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隔离戒毒

2024-06-24

强制隔离戒毒(精选七篇)

强制隔离戒毒 篇1

强制隔离戒毒是为了保证戒毒效果, 依法将戒毒人员隔离在一个专门的治疗场所内, 在与毒品隔绝的环境下进行戒毒治疗。这一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 但并不是一种惩罚措施, 而是一种行政性强制治疗措施, 目的仍然是为了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但吸毒人员存在戒断难、巩固难、高复吸的现象。

戒毒康复需要不再继续使用毒品, 改变自身和周围人际间的行为模式, 最终保持稳定戒断,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完整的戒毒治疗应包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和重返社会三个阶段, 脱毒是第一阶段, 后两个阶段更为重要。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虽然已经离开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 但并没有完成戒毒的全过程, 仍然需要在重返社会的过程中接受进一步的考验。

1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常用的干预方法

现阶段, 对于毒品成瘾以及预防复吸的以心理干预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 (CBT) 、行为选择疗法 (BCT) 、应对技能训练 (CST) 、动机强化疗法 (MET) 等[2]。常用的步骤包括:心理急救, 稳定情绪;行为调整, 放松训练, 晤谈技术 (CISD) ;认知调整, 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可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 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 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 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 必要时适当服用镇静药物;还可以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 (如家庭、社区等) 的作用, 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 减少孤独和隔离。下面就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各个阶段的干预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1.1 生理脱毒期

此期以医学干预为主, 按照《强制戒毒管理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 入所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 杜绝传染病的流行。在治疗稽延性症状的同时, 进行初步认知和环境适应性教育, 帮助其逐步适应适应生活, 恢复体能, 为心理干预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此期由于外源物质的突然中断, 造成戒毒人员的生理紊乱, 心理落差很大, 易形成短期偏执型心理障碍, 容易使戒毒人员产生各种过激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因此, 要对戒毒人员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了解掌握, 并建立心理访谈机制, 直接对患有心理障碍的戒毒人员进行有效心理疏导和治疗。增强戒毒信心, 可以有效预防各种意外的发生, 同时需要科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和及时纠正营养失衡。

具体干预手段包括:一是体能康复训练, 运动体操、心理健康操和健身器材运动等身体功能恢复性训练;二是对断瘾不适处理, 自信心和希望感塑造, 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主题题教育;三是所纪队规、法律法规及毒品专题教育和戒毒人员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教育。

1.2 身心康复期

此期在行为干预的基础上, 以心理干预为主。心理干预的通常是采取六步法: (1) 确定问题; (2) 保证求助者安全; (3) 给予支持, 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 (4) 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5) 制定计划; (6) 得到承诺,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检查评估则应贯穿于整个干预过程中。

1.2.1 常见的治疗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点。

(1) 认知行为疗法。

吸毒者认知与行为分离是该人群病态心理特征之一。贝克认为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绪的中介, 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可以从认知中找到原因。治疗的核心是帮助戒毒者认识滥用药物的状态, 以及学会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纠正吸毒者反社会行为,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以利于抗复吸。

(2)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 破坏吸毒这种后天习得的不良条件反射:将欲戒除的症状 (或目标行为) 与某种不愉快的或厌恶性的刺激相结合, 当症状出现时, 立即给予强烈的厌恶刺激 (如电击) , 以强化其条件反射, 逐步达到减少症状直全完全消除症状的目的。厌恶疗法使吸毒者不仅得不到他们所企求的欣快感,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十分痛苦的体验。

(3) 正强化疗法。

正强化疗法与厌恶疗法相反, 是对吸毒者进行正面教育, 并在吸毒者偶然出现正确行为时给予关注和奖励, 逐步使吸毒者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在不断反复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正性强化, 帮助其抗复吸。

(4) 个别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结构方面和支持性治疗两方面。前者强化有关毒品有关知识, 起到警醒作用;后者则明确提出治疗目标, 与患者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良好关系。对首次出现急性情绪危象、濒于精神崩溃或企图自杀的戒毒者, 必须进行抗精神失常的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

1.2.2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心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健康教育。

根据有关文献编写健康教育指导手册, 内容包括:吸毒的危害;预防复吸的要素;预防复吸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等;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

(2) 音乐治疗。

根据戒毒人员不同的心理状态, 选择不同的音乐处方。采取感受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方式, 前者可以聆听针对负性情绪抑制的具有轻松、活泼、愉快、欢乐、节奏感强、热情奔放的乐曲。

(3) 书画习作。

根据个人的爱好, 书法习作练习隶书、楷书或行书;绘画习作练习简单的国画, 目的并不单纯地注重艺术的专业性, 更注重把书画艺术作为宣泄情绪, 展露内心情感和思维的一种方式。

(4) 家庭情感干预。

包括家庭健康知识辅导和家属探视。

1.3 重返社会期

此期是前一期的继续和巩固, 主要任务是帮助戒毒人员熟练掌握拒毒技巧, 强化拒毒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建立个人回归社会联络网络, 重返社会做好准备以及以形势政策、就业指导和社会环境适应为主要内容的回归教育。干预手段包括以下几点。

1.3.1 代币制疗法

代币制疗法是通过某种奖励系统, 在患者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 立即就能获得奖励, 反复强化, 从而使患者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 同时使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1.3.2 生物反馈治疗法

是利用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体内的某些生物学信息 (包括肌电、皮温、心率、血压、和脑电等) 加以处理, 转换成视觉或听觉可以感知的方式 (如数据、光标或蜂鸣音等) 显示 (反馈) 给患者, 患者通过自已操作进行调节生理反馈的信号, 逐渐矫治其变态人格, 消除心瘾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3.3 集体治疗

这是一种支持、治疗和教育的过程, 帮助患者在戒毒阶段学会应对生活应激和处理渴求的动机。亦可用于讨论和制定治疗计划, 建立监督特殊行为的协议, 以预防复发。为帮助戒毒人员学会接受集体相互作用中的不同关条, 治疗应包括使戒毒人员学会对集体的接纳、处理人际冲突问题、分担痛苦的体验或情感。治疗可有多种形式, 如改良精神动力学、人际、相互作用、合理情绪、格式塔和心理剧等。

2 评估

对于以上三期均需要进行检查评估和疗效评定。强戒人员心理诊断评估的方式方法包括观察法、会谈法、测验法和生物反馈法, 通过这些方法来获取临床资料[8]。

2.1 观察法

主要由管班民警完成。是指在强戒人员生活、学习等自然情境中对他们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2.2 会谈法

