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和融合

2024-08-13

互补和融合(精选七篇)

互补和融合 篇1

新媒体来了, 只是传播史上正常的技术更新所带来的产物, 所以新媒体来了不是狼来了, 但是新媒体带来的改变是传统媒体不容忽视的。媒体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 但是媒介之间的融合更是必然的。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传统新闻应该多思考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一、加强与新媒体合作, 取长补短

新媒体的平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比如网络媒体出现并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之后, 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 这些平台一方面能够借助传统媒体的母体优势, 比如新闻信息的来源, 而另一方面也能够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 以弥补新闻的即时性方面的不足, 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上以及互动性上的不足。兼具了新旧媒体的优势, 比如人民网, 央视国际就是通过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改造形成了新的媒介优势。有数据显示《纽约时报》在网上已经拥有1600万注册用户, 并正以每月50万的速度增长。报网结合, 也正是当今美国报纸的主流运作模式。

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好的特点, 新闻后面大量的议论、跟帖、博客等等可以成为传统媒体迅速捕捉民意的信息平台, 弥补传统媒体互动性弱的不足, 并且可以根据反馈而做出新的报道角度跟进。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近两年的火热的选秀节目的短信投票, 电视节目用短信参与的方式赢得了观众参与的同时, 也开辟了一种新形式的与新媒体合作的盈利模式。

新媒体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媒体在与其互动中形式在不断创新, 目前电视、电台、报纸等与新媒体的互动, 单靠传统媒体内部的资源已经很难整合出更大的竞争优势。例如超女现象是电视运用新媒体的一个范例, 它是传统电视+手机+短信的产物, 通过网络炒作, 通过手机集聚人气, 然后在电视上完成亮相争得收视率。

媒介间的互相融合, 使它们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给彼此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新媒体环境下媒介间的合作共赢方式会有更多种, 还有待于实践中的不断磨合。

二、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公信度培养忠诚度

可以说面对新媒体的压力, 传统媒体能否守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关键的一点就是它能否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把自身优势保持或者转化。相比新媒体, 传统媒体的优势, 一是在内容上,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还是信息提供源的角色, 另一个是传统媒体因其在传播领域里长时间的存在, 与受众接触的历史更长, 在媒体的公信度以及培养受众忠诚度上更具优势。

1. 内容为王

在新媒体的时代, 传统媒体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时任百度副总裁的梁东的观点是“数字化时代, 传统报刊的角色应该是数字内容的提供商。”这一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尽管新媒体以其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给传播领域带来变化, 但是从根本上说, 新技术更多的还是在改变传播的手段、方式, 改变传播的速度和信息接收的便捷度, 而真正能够证明媒体能力的还是内容。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吸引受众的内容出现, 各种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改变仍然是毫无意义的, 现在还是内容为王的时代。道琼斯公司主席兼《华尔街日报》的发行人彼得卡恩说, 虽然电子发行已经占据了该公司收入的一半, 但是他仍然认为道琼斯是个“内容公司”, 卡恩认为:发行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 内容才是!内容第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做新闻方面, 内容是传统媒体的杀手锏, 新媒体更多的还是发布平台, 信息处理平台, 而它们的内容支撑, 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传统媒体的提供, 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2. 利用自身公信力、权威性及受众的忠诚度的优势

在第三届传媒竞争力年会上, 参会的搜狐CEO张朝阳曾经坦言:与网络相比, 报纸的品牌与权威性是其最大的优势, “互联网的公信力建立我觉得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像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也不敢小觑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和公信度方面长时间形成的品牌效应, 这充分地说明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还有着至少是现在还让各新媒体望尘莫及的优势。

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在新媒体蓄势努力建立公信力的时候, 充分发挥信息权威的特点, 并在深度报道和特色报道以及差异化的内容上作出新的努力, 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可以成为内容的提供者, 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特有的新闻资源, 比如遍布各地的采编网络等等。

虽然前面提到了新媒体的整合发布链的优势, 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也就是其身份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 因为至少到现在为止, 多数的国家还未对手机、博客等等的新媒体的采编身份予以认可。所以新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要依靠传统主流媒体提供的更加可靠的新闻资讯赢得受众的信赖, 传统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的公信度与权威性是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新闻真可以利用这一点, 培养起受众的忠诚度和新闻信息的接收习惯。

传播史上还未出现一种媒体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体的现象, 没有哪一种媒体因新的媒介形式产生而消亡。传媒的未来必定不是新媒体独自占领的世界, 而是以新技术的进步作为动力带来的各媒体根据自身的优势劣势特点, 不断调整自己以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形成的媒介的融合。但传统媒体必然是要在一种压力与困境中生存, 因为新媒体正以强大的影响力开始抢占传媒市场。媒介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新媒体时代, 新旧媒体的融合是必然的, 这种融合使传统媒体得以用新媒体的优势补充自己的不足, 取长补短, 更有生命力。同时, 新媒体也从中获益, 充分地表明了媒介市场的竞争与融合是并存的。谁能找到更多的共赢方式, 谁就是成功的。■

互补和融合 篇2

目前Wi-Fi和蜂窝技术已经成为两大最为成功的无线技术。多年来, 它们一直优势互补, 而此时它们正在走向融合。人们对无线容量的要求一直很高, 而现在正是促进技术融合的最佳时机。但这一切如何实现, 却完全是另一回事情。

