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战略

2024-08-25

振兴东北战略(精选十篇)

振兴东北战略 篇1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领导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识薄弱。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上“遵从”的还是“传统”的经营理念, 对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要运用知识产权来提升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反观这一现象形成的连锁反应: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来提升和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意识和能力薄弱, 无法形成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而在已经申请知识产权 (专利) 的部分企业调查中, 在已授权的1872项专利中, 企业实施转化的有1433项, 实施转化率为76.5%, 其中发明专利179项、实用新型1060项、外观设计194项, 分别占总量的12.5%、74%和13.5%。发明专利在已实施的专利技术中所占比例相对于在专利申请总的比例又降低了4.7个百分点。通过实施转化, 2006年东北老工业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专利完成工业产值163.8亿元、增加值75.7亿元, 分别占全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2.2%和1.9%。

2.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销售战略严重脱节。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属于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子战略。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由于企业经营方式的进步及情报的高度利用, 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战略性因素不断被强化。但是, 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数企业没有将知识产权战略视为企业经营战略, 造成了严重脱节。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中, 结果半数以上的企业都将“产品质量”作为首选, 排在第二、三位的依次是“营销手段”和“售后服务”;而对反映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几项指标:“专利产品和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品牌影响力”和“保密”等的选择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3.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尚未发挥。

主要是在明确产权归属、激励发明、解决纠纷、知识产权运营、无形资产评估等制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缺乏有效调动发明人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在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中, 对知识的生产起着激励和保障作用的是知识产权制度。制度不完善, 影响了知识产权战略作用的发挥, 阻碍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运用。

4. 缺乏健全的法制环境。

法制环境是知识产权制度得以公平和有序发展的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与否, 执法体系的严密有力与否, 对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平稳有序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缺乏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地方立法, 知识产权执法体系不够完善, 保护不力、执法不严也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的原因分析

1. 对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属于无形资产范畴, 它同设备、资金和生产资料一样, 共同构成企业的无知财富, 并且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重视有形资产, 忽视无形资产的现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产权本身存在认识不清。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在一些信息不通畅,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中, 包括企业领导者在内的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甚至对知识产权“一无不知”, 可见,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对知识产权财富权力及其无形性的认识不足问题。 (2) 对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方向存在认识误区。目前, 关于知识产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及国家、企业走自我创新道路的重要性认识还是很充分的。然而, 用什么样的知识产权战略来发展知识产权还不明确。很多人鉴于历史经验认为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 先后成为主要强国的国家, 其工业化过程基本上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企业走模仿的道路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历程, 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 企业生存面临严重挑战, 要想迅速积累资本, 保证利税和就业就必须允许和鼓励模仿企业大量存在。其实在中国已加入WTO且TRIPs协议对我国已经生效的国际形势下, 中国已不可能学习日本、新加坡等国在经济发展初期的一些做法了。企业在全球经济框架下要想真正地生存, 必须找准途径进行创新。如果采取较低标准, 只能导致国家责任的产生。当然, 对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来说, 技术模仿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但关键是要对模仿、引进的技术能够消化吸收,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一定的再创新甚至再输出, 培养技术能力, 为将来的自主创新积蓄力量。 (3) 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存在认识误区。知识产权的主体是创造知识产权的, 只能是企业与个人。但是, 由于中国目前的市场状况及体制状况, 尤其是在受计划思想较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政府的服务变成了干预, 且效果不够明显, 于是存在两种不端正的态度:一是创新完全是企业的事, 忽视政府对企业的引导, 结果没有政策有力的扶持与规范, 创新总是很艰难且无法实现突破;二是认为政府是知识产权的主体, 企业过分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和资金, 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果政府下了大力气却没有什么成效。 (4) 对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存在认识误区。很多人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量少的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在生存线上挣扎, 无力进行创新。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没有自主创新,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历史时期, 粗放型传统经济模式要转变为集约型的知识经济模式, 资源、能耗型企业要逐步淡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 高新技术企业将起到中国经济的脊梁作用。

2.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源头不足。

增强创新能力, 拥有知识产权, 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源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普遍自主创新能力偏低, 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并占据比较优势的企业凤毛麟角, 大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源于“引进”, 技术依赖严重, 并且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状况不够理想, 在发明专利领域还是一片空白。这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资源型传统行业, 并因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 产品利润率低, 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多数企业在维持核心产品或技术竞争力, 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方面, 依然主要考虑产品质量、营销手段、售后服务、产品价格等因素, 这也进一步限制了企业产品研发和品牌战略投入, 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产出量的提高。企业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能力不足。从比较优势、经济节约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方面来看, 引进技术也是当今企业获得技术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真正能够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引进的类型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再创新问题。调查结果表明, 东北老工业基地六成多企业在技术引进时仍以引进机器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 纯技术引进的企业不及三成。这种引进技术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 给本来资金就不充裕的企业“雪上加霜”, 而且也给企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问题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技术人才和资金缺乏, 有近1/4的企业对引进技术的使用仍停留在原始层面;只有较少数企业能够进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差, 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情况进行技术调整、改进和再创新, 这种对引进技术消化不良现象必然导致企业对引进设备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将加剧重复引进, 而重复引进又加剧了消化不良和企业资金的大量占用, 如此循环往复, 使部分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受制于人的怪圈, 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3. 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奇缺,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指导科研开发过程及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和经验还相当不足。根据调查发现, 东北老工业基地六成以上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或人才市场缺乏此类人才。这既是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发展滞后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践的一个印证, 同时也是企业对职工知识产权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的一个客观反映。在对“企业近3年参加过知识产权培训活动的人数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的调查中, 比例在5%以下的企业占了49.0%, 10.0%以下的企业占了83.2%, 可见企业在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方面的工作漏洞很大。当然, 也有一些企业回答不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原因是“企业重视不够”和“配备后起不到应有作用”。然而, 在一定程度上讲, “重视不够”和“配备后起不到应有作用”也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乏的一个反映。没有专业的人才, 所以不甚了解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 结果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不够”;没有专业的人才, 企业即使配备了“专职人员”, 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也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于其他发达东北老工业基地区的重要原因。

4.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外部环境不完善。

(1) 知识产权竞争不是在同一起跑线。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攻势日趋激烈。发达国家扩大对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跨国公司运用知识产权市场策略削弱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发展构成非常不利的外部竞争环境。从法律角度看, 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知识产权权利人通过法律赋予的专有权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并依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其经营战略的一部分, 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不公平竞争的局面。对发达国家而言, 他们凭借自己超强的科技实力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掀起全球范围内的“跑马圈地”高潮, 阻碍发展中国家获取和分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目前,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遇到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壁垒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制造的知识产权“陷阱”, 在本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企业产品很少的利润中, 还要付给发达国家企业一部分专利费用, 削弱了企业的资源和低成本优势。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舆论炒作降低中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声誉, 进而打压中国竞争对手, 从而制约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知识产权权利滥用行为。他们通过搭售、拒绝许可、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过高定价、共谋垄断、滥发警告函或滥用诉讼权利导致商誉损害等行为来实现。另一方面,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甚至是将其还未在国外通过合法程序的技术标准在中国推广运用, 从而获得“事实标准”的地位。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 经验积累不足, 发展水平受限。1474年, 在商品经济和世俗法律都较为发达的威尼斯, 世界第一部专利法诞生。这种立法方式彻底改革了欧洲中世纪由君主“恩赐”特许权的传统做法, 开创用成文法定来规范与保护知识产权之先河。尽管西方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诞生较早, 但是, 真正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还是二战以后的事。建立这样一个体系英国用了300多年, 美国用了200多年, 日本用了100多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 而人们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则更晚, 大致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也就是最近的4年时间。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一个行政和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用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几百年才完成的事, 知识产权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在所难免的, 这其中自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认识与完善的工作要做。

同时,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成熟,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 市场竞争机制及社会信用机制还不够完善,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导致中国及知识产权发展的利益平衡思想还没落到实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内区域发展也很不均衡。

(2) 缺乏专业人才。我国知识产权专门人才培养比较滞后。近些年, 我国也在加大力度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并提出“科技立国”“人才立国”等国家发展战略。尤其对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等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但是,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 不会重视了就一蹴而就, 我国目前的科技创新教育体制与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亟需的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还非常缺少, 尤其对于我国重视较晚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更是比较滞后, 造成了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工作专门人才匮乏和社会对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意识普遍淡薄的不利局面, 从而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也影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产权制度的发展。 (3) 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无论是从国际范围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实践来看, 还是从知识产权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性质来看, 都无一不在表明: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支持对知识产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 政府对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够是影响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出台的一些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最关键问题。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中, 最大的障碍还是观念淡漠、资金不足与人才匮乏问题:一是对整个社会民众知识产权观念政策引导不足;二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资金的支持不够;三是对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政策缺位, 人才市场建设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是知识产权制度得以顺畅运行的联系和纽带。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水平低, 服务体系不完善也是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因为知识产权申请、审查的技术性要求很高, 因此, 一个国家 (地区) 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提供服务的水平质量好坏与否, 对当地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知识产权活动的活跃程度紧密相关。

三、逐步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知识产权

1. 确立明确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这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设计的前提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知识产权战略的设计不能是盲目的, 必须有一个现实的、可行的目标, 然后以这个目标为核心展开战略部署和资源准备。对于黑龙江省企业来说, 应当把目标制定得高起点, 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时, 应该把自己摆在国家竞争的焦点位置, 不应只关注国内市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部门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 知识产权部门、研发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要紧密结合, 研发部门根据研究现状和技术的发展申请知识产权战略的立项,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部门根据立项, 检索相关信息资料如专利文献, 同时, 市场部门向知识产权部门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 知识产权部门就该立项的可行性作出判断, 并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结合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确定适合自身、同时适合市场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更要利用市场反馈信息不断调整知识产权战略, 使制定出来的知识产权战略不会与市场脱节,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企业注入极大的生命力, 使企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2. 实施专利保护战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发展的护身符。