通过面谈的方式搜集资料分析和推测强戒人员个体和群体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 对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准确评价。

2.3 测验法

包括进行体质测试, 体检[9]。使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对强戒人员进行心理测试测验的内容使用效度和信度较高, 且对戒毒心理有密切关联的标准化测试量表。

2.4 生物反馈法

在强戒人员复吸的敏感环境中, 测试强戒人员抵御毒品诱惑的心理能力。

3 结语

强制隔离戒毒心理康复的目标主要包括:心理自救意识的导入:是针对戒毒者的心理意识、生活状态与习惯特点, 以教学的方式对戒毒者进行相关心理知识灌输, 启蒙戒毒者的自救意识, 奠定心理康复的心理环境;恢复良性习性与不良行为的矫治是对戒毒者的异常习性和行为的直接根治, 实施以一定范围的环境干预及个例行为矫治相结合为原则;渐时回归社会-家庭:是对已经接受行为矫治, 并达到一定稳定标准的戒毒人员, 在特定的环境中实行模拟社会角色、家庭角色试验, 以缩短学员与社会的距离, 缓和与家人长期僵持的关系, 一方面康复、增进戒毒人员心理减压能力, 另一方面直接减轻压力源, 帮助戒毒人员树立、培养、感受自信心、意志力形成过程。

2011年出台的《戒毒条例》除了规定三位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外还强调, 负责社区康复工作的人员应当为社区康复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治疗和辅导、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以及就学、就业、就医援助。

本研究实施的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措施, 针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具体情况, 可提高戒毒人员的文化水平及身体素质, 矫正不良行为, 改变病态心理和情绪, 增强自信心和拒毒意志力, 促进精神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 为回归社会, 防止复吸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NIDA.What is Addiction[M].DrugAbuse&Addiction, 2011, 5.

[2]严亚琼, 何倩, 王怀记, 等.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对劳教戒毒人员预防复吸的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9) :44-46.

青海省强制隔离戒毒现状浅析 篇2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工作;戒毒模式;评估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9-03

一、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及行为特点分析

(一)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和吸毒情况调查。

近期,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查阅档案资料、个别谈话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多巴强制隔离戒毒所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 166名男性强戒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调研情况,现就戒毒工作的基本情况、特点、困难和原因作一粗浅分析,基本情况统计如下:

(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分析。

1.强戒人员基本情况表现为“两无、两低、一多”的现象。

从表1、表2可以看出,目前该所收治的强戒人员基本情况表现为“两无、两低、一多”现象比较普遍,强戒人员逐渐显现年轻化倾向,在调查的吸毒人员中,96.4%的年龄在50岁以下,且30岁以下者44人,占总数的26.5%%;初次吸毒年龄在19岁及以下者有31人,占18.7%;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仅有1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数无固定职业、无完整家庭。被调查的166名强戒人员中, 166人中已婚48人,离异57人,未婚61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为“多进宫”人员,占被调查人数的54.2%。

2.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群体性特征。

通过对青海省多巴强戒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行为以及心理上存在一些显著的群体性特征:

(1)认知模糊性。

首先对毒品的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也听许多人说过,也看到过电视上的广告宣传,但未真正尝试所以大多报以侥幸心理,以为吸食一、两次没有关系,不会成瘾。其次是现下一些人将吸食毒品当做是一种时髦、高级的生活方式,在谈生意时当做是一种消遣品,觉得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再次是一些吸毒人员听信他人,尝试毒品为了缓解病痛,一旦染瘾又不能戒断。

(2)心理偏执性。

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受到毒品的生理控制和精神控制,逐步丧失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及法制的正确认识。毒品就是他们的一切,为了毒品,他们可以抛弃一切,性情扭曲偏激,这类戒毒人员极度过敏猜忌,心胸狭隘,思想行为固执死板。这类戒毒人员经常对抗管教,不服管理。对于民警的管理教育他们往往当作耳旁风,故意对抗民警的管教。

(3)毒瘾顽固性。

心理依赖性亦称精神依赖性,是指多次反复使用毒品后,使人产生愉快满足的欣快感觉,导致吸毒者形成对毒品的强烈渴求和连续不断吸食毒品的欲望,继而引发强迫用药行为,以获得不断满足的心理活动。[13]俗话说,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由于长时间吸食毒品,身心被毒品摧残,在整个戒毒期间仍有各种不适应的戒断性表现,常见为急躁、乏力、紧张、冲动、敏感、恐怖、失眠、胸闷、发热、易激动、情绪变化大等,这些迁延性症状和心瘾的存在,使他们对毒品的依赖性更强,戒毒对他们来说考验更为严峻。据统计,我国吸毒人员复吸率达90%以上。

(4)身体弱质性。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冰毒和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可以对大脑神经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导致神经稀薄变性、坏死,出现急慢性精神障碍。82%的苯丙胺滥用者即使停止滥用8-12年,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状,甚至精神分裂,一遇刺激便会发作。长期吸食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的各个脏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由于共用注射器而感染艾滋病。

二、制约我省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因素分析

总结吸毒行为分类和行为表现,依据他们群体性特征和在场所中的现实表现,笔者认为当前强戒人员的行为矫治工作面临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收治比重呈增长趋势,对严重疾病的处置难把握。

2009年我所收治强戒人员455名,2010年收治强戒人员629人,收治比重增长明显,且从收治态势看,呈延续上升趋势,戒毒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存在传染性疾病多、体质差等现象,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严重疾病,短期内快速危及吸毒人员的生命,容易发生场所内强戒人员因病死亡事故。因而就“严重疾病”如何合理安全处置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警力严重不足,民警管理工作面临很大风险。

根据对我所民警警力配置统计情况看,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民警总人数占所管人员总人数的比例仅为15%左右,明显低于部局提出的18%的要求,绝大多数基层大队警力不足8%,有的大队甚至不足5%,而强制隔离工作相比劳教工作,从工作量上相比更要繁重的多,工作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增加。警力配备不足,民警疲于值班带班,精力极为疲惫;工作压力大,长期超负荷运转,精神高度紧张,场所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三)急重病号多,给场所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吸毒人员由于常年吸食毒品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据统计,场所内60%以上戒毒人员患有各种疾病,30%以上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肺结核、糖尿病、肝炎、肢体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一些突发疾病的处置过程牵扯了大量的警力和精力。据了解,吸食毒品8年以上人员,大多身体器官已经严重损坏,极易发生因病死亡(猝死)事件,戒毒人员死亡后容易引发网上炒作、上访、群体性事件,善后处理费用占用了大量行政经费。

