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效益最优化

2024-07-25

教学效益最优化(精选十篇)

教学效益最优化 篇1

一、创设“群言课”, 生动和谐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教师独占课堂, 一张嘴加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满堂灌。这种单向传输式的“一言堂”教学, 教师只把学生看成是“白板”、“容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不仅极大扼杀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会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晕头转向”, 可谓“你讲你的道, 我睡我的觉”, 一节课下来, 学生对基础知识难以掌握, 基本技能难以提高, 创造性思维受到局限, 素质教育受到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在于政治教师要实施互动教学, 在保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氛围, 由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让课堂充满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气氛,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变“独唱”为“合唱”, 使学生在共同参与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 开展师生互教互学的活动, 有些问题师问生答, 有些问题生问师答, 甚至生问生答, 教师根据问题及时点拨, 及时引导, 最终使学生感到某些结论是自己推理出来的, 某些原理是自己归纳出来的, 从而在学习中找出发现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思考精神得到尽情发挥,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二、创设“音乐课”, 韵味无穷

优美的旋律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陶冶学生的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如果将音乐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能起到别的教学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在教学中, 政治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 教师如果只是口若悬河地讲解, 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 使其大脑疲劳, 注意力分散, 结果是教师口干舌燥, 学生昏昏欲睡。这时, 教师把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音乐引入课堂,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韵味无穷。

实践证明, 恰到好处地选用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 (如歌曲、乐曲、配乐诗等) 作为政治课教学的辅助手段, 不仅能丰富、印证和深化教学内容, 还能把理论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优美旋律融为一体, 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 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三、创设“小品课”, 兴趣盎然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离开了一定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小品能够在师生密切配合下, 创造出一种与教育主题相关的情境, 让潜在的道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 鲜明地表现出来, 令人捧腹之余又发人深省。可见, 在政治课上表演紧扣教学内容的小品, 并设计问题, 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沿着教师教学意图进行“定向”观察,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教学佳境,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 能使全体学生都产生“移情、同情、爱和恨”等情感, 并在表演结束后进行分析, 使每个人都对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所以在课堂上表演小品,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 更好地理解和探讨教材;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和理解能力, 使学生们在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问题面前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情感, 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小品走进课堂, 确实给政治课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使政治课堂教学有了生气, 有了笑声, 兴趣盎然, 引人深思。

四、创设“电教课”, 异彩纷呈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政治教学媒体 (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等) 已不能满足现代政治教学的需要, 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电教多媒体技术。因为现代电教多媒体可用图像、声音、色彩、空间等有形有声地表现教学内容, 既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又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 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广度和深度, 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教育区域环境信息相对闭塞的局限。同时, 也能多角度扣动学生心弦、多方位调动学生感观,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如果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全方位地采用电教多媒体技术, 就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微观事物宏观化, 复杂内容简单化, 变枯燥为有趣,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 化解教学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教无定法, 教学有法, 贵在得法。依靠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和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因而也被日益广泛地采用。但要走出电教多媒体越多课堂效果越好的误区, 特别是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生拉硬扯。那样做, 只会画蛇添足、徒劳无功。因此, 从备课的选媒体到授课的用媒体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其实效, 以尽量少的时间收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活动课”, 情理交融

新课程改革下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人为本, 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活动课为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 提供了一个运作载体和平台, 使学生在特定具体的情境中, 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动机, 去发现、感受、体验、探究与合作, 从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 优化心理品质, 培育健全人格,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上好室内活动课 (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专题辩论等) 的同时必须开展好社会活动课 (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让学生走向社会, 接触现实,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 增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 在深刻理解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 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探索力也在提高, 而且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觉悟、能力, 使其达到有机的统一。

教学效益最优化 篇2

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效益

我校从实际出发,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决心把“轻负担,高质量”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重大课题来抓,切实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核心理念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是我们推进“轻负担高质量”的核心理念。而这一理念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核心是课堂教学,因此减负要从课堂教学研究抓起,强化教师“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做好五个方面的研究,即备课是决策性研究,上课是临床性研究,听课是比较性研究,评课是诊断性研究,反思是经验性研究,学习是着眼于能力发展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减负增效,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基本做法

我校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精细管理,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一)加强备课研究,实现备课三优化

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首先要杜绝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避免重复劳动,为此我们切实加强备课研究,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教研组活动以集体备课、人人参与周研究课为主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注重研究的实效性。每位教师按计划举行一节周研究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利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时间加强对备课、上课的研究,实现备课三优化,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和教研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益。

1.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教学的一种载体,是编者及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是教材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知

