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质

2024-05-16

核心素质(精选十篇)

核心素质 篇1

一、营造自立学习氛围, 培养创新兴趣, 提供创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是成功的关键, 学生有了兴趣, 就会去思考, 去探索, 去创新。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教学环境, 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从而进发创新的火花。要创设这样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爱”学生, 教学时要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 如“谁来帮帮他”、“讲得好、说得不错、棒极了”等语言来调动情感, 建立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其次, 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引导学生去猜想,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 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 也不要一棍子打死, 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 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动动手, 将手中圆柱的侧面想办法展开, 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 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 得到了一个长方形。有几个同学独辟蹊径沿斜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对这几个同学, 我在全班大声地表扬他们不迷信书本, 敢于自己创新的精神, 同时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 一位同学又站了起来说:“老师, 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 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泼, 积极讨论、纷纷举手, 把学习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最后, 殊途同归:圆柱的侧面积都等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气氛宽松活泼, 主体性强, 发展了创新的兴趣, 为以后的创新铺好了路。

二、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格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 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 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 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 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

在教学中, 解题思路不要给学生限制死了, 应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综合运用, 多触角多方位地思考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 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 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当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 我首先发给学生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空心长方体, 让学生动手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从而测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在观察中发现, 多数学生用小正方体一层铺满后再铺第二层, 铺完后, 再数出个数有24个, 而每个单位体积是1立方厘米, 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有位同学摆得特别快, 他说:“我只摆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就可以算出个数, 用4×3×2=24 (个) , 即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此刻, 已与新课的内容比较接近了, 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 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不用数个数就能求体积的简便方法。同学们积极思考、人人踊跃, 通过认真的讨论, 得出了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就能求出体积的方法, 顺利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进而再启发学生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上去讨论正方体的体积求法, 又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由于公式是学生自己推导的, 因此, 掌握得很好, 理解也比较牢固,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鼓励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好, 愚者问的笨, 人力胜天上, 只在每事问。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创造。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五、适时激励, 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个学生, 不管是优生, 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 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成功者。特别是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针对这一点。都是应多给学生和提供充分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 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去体验成功。同时, 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个性色彩”的评价, 多采用鼓励的语言, 忌用挖苦讽刺的语言, 使学生产生“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 开成“乐学”的心态, 保持十足的信心和高涨的情绪去探索、去研讨,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论素质教育的核心-兼谈思维素质 篇2

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人的素质其实就是思维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促进思维素质的养成.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应将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及其创造性思维的`形式、规律及其方式方法的基本要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地辩证地结合起来,有层次地、系统地、综合地学习训练.

作 者:尹瑾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210012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素质   高校  

★ 论素质教育的核心-兼谈思维素质

★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 核心近义词

★ 素质教育心得感悟

★ 素质教育展板标语

★ 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

★ 幼儿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 电化教学有益于素质教育

★ 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000字

铸就“伯乐”素质,留住核心人才 篇3

现在业界非当注重核心人力资源在企业的作用,都意识到核心人才的重要性,也都想研究出一套核心人才的管理方法。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缺乏一些指导,比如对什么是核心人才的定义和鉴别,再比如对如何解决核心人才与组织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问题。都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疑惑。

什么是核心人才

什么是核心人力资源?我个人认为有几种定义的方法:

第一,人才稀缺性和人才价值矩阵法。这种方法从两个角度东区分人力资源的核心程度:一是人才的稀缺性,二是人才的价值。所谓人力资源的稀缺性,指的是对手很少拥有的或者对手很难一时培养的人才;所谓人力资源的价值指的是成本收益比很高的入,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博士可能不一定是核心人才。因为博士创造的价值(收益)可能很高,但同时成本(薪酬)也可能很高。根据这两个维度,企业可以把其人力资源分为四种组合,一种是价值很低也不稀缺的人力资源。第二种是价值很高但不稀缺的人力资源,第三种是价值很低同时稀缺性也很低的人力资源,最后一种是价值很高也很稀缺的人力资源。一般来来最后这种组合的人力资源叫核心人力资源。用这种方法区分核心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方法来判断人力资原的价值和稀缺性。

