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预防体系

2024-08-25

危机预防体系(精选十篇)

危机预防体系 篇1

一、高校心理危机预防的可行性

心理学家布托默 (Brammer, 1985) 认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一是发展型危机——指在大学阶段所发生的有关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 如升学心理危机、情感心理危机等, 这类心理危机持续时间较短暂但变化急剧。二是境遇型危机——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它的显著特点就是随机性强, 往往因突然的因素 (如亲友亡故、突然的侵犯等) 而产生强烈甚至无法接受的震撼。三是现实存在型危机——处于重大转折关口的个体由于不能果断做出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的选择而产生的焦虑和危机, 如对考研、就业、创业的抉择往往令不少大学生无所适从。对心理危机的这三种类型的划分, 为国内众多学者所接受和引述。

从三种类型的心理危机的特点来看, 发展型危机和现实存在型危机都是易于预见的危机, 境遇型危机虽然具有无法预料的特点, 但是, 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鉴。国内学者陈玉君等人 (2007) 指出, 大学生心理危机通常会在情绪、认知、行为、躯体四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一是情绪方面。个体会有心境低落到忧伤、悲观、绝望等症状。感觉心情沉重, 生活没意思, 高兴不起来, 郁郁寡欢, 度日如年, 痛苦难熬。二是认知方面。个体会表现出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 较为敏感和多疑, 往往会过分贬低自己, 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觉得前途一片黑暗。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 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三是行为方面。个体会出现兴趣丧失, 不爱活动, 说话无力, 走路缓慢, 回避社交, 沉默寡言, 生活懒散, 习惯丧失等症状。四是身体方面。个体会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症状。因此,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心理危机, 在其真正发生之前, 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借鉴的。心理危机的这些特点, 为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提供了可行性。

二、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

(一) 建立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预警机制, 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第一, 要确立预警对象。要落实新生心理普查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大学生心理档案, 筛选出那些有潜在心理危机的个案给予专业的帮助, 尽快化解心理危机状态。心理档案的内容要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便于及时和学生或家长取得联系。此外, 密切关注那些有重大人际、学业、情感、就业、经济、疾病等方面危机的同学, 把这些同学纳入预警对象。第二, 要明确危机指标。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在情绪、认知、行为、身体等方面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 具体表现有四:一是情绪方面。超过一个月的情绪低落, 并经常表现出悲观失望、焦虑不安, 或者突然的情绪改变, 表现得极其高亢或低落。二是认知方面。难以集中注意力, 极为敏感多疑, 丧失对人的基本信任, 偏听、偏信, 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 对事物关系认识不清, 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下降。三是行为方面。学业荒废, 回避各种集体活动或社交生活, 喜欢独处, 常有逃课、逃学、晚归和夜不归宿等行为, 与亲人、朋友关系疏远, 拒绝接受帮助和关心, 饮食、睡眠出现反常, 个人卫生习惯变坏。四是身体方面。躯体方面的主要指标有头晕、失眠、胃部不适、食欲差、体重明显下降等, 但是检查又无明显的躯体疾病。第三, 要建立预警队伍。高校应该建立包括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干部 (特别是班级心理委员) 、校医生、宿舍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等在内的多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要不断加强对上述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使他们掌握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 能够识别心理异常, 及时发现心理危机信号。此外, 要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把学生家长纳入到预警队伍, 发挥他们在心理危机预警中的作用。第四, 要明确预警程序。高校心理危机处理程序应该包括:第一步, 危机对象的发现与上报。学校的任何个人或部门, 都可能是危机对象的发现者。一旦发现心理危机, 应关注危机对象的现实安全, 尤其是面临生命危险的必须立即采取安全的监护、保护措施。第二步, 及时上报有关人员, 特别是要及时报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领导与部门、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与老师、学生家长等。第三步, 危机对象的信息评估和诊断。学校立即启动心理危机预警小组的相关工作, 对危机对象的危机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估, 做出诊断或排除危机。第四步, 危机干预。经过心理危机预警小组确诊为危机个案的, 应根据危机的性质和类型进行及时的干预处理, 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转介精神病医院治疗、休学等。

(二)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研究表明, 在各类心理危机事件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危机事件是由于人格缺陷所导致的。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紧密围绕塑造阳光心态、培养健康人格这个内容和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使大学生认识到健康人格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自我, 从而发展积极人格, 改善消极人格。真正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帮助大学生积极主动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与阳光心态。第二, 要端正大学生对挫折与危机的认识, 培养他们应对危机、解决危机的能力。具体来说, 就是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学业能力、交往能力、就业能力、生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当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对危机能力时, 校园心理危机事件自然可以大大减少。第三, 高校应积极开展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 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认识到生命不仅属于个体, 更属于家庭和社会, 自杀不仅使自身痛苦, 更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伤痛。要引导学生懂得欣赏生命, 尊重生命, 鼓励学生珍爱生命, 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开展生活教育, 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正确态度, 培养责任感、亲情感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三) 建立和完善校园内的支持辅导系统

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对于个体社会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有助于减缓压力事件的不良影响, 增进快乐感和幸福感[2]。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来看, 学业失败、就业无望、情感受挫、生活贫困等与大学生自杀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校园社会支持系统。第一, 要围绕大学生常见的重大挫折, 为他们提供学业、就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支持。高校应该重点做好“五困生” (即思想产生困惑、学习遇到困难、心理存在困扰、经济面临困窘、就业陷入困境) 的工作, 要积极主动地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 为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 为就业困境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为生活困窘的大学生提供经济支持, 为思想困惑的大学生提供思想教育。这要求高校要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为目标, 建立大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就业指导中心、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与机构, 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助人和育人功能, 为大学生健康发展切实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 要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咨询服务网络, 让那些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可以方便及时地得到专业的心理援助。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 (心理咨询热线、咨询时间、地点等) 应该清楚地公布在大学生方便看到的地方;从心理咨询的服务时间上来讲, 应该涵盖白天与晚上, 工作日与节假日;从心理咨询的服务地点上来讲, 应该包括多校区、多区域, 以便大学生寻求帮助。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本着“发现危机 (危机的早期识别) —干预危机 (在危机发生时的恰当干预与辅导) —度过危机 (帮助危机对象安全的度过危机事件) —获得成长 (促进危机对象健康成长) ”的辅导思路, 转危险为成长机遇, 促进大学生快乐成长, 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Gilliland, B.E.&James R.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节约用水 预防“水危机” 篇2

