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调查法

2024-06-26

文献调查法(精选九篇)

文献调查法 篇1

安全标志是由安全色、图形符号和几何形状 (边框) 或文字构成的, 用以表达特定安全信息的图形标志[1], 是一种国际通用的信息表达模式[2]。其设计本意是通过向人们警示或传达工作场所或周围环境的危险状况, 指导人们采取安全而合理的行为规避风险, 是安全防范的重要手段[3]。目前公共场所及生产现场设置安全标志已成为最普遍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之一, 但是因为安全标志本身的特点和局限, 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设置后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却很难衡量, 目前缺乏相应的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 运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新版平台 (CNKI) 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 分析目前各领域对安全标志的研究情况, 以及对安全标志作用的认识和研究状况。

1 安全标志预防事故的作用原理

为了预防和减少事故, 存在危险的场所必须设置安全标志。安全标志是一种安全管理的策略, 与其他类型的安全管理方法 (如安全装置) 不同, 安全标志在于提醒人们潜在的威胁, 只起到警示危险、提醒注意与指导行为的作用。安全标志的效果, 不但依赖于其自身的性质, 更依赖于人是否对安全标志的指示有遵从意愿并做出遵从行为;在实际中, 安全标志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取决于它是否使人们避免了不安全的动作和行为、并引导人们做出了安全的动作和行为[4]。

绝大多数事故都与人的不安全动作和行为相关, 安全标志通过避免人的不安全动作和行为, 最终作用体现为预防和减少事故。按照事故致因的相关理论[5], 安全标志预防和减少事故的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

2 安全标志及其作用研究的文献分析

基于对中国知网新版平台 (CNKI) 数据库的检索, 主要通过高级检索中的篇名、主题和关键词及其组合进行检索。下文将针对具体检索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分析。

2.1 篇名“安全标志”检索结果及其分析

中国知网数据库高级检索方式, 输入篇名“安全标志”进行检索, 共计476条记录。

文献来源数据库、来源期刊及主要研究机构数量情况如表1所示。因为, 文献来源和研究机构比较分散、数量较多, 对于表1中数据, 文献来源方面选取了文献数量4篇及以上的期刊来源, 研究机构方面选取了文献数量在2篇及以上的机构。

对于来源期刊, 文献数量最多的是《煤炭科学技术》和《煤矿安全》, 但其中大多数文献是国家相关机构的通知和安全标志相关标准, 并不是研究性论文;像《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这类学术性较强的期刊, 文献数量偏少。

对于研究机构, 文献数量最多的为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 (共有9篇) , 其次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4篇) 和浙江大学 (4篇) 。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文献主要政策性研究, 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和综述为主;来自浙江大学的4篇文献以学位论文为主, 有较高学术深度, 但文献都来自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对企业安全标志的实际作用关注较少。一般说来, 高校的文献会有一定学术深度, 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

通过表1的数据可见, 高校的相关研究并不多, 除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有4篇文献, 还有安徽工程大学的3篇文献, 但研究集中于安全标志有效性及相关因素。另外, 还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1篇, 会议论文1篇) , 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东北农业大学各1篇期刊或会议论文, 这些文献各自从不同角度对安全标志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 虽然有一定实验和相应数据, 但缺乏来自企业和现场的试验或调查以及相关数据。

文献主要学科、研究层次及发表年度情况分布如表2所示。

通过表2中数据不难发现, 文献的学科属性是以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和矿业工程为主, 两者篇数之和占总篇数的55%, 但对这些文献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 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文献是关于管理暂行办法、新产品启用等通知以及安全标志相关标准的说明等。这种情况跟研究层次以社科的行业指导类型为主相一致。通过对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 文献数量虽然不少, 但学术研究较少, 应用性研究更少。

相关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一向是科研的热点和前沿, 基金支持论文一般也会具有较高的学术深度和价值。

在篇名“安全标志”的所有文献中, 有基金支持的仅有5篇, 其中3篇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 2篇为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5篇文献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3篇文献分别来自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均来自政策机构或政府直属研究机构, 内容基本集中于制度和体系层面, 而且没有量化分析、没有数据, 被引次数并不多;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2篇文献均来自安徽工程大学, 虽然以调查和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 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可知, 其调研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而不是企业从业人员, 对现场的借鉴意义较为有限。

通过基金支持文献的分析, 主要表现为文献数量少、被引次数少, 研究量化程度不高、现场应用性不强等诸多方面。

2.2 标志作用相关文献的检索结果及其分析

篇名=“标志+作用”检索的结果基本不符合本文要研究的安全标志的范畴, 因此, 本节的检索词以标识为主, 具体检索方式有以下2种:检索式A:篇名=标识+作用;检索式B:主题=标识and主题=作用and关键词=安全。

2.2.1 检索式A的检索结果及其分析

检索式A共得到73个检索结果, 剔除与本文研究内容明显不相关的17条记录, 共计56个结果, 文献应用领域及比例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与篇名“安全标识”的检索结果类似, 文献的应用领域比例最大的为产品安全和临床医学, 企业生产领域的文献所占比例仅为8.93%。

2.2.2 检索式B的检索结果及其分析

检索式B检索结果共得到13条记录, 其中4篇为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9篇为期刊论文。这些文献的应用领域如下:公共场所安全1篇, 产品安全2篇, 医学/护理相关4篇, 信息安全3篇, 农业2篇, 法律1篇。

3 检索结果讨论

首先, 在文献的数量方面, 以安全标志及其作用为主题的相关文献较少, 其中国家标准和政策通知占很大比例, 学术研究文献则少之又少, 而且缺乏与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其次, 相关研究机构方面, 文献数量最多的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 文献以政策性内容为主, 来自不同行业企业的文献数量很少, 并且机构分散, 内容也不深入;第三, 在文献主要学科和研究层次方面, 虽然学科是以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和矿业工程为主, 但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文献是关于政策通知和标准, 而研究层次以社科的行业指导类型为主, 正说明了这一点, 学术研究类文献偏少。

在研究量化程度及应用性方面, 定性研究为主、缺乏依托大量统计数据的量化研究, 也较少有社会调查以及针对企业或现场的应用性研究。关于安全标志作用的文献研究数量更少, 应用领域主要集中于医疗/护理方面, 学术领域和企业层面对此的关注都很少。

4 结论

主要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综合调研, 并结合其他数据库的相关文献, 运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调查, 分析各领域对安全标志及其作用的研究情况, 得到结论为: (1) 安全标志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安全管理策略, 在预防和减少事故方面有积极作用, 但由于是通过间接过程发挥作用, 其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这给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2) 目前安全标志领域的研究较不成熟, 并未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表现为文献数量少、被引次数少、定量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少, 有基金支持的文献非常少, 研究机构、来源期刊偏少等诸多方面。

当前, 安全标志的应用越来越广, 越来越多的安全标志配备在各种公共场所及生产现场, 设置安全标志已成为安全生产管理方式之一, 这体现出人们对安全标志重要作用的预期越来越高。但鉴于作用的显现需要较长的周期, 并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 实际应用中其效果如何, 需要政策机构、学术领域和企业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关基金资助方面也可以适当进行政策倾斜, 以鼓励各层面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 才能使安全标志更好地为预防和减少事故服务, 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在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场所设置安全标志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也是目前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安全标志在现场已得到较普遍的应用, 关于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效果的研究情况如何, 是否与现场应用的需求相适宜, 运用文献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中安全标志及其作用领域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 分析目前各领域对安全标志的研究情况, 以及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状况。结合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 通过安全标志预防事故的作用原理, 分析探讨了研究现状与安全现状的适宜程度, 以期为安全标志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安全标志,作用,文献检索,文献调查法

参考文献

[1]GB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S].

[2]李树贤, 马春华.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G].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3]胡祎程, 周晓宏, 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8) :37-42.

[4]金晶.安全标志信号词风险信息处理实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1.

