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现金收入

2024-07-18

农民现金收入(精选五篇)

农民现金收入 篇1

一、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1. 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 大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 从2007年的8369元到2012年的15990.2元, 增加了7621.2元, 增长了91.1%。五年来,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平均增速为13.8%, 比同期辽宁省平均增幅14.5%低0.7个百分点, 与同期全国平均增幅13.8%持平。由于大连市农民收入前期基数过大, 2007年比辽宁全省高出75.3%, 所以在农民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时, 再获得大幅增长就比较困难;另外, 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后危机”的影响, 导致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的下滑。

2. 农民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民收入结构有了进一步优化。近年来, 大连市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发展迅速, 其经营范围包括旅游、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 这些都很大程度增加了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 使得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其纯收入中居于第一位;工资性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主要得益于劳务的输出、政府的引导、企业的互动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增收意识的增强等因素, 工资性收入排在第二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大, 但是其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这有利于农牧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打破了过去比较单一的收入结构。

3. 非农产业收入比重提高。

随着全域化战略的实施, 农民的土地种植面积越来越少, 大连市紧抓产业结构调整, 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与产业化体系为着力点,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提高非农收入比重, 工资性收入在个别地区占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2013年, 普兰店市大谭镇的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养殖业、工资性收入三方面, 其中种植业占总收入的19%, 畜牧业占24%, 外出务工占51%左右, 还有部分财产收入和转移收入, 约占6%左右。

4. 农民增收意识增强。

农民增收意识的提高, 当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努力宣传和政策支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用土地相对较少, 为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力, 农民在建立蔬菜大棚、水果大棚、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表现出了迫切的期望。由当地政府出面帮助解决政策、技术、资金、水、电、路等问题的农户越来越多。2008年以来, 普兰店市炮台镇政府为解决村民的融资贷款问题, 多番与当地金融部门沟通、协商, 累计向农户发放各类农业贷款9000多万元。

二、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

1. 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与南方发达乡镇相比较, 大连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 表现最突出的在北三市 (普兰店、瓦房店、庄河) 。一是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不够;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迟缓;三是农村电力建设方面, 还存在无电村现象;四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滞后;五是农民居住环境差, 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问题突出;六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连市的城镇化进程, 也影响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2. 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不完善。

一是大连市辖区内山地丘陵多, 平原低地少, 土地分块经营, 很难形成规模, 使得农业生产实现大面积集中连片“先天不足”, 给粮食生产专业化、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二是农田有良田和贫瘠田之分,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不可能一个家庭都占有良田或者贫瘠田, 人为地造成了土地的分块经营, 这样给构建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带来了一定的阻力;三是家庭式的生产模式生产的农产品量小、质差, 无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 也将部分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 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进而影响了农民增收。

3. 缺少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就是农村出现了一批带领大家致富的“带头人”, 他们在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营销、劳务输出、科技服务等, 通过生产经营致富, 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他们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既有别于较大规模投资形成的龙头企业, 也有别于政府的行政推动, 他们植根于农村, 创业于农业, 成功于农业, 他们对农民的示范作用大, 带动效果好, 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4. 低收入群体和低保户问题。

一是统计核算的平均数掩盖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 实际上, 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远没有达到所谓的平均数水平, 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低保户问题, 由于低保户评判在全国各省有不同的标准, 但大都考虑了家庭主要劳动力是否残疾或长期患病、赡养人无赡养能力且单独居住的老人等因素, 这部分人群已不具备劳动能力或者超出了劳动能力年限, 可以说其收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收入, 即政府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可以看出, 这些群体的收入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他们的收入问题解决了, 大连市农民的收入还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农民增收潜力因素分析

1.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协作,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对农民工就业的管理与服务, 积极培育劳务品牌;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各项制度;使转移出去的农民实现市民化, 让出家乡耕地或实现土地流转, 使土地流向种粮大户、专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 加快推进大连市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从而实现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2. 继续扩大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一是由于大连市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在养殖业方面抓规模,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是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亦符合动物卫生安全的要求, 毫无疑问, 今后必将进一步加速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二是在种植业方面, 政府应本着“土地集中、资源集合、技术集成、产业集群”的运作方式, 进一步加快板块基地建设, 催生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品牌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做大做强板块经济;三是做强支柱产业, 做优特色产业, 大连市的农业支柱产业主要有玉米、水稻等, 这些作物继续做大空间有限, 关键是做强, 而强则体现在竞争力上, 体现在效益上;四是大连市的果蔬大棚品种繁多, 在这方面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 对其产品进行合作深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