(四)场所安全防控危险增强,教育矫治难度增大。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多为“多进宫”人员,他们多次出入场所,对所内民警管理教育方式,场所内所政设施、队规纪律等都十分熟悉。对于民警的管理他们毫不在乎,常因小事与民警发生冲突,或者小病大养实施“软对抗”,当自己的所谓目的不能达到时,便以起哄、自伤自残等相威胁影响场所秩序和安全。针对此类人员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尤为困难。

三、 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帮助吸毒人员尽快戒除毒瘾,让强戒场所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矫治的质量,笔者对今后的工作有几点建议。

(一)严把收治关,加强医疗管理。

严把新入所人员体检关,加强与疾控部门联系,对新入所人员进行X光胸片、肝功能、性病及艾滋病筛查等常规项目的检查,坚持每日巡诊工作,了解掌握患病人员的治疗康复情况,对大队的病员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符合所外就医条件的及时办理所外就医,有效防止所内因病死亡事件。戒毒医疗是治疗毒品性脑疾、戒断生理依赖的直接手段,所以在着力研究科学的,切合我国实际的戒毒模式的同时,还应注重医学领域的研究。

(二)探索建立一支专业化特殊管理队伍。

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相结合,从民警的岗位责任意识、安全稳定首位意识和第一责任意识入手,重点解决部分民警存有松懈麻痹思想,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岗位工作能力较弱的问题。加强对基层管教民警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知识的培训,重点更新民警的日常管理理念,注重对强戒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心理矫治措施的运用,通过培训与学习,努力将民警队伍转变成全面掌握戒毒业务知识的专业化队伍。

(三)推行量化细化考核,实现现场管理精细化。

基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定位,我们应当对其实行较为宽松的管理。从行为养成入手,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思想消极、作风散漫、懒惰成性等特点,在日常管理中实行规范化和军事化管理,要进行队列和各种体育锻炼,以此来强化行为规范,增强身体素质。从心理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将个别谈话教育与心理咨询谈话融为一体。要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功能,帮助强戒人员树立戒断毒瘾的信心,自觉维护场所安全稳定。

(四)建立科学高效公正的诊断评估体系。

在设计评估方法中,要依据“四个严格”的标准,规范操作。一要严格把关,依法实施。每一项诊断评估内容都要按规定进行,确保诊断评估合法、合规、合理。二要严格条件,依据充分。严格诊断评估的条件和标准,每一个诊断评估项目都要以考试成绩、日常考核记录、现场测定结果等为依据,进行客观评分,由戒毒人员本人签字认可。三要严格程序,规范运作,严格执行诊断评估工作程序,确保诊断评估的公开、公平、公正。四要严格标准,控制提前。要严格提前解除的标准,不能随意放宽提前解除人数要控制在参加诊断评估人数的10%以内。

(五)落实安置帮教提高巩固戒毒效果。

强制隔离戒毒不是戒毒工作的终结,而应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看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把回归社会阶段看作是戒毒流程中一个不可分割、十分重要的阶段。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经常会面临无业可就、生活无依、社会歧视、亲友遗弃的重大压力,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他们如果不加以关注和帮助,一些人就极易重蹈覆辙,走上复吸之路,形成了“吸而戒,戒又吸”的恶性循环现象,因此,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理和社会帮教体系作用,加强宣传,争取各方支持,落实接茬安置帮教工作,巩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太云;《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莫关耀;《戒毒条例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郭禄先:《英国北欧戒毒特点启示》,载《广东矫治研究》2006年第3期;

[4]胡厚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诊断评估实施与操作实务,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22.

[5]周轩,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衔接的思考,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114.

[6]赵文臣,教育矫治质量评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314.

[7]童丽云,任明康,许可,黄欣,宋健,徐尚福,对重点强戒人员回归社会“无缝对接”的思考,全国劳教和戒毒系统理论调研论文选编,468.

[8]贺杰军,浅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及有效途径和方法,2010年度全国劳教和戒毒系统优秀理论调研论文选编,434.

[9]宋卫东,杨杰,杨志俊,戒毒人员人格类型及特征研究,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49

[10]周铁军,浅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解除隔离后如何进行社区康复,劳教与戒毒调研文集,84.

[11]刘细海,浅谈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流程,福建省劳教戒毒工作优秀论文集,223.

[12]李运军,“三期一延伸”戒毒流程在戒毒交织工作中的实践探索,戒毒矫治与康复探索,486.

[13]常崇旺;吸毒者的生理、心理、药物依赖性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0年05期.

强制隔离戒毒 篇3

1. 劳教戒毒向强制隔离戒毒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分析

转型发展成为当前戒毒工作的关注热点。要接受“强制隔离戒毒”这一新戒毒模式, 需要在理念上进行根本的转变, 这就必然会产生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 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职能定位不明晰。在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戒毒条例》及2008年印发的司法部“三定”方案中都对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职能进行了法律规范。但在现实实施中, 强制隔离戒毒所关注的工作重点是戒毒人员的安全问题, 并未按照规定要求围绕如何科学有效开展戒毒矫治和康复而展开工作, 将监管放在了第一位, 从而忽视了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二是由忽视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而产生的连带问题, 即管教人员与戒毒人员之间矛盾重重。强制隔离戒毒作为劳教戒毒制度的发展和延伸, 重在彰显“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 体现我国的特色, 秉承科学有效戒毒的宗旨。而在当前转型时期, 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对管教人员和戒毒人员的角色定位还未彻底转变, 一方面, 管教人员仍在观念上认定戒毒人员是违法者, 应该要绝对服从管理, 且管理要从紧从严, 要注重惩罚及监管, 忽视了必要的服务与心理矫治;另一方面, 戒毒人员在严格的管理与强制性干预手段的影响下, 丧失戒毒信心与其作为戒毒主体的自尊, 在戒毒中十分被动, 心理上不能正视自己, 也潜意识地与管教人员产生敌对关系, 从而导致管教人员与戒毒人员之间关系紧张, 矛盾不断。

三是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建设、管理不够完善。《禁毒法》实施后, 并未对谁来主管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实施前的规定为:劳教戒毒于司法行政部门的劳动教养所实行, 强制戒毒于公安机关的强制戒毒所执行。而在当前, 由于各地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数量、容量、建设条件等千差万别, 同时, 也存在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部门强制隔离戒毒所相隔距离有差异, 从而导致具体实施时与《禁毒条例》中的相关条例不相符, 使得条例形同虚设。

