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2024-09-01

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精选十篇)

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篇1

沛县自古民风彪悍尚武,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沿袭自民国初,形成四大门派,分别为武当派大洪拳、梅花拳、少林拳、西凉掌。(《沛县志》)沛人自小耳濡目染,研习者众。我自幼随长辈们练习,一发不可收拾,获益匪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武术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对生活的感悟,对做人做事的帮助,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武当派大洪拳为例,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对身体的影响

武术练习的辛劳和汗水,会在人身体和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武术练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做拳奴,学习拳术的规矩和原则,体味武术的要求和规律,以规矩练习,即所谓带着镣铐跳舞;习练日久,不断重复:练习、感悟、总结、提高,再练习、再感悟、再总结、再提高,如此良性循环,方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地步,最后达到攻防随心、进退自如的境界。

武当大洪拳以踢、打、摔、拿、击、刺、扎等攻防动作为元素,遵守攻守进退、动静急徐等矛盾的变化规律。武当大洪拳的对打锤和三百六十五式的基本套路(上半套较为舒缓,是关西架;下半套较为激烈,是关东架),能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和协调等素质。武当大洪拳又是一种兼有有氧和无氧运动的传统武术,对中学生的心肺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当大洪拳的拳谚有“三年架子两年锤”之说,三年筑基,体会武当大洪拳的攻防的基本要领,关西、关东架练习一遍需二十到三十分钟,要做到举重若轻,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起承转合圆畅、高低转换自如,势如江河滔滔不绝,攻中寓防、防中寓守,且能和拳势相合,呼吸自如无气喘嘘嘘之象,无僵直驽劲之弊,势如抽丝连绵不绝,发劲如棉里裹铁,出手如瓦拢,横竖画圆如画圈,行步如踏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圆活柔畅。架子分高中低三种练法,初学者可以中高为主,日久功深便会产生自然沉坠之劲,厚重中不乏轻灵。大洪拳又有一别称,号“云古太极”,又称功夫架,练时极为辛苦,但休息后常感到内气充盈、神采奕奕,有别于篮球或田径休息后的感觉,前者感到是在存钱,后者感到是在透支。武当大洪拳对呼吸系统的要求极高,其中的四路弹腿可达到三十一至三十四次每分钟,肺通气量可达到二十至二十九升每分钟;氧债可达到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氧债完全消除需要八至九分钟,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到八到九分钟才能恢复。青少年呼吸系统的机能与心肺功能可在这样大的刺激过程逐步得到提高。

二、对意志品质的影响

武当大洪拳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两人对垒时情况瞬息万变,需在瞬间作出决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但有切肤之痛,输阵输人更令人羞耻,故需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临危不惧,不贪功冒进,不畏强敌,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胜不骄败不馁,保持平常心。这可培养中学生处乱不惊、冷静果敢的气质。

三、对做人做事原则的培养

武术对中学生形成良性竞争也具有积极影响。良性竞争,就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通过比赛等其他竞争形式,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武术中与人交手必有胜负,正确的态度是胜不足喜,败亦不馁,而是痛定思痛、反省不足,以期提高。赢要赢得光明磊落,输要输得心悦诚服。有此良性竞争观,才能在追求武术更高境界中日积跬步,以至千里。在人生中,恶性竞争、互挖墙角、相互拆台,鹬蚌相争,而渔翁得利,正确的做法是摒弃前嫌,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良性的竞争观给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带来的不是一堵堵墙而是一扇扇门,不是灾难而是机遇,如此才能共同提高、共荣共存、和谐发展。

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武当大洪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能使传统文化在拳术中得到具体展现。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做人做事原则的培养,通过武当大洪拳这种武术形式可起到积极的影响。武术中的固本培元,进退、高低、轻重、缓急、阴阳、刚柔中的度的把握,无不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庸之道在拳术中的体现,中庸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做事的准则。武林高手们从最初的赳赳武夫,通常好勇斗狠,张扬自大,经武术的磨练洗礼后,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的道理,灿烂归于平淡,俨然成为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文以载道,武亦可载道,对中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良性的竞争观都能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进而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武的目的是为了止戈,为了强身健体,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而武术中的固本培元,与做人一样无捷径可走,需持之以恒,方能体会到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当大洪拳在沛县流传已达近两百年之久,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修身养性、尚武民风的沿袭带来了丰富的养料和润泽。中学生应责无旁贷地接过前人的传承,成为新一辈的从文尚武的新沛人。当如大风歌所颂:“大风气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当然,这里的“猛士”,除彪悍尚武外,还要具备温良恭俭让的修养。

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篇2

摘要:武术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通过武术文化学习、体悟过程及武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对大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武术 文化 大学生 健身 修身 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课业紧张,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比较少,仅有的课余时间也基本上都用来玩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尤其是女生,可以发现,球场里、体育场里大都是男生的天下。也有很多人曾有过定时锻炼的想法,然而坚持下来的却并不见多。整体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武术及武术文化,以此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我们先来谈谈何为武术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它具有哲理性,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它还讲究武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认为练武是为了强身健体,惩强扶弱,要以德服人。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还有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丰富,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我想中国武术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大学生产生影响:

一、道德素质的提升。练武之人讲究武德,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因此我们

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仁、义、礼、智、信。以此来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做一个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身体素质的提升。武术练习过程是通过对武术的技击功能的追求、技艺的修炼、技术原理身体力行的感悟的过程。丰富的、全方位的武术动作对人体各关节柔韧性要求较高,它促进了人体各个大小关节的灵活性和坚韧性的发展;武术功力练习的多样性促进了人各个部分骨骼肌肉神经的健壮发展;通过多种静止的姿势或柔缓的动作使练功者情绪安静,意念集中,吐故纳新,借以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消除大脑皮层的紊乱和疲劳,从而起到神经与肌肉高度协调,精确调节机体运动的医疗保健作用。因而,经过系统的武术训练,人的体质、体格、肌体、骨骼、神经等协调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全面的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