水是哺育人类的乳汁。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繁衍;地球上因为有了水,才变得生机勃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人类对水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存在人为的浪费。另外还有人们对水资源的污染,使水资源不断枯竭,造成“水资源危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之一。

【碳排放测算】

节约水资源不仅是良好的习惯,也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为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就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过程,节水就能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计算,节约1吨水就等于减少0.19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做好节水工作,全国将减少上亿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节水小法宝】

1. 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助清除蔬菜上

的残存农药;

2. 洗碗最好先用纸把餐具上的油污擦去,用热水洗一遍,最后再用

冷水冲洗干净;

3. 洗澡时不要将喷头的水自始至终开着,最好全身先淋湿一下

再涂肥皂搓洗,最后冲洗干净;

4. 轻便的衣服建议手洗,洗衣水可以拖地、冲厕所;

用洗衣机洗少量衣服时,水位不要太高;

5. 不管在哪里,看到水龙头开着而旁边没人,应立

即将它关掉;路遇水管爆裂渗水的情况,要请大人给相

关部门打电话以便尽快修复。

★ 总之,任何时候都要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员工心理危机预防方法 篇3

怎样预防员工的心理危机对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其实很简单:熟知它、预防它、解决它。

心理危机概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天灾人祸、重大生活变故、精神压力、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 尤其是出现了仅靠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 致使当事人陷于焦虑、痛苦、绝望、不安等心理状态, 并常伴以各种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有的甚至还会出现自杀企图或反社会倾向。从性质上讲, 心理危机是个体体验到的一种突如其来的、不寻常的、罕见的危险状态。因此,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与控制, 它不仅影响心理健康, 还可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

心理危机引发事件

危机事件涵盖的范围很广, 工作和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只要对员工个人或集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都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诱因。随着工作时间所占比例日益增多, 员工在工作时间中遭遇危机事件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大。因此, 在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 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机制, 不仅当事人会出现焦虑、恐慌等心理, 且心理创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抹去, 无形中还会影响团队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 甚至损害公司的社会形象。

常见的危机事件

常见的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严重的工伤事故, 同事自杀事件, 客服前台员工在工作场所受到外界的严重精神伤害, 工作场所暴力事件, 患严重心理疾病的员工对同事的威胁 (如抑郁症员工、躁狂症员工、依赖性人格障碍等) , 组织重大变革 (如裁员、解聘、竞聘等) , 员工个人家庭变故 (如离异、亲人亡故、家庭暴力等) , 重大经济财产损失 (如股票投资大幅度亏损、火灾、被盗等) 。

员工心理危机的发现和鉴别

出现心理危机的员工通常会有以下4个方面的表现。

员工出现的反应

出现医学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 如:感觉失去控制, 无故流泪, 睡眠紊乱, 食欲突变, 无故恐慌;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记忆力减退;易紧张, 易受惊吓;胃功能无故紊乱;过量饮酒、服药。

与工作状态、环境关系发生的变化

害怕重返工作场所;担心工作环境的安全问题;不愿从事与发生过危机事件相关的工作活动或拒绝使用相关设备, 拒绝遵从相关制度和流程;对引发危机事件的工作场所中的信号产生恐慌;工作时间减少 (如病假, 休假, 无故矿工) ;工作时反应迟钝;对是否继续从事这项工作表示怀疑;工作业绩下降或客户关系恶化;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

与同事和管理者的关系发生的变化

感觉孤立无援;对同事的行为无故发怒;对同事个人和专业水平失去信心;不愿参加多人合作的工作活动。与管理者的冲突增加;感觉被抛弃;对公司政策产生敌对情绪;总想找到证据表明公司管理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当员工的表现与上述多项症状相吻合时, 建议同事或管理者可与当事人交流或联系其家人, 确定是否发生过相应的危机性事件。如果确定有, 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

心理危机干预, 指对可能造成员工心理危机的事件采取明确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避免这些事件对员工造成严重心理影响, 或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 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工作与生活。干预的最低目标应是保护当事员工, 预防各种意外, 因此常需要寻求多种社会支持。

危机干预的内容包括:自杀干预;悲伤辅导;创伤后应激干预;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其它危机事件, 如重大疾病、婚姻或情感破裂等引发的情绪困扰。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对于组织来说, 危机干预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

确保安全和防患未然确保危机事件当事人以及相关员工的安全, 帮助当事人解决危机。识别其他受到困扰的员工, 并转介他们接受适当的辅导及跟进服务, 以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力求稳定尽快稳定公司的情况, 使公司恢复正常运作。并确保发放给员工的消息准确、一致, 以免流言四散, 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

情绪支援和能力提升提供情绪支持, 帮助受困扰的员工重新适应生活。减低创伤影响, 帮助其恢复功能, 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 增强危机当事人的康复能力, 重新掌握应变能力。

心理危机干预环节

一般来说, 企业内部的员工危机干预可以分成预前处理、现场处理和预后处理3个环节。

预前处理预前处理是指提前进行危机干预培训、文字媒体宣传, 使员工和管理层都能把危机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来看待, 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体系, 使每一个员工都觉得生活在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里面, 增加员工的安全感, 让员工知道遇到困难会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的帮助, 这些信息都会慢慢植入人的潜意识里面, 大大增强员工危机防御能力。

研究证实, 对于诸如裁员、公司结构调整、重大岗位调整等事件, 引起员工心理危机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对于这些预期可能会造成员工心理危机的事件, 可事先拟定预防性干预措施, 对企业内的心理保健、党宣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应对技能的训练, 配备相关资源, 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例如, 公司要进行人事竞聘和淘汰, 我们可以预期到这会对所有参与竞聘的员工, 尤其是被淘汰的员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 这时就需要评估可能带来的风险, 制定预防性的具体干预方案, 并对那些需要与被淘汰员工谈话的管理者, 开展相关的谈话技术培训。

