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干预

2024-07-24

思想干预(精选四篇)

思想干预 篇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学术界特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思想家们对这场波及全世界的人类浩劫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对德意志思想的批判中,人类认定是德国本身的历史传统造成了这场祸及德意志民族自身的历史悲剧。即使在战后反德氛围甚浓的情况下,哈耶克明确提出了不同观点,尽管他随着国家干预政策的失灵而登上学术生涯的顶峰。

首先,哈耶克认为,导致德国悲剧命运的不是它的历史传统,而是整个时代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以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干预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在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就是一个最好证明。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两次科技革命推动的技术进步, 越来越多的资源与资本开始向大企业集中。卡特尔、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组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经济上的极权化,垄断企业逐步吞噬产业链下游的各种中小企业, 直至完成对整个产业的支配。但是这还不够,垄断企业庞大的资金可以向任何产业渗透, 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资本最终垄断了整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金融资本家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实际控制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金融帝国主义是真正的世界统治者。因此,对当时时代而言,在普鲁士半专制半军国主义的政治体制下, 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显得特别引人注目。至少在社会舆论方面两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一直波涛汹涌,一个是泛日耳曼主义,一个是极端民族主义。正如德国国歌里唱的那样:“德意志高于一切。”1因此,干预主义是一种时代病,而非德国的民族病。

其次, 哈耶克在批判了战后西方主流思潮对德意志思想的“巨大偏见”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近代,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发展当中,一种现象日益明显,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与科学技术的高速进步导致对专家的强烈需求。所谓专家,其对社会而言,最大的作用是利用专业知识指导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一般情况下,不论医生和律师等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职业, 可以为人们提供极为普通和常见的咨询服务和专门业务(医生治病、律师诉讼)。但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情况下,人类逐渐在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原子化倾向。即对他人的依赖程度提高,无法脱离他人的劳动而独立生存。这种情况下,在19世纪科技革命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整个国家国民经济在很多人看来可以被宏观指导, 所谓指导具体说就是对社会的干预。政府借助各行各业顶级专家的力量,对一切生产生活制定相应的模式,然后付诸实施,教导民众“应该”怎样生活和劳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绝非鼓励现象,托拉斯、泰罗制、流水生产线、民众无产化,早已为国家层面的标准化社会模式铺平了道路。哈耶克揭示的正是这一世界现象而非德国独有现象。

通过对战后主流思潮,主要是极端反德思潮小心翼翼地批判, 哈耶克撇清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主流观点与当时德国思想界的关系。他立足于在西欧有着悠久历史的自由主义传统,着重强调自己的反干预论思想,他认为总体规划一经提出便不能随意修改,一个能被任意改动的制度也就不是制度了,在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对细节本身的改动。可能意味着原始目的的改变,这就是规划常常体现出僵化特征。哈耶克反对干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严重束缚,这种规划行为与一种自原始社会发展而来的伦理规则相冲突。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局限在极端狭小的地域和生产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始人过着一种“简单”而毫无约束的生活。除了大自然对人的制约外,各种原始的巫术、禁忌和宗教仪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个原始人的生活。这其中诸多教条慢慢演变为社会伦理规则, 道德在产生过程中充满原始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憧憬。因此,对任何成熟的社会而言,本身通过漫长历史发展的伦理道德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在这之外强制注入“干预模式”只会与这种趋势背道而驰2。

哈耶克的专家—干预论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指出:“一个受指导的经济必须或多或少地遵循独裁性的路线。如果对那种互有关联的活动的复杂体系加以有意识指导,就必须由一批专家进行, 最后责任和权力必须置于一个总指挥之手,他的行动必须不受民主程序的束缚,这是中央干预模式基本观念的很明显结果,不会不博得十分普遍的同意。”3在这种情况下, 一种显而易见的反民主机制会给人相当矛盾的结果,为了实现计划必须舍弃某些自由权利,将一切事务的处置权交予一名总指挥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对经济活动的有计划控制 , 造成不可 预料甚至 与计划制 定者初衷 相反的后果———经济生产并没有因强烈的干预性特征而获益更多,但是人们丧失许多基本权利。

此外, 将整个国家企业化并在社会生活中提供相当的福利保障,初看起来十分符合民意代表们的胃口。但在国家政权中, 一种必然存在的等级制度将使社会保障扭曲成各种形式的特权,即使生活最悲苦的人也有特权,要么是作为流浪汉享受国家的救济政策; 要么作为永远的最底层世世代代对“垄断”贫困。哈耶克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继续坚持反对中央计划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提供每个人发挥自己能力赚取面包的机会,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普遍幸福。