三、意志力的磨练。武术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要求练习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需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武术是一种日久见真功的运动,通过练习武术可以锻炼我们大学生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四.身心的娱乐。通过练习武术,我们可以舒展筋骨,放松身心。而且还可以通过观赏武术表演来娱乐自己,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大为增多。练习武术把以肌肉运动感觉为主的心理因素和人的情绪、情感联系起来,以达到身体运动与内在心志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体自身的和谐。武术运动以其特有的锻炼效果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给人带来一种特有的身心体验和感受,这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品质和健身习惯。

五.规则意识的培养。此外武术文化对我们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练习武术讲究一定的规则,要循序渐进,不能心浮气躁。武术比赛也有规则,比如禁击部位:后脑、颈部、裆部,得分部位是:头部、躯干、大、小腿,禁用方法: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用腿攻击倒地方的头部;用拳连击对方头部。还有介绍运动员时,运动员向观众行抱拳礼;每场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相互行抱拳礼,宣布结果时,运动员交换站位,宣布后,双方行抱拳礼,再同时向台上裁判员行抱拳礼,裁判回礼;然后和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教练员回礼。无规则不成方圆,这些规则的制定有利于保护参赛者的生命,有利于武术比赛的进行,我们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尊

敬师长,团结同学,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等好品质,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六.爱国情怀的培养。武术文化还能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和重诚诺、守信用、见义勇为等侠义精神,而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在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情节。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同样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弘扬祖国文化,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崇高品德,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结语:通过武术的学习,通过对侠义精神的理解可以增强我们大学生的公益责任道德义务感增强国家社会民族意识,学习武术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身体素质,完善个人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武术与武术文化--温力 浅谈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丁磊 武术对当代大学生修身的价值探索--徐现峰

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武德教育;百色学院;大学生;影响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根据表1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是有很大影响的。在中国武术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数武术家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数武术家击败外国的挑衅者,扬我国威。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成为世人的楷模;顾炎武的开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爱国绝唱;郑成功率领将士打击侵略者,收复宝岛台湾等,这些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典范,至今仍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他们是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英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谦让诚信的影响

根据表2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谦让诚信是有很大影响的。武术是受人们的思想主宰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完全决定于思想。拳谚云:“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就是说力主择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恶的人。拳经云:“员忠诚善良传衣钵”,就是说力争在学练武艺之前,必须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才能传授真本领。还有孔子主张“言必信”;古谚云:“谦受益,满招损”等。这些都是练武之人对诚信谦让的要求,是武林人士的戒规,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谦让诚信的思想品质大有裨益。

3.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勇敢拼搏的影响

根据表3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勇敢拼搏是有很大影响的。凡是到过少林寺参观的人,看了练功堂(千佛殿)是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几坟深,无不为他们的勤奋、艰苦的练功精神所感动,无不衷心地啧啧赞叹。的确,少林武功之所以出类拔萃,名扬天下,完全是由于代代武僧的勤奋,艰苦的练习。从练武的歌诀中也能体现这一点:如“七十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汉”、“要想武艺好,从小练到老”等。以上文武之道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应用这些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激发练武之人见义勇为,敢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4.武德教育对百色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大学生创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根据表4可以看出:武德教育对大学生创建和谐校园搏是有很大影响的。武德教育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如在黑板报上标有“强身健体,为国为民、为武之道,以德为本、爱国爱民爱集体、有一必争,有冠必夺”等口号及丰富而生动的武术色彩图案。另外,用中国民族音乐结合武术套路来演练,音乐、武术套路都具有节奏感、欣赏性、艺术性,可完善武术套路的“新、美”内容,提高其欣赏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激发学生做动作时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音乐的鉴赏能力。如用《我的中国心》歌曲和歌词来编排动作,学生嘴里唱着,做动作更加有劲,也相当整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员们的兴奋性,促进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挥,烘托表演气氛和艺术感染力,使音乐的美感与动作美感得到完美统一。这些形式多样的武德教育,对营造学校良好的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校园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武德教育是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弘扬民族精神,崇德尚武为原则。

2.建议

任何一门技术都有其道德价值观,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符号更是如此,武术的技术和武德相加才是完完整整的中华武术,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武德作用,促进武德教育的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意识培养,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1.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武术的学习让我们充满自信,不服输的精神使我们进步的动力,但如果不善利用自身的优点必将会使其变成劣势。因此,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武术课堂上实施武德教育。武术教练员在武术课中要注意武术技术和武德教育相结合,除了在上下课时行抱拳礼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把武术的礼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3.开展丰富的武德教育活动。定期不定期的组织武德教育活动,树立标兵形象,形成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爱国爱民情操,志存当远,树立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 张孔昭 《拳经·拳法备要》[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

[2] 《少林拳术秘诀》 [M] 天津 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年版,P8

武术散打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影响 篇4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学生:

中学生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各机能生长发展的速度很快, 特别是初中年级的同学, 身材发育的非常快, 半年有可能会长高5CM, 此时不仅人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 而且也是学习知识, 掌握各种技能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在学习上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散打在教学中对中学生力量的影响。

处于中学阶段, 此时中学生年应有计划地发展小肌肉群的力量和伸肌力量, 促进肌肉平均发展, 同时提高协调能力。实践证明, 散打训练手段和方法对中学生的力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散打的一些搂抱、对抗的练习) 。另外散打对体内激素水平有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生长激素和性激素水平的提高。散打属于重力量竞技项目, 在训练中着重发展肌肉的爆发力、绝对力量、速度力量、耐力, 而这些特定的训练内容和方法能够促进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全面的发展。