现场处理危机的现场处理, 最重要的是及时性。如果应激事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 压力、焦虑、恐惧等情绪就会在员工内心积压, 并最终转变成慢性心理疾病。所以, 现场处理, 除了立刻控制事件进展, 防止危机扩散, 更重要的是要立刻启动危机干预程序。一般此时需要一个“有力量的人物”在场, 比如企业的核心人物或者专业的心理专家, 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预后处理预后处理往往是最重要, 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对于目前的危机干预来说, 管理者往往容易产生一种错觉, 看到事情没有再进一步持续发展, 就认为危机已经过去。事实上, 很多危机事件对员工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危机发生后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来, 而是在一段时间 (比如2〜4周) 后才突然爆发, 若此时再进行干预已经有些晚了。相比较而言, 在危机后持续开展一些活动, 为员工提供诸如个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询等支持, 更能有效减少危机事件隐性的负面影响。

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保密事项

保密原则指对于工作人员在危机干预中了解到的有关员工个人的所有信息、隐私, 除非当事人允许, 不得泄露给与此事无关的领导、同事等任何第三方, 不得将员工的危机事件及相关信息用于日常闲聊, 更不得通过媒体泄露出来。在必须要汇报的情况下, 需要对员工可辨识的个人信息予以保密。保护员工的个人隐私, 是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

危机预防体系 篇4

关键词:危机管理;边疆危机;策略

一、边疆危机的潜在动因

就国内而言,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就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两少一宽”政策,这就造成了两个层面的不平等,一是国家层面中少数民族地区“松”汉族地区“紧”,二是少数民族地区中普通群众“松”分裂份子“紧”,这也就为民族分裂份子组织大规模暴乱提供了可能。此外,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份子鼓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政府与群众的矛盾,利用当前政府忙于处理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空隙,加紧民族分裂活动。

就国外而言,第一,自“911事件”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抬头,大多以中东及中亚地区为其活动的大本营;第二,受地缘政治影响,中亚地区历来为多股国际势力交锋的地区,地区之内充满了不稳定性;第三,为阻碍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方国家建立了从两个方向对中国的打压,一是东部利用中日关系和南海问题,二是西部利用新疆、西藏的民族问题;第四,西方国家不断对疆独、藏独分裂势力提供物质支持和新闻掩护,并利用所谓的“人权言论”反对中国政府对民族分裂势力的强硬打击。

综上原因,如果我国政府不能妥善处理当前发生的由民族分裂势力发动的恐怖暴乱,不能妥善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那么悲观而言,未来我国可能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在西方世界的干预下,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中央政府无暇无力西顾,宣布“新疆独立”、“西藏独立”,造成边疆危机。

二、边疆危机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首先,完善边疆地区特色的“一案三制”的危急管理体系。第一,建立边疆地区特色的危急预案。一方面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规模的袭击或者暴乱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并在公共场所(比如火车站)建立区域联防机制,使这些易遭受袭击的地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特殊时间节点制定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比如重大节假日、重大会议、重要人物访问时期就应该相应地提高预警级别,建立更广范围的应急办法。第二,建立边疆地区特色的危急管理体制。边疆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政府、公安、武警等力量的影响辐射面有限。因此,可以探索打破按照行政区划分配应急力量的传统,而依据地区重要程度、暴乱发生可能性等标准,重新划分危急管理区域,并相应地设置管理机构。另外,还应该在危急管理体制中融入多方参与,特别是结合边疆地区本地的民族、宗教力量,将这些势力吸收纳入危急管理体制中来。第三,建立边疆地区特色的危急管理法制。以国家层面的《国家安全法》和《反分裂国家法》为基准,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框架内,适度建立包括更为严厉的惩罚和更为全面的救济在内的地方法。其次,针对边疆民族问题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第一,在认识上,改变传统民族区分的观念。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之观察》中完整论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强调了这种统一性。费孝通先生也提出了“多元一体”的理论,强调各民族之间是一体之内的多元,而首先是一体的。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将汉族与其他民族对立起来的民族划分,以中华民族的观念来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第二,在理念上,由“维稳”向“维安”转变。这一治理理念的转变抓住了我国当前主要矛盾,一方面有利于分散内地地区治理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对危害公共安全的恐怖活动进行强力打击提供支撑。第三,在观念上,强调一种大安全观。“从战略的眼光和全局的高度强调综合安全与全方位应急处置、救援的结合,同时把安全和发展问题进行融合,长远地关注安全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各种因素,并试图将未来可能的危机形态纳入视野”。为了践行这种大安全观,在机构设置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国安会这一机构,从中央到地方设立相应的全局性管理机构,构建强大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第四,在对边政策上,以加强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同化为目标。一方面在经济领域,通过缓中有进的藏疆开放战略,吸引内地企业和个人前往投资,通过经济的融合实现民族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加强同质性教育,培养共同的生活习惯。总之,不是以汉族来吞并少数民族,而是以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来统一各民族。

参考文献: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 篇5

1 心理冲突与自我认知偏差

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学习环境的转变, 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发生转变。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 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人综合能力等方面。现实生活中,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 对这一客观事实如果认识不足, 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 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对他人的知觉,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失衡。[1]人不是天然就能获得心灵的成长的, 人既不是随着年岁增大而必然获得心智的成熟, 也不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完成人格的构建。[2]

而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 需要依赖周围的人提供对自身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评价而存在。所以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 重新确立目标, 让新的目标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发展中顾此失彼, 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出现消沉、苦闷、颓废、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大学生, 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放大了自身的弱势、忽略了自身的优势, 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和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玩乐和自我放纵中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情绪, 由此滋生自杀倾向等心理危机。

2 人际关系失衡

与中学生相比,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而深刻, 角色呈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 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 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 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 而大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 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一方面, 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的期望, 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 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 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 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 人际关系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甚至会进一步产生自杀心理危机。

3 应激性的生活事件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引发个体身心反应, 对身心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水平的一种方法, 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中, 父母离异、情感受挫、人际关系恶化、就业压力、生活陷入困境、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困扰, 等等, 会诱发或加剧一些心理适应能力脆弱的大学生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 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 如果他们连续发生, 就会对个体抵抗力累加, 因而也非常严重。对个体而言, 在应激性事件中获得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 这是人们应付心理压力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激事件应付机制, 个体的压力会持续存在, 一旦个体陷入社会心理支持资源丧失或没能发挥或支持失当, 面对压力的个体会变得脆弱无比和心理失衡, 继而形成一种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的消极生活态度, 最终导致自杀悲剧的发生。[3]

