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学习策略

2024-06-07

优化地理学习策略(精选十篇)

优化地理学习策略 篇1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互动交流,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不理解的方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探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学课堂的学习主体成为了学生,他们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以及掌握地理知识的有限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容易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畏惧,敢于和教师针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融入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学习,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对知识的记忆不持久,并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改变教学策略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环节中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掌握的地理知识能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的地理能力随着知识的积累获得质的飞跃,大大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解决和知识相关的歌曲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加强学生对不同地区地貌的认识,让他们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在优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让课堂教学在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中高效进行。

三、加强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探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的性格特点,合理地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高效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成员既包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又包括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此,教师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使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帮助较差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共同取得进步。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重难点内容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思考和讨论,使他们深刻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原因?哪些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哪些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太阳会不会从西方升起?在问题的引导下,小组学生首先进行了课文内容的阅读和探究,并找到和问题相关的重点内容。然后,每个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在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效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理解了哪些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自转和公转造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学习优秀学生的思考方式,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感悟,学会思考和分析地理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注重地图教学,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它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阅读地图,从地图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地图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掌握了识图能力后,学生能通过阅读地图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来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信息,使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获得有效提高。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又是学具,更是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地图教学,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对他们阅读地图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中题海战术的枯燥方法,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地图来解决地理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能力。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创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知识探究,提高他们分析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课堂教学设计做到切实可行,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既要注重地理教材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注重地图教学,让地图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促进他们地理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双方。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积极参与进来,在互动交流中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有效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实现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教学。

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育优化策略 篇2

摘 要:新课改自推行以来,对高中各个学科都提出了新要求,并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师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变,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地理作为高中重点学科之一,也需要进行教育方式的创新。就新课改形式下如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化与创新,根据高中地理在新课改要求下的以学生为核心提出一些优化措施,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优化措施

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对高中教育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传统的高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而新课改重视的是对高中学生实现全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高中重点学科之一的地理学科,教师需要在新课改中对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与装点,这对当前的新课改是否落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教师,需要在地理教学方式创新及优化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一、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若想学生拥有较好的地理成绩,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促进其自主学习。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兴趣,是不利于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若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确保学生有较好的学习兴趣,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创造力及想象力,便于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中主动发挥自身优势。高中生尚处于叛逆时期,因此若想学生可以有效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就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勇于表现自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研究心理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仍保持充足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地理中许多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索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该如何优化

(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里提到,要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地理素养,其中包括有地理志趣、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科学素养。因此,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育的方向和要求进行转变,将传统的介绍地理地名及物产,以及地理中事象的特征及分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人物地理关系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不仅关注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以及应用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健康情感以及积极心态等综合素养。

(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新课改定位于提高学生素质,改变了以往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情况。因此,加强地理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现状的联系,关注学生学情以及?W习兴趣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新课改强调并倡导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例如开展一些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包括地理勘测、地理实验或者地理专题研究实践活动。传统的地理教学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注,学生往往采取的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这样换取的高分是无意义的。新课改注重的是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过程部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独立思考,学会与同学合作研究,有效发展自己收集及处理地理信息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四)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

地理新课改还指出:“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对评价标准的改革,改变以往的采取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自由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逐渐尝试弱化考试的人才筛选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学情及身心发展特点,不同个体之间具有的差异性,对学生做出实际有效的个性化评价,并尊重学生,避免给予其身心上的压力。

综上,地理的学习是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离不开学生的用功学习以及教师的耐心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人性化教学,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以达到新课改对新时达人才的需求。新课改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既是高中教学的重点部分,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优化与创新,才能使得高中地理课程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优化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3

1. 问在重难点处,体现针对性

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对教师课堂把握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本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重难点,设计成几个有严密逻辑关系的问题以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通过探究进行解决。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探究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探究的针对性。把重难点通过问题链分解成若干个学习目标,降低了难度,学生可以小步靠近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学得明白,提高效率。

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重点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难点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形成问题链:(1)大气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面的冷热不均是怎样影响大气运动的?(2)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3)风产生的动力是什么?风是怎么运动的?(4)风向又是怎么改变的呢?(5)请结合实际生活,尝试分析大气运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并举例说说看。

