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愿景

2024-08-24

个人愿景(精选十篇)

个人愿景 篇1

关键词:合作学习,个人愿景,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团队中所有成员共同期待的结果或景象。个人愿景是团队中每个成员心中期待的结果或景象。在合作学习中, 共同愿景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 在师生、生生相互协商的基础之上, 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达成的共识, 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过程;而个人愿景则是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想要达到的要求或想法。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形式是团队或共同体, 没有共同愿景, 就没有团队的共同任务和目标, 也就不可能构建起积极的互赖关系。而团队是由多样性差异的成员组成的,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期待和想法, 应重视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结合。

一、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存在忽视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结合的问题

(一) 在达成共同愿景的过程中仅强调共同愿景, 不重视学生个人愿景

在各地一些“典型”的合作学习案例中很少提供这种“结合”的成功经验, 相反, 更多的是仅仅强调共同愿景, 不重视学生的个人愿景, 没有深层次地研究为实现共同愿景如何与学生个人愿景沟通的问题。在调查访谈中发现, 有些教师往往认为课堂目标实现了, 学生的一切问题自然也解决了。教师往往会误认为教学目标就是共同愿景, 只要“布置”了就是共同愿景, 忽视了教学目标需要所有成员认同才能转化为共同愿景。没有深层次地了解、研究如何与学生沟通协调好他们的个人愿景, 也没有在达成共同愿景中融入个人愿景。

(二) 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认同

合作学习的共同愿景与高中生个人愿景的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尤其是在内容的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为了达到这一水平, 可先由教师或合作组带头人根据教学目标, 要求设计提出初步方案, 然后广泛地征求学生的个人意见, 一方面通过沟通、了解、吸纳, 采用学生的个人意见,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期待、想法纳入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中, 最后形成得到学生认可并为之努力的共同愿景。然而, 在实际过程中, 有些学校和教师基本不听取学生的个人意见, 其共同愿景是由学校管理层或是科任教师提出来的, 然后进行宣传。有些则自始至终没有动员学生对共同愿景的具体内容进行任何的研讨, 学生在这过程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即使有些班级组织了研讨也形同虚设, 没有与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沟通。于是, 以此种形式形成的共同愿景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不够合理, 在表达方式上不甚合理或所表达的内容不够精确。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建立更好的合作学习的共同愿景, 并且再好的共同愿景也要得到学生认同和积极参与才能至善至美地实现。

(三) 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缺乏因势利导、逐步推进的策略

建立一个成功的课堂犹如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 所以要想建立优质的合作学习课堂, 不妨借鉴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一些比较成功的合作学习课堂, 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 采取了彼得·圣吉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的“由浅入深”的五个阶段推进策略, 即告知、感召、测试、咨商整合、共同创造。这种策略的承接对象是学生, 通过此种策略可以逐步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并结合这种需要进行逐步引导, 与此同时, 也使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共同愿景、认同共同愿景, 自觉、热忱地与团队一同创造美好的共同愿景。这种策略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多方面的沟通, 共同完善整个共同愿景, 直到整个团队上下一致认同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学生是共同愿景的主要参与者、共同缔造者, 与此同时, 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及其相应的个人愿景也能恰如其分地交集、汇聚、融入到整个团队的共同愿景之中, 使学生的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更好地结合。但是, 如今很多合作学习的课堂没有实施此类策略, 缺乏操作方法和技能, 因而影响了共同愿景的达成。

(四) 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相应利益作说明和实际兑现

在合作学习中, 不同的团队共同愿景的具体内容和描述各有不同, 但是其目的都大同小异, 都是促进团队更好地发展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利益。共同愿景真实地、更多地兼顾学生的利益及其健康成长, 学生更乐于为这个共同愿景奋斗。但是, 共同愿景的描述一般来说, 不会直接把学生的利益放在其中进行具体地表达。于是, 共同愿景要对学生起到比较好的鼓舞作用并得到他们的认同, 并且在确立共同愿景之后, 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解释, 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共同愿景与自身的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此外, 在共同愿景建立之后, 要逐步兑现共同愿景给学生带来的益处。然而, 在合作学习中大多数团队并没有重视这一环节。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逐步实施, 但至今仍有不少学生认为共同愿景是团队“领头羊”的事, 与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关系, 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共同愿景跟他毫无关系。如此一来, 学生就会把共同愿景当做是团队“领头人”用来诱惑他们多干活的形式和方法。

(五) 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在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方面处于相对分离状态, 不能形成合力

在合作学习课堂管理方面, 有些团队在设立共同愿景时, 意识到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愿景, 但是仍然没有研讨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对学生建立个人愿景进行有力的引导, 更没有研讨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将学生个人愿景的建立与整个团队共同愿景的建立密切结合, 基本上, 团队与学生个体在谈愿景时各抒己见, 于是, 产生了个人愿景与团队共同愿景关联度低, 甚至二者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学生的个人愿景与团队的共同愿景没有形成合力, 收不到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二、重视个人愿景, 促进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结合

(一) 构建个人愿景管理平台, 鼓励学生建立个人愿景

在合作学习中, 为了顺利地实现两种愿景的结合, 教师应该指导和帮助学生构建个人愿景管理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 建立一个以团支书为主要负责人的小团队, 负责将本班学生个人愿景的设计类型、表达方式、文本规定等信息与团队共同愿景的结合的要求, 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向学生传达;鼓励和号召所有学生制定近期规划及个人愿景, 并向这个小团队报告, 而这个小团队要对这一信息保密;教师对学生个人愿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学生面谈或是以书面沟通的形式给学生建立个人愿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此同时, 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建立个人愿景进行鼓励, 如个别面谈, 召开会议动员, 同伴群体互相鼓励等形式。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愿景, 不能对学生个人愿景苛刻地评价, 甚至要求学生为了团队的整体定位而改变或牺牲个人愿景。

