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粮食问题

2024-06-25

长安城的粮食问题(精选九篇)

长安城的粮食问题 篇1

我区现有农业人口80.55万人, 耕地面积4.678万hm2。近年来,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外务工挣钱, 农村土地出现了由传统的他人代耕代种发展到出租、转包、托管、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 流转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促进了现代农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截止2009年底, 全区土地流转5400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11.5%, 其中:出租2067hm2、转包1333hm2、托管71hm2、互换600hm2、转让167hm2、入股107hm2。我区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 出租

部分农户将自己承包的土地租赁给种植大户或者农业企业经营, 每年收取一定数额的租金, 这是目前流转面积最大的一种模式。太乙街道白家湾村、沙场村将41.2hm2土地租赁给嘉艺园林公司, 细柳街道将西户路、韦斗路沿线土地租赁给苗木花卉生产企业, 发展农业生产, 实现规模经营, 获取了收益。

1.2 转包

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转包后土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不变, 这种模式在我区有1333hm2。高桥乡曹村和严大村, 村委会协调转包17.3hm2给种植大户建立“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大兆街道大兆村将6.7hm2土地转包给刘华伟大棚西瓜合作社经营。

1.3 土地托管

这是我区独创的一种新型土地流转模式。农户与企业订立托管合同,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按照合同要求对农户的土地进行集中管护, 农户付给企业相应报酬, 企业再以超过市场流通价收购农户的农产品, 实现互惠互利的一种土地流转方式。如:陕西长丰现代农业托管公司对斗门地区1066.67公顷土地进行托管, 公司为农户提供低价小麦良种和优质肥料, 实行统一田间管理, 最后以高于市场价20%收购农户小麦, 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以上三种方式是我区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还有互换、入股等方式存在。通过丰富多样的土地流转形式, 我区土地流转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土地流转工作在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3.1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土地流转, 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产生了集约化效益, 有利于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发展。

1.3.2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土地流转后, 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为外出打工的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专心务工或发展二三产业, 促进了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

1.3.3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既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又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农民既有劳务收入又有土地流转收入。

1.3.4 有效遏制了撂荒现象。

通过土地流转, 不但遏制土地撂荒, 还能提高复种指数, 扩大种植面积, 增加粮食产量, 保障粮食安全, 利国利民。

2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发展迅速, 但从总体上来看, 流转土地规模小、程序不规范、政策不成熟等方面, 仍是需要我们努力改进的地方。

2.1 流转程序还需规范

一些合同内容不规范, 有的虽然订立了流转合同, 但内容过于简单, 权利义务责任表述不清, 利益分配不明确。部分农户土地流转合同仅限于口头, 出现问题后, 难于解决。

2.2 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我区土地流转尚在起步阶段, 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市场, 缺乏中介服务组织, 致使供求双方不能及时掌握流转信息, 造成土地流转周期过短、形式单一, 难以形成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规模化发展。

2.3 农民思想认识还需提高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许多农民仍将承包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土地转出后有后顾之忧。尤其是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 宁可粗放经营或者撂荒土地, 也不愿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

3 加快土地流转的建议

3.1 强化组织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

领导重视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 建议区上成立土地流转领导机构, 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指挥、协调和督查, 各乡、街道及村组也成立工作机构, 具体负责贯彻实施。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先进典型和外地先进经验, 做到人人皆知。

3.2 加强监督管理, 规范土地流转

3.2.1 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平等的原则, 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承包权益。

3.2.2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工作规程, 严格土地流转程序。

3.2.3 坚持土地适度集中原则,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推进集约化经营。

3.2.4 坚持用途不变的原则, 严格执行土地保护政策, 保证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3.3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长效机制

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3.3.1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积极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中介

服务, 开展业务指导, 确保土地流转程序合法, 合同规范, 手续齐全。

3.3.2 建立激励机制。

认真研究, 制定出一套适合长安土地流转发展的成熟方法。建议区上出台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流转土地农户的奖励和政策扶持力度, 调动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农业、金融、财政等部门要对规模经营大户或企业进行资金、技术上的扶持和服务;土地部门要加大农村土地监督管理力度, 防止以土地流转名义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现象发生;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土地流转转入方的信贷力度, 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的资金问题。

3.4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区级有关部门和乡 (街道) 要在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监督作用, 搞好政策服务和流转手续业务指导, 确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步入市场化、法制化轨道;认真做好土地流转纠纷的调处工作, 协调双方关系, 仲裁流转合同。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区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农用土地流转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集约化发展, 成为农业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 作者通过走访、调查和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 有一些收获, 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于粮食的英语作文:粮食问题 篇2

last year, the food import bill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rose by 25 percent as food prices rose to levels not seen in a generation. corn doubled in price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wheat reached its highest price in 28 years. the increases are already sparking unrest from haiti to egypt. many countries have imposed price controls on food or taxes on agricultural exports.

last week, the president of the world bank, robert zoellick, warned that 33 nations are at risk of social unrest because of the rising prices of food. “for countries where food comprises from half to three-quarters of consumption, there is no margin for survival,” he said.

prices are unlikely to drop soon.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says world cereal stocks this year will be the lowest since 1982.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need to step up to the plate. the rise in food prices is partly because of uncontrollable forces — including rising energy costs and the growth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and india. this has increased demand for animal protein, which requires large amounts of grain.

but the rich world is exacerbating these effects by supporting the production of biofuel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estimates that corn ethanol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ounted for at least half the rise in world corn demand in each of the past three years. this elevated corn prices. feed prices rose. so did prices of other crops — mainly soybeans — as farmers switched their fields to corn, according to the agriculture department.

washington provides a subsidy of 51 cents a gallon to ethanol blenders and slaps a tariff of 54 cents a gallon on impor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most countries exempt biofuels from some gas taxes and slap an average tariff equal to more than 70 cents a gallon of imported ethanol.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to put an end to these interventions. at best, corn ethanol delivers only a small reduction in greenhouse gases compared with gasoline. and it could make things far worse if it leads to more farming in forests and grasslands. rising food prices provide an urgent argument to nix ethanol’s supports.over the long term,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must increas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mr. zoellick suggested rich countries could help finance a “green revolution” to increase farm productivity and raise crop yields in africa. but the rise in food prices calls for developed nations to provide more immediate assistance. last month, the world food program said rising grain costs blew a hole of more than $500 million in its budget for helping millions of victims of hunger around the world.industrial nations are not generous, unfortunately. overseas aid by rich countries fell 8.4 percent last year from . developed nations would have to increase their aid budgets by 35 percent over the next three years just to meet the commitments they made in .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分拣问题研究 篇3