反对干预论与为德国传统思想界进行辩护,贯穿《通往奴役之路》整部著作,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计划体制发端于德国。在对这种误解的源头解释中,哈耶克将英国与德国对立起来,虽然这并非作者本意。但由于刚刚结束的二战,人们依然记忆犹新, 哈耶克需要一个理论上的基本立足点解决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之间的矛盾,他尝试通过树立英国———自由主义故乡的思想传统摆脱德意志思想的困扰。这种论证方式给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及反干预主义的理论打上深刻的民族烙印。

思想干预 篇2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这些不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2高校人才结构多样化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出现了人才质量滑坡、管理松懈等问题,同时人才的骤增也使大学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动。

3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改变甚至迷惑了大学生视野,部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鉴别能力和从善弃恶的选择能力较弱,他们极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二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各有千秋,有的是考试焦虑,有的是人际关系困惑,有的是有不良情绪。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切记“一刀切”。要想通过思想教育使一个学生真正转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个体的特殊性,既不能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因只注意特殊而忽略了全体。如:刚步入大学校门,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障碍多了,面对未来,学生有较多的困惑,对于这些大众化的问题,不能单靠个别咨询解决,有必要综合各种教育资源、手段,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预防为主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素质下降、道德缺失等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及时疏导,防微杜渐。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心理问题。达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如:当前大学生情感荒漠化乃普遍现象,大学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时常发生,为此,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3疏导性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助”才是目的。教育辅导者是助人者,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者、知心人。因此,教育辅导者要做好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给他们打开心结的钥匙,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让学生自立自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便是心里干预的真谛。

4平等性原则

学生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这种尊重与理解即关怀、关注。也就是说,对有问题心理的学生不是指责、嘲讽,而是呵护、善待。不是把教育者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通过心理干预使他们真正转变。因此,只有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生间才能用真诚、信任架起一座相互合作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师生才能敞开心扉解决问题。而良好的辅导关系则是心理干预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

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干涩的说教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把心理干预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各项活动中,结合活动过程,切中肯綮进行教育,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选取,在干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身心投入,经历心理历炼,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长跑、大学生手拉手社团活动,使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心理干预策略

1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如在音乐课,教师要用美的图片、美的旋律、美的作品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师范院校已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目前,为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政治觉悟。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身心从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跟踪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肯定或矫正。活动结束,鼓励学生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抒于笔端,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思想道德。它也是一个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集中体现。师范院校通过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干预。如开办校报、校刊,利用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4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普及,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学习、沟通,摆脱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心里。另外可以通过校园网开展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网站或网页的设置,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旋律,让学生时刻受到熏陶、感染,逐渐把校园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教师可开通心里问答专栏,可通过在线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弘扬正义,修正缺陷。

5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成长心理问题。二是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认真做好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建立以学生骨干、辅导员、咨询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带来被动局面。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6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实行全程关爱,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特困大学生的解困工作,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政府和学校的关怀。学校为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应该努力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方筹集资金,帮助他们办理入学贷款。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勤工俭学,变压力为动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提供奖励资助。减轻学生因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负担、压力,资助、鼓励特困生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7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优秀学生会干部为助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及时教育、有效干预。并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疏导方法,不断提高他们接受他助和学会自助的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要从关心学生的生活点滴入手,帮助师范院校大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始终,将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本着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才能走出一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旨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夏翠翠.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G].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2009.

[2]许玉芬.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措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思想干预 篇3

一、民办高校考研学生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的原因分析

1. 院校层次引发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等问题,其教育教学效果势必要比重点院校薄弱。在考研中,和“985”、“211”以及其他公办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学生主体本身产生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学业上较名牌高校的学生薄弱。客观上,很多基础较好、有考研计划的学生受其影响,意志不够坚定而放弃考研,改变生涯规划。

2. 考研与就业抉择的双趋性心理导致思想波动

由于考研与就业的时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复习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就业招聘活动最繁忙的时候,有些对考研没有十分把握的学生一方面积极准备复习考研,另一方面又参加各种招聘活动,一心二用,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备考中。很多学生摇摆不定,在考研与就业的两端摇摆不定,产生双趋性冲突。在研究生考试备考过程中,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找到较好的工作后,在同学中的影响会直接刺激到考研备考学生的心理,致使其产生迷茫感,自己考研还没有结果,即便考上到最后是否还能找到和同学现在签的单位一样好的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业的同学陆续都会找到不同的单位,成功一个接着一个,刺激程度不断强化,而考研学生的心始终是悬着的,是未知数。直接就业与继续考研两种思想对备考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