Wi-Fi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在未授权频谱上运行的, 任何人都可以部署Wi-Fi网络, 而且能够支持人们所能想到的几乎所有智能手持设备和物联网设备。Wi-Fi最适合的是大容量、高密度、低移动性的室内应用。另一方面, 蜂窝技术在过去几十年横扫全球, 打造出了一个数万亿美元的电信行业, 蜂窝技术具备无处不在的室外覆盖、无缝的移动性等优点, 更能支持语音和流媒体等实时应用。两项技术的结合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希望, 但问题是二者如何结合。毫无疑问这两项技术将继续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始终保持最佳连接”的体验目标。然而实际上, 用户在乎的只是快速、可靠且经济实惠的技术, 但是具体使用何种无线技术他们并不在乎。

各行各业不断尝试Wi-Fi与蜂窝网络的融合, 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 了解这些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非常重要, 其实答案并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 只是选择不同而已。与所有事物一样, 市场会决定最终在什么时间采用什么方法。

未授权频段中的LTE (LTE-U和LTE-LAA)

经过高通和其他无线接入网 (RAN) ) 供应商的推广, LTE-U成为最近人们的关注热点。LTE-U是在5GHz未授权频段上直接运行LTE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为了得到更多的无线频谱来支持移动服务, 在覆盖度上的优势就会降低。LTE-U仍在3GPP下开发, 以期符合R13标准中的辅助授权接入 (LTE-LAA) 。

LAA继续运行已授权频段中的所有LTE控制和数据信道, 采用LTE-Advanced实现它们之间的信道绑定。未授权频段旨在提供额外的数据平面性能, 实现实际数据平面性能的提升。这种方法的最大挑战就是, 解决LTE与Wi-Fi在未授权频段中的和谐共存问题, 但是共享频谱并不是LTE的固有特性。

有关人士表示, LTE-U可以与未授权频段的Wi-Fi轻松共存并保证其运行, 这与现在不同Wi-Fi网络共享频段的方法类似。但同时也有人担心, LTE的固有性质会导致其将Wi-Fi挤出这些频段。不同于Wi-Fi先到先得的基于竞争性的访问模式, LTE假定可以完全控制其所运行的频段, LTE的目的并不在于争抢接入介质。

Wi-Fi采用的是“先听后说” (listen-before-talk, 简称LBT) 的机制, 即希望使用该频段的任何设备必须先听, 看此频段是否被占用。如果此频段不繁忙, 设备就可以占用并开始传输。此频段最长只能保持10微秒, 之后将被释放并重复进行LBT。这可确保对介质的公平访问, 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共享未授权频谱的方法。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未授权频段中使用LBT并取得最佳实施效果, 因为这会引发介质访问控制层的变化。

如果不能很好地实施LBT机制, LTE-U技术的可行性就可能会受到限制, 因为公共场所的所有者和其他企业不愿意部署任何可能对未授权频段产生负面影响的设施。酒店、会议中心、体育场和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都是需要海量数据的理想场所。现在, 高质量的Wi-Fi服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吸引用户进入并停留在上述公共场所中。这还会有效地使公共场所重视保护未授权频段, 许多场所现在甚至聘用员工追踪这些频段的使用情况。这样就必须确保3GPP出台的LTE-LAA标准都根据IEEE规范支持LBT机制。

LTE+Wi-Fi链路聚合 (LWA)

采用未授权频谱LTE的另一个方法就是LTE Wi-Fi聚合 (LWA) , 这种方法在业界将会更受欢迎。

这种高通大力推广的技术, 虽然与LTE-U和LTE-LAA存在一些差异, 但是其效果与LTE-U和LTE-LAA非常类似。借助LWA, 可分离LTE数据有效载荷, 一些流量会通过Wi-Fi传输, 剩余的则通过LTE本身来传送, 从而大大提升LTE服务的性能。人们预计, LWA会在标准化过程中快速发展, 并被3GPP纳入2016年夏天发布的R13标准。LWA集中采用Wi-Fi接入点来增大LTE RAN, 在802.11 MAC框架中传送LTE, 因此虽然它正在传送LTE数据, 但是看起来却像另一个网络的Wi-Fi。

采用LWA, Wi-Fi在未授权频段上运行, 而LTE在授权频段上运行, 这两种无线技术的结合会带来绝佳的用户体验。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发挥各自所长, LTE无需再执行任何不正常的操作。与未授权频谱中LTE的部署不同 (此部署需要全新的网络硬件和智能手机) , LWA只需简单的软件升级就能启用, 智能手机采用LWA就能为这两种无线网络供电并拆分数据平面流量, 从而使一部分LTE流量通过Wi-Fi进行隧道传输, 剩余流量通过LTE自身运行。在Wi-Fi接入点收集的流经Wi-Fi的流量, 随即会被传送回LTE小蜂窝基站, 可有效锚定会话。这些流量在LTE小蜂窝基站结合到一起, 然后发送到移动分组核心网 (EPC) , 并从那里传送到互联网。

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 所有Wi-Fi流量都能从移动运营商EPC提供的服务中获益。这些服务包括计费、深度包检测、合法拦截、策略、身份验证等, 不胜枚举。如果LTE信号丢失, 此服务就会掉线, 而用户可以通过Wi-Fi重新连接互联网。这种方法与多链路或多路径TCP有点类似, 不同的是, 流量可结合到蜂窝RAN, 而不是返回互联网。

LTE+Wi-Fi链路聚合要求在一个固定场所内部署LTE小型蜂窝基站, 场所的任何Wi-Fi接入点都要进行软件升级从而支持LWA。Wi-Fi接入点也可以继续支持独立SSID上的非LWA流量, 这比在未授权频段中使用LTE有更多的优点, 同时又避免了缺点, 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因此LWA成为一个既不影响未授权频段, 又能充分利用现有Wi-Fi接入点, 并提升室内蜂窝性能的解决方案。

未来将会怎样?

