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会计信息失真

2024-07-02

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精选十篇)

网络会计信息失真 篇1

关键词:网络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技术风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经济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形成和发展, 许多新的媒体空间, 如虚拟市场, 虚拟银行等等横空出世。许多传统的商业方式随即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电子支付, 电子采购, 电子订单等特殊的商业模式。这使得传统的会计管理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 从而产生了网络会计。由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 数据的共享性等方面大大超过了以往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 会计信息失真及危害

1.1 会计信息失真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 是统指会计资料所披露的信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不相符合。而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指企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使与会计管理工作相关的法规, 制度得不到切实可行的贯彻执行, 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以及会计报告或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 客观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使会计信息减小了或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 甚至导致决策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多样, 其特点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有30%的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 其中在国有企业浮夸现象更为突出。

第二、设置外账私设”小金库”。有17%的国有企业存在此问题, 表明国有企业存在逃避银行监督。躲避宏观检查的现象。

第三、侵占流转税款。国有企业违纪单位逃避刚性较强的流转税情况十分严重, 加强流转税征管刻不容缓。

第四、隐瞒利润逃避企业所得税。有17%的国有企业存在此类问题, 表明国有企业侵占国家税款的现象严重。

第五、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有1%的国有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的检查仍不能忽视。

在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会计, 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 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 会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 网络系统面临安全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面临失效风险。由于财务数据流动过程中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 不能排除电子凭证, 电子帐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 从而使得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一旦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侵害,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计数据错误, 数据丢失或被篡改, 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有关决策。网络系统的开放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 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1.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一是国家资产的流失, 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整措施的执行, 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危害。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 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信息的失真使得少数人获得利益, 让个别的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丧失, 助长了腐败行为, 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给国家, 投资者, 债权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的还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滞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风险

网络会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网络会计信息遵循一定的信息交换协议, 以安全技术为保障, 以计算机硬件为支撑, 相应的软件管理下在网络中流通, 存储和处理, 并最终以人们需要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会计电算化从单机版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安全技术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日益增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风险的技术因素一般包括网络环境技术风险和网络会计系统技术风险。

2.1 网络环境技术风险

2.1.1 物理技术风险

第一、网络工作环境不符合要求, 直接影响了网络的可靠性, 甚至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二、网络装配不规范, 使网络运行不稳定;网卡及工作站的选配不当, 导致网络连接不稳定或失败;采用的网络传输介质具有潜在的不安全性能, 使得传输信息存在安全漏洞。

第三、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少日常维修, 对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维护不够重视。

第四、对网络没有必要的防火、放水、防震以及防盗措施, 从而造成了经济损失。

2.1.2 虚拟空间网络技术风险

(1) 外部虚拟网络带来的风险。互联网是网络会计的外部虚拟网络环境, 它具有开放、高速和共享等特点。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点很容易把网络会计信息暴露在风险之中, 现代计算机病毒多样化、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传播途径多和难以防范等特点, 严重威胁计算机网络上信息的安全, 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使合法的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资源, 网络服务不能得到正常的响应, 甚至会篡改和毁坏数据,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采用入侵、篡改、木马等手段, 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 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裁取、窃听、仿冒和破坏的风险。

(2) 企业内部虚拟网络带来的风险。企业内部网络作为网络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部分会计都是在这个内部网络环境之中产生、交换、使用和共享。由于早期建网时的规划和结构化布线的不足, 就可能导致网络运行不稳定, 影响会计日常工作的进行。

(3) 外部和内部虚拟网络联接带来的风险。将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进行联接, 实现远距离的会计信息传输是我们运用网络发展网络会计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也有很多的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存在.例如。要确保外部网络和内部网络的安全联接是一个技术方面还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 网络会计系统技术风险

网络会计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成为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技术原因, 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网络中软件和硬件的脆弱性, 由于网络会计软件的不完整以及硬件设备配置不合理, 操作系统的不匹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软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错误和紊乱, 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 威胁传输信息的完整性, 严重时还会使系统崩溃, 网络瘫痪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 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 有些安全系统在配置时需要非常小心.据有关资料统计有70%网络漏洞的出现是由网络安全产品的错误配置造成的。

(3) 计算机病毒的侵犯, 这使得合法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的资源, 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不能得到及时的响应。今天已有超过2万种病毒活跃在PC和MAC的世界里。企业大量应用个人电脑作为客户端设备, 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

(4) 拒绝服务攻击的威胁, 有些安全专家认为拒绝服务攻击是最严重的威胁, 以至影响到INTERNET和INTERANET的正常发展.拒绝服务攻击利用系统和网络之中某些程序的脆弱之处, 使系统资源迅速饱和, 从而拒绝执行外部指令。

(5) 数据加密的安全性影响网络上传输的会计信息。算法、协议和认证的安全缺陷反过来又会成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潜在风险。

网络会计信息失真 篇2

摘要: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为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和改革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为了进一步促使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下的良性发展,并净化市场环境,就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去处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实现反腐倡廉,并为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鉴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外部监管视角下,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献力。

关键词:外部监管视角;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当前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和影响逐渐暴露出来,甚至成为了当前较为热门的进行的讨论话题,会计信

息质量下降,在金额以及会计主体等方面进行造假等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若是不进行及时的治理更是会影响与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主体的利益,那么,基于外部监管视角下来处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势在必行。

