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互动的评估

2024-07-15

课堂师生互动的评估(精选十篇)

课堂师生互动的评估 篇1

一、以问题为引导, 带领学生逐步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多建立在问题和反馈过程中, 在导入过程中, 教师需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合作探究中, 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在总结过程中, 问题能给学生以提示, 让学生抓住重点。同时, 教师借助学生的回答, 及时进行教学策略调整, 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进行。但在课堂教学中, 问题并不是随意进行的, 也不是要用问题来充斥整个课堂, 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设计, 针对性、层次性地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如在《上学歌》的教学中, 教师引导语如:“同学们, 今天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学, 高兴吗?那谁能说一说你的这一天是怎样过的, 你都经历了那些事。”“好, 接着, 我们来听一首《快乐的一天》, 看是不是你做的事情。”听音乐的第一段“早早起”, 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这一段后有何感受。看图, 这一段表现了小朋友早晨起来的情景, 请学生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 边听边用动作表现。问题引导, “早晨起床后应该做什么?”“上学去”“这时你的心情怎样?路上看到什么景色?”通过话题来导入新课, 通过听后看图, 在看图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 启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的学习会更加积极。

二、通过活动组织, 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个体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在新课改下, 小学音乐课堂注重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听、说、唱来引导学生去感悟、欣赏、体验音乐。因此,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在互动中获得音乐知识的构建。

以《春天来了》的教学为例, 本课时重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 演唱《小树快长高》《郊游》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中教师板书《春》, 同时多媒体视频:“听, 春雷响了, 好多躲在洞穴里过冬的小动物也醒来了, 纷纷跑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呢, 你希望哪些小动物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几个动物的名字 (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相应点击画面) 。教师过渡:你能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吗? (学生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接着教师引导看到这么美的春天, 小动物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动物, 你会对春天说一句什么话呢? (学生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气真新鲜;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过渡:小动物睡了一个冬天, 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到处寻找春天, 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小动物找一找, 好吗?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 (要求:听一听, 歌曲里的春天在大自然的哪个角落里?听完后用歌词来告诉老师) 第二遍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吗?学生听歌曲, 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设计提问:春天在哪里呀? (学生回答: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

从案例中也不难看出,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师生间除了以对话、问题方式进行沟通外, 活动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深入到作品中去体会和感悟, 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教学目标才更容易实现。

三、以评价来鼓励学生, 促进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自身的兴趣为鼓励, 还需要教学中教师的鼓励来作为催化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通过评价, 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 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 音乐是门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育的评价更应体现人文的精神。

首先, 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以教学为例, 当请学生起立单独唱一段曲谱或请他说说听赏后的感觉时, 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 面带微笑, 轻轻点头, 以示鼓励;微微摇头, 暗示他纠偏补漏。这些做法就比批评委婉得多, 学生也容易认同合作。其次, 教师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渲染”, 使课堂上真情涌动,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获得理解的深入, 心灵的感动, 情感的升华。如教学《闪烁的星星》时, 用导入的方法请学生说出有关的天文方面的知识, 有个学生说了很多, 教师对他说:“你很好学, 知道的天文知识真多, 老师都不如你。”结果, 学生课后又收集了很多有关的资料, 要来与老师讨论。于是, 教师尝试对不同的学生, 针对性做出相应的评价。对待学习稍有起色的学生, 就对他说:“你确实进步了, 老师相信你今后会做得更好。”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 做到既不伤其自尊, 又能指出不足, 使他们能扬长避短, 发展特长, 张扬个性, 健康地成长。

音乐是一门艺术, 音乐教学更是一门艺术,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形成互动的和谐关系, 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 音乐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和学生形成互动的和谐关系, 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陈秀琼.小学音乐课堂的师生互动策略探究[J].福建论坛, 2009, (9) .

