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2024-07-11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精选十篇)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篇1

关键词: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改革,建议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 是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骨干课程。设立本门课的目的, 就是通过对施肥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掌握几种作物的合理施肥技术, 进而应用施肥原理解决农业生产的施肥问题。该课程是一门适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笔者在多年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特点

据统计, 化肥占整个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52.23%。[1,2]《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阐明施肥对产量、品质、地力、环境的影响问题;阐述玉米等作物的施肥特点及具体施肥技术。[1,2]该课程的核心是合理施肥问题, 涉及的基本原理有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等;施肥技术包括配方施肥的技术养分平衡法、土壤肥力指标法等;涉及的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等。[1,2]该课程涉及的学科和知识面广泛, 概括起来包括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作物栽培、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点。因此,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 知识点丰富, 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应用广泛的特点。[3]自课程开设以来, 对培养我国施肥专业人才和推动我国农田施肥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的教学现状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资源与环境专业、应用化学及农学等专业开设了《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课程。该课程在教学中最初选用的教材是1983年陈仑寿教授主编的《农田施肥原理与实践》, 现在所用的教材是1998年我们自己编写的一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校内教材, 课程的内容包括施肥的基本原理、确定施肥量的基本方法以及主要作物的施肥技术。该课程总共48学时理论和一周的教学实习, 学时数不是很多, 而且教学实习是集中进行, 在每年4月末到5月初进行。教学实习的内容是主要作物施肥量的确定及施肥试验;实习地点农化培养场。

(二)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本学校《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与其他院校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比, [3]笔者认为, 本校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 教材中没有食用菌的营养与施肥, 农作物营养诊断中缺乏先进技术的介绍, 而且实例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数据;教学手段不足, 比如在植物营养诊断中没有养分缺乏的新的图片和实物, 学生感性认识不强, 教学效果差;土壤肥力指标法的指标确定等需要田间试验数据, 学生没有实践, 所以记忆不扎实, 达不到教学效果;现行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实习模式虽然能培养学生的实际生产操作能力, 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实习基地条件需要改善。教学实习时间少, 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有的实习内容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全部进行。

三、教学改革创新与建议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

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措施, 加强梯队建设, 构建具有较大优势的《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保证至少有2名教师可以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 更新教学内容, 组织教材的编写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 把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需要结合起来, 解决目前教材内容较陈旧的问题。

(二) 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首先, 在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制作植物营养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的电子教案, 进一步完善教学素材建设和多媒体课件;增加课程的网络建设, 争取实行网落教学;其次, 加强教师间交流沟通, 建立植物营养资料室, 建立植物营养缺素图库、试题库, 实现在线测试;第三,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走上讲台, 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三) 探索新的教学实习模式

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 可以通过长期技术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式, 构建企业、农户、学校及学生之间一种新的教学实习模式, 让企业、农户、学校及学生都能通过这种模式达到“四赢”的效果, 从而开发与利用更多的隐性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以学生自己为主的分散式教学实习模式, 教学实习不集中在作物播种的季节, 而是分散在整个作物生育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 自己设计试验, 选择作物种类, 然后进行分组, 组与组之间让他们自己进行交叉学习, 以保证学生对每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中的施肥方法与时期都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高强, 刘淑霞, 陈丽荣.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吉林农业大学, 1998.

[2]谭金芳主编.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 .

农作物叶面施肥技术的应用 篇2

农作物叶面施肥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种植户不断增加向土壤中施入化肥的数量.然而,土壤施用化肥达到一定数量后,产量很难有明显提高,因此叶面肥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八五二农场全面推广叶面施肥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黄延林 刘赞林 周相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黑龙江,宝清,155620刊 名:现代化农业英文刊名:MODERNIZING AGRICULTURE年,卷(期):“”(2)分类号:S1关键词: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实现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保证,也是促进学生善于学习的重要前提。讲课是教师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掌握知识到形成熟练技能的一个渐进过程。教师讲课时要针对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P. 128-129)。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新形势下的高等农业教育需要不断改革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文结合作者《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多媒体教学的经验体会,指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共同推进《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一、《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特点