4. 在中学课程中进行散打对中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中学生的心脏发育完全, 新陈代谢比较旺盛, 心脏可以承受紧张的肌肉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散打训练, 会不断地提高心肺功能, 系统训练过的散打运动员会出现低血压现象, 随着训练的年限增加就会越明显, 血压也比同龄人偏低, 由此可见训练的年限越长, 对其心肺功能影响也越深, 从而保证呼吸能量代谢, 此时合理的对中学生进行散打训练, 对学生的心肺功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5. 散打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随年龄的增长, 身体不断发展, 迎来了中学生一个又一个的身体要求和渴望, 一成不变的身体素质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群快乐好动的孩子们, 在这个阶段就不适宜进行单一、枯燥的运动方式了, 这样反而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如果在中学课堂中加入散打运动, 特别是男同学, 因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 正好符合中学生这个时期身体、心里的特点, 就能够很好的促进中学生去锻炼, 能够使得中学生在课堂上乐于锻炼, 喜欢锻炼。这个阶段力量、速度、耐力、反应、协调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为散打具有很大的对抗性, 在发展这些运动的同时, 很自然的就提高了中学生的各种身体素质。比如, 在与对方对抗中, 就要求从细微中, 甚至仅从肌肉的收缩上, 判断出对方要用什么动作, 精神高度集中, 对学生的反应, 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因此, 在中学课堂中开展散打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既不枯燥且有效的运动方法。

6. 在中学课程中散打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散打是一项能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 培养人们意志品质的运动, 在学校,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生活变得制度化, 除了上课, 完成作业外, 就是以各种活动性游戏为主, 时间一长, 姿势单调的运动对他们很不适宜, 这时候就应该全面发展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反应、协调等运动。

散打能够培养中学生坚定不移的自信, 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性格外向的变得善于自控且勇猛细心, 性格内向的变得沉着冷静勇敢自信。使他们善于利用自己性格的积极方面, 不断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和不足之处, 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勇敢顽强的战斗意志, 心胸开阔, 坦荡, 对心理负担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散打是人体直接接触的项目, 在攻击和防御的训练中来锻炼身体和意志, 要利用多变的脚步移动, 巧妙地运用各种技术动作将对方击中取得分数, 从而大大的提高自信。在激烈对抗中决定胜负, 心理素质是一个非常关键因素, 所以散打对中学生来说, 不但可以培养兴趣、意志品质, 而且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摘要:散打是武术的最初形态,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多年的冲刷, 在不断的改进、创新、丰富, 而现在的散打继承和借鉴了传统武术的技击, 既有功又有防, 不但具备“踢、打、摔”等攻防技术, 而且已经成为了竞技娱乐为一身的体育项目。通过练习散打, 不但能够使中学生获得搏击本领、锻炼身体, 还能使中学生锻炼敏锐、坚毅、沉着、果敢的心理, 对生活热情的态度。虽然散打在中学课堂中开展还不够理想, 但是散打走进武术院校和体育学校这些和中学生年纪相仿的同龄人中已经很久了。散打如果在中学生中开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体质和心理素质。而且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能把中国武术散打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传播向世界各地。

关键词:散打,中学生,力量,心肺,身体素质,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锦雯.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6.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

儒家伦理对明清徽州武术的影响探析 篇5

儒家伦理对明清徽州武术的影响探析

徽州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徽州武术蕴涵着丰富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并对传统徽州习武之人形成了软制约;而徽州宗族严密的规范制度对传统徽州习武之人则形成了硬制约.

作 者:汪俊祺 WANG Junqi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体育系,安徽,黄山,245041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9(5)分类号:B222 G852关键词:儒家伦理 宗族 徽州武术

论《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上) 篇6

一、《周易》对中华武术价值观的影响

其一,《周易》明确了武术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观。比如《系辞》对武术的作用如此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书中还提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周易》通过这些论述,说明了武术保家卫国的社会价值,还阐述了武术械器的发明及其作用。此外,《周易》还对武术与军事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比如《同人》云:“伏戎于莽。”“乘其墉,弗克攻,吉。”《复卦》:“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周易·大有卦》曰:“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这里主张遏恶扬善。《系辞》又云:“君子安其身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历代中华武术练习者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理想,不断自我砥砺,不仅要求自己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自己有治国平天下、为民族大义牺牲自我的民族责任感。比如,明代少林寺僧人以“保邦靖世即传灯”为理想,协助明军抗击倭寇,在淞江一役全部牺牲,可谓可歌可泣;抗日战争时期大量武林志士参军抗战,很多人都战死沙场,留下一幕幕血与火的历史长卷,书写了中国武术人一腔热血报国的伟大的爱国情怀。

其二,《周易》明确了尊重生命的道德价值观。一是《周易》强调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在《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华武术重视“精神我”与“自然我”的统一,即“养心”、“修德”与“健身”、“御敌”的辩证统一,并认为只有“修身为德”才能“阴阳气和”,只有做到“胸中廓然无一物”、“空故纳万境”才可炼就上乘功夫。正如《坤·六四》说:“括囊,无咎,无誉。”《象传》说:“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这就是说,人无论处在顺境或是逆境,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要谨慎,这样做即使得不到赞誉,却也可以避免灾祸。《少林宗法》也云:“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其最高境界就是达到类似“禅武合一”的神明状态。习武者终极追求的不是诉诸心灵对肉体极限的不断超越,而是融心、性、身于一体,通过武术套路、功法、心诀、吐纳、按摩、中医药等内外兼修之方,达到身心高度统一的和谐境状。二是《周易》明确了生命平等的观念。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生命不单单指人的生命,还包括其他生命存在形式。比如《周易·咸卦》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这是主张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平等地对人对事,要包容和接纳异于己者。又云“中正以观天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种生命平等思想在少林武术中的体现也相当明显,正如《楞严经》云:“清净比丘,不踏生草。”少林武术源出佛门,深受佛学慈悲戒杀之影响,强调练武的宗旨在锻炼体魄、自卫防暴。少林武功素来极慎外传,若传予俗家弟子,必是心地善良、德行品格俱优者。此外,少林武术在练习的注意事项上也多受禅戒影响,尊师道、戒酒色,这些戒约虽对武僧而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少林俗家弟子的作为。三是《周易》强调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具体体现在除上文所提及的平等地对待其他生命形式外,更突出体现在和他人较技时不以伤害对手为目的,譬如太极推手,它本身就是一种由拳架向散手技击过渡的运动形式,两人也可多人互相搭手做弧线运动,互相感知对方来力的方向和强弱并予以化解,若不能化解而失去重心的一方就是落败方,较技到此就结束。虽然该运动本身蕴藏着竞智、竞技的竞争理念,但是此类竞争不像拳击、泰拳、自由搏击术等运动那样会造成恶性伤害,即使在万不得已非要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伤害也应是非要害部位,以制服对手使其不能反抗即可。传统武术强调的是对对手的力的感知,点到为止。另外太极拳的拳架从起势到收势,没有一个主动进攻的招式,所有的动作都是以防为攻,有歌诀言:“■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并不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其理念是制服敌人而不是予以致命伤害,要求以德服人、以智服人,其间充满了和谐、巧妙和智慧,体现出对生命尊重、敬畏的伦理情怀。