互补和融合 篇3

一、深入分析研究, 准确把握区县报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现代传播的格局大致可分为三个波次:第一波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为代表, 以移动互联网即时传播。第二波以广播、电视为代表, 以音视频方式当日生动传播。第三波是报纸、杂志为代表, 以文字解读的方式隔日传播。第一波快速及时, 但往往片面, 偏重知晓;第二波生动形象, 但一晃而过, 不易记住, 偏重娱乐;第三波全面准确, 但时效滞后, 偏重研读。分析比较当前的各种传播方式可以看出, 虽然报纸比不过微博、微信快捷, 比不过网络丰富, 比不过电视生动, 但其报道的“权威、贴近、深度”优势是明显的。

(1) 与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相比较, 区县报具有权威性强的优势。区县报作为一个区县党委、政府的机关报, 就区县本身的报道来说, 其权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构权威。区县报社是经区县机编委会确定的法定机构, 是区县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的喉舌。尤其是区县报办报人员、经费、设施由区县党委、政府保障, 不搞经营广告, 不会像一些市场化媒体偏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 不会片面吸引读者眼球, 从而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保持权威公正的报道立场, 采编最具权威性、公信力的新闻报道。二是管理规范。区县报是经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法定刊物, 有审批、主管、主办单位, 指导、管理和日常运行规范。由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批准, 由区县党委、政府主办, 由区县党委宣传部主管, 其日常管理到位、采编流程规范, 确保了新闻报道的权威信息、真实准确。尤其是有权威的信息渠道, 当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部门、街镇、村社和企事业单位都把当地的区县报作为最权威的新闻宣传、信息发布平台, 有新闻信息要对外发布,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通过本地报纸宣传报道出去。在自媒体的时代, 其新闻信息发布的权威渠道、新闻采编的规范科学优势十分明显。三是队伍专业。区县报采编人员是经过法定程序公开招考, 并通过了省级新闻出版部门的新闻采编业务培训和资格考试, 具备新闻采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能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 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尤其是在信息资源泛滥的今天, 在专业地挖掘和加工新闻题材, 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和评论言论方面,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格局下, 区县报应进一步发挥其公信力强的优势, 给读者提供最权威的消息, 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数据乃至观点、思想, 在众说纷纭的舆论格局中“一锤定音”, 帮助干部群众在“噪音”中找到“正音”、在“杂音”中找到“主音”。

(2) 与大报大台相比, 区县报具有贴近读者的优势。在信息爆炸, 乃至信息传播泛滥的今天, 新闻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只有提供能服务读者工作、生活、娱乐的信息, 才能让读者感兴趣阅读。从传播心理学来看, 读者对于中观的事物往往忽视, 倾向于关注宏观或微观的事物, 要么是天下大事、大势, 要么是身边人、身边事, 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从报纸来看, 要么做最宏观、最深度的全球、全国性大报, 做大而深的报道;要么做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社区报, 做小而精的报道。国内外全球性大报和社区报大都发展较好, 而区域型报纸大都发展不好也证明了这一点。相比较全国、全市大报, 区县报虽然没有大报站得高, 但却比大报与读者离得近, 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基层群众读者。区县报的新闻来源就是基层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 即使报道的区县、街道的决策部署, 也是与社区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区县报也赠阅张贴到了社区、小区, 社区群众过路或休息时就可浏览, 阅读起来很方便。这也是为什么区县报深受基层读者, 尤其是中老年读者喜欢的深层原因。

(3) 与区县其他媒体相比, 区县报具有深度报道的优势。在区县“一报一台一网”的媒体格局中, 区县报的优势明显。区县电视台由于电视需要的技术门槛较高, 导致电视节目水准与大台的制作水平相差很大;而且由于播出时间 (主城区甚至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自采节目时间且与大台的电视剧时间重合) 的限制, 导致观众可选择面大或无法按时观看。加之电视一晃而过, 使读者想知晓的信息不全、不细、不深, 而报纸可以选择空闲的时候一报在手、逐字逐句、慢慢阅读。而区县门户网站及政务微博、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传播媒体, 大都无力自采新闻报道, 大都是转发报纸、电视的原创新闻, 几乎就是报纸、电视新闻的网络化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 区县报的次日传播有时间有条件来推敲打磨, 做出有观点、有事实、有数据的深度报道, 这样, 区县报提供深入、准确、具体的深度报给读者阅读的优势就凸现出来。当然, 这个深度, 不是高深宏大, 而是深入具体, 让基层群众读后觉得有所指引, 引起深度思考, 进一步明白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应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好”。

二、坚持内容为本, 充分发挥区县报在媒体融合中的比较优势, 采编发“最权威、最贴近、最深度”的报道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讲话强调,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区县报作为一级党报、传统媒体, 必须加强采编专业队伍能力建设, 真正坚持内容为本,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采编发“最权威、最贴近、最深度”的区县报道, 推动区县报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舆论引导力, 巩固壮大区县报在一方舆论引导中的主阵地作用。