给作物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农业生产中施肥投入占农业生产总投入的50%左右,而土壤和肥料又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因此,如何进行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对于作物生产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院校中,《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作为专业必修课,被农业种植类专业广泛开设。《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知识点多,理论和生产实践性极强的特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作物施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施肥技术的基本技能,掌握土壤培肥及合理施肥新技术,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充分说明了施肥的重要性。作物生产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性生产,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因此肥料的施用合理与否不仅关系作物产量与品质能否得到提高与改善,也关系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否正常进行,最终影响生态平衡[2] (P. 1-2)。作物生产中土壤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而肥料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对于作物生产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进行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是依靠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来指导,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还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2.知识点多、内容丰富,理论性和生产实践性极强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核心问题——合理施肥是根据土壤供肥能力、作物需肥特点、肥料特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将肥料施于土壤或植株,以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2] (P. 1-2),《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涉及到土壤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和作物栽培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具有知识点多、内容丰富的特点,本课程分为作物施肥原理、施肥方法、施肥技术和作物营养与施肥等几个部分,作物施肥原理部分包括施肥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和施肥原则等;施肥方法部分包括养分平衡法、营养诊断法、肥料效应函数法等;施肥技术部分包括常规施肥技术、轮作施肥技术、保护地施肥技术、计算机施肥专家系统和农化服务等;作物营养与施肥部分包括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蔬菜营养与施肥、果树营养与施肥、草地与草坪营养与施肥。将施肥理论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一直是《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的特色,理论性和生产实践性极强,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上还会不断出现新的施肥问题,学生学会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可以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二、多媒体技术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音、像并茂的表现形式和超时空的表现力,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兴趣去主动地学习,加快学生理解、接受和获取知识的速度,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3] (P. 166-167)。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学时被压缩,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太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较而言,多媒体技术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中体现出了更大的优势,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1.《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实践性极强,适于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使用常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等进行直观教学。《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将施肥理论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一直是其特色,理论性和生产实践性极强,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教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够直观地看到应该怎样施肥,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突破教学中的难点[4] (P. 30)。

2.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效率高,有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播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集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施肥原理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讲全讲透,而多媒体教学由于事先备课做好了教学课件,教师不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而是在用微型计算机演示课件或者通过展示台把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上,从而可以节省大量书写时间,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以视听为特色,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所获取的信息多且快,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大量知识的快速传播。

3.直观形象、生动有趣,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得快,理解得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接受。用语言和数据描绘施肥原理和技术知识抽象不易理解和接受,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多媒体教学中,充分运用图片、声像等资料收到极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教学中结合施肥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进展,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采用

多媒体教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好每个教学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体现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用来支持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的。但它仅仅是教师手中的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师仍然占据着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多数自制课件只是“教”的活动,学生参与性不够,不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3] (P. 166-167),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路。传统教学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板书等表达手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路,而多媒体教学却很难实现这种过程。另外,由于幻灯片等课件是提前制作好的,播放的节奏较快,信息量较大,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在播放过程中又不便于中断,往往出现教学节奏不能兼顾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3] (P. 166-167)。相比之下,传统教学方式则使教师和学生能实时处于一种交互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节奏,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演板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多媒体教室,则不容易实现这种过程。因此,教学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要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仔细考虑课件的运行、讲述、重复、结束等环节,使讲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理解一致。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活跃课堂气氛部分、了解知识部分和理解掌握部分,理解掌握部分作为讲授的重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记笔记和理解吸收;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广泛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吸收情况,以便调整教学进度;要指导学生如何适应多媒体教学速记笔记,比如只记要点课下补充或用一些符号代替等。

2.把握好课程教学与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关系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一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有时缺课,到考试时临时突击背笔记,不利于学生详细系统地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和朋友关系,以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报刊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向同学们讲授部分课程内容或相关感兴趣的专题,可作为平时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进行课堂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课程的考核,采取注重平时、淡化成绩、定期检查学生笔记、不定时小测验、试卷多些主观发挥题型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3.处理好教学互动和师生情感交流问题

目前一些院校多媒体教学多为大教室上课,与传统黑板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转移到大屏幕上,教师也从前台退到了后台,这样,学生只能看着冷冰冰的大屏幕,无形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交流的机会和能动性减少,课堂讨论因人多而难以组织,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也许是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良好的教学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感染和潜移默化,因此,教学课件要体现知识性和先进性,课件制作尽可能做到互动,讲课过程中有学生参与的机会;要注意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问,采用启发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休息”时间,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课间休息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问题讨论来得到学生信息的反馈,增强教学互动[3] (P. 166-167)。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显示出了极大优势,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师生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学生也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多媒体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针对多媒体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通过教改创新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国家培养出创造性人才,这才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初衷。总之,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都能较好地学习并掌握有关施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施肥技术技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爱萍.多媒体教学利弊谈[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谭金芳主编.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

[3]王宜伦, 谭金芳, 薛晓亚. 多媒体技术在《土壤肥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4]胡白娥. 浅淡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与误区[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06,(7).

