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的理解, 要求我们具备音乐审美的能力。同时在音乐审美的前提下, 才能准确把握音乐风格特征。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 演奏者才能更好地演奏完成作品。所以, 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要仅仅以讲解练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为宗旨。结合实际, 创新钢琴教学方法, 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是钢琴教学中值得探讨和追求的目标。

二、不断探索、创新

每一门学科或领域意识和能力的创新, 新道路的探索研究是知识跃进的必经之路也是前提保证。钢琴教学中也并不例外。

(一) 传教者的创新

如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完善课堂教学, 那就需要钢琴教师首先具有对钢琴教学过去和现状发展过程的充分了解, 运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需求新的突破。这不仅教学的需要, 也是知识的需要。创新能力的探究包括:1.传统教学模式的解读, 新形势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的背景下, 以时俱进的教学方式的实践探讨。2.钢琴本身过去和现在发展历史的掌握。其中涵盖钢琴结构的进化;钢琴乐曲的产生发展;不同形势和内容变换的前提下, 钢琴触键法的转换发展。

(二) 受教者的探究

教学的含义包括教与学。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和学两个主题配合完成。教是老师的职责, 学是学生的义务。钢琴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 提升探究、创新能力。因为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仅‘教’中师需要从教的角度进行改进完善, 对‘学’中生也需研究。例如:对学生性格的了解;学生心里的探究;不同差异的学生在学习钢琴这门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针对个别差异性, 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也就是在钢琴教学中需要采取一对一课堂教学, 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促进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性格, 不一样的天性成就不同能力。每个学生对于钢琴技能的领悟接受能力不同, 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达能力也明显的不均衡。因此在同一乐曲的演奏上会产生不同音乐。教师要尽量保存学生的天性成长, 不要磨灭以致扼杀个体中个性的发展。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鼓励式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演的热情, 使学生建立起强烈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让学生从内心中真正对演奏音乐产生热情, 对钢琴课程产生兴趣。通过个性教学使学生“人人爱钢琴、人人爱音乐”。

钢琴教学模式的探讨, 最终目的是改变传统观念里的教学方法, 不仅与时俱进, 而且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让受教者虽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 但都能喜欢音乐, 热爱钢琴, 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司徒壁春, 陈朗秋编著.钢琴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9.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 篇10

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小学基层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音乐的发展。本文就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进行探析。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

1、师德素质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从事的中小学基层音乐教育工作,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素质,从品德修养、言行举止等方面不断地再调整、再认识,改变以往散漫、自由的生活态度和学习风气,以高尚的师德来达到“德高为范”的境界。

2、专业素质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包括乐队编配、合唱指挥、舞蹈编创、演(伴)奏、演唱、音乐理论等。

3、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就是指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环境熏陶和知识传授,培养出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承载起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神圣职责。

三、如何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

1、加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创新

“一专多能”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特色。本着为中等学校培养音乐师资的办学思想,在发挥高校音乐专业办学优势的同时,着力突出师范教育特点,既巩固音教专业基础,突出个人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表演三种能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更新观念,坚持办学特色,注重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音乐教育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并结合国内基础音乐教育的动态进行教学体系、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在“抓建设、打基础、上水平、创特色”十二字方针指导下,我们在招生、授课、考核、实习等教学“一条龙”的操作层面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引进了不少新的思路,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已修订完成;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及鼓励教师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艺术实践等规章制度,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保证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规定舞蹈课、器乐课、钢琴演奏课、声乐表演、作曲技术与指挥、音乐理论与技能的比例。

例如在声乐教学时,可以课时安排废去大组课的上课形式,采用一对一的一周双课,一对一的单独课,一对二的小组课,三种形式上课,对舞蹈,器乐,钢琴主修的学生声乐课采用一对十二的大组课形式上课。一对一的一周双课学生选拔,由每位老师推荐,再组织声乐老师从形象,身高,嗓音条件,演唱水平等方面评判,经过二到三次的淘汰选拔,报系部审批,每个年级4—5名学生。一对一的单独课学生由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前30名组成,其他学生为一对二的小组课。一学年进行一次学生与老师的双选,个别情况特别的学生可提前一学期双选。大三后学生原则上不参加双选。

2、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了让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教学方面掌握教育教学论知识,如音乐教学课程设计、现代多媒体影音技术、舞蹈编排与教学、乐队组织与教学、音乐教育学、合唱指挥与训练、器乐教学法、心理学知识、声乐教学法、音乐美学等;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舞蹈训练、音乐欣赏、东西方音乐史、键盘和声、基础乐理、配器法、作曲理论、器乐演奏理论、声乐理论等知识。

3、加强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

“社团”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园地。加强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不仅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兴趣爱好的体现,更是对本专业以外知识的关注与拓展。学生社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渠道多方位地扩大学生社团的活动阵地,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找到自我、确立自信、发展自身;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优化知识结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激发思想、熏陶品格、发展个性。

4、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学生都比较喜欢玩体育游戏,尤其是男同学,在课余中可以多开展体育游戏。将优育游戏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集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为一体,其实体育游戏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育游戏中的团队合作和细节。因为合作、细节更关乎成败,这对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更为重要。例如,通过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参与意识。当某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凝聚力较弱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拔河比赛之类的团队集体活动来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力量,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实践证明,这样的集体体育活动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给他们很大的教育与启迪。

四、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繁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音乐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其次,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就如何加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学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素质教育,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杨荔.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36(04):112-114.

[2]唐敏.大学生音乐素质调查——论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04):102-105.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礼貌下一篇:国际贸易实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