其三,《周易》明确了武术个人修行的精神价值。首先,《周易》强调了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比如该书的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就是强调来勉励人们要奋发向上,永不懈怠;像大地一样有宽厚的胸怀可以包容一切。为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还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其次,《周易》强调了旷达无碍、乐天安命的处世态度。《系辞上》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这里强调人在生活中要乐观、旷达,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谦》卦里有多处阐述了谦虚:“谦虚之光,君子之终也……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世道害盈而福谦。”这些都阐释了人生修养的意义和谦虚谨慎的生活智慧。再次,《易经》中明确地谈到了武术对个人健身防身的作用。比如,书中云:“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这里说的就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书中《巽卦》云:“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这里的“武人”就是指古代的武术家和军人。最后,在《易经》中还提到武术家需要:“立天之曰与阳;立地之曰柔与刚;立人之曰仁与义。”在这些思想影响下,中华武术展现出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爱国为民,悍卫社会公义、公平、正义和大智大勇为主流价值的精神特质。

二、《周易》对中华武术世界观的影响

其一,《周易》促进了武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形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其起源于《周易》,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影响极大。《周易》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周易》“天人合一”包含四层意思: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万物和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这个系统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因素;自然界有着普遍的规律,人也必须服从这些规律;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比如《易传·乾卦·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段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人要服从自然规律的道理。该思维方式逐渐影响以至最终成为中华武术的理论基础。因此数千年以来,习武者在武术习练和武术实战应用中,总是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尽量使武术技能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人的行为顺乎自然,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以取得最佳的技术效果和心性的升华。所以,练功习武时人们会使身体运动和四季、气候、地理位置、朝向等外在的自然条件、环境相协调,使人的整个身心融于大自然之中,特别是内功的修炼要吸纳天地之气、融自身于宇宙之中、收天地之精华于体内,以突显天人合一的意境。“天人合一”思想讲究“师法自然”,使武术行为在大自然中得到启发,或借鉴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规律和特点来促进武术的发展。象形拳术的发展就是例证。“天人合一”追求整体配合以调动人体最大的组合能量(整劲),这种整体配合包括形体配合和形体与意识(精、气、神)的配合,这种组合能量是一种特殊强度的能量,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能量,只有通过严格训练才能获得。

其二,《周易》促进了以“气”为本的武术本体论的形成。“气”的概念,是《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平衡”观念相结合发展的产物。如《系辞》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就是以“气”为本的武术功法本体论的理论之源。庄子发展了《周易》这个观点,并结合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点,提出:“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发展了《周易》的“气”概念,形成了武术功法的修炼方法:“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道家经典《道藏》也认为:“人是盗天气万物精华而成。”张伯端在《悟真篇》中将《周易》阴阳理论发展表述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由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的武术功法修炼模型,特别注重“真气”(书中又名真铅、真阳、阳精、先天一气、先天真一之气、太乙含真气)的修炼。《悟真篇》中描述武术功法修炼“真气”的《绝句六十四首》就是按照《周易》六十四卦之象形所作。《悟真篇》“先天一气”的丹道思想,后来进一步得到了翁葆光、龙眉子、赵友钦、陈致虚、刘一明等历代武术功法大家的继承和发扬,又对白玉蟾、张三丰的武术丹道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平经·四行本末诀》也说:“今是委气神人,乃与元气合形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神,有神则有气,神亡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可见,中华武术功法认为人体生态与自然生态是互通共融的,这个中介环节就是“气”,练武就是练气,其具体实践形式表现为采气、导气和练气,通过肺的呼吸、毛孔的开合与自然相交融,把自然之气运化入人体系统,再通过导气把自然精气导入经络,最终归于丹田,逐渐达到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至高境界,最终形成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独特体系。正如一代宗师张三丰云:“太极混元胸前抱,吸气归丹呼皮毛。练就一身混元气,天地相应最为妙。”中华武术功法认为“拳”的高级境界就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掌握万物运化的规律,从而达到“阶及神明”的境地。

其三,《周易》促进了以不断发展变化为核心的武术运动观形成。《周易》所强调的易,指的就是发展变化,也就是“道”,宇宙恒常的真理,即恒常的“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易”。正如《系辞传》云:“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所强调的就是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探究并体会生命之美、日新又新。唐朝的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云:“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宋朝的程颐在《易传序》中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正说明《周易》论说的就是这个变易。《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是宇宙中的一个根本的事实,有象有形,有变异可见。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部《周易》,实质就是力图研究世界变化发展规律的学说。这也就成了中华武术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从武术种类的创造方面来说,这个思想促进了各流派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从武术技击运用方面来说,这个思想强调了各流派武功的各招式只有不断地变化去适应变化多端的技击形势才能达到灵活运用之妙。