应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施专利保护战略。 (1) 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在企业中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机构, 建立专利信息中心收集专利信息,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网, 通过专利信息中心, 对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专利作分类管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统计表明, 每年新技术发明创造的90%以上都会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 所以, 可以不断地更新专利资料库, 对相似技术进行排查并通过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侵权分析, 在不构成侵权的情况下, 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为创新项目提供方向, 保持研究开发中的合法性。 (2) 使全体员工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全面提升所有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将其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成为日常的工作准则, 使公司从决策者到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常识, 全面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 提高专利申请率并设置专利网战略:对每一项创新方案都申请一项专利, 并在基本专利的周围设置大量原理基本相同的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专利, 并且技术开发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因此, 当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自主专利权时, 应通过不断改进原有技术而获得网状的专利保护范围。如日立、东芝、松下等跨国企业对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及骨干产品在其开始投产之前往往申请数百项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又如我国的海尔公司在2002年就已申请国内专利3000余项, 平均每天就有2个以上的新专利问世, 其开发的海尔小小神童即时洗的微型洗衣机第一次申报专利就已达12项, 在先后推出了九代产品后, 前后已获得国家专利26项, 从外观到内部结构所有新技术的应用都通过专利申请方式获得了市场保护。华为公司在2003年申请专利1551件, 国外专利累计划内达426件, 中兴通迅2003年申请专利640件, 华为、中兴在全国IT领域专利申请的总量中占了半壁江山, 华为在3G的研发过程中, 申请了近1000件专利, 90%以上是发明专利, 在数字电视领域方面, 康佳及创维正努力突破跨国公司的专利包围, 申请了一批核心和外围专利。

综上所述, 由于改革开放及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的优秀企业已被以世界五百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视为强有力的对手, 他们利用我国的一些企业具有市场份额高, 跟随主流技术, 没有专利积累的特征, 向我国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好的企业发动知识产权攻势, 进行打压, 对此, 应综合应用知识产权策略进行防守反击, 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并在全球经济的条件下依法维权, 进行公平竞争, 共同探寻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中外双赢之路。

摘要:现阶段, 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 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甚至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我国必须实施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战略, 从国家、行业、企业、人才等几个方面综合立体地推进, 建立具体目标, 在国际竞争中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武器, 全面维护公平竞争, 提高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法

参考文献

[1]颜祥林, 许华安, 朱庆华, 曹明.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与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美章.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J].知识产权, 2004, (1) .

[3]杨兴宪.加强专利战略研究构筑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5) .

[4]徐明华.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3, (8) .

[5]李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学术交流, 2007, (8) .

振兴东北战略 篇2

关键词:精准减贫;

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届时农村的绝对贫困会暂时消失,但贫困问题会一直存在,扶贫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重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位列我国七大发展战略的第4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1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乡村振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农耕文明的区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1.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gdp已然超越日本,占美国gdp7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户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城乡一体的全面发展。

1.3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乡村振兴,将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高效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始终确立以人为中心,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兴家园,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1.4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

2精准减贫下乡村发展的总要求

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国依然要砥砺前行,大力实行减贫政策。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要求得到了显著升级。由抽象的“生产发展”升级为层次更高的“产业兴旺”;

由要求一般的“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升级为要求更高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由不作效果要求的“管理民主”升级为富有成效的“治理有效”。现在的总要求赋予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水平、更高需求的新涵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精准减贫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3.1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积极贯彻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推进精准减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精准减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2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47%,已经接近65%-70%的城镇化顶峰。然而由于人口巨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13.3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耕地质量较低。因此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美国式单一的大規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精耕细作之路。因此,乡村必须保证适度人口。但是由于乡村发展不景气,而城市变化巨大,迫于生活压力和房价的剧增,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大大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大量集中至城市,城市发展又面临新的“城市病”。城市与乡村是鱼水关系、血脉相融、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均衡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因此,应该转变“以城统乡”的思路,更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位置,让广大乡村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3明确土地承包期限

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30年”,这一利好政策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农业投资人的兴趣,让其放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有底气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做好长远规划,对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提升意义重大。同时,有志青年不必漂流在外,在乡村就可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3.4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当前,传统的农业理念、经营方式和种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通过渗透融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5明确乡村治理体系

明确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部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基层“苍蝇式”腐败问题严重,成为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自治”上,要创新村民议事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法治”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树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6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

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当前,乡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呈现“386199”的特点,发展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较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三农工作队伍人才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把“懂农业”放在第一位,切中“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本领恐慌的要害;

同时,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乡村扎下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本质属性,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农村职业学校校长队伍,要引导种养能手的农民工返乡,鼓励大学生和涉农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开创新天地。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主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需求。只有乡村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只有乡村实现小康,中国全面小康才能得以落实;

只有发扬乡村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才能永续传承。因此,乡村兴,国家兴。

参考文献

刘少奇部署控制东北战略 篇3

蒋介石三邀毛泽东毛泽东毅然赴重庆

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向延安发了一封紧急电报:“延安毛泽东先生钧鉴,倭寇投降,和平世界永久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将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8月20日,蒋介石又发急电,措词更加恳切:“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欠然……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辛,悯怀人民之疾苦……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

3天后,即8月23日,蒋介石第三次急电:“……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期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中国共产党洞察一切,深知蒋介石的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毛泽东不来就可以宣称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责任一股脑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应邀来重庆,则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也为了在争取和谈的过程中揭露蒋介石的真面目,在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邀请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毅然决定于8月28日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

刘少奇受命代主席首要任务控制东北

1945年8月27日,在毛泽东离开延安去重庆的头一天,中共中央正式向各中央局、分局发出电报通知:在毛泽东赴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并增补陈云、彭真为书记处候补书记,以加强中共中央的领导力量。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向党中央作了交待,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关了或杀了,那就由刘少奇来代替我。”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一项英明的决策,对蒋介石是一种无形的震慑。就是说,一旦毛出了意外,中共中央仍然有着坚强的领导集体。

毛泽东赴渝谈判前,同刘少奇长谈了一天一夜。毛说:“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的胜利越大,人民群众活动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

毛泽东离开延安后,刘少奇信心百倍地肩负起主持中共中央的全面领导工作,他准确地分析形势,作出了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密切配合重庆谈判。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率先控制东北,中共中央虽已派兵进东北,但由于路途遥远,通讯中断,挺进东北的几支部队出关后便跟延安失去联系,直到毛泽东赴重庆前夕,中央仍不明确开往东北的部队情况。

苏联军队会不会碍于苏联政府跟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不同意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刘少奇在琢磨着这个问题,认为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但不管怎样,中共军队挺进东北,不能取决于苏军的态度,挺进东北的决心,不能有丝毫动摇,应继续加紧调集部队和组织干部开赴东北。

9月1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指定中央山东分局抽调4个师,计2.5万至3万人,由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统一指挥,分散经海道运送东北。

9月7日,刘少奇指示中央华中局,立即抽调一批东北籍干部分别集中,指定负责干部带队往山东,由山东分局负责送往东北。

之前的8月中旬,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奉命率分区主力部队开赴东北,于9月6日进驻沈阳,组成了由曾克林担任司令员的沈阳卫戍司令部。这是第一支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由于孤军深入,他们迫切需要得到中央指示,可偏偏电台功率低,出关后便不管用了,怎么摆弄也跟延安联络不上。正在犯难之际,他们获悉红军驻东北的前线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正要派代表飞延安,同中共中央商谈问题。曾克林征得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同意,于9月14日清晨搭乘苏军送其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的小型军用飞机飞往延安。

这架小型军用飞机于当日上午11时许,降落在延安东关机场。贝鲁罗索夫中校一下飞机,就去拜会朱德总司令,向朱总司令正式转达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的意见:在苏联红军退出东北之前,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均不得进入东北;已到沈阳、大连、长春等地的八路军,必须请朱总司令下令这些部队退出苏军占领地区;苏联红军不久将撤退,届时中国军队如何进入东北应由中国自行解决,苏方不干涉中国内政。

这显然是苏联政府的意见,不可等闲视之,朱德立即将情况告诉刘少奇。

1945年9月14日,延安王家坪。由刘少奇紧急召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下午1点准时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高岗、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

刘少奇看与会人员都到齐了,便让工作人员将在隔壁窑洞休息的曾克林领进会议室。刘少奇拉着曾克林的手,向大家介绍道:“这位就是我们第一批出关的先锋官曾克林同志,现在请曾克林同志谈谈他们出关的情况和目前东北的现状。”

曾克林说:“我们翼热辽军区第16分区接到向辽宁、吉林进发的命令后,于8月16日出发,由我和分区副政委唐凯率领,共4000人……,’

“部队发展情况怎么样?”朱德迫不及待地问道。

“非常迅速!”曾克林说,“我们一到沈阳就与抗联冯仲云取得了联系,抗联的同志利用广播电台转播了八路军接管沈阳的消息,并宣传我党的政策。我党埋伏的地下党员和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纷纷前来接头。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重要情报,使我们得以迅速摧毁、解除了大批敌伪势力的武装。目前,部队已扩大到3万多人。”

“3万多人!”任弼时惊笑道,“不到一个月,就扩充了八九倍!”

“我们这着棋是走得太妙了!”张闻天望着刘少奇笑道。

“武器装备和后勤供应情况如何?”朱德又询问道。

“我们接管了大量仓库,军火、粮食、被褥,什么都有,我们都换装了……”曾克林兴奋地说。

“你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彭德怀笑道,“发大财喽!”

