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

2024-05-31

投资心理(精选十篇)

投资心理 篇1

一般来讲, 有以下几种心理效应会影响投资过程中认知判断。

第一, 启发性简化效应。犯启发性简化效应的投资者往往表现在对市场信息把握粗浅, 只是通过简单分析就盲目地做出投资分析。在股市中, 他们往往盲目看好某个板块, 对投资企业内在价值忽视, 而导致投资回报低。

第二, 知识幻觉。随着人们信息量的增加, 对项目了解越多, 自以为胜算可能性越大, 盲目相信自我能力, 产生知识幻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现代咨询业的发达, 投资者比以往更容易得到一个行业和企业的相关资料。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往往会产生对自己进行的投资行为的自信。这就容易产生典型的知识幻觉现象。

第三, 认知失谐。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1957) 提出来的一种认知不一致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 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会引发感觉的不舒服。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 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 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在投资过程中, 人们总是希望投资决策是正确的, 在相反的实事面前, 大脑的防护机制会过滤掉反面信息, 并改变对过去决策的回忆。

第四, 蛇咬效应。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人们一旦被蛇咬过, 就会非常谨慎, 在经历了亏损之后, 人们会更不愿意冒风险。这正是一种典型的蛇咬效应, 这种效应对投资者投资行为影响很大。

第五, 羊群效应 (SHEET-FLOCK-EFFECT) 。这也是投资行为中一种常见现象, 也就是常说的跟风效应。在现实生活中, 看别人买了股票就纷纷去买股票, 看别人买了基金也去买基金, 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

第六, 沉淀成本效应。人们对未来事情做决策时, 通常会考虑历史成本和无法收回的成本, 这称为沉淀成本效应。沉淀成本效应表现为人们一旦地某件事情付出了时间、金钱和精力, 他们会倾向于继续对这件事情进行投入而不愿放弃。在投资项目中, 有些投资者无论如何要在已经投入时间金钱的投资中获利, 这从根本上来说, 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

第七, 代表性思维。根据固定的模式进行分析判断, 大脑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相同的。代表性思维对投资的影响:在金融市场投资者也会犯代表性思维的错误, 如错误地认为好公司就是好股票;根据过去的表现推断未来, 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如根据3年前表现, 追高买入处于上升通道的盈家, 但是买入输家的表现, 要比买入盈家高30%。投资者认为, 公司过去的经营情况和市场表现将持续到未来, 然而不幸的是, 就长期而言, 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股价表现将向均值回归。也就是说, 高速成长的公司面临竞争加剧, 增长速度会放缓, 投资者将失望的发现, 买入的股票表现与他们的预期不同。

以上的心理效应往往会下意识地干扰投资者的判断, 影响投资过程, 对投资结果成败的影响干扰很大。

在金融市场, 做个理性投资者至关重要。为了避免投资过程的心理偏差, 我们一般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纠正认知。首先, 我们应该了解心理偏差。认识到心理偏差的存在是防范心理偏差的第一步。心理效应往往是下意识地影响投资者, 正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投资者只有通过掌懂得操控心理工具, 才能不被投资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干扰, 实现投资目标。

其次, 必须明确投资的数量化标准。投资本来就是数字游戏, 投资结果明确地表现在数量对比变化中。重视数字的客观指标是避免投资心理效应的一个好方法。时刻注意投资的数量化指标就可以免受情绪、传闻和其他心理偏差的影响。在投资过程中应明确投资目标。投资者应着眼于长期表现和大的方面, 监督投资过程, 判断行为和投资目标是否相符。

在投资过程中, 投资者应该注意塑造个性化的投资方式, 注意改善认知方式, 建立良好的投资习惯。学会从深度、广阔度、角度去认识投资项目本来面目。信息有表面和深入之分, 往往深入地调查资料, 第一手的访谈比后来经过加工过的信息更有意义。所谓广阔度, 是指不要只盯住项目的一点一面, 要大范围地了解项目, 掌握项目的多方面材料, 这样才有利于得到对项目整体地认识。所谓角度, 正是投资者自身看待事物的方式问题。这是投资者常年积累的经验总结。好的角度, 会发现别的投资者看不到的问题, 这往往正是决定投资胜负的关键问题。

投资者平时根据客观情况, 建立合适的投资环境。如拥有自己的投资俱乐部, 则俱乐部应流程正规, 决策时有深入的研究报告支持, 免受传闻和心理偏差的影响, 投资决策不受情绪的控制, 以推理和逻辑分析为基础。

参考文献

[1]、石荣丽.资本市场的投资心理效应研究[J].企业经济, 2004 (7) .

[2]、彭贺.证券投资中的心理行为障碍探析[J].当代财经, 2003 (3) .

[3]、张谊浩, 陈柳钦.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 2004 (2) .

证券投资心理 篇2

2.试述投资者性格特征的主要类型

(一)冒险心理或称投机心理

1.投机心理的特点

从股市实战的角度来说,投机是以追求最短时间来获取巨额差价为目的的实战行为。如爆炒垃圾股;又如,大幅操纵股价,制造日升幅100%以上,等等。

投机型的投资者一般喜欢冒险,其宗旨是以最短的时间来从股价的暴涨与暴跌中寻求获利机会,或追涨杀跌,或大幅推升,或大幅做空,目的是获取股市波动的暴利。由于股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者在股市操作中,通过指数来投机,一般是力不从心的。因此,股市的投资者一般是在指数的掩护下,通过对个股或批量个股股价的大幅度操纵来实现其投资意图的。而市场所谓的一年涨十倍的股票,无不是投资者心态的流露。

(二)投资与投机兼顾型

具有这种投资心理的实质是入市者时而以投资为主,时而以投机为主。这两种心态的实质区别就在于投资是以持有来获取利润,这里的短期持有称之为短线投资;中线持有称之为中线投资;长线持有称之为长线投资等。与持有心态相区别的投机心理的实现就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来获取最大的利润。换句话来说,投机心理的获利基础是与持有获利相对应的另一种形式。

1、兼顾型实战心理的特点

这种类型的股市实战活动一般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投机为主,投资为辅,也就是以流动操作为主,以持有操作为辅;二是以投资为主,以投机为辅,也就是以持有操作为主,以流动操作为辅。对于后一类型的投资者,若能在牛市操作中,大量资金以投资为主,以主流目标股为对象进行操作;以部分资金追逐市场热点,通过投机操作来获利是比较理想的。实际的情况是,有些入市者是以主体仓位来进行投机,其最后的结果是被消灭。

(三)投资型

所谓投资,是指对股票持有的问题。持有时间较长,则为长线投资。在市场较为成熟的情况下,持股超过一年称之为长线投资;持有时间较短,如持有几天到3个月,则为短期投资。介于两者之间的持有时限,如3个月---1年,则一般称之为中线投资。

投资是指在买入股票后,做一定持有行为的投资活动。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对了目标股的长线持有者,选择了价值低估的股票,或选择了潜在的成长股,或选择了具有行业垄断地位的绩优股,这样的投资者容易成为股市实战中的赢家。另一种是选错了目标股的长线持有者,他们选股不对路,如选择了业绩滑坡股,或者价格大大高于价值的股票,或者选择了绩平股,这样的投资者一般不能长线获利。

投资心理的实质是确定某股是否具有持有价值。值得持有说明获利的概率大于引致风险的概率。

(四)糊涂型

有些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心里并不清楚为什么买入,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卖出,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有些投资者眼睛盯着电脑,耳朵里听着各种不明真伪的消息,糊里糊涂地买卖股票 3.试比较稳固基础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

空中楼阁理论的倡导者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认为股票价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其未来收益,但由于进行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投资大众应把长期预期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期。而一般大众在预测未来时都遵守一条成规:除非有特殊理由预测未来会有改变,否则即假定现状将无定期继续下去。

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空中楼阁理论。空中楼阁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的,该理论完全抛开股票的内在价值,强调心理构造出来的空中楼阁。投资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某种股票,是因为他相信有人将以更高的价格向他购买这种股票。至于股价的高低,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笨蛋”愿以更高的价格向你购买。精明的投资者无须去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他所须做的只是抢在最大“笨蛋”之前成交,即股价达到最高点之前买进股票,而在股价达到最高点之后将其卖出。

稳固基础理论认为任何一种金融资产都有内在价值,金融资产内在价值等于该金融资产的未来利息收入的现值。当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在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卖出。每一种投资工具,无论是一种普通股股票还是一块不动产,均有某种“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础内在价值时,就会出现一个买进(或卖出)的机会,因为这一价格波动最终将被纠正--该理论是这样说的。这样,进行投资就成为某物的实际价格与其稳固基础价值进行比较的一种单调而易做的事。

