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与艺术表现

2024-07-29

音乐作品与艺术表现(精选十篇)

音乐作品与艺术表现 篇1

谈到音乐自然要谈到“天赋”。天赋也就是包括良好的生理条件与音乐感受, 那期“天赋”的条件都具备了以外, 众所周知的“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指的便是, 学器乐真是时间堆出来的, 一首曲子, 细点说一个片断, 再细说是一个小节, 这都是要花时间动脑筋, 找方法, 正确的练习方法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它的再现, 就是这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再反复的过程。一首作品的问世, 除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完成了它, 我认为对演奏者本人便是二度创作, 而这一环节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拿到一首曲子, 该怎样去表现它共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 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 而并不是说, 我只要有曲谱, 照着它一个音不漏的从头吹到尾, 那虽说是, 很完整, 但却是无味的完整, 跟一张白纸没什么区别, 很显然这样去理解是不对的。它过于死板了, 就算是把它奏得多精确, 也只能说把它吹下来而已, 所以, 音乐学院在招收学生的时候, 除了演奏外, 还加上了视唱练耳等科目, 也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受。

此外, 音乐具有刚柔并济的表现力。。乐器产生了乐音, 音乐表达需要又使人不断的创新乐器, 声音是音乐之本, 更是它不断地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演奏技巧产生的音响效果是大有不同的, 除我国民族管乐常见的连音、各种上吐音、花舌、打音、颤音, 沥音等, 在笙的演奏上均得以自如应用外, “笙”所特有的呼舌、呼打、爆花舌、抹音 (滑音) 、顿气、锯气等演奏技巧, 以及在笙的传统奏法中很少使用的单音奏法, 在众多的笙曲中都得以充分展现出它独特而富有内涵的韵味, 如《凤凰展翅》《晋调》《草原巡逻兵》等则是笙独特、丰富的独特技巧, 使旋律突出而富有变化的典型代表。再者是音乐表现潜力。譬如华彩乐段表现中是一种很自由的表现形式, 这要求演奏者得有一定的功底及表现力。我认为这也是天赋——但往往通过正确有效的训练来发掘。又如音乐的控制能力是演奏者的必要条件, 是通过无数练习与实践获得的乐音的控制与变化能力。这里, 控制是其主要内容。如声乐健康的声音是最基本的条件, 而器乐, 如笙这门乐器, 它不仅要讲究气息还讲究气与舌与手三者之间的配合, 在演奏一段如歌般的片段时, 更应该注意的是这种结合, 要把它配合得天衣无缝, 除了演奏者所应具备的内心音乐表现力——乐感外, 过硬的基本功, 具有过硬的基本功与乐感表现尤为重要的。这种控制力可使演奏者在积极良好的演奏状态下进一步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对其乐音稳定与变化进行合理艺术的控制。最后是艺术处理。艺术处理的过程是是一个演奏者以自己当前的演奏状况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从而进行乐音控制的过程, 它是控制力高层次的要求, 是在演奏状态稳定之上对乐音进一步的控制, 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总之, 艺术处理要求的是音乐的修养, 这需要对音乐语言的谙熟、对作品背景的认知及对生活强烈的感受力。首先是要对音乐语言的熟知。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不熟悉的音乐语言是很难通过音乐表达, 更何况抒情。对于演奏者, 在其演奏时音乐语言包括“音乐语言”和“器乐自身语言”;而在平时, 他还要理解其他音乐专业语言并至少做到了解其他艺术语言。音乐语言是指音高、音强、音长、音列;和声;曲式、复调、对位, 渐强、渐弱, 反复、渐快等。作为一名演奏者, 最好能尽可能多的接触与熟悉各姊妹专业的语言, 这有助于演奏者的表现。音乐也是艺术的一支, 各艺术门类尽可能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艺术语言——音乐语言——器乐语言, 热爱她们并学习她们, 你才能与她们尽可能完美的结合, 从而达到音乐的人的塑造和人的音乐形式。

作品背景的认知音乐的演绎, 有时很明显是荒唐的, 有时我们却说:这是非常富于创意, 这里的标准是什么呢?两者的区别又在哪里?抛弃其他社会因素与人为因素, 我以为, 这取决于演绎者对音乐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一名器乐演奏者, 在其具备了一定的演奏功底后他对某一器乐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其在此作品上的演绎水平。生活是人的第一需要的产物, 没有对生命的爱就是没有艺术浓郁的情感和炽热的抒情, 也就丧失了艺术人本的崇高的陶冶作用, 而艺术又是来源于生活的。作为一名演奏者, 应具备细腻宽厚的感情, 真诚挚热的激情, 崇高而一丝不苟的理性和对人文的深深的关切, 音乐作品是“瞬间”的捕捉、延伸与积累, 缺乏理性就没有情感的积淀、总结、酝酿和升华。

摘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作为演奏者应具备的艺术天赋、艺术修养及艺术创新——艺术表现。

关键词:艺术天赋,艺术修养,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晓声著.《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作品与艺术表现 篇2

一、演奏思维的把握

“思维是意识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演奏思维是一种对音乐演奏的整体构想,可以看作是指导演奏的内在洞察力。”①

“全方位思维”是一种纵横相结合的综合的思维方式,演奏时,强调音的纵向结合的变化(如和声、织体等),同时也强调横向的流动方式(如旋律声部的进行),讲究清晰的层次感,着重于结构的整体性、均衡性和统一性,具有建筑式的严密性。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其进行的渐变性、织体运用的单声性和以旋律表现为主的特点都决定了中国的钢琴作品强调横向的多层织体流动性,构成连绵不断向前传递的线形轨迹式的思维。许多中国钢琴作品都是从单音旋律的古曲改编而成的,同时继承了民族音乐的传统,主题旋律和音乐结构都着重于音乐横向的流动与变化,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结构的连贯。但是钢琴本身的多声特点使作品具有典型的多声性,横向的旋律、纵向的和声及多变的节奏所构成的丰富的钢琴织体,仿佛是一个“立体化音乐造型的缩影”,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全方位思维”,从演奏思维的宏观控制上准确地理解音乐的特点,表达音乐的内容与韵味。

如《梅花三弄》第一次主题乐段的演奏,就需要建立“全方位思维”的演奏思维特点(见谱例1)。这段音乐由四个声部组成:持续的低音和弦构成统一的背景;十六分音符的平均陪衬;主题旋律的进行;高八度音程的点缀。要准确地演奏这段乐曲,除了要清晰地表现主题旋律外,还必须把其他三个声部交代清楚。

因此,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必须具有“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在和声织体进行中注重旋律线条的美;在旋律的流动中注重多声结合的变化。努力做到“多线条思维”和“全方位思维”相结合。这样才能准确而完美地表现出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

二、音乐情绪的表达

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弹奏出作品特有的情绪,恰当地把握和传递真挚的情感和诗意,表达作品的音乐思想,是演奏乐曲成功的关键,也是演奏中难掌握的一部分。