二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和关注的对象

自杀意念的形成要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过程, 除极少数的自杀者没有征兆 (如情绪性自杀) 外, 绝大多数自杀者从自杀意念的萌发到自杀行为的实施, 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自杀意念形成的最初阶段, 自杀者往往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情绪低落, 消极厌世, 想逃避现实, 萌发通过自杀的途径解脱的念头;在自杀意念矛盾冲突阶段, 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 自杀者往往焦虑不安, 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在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自杀者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 自身意志坚定, 情绪逐渐恢复, 表现出异常平静, 考虑自杀方式, 做自杀准备, 如选择自杀时间、地点、方式, 买礼物送给最好的朋友, 写遗书等。[4]

在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因其发生的瞬时性和不确定性, 预防的难度大;而在矛盾冲突阶段, 自杀者的内心冲突引起其行为的异常易为我们捕捉, 此阶段是我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 此阶段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其心理上的徘徊期, 及时介入给予适时的心理辅导乃至医学治疗, 将能有效地防范和干预自杀行为。

那么, 哪些大学生是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和关注的对象呢?一般而言, 下列几类学生都是重点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意念关注的对象:第一, 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第二,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 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第三, 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第四, 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第五, 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第六, 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七, 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八, 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第九, 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十, 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第十一, 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 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第十二, 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 其危险程度更大, 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三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

自杀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和迅速性, 其有效的干预途径是成功的关键。建立起有效、可靠的自杀危机干预途径是进行危机干预, 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有力保障。据此, 在大学校园内, 当发现有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 可以参考格林兰 (B.E.Oilliland) 和詹姆士 (R, K.James) 的危机干预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自杀心理危机干预。

1 确定问题

危机干预者可以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 以及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的同感、理解、真诚、接纳、尊重等技术。从自杀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的问题。同时, 既要注意自杀者的语言信息, 也要注意其非语言信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倾听, 迅速判断事件的危险程度, 迅速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

2 保证安全

危机干预者在检查评估、倾听和制订行动策略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安全问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 要将保证自杀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把自杀者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心理危险性降到最低。给自杀者以心理支持, 稳定自杀者情绪, 防止过激行为, 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提供适当医疗帮助, 有效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保护自杀者的生命安全。

3 给予支持

危机干预者通过语言、语调、躯体语言等方式与自杀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一方面可以转移自杀者的注意力, 使自杀者不专注于自杀行为本身, 从而为其他干预人员对自杀者进行安全救助提供时间。另一方面, 通过与自杀者的谈话沟通, 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为自杀者提供适当建议, 帮助其面对当前的问题和困境, 让自杀者知道危机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4 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危机干预者要尽可能地安慰、鼓励、说服自杀者, 帮助自杀者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危机状态, 让自杀者认识到还有许多途径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目前的困境。同时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应对危机的方法, 帮助自杀者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对方式, 以便使其尽快摆脱自杀的危机, 并做好今后的自我预防。

5 制订计划

危机干预者要与自杀者共同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自杀者情绪的失衡状态, 要帮助自杀者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 确定自杀者能够理解的、自愿的行动步骤。计划应该根据自杀者的应对能力, 着重于切实可行和系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为自杀者提供一个对所关心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应付机制, 减缓心理冲突, 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 提高自杀者的应对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并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 战胜危机。制订计划的关键在于让自杀者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 没有被剥夺权力, 保持自杀者的独立和自尊。[5]

6 得到承诺

危机干预者要给予自杀者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 改变认知, 减轻其应激与焦虑水平。帮助自杀者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 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自杀者自己的, 从现实的角度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有可能的话, 可以让自杀者复述所制定的计划, 并从自杀者那里得到会明确按照计划行事的保证。通过进一步沟通, 得到自杀者不再自杀的承诺, 对大多数企图自杀者应该以心理治疗为主, 而对一部分有抑郁症症状或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学生则必须采取精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尤其是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是自杀预防的重要环节。对有抑郁症的学生来说, 支持性心理治疗, 包括倾听、解释、劝慰、鼓励、建议等, 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抑郁情绪, 控制其他不良情绪的蔓延, 促进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回复, 使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如果因使用相应的抗抑郁精神药物而有明显心理异常的患者, 应根据需要考虑是否要住院或门诊给予药物治疗以及专门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肖水源, 杨洪, 董群惠.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 .

[2]王丽梅.关注心灵成长, 构建完善人格[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05) .

[3]李献云, 费立鹏, 牛雅娟.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在社区和大学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06) .

[4]王玲, 卞茜, 张维平.研究生新生自杀态度与影响因素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 2010 (02) .

中年女性潜在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心理门诊2007~2009年20例中年女性心理危机咨询记录,咨询次数最多的是8次最少的为2次。

1.2人口学特征

1.2.1年龄分布35~50岁,其中35~40岁的9例,40~45岁的6例,45~50的5例,婚姻:已婚12例,离婚6例,丧偶2例。

1.2.2职业无职业4例,在职7例,下岗9例。

1.2.3文化程度小学1例,初中3例,高3例,中专5例,大学8例。

1.2.4性格外向性格:2例,内向性格:13例,中间:性格5例。

1.2.5月经正常8例,月经不调6例,更年期6例。

1.2.6健康状况身体健康5例,亚健康8例,有躯体疾病的7例。

1.3心理危机主要精神症状统计

见表1。

2结果

2.1社会的因素

2.1.1婚姻感情受挫心理危机咨询的20例中年女性中,有6例是离婚女性,2例是丧偶的,婚姻感情受挫是引发中年女性心理危机的一个主要社会因素。

有些中年女性,事业上的成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女强人。可是由于她在家庭中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妻子,致使婚姻裂变。失去丈夫的痛苦使她落入悔恨自责的深渊,终日痛苦不堪。另外许多中年女性离异后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孩子小小年纪就十分叛逆让她感到失望,加上工作压力大,使她感觉了无生趣,产生自杀想法。

还有许多女性结婚以后主要精力就放到了丈夫和孩子身上,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减少,到了中年当丈夫的事业发展了,孩子也逐渐独立了,女人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2.1.2事业不顺临床资料显示,失业、下岗的女性比例较大,是引发心理危机的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