文献调查法 篇2

讲课稿

本章说明文献及文献调查法的概念和特点,详细介绍一些主要的文献调查方法,如文献的检索和摘录等,以及独特的文献分析方法,如内容分析法、第二手资料分析法以及现存统计资料的分析方法等,并且对文献调查法做出简要的评价。

一、文献法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步骤

所谓文献最早是指历史典籍,后来又泛指社会中记载信息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和内容,人们把利用各类物质载体所记录并用以交流传播的一切文字、图表、数字、符号、音频、视频等知识信息资料统称为文献。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它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搜集资料的方法。任何社会调查研究前期的课题的选择、确定和探索性研究以及方案设计,都必须先从文献调查入手,以使调查目的更为明确和有意义,使调查内容更为系统、全面和新颖。即使进入了具体调查阶段,也往往仍然需要进行文献调查。利用它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收集到或者没必要用其他方法收集的资料。在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以及在调查后期对收集的资料做整理、分析和传写调查报告时,也常常需要利用文献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另外,有些社会调查研究由于人、财、物或某些客观条件所限,而只能以文献法作为基本的收集资料手段。总之,文献法对于所有的社会调查研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文献法并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它还是一种独特的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这是它与其他调查方法之间最显著的区别。诸如问卷法、测量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主要功能就是搜集资料,对它们搜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则是用一些通用的专门方法来完成的。文献法却不然,它可以独立完成某些课题从搜集资料到分析研究的全过程。那些旨在再现或分析历史现象的课题,如分析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等,或者是研究不可能重演的现实社会的某些事件,如战争、犯罪等,以及时间跨度大的纵贯性课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的变迁等,就是也只能是主要依靠文献法来完成的。

文献法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手工操作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和设备来处理、贮存和利用文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调查的效率。

二、文献法的步骤

文献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文献搜集、摘录信息、文献分析三个环节。在文献法独立或主要担纲的调查研究中,这些环节缺一不可;而在其他调查方法为主的调查研究中,文献法一般特指前两个环节,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和其他调查后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并进行的。

所谓文献搜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搜集是指将文献按照一定方式集中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按照文献用户需求查找出有关文献或文献中包含的信息内容的过程,它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文献的检索两个过程。狭义的文献搜集则专指后者。社会调查研究中文献法所使用的是狭义的文献搜集概念。

所谓摘录信息是指从检索出的文献中摘取并记录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的过程。

所谓文献分析是指对文献中的某些特定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来了解其中所反映的外在内容及其本质、规律,以及文献作者和有关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并进而达到说明调查研究课题的目的。

文献法的这三个步骤既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交叉运用,究竟如何,要视调查者的习惯与方便而定。

(一)文献的搜集

文献法的实施是从文献搜集开始的。只有广泛搜集文献,对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文献法的顺利进行。在文献搜集中,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要求,掌握一定方法。

1.文献检索

在搜集文献的实际过程中,首先应当知道在哪里才能找到所需的文献,或者说,如何才能发现这些文献的具体存在位置,否则所谓搜集文献就只是一句空话。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检索文献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文献分为未公开发表和公开发表两大类进行检索。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有个人写的日记、信件、自传、回忆录等文献,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内部文件、规章制度、统计报表、总结报告,宗族的族规、家谱,宗教组织的教义、教规等。这部分文献相对数量较少,查找的办法也比较单一,我们只能根据已知的线索或主观判断按图索骥,向个人咨询或到有关单位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所有的各种类型的正式出版物和仅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献,是文献的主体,数量十分巨大,我们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情报资料和网络资源,到专门的图书情报机构(图书馆、情报所等)或互联网去查找,其检索方法也相对复杂,往往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的文献检索工具。我们需要着重掌握的也就是检索这部分文献的方法。

(1)人工文献检索

迄今为止,人工文献检索仍然是查找公开发表的文献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借助两类工具,即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编制的目录。

有关机构编制出版的文献检索工具。按其著录形式可分为目录、索引、文摘和全文等几种形式。

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是图书馆)编制的目录是更为常用的检索工具。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目录。目录的种类很多,目前我国图书馆仍普遍采用卡片式目录,大致有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和主题目录四种。

(2)计算机文献检索

计算机用于信息检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人们主要利用单台计算机输入输出装置进行过期文献的追溯检索和新文献的主题检索,提供脱机检索服务。70年代初,计算机检索进入联机检索阶段,单台贮存信息的主机可通过通信线路联接多个检索终端,利用分时技术,多个用户可以同时与主机“对话”,即检索文献。目前,我国多数图书情报机构建立的可在计算机上阅读的机读检索工具(磁带式目录)即属此类。进入80年代以后,计算机信息检索进入信息一计算机一卫星通信三位一体的新阶段,即国际联机信息检索阶段,使信息、文献不受地区、国家限制而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用光盘制成的数据库取代了一部分联机检索的市场。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检索已逐渐发展成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检索系统。互联网上提供联机信息检索服务的数据库现在已从文献型逐步过渡到数值型和事实型数据库,而且全文型数据库也开始不断增加;数据库内容的存贮形式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从单纯的字符模式过渡到图文并茂的图形方式,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提供大量实时的声音和动画的文献存贮模式。目前,计算机文献检索更重要的就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文献检索。

在互联网上查找文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登录专门网站检索。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图书情报机构、政府部门、学校、科研机构、大众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网站,其中建有各种数据库。只要按照其网址上网登录,即可从容查找有关信息。即使不知道其网址,但只要按其中文或外文名称登录,一般也可以达到目的。二是利用大型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例如著名的“google”和“百度” 网站,人们就常用其搜索引擎检索文献,具体操作办法主要是主题概念(文献名称或主题词)检索。计算机文献查找法使用起来非常便捷,而且可以找到大量并未公开出版、只在网上公开发表的个人文献、官方文献和机构文献。但是目前许多网络资源尚在建设过程之中,文献还不系统、完全,例如北京图书馆所建网上图书馆,储存图书量不到全部馆藏图书的10%;许多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未把全部文献在网上发表,所以这种方法虽然很重要,却还不能取代其他文献检索方法。这一点是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

在上述主要文献检索方法之外,还有一种简便的参考文献查找法,也称追溯查找法,即根据作者在文章、专著中所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或在文章、专著中所引用的文献名目,追踪查找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查找的文献比较集中,省时省力,而且往往能及时捕捉到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因为相对于一次文献而言,任何检索工具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这种方法虽然不如用检索工具查找法所得的文献那样全面和广泛,但仍很有效。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几种方法交叉采用,叫做综合查找法,也叫循环查找法或分段查找法,即将检索工具查找法、计算机查找法和参考文献查找法结合起来,循环查找。

总而言之,我们查找文献要尽可能以检索工具查找法为主。参考文献查找法和综合查找法较适合于在缺乏检索工具或图书情报机构较少的部门或地区使用。计算机查找法在目前则仍是其他查找法的重要补充。

2.文献搜集

当我们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上述文献检索方法发现所需文献的存身之处时,其后的搜集文献就变成一件顺其自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目前,搜集文献的渠道主要有个人、机构和互联网三种。我们应该针对文献的不同来源和出版、收藏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三种途径进行文献搜集。

一般说来,对于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若属于个人收藏品,例如个人写的日记、信件、自传、回忆录等文献,可以根据线索,主动联系,在征得文献主人同意的前提下,采取租、借、复印等办法搜集;若是机构收藏品,例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统计报表、总结报告,宗族的族规、家谱,宗教组织的教义、教规等文献,或者官方不宜公开的各种规章制度、文件、统计数据等内部资料,则可按照一定程序和规定,采取向有关单位直接索取、文献交换、复印复制、租、借等方法搜集,某些特别的历史档案则可到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去采取借阅、复印等方式搜集。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令采用征集、调拨等方式搜集。

对于公开发表的文献,若是正式出版发行的各种书籍、刊物、磁带、光盘等文献资料,可到图书情报机构和可能收藏这类文献的单位、读者那里去借阅,或者从互联网上的有关数据库中下载,当然也可以直接购买。另外,对那些虽未正式出版发行,但已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献,例如个人撰写的各种文章,大众传媒机构因版面不够或其他原因未刊印的稿件,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网站中发布的各种信息、文章、统计资料等,可以通过网上下载或复制的方式来搜集。

(二)文献信息的摘录

在通过检索发现并搜集到文献之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摘取与调查课题有关的信息。

1.摘取信息的基本步骤

摘取信息一般有以下步骤:

(1)浏览

浏览,就是文献搜集告一段落后,应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全部阅读一遍(包括对音像文献的视听),以对它们有个初步认识,即大致了解文献的内容,初步判明文献的价值。浏览的关键是速度要快。据统计,一般人的阅读速度是平均每分钟300~400字,而浏览的速度则要求快得多,争取做到几十分钟翻完一本数十万字的书。为此,应注意几点:第一,要粗读而不要精读。第二,只读“干货”而去除“水分”,即只注意文献的筋骨脉络、主要观点和有关数据,跳过那些无关紧要的过渡段落、引文和推理过程等。第三,全神贯注,思维敏捷。第四,抓住重点,迅速突破。

(2)筛选

筛选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课题的需要,从所搜集的文献中选出可用部分。筛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注重文献的质量,或者说文献的信度和效度,即文献的可靠性和有用性。第二,要注重所选文献的代表性。第三,在筛选时,应从应用的角度,区分文献的层次。可以把全部文献预设为必用、应用、备用、不用等几个部分。

(3)精读

精读就是对于筛选出的可用文献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着重在理解、联想、评价等方面下功夫。文献越重要,下的功夫也要越大,那些必用和应用文献往往需要反复地阅读、思考。在精读时,不但要认真理解把文献所阐述的观点,详细了解文献所引用的事实,而且要把它们与其他文献联系起来进行反复对比和研究,还要对文献所引用的事实和阐述的思想同调查课题之间的关系做出客观判断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对于调查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