[2]吴海芸.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对策 篇2

内容摘要:“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凸现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交流、影响的一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如何应用互动交往策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呢?本文就师生互动的含义、背景、特点及其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新课程 互动 创设 构建 优化 合作

互动论原本是当代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被借用到教学领域中来,便有了师生互动教学策略。什么是“师生互动”?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显然,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正确认识师生互动的内在含义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立有利于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观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理念斗争的结果。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将学生看成“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互动中,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能动性,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每一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是平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中,不能只提问那些课堂上表现积极、活泼,对完成教学任务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同学,而要着意提问一些课堂中“沉默的羔羊”,即对完成教学任务会起反作用的同学,只有如此,才可以是称得上照顾课堂中的每一位同学,不使任何一位同学落伍。

同时小学教师一般都存在着“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不高”的情况,这制约了教师对课堂师生互动的认识和有效运用的思考。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得到有效运用。

因此,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首先,确立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以往小学数学课堂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繁、难、偏,不利于互动。事实上学生要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发展,通过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才能内化所学的知识。教师应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多层次的目标,同时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互动的对象从个别学生拓展到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互动机会。其次,运用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数学课采用知识——传递式的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模式有其自身优势,如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知识,有利于教师主导互动过程,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小组教学、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合作教学等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拥有更多主动权。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能力(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能力等。

1.精心备课,为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做好准备

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规划一个教与学的相互配合的序列,安排好各种教学环节、情境以唤起、维持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教师精心的备课,能有效的避免课堂互动中形式化的互动。

第一,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在数学课堂中,问答占师生互动形式的绝大部分。美国教育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可以说有效的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互动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都要有意义,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提问内容上要融合新旧知识,在难度上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方式上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绝大部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有一位教师在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时,引入1/4+1/5 后提问:“1/4 与1/5 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显然,这一提问的“中心”不明确,学生的回答也可能达不到教师提问的主旨(有的会说:“都是真分数。”还有些会说:“分子都是1。”)。如果把问题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明确,又问到了关键,有助于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第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数学活动,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同时也能提高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分组学习、分组竞赛、角色转换等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互教互学。

2.重视课堂,确保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展开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运行阶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对话和参与。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对数学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与交流等,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才能精确把握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感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数学课堂互动,才能融洽、平等,学生才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有自己独特的收获与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巧比善喻;对于善于逻辑思维的学生,可以分条析理;对于好奇、好动的学生,以启发兴趣入手;对于善于观察的学生,以直观教学和实验问题引入。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自信,主动与教师交流,与同伴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经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3.建立积极的数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鼓励,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更需要鼓励。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最渴望的是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不要吝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温馨的动作。相反,教师要抓住每一次鼓励、表扬学生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评价中既要有对答案的判断,又要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和积极性的肯定,更要富有激励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回答问题的乐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参与度不够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一带而过,冷漠的反馈换取的将是学生的不参与。如果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或者不恰当的地方,教师要诚恳地指出,绝不能讽刺挖苦。对于平时不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以鼓励为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即使学生对问题一无所知,教师也要让其体面地坐下,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尊心和积极性。建立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评价方式就是运用不局限于学生的数学成绩的总结性评价,不局限于以优生为互动对象,而综合使用确定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检查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的诊断性评价及观察学生成长发展的档案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展开有效的师生互动。如有的学生尽管数学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很强或具有创新意识等等,若教师仅以学习成绩来判断他们的好坏,那这些学生将逐步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如果教师能对他们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他们往往会受到鼓舞,表现出较高学习热情,从而发挥数学学习潜力,主动参与到课堂师生互动中来。因此正确的教学评价能促使学生在互动中发展。

(三)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为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行为产生于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表述为“行为=f(人*环境)”,意思是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课堂环境影响着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学环境一般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

1.创设良好的课堂物理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是教学中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而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又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一个人正常的注意广度为 7±2个组块。[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过大,否则师生间相互反馈、了解、沟通的几率下降,阻碍了师生间的互动,即教育关照度降低,也不利于教师的课堂控制。在一个人数和规模大小适宜的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同时教师也能很好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促进因材施教。

此外,适度变化的座位编排能增加课堂师生互动的机会和频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师生共同把座位排成马蹄形或环形乃至其他需要的形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适当走动,关注到教室的各个区域(如在数学课上做练习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身边,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做题的情况,并且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个性差异合理搭配分组,把特别安静的学生安排在组长或比较健谈的学生对面。

2.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它对课堂师生互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课堂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以平等和谐互学的课堂氛围为基础的,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处于教学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就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第一,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一个孩子,教师的心中应该有每一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教师要给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对每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互动。

第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到智力、能力及其社会化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师生情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以及师生的全面发展都产生很重要作用。”所以要建立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得到充分激励、发扬、锻炼和展示。在班级中,往往班主任(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为亲密,而数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相对来说较为疏远。数学教师要想与班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尽可能多的走进班级、走近学生,在课后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等等。这样可以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利于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间建立真正相倚的师生关系:第一,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人与人的关系上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进行自然、和谐地互动,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体现在其一切的教学行为之中。第二,教师要把自己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的威信。能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的教师是学生可以信赖的人,是拥有专业素养的人。这种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而是“内在养成”的,即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魅力日益树立起来的。这应当成为教师工作的教育信条。因为,这种教育“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论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66-01

