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2024-08-04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研究(精选十篇)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篇1

关键词:互动,开放,三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素质教育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应遵循教育规律, 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质量, 以下三点应着力研究实践。

1 坚持德育引领, 德育寓于智育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浇花要浇根, 育人德为本。教书要育人, 既要教学生会“做事”, 更要教学生会“做人”。因此, 生物课教学要从德育入手, 结合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 解决人生“总开关”问题。要根据生物学科特点, 将德育寓于智育之中。通过讲授祖国地大, 生物种类丰富多彩, 养育十三亿炎黄子孙, 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运用典型示范, 讲古代李时珍、贾思勰、现代竺可祯、童第周、袁隆平等生物科学家事迹,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激励学生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 刻苦学习, 攻坚克难。通过讲授地球过度开发, 森林、草原大面积减少, 珍稀物种大量灭绝, 水土流失, 空气污染。学生树立呵护地球, 做世界公民的环保意识。

2 坚持学生主体, 造成师生互动氛围, 方法多样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目的是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本领, 是检验老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知之者, 不如好知之, 好知者, 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运用创设情景、互动交流、启发诱导、设疑悬念、鼓励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营造浓厚热烈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不但“我学会”, 还要“我会学”。 (1) 巧妙设疑, 挖掘潜能。学问, 学问, 学要问, 问因疑, 学问源自解疑。为学患无疑, 有疑则能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正因为牛顿奇怪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从而奠定了现代科学基础。这说明设疑是激活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经验的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失时机, 层层设疑, 步步紧扣, 剥茧抽丝, 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 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一起, 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师生互动, 平等交流。变填鸭式为启发式, 变教师“独唱”、“独角戏”为师生“联唱”、“合唱”。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创设一种问题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突破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在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中, 特别需要老师运用启发式积极引导。在巧妙设疑, 根据课本内容设定提出系列问题基础上, 组织学生阅读探求、互相研究, 然后开展讨论、各抒已见。选择难点分组讨论、全体讨论。老师以平等态度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边议边教边学, 直到取得共识。师生互动交流气氛活跃, 可有效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 (3) 运用电教, 形象逼真。充分运用图片、美术、文学范文, 以及投影、录音机、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多种电教手段, 可有效增强生物形象感染力。教师要提高语言艺术。力求语言符合学生审美需求, 唤起学生美感, 既要准确适度, 又要形象生动, 给学生以悦耳清新美感体验, 传递多彩生物世界的正能量。

3 坚持开放教学,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造性

中学生物教学实验研究-作业4 篇2

1、谈谈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培养的关系。

答:

一、知识方面,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它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知识。

二、技能训练方面,操作技能的获得仅靠书本是不可以的,知道了如何做不等于会做,只有在生物学的实验中训练和完成。

三、智能发展方面,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集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能。

四、人格养成方面,生物学的实验对于学生的人格养成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信念、启迪思想、养成科学态度,拍样团队精神。

2、生物实验教学的操作目标有哪些?

答:生物学的操作目标有;

一、技能目标:其中包括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中科学过程技能。

1、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包括器具使用技能;实验材料获取技能;实验材料的处理技能;药品试剂的配置使用技能;实验结果记录描绘技能。

2、实验中的科学过程技能

(1)基本过程技能,包括观察、测量、应用数值、分类、应用时空、表达沟通、预测、推论。

(2)统和技能,包括从事适当的定义、形成假说、解释材料、建立模型、控制实验因子、从事实验。

二、能力目标

1、从内部结构看,能力有智力、心力、体力。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探究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机会,创造学生自我实现的条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快乐学习,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一、探究性活动的教学法

活动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等,让课堂成为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抓住活动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学习。

首先,要创造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创造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课堂参与教学,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平台,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学习的需要,提出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探讨,创造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的思维,滋养学生的心灵。 其次,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教师要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就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创造教学活动的情境,增加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收获积极的学习效果。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改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和生物科学家成为背景,引导学生听讲思考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课堂。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收集大量的科技录像片,研究基因等人体奥秘,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物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习目标。

二、运用插图,提升观察力

生物插图中常常隐含知识,教师要重视引导观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观察能力。例如心房与心室、左心室与右心室的厚薄是学生观察的时候容易忽略的,教师要及时引导,还有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中上下伸缩泡与收集管的变化规律等,另外,雌雄蛔虫的区别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