2. 针对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寻解决方案

一是转换工作理念, 明晰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职能定位, 为转型发展夯实基础。加强对《禁毒法》本质要求的学习, 认识到强制隔离戒毒与劳教戒毒在诸多方面的差异, 摆脱劳教执法中形成的惯性思维, 转变工作理念与工作态度, 既注重强制性又关注教育矫治性, 把握监管的同时重视人文关怀。围绕“一个中心, 两个目标”开展戒毒工作, “一个中心”即提高教育矫治的质量与水平, “两个目标”即提高戒毒成功率和帮助戒毒人员重入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是平衡依法处理和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 管教人员与戒毒人员双向努力, 化解矛盾, 共同提高。要努力打破只关注如何加强对戒毒人员的管治, 忽视管教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戒毒人员在戒毒中所处的主体地位的思维僵局, 理顺思路, 转变工作方法, 为改变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努力。对于管教者而言, 第一, 要转变工作理念及工作态度, 在价值观上对戒毒人员重新进行科学定位;第二, 要提升业务能力, 管教人员要努力学习心理教育矫治及医疗戒护方面的知识, 从而拓展工作渠道, 整合多种资源, 依靠自己多元化的业务能力加快戒毒人员的内在转变, 达到最佳戒毒效果;第三, 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 一方面要依靠外在的奖励和评估体系, 另一方面可从管教人员自身成就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出发。对于戒毒人员而言, 要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 正确看待戒毒人员的主体属性, 从而使戒毒人员产生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平衡好管教人员与戒毒人员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双重关系, 是化解两者矛盾的根本。

三是加强对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建设, 并完善其管理。首先, 明确规定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管理主体, 规范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具体执行场所及执行标准;其次, 加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数量、容量及建设水平上都要有所提升。

结束语

《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禁毒工作的法制化, 但由于施行时间不长, 在转型时期难免会遇到挑战, 把握问题关键, 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深刻体会其所蕴含的法治精神, 传递其禁毒精神, 是实现平稳转型的工作要点。

参考文献

[1]许书萍.强制隔离戒毒的治理理念纠偏与创新—基于社会工作与强制隔离戒毒相融合的视角[J].政法学刊, 2014, (3) :96-100.

[2]吉永根.浙江省劳教系统转型发展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司法, 2012, (10) :89-92.

试析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完善 篇4

论文摘要 我国的禁毒工作自开展以来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随着劳教制度的废除,我国的戒毒工作理念已从单纯的行政处罚措施逐步转化为以治疗矫正为主导,戒毒方式也已从最开始的强制戒毒逐步发展为涵盖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完整的戒毒体系。然而,我国目前的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仍然包含昔日的处罚心态,而这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本文试分析我国强制隔离戒毒体制的完善方法,以便更好地协调当前我国戒毒的模式,使禁毒、戒毒工作走上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论文关键词 戒毒制度 强制隔离 戒毒人员

一、前言

毒品近年来已经成为犯罪行为的重要组成因素,吸毒、贩毒、制毒等犯罪行为在我国各地都有所抬头,且数字呈连年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的戒毒工作已呈现出毒品隐蔽化、毒品种类多样化、吸食毒品人群扩延化的趋势。2008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戒毒体制已逐步从强制性戒毒转变成以社区戒毒为主导。社区戒毒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协议来进行约束,而不再是通过强制性来保障实施的。在《禁毒法》中我们首次提出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戒毒措施,并明确规定在城市的街道办事处以及乡、镇政府来负责社区的戒毒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来看,全国很多地区对于社区戒毒以及社区康复这些工作依然十分陌生。一些社区人力、财力、技术等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开展起来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一些戒毒人员在自愿戒毒时,戒毒工作都是在当地具有戒毒资质的自愿戒毒康复机构进行,但由于医疗资质认证不清、矫治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治疗费用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使得自愿戒毒的人员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我国当前这种条件下,强制隔离戒毒依然是戒毒体系中不可替代戒毒制度。我国现行的强制戒毒体制旨在减少吸毒者、降低毒品毒害、惩戒吸毒行为,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他们不再吸食毒品,早日回归于社会、回归于家庭,早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因此,这就要求现阶段的强制戒毒工作应该更多地体现出服务和救助。

二、强制隔离戒毒的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

强制隔离戒毒,是我国的司法部门将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这两种制度的优势有效结合而产生的,其已经在我国存在了十几年。随着劳教制度的取消,强制隔离戒毒已经成为了我国戒毒工作中最为有力的一项制度。准确的说,强制隔离戒毒就是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或者其他法定吸毒的人员做出行政处罚,将其送到封闭的隔离戒毒场所接受定期的生理、心理的戒毒矫治制度。

(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理念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与我国其他拘留所等监管场所一样,都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明确,根据我国法律,强制戒毒场所的工作理念是不同于其他监管场所的,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封闭与开放、保证监管场所的正常运作与挽救惩治人性管理之间的几个特殊关系。

戒毒工作要想做得出色,首先我们强戒干警就应该要求自身素质过硬、业务过硬,将戒毒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强戒干警的思想中。目前,我国对一些吸毒成瘾的人员设立两种制度,一个是处罚制度,另一个则是戒毒制度。而强制隔离戒毒正是将这两个制度完美结合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制度下,我们既可以通过系统的矫治教育、完善的医疗措施将吸毒成瘾者的生

理毒瘾戒掉,完成戒毒,让他们回归社会成为正常人,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惩戒、警示的作用。戒毒工作的最终方向就是要回归社会的、回归家庭,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戒毒工作者要用服务和救助戒毒者的宗旨去进行工作。

(三)我国强制戒毒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大方针下,强制戒毒的管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由于强制戒毒并不是完整的一个戒毒过程,我国在《强制戒毒办法》中规定了强制戒毒期限一般应在3到6个月,遇到特殊情况的可适当延长但是连续时间不得超过1年。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戒毒体系,在社会上的帮扶不及时,导致强制戒毒的复吸率一直很高。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经费的问题,戒毒的医疗装备已经十分陈旧,使用效果并不好。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强制戒毒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以强制戒毒为主的制度既不能让戒毒者彻底戒毒也不能控制吸毒者的蔓延。

三、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完善

我国隔离戒毒制度的作用不容忽视,但由于《禁毒法》的规定较为笼统、原则,相应配套的实施条例正在起草制定之中,各地、各部门由于理解认识偏差、基层禁毒工作力量薄弱等原因,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如何完善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制度,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制隔离期限应该机动设置