(二)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 形成高质量的共同愿景

高质量的共同愿景应该是能够实现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相结合, 让学生真诚地认同与向往的共同愿景。为了达到这一水平, 合作学习共同愿景的建立应该广泛地征求学生的个人意见, 并吸纳个人正确的意见, 从而使这种愿景不仅能够完整地表述团队的目标意向, 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兼容学生的个人愿景, 最后使共同愿景能够最大限度地表达学生对团队愿景的向往与认可。当共同愿景确立之后, 假如还有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或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团队应该与这些学生进行及时沟通, 清楚地表达团队的共同愿景, 化解学生对这一共同愿景的疑惑, 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领悟这一愿景的内涵及其确立的依据。

三、因势利导, 逐层推进

合作学习是一种摒弃了以往“填鸭式”的现代教学方式, 学生是共同愿景的主要参与者、共同缔造者, 与此同时, 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及其相应的个人愿景也能恰当地融入到整个团队的共同愿景之中, 使学生的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更好地结合。在合作学习中, 当学生的最初目标实现以后, 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建立新的个人目标并督促学生逐步实现。当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信息、观念、方式、心理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 建立了与团队及其本人实际不符的个人愿景时, 教师应该进行引导, 从而建立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条件、潜质等条件相符合的个人愿景, 在团队共同愿景的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 也使适合学生发展的个人愿景茁壮成长, 最后实现个人愿景与团队共同愿景相结合。

根据团队的发展和共同愿景的实现情况, 对学生的发展需要作实际的说明。由于共同愿景一般不会直接体现学生个人利益, 面对学生的种种困惑,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并作全面的解释, 使共同愿景对学生得到他们的认同并起到鼓舞作用。与此同时, 在达成共同愿景过程中, 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明确的解释,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共同愿景、了解共同愿景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此外, 在共同愿景建立之后, 逐步兑现共同愿景给学生带来的益处, 如建立健全各干部机制和奖惩制度。团队要把学生不同潜质的开发、平时成绩的考核、团队奖励制度等的运作与共同愿景的实施密切结合起来, 共同愿景达成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是方方面面的, 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我的个人愿景 篇2

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是近几年西方一些开拓性的大企业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出现的新职能、新方法。目前,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已被国内企业广泛重视和运用,同时也受到了企业员工的普遍欢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中越来越多的员工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改善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企业员工要求改善或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不仅仅是要提高工作福利待遇,而更重要的是工作要有兴趣性和挑战性。因此,对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设计,可以使职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职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身处企业所获得的成就感。并且提高员工对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认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一个比较新的职能。

如何制定个人职业愿景的计划

一、开展个人职业愿景的重要性

1、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成长以及增加他们在企业的成就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中越来越多的员工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改善和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企业员工要求改善或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含义不仅仅是要提高工作福利待遇,而更重要的是工作要有兴趣性和挑战性。因此,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设计,可以使职工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职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身处企业的成就感。

2、开展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设计是现代企业组织有效地使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一方面使企业组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又给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机会。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不了解自己员工的职业兴趣,也就无法指导员工进行职业兴趣的开发,也就无法培养和调动员工去适应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实践经验证明,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计划既为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又是现代企业组织培养人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开展个人职业愿景的条件

1、提高员工对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认识,是开展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设计的前提条件。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一个比较新的职能。因此,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制定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促使职工积极投入到制定工作中来。

2、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是实施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的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公司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有效的用好人才,必须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今年公司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中提出了不是试点是亮点的口号,并先后下发了九个支持性文件,提出了不少先进理念,说明公司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方面已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制定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应性,职涯实现更好的发展的前提是:从事一份适合自己兴趣、性格、能力的职业。职业选择并不仅仅意味着求职应聘,也包含在现有岗位上的提升以及岗位轮换。

职涯愿景理论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运气机会、兴趣爱好、知识技能、个人性向等四个方面。以下就这四个方面做一简要地说明。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永远是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

几乎所有比较规范的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与人员配置方面,都建立有以岗位能力素质为基础的、结合专业知识、技能、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要求的胜任力素质模型及面试评估工具,其目的就是衡量应聘者与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匹配程度。胜任力素质模型中各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首当其冲。但是,专业知识的程度还不能完全说明符合胜任模型要求,企业要的是工作产出――也就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很难想像一个性格内向、无法同人们交流互动的高学历者能在岗位上运作自如。也就是说专业知识(理论层面)应当转化为生产力,其体现就是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岗位技能(操作层面),这也就是为什么职场上越来越重视学历,却也不再“唯学历”,甚至是有时人们更为看重培训的经历。

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发展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人们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在工作中调动整个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开拓进取,努力工作,这样就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反之,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工作,对精力、才能都是一种浪费。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靠他灵巧的双手,在技能领域得心应手,但如果硬把他的兴趣移到思辨型的理论研究或与人交往的营销和公关上来,他会感到无用武之地。广泛的兴趣可以促使人们注意和接触多方面的事物,为自己选择职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在职业选择以及职业规划上,每一个人都应当尽可能多地专注于自身兴趣相关的职业。