互动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讨论、对话、观摩、交流以及促进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同,与完全放任的教学方式也不同。互动性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和领导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学习要求和计划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施教。因此,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撼动了传统教学的课堂地位,因此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尊重与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互动性教学的关键,它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培养,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的个体发展。因此,互动性教学被看作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全新发展,是一种教学的人文关怀。在高中数学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换位思考,从高高的讲堂上面走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学习,充分体现学习的民主性。而学习的民主性则充分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并且能够对他们加以欣赏。可见,如何有效地实施互动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这也是互动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学生,他们的性格、身心及心理都有所不同,并且每个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有所不同,所以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从学生的主体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处于不同的层次中,教师在数学互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不能过于片面,要对学生有较为整体的认知。此外,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每个层次的教学要求要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达到,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不至于挫败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可见,分层教学的实质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效地进行因材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

课堂上的互动性教学可能看起来比较随心所欲,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是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的,并为互动教学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以保证数学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变成问题,让学生能够在互动过程中进行问题研究,从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研究能力。然后,在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时间,这样可以使互动性的数学教学在组织和安排上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提高数学互动教学的质量。最后,高中数学的互动性教学应有更加开放自由的课堂空间,增进学生与教师自己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大家充分融入到教学的情境中,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欢快的教学氛围。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教学中来,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学习,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良好教学氛围的创建。教师可以使用亲切的语言及和蔼的态度来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和思维的开发。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进行数学提问时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积极性的保护,不可以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有言语或行为上的嘲弄和挖苦,尊重学生的自信心,活跃课堂的互动气氛。因为高中生已经基本完成了人生的成长历程,自尊心比较强,因此教师的冷言冷语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此外,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在高中数学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倾听者,鼓励和激发他们发表意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的探索。

现代教育将学生的主动发展与主体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学生与教师都是互动教学的主体。因此,在互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努力打造出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递、言语交流、思想互动的活动过程,作为一堂理想的、成功的、有效的课,只有将其转化为非常具体、生动、形象、鲜活的学生学习场所,构建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舞台,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效史东.高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素质教育论坛.2013(2).

[2] 龙燕军.关于高中数学师生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12).

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篇4

课堂,是教与学的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主要舞台。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系统,还是一个社会活动系统。和谐课堂,是学校教育中理想和美好的殿堂。在和谐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他们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由此可见,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联着教育的整体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成长。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积极审视和研究现代师生关系,特别是分析师生关系的现状与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与问题

1.“师道尊严”占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影响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师道尊严”的思想仍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缺乏育人和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化,为了达到有序的课堂管理,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多采用的是权威式的方法和指令。近期,在一份现代城市的教学工作要求中明确提出:教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改善“师生关系”为目标,进一步研究改进教学过程的“五环节”。

2.“缺乏交流”形成师生隔阂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不注重与学生心理、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形成隔阂,从而影响了师生关系。由于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加快,教师忙于抓学业质量,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未予以关注,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问题分析,管理、沟通简单化,常常以堵代疏,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

3.“过分依赖”助长教师中心

教师往往以领导者自居,现代城市中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采取服从的态度。学生由于自理能力较差,再加上是独生子女,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往往过分依赖教师,助长了教师的权威感。再者,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社会、家长更关注校园安全的问题。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在外出活动、实践体验、课间午间等凡是涉及学生安全的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步步“精心”设计,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权威地位更为“稳固”。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双方均以主体身份进行双向交互活动和有效交往。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通过对话在交往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这种交往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以师生作为活动主体的,以教材为话题的沟通过程,这种交往是相对有序,被精心组织围绕一定的目标而展开的活动。

和谐课堂首先应该有一个师生共同创建的,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充满人文关怀、团结互信、积极向上的一个课堂环境。创建和谐课堂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和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规范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能。

1. 师生互动,营造学习环境,丰富体验

(1)共创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是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天地。加强班级环境的建设,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重要条件。

在创建和谐课堂的实践中,我校对各年级的环境营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低年级突出趣味性而中高年级注重人文性。学生们纷纷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作品,为和谐课堂的营造出一份力。教师们也会不定期带来自己的一些精彩生活照,让学生们认识生活中的教师,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班级环境的营造还得到了家长的关心和支持,如各个教室宣传语,不仅有师生围绕班级特色撰写的语句,还有来自家长的创意。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各班级已经能够营造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凸显班级特色的班级环境,学生们都感到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心理有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