在这堂课中,通过问题设计,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针对大气运动的形成及影响展开思考,既能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落实教学的重难点,又通过探究大气运动的影响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以致用,反思人类的活动,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 遵循认知规律,体现层次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每一个课时,知识容量往往都较大,知识点多,问题链的作用就是能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既便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掌握。在这样的问题链预设中,教师要遵循认知规律,体现从易到难的顺序,层层深入知识内部。这样的问题,前者是后者思考的阶梯,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台阶,拾级而上,构建完整的新知体系。

例如《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与分布》这一专题内容,教学目标是掌握各类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产生这些气候的原因及分布,并懂得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内容多,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我们当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从生活经验引入,激发兴趣。(2)常见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3)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形成这些气候类型的原因大概是什么?(4)请归纳出我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基本特征?(5)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影响,分别有怎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这堂课,在分析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有效地处理教材,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设计成几个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与问题之间层层衔接,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建起脚手架,学生在每一个问题的探究中,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这样的问题设计,由于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而且问题间又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 留有思维空间,体现拓展性

高中地理是兼具文理的课程,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意识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预设,有意识地给学生的思维留下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拓展和深化。

例如对于《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当今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以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整理和汇报,使问题思考更全面。(3)人口过快增长无疑危害是巨大的,那么人口如果不增长或是不断减少好不好?先让学生探究,并分析危害。然后针对学生对人口增长存在的一种普遍错误观点进行分析。(4)那么人口的增长应该怎样才是可持续的呢?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四个问题,引起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人口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修正学生中的错误观点,构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

4. 创设熟悉情境,增强趣味性

课堂上如果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切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则能拉近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地理的情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和兴趣,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给高中地理课程性质的定位——“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例如在教学《新工业区》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提供的是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区位条件,学生对意大利了解不多,所以如果只是按教材内容来学习这一知识点,学生感觉很陌生,也不知从何入手分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问题链:(1)我市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主导工业,有同学知道各个镇(具体列举几个镇)分别以什么工业闻名吗?(2)我镇的洁柔纸巾厂与鞍山钢铁厂相比,有什么特点?主导因素是什么?(3)各镇的主导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生产还是生活?按产品用途分,这些工业属于哪一类?(4)大家都听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吧,我市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是什么?

当这些问题提出时,学生兴趣盎然。因为这些问题情境来自学生生活的实际,回答难度不大。课堂气氛一下就热烈起来,谁都想说说。当这些问题讨论完成时,关于新工业的特点、区位条件等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如一场春雨,润物无声,学生不仅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又掌握了分析一般工业区的方法。这样的课堂问题永远不会“冷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通过问题链的设计,个性化地处理教材,将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落实在课堂之中,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构建、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但问题教学法是实现教学效率的手段和方法,是教学的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对教学手段的起码要求。教师在运用这样的教学法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提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和趣味性,使设计的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通过问题链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优化地理学习策略 篇4

一、体现层次性, 掌控问题梯度

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考量教学设问的适合度。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特别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提升教学问题的针对性。如果问题太浅显, 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够回答上来, 这样的问题训练价值就不大;如果问题太难, 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找到问题突破角度, 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体现梯度性, 要照顾不同群体学生的共同需要, 增加问题覆盖面。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 教材要求学生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和位置。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从“最”上开始设计问题: (1) 我国最东、最西、最北、最南的省区是什么? (2) 邻国最多的省份是哪个? (3) 相邻省区最多的省区是哪个? (4) 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个? (5) 面积最小的省区是哪个? (6) 人口最多的省区是哪个? (7) 人口最少的省区是哪个? (8) 民族最多的省区是哪个?教师根据省区特点设计问题, 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记忆速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发挥的空间。

二、凸显趣味性, 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对文本趣味因素进行深度挖掘, 用悬念、故事、谜语、漫画等方式设计思考问题,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很多方法。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图像、视频、漫画、动画等材料,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学习《中国的民族》时,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 然后提出问题:“你能够猜出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教师继续追问:“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教师组织学生在班级内搞一个民族名称知多少接力赛, 每一个学生说一个民族名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教室内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特别是民族名称接力赛, 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学习效果显著。