个人性(格倾)向

本文中性向泛指个人的性格特点(性格倾向)、气质、与外界互动方式以及感知、思考、判断的方式方法等。性向可以后天训练,不过性向的改变因人而异。不同职业对性向特点有着特定的适应性要求,要选择某一职业,不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性向特征比具备相应的性向特征在职涯发展乃至实现方面都会有更大的阻力。性向的类型分类及诊断有很多方法,有的侧重于精神分析方面,有的侧重于职涯选择的性格适应方面,还有的侧重于同环境的互动方面。MBTI量表分析方法即是面临职业选择困惑的人士职业性格适应性测评的一种分类诊断方法。按照MBTI量表分析,从辨别个人在性格(内向与外向)、信息收集(感知与直觉)、决策(思考与感觉)、生活方式(判断与认知)方面的不同偏好予以分类并进行测量。比如其中与人力资源工作者相适应的个性风格应当具备“极富创意;感情热情强烈、原则性强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善于收集事实以及检核标准,独立进行创造性思考分析;即使面对怀疑,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仍坚信不疑;看问题常常更能入木三分”等特点。

就职涯愿景模型开发团队长期实践的体会,最易于结合工作具体实际给予职场人士尤其是希望在人际互动方面获取帮助的人士指导参考意义的,当属美国两位心理学兼管理顾问大师Stuart Atkins和Allan Katcher创建的LIFO系统。LIFO全称为Life Orientation,是以人际沟通学、管理学与组织心理学为基础研发而来的一套人本管理系统。它通过一套特别设计的问卷,来显示在顺利与不顺利的情境下,个人行为风格的取向与偏好。LIFO系统的基本理念是:长处与缺点是一

体的二面,所谓缺点,往往是长处的使用过当。因此透过LIFO系统的学习,不但可以促使我们对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进而有效地发挥长处,建设性地思考与更为恰当的行为,在此过程中不断结合外部环境的需要调整个人的性向,继而在每一段职业生涯周期中尽可能多的获取人际的互动,实现职涯发展。机会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没有仁爱的,将机会与不幸任意抛洒。

某调查机构发布的报告指出 “机会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占70%”。没有必要在职业的选择方面讨论机会因素到底具体占多少分量的数字,不可否认,职涯的发展进程中,机会因素不可小觑。而“机会往往会眷顾随时做好准备的人”。

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而言,兴趣爱好与生俱来,机会往往又是不可预知,个人能够通过训练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的,就是技能的提高以及性向风格的训练。职涯愿景模型主要就是试图结合个人的工作绩效,在有效的提高个人技能以及管理拓展性向特征方面给职场人士一些参考。

三、开展个人职业愿景步骤

1、提供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咨询。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提高各方面的咨询,使每个员工的职业计划目标切实可行,并得以实现。

2、帮助员工进行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设计。在提高对员工职业生涯计划认识的基础上,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人生道路来说具有战略意义,至关重要。决策正确,则一帆风顺,事业有成。反之则弯路多多,损失多多。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设计由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了解个人技能清单的步骤是:

第一步是记录个人熟悉的技能。

第二步是筛选目标职业(目标岗位)需要的技能。

第三步是清点个人具备的技能中尚不具备目标职业(目标岗位)需要的技能。

第四步是区分个人技能中的专业技能和可转移技能。

第五步就是寻求建立职涯标型靶,对个人技能进行“标杆管理”。第六步是培养个人对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有效的个人愿景和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

第三,有效的个人愿景和生涯设计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生涯策略,这些具体且可行性较强的行动方案会帮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现目标。

最后,有效的个人愿景和生涯设计还要不断地反省修正生涯目标,反省策略方案是否恰当,以能适应环境的改变,同时可以作为下轮生涯设计的参考依据。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生涯的计划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方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3、帮助员工朝着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鼓励员工向着个人愿景和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注意对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员工的关心,对员工要一视同仁,积极地提倡公开而平等的竞争。

4、加强公司员工培训,有目的的、系统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素质,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向心力。

四、在设计职业愿景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员工在企业中绝不应只“低头拉车”专心研究某一种专业知识,还应同时“抬头看路”看看这种专业知识在未来社会是否还将为人们所需求。一般说来,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多掌握几种技能要比只精通一门狭窄专业知识更有前景。人们总是习惯于低估自己,结果往往是弄假成真。对此,心理学家罗洛·梅总结道:“许多人觉得,在命运面前,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打破现有的框架需要非凡的勇气,因而许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这样似乎更舒适些。所以在当今社会,„勇敢‟的反义词已不是„怯懦‟,而是因循守旧”。作为企业员工应避免这样。总之,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是企业自身培养人才,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尽快使经验管理上升到科学管理,让个人愿景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为企业服务,为员工服务。一般而言,职涯愿景的实现是分阶段进行的,相应的,个人在价值观、个人

愿景与使命赏析 篇3

张瑞敏1999年5月26日在青岛会见惠普公司总裁普莱特时谈到:“海尔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公司,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走过的道路,如果说这算是一个‘道’的话,就是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张瑞敏还说:"老子的《道德经》我一直非常推崇,里边有两句话我是当作座右铭来记取的。一是强调无形比有形更重要。无形是灵魂,就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恰恰是非常重要但看不见的东西。再一个就是'柔弱胜刚强'"。张瑞敏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实干家,还是一个思想家;不仅能够务实,还能够务虚。海尔之所以能够从一个亏损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大公司,成功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关键就在于独特的“海尔文化”。在CCTV-2《海尔全球行——再造海尔》专题节目中,主持人问张瑞敏:“在海尔国际化过程当中,您认为您的最终理想目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张瑞敏回答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不管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都知道海尔是一个非常好的、众人喜欢的名牌”。这就是海尔的愿景。