教师还可以将已经准备好的书中彩图复印给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边剪边记住图中的结构和名称,让学生自己或者在黑板上完成拼接。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剪好的插图的各个结构发给学生,然后分别说出插图中各个结构的名称,让拿着该结构图的学生站起,最后站立的学生一起将各个结构图拼接成一幅完整的插图。生物教材中教师可以运用此教法进行教学插图的教学,运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能让插图教学更加轻松活泼。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操作能力

教师要对研究的事物进行分析,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生命体或者生命现象都是按照部分层次等要素组成的有序整体,教师要将其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深入内部,发现本质,进行科学的分析。

教师要进行综合,在头脑中将生命体的部分,把生命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属性联合,形成对生命的整体的认识,实现综合。教师在教育学生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构造后,再联合形成完整的生活的细胞概念,实现分析和综合,紧密联系,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思维活动的基础。

教师要将生物各个部分构造、功能和一些属性进行对比,确立异同点,深化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为进行抽象和概括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细胞在形态构造、功能等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种子的构造,比较淀粉酶在不同条件下对淀粉的作用。

教师要实现抽象和概括,找到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找到各个部分的构造之间、功能和构造之间、生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教师可以找到抽象的本质的属性,实现必然联系加以综合形成概念和判断,形成对生物现象的本质的认识。

四、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重要的作用,科学利用实验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细心钻研,增长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当学生在完成生物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时候,教师要趁机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学生在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时候,需要将天竺葵进行避光处理遮盖叶片,光照和室内处理才能得到结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当学生捧着自己制作的印有各种图案的叶片的时候,发现生物研究的奥妙。另外,在探究种子的成分的研究中,教师也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实验,一边思考,重视听讲和观察,重视学生自己动手,引导学生认真进行实验,科学思考问题,产生持久的生物研究的兴趣。

中学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篇4

一、多阅读课外书籍, 积累写作的材料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要培养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因为在写作文的时候很多题材都源于我们平常的日积月累。学生通过读书, 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事物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多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要经常写总结, 比如每周都要总结一下自己这七天积累的知识, 以加深印象, 等以后用的时候可以很轻松地变成自己的写作资本。如学生在《走进库尔勒》的习作中, 我班的学生就能灵活运用想象, 特别是学生李妍蓓, 她把库尔勒比作一条鱼, 从空中俯视, 把石化大道及其向北延伸的道路看作是整条鱼的脊髓, 再把孔雀河看作是鱼身和鱼尾连接的地方, 这样就很形象了。鱼身的那部分是库尔勒的中心区, 也是库尔勒最繁华的地方, 而鱼尾部多是居民区。正因为李妍蓓同学在读书中积累了很多材料, 发挥了自己神奇的想象, 为自己习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使文章生动有趣极了。因此,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看课外书, 多阅读课本及课本以外的书籍。

二、注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 也是思维的工具, 人的思维活动也凭借语言进行。因此, 一个人的语言越丰富, 思维就越发达, 越成熟。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贫乏, 他的思维也很难得到发展。所以, 丰富学生的语言毫无疑问地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 让学生讨论“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最后让学生进行综合。学生回答:“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 它是金色的, 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 金色的花瓣被包住, 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这样训练, 不仅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同时也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平时, 先拟好一些题目, 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 一般能说出一段话来。在写书面作文前, 先让学生构思, 在课堂上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也常常把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让学生先读后, 再按故事情节复述。有时, 还专门拿出一定的时间,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进行讨论, 争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敢说, 锻练他们不作书面准备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书面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反复练习写作

中学作文本来就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所有的题材都源于生活。所以, 学生要多多地注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和发生的变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多多观察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时刻做个有心人, 把所见、所思、所感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并且一定要坚持, 这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等到考试或者写作用的时候会很轻松很自如地完成一篇文章。

四、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一篇好的作文都是经过好多次修改而成的, 有的文章甚至修改上百次。这就说明好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从修改中得出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不要因为学生这次的文章写的不好随意加以批评, 可以给他们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加以讨论, 各自说一下自己的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会提高。这种教育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和探讨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很大程度上也增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让学生快乐作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张扬个性, 彰显风格, 培育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由自发作文到爱好作文, 由爱好作文到自觉作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写作中去。有的时候, 学生对作文的厌烦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在这里教师要多多的鼓励学生, 给他们加油打气。当学生对自己有了写作的信心, 才会多多地搜集写作材料。用心地观察周边发生的事。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让学生“乐”写。

