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配置管理

2024-07-26

水资源配置管理(精选十篇)

水资源配置管理 篇1

水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精神价值, 必须很好地在政策中得到体现。由于水资源具有有限性和脆弱性, 因此, 需要共同保护, 并有明确的分配法规, 即优先保证人类的基本需求、保护环境和其他所有经济性用水。政府应在考虑个人和集体用水利益的前提下保护和分配水资源, 建立水法、水资源保护合理条款, 这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水管理有许多方法, 如运用法规、经济手段和其他鼓励措施促进各部门更有效地可持续性用水, 保护生态系统。污染水源者必须得到严惩, 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商业用途用水者可以为综合有效用水的管理提供捐助, 也可以采用各种志愿协议的形式, 促进受益者积极参与有关行动。

水管理需要解决政府各部门之间如农业、环保、供水和卫生设施、工业、能源、交通及其他部门分散的用水和水管理局面, 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 预防和减轻因气候变化和水土管理不善造成的洪涝和旱灾所带来的影响。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特点和原则

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水资源量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即“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防治水害,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资源开发、利用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用水, 遵循水资源共享、可持续利用、有偿使用、效益优先、以供定需、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原则。

2 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几种模式

2.1 水资源统一管理模式

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广泛认同的科学管理的模式。联合国水行动框架中论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水资源政策、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水资源信息系统;国家层次和流域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框架和实施方案;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中的投资机制和执行效果的监测和监督机制;一种“良政”机制确保水资源管理的透明性、公共参与和落实责任;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如上所述的各项内容负总责。从上述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 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对水的资源管理。重点要求政府, 尤其是中央政府, 要从以往注重提供工程和水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 向资源管理的模式转变。核心问题是让社会充分认识水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资源价值, 统筹规划, 实现水资源在区域间和生活、生产、生态等各用水领域的优化配置, 通过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坚持权限下放的用水管理模式, 主要指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在实现了国家和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 用水管理的权限要尽可能下放到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 这种用水管理权限下放的管理既包含了资源管理, 又包含了用水服务管理。地方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 主要是在国家和流域配置的水资源基础上, 建立区域的水资源利用宏观指标体系, 实现水资源在不同用水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维系良性生态必需的水量和水质, 实现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水管理权限下放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对用水服务的管理,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全体居民, 尤其是贫困群体的基本用水权利;二是运用价格原理和需求管理, 通过市场机制协调用水供需矛盾, 充分发挥水的利用效率;三是创造条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水服务和用水管理, 提高用水服务的质量。总之, 用水服务管理权限下放, 一要进一步细化水的资源管理, 二要通过政府的、市场的和社会的合力, 在提供水服务和用水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3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反面, 即片面地强调生活、生产、生态各自的用水利益, 片面地强调各行业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行业本身的水的管理权限, 片面地强调各个区域本身的用水利益和各区域自身的水的管理权限, 激化各地区、各行业用水之间的竞争矛盾。其结果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系统恶化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同时产生。因此, 水资源的分割管理模式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摈弃。

3 把握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3.1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要求科学配置水资源

资源的配置方式要考虑资源自身的特点。一般性的生产要素资源, 往往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 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态资源, 与生态系统与荣共荣, 与损俱损。水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与人民生活、经济生产息息相关。

3.2 优化配置水资源, 从水的资源管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在水资源统一管理中, 水资源的配置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发挥着以下主要作用。首先, 保障了人的生活的基本用水权和维系河流生态可持续性的基本水量。按照公益性用水领域的优先原则, 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水资源配置上保证人的生活的基本用水, 保证维系良好生态的基本用水, 而且在实践中要切实体现这一优先原则。其次, 平抑了对水资源的无序竞争。区域间、用水行业间的水资源无序竞争在缺水国家和地区尤为激烈, 其管理上的直接原因在于缺少对区域、行业用水权的合理确定, 缺少水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实行可利用水资源在区域和行业间的配置, 确定区域、行业间用水权益并实施用水总量控制, 可以把区域、行业间对水资源量的无限制的外部竞争, 转化为提高用水效益的内部竞争, 从而有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第三, 有利于落实地方和行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责任,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各地区、行业用水权益确定的前提下, 任何超出总量控制范围的水量增加都是要付出昂贵代价, 转而促进内部的挖潜节约和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 有利于促进节水、水污染防治和污水处理再利用。第四, 有利于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形成, 在水权的交易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水资源只有在权属确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交易, 水权交易所形成的水市场实质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市场。水资源作为生产要素, 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经济行为是相同的, 即在市场配置过程中寻求效益最大化, 从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国策, 必须用系统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 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水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出发, 本文强调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资源,科学配置,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 张伟利.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管理机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4) :237.[1]刘莉, 张伟利.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管理机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4) :237.

物业管理资源配置方案 篇2

常州市安信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景瑞曦城服务中心

人员: 张汝佳

陈艳阳

商亚锦

沈秋艳

谈爽

王静

目录

一、小区概况

二、物业管理服务用房

三、小区物资配备

四、人员配置

小区概况

“景瑞曦城”座落于常州市钟楼开发区内,由景瑞地产开发。基地东侧紧邻800亩的青枫公园;北至香樟路,南至合欢路,西临玫瑰路,东临茶花路,总用地面积9.372公顷。规划居住建筑总面积地上约22万平方米,规划户数近1700多户。小区分两期开发,容积率2.38,绿化率达40%以上。

小区以高层住宅为主,是一个具有新古典主义气息的高品质生态住宅小区。

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功能分配

据市房管局物管处副处长徐宏伟介绍,09年8月底,江苏省建设厅专门下发了《关于物业管理服务用房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常州各相关部门在接到这一《意见》后,经过协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完善补充了一些规定,近期正式将这一《意见》转发。

定量:面积将占规划总建筑面积的千分之四

今后,我市市区新建的住宅区项目,物业管理服务用房的总面积一律将按规划总建筑面积的千分之四配置,这就意味着每1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业主就将拥有40平方米的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即使是一些商办住混合项目,住宅部分的物业管理服务用房也将以其规划总建筑面积的千分之四进行配置,此外,商办部分的物业管理服务用房以其规划总建筑面积的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四配置。

按以上规定,我项目物业管理服务用房面积分配为:80000×4‰=320㎡

办公室100㎡客服中心100㎡ 各设备间50㎡保洁室20㎡ 中控室30㎡仓库20㎡

物资配备

公共设备:照明、消防、健身场地、保洁绿化、电梯、上下水道管、落水管、水箱、加压水泵、供电线路、锅炉、煤气线路、道路、路灯、沟渠、非经营性车场、车库、公益性文体设施和共用的设施设备使用的房屋等。

办公设备:智能化系统、监控系统、道闸、机房、水泵房、高低压配置等。

人员配置

加强资产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篇3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资产结构的特点是固定资产比重大。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四大电信运营商在海外陆续上市,使电信市场的增长相对较快,电信运营企业的效益也呈现较大的增长趋势,但是,与国际一流通信企业相比,上市后的中国电信企业在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实力上,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加大了资本性投资力度,加快了基础网络的建设进程,仅2006年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86.9亿元,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造成了一些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我国的电信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跨越式的发展对我们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后的中国电信企业,最关键的就是要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来开展各项工作,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提高投资回报率,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在狠抓市场的同时,要加强企业的管理,向市场要效益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当前电信运营企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如何对电信企业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降低财务成本,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电信运营企业实物资产的特点