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威廉斯提出一个求出股票内在价值的实际公式。威廉斯以股息收入为其方法的基础,力图非常巧妙地使事情不致简单化。他将“贴现”概念放进这一方法,贴现基本上就是从未来到现在的反向考察收入,不是查看明年你将得到多少钱(比如说1.05美元的收益是你按5%的利率将1美元存入某一储蓄银行),而是一考察一下未来可得的钱并查看一下它现在值多少(即明年的1美元今天只值约95美分,可按5%的收益率投资,到那时就获得1美元)。

实际上,威廉斯对此是认真对待的。他继续论证,一种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其未来的全部股息的现在值(或贴现值),于是他向投资者建议对日后获得的钱款价值应进行“贴现”。由于多数人不理解这个术语,于是它就流行了起来,现在“贴现”已在投资者间被广泛使用,特别在杰出的经济学家和投资家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教授的支持下,这一概念受到了进一步的推崇。

稳固基础理论的逻辑是相当不错的,用普通股股票可以作出最好的说明。该理论强调指出一种股票的价值应根据一家公司将来能以股息形式所发放的收益的总和。显然,现时股息及其递增率越大,该股票的价值就越高,这是合乎情理的。由此,收益增长率的差异就成为股票估价的一个主要因素,于是悄悄地进行考虑的是需小心对待的次要因素,即对未来的预期。证券分析家不仅必须估计长期增长率而且还必须预测某一大幅度增长能保持多久。当股票市场过分热中于增长能持续到什么程度时,华尔街人士即普遍认为股票不仅是对将来,而且也是对将来的将来贴现。问题在于这种稳固基础理论依赖的是对未来增长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作出的某些不可靠的预测。所以,内在价值的基础就不象所声称的那样可靠了。

稳固基础理论并不只限于经济学家运用,由于格雷厄姆和多德的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证券分析》的出现,整整一代华尔街分析家变成了这一理论的信徒,而开业分析家所学到的正确的投资管理只不过是购买那些其价格暂时低于内在价值的证券和出售那些其价格暂时很高的证券,就此而已。当然,求出内在价值的说明是现成的,并且任何一个胜任的分析家只需用计算器或小型计算机的几个开关就可将其计算出来。

4.试述1993-1999年上海证券市场投资者兴趣转移 PPT4

5.试比较华尔街1中Gordon Gekko和Bud Fox的投资心理特征

网页搜

6.谈谈对“经典证券投资学”与“证券投资心理学”的特征和认知(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PPT 5

7.请举出金融市场的实例说明何为“博傻”和“选股如选美”

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是指在资本市场中(如股票、期货市场):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博傻理论告诉人们的最重要的一个道理是:在这个世界上,傻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后一个傻子。

凯恩斯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从100张照片中选出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的有奖。但确定哪一张脸是最漂亮的脸是要由大家投票来决定的。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投票呢?此时,因为有大家的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认为的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谁一票,哪怕丑得不堪入目。在这里,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是你的真实想法。实例2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自始至终无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认购时近千名投资者争先恐后把大门挤倒。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真正获利丰厚,而是预期有更大的笨蛋会出现,价格会上涨,自己能赚钱。饶有意味的是,牛顿参与了这场投机,并且最终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人民币收藏:莫把博傻当投资

地产:博傻的游戏

选美理论是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研究不确定性时提出的,他总结了自己在金融市场投资的诀窍时,以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他的投资理论,那就是金融投资如同选美。在有众多美女参加的选美比赛中,如果猜中了谁能够得冠军,你就可以得到大奖。你应该怎么猜?凯恩斯先生告诉你,别猜你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能够拿冠军,而应该猜大家会选哪个美女做冠军。即便那个女孩丑得像时下经常出入各类搞笑场合的娱乐明星,只要大家都投她的票,你就应该选她而不能选那个长得像你梦中情人的美女。这诀窍就是要猜准大家的选美倾向和投票行为。再回到金融市场投资问题上,不论是炒股票、炒期货,还是买基金、买债券,不要去买自己认为能够赚钱的金融品种,而是要买大家普遍认为能够赚钱的品种,哪怕那个品种根本不值钱,这道理同猜中选美冠军就能够得奖是一模一样的。

“选美理论”是指要用大众的客观审美标准,而不是投资者个人的主观标准来选择股票,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所谓“选美”,就是选大众情人,在中国股市里,在过往的投资中,有“大蓝筹”“五朵金花”、“招保万金”;对于目前的股市而言,盘小、绩优、高成长;行业龙头、科技创新、新能源、节能环保、医疗医药,是普遍认可的“大众情人”标准。在大众审美标准一致的时期,只要选中或者跟随大家选中的组合,在这一特定时期,这个组合就会成为市场万众瞩目的品种,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8.请举出金融市场的实例说明何为“可得性偏差”、“锚定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沉没成本效应”、“框架效应”

可得性偏差:人们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局限,现在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但这只是应该被利用的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其他的必须考虑的信息,他们对于正确评估和觉得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人们的直觉推断缺忽略了这些因素,卡尼曼与特维斯基(1974)把上述现象称为可得性偏差。比如人们往往倾向于大量关注热门股票,从而在与媒体的接触中做出其上涨概率较大的判断。而事实往往相反,很多较少关注的股票的涨幅通常大于热门股票的平均涨幅。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比如,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投资者倾向于把他们的资金分成安全账户(保障他们的财富水平)和风险账户(试图作风险投机的买卖)。当投资者有两个心理账户时,他们分别在低期望水平和高期望水平两个心理账户建立投资模型,并在两个账户之间分配资金;在两种心理账户下公司股票的均衡回报:一种是投资者只对所持有的个股价格波动损失规避;另一种是投资者对所持有的证券组合价格波动损失规避。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沉没成本效应在投资者之间非常普遍,在实际交易当中,人们总是将获利良好的品种卖出,而保留那些亏损的基金或股票,更有甚者,还会对这些不断亏损的基金股票加仓,反复买入想要“挽回损失”。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这种情况在金融市场上也屡见不鲜,投资者倾向设想好的一面而不去想坏的一面,总以为自己会是赢家,不愿意听负面的警示和提醒,即使失败了,也不愿意思索及检讨失败的原因,下一次又重蹈覆辙。

9.试述投资者心理定势的特点

股市实战中的心理定势,是投资群体在股市的利益争夺战中,由于实战经验,主力行为的心理诱导等方面的原因,在投资者的心理上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趋势。特点有:

(一)可制造性与可打破性

由于股市实战是人类利益的竞技场,特别是牛市中良好的获利机会会吸引大批的投资者入市。这里参与者可以分为主力和跟风盘两大群体。一般而言,在股市实战中,主力行为是以主力群行为来表现的;而跟风盘行为则以跟风群行为来表现的。主力群行为表现为批量个股或批量板块或协同式上推,或协同式沽压,或非协同式上推,或非协同式沽压。而跟风盘在行情中,其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从众心理特征。主力行为是依据跟风群行为而设定的。

(二)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股市实战的心理定势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和背景下产生的,即确定性。由于股市波动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消息与盘势搭配的不确定性及大众心理变化的不确定性,引发股市实战的心理定势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化。同时,也由于影响股价波动因素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向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转化,一切由变化股市实战中的利益竞争、供求关系及背景依托所决定。

(三)惯性与潜在性

在股市中,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一旦涨势或跌势形成之后,对大众心理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因而形成上涨惯性或下跌惯性,以推动盘势的延续。例如箱体定势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低吸高抛是正确的;均线系统多头排列定势可以推动上涨惯性,入市做多是正确的选择。当然这些定势又可以再造,因而具有潜在性。

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消息与盘势搭配的不确定性及大众心理变化的不确定性,引发股市实战的心理定势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化。同时,也由于影响股价波动因素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向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转化,一切由变化股市实战中的利益竞争、供求关系及背景依托所决定。

10.谈谈对“阶段性高位”和“长期性高位”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段时期内的高位就是阶段性高位,比如6000点到6120点持续了一周,这一周的高位就是阶段性高位。不是一段时期的高位而是持久的,就是长期性高位,比如股价而言,贵州茅台就是长期的高价位股票。到达阶段性高位,那么短期就不会再继续冲高,有一个向下调整的过程。到达长期性高位,那么接下来就是大幅度的回调,再创新高需要较长时间。

举例说明,比如000029深深房A。1.2006年12月29日的收盘价12.59,相当于2000年的最高价14.74,就只是一个阶段性高位。2.2007年的收盘价16.16,在所有年份中的收盘价是最高的,这就是它的长期性高位。3.长期性高位,肯定是在阶段性高位之上的。就是说阶段性高位不断抬高,到了最高的点,就成了长期性高位。而股价是很难长期维持在长期性高位的,它又会回落到阶段性高位。