3. 财产性收入或将得到大幅提升。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权前提下, 选择若干试点, 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等。国土部法律中心主任孙英辉表示, 一号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 依法推动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调整之必需, 也是保障农民权益的当务之急。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4. 发挥农民补贴收入的最大效用。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采取的一项激励政策, 是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 是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是一项惠及千百万种粮农户的民心工程。但是,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这种补贴方式, 限制了这部分资金最大效用的发挥, 如果将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将能惠及全镇 (乡) 、村、组的全体居民, 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四、农民增收的相关对策建议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已有基础上,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一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 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机制;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尽早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三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 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力度, 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五是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重点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六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力度, 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七是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工程。

2. 继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 应采取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 认真培育、加快发展。一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为培育发展现代化农业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完善制度建设, 彻底解决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的现象;三是推进土地的合理、合法流转, 为实现土地集约化的规模经营创造必要条件;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多种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管理, 实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五是完善服务体系, 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六是延长产业链条促增收, 重点发展粮食、水果、水产品、禽畜产品的精深加工, 加快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

3.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带头人”。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造就一批农民企业家, 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带动广大农民致富。一是在农村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确保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良性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下乡, 在保证农村就学率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二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 形成县、乡联动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 及时掌握农村各类人才的供求信息, 定期向乡镇发布招聘公告, 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为农村人才流动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加强科学技术、专业技能培训, 在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多种方式, 加强农民现代农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 继而可以培养一批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4. 解决低收入群体和低保户的收入问题。

县农民家庭现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2

县农民收入多年来一直存在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家统计局调查队通过120户抽样调查的指标,截止201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2017元;一个是由调查队提供,县统计局上报市统计局的农民收入指标,截止2010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1929元。两个指标长期并存,虽然差距只有几十元,但对外形成了很大的误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农民家庭收入情况到底怎样?根据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指示,该局组织人员对农民家庭现金收入开展了调查。调查工作为期一周,于2010年7月26日至8月日进行。

二、调查经过

这次总共调查乡镇17个,它们是罗卜田、晓坪、禾梨坳、罗旧、岩桥、大洪山、杨公庙、土桥、洞下场、碧涌、大垅、板山、罗岩、麻缨塘、竹坪铺、木叶溪、五郎溪,包括21个村、84家农户、302口人。调查按照上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人员根据预先设计的表格所设计的问题提问。

根据统计口径,农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具体内容附表)。根据这四项包含的具体内容,逐一向被调查农户提问,把农户的回答记入表格相应的栏目中,通过电脑录入汇总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显示的农民收入的特点

据调查统计汇总显示,今年1-7月份,被调查302户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总收入人均达5306元,比今年同期预计的全县农民现金收入2241元多3065元,增长了136.8%;比今年同期的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28元多848元,增长了17.6%;是今年同期预计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396元的36.9%。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4193元,占现金总收入79%;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为950元,占现金总收入17.9%;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63元,占现金总收入3.1%。农民现金收入呈现的特点:

1、工资性收入中,打工收入为主,而打工收入又主要以外出打工(本乡以外)收入为主。乡内打零工人均收入61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14.6%;乡以外从业收入人均3548元,占工资性收入84.6%。

2、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以粮食蔬菜瓜果销售为主。粮食蔬菜瓜果销售收入人均660元,占家庭经营收入69.5%;畜牧家禽销售收入人均209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2%;渔业收入人均53元,占家庭经营收入5.6%;林业收入人均28元,占家庭经营收入2.9%。

3、转移性收入中,主要以各种政策性补贴为主。粮食补贴人均10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61.4%;报销医疗费补贴人均47元,占转移性收入28.8%;亲友赠送(人情往来)人均8元,占转移性收入4.9%;养老金收人均4元,占转移性收入2.5%。

从上述情况看,被调查农户的现金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这块收入占到了农民现金总收入的78.4%。家庭经营收入只占到总收入的12.5%,其他占9%左右。这表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以打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