目前价格竞争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而整车价格经过几轮下降,已经没有多少降价空间,整个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随着燃油价格上涨,整车物流基本稳定在占产品成本的2%左右。因此,每家汽车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寻求降低生产成本以降低最终产品价格。根据中国物流行业社会物流平均成本约占社会总产值的18%计算,汽车零部件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成本的16%,而欧美汽车物流行业成本约为8%,日本甚至可以达到5%。汽车物流成本每降低1%,就可节约至少110亿,也就是说,每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物流可节约成本空间为880亿元。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作为长安汽车零部件配送的服务商,有必要不断优化其配送中心内的各项作业流程,尤其是分拣作业,拣货作业在物流配送中心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实践中,订单的拣取过程是配送中心所有作业中最费力的,其劳动量占配送中心中所有作业量的60%,物流成本占商品最终售价的30%,其中包括配送、搬运和存储等成本。而拣货成本则约是其他装卸和运输等成本总和的9倍,占物流搬运成本的绝大部分。因此要降低物流搬运成本,首先应从拣选作业着手,改进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中仍然采用劳动力密集型作业方式,其中与拣货作业直接相关的人力占50%以上,而且拣选作业的时间投入也占整个仓储中心的30%~40%。因此合理规划拣选作业对于配送中心运作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影响。

二、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分拣作业现状分析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紧邻于长安福特汽车公司,主要负责长安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配送。该配送中心已建立了自己的库存管理系统,并与生产车间建立了一定的配套信息系统。

1.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分拣作业基本流程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负责的零部件配送主要有嘉年华、福特、沃尔沃、福克斯、马自达、蒙迪欧等车型。其基本作业管理流程如图所示: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的分拣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订单的接受与录入、订单信息处理、货物分拣、分类与集中。

2.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分拣作业存在的问题

(1)储存分区未考虑分拣因素;

(2)订单处理简单化;

(3)分拣相关信息传递不流畅;

(4)人员安排不合理;

(5)分拣作业与配送中心其它作业环节缺乏衔接与协调;

(6)分拣出错率较高。

三、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分拣策略优化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分拣作业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给出了以下几条对策建议,以提高分拣作业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个配送中心的运营水平。

1. 配合分拣需求合理进行仓储分区及储位分配规划

前面提到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只是简单地对不同的车型的零部件进行分类存储,在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分拣需求。在整体规划分区时,每种车型的生产量是不一样的,零部件的需求量也是不一样的,在配送中心内的分拣作业量也就不一样,在整体规划时可将畅销车型的零部件规划在靠近出入口的地方。从整体上以减少这个车型零部件的分拣路径和分拣时间。配送中心规划时必须先决定拣选单位、储存单位,同时协调外部供应商确定货品的入库单位,所有单位的决定都来自客户的订单。也就是说客户的订单决定拣选单位,拣选单位决定储存单位,再由储存单位要求供应商的入库单位。所以在各个分区内部,可以按照零部件的特性对零部件进行拣选单位划区,可划分为托盘货物拣选区、箱装货物拣选区、单品拣选区等,如AS/RS自动仓储系统及托盘货架都是以托盘为储存单位,AS/RS自动仓储系统又以托盘为取出单位,而托盘货架则以箱作为拣选单位。按拣选单位分区的目的是使拣选区货物的储存单位与分拣单位统一,以方便分拣与搬运,可进行单元化作业,同时也使分拣作业货物单位单纯一致,便于采用机械作业。对于汽车制造来说,还可以按零部件大小来划分区域,大型零部件可以单独划分区域进行存储,但在区域规划时应考虑到是否便于叉车作业的进行,同时还要避免叉车分拣作业人员与人工分拣作业人员的相互交错,从而增加分拣作业的复杂性。另外大型零部件的分拣应处于分拣作业流程的最后,其区域应该规划在靠近分类集中区域,以减少其搬运距离。

此外,属于同一车型的零部件的重要性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单独的一个区域内也有必要对各种零部件进行ABC分类,把出库频率高、分拣次数多的零部件归为A类,次高的归为B类,依次类推。A类零部件应该规划在靠近出口且容易实施分拣作业的位置,以尽量缩短拣选路径及时间。

同样对于共用零件区域,以上几种分区策略更应该应用到。在具体规划分区时可将这几种分区策略结合起来。

2. 配合分拣策略进行有效的订单处理

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有必要对订单进行一定的处理,不能把原始的单据做为分拣单,需要根据订单资料重新生成新的分拣单,并且在分拣单上必须要注明零部件的存放位置。因为完全依靠人工记忆分拣,就算分工非常明确,也难免会出现出错的情况,所以分拣单上必须要注明零部件的具体存放位置。另外长安民生物流配送中心的零部件采取的是分区存储策略,长安生产车间下达的订单通常是将属于同一条生产线的几种车型的零部件需求信息混淆在一起,每种车型的零部件都是种类繁多的,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配送中心会对订单进行累计批量订单分批。基于这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将订单分批策略与订单分割策略相结合起来缩短分拣路径及时间,提高分拣效率。在累计订单的同时就将各个不同区的零部件进行分类计总,计总完成后可以结合具体每个区内零部件的存放位置对分拣作业进行排序,对分拣路径进行优化,并在分拣单上标明分拣的先后顺序,然后分别生成各个区的的分拣单,交给各个分区的分拣人员进行分拣作业。对分拣作业实施排序后能极大地缩短分拣路径,提高分拣效率。

3. 提高分拣系统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生产车间与配送中心应该运用EDI技术与长安整车厂建立一个配套的信息系统,以便于配送中心随时了解生产车间的生产进度及零部件需求情况,也便于相互传递订单信息,订单信息应包括需求零件的种类、型号和数量。因为汽车生产的零部件是成千上万种,有很多零件具有相似的特征,没有确切零部件型号就很容易弄混淆。另外,在长安生产车间内,一条生产线同时会负责几种车型的生产,就很容易把不同车型的零部件弄错,所以在传递的订单中确切标明每种零件的型号和数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将属于同一生产线的几种车型的零部件同时下达时,有必要将属于同一车型的零部件进行归类然后再下达给配送中心,因为分类下达订单对于生产车间的工作人员来说是非常容易的,而这件非常容易的小事确能够极大地提高配送中心的分拣效率。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传递系统的另一个必要在于生产车间的订单都是临时下达,所以对配送时效性要求很高,那么信息的传递也要很及时。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极大地提高分拣作业的效率。

此外,在配送中心内,有必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分拣信息系统来提高分拣指令下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设计分拣信息系统要注意必须设计好下述模块:仓储数据库模块、拣选指令模块、订单处理模块、拣选方案优化模块。