3. 备考环境的对比诱发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外界的干扰因素。按照当下社会思想观念,五一、十一都是旅游黄金周,中秋是家庭团圆的日子。在研究生备考过程中,每逢节假日,身边同学或旅游、或探亲、或访友,而考研学生需要放弃这些生活活动。同学们处在欢愉的心理活动中,考研学生则处于紧张的学习情绪与压力中。紧张学习与放松愉悦的游玩形成鲜明对比,势必产生较强的思想与心理波动。在微媒体时代的环境中,此段时间内,游玩的同学会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不断发布和刷新自己的状态,这种愉悦生活状态的分享对考研学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

寝室环境的干扰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考研的学生平日会更多地在寝室聊天、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休闲娱乐,其宽松的校园生活与早出晚归紧张的备考状态又形成鲜明对比,势必对考研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

4. 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

民办院校学生为了提高考研成功的几率,势必要付出比名牌大学学生更多的努力。选择考研就意味着与聊天、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休闲娱乐暂时挥手,甚至自己的课外活动和趣缘群体也不能参加。德国学术界曾有一种观念和方法叫“坐臀”,就是说如果要想搞好学术,必须能够坚持做到长时间地安心在椅子上坐着。考研学生应该达到“坐臀”的状态和境界,才能够克服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在时间相对比较宽裕的民办高校生活环境中,要想达到“坐臀”的状态,需要主体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内驱力。

5. 院校专业选择的多样性产生心理矛盾与冲突

在院校专业选择方面,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着两种问题: 一是选择院校还是选择学科专业的问题; 二是选择本专业还是跨专业的问题。

由于本科出身院校层次较低,在心理上都想报考更好的院校,如“985”和“211”院校,找回高考“失败”的悔恨。通常是院校层次高、专业又好的高校报考热、录取难,成功的几率小。学生可以选择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或者新专业,可以选择重点学科的普通高校,这两种选择方式通常成功的几率较大,这就必然产生了选择院校还是选择学科专业的矛盾与冲突。

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认为自己赶不上科班出身的学生,是否跨专业,跨什么样的专业,进入多重选择矛盾心理。

二、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缓解心理冲突,稳定思想

1. 借用SWOT分析法准确进行自我评估与教育分析

SWOT分析法是strengths( 优势) 、weak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s( 机遇) 、threats ( 威胁) 的缩写,也叫态势分析法,是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 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是用来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从而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制定战略的方法。多用于市场营销领域,我们“也可以借用SWOT分析法来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决策服务”[1],考研学生综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清周围的环境和前景,熟知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特点,可以减少决策的难度,更容易进行选择。

SWOT分析法不仅是学生自我分析的工具,更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分析与决策的重要工具。在考研学生的教育指导中,辅导员可以对其优势和机会进行强化,对劣势和威胁进行有效的削弱。民办高校辅导员可以把SWOT分析中的四个维度( 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综合起来考虑,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针对考研学生的四维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为学生的成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 借用SWOT分析法处理考研与就业、院校与专业选择等两难问题

在进行考研与就业、院校与专业的选择时,很多学生找不到方向,不知如何做出抉择,这里面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实很多,也因此,很多学生甚至在备考过程中还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院校、专业等。SWOT分析法中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等四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与分析,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充分分析自身兴趣、特长、学业情况; 分析不同院校的招考特点; 分析自己的考研动机与备考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做出初步的选择。由于学生考研动机及个人学业情况的不同,报考院校和专业选择不尽相同。不管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还是想弥补高考“失败”的创伤,抑或是想学到更精深的知识; 也不管是选择本专业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跨专业,只要是经过深思熟虑,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慎重考虑的,在今后的备考中都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冲突与思想波动。因为学生根据SWOT分析法进行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考研备考中思想与心理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3. 以目标和时间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提高生涯管理能力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认为“目标不是命令,而是方向和承诺”[2],“目标必须具体化为工作”[3],考研学生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是一个关键问题,必须把备考学习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安排。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将目标转为学习及学习成就的动力和基础。在五一假期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十一期间计划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每逢节假日思想出现波动的时候,都如此来处理,必会起到极大的缓解作用。