海尔的企业使命则是“敬业报国”。可以说,没有海尔如此的愿景和使命,就没有海尔的三大战略和今天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战略意识和战略技术,而在于缺乏“意图素质”,他们太“务实”了,只能称其为“企业主”,而不能称其为“企业家”。

中国第一个建筑商标的创造者天泰集团,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并且体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究其原因,也在于其董事长王若雄有着清晰的愿景和使命。天泰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房地产企业”,天泰的使命是“兴业报国:让企业长盛不衰,让事业兴旺发达;将我们所创造的财富,以合理的方式回报给生我、养我的社会,使国人同享幸福之生活。”于是才有其独特的"培育了不起的人,成就了不起的事业"的天泰战略,以及“用做家电的方法做房地产”的精细化管理、放量发展策略以及捐资助学、支持申奥、吸收下岗职工就业等善举。这就是境界和层次。

刚刚获得“中华餐饮名店”盛誉的青岛美达尔食品有限公司,从青岛中山路“三角地”烤起,烤出了品牌,烤出了事业,而很多其他街边小店就像中断了进化,总是常年停留在“原始”阶段。其中的奥秘也就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崇高的愿景和使命感。美达尔的董事长陈文强有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让美达尔成为全国名牌,成为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的世界名牌,要让美达尔遍布世界。他的使命就是“弘扬中国美食文化”。

VISION一词在战略规划领域,原译为“展望”。随着“五项修炼”理论的风行,它以“愿景”的概念形式广为接受,并且出现了“愿景领导”理论。愿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通过改变心智模式来创造奇迹。“愿景”就是“理想”,企业家有理想,然后才能谈得上有战略。

紧接“愿景”的,便是“使命”。在西方,比较规范的企业都有自己书面的“使命陈述书”,并将其纳入企业政策体系和年度报告。然而,这在中国企业界却没有引起重视。这或许是文化背景的问题。

企业使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企业的存在意义或目的性:包含企业“终极目的”和“直接的产品目的”。比如天泰的“兴业报国”属于其“终极目的”;其直接的产品目的则是“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关注我们的城市,关注我们的地球,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事业中”。[2]事业领域:说明企业的主要活动范围,比如海信的3C(通讯、消费电子、计算机)。[3]对于命运攸关人(stake holders )的义务,主要包括对投资者、员工、客户、合作者以及社会应尽的义务。西安杨森的使命堪称典范:"我们首先要对医生、护士和病人,对父母以及所有使用我们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我们要对世界各地和我们共事的男女同仁负责;我们要对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对整个世界负责;最后,我们要对全体股东负责,企业经营必须获取可靠的利润。"这些命运攸关人的排序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社会第三,股东第四。

愿景引领会聚智慧 篇4

●学校发展需要积聚教师智慧,需要形成精神引领。

●每个教师的心底里都蕴藏着一股能量和激情,它需要学校精神文化去感召、去点燃。学校愿景融合、体现学校精神并促进学校精神的确立,学校精神一经确立就会变成价值影响力,并形成一种积极的奋斗动力。

我从1999年调入复旦中学,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已有15年。在这十多年的党务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发挥党支部在学校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愿景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会聚教师的智慧,促进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

学校愿景,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共同希冀与持有的学校未来发展的景象,体现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期望的)、愿意为之努力的(主动的)、通过努力可以一步一步接近的(可接近的)学校发展目标。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党支部围绕“文化立校,自强育人”的办学思想,探索在学校发展新形势下的“愿景引领”工作法,集聚智慧,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一、面对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求

复旦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然而,复旦中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复旦品牌曾经一度被湮没,其复旦之“名”甚至难以保全,造成了历史与现实的不对应,品牌与地位的不对应,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民需求的不对应。百年校庆之际,于漪老师为复旦中学题词“旧邦新命”:复旦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可谓“旧邦”;面对时代要求,学校必须担当起新的发展使命,可谓“新命”。如何将旧新结合,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赋予学校发展新的内涵与活力,实现从历史名校到现代名校的跨越成为学校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以愿景为引领,凝聚人心

从2002年到2014年,我校用一个一个清晰的发展愿景来凝聚人心,整合资源。我校党支部围绕发展愿景,引领党员教师在将愿景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1. 寻根溯源,清本原

为了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我们提出的第一个愿景:清本原,促发展。

第一,理清学校文化源头。我们通过翻阅档案、实地调查、走访校友,对复旦中学百年历史与文化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形成学校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二,提炼学校精神内质。我校党支部在党员中开展“复旦文化、复旦精神”的讨论,并通过党员引领全体教师参与。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研究,提炼出复旦中学的文化内核,完成树“魂”凝“神”的任务。

第三,求索学校发展策略。在完成文化的脉络梳理与内核提炼后,我们通过党员主题生活会、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座谈会、教师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如何用好文化、发展文化”展开讨论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最终确立了“固本活化”的学校发展基本策略。

我校党支部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愿景的感召、激励作用,组织党员通过座谈会、主题生活会等方式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

