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背景

2024-08-15

多民族背景(精选六篇)

多民族背景 篇1

在一个多民族社区中,由于历史的原因,社区内部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经济基础等因素存在着先天性的差异。随着现代化的强烈影响,各民族不断吸收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产品和思想观念,各民族间的共性越来越多,但由于他们的发展起点不同、实际发展中的能力各异,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一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占据有利的优势,该民族在特定的社区地域中分享有限资源时处于主动的地位,其他的民族就相对地处于弱势了。这种现象明显地不利于各民族关系的友好相处,因此在反思我们的民族政策时,分析多民族社区中文化弱势民族的发展之路,探索民族文化的强盛之道,不失为促进各民族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新举措。

关于强弱的判别,在各种特殊背景下,针对各种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标准:水中鱼自然是游泳健将,空中鹰必定为飞翔高手。然而,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弱判断,就没有很严格的定论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古今中外对“文化”的定义不下百种,因此找出界定强弱文化标准,是研究文化弱势民族首要解决的问题。

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对文化强弱的论断最出名的要数“文化相对论”了。该理论的著名学者赫斯科维茨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文化是没有高低、贵贱、强弱之分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都是独立自在的体系,不会重复,都是适应本民族发展的,要评价也只适用其所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各民族的文化在促进本民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相等的,在为本民族服务时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个是没有衡量标准的;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某一种文化特征尽管在各民族中所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价值是相同的,都能为本群体服务。”[1]

如果按照这种标准,那么文化强弱将不能界定,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作者否定了“进步”的概念。从一种文化的纵向发展的比较可以看到它的发展水平,从不同文化或其中同类现象的比较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发展水平。马克思认为:“新的物质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变革,这就是进步。”列宁则说得更明白:“尽管所有的民族都同样具有创造和积累文化财富的能力,但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有差异,使他们的能力发挥有所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如受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开发先后等原因的影响。”

既如此,则可见文化是有其先进性的。本文也可借鉴“先进文化”这一论断。在一个多民族社区中,哪个民族的文化更先进,更能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使自己发展壮大,那么这种文化就是强势文化,其他的就是弱势文化了,当然拥有并坚守这种文化的民族就是文化弱势民族。

二、多民族社区的一些特点

许多学者在研究民族问题时,考虑到一些地区内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的互动十分复杂,很多社区内的成员,已经不能用当前的民族识别方法准确无误地判明其民族属性了。但又要能描述出多民族混居的这样一种局面,故使用了“多民族社区”这一概念,以与此前学术界常用的“少数民族社区”、“民族社区”相区分。具体而言,“多民族社区”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 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成为本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

在多民族社区中,由于文化的互动频繁,文化交往不断,文化之间的借用与融合日益加强,导致民族边界逐渐被打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随处可见,各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都比较模糊,自身的核心价值十分弱。多民族社区中在民族意识淡化的同时,社区认同却不断地强化。

2. 多民族社区中,空间分布对文化弱势民族接受强势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文化强势民族的文化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导向,当地人会有意无意地接受,由于地域有限,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强势文化营造的氛围下,久而久之,文化弱势民族的人们就会淡化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而把这种强势文化作为一种习惯加以利用,这样无形中又扩大了强势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3. 文化弱势民族的后发优势有可能引发新的民族冲突

文化弱势民族的许多资源未被开发利用,但已经开发的资源却用强势民族的开发原则,不论是在开发中的任务分配,还是在开发后的利益分成,对文化弱势民族而言是不公平的,他们迫切需要以自己的方式来开发这种资源,摆脱被动的局面。然而,对利益的追逐是人人都梦想的,尤其是对于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多民族社区而言更是不会放过,如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虽然文化弱势民族的后发优势很明显,但要真正实现本民族的持续发展,并保持与其他民族的共同发展,其道路还是很艰辛的。

三、多民族社区中“文化弱势民族”的发展途径

各个民族就自身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式等而言各不相同,但文化弱势民族只要选择正确的途径,找准方向,都能够获得成功。