仓储数据库模块:这个模块存储了所有的在库货物信息,每次拣选作业时,通过识读器扫读储位信息,或通过拣选员在移动终端的键入信息(即拣选的货品具体名称),经无线局域网络传回中心主机,主机系统数据库实时更改库存资料。同时,在拣选时通过扫描或输入货物编号或条码,经无线网络传回系统主机,与数据库信息进行对比,如有差异则在移动终端发出错误信息提示,由复点人员进行复点,如对比无误,则移动终端显示正确信息,并进行出库资料及库存资料更改。

拣选指令模块:由主机系统根据订单对所拣选物数量、储位及编号等进行查询,并调动拣选方案优化模块设计出拣选方案,然后下达拣选指令,移动终端显示拣选的货物号、需拣选的货物数量、拣选路径等,指示拣选人员完成拣选作业。

订单处理模块:主机系统对订单数据处理后,根据业务要求自动对拣选顺序进行合理排序,生成拣选单,对在库货物进行核对,安排拣选人员,并对数据进行排序归类。待拣选完成后,则自动更新原有的数据库。

拣选方案优化模块:拣选系统结合专家系统和优化模型,根据订单在下达拣选指令前自动形成各拣选台车的最优拣选路线,拣选台车在规定的作业通道通过时,通过读取货物信息,将储位信息通过车载终端传送到主机系统,主机系统在显示的虚拟仓库平面图中,根据采集到的储位编码确定被拣选物所在的位置,由此确定拣选台车当前所在的位置。并勾画出拣选台车的走行路线图进而根据新的订单及时确定最优的拣选台车调度方案。使主机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到拣选台车的位置和作业状态,并及时下达新的作业指令到拣选台车的车载终端,指示拣选员作业。

在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分拣信息系统后,可以采用一些半自动化的辅助分拣设备,例如RF(射频技术)辅助拣选和电子标签拣选,能够有效降低拣货错误率,加快拣货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4. 合理安排分拣人员和分拣设备

各个分区的分拣员工数量应该根据每个分区的实际工作量来定,对于分拣量大,分拣周期频繁的区域就应该多安排一些工作人员,对于分拣量小的区域可以适当地减少员工数量,以满足工作量为前提,一个人能在劳动强度内完成的工作量就不需要两个人来完成,这也是节约劳动力和资源有效配置的表现。此外在每个分区内部,还可以将员工进行更细的分工,在采用了ABC分类存储策略后,对员工也可以更明确的分工。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拣选人员负责分拣该区域内的某几种固定的零部件的分拣,使拣选作业更加单纯一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行走时间,提高分拣作业的准确率。同样,叉车的配置情况也一样,对于分拣量大的区域多配置一些叉车数量。以尽量避免忙闲不均的情况。

5. 提高配送中心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

国内粮食产业链的问题 篇4

从今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悄然进军,在我国建立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专家警示: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价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山东分公司综合处副处长张炜介绍,益海嘉里集团已在山东兖州建立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期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另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调查,这个集团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庄也正准备建设面粉加工企业;在黑龙江佳木斯,益海嘉里集团已收购一家大米加工企业,近期还计划在辽宁盘锦建设另一家大型大米加工厂。不仅涉足粮食加工行业,在江苏射阳,益海嘉里集团已进行了考察,准备在射阳沿海建立大型粮食收储加工基地,进入粮食收储领域。

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介绍,益海嘉里集团是美国ADM公司与新加坡WILMAR集团合资成立的跨国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集团已对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0%至70%。

包克辛说:“他们已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在我国,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操控向纵深发展:跨国粮商开始在中国寻找粮源

“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某集团与我们吉林分公司谈得很露骨:一个广东的玉米消费量就相当于整个韩国的需求量,用中国的粮源和市场就能运作起来,没有必要从美国运玉米。”包克辛透露。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外资合作的首选。据包克辛介绍,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找中储粮谈过,他们一方面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找粮源。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他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近些年,跨国粮商通过掌控世界大豆价格,造成我国油脂加工企业亏损,然后展开大规模并购。目前,我国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失去了话语权。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大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难以调控的重要原因,一旦这种局面在粮食上重演,结果就会像植物油一样,我们将失去对粮食市场的话语权。“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再在粮食上重演!”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关键点在加工流通领域,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调控。

粮食定价权旁落,一个危险的信号

专家分析,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的意图已经显露。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认为,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优势。凭这几大优势与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包克辛说:“对此我们应当有紧迫感,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老大。”

包克辛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这种警惕性,在地方招商引资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跨国公司还能出大价钱,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即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

“现在很可怕的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依靠民营企业,国内尚不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而且民营企业也难以实现国家对粮食的调控。

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对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一旦国家出现粮食紧张,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包克辛说:“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70%让益海嘉里买走了,他们买了后存在那儿,不投放市场,这就让国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提升粮食战略,构筑我国“粮食安全岛”

“粮食总量、质量、种类、流通、储藏、调控等综合形成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这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说,粮食供给是国家最大的民生,只有具有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国家才有足够的社会保障能力。“吃饭保障解决了,搞好其他保障才有基础。”

他表示,正是基于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把握,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政策,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

一系列“强调控”手段,使我国一段时期内得以保持粮价稳定运行。针对跨国粮商的图谋,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我国应提升粮食战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

要充分吸收各国粮食生产方面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再次提醒中国粮食生产必须立足国内自给,必须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建设。我国应充分研究世界各国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战略。

还要注意吸收各国在粮食调控方面的成功经验。日本、韩国几十年来在管理大米上很有成效,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我国粮食加工严格的外商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强化对本土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保护,增强粮食终端的控制力。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篇5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

(一) 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 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作用下, 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 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成倍暴涨, 世界粮食库存直跌到安全线以下, 供不应求状况频现, “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区, 甚至在有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骚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9年10月14日发表报告说, 2009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达到10.2亿, 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 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已有专家指出, 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徘徊不前, 世界粮食库存这些年以来也连续下降, 而同期世界人口却不断增加, 现已达66亿多。国际谷物理事会最近预测, 2009—2010年度, 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 比上年度减少4 400万吨[2]。

(二) 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导致世界粮食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多种:

第一, 金融危机重创粮食生产, 引发连锁反应。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贸易和信用交易, 同时导致失业率上升, 引发民众工资收入减少, 购买粮食的能力遭削弱。第二, 气候变化引起自然灾害频仍, 导致全球粮食减产。澳大利亚、欧洲等主要粮食出口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自然灾害, 导致这些粮食主产区遭受沉重打击, 粮食大面积减产。第三, 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长。世界石油价格大幅攀升, 造成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第四, 制造生物燃料导致粮食需求大增。美国等国家把大量的玉米用于生物燃料生产, 不仅造成了食物供给的减少, 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稳定供给的担忧和恐慌, 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预期。第五, 农产品价格低使一些国家放松了警惕性。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迷信世界贸易自由化, 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产粮能力弱化, 国内粮食长期短缺, 大量依赖进口来维持国内粮食供应。