如《夕阳箫鼓》就表达了真挚、深刻,具有诗意的情感。乐曲先用随意性较强的引子引出主题,而后随着主题音乐的发展、旋律的进行、表现手法的越来越丰富,音乐的情绪也就越来越高涨,乐曲达到高潮后又都归于平静。乐曲的演奏情绪都是按着“舒缓(酝酿)――开放――高潮――收束(尾声)”的次序进行的,在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实现乐曲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平衡统一。

在《夕阳箫鼓》中,作曲家着重表现了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恬静,在作品的内部,通过音区、节奏、声音、力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把音乐情绪表达得起伏有致。通过起伏跌宕的主题变奏,从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情景开始,用江风吹拂、水波荡漾;浪花飞溅、水鸟嬉戏;江浊浪涌、连绵起伏表现音乐的高潮;而后描写渔夫摇橹,畅游月夜等情景。作品运用多种方法把情绪表现得非常准确。

三、音乐神韵的表现

如果说情绪是作品内容的特定人生感受与体验,那么神韵就是作品所蕴含的`风格与魅力。

中国音乐之优点在于其悠远的内在神韵。神韵是决定音乐风格特征的决定因素。“以韵传神”,即表现乐曲的内在神韵,是演奏中国传统音乐时体现民族音乐精神的内核。“韵,是一种总体上令人回味的感觉”,“它建立在技巧与作品内容、风格的高度统一上。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线性美及音色与‘音势’的丰富变化上。”②由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梅花三弄》主题的第三次出现(见谱例2),就继承了这一特点。作品跌宕起伏、委婉流畅的旋律,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音色,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势,整合在一起蕴含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准确地表现出作品的艺术美。

要演奏出中国钢琴作品的“神韵”,除了通过理解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形式因素的组合和变化而产生的特殊风格与魅力外,还要运用美学思想来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从而使作品富有神采且韵味无穷。演奏者主体意识中的音乐体验其实是一种联想体验,在这种体验中,音乐激起了视觉的想象,主体意识内的反应不是唤起某种对生活的具体联想,而是唤起某种幻象。如在作品《梅花三弄》中,作曲家以物咏怀,以梅花傲雪而不屈、耐严寒更高洁的形象来推崇人们对人性品质、高雅格调的追求。南宋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这样写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诚如《伯牙心法》所云:“以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高韵也。”

同样,听《夕阳箫鼓》这首作品,仿佛也能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面中似有“夕阳西下,水波荡漾,箫鼓齐鸣,渔舟唱晚”的景象。音乐激发出人们大量的思想活动,也激起了进一步联想。《夕阳箫鼓》是借景抒情,它更注重表现了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恬静,其作品中的许多情景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就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真实写照。诗人白居易以“嘈嘈”模拟粗弦发音的厚重、喧响,以“切切”模拟细弦音响的尖细、急促,以“嘈切”的交替来表现不同音高、色彩之对比、变化,使语言之声模仿乐器之声,结合的是那么巧妙。而作曲家也是在作品中模仿了琵琶扫弦的音响,使弦律、和声、节奏等融为一体,营造出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谱例3)。

可见许多中国钢琴作品都体现了音乐当中的美学观点,通过美学观点对音乐的影响,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以此来真正表现出作品中的“神”与“韵”,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注释:

①②《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代百生 《音乐研究》.3第1期

参考文献:

[1]《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卞萌/著华乐出版社.8

[2]《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代百生《音乐研究》1991.1

[3]《音乐教育的哲学》(美)贝内特・雷默/著 熊蕾/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 .5第1版

[4]《音乐与文学》 罗小平/ 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2

[5]《钢琴曲〈夕阳箫鼓〉音乐分析》 李西安 《中国音乐》1982

[6]《探中华之乐 求民族之风》苏澜深 《钢琴艺术》1999.1

论音乐作为艺术的独特表现 篇3

关键词:音乐 艺术 音乐教育 表现形式

一、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理念的提出

音樂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从属于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音乐作为艺术首先它是对生活的形象反映。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集中体现,叔本华说过:“音乐是一种伟大而且又非常优美的艺术,它能非常有力的影响人的内在本性,并被人的内心所感知,它的独特已超越了感知世界本身。”音乐作为艺术,它不仅具有音乐音响这一精神产品的物质外壳,而且还有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音乐作为艺术,它是一门技艺性、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学科,它是通过人的创作,通过声音传递思想感情和文化的,而且音乐作为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音乐作为艺术的独特表现

音乐是创造的艺术。音乐作为艺术,它首先是人的意识呈现物,是人的有意识的创造表达,音乐要成为艺术,就是要从最基础的音乐艺术创作开始,并随着时间的流淌,音乐随之被人接受和理解。在艺术的创造上,达·芬奇就是从画蛋创作开始,而后成就了他的绘画艺术;莫扎特从弹奏音阶开始,最后成就了他伟大的音乐艺术;贝多芬通过和声、音区以及节奏的变化创作了《月光》名曲。他们之所以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热爱艺术,选择了一生与艺术作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执着于艺术创作,将追求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生追求。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中的声音是一种特殊的音响,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是音乐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是音乐表现的前提和基础,人对音乐的接受主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在生活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能激起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后能够感受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民族。”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音乐作为艺术是通过音乐艺术美来内化的,具有主情的艺术,有极强的表现力。比如《天鹅湖》中“四小天鹅”充满律动性的节奏,给人明快清新活跃之美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四重唱、合唱与乐队的和声织体,形成磅礴恢宏的气势而震撼人心;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中的“晨景”,开始主题的几次三度转调的运用,生动刻画出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犹如一幅清新透彻的风景画使人爱不释手。由于这些音乐作品具有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艺术美,欣赏者会被音乐作品所感染,直至真情流露。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一方面,要在音乐语境中加强音乐聆听的实践。由于音乐是由旋律、节奏、调性、音色等音乐语言所组成的音响语境,在实践中,就得引导学生以听觉的方式去聆听音乐,去感受音乐的内在美,去体验音乐的艺术美。要把自己置身于音乐中,加强音乐听觉艺术的训练,以此来捕获音乐、欣赏音乐。另一方面,要以表演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和制作音乐。音乐通过表演、演唱、演奏,才能体现出音乐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音乐作为艺术的最重要的呈现形式,因为演奏者不仅仅在诠释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他同时也是在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是对音乐的再一次创作和情感表达。

三、音乐作为艺术的教育启示

音乐作为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创新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蔡元培从艺术给人的精神影响的作用出发,提出艺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精神的论点。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一部分归结于音乐,他说“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音乐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了这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是音乐激发了灵感。从而发现了运动物体光学。音乐是人类用感情活动创造的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创新精神。

音乐作为艺术必须具有审美价值。音乐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对音乐的审美来表现的。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判断、理解和欣赏的关系的总称,它包括人对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审美,即艺术美和生活美。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又必须高于生活美,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由艺术美来体现,也就是音乐的旋律线条、节奏律动、和声织体、调性色彩、曲式变化与统一的艺术美上。比如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有动人心弦的旋律,《天鹅湖》的节奏律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和声织体,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的调性色彩等艺术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音乐作为艺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具有道德功能。音乐作为艺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到的修养。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音乐对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都能产生影响。我国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可见,音乐是直通人心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它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亚里士多德也认为“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应该列入青年的教育课程里”。

参考文献:

[1][美]Bennett Reimer、贝内特·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赵鸿光.音乐鉴赏(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李梅华.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14(03).