1. 用好用足文化政策

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并且体现在宪法和许多法律法规之中,这就从根本上保护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保证。作为文化弱势民族,应在遵守国家文化政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有关的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来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尽快改变本民族的文化弱势和经济落后面貌。不但对现有民族文化发展政策要用足用好,而且对一些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照顾的问题,也可以积极反映、呼吁关注,争取政府出台政策。我们看到,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的中国,民族政策、文化政策十分宽松,尤其是对于文化氛围浓厚的少数民族更是如此。因此通过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来改变本民族的社会地位,是文化弱势民族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2. 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就是它们的个性,而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就显得更为独特、鲜明。尽管在多民族社区中,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之间的吸纳、借用、熏陶愈加频繁,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相似性很高,但每个民族的文化总是有其个性、有其特色的。例如,在我国大力保护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就是少数民族同胞传承下来的。各个民族要充分挖掘、认识、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正是民族文化的优势,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赢得社会关注和尊重。不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旅游事业红红火火,成为中外游人瞩目的地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民族文化放射出璀灿的光芒,那里的少数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服饰、餐饮、婚嫁、习俗、建筑、歌舞等极大地吸引着中外广大游客的目光。可见发挥好、利用好民族文化优势,对于提升民族文化地位,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活,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 借助宣传的作用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恐怕没有人会低估宣传的作用了,这从近几年民族文化旅游的火爆场面中就可以看出来。文化弱势民族在挖掘、保护、传承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后,还需要借助宣传的力量,帮助自己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这里,我们看一看云南的一些多民族社区的发展情况。

云南,是一个民族意识浓厚、民族文化丰富的大省,各个民族文化独特,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展良好。那么,在这么一个民族文化保护完好、国家政策照顾基本均等的地方,要想在众多的民族中脱颖而出,把自己变成文化强势的民族,有什么发展之路呢?

云南全省共有56种民族成分,5 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特有民族15个,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2]在这些民族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要数纳西族了。比如纳西族的东巴文、纳西族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等备受人们关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在一些学术网站中关于纳西族的研究文章也明显多于其他14个民族。如在中国知网中,研究纳西族的文章有1 500多篇,而其余14个民族,最多的不超过300篇。在商业上,关于纳西族的旅游开发近来十分火热,纳西族不断利用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到商业开发中来,与许多大型的旅游公司合作,开发出多条旅游线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由于扩大对外开放,纳西族在媒体上、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在一些洽谈会上,也就拥有了较高的关注度。可见,文化弱势民族可以借助宣传的作用,利用学术、商业、媒体等途径,提升本民族的知名度。不但带动民族旅游的火热,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综上,文化弱势民族的发展途径有很多,只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就能改变弱势地位,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摘要:多民族社区中的“文化弱势民族”,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争取到宽松的发展空间,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以实现本民族的发展愿望。

关键词:多民族社区,“文化弱势民族”,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68.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篇2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5.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

6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7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8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9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

A. 民族特征D.民族意愿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E.跳跃式发展

11.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

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D.外部交往程度

12.民族发展包括(BCD)等。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13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E.社会环境

14.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CD)。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17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

18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19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 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20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D.敏感性

21.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D.民族的活动中 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22.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 B.民族 D.经济 E.文化

23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3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D.满族

24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25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26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E)。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27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ABCD)的平等。

A.地位 B.待遇 C.权利 D.利益

28(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29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E)。

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30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ABDE)。

A.和睦 B.友好D.联合 E..协调

31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35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

A.民族干部C.民族语言文字E.民族形式

36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37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38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39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DE)的方针、原则。

A.科学技术干部B.理论干部 D.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E.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40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少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的自治区有(ABCE)。

A.广西B.宁夏C.新疆E.西藏

4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4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43民族教育(ABCD)。

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45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

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4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4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4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9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E.蒙文八协

50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

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

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51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52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A.民族性 B.群众性 C.传承性 D.变异性 E.敏感性