第二,核心人力资源是拥有核心能力从而对企业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人。我个人认为,核心人力资源其实就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核心能力是一个专门的概念,指的是能够给顾客带来特别价值的技术与知识,它们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躂能力。因此,这种定义方法是帮核心人力资源与企业的战略以及实施这种战略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考虑的。凡是有助于企业的战略实施的人力就是核心人力资源,对战略实施越关键,核心程度就地高。从这种角度来定义核心人力资源,重要的是:(1)要清晰理解企业的战略;(2)要清晰理解企业战略落地的核心能力;(3)要能够辨别出哪些人拥有使战略落地的核心能力。

第三,按照管理层级或者职位层级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这种办法主要是根据管理层级或者职位层级的高低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一股来说,层级越高的管理者或者职位的从事者,就越有可能被看成是核心人力资源。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操作,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忽略战略对核心人力资源的作用,从而不具前瞻性。

第四,按照业绩高低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这种办法主要是根据员工的历史业绩相当前业绩来确定核心人力资源。业绩高的入就可能被认为是核心人力资原,业绩一般的人则被认为是一般人力资源。用这种办法操作人力资原的关键在于甄别员工的业绩差别。好处是比较能够说服人,但要清晰地区分员工业绩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同时这种方法对员工成长性以及战略因素考虑不够。

企业到底用哪种方法来甄别自己的核心员工会比较好?这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如果是一个比较小的企业或者组织结构比较稳定的企业,同时职位分析和评价又做得比较好,我认为可以用第三种方法;如果是一个大企业,而且是处在战略转型时期或者只是对这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很重要,我觉得可以用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来甄别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其实第一种方法或第二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至于业绩导向的核心人力资源确定方法,对那些特别强调眼前业绩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核心人才管理的几个难题

(一)核心人才的确认问题。很多企业在建立核心人才的管理体系问题的时候,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谁是我们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因为很多理论上的说法对企业一般管理人员来说不具操作性,因此很多企业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的核心人力资源应该包括哪些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又有两个意见值得重视:一是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核心人才的确立是一件很严肃也是很艰难的工作。不要草率行事。好多企业吃的就是这个亏,一方面很着急把自己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确定下来,另一方面酝酿的过程不充分,搞出来的核心员工名单没有说眼力;二是要使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

(二)核心员工的动态性问题。很多企业在建立核心员工的管理体系时,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员工今天是核心的,但是因为其能力的衰退或者企业战略调整等因素,明天就可能不是核心员工了。未来的核心员工可能是另外一批人。如何把过时的核心员工从名单中剔除,同时加入新的核心员工名单,对于保持核心员工的适时性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核心员工的身份具有刚性,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很多矛盾,过时的核心员工不剔除,加上新的核心员工,可能会导致核心员工队伍的膨胀,从而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看法是要建立一个核心员工定期清理机制,另外要在员工中树立一种核心员工能上能下的文化。

(三)核心员工的薪酬与考核问题。核心员工的考核与薪酬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对核心员工的考核应该关注长远的贡献,另外对他们的考核方式也要更具人性化,因此不能要求他们每天每月都有特别的贡献。就薪酬而言,对核心员工应该支付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酬,同时不应该大多地考虑短期业绩。但是很多企业对核心员工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希望核心员工尽快出业绩;天天出业绩,考核非常严格,薪酬也密切地与业绩挂钩,导致核心员工的反弹和流失。

(四)核心的员工的保密性问题。公开核心员工的身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非核心员工的心态与士气问题。因为一旦公开核心员工身份,其他的员工就会有两个想法,一是为什么我不是核心员工?二是反正我不是核心员工,少干一些活也是应当的。这两个想法都会影响非核心员工的生产效率,使企业蒙受损失。但是如果不公开核心员工的身份,核心员工就不知道自己是核心员工。如何处理比较好呢?我的一个看法是企业还是匝该用各种各样的非公开的方法让员工知道自己是核心员工,比方说用个别谈话的方式、用特别红包的方式或者其他的方法,以确保核心员工有自我认知。

(五)核心员工的培训与发展问题。一般来说,核心员工是拥有核心知识和能力的人。它们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因此需要不断地培训投入。但是另一方面,核心员工通常是个人拥有知识,很容易反过来以此作为筹码提高对企业的要价,或者离开公司。这是一个矛盾。好多企业因此不愿意对核心员工投资,但不久就发现核心员工迅速贬值。如何办呢?我的一个建议是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系统,把个人的能力转化成组织能力,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的团队激励方式部是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建立。