中学生物教学方法研究 篇5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培养英语自学能力。

一、把教学目标由知识型向实用型转化

新课程改革中主要从教学和教师素质两方面来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学能力是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为支撑的。教学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活动, 而是一个教学相长、互动合作、师生不断进步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死记硬背,很快会遗忘。所以要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之中,这样才能灵活地记住所学知识,且不易被遗忘。

二、改进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

英语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并获得一定的英语语感,为今后学习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每节新课开始时,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一些引人关注的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然后,尽可能在各种场合营造出一种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气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困难,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放松的教学环境。最后,多鼓励学生用英语大胆发言和表达,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

1.预习

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抓好预习,提倡“五问”。一问自己,遇到问题首先自己动脑筋,认真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问工具书,要独立查阅资料,做一番学习探索.;三问课本,遇到问题要反复认真地读书,联系上下文思考,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四问同学,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五问老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老师寻求帮助。同时,在预习中,教师以教给学生学习策略为重点,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求解决,及时给予点拨。对于高中生预习的技能已形成,且有一定独到的见解,教师此时可适当放手让他们进行课外学习。

2.专心上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考,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勤做笔记。引导他们积极地运用英语思维,参与大量的语言实际。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紧跟教师的思路。另外,教师减少了教学指令,有利于师生密切配合、人人参与。

3.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学,不能停留在过去“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利用实物、挂图、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电影和计算机进行英语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英语。”作为现代教育者,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和录像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在学生的听说训练中,教师可配合运用录音机、幻灯机和投影片让电化教学达到声并茂,视听共举的效果。在听音模仿、复述、判断训练时,教师可运用录音机或者计算机等。中学生们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图片,喜欢音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辟第二课堂

英语课是一门语言学课程,对中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缺乏交际的真实情景。仅仅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加上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量微乎其微,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如开展英语讲故事比赛、分组表演、举办英语晚会等活动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较高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描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定期检查并对书写较好者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中学歌唱教学教法研究 篇6

关键词:歌唱教学;兴趣培养;欣赏范唱;启发情感

歌唱是音乐的基本环节,也最容易表达大众的思想情感。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在音乐教学中,歌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激发学生感情、拓展知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良好的歌唱教学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音乐教育教学大纲指出的:“唱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中学音乐教学中歌唱是一项重要内容,是音乐课的基础部分,也是普及音乐的最好手段,通过唱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用歌声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中学音乐课必须重视唱歌教学。

一、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学习歌唱

兴趣的培养应该是学习歌唱的首要目标和动力,可以通过有激情的语言、优美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培养学生唱歌的热情,在对歌曲内容、背景、风格的理解后投入到歌唱中,用自己独特的歌声来表现不同的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要引导学生懂得欣赏歌曲,启发情感

先让学生学会欣赏歌曲,可以对歌曲的整体印象进行了解、学习,激发学生唱歌的愿望,教师可以示范型地演唱不同的歌曲,或者通过教具、多媒体、视频、网络、CD等展现歌曲美好的画面,使学生拉近与歌唱的距离,从而产生歌唱共鸣。

三、教师要只对性的分析歌曲,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并演唱

教师应重视和学生共同分析学习歌曲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一边分析,一边鼓励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不同表现力和情感,分析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作者及创作背景、旋律线条、节奏、音乐要素、表现力度等,引导学生发现、比较、鉴别,体验歌曲的不同美感,并确定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处理,从而达到培养审美的过程。演唱歌曲是学生通过对以上教师的引导来对歌曲进行好的形式表现,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编排一些能够帮助歌唱的表演动作,会让学生获得歌唱的美感和体验。

重点:歌唱技能的教学,发声方法的训练

教师动人而美妙的范唱,能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欢,启发他们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使他们对一首歌曲获得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因此,在唱歌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范唱这一手段。教师将谱面上的发声练习和歌曲变为音响序列的首要手段。对于从来没有学过唱歌专业的初中生来说,将谱面上的音乐变为实际演唱的序列音响有时会有些困难。但通过教师的示范,他们则能够把谱面上的歌词与教师的示范音响联系起来,使他们学习歌唱有了音响规范可循,有了正确的发音位置可仿,有了正确表达歌曲的内容方法可学。有无正确的示范在教学效果方面,会有很大差别。正确的示范,对歌唱教学是极为有效的。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问题研究 篇7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教好一门课程, 方法得当是必要的, 也是比较实用的。语文作为基础的教学学科, 对于学生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是, 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 如何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本文在分析教学方法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 对教学方法的提升做了一定的探讨, 希望这一探讨能够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共同促进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方法概述