53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

B.自然原因 C.经济原因 D.历史文化原因 E.宗教原因

54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55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

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56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

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57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

多民族背景 篇3

关键词:多民族文化;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09-03

21世纪,教育已被视为应对未来种种挑战及社会进步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们对高质量的教育充满希望和期待,而高质量的教育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师,故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已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少数民族教育一直是多民族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涉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牵涉到各少数民族的和谐安定及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民族文化的社会特性,即民族的多样与文化的多元共存。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几十年的努力,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状况。在这种文化与教育背景下,如何达到各民族文化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局面,使少数民族既保持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能顺利地融入主流文化,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定位,在其专业成长上应作出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哈经雄、滕星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认为要实现少数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互适应并相互促进,必须特别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能使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得以提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可表述为在一个社会或社会环境中一种以文化传统或式样不同程度的互动和互联。多元文化含有“大熔炉(meltingpot)”或“混杂(mish-mash)”的意思。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多元文化大会”的报告中对“多元文化”的内涵做了如下总结:多元文化包含族群平等享有“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以及经济受益需求”。从层次上来说,多元文化不仅指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而且也意味着单一民族国家中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宽容以及必要的吸收。

(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具有非常明确的三个特征:第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包括对专业素养的认识,对教育、学校的理解以及对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价值认识等。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专业领域,其知识基础在不断地扩展。第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育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需要系统的专业发展观。

二、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内涵及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步达到较为成熟的境界,但是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后,可看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民族院校教师专业的理性发展。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对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统计如下:“挤占业余时间”占8.55%,“主观不努力”占7.69%,“教育理论和技巧缺乏”占6.84%,“教师认识不足”占2.56%,“专业发展流于形式”占11.11%,“与薪金不挂钩”占5.98%,“参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少”占11.11%,“监督机制不顺畅”占1.71%,“学校领导不重视”和“学校环境与气氛不足”占11.97%,“培训选拔制度不完善”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不得力”占10.26%。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观念淡薄。

(二)专业发展得不到重视

通过对院校是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调查,71%的教师都选择领导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够重视,其中19%的教师甚至表示“根本不重视”。从调查结果来看,民族师范学院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着学校管理问题。学校领导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重视,专业发展流于形式,领导的重视程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负责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是办好学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俗话说:“一所好的学校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领导者负有领导管理学校全部工作的重任,有责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民族院校含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群体,作为民族院校的领导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面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教师的情绪不满、教学设施的不完善、资金的短缺等,不仅应该具备一般院校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必须重视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对教育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重视民族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来增强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学校要坚持将教师专业发展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三)缺乏民族地方课程设置

在对民族院校教师调查时,大多数教师认为本地课程没有重视多元文化的内容,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持反对意见。前者认为某些课程只是在内容中涉及其他民族文化,并未设有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后者可能是认为课程内容会让学生在民族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不必专门去学习。学院没有专门开设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历史、科学、艺术、习俗、语言文学等课程,不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调动和激发少数民族对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参加教研和培训的机会少,培训体系不完善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提出没有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机会少,培训模式单一,由于所参与的培训总是以集中培训的形式开展,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山区,校点分散,教师紧缺,致使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难度很大,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培训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不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适应教师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培训实效性不强。

学校应为教师创建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民族地区教师提供严格而专门的职前培训;提供多途径、多形式的在职进修机会;使民族地区学校积极开展参与式教师培训,比如,专设课题,专家引导,教师讨论、反馈;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其积极参与培训和科研,并获得成效。