刘少奇道:“蒋介石也在竭尽全力向东北调兵,同我们争夺这块战略要地,虽然慢了一步,但是他有美国老板撑腰,飞机、轮船、火车,比我们的‘11号’快,我们必须赶在他们的前面,即使不能独占东北,也要牢牢控制和巩固我们在东北的主动权……”

经过讨论,政治局委员一致同意将战略重

点放在东北,力争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对苏联方面要求中共军队撤出沈阳、大连、长春等地的问题,刘少奇说:“可以采取几种方法,一撤名义;二撤小部分到乡下,主要部分仍留沈阳;三从沈阳至营口、山海关,把撤退闹得轰轰烈烈。三种撤法都用,公开撤,秘密又去。但冀热辽军区所辖的热、察是抗战以来八路军的活动区域,不能撤出。由山东派4个师到东北,还是去,方针还是争取东北。为了照顾苏联与蒋介石的外交关系,组织武装名义上不用八路军,但又必须使群众知道是八路军。”

会议从14日下午1点,一直开到15日凌晨。最后,刘少奇提议,为实现控制东北的战略决策,加强东北的领导,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立即奔赴东北开展工作。这项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第二天早晨,新的中央东北局领导成员彭真、陈云、伍修权和增派的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便同贝鲁罗索夫、曾克林一道,乘苏军的那架小型军用飞机飞赴东北。

就在彭真等人飞抵沈阳的第二天,中共中央为了进一步加强东北局的领导力量,又作出决定,增派李富春、林彪、罗荣桓、张闻天、高岗赴东北工作。

三天后,即“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那一天,抵达沈阳的彭真、陈云等东北局领导成员,住进了张作霖的大帅府,开始指挥各路大军出关接收东北主权。

黄克诚建议增10万重兵刘少奇决心进军东北

1945年9月15日,刘少奇接到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由淮南发给中央的电报。原来,在日本投降不久,黄克诚奉命率三师主力一部,由苏北开赴淮南津浦路西,与新四军二师会合,以阻止国民党桂系部队东进。当黄部赶到淮南津浦路西时,国民党军已抢先一步接收了津浦路沿线徐州、蚌埠等城市。黄部在淮南停留一段时间,便又奉命返回苏北。在回师苏北途中,黄克诚在华中局机关看到了中共中央转发的曾克林向中央汇报东北情况的电报,知道我军已有少数部队进入东北。黄克诚请时任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给中央发电报,建议中央立即派10万大军到东北,不管苏联红军同意与否,要决心进军东北。

饶漱石不同意发这个电报,说要发以你个人名义在三师电台上发。但三师电台功率低,直接发报给延安难度大。最后经饶同意,黄借用华东局电台,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军委发电报,提出他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和建议:

一、蒋介石对和平谈判毫无诚意,只是以此作为欺骗人民、麻痹我军和拖延时间之手段,因此我们不能对和谈抱有幻想,应当立足于打,在与蒋和谈的同时,应集中精力准备决战。

二、取得连成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因此在军事部署上,建议尽量多派部队去东北,至少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东北总根据地,支援关内作战。

三、关内以晋、绥、察三地区为第一战略根据地,以山东地区为第二战略根据地,集中主力消灭敌人。其他各地区则作为这两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局部决战胜利。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四、为执行上述方针,建议从山东调3万至5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3万至6万人去山东。 刘少奇深知黄克诚其人,不仅能征惯战,而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颇有真知灼见。中央虽已决定派部队到东北,但至今还没有人提出要派10万大军,黄克诚不但首先提出派这样多的部队,而且连调动部队的具体方法——山东主力去东北、华中主力去山东,都想好了,这不能不引起刘少奇的高度重视和深思。

毫无疑问,黄克诚的建议对刘少奇下决心立即派重兵进军东北,并改派林彪去东北,肯定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从9月15日夜以后,刘少奇先后给重庆中共谈判代表团、给山东分局、华中局以及林彪的电示和电令中可以看出,黄克诚的建议已被他采纳。

刘少奇确定新战略向北推进南防御

此时,向全党全军提出新的战略方针,以指导各解放区、各部队的统一协调行动,已是迫在眉睫。

9月15日晚,刘少奇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向各中央局下达指示:目前我党的任务,就是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强大力量。现在最需要的是派遣大批军事干部到东北,华北、华中应派遣100个团的军事干部,从班、排、连、营、团到事务、政治人员都配齐,迅速陆续前去东北。100个团干部的分配为华中20个、山东30个、晋察冀25个、晋冀鲁豫25个。

9月17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给重庆中共谈判代表团的电报,提出全国战略方针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否则我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提议新四军江南主力立即转移到江北,从山东、华中抽调10万至15万人北上,以控制冀东、热河。

中共谈判代表团当天就复电,完全同意力争东北的方针。9月19日,中共谈判代表团又发来电报,除再次表示完全同意延安中共中央确定的方针,并提议:在此工作紧张时期内及政治局人员分散各地的情况下,全权委托中央书记处、中央主席及代主席,行使中央政治局职权。

接到中共谈判代表团9月19日电报后,刘少奇当天就召集政治局会议,讨论战略方针、军事部署。

刘少奇首先在会上发言:我们今天的方针,是力求控制热、察两省,控制东北。全党全军的任务应向北发展,南方可采取防御。要赶快动作,利用时机,控制张家口、山海关,使蒋介石军队从陆路进入东北不可能。准备11、12月在冀东屯集5万兵,在苏军撤退时宣布八路军进东北。开进东北15万兵力,东北内部再组织20万武装,枪支弹食都搞好,我们就能控制东北。

会议结束已到深夜,刘少奇回到窑洞,顾不上休息,又字斟句酌,一连起草了3份电报,连夜发出。

第一份是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全党的指示,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第二、第三份电报是给毛泽东、周恩来的。一是向他们汇报几个战略区领导人的调配情况,二是提议长江以南部队迅速全部北撤并以此作为向国民党谈判的一个让步条件。

毛泽东、周恩来连夜发来了回电,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部署。

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中共华中局改为华东局

1945年9月20日,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两个指示电。第一个是发给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的,要山东分局紧急行动,迅速组织山东主力部队赴东北,时间紧迫,越快越好,并望罗(荣桓)、肖(华)能很快到东北。第二个是发给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并新四军军长陈毅的。刘少奇指示他们从江南、皖中撤出四、五万人,以此加强苏北、皖东,苏北、皖东主力应即迅速向山东开进,以使山东部队能迅速向东北开动。

就在这一天,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团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名

义正式向山东、华中的军事指挥员下达命令:命山东军区派3万基干兵团,限电一星期到乐亭、秦皇岛一线登陆,协同冀热辽军区扫清冀东的伪顽军;命令新四军抽调3.5万基干兵团,限电到后20天内在鲁南蒙荫地区待命。

9月21日,刘少奇电示彭真、陈云,提出进入东北的部队统一用东北人民自治军名义,以便组织大规模的正规军。

这样大规模的军队调动,由于任务紧急,时间急迫,组织工作繁重,交通工具奇缺,行动的实际进展很难尽如人意。为不失千载一时之机,刘少奇决定采取断然措施,9月29日,他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下令山东、东北军队领导人:山东部队和干部,如从陆路进入东北,两个月也不能到达,那时国民党军队必将进入东北,所以必须不顾美舰巡逻,在胶东和辽东立即采取确实办法,用全力组织渡海,再不能容许片刻迟缓,要在20天至1个月内,渡过3万部队和干部,这是目前决定一切的一环。

刘少奇仍不放心,第二天他又追发中央军委电令,提出更严厉、更严密的部署:(一)令万毅、吴克华立即带电台及工作人员,到海岸附近去与胶东秘密联络,接引部队和干部过海;邹大鹏立即带电台到庄河貔子窝一带与胶东联络,收集船只到胶东接运部队,并筹集粮食;肖华应立即过海,以便指挥全军渡海及渡海后的部署;伍修权立即到旅大与苏军言明我军行为,并与万毅、吴克华、肖华联络。上述人员至渡海任务全部完成,不得擅自离开。(二)胶东指挥机关立即迁到海岸附近,与万、吴、邹、肖取得联络,全力组织渡海。(三)美军于今日在天津一带登陆,我军渡海行动不能因此停止,应利用晚上分散上船,一晚到达旅大口处苏军防线内,再沿辽东海岸东行或北行至适当地点登陆。(四)渡海行动如此迟缓,已是大错,如不立即补救,将逃不了历史的惩罚,望坚决完成此任务。

新措施果然立竿见影,部队移动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率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第七师大部分主力部队转移到山东时,刘少奇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指示,由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陈毅任军长兼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下辖5个军区;原中央华中局改为中央华东局,饶漱石任书记、陈毅任副书记;另在苏皖地区组成华中军区,张鼎丞任司令员、邓子恢任政委;原华中局改为华中分局,受华东局指挥,邓子恢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及时地、不失时机地将分散在南方国民党心腹地带的兵力迅速地集中到江北,避免了被敌各个击破的危险。

毛泽东回延安后住院疗养刘少奇继续主持中央工作

毛泽东去渝,预定10天返回,后来在重庆竟住了44天,于1945年10月11日下午才飞回延安。

由于连续奔波操劳和谈判时高度紧张,毛泽东回延安后感到身体疲乏,周身不适,睡不着觉,有时躺在床上浑身发抖、手足痉挛、冷汗不止,只得于1945年11月初住进医院边治疗边休养,一直到12月下旬才出院。在这段时间里,刘少奇继续担负起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以便让毛泽东安心休养。

这时,国民党原驻九龙由石觉任军长的全美式机械化部队第十三军、原驻越南的半机械化的赵公武的第五十二军,共7万余人,已海运到秦皇岛登陆。这两个军在蒋介石新任命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的指挥下,凭借其精良装备和炮空优势,杀气腾腾地向中:共军队控制的山海关、锦州方向扑来。

林彪奉命火速赶往辽西前线指挥御敌。由于中共各部队是远道而来,在立足未稳、协调联络不畅,且又缺乏弹药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山海关于1945年11月16日失守。

1945年11月19日,驻东北的苏联红军当局通知中共中央东北局,苏联将按照中苏条约把中长铁路沿线及城市移交给国民党政府,要求中共军队撤出大城市。

情况发生变化,刘少奇迅速调整方针。11月20日,他以中共中央名义指示东北局:退出大城市后,“你们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并加强热河、冀东:工作,应在洮南、赤峰建立后方,作长久打算,在业已建立秩序的地方,要发动群众控诉汉奸及开展减租运动”。

这一方针策略关系到东北今后的行动,刘少奇把这种策略叫作“让开大路,占领两厢”。遵照刘少奇的电示,11月26日,林彪下令东北人民自治军主动撤出锦州。几天后,中央东北局也由沈阳迁往本溪。

11月28日,刘少奇又以中共中央名义指示东北局:苏联由于受条约限制,长春铁路沿线各大城市将交蒋介石接收,我独占东北已无此可能,但须力争在东北的一定地位,除长春铁路沿线及东北各大城市应力求插足之外,东满、南满、北满、西满的广大乡村及中小城市与次要铁路的控制要作为工作重心,建立根据地,作长期打算。东北局应本上述方针速作部署。