2. 品牌增值,显内涵

在实现第一个愿景后,我校提出的第二个发展愿景:增值与辐射复旦品牌。在实现这一愿景的过程中,我们汇集教师的力量。

第一,修炼内功,提升教师队伍。内涵发展是学校品牌提升的必由之路,教师发展则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为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我校组建了导师组、青年教师研究会、教代会三大文化共同体,在研究、传承、发展和创新复旦文化的过程中,增厚教师个体的文化元素和群体文化人格。与此同时,通过“相辉文化讲坛”“力学读书论坛”等活动构建教师发展的载体。

第二,交相互勉,大中贯通。2005年,在复旦中学的建议与复旦大学的领导下,“复旦基础教育论坛”成立,2010年发展为“复旦基础教育联盟”,凝聚了复旦旗下的基础教育学校,辐射了复旦品牌的影响力。

我校党支部在各项工作中,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积极依托三大文化共同体、“相辉文化讲坛”和“力学读书论坛”、复旦基础教育联盟等,通过党员的带头和示范,引领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发展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在教师专业提升的同时营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3. 登高望远,求突破

在复旦品牌增值与辐射的基础上,我校提出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愿景。围绕这一愿景,我校“以上海市创新素养培育项目”为载体,开展了以“课程·课堂·践行”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用新型、特质课程驱动:“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我校积极构建拓展型、研究型“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反映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特色与教育品质发展的课程序列。

第二,用智慧、创新教学引领:“转型课堂的导学机制”。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师生的生命智慧。

第三,用体验、实践习得拓展:“边走边学的践行磨砺”。我校开展以“博思学子讲堂”和“文博研学”为主题的践行活动,让学生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生活应有的认识,学会做学问、做人与做事。

在实践中,我校党支部以“三高”(在觉悟上高于其他教师,在业务水平上比其他教师更高一点,在实际工作成效上高于其他教师)作为全体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四种意识”(“我的工作我负责”的责任意识、“我的岗位我示范”的带头意识、“我的领域我领先”的先锋意识、“我是党员我付出”的奉献意识)作为全体党员的公开承诺,使党员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并营造出“默默无闻,默默有为”的积极氛围。

4. 盛世愿景,须努力

在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愿景初步完成之后,我校正在为之不懈努力的愿景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享誉上海和全国、名副其实的现代名校。围绕这一愿景,我校将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尝试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走出复旦中学特立独行的发展之路。

三、在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发展教师,提升教育品质

在愿景实现的过程中,我校的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形成了一支由特级教师、上海市名师后备培养对象、长宁区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优青项目”培养对象、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导师等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愿景实现的过程中,我校的教育品质得以全面提升。2013年1月,上海市教委评审并通过了我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规划,复旦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发展需要集聚教师智慧,需要形成精神引领。每个教师的心底里都蕴藏着一股能量和激情,它需要学校精神文化去感召、去点燃。学校愿景融合、体现学校精神并促进学校精神的确立,学校精神一经确立就会变成价值影响力,并形成一种积极的奋斗动力。一所学校的精神引领力如何,从根本上影响着这所学校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

个人愿景 篇5

——陈海坡

我是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兼经联社长陈海坡,作为村里的一把手,我的个人愿景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学习

我村领导班子要团结一致,要讲纪律、讲认真、讲负责、讲创新,要实现自我超越,每个人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挖掘自身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村的各项工作中寻找出突破口,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支持。

二、提高党员整体素质

我们通过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的开展,我党支部全体党员从中不断突破自我,改变自身的心智模式,从群众基层根本利益出发,查找不足,发挥自身作用,为群众起好带头作用。

三、维护村内和谐稳定

保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处理好村内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村民角度出发,改变自身的心智模式,为村民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了解民情、民需,树立自身威信。查找村内不和谐因素,解决实际问题。

四、发展农村经济

中巴经济走廊愿景 篇6

这件“大事”,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他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要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要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批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

巴基斯坦正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中巴两国是“全天候、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这种因历史而奠定的信任和友谊,也使中巴经济走廊成为观察“一带一路”的最佳样本。

中巴经济走廊,亦可成为“一带一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工程。

如何利用更广泛的力量改变“一带一路”沿途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乃是必行的尝试。正如在中巴经济走廊中,来自中东和国内民企的合作者,都在与大型国企并肩进入。

在“一带一路”的新框架下,不再是单纯的援助和资本输出,乃至设备和劳务的出口。中国标准也应在这庞大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建设初期就能被纳入决策者的视野。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代表,“一带一路”将是迄今最大的中国“走出去”计划。它不仅关系沿途国家的繁荣,亦决定着中国在21世纪历史坐标中的建树。

惠普助推应用变革愿景 篇7

为提升企业应用交付的灵活性与速度, 助推企业应用变革, 近日惠普推出全新应用变革系列解决方案, 包括七个最新解决方案与配套咨询服务。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企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潘家驰表示, 扩展后的应用变革系列解决方案将帮助行业用户评估、现代化及管理相关业务与服务, 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安全、无缝地响应应用需求。

应用变革成当务之急

最近的惠普全球调研报告显示, 创新仍在现代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公共和商业领域, 95%的受访高管认为创新对其机构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76%的亚太地区受访者强调了“创新助力企业的未来发展”。“惠普最近的调查还显示, 受访者认为, 满足客户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创新的主要目标。”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企业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潘家驰表示。

此外, 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高管明确指出了技术对于应用变革的重要作用, 与之相呼应的是, 调查显示, 目前行业用户既有的IT系统及解决方案已无法有效推进企业业务创新。