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 篇4

一、更新教学理念, 告别“告诉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就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 中学政治老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很重要的, 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 那么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而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作为教学的目标, 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功能。为此, 要适应这一转变, 课堂教学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变以教师自主发挥和传授为基础为学生自主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应把教学看作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告别“告诉式”教学。教师应在师生交往中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才智, 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 允许学生有自由思考的时间, 鼓励学生争辩、质疑, 哪怕是标新立异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生在互动交流、沟通理解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教学模式由“告诉式”变为“开放式”, 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年龄特点出发, 创设情景、开展活动、模拟行为、体验情感。教师也应转变角色, 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 而是当好学生的“参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并给予充分的实践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自己的所学之得与所思之疑发表见解。例如:八年级教材中有《可爱的中国》一课, 当时电视剧《大长今》正在热播, 我就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第二天, 上课前我先问大家, 你们在家看电视剧吗?学生胆怯的地不敢回答。我又鼓励大家说:“今天, 我们讲中国的国粹, 但我们要从《大长今》这部电视剧讲起。”这下大家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此时, 我启发同学们说:“你们在看《大长今》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关中国的内容?”话音刚落, 同学们抢着发言。很多学生谈到电视剧中的人物穿着上有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子。这堂课使每一位同学都感到震撼, 爱国热情被点燃, 在以后看电视剧剧情变化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和寻找有关中国的影子。这堂课没有说教, 没有强硬的灌输, 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我只是将同学们感兴趣的事情加以正面的引导, 不但使孩子们都能深刻了解我们的国粹, 而且长时间来同学们都沉浸在民族自豪感之中, 没有强迫, 但同学们都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爱国教育大课……学生兴致很高, 思维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二、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造人格, 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指出:“对于世界上的每个人来说, 不存在谁更聪明的问题, 只存在于不同的个体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同时, 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因此, 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一个人进行创新、发明的心理基础, 是创造者所必备的、良好的、持久的个性品质。可以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 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为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物的专利, 而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品格。事实上, 现在的学生有广泛的知识面、众多的信息、极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包办代替的做法只能扼杀学生的主体发展,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 老师要少讲;学生能自己发现得出的结论, 老师要让学生讲;学生能自己动手去做的事, 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前提。在九年级教材中有《保护环境》这一课, 在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就保护环境这一内容让学生设计公益广告。经过几分钟的思考, 学生设计出不少有创意的图画:①一江污水向东流:一条龙状的大河流过, 里面污水滔滔, 一人指着河水说:“这是黑龙江吗?”②口渴难耐:蜂拥的人群, 手里高举着钱:“给我们一口纯净水吧!”③进化:骆驼本没有驼峰, 生活在绿草地上, 后来草地逐渐沙化, 骆驼的背脊渐渐地隆起, 最后骆驼耸起高高的驼峰生活在一片沙漠上。可见学生的联想能力是何等广阔, 创新意识是何等的奇特。

三、坚持主体参与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文或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 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为:“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即让所有学生的潜力、能力、信心得到加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哈佛采用教师提前布置论题、课堂教学有赖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学不注重是否有正确答案, 而是注重结论的思考过程。学生参与的质量决定着考分的25﹪~50﹪。哈佛认为, 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 总是留下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形势变化, 寻找更好的方法, 而不应该只重视结果, 应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 增加自信, 发挥创造性思考。哈佛的做法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如讲八年级《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课, 教师可预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青年李某, 有一次乘公共汽车不买票, 售票员验票时要他补票, 他不但不交钱补票还振振有词:“国家还缺我这几块钱呀?不买票又能怎么样?”李某的言行当即遭到其他乘客的指责。讨论题:①李某的上述言行为什么会遭到其他乘客的指责?②日常生活中类似“乘车不买票”的现象还有哪些?③作为中学生, 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自己教育自己。课后我又布置了探究性调查课题, 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事例, 然后, 写出小论文, 上台演讲。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 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参与中学习, 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手段,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才能掌握学习方法, 才能形成教学自主化的局面, 达到生动活泼、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 学海无涯, 教无止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断创新, 不断探究, 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摘要: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具有高素质和高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

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篇5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结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在本职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教育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落后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先进教育观念,如平等教育观、新型师生观、科学人才观、新型质量观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果没有新观念新思想的改变,继续沿用应试教育的各种落后观念指导现代教学,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素质教育的各种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在教学工作中要继承和发扬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教育经验和传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一些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中有关生命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科学教育理论,不断充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只注重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道路上来。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分数,轻能力”、“一切围着考试转”的课堂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核心素质 篇6