(一)资产的数额大、种类多

电信系统网络分布广,网络结构复杂,主机数量众多,存在不同厂商供应的多种设备。资产所属的资源管理种类多,情况复杂,如端口的连接、线路分配、软件和硬件的配置等。

(二)资产折旧率高

电信业务的总成本中,资产的折旧占到半数以上。

(三)设备资产运行维护极为重要

在电信运营维护中有大量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关注,如动力电源、机房设施、光缆线路、设备网管、语音网、IP数据网、大客户端设备等。

(四)对营业性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高

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激烈化,用户对电信服务交付质量及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设备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客户利益和企业的效益。

因此,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就必须重视对资产的有效管理,从资产的建设、形成、应用、维护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机的相互联系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和网络优化流程体系,以保证其业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高质量实现。

二、当前电信运营企业实物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缺乏统一预算,导致重复购置

当前,四大电信运营企业中,除中国联通为一级法人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都是二级法人,企业各级法人都有资产购置权,而中国联通各省级分公司也有一定的设备采购权限,由于市场的需求,导致各分子公司都根据各自的需要,订购所需的设备,多头多级采购、重采轻用等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整体而言,缺乏统一、准确的预算,最终造成部分资产、设备重复购置,从整个集团公司来讲,形成不小的资金成本。

(二)设备资产分散,缺少集中统一管理,导致物资积压、网络资源沉淀

近年来,电信市场快速发展,为满足市场需要,各电信运营商都加快了建设步伐,各省级公司都有采购权,使用部门直接负责采购、安装、使用,实物资产的出入库职责不能与采购、使用合理分离,直接导致在使用过程中,许多设备、备品备件等实物资产分散在各地,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实物资产账、实、卡不符现象。

(三)维护成本较高,维护资源难以共享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都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其资产设备数目庞大,种类繁多且每台设备价值较高,维护成本成了企业财务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部分电信运营企业仍存在专业建设部门从建设、运行、维护一条龙管理的模式,各个专业部门都有自己专门的维护人员、维护设备,导致运维资源的重复与浪费,造成维护成本不必要的增加。

三、加强实物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实物资产集中采购、集中管理、集中维护的机制,有效地实现采购、库存、维护职责分离,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成本结构调整,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获利能力。

(一)建立集中采购机制,实现使用与采购职责分离

在采购阶段一定要加强资产购置的预算,实物资产采购权与实物资产的使用权要实现职责分离,避免出现“谁使用、谁采购”的现象,保证资产购置的科学合理、集中统一。负责采购的集团或各分子公司部门,要在充分了解现有需求与现有库存资源的基础上,编制“集中投资与采购计划”,加大对不良资产和闲置资产的利用力度,避免产生重复购置现象。

(二)建立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实现科学库存管理,保证实物资源共享

因电信运营企业资产种类繁多,价值较高,设备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必须实现资产的科学管理,建立资产管理网络平台。资产购置到货后,一定要严格履行出入库手续,对于直接运到使用场地的实物资产也要及时完善相应的出入库手续,以利于对公司资产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的记录,同时要及时对建设过程中的工程余料办理退库手续,以便实现实物资产的统一管理,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专门的运维机制,实现统一运行维护

电信运营企业生产的保证和利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信设备的完好运转和维修费用的降低,在加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挖潜,提高对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维护费用,合理调整成本结构,正确处理好增长与效益、投资与回报的关系。建立集中统一的维护机制,避免各专业部门都有维护的职责与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使维护工作更加专业化,同时也能使维护资源得到共享。强化集中采购、集中管理、集中维护,但重点不在集中,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价值。

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 篇4

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解决水利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经过改革开发后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把握好“十三五”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又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既加强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又要突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着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又要重视城市饮水安全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紧扣影响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地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又要统筹考虑体制改革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影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更加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协调发展,既提高水利公共服务的能力,又要注重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2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关键是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对井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因地制宜采取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方式。

2.2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水价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应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末级渠系管理体制;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和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要较大幅度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2.3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未能使用清洁饮用水的现状,要强化水利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采取综合水利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区钉螺面积扩大,优先解决饮用质量问题。

2.4维护农村水生态健康和水环境良好,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国家投入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3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自律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加快建设节水防污性社会,维护河流健康生命,这是化解资源环境约束,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起点,加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水定额,认真研究水价形成机制,合理制定水价政策。要强化节约和保护意识,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再利用的原则,鼓励生产和使用节水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水的消费模式。

2)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自身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把保护生态、保护河流放在水利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4保障防洪安全和用水安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法规制度,健全防洪应急调度预案,提高防汛调度指挥能力和防洪减灾管理水平。

2)协调处理好水事纠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过程中,会因权益争端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水事纠纷。调处水事纠纷应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方针,本着互谅互让、团结治水的精神,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兼顾,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协商解决。

3)做好重要水源地保护,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加强水源地保护制度建设,制定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排污口控制和管理,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水功能区的水质要求。

5继续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

1)加快推进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水利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体制建设,必须深化水利改革,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

2)建立和完善以水权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和计划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建立水权转让制度,规范水权转让行为,加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敏,翟卫军.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资源配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94.

水资源配置管理 篇5

21世纪,任何企业要做大做强,都需要有一支稳定的规模大、高素质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队伍。科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促使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企业加强人力资源重中之重的工作。就煤炭企业而言,受国家能源结构性调整、环保治理标准提升和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等因素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艰难,为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主动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切实促进企业渡危机、保生存、稳发展、提效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达到科学合理高效,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目前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长久以来,国有煤炭企业承担着诸多社会职能,例如,医院、学校、供水、供电、供热、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仍由国有企业担负,这是煤炭企业用人多包袱重的主要原因。煤矿企业机构设置搞上下对口,上面有一个部门,下面基本有一个科室相对应,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现象严重,真正从事煤矿生产一线的职工大约占职工总人数20%左右,造成煤矿一线紧张、二线臃肿、地面人多的现象。企业综合成本的构成比例中,人力成本占到了相当大的部分。特别是在生产矿井中,人力成本偏高。在人力资源结构中,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偏少,从事矿井生产的大部分职工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职工是初中文化程度。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在煤炭行业或者相关主体专业方面人才短缺,企业战略规划方向和资本协调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企业一线生产和辅助岗位人员年龄结构偏大,40岁以上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将近一半,这些因素与企业变强壮大格格不入。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灵活,阻滞企业健康发展。薪酬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不完善,没有充分考虑能力和个人的业绩,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仍然持续存在,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人才选拔机制不健全,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上岗,小圈子、小团体、小山头现象仍然存在,裙带关系严重,提拔干部在圈子中提拔,排挤优秀人才,导致人才流失。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一些国有企业员工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机会很少,有些企业虽然举办了培训班,但内容枯燥呆板,针对性差,可操作性不强,员工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员工缺少必要的轮岗机会。有些员工参加工作就在某个单位一个岗位上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长期从事某项工作,容易导致疲沓、厌倦,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不利于推动企业发展。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措施

新形势下,企业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构建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下功夫,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依靠科技创新为抓手,把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配置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合适的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通过合理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才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2.1以人为本、超前规划。煤炭企业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构建一套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体制,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人力保障。企业规划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对企业即将出现的发展前景、趋势及各种可能结果都要有针对性的研究,人力资源预测可有效避免人力资源的流失、浪费、误工。为此,煤炭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配置、重组现有人力资源,依靠市场机制使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形成良性循环,以推动煤炭企业发展。