三、呈现多元性, 调动学生思维活力

地理教学涉及内容丰富多彩, 教师在具体设计时, 要注意采用多元方式, 提升问题的针对性。追问、质问、比较问、是非问、读图问、反思问等, 都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追问, 是根据学生思维运行方向, 提出系列问题, 推动学生认知。质问, 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反问, 通过质疑解疑形成问题解答。比较问, 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发问, 通过横向纵向比较了解问题实质真相。是非问, 是对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是非判断, 形成科学认知体系。读图问,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从相关问题中找到解题思路。反思问, 是根据已经掌握的认知, 对认知过程和认知科学性进行分析判断。无论采取哪种提问方式, 只有能够赢得学生思维共鸣, 才能发挥提问的作用。《中国的地形》中有中国地势剖面图, 教师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总结出来:西高东低, 呈现三级阶梯状分布。为厘清三级阶梯状分布中每一级地势情况,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思考问题, 提供给其他小组讨论。学生听说给其他小组出思考题, 都显得非常兴奋, 积极进行讨论, 非常投入。教师让学生设计思考问题给其他学生做,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比较强的创新性,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四、注重生活性, 实现认知维度拓展

地理教学问题注重文本和生本思维的有效对接, 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崭新理念。地理教材学习内容大多和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设计教学问题时, 如果能够和学生生活进行横向考量, 一定会让学生感觉更为亲切, 由此形成的问题思考, 自然带有生活实践经验成分,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国的气候》时, 教师问道:“谁听过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如何?”学生不知教师问话何意, 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感觉说说今天的气候特征:温度、湿度、风向、风力, 等等。学生只能凭感觉瞎猜, 很多学生的感受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说今天最高温度有19度, 有的学生却说今天最高温度也就12度,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甚至是争论。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感觉说天气情况,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接轨, 然后自然转入到学习内容上来。

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策略 篇5

一、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和构建

构建知识联系线索,突破地理知识重难点。构建一条高效的知识联系的线索,是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认识和把握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才能将知识内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内容结构并不等同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换言之,教材的内容结构不能直接强加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保证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结构性,为学生形成、完善和扩展知识结构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科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分成五组,每组代表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讨论分析本要素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学生分析共享后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并且构建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结构图。

在分析过程中几乎将大部分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点都联系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可同时联系一个班级整体与个人的关系,由知识的升华上升到人性的升华。

二、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和批判

理解是因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必修模块的课程标准中,知识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水平,其中理解水平的内容占大多数。批判性思维教学协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收集和产生的信息,经过积极地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的智力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注意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表明,高中生已经获得了许多而且复杂的地理信息,其认知结构与其所获得的新信息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对抗。他们的头脑中更容易摄入与其原有的信息体系相矛盾的内容,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在所获得的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的交融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不知道如何进行分类加工,就必然会产生疑惑和焦虑。如果这种疑惑和焦虑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积累起来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造成难以应对的学习困难。经常听到同学们感叹:“刚开始还可以,但是学到后面就乱套了。”学生之所以学乱了套,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背记学习内容而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接受的信息很多,却不懂得分析和筛选。因此,教学中适时地提供质疑警示、辨析求异、自我反思等帮助,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并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批判分析的技巧,养成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城市发展对农村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进行分组讨论,辩证分析。

有利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剧增,对粮食、乳肉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到城市务工促进了农民就业观念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外出务工农民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短缺的瓶颈问题,带动了地方产业的发展,同时向农村传播了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

不利影响:城市面积扩大,大量占用耕地,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工业的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就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

高中地理有很多类似知识点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人口迁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类似的辩证分析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进行锻炼,达到养成习惯的目的。

三、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和应用

在进行知识能力迁移发散的过程中,应遵循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一要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合理安排,适当联系。二要注重双基的落实,灵活运用知识,建立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三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法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迁移的频率,强化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既避免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积极迁移。四要提高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加强知识的归类和概括。概括化水平越高的知识,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性特点和规律性联系,与具体事物的联系越广,迁移的相对性就越大。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注重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深度学习三个目标:认知结构的重建、学习策略能力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发展。我们相信,将深度学习用于课堂教学必然带来的是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学习是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掌握深度学习的方式,终生受益。

高考地理答题得分技巧

一、抓紧第一轮复习的时间

第一轮复习阶段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考生们要抓紧第一轮复习的时间,全面巩固自己的基础。毕竟无论高考地理题型怎么变化,都是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因而,考生一定要重视第一轮的复习。最好做到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当天消化。及时巩固头天所学知识,课后习题认真做好,纠正错题,掌握错题。如此,考生一定能有着厚实的基础,面对各种题型都能找到解决之法。