11.什么是“牛市”和“熊市”,谈谈对其(重要的)理解和认知

所谓牛市(bull market),也称多头市场,指证券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形成牛市的因素主要包括:①经济因素:股份企业盈利增多、经济处于繁荣时期、利率下降、新兴产业发展、温和的通货膨胀等都可能推动股市价格上涨。②政治因素:政府政策、法令颁行、或发生了突变的政治事件都可引起股票价格上涨。③股票市场自身因素:如发行抢购风潮、投机者的卖空交易、大户大量购进股票都可引发牛市发生。所谓熊市(bear market),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表现为卖方市场信心崩溃,资金流失。形成原因:1系统性因素:整个市场经济衰退引起;2恶性事件人为操纵引起。比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注意事项:1短线操作快进快出;2阶段反弹入场时机;3设好止损果断出局。

12.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为例,说明主力在金融市场中的崛起与衰落

(一)对主力在股市实战中崛起的认知

1.投资者必须注意到部分市场主力在股市实战中,由于能正确认识股市实战的规律和采取合乎盘势规律的对策与策略,因此实力会不断壮大,大主力经过实力的发展壮大变成超级主力或国际化的超级大主力;或者是中主力演变成大主力;2.投资者也应注意到,部分具有实力的大户跟风盘会抓住各种机遇变成中主力或大主力。如果把握得好,就能够在大牛中获取巨额利润,达到实力扩张,地位提高。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成立于1994年2月,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LTMC将金融市场的历史资料、相关理论学术报告及研究资料和市场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系统模型,建立起庞大的债券及衍生产品的投资组合,进行投资套利活动,由于市场表现

与模型预测惊人的一致,LTMC获得巨大收益。

(二)主力在股市实战中的衰落

1.部分不识时务或衰落的大主力被消灭变成中主力。最主要是其对股市波动的变化和规律认识不清,进而形成实战知觉的错误。或部分中主力因在实战中对趋势的误判而犯有错误被消灭,如误判形势、逆势而为(包括逆势做多或做空)、缺乏约束、错失良机等因素都是引致主力衰落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主力在行情中也会在实战中出现感知的心理错觉,进而失去心理控制,被跟风盘乘其隙。2.部分的市场主力因对不利的因素和条件注意不够而被套或亏损。有部分市场主力由于对大势沉浮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注意不够,因而难以加以克服,也有判断不足的实际情况,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与市场跟风盘的利用竞争中处于被动和不利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LTMC的数学模型,由于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常常被忽略掉,因此埋下了隐患。正如市场主力因对不利的因素和条件注意不够而亏损,1998年金融危机降临亚洲,LTMC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之间利率相差过大,其债券利率将逐渐恢复稳定,二者之间差距会缩小。同年8月,小概率事件却发生了,LTMC做错了方向,到达了破产的边缘。

这说明,投机市场中不存在致胜法宝,任何分析方法与操作系统都有缺陷与误区。LTCM曾经以为自己掌握了致富秘笈,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连连得手,迅速崛起。可是偏偏出现了他们所忽视的小概率事件,使其造成巨额亏损已近破产而衰落。

13.从华尔街1到华尔街2,华尔街的贪婪哲学有何变化

两部《华尔街》相隔20多年,一部以上世纪80年代初为背景,表现人性的贪婪,抨击了将追求利润与财富置于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价值观,同时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另一部以本世纪金融危机为背景,讲述了贪婪的救赎,比如影片中盖科的亲情。

正如影片导演奥利弗•斯通所说,“我觉得贪婪成为人类动力的这件事跟圣经一样老,它是与生俱来的。现在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已经被合法化了,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华尔街1生动的描绘了人们越来越宽容的接受了贪婪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在金钱本位的社会里应该被合理化,甚至是合法化的理念,才会有了如今弱肉强食的金融森林,才会有了不择手段、见利忘义,不疯魔不成活的财富饕餮者,才会有了将做一名“华尔街人”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商业才俊,也才会有了“金钱就像个婊子,永远不睡觉”这样奇怪但又贴切的比喻。

华尔街2为我们昭示了人生除却金钱外仍然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值得去拥有和珍惜,投资即意味要承担风险,而风险,即是再隐形,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将重磅爆发。那么,为什么明知风险重重还要执迷不悟,甚至盖柯本人在获得女儿财产后也立刻组织人马重新杀入?总之关于贪婪和财富积累,影片不再给出泾渭分明的道德判断,却警示性地指出次贷危机的形成正是基于过度贪婪的难以满足和对实业的不够重视。面对经济以及人的精神世界之危机,影片还探讨了可能性的解决方案,结尾时父女、恋人彼此和解的浓浓爱意之中,并视之为治愈道德危机的良药,虽略嫌浅薄,仍不失为一种精神家园的建立与回归。

贪婪到底好不好呢?23年前,电影《华尔街》中,道格拉斯饰演的戈登•盖科说:GREED IS GOOD!23年后,电影《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中,老戈登最后还是放弃了财富,选择了亲情。或许这就是人性,注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选择贪婪进取,在某个阶段选择返璞归真。

14.以四川长虹600839走势为例,谈谈对证券市场中绩优股的认识

绩优股主要指的是业绩优良且比较稳定的公司股票。这些公司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了经营规模优势,利润稳步增长,市场知名度很高。主要特点: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回报率高、稳定。投资绩优股,关键要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获利能力。许多著名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绩优股的首选对象,四川长虹就是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绩优股,当时长线持有这只股票的投资者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利润。

96年长虹利用价格战,销售额跃居第一;随着中国股市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到1997年,以四川长虹为首的绩优股已成为当中宠儿;长虹股价快步上升,居于高位,然而价格战像把双刃剑,也使长虹的利润越摊越薄,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导致股价逐渐回落。

跃进式投资的心理归因 篇3

企业为何会跃进式投资

对于企业的跃进式投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股东与管理层之间激励不相容是企业出现超越自身能力进行跃进式投资的主因。一般情况下,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以自身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而忽视甚至危害股东的利益。在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下,管理层往往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热衷于多上项目、上大项目,投资如果成功,自己的职业履历会增加一个重要的筹码,并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投资如果失败,损失的是股东的资金,对于管理层来讲,跃进式投资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承受的风险。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些管理层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或期权的公司,甚至管理层就是大股东的公司,也同样存在跃进式投资的问题。很显然,激励不相容并不能够充分解释资金陡增后公司出现的跃进式投资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投资方与需要融资的公司签订了对赌协议,导致融资公司出现了跃进式投资的问题。对赌协议是一种以公司未来业绩指标作为标的物的期权,用来保障投资方今后的投资收益;未来的业绩指标越高,对需要融资的公司越有利。对赌协议的签订,的确造成一些公司在经营上出现了投资大跃进,投资幅度超越了公司自身的经营水平与管理能力,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但签署对赌协议的公司在出现跃进式投资的公司中并不占多数。显然,对赌协议也不能够充分解释资金陡增后公司出现的跃进式投资问题。

跃进式投资的心理归因

美国《心理科学》杂志2012年1月号刊载的一份研究报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公司资金陡增后的跃进式投资问题。华盛顿大学的Michelle M. Duguid与康奈尔大学的Jack A. Goncalo在一篇名为《权力影响知觉》(Living Large:The Powerful Overestimate Their Own Height)的论文中通过三组试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赋予权力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身高。

这个研究结论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推广为管理者不仅会高估自己的身高,还会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这种高估的程度与管理者取得的成功程度是紧密相连的,管理者越成功越容易得到更多的投资,也就越容易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这篇文章说明权力可能会影响人的知觉与判断力,人被赋予的权力越多,越容易高估自身的能力。

根据这个结论,如果我们把公司的现金流陡增视为赋予公司管理层的一种权力,那么这种权力赋予可能会导致管理层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从而影响管理层对投资项目的认知与判断,最终产生跃进式投资问题。回顾这些年中国的经典商业案例,我们或许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史玉柱先生在总结当年投资失败经历时这样说道:“人在成功的时候是学不到东西的。人在顺境的时候,沉不下心来,总结的东西自然很虚。”作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史先生坦陈当年商业上的成功影响了他对投资项目的认知与判断。

还有一家在国内上市的中小型公司,上市后动态市盈率超过100倍,曾被业界视为神话。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我接触过,感觉是一位稳重、低调的技术型管理者,投资节奏一向把握得很好。但上市后有合作伙伴评价他“性子很急,急于做好事儿、做成事儿”。在一些公开的访谈中我也注意到,他开始谈论企业的全球战略布局、谈论战胜国际巨头。现在这家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分析原因发现,投资过于冒进是亏损的主因。是什么使一位稳重、低调的经营者变成了急于做成事儿、做好事儿的董事长呢?我认为,很可能是现金流陡增后支配权的增加,使其对自身的能力估计过高,影响了投资决策,出现了跃进式投资问题。