要想将目前的戒毒体制向社区戒毒转变,我们首先就应该废除强制隔离的固定期限。强制隔离戒毒虽然是采取的强制性隔离措施,但是实际上是由于戒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性过高、自身的意志力不够坚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强制隔离戒毒与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的宗旨都是一样的,是一种治疗方法和手段,为的是让戒毒人员彻底根除毒瘾,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既然是治疗,就不应该有对病人进行强制性隔离期限的规定。戒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性、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自身意志力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生理的脱毒期一般是在7至20天,但是对于心理毒瘾的克服就不一样,戒毒工作者根据这十几年的戒毒经验大致将戒毒这个过程一般分为:生理脱毒、心理脱毒和回归社会三个阶段。在生理脱毒期这个阶段,必须要对戒毒人员进行隔离戒毒方式的治疗,这段期间要限制其人身自由;在心理脱毒期可以将戒毒人员留在戒毒所,但是这个期间并不一定是强制隔离;在最后一个阶段回归社会的阶段应该在社区的康复中心进行,因此强制戒毒隔离的时间长短应该取决于戒毒人员的生理脱毒期和心理脱毒期的时间,这两个阶段的时间也取决于戒毒人员吸食或注射毒品的种类、上瘾程度。一般在经过了7至20天后,就已经进入了心理脱毒期,心理脱毒期主要的是心理的问题,在这段时间,亲友、心理医生以及一些社会志愿者对于他们的帮助会比强制隔离措施的效果更好。这样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治疗后,就实现了与社区戒毒模式的并轨,使得整个戒毒过程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强制戒毒应该戒毒为主、惩罚为辅

在我国的《禁毒法》实施之前,强制隔离戒毒一直都是“重惩罚、轻戒毒”这就使得强制戒毒工作偏离了其基本思想,在这样的“重惩罚、轻戒毒”环境下,戒毒人员在离开隔离环境后,复吸的比例非常高。我们在《禁毒法》颁布后我们已经看到强制戒毒的核心地位已经被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所取代了。如果强制戒毒仍然依靠国家的强制力度去进行戒毒,“重惩罚、轻戒毒”工作重点不向戒毒教育、心理治疗和后期的康复工作去转移,那么《禁毒法》的立法就变得毫无意义,强制隔离戒毒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提升强制隔离戒毒中的医疗性

我们都知道现阶段进行改革的《禁毒法》已经将以前的惩戒为主正在向社会治疗、社区康复所转化,我们都知道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宗旨是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对吸毒人员进行教育并挽救他们,从毒品的控制中走出来。我们要避免在去走以前强制戒毒、劳教戒毒

那种以惩罚为主的老路。吸毒成瘾人员因为其吸毒的违法行为有接受治疗的义务;另一方面吸毒成瘾者由于对毒品的依赖,而脑部患有疾病有接受治疗的权利。强制隔离是要进行治疗而并不是要进行惩戒或者贬损式教育。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戒毒定位于治疗模式,由于我国发展的客观原因,强制隔离戒毒依然是适用于必须隔离且有治愈其吸毒的人员的重要方法。由于强制隔离戒毒涉及到其自身的人身基本权利以及社会稳定的关系,对吸毒人员进行管控的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强制隔离戒毒不应该过度使用,否则会造成行政指法机关的运行成本以及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经过强制隔离戒毒后的人员不建议在进入隔离强戒所,这些人员应该在社区的医疗机构进行美沙酮治疗,并享受政府的医疗救济。

(四)隐私权的完整保护

戒毒人员也是我国的合法公民,因其曾经吸毒,已经对其进行了强制隔离戒毒,这已经就是惩戒,为了要他更好地回归社会,我们应该加强对其隐私权的保护。很多吸毒人员复吸都是因为在社会中受到了来自于其他人的歧视或者不公平待遇,使得心理失衡导致复吸,这就使得前期的戒毒工作前功尽弃,循环的吸毒、戒毒、复吸会给戒毒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保护强制隔离人员的隐私权:(1)在没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前,禁止记者对强制隔离人员进行采访报道,亦不允许社会公众进入到强制隔离所进行参观;(2)强制隔离人员在进行社区康复阶段后,社区工作人员不得进行广播类的传播,要合理安排戒毒人员进行康复;(3)戒毒工作人员禁止将戒毒人员的信息向外传播,要严格服从保密条例。

(五)提高戒毒人员的再就业能力

要想让戒毒人员彻底的与毒品切断联系,除了生理与心理的戒毒还应该提升戒毒人员尽快融入社会,准确的找好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吸毒者的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强制戒毒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应该建立健全的戒毒人员的档案,进行跟踪式管理,对期满的戒毒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职业技术培训,对就业困难的人员要让他们掌握一项可以生存下去的技术。并寻求社会上的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尽量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让解戒的人员可以在社会上自食其力的生活,迅速的融入社会,并不会因为被社会排挤而进行复吸。在对复吸的人员进行调查是发现,有接近4成的人员复吸是因为由于没有工作,在社会上无所事事,受到其他人的歧视,而进行复吸的,可见我们要想真正的做好戒毒工作,并不是要让戒毒人员在心理与生理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而是要让这些人员通过系统的治疗,再经过系统专业的技能培训,可以完全的融入到社会中,成为一名正常的公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在我国目前的戒毒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其他戒毒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我们既要强调对戒毒人员的社会人性化,又要保证执法主体的法制强制性。这些都对我国新时期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课题。我们强制戒毒工作者要不断地提升强制隔离场所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建设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并创新强制隔离戒毒制度实效性和体系性。只有强制隔离戒毒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才可以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更好地为禁毒战争服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rbxsi.com/zhongyuanyulecheng technology and C51 program design” Tang Ying, 2012,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kelhyyyj.com/huanleguyuleche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a case of driver and Proteus simulation” Li Lin power, based on the 2011, science press;“design” MCS-51 Series MCU application system He Limin, 1995, Beihang University

强制隔离戒毒 篇5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戒毒管理;心理矫治;心理管理分类号D917.2吸毒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毒品给吸毒者自身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危害。《禁毒法》中规定的强制隔离戒毒模式已实施六年多,其配套法规《戒毒条例》也已实施三年多。作为强制隔离戒毒政策的执行机关,戒毒管理局在戒毒管理方面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现行的制度在执行效果和可操作性上都存在不足。为进一步了解甘肃省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基本特点和现状,探索符合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特点的工作模式与方法,故开展本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兰州市司法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和甘肃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对204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调查。选取的样本既有省属戒毒所,也有市属戒毒所,且性别分布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内戒毒研究存在的样本小、缺乏代表性的不足,提高了研究结论的推广性。