薯类作物施肥技术 篇4

1、薯类作物的营养特点

薯类作物需肥量较大, 尤其是对钾的需求远多于禾谷类作物, 是喜钾作物。一生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需求, 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 000kg块根或块茎, 约需吸收氮 (N) 4~6kg, 磷 (P2O5) 2~3kg, 钾 (K2O) 为10.5kg, 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为2.5:1:4.5。

薯类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因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 各生育时期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在生长前期, 由于植物生长量小, 对养分的需求较少, 生育前期30~40d的养份吸收量约占全生育期的25%左右, 以后随植株生长量的增加, 对养分的需求逐渐增多, 至块根、块茎膨大期, 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达到高峰, 吸收量占全生育期的50%以上, 生长后期对养分的吸收逐渐减少。

虽然生长初期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少, 但却十分敏感, 缺肥会严重影响茎叶及根系发育, 从而影响块根、块茎的形成。块根、块茎膨大期, 是地上、地下生长最旺盛时期, 需肥最多, 是营养的最大效率期, 是施肥的关键时期。

2、薯类作物的施肥技术

薯类作物施肥应掌握“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的原则。化肥的用量应根据肥料种类、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利用率等综合确定。一般磷、钾化肥的基施量占总量的70%~80%, 甚至更高, 氮素化肥的基施量占总量的50%~60%, 追肥占40%~50%。

1) 基肥的施用。强调施足基肥, 增施有机肥, 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是薯类作物获得高产、高效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基肥的种类以圈肥、土杂肥、草木灰等为主, 同时加人过磷酸钙、速效氮肥及钾肥或施用复合肥。

我国各地的高产栽培经验汇集如下:施用大量腐熟的秸秆或杂草沤积的土杂肥作基肥较理想, 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1 500~2 500kg, 氮素化肥如尿素每亩10~15kg, 过磷酸钙50kg或磷酸二铁10~12kg, 硫酸钾8~10kg。在肥源充足的情况下, 可结合耕翻整地全面施肥, 采用深层施肥与分层施肥相结合。粗肥深施与细肥浅施相结合, 缓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的方法。氮、磷、钾化肥以施于根系分布层25~35cm深为佳, 这时肥料的利用率最高, 并要施于粗肥上层, 有利于根系吸收, 减少损失。在肥料较少的情况下, 应采取集中施肥的方法或作种肥施用, 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进行沟施或穴施, 这样施肥有利于培育壮苗和提高肥效, 是一种经济有效地施肥方法。

2) 追肥的施用。应根据土壤肥力、基肥用量及生长情况, 适时早施, 增产效果较好;追肥越晚, 则效果越差。追肥应氮、磷、钾配合, 可追施多元素复合肥, 每亩10~15kg, 氮肥用量不宜过多。早熟品种在苗期追肥, 中晚熟品种重点在开花以前施用。

化肥的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过量施用化肥反而会造成减产。各地应因地制宜, 确定合理的施肥标准, 达到既不浪费肥料, 又能充分发挥肥效的目的。

无公害作物施肥技术 篇5

关键词:峄城区;无公害;施肥

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51-1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峄城区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全区全面实施了山东省“两湖一河流域农田两减三保行动计划示范项目”。

一、采集和化验

按照土壤类型、分布、肥力高低、作物种类、设施点型、种植年限,确定250个采样点,其中春季采样93个,夏季采样34个,秋季75个,对每个样品常规养分化验分析,其中对25个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化验分析,基本摸清了全区土壤养分状况。菜园土壤养分平均有机质2.34%、速效氮118.5mg/kg、速效磷30.2mg/kg、速效钾116 mg/kg;大田土壤养分平均有机质1.87%、速效氮105.3mg/kg、速效磷26.7mg/kg、速效钾108mg/kg、有效硼0.37mg/kg、有效锌0.68 mg/kg、有效锰24.2mg/kg、有效铁26.4mg/kg、有效铜2.07mg/kg。