在全球粮价飞涨的形势面前, 中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以应对世界粮食危机, 目前, 中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也应看到,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经济上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粮食的需求是刚性的, 中国粮食形势并不乐观。

二、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就是说, 首先要有足够的粮食供给;其次要有一个合适的粮食价格。粮食安全包括三个具体目标: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粮食安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一) 中国粮食生产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 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1. 建国初期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 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他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 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3]此后, 他还强调:“须知中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吃饭是第一件大事。”[4]建国初期, 由于实行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 中国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只有1.1亿吨, 根本不能自给。1956年农业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粮食产量也提高到了1.95亿吨, 粮食短缺得到了大大缓解。但由于路线错误和一些自然人为的灾害, 中国经济1959—1961年遭受了严重困难时期, 当时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为217公斤, 由此出现了严重饥荒, 损失惨重。1962年以后粮食产量缓慢上升, 此后由于极左路线的推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中国粮食增长步伐停止了下来, 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

2. 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粮食生产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果断地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上, 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和农业发端的, 土地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对于这场变革邓小平倾力支持, 他谈道:“再就是重视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 一切就好办了。”[5]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粮食产量开始大幅度增长。1978年, 中国粮食产量只有6 095亿斤, 此后, 在1982年登上了7 000亿斤, 1984年达到了8 000亿斤, 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 中国第一次解决了吃饭问题。

3. 世纪之交的中国粮食生产状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国拉开了新一轮的改革序幕, 党的十四大也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江泽民强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 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越是加快改革开放, 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6]从1994—1998年, 中国连续五年丰收, 并且在1996年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 199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产量1.02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超过5亿吨, 人均350公斤, 其中1998年为人均411公斤, 中国已经做到粮食基本自给, 丰年有余。

4. 新世纪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新世纪, 新阶段,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倍加重视。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严格保护耕地, 增加农业投入,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7]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指出了未来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使得粮食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1999—2003年由于种粮成本增高,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锐减, 大片土地撂荒,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减少, 粮食安全警钟再次敲响。为此, 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和恢复农业生产, 从2004—2007年连续发出四个“1号文件”, 建立支持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 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税被免除、财政支农力度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恢复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 粮食总产量达到5 285公斤, 实现连续五年增产, 人均占有量达到406公斤, 有效地应对了全球粮食危机。中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 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粮食自给率达95%。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 2002年中国居民人均每日食物热值、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8]。

(二)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中国解决吃饭问题不过才二十多年,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骄傲自满, 麻痹大意, 那么就会重蹈覆辙, 悲剧重演。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维护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

1. 种粮成本高,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粮食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 “谷贱伤农”, 与国际市场最近大米价格飚升相反, 国内大米价格还有所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 国际米价平均是中国国内的3倍。近年来,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 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 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 种粮效益明显偏低,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

2. 人口增长, 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在社会转型期, 中国人口持续增长, 对食品的绝对消费量在上升。一部分农产品的供给在减少, 这样在食品供求上必然出现结构性短缺, 造成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广大消费者对直接食用的粮食消费具有“刚性”特征, 而且对于该类粮食产品的消费预期具有超前性。该类粮食供求即使小有变动, 也会导致价格的暴涨暴落, 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大局。

3. 城市化推进, 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受城市化大力推进和农业结构等影响, 中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调查, 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 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目前,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沙化、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仍将继续减少, 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4. 自然灾害严重, 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严重, 尤其是干旱化趋势严重。目前, 中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 200立方米,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 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 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水土资源很不匹配。这些都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将对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5. 消费需求增长, 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 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特别是在能源紧缺、油价高位运行的背景下, 全球利用粮食转化生物能源的趋势加快, 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 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另外, 一些人尤其是地方领导干部对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大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 仅凭连年丰收就错误地作出了中国粮食问题从此天下太平的判断。更有甚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钱不怕没粮吃,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国际市场粮价便宜, 种粮不如买粮。这些问题无形中也会成为中国粮食问题的隐患。

三、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的战略性商品, 对其战略性和商品性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 对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有危机意识, 时刻警钟长鸣, 才能确保军需民食, 社会和谐稳定。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郑重强调:“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基于此, 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近年来, 国家不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对促进粮食增产起了很好的作用。尽管国家通过粮食直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但种粮的比较收益仍然偏低。为此, 需要采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保障稳定增加粮农的收入, 并改进对粮农补贴扶持的方式, 使农民在国家优惠扶持下从种粮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第二,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满足国内粮食基本需求。要牢固树立粮食安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提倡顾全大局, 务必高度重视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巩固和稳定多年花大力气建成的商品粮基地, 只有这样国家粮食安全才有望得到保证。因此, 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二要加大对水利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三要加大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粮食自力更生的道路,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只能主要靠中国自己解决。第三, 增强国家调控实力, 健全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对粮食行业扶持更是史无前例。各级政府不但每年出巨资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制度, 单就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而言, 由中央财政出资修建的18个机械化骨干粮库,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水平。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储备粮及其他粮食市场信息需透明化、公开化, 可以有效地引导粮食生产、商业储备和销售。创造条件, 让更多的生产者和商业部门参与粮食储备, 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市场。第四, 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 切实扭转耕地质量和水环境恶化趋势。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对耕地实行最为严厉的管理政策, 确保18亿亩耕地这一红线不被突破。统筹农业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政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对非建设性占用耕地的管理, 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水资源, 加大水资源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农业供水保证率,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资源管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第五, 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使用, 切实保证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 但人均占有能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目前近50%的原油需要进口。发展替代能源, 是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从近期政策动向看, 政府要把粮食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定要科学规划, 有序开发, 不得占用耕地, 不得大量消耗粮食, 不得破坏生态环境。中国发展生物能源的原则是“不与民争粮, 不和粮争地”。

因此, 中国粮食安全虽然没有近忧, 但不能说无远虑。中国已经建立了十分庞大的资源和较为坚实的农业生产力基础来确保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中国也能够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保证高水平的食物安全。国家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指出:“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 000亿公斤以上, 到2020年达到5 400亿公斤以上。其中, 稻谷、小麦保持自给, 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9]

中国能否做到粮食基本自给, 不仅涉及到自身的粮食安全, 而且对世界粮食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大量依赖粮食进口, 将给世界上严重缺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困难。对于这样一个事关全球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抉择, 把保持粮食尤其是谷物的基本自给, 作为我们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以争取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 粮食供需矛盾突出, 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粮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在严峻的挑战面前, 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 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全。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管克江.联合国:全球1/6人口挨饿[N].环球时报, 2009-10-16 (4) .