1.2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内容涉及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滥用毒品情况、戒毒相关情况、复吸情况、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的情况、戒毒康复等六个因子,共67个项目。

1.3方法

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现场发放调查问卷204份,回收了204份,回收率100%。为获得被调查人员的支持,发放问卷之前,向被调查对象详细介绍获取的数据仅供研究使用,并要求匿名填写,以获得较为真实有效的信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戒毒者的具体情况,调研组还按照尊重、知情、同意、自愿、保密、受益原则,对戒毒人员进行了26人次的深度访谈。同时,还与两个戒毒所干警进行了座谈,以期从不同角度拓宽和加深对戒毒人群的了解,获得更多信息。

1.4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被调查人员基本资料

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103名,女性101名,年龄为18~60岁,详见表1。

2.2.1初次接触毒品的年龄

被调查人员中,初次接触毒品年龄在18岁以下有26人,占12.7%;18岁~25岁88人,占43.1%;25岁~30岁50人,占24.5%;30岁以后40人,占19.6%。可见,初次接触毒品低龄化的倾向非常严重,25岁之前接触毒品的比例高达55.8%。

2.2.2初次吸食毒品的原因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初次吸食毒品的原因中,排列第一位的是“好奇心”驱使,其次为不良环境中“毒友”的诱惑。吸毒的个人原因方面有认知错误、情绪不良、意志淡薄等;环境因素有缺失的家庭教育、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环境等(丛伟东,黄仁春,陈彬,江其峰,邓俊琦,邹小芳,等,2013)。

表2204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初次吸食毒品的原因

初次吸食毒品的原因人数百分比%好奇心9647.1朋友诱惑3617.6追求刺激209.8追求时尚摆酷炫富83.9减肥21.0排解忧愁125.9缓解疼痛、治病42.0因家人、恋人吸毒,报复吸毒125.9因生活圈里吸毒,染上毒品42.0轻信不会上瘾,试试看的心态104.92.2.3使用毒品的方式

表3204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使用毒品方式

使用毒品的方式人数百分比%静脉注射2813.7烫吸15475.5静脉注射与烫吸共用167.8口服62.9值得注意的是,静脉注射及静脉注射与烫吸共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9.5%。其中静脉注射阿片类毒品的危害最大且后果最严重:首先,不洁注射导致感染各种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破伤风、败血病、横断性脊髓炎,并极易传染乙肝、丙肝等血清型肝炎,且不洁注射是传播艾滋病毒的重要途径;其次,注射阿片类毒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直接的损害,静脉注射毒品最容易引发吸毒过量死亡,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2.4毒资来源

表4204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毒资来源

毒资来源人数百分比%个人劳动和投资收入12360.3家庭成员收入5727.9变卖家产73.4举债31.5非法所得146.9调查显示,吸毒者的毒资来源主要为个人劳动和投资收入及家庭成员收入,约占87.9%,但也可能存在被调查者刻意隐瞒的情况。吸毒者为获取毒资引发的一系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严重隐患。

2.3.5健康状情

被调查人员中,心血管疾病34人,占16.7%;消化系统疾病61人,占29.9 %。呼吸系统疾病22人,占10.8%;精神疾病4人,占2%;传染病4人,占2%;其他类型传染病68人,占33.3%。事实证明,不同类型毒品摄入体内,都有各自的毒副反应及戒断症状,对健康造成直接而严重的损害。此外,由于毒品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影响,滥用毒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谢联江,2012)。

2.3戒毒相关情况

2.3.1戒毒次数

被调查人员中,戒毒一次的47人,占23%;戒毒两次47人,占23 %;戒毒三次39人,占19.1%;戒毒4次23人,占11.3%;戒毒5次以上47人,占23%。可见,调查对象中,77%是已经复吸的。吸毒人员的“二进宫”甚至是“多进宫”出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很多戒毒人员正陷入了一种“戒毒—复吸—戒毒”的恶性循环。

nlc202309041212

2.3.2戒毒的难点

表5204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认为的戒毒难点

戒毒难点人数百分比%生理问题73.4心理问题13164.2生活空虚6230.4其他42.0心瘾即毒品对人的中枢神经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吸毒人员有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医学上称欣快感,随着身体对毒品的耐受性不断提高,最初的欣快感不断减弱或消失,代之以焦虑、沮丧等情绪特征,吸毒人员为追求原有的心理体验或避免生理不适仍强迫性吸毒,这就是心理上的依赖感(张祎,胡厚植,2011)。

2.4复吸情况

2.4.1复吸原因

被调查人员中,出现肌肉、关节酸痛、失眠等身体状况,身体承受不了复吸的36人,占17.6%;对自己戒除毒瘾没有信心的34人,占16.7%;心瘾难除的134人,占65.7%;找不到工作,无所事事,精神没有寄托的71人,占34.8%;经济压力大20人,占9.8%;受到损友或以前情境诱惑的43人,占21.1%;与家人的关系不好,没有亲情温暖的19人,占9.3%;遭受生活中突发事件(变故/挫折/打击等)刺激的25人,占12.3%;受到社会歧视,感到社会不接受自己的35人,占17.2%;其他原因3人,占1.5%。心瘾难除、毒友诱惑、家庭冷遇、生活挫折、社会歧视、经济拮据、旧环境引发的条件反射、错误的认识等,使得复吸率居高不下(孙秋生,李冠军,李娜,王春光,王晓霞,2009)。

2.4.2出所后最易复吸的时间段

表6204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认为最易复吸的时间段

最易复吸的时间段人数百分比%无答案31.5解除后1~3个月13063.7解除后半年3718.13解除后1年2311.3一年以上62.9三年以上52.5调查显示,戒毒人员出所后1~3个月是复吸的高发期,复吸人员比例高达66%。这与刘志民等(1997)的调查结果“戒毒人员经脱毒治疗后3个月内复吸率髙达86. 7%~98.8%”基本相符。

2.4.3保持操守关键因素

被调查人员中,认为戒毒人员保持操守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115人,占56.4%;远离昔日毒友152人,74.5%;接收长期的康复治疗33人,占16.2%;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298人,占13%。同时选择解决就业和远离昔日毒友的116人,占5.1%;同时选择解决就业、远离昔日毒友和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的84人,占41.2%,这也是降低复吸率,提高戒断率的根本措施。