二、注意答题的严谨性

地理高考的答题是有要求的,要求条理清晰,文字准确,逻辑严谨。因而,考生答题的时候就要学会用地理语言规范的答题,不然容易失分。毕竟,有的考生客观题没什么问题,一到文字表述题的时候就到处扣分,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用地理语言规范的答题。考生平时的时候就要牢记课本语言的表述,而不是用自己的话去答题,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重视地理的地图

对于地理这门科目来说,地图是十分重要的,很多考高试题都是以地图为切入点的,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面都有体现。因而考生平时就要重视地理地图,更加要锻炼自己在读图、默图、填图甚至描图训练这些方面的能力,多做一些相关练习,提高自己解题的能力。总之,地图在地理这门科目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答题要结合实际生活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这门科目很关注的问题,因而考生答题的时候要结合实际生活,联系时事热点。具体来说,就是考生答题的时候,除了回答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的现象,还要结合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切合实际,不能天马行空。考生平时的时候,就可以关注一些地理时事,积累一些热点。

高考地理提分基本方法

1、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地理技能的最突出的体现:

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等,是地理技能的最突出的体现。

2.对地图和地理图像的学习方法:(1)图形分类分析法:

将各种地理图像进行分类,如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理分布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对不同类型的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和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各种图形的读图方法和技能。

(2)知识复习和记忆图形化:

填图和绘图是记忆地图和图形的最好方法,凡是能够通过填图和绘图来掌握的地理知识,一定要通过对图的掌握达到目的。在填绘图的同时,还可以把与图像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在图上或图旁边,使图文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3)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训练:

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高考复习中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图形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对地图和地理图像的学习方法:(1)图形分类分析法:

将各种地理图像进行分类,如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地理分布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对不同类型的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和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各种图形的读图方法和技能。(2)知识复习和记忆图形化:

填图和绘图是记忆地图和图形的最好方法,凡是能够通过填图和绘图来掌握的地理知识,一定要通过对图的掌握达到目的。在填绘图的同时,还可以把与图像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在图上或图旁边,使图文紧密结合,融为一体。(3)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训练: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优化策略 篇6

关键词:教学时间;教学方式;信息技术

在高中教学中,地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地理教学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学习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做好地理教学,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提高其教学效率。

一、优化配置课堂教学时间

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时间在45分钟左右,虽然这个时间看似比较长,但是对于知识点比较多的地理而言,老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必须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优化。在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时,老师不能够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臆断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并且还应该借鉴一些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每一分钟的安排都是合情合理的。

二、更好地利用高效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改和教育的进行,在实践中,老师也找到了很多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且随着教研的深入,这些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现在我们了解的比较高效的教学方式有:能够让老师在教学中教得比较高兴,学生也学得比较高兴的方式,

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若是将这些方式合理应用进去,地理教学的水平必然会提高,课堂教学也会得到一定的优化。

三、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想要建设高效课堂,首先必须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老师应该维持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虽然高中生理智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好奇心却没有削弱,反而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兴趣会更浓。其次,重视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高中地理,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习环境比较轻松,那么其学习兴趣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所以,老师应该采取措施缓解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有明显作用的。比如,作业布置的优化,提高作业的质量,减少其数量。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现在很多课堂都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以及多媒体影音设备。首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把老师解放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必仅仅使用以往的教案和板书,并且还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那些重点和难点用更加简单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接受和理解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想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不但需要学生的努力,老师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很多地理老师本身的素质决定了其在进行课堂教学优化时,很难保证效果。比如,很多老师口才比较差,在调动学生兴趣时,比較困难;还有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够生动,地理知识讲起来比较无趣;还有些老师不会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优化课堂的措施也是比较多的。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必须真正认识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并

