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2024-07-18

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精选九篇)

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篇1

那么, 如何来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

1.要给学生更明确的自读指导。预习阶段除了扫除必要的字词障碍外, 作为教师, 还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 布置明确的预习作业, 并让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在教材上进行打记、批注。在初中, 我想培养他们“不懂笔墨不动手”的习惯。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学生要学会批注式阅读。它能让学生沉浸于文学作品之中, 是与作品、作者最近距离的接触, 是一种真实状态下的阅读, 是对浮华热闹的课堂表象的反叛, 最主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的感悟、理解、鉴赏、评判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批注式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逼迫”学生反复研习课文, 积极思考、理解、分析、比较、推理、判断,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要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需要充分感知教材之后对阅读材料生疑、质疑, 提出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的空间。所以, 在自读课的教学中, 我们要尽量将自己的讲解变成“点评”。这样有利于凸显学生的思维误区, 归纳学生的思维成果, 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进行一次真正的“亲密接触”。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自读课中“读读、议议、思思、讲讲、练练”, 自己读书, 互相议论,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逐步理解教材的内容, 通过讨论交流, 当堂理解, 消化、吸收、巩固知识, 课堂应成为学生的“学堂”, 而不是教师的“讲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扮演引导、启发、点拨、解惑的角色。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学生高度的信任和多方面的鼓励, 因为这同时也为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3.尽量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指向更加集中。初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每个单元都分为教读、自读两类课文。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教读课的精讲, 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 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课文中去, 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 最后就能独立掌舵, 不用老师教也能读懂课外读物,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比如说, 在短短的45分钟内, 要完成篇幅比较大的小说教学, 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那么首先, 我们要明确的是“单元要求”。学习这些课文, 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理解小说的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艺术特色, 品味小说的语言, 但这些都是涉及小说中的主要常识, 所以应该如何定位、取舍?依据首先是课文的研讨与练习, 其次是学生反馈的情况、学生易忽略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等。

4.应该提醒学生将一些所得记在笔记本上, 在课后自己品味, 学会积累。

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与学 篇2

在教研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自读课教学存在问题较大,好多老师随意性很大,有的一概不管;有的跟讲读课一样,面面俱到。要处理好自读课教学我想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明确目的。自读课是教读课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读课中所涉及重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因此,自读课的教学目的,首先是增加学生在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积累。如《巴黎的桥》、《吴门桥》、《母亲架设的桥》,每一篇里关于桥的种种介绍、描绘、思考,都是对学生知识面的一个拓展,其中关于桥的描绘、说明,更以各自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的作用,说明的不同方法及说明的角度等等有关说明文的语文知识及其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羚羊木雕》、《散步》则是让学生认识家庭、社会等种种关系及其中真善美的。这些课文对学生全面深刻思考社会、认识生活,直至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生活这一系列的知识积累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由此,任何理由的“不读”都是不可取的,但又绝不能因此变“自读”为“教读”。其次,“自读”的又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任何“填鸭式”的主观的教和“录音机”式的被动学,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是不科学的,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和单元的特点创造与之相适应的自读课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带问题阅读,最后小组讨论解决)、以生代师法(由学生代替老师备课、精讲)等。所以说,在处理自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目的,施之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抓住特点。与其教学目的相一致,自读课在选篇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特色。首先是“浅”,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想、内容,自读课都相对浅显易懂,连《回声》、《影子的故事》一类专业性较强、较难理解的说明文,也由于其生动活泼、浅近易懂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极为明白易读。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尽可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以真正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还有选篇的“近”与“新”,即在文章的立意、选材、表达方式上的新颖独特和思想内容上尽可能地贴近现实。《散步》中细节的精心设计和立意贴近生活,会引发学生自读的兴趣;《回声》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说明文的枯燥在这里荡然无存;《理解,应该是双向的》更是每个中学生都不只一次思考和苦恼的。所有这些,一旦被学生领悟,便使自读变得兴趣盎然,轻松自如。作为教师,明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并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把握这种特点,显得十分重要。