2.2精簡机构,优化组合。国有煤炭企业要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根据企业生存和发展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对矿井开展经济技术综合评价工作并进行论证分析,将其分为关闭退出、停产放假、承包经营和正常生产四类,按分类施策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有序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各单位在分流富余人员工作中,涉及新就业大学生、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殊工种、一线紧缺岗位、技术含量高、培养难度大、相对紧缺的关键岗位操作工人,要制定专项措施,积极引导,将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缓解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实现人力资源有效、合理配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2.3加强培训,挖掘潜力。国有煤炭企业要着眼于员工的知识更新、技能进步、智力开发,坚持优秀人才和后备人才优先培养,重点岗位和紧缺人才抓紧培养。积极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要落实好职业培训计划,不走过程,不摆花架子,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切实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2.4优化结构,助力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进一步加剧,市场信息千变万化、诡秘叵测。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核心终究是人才的竞争。国有煤炭企业坚持人才兴企战略思想,积极调整人才资源结构,把专业干部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人尽其能,让年轻的干部迅速成长起来,培养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企业发展充满新思路、新思想、新活力、新朝气。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保证未来发展实施大的突破。

2.5健全机制,以文化人。国有煤炭企业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上要不断创新完善和提高,加快人才激励与薪酬政策的推进步伐。薪酬分配按照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来考核,激发员工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人才选拔上,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调整,大胆改革旧的机构体制,实行减员增效,减少管理层次。

浅谈工商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 篇6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分析

引言

工商行政管理是工商管理的一个方面,工商行政管理突出的是“行政”二字,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的意志,采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对市场主体以及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达到维护市场规则的目的,更好的建立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促进经济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同时,行政管理与资源配置之间关系密切,所以,下文将从工商行政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来阐述如何改善工商行政管理,如何从资源配置优化做起,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1.工商行政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工商行政管理作为国家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部门,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主要是在工商管理的职能定位上和市场失灵上来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

(1)从职能定位上分析,工商行政管理间接的促进着资源的优化配置[1]。首先,工商行政部门通过维护市场进入规则,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格,这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实,有企业为了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经济资源和市场份额进行排他性的抢占,正常的竞争行为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就会破坏和扭曲市场,所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就是通过维护市场竞争规则,规范竞争行为,保证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在市场竞争机制中正常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最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维护市场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保证交易公平有序,创造有利于市场供求机制的价格机制正常运行的社会信用环境。

(2)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和执行市场准入标准,贯彻产业整车,优化产业的机构,引导经济资源在产业之间进行合理整合重组,优化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合理配置,避免资源的低效配置,保证市场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2.改善工商行政管理,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2.1高中层以宏观启动为主,保障资源运用的优化

在整個的工商部门,高中层需要决策启动大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首先,工商管理的管理者需要明确国家政策在工商行政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将国家政策落实到各个实处需要高层协调工作,但是也要为基层执法机构编制良好的条件,使得企业获得更优秀的人力资源。其次,工商系统内资源配置的结构的调整也需要高、中层慎重决策,例如出企业内出现财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或者是“倒挂”现象的,这些需要很大调整的情况,中高层需要经过慎重严肃的讨论,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得企业度过这一难关,保证企业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运转,健康快速的发展。最后,高中层需要统一规范,通过详细的整合,改善企业内资源管理体制,做到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的装备配置和管理规范,保证从上到下根据统一的体制进行,促进了企业的统一化,保障了企业井然有序的运行,如果企业出现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也可以有科学合理的体制来解决问题,保证企业快速、有序、健康的发展。

2.2推行行政机构的改革,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加强执法监管队伍,确保企业正常运行。同时在基层一线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编制问题,必须慎重考虑,加强对其编制的扩充,使得执法机构和人员适应高密度和大强度的执法需求,积极推行职能转变、推行行政机构的改革,保证政企分开和简政放权体制的进行,强调企业内层级分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高层需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实施国家政策,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国家政策灵活变通使用,并且还要定期对中高层人员进行专业水平培训,加强中高层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中高层人员需要集中精力依法行政,把应该下放的权利大胆的给基层人员,把该管的事务落实好,积极引入干部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奖惩机制来对中高层人员给予压力和动力,使得各类人才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使得人才价值的体现。工商行政部门还需要将高校行政作为最终目标,积极消除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解决作风问题,改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而追求科学合理的企业体制[2]。

2.3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保证无形资源的优化配置

无形资源作为工商行政管理现代资源的核心部分,它的潜能巨大,通过在各级工商部门各个行政环节,全面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借鉴国外行政管理的先进手段,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技术成果,将这些技术成果应用到行政管理中,灵活运用其中,保证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服务,减轻了管理的压力。同时,国家还要对行政法规不断完善,努力解决政府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减少随意执法造成的行政损伤情况,企业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法规的力量引导企业内资源流向,合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保证企业工商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对资源配置问题重视起来,通过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满足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使得企业各个部门能够合理运用到资源,不会出现资源短缺现象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这些都需要工商行政管理对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高宏.浅议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3,45(09):55-56.

水资源配置管理 篇7

现代金融快速发展,大量新型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充分满足了市场参与主体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在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中,水期权应运而生,它的结算是以一个或多个水资源因素为交易对象,如水价、降雨量、需水量或来水量等,用于对冲水资源供需风险。由于水资源的供需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天气),使得买方和卖方在现货市场中交易水权面临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水市场的逐步成熟,由供求关系形成的商品价格(水价)波动将更加剧烈,无论是供水企业还是需水用户,都无法回避水价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单纯依靠现货市场将不能达到有效的水资源配置。为了能在买方和卖方间平均分摊水资源配置中所面临的供给能力、价格等风险,国外已将水期权用于水资源配置中,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在中国国情和水情下引入水期权以规避水资源配置中的风险。

期权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商品,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西方,在布莱克—斯克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建立后开始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1],各种金融衍生物层出不穷,期权也在原来基础上出现10多个变种,用以处理不同类型的期权交易和类似行为。发展至今,期权已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日益复杂的交易技巧,不仅被应用于金融领域,也被广泛运用于电力[2,3]、农副产品[4]、贵金属、外汇等商品的交易之中。水期权契约(Water Option Contract)的概念最早由Michelsen和Young在1993年提出[5],即水期权契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或协议,规定了期权买方有权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从卖方处购买某一定量的水。买方仅仅购买了水资源的使用权,只有执行该期权时才能获得实物水资源。期权卖方有义务在买方要求执行期权时按契约规定的价格出售定量的水。买方为了获得购买水的权利,需向卖方支付权利金(Option Premium)以作补偿。随后经过Villenski[6]、Ahmed Hafi和Stephen Beare[7]等学者的发展,近10多年在水资源配置和管理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研究应用,形成了对传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方法的重要改进。

国内学者近几年开始对水期权方法进行研究,且发展较快,目前正向理论的深度及可操作性方向发展[8,9,10,11,12,13],截至目前,这些研究均为一般的定性分析,对于水期权定量方法的研究则十分有限。本文在深入考察现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水期权契约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加以综述,重点对水期权契约的发展历程、激励机制和定价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最后给出了对此类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 水期权契约的应用