我们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授学生知识的目的采取一定的办法, 让学生接受课堂内容, 并进一步消化,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方法。我们知道,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过程, 教学永远都是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的统一, 所以教学方法也同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教师发出教授知识的信号并让学生接受这种信号的基本路径, 是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教学方法在实现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知识储备能力;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素质进行督促, 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以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此外, 教学方法的提升, 还可以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较好的范例, 对于学校实现教师育人的基本目标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借鉴。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主要体现在:首先, 教学方法的实施要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展现学生的智力水平, 同时也能展现学生接受该课程的程度, 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训练学生的这种素质, 就要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注入启发式的概念;其次, 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群体, 这就要求教学在利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同时要考虑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做到有的放矢, 不浪费教学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这两个基本原则, 要做到灵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 中学生的教育素养已经脱离了小学中的无知和萌动, 开始具有理性化的思路, 所以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笔者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实战经验, 提出如下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希望能够全面地分析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弊病, 为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因材施教原则贯彻不彻底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严格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语文的教学思路,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显得不灵活, 不能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所有的学生都用一个教学方法、都用一种套路, 这就不能因材施教, 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实现良性的发展。

2. 教学过程与实践脱节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 要严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思维,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在社会实践中, 对于理论教学的过程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所有的老师几乎都是在为教学而单纯地教学, 为学生能够吸收消化考虑得较少, 不能实现教学目的, 也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 教学方法呆板

语文课程体现的是一种新思维体系, 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就不能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 而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中体现出的呆板、不灵活的现象比较突出,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尤其应该注意。

四、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措施分析

1.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如果忽视了任何一方也是不完美的, 都不能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 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坚持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的素质是不同的, 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必须对个体的素质进行有效的分析, 因材施教,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法上的飞跃, 实现突破。

中学语文教学体现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对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摘要:从教学方法的内涵出发, 系统研究关于教学方法问题, 以期待对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对加强中学生物教学的研究 篇8

一、加强生物实验课堂组织纪律的教育, 保证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生物实验课是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 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学习、验证、升华过程, 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思维能力、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让学生的实验能正确、顺利地进行, 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遵守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实验守则。切实保证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器材摆放有序、按要求操作, 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 师生互动, 只有这样学生实验才能有条不紊, 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风气。

二、搞好实验前的预习, 明确实验内容和步骤

生物实验课时间紧、任务重, 需要做的实验内容较多, 涉及的理论错综复杂。要使生物实验课在有限时间内能收到良好的实验、研究效果, 必须让每个学生首先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实验的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他们要研究和验证的理论问题。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进入实验室以后做起实验来才能有条不紊, 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 教师事先要进行必要的难点和重点讲解, 让学生掌握要领, 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得心应手, 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小学, 没有亲自参与做过实验, 在使用实验仪器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譬如, 显微镜的使用: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详细地介绍显微镜的名称、用途、结构以及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有些比较复杂的实验仪器的使用, 教师事先可在学生中成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 培养一批生物实验的骨干, 然后让这些骨干作为分组实验的“小老师”去带动并组织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做好实验。这样, 由骨干带全员, 小组的人数少, 学生相对集中, 听得清、看得明。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了要领, 人人操作, 个个动手, 手脑并用, 能亲眼目睹生物实验的现象与结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浓, 热情高涨。长此以往, 学生就越来越爱学生物, 热爱生命科学, 提高学生探索和掌握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三、让实验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创新和创造发明的实战演习

1. 全面开放实验室

全面开放实验室, 即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 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爱好, 自主设计完成一些探索性试验,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 在讲“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 学生除了探究光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外, 还提出了“土壤的潮湿程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吗”“甜食对蚂蚁生活区域的影响”等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开放的实验室做进一步的探究, 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2. 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

使用可替代的废旧材料, 只要安全性没问题, 不仅物尽其用, 而且在替代设计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所提供案例中对实验器材的要求, 除了显微镜外, 几乎没有昂贵或复杂的器材。教师只要认同这个道理, 就能够在低成本、低损耗实验上做出许多创造。