其四,中华武术的众多概念都来源于《周易》。比如,阴阳、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等等中华武术和武术功法的基本概念,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而这些概念的源头,都归根于《周易》。比如,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作为一部重要武术功法的炼丹文献,以乾、坎、离、坤四卦作为基本范畴,其基本理论来源于《周易》。《周易参同契》采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如坎离、乾坤、日月、阴阳、五行、父母、夫妻、男女等,以及该书的理论思维方法,大都来源于《周易》。比如该书云:“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雄雌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历代的中华武术功法大师如葛洪、陶弘景、司马承祯、钟离权、吕洞宾、张伯端、张三丰等又进一步对《周易》和《周易参同契》进行了充分的继承和吸取,并对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等一系列武术功法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和补充,推动了武术功法进步和发展。

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篇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多姿的瑰宝,其历史渊源由来已久,并且在大众中极为普及,其内容丰满、技巧简单、风格特别、方式多元、效果明显,在如今的群众健身活动中的地位不可撼动。然而,因为许多原因,武术运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体质锻炼中的效果却并不显著,学生中的武术运动并未引发相关人员的关注。所以,讨论武术运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强健学生体魄、提升体育教学课程的质量。

2 武术运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综述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并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五千年来强健体魄、修养身心、熏陶情操、提振民族士气的一类独有的民族体育活动。

武术的内容保罗万象、风格奇异、锻炼方式多元化、易上手、效果明显,在目前的全民健身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尽管我国武术有着大众化的特征,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它在学生间的传播和普及却远未达到预期。究其缘由,是大众对武术的功效和价值还未进行深度挖掘。武术运动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很大助益的,但是目前认识到这一点的家长和老师寥寥可数;群众通常将中国武术看成传统的体育运动,甚至认为学不学武术都无关紧要。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应着重探讨武术运动对成长中的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影响,并对其进行专业的解析和系统的认识,以使学校、老师与家长转变对武术的传统认知,并彻底颠覆群众对武术的看法。武术运动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将之融入学生的体育课之中,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武术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

3.1 武术运动对学生骨骼成长的影响

学生正处在发育的重要时段,而骨骼的发育又是重中之重。骨骼中有机物较多,软骨也不少,骨骼伴随年纪的增长会悄然发生变化,无机盐增加,坚固度提升,韧劲变小。学生的骨骼承担负荷与肌肉压力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骨骼弹性大而强度小,容易弯折变异,不容易出现骨裂等情况,假如在这个时段常常修习武术,就能使骨头遭受适当的刺激,是髓软骨的细胞增加,并加速血液流转的速度,进而使骨骼汲取养分,有利于骨骼的构造技能提升。此外,它能使骨骼成长速度加快,骨质变厚,骨小梁变粗并尽然有序,骨骼会因受到刺激变得更加修长、更加粗壮以及更加牢固。骨骼状态的变化,使骨骼的抗骨折、抗压力、抗扭曲的特性变得更为突出。武术运动的多元化能够预防单个肢端过度发育,使身体姿态更加合理;修习武术还可以增厚关节软骨、肌肉,并使韧带的拉力增强,使其周遭的肌肉得到锻炼,从而增大关节的稳定性。

3.2 武术运动对学生肌肉力量、柔韧性的影响

适当地修习武术,肌肉中蛋白质汲取养分更迅速,肌肉变得更为强壮、厚实,抗击打能力也会相应提升。柔韧性锻炼是武术锻炼中经常被提及的,武术修习能使关节周遭的肌肉韧性得到提升。与此同时,也能使参加关节活动的原动肌的能量得到完全释放。例如:腿术锻炼中的压腿、甩腿、劈腿等都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的柔韧程度、变通性以及力量等腿部机能;肩功锻炼中的压肩、转肩等动作通常是用来锻炼肩关节的韧性以及手臂部位的机能。

3.3 武术运动对学生心肺机能的影响

修习武术时,因为周身的血液流转的速度增快,心脏与周身的血液提供机能也能得到锻炼。武术修习能使心脏机能提升、心肌纤维增粗,伸缩功能良好,并且增多每一次伸缩所射出的血液量,使每一次搏动的输血量增多,血液提供机能得到锻炼,进而为终身锻炼打下牢固的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说,肺部机能的增强显示了肺容纳的气体量增大以及呼吸机能的发展壮大。时常修习武术,可以使呼吸构造、形状以及生理能力发生适度的变更。呼吸肌变得强健、充满活力,肺组织弹性增长、呼吸差增加、呼吸深度改变、肺活量变大。所以,武术锻炼能改良并提升呼吸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修习太极拳时,要重视腹式呼吸,它需要呼吸有深度,并且细长和均衡。腹式呼吸因为要维持腹实胸宽的状况,有助于氧气和血液的畅快流转。

4 武术运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

4.1 武术运动对学生塑立信心方面的影响

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期,时常会产生自卑、害怕或恐惧的情绪,甚而有的还发展成了心理疾病。武术是以击打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它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够提升防御技能。武术的修习能够锻炼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

4.2 武术运动对学生意志品德的影响

在修习武术的过程中,会遭遇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其对意志品德的查验是多层面的。套数锻炼,学生要重复相同的技击技术,对学生心智的磨练是不言而喻的;散打对打锻炼中,如果对手过于强大,学生还应克服本身的恐惧心理,形成迎难而上的“英雄气概”;基础功的锻炼,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它带来的苦与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德。青少年修习武术的过程,就是其正确行为形成的过程。它能培育艰苦朴素、勇猛向前的品德;磨练大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并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在任何时间都能坚持武术锻炼,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4.3 武术运动对学生思维技能锻炼的影响