作者简介:

[1]王飞,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音乐作品与艺术表现 篇4

一、琵琶演奏过程中音乐感受对艺术表现魅力产生的影响

琵琶演奏出的曲目, 不是单纯的乐曲或者曲调, 其往往可以带给人一种柔情美、古典美, 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透过音乐, 欣赏者可以了解演奏者的内心情感, 同时作为演奏者也可以通过表演, 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来。所以音乐本身是充满感性的, 在当今已经被人们赋予了表达情感的作用。

这种感性的艺术若想被展现出来, 就需要对每个人的内心进行挖掘, 同时分析出每个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 这样才能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形成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掌握音乐表演的各种技巧, 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演奏过程中进行情感的诠释。技巧是可以学习到的, 而对音乐的情感以及通过音乐想要表达的感受, 是必须通过用心才能呈现的。故而良好的音乐感受对表演者进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 我国琵琶演奏者演奏曲目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将整个乐谱流利且快速地弹奏下来, 甚至轮指、 滚奏等都可以很好地展现, 但受众听后却无法感受到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 所以音乐给人的整体感受就是枯燥乏味。因此, 琵琶演奏中所呈现的音乐感受是演奏者自身凭借对乐曲的良好感觉, 进而展现出的一种音乐演奏形式。也只有如此, 才能使得听者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为琵琶演奏的整体效果增强带来极大帮助。

二、琵琶演奏过程中音乐感受与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方法

(一) 掌握恰到好处的乐句呼吸部分。对乐曲当中的乐句进行划分, 是为了有效理解和处理乐句, 同时还可以避免整个乐曲演奏过程中没有停顿。所以琵琶演奏若想增强音乐感受, 必须分句头和句尾, 且句头需要特别呈现清楚, 句尾不需要特别说明。只有遵循正确的断句与呼吸原则才能使得乐曲听起来委婉动听, 不显生硬。

(二) 注重气息的运用。琵琶演奏与唱歌相似, 往往也需要注重气息的运用。音乐和曲调是不断变换的, 所以气息也应该伴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演奏过程中, 若想使得曲调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和震撼力, 就需要利用急促的呼吸以及快速的高弹手指, 将手指拨弦的速度加快。这样才能表现出演奏者想要带来的震撼效果与感召力。

(三) 掌握琵琶演奏的节奏与节拍。节奏是决定整首曲目生命力的关键, 节拍则是体现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节拍本身都有自己的强弱规律, 要想将节奏的感觉真正体现出来, 则需要在弹奏过程中体现节奏律动。节奏律动需要表演者根据自己的内心, 且结合自身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来展现。音符选用的是十六分音符与后十六分音符, 且弹奏技巧选用的是弹跳方式, 自然使得乐曲本身更为明快。所以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脑海中对画面有所把控, 进而通过形象的音乐画面指导自身进行演奏, 以期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度。

(四) 对乐曲的调式和调性有正确认识。琵琶在我国有 “中国钢琴”之美誉, 其主要的特点是不调弦便可以演奏出各种调式的音乐风格。调式和调性在乐曲演奏当中的作用就是使乐曲本身更为富有情绪, 丰富了音乐形象与内容, 也使得情感更为真实。这就要求琵琶演奏者对演奏技术以及乐曲本身的表现能力结合起来, 掌握正确的调性处理方法, 从而使得音乐本体不落入俗套。

(五) 注重曲调的幅度与力度。在音乐演奏过程中, 声音的强弱往往不同, 所呈现出的音乐风格也会有所差别。只有通过音符的强弱对比才能刻画出与乐曲中的人物形象, 表达其中的情感。

(六) 对乐曲审美风格进行探究。一般而言, 琵琶曲可以分为不同的风格与种类, 如文曲、武曲、现代曲等。且按照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来看, 其可以分为阴柔与阳刚两个部分。《春江花月夜》就是典型的文曲, 其音乐表现格外轻柔, 音符之间彼此相连, 营造出一种浓浓的韵味和古朴典雅之感。而《十面埋伏》就属于典型的武曲。大幅度的音符跨越以及演奏技法的跨越, 都会使得乐曲呈现出一种豪放刚强之感。

三、结束语

琵琶演奏的过程, 就是演奏者将自身的情感赋予其中, 并且将其赋予形神兼备特点的过程。因此要想使得琵琶演奏具有较好的音乐感受, 就必须增强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使得音乐表演与情感融为一体, 在演奏过程中进行体现。

摘要:琵琶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 其演奏往往给受众带来一种古典、婉转且极具张力的曲调感受。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演奏者注重表演过程的传神, 更需要将良好的音乐感受传递出来。因此本文就将简单分析琵琶演奏过程中的音乐感受以及艺术表现魅力, 以期为相关琵琶表演者提供参考与帮助, 同时体现琵琶演奏艺术的较高境界。

浅谈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艺术论文 篇5

内容摘要: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在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培养的学生是否“会”唱歌。文章将对声乐教学中关系到歌曲艺术表现与处理的几个环节加以论述。

关 键 词:声乐 艺术表现 培养

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处理又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的实现是靠演唱者对作品正确的理解、准确的表现(二度创作),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其效果应使听众在享受声乐艺术的同时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另外,歌唱是一种声音艺术,它的旋律不能只停留在乐谱上。我们在听多数学生的演唱时,总感到没有美感,其关键原因就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没有把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表现与处理作品的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培养这种能力,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熟悉作品

首先熟读歌词。在声乐作品中,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是歌唱艺术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的显著特点。声乐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它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和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朗读歌词,掌握其语法特点、辙韵等,最好要求学生背唱。因为只有充分熟悉歌词,学生才会把精力放在歌曲的情感表现和声音的塑造方面。

其次熟悉曲谱。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要做到准确稳定且有动感,充满活力。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注意各种节拍的特点。另外,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高亢低沉、激越委婉的旋律线。歌曲的旋律线一般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种,有时还互为结合地出现在歌曲中。

最后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调式、调性在表达歌曲的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调式表现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小调式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悲哀的情绪。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应十分注意。

二、全面了解作品

首先要全面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个性特征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歌词内在的含义,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