二、技术措施

(一)推广小麦高留茬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作物秸秆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肥源,它不仅含有丰富的大量元素,还含有大量的中微量元素,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根据试验测定,每公顷每年还田秸杆6000kg,可提供有机质900kg,就可以补偿土壤有机质的损耗,并且可逐年提高有机质含量,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二)推广精制生物有机肥

精制生物有机肥,有机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无污染,使用方便,增产效果明显。一般粮田亩施50-100kg、菜田100-200kg。

(三)推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直接粉碎还田种植小麦,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而且还能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具有增强农业后劲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玉米秸秆连续3年整株还田和粉碎还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可以有效促进土壤理化性状改善,使土壤有机质年递增0.032%,0-10cm表层土壤容重降低0.18-0.24g,1-0.05mm的大团粒增加18%左右,使后茬小麦增产9%。一般亩还田量700-1000kg。

(四)改进施肥技术

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化肥深施是指将化肥定量地施入到地表以下作物根系密集部位,使养分能够被作物充分吸收,减少肥料有效成份的挥发和淋失,达到提高化肥利用率、节肥增产的目的。据研究,碳酸氢铵表施5天氮素损失13.8%,深施7cm,5天损失0.88%。碳酸氢铵、尿素深施地表以下6-10cm的土层中,比表面撒施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由27%和37%提高到58%和50%,分别相对提高115%和35%。化肥深施可使根系向下扎,扩大根系生长量,增强作物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实践证明机械深施比人工地表撒施,小麦、玉米增产225-675kg/h㎡,棉花增产(皮棉)75-120kg/h㎡,大豆增产225-375kg/h㎡,增产幅度在5-15%之间。化肥的损失,一方面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另一方面流失进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积累和水体富营养化。化肥深施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从而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五)测土配方,供应配方肥

依据土壤化验结果和田间肥料试验,结合作物需肥规律,当地的产量水平和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了玉米30-4-6、28-7-9、小麦26-13-9、24-12-8施肥配方,亩施量40-50kg,小麦增产9%左右,玉米增产8%左右。

三、水质监测

通过水质监测,项目区地表水、地下水各项指标均合格。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覆盖还田、生物有机肥及改进施肥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区地表水、地下水各项指标均合格,化肥年使用量由原来播亩46.7kg降至35.08kg,减幅24.88%,其中亩施纯氮量由原来27.4kg降至20.58kg。用肥成本由原来播亩129.7元降到107.32元,亩节约成本22.38元,作物增产5-15%。各项技术措施的实施达到了减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的目标,促进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要点 篇6

b.按作物看苗施肥。不同作物需要的养分种类、数量和时间有所不同, 如水稻、玉米、小麦、白菜等需要较多的氮素肥料;豆科作物因其根部有根瘤菌, 能利用空气中的氮, 所以大豆虽然需肥较多, 一般不需要施用大量的氮肥, 而需施用较多的磷钾肥。土豆、甘薯、甜菜等淀粉和糖料作物需用较多的磷素和钾素肥料, 特别是钾肥对提高土豆、甘薯的淀粉含量和甜菜的含量有重要作用。同一作物不同品种之间所要求的养分数量、耐肥能力也有差异。有的品种比较耐肥高产, 有的品种不耐肥, 耐肥力强的品种多施肥可以多增产, 耐肥力差的品种多施肥不能按比例增产, 甚至倒伏减产。

c.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特点进行施肥。施肥时, 必须考虑作物各生育期的营养特点。为了满足作物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 除必须施用较多的迟效性肥料作底肥以外, 还要用速效肥料分期追肥, 而重点是把肥料用在增产的关键时期。如水稻幼穗分化期, 玉米大喇叭口期 (抽穗前10d) 是整个生育过程中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养分充足与否, 对作物产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农作物叶面施肥技术 篇7