在市场竞争经济年代,失业、下岗给许多中年女性带来了困惑,无形之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生物因素

临床资料人口生物学特征显示:女性到了中年以后,进入了更年期或更年前期,生理上会出现一些变化,导致出现心烦意乱、导致心烦意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沮丧,整日处在紧张焦虑或怀疑之中,精神压抑等症状。

2.3心理因素

临床资料显示:个性特征和文化程度、躯体健康状况是引发中年女性心理危机的主要心理因素。

到中年由于生活各方面的压力较大,身体透支较大,难免会患上一些躯体疾病,或出于亚健康状态,文化程度高、性格内向的人愈加敏感多疑,出现了一些疑病症状,精神焦虑抑郁,甚至产生了轻生或自杀的想法。

3预防干预策略

3.1学会变换自己的角色 中年女性应该注意的是无论事业多有成就,社会地位多高,在不工作时或回到家中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回到家中一定要尽到妻子、母亲的义务,只有和谐美好的家庭气氛,才能使你感到身心愉悦,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3.2学会为自己卸包袱 面对失业、下岗、事业上的挫败,生活压力大,难免会带来消极的情绪,面对现实要学会为自己卸包袱,务必量力而行,要善于降低自己的要求,使自己重新回归社会,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3.3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和子女要多关心中年女性 家庭是治疗精神抑郁最重要的环节,对于身处重重压力的妻子、母亲,丈夫、子女应该理解体谅她们的难处,毕竟她们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她们的荣誉是家人的自豪,她们的苦闷也理所当然由家人分担。

3.4重视中年女性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正确面对自身生理机能改变,了解更年期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知识上、精神上、思想上有准备地去迎接这一自然的生理现象,保证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3.5加强锻炼身体,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多参加各类健身活动,预防治疗躯体疾病,减少病痛带来的痛苦,用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善待自己,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如碰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痛苦和烦恼倾吐出来,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要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4结论

认识中年女性心理危机是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生物和心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病因所致,针对多层次的原因,采用多层次的预防干预策略,充分重视心理干预,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有的放矢进行必要的心理支持,使之正确面对生活,树立信心,丰富生活内容,减少心理危机,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中年女性潜在的心里危机特点及原因。方法 采用医院心理门诊2007-2009年20例中年女性心理咨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中年女性的心理危机原因是多层次的,具有特殊性。结论 只有针对心理危机多层次的原因,采用多层次的预防干预措施,才能治疗缓解心里危机,提高中年女性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年女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篇7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大学生目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适应问题, 这在大学新生中表现突出, 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变化使学生感觉到苦闷;二是学业压力问题, 进入大学后教师的管理减少, 自己独立安排学习进度要求提高, 感到迷茫, 不良情绪随之而生, 长期下去便会产生某种心理危机;三是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由于人际关系不协调导致, 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 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困难, 从而产生困惑、紧张、压抑、孤独与不安全感。四是择业就业压力问题, 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 学生自身也出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矛盾等, 容易导致心理危机;五是性与恋爱方面的问题。大学生进入青年中期, 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乃至爱情, 而自身恋

爱观和性观念尚未足够成熟, 特别是恋爱失败对不少学生的心理打击非常大。

整体而言, 高校中心理危机高发人群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失恋后长期不能摆脱失落情绪的学生;长期患有严重的生理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有其自身特点, 具体表现为:一是时间性, 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 这是由于大学生各个成长阶段所形成的, 比如大一是环境适应问题, 大四则是择业就业问题。二是特殊群体性, 一些特殊群体容易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易发或高发人群, 诸如贫困生, 学困生, 恋爱中的学生等这些大学生群体。三是不确定性, 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情绪波动较大, 心理受挫能力较差, 在经历心理危机时更容易采取一些极端解决方式。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系统建构

(一) 开展危机预防性教育是根本, 也就是预防方案。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方案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成长和成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其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具体措施可以以课堂为教学平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以活动开展为载体, 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专题讲座、心理剧场等校园文化活动, 增强危机预防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另外, 还应注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及期望值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人们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时, 多是关注如何在大学校园内加强管理和引导, 而忽视了家庭、社会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因此, 研究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 形成危机预防教育的合力非常重要。

(二) 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方案是关键, 也就是预警方案。

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档案是关于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记录, 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一方面, 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材料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界定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 评估心理问题的等级, 预测心理问题的发展走势, 并根据心理问题的等级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另一方面, 对于个别心理问题程度处于中度以上的学生, 要给予积极关注。一是提供心理辅导, 对于不愿意参加个别辅导的学生, 可以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 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骨干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供解决策略, 最后由心理专家在团体辅导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听取相关讲座, 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三是做好预防和转介工作。任何极端心理问题行为的发生都会在学生宿舍中表现出一定的症状, 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 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 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经过专业心理辅导后成效仍不明显的学生, 应当通知其家长并将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同时, 整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要详细登记在心理健康档案中, 以便为后续的引导工作提供依据。

2.完善监控体系。一方面是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咨询记录, 另一方面是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层层递进的监控, 及时上报处理, 最后是要建立危机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统, 包括同学、家人、老师、朋友等等, 能够在危机当事人处于困境时, 帮助他稳定情绪, 更好地处理危机, 为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提供有利保障。

3.建立校园反馈系统。危机预警的校园反馈系统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相辅相成, 管理内容包括危机教育、危机预警等, 通过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 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以及骨干队伍的教育, 使得在基层能够有一群“阳光同伴”, 能够有效建立危机学生和老师以及学校的桥梁, 及时把握心理危机学生的动态, 使得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切实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三) 健全危机后干预机制是重要保障, 也就是干预方案。

危机后的干预机制具体在高校就是建立一个三级互动的组织模式, 也就是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员———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班级心理委员是是一种朋辈心理辅导, 同龄人之间更加容易建立一种信任关系, 也能够更好地在第一时间发现心理危机, 实现学生“自助”成长, 在问题不能解决或者严重的情况下, 这群学生辅导员也能够迅速将问题上报, 有利于危机的解决。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也有天然优势, 和学生在年龄、价值观、情感体验、生活方式以及人生经验等方面相同或相似, 因此相互间容易沟通交流。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近距离接触, 能较直接地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等问题, 及时发现心理危机事件, 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快速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传递信息, 使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得到及时救助, 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基层防线。