(2)共同布置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落实课程的主要渠道。师生共同布置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心理,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学科天地,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五年级语文《斯塔笛的藏书》一文,介绍了一个叫斯塔笛的孩子对书本的酷爱,以及他的两种藏书方法。课文执教者张锦先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藏书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我布置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作为教师,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收集了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材料,如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好藏书,历史上有名的藏书楼等。在汇总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后,我将其进行排版、打印,张贴在教室后的大橱上,供学生下课后来分享收集的成果。培养学生课后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课后自觉进行相关内容收集的兴趣,是新教材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将这样的要求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以自己的参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以及时的表扬、鼓励让学生保持这样的热情,长此以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融入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和学生在学习中共同成长,是教师应有的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认识。

2. 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发展

和谐课堂的创建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能的心理环境。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先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进而开展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和对话的教学活动。和谐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1)备课——教师心中有生,以学定教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说明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因而,教师教学首先要分析学情,即在备课时分析学生原有的基础与新知识相关的背景,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等,随后再精心设计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案例]课文: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真正的愤怒》

学生情况分析:①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对西北地区缺水状况没有实质感受,因此,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感悟水的珍贵尤为重要,也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②尽管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但是文中出现的“龟裂”“苟延残喘”“世事洞明”“水窖”等词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尚有一定困难,需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③课文中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也是学生学习上的重点、难点,由此,教师需要运用质疑、句子比较、朗读指导等方法,使学生体味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习材料分析:在本课内容中,学生对“体会祖孙俩尽心尽力,力图改变西北地区缺水境遇的执著决心”较难理解。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矛盾冲突的语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其深入思考,化解难点。

以学定教:①新课程教学提出要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边读边思、反馈交流,解决阅读中的困惑。另外,我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②通过媒体演示和增加多种直观的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加强对字、词、句的理解,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学中播放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录像等。

(以上案例由张锦先老师执笔)

以上述学生学情分析的第一点为例,文中叙述为一碗水而愤怒的这件事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人们因缺水而惜水如命,为一碗水落地而愤怒。这些对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是极难体会和理解的。他们生活在东海之滨,长江的入海口,水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富,文中说描述的西北地区对学生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当地人缺水的感受以及他们对水的感情,学生很难体验。教师根据这些学情,采用直观录像,为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要使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出实效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做更多的思考:这个学习任务进行下去,学生能回答吗?他们会怎样回答?这是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回答?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回答?作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做些什么?以他们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或练习)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给他们提供哪些必要的帮助克服这一学习障碍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教学从“怎样教”转到“怎样学”,真正把教案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案。

(2)上课——教师目中有生,师生共同体验

在教学中为了准确地让学生领会重要教学环节中的精神,师生共同编排小品,表演小品,评价小品。在这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还增加了师生彼此之间的感情。

例如,“盲人摸象”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但故事比较长,生词也比较多,学生在课本上遇到的都是比较短的对话和故事,于是教师带领他们尝试学习和编排这个比较长的剧本。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篇属于学生自己的剧本诞生了。学生经历了这一次排练和表演的过程后,感受颇深。有学生说:“我扮演的角色是一名盲人,我觉得很有意思,与老师、同学一起排练的过程非常愉快,我的英语台词在高老师的指导下一次比一次流利,语音、语调一次比一次优美动听,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更融洽了。”还有学生认为:“我是一名胆子比较小的女孩,在这次排练和表演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不断地鼓励我,为我加油鼓劲,我感觉自己的胆子大了许多,在大家面前表演也没有那么紧张了。”

(3)作业和批改——互为主体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开放与生成的过程。例如,语文作文赏析应该充满民主气息,师生应平等对话,其至可以争鸣,而作文赏析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我认为,要学生写作文,教师也应一起写作文。例如,我在教作文“玩得真高兴”时,为了鼓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写真实的故事,便把自己在教师节庆祝活动中参加“竞争上岗”游戏的生动场面写成作文。

在写完作文后,我在班上进行朗读交流,让学生评老师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也可以学生自主赏析或生生互相赏析;可以赏析学生的作文,也可以赏析教师的下水文。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学生对我所写的作文的部分点评。