水期权作为一种创新性金融衍生产品,它的结算是以一个或多个水资源因素为交易对象,如水价、降雨量、需水量或来水量等。最早的类似水期权的契约于1979年由美国西部科罗拉多州政府与雷德兰斯水电公司签订,Pinnes (1994)对该契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4],根据契约规定,期权买方科罗拉多州政府有权调配原本分配给雷德兰斯水电公司的水权来满足自身市政用水的需求,但期权持有者需在期权执行的2天前通知期权卖方,并负责期权交易的所有费用和水权交易的法律程序。州政府为了获得该权利,需向电力公司支付一定的权利金,并根据该公司预期损失大小确定执行价格,该契约有效期至1994年,直至到期也没有被执行[15]。随后,Whittlesey 和 Houston(1984)提出了“间歇性水权转移”的设想,旨在提高水力发电厂的水资源供给保证率,该协议规定水电厂在缺水的危急时刻可从农业调水。虽然当时的法律政策不允许此类水权交易,但该研究的实证分析表明爱达荷州、华盛顿和俄勒冈3个州将从这些类似水期权的契约中获得丰厚的社会效益[16]。在此基础上,Hamilton (1989)提出了“可中断水市场”,即在干旱年允许农业灌溉用水向水电厂用水转移,该契约与水期权相类似,契约中提议的给予供水农户的赔偿方案与水期权非常类似:年报酬(类似期权权利金)加上干旱年农户供水所得收入(类似期权执行价格)[17]。

最早的水期权契约交易出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世纪90年代早期和中期,加利福尼亚州干旱状况越来越严重,几乎每年都发生,为了规避水资源短缺风险,在水市场中出现了期权契约的交易,它们种类繁多,与普通金融期权的收益结构完全不同,具有很大的奇异性。一些学者如Shupe等(1989)[18],Rice和MacDonnell(1993)[19],Pinnes(1994)[14],Watters(1995)[20],Howitt(1998)[21],Rozaklis和Weaver(1999)[22]等对该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加利福尼亚南加州大都市水区(MWD)率先引入了多种期权契约用于规避干旱年水资源供给的风险,Rice和Macdonnell(1993)对其中的一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992年MWD和英国达德利签订一有效期为1年的看跌水期权契约,契约规定若MWD在1993年获得的水权低于计划的50%,期权持有者MWD有权以每英亩每英尺125美元的价格从达德利购入部分水权,若期权被执行,达德利则有义务出售水权。由于1993年MWD获得了计划水量的85%,该期权便没被执行[19]。

Watters (1995)为了将Black-Scholes模型应用在水期权契约的定价中,构建了MWD与美国Areias Dairy农场签订的一有效期为15年的水期权契约。该契约与1993年达德利市签订的不同,它允许期权在有效期内最多可执行7次,每年执行的最大水量为5000英亩×英尺,MWD需在每年3月15日前给出当年是否执行的计划,从而使得Areias Dairy农场可根据自身水量调整本年度农作物种植结构,同时MWD需支付每英亩每英尺87.50美元的权利金和每英亩每英尺87.50美元的执行价格,并且需要支付运输费用和其他额外支出[20]。

此后,MWD一直应用水期权契约来规避干旱年水资源短缺的风险,2001年MWD与圣伯纳谷都市水利局(San Bernardino Valley Municipal Water. District)签订一有效期10年的水期权契约,它使得MWD在有效期内的每年有权从该水利局最多购得20 000英亩×英尺的水量。

随后,Rozaklis和Weaver(1999)研究了11类现存的可中断水期权契约,并以美国的5个州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有效期介于1~35年不等。其中7类合约用于农业用水向市政用水的水权转让,3类用于农业用水间或农业用水和市政用水间因生态环境需要(如防止内陆河断流)而做的水权转移,其余则用于工业用水向市政用水的水权转让,目前至少有4种已得到了应用[22]。

上述所研究的水期权契约主体受到限制,期权卖方一般为农业用水户,买方为市政机关或工业用水户,而且期权内容和收益结构均仿照普通金融期权,比较简单,没有体现水权交易的独特性。

Villinski(2003)受Michelsen和Young的启发,在Watters和Howitt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但与Watters和Howitt又有很多的不同点。Howitt及其之前的学者统一把农业用水户当作期权卖方,把市政或企业用水户当作期权买方,但Villinski的定价模型中并没有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买卖主体类型进行界定。并且他所定义的水期权更符合一般水权转让的特性——多次执行性,即期权持有者可以在有效期内多次执行该期权,但总执行次数有限。并根据多次执行期权的特性以及水价的随机模型用动态规划方法对期权进行定价[6]。

近年来,水期权契约应用的范围又有了扩展,Ahmed Hafi(2005)将水期权用于生态环境需水风险的规避,构建了农民灌溉者与生态环境需水者之间进行买卖的水期权,并验证了其可行性[7]。

随着国外学者对水期权契约研究的深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水期权在我国的应用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张郁(2002)针对南水北调中的城市工业用水,提出利用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来规避水价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随着研究的深入,于2006年提出借鉴美国加州“水银行”的水权交易模式和现代银行业的运行机制,并结合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配置中,建立规范化、组织化和现代化的南水北调“水银行”水权交易模式[11]。葛颜详(2004)认为利用期权制度配置农用水资源可以降低农户水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农户参与水权交易的灵活性,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9]。刘卫华(2004)分析了水市场的特点,指出将“金融工程”引进水行业,可使每一个水的消费者通过“金融工程”成为水供给的投资者,从而达到全社会都来关注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目的[10]。张云辉(2004)构建了实物期权理论的水权交易模式[12]。王慧敏(2006)提出将水期权契约用于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配置,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水资源系统配置与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上述有关水期权契约应用的研究只是有选择的列出,由于水市场的发展尚未成熟,水期权契约的应用还没有普及,仅在美国的几个州得到了实施,对于水期权种类的研究也仅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2 水期权契约内容和激励机制

水期权契约作为一种标准化的合约,需对期权买卖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因此,对水期权契约内容的研究就尤为重要,在这方面较早的研究是Michelsen 和Young(1993) [5],Clark和Abt(1993)[23],Pinnes(1994)[14]。

他们的研究表明,同一般金融期权相似,首先水期权契约内容须明确买卖主体、有效期和需交易的水量,同时还需包括期权每次的执行价格,期权权利金也需买卖双方协商而定。这里的权利金可以一次性付清,也可以分期支付。另外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还需在契约中提到一些附加条款,如买卖方在期权有效期内可协商调整契约执行价格、执行水量等一些指标,也可以规定在买卖主体任何一方遇到突发事件时双方可重新协商契约内容。

除此之外,由于水期权的执行比股票期权要复杂得多,契约须要求水期权持有者提前一定的时间给予期权卖方执行通知,使得卖方能及时调整决策以应对未来的水量。例如农户可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以避免额外的缺水损失。水期权契约还需规定期权执行的触发点,如1992年MWD与达德利的水期权契约中就把MWD所能分到的水权占计划的百分比当作触发点。最后,契约还可以包含一些解决突发事件的仲裁程序等。

上述水期权契约内容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水权转让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期权买卖双方的权益。正如Pinnes(1994)所指出的[14],水期权契约最大的贡献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沟通和协调”,使整个水资源系统处于“双赢”的平衡状态。水期权契约的引入对于买卖双方都能产生激励,首先对于卖方而言(如农户)可以规避未来的收益损失,农户在未执行期权之前可以正常运营获得收入,若期权被执行,也可通过售水获得收益,MacDonnell and Rice(1994)的研究表明农户可在干旱年份通过执行期权减少损失[24]。对于期权买方,可以增加干旱年水供给保证率,例如Hamilton等(1989)认为水电厂通过购买水期权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使得全年的供电量得到提高[17]。

Cox和Rubinstein(1985)根据前人的研究[25],综述了水期权契约的激励因素,① 买方只需支付少量的权利金就可以获得水资源的使用权,而不需实行水交易量全额买卖,从而降低了现时资金占用,进一步降低了水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② 期权持有者仅仅购买了未来水资源的使用权,而不需斥资建造大规模的水库等蓄水设施存储大量的水以备干旱年份的需求,方便了水权的交易,大大降低水资源配置的成本。