美国管理学家莱金提出ABC时间管理法。ABC时间管理法是以事务的重要程度为依据,将待办的事项按照又重要到轻的顺序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然后按照事项的重要等级依据完成任务的做事方法,它被许多热衷于规划生活的人们所广泛采用,使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有条不紊中进行。时间管理可以促使心理冲突严重和思想不断波动的考研学生心无旁骛、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考研指导过程中需要把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和监督学生执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进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与思想强波动的状态。

三、综合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考研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

1. 成败归因理论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4]。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可组成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成败归因理论,深入分析外界环境和学生身心状态的变化,了解考研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稳定性,改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冲突进行有效干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

2. 群体动力理论的运用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的概念创建群体动力理论。“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5]。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6]。高校教育者在考研指导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研究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并想方设法使其产生相互作用的合力,以抵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化解学生心理冲突,稳定学生心理情绪。

3. 需要层次理论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7]。高校教育者、管理者都必须深入研究考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尽全力健全服务体系,解决学生后顾之忧,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营造温馨、浓厚的考研氛围。学生考研的动机基本上可分为主动自我提高型、被动追求学历型和盲目从众型等三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和考研动机进行院校的合理选择。目前,大学生选择考研,很多是局限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与一些现实利益和追求,在动机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思想高度与境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考研指导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奋斗,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高尚的事业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心理需要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4. 化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8]。“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9]。考研学生的心理辅导可以化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出发,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高校考研指导工作者将学生考研过程中的相关心理问题进行总结,观察其行为与思想动态,提前对学生做全面的阐释,在“知”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产生心理预设,从而改变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继而在情、意、行等三个环节中逐步深入。

四、考研指导的两个新概念

教育思想方法的概念化有助于教育主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民办高校学生的考研指导中,需要将教育指导中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概念化,同时引入“师者”和“研友”两个概念,以作为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的辅助。

1. 引入“师者”的概念

学生备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倾诉。既能作为倾听者,又能给予较好引导的人正是“师者”。这里的“师者”不只是教师,还有经历过考研幸福历程的人。考研备考的学生在心理上必须要有“师者”相随,以建立稳定的心理基础和稳固的心理后盾。

2. 引入“研友”的概念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惰性心理和消极情绪,“师者”无法时时处处相随,最佳的办法是有人相互搀扶相伴,这个人最好就是考研路上的同路人———“研友”。民办高校学生原本就存在自卑心理,备考过程中家长、同学、朋友的任何一句话或者行为都可能引起消极情绪和心理冲突,只有具有同样心理感受的“研友”,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对方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给予及时的搀扶与鼓励。因此,考研路上必须要有“研友”相伴,以建立持久的心理维稳防线。

五、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法的运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激励、感召、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作用,对考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榜样教育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耀灿认为,“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效仿”[10]。“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榜样及其行为、精神的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五个方面”[11]。通过历届考研成功的典型,以成功典型的思想、心理、行为为案例教育学生,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通过鲜活的身边典型开展教育,激发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其学习和效仿。

1. 榜样选择的层次性与全面性

榜样的选择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在考研动机、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情况,从层次性和全面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榜样典型。惟其如此,才能满足各类考研学生的需要。“榜样教育把榜样这一学习者所期盼的‘未来自我’形象地、真实地、立体地呈现于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从榜样身上清晰地看到未来自我的样子,不能不触动学习者的内心情感,唤起其完善自我、优化自我、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当学习者确定以谁为榜样后,就会为实现自我而积极效仿榜样,不断激励自己超越自我,以期实现自我,努力达到与榜样在思想道德水平或能力上的一致”[12]。“未来自我”的呈现是建立在对榜样的科学选择基础上的,因此,考研榜样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是榜样教育法的前提和基础。

2. 榜样的宣传机制

对榜样的宣传要以全方位的宣传态势进行,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认知和感悟榜样的先进事迹。对榜样的宣传要坚持宣传的持久性和常态化。整体上要使考研学生时时处处被榜样的力量所包围。

( 1) 面对面交流。“我们解决了学生的某些思想困惑,也就消除了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为解决思想问题铺平了道路”[13]。以座谈、报告等方式请考研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进行面对面交流,榜样现身说法,面对面交流可以使榜样在大学生心中更加真实可信,解决夸大榜样事迹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获得更强的心理认同感。

( 2) 建立新媒体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与新媒体结合起来,通过借助一些传播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让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14]。考研学生的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具有长时性和不稳定性。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新媒体学习交流平台,把榜样与考研学生组织到一起,保持长时性与即时性联系,更利于学生进行即时性咨询与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榜样和互动对象,还可以参与平台中信息的传播和自我情况的反馈。