(4)记录

记录就是把在精读中确认的有价值信息记录下来,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之用。记录信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及时,最好精读与记录同步进行,边看边记,边听边记,或者是读一部分记一部分。如果记录太滞后,不仅会事倍功半,而且容易丢掉在精读中常有的一瞬间产生的思想火花。

2.记录信息的主要方法

长期以来,文献的主体一直是各种印刷文献,因此传统的记录信息方法主要是印刷文献的记录方法。主要有:

(1)标记

标记就是直接在书上做记号。记号有许多种。

(2)批注

批注就是在图书、期刊正文上面的空白边(称“书眉”或“天头”)或正文下面的空白边(称“地脚”),注上简单的订误、校文、音注、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等。

(3)抄录

抄录就是把文献中有价值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照抄下来。

(4)编制纲要

编制纲要就是把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数据,用概括的语句和条目的形式依次记载下来。

(5)撰写札记

撰写札记就是阅读文献后,将心得、感想、批评、疑点、意见等敷衍成文。札记是一种最高级的记录形式,实际上已带有初步研究的性质。

(三)文献分析

专门的文献分析是在主要依靠文献资料说明问题的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文献分析有两大类,即文献定性分析和文献定量分析。

1.文献定性分析

文献定性分析是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分析,来揭示文献所反映事物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其特点是侧重对文献的个案研究,不太考虑所用文献资料的样本大小与完整程度;注重对文献内容的含义和深层解释,不太强调文献的外在形式、表面内容和量化构建;关注文献作者的动机与影响效果,不太在意内容的表达方式。目前存在的文献大多数都是通过定性分析而形成的,因此,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分析方法。

文献定性分析的步骤是:

第一步,整理资料。第二步,分析和确定文献资料与调查研究主题的关系。第三步,初步确定调查研究课题的基本框架。

上述步骤完成后,就可以进入最后的撰写调查报告的阶段了。

2.文献定量分析

文献的定量分析也叫内容分析,是对各种文献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所谓“明显内容”是指各种文献外在的、表面的内容,比如它们的文字,装帧、形状和实物等,而不是它们的内在含义。研究者的定量分析只是针对这些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对内容的深层解释。“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是说文献定量分析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步骤对文献内容进行如实的描述。而“定量的”描述是说明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是定量,它的作用通常在于明确文献内容中某一问题出现的频率,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另外,还要对这些定量的结果进行一定分析。

文献定量分析方法的程序和基本方法大致如下:

(1)抽样

定量分析从样本抽样开始。抽样的对象不仅仅是文献摘录,而是把所有可搜集到的有关文献作为总体。抽样可采用各种方法,较常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和分类(分层)抽样和分阶段抽样方法。一般首先是名称抽样,例如从所有报刊杂志或电视台中抽取若干种。其次是单位抽样,例如从所抽报刊杂志的所有期号中抽取若干期号,从所抽电视台的所有时段中抽取若干时段。最后是内容抽样,例如从所抽期号或时段中抽取某些方面的内容,形成最终样本。另外,各种形式的文献也都可以在时间、地点、规模、颜色、频率等其他概念层次上进行抽样。

(2)确定记录单位

记录单位亦称文献观察单位,是具体记录的计量单位。文献的主题、项目、人物、词组、概念、句子、段落等都可以作为记录单位。

(3)编录

编录就是为所确定的各个记录单位制定或赋予数字符号(数值),并将这些数值按一定顺序排列,制成编录单,以便于量化分析和统计。

(4)计量

在记录单位确定和编码完成后,就可以进入定量分析最重要的分析环节了。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计词法

计词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以单词、主题、类型为记录单位的情况。具体作法是统计这些单词或代表主题、类型的关键词在各个样本中出现的频数和比例,然后进行比较。

2.概念组分析法

它是将与分析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设中的一个变量。这种方法的记录单位仍是单词,并依此计算频数和百分比,但分析时的变量都是概念组。

3.空间分析法

空间分析法常用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类文献的分析,是通过计量某一内容在多篇文献构成的样本总体中所占的篇幅、位置等,分析它在文献中所处的地位。例如,统计某内容是在电视、广播的黄金时段还是在其他时段播出,长度多少;是在报纸的头版还是在其他版发表,居于版面的哪一位置;是在刊物的哪一位置,篇幅多大,等等,其结果就可以说明该内容重要与否。

4.语义强度分析法

上述三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说明事物的量的区别,而在有些需要表示事物质的差异程度或人们态度的强弱程度的分析中,却难以胜任。这时,需要采用语义强度分析法。它是按记录单位的质的不同差异程度给以相应的加权数,根据其统计结果,可以说明文献及其所代表的人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文献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当前非常时兴,甚至有人认为只有它才称得上真正的文献分析。这种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但有失偏颇,实际上,文献的定性分析不可能被取代,许多文献本身就适用于定性分析,如果把这类文献硬性做定量分析,就必然引出纰漏。而且人们在进行文献调查时,也经常是两种分析方法兼而用之,也就是说,同一课题既包含有定量的文献分析,也包含有定性的文献分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才是文献分析的正确途径和发展方向。

三、文献调查法的评价

文献调查法的优点

第一,由于各种形式的文献研究都不需要直接同人打交道,而只是面对那些业已存在的文字材料、数据资料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材料,所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调查对象不会因调查者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文献法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的特点,所以也不会因调查对象不配合而对收集资料产生影响。虽然收集资料的工作有可能因为调查者的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但所收集的资料本身不会发生变化。

第二,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效率却较高。

第三,文献法可以研究那些年代久远及无法再现或接触不到的调查对象,如历史事件、犯罪事实等。

第四,文献法适用于时间跨度大的纵贯剖析或趋势分析。

第五,文献法成功的概率较高。

文献调查法的缺点

第一,许多文献的价值难以判断,质量难以把握。

第二,对于一项专门的调查研究来说,既有的文献往往不够系统、完全,无法圆满地说明问题。特别是历史性文献。

第三,有些文献资料很难获得,而且往往是越有价值的文献越难搜集。

文献调查法 篇3

1 国内外临床路径内容的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提到的临床路径的内容或附有的临床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外的临床路径内容存在一些差异,主要如下:

国内的临床路径主要内容有:主要诊疗工作、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治疗处置、主要护理工作、营养、活动、患者健康教育、变异记录。

国外的临床路径主要内容有:评估、治疗、检查、卫生、活动、营养、患者教育等。其中评估项目在国外临床路径中广泛出现,主要是对患者是否进入临床路径、是否实施各项操作、疼痛等症状、生命体征等方面进行评估。

对国内外临床路径的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国外的临床路径内容比较详细,侧重对患者各方面的评估,但在药物、检查等方面,国外则一般没有列出具体的药物或检查名称。

2 制定临床路径的方法

2.1 国外临床路径的制定

目前,国际公认的制定临床路径的工作流程是[1]:(1)选择病种。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的原则是选择常见病、多发病、住院费用高、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诊断明确、病情分类少的病种为宜。(2)组建临床路径团队。该团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学科的团队,其成员应包括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药剂师、检验医师等。(3)评价现有的住院流程。对单病种现有的住院流程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其治疗结果、住院费用等。(4)评价医疗证据,如临床指南、医学文献、病案等。临床指南作为标准的治疗原则可以对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指导作用,对病案的回顾可以为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5)选择路径的形式。路径的形式应简单、易懂。(6)记录和分析变异。追踪评估某些结果和过程,反馈以改进临床路径。

2.2 国内临床路径的制定

2.2.1 成立临床路径制定小组。

临床路径小组一般由医、护、技、药、营养、管理等专业的专家组成。团队的工作主要有建立路径管理的基本模式,制定临床路径实施中的有关制度、规定;规定路径制定、运行过程中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角色、职责分工等;最终决定需要制定的临床路径;设计路径应用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路径相关文件的基本框架格式;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推行与实施临床路径需要的帮助,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进行;定期召开研讨会,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参与实施临床路径效益的评估与评价。

2.2.2 选择病种。

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主要依据以下原则: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处置差异少、医疗费用高、无效住院时间长的病种优先。

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等常规性信息及可能的并发症等,实施小组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以时间为序拟定出初始临床路径[2]。

2.2.4 制定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小组对拟定的临床路径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论证,不断完善其内容,直至定稿。制定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有专家制定法、循证法和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临床路径制定流程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基本相同,均由路径小组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参考相关指南、回顾病案等临床资料,制定临床路径。这种制定临床路径的方法无疑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不适合每一个医院。