(四) 重视利用家庭资源。

建立家校联动的心理干预模式, 在入校之初建立学生的家庭档案, 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家庭, 比如单亲、重组、贫困家庭纳入预警范围, 院系和家庭也应该经常保持联系, 加强沟通, 了解学生动态, 对于发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 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 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

摘要: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对大学生成才和高校安全稳定都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力图构建一个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防与干预研究的方案和体系, 从开展心理危机预防性教育、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方案以及健全危机后干预机制三方面进行阐述, 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 力求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更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问题,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1].杜彦杰.刘刚.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建构[J].河北大学学报, 2009

[2].林洁.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整合模式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昌兵.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依据[J].培训讲堂, 2010

金融危机下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 篇8

一、危机消减系统———减少危机滋长的土壤, 化危机于无形

危机消减策略贯穿于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 对任何有效的危机管理而言, 危机消减管理是其核心, 通过降低风险, 减少时间浪费, 改善资源管理等危机消减措施, 可以大大消减危机的发生及其冲击力。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危机消减能力:

1. 做好风险评估, 消除危机根源。

要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 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中国企业历来对风险评估不太重视, 因为风险评估既费时又费力。然而, 忽视风险评估, 往往会使企业对自身存在的危机隐患毫无察觉, 一旦危机爆发, 损失的往往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风险评估费用。通过风险评估, 就能使企业了解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危机的因素, 这其实就能解决中国企业管理者危机识别能力不足的缺陷。管理者一旦识别出危机可能出现的根源, 就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 把危机扼杀于摇篮之中, 从而使企业避免陷入危机的漩涡。

2. 积极管理风险, 莫让风险成危机。

通过风险评估, 找到企业的风险所在后, 管理者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企业可以运用排除、消减、转移等方法积极主动地管理风险。风险的消减和排除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实现: (1) 远离———使风险源远离工作环境或使工作环境远离风险源; (2) 改善———通过更坚固、更安全的设计和构造原料来改善工作环境; (3) 相容———使设计和构造原料符合工作环境的要求, 从而减少风险。

3. 提高企业素质, 减少危机发生。

提高企业素质, 关键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员工的素质。通过领导者素质的提高, 可以加强企业对危机的预见和掌控能力;对员工进行危机预防教育以及团体合作训练, 提高员工的警觉和反应能力, 使企业在突然爆发危机时能进行快速的组织协调, 迅速应对危机。

二、危机预防系统———危机防范胜于危机处理

“隐患险于明火, 预防胜于救灾”, 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 防范危机胜于处理危机, 危机防范是成本最为低廉的危机管理方式。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防范措施, 而下面四条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预防危机的能力:

1. 中国企业要组建自己的危机管理团队。

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应该包括决策层负责人以及企业各部门 (如公关部、人事部、保卫部、财务部、技术部等) 的主管或优秀人才, 还可外聘公关专家, 组成一个智囊团。这些人才在企业常态时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 还起着防范和预警企业危机的作用, 当企业一旦出现危机他们就应该在高级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协调下快速起到处理危机的作用。当企业出现危机时, 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快速直接调用相关专业人员的权利和能力。危机出现时, 能否快速组建成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平时的人才资源储备情况。

2.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最好的危机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警, 避免危机的发生。危机管理关注的不仅是危机爆发后的各种危害, 还包括爆发前的征兆。危机的爆发对企业的损害是十分巨大的, 而且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 企业必须建立起健全的危机预警系统。通过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中国企业可以及时识别、评价企业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外界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及早进行必要的防范, 努力确保企业的薄弱环节不至于转变为危机, 不会扩大到影响企业经营的地步, 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然后及时、明确地做出决策, 对危机进行处理。

3. 企业危机管理应变计划必不可少。

虽然说预先识别出危机并将危机“扼杀”于无形是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 但是, 任何一个企业即便防范措施做的再好, 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保证危机绝对不会发生。因而企业应该“未雨绸缪”, 超前决策、精心策划出全面的危机管理计划, 以便一旦危机真的来临时能够从容面对, 不至于措手不及地去打无准备之仗。危机管理计划对企业应对危机是十分重要的, 危机管理计划能够在危机爆发时, 减轻决策的压力, 使企业迅速采取行动处理危机, 对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4. 进行危机管理的模拟演练, 使中国企业临危而不乱。

训练和演习也是增强中国企业危机预备力的重要方式, 企业通过组织训练和演习, 可以使每个员工熟悉自己在危机中的任务和位置, 提高组织的团队能力, 使任务的执行更为务实和实战, 当危机真正发生时, 有利于管理人员节余大量的时间。模拟训练应包括心理训练、危机处理知识培训和危机处理基本功的演练等内容。定期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快速反应能力, 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还可以检测已拟定的危机应变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总之, 训练和演习可以提高组织成员对危机的熟悉度和提高危机的处理能力, 使中国企业的危机管理预备力得以提升。

三、危机应对系统———临危不乱, 有条不紊地化解危机

一旦危机发生, 第一时间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危机对企业造成危害的大小, 以及企业能否转危为安, 都取决于危机反应的有效程度。要使企业能顺利地化解危机, 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掌握危机处理的一般步骤, 并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当时的环境, 做出合适的反应策略。

1. 加强分析, 尽快确认危机。

包括正确将危机归类和收集与危机相关信息, 以确认危机程度。企业在危机归类时往往只注意技术层面, 而忽视对一些利益相关者 (客户、投资者、供应商、企业成员、公众等) 的影响, 而往往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利益相关者的感觉。在危机程度的确认方面应该通过利益相关者影响分析 (Stakeholder impac analysis-SIA) 收集各方面的资料。

2. 采取行动, 立即隔离危机。

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危机首先在某个局部地区发生, 但企业是个整体, 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局部危机很可能会迅速蔓延, 使整个企业陷入危机, 所以通过将危机隔离, 可以将危机的影响缩减至最小范围。