刘少奇批评东北局行动迟缓,中共控制东北部署基本实现

后来,刘少奇发觉中央东北局动作迟缓,路子也有些不大对头,便于12月24日给彭真发电强调:“我对你们的部署总有些不放心,觉得是有危险性的。你们主力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而在东满、北满、西满的许多战略要地(如通化、延吉、密山、佳木斯、嫩江、洮南等),并无坚强部队和有工作能力的党的领导机关,去建立可靠的根据地……你们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然后依情况的允许去逐渐争取在东北的优势……只有这样做才是稳当的、没有危险的、不会陷于被动的,否则恐有一时陷入被动之危险。”

振兴东北战略 篇4

一、东部盟市农牧业经济发展情况

自治区东部盟市是我区优质、绿色、有机农畜水产品主产区和农畜产品主要加工输出基地, 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区。东部盟市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稳定的生产基础、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全区农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全区农牧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东部盟市耕地面积比重大, 是我区黑土地主要分布区域,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现有耕地7726.3万亩, 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72.1%。全区粮食产量超过百亿斤的3个盟市全部是东部盟市, 全区粮食产量超过10亿斤的20个产粮大县中, 17个属于东部盟市。通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节水增粮行动, 集成推广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等,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特色种植业。加强以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 支持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发展优质粳稻种植, 集中打造了东部嫩江、西辽河流域粮食核心产区。201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60万亩, 较2007年增加619万亩, 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988万亩, 较2007年增加673万亩。2012年东部盟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047.7万亩, 粮食产量409.4亿斤, 分别占全区的72%和81%。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区74%以上;全区优质粳稻主产区全部在东部盟市;全区非转基因优质高油大豆95%以上的面积和97%以上的产量在东部盟市, 而且区域非常集中。设施农业面积150万亩左右, 较2007年增加87万亩, 占全区的70%以上。

在统筹考虑畜牧业发展布局的前提下, 重点支持东部五盟市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菜篮子”畜禽产品生产。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加大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 提高个体产出水平, 加快东部盟市羊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 提高制种能力。全面实施以提高肉牛、肉羊、奶牛个体产出效益为目标的“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当前, 东部盟市的奶牛、肉牛冻精良种补贴已实现全覆盖, 牧民种公羊补贴全覆盖。2012年东部盟市牲畜总头数为7461.6万头只, 占全区的66.2%。肉类、牛奶、山羊绒产量分别达到165.8万吨、319.5万吨、4007吨, 分别较2007年增长19.2%、-0.5%、1.2%;分别占全区的67.5%、34.3%、52.4%。

近年来东部盟市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加快宜渔盐碱荒地开发和现代池塘养殖园区建设与改造, 大力推广适用技术, 努力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和渔业法制建设。2012年新建池塘4340亩, 改造老旧池塘近4530亩。推广池塘健康养殖1.72万亩, 同比增长21%, 推广天然水域健康养殖55.4万亩。2012年东部盟市水产品产量6.97万吨, 占全区水产品总产量的53%, 较2007年增长32.5%。其中养殖产量由2007年的2.9万吨, 增加到2012年的4.3万吨, 增长59.9%, 基本实现了以捕捞渔业为主向养殖渔业为主的重大转变。

(二)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东部盟市初步形成了以肉类、粮食加工为龙头, 特色、乳、油料、饲草料、绒毛 (皮革) 等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2012年东部五盟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到1045家, 实现销售收入1111.8亿元, 分别占全区的56.5%、36.8%;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达到344家, 粮食加工企业达到238家, 分别占全区肉类加工企业的74.2%、52.7%。如以通辽市为核心的东部玉米深加工基地不断壮大, 仅通辽市就引进、培育了梅花、利牛、玉王、岳泰等玉米深加工领军企业, 2012年实际加工玉米350万吨, 其中氨基酸系列、味精、玉米油、生化制药、玉米啤酒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加工转化玉米160万吨, 玉米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0%, 仅梅花生物精深加工玉米100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东部盟市也是我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 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鹅、通辽的肉牛、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

东部盟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7家,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4件, 分别占全区的45%和31%。

(三) 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缓解

东部盟市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区, 草原面积达到5.95亿亩, 占全区草原面积的53%, 占东部盟市总土地面积的60.3%, 拥有全国最好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东部盟市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代表着全区生态建设的水平。通过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 采用自然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提升了草原保护建设质量和水平。从2011年起, 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各项政策, 基本建立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长效机制,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草原补奖机制任务5.69亿亩, 占全区任务的55.8%。草原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恢复和改善, 草地生产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实施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经过4年的努力, 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截止目前, 东部五盟市4.6亿亩草原依法划定为基本草原, 占草原权属面积81.4%, 标志着草原保护“红线”的依法确立。草原平均植被盖度从2007年的52.86%提高了2012年的55.43%。

(四)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

2012年东部盟市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提升能力为重点, 以努力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目标, 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2年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均在97%以上。进一步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监管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保持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平稳的好形势。全区对“瘦肉精”实行了常态化监管, 如通辽市全年抽检“瘦肉精”样本10万余个。东部盟市继续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定及证后监管工作, 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以农牧场管理局为试点, 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实现了农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

(五) 科技支撑能力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我区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集中在东部盟市的旗县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及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先进实用农牧业技术得到普及, 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区”、“包村联户”、“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切实有效的农技推广新机制、新模式;实施种子工程、高产创建工程、阳光工程、草原英才工程等一批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的重大工程。以农牧业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科技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新品种、新技术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农畜产品单产水平显著提高, 粮食单产达到677斤/亩, 比全区平均亩产水平高75斤。畜牧业通过实施“双百千万创建工程”, 奶牛、肉牛良种冻精补贴实现全覆盖, 种公羊良种补贴实现牧民全覆盖。补贴政策实施以来, 奶牛、肉牛、肉羊个体单产明显提高。据生产性能测定, 良补奶牛单产提高500多公斤;地方肉羊品种经过选育提高后, 屠宰增重3.83公斤;西门塔尔二代肉牛与蒙古牛相比屠宰增重80.28公斤。

2012年东部五盟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45万千瓦, 占全区的57%, 较2007年增加722万千瓦,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1%, 较2007年提高8个百分点。近年来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效果显现。特别是在土地比较集中, 种植规模大的地区 (农场) , 实施效果更为显著, 发展速度也比较快。2012年东五盟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13.02万亩, 占全区的89.7%, 比2007年提高706.64万亩。保护性耕作增加了农田土壤含水量, 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能, 单产水平和生态效果明显。

(六) 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东部盟市是我区农牧业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 农业人口均占东部盟市总人口及全区农业人口的60%以上。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525元, 比2007年增加372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6%。仅赤峰市、兴安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可以说东部盟市农牧民收入提高对全区农牧民收入提高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从农牧民收入分析, 农牧业经营收入占60%以上, 同时呈现出劳务输出稳定增加、区域分布明显、工资收入增加的趋势。务工人员就近就地转移人数增加, 外地务工主要向京津唐、沈阳、大连、山东等环渤海经济发达城市聚集。在技能培训上, 东部盟市更加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 围绕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动物疫病防控、沼气工程、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工程项目的实施, 重点培训农村牧区能源、农机操作与维修、植保、改良、村级动物防疫、村镇建筑等专业, 提高农牧民技术素质, 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增加技能型务工输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也带动了农牧民的增收, 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2012年赤峰市有69万户农牧民参与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占到了农牧户总数的67%, 全市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4600元, 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5%。锡林郭勒盟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牧民5.4万户, 占全盟牧民总户数的87%。牧户通过产业化渠道人均实现收入4000多元。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看到东部盟市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低一高”。

(一) 种植业方面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低, 中低产田面积大, 旱作农业比重大, 60%以上的耕地为旱耕地, 对农业丰欠起着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建设筹措资金渠道少, 土地调整难度大等。

(二) 畜牧业生产方面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很落后, 基础设施配备率较低, 科学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畜禽种业发展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种畜禽场供种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

(三) 产业化方面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产业层次偏低;我区东部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0%, 深加工不足20%。突出表现为:产业链条较短, 规模小, 初加工产品多;大路货多,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如东部地区肉牛、肉羊尤其是牧区牛羊肉具有优质、天然的产品特点, 生产优势和品质优势突出。

(四) 草原建设和保护方面

天然草原退化沙化比重高, 由于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的长期交叉影响, 草原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沙化、退化的趋势。据2009—2010年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调查, 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为2.9亿亩, 占草原面积的49%。

三、今后十年重点任务及展望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我区东部盟市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 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 着力强化农牧业基础建设, 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切实提高农牧业效益, 促进农畜产品增产、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将东部盟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借助国家对农业投入逐年加大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资金扶持,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 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节水增粮行动、植保工程、种子工程项目, 大力开展打井配套、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灌溉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 改造中低产田, 扩大高产稳产田面积。重点加快现有灌溉农田的节水改造, 提高农田灌溉利用率。二是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饲草生产、加工、储存等关键环节, 扩大青贮作物种植和人工草场建设规模, 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同时, 抓好标准化棚舍、青贮窖池和养殖小区配套设施建设, 全面增强畜牧业的抗灾能力。三是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投入的有利条件, 以玉米机收、饲草料、秸秆机械加工制作为重点, 大力提高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 大力优化农牧业结构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 大力实施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战略, 举绿色旗、打特色牌、走生态路, 把产业发展作为重点。种植业重点扶持和引导东部盟市发展优质专用高效作物、特色农产品、饲草料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 实现种植业结构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畜牧业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 发展现代生态家庭牧场,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增值的比重。围绕乳、肉、禽、粮油、菜、薯等主导产业, 依托东部盟市优势资源和优势企业, 积极引进和大力培育强势产业化龙头企业, 增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转化增值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三) 切实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东部盟市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要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 正确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继续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 把保护草原生态与促进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实现草原“绿起来”、畜牧业“强起来”和农牧民“富起来”。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的有利时机, 抓紧制定完善本地区的草原建设工程规划, 加快草原建设步伐。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 调整饲草供给格局, 优化畜群结构, 转变传统放牧方式, 提高科学饲养水平。

(四) 着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坚持内挖潜力, 外拓空间, 广辟增收渠道。首先是围绕东部盟市特色和优势农畜产品, 推广一批良种良法配套的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的农牧业重大技术, 切实提高东部盟市农牧业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 降低农牧业成本, 促进农牧民增收。其次是紧紧围绕增加非农非牧收入这一关键环节, 拓宽农牧民外部增收空间, 建立多元化增收机制, 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 整合培训资源, 规范培训工作, 突出抓好特色技能培训, 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加快农牧民由农牧业向非农领域转移就业。第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增收力度。继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着重落实好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政策。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和产权制度, 增加农牧民基于土地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投资入股。完善农畜产品物流交通和服务配送体系, 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扶持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建设, 促进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提升。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农牧业保险制度和补贴制度, 切实把良种推广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增支补贴、基础母猪补贴、奶牛后备母牛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重大疫病免疫疫苗补助、退牧还草工程补贴、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补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中央和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振兴东北战略 篇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振兴东北战略 篇6

中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滥觞,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断点燃理论之光,为中华文明点亮了前进的道路。中原文化也突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矛盾对立性,这种矛盾对立性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在中国社会矛盾的实践中,抓住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要抓住中原文化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矛盾。这种突出体现中国社会矛盾对立性的中原文化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点,我们要反思以中原文化为源头和主体的传统文化,就要在中原地区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整合与继承弘扬,用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点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前进之路!