[2]丁声俊.十亿饥饿人口的警示[N].人民日报, 2009-10-15 (14) .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26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4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6]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44.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3.

[8]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EB/OL].人民网, 2008-11-14.

长安城的粮食问题 篇6

关键词:焊接机器人,经验,问题

焊接机器人是在工业机器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体独立,动作自由度多,程序变更灵活、自动化程度高、柔性程度极高的先进焊接设备,具有多功能、重复精度高、焊接质量高、抓取重量大、运动速度快、动作稳定可靠等特点。焊接机器人自动生成线是汽车车身焊接装配车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装备,是一个汽车制造厂车身焊接工艺水平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国家汽车制造技术的标志。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汽车以来,产品逐渐由低端向高端、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由微车向自主品牌轿车全系列发展。而焊接生产线逐步大量应用多品种、高技术的焊接机器人。

1 焊接机器人的应用经验

1996年,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北工厂新建十万辆SC6331系列微型面包车焊接生产线,首次引进德国KUKA公司的KRC32型6轴气动点焊机器人,应用在工艺要求最高的车架和成车焊接线上。2002年,再次引进意大利COMAU公司H4型伺服点焊机器人,意大利COMAU公司H1型螺柱焊接机器人,日本OTC弧焊机器人,KUKA公司KRC型检测机器人。其中,弧焊机器人采用日本OTC公司的DR系列七轴焊机器人,OTC机器人本体设计小巧,结构简洁,弧焊功能齐全,特别适合于结构复杂的零部件气体保护焊接。如微车车架总成上的连接横梁的弧焊,由于该横梁为圆形,需要进行圆周焊接,且该部件位置较低,人工焊接劳动强度极大,气体保护焊又属于有毒作业且质量难以保障,采用OTC弧焊机器人克服了这些严重制约生产、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损害操作者身体健康的缺点。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伺服点焊机器人的引进,该型号机器人选用COMAU公司的点焊机器人,整合伺服焊钳系统,焊点焊接质量稳定、定位精确。伺服焊钳与气动焊钳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焊接过程中,伺服焊钳的焊接质量高,焊点成形好,极大改善了车身的焊接质量,使“长安之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的微车精品。

1.1 安全使用

焊接机器人的安装使用,必须满足安全要求,焊接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在危险、有害的恶劣环境中作业,同时又带来了另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机器人伤人事故。为此,焊接机器人在线运行时,绝对不能有人进入其运动安全范围所在区域,并且其运动区域内应该保证无干涉,这是焊接机器人安全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此外,除了通用的工业安全规程外,还要注意焊接机器人的特殊性,采取相应可靠的对策。现在我们正在使用的安全措施是:

1)在焊接机器人及其周边安全区域安装安全防护栏,以防止有人进入危险区域造成意外伤害。

2)在安全护栏入口的安全门上设置插拔式电接点开关,该开关与焊接机器人的安全回电路相串联,一旦安全门打开,机器人控制器将切断机器人的驱动电源,机器人立即停止运动。

3)在距离焊接机器人所在工位最近的地方,安装多个紧急停止开关,一旦发生紧急或危险情况,现场工作人员可以就近按下急停,让机器人停止运动。

4)示教作业时,应降低焊接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并由经过专业技术操作培训的人员进行示教。

5)焊接机器人安全电路与生产线安全电路联为一体,当生产线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按下该线上任何工位的紧急停止开关,让机器人停止运动。

1.2 焊接机器人的控制装置

虽然焊接机器人本身拥有非常完善的控制系统,但每台焊接机器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自动化设备系统,在一条生产线或一个生产系统中永远都只是一个从属的工作站,必须要有相应的外部控制装置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以适应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线上各种自动化设备之间同步、有序的生产要求。焊接机器人常用的相关控制装置有可编程序控制器和在线监控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对生产线上包括焊接机器人在内的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工作进行协调与配合,从而有序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在线监控装置是操作者与生产系统之间的人机接口,它从生产系统中采集实时数据,并可以有条件地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修改,因而达到实时监视生产线现场情况、远程实时控制生产线运行的目的。使用在线监控装置能够方便地发出作业指令,启动或停止包括焊接机器人在内的所有自动化设备,并实时了解生产系统的状态。长安公司八万辆焊接生产线上,采用的是西门子WIN CC在线监控系统和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所有的焊接机器人除了受自身控制系统的控制自动运行外,还必须接受可编程控制器和WIN CC在线监控系统的远程控制,以保证与生产线其它自动设备的同步运行。

1.3 焊接机器人系统的扩展

为了满足八万辆“长安之星”焊接线的生产实际需求,COMAU公司在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同时考虑到了生产线系统的稳定性与车身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最终选用的焊接机器人具有以下扩展功能:

1)增加外部滑动轴,焊接机器人的外部滑动轴与其它6个基本轴一样,均含有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与相应的机械传动装置相配合,可以有效扩大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并且能够在复杂或狭窄的空间内达到最佳的作业姿态,还可以通过示教来任意定位,以保持最高的定位精度。在点焊实际应用中,包含外部轴驱动的焊接机器人能够准确到达所需焊点位置,并达到最佳焊接姿态,因而点焊效果更好和噪声小,焊接后的焊点外形美观、焊接质量高。例如,八万辆焊接线主线730总拼工位,采用全自动的零部件装配与焊接工艺,该工位共有6台焊接机器人,要完成左/右侧围与车架的装配及整个车身的焊接,加之工位包含了以后横梁及顶盖装配、车架装配,夹具、输送装置、自动焊钳等装置众多,空间极其有限,为了保证成车组焊,共有4台机器人采用了滑台式外部轴,以在狭窄的空间内,高质量、高速度、最安全地完成所有工作。

2)弧焊中的摆动焊接,弧焊机器人通过软件的正确设置,可以在沿焊缝前进的同时,焊丝尖端实现横向摆动,摆动的方式、频率及幅度等均可按工艺要求进行设定,从而达到提高弧焊质量的目的。

3)机器人的工具自动切换,同样是在八万辆焊接线730工位,为了节约工作场地、缩短工作时间,15号(16号)焊接机器人同时要完成总拼工位车身的焊接工作,又要负责从侧围生产线将侧围部件抓起来并放到主线与车架、顶盖组装,因而这两台焊接机器人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枪/手”自动切换技术,由可编程控制器在生产线需要时控制机器人进行伺服焊钳和抓手工具的自动切换。这样,一台机器人可以完成两台机器人需要完成的工作,既节约了成本又节约了场地。