三、巧教、活学。在“教”的艺术上,没有既定的格式,但最高的标准应该是“巧”。就自读课而言,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只是做十分必要的引导。如何引、如何导,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领悟所学的重点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使所学“活”起来,是教师应下功夫思考的问题。最常见的引导方式是启发式提问,比如《第二次考试》自读思考可能会有这样的问题:“第二次考试”中的“第二次”指哪次,为什么?为什么不命题为“第三次考试”,这样类似的问题,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自读前或自读后提出。一般情况下,如学生基础较差,或刚开始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便于其

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自读课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在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上,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初中语文的自读课教学需要教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加强学生在自读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一、自读课教学的地位及发展现状

自读课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粗读及略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这并不代表要忽略自读课的教学,而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衡量手段。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会有教师会未被这种教学意图,不注重对学生自读课的教学;还有的老师在进行自读课的教学时,不能细致、仔细地进行讲解,让预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学生依赖老师,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大下降。使初中语文自读课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部分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只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及探索,不能达到自读课教学模式的组织性、系统性以及严谨性要求,致使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二,初中语文的教学整体目标还不够清晰明确,因为一些初中语文老师认为自读课不在学生们考试的知识范围内,不会对学生成绩带来实质性影响,一些初中语文老师就存在自读课不重要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就导致了初中语文素质教学目的最终实现,使学生只能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其三,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在自身方面没有重视起自读课的作用,他们觉得初中语文自读课并没有太多有用的东西可以讲解,也没有良好地选择自读课的教学方式,致使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一)组建语文自读小组

初中语文教学在进行自读课讲解时,可以组建一些自读课的小组,让每个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组织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使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科学优化配置,每个自读课小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的补充、相互的帮助学习。使学生们的集体智慧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学老师详细地分析所学习的自读课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者意见。对于学生还不够清晰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学老师还需要积极解惑,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发挥出初中语文教学老师的引导性以及辅助性作用,密切注意学生们进行自主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困难,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地提高。自读课小组还需要定期的、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活动以及进行汇报工作,阐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以及遇到的问题,然后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讨论,选择出有效的教学解决方法。

(二)在自读课形式方面进行完善

考虑到初中语文自读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其具有丰富的内容,在题材形式也变化多样,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形式方面进行完善,可以提高学生在语文自读课方面的兴趣,让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所讲语文自读课的内容进行教学形式的裁定,也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教学形式的确定。考虑到初中语文自读课具有不同的题材,所以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学习形式。例如,进行散文讲解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散文朗诵竞赛;把学习议论文的过程变成学生们辩论赛的过程。初中语文老师还需要结合语文自读课内容里的性格以及角色,以及学生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们就能够在角色扮演时更加深刻清楚作者写作目的以及写作意图,自读课的学习质量也会得到大大地提高。

(三)在教学思路上进行转变

根据现代初中语文的教学大纲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语文意识。在自读课方面也需要初中语文教学老师重视起来,让学生们学会,让学生们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在实际自读课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教学思路,重视起自读课学习。还要做到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地位,把自己摆放在教学指引的辅助地位,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去学习。转变原来那种落后的、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当成自己的教学最终目标。初中语文教学老师在自读课教学思路上进行转变,还需要关注起自己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学生上自读课的建议。对于学生的建议,还需要结合好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符合现实情况的教学模式,让初中语文自读课的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水平的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的自读课教学没有既定的模式,但却需要完善、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出自读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强大优势,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春燕.自读课教学浅议[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03).

[2]郑晓刚,邓彤.自读课: 教什么与怎么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0(04).

[3]刘景慧.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法探究[J].新课程(中学版),2009(11).

[4]王晓丹,赵彤.初中语文自读课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2008(08).