四、合理的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1. 通过实验方式,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生活中并不缺乏解决问题的方式, 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人。生物课程的学习, 能够帮助学生认知生命, 但是与生命的伟大相比, 生物科学又有着很多的不足, 它需要人类通过不断的创新、发明, 丰富其资源。因此, 问题的发现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皆是至关重要。但是在发现问题之后, 又需要知识与经验将之解决。因此, 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如教材中对于生物体“消化”的探索, 并在其中提出了的生物消化分子结构的假设问题: “人和动物在进行食物摄取后, 体内细胞壁仅能对小分子进行吸收, 而食物中所含有的大分子是否以分解为小分子而进入细胞中呢?”该问题出现后, 教师首先需要进行论据的假设, 学生通过所假设的条件进行研究和探索, 假设论据为: 第一, 人和动物所摄入事物, 其营养进入细胞; 第二, 两者身体结构由细胞构成; 第三, 食物中含有大分子物质等。学生通过肯定条件的分析和研究, 能够找到阐述课本问题的合理依据, 并逐步从中增强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内容,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中有较多的实践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知识, 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 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 使其通过动手, 更为扎实的掌握课本知识。如教师在进行蝗虫身体结构讲述一课前, 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捕捉蝗虫, 并将其不同位置侵入到水中, 观察蝗虫会因为哪个部位进水而死亡, 并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在笔者教学实践过程中, 发现学生大多数找到的了答案, 并使蝗虫一课的讲解十分顺利的完成。

五、结束语

生物教学是生动而又充满趣味的学科, 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不解和向往, 能够更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中应注意, 教育是为学生增强知识的积累, 锻炼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因此, 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在生物教学中, 合理规范实验步骤, 有效引导知识积累, 帮助学生将知识逐步转变为技能, 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如何进行好实验课的教学, 关系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一些机会, 让学生能够完成实验, 并在实验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动手能力,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冯美成.刍议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成功, 2011, (5) .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篇9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如今,中学生作文水平较低,写文章大多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胡编乱造。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中学作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改变传统思维,激活创新思维。

传统作文教学,运用陈旧、定向的思维进行写作。写出来的作文像深山挖宝一样,挖掘同一个主题,提炼同一个观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传统思维、定向思维很难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2. 抛弃时空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想象是人们预见未来的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因此,要使作文有所创新,必须摒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开想象的翅膀。因为通过想象,学生可以丰富生活经验,在广阔的海洋知识找到创造性的亮点。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可以摆脱束缚的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也可以摆脱裂开的选择构成成分。有丰富的想象力,等于有了一双强大的翅膀,不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飞向广阔的天空。

三、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困难分析

1. 畏惧写作,缺乏写作激情,缺乏完整的作文情感。

由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师更多的是面对考试的写作训练,训练局限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中,不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经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作文缺乏激情,缺乏爱,时间久了,学生对作文就产生了恐惧。学生阅读量小,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观察经验不够,缺乏材料积累和灵感。因此,作文内容主要是程式化的、是空的,学生写作兴趣索然。

2. 思维不灵动,思路少,材料选择内容类似,内容浅薄及空洞。

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很少有自由的时间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阅读量不大,选择材料贫乏。此外,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差,学生被迫按应试模式写作,以致头脑僵化、思维堵塞、文思枯竭,创新能力被消磨,逐渐形成盲目从众的思维模式。作文不写真实的内心感受和经验。盲目地模仿写文章的内容就会浅薄和空洞,缺乏生动的细节和缺乏独特的理解,千篇一律,众口一词。

3. 过于追求写作的技巧性操作,形式大于思想,片面强调形式新。

程红兵老师说过,现实的作文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是写作技法、写作要求、写作规律等方面术语的直接搬运。形式上较多的是一种集体操练,基本上排斥个人的体验。强调的是规范,突出的是审题,为的是分数。为了迎合命题者的意图,迎合阅卷者的趣味,就放弃了自我,放弃了生命的独到体验,放弃了个体感受。中规中矩,审题要准确,立意要积极,结构要合理,布局要规矩,中心要突出等。过于强调这些规范性要求,就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真实的思想感受和体验。于是,学生作文的立意、构思和表达都四平八稳,中规中矩。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1. 启发性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根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要擅长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发现生活的哲学。