一、外部监管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监督环境的缺失

外部监督环境的缺失是当前外部监管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出现的重要问题,由于当前我国的确有着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审计税务等相关的国家监督部门,以及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中介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在对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过程中却不能充分的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和价值。除此之外,一些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更是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也会处于重复监督或是忽视监督,而且执法的力度不够统一,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

家整体的监督力度。除此之外,当前我国一些注册会计师的从业能力良莠不齐,自身素质也是高低不一,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执业方式更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的执业水平,也不利于监管部门进一步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

(二)相关会计法律制定的不完善

相关会计法规制定不完善是当前外部监管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出现的又一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我国所制定的会计理论不够完善,现有的会计理论,仍有很多方面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业务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在货币计量的基础上更是不能有效的反映客观情况,即使在预计过程中也会出现少预计甚至是不预计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当前《会计法》作为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会面临一定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违法处罚规定条款制定过程中更是会出现制度漏洞,从而给一些会计的工作中造成了可乘之机,影响了会计信息治理的整体水平。

(三)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缺失

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缺失是当前外部监管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出现的又一重要问题,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等相关违背法律的事情成本较低,这一现象更是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而且还有很多会计处理职业判断为信息失真提出更多的可能,也会造成实际的会计核算结果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以及折扣减值准备等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加剧了会计的造假。除此之外,当前考取会计资格证的人员逐渐增多,但是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却是良莠不齐,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缺失,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或者是工作的疏忽而造成失误,若是严重则会为公司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还有些会计自身的个人思想素养有待提升,甚至会因为一己私利而做出挪用公款等事情,在会计账目上作假,甚至是挪用公款等案件当前在我国更是频繁发生,若是不及时进行治理,更是会愈演愈烈,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外部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外部监督的检查力度是提升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审计收费,以及规范行业工作质量等方式来进一步减少会计事务所在行业竞争中出现恶意压价,恶性竞争等问题,避免会计事务所以及相关注册会计师基于收费的压力来减少审计成本,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会计事务所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来不断的完善审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机制,以此来进一步强化执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推行同行业的互相监督制度,以此来扩大整体的检查单位,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检查制度,特别是可以在同行业互查的情况下对双方质量控制系统以及实际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监督,从而有效规避注册会计师外部监控难等情况的发生。最后,要充分的发挥出政府监督的最大作用,政府监督主要指的是利用财政,审计,税务等机构来代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事业

单位的会计行为展开监督检查,那么,政府的相关职能机关需要做到依法行政,特别是内部相关的监督部门需要根据会计法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审计和检查,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政府监管行为责任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出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以此来实现政府的监管科学化,并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有效地治理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相关法律的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建设是当前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为了达成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从而促使会计对账目进行调整,从而给投资者提供不真实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造成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经常会钻法律的漏洞,那么就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体系,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申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特别是要明确规定触犯法律的行为要进一

步加大处罚力度,以此来有效地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除此之外,还要制定民事赔偿机制,并加强对违规会计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不仅要吊销营业执照,还要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公示,并追究其民事赔偿的责任,从而提升会计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也能有效的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再度发生。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是当前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来有效约束企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行为,企业的会计报告都要按照国家所颁布的会计准则为基础进行编制,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业务能力,也能在工作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产生,在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后,要对其展开考核,将考核的成果与员工的绩效相挂钩,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培训效率,除此之外,在工作中若是发现为了一己私利挪用公款,账目作假的会计要予以辞退,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完善公司治

理结构,保证企业内部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三权鼎立,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机制,从而提升决策的精确程度。

三、结论

总而言之,加强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直困扰着政府的监管部门以及外部使用人的重要难题,若是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不仅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更是不利于外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其自身最大的作用。因此,加强外部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相关法律的建设、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是有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举措,更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失真探析 篇3

1追求经济利益。这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背后隐含着经济的分配。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国家对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企业受局部或近期利益的驱使,为了追求不合法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企业当局者授意,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随意地人为调节利润,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执,执法不严。尽管各项财会法规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内容和程序都有明确规范,但由于企业当局者法制观念淡薄,在实际执行中有章不循,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为追求个人和企业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指使会计人员违心地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些企业采取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实用主义手法,我行我素,毫无顾忌地篡改会计信息。而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税务、工商、银行等监督部门,由于受各自利益的驱使,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或处罚不力,致使许多问题不了了之,这就使一些企业有恃无恐、为所欲为。

3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对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我国有关法规的实施,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落实,而如何有效合理的约束经营者的权力和行为,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样经营者权力过大,干涉面过宽,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内外部审计监督工作也不得力。《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施会计监督”。但是把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任务放在会计人员上是不恰当的。因为“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在新的企业体制下,监督重任落在会计身上只能流于形式。再有,企业通常会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查帐出具审计报告。但此时,企业目的基本是为了应付税务机关的检查,免于处罚。基于此,会计师审计的时间仓促,基本只对能否引起税收变化的大项目仔细检查。然而一些繁琐复杂的项目,就无法一一验证,还是会影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4社会风气不正,长官意志盛行。近几年,社会上再次刮起了一定程度的“浮夸风”,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还特别严重,致使某些素质低而又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为了在任期内捞一把,或为了迎合取悦上级领导部门,或应付承包考核,或骗取荣誉,捞取政治资本。目无法纪,挖空心思,以虚假的数据反映虚假的政绩,欺上瞒下,谋取权位的升迁。另外,政府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些考核、评优指标也不尽科学,从而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报的好,升的快”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成为必然。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会计信息的影响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投资、计划、决策等等。如果一项投资的决策在对过去的经济业务数据分析中信息失真,虚增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那么投资者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丧失市场机会。反之,会使一份非可行的分析报告在虚假信息的掩盖下,盲目建设,致使效益不佳。更严重者导致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殃及全社会。