自读课之浅见 篇4

开放自主课堂,一方面让学生的读来弥补教师教的不足,用学生的读去打开探究性学习的窗口,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有科学的指导方法。

一、指导自学

在学生自读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常规性指导,如初读课文应解决以下这些问题,默读、动笔圈、点、画,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做笔记,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提出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的内容。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材料、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课的核心环节。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一种阅读习惯,学生遇到新课文,就知道该干什么。

二、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了然于心,对知识掌握牢固。只有质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质疑就是要学生提出问题,提出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积极思考、理解、分析、比较、推理、判断,从而在反复的研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鼓励学生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大家积极思考、解答,教师表扬鼓励,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热情就会越来越高涨。然后积极鼓励学生钻研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做比教师的主动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方法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自己还不能很快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学生十分适合。它可以克服学生自读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三、适时点拨

这是学生在自读学习中,探索问题时思路贫乏或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教师予以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在点拨启发学生过程中,要传授一些自读的方法,如面对一篇自读课文,告诉学生学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设问,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是怎样写的等,回答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就理解了此篇课文之纲,掌握了打开自读课文之锁的钥匙。

四、多向互动

这是指在课堂自读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之间互动起来的过程。互动环节在自读课文学习中表现为师生交流、学生之间讨论答辩,协助学习。小组讨论是互动教学程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最能体现建构意义理论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当然包括教师在点拔启发中补充的问题)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先小组后集体。小组讨论,往往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每个成员均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时,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给结论,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拔,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互动环节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

五、实践检验

通过自读,学生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自读的方法,训练了技能,培养了语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规律,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学会摘录词句,平时就可以养成边读书边摘录的习惯。学会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阅读思路去阅读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小说名著时,就会知道怎样进行阅读。

总之,自读课文的教学,我们只有做到了放手放心,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才能向前迈进一步。同时,如果把诸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差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语文教学也许就能摆脱千夫所指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娟.高中自读课文六步体系训练的尝试[J].中学语文,2014(24)

[2]董元金.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初探[J].文学教育(下),2014(03)

自读课自主式六步教学法 篇5

辛寨初级中学

张海花

一、问题的提出

自读课文已成为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讲读课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单元。显然,编者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讲读课的精讲,让学生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知识迁移到课内自读课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运用知识阅读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存在两种极端,一是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学,老师不闻不问;一是因陈守旧,把自读课当讲读课讲。基于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大胆采用了自读课文自主式六步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方法阐释

自读课文自主式六步教学法关键是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己导入,自己明确目标,自己分析标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赏析精彩词句、片段,自己谈收获,从而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自主导入。

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教学的第一关,老师指导学生在前面所学讲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导语。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让学生设计导入方式。例如在学习《荷叶 母亲》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唱《母亲》、《妈妈的吻》导入,也可以从网上搜集关于母亲的MV,还可以朗诵关于母爱的诗歌、古诗词和回顾自己学过的关于母亲的文章导入,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这一环节至少让2到3个学生设计,这样不但可以给更多学生展示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步,目标导航。

学生通过阅读单元提示、课文前的自读提示,提出所学课文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比较,师生共同归纳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内容“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课文中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意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本单元中《风雨》的自读提示为“贾平凹笔下的风雨可真不寻常,它好像一只充满魔力、我所不能的手,改变了一切景物的形态和色彩,让人读来称奇。不过最让人称奇的是,全文竟然没有出现“风”和“雨”字!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提示,把《风雨》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重点生字词,积累写景名句。(重点)

2、分析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重点、难点)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增强信心。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只有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地反映,并且在教学过程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参与了目标的制定,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更有方向性,学习也会事半功倍。

第三步,分析标题。

标题是文眼,是提纲,是文章线索,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点明文章的内容及写作对象,它们可以成为很好的学习帮手,所以特别重要。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王几何》这一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与魏巍笔下的老师有什么不同。再比如《蝉》一课,老师可以教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作者从它身上悟到了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会很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心情,对课文有更深层的理解。

第四步,整体感知,质疑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对学习内容加以指导,例如:

1、利用工具书和上下文自学生字、生词。

2、理清作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3、勾画出不懂的地方质疑,勾画出认为比较精彩的句段。