(五)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民族院校教师培训选拔制度不完善,从而出现政策限制的门槛过高,年青的双语教师引进困难的现象。民族院校大多数双语教师都在40岁以上,很难找到70后的进行“双语教学”或“三语教学”的年青教师,80后就更别说了。如今民族院校在拥有双语教师方面出现严重的断层,师资队伍日趋老龄化, 缺乏年青的双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现今学校教育中,由于学校对教师高学历的片面追求,使得学校在教师选拔和任用制度中存在高度重视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轻视甚至漠视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人才。学校认为,只要教师的学历高,就一定能把书教好。这样无疑使民族教育走上一大非常危险的误区。“双语”教师是确保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无论是从培养民族学生目标上,还是教师选拔标准上,都应无一例外地将它作为考虑的方面。确立和实施藏汉“双语”教学模式,需要一支高层次的能熟练进行“双语”教学的双语师资队伍,所以在选拔任用民族教师队伍时,完善关注教育内部公平的教学管理机制也是很有意义的。

(六)双语教师负荷大,无合理的奖励机制

双语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有一支精通汉、藏的双语教师,需要有汉、藏双语对照教材、读物。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物力与人力投入。鉴于目前许多教科书及教学资料都没有专门的双语教材,同时又为了能够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技能,不得不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将教材自行编译成藏语版,这样无形中就增加双语教师的工作量,而这部分的“劳动”是无形的,如果没有一种科学、规范的计算工作量的奖励办法,在很大程度上会消减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的重视

1.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俗话说:“学校成就教师,教师成就学校。”民族院校的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到,只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提高,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求得民族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互动关系。

2.大力宣传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领导在自己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利用会议、完善制度、落实奖惩措施等各种办法,在校内大力宣传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学校内部造成一种浓浓的氛围,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开展。这种宣传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教师专业发展能提高教师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二)建立多元的培训体系

民族院校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少数民族院校分布不集中、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一整套的多元教师培训体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多元化培训,促进民族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具体落实上,各民族高校可根据学校教师培训需求的实际情况,设置校级培训机构,各院系设置相应的分机构或代理机构。校系(院)两级培训机构可根据学科、专业、职称、层次等不同需求制订出具体培训规划,按照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指导思想,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安排层层落实。各学科专业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有一个共性问题,即培训层次问题,现分述如下。

1.提高学历。根据有关规定,民族高等教育教师中那些学历不达标或偏低的教师应该继续深造高一级学位,到正规形式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及高校进行在职、脱产读硕读博的学习与培训,获得更高学历证书。

2.更新知识。这是以更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要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民族院校教师应规定在教师岗位上工作满3—5年者,必须到特定的培训机构参加一年左右的脱产培训。

3.提高双语教学能力。这项措施是提高民族院校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这种培训应让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任务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能力,一般说来,这种培训不宜安排太长时间,定期专题培训即可。

4.业务性提高。这是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受到困扰时,教师可以与同事协作研究共同解决。

5.宏观性提高。学校应该根据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假期安排一定时间,请若干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专家开展学术的讲座报告,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引领和提升。

(三)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制度是使教师保持群体一致性的一系列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教师共同遵守的规范与行动指南。在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民族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强化不可或缺。因此,民族院校要树立解放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观念,把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其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任用、培训、晋升、评估等管理机制作为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从而使民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从随意性走向制度化。主要包括:教师选拔和任用制度、双语教学评估制度、教师考核制度。

(四)落实保障措施

民族院校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恰当运用监督措施、激励机制、奖惩措施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一支出色的民族教师队伍,推动民族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1.监督机制。对学校制定的管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制度、措施、办法等,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督促其保障落实。这种监督机制,既要有队伍,又要有措施。学校应建立监督机构,由主管教学的校长牵头,包括学校各相关部处的领导、各院系的相关领导参加的监督组织,并制定出具体检查监督的措施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全校各教学单位实施监督检查。

2.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即激发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措施办法,它和奖惩机制密切相关。激励机制对民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相当突出,也相当关键。在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明显。激励机制反映在民族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主要表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上。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奖先、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等方面所享受到的优先待遇,则既有精神鼓励,也有物质鼓励。因此,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充分体现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按劳分配、效益优先”的分配原则的合理性,从而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大局上起到以先进促后进和以点促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伦敦.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5:24-26.