2损害各方利益。会计活动直接受制于会计主体和会计人员,因此首先维护的是会计主体的利益,若违背一定的规范和原则,必然损害其他权益主体的利益。例如,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利益,歪曲有关资产负债的数据危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长期提供虚盈实亏的假象,最终会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

3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犯罪。假造会计票据、隐瞒收入、乱摊成本等行为产生错误信息,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规范化、科学化和秩序化;导致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诱发某些法律意识淡薄的人挪用公款,侵吞国家资财。

4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是根据其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及效益性的角度来决定其投资方向的。作为投资者,其决策的主要仍据是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就直接影响着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影响着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国家宏观失调,腐败现象蔓延,驱使人们只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精神财富的创造。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既要“治事”,又要“治人”,做到“事人兼治”。“事人兼治”是指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过程中,要坚持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结合:一是将经济处罚与查找失真成因相结合。对会计信息失真要分析其成因,分清当事人过失行为和舞弊行为。二是将经济处罚与帮助教育相结合。对违纪问题,在分清成因的前提下,重点对过失当事人进行帮助教育,必要时应对责任者进行强制式培训,考试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三是将经济处罚与追究当事人责任相结合。

2反腐倡廉,纯洁社会风气。“浮夸风”曾给我国造成的历史教训是沉痛的,我们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再度盛行。对于报假表、假帐、说假话、大话、空话的人,绝不能姑息养奸,必须给予严厉打击。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也必然体现在会计的帐务上,一旦查实,不管涉及什么人,必须绳之以法,这样方能取信于民。“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数治计先治”,深刻地说明了会计与政治的内在联系。腐败分子要想侵吞国家财物,就必然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做手脚、下功夫,以此来逃避有关部门的监督。只有通过惩治腐败,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从企业领导层的主观意识上杜绝会计核算造假的动机,执行有关的法规制度,这样才能准确评价企业的业绩,确认名符其实的企业家,发现搞好现代企业的“领头雁”。

3强化法制的监督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各种监督、管理部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查出的问题负责执法监督,对未发现的问题则不负任何责任。比如国家审计人员对企业审计,查出了企业有某种财务问题,可以按照有关的法规予以处理,但该企业本身确实存在问题,而审计人员却未发现,则不需要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将是否对企业进行处置和处置到何种程度的权利交给了审计人员,使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弹性,这就给某些素质不高的监督检查人员提供了权利“寻租”的机会,成为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这一原因也是会计信息外部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加强对执法监督人员法律责任建设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4继续制定并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通则》,按行业制定了相关的财务制度,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制度条款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以保证企业、事业单位会计资料的客观事实。

5提高人员素质,注重知识更新。单位负责人应加强《会计法》的学习,提高自身在财经法等理论方面的素质,会计人员要侧重财经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测试。强化后续教育,随着新制度、新规范、新准则的出台,及时组织培训及考核,以保证准确地掌握、运用知识,会计核算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篇4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是一种对于会计经济活动内容的有效反映,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了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我们首要要进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识, 确保其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完善, 保证我国的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实际生活中, 会计信息是对某个经济活动中相关业务的整体运作情况的反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但是由于现实某些因素的影响, 导致该环节的不稳定运行, 导致了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会计信息具备时效性的特点, 也就是随着市场经济信息的改变而改变, 其具备相对真实性。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们要进行会计信息环节的规范, 确保其会计人员自身行为的规范性, 确保其相关行为的合理性, 以实现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 通过对一系列的会计运作方式的应用, 促进其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系统的健全, 确保其内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确保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在实际生活中, 影响会计真实性的因素是很多的, 比如其会计制度的限制、会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素质等的影响, 都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提升。

会计信息的失真, 不利于经济活动的长远发展, 它不能确保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的质量效率的有效发展。由于其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其单位内部形成了恶性发展的循环, 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财务管理等等, 这一系列的会计信息的失真, 容易导致领导决策的失误、不利于其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 可能出现一凉鞋的企业破产现象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们首先要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的优化, 实现其单位负责人的自身管理意识的提升, 以哟徐保证会计机构的稳定发展, 保证会计人员的自身行为的有效规范, 确保其实际工作的稳定运行, 确保其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二、关于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其生产成本的虚列、其结算环节的不合理、收付款单的伪造、利润环节的虚构等, 这些环节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体现。其记账凭证的失真, 导致了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的不协调运行, 不能实现对其经济业务的有效反映, 导致了企业的不稳定的经济运作。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企业缺乏对记账凭证规范环节的玩, 导致其费用结构环节的不合理优化, 导致了一系列的科目使用不当的现象, 不能实现对其科目环节的有效设置, 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核算问题,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无论是记账凭证失真环节、原始凭证失真环节还是会计核算失真环节等都是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体现, 这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控制,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虚假效益, 导致企业的内部经营环节的不协调, 有些人员通过对会计核算漏洞的应用, 任意的篡改账目, 导致其成本费用的不合理应用, 不利于会计资料系统的健全, 从而导致了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麻烦。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企业为了保证其自身私有利益的发展, 开展一系列的偷税、漏税, 不能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人身财产安全损失, 导致其企业的非法利益的收入, 不能实现其企业核算体系的稳定发展。在其运作过程中, 不能确保会计信息材料环节的稳定运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是党和政府的正确宏观经济调控决策, 维护正常经济秩序, 防范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风险, 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基本前提。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掩盖了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预防会计失真的相关措施