四、调查数据的可信性及对全县农民现金收入推算结果

这次调查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进行,数据来源是真实可靠的。所调查的17个乡镇中,一类乡镇4个,二类乡镇7个,三类乡镇6个,农民外出务工数和收入数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302人占全县32万农村人口的比重,除去城镇人口和贫困人口数进行推算,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大致在4477元左右。

五、合理建议

1、加速推进城市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本县打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方便农民工照料家庭。

2、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切实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村集约经济,培育粮食蔬菜瓜果、畜牧家禽、林业、渔业大户。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研发短平快项目,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短期完成农村原始资本积累。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5、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

一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速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二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保证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三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农民现金收入 篇3

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三成

据吉林总队对全省19个县(区、市)1600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48.50元,同比增加515.14元,增长21.2%,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187.3元,多761.20元,高出34.8%。

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加快。今年一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97.97元,同比增加131.57元,增长49.4%,增速提高25.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现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25.5%。

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2399.35元,同比增加376.85元,增长18.6%,增速同比提高21.0个百分点,对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73.2%。在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2277.78元,增长17.3%;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05.89元,增长66.6%;第二产业现金收入15.68元,下降10.4%。

财产性收入结构性下降。今年一季度,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26.28元,下降26.5%。其中,利息收入人均0.97元,下降3.5%;租金收入人均0.34元,下降79.6%;转让承包土地經营权收入人均24.48元,增长15.1%。

转移性收入增速提高。今年一季度,农民转移性收入人均124.90元,同比增加16.21元,增长14.9%,增速同比提高18.5个百分点。

影响农民现金收入增减的因素

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幅较大,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占现金收入份额的13.5%,同比增加2.1个百分点。但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仍较低。

出售农产品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吉林省是粮食大省,出售农产品收入始终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从出售农业产品中得到的收入大幅增加,成为提升吉林省农民收入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季度,出售农产品收入1827.67元,增加198.86元,增长12.2%,增速提高13.4个百分点。农民出售粮食综合价格为1.69元/公斤,同比增加0.32元/公斤,增长23.4%,农民仅出售粮食一项人均多收入305元。

牧业价格上涨拉动收入增加。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牧业现金收入人均411.55元,同比增加121.20元,增长41.7%。对现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达到23.5%。牧业收入增长点主要是出售牧业产品收入,人均为401.56元,增加118.28元,增长41.8%。从出售价格看:每头生猪价格为1972元/头,比上年的1718元/头增加254元,增长14.8%;猪肉价格17.49元/公斤,增加3.31元/公斤,增长23.3%,仅出售猪肉一项农民人均就多收入40元。出售家禽28.53元/只,增长31.7%;鸡肉价格为9.95元/公斤,增长18.6%;蛋类价格7.1元/公斤,增长3.2%。

出售粮食数量同比下降,影响农民收入增加。今年一季度,吉林省农民人均出售粮食951.38公斤,同比减少131.51公斤,下降12.1%。其中,出售玉米数量840.52公斤,同比减少107.97公斤,下降11.4%;出售稻谷数量86.77公斤,减少38.45公斤,下降30.7%。由于出售数量减少,使农民少收入180元。

农民现金收入 篇4

1 农民收入基本情况分析

1.1 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下发了6个1号文件, 落实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农民收入迅速增长, 并呈现出多元化增收新格局。2008年, 通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27元, 比2003年增长95.1%, 年均递增14.3%。其中,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各为1328元、3333元、349元和118元, 各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25.9%、65.0%、6.8%和2.3%。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收入。2008年, 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0.3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3%。其中, 出国进城13.9万人, 就地转移65.4万人。农民从事劳务收入2910万元, 占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87.3%, 人均1160元, 年均递增16.3%。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三大产业, 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2008年, 全市农民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和农村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121元、697元、231元和284元, 年均分别递增14.9%、10.5%、20.2和17.3%。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馈赠性收入、保障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三个方面, 包括子女赡养、亲友赠送、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税费减免和政策性补助。2008年, 全市共免除农业“两税”及其附加9614万元, 农民人均减负 (增收) 78元;获中央转移支付8294万元, 农民人均受益67元;落实各项政策补贴8040万元, 农民人均145元;各级政府提供的农村各类民生建设资金6360万元, 农民人均59元。