2.4.4强制隔离戒毒所中防止复吸的有效措施

戒毒人员认为对抗复吸的有效措施中,心理矫治131人,占64.2%;技能培训70人,占34.3%;生产劳动71人,占34.8%;抗复吸训练53人,占26%;法制教育46人,占22.5%;文化教育47人,占23%;亲情责任培养79人,占38.7%;其他9人,占4.4%。从调查结果来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绝大多数比较认同心理矫治。有研究表明,对戒毒人员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干预对他们心理问题的缓解,社会功能的修复,以及毒品的戒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谷莲莲,刘新民,杨玉祥,李秀,2013)。

3讨论与建议

吸毒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成为引发犯罪、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原因,而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李娜,王春光,2013)。《禁毒法》和《戒毒条例》颁布以来,各地戒毒机构大力推进戒毒矫治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建设,戒毒矫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看到,目前的戒毒形式仍然不容乐观。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47.5万名,其中滥用阿片类毒品人员135.8万名,2013年全国新发现登记吸毒人员36.5万余名,依法查获有吸毒行为人员68.2万人次,依法处置强制隔离戒毒24.2万余名,依法责令接受社区戒毒、社区康复18.4万余名。

3.1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毒品问题的滋生从调查的204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学历来看,吸毒者学历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上仅占约1.5%,且25岁之前初次接触毒品的比例高达55.8%。从现实情况来看,青少年普遍缺乏毒品防范意识和毒品危害知识,特别是合成毒品的致病机理、严重危害和防范知识。因此,有关部门要组织协调宣讲团,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切实增强青少年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并通过创建禁毒宣传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优势,开展常态化禁毒知识宣传。

3.2科学戒治,全面提高戒治管理教育服务水平

3.2.1转变戒毒理念,发展矫治能力

从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结果来看,戒毒机关与戒毒民警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直接制约着戒毒工作的开展和实效。2008年《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劳教戒毒完成了其特殊使命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由劳教戒毒到强制隔离戒毒的体制转型,势必要求戒毒管理机关、戒毒所和戒毒民警在执法理念、岗位设置、能力建设等方面作出全新的思考和部署。明确认识戒毒对象法律定性为吸毒成瘾人员,并界定“病患者、受害者、违法者”三重身份,实现由“惩罚”为主向“ 治疗”为主的转变。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集医疗、管理、教育、心理矫治和社会帮教等手段为一体的新的戒毒治疗方式,对专业和技术的要求很高(贾振军,2010)。因此,一方面,戒毒民警要加强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戒毒管理机关要主动加强社会联系,寻求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3.2.2强化心理管理,工作突破创新

心理管理就是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根据人的认知、情绪、个性、动力与行为风格,有意识有目的地借助各种科学的规则、程序、载体进行的,以促进工作人员心理健康以及组织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活动。心理管理的对象既包括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也包括戒毒民警。其构成要素包括戒毒民警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配置发展、薪酬绩效、信息沟通、组织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改善,还包括帮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和戒毒警察树立正确的心理发展观念,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黄建钢,2012;贾振军,2010)。

3.2.3动员社会力量,加强项目研究

针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组建一支跨学科、多层面的研究队伍。戒毒管理局要坚持把政府主导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的原则,建立戒毒教育指导中心,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的力量,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戒毒工作中来,广泛吸纳高校、医院、司法、科研等领域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法学等专业人士参与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具体来看,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加强:第一,加强对戒毒方法、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及诊断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深化对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研究,对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探索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规律;第三,开展构建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相结合的戒毒工作体系的研究;第四,针对各戒毒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分层、分类及个性化的指导;第五,针对西药戒毒疗效欠佳及心理康复难等问题,着手中医戒毒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3.3加强帮教,促进场所戒毒人员尽快社会融入

1987年联合国制定的《控制麻醉品滥用今后活动的综合性多学科纲要》中强调:戒毒工作要以吸毒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才算结束。从吸毒、戒毒、回归社会的整个过程来看,帮助戒毒人员成功融入社会是实现戒毒的根本目标和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存在受社会歧视、身体素质差、职业技能水平低、个性懒惰消极、安置帮教工作脱节等问题(段伟,2011)。需要制定后续照管工作流程、档案管理、回访、转介、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朱虹,2014),在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会、家属的支持配合下,与戒毒康复回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在社会上以及戒毒成功的人员中招募志愿者,开展“同伴”教育,帮助他们有效地克服被社会抛弃和歧视的心理,更加容易增进社会认同,真正快速地融入社会。

综合来看,戒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生理的康复、心理的康复、家庭的支持、社会的接纳等诸多方面。各地需建立集戒毒管理、教育矫治、戒毒医疗、后续照管、社区戒毒康复为一体的戒毒机构,努力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戒毒康复工作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

强制隔离戒毒 篇6

一、构建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教育新模式

综观当前各地研究探讨的戒毒管理模式, 落实《工作规定》, 在《禁毒法》、《戒毒条例》和《工作规定》的框架内, 运用戒毒康复规律, 按照戒毒人员入所隔离戒毒时间的长短和强戒人员戒治效果的评估结果为依据, 分别将其分为:入转所集训期、身心康复期、综合巩固期三个期段进行矫治和回归社会延伸照管的“三期一延伸”模式, 这一管理教育模式是可以广泛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完善的。

一是入转所集训期。时间通常以1-2月为适宜, 主要由戒毒所管理民警根据现实表现适应掌握每一个强戒人员具体的转所集训期时限。这一时期人员情况复杂、思想波动较大, 在管理上要体现强制性、治疗性、保护性为主, 要严格限制活动区域。在戒治对象上应该是入所不足1个月, 行为控制能力差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未完成生理脱毒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管理方式上应着重体现定置式、军事化管理和适当的医护干预, 着重体现管理上的封闭性。在矫治内容上主要是医护干预、场所适应教育。

二是身心康复期。身心康复期的戒治时间可设计为8个月左右, 戒治对象应该是通过考评完成转所教育适应期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方式主要是强化场所训练、指导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助和自我复原。戒治内容重点是戒毒动机培育、戒毒行动培育、健康心理培育、健身康复等内容。

三是综合巩固期。综合巩固期的戒治时间可设计到强制隔离戒毒期满之日。这一时期矫治对象, 主要是通过考评完成身心康复期戒治任务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方式, 主要是采取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适度自主、试回社会及民警适度限制相结合。戒治内容重点是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家庭教育、所内考验、所外周归考验、所外月归考验等内容。