为了确保会计真实性的提升, 我们要进行其会计失真预防措施的应用, 保证其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确保其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提升, 这样在实际工作中, 就能实行会计核算环节的有效运行。为此我们要进行会计从业资格环节的优化,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促进从业人员知识系统的更新, 以适应新的会计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保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以完善有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 避免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提供, 保证会计工作的稳定开展。确保单位负责人的指导思想正确, 法律意识的增强强, 避免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 而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 禁止。会计人员作假, 避免出现诸如“领导定格子, 会计填数字”的虚假会计信息。经济上, 会计信息是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依据.国家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要进行合理性规划, 以有效避免失真的问题。促进国家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 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出现。

为了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 我们也要进行造假处罚力度的提升, 确保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实现对造假者的追究, 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会计造假现象, 以有效避免会计造假信息的泛滥。目前来说, 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是不完善的, 少数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 故意伪造、变造、隐匿、销毁会计资料, 监守自盗, 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 为此我们要促进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 实事求是、具备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 熟悉法规、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缺乏钻研业务、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 以保证工程稳定发展。

四、结语

为了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升, 我们要进行会计工作系统的健全, 保证其内部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健全, 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摘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我们要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 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促进我国的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促进其会计数据信息的有效应用, 保证其经济决策的合理、科学性, 通过对其会计信息的有效管理,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 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分析,失真原因,应用方案,方案深化

参考文献

[1]黄福基.浅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1 (11) [1]黄福基.浅议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1 (11)

会计信息失真论文 篇5

作为国有企业,其真正的所有者是全体

人民,而股东大会只是受托者,这就导致国有上市公司产权主体的虚化,由于产权模糊,使其产生不了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特定环境下,代表所有者、管理者、职工的各类利益集团,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目标,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合谋造假。所以说,明晰产权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首要任务。

1.2违规成本低廉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成本低廉表现有二: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力度也不够大,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现行法律制度下,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几近于零。而政府也默认企业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况且他们还是打着发展地方经济、为民造福的招牌,只要不发生贪污、受贿之类的事情,就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对中介机构来说,主要处罚为罚款、暂停执业、吊销资格或刑事处罚,但由于现在还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中介机构继续参与造假的冒险行为。

1.3对政绩和利益的追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一些政府

和管理部门为了出政绩,盲目下达经济增长指标,并据此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的依据,考核时只看数字、不看实际,虚假数字应运而生。有些公司管理当局受利益驱使,违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编制严重失实甚至虚假的财务报告。如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目的有的是担心经营业绩不好而面临退市的危险,有的是想从股市中获得配股的巨额资金。面临公司利益的压力,会计作为经纪人和个体利益者都陷入了博弈论所描述的“囚徒困境”,最终博弈的结果是选择做假账。

1.4会计制度不健全近年来,我国为规范市场运作,陆

续出台或修改了一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规的出台严重

收稿日期:-09-21

作者简介:韩霞(1980―),女,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的教

学与研究工作。

文章顺序编号:1672-5190(2010)10-0039-02

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而且一些法律条文较粗,缺乏可操作性。成本项目规定得过多过死,成本计算过于繁杂,费用分配带有浓厚的主观性、随意性。主要表现在:①一般工业企业的成本项目,不论规模大小、行业差异,都机械地分为“料、工、费”几大类,没有突出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的特点,对满足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考虑得多,对满足企业管理要求考虑得少。②在成本计算方法上(材料或产成品),销售成本通常采取先进先出法或平均成本法估价,这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对存货估价不当,使企业利润虚增。③在费用计提和分配上,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人为地在产品之间进行多次迂回分配,凡此种种,假账真算,不仅耗费大量劳动,而且提供出来的财务信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利用价值不高。

1.5现行会计原则存在缺陷现行财务会计收入和费用的

确认实行应计制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费用,会计人员可以通过操纵这些项目来粉饰业绩或隐瞒财务成果。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必须贯彻稳健性原则,这给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带来很大的主观性,他们可以高估(或低估)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在很多领域,前期研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不能经过十几年来摊销,因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迅速诞生而导致目前的技术、产品过时,甚至一文不值。而传统的折旧方式的确适应机器工业时代,但是,在新经济时代,这种资本补偿方式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进步速度不断加快,带来极其迅速的无形损耗。因此,资本面临无法补偿的危机,于是就“饮鸩止渴”,不讲诚信,靠造假来吸引投资者,刺激新经济的发展。

1.6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是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

业道德,特别是政治素质较低,在工作中表现为识别违纪活动和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不强,更有甚者,为企业领导违反财经纪律出谋划策。二是业务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不能辨别真伪,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

1.7

信息不对称我国证券市场一般只对过去的价格信息

和过去的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买卖双方信息掌控的程度是有差异的,通常信息供给方掌握信息比较全面,而信息需求方对信息的把握并不充分。因此,公司的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及手中掌握的内幕信息进行财务报告粉饰或利用市场的不完备对信息披露有所保留。同时,由于缺少一个真正的委托人制度,会计诚信就失

40畜牧与饲料科学第31卷

去了动力和压力,会计造假就成为可能。因此,公司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会利用这些不对称的信息造假。