通化市农民的家庭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转让承包土地所获租金或专利、土地征用补偿、存款和有价证券所获利息。2008年,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19.5万亩, 农民人均获利58元;土地占用补偿5976万元, 农民人均49元;农民存款余额30775万元, 获取利息1354万元, 人均11元。

1.2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在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中, 通化各地加大了农民增收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781元, 增长幅度17.97%。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村产业延伸、农业产业化带动、各级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拉动。2008年, 全市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生产优质、绿色、有机、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人均增收391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50.1%, 其中, 粮食增产、农 (牧) 产品价格上扬、优质优价、特用特价各增收133元、127元、67元和64元;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等非农性经济渠道人均增收212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27.1%。其中, 发展非农性产业和劳务各增收42元和170元;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 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6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12.3%;通过各级政府与社会向农村投入支持性资金6720万元, 农民人均受益56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7.2%;新农村建设试点 (推进) 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660元, 比全市平均高出10.4%, 全市农民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人均增收14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1.8%;全市共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43个, 成员4.05万人 (户) , 2008年纯收益22206万元, 人均5483元, 比全市平均高出6.9%, 全市农民通过合作组织建设和运作人均增收12元, 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1.5%。

2 当前农民增收的基本特点

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000年, 通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53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4391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0.6, 2008年,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4100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0.36, 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迟缓。

2.2 农民收入结构不平衡

在2008年的全市农民收入基本构成因素中, 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为1:2.51:0.26:0.09;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 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农村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33:0.11:0.13, 农民收入来源仍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 而家庭式的生产经营又以传统的种植、养殖、采集为主。工资性收入虽然因劳务增长加快而比重不断增加, 但按“三分天下”格局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转移性收入中的大部分属于税费减免和政策性补助, 涉及农村重大民生问题的保障性收入不多;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份额极小, 反映出农民家庭财产持有量少, 生活殷实程度不够。

2.3 农民收入的区域性差异很大

通过对地处通化市郊、县城和边远地区的33个行政村抽样调查, 2007年, 33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5199元, 比全市平均高出1.4%。其中, 市郊的10个村依托城市消费市场, 开发适销对路的反季蔬菜、果品、畜禽养殖、庭院加工、三产、劳务, 农民人均纯收入6670元, 比33个村总平均高出28.3%;县城所在地的11个村依托资源优势, 开发优质特用粮经作物、特色养殖和劳务经济, 农民人均纯收入5620元, 比33个村总平均高出8.1%;地处边远地区的12个村因区位偏离、基础条件差、社会资源不丰富等因素影响, 农民人均纯收入4591元, 低于总平均的11.7%。三者比例为1:0.84:0.69, 农民收入的地域性差距十分明显。

2.4 农村贫富差别较大

通化市现有农户33.2万户。其中, 专业大户3.16万户, 富裕户8.53万户, 普通户20.07万户, 贫困户1.44万户, 各占农户总数的9.5%、25.7%、60.5%和4.3%。百户农民抽样调查结果, 2007年, 农村专业大户依托规模化养殖业、加工业、建筑业, 人均纯收入18328元, 比全市平均高2.57倍, 其中, 养殖业和第二产业收入占其家庭纯收入比例为92%, 种植业和工资性收入占7.9%, 其他收入占0.1%;富裕户依靠特色种植、大宗养殖、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 人均纯收入8644元, 比全市平均高68.6%其中, 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和工资性收入各占家庭纯收入的20.6%、19.4%、17.2%、22.7%和15.2%, 其他收入占4.9%, 收入结构基本趋于平衡;普通农户依靠传统种植业和打零工谋生, 人均纯收入3466元, 比全市平均低32.4%, 其中, 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二三产业和劳务收入各占家庭纯收入的52.3%、3.6%、12.7%、12.0%和11.9%, 其他收入占7.5%, 种植业比重过大, 收入结构不合理;贫困户家庭收入低微, 人均纯收入1082元, 比全市平均低78.9%。四者比例为1:0.47:0.19:0.06, 农民的户间贫富相差十分悬殊, 专业大户的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拉动作用大。