1叶面施肥的优点

a.叶面施肥可快速补充作物生育期间所需养分, 对作物某些缺素症或因遭受自然灾害需要及时补救有重要作用。

b.叶面施肥可增强作物体内的代谢能力, 促进根吸收养分, 特别是在作物生育后期, 根系老化, 吸收能力弱, 及时叶面施用, 可避免作物脱肥早衰所导致的减产。

c.叶面施肥不受土壤因素影响, 肥料利用率高, 为土壤施肥的6~20倍。

d.施肥量小, 既经济又高效。叶面施肥一般用量为土壤施用量的10%~20%。其肥率却比土壤肥率高数倍, 可大大减少用肥投资。

e.叶面施肥可避免土壤中因大量施化肥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2应掌握的技术要点

2.1最佳喷施时期

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最佳喷肥时期, 喷早了, 苗小、叶面积小, 吸肥少, 浪费多, 效果不理想;喷迟了, 叶片褪黄老化, 吸肥功能低, 有些作物喷迟了还会造成贪青晚熟, 影响产量和降低商品价值。根据多年的经验以采收子粒为对象的作物, 如大豆、水稻、玉米、油菜等, 以始花期至灌浆期为宜。以茎叶为采收对象的如白菜应在开盘期, 芹菜、大蒜等应在上市前25~30d为宜。瓜、球、荚、果类作物以膨大期喷肥效果为佳。

2.2确定合适用量和浓度

不同的作物种类, 其叶面喷肥数量和喷施的浓度也不相同。据生产试验对比, 子粒类作物喷液肥浓度1%~2%, 茎叶类喷液肥浓度0.5%~1.0%, 喷施次数为2~3次。

2.3选择好喷施的天气与时间

叶面追肥效果的好与差, 与喷肥的天气 (温度、风速) 、时间有一定关系。根据作物叶片这一生理习性, 喷肥时间应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上午, 或下午4时后, 避开中午高温强光照射, 以免液肥蒸发过快, 影响吸肥效果, 另外在喷肥后2h内遇雨应补喷。

2.4叶面喷肥方法

叶面喷肥无论是以人工喷肥还是采用机械喷施, 都要以叶片正面反面喷透喷匀为标准。

2.5最佳混喷

各种叶面肥之间混合喷施, 或肥料和农药混喷, 能起到一喷多效的作用, 但混喷时应先弄清肥料的性质和农药的性质。

2.6叶面追肥的季节

叶片吸肥强弱与气温高低密切相关, 一般高温天气吸肥多, 低温天气吸肥少, 甚至不吸肥。从季节上看, 叶面追肥主要在春初至秋末。从作物生长阶段来看, 主要是营养生长旺盛阶段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2.7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

农作物叶面施肥的作用及技术 篇8

1 作物叶面施肥的主要作用

一是迅速补充养分。在作物生长后期, 根系活力衰退, 吸肥能力下降, 或在作物生长过程中, 表现出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症, 或者当土壤环境条件对作物根系吸收养分受阻, 而作物又需要迅速恢复生长, 这时根施方法已不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 只有采取叶面喷施才能迅速补充营养, 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充分发挥肥效。某些肥料如磷、铁、锰、铜、锌肥等, 如果采用根施, 易被土壤固定, 降低肥料利用率, 影响施肥效果, 而采用叶面喷施就不会受到土壤条件的限制。又如一些果树和其他深根系作物, 如果采用传统的根施方法难以及时施到根系吸收部位, 不能及时充分发挥施肥效果, 而叶面喷施能克服上述不足, 取得较好效果。

2 作物叶面喷施技术

2.1 肥料品种的选择

适合作叶面追施的肥料通常称作叶肥、叶面肥或叶面营养液。叶面肥按成分可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磷钾复合肥、氮磷钾复合肥、微肥、稀土微肥以及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料等。生产上常用的叶肥品种有尿素、磷酸二氢钾、硫酸钾、过磷酸钙、硼砂、钼酸铵、硫酸锌、稀土、光合微肥、喷施宝、草木灰浸出液以及米醋、蔗糖等[3]。这些肥料具有性能稳定、不损伤叶片等特点。

2.2 掌握科学的喷施浓度

叶面追肥一定要控制好喷洒浓度, 浓度过高很容易发生肥害,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特别是微量元素肥料, 作物从缺乏到过量的临界范围很窄, 更要严格控制;浓度过低则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不同作物对不同肥料具有不同的浓度要求, 因此要根据不同作物选择适宜的浓度[4]。

2.3 选择最佳喷肥时期

在作物生长期间发现有缺素症状时, 及时喷施相应的叶面肥效果较好;另外, 在遭遇病虫害时, 使用叶面肥有利于提高植株抗病性;土壤偏酸、偏碱或盐度过高, 不利于植株吸收营养, 植株遭遇气害、热害或冻害以后, 选择合适的时间施用叶面肥有利于缓解症状。