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水平,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帆.新课改下高中地理尝试教学法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2]高亚环.浅论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优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7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要在课堂结构上下工夫, 如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认知问题, 在上课的时候, 学生活动都深多, 我非常有同感, 但我常思考如何让手脑并用动起来, 把教学过程和方法与教学内容地落实有机的结合起来, 特别是“如果紧紧围绕活动, 变成了形式主义就真正失去了它的意义了”。我们现在正在全国各地, 包括咱们山东省、海南也都在轰轰烈烈搞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课堂的创设, 我觉得这才真正地回归到我们素质教育的本真, 真正回到它的真正素质教育的要求上, 这样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并且会变得主动和认真。其次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有趣味性、知识性, 又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 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穿插, 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讲到西亚的重要性时, 联系到海湾战争、美伊战争;讲到我国的南极长城站时, 联系我国建站的不易;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时, 联系到“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此设置课堂教学结构,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达到了素质教育所应达到的目的。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 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地图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结构, 分布和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这对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掌握地理知识作用匪浅。为了使学生建立地理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等立体模型、教具与平面图对照, 在不同投影地图上找出大洲大洋的位置。在讲到中国地形图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分布图。同时, 地图又是简化了的文章, 教材内容难以表达的内容用地图来表示, 会一目了然,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 如果图文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 理解记忆有关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世界地理中判断各种气候类型, 一般方法是:从图中温度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何种温度, 从各月的降水状况中再判断何种气候类型, 但如果和课文中讲述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特点相结合分析, 以图释文, 以文补图, 图文结合, 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资源和环境的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告诉我们:自人类生存于地球的第一天起, 就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适当的日地距离、地球质量决定了地球为我们人类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可供呼吸的大气, 地球才成为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 所以, 我们应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遵循自然规律, 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 否则我们将会失去这样的家园。我国虽然幅员辽阔, 物产丰富, 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而实际上我们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拥有量并不多, 所以我们同样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马克思说,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的关系相辅相承, 假如人类自身的繁衍, 经济建设的发展超越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后代人获得发展的能力就会受到损害。那么, 最终毁灭的还是人类本身。人类滥伐森林、过度放牧, 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过度开采矿藏、地下水等, 使环境遭受破坏,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值得我们担忧和深思。另外, 教师可以针对有关内容, 结合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环境与生存的联系, 从而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尤其要把环保意识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讲究环境卫生, 节约用水、用电, 收集废纸, 不使用一次性日常用品, 爱护花草树木等, 并努力带动对社会的影响。

四、地理课堂需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不正其身, 如正人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 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文化、心理、政治素养如何, 直接影响到培养的学生。而地理教师是地理文明的传播者, 是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因此, 地理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此外, 地理教师还应掌握丰富的地理学专业知识, 深刻把握地理学科特点和学术前沿动态, 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增长教学智慧和才干, 坚持不断学习。从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来,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是登陆高中地理教学园地和教师进修学校网等网站下载资料, 吸取经验, 并掌握课改最新动态。二是每学期读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从而真正提高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斌, 《愉快教育模式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优化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优化策略

当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新课改, 不少初中地理教师逐步运用和完善探究性教学方法。这是因为探究性教学方法既可以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又能够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完善。探索性与自主性是探究性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可以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足够支持, 使地理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含义与目标

探究性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学中,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 学生借助“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 独立学习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和核心内容, 深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小组探讨、合作交流的方式, 实现相关知识点的三维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就初中地理课程三维目标而言, 其具体内容如下:认知目标牵涉地理概念、知识、能力与原理的习得与掌握;情感目标牵涉道德品质与思想感情的培养。就其主要目标而言, 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初中地理学习, 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 尽可能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提升他们想要学好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优化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一) 合理改善地理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讲授《中国的疆域》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播放歌曲《歌唱祖国》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好地理的积极性。在记忆相关地理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其改编为顺口溜、歌谣, 以对比和表格等不同方式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记忆。同时, 指引学生运用合理的学习方式及时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采取不同方式和手段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和资料, 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讲解人口知识时, 可以和我国调整后允许生二胎的计生政策密切联系起来, 让学生适当地搜集这方面的新闻和资料等,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 巧妙设计课堂导入

出色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做好铺垫,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会积极地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在讲述中东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选取该地区的新闻报道为突破口, 如最近若干年以来, 海湾地区出现了危机四伏的武器核查, 美国还绕过安理会和联合国, 悍然向该地区派遣武装力量, 先后在多个国家开展军事行动, 采取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等多种手段。就此, 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国会对海湾地区的事务纠缠不休?哪些因素值得它牢牢地揪住不放呢?”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 教师的课堂导入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开展探究性教学做好铺垫, 顺势进入探究性教学环节。

(三) 检验探究活动的成果

检验探究活动的成果可以让学生内化地理知识为地理能力, 帮助他们通过探究活动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 在讲解欧洲西部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程中, 我从若干个影响因素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D.风或风带;E.洋流) 总结出欧洲西部是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也是该气候分布面积最为广泛的地区, 然后将地理位置转换到了东北太平洋沿岸地区, 要求学生分析该地区和前者的基本相似之处, 学生总结出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包括ABDE, 然而沿岸地形C存在着一定差异, 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要求每一个小组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个小组提出“受到了地形的较大影响, 海风、海洋等因素影响陆地的范围得以减少, 进一步缩小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面积”。虽然这仅仅是部分学生的看法, 且比较简单, 然而也能看出, 教师的恰当引导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现举一反三, 检验他们的探究成果。