文章内容生动,而且幽默,读了让人忍不住发笑,教师的习作充满童趣,好棒!——秦同学

老师写得很精彩,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游戏中。文中对大胖胖老师的描写十分细致。做游戏时的老师像回到了童年,都很可爱。——邹同学

写《玩得真高兴》原来不是我们小学生的专利啊!在文中争抢“岗位”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真实。看来,男女老少都有玩得真高兴的快乐时光。——王同学

从学生们既充满稚气,又情真意切的点评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一篇生动、切题的教师下水文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大。虽然学生们没有亲眼目睹教师参加游戏的过程,但在对文章欣赏中,从字里行间中却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教师做游戏时的快乐。这种集欣赏和借鉴于一体的下水文效应,不失为师生互动,提高作文鉴赏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探索。

三、平等和真情,和谐课堂的主旋律

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师生教学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心就会增加,师生情感就将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从而获得教学成功,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若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则将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真正的感激和尊重之情。因此,为了优化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上下苦功,提高教学有效性。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多鼓励、多关怀、多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篇5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我尝试了几种方法:

1、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证明,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听歌会促进知识的输入;唱歌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果在历史学习中配合音乐教学会使记忆过程变得轻松。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壮深情的歌声立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时,一曲《爱我中华》定能让学生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繁荣而努力!

2、用语言浸润历史,使学生感受历史。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中,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要把历史讲“活”,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外貌、行为、思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一条“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3、用影视回顾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也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运用多媒体,插播一段影视剧,定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悟历史,开辟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将学生引领到声情并茂的境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才能体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本质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随之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思绪完全融进影片之中,学生可以从影片的镜头中,了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情况。在此基础上,再与学生一起学习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纷纷发言,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

4、用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扩展知识,让学生畅游历史海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的补充了一些历史资料。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通过资料的补充,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积极参与课堂。

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也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理解,也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讲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影响时,教材中只讲到它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怎样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认识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并能够清晰地凸现当时历史的某些场景呢?我引用了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从“战争中亲人的离别”角度再现了动荡的社会现实,深刻诠释了唐朝盛极而衰的历史场景。这些诗词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都很爱听、爱读,自然会投入到课堂中来了。

三、讲究方法,让互动落到实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用简单明了和通俗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研究。在研究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先少一些知识再现性问题,多一些思考性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多一些领悟的过程,少一些死记硬背,只有沿着科学的思路,提炼出方法,课堂才会充满着探究的氛围,才会生机勃勃。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纵观各种新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创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都是在一个团体中,各种想法相互交流、碰撞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这种交流。而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这种交流中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动口权”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青少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的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未必是“学生的问题”,这样表面看是学生解决的问题,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孔子日:“疑,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贵有疑,疑是探索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这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课文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曹操接到黄盖的诈降信,信以为真、欣喜若狂的部分时,有学生问:“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当时如果他头脑冷静,识破黄盖用的计策,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一场大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种答案汇集课堂。这时老师再略作点评,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一一主动质疑一一讨论一一老师评点”的学习模式,让质疑成为他们深入思考的引线。这样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语言的探索者、实践者。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2、给学生“动手权”

荷兰著名历史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历史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如在七年级《同为一家》的教学中,涉及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关系,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就必须使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这个课例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图片。又在课外交流的基础上,课堂上由每个学习小组推荐大家感兴趣又比较重要的资料,通过投影展示,并且筛选出重要资料,如:“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历史与风土人情”,“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示意图”,“西藏风光资料片片断”等三则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给学生“动脑权”

学生敢提、会提问题正是智慧火花的闪现。但是如何激疑、科学设问才能达到我们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师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以及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往往会导致“启”而不“发”。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第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女皇武则天内容时,我就把对“女皇武则天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女皇武则天进行评价,有人认为她确实是个治学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认为她一生大搞阴谋诡计,从而夺取政权,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倒退而非进步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4、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观反映了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如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分展的必要条件。有的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研究匆匆而过。有的教师把互动合作当成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还没有等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或者为了赶时间忽视部分学生的言论。据统计,有80%以上的教师会提前结束原定给学生互动的时间,马上进入总结反馈的环节,这样会使学生刚刚投入思考的状态瞬间被打破,刚刚萌芽的智慧火花、生生被掐灭,学生的创造力、深层次的潜能受到打击。同时,教师也忽视了对活动的评价,或只是简单地给予“好”、“不错”等语言表扬。