武术的内容和模式都是多元化的,例如套数锻炼中的动作就包含: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等,身体的各个位置都要参加到练习之中。动作的把握必须利用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调配运动,来打造精准的、没有错误的动作。在该锻炼中,学生的观测技能、感应技能以及动作回忆功能、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会形成本质性的飞跃。透过运动使学生的血液流转速度增快,使散布在大脑周遭的毛细血管完全释放,大脑功能得以提升,进而使脑细胞的供血速度更快。武术中的“以意念调气”、“以气调身”、“以意引导动作”等准则对强化学生的神经体系有着极大的助益。

5 武术运动对学生社会个性的影响

5.1 武术运动对推动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注重人的道德培育,并将“德育”提升到教育的制高点,倡导以“德”治世。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修习武术以德育为重点,表明武术锻炼尤为注重“武术道德”的培育。几千年来,武术文化大致上构成了丰满突出的武术德育的内涵,例如:匡扶正气、操守节气的正义宣言、厚德载物的品德锻炼、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等等。这类厚重的武术道德底蕴的陶冶,有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5.2 武术运动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五花八门。人际关系的繁杂、意外情况的产生、社会职责的需求,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的社会能力在特殊的时间段内大致上是伴随年纪的增大而变强的,而学生的社会能力尚处在初级时段。所以,及早培育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能力是教学的初衷。而学生参与武术运动,扩展了其社会活动的区域,并开始逐渐认清自身以及周围的伙伴,正确处理自身与伙伴间的关系,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它使学生的举止更加得体,提升了社会交际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也会显著提升。

6 武术运动大众化的途径

6.1 强化武术设备建设

强化武术设备建设是开展武术运动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缺少优良的设备和硬件,武术修习者的兴趣就会锐减。在学校内应开设专业的、设备齐全的专业型武术馆,并长时间开馆以保证学生的使用。目前,已有的武术学习空间受到限制,这不但影响了武术修习的质量,对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公平的。试想上过课的学生想锻炼锻炼却无处可去的窘境,就应该增大学校武术设备的投入力度。而参加的学生人数的增多,关注武术的学生就会增多,这部分人中有人会忍不住去尝试新型的运动项目(武术),并去体悟室内武术馆与室外武术馆的相异之处,并积极学习一些技击技能。拥有优良的训练场所,一部分学生的课程结束之后,就会走入场馆进行锻炼。如此一来,武术项目在校园内的普及程度就会大幅度提升。而我国一些学校的学生只依靠每周两节公开体育课去领悟武术的魅力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其武术技能的提升也帮助不大,对武术的激情也会消退。这部分学校应权衡利弊,将武术馆所长时间开放,让学校的学生有进行武术锻炼的契机,进而锻炼其身体素质。

6.2 提升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兴趣是所有学习的源动力。兴趣也是武术运动最佳的引导因素。兴趣能够激发参加者专注于某项事物,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让极少练习武术的学生“爱上”武术运动,从而生成持续且定性的兴趣,一直以来困扰着武术研讨人员。而针对这点,笔者认为学校应多举办武术竞赛——当然,这种竞赛在大学里居多。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大学生是积极且奋发向上的,参与一部分运动展示人格魅力以及发挥个人专长也是该年龄段学生的独有心理,而武术竞赛为这样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平台,也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武术,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熊斗斗.论武术运动在乐山师范学院学生中普及的主要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7):26-27.

[2]贾新建.职业院校卫生医疗专业学生对武术运动形式需求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122-125.

[3]张世宏,杜卫提.中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程中武术运动的认知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7):77-78.

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篇8

1.1 武术

武术是流传于我国民间历史长远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起源源远流长,这种民族传统体育在民间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武术早出现于商州的军营训练中,直至秦汉时期才形成较为成熟的流派与体系。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武术的变化空前巨大,从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发展到国家设立武术运动,将武术的技击与演练列入比赛项目,并设立部门进行管理。

武术项目的群众基础坚实,普及广泛,也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社会实践与发展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习练者通过学习,提高了练习者人体的基本素质,使内脏及神经反应能力均有提升。在演练中,借助长短兵各异的器械进行攻防演练,提高应变能力与整体协调性。

中华武术与其他技击术的区别在于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即要求外显行为的规范,又要求精神传意。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心志等气运的总称;所谓外:则是手、眼、身、法及外显行为活动,故而中华武术要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种理念的发展与形式,反映出中华武术的运博,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到技击,还与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方面面相渗透与影响,使得中国武术独树一帜,持久不衰。

1.2 健康

人体的健康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在现在这个精神追求逐渐超越物质需求的社会中,对健康的注重更加突出,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没有身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体虚的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现代关于健康标准较完整的科学概念。

在现代健康的规定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是最基本的方面,这也体现了健康的多元性与广泛性。一个身心完整且健康的人,身体与心理方面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1 . 3 武术对健康的作用

通过对健康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武术运动这种融合了哲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的体育项目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发展。武术运动可以提高脑神经活动,有助于健脑益智,提高记忆力,改善性格,祛病强身,不仅限于强身健体,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效的服务社会。

2 武术运动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

武术运动作为体育项目的一种,就必须要靠身体的运动来实现演练的过程,通过学习与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还促进了运动神经系统良好的发展,使学生的生理机能与心理都有所提高。根据美国一家出版社报导,练习武术中的太极拳以及瑜伽项目,都有着相同的效果。

2 . 1 从健身的角度出发

武术运动及其基本动作都包含伸展、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这些基本运动的实现需要全身的协调来完成,进行系统的武术运动训练,对人体本身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使得练习者的到全面的锻炼。通过实践操作与数据对比,经过系统武术训练的人员,无论是外在的关节、筋骨还是体魄、心脏、精神都有一定的提高,武术运动外在行为的同时又强调了内在气息与意志的而配合,对改善人体机能,强健体魄十分有益。

对上述结论我们进行实验验证,在某高校随机抽取数名普招新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将测试结果进行记录。随后将这些学生编入武术班进行学习和训练,经过16周,再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将实验结果与实验前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可知:武术运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身体素质增长。