上述关于水期权契约内容和激励机制的研究仅限于定性分析,若能辅以定量分析,对该问题的研究则会更深入些。

3 水期权契约定价模型

随着世界各国对水市场研究的深入和水市场的逐渐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关于水期权契约定价的研究。

在Hamilton (1989)提出的“可中断水市场”中提出的契约与水期权契约非常相似[17],但作者没有提到期权契约的定价问题,也没有分析影响契约价值的一些变量(如农作物价格、生产成本等),该类期权中水电厂所支付的费用应当能够赔偿农民因定契约而造成的收益损失。

随后,Michelsen和Young(1993)[5]、Clark和Abt(1994)[23]进一步研究了水期权契约价值的计算方法,且2种方法极其相似。Clark 和Abt从工程分析、财政分析和法律条款约束3个角度对水期权契约进行界定。工程分析主要指水权转让方式,财政分析包括水市场分析、财政支出和收益的计算、赔偿方案条款和支付时间等。在Clark 和Abt分析的基础上Michelsen 和Young(1988)进行了水期权契约的定价研究。Michelsen 和Young认为期权价值等于除期权外最有可能的水权转让成本与期权执行的期望成本之差,这里除期权外最有可能的水资源配置方式包括签订长期合约、现货市场上的实时交易、租赁等。期权买方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期权的价值,则水期权价值可用成本-收益公式定价如下:

式中:PVOB表示水期权的当前价值;T表示水期权契约到期日;It=0表示其他水权转让方式的初始投资;r表示年利率;M表示购买水权后所涉及的成本或收益,包括持有水权的成本、可量化的外部性和第3方的影响、通过在现货市场中租赁或出售水权的收益等等;Et表示在t期执行期权所产生的费用;Pt表示第t年期权执行的可能性(0≤Pt≤1);α表示水价的年增长率(或贬值率);dt表示折旧因子,dt=1/(1+r)t

与Clark 和Abt不同的是,Michelsen 和Young假定期权交易成本和水权运输成本是相等的,使得在计算期权价值时可以忽略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相反,Clark 和Abt则借用了Howe (1990)的方法计算现货市场水权转让的运输成本,根据美国Greeley和科罗拉多州的数据来计算期权契约交易成本的近似值。

诚然,Michelsen 和Young的期权定价公式即使使用了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相等的假定,所需的参数仍很难获得。例如期权的期望执行成本是期权执行成本E和每年期权执行概率P的乘积。E表示农民由于签订期权在干旱年损失的收益,这可由参与主体协商而定,也可从农业产出和投入成本中计算得出;但参数P的值则很难获得,Michelsen 和Young的研究没有对期权持有者的行为进行预测,而只是对P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水期权契约定价研究起源于农业经济领域后,该方向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Michelsen和Young(1988)所提出的水期权契约框架和定价模型是该领域的转折点,其后Watters (1995)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主要体现在他在加利福尼Riverside大学期间所作的学术论文中。Watters主要是通过金融模型来分析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水期权契约,用二叉树模型进行离散事件序列的水期权定价,用Black-Scholes公式进行连续时间序列的水期权定价。她把原契约合同内的条款用相应的期权定价所需的变量来代替,并用需求价格弹性和水文数据来估计收益的波动率。该研究方法是把金融理论应用于水期权契约的突破性的进展。

随后Howitt(1998)在Watters的研究基础上更加注重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21],他指出水市场的发展主要受2类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水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和水价不确定性。水供给不确定性受制于未来的某个特定时期可用水资源的随机性,水价的不确定性指在水资源供给量一定的前提下,其未来价值的不可知性。Howitt指出“水期权契约能够分散水权拥有者和潜在购买者间的水资源供给和价格的风险,因此可以造就一个更和谐和有效的市场”。在水期权定价模型方面,Howitt把适用于普通金融市场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用在水市场领域,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应用的可行性。但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Black-Scholes模型中的许多假设很难成立,使得该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受限。

Villinski(2003)受Michelsen和Young的启发,在Watters和Howitt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6],但与Watters和Howitt又有很多的不同点。Howitt及其之前的学者统一把农业用水户当作期权卖方,把市政或企业用水户当作期权买方,但Villinski的定价模型中并没有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买卖主体类型进行界定。并且他所定义的水期权更符合一般水权转让的特性——多次执行性,即期权持有者可以在有效期内多次执行该期权,但总执行次数有限。并根据多次执行期权的特性以及水价的随机模型用动态规划方法对期权进行定价,动态规划方法在水期权定价中的应用是该领域发展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目前,全球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水多、水少、水污染”的问题严重困扰着各个国家,因此如何有效地配置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使用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期权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能有效地规避水资源配置中的各种风险,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量理论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水期权契约交易应用所需的内、外部条件,包括水期权契约内容的界定、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期权定价方法的探讨等等。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水资源风险规避的分析工具,水期权契约分析方法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可以借鉴金融期权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影响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考虑用更精确的随机模型模拟仿真市场机制下的水价变动趋势。

(2)鉴于水期权契约交易成本一般与水权交易成本不同,在期权定价时可进一步研究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构建模型。

(3)迄今为止学者在对水期权契约内容的界定时仅仅考虑了水量这个因素,忽略了水质,实际上水质是影响水期权交易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界定契约内容和对期权定价时可综合考虑水量、水质的双重因素。

(4)现有研究对于水期权契约交易机制的设计很少,而其有效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序的市场机制。

(5)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水情,没有历史水价波动趋势可遵循,因此国外所研究出的关于水期权契约的定价模型不适用于中国水市场,在此综述的基础上,可寻求适用于中国水情的水期权契约定价方法和交易机制。

水资源配置管理 篇8

21 世纪以来,洪水、干旱、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水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极端水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配置是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和用水户之间的有效公平分配,从而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学者开始了水资源配置及综合管理研究,从单一的用水调配问题如水库调度、灌区用水计划等,不断向综合性区域(流域)及跨流域水资源调配[1]的复杂问题深入;从单一水源调配发展到地表水、地下水及非常规水源联合调配[2]研究,以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维目标下的水资源合理配置[3]。研究方法也从常规规划法发展到模拟[4]、优化算法、二者相结合[5]等多元化方法。

近年来,水资源配置模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规范化、业务化程度不高。传统的水资源配置管理模式下配置流程、业务化过程不明确,导致配置工作效率低,如需对成果进行修改,将有大量的重复工作产生。

2)无法适应发展变化。在传统的水资源配置模式中,水资源配置供、需预测是根据现状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形势对中长期规划年进行预测的,时间跨度大,然而需水量和可供水量都是动态变化的。

3)可操作性差。传统的水资源配置模式研究中往往只注重配置模型的开发,忽略了配置系统构建模式的思考,大多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在功能上缺乏扩展性,在业务上缺乏扩充性,系统一旦建成,新的模型或方法很难加入到系统中,难以满足业务需要;操作上缺乏交互性,决策支持能力欠缺;灵活性差,低水平重复开发多。

4)方案建立过程缺乏业务与决策者的经验、思维过程的结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结合。

鉴于此,突破传统机械、静态的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出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主题驱动的方式,进行配置业务抽取,即业务化,实现水资源配置流程管理;基于云计算进行主题、组件服务管理,可有效利用原有成果,实现有效的水资源配置;专家学者参与到配置系统的构建与配置方案的建立、修改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交互。

1 水资源配置主题业务化

水资源配置主题业务化是指以水资源配置业务流程为主线的管理服务模式,强调的管理对象是业务流程,强调以管理服务为目标,通过业务流程指导组织业务知识,构建水资源配置系统。通过流程化反映业务化,业务化体现流程化。