关于大班额课堂的师生互动 篇6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学班的班级规模,小学以40-45人为宜,超过这个上限,就可以称之为大班额。大安实验小学是大安市的龙头校、实验校,人数最少的班级是57人,人数最多的班级是81人。80人的班级8个,约占24%;70~79人的班级11个,约占33%;60~69人的班级10个,约占30%;60人以下班级4个,约占10%。这样的班级规模堪称典型的大班额。

时常听老师们抱怨,现在的课堂不好管,学生不爱听课,这几乎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学生不好管,不爱听课,静下心来想一想,原因会有很多种。但是有一种,是我们可以改善的,那就是由于大班额造成的教育关照度降低、师生互动空间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降低,从而导致的课堂纪律问题。本学期开学以来,我在每个班级听课时做了师生课堂互动观察记录,听课范围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涉及1~6年级各个班级。从这些师生互动图示中,至少可以发现三个共同点:

第一个共同点:每一节课上,总会有一两名发言最多的学生,发言的次数大约在5~8次,课后我分别对这些学生进行了了解,都是班级里的优秀学生或上等生。

第二个共同点:每节课能够与老师至少互动一次的学生人数大约占50%~60%,也就是说,至少有40%~50%的学生作了旁观者。

第三个共同点:在这些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只有一位教师曾走到学生中间。

这三个共同点能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

第一点启示:至少印证了三个教育规律。

规律一:教师在课堂与不同学生的课堂互动时间有显著的差异,与所谓好学生的正向互动时间通常是与“后进生”正向互动时间的两倍,而与中等成绩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少。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成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增加与中等学生和“后进生”的互动时间,通过有效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规律二: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明显相关,低参与程度的学生成绩通常比较差。

规律三:优秀的学生不是因为他原本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他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得到了教师更多的指导、鼓励和关爱。

第二点启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关于高课堂管理成效和低课堂管理成效教师的比较研究说明,两类教师的课堂管理方法非常类似,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管理的教师能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转移上,都更胜一筹。由此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全员参与可以显著地减少违反纪律现象的发生,同时它也是教师教学技能中最有效的一种课堂管理方法。研究表明,大多数对付学生捣乱行为的有效课堂管理方法,都是将“未雨绸缪”式的课堂管理、教学方法与“亡羊补牢”式的矫正方法结合起来,同时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第三点启示: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对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时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有助于集中不同座位上的学生注意力。

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性思考 篇7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 形式单调, 多师生互动, 少生生互动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 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 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而实际课堂教学中, 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 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精辟地指出“实际上, 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 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 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因此, 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 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 可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上, 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 深度不够, 多浅层次互动, 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 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 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 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 实际上, 此为“物理运动”, 而非“化学反应”, 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 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 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 有许多雷同与重复, 缺乏激烈的辩论, 少见强烈的反驳, 此谓“无争论的统一, 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 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 没有思维的碰撞, 没有矛盾的激化, 也没有情绪的激动, 整个课堂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前进, 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 波浪翻涌。

3. 互动作用失衡, 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 少交互平等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 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 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 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 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 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 教师应作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 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 创设教学情境, 增加互动活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 教师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例如, 为了上好开学后的第一节课, 我颇费了些心思。因为刚开学, 有些学生的心思仍停留在假期的玩耍上, 不能很快进入学习者的角色。怎样才能“锁定”学生的目光, 让学生马上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呢?通过一番思索, 我决定采用“故事导入法”引学生入境。上课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阿凡提放羊》的故事:阿凡提给巴依老爷家放羊, 羊越来越多, 羊圈装不下了, 阿凡提向巴依老爷建议扩大羊圈, 可小气的巴依老爷却不愿出做羊圈的栅栏, 他让阿凡提自己想办法。聪明的阿凡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首先把羊圈由长方形改成正方形, 这样就能把羊装下了。过了一年, 羊圈又装不下了, 阿凡提又将正方形的羊圈建成圆形的, 这样又不用增加栅栏就能把羊装下了。人们都夸奖阿凡提聪明, 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验证这个问题。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来。以故事导入,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吸引学生通过故事去研究其中的问题,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探究中, 实践使我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 让师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才能使师生互动充满活力。

2. 创设教学环境, 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 情感体验丰富, 思路打得开, 彼此间容易相互影响, 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 或“触一发动而全身”的现象, 感情上也容易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要准备丰富的材料、创造丰富的环境外, 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带到课堂上来, 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 让学生在充满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 发生互动。