如何控制现金流陡增对投资决策者的心理影响

对于如何控制现金流陡增对投资决策者心理的影响,我有几点建议:首先,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现金流陡增导致的权力增加可能会使人高估自身的能力,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其次,建议聘请外部专家真正参与到公司的投资决策过程中来,以弱化现金流陡增对公司内部人产生的心理影响;第三,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投资部门,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评估,并通过制度保障、激励该部门发表独立性意见;第四,资金陡增时尽可能地将资金投向公司熟悉的领域与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项目最好不投;第五,管理者在制度上要鼓励员工提不同的建议与意见,避免决策层投资意见出现同质化,强势管理者在投资决策上要避免一言堂。只有通过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管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责任编辑:高冬梅 gaodongmei@guanlixuejia.com

有点“酷”的投资心理学! 篇4

要分析一个公司,确定它价值的关键是熟练的财务分析。而价值与价格往往短中期不是同步运行,就像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在其著作《金钱游戏》中对经济与股市的绝妙比喻:“有一个男子带着狗在街上散步,这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边。有时候却又落在主人后面。接着,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远,又折回来。整个过程,狗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他俩同时抵达终点,男子悠闲地走了一公里,而狗走了四公里。男子就是经济,狗则是证券市场。”当然其实用我的理解来说狗又何尝不是股市,而主人就是公司内在价值。

事实上当一个公司价值(主人)增长50%,它的股价(狗)可能增长100%以上,显然作为一个投机者盯住主人与狗的关系,并选择性的与狗进行“亲密”与“远离”要远比死死只盯住主人要收益好得多。弄清主人与狗的关系并利用狗多走出的三公里是一个优秀投资者的成功要素。(股价往往比其内在价值在上涨时超额增长很多,下降时超额下跌很多,中间拉出来的超额距离就是我们需要利用的超额收益,因为这种超额其根本是人类贪婪和恐惧的天性造成。)

分析理解价格、价值关系及其前景,主要依赖对其他投资者思维的洞察,掌握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你就能够享受“狗”的超额收益。

长期股价由公司内在价值决定,而短中期股价是由资金决定。多年投资经验告诉我一切股票短期股价都是资金推动的结果,而长期则是靠业绩推动,所以观察一只股短期就要注重它的资金流向,而长期判断则需要分析公司基本面动向及业绩变化趋势。那么要想获得高于市场的投资收益就需要知道资金未来的喜恶变化趋势,要知道变化趋势我们就需要明白资金动向是由人内心的喜恶变化决定。

霍德华提到:“投资者心理几乎可以导致证券在短期内出现任何定价,而无论其基本面如何。最重要的学科不是会计学或经济学,而是博弈心理学。”弄清当前人们对某项投资的喜好和厌恶,弄清了投资者的好恶你就等于掌握了风的未来方向。

未来价格的变化取决于未来青睐这项投资的资金变化,就好比前期文章我提到的冷门股和热门股的本质区别,当一只股处于冷门时无人问津,公司暂时不符合市场热点被市场忽略,或者之前陷入困境而现在经营又有好转迹象,这时股价大部分是被低估的,一旦被市场发现价值,资金大幅涌入,股价趋势只会是上涨。去寻找大家没有发现的价值,做一个价值发现型的“价值趋势投机者”,为此我感到自豪。

投资心理学论文 篇5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所造成的投资失误和市场异像。在分析了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投资心理,投资策略

一、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1.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产生。

1.2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1.3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发布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1.4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规律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响。

1.5后悔厌恶(MyopicLossAversion)

投资者在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通常会感到伤心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投资者会非理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后悔厌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才使得人们会感到后悔。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积极购买市场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考虑到还有大量其他投资者也同样遭受了损失时,自责和不快会相应得到减轻。

1.6固锚效应(AnchoringEffect)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作相关数值的定量评估时,容易受事先给出的参考值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固锚”效应。“固锚”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就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当前事物判断的主导影响因子。例如在美国,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股票市盈率(较低)这个普遍认可的“锚”的影响,认为日本股票市盈率过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东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国高得多,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觉得东京市场不再被高估了,因为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股市的高市盈率当成了新的“锚”来考虑.

二、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应用服务的,行为金融学也不例外。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实践的挑战。如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论家,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们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发现投资者心理上的系统性偏差,是基金获利的基点。其基金业绩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从1992~,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总体而言,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没有成为投资专家们广泛而普遍的制导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为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这些理论测定各种各样影响价格的心理变量时,会遇到很多操作难题。当然,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场中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一直获得超额回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具备了战胜市场的可能,但永远也无法具备打败市场的保证。

2.1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2惯性交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惯性交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过去相对短的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到一年)的表现的基础上,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filterrules),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下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Rou?鄄venhorst()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动量效应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我国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的波动采用此策略可以买人卖出而获得价差收益。

2.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割有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

2.4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①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②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三、结语

消除期货投资的心理误区 篇6

刚做期货的投资者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做单时,思路格外清晰,一切疑问和困惑都显得微不足道;可一旦做起单来却又变成了另外一回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人在做模拟单时很成功,而实战却往往赔钱。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心理问题,在进行期货交易时,若想控制好自己的心态,首先需要克制以下这几个误区。

开仓容易平仓难

许多交易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开仓时,点位往往掌握得很好,买完就涨或卖完就跌。然而,平仓时往往不尽如人意,不是平早了,就是平晚了。一开始盈利的头寸,平仓时却变成亏损;而本该盈利很多的头寸,却只获了点蝇头小利就急于平仓,生怕到嘴的鸭子飞了。本该亏损较少的头寸,却因为舍不得亏损而死扛,结果可想而知。做期货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满意,俗话说得好:完美就是一种痛苦。在最高点卖出,在最低点买进,除非他是“期神”,在这一点上,有经验的投资者都会明白的。期价的大幅波动往往会影响到交易者的情绪,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冲动,并做出盲目的操作,让价格牵着鼻子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价格的波动带动着市场情绪的波动,无形中把期货交易者束缚在这个怪圈里难以自拔。

对于大多数交易者来说,开仓时的心态和平仓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开仓时没有头寸,无论价格上涨还是下跌,都不会有盈亏得失。所以,往往能以旁观者清的态度相对客观和理智地分析市场的价格走势,在入市方向和入市点的选择上就会比较满意。而一旦开仓之后,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就会产生浮动盈亏,浮动盈亏的大小又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不断变化,也就会影响你的操作心态,影响你对行情走势的判断,使你很难客观理智地分析和对待市场的价格走势。你往往会以盈亏及其大小变化来决定是否平仓或持有,而不是更多地专注于价格走势,自然,你最终的平仓点位也就不会那么令你满意。有一点是必须说的:有很多投资者在刚刚介入期货市场时,都喜欢做模拟操作,这是没错的。但是模拟操作虽然能够赚到钱,但毕竟是模拟而已,做实盘交易和模拟交易的差别其实就在于心态。

与市场“赌气”

投资者有时会在无形中卷入被市场情绪控制的怪圈。有效摆脱市场情绪的控制,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获得最终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期货市场中,最忌使性子,或以赌徒心理操作。期货市场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赌气言论:我就不信它不涨或我就不信它不跌,明明应该上涨的为什么就不涨反跌呢?好像对的总是交易者,错的是市场。正如《里奥·梅拉梅德谈期货投资艺术》中所言:成功的职业期货投资者不是赌徒,这是一条规则。期货价格遵循经济规律,而成功的赌博是概率规则的结果,二者天地悬殊。生活中频频得手的打赌式做法,可能在期货市场将意味着最糟糕的交易。成功的期货投资者不会像赌徒那样,根据侥幸和直觉去交易。

作为期货市场的交易者,无论是国际上的大基金或投机资金,还是中小散户,虽然都参与价格的形成过程,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只能是期货价格的接受者。就像是大海中的波浪,虽然是由每一滴水组成的,但对于每一滴水来说,它只能随波逐流。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因操纵日经指数期货失败和“住友事件”(因操纵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铜的失败)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很难改变市场本身运行的规律,这是千真万确的。可以想象,这些大机构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一般的中小投资者。因此,顺势而为永远是期货操作的主基调。千万不要和市场“赌气”,正所谓市场永远是对的。

迷信第一印象

如果一个交易者一开始是因为做多挣的钱,那么,他往往对做多情有独钟,而对做空总是犹豫不决,即便他认为价格将要下跌。其实,许多商品价格下跌的速度往往快于上涨的速度。不知道投资者有没有统计过,无论是期货还是股票,它们的下跌周期往往短于上涨周期。那么,当期价下跌时我们进场做空将肯定会比上涨时赚得快啊!所以,做期货有时还需要克服第一印象的干扰。不能只凭个人的感觉,要客观冷静地面对市场,跟着市场的趋势做,排除所谓的“心理感觉”障碍。