其次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就中国歌曲而言,又可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客家民歌等风格,外国歌曲又可分为意、法、德、俄罗斯等风格。另外,还有咏叹调、浪漫曲、小夜曲等等。在演唱中,学生对作品风格把握得越准确,表达得就越完美。有很多学生不注意分析作品,只注重声音,其歌唱就不能给听众美的享受。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听众”的歌唱观念,要做到声情并茂,甚至以情带声。当然,声乐教师首先自己应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要很好地做示范,而且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还要督促学生学好音乐史论以及和声、曲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作品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指歌唱者在尊重和忠于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艺术加工,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的过程。“二度创作”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注意歌曲的速度。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如《叫我如何不想他》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一句,为了唱出这一句的动感,在演唱时把“微风吹动了我”几个字的速度处理得稍快一点,而“头发”二字可以放慢拉宽一点,这样就可以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音乐形象和主人公的心情。再如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的较欢快的分节歌,“鸟儿声声”四个字要采用断开的慢速,然后回原速,这样处理能有效地反衬主人公的欢乐心情。第二小结“啊哩哩”渐快,第三小结恢复原速。此曲是旋律相同的三段歌词,如果同样的速度处理,就显得有些呆板。如果在速度上作上述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了倾听鸟儿歌唱的情景,另一方面在回到原速时,让听众感到更加新鲜、形象。这样处理不但总体的欢快情绪没有改变,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把握歌曲的语气。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朗诵者的语气对文学作品情感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演唱者的语气处理也就成了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手段。如《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的“风浪它不怜打渔的人”一句,为了使语气更加生动,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可以把“不”字声母“B”的语气加重且时值相对缩短,对“打”字的处理,首先要保证与前面气息的贯通,然后对“打”字的声母“D”的阻气要短而有弹性,元音“A”要在哭腔情绪中强力喷出,成型要快。原谱上“打”字的时值是3/4拍,而在实际的演唱处理中,常把它唱为1/2拍,其后留出一个占1/4拍的气口,再接一个1/4拍的“A”母音。这样处理,既能准确表达女主人公珊妹无奈、悲愤的心情和暗含的反抗力量,也会使演唱者的语气和音乐联系更加紧密,表现更加生动。

最后,歌曲高潮的处理。歌曲中表达情感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高潮,其最明显的标志一般是歌曲结尾时的最高音或接近结尾的高音,前者如《长江之歌》,后者如《我爱你,中国》。当然,有的作品没有非常明显的高潮点,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冼星海的《二月里来》等,虽然它们没有非常明显的标志,但不等于没有高潮。这些作品,往往在较为含蓄的旋律下,隐藏着情感的高潮,如《摇篮曲》的最后一句:“妈妈都给你”,《二月里来》中的“多捐些军粮也是抗战”,这都是作品情感的高潮。歌曲的高潮都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它既是作曲的重点,也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要素。因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确歌曲的高潮所在,合理地运用情绪,注意情感的推进,以最美的声音、最深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高潮。

总之,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每个演唱者都有不同的方法和心得,甚至一个人每一次演唱同一首作品都会有新的感受与处理,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领悟和高超的演唱技能,但是最基本的仍然是上述几点。所以,声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千万不能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7.第1版. 第131—287.

论合唱在电影音乐中的艺术表现 篇6

关键词:合唱  电影音乐  电影艺术  情感  氛围

合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以人声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有着音域宽广、音响层次多、音色丰富等特点,能够直接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合唱也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发端,并贯穿于西方宗教音乐、歌剧音乐、交响音乐等发展之中,成为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自上世纪初期,合唱逐步融入电影艺术之中,并成为电影音乐的重要形式,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推动剧情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电影音乐中合唱艺术特色的形成

虽然电影与音乐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但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后,音乐就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烘托场景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强化影片主题的重要方式。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音乐也变得更加丰富,独唱、合唱、重唱、齐唱等音乐形式都纷纷呈现于荧屏之上,给观众留下了永恒的音乐回忆。

合唱是音乐艺术中最质朴、最复杂的人声演唱,也是普及性强、参与面广的音乐演出形式。合唱可以分为有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或者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合合唱、童声合唱等,它要求演唱者在音高、节奏、力量、强度等方面保持统一,做到歌唱状态的声和、音乐审美的情合。在电影艺术中,合唱是连接电影画面与观众内心世界的桥梁,它能够完美展现影片的艺术魅力,使观众与电影产生情感共鸣。上世纪30年代,电影配乐进入了交响化时代,这时合唱艺术获得了电影导演的青睐,如电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就运用了合唱艺术形式。此后,合唱艺术被广泛运用于电影之中,成为电影音乐的重要形式,如《修女也疯狂》《放牛班的春天》《悲惨世界》《魔戒》《教会》等影片都成功运用了合唱艺术形式。

二  合唱在电影音乐中的艺术功能

在电影艺术中,合唱是无声源主观音乐的重要形式,配乐者常利用合唱的音乐特性创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表现影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

第一,合唱伴奏的形式。在電影艺术中,有无伴奏合唱、器乐伴奏合唱等多种形式,恰当运用这些合唱形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比如,电影《走进非洲》中的劳作场面就采用了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等无伴奏合唱,而《魔戒·国王归来》就用现代电子音乐伴奏表现了颤抖的大地、吟喃的咒语,均起到了烘托场景氛围的艺术作用。

第二,合唱伴奏的音色。在电影剧情中,合唱音色有多重表现形式,男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等形式,不同的合唱形式能够创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运用了许多童声合唱,表达了一种天真、纯洁、美好的情感;《魔戒》运用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女声合唱,表达了一种圣洁、纯净、高尚的情感;《第一武士》则使运用男声合唱表达了浑厚、雄壮、豪放的情感等。

第三,复杂的合唱来源。在电影音乐中,合唱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作曲家专门为电影制作的,有的是配乐者对其他音乐进行改编形成的。如电影《红字》中配乐家对巴伯的四重奏慢乐章《弦乐柔板》进行改编,转化为影片的合唱音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合唱音乐《牺牲我们的生命,我们就得到了生命》就是音乐家专门制作的。

三  电影音乐中合唱的具体运用

合唱是电影音乐的重要形式,也是电影中重要的艺术语言。在影片中合唱发挥着渲染场景氛围、展现故事背景、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人物情感等艺术功能,有利于提升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

第一,渲染场景氛围。任何故事情节都离不开场景氛围渲染,需要以色彩、画面、音乐等形式深化影片的场景效果,提高电影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合唱艺术是场景渲染的重要艺术语言,它能够以丰富的织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情感,营造出恢弘的音乐气势,常常被用于史诗性影片之中。如影片《第一武士》中,导演以混声合唱团的方式烘托了亚瑟王告别众人的故事场景,营造出一种恢弘磅礴的气势。电影《荆轲刺秦王》中,作曲家用浑厚的鼓声、幽远的合唱声等共同营造了宏伟的音乐气势。再如,电影《悲惨世界》中沉闷、压抑的男声合唱“look down”,与犯人拉纤的劳动场景融于一体,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场景氛围,奠定了整部影片苦难的情感基调。当镜头切换至1832年的巴黎时,同样的旋律再次响起,但却蕴含着苦难、抗争的思想情感;当小英雄伽弗洛什出现时,苦难的音乐发展成了大合唱,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与斗争精神。此外,在恐怖、魔幻等影片中,人们常用合唱的手法渲染氛围,如魔幻片《凶兆》中戈德·史密斯用了大量的合唱配乐,并借用《卡尔米娜·布拉那》的开场大合唱营造了神秘、庄严的氛围;《鬼驱人》中戈德·史密斯用合唱形式渲染了一种恐怖场景。