3. 改善教学方法, 增强互动效果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是教师教的方法, 又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师生有效地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 篇8

一、情感和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情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的学习行为和调节他们的心理等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花费了三年时间对500名人士进行追踪研究后表明:那些颇有成就的人与成就最小的人之间, 形成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取决于学习的欲望、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等情感因素而非智力本身。这里所说的情感和谐既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课堂上的情感和谐, 可以使得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信任、更加尊重对方, 消除有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以及敌对、隔阂等心理状态;在情感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容易树立自信, 自愿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得以全面发展;情感和谐还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方位促进个人发展。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就能营造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轻松、愉快、合作、温馨的班级气氛让学生感觉不到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压力, 才会产生安全感, 安全感是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保障。这种教学气氛是班集体成员和谐互动的结果。

二、情感和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营造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活动是共同参与、互相影响的。良好、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既可以调节教师的心情和行为, 也可以感染和激励学生。

(一) 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1.尊重信任学生, 确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形象, 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教与学的合作者”身份。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去设计;从爱出发充分信任学生, 为他们消除学习中出现的各种负面心理,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2.调整自己的情绪, 注重外在、内在形象。教学活动是师生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很有影响:如果教师情绪良好则整个课堂轻松愉快, 学生也乐在其中;而教师的负面情绪则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 学生容易焦虑不安。如果教师长期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将会诱发学生的情绪抵触, 时间久了就会与教师产生距离, 师生关系也不再融洽。教师应该带着微笑步入课堂, 用饱满的热情、期待的眼神、温和动听的语言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

3.巧用激励手段, 调动、强化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1) 目标激励。有了目标才会有努力方向, 有了努力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引导学生设立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目标, 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个人学习目标作为课堂整体目标的组成部分, 两者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前进的动力, 教师设定目标时必须因人而异, 注意层次化。有效地运用激励手段, 带领学生合作探究达成个人和小组的学习目标。 (2) 创新激励。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我们所说的创新激励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自己的不同想法, 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意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在笔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完课文中的对话或歌曲之后, 我都会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 自由发挥, 自主创新, 并评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3) 评价激励。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 获得奖励和荣誉。这种个人成就感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借助每次的学习结果, 客观、及时地进行评价。

(二) 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我们关注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建立融洽关系的同时, 不要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营造。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都有自己的个性, 缺乏与同伴相处的经验。在课堂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 出现冲突。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因素, 增强班级凝聚力。

1.学生优越感和自卑感的调适。现代教学方法主张学习者在活动中体验, 如果大家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然而每个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 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分化:一部分成绩暂时领先的学生有优越感, 对其他同学不屑一顾;另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容易灰心, 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

2.学生合作与竞争的和谐。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在英语课堂中, 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完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互相学习。有了合作, 才会有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有了竞争, 才会各显锋芒、脱颖而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精心处理从而达到合作与竞争的和谐。

由此看来,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小学英语教学十分重要。气氛和谐的英语课堂, 能够安抚学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是学生身心合一、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天堂。

摘要:情感和谐既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课堂上的情感和谐, 可以使得师生间、学生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更加信任、更加尊重对方, 消除有可能存在的恶性竞争以及敌对、隔阂等心理状态, 这种教学气氛是班集体成员和谐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互动,和谐,情感和谐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陈孝彬.论和谐与和谐发展教育[J].中小学管理, 1999, (03) .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互动课堂 师生同乐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案例,互动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 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是否参与课堂中教学, 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 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N SEFC Students'book 4 U nint1 reading部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O nly after her m other cam e to help her was she allowed to begin her work”, 这是一个典型的O nly+状语位于句首, 后边句子要部分倒装的这样的一个句型。这个句型从语法上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倒装句型, 在书面表达中也不失为吸引改卷老师眼球的一个亮点。从历年的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对这个句型虽然知道要倒装, 但怎么倒装, 哪部分倒装, 什么情况下不到装, 很是迷茫, 机械地去举例子让学生背诵, 众所周知, 效果是不良好的。怎么让学生去真正地掌握这个句型并在以后的使用中写出漂亮的句子呢?怎么去讲授和引导呢?