四是回归社会延伸照管。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机关应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看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把回归社会阶段看作是戒毒流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十分重要的阶段。戒毒所应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回归社会延伸照管工作, 延伸期是在社区中的继续教育阶段,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社区中的继续教育阶段, 戒毒矫治以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为主, 强制隔离戒毒为辅, 合力开展戒毒教育。并通过开展戒毒网站、戒毒热线、戒毒信箱等途径, 为回归社会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提供心理咨询。

二、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教育保障机制

《工作规定》从指导思想、戒毒理念、场所设置、人员接收、管理教育、治疗康复、生活卫生等方面对实施强制隔离戒毒进行了具体规范, 明确了具体标准和要求, 对照《工作规定》的措施要求, 戒毒所现在的管理教育规范化水平与《工作规定》还有差距, 针对当前戒毒场所教育工作现状, 戒毒场所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积极探索服务性执法、教育性管理、综合性矫治的工作理念, 着力由防范性管理向矫正性管理转变, 由强势管控性管理向教育引导性管理转变。努力提高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当前贯彻落实好《工作规定》, 笔者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戒毒工作理念。理念是工作的航标, 科学合理的理念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确立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先进理念, 对提高戒毒管理教育规范化水平至关重要。《工作规定》确立的“帮助、教育、挽救”的戒毒工作方针是强制隔离戒毒的指导思想, 在确立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理念时必需要强化树立“帮助戒毒, 降低危害, 康复身心, 顺利回归”这样的工作理念。

二是建立严格规范的戒毒管理秩序。严格规范的管理秩序是提高戒毒管理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保证。当前尤其要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接收、评估、管理、戒治、康复、教育、解除等方面, 严格按照《工作规定》的标准要求, 逐项条款、逐项内容、逐项要求进行对照检查、分析梳理、整改规范, 重点是克服当前戒毒管理教育方面存在随意性大、标准性差、规范性不够、严肃性不强的问题, 努力构建严格规范的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教育秩序。

三是形成系统配套的戒毒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编制合理、系统配套、功能完善的戒毒管理教育体系机制是促进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对照《工作规定》要求, 结合戒毒工作实际, 当前要重点在加强戒毒管理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戒毒管理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戒毒康复治疗场所基础设施、加强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构建地方联合戒毒管理教育机制等方面, 需要引起局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也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长期制约影响戒毒管理工作的基础性问题, 才能使《工作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不断提高戒毒管理工作质量效益。

四是建立综合性矫治工作体系。戒毒场所要以延伸矫治手臂为载体, 创新开展综合性矫治工作, 通过戒毒场所与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对接, 搭建综合性矫治专业化平台, 构建“戒毒所—戒毒人员家属—社会帮教组织”三位一体的双向互动网络,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社会帮教。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协助做好政策解答、疑难化解、信息提供、就业安置等工作;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技术行家、法律工作者开展形势教育、法制讲座和职业技术培训, 丰富戒毒人员知识;拓展戒毒人员家属入所帮教方式, 给戒毒人员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建立强戒人员回归安置就业基地, 为戒毒人员加快思想转变, 顺利回归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三、实现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与此前的戒毒教育工作相比, 它的针对性更强、专业化更高, 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戒毒”, 这就涉及到专业的心理、医学、毒品知识, 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育团队。

一是选贤用能, 尽量将优秀人才用到教育岗位上。

二是按有关要求和实际需求配齐教育工作人员。

三是采取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鼓励自学、选人到高校进修等切实措施, 提高教育工作民警工作能力, 改善教育工作民警工作态度。

四是采取积极措施, 切实调动教育工作民警由内而发, 深厚持久的工作积极性。

四、创新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的方式方法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育矫治的方式方法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创新强制隔离戒毒教育矫治方式方法。只有如此, 教育矫治工作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在教育矫治方法上, 要以培养戒毒人员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 创新教育方法。过去我们一味地强调民警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 表现在教育方法上则是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的强制式教育, 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创新教育方法就是要以人为本, 从戒毒人员的实际要求和接受能力出发, 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矫治式”、“启发式”、“激励式”的教育方法, 重视、激发和调动戒毒人员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民警教师要转变开展课堂教育仅仅是自己单方行为的思想, 要认识到做思想工作的双方有效参与性特点, 应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 走入与戒毒人员平等交流对话的关系平台中, 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 充分体现教育教学中的民主氛围。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强制隔离戒毒教育工作改革发展、永葆青春活力永不枯竭的动力。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好《工作规定》, 与时俱进, 不断开拓创新, 才能推动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教育矫治工作向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强制隔离戒毒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新入所的120名强戒人员。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实施

健康教育活动统一集中进行, 主要内容包括艾滋病流行趋势、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庭的态度等。

1.2.2 问卷调查实施

调查问卷采用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示范区创建项目问卷, 调查内容与健康教育内容基本一致。在健康教育前后使用同一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当场收回。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240份, 收回有效问卷236份 (干预前后分别回收118份) , 有效回收率为98.33%。

1.3 资料处理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 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调查强戒人员120人, 其中男性85人 (70.8%) , 女性35人 (29.2%)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49岁, 平均24.6岁。民族为汉族的81人 (67.5%) , 回族33人 (27.5%) , 藏族6人 (5%) 。

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该人群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从教育干预前的72.5%提高到教育干预后的95.3% (P<0.01) 。

对艾滋病的态度干预后认为感染艾滋病不应受到歧视的比例从67.3%提高到82.5% (P<0.01) 。但对艾滋病感染者和家庭方面态度持正确的比例下降了2.05%。

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干预前该人群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广播电视 (62.5%) , 其次是书籍报刊 (12.7%) 、免费材料 (9.8%) 、朋友 (9.2%) 、医生及咨询服务 (2.7%) 、其他 (3.1%) 。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健康教育前已有72.5%的强戒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些人对这些知识不清楚, 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洗澡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等。所有这些问题在干预后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明显提高说明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该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

在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态度方面, 其正确回答率在教育后均有所提高, 认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不应受到歧视的比例提升了15.2%。对个人和家庭方面态度调查百分比的下降, 反映了仍有部分人员忧患意识不强, 还未将艾滋病的流行与自己和家人的安危联系起来。也说明短期教育对认识态度转变的作用不强。因此, 还需加强对该人群的长期干预, 使他们从理念上对艾滋病相关的错误认识发生根本性转变。

上一篇:个性教学下一篇:使用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