2.4 把握正确的喷施时间和次数

影响叶面追肥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肥液在叶面上的湿润时间, 湿润时间越长, 叶面吸收的养分越多, 效果也就越好。叶面追肥最好在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 在有露水的早晨或雨天喷肥, 会降低溶液浓度,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 喷洒次数不能过少。作物叶面追肥的浓度一般都比较低, 每次作物吸收叶面肥的量很少, 因此叶面追肥的次数一般不应少于2~3次。

2.5 保证足够的喷洒量, 喷洒要均匀、细致、周到

叶面上肥料的粘附量与其吸收量密切相关;粘附越多, 吸收量往往也就越大。具体的喷洒量要根据作物种类及生育时期来确定, 一般以肥液将要从叶片上流下来而又未流下来时为好。叶面追肥要求雾滴细小, 喷洒均匀, 尤其要注意喷洒生长旺盛的上部叶片和叶片的背面, 以利吸收。

2.6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混用

虽然商品叶面肥较安全, 但不要总用同一品种, 应混合并交替使用, 取长补短, 使营养更全面。叶面追肥时将2种或2种以上的叶面肥合理混用, 其增产效果会更加显著, 并能节省喷洒时间和用工。但叶面肥混合后必须无不良反应或不降低肥效。另外, 叶面肥混用时要注意溶液的浓度和酸碱度, 一般情况下溶液p H值在7左右有利于叶片吸收。

2.7 叶面肥与农药混合喷施

在实际生产中, 许多农户为了节省时间和劳力, 习惯将叶面肥和农药一起混合使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肥料或农药都可以混合喷施, 混合时必须要保证叶面肥与农药混合后性状稳定。有些叶面肥与农药混合后可能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 影响肥和药的有效性, 甚至造成肥害药害。如含硼酸、硫酸亚铁等成分的叶面肥多呈酸性, 而铜制剂如氢氧化铜等呈碱性, 若混合后易发生反应而相互影响使用效果。因此, 叶面肥与农药混用时, 首先要注意酸碱性。还要做试验观察混合后是否产生絮凝、沉淀或变色、产生气泡等现象。若药液有不良表现, 则不适宜混合使用。另外, 为提高叶面肥的渗透能力和作物的吸收效果, 可以适当地在肥液中添加湿润剂。如中性肥皂、质量较好的洗涤剂等, 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增加与叶面的接触面积, 以提高叶面施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燕婷, 肖艳.作物叶面施肥技术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马艳勇.叶面肥种类及叶面施肥技术[N].河南科技报, 2007-07-04 (02) .

[3]汪艳.论农作物叶面施肥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3) :229.

如何做好农作物施肥技术的几点思考 篇9

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化肥, 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认识科学施肥的重要性, 掌握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等技术, 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 已经习惯于靠传统的经验去种植农作物, 往往缺乏对于科学使用化肥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加强科学施肥的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尤为重要, 只有让他们在思想意识里打下科学使用化肥的深刻烙印, 才会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去使用, 让他们逐步掌握平衡施肥, 配方施肥等最新的农业施肥技术。我们对于农民进行科学的培训, 让他们真正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能够了解植物在不同时期机体缺少什么元素,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人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施肥技术, 才会真正用于生产实践当中, 才会取得更大的效益。

2. 重视土壤检测工作, 逐步建立施肥土壤指标体系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各地土壤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施肥, 达到“肥足不浪费”及“应缺补缺”的效果。

因为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地域的土质千差万别, 差异性比较大, 就是相同的地域, 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也不尽相同。针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重视土壤的检测工作, 逐步建立起施肥土壤指标体系。测土配方施肥不失是一个好的方式。对于环境而言, 我们要充分考虑环境所能承受多少, 对于农作物而言, 我们要知道作物需要什么元素, 需要多少, 土壤中含有什么元素, 含有量是多大, 只有掌握了这些, 我们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才可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作业, 才能够做到不浪费肥料。

3. 推广钾肥的使用, 促进农作物对氮、磷和其它营养成分的吸收,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习惯, 广大农民朋友往往只重视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 而忽视钾肥的使用, 植物因缺少钾肥, 不仅造成农作物对于氮、磷和其他营养成分因缺少钾元素不能够充分吸收, 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 大量的高浓度复合肥料涌入市场, 由于复 (混) 合肥料的养分比例固定, 给合理施肥带来一定的难度, 也造成肥料有效养分的浪费。同时, 低浓度肥料可以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磷资源优势, 以及大部分地区农民有施用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习惯的优势。利用好低浓度肥料中非养分部分的营养作用, 即不记入养分含量的营养元素、硅、镁和钙等, 也是低浓度肥料的优势所在。因此, 推广钾肥的使用,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作物生长发育营养不均衡的现象的发生, 可以更好地提高其它化肥元素的利用率, 使得农作物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4. 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增施有机肥, 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