新课程改革已在我校广泛地推广和实施, 要把这个句型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学生, 让其真正掌握, 我觉得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手动脑, 去思考和探究, 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所以, 在讲到这个句型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平时专属于教师的黑板交给学生呢?我把这个句型的结构写到黑板上方, “O nly+状语+部分倒装”, 又引导学生看了课本上的原句, 然后告诉学生, “D ear guys, the resttim e ofthe class, the blackboard belongs to you!Y ou can write whatever you want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A llow you one m inute to getprepared.”同学们很有兴趣,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很快, 几分钟后黑板上便“横七竖八”地躺了几十个句子。

我所教的班级尤其是一个很活泼的班级, 学生英语也很不错, 我特地把他们所写的句子抄录了下来:

(1) W e should read loudly in the m orning and only by doing this can we im prove our English grades.

(2) O nly we have a strong body can we study well.

(3) In the world, only m y parents understand m e, I think.

(4) O nly after we suffer difficulty can we study well.

(5) O nly we students study hard together can we becom e N o, 1.

(6) O nly the English teacher said“Sitdown”could I sitdown.

(7) O nly we study hard can we learn English well.

(8) O nly pain could we gain.

(9) O nly when I play Pingpong, will I becom e energetic.

(10) O nly we eatwell, can we study well.

(11) O nly then willknow whatlove is.

(12) O nly have a balanced dietcan we live longer.

很明显, 有些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个句型, 但有些同学仍然不理解什么是O nly+状语。还需要让学生对比课文例句和句型结构去讨论和探究, 所以我接下来又让学生分组讨论, 哪些是漂亮的句子, 哪些句子存在问题,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讨论, 两三分钟后, 学生一致评出句子 (1) , (4) , (9) , (11) 为正确句子, 而 (2) , (3) , (5) , (6) , (8) , (12) 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怎样稍加修改就可以变成一个漂亮的句子, 好几个同学都自告奋勇要去黑板上修改有问题的句子。例如, 句子 (5) 被改成:O nly when we students study hard can we becom e N o.1.等等。而后讨论句子 (3) , 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O nly+主语位于句首, 句子并不倒装的情况, 大家把曾彩伦同学的这个句子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

整堂课, 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去听去看去想。虽然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去讲练一个句型, 但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亲自去思考和探索, 去合作学习, 真正掌握了这个句型, 并可以运用自如, 学生快乐地去学习, 尝到了甜头, 而我也从这一节课受益匪浅, 更深地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去动起来,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 篇10

一、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尤其是高中阅读材料信息量大、篇幅长,而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又参差不齐,在阅读的初步阶段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通过适时提问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适时提问既可以让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改善,同时适时提问使师生在互动中增进了感情,有利于教师增强个人魅力。例如:高考必考的小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说阅读时要先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等。学生在掌握小说技巧的基础上便可以胸有成竹地分析每一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例如:阅读小说《一杯牛奶》回答下面问题: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杯牛奶》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一杯牛奶”在男孩身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

3. 结尾处“一杯牛奶”为什么能等同于昂贵的医药费?针对这三个问题再结合小说的阅读技巧,教师便可以与学生对这篇小说展开互动。如:第一个问题主要考察对内容的掌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为学生点明回答此题的关键点:根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展开论述。通过教师的指点学生便可以检验自己答案的正确性,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准确地掌握小说答题技巧。第二个问题为典型的联系上下文的题型,教师可以先讲述联系上下文的题型的做题方法,讲完后学生才可以动笔做。第三个问题为创新类提醒,主要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做学生的指导者,为学生的答案润色。由此可见,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事物认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合理互动,丰富多彩课堂

师生间互动的增加需要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做桥梁。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整日沉浸于题海并面对着枯燥严肃的语文课堂显然不利于师生间的愉快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才华,寻找语文学习的快乐。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以以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开展。游戏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师生间的互动增加,在游戏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学生望而生畏的权威者而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大孩子,学生在游戏中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交流和互动也变多。比赛的形式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从而反思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方式,不断改善,不断进步。

例如:高中三年级的诗词背诵模块,教师可以举办一个诗词背诵比赛,通过比赛的竞争增强学生的背诵热情。教师也可以教学生唱诗词,在诗词演唱的课堂上师生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会增大,从而师生互动也会更频繁。

三、尊重个性,完善特色互动

每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基础不同,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实施统一的衡量标准。在师生互动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教学,特色化互动”的互动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率。该形式重在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上教师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采取区别对待,特色互动。

例如: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他们善于表现自己,教师只需让他们保持对课堂的热情就好;对于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教师要深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对症下药;对于性格内向,畏惧教师的学生,教师要和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上通过一个眼神或者一句鼓励,让这些学生重新燃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日常控制下一篇:联邦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