3. 有条不紊, 迅速化解危机。

危机产生后, 企业要迅速做出反应, 制定处理步骤, 企业在处理危机的时候, 可以运用沟通管理、媒体管理、企业形象管理等手段, 尽快消除危机, 降低危机的影响。在处理危机时, 特别要注意一些要点: (1) 由公司高层统筹对外沟通, 必须持开放态度、及时回应并让外界容易接触; (2) 把外界的看法看得与事实同样重要; (3) 在最初几小时, 迅速和果断地行动; (4) 考虑可能的“最坏情况”; (5) 任命一支高层工作小组作出和执行决定; (6) 考虑所有受众; (7) 除了传媒, 还要利用不同沟通渠道和工具。

4. 痛定思痛, 事后总结危机。

危机过后, 组织应当对危机事件以及危机处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对危机时间生成原因的全面认识, 对自己在危机中的行动进行评价, 分析各种对策、措施的效果, 就危机事件提出应吸取的教训;提出今后的防范措施和管理办法、思路等。

总之, 危机产生后, 企业要迅速做出反应, 制定处理步骤, 在处理危机的时候, 可以运用沟通管理、媒体管理、企业形象管理等手段, 尽快消除危机, 降低危机的影响。

四、危机恢复系统———迅速进行恢复, 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1. 制定计划, 逐步完成恢复工作。

危机一旦被控制住后, 管理者就需要着手于组织的恢复工作, 尽力将组织的财产、设备、工作流程和组织中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国企业在经历危机后, 往往只是通过单一的广告宣传来恢复企业形象, 其实这只是恢复工作的一个部分而已, 要使企业迅速走出危机的阴影, 就要集中企业剩下的资源, 有步骤、有计划的完成恢复工作: (1) 对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进行调整, 使其转变为危机恢复小组, 其主要职能是进行危机恢复决策。小组成员包括企业负责正常运作的领导、各部门主管、必要的技术人员和部分危机处理人员。 (2) 对危机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和归纳, 为危机恢复提供决策依据。 (3) 根据对危机损失的全面认识, 进行危机恢复决策, 确定危机恢复的目的、危机恢复对象 (包括所有潜在对象) 及其重要性排序。 (4) 制定危机恢复计划。该计划以在日常危机管理中制定的危机应对计划 (“危机恢复”部分) 为参考, 结合危机损失的实际进行补充修订而成。计划内容包括:危机恢复对象及其重要性排序, 各种危机恢复对象的财务预算、资源分配和人员配置, 危机恢复中的权责划分、协调沟通、激励和保密措施等。 (5) 在危机恢复计划指导下, 由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各级组织全面展开危机恢复行动。

2. 把握危机带来的机会。

危机在给企业带来危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危机恢复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要抓住危机带来的机会, 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比如: (1) 可以借机缩减臃肿的管理层, 裁减冗员, 调整组织机构, 实现企业的变革, 其阻力和成本会比正常状态下小得多; (2) 在危机中, 企业内部一般都会一致向外处理危机, 员工的团结会空前高涨, 这就为企业解决一些重大和困难的问题创造了机会; (3) 在企业经历过危机后, 管理者们会进行自我反省, 深刻思考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从沉重的危机代价中获得许多有益的教训和启示, 把坏事变成好事; (4) 危机的妥善处理将充分体现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实力, 危机中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良好表现, 更是企业形象的有力展示, 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大大提升, 由此而带来的无形资产的增值有时甚至远远超过危机造成的损失; (5) 要在稳定时期调整行业内的次序是非常困难的, 原先处于劣势的企业一旦抓住大范围行业危机带来的生产要素和市场重组的机会, 常能因祸得福, 获得意外的发展或为新的崛起创造条件。

危机既可给企业带来损失, 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启示和机遇。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往往是深刻的, 而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也往往是非常宝贵的。危机过后, 企业如果能够吸取经验和教训, 从危机中发现自身弊端、看到自身应该改进的地方, 采取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扫除障碍, 那么, 危机就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转机。

高校留级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篇9

【关键词】留级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一、高校留级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部分留级生留级的苗头出现在大二的上学期,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新环境、以及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一部分无法适应大学学习模式的学生逐渐被时间筛选出来,他们在自身的性格、学习的动机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造成这些学生留级的主要成因既包括个体原因,还包括环境原因和体制原因。

(一)留级生个体特征

通过与部分留级生的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一部分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缺乏学习动机,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哪里,没有对自身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形成可预见和可实施的规划,导致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无法找到在大学自主积极学习的源动力。除此以外,也有部分学生在择校的时候没有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排斥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在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时,自我的调适能力比较差,无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面对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留级生环境成因

造成学生留级除了个体原因之外,也有来自各方面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体现在学习环境的变更上,也体现在管理模式的变更上。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相对来说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早晚自习的学习也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因此有很多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无法保证学习的时间和质量。中学的管理模式也是班级式的集中制管理模式,大学虽然也设置了班级,但是班级的管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集中,既没有固定的教师,也没有固定的班级活动,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来说,这些变化都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城乡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的改变等都会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专心学习,影响专业的完成。

(三)留级生体制成因

学生留级,有一部分还产生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学籍管理体制。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学分制,只要修满一定学分,就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如果某个学科不及格,可以先后通过补考、重修甚至清考的形式来修满学分,尤其是清考这种体制,允许学生在大四毕业前一次性修满多个学分或多门课程,导致很多低年级学生放松专业学习,期待在毕业前努力修满学分。然而在这种体制背后,往往导致一部分学生多门课程不及格,在还没有进入大四这一学年的时候,就因为缺失学分过多,转为留级生的行列,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二、高校留级生衍生出来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接到学校教务处正式下发的留级处分文件之后,就演变为留级生的身份。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以留级生的身份从熟悉的班级进入到新的班级,是人生中比较大的一个冲击,很多留级生无法接受自己留级的事实,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而言,同学都将顺利毕业,自己却要转入大三年纪,更是无法承受,有的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甚至会作出过激的行为来对抗学校的处分决定,从而演化为悲惨的校园时间。综其来看,留级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状况。

(一)自我否定

留级生本身是受到了学校处分决定的一个群体,他们以留级生的身份进入到低年级,面对低年级的同学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有的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再适合大学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无法树立学习信心,导致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由此缺失更多的学分。

(二)自我放弃

有的留级生由于欠缺的学分太多,一时间无法树立坚定的信念来弥补自己所缺失的学分,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对自己的学业抱有放弃的心态,不再认真学习补齐学分,对自己采取放弃的心态。