一、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矛盾复合体

(一)中原和中原文化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主要包括河南全省及毗邻的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的一部分,历史上被视为天下的中心,为封建正统王朝必争之地,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古代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中原文化主要以河南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辐射华夏,影响沿及海外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以儒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发源于此、形成于此,并长期在中国历史上居于正统地位,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灵魂。

(二)中原文化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矛盾对立性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既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塑造了忠诚、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定时期落后的思想根源。中原文化突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矛盾对立性,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勇敢。中原人身上集中闪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光芒,但也许正是这份忠诚造成了这种保守,这种保守也正是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思想不能更好解放而落后的重要原因。

河南作为中原的主体,中原文化又突出地表现为河南的地域文化性格,历史上的河南历来最忠诚于中央政府,也是执行中央政策最坚决的省份。河南人忠诚而又勇敢,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河南人骨子里打下的深深烙印,但正是这种忠厚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保守的一面,这种保守放大来讲,其实也反映了国人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儒家讲忠孝,但儒家也讲尊卑等级,这种尊卑等级使我们不敢突破权威、不敢创新,使我们变得保守,当今社会的一些不平等现象和儒家尊卑等级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道家讲平实,虽然也讲以退为进,讲“无为”是为了无不为,但似乎还是有点消极。所以,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着正反两面的对立性。在当今时代下,在中原特别是河南这片土地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创新、继承与弘扬,对于塑造和形成国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实现中国梦要抓住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矛盾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点有很多,但这个能撬动地球的支点只有一个,它就是战略支点。中原文化是以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最切实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与落后、忠诚与保守的矛盾对立性,所以,对中原文化进行反思与创新就是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点。在中原文化这个矛盾的复合体中,其外在突出的表现为河南的地域文化,有人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笔者认为,这句话体现的内涵就是河南问题是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河南这个地域的文化最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性。

从全国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原处于中国的中心位置,所以中原也是全国的空间战略支点,在这里进行文化的弘扬和振兴,能够在空间上更好地辐射全国,起到支撑的作用。

从战略上来讲,我们要站在战略支点上抓住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矛盾,因为只有解决了主要矛盾才能有利于解决其他矛盾,中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关键点,中原位置也是中国全域的关键点,所以中原文化和中原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支点,中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河南地域矛盾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进程中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河南这一主要矛盾,有利于指导我国解决全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方面的矛盾。

三、振兴中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探讨

(一)在中原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整合与继承弘扬

中原地区是中国诸子文化、百家争鸣的策源地,也是中国以儒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伟大的民族先哲们在这片历经辉煌与苦难的大地上,不断点燃理论之光,为中华文明点亮了前进的道路。今天在这片突出体现传统文化矛盾对立性的土地上,我们要继承先人为我们开创的思想基础,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思想的文明之火为我们照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中原文化突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与落后的矛盾对立性,所以在这片土地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更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思想理论与实践矛盾的结合。

人在迷茫的时候要在前人总结的优秀文化中去寻找自救的途径和方向,韩国总统朴槿惠曾说,“中国让我走出了绝望”“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它蕴含了让我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老子的哲学在西方也非常受推崇,可见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救心治世的良方,但仍需要我们去整合、去创新、去继承、去弘扬,去寻找一种更好的、和人民生活结合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使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我们的优秀民族信仰和价值观能够尽快地、更好地构建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富强的中国梦才能更好的得以实现,而这种价值体系的构建还必须靠中原人去探索。

同样,国家迷茫的时候也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中去寻找未来前进的方向,作为儒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发源地,中原地区更有这样的底蕴和思想基础对未来中国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和价值观作出思考与创新。西方价值体系中所谓“平等”“博爱”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特别是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和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一脉相承,还有老子的辩证思维和平实思想都非常好,儒家仁义入世的思想也非常积极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也是指引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南针,我们要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中国人的个性和优秀的价值观,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要求。

(二)加速推进中原教育振兴,实现中原崛起

中原教育振兴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振兴,有利于在这片突出体现传统文化矛盾对立性的地区实现思想与问题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个地区的发展来源于有高瞻远瞩的思想,也就是发展思路,而这些思想、思路来源于这个地区人才的多寡,而人才的多寡来源于这个地区教育的优劣,也就是这个地区的思想库能为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及先进的发展理念。中原教育又突出地表现为河南的教育问题,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落后,尤其是高等教育较为落后,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河南保守而没有抓住机会的原因。振兴中原教育要做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开传统文化思想的壁垒,为振兴中原文化,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所以在中原特别是河南这样突出体现传统文化矛盾性的地域环境中设立高水平的大学有利于思想理论与实践矛盾的结合,有利于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中找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

(三)振兴中原文化的自我实践

振兴中原文化既需要国家在战略上的重视,也需要中原人的自我反省、自我加压、自我实践。每个地区都是中华的一部分,中原特别是河南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少些抱怨,多把振兴中原教育文化、振兴河南放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全局中来考量。要多把振兴河南教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不仅要自觉服从国家发展的大局,还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来振兴中原文化、振兴河南。在这方面,河南首先要自我加压和自我行动,可以从弘扬传统文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角度,申请在河南设立中国传统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可以下设易学院、道学院、儒学院、墨学院、法学院、战略学院、综合学院和外来文化学院等,虽然我们着重研究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要睁眼看世界,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全局中去考量,比较中外文化,并汲取外来先进文化,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并可设立中原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中心、中国梦研究中心等,探索如何在振兴中原文化中去振兴传统文化,如何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探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路径。

辽宁振兴再出发:聚焦五大战略定位 篇7

十年间,经济总量翻了两翻多,在全国的位次由第8 位上升至第7 位。

十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由6.5% 降至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241 元增加到255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934元增加到10523 元;180 万下岗职工实现并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振兴战略实施的十年,是辽宁经济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力的又一个关键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辽宁将有怎样的规划和布局?

最具启示意义的三点经验

过去十年,辽宁省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对未来发展最具有启示意义的,有以下三点:

(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辽宁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振兴的关键和前提,把国企改革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全面完成了8000 户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50 户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别是通过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了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骨干企业。沈阳铁西老工业区“东搬西建”的成功实践,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缩影,是对改革重组的生动诠释。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前十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重化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辽宁省紧紧抓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把改革重组和技术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企业改革重组的过程中同步实施技术改造,大幅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可以说,改革重组和技术改造,是焕发企业生机和活力的两大法宝,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

(三)以营造政策环境为保障先行先试若干重大举措。辽宁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在辽宁率先开展,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保障。实施政策性破产、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剥离企业不良资产、豁免企业历史欠税,为国企改革创造了条件。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率先在东北开展增值税转型试点、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上支持辽宁,为企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注入了动力。这些政策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在辽宁发展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兴产业竞争优势正在形成

振兴战略实施十年来,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带动下,辽宁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发展能量正在积聚。

具体来说,辽宁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石化下游产业。在大乙烯项目的带动下,辽宁塑料和橡胶两大产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塑料及塑料制品产值接近2000 亿元,合成橡胶产量将在3 年内由目前的5 万吨提高到30 万吨。因此,依托大乙烯项目发展三大合成材料,并依托三大合成材料发展轻纺工业,是辽宁水到渠成的必然选择。

二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黎明航发的大型燃气轮机研制成功;沈阳新松的工业机器人闻名全国;沈阳的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园是全国三大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产值超过300 亿元,涌现出了沈阳东软数字医疗、欧姆龙( 大连) 公司、 大连JMS医疗器具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实力的企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产值超过200 亿元。

三是面向轻纺工业和其他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以装备重化工业为主。近年来,面向轻纺工业的重大技术装备开始涌现。锦州的包装机械和抚顺的印刷设备初步形成集群发展态势,锦州春光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居全国领先地位;沈阳蓝英的大型轮胎成套设备在全国占有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禹华环保、丹东克隆、环宇环保等一批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快速发展。

未来五大战略定位

经过十年的振兴发展,辽宁省产业基础更加雄厚,基础设施更趋完善。产业集群和县域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三大区域发展格局和产城融合发展局面初步形成。

然而,新时期,辽宁振兴的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明显增加,传统产业优势正在减弱等因素都给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困难。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不强,没有构建起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人人参与、平等发展的制度环境,仍然是辽宁省发展的主要体制障碍。

要破解这些发展障碍与难题,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显然需要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辽宁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明晰辽宁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将东北地区打造成我国新的经济支撑带的战略构想,是研究辽宁未来发展战略定位的基本依据。

从实践上看,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无论是广东深圳还是上海浦东,这些中国经济增长极都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都是我国改革创新示范区,我国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都曾在这里先行先试;第二,都是我国对外开放先导区,都是我国对外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高的地区;第三,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引领区,都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也都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策源地。根据以往实践,结合东北和辽宁自身实际,辽宁省形成了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将东北打造成改革创新试验区。成为中国经济支撑带,首先必须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创新试验区。只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

(二)将东北建设成面向东北亚开放先导区。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开放是改革的动力之源。东北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龙江和内蒙有面向俄蒙的众多口岸,辽宁沿海经济带港口众多,具备依托地理优势,构筑起面向东北亚的沿海沿边和内陆开放新格局。

(三)将东北发展成经济结构调整引领区。东北地区资源禀赋较好,产业基础雄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集中,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为此,必须以制度创新和政策构建为保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创新活力和内需潜力,通过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持续互动,抢占转型发展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四)将东北建设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任何一个增长级或支撑带的形成,都要依托一个或若干个以特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两大城市群,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高、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开放水平较高,可以在东北经济支撑带中发挥核心节点的作用。