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出路和学校的发展。职业学校德育核心就是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坚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出发点,把培养胜任职业岗位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心理和职业能力作为基本要求,把提高德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1.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提高思想水平。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全面发展需要,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科学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新生开展“生涯设计,点滴做起”的专题教育,老生组织“学会和谐相处,与人团结协作”的素质拓展训练,毕业生进行“做名合格公民,做名优秀员工”教育。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正视学生提出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以实例教学、案例教学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作用。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栽体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打造优良学风。真正营造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我们可通过积极创建三大展台,展示特色精神。一是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激发青年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以此充分展示全校师生文化素养;二是举办社团文化节,发挥学生社团的主体意识,以此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三是抓好学生媒体建设,做好校刊、校台、校网和校内板报橱窗等学生媒体的创作和编辑工作,促进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以实践教育为途径增强职业能力。“零适应期”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向毕业生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这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设备与现场实际是“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零距离”,甚至要适当超前。实践教育的“路径”就是要实施“零适应期”模式,其本质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办学新机制;“产学研结合”方面,应注重职业素质教育与岗位结合、与生产实践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行紧密结合型教育,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机制,促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强化,学生的“出口”不断拓宽,更加畅通。此外,学校还应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勤工助学体制,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

4.以心理辅导为牵引培养职业心理。学校应重视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坚持教育、辅导、咨询、服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职业心理辅导讲座、网上在线心理咨询、团队建设素质拓展、学生管理人员心理辅导培训等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心态。

二、构建“六环”德育模式,形成特色德育体系

创建良好的德育模式是提高德育效果的保证。在学校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德育理念后,应着重打造“课堂+平台+基地+讲坛+活动+网络”六环相衔接、相连环、相叠加的德育模式,以此提高德育效能。

1.激活课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应从三个方面人手,不断开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路子:一是科学整合教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突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二是努力优化教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感性。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这条主线,解答学生疑惑,沟通学生心灵,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发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满足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达到教育过程中的“润物细无声”;三是积极创新教法。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以开放的课堂为平台,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舞台,通过提供机会、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和道德价值判断、选择和行动中去体验行为要求、养成良好品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2.创建平台,创新德育功能栽体。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是取得德育效果最大化的先决条件。创建德育平台就是针对职校生入学年龄较低、生源结构层次不高等问题而创新的一种旨在提高教育效能的德育载体。学校把职校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最基本的政治理论、道德准则和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借助图片、宣传橱窗、黑板报、标语横幅、实物等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行为规范物化为鲜活的教育载体。尤其是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角度出发。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实训场所内开展职业道德氛围建设,同时开展班前安全讲话、5S化管理、CIS班服设计、职教英才和杰出毕业生展示等德育活动,通过精心的布展、新颖的设计、丰富的思想内涵、浓郁的行业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凸显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达到拓宽德育途径,提高德育效能的目标。

3.建立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功能。当代社会对职校生需求不仅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有一定的职业实践能力,更要有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为此,按照职业技能实践与职业道德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地与企事业单位、社区联合,与本地区及周边地带的社会人文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专业实习实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多用社会实践基地,着力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德育效能。一是充分利用本地区及周边地带人文教育资源,建立综合性的德育实践基地,并以现场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积极与合作企业联系,建立专业实习与职业道德实践想结合的双实践基地;三是积极与政府部门联合,建立德育实践基地。如与司法局共建,开展司法进校园活动等;四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让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4.开设讲坛。有效挖掘各类德育资源。一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讲座。通过组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讲座,深化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科学素质教育讲座。通过组织开展教师科技学术报告活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三是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针对学生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人文素养、文化常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人

文讲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四是身心素质教育讲座。通过组织开展青春期心理讲座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开展学生集体生活常识讲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还应注重挖掘校内外各类德育资源,积极联系教学名师、企业专家、律师、心理培训师等来校作报告,扩展德育平台。

5.开展活动,为学生自我德育搭建舞台。职业学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占领校园舞台,将时代气息与文化底蕴科学融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构多样化的青年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有机协调发展。一要开展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宗旨的“六个一”成才系列活动。坚持做到每周有一次专题讲座,开展一次中小型学生活动,每月有一次主题班团活动。每学年有一次社团文化节,有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每逢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有一次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或活动,构筑起相对稳定、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二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比赛、技能比赛等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掌握专业技能,积极进行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科技氛围:三要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实践学习领域:四是深入推进“素质拓展认证”工作,建立健全素质拓展认证体系。