[2]应湘,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广州:暨南

大学出版社,2007:56.

[3]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4-80.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0:178.

[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20-30.

[6]冯大鸣,吴志宏.教育管理学教学参考读本[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35.

[7]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2.

[8]汪春燕.民族政策的发展与实践研究[M].西宁:青海人

民出版社,2004:98.

[9]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社,2000:53-60.

[10]滕星,王军.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

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75-80.

[11]张立新.二十一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

出版社,2005:105-108.

[12]木多.民族教育实践与探索[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

社,2004:6.

[1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

[1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1:83-100.

[15]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2006:17.

[16]李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思考[D].苏州:

苏州大学,2009.

[17]Essex County Council Learning Services(2001).

Forword in Tackling Racism and Promoting

Multicultural Awareness:Guide for schools on

policy,planning and practice,printed by

多民族大家庭教案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围绕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我将本次说课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材中将本节课分为:56个民族和民族的分布两个部分,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对教材做了一定的处理,分别从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以及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和民族政策四个部分来认识本课。本节课既承接了上节对我国人口众多问题的理解,又为后面三章中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发展状况各异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双重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

② 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③ 掌握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展示我国民族分布图,让学生自主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② 通过观察纸币上的文字,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并使学生加深对我民族政策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网络、媒体等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少数民族已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知识还不全面,并且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困难。基于以上考虑,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二、教法设计

一个理想的地理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考虑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教学法和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于渔,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以达到终生学习的目标,因此本节课,我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最终实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运用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都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下面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重点环节,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将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三)课堂总结突出重点

(四)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然后根据青少年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找同学以主动举手发言的形式谈谈从图片和歌声中你得到了什么体会。引导学生说出: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统一,相亲相爱等。我这样来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及时感悟本节课的主题《多民族大家庭》,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引导学生走进课堂。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五十六个民族

(1)我国的民族构成既然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那我们班里有哪些民族的同学呢,以班级调查开启本节课新课探究。通过调查,可以看到,虽然可能会有个别其他民族如回族的同学,但整体汉族人数居多。这时候提问,我们国家是不是也是汉

族人数比较多呢?让学生观察全国民族人口统计图,总结出,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人数占总人数的8%,被统称为少数民族。接下来

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哪些少数民族人口大于100万?

哪些少数民族人口大于400万?

那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让学生举手回答,这些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我会选择平时基础稍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同学来回答,并及时给与表扬,不仅调动了积极性,也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既然在祖国大家庭里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都分布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呢?就此引出民族的分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小组合作,两步解决问题。

(2)民族的风俗文化特点。

中国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各民族生活的不同地域也造就了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就此开始了本节课第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各

这部分内容较零碎,学生容易将知识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并避免进入教师主导的误区,我将以开展课堂活动的形式来进行。

展示人民币的图片,让同学们对照着课本和图片的提示,分辨出人民币上有哪几个民族的文字。

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刚才初步领略了少数民族的文字,那么你们还知道其它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事物吗?在你们回答之前,老师先来个抛砖引玉”——展示一组图片

图片展示过后,我再分别从生活地域、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比如: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高原上,他们性格豪爽,热情奔放,住方便游牧、可以拆卸的蒙古包,奶茶和肉类是他们最喜爱的食物,以手抓羊肉最为出名,擅骑射,喜摔跤,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重大活动,项目有摔跤、骑马、射箭等,多信仰萨满教。另外我还将分别展示介绍,满族,等。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样,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就在课堂的愉快氛围中和对少数民族的知识大餐中轻松突破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

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

(3)民族政策

这时候,乘胜追击,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各少数民族多彩的风俗文化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就此引出我国的民族政策。并告诉学生,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也就是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我国民族政策,从而真正认识到我国各民族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相亲相爱,和谐统一。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紧接着,开展课堂活动二:对号入座:这里有五个少数民族的邮票,它们为了纪念我国五个自治区的设立而发行的,请同学们在我国的行政区图上,将这些邮票对号入座。