(1) 采编发“最权威”的新闻。要做到“最权威”, 就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区县报要在做好中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报道的同时, 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和大局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报道, 报道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及领导的思想观点, 报道各部门、街镇的创新举措, 让读者看了我们的报道知道区委、区政府在干什么、怎么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行动, 让基层干部群众看了报纸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在具体操作中, 要争取区县党委、政府及部门的支持, 采编发布基层群众最关心的时政报道、发展成就报道、民生政策报道。江北报社就争取区委、区政府领导点题把关, 联动相关职能部门、街镇, 围绕全区中心和大局, 突出江北要争当全市科学发展领头羊的主题, 推出了“加快都市功能区建设——走进九大重点工程”栏目, 以综述、图片、数据等形式, 在一版推出配有图表的综述, 在四版推出数据翔实的具体项目, “最权威”的报道让读者感到了江北发展前景好、发展速度快, 为江北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发出好声音、营造好氛围, 让读者读后产生“江北发展快、很自豪”。

(2) 采编发“最贴近”的新闻。要做到“最贴近”, 报道就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区县报要深入“走转改”, 报道身边人身边事, 写故事写情节, 以小视角彰显大主题, 小人物彰显大情怀, 真正起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切实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江北报社面向基层群众, 突出江北要争当社会和谐首善区的主题, 在以前走基层“N个走进”、广泛走进基层的基础上, 推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近江北身边好人”栏目, 以通讯、图片、言论等形式综合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 推出了“身边好人”、“身边好党员好干部”、“身边最美志愿者”等大型系列人物报道, 用身边人感染引导身边人, 一些可亲可敬可学的人物故事让读者读后感动得流泪。2014年, 《江北报》已经首发“江北身边好人”系列报道60多篇, 在区内外反响强烈, 引来“焦点访谈”等中央、市级媒体跟进报道, 成为各大媒体报道江北好人好事的信息源头。推出的身边先进典型有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人荣登“重庆好人榜”, 还有的被评为全市“最美家庭”、“最美留守儿童”, 传递了正能量, 弘扬了真善美, 让读者读后感到“江北好人多、很和谐”。

(3) 采编发“最深度”的新闻。要做到“最深度”, 就要贴近实际、深度报道。区县报要开展读者调查,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适时策划推出读者关心的资讯报道选题, 开辟服务读者的栏目, 让报纸资讯更好地服务读者的日常生活。结合重大主题活动、重要节日纪念日、重要民生工作, 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做到把政治家办报、群众办报思想融会贯通, 对全区的中心和大局有相当的了解, 对报道对象在深入全面采访的基础上有专业的思考研究, 真正使我们的报道做到让“内行看起来不外行、外行看起来觉得内行”。江北报深度服务读者, 突出江北要争当全市民生改善排头兵的主题, 推出“办好民生实事——走进基层看民生”栏目, 以消息、图片、访谈等形式深度报道民生政策、民生实事。尤其是在民生报道上, 注重从群众视角看民生, 报道具体有哪些民生政策、会惠及哪部分群众、具体如何办理及政策落实后的感受, 让民生报道由抽象综合变为具体实在, 让读者感到“江北实惠多、很幸福”。

三、坚持优势互补, 加速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努力实现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

(1) 借力发力“做加法”, 实现媒体融合的“物理反应”。目前, 区县报必须适应新的媒体传播格局, 借新兴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 扩大区县报的传播力。第一步就是要在办好纸质报的基础上, 推出数字报、手机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实现媒体融合传播的物理反应。《江北报》就推出了数字报, 不仅将报纸办到了网上, 还具有语音读报、查询搜索等功能;今年8月起推出了《江北手机报》, 每期赠阅20万个读者;还将江北报社采编的新闻通过中国江北新闻网、江北政务微博、江北政务微信进行推送, 基本实现了“一个题材、多个渠道”传播的物理反应融合, 覆盖面、影响力大幅提升, 发挥了媒体物理融合的加法效应, 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全面提升。

互补和融合 篇4

(一)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

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是根据《公司法》和《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规定, 由国务院向央属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省国资委和市国资委分别向省属和市属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 该监事会向国务院和省市国资委报告, 代表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监事会以财务监督为核心, 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 确保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犯。

(二) 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监管型财务总监制度是各级政府及国资监管机构为了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国有产权代理关系的有效制衡机制,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强对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监督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 即由各级政府及国资监管机构根据地方政府制订的规章向其监管的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 财务总监向地方政府和国资监管机构报告, 对其负责。财务总监参与而不干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主要解决了国资监管机构和授权经营的国有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满足了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监管的要求。

(三) 两种制度产生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

归根到底, 不论是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 还是国有企业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以减少代理成本、防止“内部人控制”;是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 以实现对国有企业保值增值进行有效监管;是政企分开的现实需要, 在政府行政干预的“手”从国企“抽”出来的同时, 伸出行使所有者监督职能的“手”, 以保证所有者监督的真正到位。两种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也是一样的, 均是基于代理成本理论和和分权制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是外派监事会制度和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石。分权制衡理论是指导公司监事会制度和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逐步发展与完善的依据。

二、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与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 两种制度相同点与区别

对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与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其相同点和区别如表1、表2所示。

(二) 两种制度的优缺点比较

(1) 与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相比, 外派监事会制度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监督手段和方式较丰富。监事会不仅可以委派监事会成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 可以组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 还可以建议国务院、省市地方政府责成国家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 而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则往往需凭借财务总监自身的专业特长自己进行审查。

二是外派监事会所依据的法律地位和级次较高。不论是2000年第283号国务院令 (《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 , 还是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公司法》, 都明确了国资监管机构可以向国有独资公司派出监事会, 而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一般是地方性政府规定, 其法律地位较低。