2.5 规模化生产经营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

通过对百户不同类型的农户抽样调查, 在百户被调农户中, 建筑业户2户, 规模化养殖户3户, 农产品加工业户5户, 技能型劳务经济户9户, 特色种植户10户, 餐饮、服务业户7户, 多元化创收农户22户, 传统种植业户36户, 靠出卖简单劳动谋生户 (多为失地农民) 4户, 2008年人均纯收入平均分别为51544元、34438元、24507元、11689元、9713元、6565元、5135元、3539元和2711元, 农村的智能性和技能性产业开发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十分明显。

3 推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

3.1 明确增收目标

从调查分析结果看, 当前, 农民收入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不足、家庭财产不多、贫富差别明显。新时期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健康增长的基本奋斗应当是在未来5~10年, 加大产业带动、结构调整、基础建设和落实政策4项措施, 奠定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未来10~15年, 完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交流、建立机制4 项任务, 使农民生活普遍达到殷实、宽裕、安定和有保障水平;未来20~30年, 实现工农互补、城乡共融、缩小差距、消除贫困4个目标, 达到全社会共同富裕。

3.2 增强产业化带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当理性地纠正重提升、轻带动的不良工作倾向, 着力扶持那些对农民增收带动辐射强的为民型龙头企业, 通过分类指导、重点倾斜, 给以资金、信贷、土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特殊扶持, 并严格限制为那些只专注自身提升而不为“三农”作贡献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进而带动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生产高效产品, 实现增收致富。

3.3 构筑区域特色经济格局

在新的历史时期, 应当依托农产品加工业推进水稻基地建设, 优化水土资源, 发展绿优水稻生产, 带动基地农民增收;利用山区独特的山野资源优势, 大力兴建生态经济沟, 发展林下参果药菜菌和特色经济动物生产, 带动山乡农民增收;依托中心城市消费市场, 在市郊两区及其周边村镇发展保护地反季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养殖、庭院副食品加工等城市消费品生产, 带动城郊农民增收;依托食用酒精、食品保鲜、畜禽产业发展, 带动优质特用粮生产, 推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依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在各大小河流和湖泊, 养殖常规鱼种和珍稀冷水鱼等特产水殖生物, 带动水乡农民增收;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城乡建设和农村分工分业, 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3.4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 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 大力发展适于当地林区、低山丘陵、河谷平川等发展的种植、养殖生产技术;同时, 推进市场化、信息化、机械化发展进程, 加大能源、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创新农业和农村发展格局, 建设农业产品加工、农业餐饮、农业商贸、农业旅游等新产业;强化农村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服务组织发展;使夯实的农业基础与社会化的组织管理相结合, 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3.5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

在新时期,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及其流转和占补机制, 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民工就业及其子女就学政策, 妥善安置返乡农民工;加强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农民维权、农业保险、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等社会公共制度建设,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份额;鼓励农民筑院建宅、买车购物, 增加财产性收入;号召农民摒弃传统陋习, 讲求文明和谐, 提倡时尚消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政策贯彻效力, 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林美卿等.我国农民素质现状的差异分析及存在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4) :35-39

[2]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29 (3) :4-9

现金收入证明 篇5

收入证明的作用

收入证明,一般在办理签证、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会被要求由当事人单位出具的.对经济收入的证明。

收入证明注意事项:

1、开收入证明要注意必须的格式:有些银行有统一的格式规定,但是有的银行没有,大家在开收入证明的时候,具体的话需要问贷款银行。

2、开收入证明必须要盖“鲜章”,也就是说一定要去单位加盖公章,并提交原件而不是复印件。

3、盖的章一定要是贷款人单位的财务章或者是单位的公章,而且很多银行都有规定必须是圆章。

4、年收入其实不仅仅只包括每一个月发到银行卡里的前,其实还应当包括奖金、福利等总和,并扣除个人所得税、保险金等。

范文

________________:

兹证明________是______公司员工,在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职务。至今为止,一年来总的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仅用于证明我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情况,但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式的担保文件。

盖 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农民现金收入】相关文章:

农民收入08-20

农民收入提高06-10

农民家庭收入08-08

农民收入论文题目05-08

农民收入情况调查07-10

农民收入为何增长07-10

农民收入构成分析07-10

农民收入调查问卷07-10

农民收入结构分析07-10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07-13

上一篇:教材配套网站下一篇:开放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