1.4 机器人的编程

长安公司十万辆焊接线上的KUKA机器人,其编程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APS软件,必须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运动程序的上传及下载;八万辆焊接线上的COMAU机器人的编程采用任意文本编辑器,再经过编译后,用PCINT计算机仿真软件将程序下载到机器人控制器。这两种机器人编程的共同特点是均可以实现离线编程、在线示教,为生产线的设计与仿真提供了有力帮助。不同之处在于,COMAU机器人采用了类似PASCAL高级编程语言的语言结构,对于学习过计算机编程语言的人来说,可以非常快速、容易地理解,接受一些最基本的培训后,即可以编制相当完善的机器人控制程序。而KUKA机器人采用其专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技术人员必须接受KUKA公司专业的编程培训,才能胜任编程工作。OTC机器人的控制程序编程则相对容易,基本采用简单、易懂的运动指令,意义一目了然。

1.5 伺服焊钳的成功引进

十万辆焊接线上应用的5台KUKA点焊机器人,均采用气动点焊钳进行车体焊接,由于焊钳电极帽存在磨损的问题,控制系统采用计算焊点数,对焊接电流进行递增式补偿的方法。从原理上讲,这是一种开环方式的补偿方法,并不能实际反映焊钳电极帽的真实损耗情况,因而车体焊接质量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八万辆焊接线上,所有COMAU点焊机器人均采用伺服焊钳及控制系统。伺服焊钳作为机器人的一个外部轴存在,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增加一套驱动软件,该外部轴就与其它六个基本轴一样,完全受机器人控制器的控制。这样,该外部轴与其它六轴一起融为一体,机器人控制系统通过外部轴的驱动软件,可以实时计算该轴的真实位置。实际应用中,在完成每一个车体的焊接工作后,机器人控制系统将对这个外部轴-伺服焊钳,执行自动校正功能,通过检查该轴(伺服焊钳)的实际零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认电极帽是否磨损,这样确保了焊接压力的自动闭环控制,使车体焊接质量稳定性大幅提高。

2 焊接机器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焊接机器人在长安公司的汽车制造生产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使汽车焊接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但仍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2.1 位置偏移后重新校点的问题

焊接机器人如果发生焊接位置偏移时,必须进行在线校点然后在线运行,这个工作现在需要占用大量的生产时间。如果能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动态仿真技术对其进行离线示教和仿真,将是焊接机器人应用的一次革命性的改善。

2.2 弧焊机器人焊缝跟踪的问题

弧焊机器人进行弧焊时,不能对焊缝进行动态跟踪反馈,如果焊缝有细微变化时,不能保证焊缝质量。

2.3 焊接机器人的备件问题

目前,机器人的专用部件国内还不能自行设计制造,公司大量应用焊接机器人后,配件问题成为机器人应用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机器人的部件多属专用部件(尤其是电器控制部分),技术水平要求相当高,因而必须从国外进口,而进口的机器人备件价格高,购买周期又长,给设备维护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

2.4 机器人的校轴校点占用较长时间的问题

对于流水化的自动生产线来说,其停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如果能够应用高智能化的检测手段,使机器人在其轴的基本参数丢失或变化后,能够自动快速恢复到发生故障前的状态,将给自动化生产线带来巨大的生产效益。

2.5 机器人电器控制系统的问题

长安公司所应用的三种焊接机器人,其本体的机械可靠性及制造水平均相当高,本体出现故障(指机械故障)的概率极其微小。然而,相比之下,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率却非常高,最容易出现的部分是驱动部分的电路及元器件,另外接插件的故障频率也相当高。当今世界上的机器人控制电路集成化程度已越来越高,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已使控制部分故障率大为降低。但对于汽车制造中的焊接作业这种环境恶劣、作业强度极大、电压波动较大的应用来说,如果能针对汽车生产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提高系统集成化程度,进一步增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长安公司在未来应用大量机器人实现完全无人化生产线的理想将变为现实。

2.6 机器人与其它设备或工位上障碍物碰撞问题

在长安公司的两条焊接线上,均出现过多次因为信号交换失误而发生机器人与机器人碰撞、机器人与其它设备或障碍物碰撞的事故。经过事后分析机器人工作程序,发现目前机器人控制系统在处理信号交换时,都采用外部I/O信号来交换彼此的工作状态,信号检测还只是以一个“点”的方式测量,即在某一运动程序行中,确认某一个交换信号是否存在来决定机器人是否继续下面的工作,而不是在一个运动区域中持续检测其它障碍物或机器人状态,这样,一旦检测过程结束而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发生错误或信号交换不正常时,碰撞就发生了。这类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综上所述,焊接机器人使汽车制造业大批量、高效率、高质量进行流水线汽车制造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焊接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促使我们不断努力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寻求更加有效的手段,让焊接机器人为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锐.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分析[J].电子世界,2013,3(2):166-168.

[2]王涛.浅谈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4(4):243-247.

[3]汤传业.机器人在车身焊装生产线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3,10(9):110-115.

[4]熊有伦.机器人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6-7.

[5]朱世强,王宣银.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2.

中国粮食安全:有争议的战略问题 篇7

争议:中国粮食安全的多重思考

1992年中国政府在萨乌马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 认为粮食安全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国内学者对粮食安全问题也进行了广泛的关注, 并形成不同的观点。林毅夫和蔡昉从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的角度对中国粮食战略提出反思, 认为过分强调粮食自给自足会影响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黄季琨则在总结和评估中国粮食生产增长过程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未来25年内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的发展趋势做了综合的论证, 并提出了“口粮安全”的概念;卢锋指出中国长期以来在粮食问题上存在过分强调自给自足的“泛政治化”认识误区, 认为中国未来在保持基本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应实行较为自由化的农产品和粮食贸易体制;潘岩认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稳固, 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而耕地、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日益突出, 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观点:朱希刚对中国粮食供需平衡问题的研究, 重点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实现途径;而柯炳生、王德文等则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及政策做了全面的回顾与剖析, 并指出应实现基本机制市场化;丁声俊等认为, 粮食安全涉及需求者、需求时间、产地来源、所需粮食、粮食数量与质量以及购买力六个要素;翟虎渠等提出粮食安全应当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陈锡文从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以及低收入人口的定向补贴五个方面来理解粮食安全;蔡昉认为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转折”之后, 中国的粮食生产与发展面临激励机制的转换, 应适时提出主动的粮食安全战略;等等。

国内学术界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否定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存在, 认为即使存在粮食安全隐患, 也是由于供给渠道不畅。如茅于轼认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饥荒是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中国不能因为粮食安全这个并不存在的问题而延滞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如周立、杨学祥、王磊等认为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挟粮食而扼制其他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认为粮食生产不能遵循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 而应该遵循国家的安全战略。