过于贪婪

绝大多数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彻底失败(将本金亏没)的首要原因往往是下手过重,或交易过量。在一夜暴富的心理驱使下,面对巨大的利润,铤而走险是难免的。想要完全克服贪婪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性弱点最明显的表现。说实在的,真正做到无贪无欲的又有几人?投资市场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人啊?为什么投资股票或期货的人中,有90%的人是亏损的?道理不就在这里吗?投资者都知道“贪”不好,可就是戒不了“贪”。但像那些成功的投资者却能做到把“贪婪”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使其影响理智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稳定地存活下来。

交易心态非常重要,很多人把亏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心态不好。模拟交易一般都容易成功,可一旦开始实盘交易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亏损接踵而至、看对了没做、做了没把握好、看错了却做了、该止损却犹豫不决、进场出场时心存恐惧,等等;这一切都是交易心态在作怪。心态是交易最后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可以说你围绕交易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需要良好的心态来落实。能否及时止损、能否让利润充分增长关键也在于心态。保持好的交易心态是每一个投资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般投资者对心理分析的分量都不是很清楚,而最关心的是尽可能地掌握市场的基本面状况和技术分析手段。但是随着越来越深地涉足这个市场并亲身经历了交易场上难以预测的风险后,已经有部分投资者逐渐认识到,人的心理和人性的弱点在期货交易中竟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甚至主导着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股市中小投资者心理弱点及治理分析 篇7

关键词:中小投资者,过度交易,心理弱点,自律精神

1 研究中小投资者交易过程中的心理弱点的意义

当前,越来越多的散户挤入了股民行列。他们很执着,来到股市就是为了赚钱。然而事与愿违,很多股民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患上了 “炒股综合症”,具体表现为: 失眠,心慌,焦虑,易怒,厌食,抵抗力下降,个别投资者还出现了极度抑郁症状。股市竟然能让亿万股民承受如此多的心理重压,可谓股民不易。本文就试图从众多中小投资者最容易忽视的心理弱点出发,分析他们投资失败的原因。这些心理弱点贯穿于股票交易的各个环节,即使你做过上千次交易,也很难自动根除。如果股民不加以认真反思和调控,将会给实现自己的交易计划增加很多潜在风险。在股价的波动过程中,投资者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干扰,理性的投资计划和实现步骤在不良情绪的冲击下很难正常发挥作用。由于心理弱点很难克服,而它又必然在投资者股票交易各个环节起作用,这就导致很多中小投资者明明知道追涨杀跌、频繁交易不好,却屡犯不改,成为习惯。另外,股票交易的特点的交易自由、风险自担。对于单打独斗的散户来说,确切地说是风险操作者自担。在没有外在的提醒、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很容易在心理弱点的作用下,造成收益过山车,或深套其中不能自拔。

2 股票交易过程中小投资者的界定

机构投资者是指拥有市场势力,并能借助这种势力对舆论、信息、股价造成影响的投资者,俗称大户。大户又被称作主力交易者,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以及一些额外的不对称信息,为了获取超额收益,通常有意识、有计划地采取一些操作,影响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造成了股价的异常波动。散户投资者不具有市场影响力,他们是证券市场中的不知情者,是噪声交易者。因为过度自信而盲目认为自己拥有关于风险资产未来收益的特殊消息,交易策略经常受到大户的影响。

3 中小投资者典型的心理弱点

股票交易从选股到买入,从持股到最后卖出,投资者经常能体会到诸如恐惧、焦躁不安、欣喜若狂、失落等情绪,这些情绪是人的心理或性格弱点在股市中的集中体现。中小投资者需要对这些情绪加以认真分析和反省,否则自己的交易决策将带有很大的潜在隐患和不可控风险。笔者总结,中小投资者在股票交易过程中有四种典型的心理弱点,第一种心理弱点是焦躁。焦躁的投资者极为重视股价的涨跌,情绪极度紧张,经常失眠。他们缺乏耐心,持股时间较短,追涨杀跌,频繁交易。即使面对一波大行情,也无法忍受短期回调带来的焦躁与恐慌,匆匆止盈出局,无法享受股价快速拉升时资产增值的快乐。第二种心理弱点是盲目心理。盲目的投资人缺乏主见,没有投资规划,不能独立思考。这类投资者每天紧盯热点,跟风炒作,追涨杀跌,赚小钱亏大钱,长期账面资产缩水,身心疲惫。盲目的交易者还容易犯盲目大胆和盲目胆小的毛病。盲目大胆表现为追高,这类投资者看到股价连续飙涨,对风险和收益不加分析,就大胆追涨,常常因此套在高位。盲目胆小心理表现在股票在经过连续暴跌后,风险大幅释放,投资机会悄悄来临时,却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不敢建仓。第三种心理弱点是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性格的交易者为追求最佳,希望买到最低点,卖到最高点; 希望精准地把握板块轮动节奏; 希望抓住市场的所有机会。实际上,由于个人精力、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追求完美是一种极度贪婪的心理。完美主义交易者所追求的所谓最佳买入点和卖出点,是以他们的期望作为决策依据,而全然不顾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很容易导致重仓和频繁交易,很难成功。第四种心理弱点是偏执。偏执是一种性格,表现为个性偏激,自我评价过高,刚愎自用。炒股时坚信自己的片面判断,不会审时度势,听不进任何忠告,甚至对管理层的警告也当做耳旁风。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则用心理投射机制迁怒于别人,不愿进行自我批评。偏执的交易者一旦有了充分的理由,就坚定地买入并持有而不顾其他。即使起初的判断与市场的运行相左也在所不惜,有种和市场较劲的感觉。这种投资者在持仓股票下跌时,小跌小补仓,大跌大补仓,直至深套其中; 另外,在持仓股票出现高位滞涨迹象时,看不到风险的来临,造成收益过山车,后悔莫及。总之,入市的中小投资者,面对剧烈波动的股价,往往表现的极为感性和冲动,很难理智地处理每一笔交易,也很难成为股市长期的赢家。

4 中小投资者心理弱点形成的原因

造成股票中小投资者以上心理弱点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意志力和情感方面的原因,还有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笔者主要从风险认知和自律精神等方面加以分析。

4. 1 对股市风险认识和体会不深刻

第一,中小投资者对自己风险承受力的往往预估不足。由于股市入市的资金门槛很低,中小投资者很容易迈过入市的资金限制。但是,股票投资还有另外两个很高的门槛; 一个是股票交易的专业知识的门槛,另一个是股票交易的心理门槛。笔者认为,专业知识易学,心理门槛难过。要练就一个成熟稳定的交易心态,没有数年的磨炼很难具备。很多中小投资者满怀憧憬的入市,当他们面对股价大幅向下波动时,多年血汗短时间大幅缩水,心理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由于平时缺乏这种心理体验历练,很难做出合理的决策,往往容易在犹豫中错过止损时机,造成本金的大幅亏损,深套其中。第二,中小投资者对股市交易制度设计存在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股票市场和我们熟悉的人类社会制度的运行规则明显不同。股票市场最典型的特点是: 价差组合多,买卖极为自由。股市在带给投资者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入市意味着风险收益自担,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责任很多时候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此外,中国的股票市场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政策性的味道很浓,这会带来额外的系统性风险。

4. 2 盲目交易

很多中小投资者在不具备基本的股票交易知识的情况下,盲目进入股市。他们没有投资规划,不明确资金的使用额度及时间期限,不清楚自己的盈利目标以及实现的概率,不知道自己心理能承受多大亏损,不清楚如何控制风险等。盲目的投资者在交易各环节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面对数不胜数的股票组合,他们无所适从,就像茫茫股海中的一叶小舟,没有依靠,只能靠本能、妄想、道听途说交易,最终成了一个追涨杀跌的高频交易者,并因此支付高昂的学费。

4. 3 缺乏勇气和决断力

成功的投资在于决断,决断力是一种心理素质,投资者不可忽视。缺乏决断力主要体现在投资者经过仔细研究市场后,发现较好的交易时机,却不能果断做出决策,而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错过良好的买入或止损时机。这种心态或性格在股市中是很危险的,它将导致投资者在一个交易周期内与利润擦肩而过,却不得不承受大幅亏损,所谓 “止损不拖”的真谛也在于此。缺乏决断的投资者经常处于后悔的交易状态中,导致信心受挫,交易效果陷入恶性循环。