3 国内外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

3.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临床路径迅速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推行。随后,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地也相继实施了临床路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21世纪以来,临床路径的发展更为迅速,它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的重大变革之一。随着研究及应用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已从外科手术向内科、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院内服务向社区医疗服务、从单纯临床管理向医院各方面管理拓展。如临床路径在中风患者、糖尿病足患者、小儿哮喘病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后随诊患者中的实施。

临床路径应用于临床实践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及应用已经进入成熟时期。自1985年Karen Zander将初始的临床路径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许多研究者对临床路径展开了详细、深入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临床路径的定义、制定临床路径的工作流程、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等。

对国外关于临床路径的应用和评价研究的文献回顾发现,国外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临床路径研究相对成熟。从负责开展临床路径的组织结构、开发设计、实施步骤到实施后的效果评估反馈都有各自较为科学的方法和步骤。许多医疗机构还将全面的路径设计公布于网上。国外关于临床路径的评价研究中,多数仍集中在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经济评估的研究上。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某些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分析了临床路径实施后患者出院的数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变化,判断临床路径是否可以改善医疗质量。由于国外的临床路径中常常用到各种评估工具如疼痛评估工具、反胃评估工具等,因此,许多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入到此领域,并对其展开研究,为临床路径的实施提供评估支持[3,4]。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二维的纸质版临床路径由于纸张的大小限制了临床路径的内容[5,6],不足以迎合临床路径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尝试开发了电子化的临床路径,并逐渐加以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外的电子化临床路径已发展的较为成熟,为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部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及了电子病历与临床路径的结合,阐述了嵌入电子病历的电子版临床路径可以实现某些功能如编辑患者清单等[7],但并未从利用电子病案数据制定临床路径的角度进行研究。目前,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已基本成熟,值得我们借鉴。

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临床路径的引入始于1995年,台湾省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泌尿外科[8]实施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手术的临床路径,患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住院后,按临床路径建议的流程治疗,有100位患者按此模式治疗而出院。1996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吴袁剑云博士首次将临床路径介绍到中国内地。目前,我国已开展临床路径的多数为大型综合性医院,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以外科手术、疾病为主,且多为择期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手术如腹腔镜、关节镜、介入治疗等,涉及内科、妇科以及慢性病等30余种。此外,临床路径亦被应用于护理管理、经营管理、药学管理及理论研究[9]等。

国内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一般是将单病种的患者分为实施临床路径的试验组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患者的满意度、患者健康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

4 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

4.1 国内主要评价指标

国内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医疗费用、住院天数、诊疗合理性、患者满意度。

4.1.1 医疗费用。

医疗费用是反映医疗成本和医疗卫生资源消耗的主要指标。住院患者的费用一般包括床位费、药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等,不同病种医疗费用的构成比不同。特别是面对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的问题,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所以医疗费用是单病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的一项重要指标。

4.1.2 住院天数。

住院天数反映诊断、治疗是否及时、正确有效,衡量医院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的好坏,综合反映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从医院经营角度来说,缩短诊疗过程,减少平均住院日,亦是减少医疗费用增长,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院整体效益的有效手段。

4.1.3 诊疗合理性。

诊疗合理性指标包括用药、检查、诊治的合理性等,是反映医疗诊治过程是否经济、适宜的指标。现阶段,由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医疗信息的不对称、部分患者错误的就医观念以及医院的利益驱动等导致的医疗设备的不合理使用、医疗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药品及一次性耗材的滥用等现象十分突出,这不仅加重了患者医疗费用的负担,而且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和匮乏并存。因此,对病种诊疗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监督是提高医院成本效益、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促使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途径。

4.1.4 患者满意度。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后,病人的满意度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患者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10]。

4.2 国外主要评价指标

国外对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

中国医院.2013年4月第17卷第4期·79·较国内更为细致,分为传统的临床路径评估分析(Traditional analysis of clinica p a t h w a y)和基于差异的费用模型(Deviation-based cost modeling)[11]。

传统的临床路径评估分析是把接受诊治的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的小组)和对照组(运用传统诊疗方法的小组)。诊疗过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病率、并发症严重程度、住院时间、ICU(重症监护)病房转移情况、患者出院处置情况、再次手术情况、再入院情况、30天或在院死亡率等进行评估比较。

基于差异的费用模型分析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之间实施手术的规模、平均住院日、加权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加权平均医疗费用的差异。

另外,国外还建立了一个临床路径最佳实施原则[12],其评价标准如下:(1)该科室有一个临床路径开发的框架,包括临床路径医学主办者、参与临床路径制定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设计临床路径的标准模式、有优化临床路径的方案、开发、执行和评价临床路径的方法等内容。(2)临床路径内容是由医疗人员、护理人员、有关卫生保健人员、患者反馈组成的专业团队制定而成。(3)用以确定DRG(Diagnosi Related Groups,诊断相关组)现有最佳实践的资源是经过证实的,如文献、平均住院日数据。(4)临床路径列出时间段相应的结果。(5)临床路径包含出院计划标准。(6)临床路径纳入医疗记录。(7)有临床路径备用方案以适应患者的需求。(8)变异数据是记录在临床路径中、科室所采纳的记录变异的标准编码、核对、及时把变异数据汇报给临床路径的主要负责人员、用于推动质量改进措施、由变异数据库进行管理。(9)临床路径是具体的诊疗流程。(10)科室有一个具体的临床路径发展计划。

5 国内临床路径研究及应用涉及的病种

截止2012年10月,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关键词“临床路径”进行检索,得到关于手术临床路径的文献共1394篇,关于疾病临床路径的文献共1607篇。对这些病种的相关文献数量进行排序,得出排名前10位的手术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1篇)、髋关节置换术(116篇)、剖宫产术(97篇)、膝关节置换术(89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84篇)、甲状腺手术(77篇)、子宫肌瘤手术(71篇)、乳腺癌手术(68篇)、白内障手术(67篇)、胆囊切除术(59篇)。排名前10位的疾病为:糖尿病(127篇)、腰椎间盘突出症(114篇)、脑卒中(104篇)、乳腺癌(101篇)、高血压(93篇)、心肌梗死(85篇)、白内障(79篇)、子宫肌瘤(75篇)、前列腺增生(71篇)、冠心病(69篇)。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内临床路径的应用范围已逐渐转向内科疾病、慢性病、复杂疾病等病种,这说明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正逐步走向成熟。

6 我国医疗政策的引导

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国卫生部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成立了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对临床路径的编写进行技术审核,同时对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为保证临床路径编写和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部于2009年8月18日举行了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从2009年开始,卫生部启动了临床路径编制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开始编写、审核部分病种的临床路径。2001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开始组织编写《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医疗机构相关诊疗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这些规范和指南为实施临床路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技术保证。截止2012年底,卫生部已制定和实施400余种临床路径及分路径[13]。

卫生部的这项措施无疑将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根据临床路径确定某一病种标准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合理用药、检查和治疗标准,构建出对该病种医疗质量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以及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社会调查报告文献综述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探究式实验

实验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已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小组试图通过对新课改以来延吉市中学(汉族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学习物理的态度、探究问题的能力等几个方面研究分析,探讨实验式教学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从理论上把零散的研究成果系统化,从实践上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的小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会根据教学的需要自主地安排一些课内课外的小实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而初中学生受抽象思维的局限,所以开展各种类型的物理探究实验能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特别是小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趣味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进一步深化与升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源于“发现法”学习的思想,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孔子,在外国从卢梭那时已经产生。20世纪6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明确提出把“探究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纵观国外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涌现出不少探究教学方法或类似于探究教学的方法。如德国创立的“范例教学法”;英国倡导的“体验学习教学法”;加拿大推行的“积极学习教学法”;日本中小学采用的“主题法”等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旨在在科学探究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让学生亲生经历对未知结论的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初步形成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中学物理实验对教学效率的影响,我国研究者已经从物理实验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如何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

1.物理实验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特点,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七个要素并对每一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说明,这七个要素是: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以上依次排列的七个要素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物理课程标准》中结合一些案例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步骤作了详细的介绍。2.如何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物理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式状态。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新一轮课改推出了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课程形态。课本安排中,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找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学习为基础,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从学科和生活中选择或设计具有实践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树立以探究式教学贯穿高中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思想,为学生创设亲身参与探究的问题情境。

⑴物理实验要贯穿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

⑵将物理学史教育有机地整合到物理课程教学中

⑶开展物理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科学素养情操

⑷开展物理讲座,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

⑸加强学生自学能力与信息能力培养

⑹联系实际,关注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⑺在现代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① 不少中学的教学实验设备使用时间长,已不适应现有的实验要求,或仪器老旧,常常导致学生兴冲冲进入实验室,却因无法操作或测不出数据扫兴而归。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课兴趣索然,形成了玩和应付的心理。