1.8独立审计未发挥应有作用在我国,股东大会并未真

正行使聘任会计师的权利,实际权力掌握在管理当局手中。有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因为某些原因或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有意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而本应是会计信息质量重要保障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了在竞争中争取客户,反而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管理当局勾结,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网络会计信息失真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4文章编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67-02

一、会计失真的表现

随着市场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会计实践中的非理性行为越来越多,个别领导和会计人员为了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制造假账,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情况有:乱挤乱摊成本、费用;做假账和账外账;以虚充实;挪用公款;隐瞒收入等,根据“领导的需要”设置账簿,成了个别人贪污腐败、个别企业偷漏税款、个别领导调控利润的工具和调节器,故意违反记账规则。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会计信息的扭曲。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不具备系统的基本会计专业知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参差不齐。

2.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动因。一方面长期以来,上级考察下级是否对经济活动管理中做出了成绩,主要以利润、产值来衡量,只要取得了利润或是产值,下级就取得了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提升,从而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另一方面,作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经济状况的主要途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着税务机关及其他会计资料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正是基于这种影响力,会计主体会因偷税或者促进股市融资等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有违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处理。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私人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屈从于管理者的意图,从而丧失职业道德,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导致会计人员受制于人,有名无实,成为单纯的记账员。会计人员本来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主要因素。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受聘于单位负责人,受控于企业管理当局,要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意义和目的,体现管理当局的意志,这必然会造成“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

4.成本过低,使造假者无所顾忌。会计人员在进行造假行为的时候,自身一般也会进行一个成本收益的对比分析,当他觉得冒险造假获得的利益远高于其可能付出的代价时,就会铤而走险。如企业为了向银行贷款时取得对方的信用,故意将应付账款不及时记账而达到隐瞒负债、争取多贷款的目的。还有的企业利用虚增费用,不计或少计收入以减少利润来达到逃避纳税的目的,由于查处力度不够,使造假者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在利益驱使下无所顾忌。

5.外部制度缺陷为违反会计信息真实性提供了条件。从会计信息管理角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一是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未建立财务公开制度,使许多企业将一切会计信息均视为自身秘密,这无形中使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得到了隐藏,给个别经手人以可乘之机,造假数字、假记录。二是会计基础工作抓得不牢。财政部门虽然在加强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强化会计人员教育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会计管理体系仍存在管理乏力的现象,后续教育不力,尤其会计制度改革中,新增内容较多,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是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法律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趋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也加大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同时立法的缺陷、漏洞和滞后,缺乏可操作性,导致监督和打击力度不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导致宏观调控与微观决策失误。从宏观看,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微观市场经济主体看会计信息失真,会给企业和经营决策造成方向和运作上的失误。

2.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发育。公平竞争、合法经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失真致使市场主体之间出现危机,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资源配置正常发挥,最终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会计信息失真,不但不能维护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的经济利益,还侵蚀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国家税收流失,还使企业丧失改善经营管理的机会,致使企业混乱、破产,失业人员增加,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再就业压力,影响社会安定,对国家财税法规的权威性是一种挑战。

四、加强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1. 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毒瘤。面对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会计理论开始关注其产生的原因和探索解决的途径。

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组织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注重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并重,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在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会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并且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全社会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尊崇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2.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切实完善企业法人管理机构,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变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者的依附关系,免除了工作中来自经营者的压力,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从会计人员“自律”抓起。会计人员在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外,还要有颗公正的心,一个排除利益干扰以信为本、以诚为先的职业道德,不能利用会计原则制造一些虚假信息,必须在职业生活中对自己的思想品质,思想意思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要把履行会计职责转变为自觉遵守道德行业准则。

4.加大惩处力度,严格财经纪律。一是从法律规范上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收益;二是管理部门以及执法部门要做到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杜绝讲人情和执法、司法腐败现象。在对相关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处罚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整治和规范,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其出具不真实、违背会计准则的财务报告,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另外会计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净化会计执业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真实性优劣。在一个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真实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不光靠会计行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而是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我们应当加强法制建设,以“德治”和“法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用道德规范武装会计人员头脑,杜绝不正之风,净化会计行业的环境。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受到重视并运用法律手段加以治理,但如果法律法规中对所要求的真实性含义不清楚,也没有明确承担财务会计资料真实责任的具体条例,这必然不利于运用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完善会计规范和同违反法规、蓄意造假的行为作斗争是同样艰巨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做好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必然能得到有效的抑制。

(作者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 辽宁沈阳 110000)

会计信息失真与信息披露 篇7

会计信息失真是国际上普遍存在和研究的问题。失真的会计信息, 即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国内多位学者曾出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吴联生 (2003) 从会计的信息生产、执行角度出发, 把会计信息失真系统地分类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 从而认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 也有客观方面。林钟高等 (1999) 将主观因素造成的失真被称为有意造假, 或会计舞弊;将客观因素造成的信息失真称为会计差错。唐松华 (2000) 、伍中信 (2006) 、杨雄胜 (2002) 则分别从会计信息市场、会计管制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分析。蒋义宏 (2003) 、吴水澎等 (2004) 则通过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判断标准的研究来界定“失真”, 如蒋义宏 (2003) 通过对上市公司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并从会计行为的结果出发, 提出准则的制定应遵循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结果理性”, 即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人决策, 并以此为标准评价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吴水澎等 (2004) 认为遵循“结果理性”的同时, 还要兼顾“遵循原则的程序理性”, 即会计程序应遵循会计原则。还有的笔者从投资者或投资中介的角度进行分析。