(四) 强化课外实践, 拓展探究活动

将课堂教学和野外考察密切联系起来, 在课外生活中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资源, 将其与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融合, 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比如, 在讲授“水资源的运用”时, 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调查本地区河流被污染的具体情况, 调查污染的程度和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损失, 指引他们调查这些河水被污染的实际原因, 查找相应的污染源, 以此设计出治理污染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 为了更好地进行新课程改革与推行素质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知识探究水平, 促进他们地理能力的提升与地理学习的进步。因此,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优化探究性教学法, 稳步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与能力, 从而培养具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他们的地理学习。

参考文献

[1]马蓉.中学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与中学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4.

谈高中地理的学习策略教学 篇9

一、地理学习策略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步骤

1. 学习策略与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思维过程, 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相应的, 学习策略教学 (Learn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系统地讲授, 把这些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从课堂经验中形成丰富的学习图式, 以至面临某一新的学习情境时, 能立即激发自己记忆中相应的学习图式, 采取相对应的学习策略, 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因此, 我们实施地理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效学习的最佳策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用策略进行学习的习惯, 在真正意义上学会学习, 并能实现有效迁移。

2. 地理学习策略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构建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当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地理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目标, 以策略开发与策略教学为两条基本实施途径, 分别建立了以“程序、规则、方法、调控”为要素的学习策略理论体系, 以“概念、原理、图形、解题”为构成要素的地理学习策略内容体系, 以“策略分解—策略命名—策略设计”为要素的学习策略开发体系, 以“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原理建模、空间定位、实践探索、试题解答”为要素的学习策略教学方法体系, 以“策略导入—策略剖析—策略运用—策略反思”为要素的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结构体系, 完整地构建了一整套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教学体系。

3. 地理学习策略教学的开发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在地理学习策略教学的开发中, 我们组织各课题组构建学科学习策略的内容体系, 提炼精要的学习策略, 编写学习策略教案;要求各实验教师结合课程内容, 以知识为框架、策略为主线, 选取最适宜的知识点来说明每个策略的运用。从而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依据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结构, 系统地梳理出有价值的策略。

策略的开发分三步进行。

(1) 策略分解。把地理知识与能力体系进行分块, 分成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图形、地理解题等四大块, 每一块再进行分解, 如把地理图形分解成等值线图、统计图、区域图、分布图、示意图、日照图等。

(2) 策略命名。在对具体一个策略进行命名时, 注意体现学习策略的实质与教学思路, 力求简短、新颖。

(3) 策略设计。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将学习策略以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程序与规则,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教案的形式文本化。

第一单元———地理概念的学习策略:地理概念理解策略, 地理概念的归纳演绎学习策略, 地理概念联想记忆策略, 地理概念自定义对比理解策略, 自学—听课—应用三步地理概念学习策略, 地理概念复习策略等。

第二单元———地理原理的学习策略:地理原理的模式识别策略, 地理原理的图、文结合策略, 地理原理、规律学习的实验模拟策略, 地理原理、规律学习中的类比迁移策略, 应用习题构建地理知识结构的复习策略, 地理原理复习策略, 区位专题复习中的模式化策略等。

第三单元———地理图形的学习策略:等值线图判读和应用的三步走策略, 地理统计图的多要素分析策略, 区域地图的三步联想记忆策略, 区域图判读和应用的策略,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策略,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策略, 地理图象空间定位策略, 日照图的判读策略等。

第四单元———地理解题的学习策略:地理材料阅读题的PQ2R学习策略, 高中地理“分析法”解题策略, 高中地理“条件结合法”解题策略, 高中地理“描述分析法”解题策略,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策略, 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策略, 地理题解题后的反思策略等。

4. 地理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策略设计与开发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 开展学习策略教学是本课题研究的重心所在。在实践中, 教师应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习特点, 系统讲授学习的程序与方法, 如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原理建模、空间定位、实践探索、试题解答等。每个策略教学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四个板块组成:策略导入—策略剖析—策略运用—策略反思。