6.构建网络,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各种腐朽价值观念的集散地。特别对于职校生,在网络安全意识不够强,网络信息辨别力较差的情况下,建设和管理好校园网络,对于提高德育水平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应拓宽途径,优化内容。强化管理,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优化网络内容,做到学生学习信息进网络,专业信息进网络,德育信息进网络以及就业信息进网络,着力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安全网、服务网、文明网。

关于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分析 篇7

一、幼儿教师核心素质的含义

幼儿教师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并通过教育行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专门人员。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不仅仅包括教学能力,而是集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为一体。尤其是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一个具备了多种核心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不仅仅是一种素质,而是包括教育素质、文化知识、幼教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内的一系列素质。幼儿教师的系列核心素质对幼儿个人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学者李季湄提出,当前幼儿教师素质培养尤为重要,可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幼师队伍。

(一)教育观念素质

成为幼儿教师的首要因素就是对幼儿和对教育的热爱,其将决定一个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思想观念,并进一步影响其教育行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具体是指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同,是对其职业和理想的追求。具体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价值观,热爱幼儿的儿童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幼儿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职业热情内化为工作动力,才会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文化知识素质

文化知识是一个幼儿教师的理论功底的体现,也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幼儿教师既要具备通俗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知识和生活常识,又要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生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幼儿教师具备的文化知识素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的适应生活学习环境,同时初步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三)幼教能力素质

幼儿教育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核心,因此教师的幼教能力直接影响幼儿一天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成果。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尤为重要。幼儿教师是幼儿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良好的家园关系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教师要在其中起到沟通和协调作用,促进家园关系的和谐。

(四)身心审美素质

身心审美素质是幼儿教师从事工作的保障,也是对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和情趣可以帮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和艺术的美,引导幼儿对美的鉴赏力,帮助他们认识世界,陶冶情操。

这四个核心素质是四位一体动态发展的,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不是孤立的存在,研究幼儿教师的素质,要从多角度进行探讨。

三、培养幼儿教师核心素质的途径

(一)优化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性

幼儿教师的培养大多是高等师范院校来承担,对其培养方式和结果直接决定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首先要优化教师培养方式,凸出其专业性。幼儿教师经过培养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幼教知识。其次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其综合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已不是简单的授课要求,而是要求其具备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实践课程设计,通过上课加见习的方式,增强其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严格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提高入职标准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的准入制度,目前我国教师准入门槛较低, 程序不规范,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要严格规范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规范资格认定程序,选择符合要求的幼儿教师发放资格证,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幼儿教师职后培训,多途径提升职业素质

幼儿教师入行只是幼师工作的起点,要想得到多方位的提升,加强职后培训是一条重要途径。职后培训主要包括学历补偿教育、在职进修、短期的脱产进修、讲座和报告会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提高幼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幼儿教师在入行后的职后培训,对于其长期发展和提升职业素质有显著作用。

(四)完善幼儿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一般,造成很多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较低,这势必会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因此,研究构建完善的幼儿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其工资报酬和社会地位,从而培养其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是提高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幼儿教师核心素质的培养对个人提高职业素质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幼儿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质,发挥好连接幼儿和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摘要:幼儿教师是联系幼儿和教育的纽带,幼儿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教育观念、文化知识、幼教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提出了提升策略,以期对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提供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师,核心素质,行为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福贞.当代英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特点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9(09).

[2]冯晓霞,李薇.对话:教师的发展与课程发展[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02).

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篇8

一、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中小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作为教师天天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要自学地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努力提高对现代教育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要从对国家、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战略角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形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因此,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确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要充分调动和完善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学生素质基础之短,使之在德、智、体等方面等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达到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目的。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1.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体育教师可把体育课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体育信息化资源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素材资源。将音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与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资源或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它改变了以往只靠体育教师讲解、示范来获得知识的单一渠道,解决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解动作时不能完成或存在问题,有效地处理了技术动作的关键,突出了技术的重点和难点,并使知识点扩展成为一个知道面,使学生学习空间变得无围墙界限了。