不过国内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规范的分析, 实证研究还屈指可数。结论有待于数据的进一步验证。而且, 对“失真”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会计信息失真有各方面的原因, 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如何把这些因素进行逻辑有序的分析, 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会计信息是企业的产物, 所以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企业本身出发。

根据现代契约经济学理论, 企业本质上是由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契约, 双方分别处于契约的两端, 各自拥有非对称的信息。代理人既是企业的经营者, 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提供者, 他们拥有相对的信息优势;而委托人只是企业的投资者, 他们处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外围, 只能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而使其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在获取信息方面处于劣势。由于双方都在不同的利益驱使下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所以代理人必然利用信息优势来获取利益。所以笔者认为,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以及由此引发的利益冲突, 或者从另一角度说是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不足。

我国的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即公有制企业 (国有企业) 和私有企业并存。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由于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和治理机制上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 在激励不足的现状之下, 还有一个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更深层的原因, 即内部人控制。张维迎 (1996) 进一步指出, 企业所有权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前者指的是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 后者指在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实际决策权。剩余控制权是一种隐性的权力, 所以它的配置和执行取决于产权性质, 产权的多寡影响控制权的大小。会计信息正是通过体现产权关系、计量经济利益, 为公司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林钟高等, 2004) , 规定着控制权配置的各个区间的边界。当产权对称时, 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有助于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均衡, 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当产权不对称时, 控制权会明显偏重于某一方, 导致“内部人控制”的出现, 此时, 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均衡将被打破, 博弈形同虚设,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对策

笔者认为, 由于企业及激励本身的缺陷, 在企业内部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的制。披露即是其中一种。披露包括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 其中后者是指根据国家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披露。披露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 使内部信息尽量多的呈现在报表或附注中。

针对会计信息不对称可能对投资者造成的危害, 国际会计界普遍实行充分披露的原则。会计披露是指公司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信息以公开报告的形式提供给投资者供市场理性地判断证券投资价值, 以维护股东或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报告的形式主要是文章开始提到的三种报表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及附注。报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年度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状况;附注主要是对或有事项、资产变动情况、证券发行情况等的附加说明。

充分披露原则是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 力求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披露质量主要从两个标准来评价:相关性和可靠性。前者是指会计报告应提供投资者决策相关的信息, 例如净资产价值、净利润、股利等等;后者指会计报告数字是真实的,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公允的, 报告数字不会被管理者歪曲或操纵。

参考文献

[1]、曹越、伍中信、张荣武, 产权范式的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会计研究》2006.7

[2]、唐松华,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必然性、影响因素、立场, 《会计研究》2000.3

[3]、杨雄胜, 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会计研究》2002.3

[4]、林钟高、吴利娟,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研究》2004.18

[5]、吴联生, 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 《会计研究》2003.1

论会计信息失真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利用信息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危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由财政拨款的做法。而投资主体也逐渐趋向多元化, 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经济单元—————企业, 也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来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在投资市场上, 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利高低诸因素来决定其投资, 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 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也就关系到能否实现利用市场来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后的有序流动。

2. 导致利税和其他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企业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借此为个人或小单位捞好处, 其结果是将原本应归属国家或集体的资产窃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承包者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虚报浮夸会计报表上的营业数额和利润以获得承包资金, 而另一些未将利润和个人收入挂钩的单位则隐瞒利润以逃避国家税收。此外, 在企业转换机制中, 一些企业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 从而改变了国有资产的真实比例和数额, 等于变相地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划为个人所有。

3. 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各种会计信息。如产品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成本;赊销政策的制定依据顾客的财务状况和以往的偿付款情况。了解这些情况也主要通过各种会计记录, 如果会计资料不实, 企业管理当局必定难以做出正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

4. 助长腐败之风, 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

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 它还是国家控制企业、企业的所有者控制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1. 会计管理体制不科学。

会计人员担负着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任务。既是企业员工, 又是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督者, 在此条件下, 会计人员不可能以“独立会计”的身份完全按会计准则要求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这样就使会计失去“独立性”和“公允性”,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所披露的信息不可能是真实的。

2. 企业的内控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内部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制度, 它是以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为总体, 采取一系列专门方法、措施和程序, 对所属控制系统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根据相关性原则, 对企业内部的单位之间及其职责相互牵制,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手段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评价, 而物资管理等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对存货进行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就不能维护资产的完整性,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不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 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过于马虎、简单, 各种错账不能及时被察觉和抑制, 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3.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和职业道德不良。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而生成的, 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 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 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 使会计信息出现失真。

4. 会计法规不完善和执法不严。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财务会计法规和制度。但从财务会计工作的社会实践来看, 法制建设还不完善, 有些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笼统, 可操作性太差, 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此外,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执法力度也是个大问题, 一些职能管理部门有法不依, 违法不究, 执法不严, 甚至存在权钱交易, 使得制造会计信息失真者有恃无恐。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 改变会计管理体制。

要建立有利于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会计管理体制。从全国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 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效果十分明显, 它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由于委派会计常驻所派单位, 因而可以将各单位财务年度审查、阶段抽查和随机监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极大地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尤其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中, 更有利于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 以便从制度上消除腐败现象, 促进廉政建设。财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当局, 因而财务管理者由企业总经理负责任命;会计管理服务的对象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 因而会计人员不必由企业任命, 可以由其外在服务对象来任命。