选取测试内容:50 m跑、1000 m跑、最大肺活量、坐位体前曲和仰卧起坐。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经过为期16周的武术训练学生的基本平均素质均有所提高。其中1000 m跑的差异性最大,其他四项均有差异但不够显著。依据体质健康测试前后数据的对比,我们可知武术运动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柔韧等等都有明显提升。武术项目在校园中开展,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2 . 2 从锻炼意志品质出发

武术运动从各个角度考验着学生,无论是柔韧练习的自身疼痛,还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都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具体考验。在动作及套路的练习中,要克服枯燥无味的训练,要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不断提高对自己的控制行为,战胜个人惰性,从而持之以恒,砥砺精进,不断发展。通过对意志品质的磨练,培养学生勤奋、刻苦、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注:P<0.05为显著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为非显著性差异。

2 . 3 从道德和内在的心状考虑

习武先习德,这是每位武术教师对学生的共同教诲,武术运动不仅仅对人体本身有所发展,还对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武德的形成即要求教师的正确引导,又要求对学生本身心态以及思想的控制力有着严格的要求。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尊师重道,明礼诚信,厚道待人”,武术道德的修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工作,使练习者得到更好的发展。

武术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外兼修,这也是练习者改善精神面貌的重要方法,进而内在的良好修为能更好的提升外显能力。通过武术训练,可以使练习者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与自信,使个人精神换发,益于清楚疲劳,增强集中力,便于排除不良情绪,为日常的生活、学习、动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2 . 4 从开发智力的角度出发

武术运动训练的过程,依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定制一系列的动作体系,无论是固定性还是持续性的动作,这都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发复杂动作的表象与躯体练习,从而使学生对三维体系得到更清晰的认识。

2 . 5 武术运动还对内心疾病的治愈有着显著地作用

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医学领域也同时关注身体健康与心理疾病两个方面。在这几年,时常发生一些心理疾病,最终演变成犯罪的伤人事件,如何合理的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成了社会问题的最新话题,武术训练被认为是一种排除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通过武术训练,可以减缓和清除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是而引起的焦虑症状与抑郁症。欧美一项探索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调研证明出在有效排除不良情绪方法中,60%的人选择武术运动。

3 学校开展武术运动的意义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发展武术运动,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武术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健身方式和其他的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既可以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由此可得出,在学校开展武术运动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质,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还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推动了全社会体育事业的进步,是实现成为体育强国的基础与必不可少的条件。

学校教育是每个青年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学校体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们应更加关注学校教育这个平台,这样可以更好的宣传与发展武术项目,从而使得祖国的未来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能得到充分锻炼与发展,保证了学生将来能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努力。

总之在我国特色体育项目中,武术运动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术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磨练个人意志品质,还可以提高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和完善道德品质,这与现代健康的要求遥相呼应。所以武术项目的开展也是学校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

4 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正朝着体育强国的目标不断进发,在当今社会,随着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热衷程度火速蔓延,这也改变了人们现今的健康观与生活观,社会成员对终身教育理念与终身健康观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因地制宜的发挥传统民族项目武术的优势,提高社会成员对健康的认知度,这样不仅可以普及与发展全民健身计划,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国民体质与社会成员的健康。

武术运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全体社会开展武术运动的重大作用:(1)武术运动从文化与体育相结合的角度上看,是无可比拟的,更利于东方人群的健身观念,对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特色健身体系有着者及其重要的作用;(2)从健身层面上看,武术运动对全身关节与肌肉都要严格的要求,注重内外兼修,有意识到身体,内内向外,循序渐进的发展个人运动能力和提高人体素质,是练习者更容易了解武术,了解文化,最终了解人生完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提高;(3)开展武术运动可以更好的实施《全面健身计划》,便于提高社会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论武术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9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 来自社会和学校竞争给中小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同样也给中小学生带来了不少压力和迷惑, 伴随而来的便是各种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一方面, 是随着教育压力的增加, 学生面对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势必造成学生的心理压抑、不平衡甚至被扭曲。在“减负”雷声大雨点小的现实情况下, 通过必要的心理干预或治疗的手段, 给学生以心理缓冲, 使学生们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 是学习和升学方面的竞争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压力, 使很多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 而这种状态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态, 主要指的是心理方面的障碍或疾病, 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学习之余便很少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方面的对缓解压力有帮助的活动, 这使得学习的压力得不到缓解, 精神压力得不到释放, 很容易得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

二、习练武术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 愉悦身心

习练武术能直接给人愉快和喜悦的情绪体验, 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的心理状态, 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 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中小学生在习练武术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 进取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并存, 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丰富和成熟, 有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和均衡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学生们承受着很大的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而各种压力长期积累得不到及时和有效地释放, 紧张情绪未能得到根本的缓解, 势必会造成学生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问题。然而习练武术, 通过肢体的运动和给身体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 在武术攻防技击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 调节过于紧张的神经;通过相互的攻防练习,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改善人际交往, 消除在学习中的自卑心理, 提高自信心;在习练武术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获得快乐和喜悦, 使紧张的身心得以放松, 压力得以释放, 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 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练习武术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武术所强调的“内外兼修”, 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肢体动作的一种展示, 其简便易行, 便于开展, 运动强度容易控制, 武术运动以有氧代谢为主, 是积极应对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一个可行而又有效的方法。长期的习练结果表明, 武术运动能够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有助于调节他们的精神面貌, 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 并且随着锻炼的不断深入, 这种效应继续提高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武术作为一种肢体运动, 通过习练磨练身心意志, 平衡内心, 张扬个性, 既能享受成功的愉悦也坦然面对失败;在习练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和合作, 武术练习更能培养学生们敢于面对困难, 敢于正视困难, 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又如, 武术套路的练习要求“动如脱兔, 静如山岳”, 又要求“形神兼备”, 要求神静又必须动形, 即要求人的形体动作与心理活动融合一起。例如, 太极拳便是通过内动形随, 外形合内动, 由内及外, 以外引内, 最后达内外、表里一致;并强调以“练内为主”, 从而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同时主张心静意诚、术德并修, 通过养浩然正气, 提高精神修养, 最后达到“身心合一”境界。武术便是通过对人内在的心、形、意的习练和培养, 从而达到调节和改善习武者心理状态和精神健康的作用。