到此,本节课的新课探究任务已基本完成。

2.民族的分布

(1)探究分布状况

首先让同学们阅读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结合如下的梯度问题思考: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探究大杂居、小聚居。

通过读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此时的结论离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的特点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候教师告诉学生,其实,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没有一个县或者市是单一民族的,意思就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汉族人分布,而汉族人聚居的地方,同样居住有少数民族,这样同学们就意识到,原来,我国的各民族在大体上是呈现杂居的特点。

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找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读图同学们很容易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基本都是聚居分布的,比如蒙古族大体都聚居在我国内蒙古,藏族大体聚居在我国西藏,并且很多少数民族也都是同一民族小范围聚居分布的。因此各民族分布又呈现小聚居的特点。

到此,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已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被师生共同总结出来。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我会带领大家一起对本课做出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还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熟悉的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风俗文化,也了解了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相亲相爱,能生活在这样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们真是无比自豪啊。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又进一步升华感情,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推向高潮。

为了使学生深化巩固本节知识内容,我会布置这样的作业:如果一位回族的同学要到你家做客,那么你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在接待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搜集相关资料以书面形式表达。

板书设计我采用结构式板书设计,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系统把握和回忆巩固。

族的大

庭 56个民族民族构成 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文化特征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本节课中实现学生对少数民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爱国情感进一步升华,师生共同努力,为维护组加大家庭的和谐统一贡献一份力量!

多民族背景 篇5

这个小小的旅行团终结了近40年两岸互不往来的历史,推开了两岸交流往来的大门。始于 1988年的海峡两岸人员交流,其历史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可惜,为老兵回乡探亲放行的蒋经国本人,未能见到这一历史时刻,他于6天前的 1988年1月13日去世。

转眼已20年。今天台湾人赴大陆早已是稀松平常的小事一桩,据统计,迄今为止,台湾赴大陆人数累计已高达4400万人次,甚至陈水扁、吕秀莲也曾搭着“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返乡探亲团”的后续班车先后到大陆观光、祭祖。

“背井离乡”是中国人观念中描述命运凄苦最多的形容词之一。1949年,蒋介石败走大陆时,携军民百万赴台。当年那些军人背井离乡时正值青壮,待蒋经国以“政府基于传统伦理与人道考虑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 为他们回乡探亲放行时,他们已发秃齿危。

在这样一个纪念日,竟然想不出中国历史上有过相似的情形。

不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与我们命运相似的苦难民族。

——冷战造就了三个民族的不幸:德国、朝鲜、中国。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区隔,使这三个民族都人为地被分为两个部分站在敌对的阵营。在漫长的岁月里,政治上的在敌对,使这三个民族无数普通的家庭被分隔在两边。同一民族、同一家庭的人,互相讯问往来,竟然比与其他国家的往来还难,甚至是这个民族过去的宿敌国家。

把一个民族分割开的边界和海峡是两大阵营对立的最前线。这种史无前例的民族悲剧是20世纪的特产。

1980年代末,冷战局势缓和,这三个不幸民族那些骨肉分离的家庭终于有了聚首的开始。中国、德国、朝鲜民间离散者见面的启动几乎同时进行。

比之中国和朝鲜,德国人是幸运的。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东西德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往来,不到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如今,德国人有了两个纪念日。

而在中国,隔开海峡上那道无形的柏林墙还远未拆除。20年来,海峡两岸只实现了单边开放——大陆人到台湾并不拥有对等的便利,同期赴台大陆人数仅181万人次,不到台湾赴大陆人数的1/20。

德国人一夜之间迈进的一步,我们花了20年依然未曾实现。是的,我们注定要记住两岸间更多的历史性一步。关于民族团聚,我们似乎有无数值得记忆的历史性一步,但惟其多,故其意义也小。国台办网站《两岸三通大事记》中,1988-2000年的条目就有38条之多。20年过去,两岸“三通”依然处于局部、单向和间接的阶段。