第二,社会教化功能。合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它要求每位演唱者都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将自己精力和才华奉献给团队的事业。因而,合唱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能够培养演唱者的团结意识和集体意识。比如,电影《修女也疯狂》中,合唱让修女迪劳丽丝在困境中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了生命的解脱和困境的超越。片中,女主人公迪劳丽丝到修女院避祸,在唱诗班活动中她发现修女们唱得并不好,如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混杂在一起,无法进行有效协作;帕特里克的唱调太高,音量过大,破坏了整体的演唱效果;玛丽罗伯特等人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合唱之中,只是敷衍了事。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迪劳丽丝调整了合唱队的队形位置,教给了帕特里克如何迎合团队,并让玛丽罗伯特全身心投入演唱之中,最终合唱队的修女们感觉到“唱歌是件高兴的事情”。此外,在合唱演出中迪劳丽丝也认识到了除了祈祷,她还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倾听他人的心声,帮助周边居民等。在合唱教育的激励下,迪劳丽丝走出了封闭的修道院,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实现了自我认知与生命价值的超越。显然,迪劳丽丝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念的改变与合唱的教育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正是积极向上的合唱训练改变了迪劳丽丝,使她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导演以回忆的方式展现了合唱的教化力量,并将合唱的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片中,许多孩子有着不幸的生活经历,这让他们比同龄孩子更顽皮和捣乱,但是克莱门老师总是用仁慈的目光看待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即使他们偶尔犯一些小错误,克莱门也会用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们。后来,克莱门老师发现孩子们喜欢音乐,就以合唱练习的方法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学生引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学生宿舍中孩子们用改编的歌曲讽刺老师,但是克莱门并未生气,反而指出了孩子们演唱中的问题,这种宽容的教育方法缓和了紧张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如,合唱团成立初期,孩子们纷纷进行音乐表演,并获得了老师的赞许,这种赞许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种下希望的种子。片中,皮埃尔依仗自己的音乐才能,目无组织纪律,并将墨汁泼到了老师身上,面对这样的学生,克莱门老师并未罢免皮埃尔的领唱地位,而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原谅了皮埃尔,让他懂得了感恩和宽容,最终使问题少年皮埃尔成长为一代音乐大师。在《放牛班的春天》中,佩皮诺、郭帮两人并未参加合唱团,其中,佩皮诺是个孤儿,根本不懂得唱歌,克莱门老师就让他担任“指挥助理”,每当别人唱歌时,他就登上讲台听别人唱歌;郭帮是个“无恶不作”的顽皮孩子,唱歌时经常跑调,每当唱歌时他就跑到前面当“乐谱架”。虽然两个人都没有直接参加合唱团,但是在合唱团的长期熏陶下,两个男孩都改变了自己的缺点,成为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第三,表现剧情与人物情感。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可以渲染场景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合唱是电影音乐的重要形式,它能把各个声部的基本音色混合成形式多样的混合音色,并随着影片内容、情感等变化而改变音色,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比如,在电影《魔戒·国王归来》中,合唱不仅有着烘托气氛的作用,还随着场景氛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战争即将开始,这时沉着稳重、坚韧有力的合唱音乐骤然响起,衬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在魔戒被熔化之后,圣洁、庄严的合唱音乐渐渐响起,与温暖祥和的中土大地融于一体。

在西方音乐艺术中,合唱脱胎于传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合唱是宗教仪式的重要形式,有着宣传教义、传播宗教精神等作用。因而,合唱常出现于宗教类影片之中,如英国电影《教会》中作曲家就利用合唱来演唱圣歌,传教布道;电影《伊丽莎白》以都铎王朝伊丽莎白一世的人生故事为蓝本,真实再现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历史,为了展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配乐西斯菲尔德运用了大量的合唱,营造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此外,在电影艺术中,合唱也是表现人物情感,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美国影片《光荣的战役》中,配乐詹姆斯·霍恩就以合唱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片头霍纳以鼓乐伴奏的合唱形式表现了主人公的昂扬斗志;在战地医院中,凄凉的合唱悄然响起,表现了主人公凄楚痛苦的心情;在宴会场景中,迷惘的合唱充斥于每个角落,表现了主人公迷惘、困惑的内心世界。再如,在《修女也疯狂》中美式幽默与合唱赞美诗融于一体,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剧情的艺术表现力。《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开头,场景氛围压抑、阴郁、低沉,但是在合唱团成立之后,孩子们的天籁之音将阴郁气氛一扫而空,为后面的剧情做了铺垫。在克莱门老师被赶出校园时,他的情绪非常低落,学生们合唱了一首歌曲《Les Avions EnPapier》,轻快明快的旋律、层次分明的合唱,让克莱门老师的心情回到了“温暖的春天”。

合唱是电影音乐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思想情感、营造场景氛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而,应深入研究电影音乐中的合唱艺术,以更好地提高电影音樂的艺术水准,推动电影音乐的繁荣发展。

注: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师合唱指挥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改革创新研”结项成果,项目编号:2014BYS004。

参考文献:

[1] 黄莉:《〈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和人声》,《电影文学》,2009年第19期。

[2] 周筠:《音乐的力量——难忘〈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评介》,2009年第22期。

[3] 郭明明:《别小看心灵的力量——〈放牛班的春天〉与〈死亡诗社〉比较谈》,《电影文学》,2008年第1期。

[4] 贺锡德:《人民的歌声——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悲惨世界〉》,《音响技术》,2004年第6期。

[5] 曹海峰:《论电影音乐对观众接受的积极影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6] 李晓春:《音乐之美人性之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音乐教育意蕴探析》,《电影文学》,2012年第11期。

浅谈歌唱艺术的音乐表现 篇7

关键词:音准感,节奏感,律动感,音韵感

一、强化乐感的表演技巧

要把歌唱得优美、动听, 使听众喜爱, 听起来令人感动, 真正让听众感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这就是要歌唱者具有良好的艺术表演才能。这种才能包括音乐上有良好的基本修养 (好的乐感) 和美妙的歌喉。好的声音除了天生的基本条件之外, 还要通过科学的、严格的声乐训练。

那么什么是乐感呢?所谓的乐感就是演唱者或演奏者表现音乐的美感。乐感的好坏和人的先天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有人天生对音准、节奏、乐感有敏锐的辨别能力, 而且又有很强的模仿力, 听的准, 唱得准, 这种就是很好的乐感。除了先天条件外, 乐感的培养和后天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幼儿早期的音乐教育。常受到音乐的熏陶, 不断学习他人演唱中优美的乐感, 是提高自己音乐表现力的主要途径。