三是监督的团队性更好。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 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应有5个以上成员, 其人数较多, 且监事会内部可以就监督事项、决议等进行商议, 当不同人有不同意见时, 可以进行合议;而财务总监则人数单一, 往往“孤军奋战”, 凭借个人的专业知识进行职业判断, 一旦判断失误, 容易给后续的工作带来较坏的影响。

(2) 与外派监事会制度相比, 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具有以下优点:

其一, 监督的及时性较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是政府派出并授权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及所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整体财务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 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监督, 能够“防患于未然”。而监事会实施的监督多为事后监督, 即结果监督, 及时性不够, 在国有资产损失的防范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其二, 生产经营的参与性较高。委派的财务总监虽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 但往往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掌握较多的信息;而监事会往往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监事会成员由于身兼数职, 事务繁忙, 有的甚至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都不了解, 如果没有掌握足够的生产经营信息, 要对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难以实现的。

其三, 人员配置和素质较高。委派的财务总监往往是公开招聘的, 具有较高学历, 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的会计、审计人员。而监事会成员由于必须有1/3以上的职工代表, 往往是党务、工会工作者, 其财务、经营管理的知识背景不足, 而监事会实行的是“合议制”, 他们可能会对监事会的决议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三) 两种制度的互补与融合

我国《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和地方政府规章为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两种监督机制, 这两种监督机制各有优点, 在现实的国有企业国资监管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监督作用。

笔者认为, 外派监事会制度和监管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并非是矛盾或对立的, 可以同时实施, 相互融合和互补。即, 对同一个国有企业, 国资监管机构可以既派出监事会, 又派出财务总监, 以外派监事会制度的监督手段的丰富性、监督的团队性、较强的法律依据等优点来弥补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监督手段单一、孤军作战、法律依据较弱等不足, 同时又以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面监督、参与生产经营、了解足够的信息、人员的素质较高等长处来弥补外派监事会制度的事后监督、不参与生产经营、信息相对匮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缺陷。

若仅派出监事会, 由于监事会成员, 包括监事会主席和其余监事往往身兼数职, 同时监管几家国有企业, 不固定长驻于某一企业, 对企业的信息了解相对不足, 无法为其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检查提供足够、有效地线索, 导致信息失灵, 监管失效。若能够同时派出财务总监, 且该财务总监由该企业的监事兼任, 则可以了解更多的财务信息和生产经营信息, 能为监事会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检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相对有效地线索。另外, 财务总监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时, 可以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方面向企业提供一些较规范地对策, 若企业加以采纳, 则可以避免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出现;若不采纳而实施了不规范的行为, 则财务总监可以及时地加以制止;若企业一意孤行, 则该财务总监可以监事的身份向监事会主席报告, 以监事会的名义对企业的经营层进行阻止, 其有效性将大大地提高。

三、国资委监管创新模式具体操作

如何来设置派出的监管机构, 既避免监管缺位, 又避免监管重叠、资源浪费, 从而对国有企业实施有效地监管, 这是摆在国资监管机构前面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 可以将外派监事会制度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即, 国资监管机构按《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 (除职工代表监事) , 同时又按地方政府规章向同一企业派出财务总监, 但该财务总监由国资监管机构派任该企业的某一个监事兼任。具体操作模式为:一个省、市可成立一个监事管理中心, 下设若干个监事会工作组, 一个组设一个组长及3~4个组员, 负责监管3~4个国有企业, 即一个组的成员同时组成3~4个国有企业的监事会成员, 由组长担任这些企业监事会的主席, 组员担任监事, 且每一个组员均兼任一个企业的财务总监, 负责该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 该组员同时担任另外2~3个国有企业的兼职监事。

参考文献

[1]《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 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谈声乐教学和台词教学的互补 篇5

一、声乐教学的训练方法对台词教学的帮助

声乐和台词都是建立在科学用气发声基础之上的, 无论是说话还是歌唱, 都是通过气流震动声带发出的。“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动力, 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 这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加以扩大和美化, 而形成动听的歌声” (1) 。

1. 气息是共同的基础

在发声活动中, 气息是共同的基础。一般来说, 声乐好的人, 台词相对较好, 究其原因是能够得当地运用气息。声乐中唱讲“无气不发声”说的就是气息对声音的基础支持作用。教师要系统化和科学化地训练学生在气息支持下发声, 合理地运用气息, 即强调口鼻同时呼吸, 从而将呼吸、发声、共鸣有机地结合。

气息的深度, 对呼吸的控制能力, 决定了歌唱或台词的质量, 因为它直接左右乐句或语句的完整性和旋律或语调的流畅性。在训练中, 往往要结合有声训练, 即以元音为主的开口音发声练习, 练声旋律由一个乐句, 逐渐过渡到两个乐句, 从而加强气息支持的时间持久性, 达到扩大音量的训练效果。

以上所列举的声乐气息训练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台词的基础教学中, 因为台词同声乐一样, 都是发声活动, 都需要科学的呼吸方法支撑。

2. 共鸣的运用

无论是歌唱还是台词, 都追求响亮的音量和穿透性的音质, 无疑, 共鸣是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手段。“发出的声音的强弱是由气息与声门控制的, 美声唱法是要训练歌唱者运用他的全部嗓音潜力配合上下共鸣腔, 做到呼吸、发声、吐字、咬字、各种情感的表现等相互协调, 成为一个整体。” (2)

在声乐训练中, 强调的是于腔体的打开, 加大腔体的空间, 便于声音的震动以获得理想的共鸣效果, 从而发出立体的声音。常见的打哈欠练习, 就是为了加大口腔的空间。在这里, 能否打开软腭是关键。学生对于软腭的部位往往不够明确, 只能做到瞬间打开。应此, 要借鉴打哈欠的口腔感觉, 训练学生支撑保持口腔的打开状态和空间, 才能获得有效、长久的共鸣。