(三)自我孤立

对于留级生来说,要融入到低年纪的班级中去,是一件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他们觉得以留级生的身份融入班级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有的留级生甚至觉得班级的同学总是瞧不起自己,所以不再参加新班级的任何活动,甚至不再按时上课,成天把自己孤立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挣脱出来,有的甚至从此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面临再一次留级甚至退学的结局。

(四)自怨自艾

还有一部分留级生,他们不从自身出发,成天怨天载道,抱怨学校的制度、教师的水平,以及新的班级,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无法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从而整天除了抱怨,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作出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学习缺乏明显的动力,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三、留级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一)留级生心理问题预防

1.采用SCL(Self-reporting Inventory)90测试。心理问题的诊断是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一个重要前提,定期对留级生采取心理问题诊断,有利于有效预防心理危机。SCL90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健康测量表之一,可以从十个方面来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采用SCL90测试能够有效的被测对象的以下精神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对留级生进行SCL90测试,能够有效判断出留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能有效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2.开展班级心理排查。对于心理问题不是很突出的留级生,定期在各个班级开展心理排查工作是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措施,对于有留级生的班级,应该作为心理排查的重点班级之一,以便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及早判断出心理该班级的留级生是否产生了心理问题。

3.家校共管是预防留级生心理危机的心灵密码。学校通过开展留级生家长座谈会、电话联系家长、家访等多种家校联系的方式,与留级生家长共同交流留级生的教育问题,沟通留级生在校的各种信息,引导家长更多的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与家长一起共同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及时疏导他们的思想障碍,可以有效减少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4.加强留级生制度管理。预防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留级生的管理。单纯的依靠班级对留级生进行管理,还不足以督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管理,比如学院指定专门的辅导员针对本院的留级生成立一个留级生班级,对留级生进行管理,也可以根据学生挂科的专业来指定专业教研室的老师加强对留级生学习的监督,从思想和专业学习方面同时关注留级生,既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归属感,又可以很好的通过合理的管理模式规避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留级生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多层级的留级生心理危机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班级-学院-学校的心理危机信息机制,通过班级同学、宿舍室友、学生会干部、班主任多方途径,及时收集留级生的心理危机信息,有利于对留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

2.加强留级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加强留级生心理危机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提升危机干预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水平与应对技巧,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有效终止留级生陡然出现的心理问题。

3.及时准确干预留级生心理危机。留级生爆发心理危机时,要立刻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应急预案,及时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学校要迅速的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心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以确保个人和他人的安全。处理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经常将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我们要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改变他们面对压力和困难的行为方式。

四、结束语

高校留级生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疏解,就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本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对班级留级生进行管理,能有效预防留级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留级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干预,保障这一群体能够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肖静,唐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J].读书文摘,2016,4.

[2]赵霞.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浅析[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3.

[3]陈春娣.基于学生心理特点看医学院校留级生问题[J].时代教育.2015,13.

危机预防体系 篇10

一、厌学问题

中职生,普遍没有很大的学习动力,他们不用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还是因为成绩差而被父母逼着入学的,报着混日子的心态在学校浪费青春,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很普遍。这种种的行为,归根到底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造成的。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下,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就自暴自弃,把自己当做了社会的“弃儿”。针对这种行为危机,我们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一般来说,自我认识与实际情况越接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保持心理健康;相反,自我认识与实际情况差距越大,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弱,也就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让学生懂得中职生和大学生一样,在社会中承担着自己重要的角色,一样能为社会贡献力量,国家和社会离不开他们。

二、早恋问题

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对异性的言行举止变得很敏感,就会出现早恋问题。普通高中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和家长监督的原因,可能无暇顾及这方面的问题,但是中职生,特别是住宿制的学校,学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移情于两性交往,从同龄人中寻找关怀,将精力放在早恋上。这时候,老师要代替家长的角色,帮助被早恋问题困扰的中职生走出误区,告诉他们真正的恋爱,目的是两性结合的成婚,这是需要经济上的独立、生活上自立而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的,而现在产生的感情问题只是处于青春期青少年对异性有强烈好奇心产生的“好感”,是很正常的,鼓励他们和异性朋友正常交往,在交往中做到,尊重对方人格,真诚交往、相互学习。

三、情绪波动大,易冲动

青少年情绪波动大,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学习、交友、生活等方面遇到一些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失望和沮丧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做出鲁莽之事。一些男生,有时候就因为同学间擦肩而过的小碰撞,演变为拳脚相加的斗殴,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部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交往也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纷至沓来,他们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了。但是他们的大脑的神经机制并没有发育健全,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因此面对各种压力和刺激,便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青少年又不像成年人那样善于控制或掩饰自己,常常喜怒皆形于色,便显得情绪忽高忽低,特别不稳定了。面对中职生的这种行为危机,我们要帮助他们努力克服消极情绪。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懂得任何事都不可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顺利进行。当一群人中,只有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不同时,不要再继续死钻牛角尖,换个角度看看,是不是自己错了。其次,纠正自我评价的偏差,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消极情绪,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

四、自闭,心灵空虚

这是一种觉得生活无聊、孤单寂寞的心态,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提不起精神,整天无所事事。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既希望保持自我个性,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在这两种交叉的心理下,就很可能形成闭锁心理,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引起注意的东西。处理这种行为危机的时候,我们要主动与他们沟通,做他们“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们坦然地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

五、抗挫折能力差

这个时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来自家庭施爱方式的错位,娇宠过度、花钱无度、爱慕虚荣等让青春期的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很差,遇事“输不起”,心理极端脆弱。一点点的小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挫折锻炼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挫折锻炼是利用各种挫折情景,有目的地进行锻炼,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挫折的心理体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挫折,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挫折情景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中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避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面对中职学生的行为危机,我们要坦然面对,正确对待,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并接纳自己,正视挫折,战胜困难,还要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处理性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不良行为,做一名积极向上的中职生。

摘要: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普通高中生,因为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学生会有松懈感,而他们的年龄普遍处于未成年,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较差,常常表现为不顺从和叛逆,对家长和老师有疏离感,出现行为危机。针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不能照搬普通中学和大学,要针对他们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找出正确的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中职生,行为危机,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套筒冠修复下一篇:线缆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