形势:中国粮食安全不容乐观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 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粮食的功能不断扩展, 其价值的评估将更加复杂, 但一个基本共识是, 粮食的可获取性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权利, 粮食的这个社会属性主要是通过粮食安全这个概念揭示出来的。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粮食问题日益严峻。这由粮食属性决定: (1) 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 需求的价格弹性小, 是一种特殊商品; (2) 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质, 是整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性公共产品; (3) 在现有的条件下, 粮食既是弱质产业产品, 又是多功能产品; (4) 在现有的国际竞争格局中, 粮食已经成为国际战略物品, 成为国与国之间利益博弈的重大筹码; (5) 农业包括粮食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粮食产业不能简单地拿经济指标来衡量。

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不断发展粮食生产的扩张能力, 通过高补贴政策、高技术支撑、高资本控制、高市场操纵等手段, 迫使多数非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将粮食作为世界经济战争的战略“核武器”, 操纵粮价作为转移经济危机和打击新兴经济体的最有效手段。面对这样的国际新形势, 在国内绝对耕地面积萎缩, 实际播种面积减少,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水利基础设施脆弱, 农民“断代”现象普遍出现, 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提高等问题客观存在的背景下, 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战略:如何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如何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我们认为应实现四大转变, 即从局部性的粮食安全向全局性的国家安全转变, 从被动性粮食安全向主动性粮食安全转变, 从单纯的粮食安全向提升国家的全球竞争力转变, 从强调粮食生产向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的改变, 关键是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前提是要保证农民能够从种粮中得到比较收益, 而提高种粮效益无非是靠价格和补贴。一方面, 政府补贴的推动力要通过市场价格的原动力起作用, 另一方面, 市场的价格原动力需要政府补贴的推动力来激发。市场激励需要政府的政策配套才能走得更远, 而政府的政策必须得到市场的激励才能可持续发展。具体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政府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推动力。要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法定投入, 确保粮食的基本生产能力;优化组合粮食生产补贴的长效政策, 确保粮食的市场竞争能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替代机制, 确保粮食生产方式的更新能力;维护农民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 确保粮食的持续生产能力;提升传统的食品体系和品种结构, 确保粮食的多样化生产能力。二是激活市场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动力。要将“政府要粮和农民发财”统一起来, 形成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发挥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诱导作用, 完善粮食最低保护价的定价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多方参与粮食储备的积极性, 构建面向世界的粮食储备体系;推进粮食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 强化粮食在世界市场的战略竞争能力。

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若干思考 篇8

一、我国粮食问题的现状

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我国粮食作物面积自1952-1957年呈大幅扩大趋势, 由1.24亿公顷增加至1.34亿公顷, 此后至1962年则大幅减少, 由1.34亿公顷减少至1.22亿公顷。在20世纪60-70年代, 粮食作物面积大约维持在1.19亿~1.21亿公顷之间, 变化幅度不大。80年代以后, 粮食播种面积略有减少, 但变化幅度极小, 播种面积在1.17亿公顷与1.10亿公顷之间浮动。进入新世纪后,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减少趋势, 2001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降为1.06亿公顷, 此后逐年递减。总体来看, 从20世纪60年代起, 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 基本上是受到播种面积以外因素的影响。

2. 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11320万吨, 增加到1999年的50838.6万吨, 2001年的45262万吨, 年均增产650.5万吨, 年递增2.7%, 这样的增长速度, 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1978-2001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 增加到1999年的50838.6万吨, 2001年的45262万吨, 年均增产643万吨, 年递增1.7%。其间经历了多次波动, 虽然粮食产量出现减产和徘徊, 但与过去相比, 粮食总产量仍然很高, 以致出现粮食生产的阶段性过剩。

3. 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化

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中,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是最主要的因素。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 1950-1997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量中, 来自单产提高的贡献份额超过98%, 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份额不足2%。粮食作物平均每公顷产量在1952年只有1320公斤, 1975年提高到2355公斤, 1983年提高到3405公斤, 1996年提高到4483公斤。这些数据显示第一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时间为23年, 第二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时间为8年, 第三个1000公斤增量所用时间为13年。

4. 粮食进出口数量变化

从粮食进出口贸易总额上看, 我国属于粮食的净进口国家。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小麦, 出口的粮食主要是玉米和大米。随着粮食国际贸易量的增加, 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存度有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 相互间的影响也将变大。

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分析

1. 人口数量的增长

人口增长是推动我国粮食需求量增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据测算, 即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 而到2030年有可能突破16亿大关。如果假定人均粮食消费量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仅人口增长这一项, 将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供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 耕地面积的减少

耕地减少是影响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和未来粮食供给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地看, 我国的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就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8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得到了强化。耕地减少不仅是一个数量概念, 而且具有质量含义, 因为减少的耕地大部分是生产能力高的良田。如果减少的耕地每亩年产量平均按500公斤计算, 大约相当于1000万人口每年的口粮消费量。今后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 非农产业与农业在耕地利用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 耕地面积减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 我们只能减缓这种趋势, 但不能遏止这种趋势。因此, 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是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最大威胁。

3. 食物结构的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 居民的收入水平将逐步提高, 而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必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食物消费结构的高级化, 就意味着在食物消费总体中粮食的直接消费量减少、相对份额下降, 而粮食的间接消费量增加、相对份额上升。这是任何国家在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规律。食物结构高级化的结果, 不是粮食需求量的减少, 而是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因为对粮食的间接消费主要表现为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 而粮食向动物性食品的转化:消费一公斤鸡肉, 意味着要消费2公斤粮食;消费一公斤猪肉, 意味着要消费4公斤粮食;消费一公斤牛肉, 意味着要消费7公斤粮食。因此,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居民在动物性食品消费量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呈不断缩小的趋势, 这种缩小的趋势成为推动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重要力量。

4. 单产提高的局限性

在现有耕地不断减少的态势下,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就成为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的核心内容。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技术的突破, 但现在粮食技术突破和应用的速度越来越慢。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 我国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将会越来越慢, 其艰巨程度将会越来越大。

5. 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我国是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的国家。一方面为加速工业化进程, 长期以来实行“以农养工”的政策, 而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比较落后;另一方面, 在落后的农业技术和装备的条件下,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和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不得不采取掠夺性的生产经营方式, 表现为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过度开采地下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 造成地力衰竭, 地下水位下降, 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