( 3) 总结宣传榜样的考研学习规划和生活规律。总结不同时段和不同事件背景下,榜样曾经历过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 总结榜样在不同时段和不同事件背景下的学习规划和生活规律; 总结榜样在不同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下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榜样的心理与行为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保证心理状态的长时稳定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榜样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只有具有了自我教育的需要,学生才有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才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状态,在外界环境干扰下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只有当受教育者能自觉地以榜样的言行作为衡量和对比自己的尺度,并渴望“未来自我”呈现时,内在的需求才会油然而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动力。

思想干预 篇4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如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这些不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冲突,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2高校人才结构多样化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手段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出现了人才质量滑坡、管理松懈等问题,同时人才的骤增也使大学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困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波动。

3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改变甚至迷惑了大学生视野,部分大学生判断是非的鉴别能力和从善弃恶的选择能力较弱,他们极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的例子不胜枚举,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二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原则

1 差异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各有千秋,有的是考试焦虑,有的是人际关系困惑,有的是有不良情绪。因此,进行心理教育切记“一刀切”。要想通过思想教育使一个学生真正转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个体的特殊性,既不能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又不能因只注意特殊而忽略了全体。如:刚步入大学校门,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障碍多了,面对未来,学生有较多的困惑,对于这些大众化的问题,不能单靠个别咨询解决,有必要综合各种教育资源、手段,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 预防为主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政治素质下降、道德缺失等问题进行早期预防,及时疏导,防微杜渐。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心理问题。达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如:当前大学生情感荒漠化乃普遍现象,大学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时常发生,为此,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待他人。

3 疏导性原则

心理干预教育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助”才是目的。教育辅导者是助人者,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者、知心人。因此,教育辅导者要做好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交给他们打开心结的钥匙,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而让学生自立自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便是心里干预的真谛。

4 平等性原则

学生渴望得到尊重与理解。这种尊重与理解即关怀、关注。也就是说,对有问题心理的学生不是指责、嘲讽,而是呵护、善待。不是把教育者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通过心理干预使他们真正转变。因此,只有坚持平等的原则,师生间才能用真诚、信任架起一座相互合作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师生才能敞开心扉解决问题。而良好的辅导关系则是心理干预教育获得成效的前提。

5活动性原则

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干涩的说教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只有把心理干预策略有意识地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各项活动中,结合活动过程,切中肯綮进行教育,更容易达到预期效果。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选取,在干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身心投入,经历心理历炼,方能达到最佳效果。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长跑、大学生手拉手社团活动,使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从中得到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心理干预策略

1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如在音乐课,教师要用美的图片、美的旋律、美的作品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师范院校已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系。目前,为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政治觉悟。如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身心从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座谈,跟踪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肯定或矫正。活动结束,鼓励学生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到的教育抒于笔端,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内容健康、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思想道德。它也是一个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集中体现。师范院校通过有目的地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干预。如开办校报、校刊,利用校内广播电视、学校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作用。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4 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进校园网络工作

随着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普及,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加强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学习、沟通,摆脱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的心里。另外可以通过校园网开展一些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尤其是网站或网页的设置,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旋律,让学生时刻受到熏陶、感染,逐渐把校园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教师可开通心里问答专栏,可通过在线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弘扬正义,修正缺陷。

5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心理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成长心理问题。二是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此,学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认真做好有心理障碍大学生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建立以学生骨干、辅导员、咨询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带来被动局面。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6 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实行全程关爱,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特困大学生的解困工作,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政府和学校的关怀。学校为解决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应该努力为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方筹集资金,帮助他们办理入学贷款。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勤工俭学,变压力为动力,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提供奖励资助。减轻学生因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负担、压力,资助、鼓励特困生勤奋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7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的质量。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建立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班主任为骨干,以优秀学生会干部为助手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及时教育、有效干预。并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疏导方法,不断提高他们接受他助和学会自助的能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要从关心学生的生活点滴入手,帮助师范院校大学生树立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始终,将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本着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则,才能走出一条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旨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夏翠翠.高校辅导员与心理咨询教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G].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 2009.

[2]许玉芬.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措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思想干预】相关文章:

联邦干预05-01

术后干预05-02

干预咨询05-05

宣教干预05-08

教育干预05-09

适度干预05-17

识别干预05-20

细节干预05-25

家庭干预06-12

排便干预07-01

上一篇:工业工程设计管理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