4. 4 缺乏耐心和自律精神

证券投资收益很大程度上是忍耐和等待的报酬。把握买入时机的靠耐心; 趋势确立,持有环节靠耐心。投资人耐心是千百次成败得失中修炼出来的结果,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操作的产物。长期的耐心投资意味着获利,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实施起来却非常的难。耐心的反面是浮躁,在浮躁的支配下,任何买入前的技术储备,投资规划,名人格言都将抛之脑后,代之以冲动和本能支配下的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有耐心的人无疑具备自律精神,缺乏自律完全是个体自我放纵心理使然。放纵虽然能很快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但随之而来的将是市场无情的惩罚。

5 股票投资的心理调节及控制

5. 1 学习证券投资知识,确定投资计划并严格执行

入市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地学习证券投资知识。学习对象包括各种技术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成功投资人的交易经验等。当自己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论和投资技巧的储备后,可以考虑用少量资金入市操作。

在具体进行投资之前,还需要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对整个投资过程是很有帮助的。这个阶段入市的目的是检验投资理论,体会不同交易条件下的心理波动对交易计划的干扰,训练自己克服心理扰动坚定执行交易计划的能力。通过多次小资金的交易操作,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初步交易原则和投资理念。

交易计划的严格执行极为重要,它可以保证你在股市中活的更久,可以说是股票投资的生命线。相当一部分中小投资者正式入市前,也制订了详细的投资计划和实现步骤,可是真正坚持长期做到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投资者面对股价波动时,往往受情绪操纵,再好的投资规划也不起作用了。为了保证投资计划的顺利执行,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在每一笔交易前,要设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制定行动的步骤,最后制定出一套明确的买卖策略,如果按计划执行,没有效果,那么就检查一下自己的原计划和步骤,并做出适度的修正。除了自我监督外,投资者还可以将自己的投资计划告诉可信赖的人,并且让他或她来监督自己的执行情况。此外,投资者要经常反思自己违背投资规划的心理和习惯,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最后,保证你的交易计划顺利执行的有利工具是止损单,它按照一定的程序机械执行,保证你每一笔交易的风险不超过你理智状态的容忍度。

5. 2 固执心理的调节及策略

股票市场唯一的裁判是市场本身,与市场作对来证明自己正确是多么的愚蠢。固执的投资者在做出股票的交易决策前,最好把自己放在完全相反的立场上,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自己的决策,看看买入更合理还是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你在制订交易计划时受到某种成见、偏好、习惯的影响,导致交易计划不合理或不完善。

当连续交易成功时,千万不要疏忽大意,要警示风险,不可偏信,不可盲目乐观,切莫因一时的成功而违反操作原则和纪律。记住,当你进行一笔交易时,你可能是错的。当买入后股价走势和自己的判断相左时,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及时出局,总结自己交易的不足,在下次交易中及时弥补和完善。面对亏损,绝不能做的事情是: 加码摊低成本。唯一可取的方法是止损出局,迎接下次挑战。

调节和控制固执心理的方法是用 “止损单”执行程序化交易,贯彻自己的交易计划和原则,在这个过程中使投资者逐步体会到 “止损单”在保护你交易时的巨大好处,克服人性的弱点,达到盈利预期时靠 “止盈单”退出,保护胜利果实; 跌到风险警戒值时靠 “止损单”退出,保住本金,使投资者逐步养成自律和坚持原则的习惯。

5. 3 焦躁心理的调节与控制

焦躁的反面是耐心,耐心是股市获利的根本,证券投资的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忍耐等待而来的报酬。投资者要注意培养自己忍耐的心理素质。当一个市场趋势没有形成之前,投资者不可轻举妄动,也不应该为一点点利润而动心,以免在频繁交易中的冲动操作。这需要你在此起彼伏的机遇和挑衅面前保持冷静与克制,而长时间的空仓凝聚出来的力量必将在目标个股极端炒作的主升浪中爆发出来,你的投资目标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实现。焦躁容易导致过度交易,并为此承担很高的交易成本,空忙碌一场。焦躁的投资者应该限制自己的交易次数,让自己的交易频率降下来。彼得·林奇劝告人们: “若果你想获得股市的最大收益,尤其在你年轻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把尽可能多的钱拿来买股,然后任它在股市里沉浮。在股市跌的日子里你会承受痛苦,但只要你不抛售股票你就不会有真正的损失。如果你充分投资,你就会充分享受股市魔术般不可预测的变动给你带来的好处。”

6 结论

股票投资如同马拉松,短期的暴利和亏损终究会被时间抹平,关键看谁能笑到最后。中小投资者一定要纠正一夜暴富的错误思想,心态平和点,步子放慢点,善于总结和发现自己的心理弱点,在交易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培养坚毅的品格,消除紧张、稳定情绪,心态平稳的投资。努力促进自己健康投资心理的形成,逐步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且改善投资境况。

参考文献

[1]徐敏毅.股票投资心理分析[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国平.市场与个股的心理博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证券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偏差理论综述 篇8

一、 (行为金融学理论中的) “反应过度”假说

行为金融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关市场“异象”、非理性投资及投资者的行为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Debondt和Taler在他们共同发表的《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了吗?》 (1985年) 一文中提出了“反应过度”的假说。他们认为, 投资者会对突发性的信息产生“反应过度”的心理和行为。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 当时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者非理性和投资者行为方面的实证研究。1985年, Debondt和Taler在他们发表的《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了吗?》一文中提出了“反应过度”假说, 并指出投资者会对突发的信息产生“反应过度”。

从1998年开始, 行为金融学家Terrance Odean通过对投资者账户的交易历史记录进行的实证分析, 检验了许多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观点, 如过度自信、处置效应, 以及过度频繁的交易等。他的实证结果成为了支撑行为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实证依据。以非有效市场环境下的有限理性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引入研究中, 从而对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解释。标准金融学理论回答了金融市场“应如何运行”的问题;而行为金融学则更侧重于解决金融市场在实际中“如何来运行”的问题。行为金融学作为传统金融工具的重要补充, 帮助人们认识了“投资者心理偏差”是如何对自己及他人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的, 从而尽可能地帮助人们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并保证金融市场整体的健康运行。

三、心理偏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投资者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都会对投资的决策产生影响。

心理偏差是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证券市场异象做出的解释。心理偏差是有别于标准金融理论的心理现象, 是有限理性人对市场外部信息进行识别、编辑、评价等认知活动中系统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会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 以及意志过程的影响。心理偏差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在一般情况下, 人们依赖某种具有启发性的因素或捷径来进行判断, 这在某些时候就会导致或造成判断上的系统性偏差。

1.启发式思维。Tversky和Kahneman (1979) 认为, 一般情况下人类的判断依赖于某种捷径或具有启发性的因素, 这样有时候会造成系统性的偏差。

2.框定偏差。人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 常常存在着对背景的依赖, 实物表面的框定会影响投资决策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由此可能会导致决策者认识和判断的偏差。Kahneman和Tversky (1981) 认为, 决策框架部分是由问题形式决定的, 部分是由社会规范、习惯和决策者的性格特征决定。

3.从众心理。在证券投资市场中, 人们的行为必然会受到他人行为和整个市场行为的影响。

4.心理账户。人们在心里无意识的把一项决策划分成几个心理账户, 由于人们在这些不同的心理账户上分别给予不同的重视程度, 因而人们在决策时就各自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心理账户是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Thaler于1985年提出。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的把一项决策分成几个心理帐户, 不同的心理账户, 人们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从而在决策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5.保守主义。Edwards (1968) 认为, 投资者通常对于先前已经形成的思维观念中的数据更为看重, 而低估了这些有用的数据。保守主义指的是人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惰性, 新的事物难以改变个人原有的信念。Edwards (1968) 指出, 相对于已经形成个人先前思维观念的数据, 投资者通常低估这些有用的数据。

人们生活中出现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偏差, 都会影响证券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对于影响投资者行为较重要的心理偏差应当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由此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负面效应。投资者在自己的投资实践中, 首先应注意克服自身的心理偏差;其次要根据证券投资者的各种投资心理及投资行为偏差来制定相适应的投资政策。

基于心理偏差有关理论, 投资者在自己的投资实践过程中, 一要注意克服自己的心理偏差;二要利用证券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和投资行为偏差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

参考文献

投资心理 篇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人的情感状态会影响风险感知和风险选择, 是个人层面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Rottenstreich和Hsee, 2001;Shiv等, 2005;Slovic等, 2002) 。以往的研究已经显示出情感对风险选择影响类型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Au等, 2003) , 使其难于解释这种情感偏差是怎样发生的。正因为心理账户的作用, 使得决策者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作出非理性投资行为, 从而导致企业投资失败产生较大的行为成本。所以, 研究心理账户视角下企业投资行为, 对于深入理解企业复杂的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也可指导企业投资行为, 减少非效率性投资, 提高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认知和情感过程中的框架效应