二、对开展学习策略教学的几点结论与建议

1. 学习策略教学的效用

通过学习策略教学, 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学习成绩, 减轻教学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 通过学习策略教学, 无论是纵向对比, 还是横向对比, 学生实验前后的优差生比例和学习水平都呈显著的差异。

(*P<0.05**P<0.01)

从表1可以看出, 学习策略教学的实施, 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实验班的优差生人数发生明显变化, 充分说明通过学习策略教学, 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P<0.05**P<0.01)

表2说明, 在地理学科学习最为主要的四项能力指标上, 除原理领会差异一般外 (P<0.05) , 其余三项指标均呈现非常大的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学科策略教学不但有利于陈述性知识的形成与巩固, 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程序性知识即认知能力的提高。

总之, 通过学习策略教学, 系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 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与记忆水平, 学习负担大为减轻。同时, 从实验结果来看, 学科学习策略教学的“转差”效果,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调查表明, 差生的学习方法与知识基础均明显低于优等生, 而中等生主要是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掌握上明显弱于优等生, 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则弥补了中差生学习上最大的不足, 而中差生占全体学生的绝大部分。因此, 学习策略教学探讨了一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学习策略的获得途径

研究表明, 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 学习策略可以通过课堂训练而获得。

策略训练课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 因而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实验班级学生普遍反映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 思维更敏捷, 作业的错误率降低、完成速度加快。如某教师在学习了“组织策略”后当堂测试, 让学生学习“区域地理”, 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组织策略去组织这部分学习内容, 或表格状, 或网络状, 或树状, 理解记忆的效果显著。实验的良好结果, 证实了“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一教育思想的正确性, 使实施学习策略便是教会学生学习, 成了全体实验组教师的共识。

3. 学习策略教学应具体化、外显化

许多学习策略是内隐的, 不是靠眼睛能观察到的。所以, 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策略教学应具体化、外显化, 使学生能切身感受、体验到。比如在教学“地理试题纠错策略”中, 有教师就着重讲解学生在应试中经常做错的试题,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篇10

一、选择合理合作内容

选择适当的合作内容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课内所安排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可片面追求形式, 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必须选择符合合作学习需要的学习内容, 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但内容的难度要把握好。以“最近发展区”理论观点来讲, 初中地理课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难度要控制在“最近发展区”范围内, 不得超出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 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解决的、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内容设置不能太空洞、太深奥或是太专业, 要选择贴近现实生活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 本地近几天内可能要有台风过境, 让学生对台风的形成、级别以及危害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 或者是对本地区常见的气候灾害 (比如伏旱天气) , 让学生对相关气候灾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析。这些内容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但是单靠个人力量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此时教师便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潜力。此外, 实验操作类和调查类学习任务也非常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 笔者在进行“水资源”课堂教学时, 就积极组织学生对本地水质和水污染程度进行实地调查。总之, 要精心选择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 便可不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 如此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 确保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

二、选择合适合作方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许多种, 包括辩论赛、即兴演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实验操作以及小组探究, 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活动和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活动方式。一些辨析性问题、概念性问题以及规律性问题都非常适合小组讨论, 而这种形式也是当前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进行“辽阔的疆域”课堂教学时, 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地理位置和地理优势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分别找出纬度较高和较低的国家, 包括俄罗斯、瑞典、加拿大、古巴、蒙古以及日本等。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的异同点、农业特点、交通特点以及气候特点等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我国地理位置和地理优势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轮流发言。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当下的时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要求学生多加关注生活, 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比如气候变暖问题、气候灾害或地质灾害等,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选择适当合作时机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但并非唯一方式。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资源等因素, 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通常来讲, 一堂课有两到三次的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最适合不过。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并不适合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 学生从模型上就能看出或通过互联网也可查出, 由此便不需要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只需交由学生单独完成便可。但一些难度较高、内容复杂的探究性问题, 比如地球仪上经纬线的特征、地球的运动、世界降水及气温分布等自然规律, 这些复杂内容就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知识学习。所以, 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并结合不同学习内容进行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小组问题, 尽可能地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比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地理常识, 如此才能加强初中地理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此外, 教师在进行重难点解析时, 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还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的相关问题。但一定要注意, 不可过多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避免陷入形式化和表面化误区。

总之,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 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从而提高初中地理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长江.高中地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0) .

[2]顾银建.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4) .

上一篇:寻找中国式管理的未来下一篇: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