② 在一些中学,理化生三学科的实验员队伍里,找不到一位具备专业学历要求的人员,几乎都由一般职员或从教学一线退下的其它学科教师担任。在实验准备及对年轻教师的实验指导、仪器维护等方面存在严重缺失。③ 教师实验教学方法老套,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实验教学方式老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讲授式教学养成了教师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习惯性地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仪器、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所讲的步骤被动地重复实验,获取数据,验证规律、定理、公式„„,缺失了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实验教学过程给学生太多限制,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担心仪器损坏、担心局面不好控制,或由于教师本身素质能力的原因,于是要求学生机械式地依照教科书进行“照方抓药”,不引导或少引导独立思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究。充其量就是强调学生“做”实验,而不强调学生“学会”做实验。

“讲实验”代替“做实验”。笔者去年参与了一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常规检查,发现一所实验设备还算完善的中学学生实验的完成率竟达不到1/3,而一部分实验设施不完善的乡镇中学则基本上一个学生实验都不做。“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想法在不少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实验教学采用讲授法,并不影响考试成绩,甚至更节省时间,又便于突出和促进学生把握有关实验知识要点,继而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

我们国家对中学物理实验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新版初中物理课本中实验的比重已大大增加。不少有识之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强调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现状还是远不容乐观的,这集中表现在城乡中学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极不平衡性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观念的尖锐冲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乡镇中学经费紧张,仪器短缺。大部分乡镇中学的仪器配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标准。二是管理上的缺陷。许多乡镇中学缺乏合格的实验管理人员,造成仪器的完好率,利用率下降,直接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进行。三是观念上的原因。

总之国内在教学实验方面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a、提高教师对演示实验的认识.b、加大演示实验方面的投资,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

c、开放演示实验

d、演示实验教学手段要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王浩,南京师范大学,2013-04-26,硕士论文

2.《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许殷华,南京师范大学,2008-06-30,硕士论文

3.《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衡耀付,华中师范大学,2004-05-01,硕士论文

4.《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孙文奎,科技创新导报,2013-04-01,期刊

5.《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STS教育》谢海梅,华中师范大学,2010-05-01,硕士论文

6.《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刘俊松,江西师范大学,2003-08-01,硕士论文

7.《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张丙开,江金浓,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16,期刊

8.《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华雪侠,首都师范大学,2008-05-15,硕士论文

9.《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李焕珍,山东师范大学,2008-04-10硕士论文

10《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在农村学校的实施》徐德平,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期刊

1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曹霞娥,湖南师范大学,2006-03-01,硕士论文

12.《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金久玉,湖南师范大学,2008-10-01,硕士论文

13.《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物理实验课探究教学模式研究》王悦,东北师范大学,2009-05-01,硕士论文 14.《怎样提高物理实验探究的课堂效率》赵成武,新课程(中学),2010-07-08,期刊

15.《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意义》高延红,华夏教师,2013-07-15,期刊

16.《初中物理实验课高校教学策略的研究》朱宝环,延边大学,2011-05,论文

17.《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吉海城,理科考试研究,2013-06-01,期刊

18.《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时小华,2013-02-15,甘肃教育,期刊

19.《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孙明,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05-25,期刊

20.《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周忠武,东北师范大学,2012-06-01,博士论文

2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索建彪,东北师范大学,2011-06-01,硕士论文

22.《基于学生成绩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研究》郭晓萍,刘诗海,金林,雷静,侯明辉,物理实验,2013-04-20,期刊

23.《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朱敏,科技信息,2013-04-20,期刊

24.《谈物理实验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张晓蓉,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4-20,期刊

文献调查法 篇5

2009年,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首次把“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作为旅游业的新定位, 目标是, 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力争到2020年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这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业的地位。为了达此目标, 前提是要加强规划和法制建设, 抓紧旅游综合立法, 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 资源保护, 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 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13年4月25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法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 出台这样一部综合性法律可谓正当其时, 因为它规范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明确旅游市场规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法而得到保障, 更确切地说, 通过旅游法, 旅游者权益保障制度、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旅游服务合同制度以及对诱导欺骗强迫消费行为的规范措施等得到了确立, 旅游市场规范和监督管理、旅游质监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并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和制度支撑。除了维护旅游业健康发展和完善我国法律系统外, 旅游法对于公民自由移动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及国民意识的现代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汪传才在其《论〈旅游法〉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中认为, 当前制定的旅游法应当是规制旅游业, 但又不限制旅游业的旅游基本法, 并提出框架性立法, 以人为本, 旅游可持续发展等三种理念作为当前立法的价值指引, 以期厘清论争, 推动立法。《旅游法》的内容分为十个章节它的出台和施行与以往旅游业中的相关法规规章相比, 更能规范了旅游活动, 也对不合理现象最大限度地制约了。这具体表现在:对不合法现象的处罚力度更大、处罚面更广、监督力度更强, 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旅行社合法权益的保护措施更全。

2 文献研究的主题

2.1 在旅游服务合同上

旅游服务合同是旅游法立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规范旅游经营活动、规范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重要方面。关于旅游服务合同的文献研究是最多的,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也可看出旅游服务合同在旅游法中的重要地位。比如, 宁红丽在其论文《〈旅游法 (草案) 〉与旅游合同的有名化》中, 指出了旅游法中旅游合同的存在的问题。朱晶晶在其《旅游合同解除制度的体系性解释》一文中, 认为以体系性视角界定旅游合同中的解除制度, 是《旅游法》修成正果途中的必经关口。

2.2 在旅游行政治理体系的变革研究上

早在旅游法颁布实施前, 针对我国旅游行政治理的现状, 众多学者从旅游法立法模式、立法体系及立法取向等角度进行了探索分析, 希望能够为旅游法和旅游行政治理的优化互动提供参考借鉴。王莉霞对《旅游法》体系构成进行探讨, 提出旅游法应包括旅游安全法律制度。吴真松, 谢朝武, 郭志平在他们的《〈旅游法〉与我国旅游行政治理体系的变革研究》中, 探索《旅游法》实施背景下旅游行政治理的变革要点, 以期提出相关建议。

2.3 在对导游的研究上

整个旅游接待服务的核心和纽带就是导游人员, 他们被认为是“旅游业的灵魂”、“民间大使”, 在整个旅游行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李东和、张鹭旭, 在《〈旅游法〉对导游人员的影响研究———基于导游人员的感知视角》中, 立足于《旅游法》颁布的实施背景, 采取感知的研究方法, 研究以受《旅游法》影响最大的旅游从业群体———导游为对象对《旅游法》的态度以及《旅游法》实施后对他们的影响, 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

2.4 在旅游教育研究上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对旅游教育工作者以及旅游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满足发展需要。干丰宁, 在《〈旅游法〉对旅游教育的启示》中提出, 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旅游法》中的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认真扎实地学习《旅游法》中的内容, 并结合实际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朱月双, 在《〈旅游法〉对旅游教育工作的影响思考》中提出了几点思考, 作为一名旅游教育的工作者, 应认真学习旅游法和全面掌握旅游法的实质与内容。

2.5 在旅游安全研究上

旅游安全, 说到底就是旅游者安全, 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 没有这根本, 也就没有旅游业。汪传才, 在《〈旅游法〉为旅游者架起三重保护网》中提出, 行政监管的出发点虽然是旅游市场的公平交易和竞争自由, 但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在旅游者安全上面。还提出《旅游法》最大的亮点是政府作为旅游者保护的义务主体。确保旅游安全, 是旅游者的责任和愿望, 也是旅游企业的义务和追求, 更是相关部门的职责和目标。孔令学, 在其《浅谈〈旅游法〉对旅游者安全的全方位保护机制》中, 指出《旅游法》不但专章规定了旅游安全的相关条款, 而且从总则到法律责任, 全部章程都规定了旅游者安全的保障机制, 可以说撑起了一把旅游者安全保护伞。游以安为乐, 途以顺为福, 旅游者出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安全, 旅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就是旅游者安全问题。

2.6 在对旅游业影响的研究上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 旅游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李丹丹在《论新旅游法对旅游业的影响》中强调, 新的旅游法出台对于旅游业来说, 不仅是机遇, 更是挑战。刘月娇也在其《新旅游法对旅游业的影响》中总结到, 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下, 旅游法对于一些事项进行的一些规定让导游变得更加可靠, 让游客行为变得更加文明, 让旅行社经营变得更加诚信, 让旅游企业势力变得更加强大。

2.7 在履行辅助责任人的研究上

这即是《旅游法》的创新点, 也是文献研究的创新点。履行辅助人之前是引用在债务上的, 债务履行辅助人是指辅助债务人履行债务的人。而《旅游法》相应地提出了履行辅助人, 是指协助其履行包价旅游合同的义务并与旅行社存在着合同的关系, 实际提供相关服务的法人或者自然人。汪旭鹏, 在其《〈旅游法〉履行辅助人制度评析》中, 对我国《旅游法》首次引入履行辅助人制度的积极意义作一探讨, 并在分析《旅游法》履行辅助人制度不足的基础上就其未来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议。周江洪, 在其《从“旅游辅助服务者”到“履行辅助人”》中说到, 在《旅游法》出台之前, 他就曾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旅游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指出应当在《旅游法》中明确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辅助服务者之间在责任承担上的关系。