4、归纳文章主题、复述内容等。

这些内容根据可根据不同文体来确定。学生先发言,老师再组织归纳,明确。

在这一步骤里,教师不要串讲分析,而是将作品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圈点批注的形式自学。教材是以主题组织单元的,所以所学自读课与讲读课只不过是形式和内容的不同而已。在这个环节里,老师要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讲读课文的知识学习自读课文,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先小组后集体。小组讨论,往往是前后四人为一组,每个成员均必须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时,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给结论,较难的问题,教师也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点拔,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互动环节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

第五步,赏析精彩句段。

赏析自己在初读课文中画出的认为比较精彩的句段。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可以是人物形象的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好词好句的推敲,写作手法的采用等,比如《羚羊木雕》一课中,“‘那只羚羊哪儿去了?’‘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从这些话语的语气中感受到妈妈的严厉和我的迫不得已,学生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自己扮演多个角色,这样不仅可以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王几何》一文中写到“胖得像弥勒佛一般的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眉开眼笑”作者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了王老师的胖,而且写出了他的神态;《风雨》一文中“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这一句中“抛举”一词形象的写出了风当时的狂暴。

这一环节,让学生运用自主、互动、探究的方法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比对知识点的简单灌输要深刻得多,也有效得多。这样自读课文的特点才体现出来,学生在讲读课文里获得的知识,才能化为能力。

第六步,畅谈收获。

学生畅谈自己学习本文之后的收获,内容可以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可以是选材构思,可以是语言特点,可以是感受启发。教师要组织其他同学适当点评,这一环节运用自主、互动的方式畅所欲言,可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没有什么固定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老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效果:

此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方法得当,引导学生根据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轻松愉快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的浓厚兴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五、注意问题

“六步”教学法教学,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将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恰当的启发、引导点拨,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深受其益。

通过语文自读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篇6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本着这个原则,笔者尝试用以下方法上自读课。

一、导读法 针对节选类的课文,尤其是选自长篇小说的课文适合用此方法。长篇小说篇幅长,故事性强,课文限于篇幅,往往只节选一小部分,难免有割裂之感,容易让学生断章取义,对课文理解不透。企图在一节说完内容——比如看完原著或视频——是不切实际的。这时候如果老师能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小说的故事梗概和精彩情节加以描述,定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比如上《哈姆雷特》一课,除故事复述外,还重点讲了里面的人物关系,但故意不讲故事结局以激发学生好奇心。第二周上自读课的时候,做了调查和问题测试,发现不少同学课后跟进了,效果比较理想。

二、心得法 针对有争议性的文章,适合用此法。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古代诗歌,由于时代背景离现在很遥远,作者个人遭遇学生也不明白,加上作品的多义性,往往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上这种课,我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吧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到图书阅览室和电脑室上课,他们查阅资料,查到资料要摘抄或打印出来,然后先分小组讨论,再集中讨论。不求意见一致,反而要求要有尽量多的不同意见,学生还可由此生发开去,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加以发挥,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心得体会。比如上《锦瑟》一课,“锦瑟”到底是什么:是人?到底是什么人——情人?丫鬟?红颜知己?妻子?……是物?到底是什么物——定情之物?假托之物?甚或某人遗物?……通过资料查阅和学生推断,答案真的是五花八门。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写下来。学生居然都快能写成学术争鸣的文章了。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的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还原法 针对结构比较混乱,情节又比较零散的文章,适合用此法。虽然现在《等待戈多》、《墙上的斑点》等意识流的文章没选入课文,但仍然有一些作品结构还是很零散的。比如《老人与海》基本是老人的回忆和心理描写,没什么情节。《边城》情节也不多,且不集中,看课文都有点乏味,更别说看原著。可以首先进行情节还原。上这类文章,我先让学生看视频,当然视频要精选甚至是浓缩版的,让学生对故事有个总体印象即可。其次是情节模拟还原。让参加过端午龙舟竞赛的同学、让钓过鱼的同学来分别描述当时的情景,加深印象,然后与课文比较,才能发现课文中人物的高超技艺和感人精神。第三,有条件的话可环境还原。