(五)将东北建设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撑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则是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东北最突出的优势是装备制造业,东北地区的原材料工业,也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积极探寻振兴抓手与切入点

新时期,国际市场扩张放慢和国内投资需求下滑相互叠加,要素成本上升和瓶颈制约加剧共同作用,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影响。为破解这一系列发展难题,需要以改革创新为统领,以问题为导向选准切入点,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事项为抓手,兼顾当前,着眼长远,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协同性。

(一)以扩大投资规模为切入点,以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抓手,切实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当务之急。

(二)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切入点,以地方国有企业和中石油所属石化分公司为抓手,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

(三)以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为切入点,以打造大型研发实体为抓手,促进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013 年10 月,沈阳远大集团与沈阳市政府联合成立了沈阳远大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原隶属于沈阳远大集团的所有研发力量整合剥离到新成立的公司中。沈阳远大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知识成果商品化、知识产权私有化、成果收益终身化等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对人才的强烈吸引力,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实践证明,打造以大型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公司化运作的大型研发实体,是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

(四)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以推进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为抓手,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调查显示,辽宁省70% 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内置于工业企业中,在企业中居从属地位,不直接面向市场。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目前,沈鼓、沈阳机床、三一重装、北方重工、沈阳远大等一批企业,通过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营改增”打通了产业增值链条,部分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为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条件。

但目前,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一些政策障碍:一是分离将增加企业纳税环节和总体税负,以及分离设立的服务业企业新增的其他税费附加,连同母体企业总体税费增加8% 左右;二是商务成本增加;三是手续繁杂且收费过高;四是资质评定和行业准入难。

(五)以做强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为切入点,以实施三大工程为抓手,提高产业丰厚度。

做强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高度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言,会迅速发展壮大;但对没有比较优势甚至是明显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而言,会日益衰落甚至逐渐消亡。因此,政府对这样的产业加以扶持,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要求。

第一,实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大的优势,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基。离开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东北振兴的意义以及东北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均将大打折扣。

第二,实施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大批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是振兴战略实施十年来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突出成就。产业集群不仅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还培育了一批高技术特征鲜明的新兴产业,如沈阳航空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设备产业园区、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鞍山激光产业基地、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一批产业集群,现已成为辽宁省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产业集群也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如法库陶瓷产业集群聚集企业200 多户,年销售收入550 亿元,使法库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因此,发展产业集群,是壮大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培育新兴产业、补齐县域经济短板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第三,实施龙头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工程。无论是做强优势产业还是培育新兴产业,都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建议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

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是前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功经验,是打造中国经济支撑带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老工业基地的未来,建议国家应继续在培育要素市场、放宽准入领域、重大财税改革三个方面先行先试。

第一,培育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首先必须要健全市场体系。从当前情况看,商品市场体系相对健全,而要素市场却处于分散分割状态,是制约资源整合的重大瓶颈。一是土地市场。我国土地市场由各级政府直接运营,不仅城乡分割,各行政区域也高度分割,要在东北试点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并逐步研究制定跨行政区域的统一市场。。二是资本市场。支持沈阳开展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大连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建设。建设覆盖东北地区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并逐步将其纳入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请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在辽宁建立一批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积极培育地方和民营金融机构。支持辽宁县级地方政府投融资机构申报发行市政项目建设债券。三是技术市场。建立东北三省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现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化。同时,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在东北地区试点建设知识产权法院。

第二,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领域。在金融领域,开展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并发展租赁业务。在原油加工领域,允许民营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给予地方炼油企业原油进出口经营权和原油进口指标,支持地方炼油企业做大做强。在电源和铁路建设方面,支持民营企业独立或合作进行项目建设。

第三,试点实施重大财税改革政策。结合东北地区的特点,应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和清费立税改革方面进行试点。为支持企业发展,培育和涵养税源,建议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简化和降低增值税税率的有关政策。若降低税率难以实行,可先行研究试点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在消费税改革方面,建议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和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将成品油消费税由全额上缴国家改为由国家和地方共享;在资源税改革方面,将原油、煤炭、金属矿原矿和非金属矿原矿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在辽宁率先开展清费立税改革试点,将辽宁打造成无费区,或将必须征收的收费项目的标准、依据等在专门网站上予以公开,未公开的,一律不准征收。

石化振兴规划政策解读与战略影响 篇8

细观石化产业振兴规划, 虽寥寥几百字但内涵丰富。规划明确了要求保持产业平稳运行, 抓紧组织实施在建炼油、乙烯重大项目, 抓紧落实成品油储备, 完善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 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等六方面内容。由于石化化工行业子行业繁多, 因此从宏观角度看, 此次规划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的战略安排。

石化振兴规划方案的背景解读

石化振兴规划不是简单地为救市而来, 而是利在长远。应该说, 2008年全球经济现阶段正遭遇经济全球化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危机。金融海啸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不断加重, 下游需求不断萎缩, 原材料与成品价格应声而落。国际油价惊心动魄的跌幅和金融危机的大范围蔓延, 结构性、周期性调整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给我国石化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整体行业周期性下行风险加大。石化工业协会近期发表的2008年分析报告指出, 受实体经济增幅放缓影响, 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 建材、汽车、轻工、纺织、钢铁、电子等相关产业对石化产品需求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石油化工景气周期低谷叠加下, 预计2008年石化行业全行业利润4, 990亿元, 比2007年下降10%, 亏损企业开始逐渐增多。至11月份, 我国石油化工全行业亏损企业达4360家, 亏损面14.9%, 同比扩大0.4%;企业亏损额达1605.95亿元, 同比增加605.6%。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利润2, 228亿元, 比2007年下降31.3%, 石化行业十年增长转向下行。

另一方面, 伴随着大面积的减产和停产, 市场整体低迷下, 行业上升周期累积的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石化行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集中显现。化工业尤为明显。近几年我国经济外向型增长主导着国内化工业投资趋势, 导致一方面初级化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去年四季度开始, 国内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市场呈现需求低迷、价格下滑、企业高库存难以消化的情况。石化工业协会统计显示, 去年前三季度我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5%左右, 而10月份仅增长1.9%, 11月份和12月份则分别同比下降8.1%和8.6%, 出现了自2007年3月以来首次负增长。消费需求的下降导致销售不畅, 产品库存大量积压。截至12月底, 全国成品油期末库存量达到1264万吨, 比上年增长了47.3%;;另一方面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发展薄弱, 大量依赖进口, 重消耗大宗产品项目投资旺盛, 而精细化产品项目投资低迷。

面对当前处于周期回落、结构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逐步恶化的压力集聚期, 此时此刻, 石化行业不仅需要“对冲”行业周期行下滑的扩张性激励政策, 更需要破解结构性顽疾, 提高石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转型。必须指出的是, 在转型过程中, 由于结构调整而带来的增长回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阵痛过程。

从短期看, 振兴规划难改石化行业周期性下滑。之所以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其一, 石化行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性较强, 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趋势难以逆转, 需求减弱还将持续, 预计四季度化工行业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 未来一年, 部分子行业将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其二, 由于原油定价权在海外, 国内成品油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较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加上石化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 因此, 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对行业的影响短时期内或将有限;其三,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最新预测, 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0.5%, 比该组织08年11月份的预测低1.7个百分点,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增速。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大大降低全球经济对石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 对国内石油和化工产品的出口数量和价格将产生直接冲击。更重要的是, 2009年中东地区大型石化装置的陆续投产, 将给国内石化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因此, 即使化工石化行业出现反弹, 力度也较为有限。

石化振兴规划三大亮点凸显战略意义

从长期看, 石化振兴规划的战略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以“整体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为特点的石化行业振兴规划的推出, 不仅是缓解当前的燃眉之急, 更彰显出了中国石化行业新一轮整体产业布局的清晰轮廓, 有利于石化产业整体升级。在战略层面上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

亮点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振兴规划的主线

首先, 石化行业在上下游产品结构上将做出调整, 通过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项目融资贴息等方式, 推动产业升级, 并对产能明显过剩的企业进行产品调整。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附加值, 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其次, 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 淘汰落后、联合重组。从产业链看, 石化振兴规划对上游行业影响有限, 对下游行业影响要大一些。同时, 由于石化行业产业链较长, 下游行业小公司很多, 因此并购重组和行业整合有一定难度;但相对大企业而言,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强强联合和优化重组, 将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快石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给它们带来很好的做大做强机会。

亮点二:振兴规划旨在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近期对2002—2007年我国30个产业投入增长及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贡献率的测算, 我国石油天燃气开采业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为-1363.98, 处于第29位。因此, 规划中提到的“大力推进技术改造, 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将通过促进关键技术特别是共用技术的创新活动, 形成石油等能源开采技术研发的综合体系, 进而大幅提高我国的能源开采和能源利用效率。

亮点三:提前进行资源布局为下一轮增长做好战略储备

石化规划方案提到我国将对成品油战略储备进行分步实施, 今年和明年将总计有600万吨的储备规模, 2011年则为1000万吨。虽未提及石油储备体系的内容, 但是在全球能源峰值即将到来世界石油产量已经进入平台期的大背景下, 我国正积极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储备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

国际IEA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 当前, 从供给方面看, 由于可采资源量特别是优质储量的增幅不大, 新增储量质量较差、接替率较低, 全球90%的油田已进入衰退期, 能源供求处于“脆弱平衡”状态 (如下图所示) 。国际IEA组织预测2012年左右全球石油产量将达到峰值;2020年左右全球天然气产量将达到峰值;2046年左右全球煤炭产量将达到峰值。在这一大背景下, 如果世界石油峰值来临, 世界石油产量将下降, 世界能源市场必将面临供应短缺的风险, 人类社会也将面临强迫的能源转型。据报道, 目前美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纷纷采取措施、制定纲要, 应对能源峰值的到来。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三级储油体系, 从国家储备、地方储备、商业储备。现在国家储备的一期基本已经完毕, 二期几乎也会加快进度;对于三大石油公司而言, 已经在集团层面进行了商业储备规划和建设, 而民营企业层面也可能逐步安排进入商业储备体系。石油、石化企业正未雨绸缪, 做好资本输出和资源引进的新发展机遇期的一切准备。