3 文献研究中的可取与不足之处

可取之处在于学者大都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对个别点进行分析阐述, 来增加其观点的说服力。对研究所选取点都是《旅游法》中的细微之处, 而且又是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关系的, 并对这些有问题的点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这对于完善我国的旅游立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的旅游立法研究, 指出我国的旅游立法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 并提倡我国在旅游立法的某些方面上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而不足在于, 对研究《旅游法》文献的梳理, 发现研究者在旅游法中的法律责任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而且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旅游法》的几个方面, 如旅游服务合同上, 以及旅游行政治理体系的变革研究上。这无疑在某些文献研究中会出现重复研究。已有的文献大多是定性研究, 属于理论与观点陈述演绎出的结论, 其正确性和可行性还有待实际执行的检验。所有的文献研究都是从国家法律这个层面上开始去研究《旅游法》在实际执行中产生的影响, 没有从法律的受众对象来研究《旅游法》所产生的影响。比如, 从旅游者的感知角度, 旅行社、旅游企业对《旅游法》实施以来的看法。

4 结语与展望

综合以上论述, 已经有很多学者针对《旅游法》中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问题的建议, 这对我国《旅游法》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旅游法》文献研究, 在此希望有学者能对法律责任进行研究, 另外, 旅游法颁布施行以来, 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和作用, 希望能从旅游者的角度研究旅游者对旅游法的认知程度。也可以研究《旅游法》对导游薪酬体制改革及提升导游地位。由于本人时间和知识有限, 所以对文献的收集和解读也存在着不足。希望今后有时间对此次的综述进行完善, 以期有更好的、更精确的解读。

摘要:通过收集归纳了几个核心期刊在近年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以下简称《旅游法》) 的文献研究主题, 包括了: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服务的合同、旅游行政治理体系的变革、旅游教育、导游人员、旅游价格、旅游安全等的研究及细化研究, 并简要分析了研究过程中可取与不足之处, 然后做了相应的结语与展望。

文献调查法 篇6

关键词:成本习性法,商业银行,成本管理

近年来, 金融业快速发展,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 竞争异常激烈, 监管日趋严格。这一方面要求银行更为精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和加强成本管理;另一方面要求银行的服务手段具有灵活的信息反应能力, 在内部管理上有卓越的激励和约束能力。因此, 以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为核心的管理会计, 在银行会计中将会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作用。而成本习性法作为管理会计的基本分析方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过程中, 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 实现优化管理, 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成本习性法概述

1.1 国内研究动态

1.1.1 成本数量习性理论

传统的管理会计认为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 (产量或销售量) 的依存关系。这就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法。这种依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研究它们间的规律性联系, 有助于企业实行最优化管理, 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争取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管理会计按成本习性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

(1) 变动成本, 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成正比例增减变动关系的各类成本。但就单位产品而言, 其变动成本则是固定不变的。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等。

(2) 固定成本, 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 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固定不变的各类成本。但就单位产品而言, 其固定成本则与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地变动。包括车间经费与企业管理费中的劳动保护费、折旧费、租赁费、管理人员工资旅差费等。

在实际工作中, 有许多成本明细项目同时兼有变动与固定两种不同性质, 它们可统称为混合成本。其特点是既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但又不与业务量的变动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根据混合成本的具体性质, 还可细分为半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和延期变动成本三类。在管理会计中, 为了便于规划和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必须把混合成本中包含的固定与变动两种因素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分解出来, 再分别纳入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中去。

1.1.2 成本效能习性理论

随着管理会计学的发展, 传统的数量习性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人们开始从效能的角度研究成本习性。成本效能习性揭示成本与质量和效益的规律性联系, 这对于我们加强成本管理、进行投资决策、提高成本效能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本效能是指成本的作用和功能, 它要求以成本所能转移的使用价值或所能带来的收益来看待成本。成本效能理论将成本分为基础成本和效能成本。基础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 或提供某种服务在通常的、原有的情况下所耗费的成本。这是企业成本支出的基本部分, 是不可避免的支出。效能成本是企业在原来基础上为改进产品质量, 增加或调整产品功能, 改进产品设计, 或提高服务质量, 增加服务功能等所花费的成本。基础成本也是有效能的, 但是一般地说效能较低, 所以不称作效能成本。效能成本是以提高成本总体效能为目的的成本, 它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水平, 更新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2 国外研究动态

Kaplan和Cooper (1992) 认为, 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大减少, 而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日趋加大, 同时, 它的构成要素也日趋复杂, 所以应当把变动成本再进一步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以便于研究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制造费用上。短期变动成本, 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仍以业务量为基础, 并与产品产量或销量成正比例变动, 而长期变动成本, 是以活动量为基础, 并随着活动量的变动而变动。

Hay, Donald A等 (1998) 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的成本习性进行了专门研究, 认为在当时由于受体制的限制, 中国国有企业在生产上没有自主权, 无法提供与利润挂钩的奖金激励, 因而通过合理地调整成本习性构成, 不能达到标准新古典理论所预期的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Anderson等 (2007) 认为应该从成本习性的角度对销售成本、综合开销及行政管理费用指标进一步划分, 使之能更好地指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评估公司价值。

Okeahalam, C (2009) 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和面板数据, 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别评估了南非银行分行的金融产品结构、交易情况和成本习性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 证明了南非银行具有较低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市场力量。

2 成本习性法在银行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1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特性

于永英 (2000) 认为与制造行业相比, 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上具有其特性: (1) 银行管理会计属内向型会计, 它侧重于银行内部, 为经营管理服务, 为决策者提供经济数据资料, 促使管理者改善和加强管理, 协调好各方面工作; (2) 银行管理会计相对于财务会计来讲, 方法灵活多样, 弹性较大, 结构多样化, 领域更广泛; (3) 银行管理会计能够统筹兼顾银行经营管理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2.2 商业银行成本习性划分

王立英、王永胜 (1998) 认为银行成本大致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经营货币资金活动中所支付的利息, 包括存款利息支出及金融机构间资金拆借、调拨、结算占用等往来资金的利息支出, 总称资金成本;二是在经营货币活动中的种种耗费, 包括业务支出、财产损耗折旧及公用费用支出;三是银行经营货币资金活动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即职工工资及其与此相关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因此, 银行成本核算对象主要是资金成本和营业费用成本两大部分。

付烨冰 (2001) 认为固定成本有职工工资、直线法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节假日固定的奖金、房屋租赁费等。变动成本则包括职工绩效工资、存款及借人款项的利息支出、营业税、新增贷款的呆、坏帐准备等。

2.3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范忠玉、汪国良、王桂花 (1995) 认为目前银行成本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 体制上银行成本管理方式落后; (2) 经营上银行变动成本占用过高; (3) 管理上银行固定成本占用膨胀。所以他们提出应对银行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 建立以目标利润为核心的目标成本管理体制, 采取全面银行预算制度。同时也要深化经营意识, 完善成本管理体制;改革变动成本管理, 调整负债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强化固定成本。

王铁军、夏凌广 (1998) 认为商业银行应: (1) 实行全面预算制, 加强财务控制; (2) 实行责任会计管理, 完善经营机制; (3) 加强财务分析, 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白万成 (2001) 认为目前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 负债结构不合理; (2) 负债中固定成本开支大导致资金成本过高; (3) 资金利用率较低; (4) 费用成本上升过快。因此应: (1) 改善筹资结构, 实现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 (2) 合理设置筹资网点机构, 降低负债中固定成本开支; (3) 建立和完善资金统一调度体系; (4) 加强对酌量性费用成本管理, 厉行节约, 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3 研究中的不足与发展空间

我国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理论运用, 与国外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实证研究较少, 目前国内学者很多只是从国外引入这一理论方法, 介绍这一方法如何计算等, 没有说明成本习性法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也没有说明这一方法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效果;其次是在理论运用方面, 我国与国外的会计制度在环境基础、管理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要素等方面有差异, 另外由于受我国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制约, 在考虑引入国外的先进管理方式时, 要考虑适用性的问题, 而在所看的文献中, 很少有人提到这一点;再次, 虽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效能成本这一概念, 但只流于理论, 具体如何计算, 如何运用都没有提及, 而在管理银行业的成本时, 都只谈到成本数量习性法, 对银行业的效能成本避而不谈。

基于以上不足, 在此领域我国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虽然由于会计制度的差异, 西方很多成熟的研究成果在我国会水土不服, 但随着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 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趋同, 在将国外的理论用于中国时会更容易适应。而新发展出来的成本效能理论也可以被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运用到银行等各个行业, 这也有利于成本习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Cooper, R., 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moving from analysis to action: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s at eight companies Institute of Mgmt[J].Accountants, 1992.