3. 节奏的把握

歌唱的节奏一般是均匀的, 其速率一般相对平稳;而台词的节奏则呈现多变性, 其速率相对波动。台词的节奏如此的波动, 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情感服务的。它有轻重缓急, 也有抑扬顿挫, 但韵律感却是这种变化、波动的基础, “宏观主导节奏”与“局部辅助节奏”的协调性共同形成了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基调。 (3) 因此, 歌唱训练所练成的准确均匀的节奏感, 可以为台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变化。

在教学中, 可采用《长城谣》、《送别》等节奏平稳的歌曲, 加强学生的节奏感。

二、台词教学带给声乐教学的借鉴

1. 声音的控制

舞台上, 声音是为角色服务的。优秀的演员能够自如地驾驭自己的声音, 赋予自己的声音以多种表现力, 从而为表达不同情感、塑造不同角色服务。在这一点上, 歌唱与台词是共通的。可以说, 独白就像独唱, 而歌唱就是有声语言的音乐化。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不相同, 若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发声最舒服、最动听的位置,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听辨,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使学生建立对自己声音的信念感, 进而实现对自己声音进行自如的控制这一目标。在台词教学中, 这是必要的训练, 而这种训练也可以应用到到声乐教学中, 提高学生对自己声音的控制能力。

2. 咬字清晰

无论是台词还是声乐, 都讲究咬字清晰, 准确地发出字头、字腹和字尾。而在台词教学中, 有大量的成熟的训练方法。如绕口令练习, 通过练习强调咬字的着力点, 爆破音嘴唇的力度, 咬字的部位, 唇、齿、舌、喉、腭各个部位有效地工作, 互相协调配合。这样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在演唱时的咬字清晰能力。因此, 两者在训练上完全可以采用统一的训练模式。

三、运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和台词进行综合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 兼顾声乐与台词的练习, 仅仅简单地在这两门课程里采用相同的训练方法是不够的, 还要开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既兼顾声乐训练技巧又兼顾台词训练需要的训练模式, 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行训练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 歌词的朗读

进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歌词朗读练习, 不仅可以在节奏、咬字等方面达到训练的效果, 而且更容易进入对于气息控制的状态, 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表现诗词的情韵, 把握旋律美, 提高表现力。古诗词的节奏速度一般都为中速和慢速, 节奏稳定, 旋律多为一字一音的念白式, 乐句结尾会采用拖腔或长音的处理, 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每个字音的着力点和吐字归音的过程。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一定要注意声母的发音, 字头要清晰, 例如《春晓》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的“春”字在学生演唱当中经常会发生字头ch不清楚的情况, 只剩下un的韵母, 声音听起来会有混浊之感。

2. 歌唱的处理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演唱教学的重要资源, 其速度适中, 多为慢速或中速, 适于初学者对于呼吸的调整。这些歌曲多为念白式的一字一音, 可以很好地练习男声的胸腔共鸣, 如:男声演唱的《满江红》、《月满西楼》等歌曲。在歌唱时, 要求学生声音饱满, 不要在拖腔时发生倒字的现象, 尤其要注意对字头的处理。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咬字不清, 归音不到位的问题。此外,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中国戏曲中的润腔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力。

3. 对声音的艺术处理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咬字发声时极为讲究, 每个字音都非常重要, 是诗词之美的高度凝练, 要求字正腔圆, 通过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汉字的音韵、声律下些工夫, 是十分值得和必要的。

《枫桥夜泊》是张继广为流传的一首艺术性极高的作品, 后经黎英海谱曲, 成为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其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吟诵时, 音韵中有一种意味深长的空灵意境之美。全诗从情感基调上来说, 突出忧愁的情绪。这首歌的写作手法是语音与旋律的结合是半吟半诵, 甚至还有戏曲的拖腔。在演唱和朗诵中尤其要注意“天”、“眠”、“船”几个字音的咬字, 这几个字都是言前辙, 如:“天”字在第一乐句的结尾, 归韵在“an”上, 在强调韵腹“a”的同时不能忽略韵尾“n”重点要注意归音收韵。

4. 注意美声唱法共鸣与咬字之间的关系

美声唱法在声乐训练上固然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在运用中由于语言体系不同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对于汉语而言, 无论是演唱还是台词, 字音都是很重要的, 而在教学中经常会产生为了声音而忽视字音的现象。例如女生经常演唱的《红豆词》的第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滴”字, 由于它是闭口音, 不容易发出声音, 要借助美声唱法的闭口音开唱的方法, 声音要竖起来, 借助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把这个字唱好。为了追求口腔共鸣, 很多学生喜欢做活动下巴的练习, 下颌打开了但上颌却打开不够, 要和学生讲解开口腔不只是前面开得大, 上下颌必须协调地工作, 由上颌引导下颌上下横向往后打开, 后槽牙、咽壁的软组织弹性的绷开, 舌头打到适当的着力点, 声音、字音、共鸣同时发出, 做到以字带声, 以气托声。

四、注意问题

1. 注意嗓音的保养

业精于勤荒于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直到七十五岁还一直不断地每天练习发声和肢体动作, 令人钦佩。在训练之初, 不能盲目地追求音量, 造成叫喊, 声嘶力竭现象。要循序渐进地加大练习量, 不能追求短期的效应。嗓音是最美的乐器, 应该教导学生自己学会听辨,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学生需要练习时体会自身感受, 可以将声音录下来自我听辨。

2. 音量的控制

训练之初, 不要过分于强调音量, 循序渐进地提高音量, 提倡柔和舒展的歌唱, 不要让学生的声带过于疲劳。每天保证两到三次的练习, 每次练习时间在二十分钟左右, 在气息、声带闭合和共鸣腔体协调工作的情况下起音, 从弱到强过渡到响亮的声音。

声乐与台词虽然有很多共性, 但存在差异, 两者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嗓音的运用永远有值得探讨的问题, 让声乐和台词两门课程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 教师需要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 为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友葵.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2003.5, 1.