心理账户是一种认知幻觉, 这种认知幻觉影响市场的投资者, 使投资者们失去对价格的理性关注, 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多项研究表明, 心理账户对个体的经济行为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Tversky和Kahneman, 1981) 。人们根据财富的来源不同进行编码和归类, 在这一编码和分类过程中“重要性——非重要性”是人们考虑的一个维度 (Kivetz, 1999) 。当企业投资行为是根据潜在收益制定时, 决策者通常有规避风险的倾向, 反之, 当企业投资行为是根据潜在损失作出时决策者会提高风险性, 这就是常被提到的偏离于理性决策的“框架效应” (Kahneman和Tversky, 1979;Tversky和Kahneman, 1991) 。人的情感状态会影响风险感知和风险选择, Lisa (2010) 研究发现, 企业决策行为偏离框架效应可以归因于情感状态, 从而掀起了国外学者对心理账户在决策行为中应用研究的高潮。有学者研究发现, 积极的情感状态会促进追求风险 (如:Isen和Patrick, 1983;Au等, 2003) ;也有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积极影响却会促进风险厌恶 (如:Isen和Geva, 1987;Arkes等, 1988) 。Isen及其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 引起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或许是这个决策的情景语境, 而这个情景语境反过来影响决策的制定 (Isen等, 1988;Nygren等, 1996) 。

Jensen和Mecking (1976) 研究指出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代理问题反映在企业投资领域上就是非理性投资。Asch、Deutsch、Gerard等心理学家通过“判断长短线实验”和“彩色信号灯答题实验”揭示出人们在决策时具有强烈的受群体成员行为和信息传导的影响而作出错误决策。因此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 在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 (1996) 提出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存在对投资行为产生副作用的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 (投资者对新生事物或新的信息反应不足, 安于现状缺乏接受新的挑战的勇气, 哪怕新事物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Morck等 (1998) 学者认为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 (过于相信自己能力和高估成功机会) 的投资性行为偏差。当人们获得收益或者超出参考点时倾向于规避风险, 而在面临损失或者绩效低于参考点时会追求风险。风险来自于对决策结果的效用 (价值) 判断和决策结果的主观概率判断的认知判断过程。

总的来说, 决策结果假设是指人们在衡量风险和选择相关的报酬后做出的行为判断 (Loewenstein等, 2001) , 学者将运用这一假设解释框架效应 (Seo等, 2010) (如下图所示) 。

据上图可知, 个体决策者相对于参考点的财富位置 (换言之, 视为收益或损失) 受认知过程约束 (如效用函数和概率权重等) , 认知过程反过来又决定了冒险行为 (箭头a) 。这里暗含的假设是关系图中未列出的所有因素都是恒定的或者对冒险行为没有影响。如果再有一个调节 (箭头b和c或者箭头d) 决策框架和冒险行为关系的第三变量———情感状态, 框架效应可能会得到抑制或者放大。

二、框架效应中情感状态的调节作用

风险感知和与之相关的选择会受到决策当前情感状态的影响 (Isen, 2000;Loewenstein等, 2001;Raghunathan和Pham, 1999;Rottenstreich和Hsee, 2001;Slovic等, 2002;Shiv等, 2005) 。情感状态可能是通过两种调节机制影响冒险行为 (Seo等, 2010) 。愉悦和非愉悦的感受是然作为人的核心情感的基本面, 包括人与其当前环境互动的状态、好的还是不好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喜欢的还是厌恶的。环境中的任何变化会引起愉悦或者非愉悦的感受, 让人感到愉悦的积极的变化和让人感到不愉悦的消极的变化 (Frijda, 1986;Ortony等, 1988;Lazarus, 1991) 。

由于个人财富是个人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 个人财富地位的变化 (收益或者损失) 会产生一系列愉悦或者非愉悦的感受 (上图中的箭头b) , 收益与愉悦的感受正相关, 与非愉悦的感受负相关, 而损失则会增加非愉悦的感受, 减少愉悦的感受。这些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一旦产生就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对投资决策者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Loewenstein等, 2001;Seo等, 2004) 。情感状态可能会跨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价而直接影响风险选择 (上图中的箭头c) , 从而调节决策框架对冒险行为 (如过度自信) 的作用。如果发生跨越, 由于情感状态享乐性内在的趋势或规避性 (Gray, 1999;Raghunathan和Pham, 1999;Shah等, 2002) , 处于愉悦情感状态的决策者会更倾向于风险选择或者追逐更大的风险, 而处于非愉悦情感状态的决策者会规避风险选择或者选择更小的风险 (Bargh和Chartrand, 1999;Cacioppo等, 1999;Frijda, 1986;Peters和Slovic, 2000) 。

另一个调节机制表现为情感状态会影响与风险决策相关的认知过程 (上图中箭头d) , 具体包括记忆 (Meyer等, 1990;Erber, 1991;Le Doux, 1993) 和判断 (Johnson和Tversky, 1983;Meyer等, 1992) 。Isen等学者提出, 决策时所处的情感状态会以两种方式影响与风险选择相关的认知过程 (如:Isen和Patrick, 1983;Isen和Geva, 1987;Isen等, 1988;Finucane等, 2000;Loewenstein等, 2001;Rottenstreich和Hsee, 2001;Slovic等, 2002) 。

第一种被称作为情绪一致性判断的一般效应 (Meyer等, 1992) :处于愉悦情感状态的决策个体往往会认为积极的事件或者结果会更可能发生 (Rottenstreich和Hsee, 2001;Wegener和Petty, 1996) , 而那些在非愉悦情感状态的决策个体会给认为消极的事件或者结果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Johnson和Tversky, 1983) 。之所以会发生这些效应是因为愉悦和非愉悦的感受会在大脑中编码和搜寻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记忆, 这些记忆会间接影响一个人做出是积极的事件还是消极事件的判断概率 (Erber, 1991;Le Doux, 1993;Meyer等, 1990) 。另外, 愉悦和非愉悦的感受会传达关于情况是否安全的评估信息, 而这会直接影响是积极事件还是消极事件的判断概率 (Schwarz, 1990;Schwarz和Clore, 1988) 。

第二种被称为愉悦和非愉悦的感受会影响与可能产生的结果相关的效用判断 (Damasio, 1994;Finucane等, 2000;Isen等, 1988;Seo等, 2004) 。Wegener和Petty (1996) 发现, 愉悦和非愉悦感受的两个一般效应是来源于寻求愉悦和避免非愉悦这两个不同的动机。Forgas (1995) 和Isen (2000) 把通过避免发生会影响愉悦感受的情况来维持当前愉悦感受的趋势称为情绪维护效应。情绪修复效应则是通过积极寻求可能会带来更多愉悦感受的情况, 将当前非愉悦的感受改变为更积极的感受, 形成一种趋势 (Morris和Reilly, 1987;Forgas, 1991) , 暗含了增加收益和更大的冒险行为的效用 (Forgas, 1991;Raghunathan和Pham, 1999) 。

总的来说, 这些效应表明情感状态会调节框架效应和冒险行为间的关系。然而, 主观概率判断的情绪一致性效应会与情绪维护和情绪修复效应在效用判断上产生相反的结果。例如, 愉悦的感受会对可能发生的收益的主观判断概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而通过情绪一致性效应促进冒险行为。但是, 愉悦的感受会同时通过情绪维护效应增加损失的消极效用来促进风险厌恶。因此, 对于给定情形, 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情绪维护或者修复效应谁占主导, 就会产生相应的冒险行为 (Au等, 2003;Isen, 2000) 。Isen及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他们发现当个体经历了相对于中性来说是积极的感受时, 以及当可能的损失发生并且是突出时, 风险厌恶会占主导。反之, 当可能的损失不突出时, 冒险行为占主导。这些结论表明决策框架决定了何时期望情绪一致性或者情绪维护/修复效应占主导, 通过对决策者来说, 使未来收益看起来更加突出或者损失更加不突出的方式。

此外, 当决策个体当前损失和收益的决策框架与当前的感受匹配时, 情绪一致性效应更可能会是主导, 这种情况在获得收益后产生愉悦的感受或者获得损失后产生非愉悦的感受时会发生。获得收益的个体也会更容易感知未来的收益, 因为概率通过记忆更容易得到。而且, 他们会同时将未来的损失看做是不可能的, 这些被视作不相关的未来事件。当这些决策个体得到愉快的感受时, 情绪一致性效应会加强未来收益的突出性, 但是因为未来的损失微乎其微, 因此情绪维护效应会尽量减小。相反, 当前的决策框架与当前的感受不匹配时, 情绪维护/修复效应会占主导。收益和不愉快的感受会促使个体感受到情感一致性效应和加强情绪修复效应, 前者是由于从最近得到的收益来看未来的损失是不太可能的, 后者是因为未来的收益更突出, 更具有吸引力。