20年来,两岸过去意识形态的对立已有了根本的缓和,但其耗时之漫长,又多了新的意识形态副产品:台独。

比之朝鲜,骨肉离散的中国人是幸福的。

1985年,朝鲜南北第一次实现了离散家庭的聚首。但每次离散部分家庭的聚首活动都是南北关系中的重大事件,而且不时中断。迄今为止,在总计15次的活动中,只有1.4万余名离散家属在团聚活动中重逢。亲人见面之难,甚至出现了两次视频聚首——当然都是重大新闻重大历史事件。

起步更早的朝鲜半岛南北交流,能达到台湾海峡两岸这种交流水准,又该等到什么时候?

是的,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虽然同为联合国成员,但都呼吁实现民族统一,不像台湾出现了台独的声音。但是,50多年前,一个美国中级军官随意在半岛上划出的一条分界线,因意识形态的差异,已经将同一个民族在体质上生生变成了两个差距甚大的群体:平均身高亚洲最高的韩国和亚洲最矮的朝鲜,男性平均身高相差达15cm!

有什么理由认为,将来某一天,朝鲜半岛在政治上实现统一的时机成熟,这个民族就能实现精神和灵魂的真正统一呢?谁知道朝鲜民族还要经历多少“历史性的一步”呵。

发现一个纪念日的节点,然后阐发其历史意义,是一个文字为生者的本能,在台湾探亲团首度造访大陆20年的今天,在两蒋移灵又成两岸热点话题的今天,对比那些没有太多历史纪念日的民族和国家,你不能不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感叹,也不能不为那些被迫记忆大量由许多阿拉伯数字代表的历史事件的孩子们难过:一个有太多历史纪念日的民族真是不幸的民族。

■ 2月1日

1867年美国砖瓦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 2月2日

1893年新泽西州西橙市爱迪生电影工作室在拍摄第一部电影中运用了近镜头,开创历史纪录。

■ 2月3日

1797年南非永久宪法生效,在法律上结束了300多年的种族隔离制。

■ 2月4日

1824年J.W古德里奇(J.W. Goodrich)将橡胶高筒防水鞋引入公众视野。

■ 2月5日

1912年民国政府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银行在上海开业。

■ 2月7日

1915年第一封在行进中的火车上发出的电报送达电报站。

■ 2月8日

1928年 苏格兰发明家J·布莱德(J. Blaird)向公众展示彩色电视。

■ 2月9日

1895年W.G. 摩根发明排球。

■ 2月11日

1852年英国伦敦的百福街第一次开放女公共卫生间。

■ 2月12日

1974年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公寓里被捕。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他的国籍,将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 2月13日

1931年 抚顺一座煤矿矿井内发生硫磺燃烧事故,3000余人被活活烧死。

■ 2月14日

1848年 摄影师马修·布兰蒂为美国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拍照,波尔克因此成为第一个在办公室内拍照的美国总统。

■ 2月15日

1955年 第一枚人造钻石在试验工场诞生。

■ 2月16日

1948年第一段电视新闻影像在美国NBC的“20世纪福克斯有声电影新闻”节目中播出。

■ 2月17日

1817年 巴尔的摩率先在全美国使用煤气。

■ 2月18日

1998年 由于财政资金短缺,俄罗斯生产核武器的三家工厂不得不关门大吉。

■ 2月19日

1934年 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出“要使全国国民军事化”。

■ 2月20日

1872年 美国麻萨诸塞州格兰费市发明家Silas Noble 和 J.P. Cooley申请了牙签制造机专利。

■ 2月21日

1925年 《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创刊。

■ 2月22日

1907年 第一部计程出租车在伦敦投入运营。

■ 2月23日

1886年 伦敦泰晤士报发行世界第一份分类广告。

■ 2月24日

1988年 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对法国民主联盟颁布禁令。

■ 2月25日

1991年 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特别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所有军事机构从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 2月26日