2. 循序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训练。

3. 情感性原则。

“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带着头脑,带着独特的个性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珍惜学生独立的见解,珍视学生智慧的闪光点。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心理相融,情感共鸣,促进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关系的构建,可使学生不墨守成规,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标新立异。

4.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学生创新精神动力。学生需要老师评价,因为青少年的年龄还小,注意需求和交往需求强烈,所以,在教学中及时奖励或表扬了学生,学生将体验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对他公平和欣赏他。毫无疑问,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可以加强自我肯定,激发创新需求。

总之,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方法,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老师和学生都有创新思维,中学作文教与学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龙.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王鹏伟.中学作文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3]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创新策略浅析.百度文库.

[4]王永胜.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一、多阅读课外书籍, 积累写作材料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的能力。读书, 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因为在写作文的时候好多题材都源于我们平常的日积月累。学生通过读书, 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 在这些事物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事物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多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陶冶自己的情操,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此外, 学生还要经常写总结。比如, 每周都要总结一下自己这七天积累的知识, 加深印象, 等以后用的时候可以很轻松地变成自己的写作资本。例如, 学生在写《走进库尔勒》的习作中, 我班的学生就能灵活运用文章中的想象到写作中, 特别是李妍蓓同学, 她把库尔勒比作一条鱼, 从空中俯视, 把石化大道及其向北延伸的道路看作是整条鱼的脊髓, 再把孔雀河看作是鱼身和鱼尾连接的地方, 鱼身的那部分是库尔勒的中心区, 也是库尔勒最繁华的地方, 而鱼尾部多是居民区。正因为李妍蓓同学在读书中积累的材料, 发挥自己神奇的想象, 为自己习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使文章生动有趣极了。因此, 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看课外书, 多多阅读课本及课本以外的书籍。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可以随时记笔记, 把一些好的词语和对某个事物描述好的语句记下来, 慢慢积累等到自己用的时候会很轻松地写出来。不能把课外阅读只说在口头和做在表面要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因为阅读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让自己更一步提高的过程, 一定要认真和仔细。

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 也是思维的工具, 人的思维活动也凭借语言进行。因此, 一个人的语言越丰富, 思维就越发达, 越成熟。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贫乏, 他的思维也很难得到发展。所以, 丰富学生的语言毫无疑问地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学生回答道:“因为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 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 它是金色的, 草地也就变成了金色的;花朵合拢时, 金色的花瓣被包住, 草地就变回绿色的了。”这样的训练, 不仅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同时也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可先拟好一些题目, 如《我的妈妈》《家乡的》《我是》, 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学生面对这样的题目, 一般能说出一段话来。在写书面作文前, 教师应先让学生构思, 在课堂上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然后再按故事情节复述。有时, 教师还专门拿出一定的时间,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进行讨论、争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敢说, 锻练他们不作书面准备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书面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反复写作练习

当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下读后感, 用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写作能力。另外, 学生还必须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中学语文中的作文有好多素材都是来源于我们身边所发生事件, 教师要教给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多多观察周边发生事, 有的时候可以随时记下来, 平时出去的时候可以拿着笔和本。作文写作就是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当你的大脑里存储的素材足够用的时候, 对于考试的作文题目就不会那么紧张, 会很轻松地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中学作文本来就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所有的题材都源于生活, 所以学生要多多注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和发生的变化。此外, 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多观察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时刻做个有心人, 把所见、所思、所感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并且一定要坚持, 这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等到考试或者写作用的时候, 学生就会很轻松、很自如地完成一篇文章。

四、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一篇好的作文都是经过好多次修改而成的, 有的文章甚至修改上百次。这就说明好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从修改中得出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不要因为学生这次文章写的不好随意加以批评, 可以让他们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加以讨论, 各自说一下自己的不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就会取得明显的提高。这种教育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和探讨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很大程度上也增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让写作题目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 并且还要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 让学生快乐作文,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他们张扬出个性, 彰显出风格, 从而使写作素养获得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 由自发作文到爱好作文, 由爱好作文到自觉作文,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有的时候, 学生对作文的厌烦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在这里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 给他们加油打气。当学生对自己有了写作的信心, 才会搜集更多的写作材料, 用心观察周边发生的事。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让学生“乐”写。

上一篇:社区工作下一篇:临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