石化振兴规划战略影响前瞻

历史经验表明, 每次危机过后, 都会出现大的利益调整, 大的格局变动。而每一次大的外部冲击, 都会演化为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促动力。预计, 未来3~5年, 我国石化行业发展态势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 以振兴规划为蓝本的发展战略将促进石化行业的新一轮大发展。未来时期内, 石化产业增长速度将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相协调, 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 到2011年增加值达到1.75万亿元, 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基本达成, 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0%, 石化行业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发展周期;

其次, 随着石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基本完成, 产业聚集区资源配置不断完善, 以及制度性壁垒的破除, 石化工行业的发展将从简单依靠资本和劳动力的粗放型模式上升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精细化模式上来;

第三, 金融危机将使全球能源/石化企业面临着重新洗牌, 行业内的整合和重组不可避免, 这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据汤森路透测算, 2008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表现活跃, 并购总额同比增加40%至218亿美元, 仅次于德国。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大胆出击, 利用资本的纽带, 通过重组和并购等手段积极推进中国能源/石化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积极构建能源战略储备, 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

第四, 随着未来国家对“短板型”、“欠账型”、“调整型”石化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 石化行业的瓶颈将被突破, 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将有所增强;

第五, 现有的全球能源生产方式、能源定价方式正处于向新的能源体系转型的过程中, 能源利益集团正在进行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利益博弈。例如,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正在提速。无论是具体任务的提出, 还是宏观政策的设计, 通过资源获取、加工、供给、使用的规模化, 走规模之路来推动油气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已清晰可见。中国储备管理转型的加快以及现代石油储备体系的完善, 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国际原油的供求关系和结构, 给全球资源定价体系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振兴东北战略 篇9

一、《TVET振兴战略》的背景分析

(一)非洲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职业技术教育振兴

鉴于全球化进程“由那些近代以来在世界文明变革中先行一步的西方国家所主导”,是一种“发达国家支配、控制而落后国家被动卷入”的进程,因此,这一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秩序与规则之制定”的话语权,在“利益与成果之分享”中处于有利地位。[2]于是,“一些发达国家能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而一些不发达国家在其中处处碰壁,步履维艰”。非洲甚至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全球化”的。“世界贸易自由化使非洲大多数国家进一步走向边缘化……撒哈拉以南非洲所占世界贸易总额还不到2%”。[3]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07年度非洲竞争力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全球竞争力大多排在后一百名。[4]如今,这片土地的贫困人口与20年前相比几乎翻了一番,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超过了全球的60%,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恶化。[5]非洲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选择。

“区域一体化正是非洲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战略选择”。[6]1965年5月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非洲一体化正式开始。2002年7月非盟的成立则标志着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其成员国也有了更强烈的合作意识。两年后,非盟通过了《2004~2007战略框架》,旨在通过具体可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一系列计划,使非洲沿着一体化道路向前发展。

非洲教育一体化是非洲一体化中重要的一环,非盟先后推出了两个“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在第二个十年(2006~2015)计划中,非盟意识到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独立自主地生活,因此,建议将职业培训融入普通教育体系。非洲教育部长历届会议重点关注的七个领域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就是其中一个。《TVET振兴战略》正是在非洲一体化背景下提出的。

(二)非洲严峻的社会经济状况要求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非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据世界银行统计,非洲15至24岁的青年有2亿多人,超过总人口的20%,占劳动力人口的37%,但这部分人中却有60%处于失业状态。[7]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青年失业率1993年为21.9%,2003年为21.0%,分别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7%和14.4%;1993年至2003年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失业青年数量增长率为32.5%,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6.8%。[8]在城市,由于工商业发展落后,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而乡村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尤其是女青年更处于不利地位。非洲的社会现实表明,没有工作的年轻人更可能被卷入武装冲突或者从事犯罪活动,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体系、交通和通讯领域,非洲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严重不足。传统的学徒制教育只能培养手工行业的劳动者,无法填补中高层技术工人短缺的空白。而今日非洲的发展,特别是战后重建地区的复兴,需要大量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都要依靠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TVET振兴战略》开篇即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专家会议宣言中的一句话:“由于人们把教育看作是有效发展战略的关键,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必然被当成一种主要手段,用来减少贫困,促进和平,保护环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并帮助实现可持续发展。”[9]

实际上,世界银行在新世纪之际便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对非洲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认识和政策,很多非洲国家和国际捐助团体的决策者也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非洲国家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发的各种“减贫战略文件”(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s),反映出非洲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价值。在减贫战略文件中,喀麦隆准备加强职业技术训练与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科特迪瓦强调要加强职业培训;加纳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青年教育以及技能发展联系起来;莱索托和卢旺达将注意力放在了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与商业发展的联系上,而马拉维强调要通过技能发展推动自主创业。其他国家,如乍得、埃塞俄比亚、几内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乌干达和赞比亚也在国家政策中给予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优先发展的地位。[10]

(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与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客观实践却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组织的结构问题。

(1)在层次和种类多样的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中,非正式的学徒制培训比重过高。非洲有公立和私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理工学院,还有企业的学徒培训中心。问题是,在非正式劳动部门中的传统学徒制往往是农村贫困人口或没钱上学孩子的惟一出路。特别是在西非,这种非正式部门实施的传统学徒制是获得就业所需技能的主要方式。加纳非正式部门承担了全国90%数量的技能培训。(2)公立培训学校数量过少。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培训市场出现了大量赢利性的私人组织。在加纳,政府支持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包括教育部管理的23所职业学校,有注册学生1.9万人;另外,还有38所人力资源和就业部主管的职业培训机构。但质量参差不齐的私营培训机构有500家,注册学生有10万人。在加纳,天主教会是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最大私营机构,它在2006年公布了针对职业技术培训的全面提议,建立了58家机构,目前注册学生达到了1万人。私立学校较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私立培训学校收费较高,但提供的又是低成本的服务业课程,而且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难以满足成本较高的工业培训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培训需要。

2.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问题。

上世纪80、9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参与了世界银行的“结构调整计划”,减少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使得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减弱。私立培训机构和公立培训机构在教学目标、课程、收费以及评估上差异极大,这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的低效和混乱。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有关规定出自政府不同的部委和非政府组织或教会等团体机构,因此评价和认证的标准也不统一。非正式劳动部门中传统学徒制在管理中被边缘化,缺乏规范的制度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干预。

3.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资金问题。

《TVET振兴战略》指出,由于生师比低,培训设备价格高昂,实践课还要“消耗”掉价值不菲的培训材料等原因,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单位成本必然会高于中小学教育机构。必须承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生均投入确实需要大量资金,但非洲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能力支持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埃塞俄比亚只拿出了教育和培训预算当中的0.5%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上,而加纳也只有1%。

4.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问题。

《TVET振兴战略》决议认为,总的来说,非洲的职业技术培训质量不高,过分地关注理论知识与资格证书,忽视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性考核。教师培训不足、设备陈旧过时、教学材料缺乏这些因素影响了培训的效果。[11]

二、《TVET振兴战略》内容的文本分析

(一)目标及措施

《TVET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减少贫困和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具体而言,非洲《TVET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表现在许多方面,并设计出相应的一些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主要反映在该战略的“执行体系”、“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战后地区试验计划”、“主要政策问题”、各级机构各自发挥的“政策作用及相应建议”、“战略评价”等部分。归纳起来这些目标和措施主要有:

1.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的吸引力。

为此,拟将高就业率的培训机构推为典型,带动民众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利用媒体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宣传,改变人们的观念,比如投放广告或者电视节目来推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

2. 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的质量。

为此,首先要保障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经费。《TVET振兴战略》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受益者应该共同承担培训成本;政府应对企业按工资总支出的一定比例征税(一般低于2%),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基金。这实际上是征收教育培训税,使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发展。除了受益者分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成本外,来自国内外的援助也应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例如,非洲开发银行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战略合作伙伴支持特定国家的项目和多国合作的项目,并提供小额信贷。其次,政府要有意识地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不仅要培训教师,而且要稳定职教队伍。通过各种公平的薪酬和激励政策吸引教师,包括为教师买房、买车提供贷款。同时,应该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管理者、专业和政策的决策者提供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使其能有效地推行各种执行机构中的资格认证体系、鉴定标准、评价指标、质量保证及问责制等新战略及措施。[12]第三,要开发优质课程,注意课程与劳动力市场需要的结合,注意培训的有效性。第四,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开展“基于能力”的培训(CBT)。

3. 整合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

首先要设立全国性机构。该机构要能代表政府决策者、雇主、公立和私立培训组织、民间团体、校友联合会以及发展伙伴等相关群体的利益,统一协调和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事务。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这样的机构,比如加纳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委员会(COV-ET)、坦桑尼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局(VETA)。这些部门代表国家进行政策性调控,统一课程、学费和入学条件标准,规范培训市场的秩序。其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联系,加强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联系。第三,要求在培训课程、标准、资格和资金保障方面建立和落实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明确规定培训的种类、层次和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进行认定,实行一体化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人员流动。

4. 保障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员就业。

首先,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适切性。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要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其次,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习背景来选择项目。第三,应该提供奖学金以及面向贫困学生的“服务抵偿学费计划”(像清洁和农牧工作)。第四,针对毕业生工作去向进行跟踪研究,以提供有价值的反馈,调整培训项目,增加受训者的就业机会。

5. 促进职业技术的终身学习。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当变成开放的学习系统,让工作所需的技能可以通过终身学习得到不断更新,让无法接受培训的学生可以获得学习的机会。[13]

(二)优先发展的课程领域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TVET振兴战略》特别明确了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若干优先发展领域及核心主题。

1. 优先发展的课程领域。

在《TVET振兴战略》中,优先领域的确定采纳了非盟2006年对非洲18国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现状的调查结果和政策建议”。[14]农业和农村发展是首要目标,其次是公共健康和水资源、能源和环境管理、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筑和维护、国家治理等。其中,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涉及土壤改良、农产品加工、粮食的保存和储藏、农作物的多样化生产、城市园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关于国家治理领域的优先发展,《TVET振兴战略》指出:非洲大陆的暴力、冲突和战争的历史表明,政治宽容和尊重人权这些基本的民主原则在非洲大陆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所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中加入政治和公民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这些政治素养包括:参与民主政治,培养政治意识,建立对当局的正确态度,遵守法律,尊重人权以及促进社会融合与民族和解(特别是在战后地区)等。[15]