三、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之策

1.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从长远看, 由于受到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 我国的粮食供应仍然偏紧。目前,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并不很高, 人民的食物结构还很不合理, 动物性食品消费水平较低, 营养安全仍然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 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分析, 我国必须长期把抓好粮食生产放在农村经济工作的首位, 不断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今后我国增加粮食总产, 必须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单产水平。第一, 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资力度, 提高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第二, 农业科学研究要调整方向, 以提高单产为主要目标, 增加对土地替代性技术的供给, 特别要动员和组织多方面的力量, 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治、生物工程技术等联合攻关, 重点突破。第三, 要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目前, 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达到了80%左右, 而我国只有40%左右。如果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能显著提升, 将会明显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第四, 改造中低产田。我国现有中低产田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 其中低产田占50%以上。在没有新技术突破的情况下, 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这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 应该成为我国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单产水平的重点。

3. 加强国家粮食储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际上, 粮食储备规模是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器。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粮食储备规模不小于消费量的17%-18%, 即可视为安全。粮食储备的合理运用, 不仅可以平抑年度季节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 也可以应付突发事件对本国本地区粮食安全的影响。另外, 从长远观点分析, 我国粮食对世界粮食市场的依存度仍将是一种扩大的趋势。因此, 我国必须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 建立和完善粮食风险调节基金, 建立粮食进出口安全储备体制。必须坚持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的原则, 确保我国粮食自给率在95%左右。

4. 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平衡

我国自然资源日益枯竭, 用水紧张, 土地退化, 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威胁到了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 我国农业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数量增长的老路, 必须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优化生态环境, 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5. 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转变农业增产方式,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高新技术集成体系, 全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必须建立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的基础上,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的前提。因此, 必须考虑气候、生物、肥料、技术等因素, 以水土资源为核心, 以种植业为主体, 围绕旱作技术与灌溉技术、土壤肥力与肥料施用、光能利用与耕作制度、生物资源与废弃物资源化、品种优化与关键技术、饲料转化与农牧结合、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调整等环节, 建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高新技术集成体系。通过高新技术体系的集成, 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能耗投入, 获得相同或较多的农业产出。

6. 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长期以来, 我国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中心, 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粮食流通和消费的研究, 对粮食安全预警工作重视不够, 这也是造成我国粮食生产起伏动荡的深层原因之一。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建立科学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是政府了解、调控、引导粮食乃至整个农产品市场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目前,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关键时期, 为保证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充分重视并发挥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必须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预警理论和预警方法, 找准影响粮食安全状况的相关因子,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娟.关于我国粮食安全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12.6

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9

1 粮食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促进了粮食市场化的繁荣, 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有的是略微了解粮食工作, 有的只是为了赚钱丝毫不懂粮食检验相关工作, 直接导致对粮食检验工作不重视的情况。有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干脆根本不设置粮食检验部门, 不安排质检员;有的即使设置了粮食检验部门, 有质检员进行工作, 也大多是形同虚设, 很少从事粮食检验工作, 这样一种现状使粮食检验在粮食生产加工中就产生问题, 入库的粮食很可能就有质量问题。在粮食存储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检验, 坏粮次粮在交易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模糊地带多, 如果再加上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力, 粮食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无法保证, 更为重要的是带来粮食供应不足, 影响百姓日常生活, 带来国家和社会的不稳定。所以粮食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积极解决。

2 粮食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2.1 严把入库检验关

收购工作过程中, 粮食检验流程直接确定并划分了粮食的等级, 是靠质量说话、让品质论价的基础。在入库时, 质检工作人员必须要贯彻收购质量标准, 严把收购质量关卡, 以“便于安全储存、便于轮换”为原则, 收优质粮 (多收干、饱、净、无虫、无霉的高等级粮) 、将陈化粮、“三高粮”芽麦等不合格粮关在库门之外。这是仓储有效管理底线。

2.2 勤检验, 严防储量虫害与霉菌

在粮食储备过程中, 需要定期并机动的进行检查, 及时观察粮食的虫害和霉菌反映、及时掌握储藏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这是粮食检验的基本要素。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检验粮情, 尤其对仓内边缘、仓底、四角等易发隐患部位要着重防患, 在季节或者气候变化时期固定增加进仓检查的工作量, 这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和迅速解决问题;尚无虫霉和结露等问题时, 要提前做好预防和预警工作, 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粮情变化, 防止陈变及连带, 规避储粮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3 粮食检验工作的解决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 国家各级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参与粮食流通管理。

粮食流通由过去国企粮食部门独家经营转向市场化多家分散经营的新体制, 使原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无所适从。随着改制多年, 粮食流通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 粮食经营者认识的提高, 粮食流通检验需要第三方有检验权威机构参与。现在已有第三方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开展工作, 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的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既拥有完善的粮食检验设施, 又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粮食检验监测队伍, 加之政府呼吁、国家政策支持, 大胆尝试参与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体制管理, 积极主动开展粮食第三方检验监测, 已成为必然, 且作用重大。不仅会减少粮食经营者经济损失、增加经济效益, 而且对保证粮食安全、利国利民具有重大意义。

3.2 加强粮食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会有越来越多粮食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需要的粮食质检工作人员也会相应增加。但是现在很多粮食类的高校都处于兼并重组阶段, 所招收的学生很少, 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 所以当下在尽力扩大粮食类学校招生力度的同时, 组建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队伍是必要也是需要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 对高校粮食检验类扩大招生规模, 积极储备后备人才。其次, 粮食类的专业知识培训机构是给粮食质检人员专业上的补充, 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业务水平。再次, 隶属于国家的粮食检验检测人员应该对粮食企业进行培训, 无论是经验上的还是技术上的。最后, 粮食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 联合培训, 以提高业务水平。

3.3 明确粮食质量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各个行业都有其内部的行业规则, 粮食行业也不例外。粮食企业首先应该明确粮食质量标准, 这样才能将其贯彻到检验人员的实际工作中。质检人员依据粮食质量标准对粮食质量进行鉴定, 才能得到比较专业的结论, 也利于粮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4 粮食检验人员的工作任重道远。

首先粮食企业的领导应该意识到粮食检验人员工作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粮食检验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粮食检验人员也应该意识自己的重要性, 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普查工作要仔细。调查的方面主要有:粮食的品种好坏、产量如何、质量优劣、产区特点, 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2) 掌握粮食市场动态和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关政策的法规都应该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企业的领导者, 以便获得良好的企业效益。 (3) 粮食收购质量为尚。对所收购的粮食做专业的抽样分析和鉴定, 要求检验准确。 (4) 粮食储藏期的检验工作也不松懈。“三检一化”原则要贯彻到底, 使粮食在储藏期安全无污染。 (5) 粮食交易出库检测监管也重要。整体检验与批量抽检有机结合起来, 交易的粮食应该符合合同, 杜绝发生交易纠纷现象, 从而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6) 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因为了解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 对国家的政策法规也比较熟悉, 粮食检验人员完全有能力和资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议意见, 从而使企业向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上一篇:设备计划采购下一篇:超前管棚注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