四、比较法 高中语文必修课一般每册四单元,每单元三课,每单元最后一课一般为自读课。同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往往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讲透了前两篇的讲读课,第三篇自读课可要求同学按照前两篇的方法找到主要的相同点。当然也可以顺便发现不同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成表格。学生制作完之后,互相交流,看谁找到最多、整理得最好,之后老师稍作归纳、点评。比如,必修二第一单元,三篇文章分别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三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景物特征也很相似,都优美而有些凄清;作品创作背景也差不多,都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和日本侵华的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创作,所以作品流露出感伤情绪比较明显;同时在高压政策下,语言也很含蓄;但三位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都在苦苦寻找着出路……当然,毕竟是三位不同的作者,所以风格不可能完全一致。比如写景方面,《囚绿记》,只选取绿枝条这一片段景物,其它景物一律不写,类似是景物特写;《荷塘月色》,作者选取的景物就很多了,不止写荷花、荷叶、荷塘,还写流水、月光、小路以及四周景物,用的是移步换景法,可算是全景跟拍;《故都的秋》则用几个不同画面,写了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类似电影的蒙太奇。再如,语言方面,《荷塘月色》比喻、拟人多,因此文章比较生动优美;《故都的秋》对比多,因此比较平实;《囚绿记》象征贯穿全文,因此更加含蓄。再如,必修二第三单元,三篇文章《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在文体、写法、思想(人生感悟)等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学生通过比较法学习,找到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应以鼓励为主,能找到一两点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有时有些学生还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会给老师带来惊喜,这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探究学习的宗旨。

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篇7

一、重视自读课文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每个学年段都应该重视朗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中每个单元提示都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在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时朗读教学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但在教学时, 不能让学生泛读、滥读, 要适时引导, 每个教学环节都符合不同的要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夏感》这篇自读课文时, 把朗读作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 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朗读:一是听读。先播放录音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二是自读。在听读的基础上, 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读出作品中蕴含的那种“磅礴之势”, 感受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三是精读。朗读前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带问题读, 避免朗读的盲目性。比如, 1.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2.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3.文章以“夏”为题 , 为什么只写自然之夏和农人之夏 ? 细读品味这样的优美句子: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 你能发挥想象再仿写一两句吗?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认真读这句子究竟什么像舰船?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 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 在田野上滚动, 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 应该怎样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 品味语言, 用情去读, 用心去悟, 使文中景物、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

二、重视自读课的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 要努力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标。自读课文教学尤应如此, 如教学《散步》这篇自读课文时, 我采取以下教学设计:第一步, 理解文意。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根据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要求, 完成课文的初步阅读任务;第二步,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与看法, 并提出疑问。比如, 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 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 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第三步, 运用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调动生活积累和经验, 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帮助自己成长。设想:晚饭后, 全家人一起看电视, 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 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报道, 而你喜欢看动画片, 而遥控器在你的手里你该怎样做? 运用这样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 互相体谅, 互敬互爱, 这样才能使家庭幸福, 同时也使学生更珍爱亲情, 珍爱生命, 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 、重 视 自 读 课 的 合 作 、互 动 , 让 课 本 剧 走 上 自 读 课 的讲台