四、习练武术能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习练武术根本目的是使人的个性、人格得到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积淀下来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对武术的“德”便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公、安民、和众、丰财”。自古以来, 习武授徒便有“武以德立, 德为技先”“尚武崇德”要求以及对习武者的“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要求更是中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在武术中的深刻反映。此外, 武术还是民族个性、民族心理、民族情感重要体现, 爱国护家、勇于拼搏、不畏艰险、奋发图强, 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和善良淳朴的传统武术观念是传统武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道德精髓。武术习练能够使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网络, 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总是心情愉悦、精神饱满、充满活力, 对任何事都充满激情, 对生活充满希望。习练武术可以通过“手、眼、身、法、步”的变换, 对于培养人在种种复杂的环境中良好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能力, 特别是对于培养胜不骄, 败不馁, 迎难而上, 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和素质作用尤为明显。在练习武术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有身体的参与, 而且要求其有情感和智力的投入, 让中小学生有机会在学习之外发现自己在体能、智能、情感等方面的不足, 同时发现自己个性中的优点扬长增短, 发扬自己的长处, 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短处, 通过这种自我认知、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循环往复, 改善和优化组合个人的个性, 提高人的自信心。

五、总结

综上所述, 习练武术能让中小学生更加了解自我, 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并通过武术练习挖掘自身的潜能, 改善自我心理的缺陷, 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压力,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摘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 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在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塑造个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习练武术能直接给人愉悦的情绪体验, 并能降低精神的紧张与不安, 调节人的情绪, 降低人的精神压力, 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小学生,武术,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吴宝忠.武术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术科学 (搏击版) , 2006, (4) :53-54.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 :146-149.

[3]李远华.论练习武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武术科学 (搏击版) , 2008, (1) :62-63.

武术对中学生的影响 篇10

注:全部指标表示为x ±s;*表示同组实验前后相比P<0.05; **表示同组实验前后相比P<0.01。#表示两组间同一时间段相比 P<0.05;##表示两组间同一时间段相比P<0.01。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山东省阳信县实验小学3年级普通学生80名,经山东省滨州市卫生局体检合格,均无疾病、家族病史,家长同意,本人自愿并坚持实验始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贫富、饮食起居上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测试均由山东省阳信县历年参加体质测试的专业人员和阳信人民医院两名医生担任。学生基本情况见表1。

1 . 2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分两组即对照组40人(男20人、女20人)和实验组40人 (男20人、女20人),在基本学习和生活相同状态下,实验组每星期一、三、五(3:30~5:00)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1.5h的武术锻炼。锻炼内容为武术专项身体素质锻炼,其中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甩腿、正踢腿、侧踢、后踢、下叉(横竖)扑步抡拍、翻腰、压肩、动作组合、少年拳套路练习等。对照组不参加武术锻炼,正常活动。测试共分实验前和实验后两次测试,取得武术锻炼18周前后身体各指标变化的有效数据,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纵横对比研究。

1.2.1测试指标

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和台阶指数。

1.2.2测试方法

1.2.2.1脉搏、血压

受试者在实验室安静休息20min,受试者坐在测试者的前面, 使测试仪处于工作状态,测试者将受试者的左臂传进臂带,将向外侧拉的同时固定臂带的位置,并用布扣固定好,按下开始按钮,测试仪自动开始进行测量,自动结束,试仪显示的数值即为所测数据。

1.2.2.2肺活量

注:**表示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指标相比P<0.01;*表示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指标相比P<0.05。

将电子肺活量测试仪调整为工作状态,测试时先将口嘴安装好,受试者用手握住文式管的把手,头部稍微向后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吸气,直到不能再吸气为止,然后把嘴对准口嘴均匀的呼气,直到不能呼气为止。这时显示器上显示的数据即为肺活量值。用同样的方法测试三次,最大值即为所得数据。

1.2.2.3台阶指数的测定

测试前测试者做轻微的准备活动,主要是活动下肢部位。测试者提前给每一组人员编号,当听到测试仪的语音提示后,受试者跟着仪器的节拍,按照频率为120次/分上、下台阶,2s完成一次上、下台阶,持续做3min。当听到测试仪的节拍停止,受试者停止运动,快速按编号坐在椅子上,将食指或中指插入指脉夹中,手心向上放在大腿上,保持平静,不能大声喧哗。姿势正确的时候,测试仪上的红灯按受试者的心率同步闪烁。听到测试完毕提示音时,受试者摘下指脉夹按照次序放好离开,液晶屏上显示台阶试验评定指数。

2 分析和讨论

从表2看出在实验前随机抽取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和台阶指数无明显差异,样本的选择是可信的。

从表3可见男女两组无论对照组还是实验组身高都有非常显著差异,体重具有显著差异。但两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小学生自然生长的原因,这也说明18周的武术锻炼对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的影响不显著。

由表3可见:武术组锻炼前后肺活量、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台阶指数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实验前后肺活量、脉搏、收缩压、舒张压、台阶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3 结语

18周武术锻炼能很好的提高小学生的肺活量,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呼吸系统的机能。18周的武术锻炼对小学生的血压有良好的改善。18周的武术锻炼,小学生的安静心率有降低趋势,表明武术锻炼对小学生的心血管机能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18周武术锻炼对小学生的心肺功能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法,在课余时间对3年级的80名小学生进行18周的武术锻炼,并对锻炼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实验、收缩压、舒张压、脉搏等指标进行测试、数理统计和纵横对比,探究武术锻炼对小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从而完善武术运动对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为小学生的武术学习和锻炼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进而更好地推动武术发展。

上一篇: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下一篇:风景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