2. 逐步建立健全企业的内控机制。

加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 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约束机制, 完善基础管理制度。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 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职能创造条件。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 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作为一名财会人员, 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要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 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 一定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 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 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 做到自律、自重, 依法理财。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 都不丧失原则, 不图谋私利。

4. 完善会计法规。

完善会计法规, 就要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明确各种处理方法适用的场合和弹性区间, 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另外, 制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 篇9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一)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1、虚开发票。

主要指多开发票进行报销, 提高费用, 加大成本, 达到套取现金或骗税的目的;或虚开增值税发票、产品销售发票, 虚拟销售业务, 虚增收入和利润, 粉饰经营业绩;更有甚者使用虚假发票偷、逃、漏各种税款。

2、编制虚假预算。

一是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 人为调节成本, 调整工作量、实物量、工程进度等, 使各成本费用控制在开支标准以内。二是为了集团利益或一己之利, 在预算上大做文章, 造成企业的资产不实、经营成果虚假。

3、随意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

为了调节成本, 擅自改变折旧计提方法, 变更折旧费用, 将固定资产折旧作为利润的调节器。

4、收入、成本确认不规范。

收入、成本入账时间、金额确认不规范, 不能在利润表上反映当期损益。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1、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些掌握一定

权力的人牟取私利的工具, 通过做假账, 使某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得以蒙混过关。助长了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的发生, 严重掩盖了会计核算单位的真实经营情况, 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给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

2、导致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

目前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各项税金, 很多企业账面盈亏不实, 通过造假账、虚增支出、隐瞒利润等手段使账面亏损, 逃避国家税收。

3、资产账实不符。

如人为调节、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与实际不符;开办费、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等名不符实等, 这些严重违反会计原则的行为,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危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误导投资者与债权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一) 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1、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原因分析。

(1) 会计准则自身的不完善性。某些新经济现象的出现, 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 可能会由于其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而无法在会计上进行确认和计量, 从而导致了会计账面上的不真实, 提供了错误的经济信号,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许多新的经济活动的产生, 需要在会计规则上体现更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2) 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性。目前, 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存在不协调甚至冲突、矛盾的地方。企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为决策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税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税负, 培植税源以及引导社会投资等。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两者目的差异, 导致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 出现分歧。法规间存在不协调, 在这些法规指导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就可能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现象, 这就是所谓的“合法失真”。 (3) 会计处理的可选择性。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 它对会计原则和会计工作做出规定, 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但由于企业各自的具体情况不一, 准则只能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 而不可能制定得非常详尽。为留有余地, 常常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同时,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和不确定, 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新的行业, 有时会导致会计准则滞后于实践, 给企业会计行为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会计制度的这种可选择性, 给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2、会计信息失真的遏制。

(1)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以完整、准确、及时的方式向投资者及相关利益主体披露相关信息, 并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目前,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已大体形成,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使其更明细、更具操作性和更公平, 值得不断探讨。已颁布的法规多数是带有行政性、单项性。有的法规已不执行, 但未能出台新的法规代替, 或者在实践中已有新的做法, 未能及时形成法规对外公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对重大事件的规定显得不够明确、细致和完整, 商业秘密和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的界线仍不够清晰, 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需要加以补充和修改。 (2) 重新修正会计要素定义, 充分体现会计要素的质量特性。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方面都与会计原则存在着矛盾的地方, 无论是会计报告还是会计核算都没有完全按照会计要素的性质、内涵加以准确地定义并进行相应的规范。 (3) 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 已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社会对会计信息在时效、范围、质量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 必须不断完善会计法制制度、规范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行为, 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二) 假账存在的主要原因

1、领导的压力, 被动作假。

企业管理部门、企业领导人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 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以达到控制、占有或骗取国家及企业、出资人资产的目的。处于从属地位的会计人员往往被迫屈从于领导压力。职业道德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

2、利益驱动。

美国安然公司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隐瞒巨亏和营造虚假利润, 以期谋取不当利益, 中外相关行业存在着大量的这样的一丘之貉。

3、经营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松散, 会计人员的配备, 不仅达不到任职资格条件, 而且岗位分工不明确, 会计基础工作差, 甚至连原始凭证、记录都不全;财务工作流程无章可循, 财务工作随意性很大。重要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报告制度得不到履行, 从而使内部失控。

(三) 对人为会计假账的防范

1、依法治假, 重点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

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要责任, 也就是说凡会计信息质量出现严重问题, 首先应追究领导者的法律责任, 而且执法要严, 决不姑息迁就。

2、从会计缺乏独立性的角度看, 应借

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改革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发达国家的公司和其他机构中, 财务负责人由董事会任命, 负责公司或单位的财务工作。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只有经过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审核签字才产生法律效力和向社会公布。这些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通过会计委派、会计报表审核使会计工作相对独立, 减少对经营领导者的惟命是从,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所有者的权益, 促进经济良好运行。

3、完善虚假信息发现机制, 较快地揭露假账。

根据以往影响较大的会计假账案经验, 必须重视上市公司的治理, 加强监管。首先, 对上市公司应建立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会计信息重点监控制度。其次, 根据行业经营的可比性, 建立异常会计信息的重点监控制度。通过建立行业定量分析系统, 并辅助以现场检查等手段, 从异常的会计信息中, 较快地查出假账或违法行为。

4、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 强化培训。根据不同会计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按岗施教,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使会计人员都符合岗位要求。同时, 要使会计人员严格履行法定责任, 忠于职守, 坚持原则。对于会计人员有意造假账, 造成危害的, 追究其法律责任, 并永不准许在会计岗位任职。