新课标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整合;强调个体差异与整体协调的整合;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 则强调读、写、听、说、活动的整合。演课本剧正是对这些整合要求的再整合。在这一独特的动态中, 课本剧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而和谐的体现, 使学生获得心灵智力的启迪。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 我在教学实践中, 也意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并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 教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 这一篇课文, 有人物有故事, 有场景, 有情节, 基至于还有对话, 比较适于学生表演, 采用“演”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恰当的。分配角色, 讨论台词计议细节, 揣摩人物心理, 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几天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后演出。结果学生在表演中把盲孩子的心理惟妙惟肖,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而且学生在准备和演出过程中, 真切地感受到盲孩子失明的痛苦、对光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从而激发学生关爱弱者的感情, 也深深感受到给别人带来幸福, 自己也得到幸福, 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 也让学生当演员, 分别扮演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生先读课文, 分小组讨论课文, 对赫耳墨斯的爱慕虚荣、自命不凡有了一定的认识, 再让学生讨论如何演, 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 再分小组合作编写剧本, 进行演出。这时学生异常活跃, 将一系列夸张性的戏剧动作演得活灵活现, 十分生动。凡此种种, 不能不说是凝聚着自觉、合作、探究、创造、智慧的结晶, 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总之, 在自读课教学时, 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抛弃过去教师把繁琐的分析和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的做法, 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同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 自读课文已成为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 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通过学生自读, 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使自读课文教学真正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自读课文,初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 篇8

一、教学要则

1、自读需体现培养独立阅读的责任。“课内求方法, 课外求发展”, 这是学语文的硬道理,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搭建好课内外的桥梁——独立阅读能力。对于单元的结构来说, 阅读课文是积蓄能量, 自读课文是运用实践。培养阅读能力需经历“教师扶学—半扶半放—放手学习”, 完全依靠教师扶学就无法抵达放手学习的彼岸。

2、自读需体现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阅读课上,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 帮助学生得意、学言、习法, 进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读课也是阅读课, 虽教学课时是教读课的一半, 但没有理由不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并非老师们常理解的, 只需粗略地读、粗略地讲。叶圣陶先生曾对此类课型的性质与教法有了明确的阐释,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 应用这些经验, 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 不再需要教师详细指导。”也就是教读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学习任务, 在自读课上更多的是由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过程, 最终能达到“运用精读课文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去学习自读课文, 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课后, 教师应有意识推荐“阅读链接”, 可以是一两篇相关的文章或书籍,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落到实处, 更易于将学生引向浩如烟海的书香世界。

3、自读需体现学生独立学习的地位。教读课与自读课最大的不同在于自读课主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教学中, 师生的教学关系有所改变, 要还课堂于学生, 更多的应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空间。评价自读课教学的优劣, 不应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为标准, 主要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否能独立学习, 是否在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独立阅读方面获得发展和进步。

二、 教学形式

自读课的教学内容仍需依据课程标准、单元主题及课文特点进行合理取舍, 总体任务不能太多太难。但教无定法, 没有规定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 学生需根据从教读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尝试自主学习。常见的自读课教学形式有:

1、学案导读式。自读课文的阅读导读不容忽视, 它起到指导性作用, 学习可围绕着提示内容完成。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 可围绕着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深入学习。一是, 读读课文, 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二是, 从人和珍珠鸟的交往中, 我们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呢?三是, 结合生活实际, 与同学交流对“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这一堂课的设计极其简单, 按照阅读提示解决从“内容到主题”的问题, 这是明显的任务型学习方式。

2、方法迁移式。第六组单元主题为“感受父母的爱”, 《慈母情深》与前一篇教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表达形式及情感内容类似, 像这样的主题单元的教学, 就可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基本步骤大致如下: (1) 总结前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 导入新课; (2) 理解难懂的词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运用教读课中习得的方法, 独立解决问题; (4)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教师适当点拨评价; (5) 总结延伸, 链接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完全独立阅读。

3、质疑解疑式。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教学法, 能给我们上好自读课以启发。比如《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教学, 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的了解, 这些无需教师教, 学生自能完成。那么, 哪些知识还需要老师教呢?这一堂课的教学, 重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充分体现了自读课的教学宗旨。