[2]Hay, D.A.and G.S.Liu, Cost behaviour of Chinese state-owned manufacturing[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1998, 12 (1) :25.

[3]Anderson, M., et al., Cost Behavior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 of SG&A Co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Finance, 2007, 22 (1) :1-28.

[4]Okeahalam, C.C., Product mix, transactions and cost behaviour:a study of South African bank branch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2009, 23 (1) :71-88.

[5]于永英.应用管理会计加强银行管理──建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初论[J].金融会计, 2000, (8) :28-30.

[6]王立英, 王永胜.加强成本管理提高建行效益[J].经济问题, 1998, (6) :47-49.

[7]付烨冰.管理会计在银行工作中的运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3) :101-102+128.

[8]范忠玉, 汪国良, 王桂花.试论银行的成本管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 (3) :13-16+27.

[9]王铁军, 夏凌广.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思考[J].金融会计, 1998, (2) :23-26.

文献调查法 篇7

文献计量统计法主要通过定量方法来研究文献的增长和衰老等相应的客观规律, 有助于对其各个方面文献的量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研绩效评估等。本文主要采用这两种方法 (即:文献资源调查研究法;文献计量统计法) 对莫莫格湿地6个方面环境的文献的量进行调查统计,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利用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的资源和其他馆藏资源对莫莫格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水质环境、石油开采污染环境、莫莫格湿地图书专著及其他类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调查2007年-2014年年度的文献的量, 得到如下统计结果。

分别将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分为6个区域的文献的量 (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石油开采污染环境、水质环境、图书专注和其他类环境) 按年代分析, 通过统计发现生态环境2007年-2014年文献的量 (414篇) , 核心期刊 (150篇) , 地理环境2007年-2014年文献的量 (107篇) , 核心期刊 (23篇) , 石油开采污染环境2007年-2014年文献的量 (26篇) , 核心期刊 (3篇) , 水质环境2007年-2014年文献的量 (10篇) , 核心期刊 (2篇) ,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图书专著2007年-2014年文献的量 (7篇) , 其他类2007年-2014年文献的量 (99篇) , 核心期刊 (12篇) 。通过统计发现, 将这6个区域文献的量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生态环境文献的量为增长期, 生态环境文献的量占28.77%。第二个时期:地理环境, 和其他类文献的量为稳定期, 地理环境占6.46%。第三个时期:石油开采污染环境, 水质环境和图书专注的文献的量为探索期。石油开采污染环境占0.40%, 水质环境占0.38%, 图书专注占0.53%。

从第一时期增长期, 研究生态环境当今学者研究领域热门, 和其他领域文献的量相比这部分领域文献的量期刊所占的比例偏大, 。充分反映出学者吸收借鉴和研究成果的倾向性, 这对于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关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部分质量不高的文献也加入到了该研究的领域。

第二时期为稳定期, 相对而言, 地理环境文献的量占6.46%, 和第一时期相比文献的量远远不及于第一时期, 文献的量偏少, 少于第一时期的22.36%。从第二时期的结果我们发现, 这个时期的研究核心区域为地理环境, 说明地理环境的研究领域倍受学者喜爱, 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地理领域内容广, 和其他学科联系紧密。

第三时期为探索期, 这个时期研究成果零散且文献的数量极少, 其中针对于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石油过度开采污染不环境和水质环境在2009年-2010年, 2013年-2014年这方面的文献的量是零, 图书专著在2013-2014年文献的量也是零, 和生态环境文献的量相比, 仅仅占0.29%, 少之又少。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图书专著, 作为专业性的图书, 学术性较强的文献, 图书专著的电子书在我馆的发展中并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和使用, 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随着人们对阅读获取信息快捷习惯性的原因, 致使图书专著的使用利用率总体不高。所以文献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图书馆今后的发展, 文献利用率的多少也充分反映学者研究核心成果的价值性, 图书馆文献量的多少, 直接体现出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网络信息参考价值的重要性。

反过来说, 文献的量再多而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没有一定得利用价值, 这些文献就形同虚设。现在的学者研究者对文献精益的参考价值要求很高, 他们需要文献质量高, 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专业性强的文献, 例如博硕论文及国家专利, 而我们的图书馆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没有专业性博硕论文库, 一些有价值的期刊论文和软件有的还找不到, 这些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我校师生的需求。对于我们学校来说, 现在的大学生和教师通过图书馆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性和有价值文献, 图书馆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获取途径。与此同时也是读者在图书馆获取文献的重要的传播途径。

文献的量的多少和精益的程度及使用率好快是图书馆的重点问题, 也是热点问题, 购买有价值的数据库和数据库使用率的高低, 对于图书馆有效长期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学者提供有效参考价值, 对于核心期刊文献量的研究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吉林西部莫莫格湿地资源文献调查统计分析利用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和我国其它馆藏资源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从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石油开采、水质环境、图书专著和其他环境这6各方面从2007年-2014年这八年的文献的量进行了统计。通过研究发现, 生态环境, 文献的量所占的比例较大, 而石油开采污染环境, 水质环境和图书专著文献的量所占的比例较小, 几乎有的年限里没有文献的量, 建议我馆多购买关于莫莫格湿地图书专注和水质环境保护的文献 (硕博论文) , 有便于科研工作者对于莫莫格湿地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充分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有利于吉林西部莫莫格湿地资源的长期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吉林西部莫莫格湿地,资源文献调查研究,文献计量统计法

参考文献

[1]余少瑛.我国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 2012.02期.

[2]贾玉英.图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载文被引分析[J].情报科学, 2011.03期.

[3]孔洋阳, 韩海荣, 康峰峰等.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 2013.01期.

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篇8

范润宽、王志峰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中认为择业心理是指人们对自我、职业和社会的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 对待职业行为的一种心理系统。分别从职业导向系统, 职业动力系统和职业功能系统三方面来阐述:认为职业导向系统包括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伦理。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将引导着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去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特定职业;职业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这一系统中的各个成份将推动大学生克服困难,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地去选择职业, 发挥自己的能力, 实现自己的理想;职业功能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一系统的各个成份会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能力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此研究作者侧重从个体的择业心理结构系统来分析。

张福珍在《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指导》中提出了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一大二公型”心理, “一大”是指大城市, “二公”是指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 是指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把目光盯在大城市的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上, 其它的行业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有这种择业心理的学生无形中就把自己的择业面缩小了, 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铁饭碗”思想, 不能够与时俱进。而有些大学生择业时又抱着“骑驴找马型”心理, 这虽然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但是过于频繁地转换单位, 不仅使自己的才能很难充分展示, 也会让用人单位产生不信任, 过于的人才流动也不尽合理。另外, 张福珍从利弊方面对这大学生不同的择业心理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 学生的择业心理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有时甚至是几种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 不是简单地能用对与错, 是与非来评判的。

史翠屏, 张亮在《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中从从心理维度分析, 具体分为认知心理维度、情绪心理维度、社会心理维度三个方面。认知心理维度, 包括:一是自我认识不准确;二是产生自负的心理。情绪心理维度, 包括: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社会心理维度, 包括: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这一研究侧重是从心理学上的心理维度来进行分析的。

马小卫在《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分析》中指出, 当代高校生择业心理问题有:自信心过于膨胀, 挑剔心理和缺乏自信心理。大学生在择业时并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 评价自己, 要么是盲目自信, 过分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要么就是缺乏自信, 对自己的认识过低。另外, 一部分学生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 待遇、环境等稍不如意, 就把单位“pass”掉了, 往往是想去的单位进不去, 要招人的单位招不到人才。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因素的概述

有的研究是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不同的具体方面来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有的研究是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王丹丹, 齐维轩, 徐建刚在《基于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与干预》中指出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困境的因素是: (1) 心理素质比较差; (2) 耐挫力比较差; (3) 职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 (4) 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5) 择业价值趋向商品化。这一研究是从大学生人格这一侧面进行的分析, 他们认为:人格缺陷是大学毕业生心理困境的成因。简单地说, 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大学生之所以能出现上述诸多心理困境, 是因其人格缺陷所致。

蒋满华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中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原因。认为客观因素是指社会方面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单位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主观因素是指个人方面的影响, 如个人的兴趣、气质、人格、能力等。

王丽在《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调适》中混合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因素, 其观点包括: (1) 所有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归宿; (2) 当代大学生寄托了父母、亲人的太多期望; (3) 紧张的就业形势。 (4) 教育内容与工作岗位脱节。

王浩在《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水》中认为家庭、学校教育与社会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家庭是社会成员职业社会化最原始、最初级的场所, 是大学生早期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庭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起着一定的作用。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正规场所, 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由社会评价而形成的职业的社会地位便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