近些年来, 由于化肥的大量普及使用, 又由于它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使得广大农民朋友逐渐撇弃了有机肥料的使用, 随着化肥使用年限的增多, 土壤中有机质却在逐年减少, 土壤板结现象大量发生,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不利情况的发生呢?只有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成分, 才会根本改变土地板结的发生。其实方法很简单易行, 我们对于土壤缺少有机质, 我们就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料, 使得土壤有机质得到很好地补充, 可见秸秆还田这一技术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好技术。

5. 实施轮作、套种, 提高施肥效果

化肥效率的提高, 不仅需要改善土质, 增加土壤中所缺乏的元素, 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耕作技术。实施农作物的轮作、套种, 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不仅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 而且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促进化肥的高效合理使用, 有利于化肥利用率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再次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虽然我们和世界先进的农业生产国有很大差距,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 只要我们正视现实, 找到不足, 努力开拓进取, 赶上世界农业先进水平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篇10

1.1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配合施用;依据土壤肥力条件和产量水平,适当调减氮磷钾化肥用量;注意钙、镁、硼和锌的配合施用。

(2)秋季已经施基肥的果园,果实套袋前不施肥或少施肥。秋季未施基肥的果园,参照秋季施肥建议在萌芽前尽早施入,早春干旱缺水产区要在施肥后补充水分以利于养分吸收利用。

(3)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如平原地起垄栽培、生草(渤海湾)覆盖(黄土高原)技术、下垂果枝修剪技术以及蜜蜂授粉技术等。

(4)土壤酸化的果园可通过施用硅钙镁肥和石灰改良土壤。1.2施肥建议

(1)亩产2 500千克以下果园:氮肥(N)7.5~10千克/亩,磷肥(P2O5)5~6.5千克/亩,钾肥(K2O)10~ 12.5千克/亩;亩产2 500~4 000千克果园:氮肥(N)10~17.5千克/亩,磷肥(P2O5)5~10千克/亩,钾肥(K2O)12.5~20千克/亩;亩产4 000千克以上果园:氮肥(N)12.5~20千克/亩,磷肥(P2O5)7.5~12千克/亩,钾肥(K2O)15~22.5千克/亩。

(2)化肥分3~6次施用,第一次在果实套袋前后(5月下旬),氮磷钾配合施用,建议施用17-10-18苹果配方肥;6月中旬以后建议追肥2~5次;前期以氮钾肥为主,增加钾肥用量,建议施用16-6-20配方肥;后期以钾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干旱区域建议采用窄沟多沟施肥方法,多雨区域可放射沟法或撒施。

(3)土壤缺锌、硼和钙的果园,萌芽前后每亩施用硫酸锌1~1.5千克、硼砂0.5~1.0千克、硝酸钙20千克;在花期和幼果期叶面喷施0.3%硼砂、果实套袋前喷3次0.3%的钙肥。土壤酸化的果园,每亩施用石灰150~200千克或硅钙镁肥50~ 100千克等。

2桃

2.1施肥原则

(1)加强有机肥施用比例,依据土壤肥力和早中晚熟品种及产量水平,合理调控氮磷钾肥施用水平,注意钙、镁、硼和锌或铁肥的配合施用。

(2)不同品种的春季追肥时期要有差别,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追肥时期早,更要加强秋施基肥,其春季追肥次数比晚熟品种少。

(3)与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夏季易出现涝害的平原地区需注意结合起垄、覆膜或果园生草技术;干旱地区提倡采用地表覆盖和穴贮肥水技术。

2.2施肥建议

(1)早熟品种、或土壤肥沃、或树龄小、或树势强的果园施有机肥1~2方/亩;晚熟品种、土壤瘠薄、树龄大、树势弱的果园施有机肥2~4方/亩。

(2)产量水平1 500千克/亩的桃园:氮肥(N)8~10千克/亩,磷肥(P2O5)5~8千克/亩,钾肥(K2O)10~ 13千克/亩;产量水平2 000千克/亩的桃园:氮肥(N)13~16千克/亩,磷肥(P2O5)7~10千克/亩,钾肥(K2O)15~18千克/亩;产量水平3 000千克/亩的桃园:氮肥(N)16~18千克N/亩,磷肥(P2O5)10~12千克/亩,钾肥(K2O)18~21千克/亩。