1930年 曼哈顿纽约市第一次安装红色和绿色交通灯。

■ 2月27日

1929年 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上,医师公会会长余云岫提议废除中医,称“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

■ 2月28日

1947年 台湾爆发“二·二八”起义。

■ 2月29日

主持人语:多民族国家的规范共和 篇6

而谈到如何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方多元性的共存问题,我们知道,这在实行联邦制或者“弱单一制”的那些国家基本不是个问题,而在那些实行“强单一制”的国家,却是个重大问题。对此,至少自20世纪初叶以来,基于某种文化先进性,并站在“全球视野”上观察问题的政治家和学者,每每不惜砸烂一个旧世界,故移风易俗,以主观世界的高涨热情和文化狂热来摧毁一切旧文化建制的做法可谓司空见惯,但其结果却“创建的”并不是什么新世界,而是比旧世界还要糟糕的文化专权主义。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个在学术上很有建树,且对“文革”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絕的学者,在谈到我们这个大国中多民族、多地域的多元规则及其命运时,每每弃之如撇履。其轻佻蔑视之态不禁令人生疑:他们所抱守的“全球视野”,究竟是“全球视野”,还是“西方视野”?他们所谓的先进,究竟是强者征服、恩赐的“先进”,还是不同主体及其生活方式、行为规则间对话的先进?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制性“先进”,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是“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全球视野”,果真是这样征服人心的吗?

当然,这些追问,不是在这里能够展开并尽述的,我只想借此提出一个观点:多民族国家的规范共和。正像一些有识之士业已指出的那样,“共和”的名号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被采用。在我国,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对何谓共和,识者寥寥。人云亦云、不求甚解是人们对待一个如此重大话题的基本态度。这样一来,共和所必需的多元交涉和多元共生就被人们严重忽视。关注共和研究的一些学者,也把重点落脚到所谓共、和、公这些结果上,但对它的前提——多元性却或要言不详,或隐而不言。这些在客观上都损害了对话交流、多元包容、合作共赢的共和精神。透过如上交待,可否把共和界定为在地方性或民族性交往规范多元竞争、交涉基础上的合作共赢?如果这一界定成立,那么,多元规范的作用就理应成为这一话题的主题词,那种因俗而治的温情关怀理应被国家在寻求宪法治理时予以特别关注。这种关注的目标,就是指向规范共和。

规范共和所强调的,绝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叠床架屋地堆积不同的规范,并使这些规范实现井水不犯河水的低层次共存,而是强调在不同规范——从而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之间通过对话、谈判、博弈,来实现这些主体间的合作、互惠、共赢。这种合作、互惠和共赢的结果,不止是不同规范的共存,同时也是在不同规范博弈和竞争基础上,寻求相互冲突的规范间得以合作的共同路径,并进一步保障规范多元、创造多元规范竞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规范。因此,如果说多元主体的共和是共和的实质内容的话,那么,多元规范的共和便是共和的理性形式。它不仅保障多元主体的竞争、对话与合作共处,而且也使这种情形呈现为可反复、可预期的共和秩序模式。

本期刊出的3篇论文分别是王小龙的《我国民族建筑保护地方立法模式探究——以滇、湘两省的相关立法实践为例》、程泽时的《晚清苗疆盗案断理与实践法律观——从五份清水江文书谈起》和安兵的《裕固族习惯法司法运用探究》。3篇论文各自从立法和司法、古和今等多个向度对多元民间规范的现实实践品格做出了阐释。虽然3篇文章都没有涉及本文所阐述的“多民族国家的规范共和”这一主题,但是作者对其各自论题及其背后的规范、乃至精神的挖掘,还是给笔者分析这里的问题以有益的启示。期待我国的民间法研究能在如下两方面都有所突破:一方面,深入挖掘多元规范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存在的事实;另一方面,寻求多元规范的深层次对话、提升,并在规范共和的基础上襄助宪法治理与共和景象的实现。

上一篇:评标专家通知下一篇:建筑基坑工程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