据悉, 当前大量行业用户业务系统过于迟钝、刻板, 并占用着大量技术预算。惠普调查结果表明, 亚太地区近一半参与调查的机构仍在使用8年前的应用, 其中几乎10%的机构仍在使用16年前的应用, 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承认, 更新和维护老旧应用所需的成本、资源和时间会对其快速交付新服务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 应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行业用户不得不面对来自应用散乱及膨胀的挑战。据悉, 财富100强企业通常有3500万行应用代码, 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上述一系列趋势与问题都表明, 行业用户亟待采取有效的应用变革策略与解决方案。“应用是企业实现创新的关键环节, 应用变革是2011年的当务之急。”近60%的受访企业如是说。

应用变革从评估着手

正是看到了行业用户上述应用创新需求, 惠普近期扩展了其应用变革系列解决方案, 从评估、现代化、管理等全方面帮助客户构建前瞻性的应用平台, 促进用户业务创新。

惠普此次发布的应用变革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能够帮助企业了解既有的各种应用, 决定是否保留、更改或者隐退特定应用。“我们认为企业实现应用变革的第一步是应用评估, ”中国惠普软件事业部技术顾问魏喜勇表示, “实际执行中, 我们会先帮企业建立一个筛选标准, 对需要变革的应用进行排序;而后进行应用关系梳理、排序以及后续的应用跟踪。”

在应用评估领域, 此次惠普推出了应用组合管理 (APM) 软件, 采用以事实为基准的分析方法, 并结合惠普应用合理化服务, 帮助用户快速确定应用组合合理化方向。

提升应用环境现代化

在应用环境现代化方面, 通过一系列针对应用的咨询、开发、集成和外包服务, 惠普将帮助用户将传统应用转变为灵活的服务交付模式。此外, 利用自动化、标准化流程和全球劳动力资源, 惠普能够有效降低用户应用现代化环境的实施成本和时间。

“应用变革在终端方面最终体现为客户端的计算能力, 惠普针对客户端计算的应用变革服务将用户客户端设备环境更新至Windows 7, 从而提高应用环境的生产力、移动性和安全性。”中国惠普技术服务事业部咨询顾问刘晓川表示。

保障应用安全性

安全也是企业在进行应用变革时不可忽视的部分。目前, 应用风险所引发的安全威胁无论在数量还是复杂性上都在不断增加, 安全已成为企业实现应用现代化的主要挑战。惠普Fortify RealTime Hybrid Analysis是首款通过实时监测攻击来发现软件漏洞根源的应用安全分析解决方案, 如与新版HP Fortify 360及惠普应用安全中心同时使用, 用户可获得风险管理所需的应用安全情报。

据悉, 对于应用变革的安全保障, 惠普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首先从应用代码源头抓起, 进行安全漏洞的审查;其次, 惠普将进行外部应用安全检测, 对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二次排查。

云部署为关键环节

事实上, 上述对于用户应用的组合管理和合理化服务也为实现面向云的应用变革打下了基础。“应用变革的关键环节是云平台迁移, 我们认为, 云平台可为行业用户带来长远价值。此次推出的基于云的全新系列解决方案, 不仅提高了云部署的灵活性, 同时还缩短了部署时间。”中国惠普企业服务事业部曹玮祺表示。

在云部署方面, 惠普应用变革系列解决方案也提供了整套定制化方案和相关服务。其中, 惠普云服务自动化2.0 (CSA2.0) 软件帮助用户快速开发、部署、监测并管理异构环境中的应用和基础设施;HP Exchange Service for Private Cloud帮助用户获得“按使用付费”的云计算模式以及企业级的性能和安全水平;而针对Microsoft Dynamics CRM的惠普企业级云服务提供业界领先的微软Dynamics CRM软件套件。

此外, 惠普面向云的应用变革服务和混合交付模式可帮助用户分析自身应用和基础设施环境, 从而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云部署, 进而为用户量身定制变革路线图, 并最终通过云来实现应。

扩展后的应用变革系列解决方案将帮助行业用户评估、现代化及管理相关业务与服务, 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安全、无缝地响应应用需求。

课程整合与愿景管理 篇8

其实, 在日常教学中, 愿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它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产生美好的预期愿望,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激情和向往, 愿意付出自己的耐心和努力, 从而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抱怨学生没学习动力, 教师精心设计了很多教学活动, 但却未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其实, 很多时候因为教师没有将愿景以适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学生对学习没有预期, 更没有期待, 所以, 造成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了局外人的状况。

某市重点高中周老师擅长数学教学, 他教过的学生总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战绩, 甚至有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 参加各种市级或全国数学竞赛屡屡获奖;而最可贵的是, 他教过的学生大部分都非常喜爱数学。每当周老师迎来高一新生, 他的第一节数学课总是这样上的。