[2]李晋玮, 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2003.2, 1.

[3]胡爱民著.台词—表演中台词阐释的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12, 1.

[4]李敏.浅谈声乐与台词教学的基本元素.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 2007, 4.

[5]黄彦.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大舞台, 2009, 4.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和竞争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互补,贸易竞争

0前言

十多年来,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呈现出快速和全面发展的势头, 经贸合作, 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综观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 虽然发展水平不一, 国情有别, 但都各有所长, 亦各有所短, 在双方经贸交往中, 存在着诸多互补性, 正是这种互补性, 促使双方走上相互合作、共创双赢的发展道路;然而, 由于双方的经济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使得双方的贸易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性。

1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互补性

1.1 资源上的互补

分析向早期东盟出口的商品和从东盟进口的商品, 不难看出, 原料型的初级产品占有很大比重, 这表明双方在资源利用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事实上, 由于各国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及利用能力, 也就各不相同, 开展合作, 可形成优势互补。例如, 东盟不少国家, 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但它们的水电工程建设、水电设备水平及水电技术与人才, 却不如中国。

1.2 产业技术结构上的互补

东盟各国虽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收入水平以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但一般而论, 它们工业化的历史不长, 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工业化过程主要是靠吸引和依靠外来投资, 而这些投资又主要属于中间技术, 集中在制成品的生产上。故其基础技术与高新技术都很薄弱, 在产业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诸多空缺, 亟待补充。相对于东盟来说, 中国产业结构层次复杂, 既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 又有迅速发展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技术结构上,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础技术部门, 在高新技术的某些领域也有了相当雄厚的基础, 但中间技术及产品市场化的能力比较薄弱。

1.3 贸易结构上的互补

东盟十国拥有5亿多人口, 而中国更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虽然双方均属发展中国家, 但由于彼此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资源、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双方国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在贸易结构上也存在着诸多互补性。中国的优势产品, 主要有农业上的种子、化肥及蔬菜;工业上的金属及其制造、车辆、机械和家用电器等。东盟的优势产品, 有农业上的农产品加工和热带作物;工业上的食品加工、森工、部份石化加工以及电子产品。

1.4 吸收外资方面的互补

为谋求经济的发展, 中国与东盟各国既大力吸引外资, 又不断向国外投资。最近几年, 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比过去有了新的进展, 截至2008年, 双向投资额已近600亿美元。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 促使东南亚各国积极来华投资。其中尤以新加坡投资数额最大, 至2007年, 累计已达300亿美元。其对华投资最成功的项目, 是中新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截至2008年6月, 该园累计已吸引了14 50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达70多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双方在投资方面的政策会更为自由与优惠, 彼此的资本投入将会迅速增长。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互补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除上述外, 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乃至旅游服务等方面, 均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这一切, 无疑都有助于促进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

2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竞争性

2.1 出口产品种类、档次接近

中国与东盟都处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 在国际分工上处于同一水平。双方都注重推动外向型经济, 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 如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纺织品、成衣、鞋类和加工食品等;或是初级产品, 如资源、原料和农产品等。这些出口产品的种类及档次都比较接近, 这就必然会加剧双方的产品竞争。

2.2 中国与东盟的出口市场, 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

东盟出口市场, 50%以上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中国的出口市场与东盟类似, 对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 也占50%左右。中国与东盟外贸对象的同一性, 使双方在出口市场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即使是新兴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产品, 也因双方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整体上均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共同投入相同的国际市场, 势必相互竞争。

2.3 中国与东盟对国际资本都有着强烈的需求

为了实现工业化, 东盟各国均竭力争取国际资本的投入, 并为此而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柬埔寨, 对外资企业免收所得税5年, 5年后交9%, 亏损企业还可延长至8年, 又允许外商独立经营进出口业务等。中国为了吸引外资, 除出台了许多政策外, 还大力改善投资环境, 如加强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建设, 便是一例。如今, 中国-东盟西南水、陆、空国际大通道网络建设, 正在加紧进行;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 也必将改善云南到老挝的航道。凡此种种硬环境的改善, 均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国际资本包括东盟资本对中国的投入。故从长远的观点看, 中国与东盟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的竞争, 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长期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军, 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8) :22-28.