水资源配置主题业务化主要方式如下:

1)水资源配置的业务层级划分。将各类水资源配置业务逐级、分类划分为不同配置业务主题,各个大主题由小主题构成,可对一级主题进一步划分多个主题。业务划分应有利于展示区域水资源要求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利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有利于计算成果的校核、验证等。本研究抽取了3 类水资源配置主题,包括流域、行政区、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各类主题下包括多个子主题,如图1 所示。

2)以水资源配置业务相关管理部门为主题的业务化。该业务化方式依据水资源配置业务相关管理部门的需求,以各个相关部门业务管理为主线,进行水资源配置相关业务组织。图2 是以年度水量分配方案管理为例进行业务化的管理流程图。

3)水资源配置方法的业务化。以计算流程为主题进行业务应用组织,配置方法流程描述一般包括计算过程和逻辑描述2 类,通过对配置方法过程和逻辑的描述可将水资源配置方法流程化、白箱化。图3 为陕西省西安市金盆水库可供水量计算业务流程,通过该流程图可清楚了解各个节点可供水量的计算结果。

2 水资源配置业务化处理模式

2.1 关键技术支撑

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服务模式的实现基础是应用支撑平台,实现手段是知识图、组件、云计算等技术。

1)应用支撑平台[6,7]。该平台体系框架是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设计的,所有的水资源配置业务应用都以知识图、组件的方式被实现,通过云架构下的Web服务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运用服务组合的方式搭建具体的业务应用系统,这使得在水资源配置系统搭建上具有灵活性、适应性。

2)知识图技术[8]。将知识图技术运用于水资源配置中,可将水资源配置业务化成果清晰明了地予以展示,例如水资源系统中各水源、用水户、水利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供、用、耗、排水关系,水资源配置业务计算流程、逻辑等。

3)组件技术。组件技术具有可重用度高,互操作性好,实现细节透明,接口可靠性高且稳定性强,可扩充性良好,即插即用的特点[9],易于实现系统组件的替换与集成,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缩短了系统的开发周期,提高了系统的开发效率。

4)云计算技术[10]。通过云计算技术,用户只要按需购买存储能力、计算能力、软件功能、数据服务等各种服务,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就可以实现对业务的加工、处理等多项操作。

2.2 主题业务化

主题业务化是以主题驱动,以知识图的形式实现的,因此,确定主题业务化处理模式主要包括主题提取和知识化2 部分。

2.2.1 主题提取

提取主题时,应有利于展示区域水资源要求在空间上的分布,有利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有利于计算成果的校核、验证等。因此主题可提取为按行政区划分区的水资源配置,此主题有利于资料的搜集和统计;按自然地理单元分区的水资源配置,如按流域、水系结构划分,有利于算清水帐;按社会单元划分的水资源配置,如按特定经济圈、开发区划分等,有利于突出分析的重点。

随着配置需求的不断变化,配置工作的不断开展,主题不断更新和累积,形成主题全面、丰富的水资源配置主题库,以适应配置需求的动态性,增加系统的实用性。

2.2.2 主题知识化

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业务化是以知识图的形式实现的。知识图是对水资源系统及配置方法的概化反应,可以嵌套,运用柱状结构体现各大小主题的层级关系,大主题知识图套小主题知识图;同时,知识图还能有效地描述水资源配置系统网络图及水资源配置方法。

根据水资源配置流程划分,搭建知识图总体框架。首先,绘制水资源配置总图,以嵌套的方式在图中各相应节点下添加各配置主题知识图总图,然后在主题总图下添加区配置业务子知识图,具体划分、嵌套主结构如图4 所示。

知识图能有效地描述水资源配置系统网络构架、概化的水量传输关系,明确各水源、用水户和水利工程的相互关系,将水源、用水户概化成节点,将供水、退水、排水系统和河流概化为线,通过点、线的链接绘制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建立系统供、需、耗、排水关系。同时,通过知识图描述水资源配置方法,可将计算过程以流程图的形式体现。将一个个的配置计算方法按照计算步骤、逻辑绘制计算流程知识图。

知识图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地用产生的新知识更新知识图,这样既可以清晰地描述实际水资源配置系统中供、需、耗、排水的关系,还可根据配置环境的变化适时地修改知识图,以适应水资源配置环境的动态性,增加系统的实时性。

2.3 业务组件化

配置业务组件是配置主题功能的具体实现。通过组件划分与开发,形成包括数据处理复杂的数学模型及算法配置方法的组件库,以服务的形式供用户使用。

2.3.1 组件的划分

组件可大可小,一般可按计算过程和逻辑进行组件的划分。本研究按水资源配置计算逻辑和过程,将水资源配置方法划分为需水预测类组件,以及可供水量、平衡、优化等计算类组件,划分示意如图5 所示。

2.3.2 组件的开发

将划分好的各水资源配置业务功能开发成规范化的数据加工处理组件,各类组件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具有特定的业务功能。每个组件都应符合IPO模型,并采用XML标准描述;采用Web Service实现;按照业务特征,合理分类;业务组件访问协议也应符合Web Service标准要求;以XML及XML Schema文档标准描述业务组件的输入、输出信息流;输入、输出信息流能被服务执行功能解析;访问描述提供符合UDDI访问协议的访问接口。

2.4 云服务建立

面向水资源配置的管理服务模式是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的,概念模型图如图6 所示,初步表达了设备采集和人为加工的数据被传送到数据中心,再由云计算中心对数据进行管理、处理、计算、发布等业务操作,同时进行主题、业务组件管理。客户再通过应用支撑平台以Web Service的方式,访问各种数据、主题、组件等资源。用户只需根据水资源配置业务需求,需要什么组件从“云端”获取即可。

3 基于云计算的配置管理服务实现

应用支持平台以“一切皆服务”、“按需服务”的理念为用户提供服务,通过主题、组件检索定制,组织水资源配置业务,实现配置业务管理。

3.1 主题检索

明确主题后,应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已有的相关主题库资料成果,以利于解决同类复杂决策问题时作为参考使用。用户可在应用支撑平台上知识空间中查找相关主题知识包,进行相关主题浏览、下载,并进行编辑修改,形成新的主题服务,并发布完善主题库。主题管理界面如图7 所示。如若主题库没有相关资料,可创建新的主题。

3.2 组件检索

组件检索是从已有组件库中根据系统业务知识图的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组件,进行Web服务组件定制,界面如图8 所示。组件检索界面显示发布的所有组件服务库,决策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进入相应的组件服务库,定制相应的组件服务,可运用不同计算组件实现不同计算方法下的水资源配置。

3.3 配置业务组织流程

基于云计算的水资源配置业务组织是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确定水资源配置主题的。专家学者利用云计算平台进行主题搜索,可充分利用原有主题或将新主题业务流程化,通过组件搜索与业务流程化后的知识图关联,将已有知识图的概念节点同Web服务关联,搭建成为业务化应用,专家学者通过“沟通→反馈→协调”的循环校正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专家学者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搭建过程中来,通过业务化展示配置业务流程和概化后的水资源系统,选用不同计算组件实现统一业务功能,专家学者利用累积的业务经验完成方案比选,组件服务则成为链接数据、业务流程知识图的桥梁。

4 主题及管理服务模式特点

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水资源配置模式相比,展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模式能提高配置效率,实现按需服务。新模式下,用户只需根据水资源配置需求,检索相关主题服务,运用组件服务,进行适当修改即可配置,提高了水资源配置效率。