4、比较阅读式。人教版教材以主题单元为主, 选文的不同多数表现在选材和写法的差异。作为桥梁作用的自读课文, 多可以从相关文章的比较中, 展开探讨。 (1) 推进图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推进图, 更易于学生比较这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及情感表达的异同, 并水到渠成地完成拓展迁移活动:运用方法仿写——选择一个片段, 结合语言、动作特点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习得方法课外自读——阅读毕淑敏的其他相关作品, 如《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血玲珑》《写给女儿们的散文》。 (2) 表格图式。第八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 继感受伟人风采后, 再一次走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他是慈爱的父亲, 他是普通的百姓。两篇课文可以融合在一起教学, 互为补充, 更能体会主席与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 也有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 篇9

关键词:农村初中;自读课文;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01-01

自读课文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篇目不少,自读课文在初中人教版六册书中共有78课86篇,占全篇目的49%。其内容丰富,体裁各异,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寓言、童话、演讲稿等,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也较多。学生通过讲读课文学习到语文学习的方法,然后到自读课文上去运用、实践。因而,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为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切实促进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教、研、练活动,并有了一定收获。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自读课文,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自读课文学习的前提。学习目标明确了,就好像射箭有了靶子,学生课堂自学时就不会感到盲目,也避免了重复、无效劳动或知识的疏漏;学习目标明确了,好像航船看见了灯塔一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为进入自读做好准备。因此,确定学习目标,既要注重知识性、情趣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具有创造力。确立学习目标时,可依据课文内容或课后思考练习、文体特点或词语段落等确定。在确定目标前,细读“自读提示”、明确单元教学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确定的学习目标有导向性,也能突出单元教学的知识点。

二、重视自读课文学习前的有效引导

首先,看标题。标题是文眼,是提纲,是文章的线索。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标题提示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由罗布泊的今昔对比,揭示了罗布泊消失的原因,警示人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人类的家园。这就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课文写法和内容。其次,看导读。课前导读有很多提示的语言,可以提炼出学习目标。如《土地的誓言》的导读中这样说:“作者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不就是很好的学习目标吗?再次,就是看课后习题。教科书是众多专家智慧的结晶,课后的习题设计也是非常巧妙的,往往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后习题,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快速把握文章中心。最后,加强背诵和积累。自读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多让学生积累、背诵,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对学生以后阅读、写作都会有重要的帮助。

三、自读课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真正能读

语文学科的能力中,听,说,读、写都只能是学生自己的行为,别人不能代替,读虽是学生自己的行为,然而代读的现象并不少见,名为自读课文,不给学生以充分自读的时间,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实践出真知”,唯有足够的自身的读的实践,方能产生出自读的“真知”,代读,代析,就等于掐断了真知的源流,切断了自读课的命脉。所以自读课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其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学会自读课文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营造出活跃、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在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互动环节表现为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讨论与辩答,协同合作学习。第一,提出质疑。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经过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对比、推理及判断后,仍难以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则应鼓励他们进行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第二,组织讨论。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因质疑而形成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先小组讨论然后进行集体讨论。小组讨论,通常是四人为一小组,各成员可发表自己的看法。集体讨论时,则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还可以个人为单位。通过问题讨论可以发挥全体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同时,每个学生都有表述自己看法的机会,可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学习目标。第三,教师适时点拨。在学生讨论陷入 “僵局”时,教师应适时启发与点拨,诱导与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总之,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读课文。

五、正确处理好自读课教学中导、放、查三者之间的关系

“导”就是教师的引导、点拨。这是很重要的。就像牵在手中的线,无论风筝飞多高,始终不离开这根线。“导”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上课中对学生适时点拨;最后加强复习检查。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放”要讲究放的开,放的活,放的有序。放的开就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胆质疑,畅所欲言。放的活就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探讨和争论,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放的有序就是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而不乱,“活”而不乱,有条不紊,紧紧围绕知识点,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查”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查,互查与老师的检查缺一不可。查什么?查知识点的掌握,对中心,结构和写法的了解,练习题解答等。每课上后查一查,既可以检查自读课教学效果,又可以从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地走进自读课教学的正确轨道。如果我们处理好上述三个关系,就可以将自读课上精,上活,上好。

上一篇:腔镜辅助手术下一篇:高中历史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