浅析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互补性 篇7

古代中国经济发达引起西方对中国园林的向往, 十九世纪西方人权自由使得英式园林受“天人合一”影响, 推崇自然式的表现手法进而获取心理和思想上的自由, 这是西方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圆明园的设计虽然是将西方的园林形式引入园内, 但是在设计中却充分考虑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章法特点, 展开自由式布局, 借地势的起伏和环境的优势, 完全改变了西方园林原有规整对称的布局形式, 甚至放弃了修剪成型的模纹造景手法, 考虑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尊重自然。而圆明园也使西方造园师再一次表现出了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惊叹和崇拜, 对中国园林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的认同, 而这个思想也使他们找到了获得自然的出口, 借园林为突破口, 表达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工业社会带来的污染和破坏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工业越发达的国家, 这点就表现的越发明显, 人们逐渐意识到简单地靠工业科技是不能将人类发展生存得以延续的, 更重要的还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方面, 西方设计师又开始回味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精髓, 逐渐体会到自由式布局表面下真正蕴涵的设计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种具有远大眼光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 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 是延续人类社会的唯一办法。于是, 西方设计师开始研究自然的关系, 而他们的入手点还是科学技术, 把保护自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用人类最发达的技术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 体现在园林上就出来了很多废弃环境的改造, 这种改造是长期的、持久的活动。而在改造的过程中, 设计师也意识到了绿色城市的概念, 在城市中恢复绿地是还城市祥和的重要手段, 加大城市绿化面积, 很多西方的公园以绿色大草坪为主, 留给人与自然交流的空间, 而屋顶花园的出现, 使人们解决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绿化的理念。

这些理念的渊源都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可见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是如此的先进, 并具有肩负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

2 现代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呈现西高东低的现状, 而这样的发展形势也直接影响了园林发展。现代的西方园林与现代中国园林的造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西方科学的引进, 植物也与科技相结合, 植物品种得到了改良, 园林景观的欣赏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种景观效果改良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这使得中国很多设计师急切地希望能够使中国的园林效果得到提高, 但过于急噪的态度, 使一些设计师直接就照搬照抄了西方的设计, 甚至盲目推崇, 完全引用西方园林的形式, 不加改良的欧式风格的出现, 忽略了园林地域性的重要特点。这使得现代工业化景观大行其道, 在中世纪的思想禁锢要求下, 风景园林设计也变得呆板、无趣。而19世纪的设计师为了打开这样的局面, 他们盲目的引入了中国园林中的自由布局形式, 把自由自然的理念带到园林设计中, 却没有进行文化深入的了解。有些英国园林完全模拟自然景观却没有加以提炼。有些园林建筑建成后故意破坏掉一角, 以这种呆板的方式模仿自然界的实景。这一时期的英式园林变得有些不伦不类、呆板可笑。我们应该从这个例子来反思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中的西化现象:西方风景园林艺术也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殊道路, 并且在现代景观发展道路上显得尤为活跃。西方的风景园林艺术来源于古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 这些地方的建筑艺术已经达到了非同凡响的艺术境界, 建筑艺术是西方的“显学”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各个学科, 同样风景园林设计也不例外, 早已深深地印上了建筑学的烙印, 在设计的形式上随处能看到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子。它所强调的“理性”、“科学”, 要求严谨的透视关系体现在园林形式上的对称统一与几何形塑造的秩序感都刻上了鲜明的标签, 被世界人们认可。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点, 西方的理性也好, 科学也好都是在人的角度上去认识观察世界的产物, 比如透视学就是完全以人的视点去认识世界的表现, 素描作品要求客观再现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事实。这种再现就要求人们不带任何感情的去重复表现出来, 所呈现的事物几乎与客观事实没有区别, 这也可以说是“第二自然”的认知。在东方, 以中国为代表的再现自然, 虽然也是要求对自然表现, 虽然也有透视和科学但是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状态。中国画中的透视是散点透视, 体现在风景园林中就是以自然的角度再现自然也就丰富了自然景物的观察角度, 才有了移步换景, 步移景异的景物特色。中国的风景园林也要求陈述客观事实, 比如尊重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山, 但却在再现的过程中添加了人的情感, 使被再现的景物既像又不像, 神似却形异, 就有了“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

3 中西交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交融、吸收、共同进步”是当代风景园林发展的大主题, 也只有在这样的主题下我们才能推动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使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学科之一。而交融并不是没有风格化, 或弱化风格特点, 相反是要大力提倡民族化的园林发展。“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是当今世界全球化与民族化主题矛盾的一个重要立场, 这句话在风景园林的发展上感受更加深刻。有特点有特征的园林艺术才能获得人的深刻认识, 被人们关注, 只有典型的风格和形象才能有民族化的特征, 才会是长久的存在下去, 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才能长久地屹立在世界之林。

因此, 不论是西方的风景园林艺术还是中国的风景园林艺术都不可否认是有精神指导的, 但是指导的精神支柱不同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同。中国对自然的崇拜己经是有目共睹的了, 可见自然就是中国风景园林艺术的指导, 园林的意境、形式、造景小品每一处都离不开自然的指导, 人顺应自然来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合一, 自然和人才能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发展。由于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 巧妙地运用数学定律解决了尼罗河泛滥的问题, 致使在西方人的心里更加坚定了人定胜天, 改造自然的决心。这也就影响了西方人几千年的审美观———一切美的事物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西方人为了证明他们的美学认识也不断在用数学论证法向人们一步步展示证明自己对自然的观点。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西方与中国的风景园林艺术发展的不同道路认识上, 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艺术不是向世人所看到的那样完全相反不同的发展, 是在看似平行的两条道路上隐藏着同一条发展的指导信念, 就是为了人类生存环境更好的维持和延续。而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艺术道路也并不是自始至终沿着直线发展的, 这两条道路有时会互相靠近些, 有时离的比较远, 但不论是近还是远, 我们都可以看见它们一直在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我们研究西方风景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还是要通过借鉴西方风景园林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理法进行整理总结, 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将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理法推广地更加具有时代性和普及化。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与影响, 从中得到一些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 来取长补短中国园林的理法。

上一篇:创建思想下一篇:时尚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