2.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TVET振兴战略》主要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遵循如下原则:入学与公平、质量、实践性、适切性、就业与创业能力兼顾、效率、可持续性、联系和合作、权力下放、政治和道德教育、环保、培训系统内的互通,等等。其中,实践性原则指的是培训必须考量学员在实践操作上的熟练程度,而不是理论知识,培训活动要强调熟练操作的测试。适切性原则指的是培训体系必须具有弹性,可以满足学生、社区和地方工业的实际需要。效率原则指的是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单位的投入(主要是时间和资金)和毕业生产出之间关系的内部效率,涉及怎样以较低的成本来完成同样类型和质量的培训,如何提高学生的毕业率。环保原则指的是在各种培训项目中推广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科目。联系和合作原则指的是必须推进和劳动界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伙伴关系,深化双方的合作。[16]

三、关于《TVET振兴战略》的思考

(一)关于《TVET振兴战略》的作用与经验

1.《TVET振兴战略》能发挥非洲教育一体化改革和治理的优势。非洲一体化不仅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也是非洲大陆“推动国家发展和地区复兴的重要选择”;[17]“既有非洲大陆层面的一体化,也有地区层面的一体化,更有各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一体化”。[18]由于非洲民族国家发展历程[19]的特殊性,各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一体化任务也十分紧迫,而且难度较大。因此,《TVET振兴战略》无疑对非洲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改革和治理具有重要的信息交流、业务指导和监督意义。

2.《TVET振兴战略》系统而全面地为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指出了问题的症结,规划了振兴的战略,堪称未来一段时间内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战略在形成中充分运用了最新调研成果,结合了非洲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出的要求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地设计了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振兴的目标、原则、优先领域、核心主题和保障体系。

3.《TVET振兴战略》比较充分地总结和吸收了国际和非洲内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实践的经验教训。《TVET振兴战略》选择非洲的南非、贝宁、肯尼亚、加纳与坦桑尼亚5国和国际上的新加坡与德国作为分析对象,分别研究了这些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创新、影响、经验与教训。比如,该战略指出,南非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创新上建立了国家资格认证体系(NQF)和奖励机制;在影响上有效协调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促进了认证结构的连贯性,加大了对工业技能发展的资金投入,并加强了培训项目的市场性;在经验教训上,由于官僚作风,国家资格认证体系的发展很慢,而且长期征收培训税需要不断与缴税企业开展合作。[20]

4.《TVET振兴战略》所提倡的分权和多样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包括基于学校的培训、企业培训和学徒制培训),注意结合非洲实际,体现了非洲特色。比如,该战略重视非正式培训的作用及传统学徒制培训在非洲的特殊意义,重视加强非正式的和正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之间的联系,强调在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之间建立“立交桥”的必要性;强调本土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提供手工艺、陶艺、烘制、木工、裁缝、编制和皮革制造等方面的课程,还特别提到肯尼亚非政府组织“加强非正式培训委员会”旨在增强工匠对学徒的技艺传授能力的项目;强调兼顾政府(公众)的利益与非政府组织和教会团体的利益。再比如,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核心主题中,该战略明确指出,战后重建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要优先发展建筑、灌溉、电力以及通讯等专业和课程。

(二)关于战略执行的障碍

政治上的不稳定是实施《TVET振兴战略》的障碍之一。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非洲一些地区政局动荡、部族冲突不断,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的推行。政府频繁更迭也破坏了政策执行的稳定性,打击了外国援助团体的投资信心。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产业结构的问题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在撒哈拉以南,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收入(南非除外)低于400美元。虽然博茨瓦纳和加纳等几个国家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但很多国家实际的年增长率低于2%,难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在今后几年,非洲经济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这片大陆每年要解决700~1,000万人的就业问题。除了博茨瓦纳、象牙海岸、加纳和南非,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工业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小于10%,绝大多数劳动力集中在农业和服务业领域。除了南非和毛里求斯,其他国家在非正式部门劳动者所占比例达到了85%,很多人没有薪酬。[21]这种状况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员的就业,也限制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低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生源。虽然非洲在教育上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很多国家文盲的比例仍然超过了50%。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的中学入学率也很低,只有少数国家的毛入学率超过50%。小学生完成学业的平均比例为80%~90%,初中为30%~40%,高中仅有20%。适龄青年中只有1%~2%进入大学和其他种类的高等学校。以加纳为例,全国的职业者中有49.1%是文盲,只有3.9%的人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在坦桑尼亚,具有小学以上文凭的劳动者还没有超过一半。[22]

资金匮乏也是实施《TVET振兴战略》的重要障碍。战略执行需要充足的资金,经济落后的非洲难以支持规模庞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非洲地区的GDP总量小,外债数量大,财政赤字严重。很多政府在国防、能源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巨大,教育投资却杯水车薪。资金匮乏直接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没有足够的投入,机器设备得不到更新,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混乱是战略执行的现实障碍。由于政府的监管不力,培训市场秩序混乱,各种性质的组织功能重叠,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很多地区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导致企业对培训机构的质量和学员的素质信心不足。

参考文献

[1][10][11][12][13][14][15][16][20][21][22]AfricanUnion.Strategy to Revitaliz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TVET)in Africa.Final Draft of Meetingof the Bureau of the Conference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fthe African Union,29~31 May 2007,ADDIS ABABA.Ethiopia.20,17,20~23,48~49,38~41,32,32~33,36~37,27~31,21~22,22.

[2][18]刘鸿武.序二:一块大陆的觉醒过程与复兴努力.罗建波.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6.

[3][19]徐辉,万秀兰.全球化背景中的非洲高等教育本土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

[4]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7.World EconomicForum,2007.

[5]AIDS Epidemic Update 2007.UNAID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15.

[6][17]罗建波.非洲一体化与中非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9,9.

[7]Youth and Employment in Africa:the Potential,the Problem,the Promise.the World Bank,2009.1.

[8]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Youth.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August,2004.:8.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employment/strat/down-load/getyen.pdf.2009-06-09.

对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经济的思考 篇10

一、树立名牌意识, 创中华名牌

名牌意识是对质量意识的升华, 它不仅包含着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 还突出表现为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

过去品牌仅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符号, 而今天, 市场的无情选择使我们意识到, 将自己的品牌创成名牌, 这符号就会化成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世界上有许多著名企业以名牌为主的无形资产就远远大于其有形资产。1994年, 可口可乐商标价值359亿美元。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现有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与世界级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与世界级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世界前50个弛名商标没有一个是中国的, 而韩国却有13个。并且近几年来, 国内许多名牌产品在国际名牌产品的冲击下, 节节败退, 有的甚至在合资中消失。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变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国外产品与国内产品将处于同等条件下进行激烈竞争, 对本国市场要“守得住”, 对国外市场要“打得进”, 都要靠名牌产品这位能攻善守的大将。名牌意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我国企业界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体现。要想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立于不败之地, 就应该多创名牌。创中华名牌, 已成为当代中国人交不容辞的责任。

近期在竞争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企业, 长虹集团“以产业报国, 民族昌盛为己任”, 率先向国外名牌彩电挑战, 确立了在国内电视机市场中的霸主地位;健力宝集团在外国饮料冲击我国市场时, 冲出国门在国外市场占有了相当大份额。这批在当今中国崛起的优秀企业, 有着强烈的名牌意识和民族责任感、自信心, 不甘落后, 成为发展民族工业, 振兴民族经济的杰出代表。

二、注重名牌效益, 走名牌发展之路

名牌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价值。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名牌, 民族振兴需要名牌, 国民消费也需要名牌, 国际竞争更需要名牌。

名牌的经济效益, 首先表现为它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名牌之所以有名, 就是因为它有较大的市场普及性, 相当多的消费者信赖它, 使用它。以1994年为例, 名牌销售额中, 三星为450亿美元, 西门子为427亿美元, 摩托罗拉为215亿美元, 可口可乐为109亿美元。可见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 也就成就了名牌的名。同时名牌又具有较高盈利水平。现在市场上的名牌产品与同档次的一般产品相比价格要高出30%以上, 有的甚至高出几倍十几倍。由此可见, 名牌就是经济效益, 名牌就是企业的金牌。所以有人说, 名牌一响, 黄金万两。

名牌的社会效益, 表现为它能给一个国家及其国民带来自尊、自信、美誉和力量。试想, 如果我们国家也有世界一流的飞机、汽车、电器,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必将扬眉吐气, 更加热爱、关心自己的祖国, 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生活在国内的我们, 也更满怀信心的建设自己的祖国, 而形成巨大凝聚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名牌的社会效益还表现为一种知名度和影响力。“三九胃泰”使深圳南方制药厂扬名海内外:“红豆”制衣像爱的种子, 根植在海内外人们的心中, 可见名牌对产品、对企业、对本地区、对所属国家的宣传作用是巨大的。形成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 有了名牌也就有了知名度, 也就有了竞争的资本, 走名牌发展之路是振兴民族经济的至高点。

三、实施名牌战略, 促进经济长足发展

名牌连着国家的实力、国家的形象、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们必须推出举世公认的名牌。

1) 实施名牌战略, 必须用名牌的质量做保证。质量是名牌的生命和基础, 也是名牌的第一要素。要使名牌取胜于市场。必须以过硬的质量做后盾。人们信赖名牌, 很大程度上就是信赖它的质量。有人说20世纪是生产效率的世纪, 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一个企业要想在21世纪有所作为, 必须重视产品质量。

2) 实施名牌战略, 必须营造争创名牌的社会环境。名牌是一种物质财富, 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争狼子野心名牌不仅仅是一种企业行为, 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职工素质、工艺设备、管理水平、经营能力、运行机制等各方面整体实力的综合体现, 是企业整体素质的竞争, 也是地区、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所以实施名牌战略, 不仅要求企业各方面上档次、上水平, 而且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转变职能, 为名牌的产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名牌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3) 实施名牌战略, 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会含量。名牌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有人说, “名牌一半是文化”。越是世界级的名牌, 其科技和文化含量越高, 科学技术是名牌的基础和支撑。所以要使名牌产品具有长期的市场占有率、产品吸引力、形象覆盖率, 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 不断地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 靠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名牌才能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长期处于领导地位。

上一篇:建筑施工质量监理下一篇:高压电机控制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