2. 有针对性制作教学软件,增强教学实效

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必须紧紧围绕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足球运动传球技术的教学中,首先选取世界杯球赛的场面,再配上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剪辑多个传球射门成功的例子,并设问题,请同学们说出踢球的部位、路线、速度、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赏、观察、学习、体验的阶段,然后运用足球教学光盘进行传球技术的击球部位、击球方法的重点教学,让学生体会、揣摩技术要领。最后再截取比赛中传球瞬间的静止画面让学生回答运动员是用什么方法传什么球?让学生讨论在什么时机应用什么样的传球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学重点,也突出了教学的关键。

3. 增加体育人文知识的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介绍我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和克服困难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体育史上取得的伟大成就,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的历程,特别是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激励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刻苦锻炼,将来为伟大的祖国献出青春和活力。

三、开展教学观摩与评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论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及其培育路径 篇9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机遇与挑战无处不在,洞悉商机,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无一不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人才;同时企业要实现永续经营必须不断创新,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大稀缺性资源[1];此外,企业家是企业的掌舵者,是企业发展思路、方向、策略的构思者、设计者和执行者,企业家的素质无疑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厘清现代企业家所应具有的核心素质并选择合理路径加以培育意义重大。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企业家及现代企业家

对于“企业家”一词,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权威的、统一的定义。诺斯认为企业家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威廉姆森认为企业家就是组织创新的组织者;德姆赛茨则认为企业家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契约产生的企业生产运行的最佳指挥者。基于此,本文认为,企业家是指掌握企业资本所有权或生产经营权,能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施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监督等各项管理行为并推动所在企业实现一定规模经济社会效益的生产组织者。而现代企业家则应是既精通企业经营之道,懂得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又能够顺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转变经营观念,转换经营战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从战略高度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企业家[2]。

1.2 素质及企业家素质

广义上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指个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和身体活动能力;心理素质,主要指的是个人所具备的品德素质、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等;知识素质,是指个人经正式、非正式教育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狭义上的“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3],也就是专指心理素质,它包括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和性格为意的素质三个层面。

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也有人认为企业家素质是指企业家主体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及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4]。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家的素质应该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含思想品德素质、经营管理能力素质和经营观念素质)和知识素质(即经营管理知识素质)“三位一体”的多元复合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2 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现代企业家应该具备多元复合素质,追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三位一体”。身体素质、知识素质是基础,也是作为一名企业家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这是一个企业家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现代企业家面临的是国内外大市场,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才能驾驭市场经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作为一名现代企业家仅仅具备基本的素质条件显然是不够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是因为其具备了一般经营管理者所不具有或者水平未及的素质条件,这便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其中的经营管理能力素质则是现代企业家所应具有的核心素质。

2.1 经营管理能力素质

2.1.1 现代企业家要善于把握市场

现代企业家应该能够顺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科学分析和把握市场动态,在运筹帷幄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因素,及时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在遇到大的变化时,应突破常规思维,大胆求变,及时应对,要有市场敏感性,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力争新的发展。因此,企业家要保持敏锐的嗅觉,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从中捕捉到发展机遇。

2.1.2 现代企业家要善于吸引和使用人才

人才不足,企业就缺乏创新和活力,进而失去竞争力,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任何一位企业家必须善于吸引和使用人才。现代企业家应当善用人才,扬长避短,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之道的精要在于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使用。作为一个明智的企业家,不但要提供人才可学习、成长的空间,更要给人才一个可提升的空间。人有时候需求的不单单是物质,还需要精神及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要想吸引人才就得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善于激励人才。

2.1.3 现代企业家要善于培植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能够将员工的个性和潜能与企业的价值及利益联系起来,通过对员工信念的培养、理想的建树、个性的塑造、心灵的满足、精神的训练,建立起个人对企业整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强烈的团队精神。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直接引导培养职工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通过整体的价值认同让职工明确如何为已确定的目标奋斗献身;能够让职工对工作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与整个企业联系起来;能够通过社会、企业对职工工作的认同,激发职工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力量;能够在配合制度约束职工的同时,通过文化对职工心理、意识方面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使职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通过与外界的交往,把企业的价值体系反映到外界去,把企业文化丰富的内涵昭示于众,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影响社会。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会注重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

2.2 经营观念素质

2.2.1 现代企业家要有不断创新的观念

创新意味着抛开或毁灭旧的,建立或创造新的。创新的范围和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具方法创新,等等。企业家是保证财富创造和分配的重要机制。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经常进入市场,利用创新向原有的少数几个控制市场的供应商挑战,从而形成混沌的市场。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不仅要依靠科学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因此,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设计和生产出符合社会和顾客需要的产品,不断地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然是一个具有不断创新思维观念的人。