三、研究总结与展望

已有的研究表明, 在模糊的现实情境中, 情感经历和决策框架是影响风险决策的重要因素, 认知和情感过程的框架效应可以解释原有企业投资研究中大量难以明白的现象。框架效应是包括心理账户、前景理论、锚定效应、偏好理论和过度自信等在内的许多理论的核心原则, 而在收益和损失范围内, 愉悦的感受会完全消除掉框架效应。在收益范围内, 非愉悦的感受会削弱框架效应。然而, 情感经历对冒险行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 决策者的感受会通过与情景因素, 特别是收益或者损失决策框架的交互作用影响风险性选择。令人惊奇的是, 当发生这种交互作用时, 情感感受一般会否定与框架效用相关的认知偏差 (Seo等, 2010) 。投资决策是公司最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 是公司成长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长的重要基础。传统理论中, 企业的投资行为应遵循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但是由于企业投资行为往往会受到情感认知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公司的投资决策往往会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 产生非效率性投资问题。而心理账户, 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 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企业决策者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 从而做出不同的投资决策行为。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企业投资行为决策研究中, 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其一, 决策者的情感状态是如何改变他们的主观效用和概率函数的呢?准确地考察决策者的主观效用以及情感状态的作用, 不仅会揭示决策者的决策框架和情感状态是如何相互作用来影响冒险行为的, 而且也会通过控制主观概率的非加性权重使得对这些作用的考察更加精确。

其二, 现有的研究多是在模拟情景中进行的, 相对投资市场来说, 企业投资行为除了认知和情感等影响因素外, 可能还受制于其他因素, 因而在后续研究中, 应进一步衡量风险来提高内部效用, 从而使研究的结论更具有普适性。

其三, 在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中, 还存在哪些非理性行为?它是怎样影响企业投资的?应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 综合全面的分析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理, 设计更适用的理论模型, 并采用大样本进行验证, 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注】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家能力和行为偏差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机理研究” (编号:11YJC63003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企业家能力视角的企业投资行为研究:以浙江中小企业为例” (编号:Y6110042) 、浙江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团队项目“浙江中小企业企业家能力和行为偏差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机理研究” (编号:2010RC05) 资助。

摘要:企业的投资行为是由人做出来的, 人的认知偏差会造成人不可能完全理性、客观地作出决策, 因此人的行为、心理感受、能力等主观因素, 在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 分析了认知和情感过程中的框架效应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框架效应中情感状态的调节作用, 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账户,认知过程,情感状态,框架效应,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Thaler R..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Marketing Science, 1985;4

[2].RottenstreichY., Hsee C.K..Money, kisses, and electric shocks:On the affective psychology of risk].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12

[3].Shiv B., Loewenstein G., Bechara A., Damasio H., Damasio A.R..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negative side of emo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16

中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心理分析 篇10

关键词: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心理偏差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 包括波动率之谜, 股权溢价之谜等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不能用传统的金融理论来解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行为金融学悄然兴起。大量的心理实验表明, 人的心理感受在投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的市场中, 投资者由于存在心理偏差总是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在20世纪60年代, 实验经济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作, 这些重要的论著吸引了经济学家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的经济决策。在这一时期, 认知心理学和决策理论的发展, 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有限理性这一假设的提出, 更多的学者将注意力投向了行为金融领域, 将心理学、行为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理论成果引入到金融市场中, 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检验方法, 逐渐诞生了行为金融学, 它从另一个方面更好地对金融异象做出了诠释。

我国股市的投资主体以个体投资者为主, 与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机构投资者相比较, 绝大部分的个体投资者在决策时都是基于自己的信念。针对这一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投资者不同的投资心理偏差进行检验。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在竞争的市场中人们所犯的错误。在竞争的市场中, 至少有一些套利者是理性的。在资本市场中, 行为金融学会考虑到将投资者的迷惘、愚蠢等心理, 当投资者进行投资时, 这些心理会对证券的价格和公司的业绩以及证券市场的其他方面产生什么影响?答案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有效的情况下。事实上, 市场的有效性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存在,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存在。

行为金融学主要有两大理论基石:第一, 套利行为的有限性。套利行为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与理论并不是完全符合。首先, 很多证券并不具有完美的, 或者比较好的替代品, 套利行为也是有限的和具有风险的。因为在大多数错误的定价情况下, 价格并不会及时的回归到基本价值。这一方面可以说明价格对于信息的反应不是很充分,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价格对于无时效信息的反应。这样, 套利行为的有限性就可以解释, 在噪声交易者存在的情况下市场的无效性, 但是并不能具体说明市场无效的程度, 这就需要建立第二个理论基础。第二, 投资者心态。这个主要研究现实市场中投资者是如何形成信念, 如何对证券进行评估, 以及如何进行交易的。与套利的有限性结合, 投资者心态理论可以为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的变化提出比较明确的预测。

三、数据

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心理特点为研究对象, 检验国外的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成果对于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合适。因此, 问卷实验的调查对象全部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通过查阅有关行为金融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资料, 并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制订出了关于“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心理”的调查问卷, 以此来检验我国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中的心理特点。

问卷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通过网络发放电子版调查问卷 (120份) , 另一种是在南京江宁区某个证券营业部发放纸质版问卷 (40份) 。本次一共发放了160份调查问卷, 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12份, 最后一共收回了148份有效的问卷, 调查问卷的回收率高达92%。

投资者的年龄大致分布在两个不同的阶段:一部分为年纪较小 (25至30岁) 的投资者, 这类投资者多数于本科以上学历刚步入工作, 另外一部分为南京一家证券营业部的调查者, 这些调查者是随机选择的, 年龄集中在30~50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对过度自信心理的检验

从统计结果来看, 46%的人认为自己所购买的股票更具有价值, 可以看出投资者常常过度相信自己的投资能力。39%的人将股票盈利原因归结为证券市场环境好, 25%的人归功于内部消息, 24%的人归功于自己的投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内部消息的出现也会增加投资者对自己所掌握信息的信心, 认为自己掌握了别人不知道的优势信息, 当然, 这个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了另外一面, 随着投资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进步, 在投资时一部分投资者已经趋向理性化, 而不是主观将盈利归因于外部的条件, 但是调查结果整体显示个人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较为明显。

(二) 对损失厌恶心理的检验

从统计结果来看, 投资者在面临可能性的投资损失时, 与确遭受8000元损失相比, 有87%的人选择了75%可能遭受10000元的损失和25%可能不会遭受任何损失这个选项, 可见投资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博弈心理, 在损失概率很大的情况也力图追求不发生损失。但是在面临确定性的收益时, 投资者的决策却相反, 有84%的人选择获得2400元, 只有16%的人选择25%可能获得一万元和75%什么也得不到。可见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会权衡损失和收益,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损失厌恶的心理。

(三) 对处置效应心理的检验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面临股票的亏损和盈利时, 有50%的人会选择卖出盈利的股票, 仅有22%的人选择卖出亏损的股票。当所持股票遭遇跌停的时候, 只有27%的投资者选择赶紧抛售, 有近62%的投资者选择继续观望, 还有11%的投资者选择一直持有到解套。可见我国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很明显, 并且处置效应很难去避免与控制, 因为从心理角度说, 投资者都是讨厌损失的, 所以在股票面临损失时, 投资者都有想回本的心理, 希望经过一段时间股票能够盈利, 然后弥补亏损。与直接卖出亏损的股票相比, 在投资者心理方面能够获得更大的慰藉。

(四) 对政策依赖心理的检验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有95%的投资者认为政府出台的政策对投资证券有帮助, 62%的投资者认为在股市为熊市时, 政府应该干预市场。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的个人投资者的政策依赖心理很强, 十分看重政府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这个显著的心理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为在我国证券会场的起步较晚, 很多方面不够成熟, 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和指导, 所以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我国股市的市场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当然, 这也凸显出我国与西方成熟的证券市场的差距。

五、结论

本文借鉴了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 对证券投资中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检验, 主要包括政策依赖的心理, 过度自信的心理, 处置效应的心理和损失厌恶的心理。从实验的研究结果可知, 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普遍具有这四种心理偏差且较为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相符合。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 各方面的建设还不够成熟, 并且因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投资水平和能力也有限, 从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偏差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新顺.行为金融与投资行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胡昌生.金融异象与投资者心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3]何勇、陈湛匀.理性与非理性: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5 (01) .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6]蒙蒂尔.行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和市场[M].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

[7]崔巍.行为金融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

上一篇:UPS故障分析及处理下一篇:给水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