乐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音准感

歌曲是旋律音乐, 是由不同的乐音组成的。它通过调式将全音、半音组织起来, 形成一定的音程关系, 从而构成音乐的旋律线条。旋律中的每个音符都具有固定的音高, 音的准确高度决定着旋律的美感。演唱者的音准感越好, 表现的旋律美感越强。因此, 音准感是乐感表现的最重要的条件, 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2. 节奏感

节奏感是演唱者能够根据节拍速度的要求表现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的灵敏性和适应性, 并能够自然地表现节拍重音与非重音的强弱感。只有具备音乐节奏等速的稳定感和随节奏变化表现出灵敏性和适应感强的人, 才能在演唱的节奏中表现出很强的乐感。

3. 旋律感

歌曲音调的旋律同演唱时表现的旋律感并不完全相同。歌曲音调的旋律是由音符与节奏、节拍构成的音乐起伏的基本框架。演唱者把谱子准确无误地唱出来, 并不一定能够唱出歌曲的旋律感来。在歌唱的音乐进行中, 不同的音乐风格对旋律感的要求是不同的。进行曲风格的作品棱角突出, 而抒情性风格的作品, 总是音与音之间平滑的连接, 前一个音是后一个音调的装饰, 有时用语音的“四声”装饰, 这种圆滑的过渡, 便将音与音“台阶式”进行的棱角抹掉, 旋律线条就变得圆滑而又连贯。歌唱者要运用强化旋律感的方法避免唱音符的毛病, 增强乐感的表现力。

4. 律动感

音乐是时间的听觉艺术, 随着时间的进行, 音乐旋律中的每个乐音都在不断延伸、前进, 并且在人的听觉里留下瞬间的而又连贯的音乐记忆。音乐总是有一种内在的、永不停息的、令人激动的涌动感, 这不断流动的音乐涌动感就是音乐的律动感。律动感, 是音乐前进的内在的动力。

5. 音韵感

无论是欧洲的古典音乐, 还是我国民族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 每种音乐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特色, 这些音乐上的特色, 必须由演唱者用不同的音乐的韵味感觉表现出来, 这就是音韵感, 它是乐感表现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音韵感, 通俗地说就是音乐的韵味。唱中国古代的诗词, 一定要唱出诗歌的韵味;唱民歌, 一定要有民歌的韵味。唱不出味道, 音乐的特点就无从表现。所以必须注重音韵感的培养。培养音韵感的重要的方法就是听觉的培养。在听觉培养中, 要仔细留心旋律线条的进行方式。留心听, 用心记, 久而久之, 就能听出音乐的“味道”来。

6. 语气感

为了在歌唱时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歌唱者就必须懂得语气的表现方法。一方面, 在歌唱的咬字吐词中要有控制力, 使每个字的语气表达同歌曲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 语气的轻、重、缓、急等都要做到恰如其分, 由此而产生恰到好处的语气分寸感;另一方面, 为了表达某种热烈的情绪或愤怒的情感, 就要使用强化语气、力度来夸张语言, 使情感表达有分量。因此, 咬字吐词表现出来的语气分寸感和力度, 便增强了语言的情感色彩, 形成“声情并茂”的声乐艺术美感。有了音准感、节奏感、旋律感、语气感, 乐感的表现内容就全面了。歌唱者具有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才能达到歌唱表现的要求。

二、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

最能令人赏心悦目、激动的演唱, 是歌唱演员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是使演唱者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怎样才能做到呢?

1. 深入到歌词的情境中

歌唱者只是熟记歌词, 而不能深入其中的话, 既不能生动地描绘意境, 又不能深刻地表达情感, 表达的情感也苍白无力。这种情况多是因为歌唱时未对歌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这种死记式的演唱是无法表现情景交融的意境的。

深入到唱词的意境中, 就是需要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 哪些是叙述事物的, 哪些是刻画心理的都搞清楚, 把歌词记熟, 这是歌唱前必不可少的。演唱外文歌曲, 一定要懂得字词的意思, 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2. 要想感动别人, 先要感动自己

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在处理歌曲时要细心体会, 琢磨歌词内容思想感情的深刻含义, 用心去体会, 用心去表达。感动别人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 感动自己是演员进行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 它来源于演员心灵的投入。如果对角色、景物、事态、情感无动于衷, 演员必然缺乏创作激情。没有心灵的投入, 就不可能是真情的流露, 就不能使演唱情真意切, 生动感人。

总之, 对声乐专业学生歌唱艺术的音乐表现进行的论述, 是笔者教学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结, 希望能对声乐专业学生歌唱音乐表现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邹本初.伸向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汪明洁, 梅学明.声乐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电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特点探究 篇8

一、电视音乐的基本形态特征

电视音乐的基本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在结构、曲体方面呈现出短小、片断式、间隔性、不完整等特征。这一特征的生成主要源于电视音乐的创作必须依据特定电视节目的主题表现与艺术传达要求的属性。在制作音乐时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功用, 首先在形态上, 必须力求短小、精炼, 而且呈片断式散落于节目的各部分, 各个乐句相互间隔, 不相连贯。

另一方面, 在音响形态上, 电视音乐是被压“扁”了的音乐。在电视音乐中, 大多数是解说占一个声道, 音乐占一个声道, 在最后合成时, 两种声音还要挤在一个声道里出来, 其中音乐又绝对不能压过解说, 从这一意义上讲, 电视音乐是被压“扁”了的音乐。

以上谈到电视音乐的形态特质, 如从传统音乐结构的理念来看, 它是不完整的, 这种“不完整性”有着自身的优点:其一, 这种“不完整性”并不影响它的功用, 优秀的电视音乐配合电视画面、情节等成分, 完全可以为大众带来高度的精神享受, 甚至某种审美理想的实现。其二, 音乐人可根据节目内容、主题表达的需要, 通过调音台对音乐做渐强、渐弱、渐起、渐隐、渐快、渐慢等技术处理, 使片断、不完整的乐句恰到好处地配合画面与剧情, 保持听觉上的连贯、顺耳, 这时受众在听觉感受与审美体验上获得当然也是完整的体验。

二、电视音乐织构方式的特质

1、表现出很强的“自由”“拼贴”特性

这一重要特质的形成, 是由电视音乐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即在制作中, 它首要追求的是对于节目主题与艺术最大限度的表现力, 以及表现的深度、广度等, 音乐的制作不再遵从传统音乐形式所要求的风格、结构、体裁、曲式等的统一为鹄, 而只能去追求主题表现、情感表现等的完整统一, 这种特殊的功用决定了多种不同结构、时代、体裁、风格等的音乐元素可以共同相融于一个完整的电视音乐作品中。

当然, 这种“自由”“拼贴”织构方式的形成, 与电视节目的受众特征也有着密切关系。大多数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娱乐和各类信息的接受, 而且人们欣赏电视音乐时对节目的选择是主观随意的,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时中止对音乐的欣赏, 此时的想象力与注意力较为随意、自由, 很难高度集中地欣赏全部节目的展现, 所以编导在创作音乐时, 也要考虑到大多数受众的基本特点, 对各种音乐素材、元素进行相对自由的拼贴, 满足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