2.2.2 现代企业家要有正确而又明确的战略观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家,必须具有正确而又明确的战略思想。首先是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即要根据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来决定企业上什么项目,生产什么产品,生产什么档次的产品,企业将来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其次,要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再次,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本企业的情况变化,不断地调整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措施,使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和顾客的需要,使企业的产品更有销路,经济效益更高,更具有社会竞争力,从而把企业做大做强。

2.3 思想品德素质

2.3.1 现代企业家要讲求诚信

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家的成功之基,关乎企业的品牌形象,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必须以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础,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为企业成员树立榜样。同时,要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道德,降低企业成员相互交往的交易费用并由此而获得道德的从众效应。在2009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目前影响企业信用的各项因素中,认为企业家声誉对企业信用“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96%以上。

2.3.2 现代企业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应履行其社会责任。企业家应牢记企业使命,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注重对社会的回报,积极参加公益性事业和活动,提升企业的形象力。如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许多企业家积极组织企业向灾区提供所需的各种物资并带头向灾区捐款,充分显示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3 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培育的路径选择

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的培育和提升离不开实践的磨练,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以及系统性、针对性的知识培训和企业家自身的修养学习。因此,本文从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培育的制度环境、教育培训以及自我开发三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培育的制度环境

环境是一个人的素质形成的客观条件因素。现代企业家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制度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民营企业家核心素质的高低。制度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多个方面,对于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培育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全法律制度,保护企业家合法利益。成功企业家的薪金和报酬水平应当在社会各阶层中居于领先地位,收入多少应与其贡献相联系,国家要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企业家阶层的合法利益,对其合法权益给予法律保护。二是建立成长机制,让企业家迅速成长。建立企业家的成长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企业领导人不再由上级部门委任,不再实行行政编制,取消企业家的行政级别待遇,断其商而优则仕的观念。三是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家流动、成长。在人才市场,使企业家从“准官员”走向充满竞争的市场,通过市场竞争的洗礼锤炼企业家的优秀素质。

3.2 加强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培育的教育培训

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尽快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企业家的必由之路。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通过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各类商业培训,提升企业家尤其是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不断更新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知识,帮助其拓展视野、更新观念。具体地,高等院校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要多面向企业实际,努力形成企业家的摇篮;整合科研院所及商业机构力量建立一批为企业家进行长期和短期培训并举的学校及培训班,负责开展关于企业家专门技能的培训;通过论坛、年会等灵活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知名企业家座谈交流,碰撞思想,交流经验,以适应各种社会、经济需求。

3.3 引导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的自我开发

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的培育除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培训机制外,企业家自身也要不断自我开发,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企业家核心素质的自我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自主学习,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升的过程。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自身成为学习型领导。企业家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不断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管理知识、相关业务知识和新知识,才能不断更新知识,解放思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企业家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领导艺术。现代社会形势更新变化很快,靠常规的经验积累常常很难应付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这就要求企业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在企业家核心素质的培育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家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参加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企业家既是理论者又是实践者,只有科学文化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是成不了企业家的。企业家的活动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复杂活动,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经营管理实际中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自我。

摘要:现代企业家应该具备多元复合素质,追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三位一体”,而心理素质,尤其是其中的经营管理能力素质则是现代企业家所应具有的核心素质。要从制度环境、教育培训以及自我开发三个层面协同进行,从根本上培育和提升现代企业家的核心素质。提出了现代企业家“三位一体”多元复合素质模型,分析了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要素,提出了培育和提升现代企业家核心素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企业家,核心素质,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童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家素质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1):115-116

[2]何廷玲.论现代企业家素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2):46,48

[3]程承坪,魏明侠.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剖析 篇10

一、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社会人, 就广义上讲, 人才分为两类:人材, 即社会受用之才, 必须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 即社会精英之才, 除具有杰出的专业特长外, 还应具备突出的社会需要的拓展素质。子曰:君子不器, 就是对这类人才的历史呼唤。就个体而言, 伴随着成长→成材→成才的人生历程。社会的发展为每个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 择人和择业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现实的考验, 一方面, 对用人单位而言, 当然选择人格健康、态度端正、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为单位创造价值的人才;另一方面, 对大学生而言, 希望选择发展前景好、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单位和岗位。只有双方认可, 才能构建交流、共赢的平台。