2)新模式能应对水资源系统的动态性。新模式下的配置系统采用主题知识图为可视化工具,能适时地修改、搭建配置应用,例如:当水源、用户等发生变化时,只需在知识图增加和删减相应的节点和组件,便可实现配置业务。因此,该系统能适应动态变化下的水资源系统,满足水资源配置的业务需求。

3)新模式实现了人机互动。在新模式下的动态配置系统中,专家、决策者等人员能够参与水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在应用组织过程中体现了配置业务和人的经验与思维过程的耦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动。

5 主题及管理服务模式应用

目前已将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服务模式应用于陕西省水资源配置中,构建的陕西省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按行政区域、流域及重点区域3 种应用主题分别对陕西省进行新模式的应用。

图9 是综合基础平台的知识图绘制及应用构建界面,可进行知识图的编辑、绘制,并在相应的节点上关联相应的组件;图10 是业务应用界面,在此状态下可实现配置计算及结果、信息数据的查看等相应水资源配置业务功能。

陕西省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界面如图11 所示;陕西省行政区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界面与图11中流域水资源配置管理界面相似,只是地图为陕西省行政区各县市地图;图12 为西安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界面,该界面为行政区水资源配置管理的下一级主题,以嵌套的方式添加在行政区界面中的西安市节点下,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嵌套模式下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图13 为重点用水户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界面。

在主题及管理服务模式下能够实现需水预测、可供水量计算、平衡分析及供需水量统计分析等功能。以西安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截图为例进行分析,界面如图14,15 所示。用户可通过用户、水源调整节点实现配置方案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调整。

在西安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界面中,点击黑河金盆水库节点,在金盆水库可供水量计算界面进行不同需水计算方法和灌溉制度下的可供水量计算。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包括Q90 法、多年平均的10%,以及近10 年最小月法)及灌溉制度(包括节水及常规)组合选择界面如图16 所示,通过选择不同生态计算方法与灌溉制度可进行组合计算;金盆水库的3 种生态基流计算方法的结果及不同灌溉制度下的灌溉需水结果如图17 所示。

6 结语

针对传统水资源配置模式存在规范化、业务化程度不高,可操作性差,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等问题,提出并实现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新模式。采用知识图可视化描述水资源配置网络及业务流程,通过组件技术及Web Services技术将水资源配置相关模型方法组件化,并封装成输入输出标准的组件,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支撑平台,采用主题知识图、组件快速搭建水资源配置系统,提高水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知识图、组件的灵活快速修改,从而提高水资源配置系统的适应性,使得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发展变化的能力,进而实现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实例研究及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水资源配置模式存在的问题;能实现多主题、模式下的水资源配置,更好地满足配置需求的动态变化;能在可视化环境下通过人机交互对配置方案进行调整。

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模式需要综合运用水资源配置及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传统配置模式的革新,虽然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还不完善,后续还需进一步开展大量研究以完善面向水资源配置的主题及管理模式,使其更具灵活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刘健民,张世法,刘恒.京津唐地区水资源大系统供水规划和调度优化的递阶模型[J].水科学进展,1993,4(2):98-105.

[2]翁文斌,姚汝祥,廖松,等.大石河流域地面和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模拟计算[J].水文,1984(5):19-27.

[3]尹明万,谢新民,王浩,等.基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模型[J].水科学进展,2003,24(2):5-8.

[4]何力,刘丹,黄薇.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资源供需系统模拟分析[J].人民长江,2010,41(3):38-41.

[5]李维乾,解建仓,李建勋,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闭环反馈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1):209-216.

[6]罗军刚.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

[7]解建仓,罗军刚.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J].水利信息化,2010(4):18-22.

[8]刘小冬,李学良,张蕾.知识图综述[J].工程数学学报,2000,17(增刊1):33-40.

[9]邱岩.组件技术及其分析比较[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24(7):13-17.

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强力推进土地管理 篇9

1.1 把握供地导向

重要基础民生工程、重特大产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等是无锡供地的主要方向, 这些项目优先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必须实现应保尽保。对新兴产业可以按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出让土地, 鼓励和吸引一些高新产业企业落户无锡。一般性、传统性工业项目, 尽量不使用新增指标, 主要靠盘活存量用地来解决发展问题。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产能落后项目和其他不符合产业调整政策项目, 则一律不予供地。

1.2 严格供地条件

严格规划约束, 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安排用地计划, 对于通过审批的项目, 其用地要严格限制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严格项目投入、产出标准, 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并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履约保证金制度。严格落实项目用地共同评估机制, 通过各部门共同评估, 将土地资源配置给最佳用地项目, 通过用地杠杆调节产业转型发展。

1.3 优化供地流程

主动服务, 靠前服务, 建立重点项目报批“绿色通道”, 做到“五个及早”:及早掌握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及早排定用地保障计划, 及早拟定用地方案, 及早完成用地手续报批, 及早完成项目供地。按照用地需求, 区别轻重缓急, 科学编制重大项目用地保障计划。对一些建设工期紧迫、前期手续完备、符合报批要求的重大项目, 优先使用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保障。对一些特急项目, 坚持挂图作战, 落实专人负责, 强化推进管理要求, 严格实施监督问责, 确保项目用地不受影响。

2 全力统筹土地资源, 确保项目及时落地, 为发展用地“铺好路”

2.1 行之有效开展对上争取

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国土资源部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将适度削减自持用于调剂的节余用地计划, 这无形之中压缩了对上争取土地资源的空间, 增加了对上争取的难度。但是无锡也有自己的优势, 近几年通过争取国家传感网、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锡澄运河航道整治等项目, 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积累了一定经验。下一步将通过强化项目深度开发设计、加大报批力度、实施专人专项全程负责等举措, 进一步提升对上争取土地资源的成效, 缓解用地压力。另外, 将进一步加强与江苏省厅、苏北苏中城市以及沿海开发集团的沟通合作, 妥善化解耕地占补平衡矛盾, 确保用地指标顺利使用。

2.2 千方百计统筹城乡资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 无锡市农村建设用地保有量大。一面是城市发展急需土地资源而无地可用, 一面是农村建设用地大量闲置, 两者形成鲜明反差。前些年通过依法依规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使得无锡城乡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平衡, 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发展。接下来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些工作, 深入推进城乡资源统筹, 努力改善城乡发展面貌。当前全市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累计完成7.1万亩, 完成率达93%, 整体上进入攻坚收尾阶段, 国土资源部门将不折不扣地履行部门职责, 鼎力衔接配合其他部门, 共同努力把这项使“一产着力提升、二产有效支撑、三产繁荣兴盛”的重要工程办实办好。

2.3 想方设法盘活存量土地

例如, 无锡市低效建设用地面广量大, 与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符。全市每年通过盘活存量解决的用地需求占总量的一半左右, 盘活存量工作十分重要。全市尝试推行了一些新办法, 如推行闲置土地清理专项行动, 推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使用与存量用地盘活相挂钩制度等机制, 极大地激发各地盘活存量用地的热情, 年度目标任务得到超额完成。

2.4 难中求进活跃土地市场

最近两年, 由于受大背景影响, 土地市场建设处于相对困难时期, 土地收益有所下滑。面对困难, 国土资源部门将迎难而上, 难中求进, 做到摸清实情、拿出实招、取得实效。深入做好市场摸底分析, 切实把握市场需求, 制订灵活务实举措。积极学习和借鉴杭州、苏州等地土地收储工作好的做法, 适当调整土地收储工作思路, 调节市场供需矛盾, 实现土地最大增值。积极优化土地网上交易流程, 完善土地交易网站建设, 配合做好深度招商工作, 确保出让地块得到充分的推介和宣传, 吸引高品质地产开发主体参与城市建设。