周老师会在投影上播放一段演示文稿。首先, 在演示文稿中介绍自己的履历、自己取得的工作业绩, 特别列出自己教过的班级在历届高考中的成绩、自己指导的学生在奥数比赛中斩获的奖项。随着演示文稿的播出, 所配背景音乐的节奏逐渐加强, 动画设置也更加丰富和夸张。通过观看演示文稿, 学生会知道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过程大概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通过三年的数学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常见问题, 当前社会热点科技中哪些可以用高中数学知识解释。接下来的几张幻灯片中, 用真实案例展示学好数学会对将来高考、大学专业的选择乃至就业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 演示文稿中跳跃出周老师很多的生活场景照片和视频, 学生们惊喜地发现, 周老师多才多艺:象棋、围棋、军旗、桥牌、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排球、游泳、山地自行车、登山、摄影、卡拉OK……周老师样样精通, 原来这位即将成为他们数学老师的人, 不但工作业绩突出而且生活品质极高。随着演示文稿放映完毕, 有着强烈节奏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 而在学生脑子里仍然回荡着刚才那些令人羡慕和激动的画面、视频。就在那一刻, 每位学生对马上展开的高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充满了向往。他们知道, 只要跟着周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他们脚下的道路一定会通往美好的未来。也就在那时, 学生们爱上了他们心中的“魅力周”, 爱上了既是老朋友似乎又是新面孔的数学学科, 他们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回荡——数学, 我来啦。

在周老师的第一课中, 运用了信息技术, 将可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共鸣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他特别对动画设置、背景音乐进行了研究和运用, 随着展示内容的推进变换形式和节奏, 从而将学生引入了美好的愿景世界, 在这个愿景世界中,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得到了有力的激发。这节课, 课程整合帮助周老师完成了一次对学生的学习愿景管理。

某校初中语文王老师, 一直潜心研究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他发现, 现在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不习惯听别人发表意见, 喜欢“单枪匹马”、“单打独斗”。于是他设计了很多活动, 而这些活动需要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虽然活动设计得很丰富, 但让王老师失望的是, 大家总是互相疏离, 很多时候都完不成活动, 好的时候也只有一两个学生把活动完成, 其他学生成了作壁上观的局外人。经过几年的尝试和积累, 王老师想出了一个新办法。

这学期, 王老师又迎来了新初一的学生, 经过了两个月的学习, 老师和学生们都基本熟悉了, 王老师决定让学生们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天, 上课铃一响, 王老师就开始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录像。录像中, 六个学生组成一组, 有两个小组, 分别称为A组和B组。王老师要求两组学生在一节课内自学古文《伤仲永》。黑板上事先给出了学习要求:首先, 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故事背景;其次, 弄懂课文的每字每句, 记录10个你认为需要重点学习的字词翻译;再次, 说出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画面中, 两个小组各自围在一起, 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声音很大, 但始终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看到这里, 王老师暂停了录像的播放, 眼睛看着学生们一言不发。学生们开始小声议论:“怎么这么乱呀”、“这样没法学习”、“应该一个一个轮流发言”、“应该有组长协调一下”、“就一节课, 这样的话肯定完不成老师的要求”……王老师笑了, 让学生就录像中出现的情况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很快学生们提出, 小组活动太乱没有章法, 建议选出组长, 明确活动纪律, 然后大家分工完成要求, 最后将成果汇总。但也有学生提出, 让每位学生自己去学, 最后再聚集说出自己的学习成果。王老师说, 下面我们按照同学们的意思, 看看这两种意见会出现什么学习结果。录像又开始播放了, A组合B组的学生好像听到了学生们的建议, A组选出了组长, 组长根据大家的愿望, 明确了每个人的研究内容, 有的上网查找作者生平, 有的负责翻译字词, 有的设计回答问题的表格。因为分工, A组学生此时已经花了8分钟的时间。再看B组, 他们各自为政, 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研究课文, 自己完成老师的要求。此时他们只花了2分钟的时间。这时, 王老师又暂停了录像的播放, 他让学生想想哪个小组会先完成任务, 一边思考, 一边继续观看录像。录像开始以快动作并且画中画的形式播放。A、B两组学生的一举一动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20分钟的学习, A组又聚到一起, 向组长汇报情况, 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一填入已经设计好的表格中, 当所有表格填写完毕, 又过去了10分钟。A组一共用了38分钟完成了本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此时B组只有一个学生完成了任务, 但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东张西望, 最后干脆去围观A组活动。B组其他学生一边伸着懒腰, 一边窃窃私语, 有的干脆趴在桌子上休息, 看来一时半会根本没法完成任务。录像播放完毕, 王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你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应该选出组长;要明确分工, 不能一个人大包大揽、别人坐享其成;要认真聆听他人的意见;要设计好体现成果的表格;还要通力合作……他们一边发表意见, 王老师一边在黑板上做记录。最后, 王老师说:“我今天就把同学们这些意见做成《小组合作学习公约》, 然后明天张贴在教室后面, 以后请大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遵守这些要求!”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过了几天, 王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果然张弛有度, 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在这个案例中, 王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观察实验课, 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愿景管理中。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主宰愿景规划, 从而实现愿景管理。在学生自己的参与下, 一个正确的小组合作学习愿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个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愿景设计来自于学生自己的“创作”, 自然得到了学生自己的认可, 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王老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不但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还运用恰当的教学节奏掌控教学的开展, 不时停顿、发问,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关注,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正确思维,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英特尔分享未来愿景 篇9

谈到高端计算领域, 浦大地表示, 最近发布的英特尔誖至强誖处理器7500系列, 使英特尔完成了向屡获殊荣的英特尔微架构 (研发代号为“Nehalem”) 芯片设计的过渡。在不到90天内, 英特尔先后推出了全新2010台式机、笔记本和服务器处理器, 提高了能效和计算速度, 包括了让电脑更智能、更灵活、更可靠的诸多新特性。