(3)全部有机肥作基肥最好于秋季施用,秋季未施用的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及早施入,采用开沟或挖穴方法土施;50%的磷肥和30%钾肥及50%的氮肥一同与有机肥基施。中早熟品种可以在桃树萌芽前(3月初),果实迅速膨大前分2次追肥,第一次氮磷钾配合施用,第二次以钾肥为主配合氮磷肥;晚熟品种可以在萌芽前,花芽生理分化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果实迅速膨大前分3次追肥。萌芽前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后两次追肥以钾肥为主配合氮磷肥。

(4)2015年桃坐果率高负载量过高,今年应加强根外追肥,萌芽前可喷施2~3次1%~3%的尿素,萌芽后至7月中旬之前,每隔7天1次,按2次尿素与1次磷酸二氢钾的比例喷施,浓度为0.3%~0.5%。

3梨

3.1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梨园生草、覆草,培肥土壤;土壤酸化严重的果园施用石灰和有机肥进行改良。

(2)依据梨园土壤肥力条件和梨树生长状况,适当减少氮磷肥用量,增加钾肥施用,通过叶面喷施补充钙、镁、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

(3)结合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条件,确定肥料施用时期、用量和元素配比。

(4)优化施肥方式,改撒施为条施或穴施,结合灌溉施肥,以水调肥。

3.2施肥建议

(1)亩产2 000千克以下果园:氮肥(N)8~10千克/亩,磷肥(P2O5)6~8千克/亩,钾肥(K2O)9~11千克/亩;亩产2 000~4 000千克果园:氮肥(N)10~18千克/亩,磷肥(P2O5)6~12千克/亩,钾肥(K2O)12~20千克/亩。

(2)化肥分3~5次施用,第一次在5月中旬,氮磷钾配合施用;6月中旬以后建议追肥2~4次;前期以氮钾肥为主,增加钾肥用量,建议施用20-5-20配方肥;后期以钾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

(3)根外追肥:硼、锌、铁等缺乏的梨园可用0.2%硼砂溶液、0.2%硫酸锌+0.3%尿素混合液或0.3%硫酸亚铁+0.3%尿素溶液于发芽前至盛大花期多次喷施,隔周一次。

4荔枝

4.1施肥原则

(1)重视有机肥料的施用,根据生育期施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视荔枝品种、长势、气候等因素调整施肥计划。

(2)土壤酸性较强果园,适量施用石灰、钙镁磷肥来调节土壤酸碱度和补充相应养分。

(3)采用适宜施肥方法,针对性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4)果实发育期正值雨季,氮肥尽量选用铵态氮肥,避免用尿素或硝态氮肥。

(5)施肥与其他管理措施相结合,例如采用滴喷灌施肥、拖管淋灌施肥、施肥枪施肥料溶液等。

4.2施肥建议

(1)结果盛期树(株产50千克左右):每株施有机肥10~20千克,氮肥(N)0.75~1.0千克,磷肥(P2O5)0.25~0.3千克,钾肥(K2O)0.8~1.1千克,钙肥(Ca)0.25~0.35千克,镁肥(Mg)0.07~0.09千克。

(2)幼年未结果树或结果较少树:每株施有机肥5~10千克,氮肥(N)0.4~0.6千克,磷肥(P2O5)0.1~ 0.15千克,钾肥(K2O)0.3~0.5千克,镁肥(Mg)0.05千克。

(3)肥料分6~8次分别在采后(一梢一肥,2~3次)、花前、谢花及果实发育期施用。视荔枝树体长势,可将花前和谢花肥合并施用,或将谢花肥和壮果肥合并施用。氮肥在上述4个生育期施用比例为45%、10%、20%和35%,磷肥可在采后一次施入或分采后和花前两次施入,钾钙镁肥施用比例为30%、10%、20%和40%。花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

(4)缺硼和缺钼的果园,在花前、谢花及果实膨大期喷施0.2%硼砂+0.05%钼酸铵;在荔枝梢期喷施0.2%的硫酸锌或复合微量元素。pH<5.0的果园,每亩施用石灰100千克,5.0

上一篇:通气治疗下一篇:施工企业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