不过这里所讲的“自由”并不是无序的、游戏式的随意而为, 是在不偏离一个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的。具体而言, 在剪辑音乐时, 编导可以根据节目的基调对音乐进行组合, 例如, 如果节目表现的是讴歌与向往的基调, 可以尽量采用大调式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如果是怀念与追忆的基调, 可采用小调的音乐组合……尤其是在电视剧音乐的编配上, 更要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与抒情基调, 这样才能使电视片的主题在音乐的衬托下更富有神采, 通过音乐传达出剧中更丰富的思想内涵, 刻画出主人公更深刻的内心世界。

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需要刻画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心理, 而且还需展示大量有关故事发生背景的历史信息, 这就需要把塑造人物性格、展示情感经历的音乐创作与塑造特定历史时空的音乐进行“自由”的“嫁接”。该片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片头与片尾处的纯器乐部分:在片头的引子部分, 采用了交响乐队齐奏的方式, 接着用铜管乐与定音鼓主奏一种号角式的乐句进行主题的呈示, 结合着快速剪接的电视片头画面, 给人以恢弘, 豪迈、激越之感, 恰切地阐释了剧中主人公石光荣的军人性格。而片尾曲的音乐显得婉柔, 温情, 更像是女主人公的主题, 与片头曲形成对比, 巧秒地传达了女主人公心理、情感的细腻变化过程。

2、电视音乐在织构方式上还表现出极强的“混杂性”特色

电视音乐能够容纳多重音乐以外的其它艺术元素, 甚至是非艺术的元素。这与传统音乐样式相比显得较为多样与混杂, 论者权且称之为“混杂性”。不过这多种元素并非是杂凑无序的, 它们是完整谐和的一体, 共同织构出一部完整的电视音乐作品, 事实上, 这也极大地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限于篇幅, 这里主要就电视音乐在音乐元素方面的“混杂性”特征加以分析。在音乐元素方面, 电视音乐可以容纳解说、音响等。如果音乐、解说、音响三者结合好的话, 能更充分地表现电视作品本身的主题与情感基调。而在某些情况下, 当一部电视作品和其制作人的一些重要理念, 与所要传达的情绪难以通过电视充分传达出来时, 音乐与解说、音响的恰切结合却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电视音乐的织构过程中, 还有很多具体的技术要求。比如在给解说词或给诗文朗诵配乐时, 编导一定要恰切地处理好二者的节奏关系, 以及情绪表达的分寸, 控制好音乐的轻、重、缓、疾:在解说词密集的部分, 音乐可在背景处小音量地托着解说词走, 在解说的空档, 音乐可以渐强表现一下, 以冀做到此长彼消;在情绪明朗时, 音乐可渐强、渐快一些, 情绪灰暗时, 音乐可作渐弱、渐慢处理……在给电视剧配乐时, 不仅要符合剧作本身的风格、情绪的变化, 更要随剧情的发展进行不同的处理, 在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同时, 也要为剧情的推进发展提供动力, 等等。

综上所论, 若从19世纪中后期之前的传统音乐概念来审视电视音乐, 它存在着较大问题, 甚至可以说是非艺术的。但如果以新时代文化的发展眼光来考量, 它又存在着极大的合理性:一方面, 在实验/先锋音乐广泛兴起之后, 电视音乐的“涵括性”并非是殊异的特质, 正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一种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由于有着多种艺术元素与非艺术元素的加入, 使得它具有了多种的表现力, 这恰是电视发展所迫切要求的。

参考文献

[1]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504-505.

谈我国民歌作品中情感的艺术表现 篇9

一、陕北民歌以音调高亢辽阔、节奏规整和结构严谨及曲调平稳来表达情感

陕北民歌传唱悠久, 在今天的流传面越来越大, 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信天游”主要流行于陕西西部、甘肃和宁夏东北部, 曲调有两种类型, 一种音调高亢辽阔, 节奏自由、曲调起伏大, 音域宽广。还有一种节奏规整, 结构严谨, 曲调平稳, 刻画感情较为细腻, 常常是即兴编唱的, 内容以反映爱情生活和劳动生活为主, 也有控诉旧社会罪恶的。其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很多陕北方言, 表达出更多的真实情感。由于“信天游”以独唱和对唱的形式为主, 一般在无伴奏的情况下演唱, 是我国目前少有的保持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

陕北“信天游”中的《赶牲灵》这首原生态民歌, 质朴而风趣, 把农村少女伫立在旷野路旁、盼望远行的情人归来的心理活动, 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歌词语言生动, 具有地方特色衬词的运用使歌曲富有生活气息, 旋律是徵调式, 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格。

全曲由上下对应的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 上句为九小节, 句幅宽长, 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 增加了旋律的抒情性, 节奏舒展而宽广。

这一乐句又可分为两个小分句 (前五小节和后四小节) 。第三小节的七度大跳2—i和第四、五小节带装饰音的长音, 描绘了赶脚人儿去的地方是那样的遥远, 盼望的人儿朝着他回来的路望不到头。第一个小分句落在主音上, 后句落在主音5上, 彼此呼应。

第二乐句, 下句为八小节, 一气呵成。句前加了“哎呀”这个感叹性的小衬腔, 旋律从高音区开始表现了热切期待的心情。

句首2 2 5是第一句句首5 5 1的移高五度模进, 伴以似马蹄声的X X X〗X X X节奏型, 情绪显得比前句激动。

全曲旋律跳动较大, 四度音程5—1—5, 2—5—2以及七度音程2—1, 5—6的跳进, 构成了别具风格的旋律音调。曲调中多处出现前倚音、后倚音、滑音等装饰音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 突出了陕北“信天游”的特殊风格。

二、山西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唱情

唐代白居易《间杨琼》的七言绝句中说:“古人唱歌兼唱情, 今人唱歌惟唱声”, 反映了白居易主张唱歌要唱情, 反对唱歌只唱声的思想。山西民歌《绣荷包》则把唱情为己任, 歌词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刻画少女为情人绣荷包的内心活动, 曲调抒情优美, 歌词形象生动, 富有诗意, 感情细腻。在第三段“一绣一只船, 船上张着帆, 里面有意思, 情郎你去猜”, 那感情绝对是含蓄的, 犹如润上去一点暗橙的颜色。而到了第四段“二绣鸳鸯鸟, 栖息在河边, 你依依我靠靠, 永远不分开”, 其颜色由暗转明, 感情放开一些。到最后一段“郎是年轻汉, 妹如花初开, 收到这荷包袋, 郎你要早回来”, 颜色由明转亮, 准确地描画了少女在绣荷包时恋郎的心理轨迹, 给人以清秀之感。

歌曲由上句和下句组成, 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 或是一个情景, 根据内容灵活多变, 使感情得以充分表现。全曲分为上下两句, 共八小节, 三段歌词, 采用分节歌形式。旋律为五声商调式, 以调式主音2, 下属音5, 属音6这三个音为骨架, 再加主音、下属音及, 属主 (2一5, 6一2) 之间的四度跳进, 构成了很有特性的旋律音调, 形成特有的风格。