三、强化会计外表信息披露注意的问题

(一) 严格遵循重要性与充分性结合原则

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不同的表外信息应选择不同的披露方法, 对重大事项应充分、详尽地披露, 对一般事项则只需简略说明, 否则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反而容易使信息使用者无从下手。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则要求披露的信息要尽可能系统、完整, 否则信息披露的遗漏或疏忽会造成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误解或费解。由于表外信息内容繁多, 涉及面广, 资料收集相对困难, 有些信息的取得有违成本效益原则, 因此, 信息披露应围绕信息用户需求, 遵循重要性与充分性相结合原则, 确保信息准确、及时、有效。

(二) 严格遵循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结合原则

对同一事物, 人们的观点也往往不一致, 各自表现出的喜好也大相径庭。而企业在披露表外信息时往往不以用户或其他利益相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 于是, 讲成绩过于夸张, 预测未来总是“前途一片光明”;而谈到问题则含糊其辞, 遮遮掩掩, 以至于那些已陷入困境、濒临破产的公司, 也总给人一种“并非很糟”的印象。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制定一套规范的表外信息披露制度, 对某些重大信息要强制披露, 以保证表外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降低用户信息风险, 而对自愿性披露的信息, 也要加以引导和鼓励。

(三) 提高表外信息的编制质量

表外信息披露质量的好坏、数量多少, 不仅取决于企业财务人员对会计准则、财务制度及相关法规的理解程度, 还取决于他们对表外信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 财务人员必须充分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努力提供自身专业技能, 不断提高表外信息质量。披露表外信息时要做到计算准确、用词恰当、重点突出, 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的经济事项的披露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以便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披露盈利预测等信息时, 假定条件充分, 编制和推理过程要严谨, 运用方法要恰当, 要做到实事求是, 客观公允, 不任意夸大盈利能力。

(四) 明确披露虚假表外信息的法律责任

追究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责任者的法律责任并予以惩罚、制裁, 是遏制虚假表外信息编制、公布的有效手段。但是, 表外信息从编制到公告要经过诸多环节, 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监管机构、信息媒介直至其他信息使用者。要使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法律责任在这些环节被分担, 并不是一件易事。而司法机关采取的所谓“深口袋理论”, 即由最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一方来担当无限连带责任, 而责任的承担尤以经济赔偿为多, 使虚假、误导表外信息的过失的大小与实际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相配比, 纵容了信息提供者弄虚作假、欺诈等行为的发生。

摘要:文章从会计信息失真的表象开始分析, 并逐步深入, 对其原因及对策提出看法, 就会计失真问题的危害性做出简要说明, 同时从制度和人为原因上分析, 对其控制进行讨论, 发掘会计信息披露和会计师行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参考文献

[1]、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1 (4) .

[2]、武巧环.会计信息质量浅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10X) .

[3]、张文标.强化会计表外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研究, 2004 (2) .

论会计信息失真 篇10

1.1会计原因

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 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 加之会计人员工作量较大, 往往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从而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1.2业绩原因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主要来自政府的委派和任命, 而政府对企业经营者主要的监督和管理方式是签订“目标责任书” , 为了保住职位, 难免就会产生粉饰会计信息的动机。同时企业的会计人员主要是由经营者直接聘任的, 工资报酬由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人员工作目的的惟一性, 于是企业的利润便成了“厂长利润”、“经理利润”, 而不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

1.3监督原因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只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 无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能;企业外部虽有许多监督机构, 但各有取舍, 没有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具体全面的监督, 未能形成一个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整体监督的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以及出于商业的目的, 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 如“银广夏事件”就涉及会计师事务所, 这样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1.4企业原因

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 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位缺乏相互制约, 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 虽然内部控制制度俱全,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 致使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出纳与会计串通一气, 坐支现金、白条抵库、原始凭证不合法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现象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1.5政府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还是直接管理企业, 对企业指手画脚, 结果往往使企业领导随着政府转。

2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2.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 加强会计人员政治素质的培养 。

会计人员必须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廉洁自律, 正确对待功、名、利, 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参与日常管理和经营决策中做到公正无私, 才能在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时做到一身正气, 才能在对待重复繁琐的本职工作时做到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除加强自身学习外, 单位应经常组织财会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先进事迹以及反面材料, 加强政治教育, 杜绝各种政治事件、案件发生。

(2) 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

目前, 许多会计业务人员只局限在记账、算账以及报账的范围内。而新型的市场体制的建立, 要求着眼于在职教育。在完成学历教育、取得会计任职资格以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法规的变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需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2.2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

对单位主要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 全面负责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监督企业经营成果, 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 铲除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2.3发挥企业外部会计监督制度作用

财政部门 、注册会计师、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要做到齐抓共管, 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 要坚决依法处理, 并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以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会计师事务所要独立承担审计责任和风险, 消除行政干预审计;对出具虚假审计结论的机构应吊销其营业执照, 并对有关责任人做出取消其执业资格的处罚, 造成严重后果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以提高中介机构的社会责任, 让失真的会计信息难以过关。

2.4政企职责分开

政府使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如在完善业绩评价机制方面, 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指标, 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 从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程度、环境保护程度、产权保护状况等方面综合考查。在改变激励措施, 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方面, 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 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总之,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加强与改进,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 使国内会计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符合信息时代对经济信息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培根.维护会计信用的若干思考[J].财会研究, 2003, (7) .

上一篇:写作积极性下一篇:IT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