在演讲中, 浦大地还介绍了基于研发代号为“Sandy Bridge”的英特尔微架构的下一代英特尔誖酷睿TM处理器的最新进展, “Sandy Bridge”基于英特尔第二代高-K32 nm制程技术。新处理器计划于2010年年底投产。

浦大地还介绍了“智能电视” (Smart TV) :“这项技术创新的核心就是英特尔消费电子产品 (CE) 片上系统 (SoC) , 可提供CPU原动力、世界一流的高清视频和音频解码以及高级图形功能的英特尔誖凌动TM处理器CE4100。”

英特尔誖凌动TM处理器采用了通用的低功耗设计, 为手持设备、上网本、消费电子设备和嵌入式应用等各种新兴细分市场带来了广泛的潜在机会。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内核具有超低功耗、低成本、小尺寸等相似特点, 可根据目标用途和特定I/O要求, 融入各个细分市场的片上系统产品中。

鉴于移动互联网将继续急剧增长并涉及更多设备, 浦大地展望了面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一代手持设备的产业机遇。

“生问”:阅读教学的愿景所在 篇10

一、“师问”的泛化

笔者近日曾作为评委有幸听到了几堂评优课。应该说, 这几堂语文课风格多样, 各有千秋, 设计精巧, 结构完整, 有的堪称完美。不过,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没有一个问题是出自学生之口。多媒体的展示, 教学模块的呈现, 教学环节的衔接, 一切都按教师的预设进行着。有的问题, 学生怎么也答不到教者的“标准答案”上, 于是启了又启, 可依然启而不发, 只好“强按”到黑板上。这种教学中时常出现的尴尬, 其根源正是在“师问”上。

“师问”的泛化一度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人曾把语文教学的种种形式主义归结为“四个满堂”, 其中为首的正是“满堂问”。有的教师认为, 既然“满堂问”该批, 那我收敛一点, 少问几个问题, 总该无可指责了吧。持这样的想法的教师应该很多, 而且是目前教学中的主流。上面的例子就是个极好的证明。这也难怪, 我们的评价“标尺”之一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得当合理。既然这样, 我们的教师大可坦然面对笔者的责问, 而将“师问”进行到底。“教育使一些孩子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 变得现实、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 变得消极、沉默。三是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 封闭自己。”我不敢说这些“失去”都是“师问”的泛化造成的, 但似乎很难脱了干系。

二、“生问”与对话

“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均有相关的论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里, “学生”是放在第一位的, 而流行的“师问”模式, 却是把教师放在塔尖上, 居高临下, 这种鸟瞰式的教学方式, 必将拉开与学生对话的距离。可以这么说, 这种“师问”模式是“对话”理念的误读与误解。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教师 (教参) 对文本的理解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看, 传统的“问答”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才会有自己的感悟, 才会有“真问题”。对于“生问”, 我们的教师可能顾虑重重, 既怕问题肤浅不深刻, 更担心问题“豁边”, 无法收住。其实, 只要我们明确要求, 给足学生研读文本进行思考的时间, 高质量高品位的问题定然会“闪亮登场”。当然, 倡导“生问”, 千万不要走入另一个误区, 即“生问师答”, 如是这样, 则是对“生问”的异化, 更是对“对话”理念的亵渎。

三、“生问”:走向“平等”的开始

我们不怀疑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的质量, 我们也不盲目排斥教师精彩生成的问题。但不管怎样, 这些问题多多少少打上教师 (教参) 的“烙印”, 它永远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更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感受。因此, 可以说, “师问”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可见, “平等性”是“对话”的主要特征之一。“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 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以人格地位的平等为前提, 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 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 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这里更多的是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 也许,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才会有更多的精彩。

平等是对话的前提, 平等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 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倾听”。唯有“倾听”, 方可包容学生的肤浅;唯有“倾听”, 才能允许学生的“偏差”;也唯有“倾听”, 才会激发学生“问”的兴趣, 提升“问”的质量。从“生问”开始, 走向平等对话, 走向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四、“生问”:阅读教学的挑战与回归

有人曾说, 做语文教师是轻松的, 只要提几个问题, 把教参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便可万事大吉。提倡“生问”, 这就预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如果依然依赖教参, 死守教案, 那极有可能在课堂上被学生问得无招架之功, 乏引导之术。生问, 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它需要教师“紧贴文本飞翔”, 它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底蕴, 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超越。李镇西老师认为自己上过的一堂即兴 (无准备) 的公开课是最成功的。他在谈到成功的原因时说道:“真正的所谓‘备课’, 绝不仅仅是课前的翻翻教参写写教案, 而是日常生活中知识的日渐积累, 经验的不断提升, 视野的无限拓展, 观念的及时更新, 自我的勇敢超越。”“生问”, 其实是为教师提供了升华自己的契机。

作为对“师问”的反叛, “生问”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回归。因为它需要我们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与探究。这样的教学不追求表面的热闹, 不营造空泛的语言交流氛围, 更不企图把教师的感受作为标签贴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课堂, 就像一片宽阔绿色的草地上, 一股清澈的溪水汩汩淙淙地流淌着, 有鸟语花香, 有蜂飞蝶舞。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而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 个性的表现, 创造性的解放。”“生问”, 彰显的是学生的灵气与智慧, 绘就的是教学的灿烂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刘良慧, 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鹏伟.对话, 一种“倾听”的课程文化。课程·教材·教法, 2008 (5) .

[3]李家黎.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6) .

[4]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5]李镇西.山中访友.和学生一起平等的研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 (10) .

上一篇:历史分期下一篇:骨折后关节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