上句表现旋律柔婉舒展, 由两个乐节 (分句) 四个小节组成。

第一分句以上行为主, 有连续的四度 (2—5) , 五度 (6—2) 的跳进, 旋律起伏婉转。第二分句以下行为主, 十六分音符与切分节奏的运用, 增加了旋律的动感。

下句也由两个分句组成, 表现了思念情感, 情绪较深沉。

旋律由于跳进与级进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推动力, 起伏较大, 后半句旋律下行, 最后落到有双倚音的主音2#12, 完美结束。

三、云南的民歌情感的表现——小调的柔美, 采用对比复调的表现手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西汉中叶的儒家典籍《孝经》说:“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强调了音乐不仅能愉悦人们的生活, 而且能左右一时的风气。而能移风易俗的音乐, 莫过于民歌。我国作为承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主办国, 时刻不忘把民族音乐结合到世界民族大融合的盛世华章中, 闭幕式即以一曲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作为代表中华礼仪之邦的心声。

中国流行音乐艺术表现方法研究 篇10

改革开放后, 中国流行音乐在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包围下获得了众多拥泵, 音乐的听众群体偏向于流行音乐越来越多, 许多受过系统古典音乐教育的音乐人投入到流行音乐世界中, 他们的作品依托于流行音乐形式来表现深刻的思想性、美好的愿望和现实生活, 具备“古典音乐”艺术品质, 这样的作品促进了流行音乐的良性发展。一些浅薄无聊、无病呻吟未经过时间考验而迅速走红的歌曲则体现了流行音乐的时效性, 唱片公司的工业化运作也造成了流行音乐的高产量和高淘汰率。现代化的流行音乐毕竟年轻, 网络的便利条件让一些没有营养的歌曲也流传开来, 良莠不齐的现状不可避免。因此, 有人把流行音乐定位于商品化音乐而非艺术性音乐, 认为它是以盈利为目的创作的歌曲, 商品性为主, 艺术性其次。但笔者认为, 区分流行音乐是否有较强艺术性不取决于它的价钱卖的高低、多少, 而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具有艺术审美价值。1在音乐艺术中, 艺术性则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乐音所构成的旋律、节奏在抒发音乐情思时所具有的表现力。艺术性对艺术品来说是极端重要的, 没有艺术性就没有艺术品。一些作品之所以流行, 是因为它的内容更贴近于大众生活, 它的歌词有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用描写人们生活和心情的旋律去抒发情感, 既符合时代性又能贴合大众的心里需求, 因此才会获得共鸣。并不是古典音乐艺术更“高”而流行音乐较“低”, 正是因为某一首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才会获得很高的商业价值, 因此, 艺术性与商业性是可以并存的。在吸收了欧洲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等因素的前提下, 一些音乐人协调了各种音乐形式和元素衍生出不复传统的新音乐, 在强调自我意识表达基础上, 发展出能够渗透到听者内心世界的曲调。流行音乐同其他音乐风格一样以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歌词等为表现手段, 其中旋律、和声与节奏是最大元素, 它们如同齿轮一样紧密咬合, 旋律赋予作品灵魂, 节奏让生命鲜活起来, 和声营造空间感、色彩感和立体感,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其他音乐元素塑造了这个“人”的个性特点。由乔方作词, 李杰作曲的《红旗飘飘》是采用流行音乐元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风格作品。歌词中, 新颖独特的用拟人手法赞美了五星红旗。和声、旋律、节奏和编曲等采用流行音乐元素, 连续使用切分节奏塑造强烈的律动感, 钢琴音色结实的支撑整曲的架构, 和声与节奏的变化衬托旋律的同音反复, 段落之间的过渡处加入定音鼓和庞大的弦乐群构成交响乐震撼的音响效果, D段的旋律又采用了“山歌”似的呐喊唱法, 仿佛可以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之巅,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可以说, 《红旗飘飘》是一首名副其实的“FUSION” (融合音乐) , 成为流行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

流行音乐能勇敢探索未知世界, 它的创新体现在即兴演奏和演唱方面, 在理性思维基础上感性的表达演奏、演唱的情绪, 用不断涌现的灵感发展乐思、冷静的头脑保持节拍稳定与和声、乐段完整性。它还是科技进步下盛开的艳丽玫瑰。从爱迪生打开电力世界开始, 唱片、无线电广播到电视、“卡拉OK”和“随身听”, 到“MTV”, 使流行音乐变成了大众音乐。摇滚乐、迪斯科等强劲的节奏需要音量达到一定分贝以上才能对人的听觉感官造成刺激, 因此更依赖于电子扩音技术的有力支撑, 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也为流行音乐注入强力血液。不得不说, 流行音乐诞生在20世纪是十分幸运的事, 而20世纪也因为流行音乐变得多姿多彩。

情感是流行音乐无法磨灭的主题, 如《绿叶对根的情意》、《领悟》、《暗香》、《美丽的神话》、《怒放的生命》等, 音乐人是敏感的诗人, 他们将对生命、生活经历之后最透彻的感悟, 注入这些作品, 而听者觉得剖析和读懂了自己, 因此才会与作品产生共鸣。中国流行音乐特有的形态“中国风”, 用民族调式或诗词歌赋配上流行音乐和声、节奏、编曲, 既符合中国人听觉审美又在意境中充满新意, 如《女人花》、《One night in北京》、王力宏翻唱《龙的传人》等作品的出现都在乐坛掀起一阵浪潮。创作型歌手周杰伦的“中国风”《菊花台》、《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烟花易冷》等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他涉足的其他风格如:爵士、摇滚、蓝调、民谣、美国乡村、饶舌等多元化音乐形式, 用天马行空般神奇的乐思、鲜明的主题意象和丰富的画面感吸引了众人追随的目光, 也刺激了其他音乐人的创作神经, 为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了一场革命。无论你欣赏与否, 他都打破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格局, 进入了更广阔的多元化空间。

流行音乐不会墨守成规, 以极大包容性将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民族音乐元素用新手段糅合在一起, 甚至用强烈的节奏律动代替旋律, 嘶吼或沙哑的声音代替甜美音色, 也有美声或民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组合形式, 如2013央视春晚席琳·迪翁与宋祖英让人惊艳的《茉莉花》, 欧美的霸气与中式的柔美演绎方式完全颠覆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 突破了审美主观性, 增强了人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也许若干年后, 某些有着深刻内涵, 真诚的反映人生、时代、具有完美艺术表现力的流行音乐作品也会成为经典的“古典音乐”, 就如同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

摘要:本文从中国流行音乐独有的发展路线出发, 对流行音乐的艺术价值、艺术表现方法、时代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摇滚音乐,旋律,和声,节奏

参考文献

[1]《流行音乐手册》, 陶辛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年11月

上一篇:网络监督的法治化下一篇:直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