王玉琴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调适》中从自我调适的角度阐述大学生面对择业心理问题时的解决对策, 包括: (1) 正确看待客观现实, 树立合理的职业观。 (2) 坦然面对择业中的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力。 (3) 正确对待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及时排除不良情绪。 (4) 开拓进取, 勇于自主创业。

马宏峰在《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中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对策: (1) 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为就业打下基础。 (2) 做好学生择业心理辅导工作, 克服畏惧情绪, 以平常心态积极面对就业。 (3) 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工作, 教育学生合理把握期望值, 客观就业。 (4) 做好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扩大学生选择余地。 (5) 做好择业技巧与社交礼仪辅导工作, 提升就业竞争力,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范润宽王志锋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中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对策, 如: (1) 正视现实; (2) 培养能力; (3) 充分了解和适应社会; (4) 认识自己、准确定位; (5)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6) 培养优良职业素质。

丁静, 贾丽萍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及调试对策》中从大学生自身, 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提出了调试对策, 如: (1) 对大学生而言, 要学会评价自我, 合理定位, 增强个人竞争意识; (2) 对学校而言, 要加强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教育, 积极地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活动, 加强毕业前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增强理性; (3) 对于家长而言, 要给孩子适度的空间。

黄发友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中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对策, 告诫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有法律意识, 掌握一定的与择业有关的法律知识, 按照法律规范行事。比如, (1) 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协议时, 要认真研究协议内容; (2) 签定协议后不得私自违约, 要讲求信用; (3) 大学生要学会利用法律武器, 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签到协议后如果用人单位不予接收或出现其他违约问题, 大学生应大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的情况不难看出,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复杂, 因此必须教育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理。很多研究仅仅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而随着改革的深入, 择业心理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堂必修课, 择业心理的广度和深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此未来的择业心理研究应该扩展视角。

在对我国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的概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 更多的是关注理论。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 但同时又需要联系实践, 因此在今后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强化实践环节的研究, 两者同时并进, 才能使学生的择业心理研究有个更好的进展, 这样也会给学生更加实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史翠屏, 张亮.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D].知识经济, 2011 (10) .

[3]黄才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05.

[4]蒋满华.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D].文教资料, 2011 (15) .

文献调查法 篇9

除了国家部委组织的语言生活普查外, 为了全面考察我国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多个学者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得到结果不尽相同。从研究方法来看, 相关研究多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问卷法, 来调查固定区域内的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赵小刚 (1) 在调查甘肃省农村通用语言文字观时, 对甘肃省农村居民进行了普遍调查, 选取甘肃省66个市、区、县管辖下的乡镇, 再从乡镇选取两个自然村, 将调查地点扩大到264个农村, 尽可能覆盖甘肃省的全部农村。但该调查属于语言态度调查,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选取调查样本时先固定四个调查样本身份, 再选择抽取样本的数量, 在实际调查时较为费时, 也浪费了不少抽取的样本, 结果指出绝大多数甘肃省农村居民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但对学习通用语言文字缺乏兴趣。

在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 (2) 中, 样本的选择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 旗县及以下单位未能得到全面覆盖, 无法反映普通话使用情况的城乡差异, 调查结果分析主要以调查对象的职业为参考变量, 考察了各个职业规范使用普通话的程度, 调查指出部分地区和职业普通话推广效果不容乐观, 18-50岁的被调查对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阮茁茁 (3) 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了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 为使抽样样本具有代表性, 按达标分层, 分为达标学校和未达标学校, 按各部分所占比例进行抽样, 并在每层抽样中考虑沿海、山区、城市、农村的分布情况。该调查旨在调查莆仙地区家庭结构、家长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使用态度对儿童学习普通话的影响, 并抽取了部分儿童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 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母语幼儿普通话水平差异。调查结果显示, 家庭语言的选择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 从莆仙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状况来看, 方言片区推广普通话具有一定的难度。

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4) , 选择了该市人口分布较具特色的三个区域进行调查, 但调查过程中未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选择的标准, 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了306份问卷, 对样本信息进行了汇总, 调查了银川市三个区域居民使用普通话的场合, 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了解程度, 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普通话的主要目的, 最后调查了该区域居民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地位、功能和前途的看法, 总体结果显示普通话发展前景良好。

2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我国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涉及到方言、民族语言和特殊人群语言使用的情况, 因涵盖范围较大, 此处只整理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的资料。

2.1 新疆地区以外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其他学者对新疆以外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的研究有:戴庆夏 (2007) (5)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洪景市基诺山基诺族乡调查基诺族的语言使用状况, 该调查研究将基诺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分为中心区和边缘区两个类型, 调查其母语、汉语和第三语言的语言能力。该研究指出高度聚居、国家政策和稳定的民族意识是基诺语保持顽强生命力的原因, 并分析了基诺族双语制度建立的现状和原因, 指出基诺族母语保持状况良好, 普通话普及程度较高, 这与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的影响有关, 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基诺族普通话普及程度较高。

丁石庆、刘宏宇 (2001) (6) 对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进行了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能力的调查研究。该研究采用了随机抽样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分别设计了测试语言使用功能和语言能力的调查问卷, 并对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哈利村达斡尔族母语保持状况良好, 语言生命力旺盛, 在家庭语言和社会交际语言中占有绝对优势, 但在人口流动变化, 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的影响下, 该区域内达斡尔族双语使用情况势必会发生变化。

王远新 (2008) (7) 采用分层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对青海省同仁县的土族做了不同类型的田野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吾屯话 (汉藏混合语) 的土族和使用当地方言的土族在复杂语言环境中, 基本都是双语或多语使用者, 对普通话和汉字掌握程度不高, 但在不同社会交际场合中使用汉语和藏语的被调查者比例较高, 该地区土族学习汉语的重要场所是学校, 由于周围人说普通话的较少, 故缺乏使用普通话的机会。

2.2 新疆各民族语言使用状况研究

针对新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 较大规模的有两次, 除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对新疆地区的调查, 还有高莉琴先生主持的“新疆语言状况及推普方略研究”课题调研。

而新疆的语言环境复杂, 大部分学者进行的语言调查研究是, 某一民族在多语环境中的语言使用状况描写。如刘宏宇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语言使用情况比较研究———母语保持及相关语言现象》 (8) 调查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县内聚居的锡伯族语言使用状况, 分析多语环境下语言接触对母语保持和语言选择的影响, 考察了锡伯族双语教育的现状。

孟红莉 (9) 在新疆伊宁市对维吾尔族城市居民进行了较全面的语言调查, 运用pps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 抽样方法和结构式访问法, 调查了该市89个社区居委会的常住维吾尔族居民, 在调查选点时将社区类型划分为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民汉混居社区和汉族聚居社区。新疆的民族聚居于杂居是相对而言的, 大杂居的环境中有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 各民族聚居的环境中也有部分社区杂居的情况, 因此将调查选点的分类按民族杂居区和聚居区划分, 较为符合新疆的实际情况。该调查严格采用概率抽样, 控制调查各环节, 因此获得了较为科学、客观的资料, 所反映的语言使用状况较为准确。在对该市维吾尔族进行语言态度调查部分时, 将调查结果量化, 并检验了统计数据的同质性信度系数, 尽量降低语言态度的主观性, 提高数据可信度。

这些语言调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普查的不足, 客观反映了新疆部分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 为后来进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3 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有关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在少数, 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的使用情况无人调查。国内学者先后在我国的甘肃、内蒙古、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和抽样方法合理, 基本做到科学有效, 但这些调查研究中所调查的区域范围较小, 调查对象同质性差异较小, 语言环境相对单纯。新疆多民族聚居杂居区域的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 目前为止还未有人调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的使用情况, 受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普通话的影响,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可能会出现与这些区域调查结果不同的情况。

上述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怀有强烈情感, 但伴随着社会变化, 人口流动、语言接触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状况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终会发生巨大变化, 这需要语言文字工作者加以关注和研究。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 从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等方面梳理了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调查的情况, 对比分析语言调查研究的不同。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注释

11赵小刚.甘肃农村居民通用语言文字观的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07, 04:21-29

22 麻彩霞.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10:45-46.

33 阮茁茁.莆仙家庭语言教育与学校普通话推广现状调查[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44 贾楠楠, 刘晨红.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语文学刊, 2013, 07:43-46.

55 戴庆厦, 罗自群, 田静, 金海月, 吴铮, 蒋光友, 时建, 邱月, 赵敏.基诺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J].南开语言学刊, 2007, 01:4-22+164.

66 丁石庆, 刘宏宇.莫旗达斡尔族聚居村落语言现状研究--哈力村语言调查实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4:98-107.

77 王远新.吾屯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4:79-85.

88 刘宏宇.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语言使用情况比较研究--母语保持及相关语言现象[J].满语研究, 2006, 02:76-85.

上一篇:寿险需求下一篇:情境启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