二、现代人才核心素质剖析

基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 工作运行个人—岗位—人际三大核心影响要素, 高素质人才需具有健康的人格, 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协作能力。由此, 可以推演并细化为现代人才素质的六大核心要素: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求真的精神、协作的能力、宽阔的视野、强健的身心。健康的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上的集中体现。从社会人个性的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积极性等角度分析, 健康的人格表现为能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自我、尊重他人, 能够充分挖掘、发挥自我的潜能, 具有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表现为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简而言之, 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有自知、自爱、自尊、自勉、自止、自省能力。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 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打破, 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人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压力倍增。所以, 在当今社会, 构建健康的人格, 有助于阳光心态的培育, 增强人的社会适应力,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是迫切和现实的要求。构建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施展才华、构建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 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大学人文学科教育和实践, 积极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人类优秀传统文化、文明, 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高尚的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水平和道德品质, 体现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表现为善良、敬业、勤俭、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貌, 富有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一个人的品行决定了其人生的方向。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等级观念、“围城”现象、浮躁心理等消极现象, 应积极倡导和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尊重每个人的劳动和社会价值, 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个人、单位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 基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加强“两课”教育的针对性, 着力培育学生阳光、感恩的美好心灵, 敬畏法律的底线意识, 严谨的作风和对家庭、事业、民族、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有助于高尚品德的培育。求真的精神是指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尊重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 崇尚科学和真理, 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新知识、新技术, 表现为刻苦钻研、学习力强、创新力强, 具有独立思考、务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作风。协作的能力是指人际间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协作, 既任务职责明确, 又能互补互助、协调合作, 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 以达到团队高效完成任务的能力。作为社会人, 在工作生活中都是以团队中的一分子而存在, 完成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团队的分工、合作。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精密, 团队的作用日益凸显, 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个人和团队都日益重要。培养学生包容、谦逊、尊重、诚信、勤奋等优良品质, 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社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都可有效培育和拓展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宽阔的视野是指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 努力拓展自己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视野, 丰富自身的思想、知识和情操, 表现为博学、优雅、充实等特有气质。宽阔的视野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提升人的沟通交流能力、生活品质和情趣, 对开发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 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 其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古语说: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加强大学多学科交融、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育等都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健的身心素质是指具有履行其职责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适应能力。表现为精神状态好, 生活习惯好, 人际关系好, 适应能力强。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 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保持良好的状况, 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当前, 工作、心理压力大, 生活方式多样化, 卫生保障不尽完善, 人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 保持健康的身心,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迫切和现实的需要。健康是自我责任, 应坚持预防为主, 养成从由偏重于治疗 (并非治疗不重要) 转向积极地预防和保健, 由被动依赖医生转向自己主动把握自身健康转变。培养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 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豁达的心理、完善的保养和防止滥用药物都有助于身心健康。在大学期间,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加强各类有益身心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积极培育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特别是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 (至少一项) 的爱好, 对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自我锻炼的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呈现多学科交融、信息高度集成、系统高度智能化趋势。现代高素质人才知识结构呈现多学科复合性、突出实践能力的特点。高素质人才除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基础外, 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特有的创新能力, 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 对高校人才培养, 我提出下列建议。

一是基于各校的历史定位和各专业培养目标, 合理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突出基础课、学科交融、实践环节;二是适当精简课堂教学时间 (特别是长学时课程) , 摒弃灌输式教育, 提倡启发式、交互式教育, 同时为学生提供大量基于网络的课件、学习资源, 努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在客观、诚信的基础上, 加强对课程过程学习的监控和考核,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逐步实施课程考核从卷面考试到能力考核的转变;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假期到一线单位实习、社会实践、各类技能大赛等) , 加强选修课教学 (特别是人文、艺体学科课程) , 大力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活动, 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五是改革大学外语教学, 除外语专业外, 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摒弃哑巴外语、聋子外语, 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交流作用, 对已达到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可实行外语免修;六是积极引导, 加强高校同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 拓展教师对行业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实际需求, 拓展学生实习的渠道, 更好地服务社会。

总之, 实现民族复兴, 人才是关键。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任务, 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积极推进“质量工程”不断深入, 围绕其人才核心素质,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 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全面阐述了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质及其内涵, 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 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才,核心素质,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2]虞丽娟等.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7) .

上一篇:基因重组下一篇:运动是最好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