3 大力维护用地秩序, 积极营造良好环境, 为规范用地“站好岗”

例如, 无锡市用地秩序总体规范良好, 从2010年至今, 全市连续三年实现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零问责、零约谈”目标。但是, 局部地区违法用地时有反弹, 且由地方政府或部门主导的违建工程占有一定比例, 给依法用地管地带来很大压力。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将加大整改查处力度, 确保新一轮卫片执法检查顺利过关。

3.1 积极开展政策宣传

通过多种举措加大宣传, 让两个“最严格” (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的土地管理基本国策深入人心, 倡导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积极向政府机关和部门做好政策宣传, 通过发放宣传教育片、开办培训班等途径, 增强政府和部门依法用地管地的意识。积极向用地主体做好政策宣传, 组织专人定期上门宣讲, 普及用地主体的土地政策知识, 指导用地主体依法依规用地。积极向社会群众做好政策宣传, 在广播报纸网站开辟国土专栏, 利用走进新闻直播间、全国土地日广场宣传等契机, 广泛开展宣传, 力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用地氛围。

3.2 坚持落实日常监管

扎实开展动态巡查督查, 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土资源动态区域划分、职责履行、责任追究等要求, 确保对违法用地做到及时掌控、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报告、及时查处等“五个及时”。定期联合监察、公安、检察及新闻媒体进行联合巡查, 通过实地踏勘、查阅台账、听取汇报等方式, 督促各地区落实依法用地要求。完善违法用地群众举报机制, 拓展和畅通举报渠道,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3.3 严肃查处违法用地

违法用地的不良示范作用尤为突出, 必须及时督促整改和查处到位。继续推行重点管理办法, 对违法违规用地问题相对突出的地区和单位, 实施警示约谈、督办通报、停止经营性用地挂牌等措施, 督促整改落实到位。

结束语

水资源配置管理 篇10

关键词:校本管理,权力下放,决策,资源,效益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高的效益是每个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也是管理的核心。同样, 学校管理也是要以最少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教育效果。职业学校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就要从我国国情出发, 建立我国特有的校本管理。

一、校本管理的含义

对于校本管理的定义, 各国学者均有不同的说法, 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 校本管理可以理解为是以校为本的管理, 国家将决策和管理等权力下放给学校, 学校将权力分权给校长、教师、合作企业、社区成员、学生及其家长等与学校有关的主体, 共同参与决策, 并对自己的决策与执行负责任。其主题是分权、权责统一、共同参与决策和追求效益和效能。校本管理从教育和学校的角度出发, 以人为核心, 考虑学校成员的共同成长, 追求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建立校本管理的意义

现在制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两大因素:一个是经济, 一个是人口。[1]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我国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 并不断地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可是与其他国家相比, 虽然我国对教育的投资总额很大, 但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却又极少。面对紧张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 我国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尤为重要了。经济学中, 在成本控制上讲究“开源节流”, 而校本管理可以说是最好的节流方式。

三、校本管理的构建

(一) 权力下放与权责统一

管理体制建设的核心是权、责、利的配置问题, 在校本管理中, 权力下放是最核心的问题。权力下放就是把管理权力下放到不同层面, 这个既有国家将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学校, 也有学校将权力继续下放到不同的部门、主体, 多元参与、共同决策。[2]比如财政分配权、课程决策权、学校管理决策权等, 由国家下放到学校, 学校下放给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 甚至是学生。使决策考虑到不同层面和角度, 从“需”入手, 以“能”为度, 在遇到问题与机会时能够给予直接反应, 而非层层上报、层层审批, 取得发展的先机。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异明显, 这就要求国家只是将一部分的权力下放, 不是撒手不管, 而是宏观调控。当然, 伴随着各层权力的下放, 与权力相应的责任也应该下放到各管理主体, 做到权责统一。这样, 管理才能产生效益, 良性运行。

(二) 追求效率与效能

校本管理之所以将权力下放, 目的在于让学校更为及时有效地根据出现的问题利用资源, 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 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要求学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1. 财力资源管理。

学校财力资源指投入到学校办学中的货币或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 包括一切物质资源的货币形态和支付员工的工资报酬等, 是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基础, 也是这些资源的货币表现。[2]

(1) 资金来源:现在我国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投资或赠予、学校收入等。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拨款, 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例如政府、企业、银行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合作投资;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独立投资;教育产业上市, 发行股票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设立开放式教育发展基金等方式, 使教育投资多样化, 融资渠道多重化。[3]

(2) 资金分配:校本资金预算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动态控制过程, 本着权力下放的基本原则, 预算编写和资金分配也要进行多元参与、民主管理。在满足学校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同时也要量力而行, 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大力支持学校的特色项目和重点科目, 资金的每一笔来源和去处都要公开透明, 建立财务督导组。

2. 物力资源管理。

学校的物力资源指用于学校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水、电等各物质资料的总和。物力资源作为学校货币资金的实物形态, 体现了办学过程中物力劳动的消耗, 它是学校开展教学与服务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是保证学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2]

(1) 学校设备采购与设施建设。设备采购与设施建设是为学校在提供基本教学场所和在适当时间段内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教育教学活动必需品的过程, 也是学校实施物力资源管理的基础。[2]设备采购应该由教育者和教辅实验员做出购买计划和清单, 具体到物资型号, 因为他们作为设备的使用者更知道需要什么, 这就避免了物品错买放置的浪费。并通过对材料使用的评估来监督采购具体负责人, 将使用者与采购者权力分开来, 保证采购过程中多元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有效性, 在效率的保证上, 根据采购对象的性质、规模与学校的规模大小等决定采购 (集中化采购和学校自行采购) 。整个采购过程要公开透明, 多元参与全过程监督。设施建设要以满足学校长期规划和现有能力为基础, 多元参与建设的规划和决策。但是, 设施的建设也要考虑到规模经济的问题,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 是指在一定规模内, 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增加, 平均成本不断降低。学校的规模达到适度时, 可以取得最佳效益, 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规模不经济”。[4]所以, 无论是设备采购还是设备建设都要遵循适度原则。

(2) 设备的使用及维护。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要技术做保障, 懂得如何使用设备就会减少设备的损坏和延长使用寿命。学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 所有的设备是供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使用, 而不是应付评估, 夸大财力的工具, 对设备的保护也不是摆在那里不碰, 而是合理安排使用时间, 为提高设备利用率与假期适当地使用设备和出租, 闲置本身就是浪费。

3. 人力资源管理。

学校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到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全部劳动人员的总和。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校外的社区服务人员等。[2]工作者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参与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5]使管理过程多元参与、共同决策, 这是校本管理中开发人力因素的关键。实施多元参与的管理策略在于构建学校各主体的角色理念和行为模式。校长、教师和合作企业、社区成员、学生及家长由传统的学校管理者、课程管理者和学校管理的建议者转变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 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 提高各主体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这是校本管理中多元参与的深层基础。

四、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法”第12条规定,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 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 实行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3]。资源共享可以是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以及高校之间的人力资源、文体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在校际间可以互派教师, 合作办学, 老师可以到企业为员工进行培训, 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实习机会、实验场地、图书资料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共享资源。世界上没有垃圾, 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 同样, 再宝贵的资源, 闲置起来也只能成为沉重的负担。

校本管理是实现教育优化管理的科学管理之一。实现优化管理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消除管理环节上的矛盾, 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各要素都能有效地为争取最佳效果服务, 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春生.比较教育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1

[2]王全, 陈太忠, 何芳.校本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1

[3]傅毓维, 郑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及优化[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4]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

上一篇:单神经元网络算法下一篇:市场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