识的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按照自己的理解,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与学情等,选择与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教材中的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2.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置优化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通过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头脑中的同化、顺应过程,也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中,注重研究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具体现状,知识目标、态度、方法以及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3.设置环节、编写教案——实施优化教学过程

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环节的优化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我们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方法,每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功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科学性,编排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

(二)深化课堂改革,优化教学策略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构建构建了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具有学校特色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环节“四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环节。以“精讲多练,快反馈”为切入点,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不必要的废话、多余的环节,在精讲的基础上,进行当堂检测,快速反馈,及时批阅、讲评、订正,使精讲落到实处,发挥效益。

2.优化检测,有效发挥检测功能。

检测的目的是检测课堂教学和阶段学习效果,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课后辅导、巩固复习,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因此根据我校学情和学科特点,本着轻负担,高质量的原则,我校重点科学合理的抓好单元达标检测,使知识及时消化,问题及时解决,教学目标及时落实。并把单元达标检测纳入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在以下三个环节上大做文章。一是保证定时。按计划,一个章节或单元结束,一定进行一次单元过关,作为对一个单元的小结和交待,发现教与学的薄弱环节,以便能及时有效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二是搞好讲评。教师对检测目的、试题结构、目标达成度、检测原因、错题原因、答题规范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分别予以讲评,同时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考试策略和答题技巧。三是及时补救。单元达标完整的操作过程是以落实补救为结束的标志,如果补救措施落实不好,达标只有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人人建立纠错本和好题集锦本,对成绩较差的进行二次过关等补救。

3.优化提优、补差。认真实施“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课堂练习做到“人人过关,条条过关”不留盲点,实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教学质量提高模式。坚持“教什么,提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让学生从提优补差中获得满足感、成功感,提高学习自信心。加强课堂上的培优补差,确保优秀率,提高合格率。

4.优化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

在推进四优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备课组的作用,坚持集体备课,严格统一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当堂检测内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提优内容。

作业设计要求体现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对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作用。以“趣”为基础,以“精”为根本,以“活”为原则,以“创”为追求是我校作业设计总的原则。学校把作业做为备课组集体研讨的一项内容,力求作业形式的趣味性、实践性、时效性,这样每一学科每一次的作业既有老师们的共性,又有个性。学校教导处采用定时和不定时抽查的办法,对作业的质与量进行督导反馈。目前我校各学科主要的作业形式有:基础类巩固性作业、探究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类作业、创新类作业、制作类作业等。当然,每次作业老师们会布置几项不同的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自主选择,分层设计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组合成自己的作业超市,各科教师之间常保持密切联系或通过班主任协调,避免总作业量过重。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精心设计作业----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下,教师没有必要去布置大量的机械的巩固性练习,而应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掌握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切实发挥作业的效用。

1.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

一般我们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次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目的是过好“课本关”,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层次的练习题,指变式题或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一层次的练习题,学困生必做,优等生可以选择做。第三层次的练习题,着重反映在思考性,开放性,创造性方面的要求,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开放性习题,让优等生进行思考、练习。有层次性练习题,让学生选择练习,学生能做,而且乐于完成,从而达到练则有效,学则有得的效果,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有些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对学困生可以是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落实课标要求。而对优等生则要求能一题多解时尽量要做到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四)完善教研机制,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制约着轻负担高质量的落实,为此,我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1.在合作中促教师成长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确保教师在合作中成长提高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校创建了《合作备课制度》《周研究课制度》《教师跟进式指导办法》等多个制度,为教师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提供了保障。合作备课制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备课组教师人人参与,按照一定流程 进行研究,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为了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为教师提供经常性合作的机制,我校创建了《周研究课制度》。《周研究课制度》是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研究一节课,在备课组内进行公开教学,本备课组所有成员参与研究、参与听课、评课,做到四个一:讲一节、听一节、议一节、反思一节。集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跟进式指导办法》让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同步获得提高,指导形式灵活多样。靠这种有序行动研究引领,使教师避免了走弯路,减少了无效教学。

2.在分享中促教师提升

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反思笔记、典型课例、课程故事展评和教师论坛交流活动。展评和论坛内容交流反映老师们开展改进行动的收获和困惑,各类展评与体会交流活动首先在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内进行,推选出典型成果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并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奖励,以激发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提升的积极性。经验分享机制搭建起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在互相汲取、融会贯通中悄然改变。

(五)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减负增效

要落实减负增效,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刚性的制度约束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坚持狠抓教学过程,向过程要质量。发挥“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四级督查网络的作用,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把减负增效落脚在教学常规各环节,抓细抓实教学环节。

1.实施常规“日督导”制度

实行领导干部带班执勤制度,每天安排一位中层领导和值勤老师督查,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教师的教学常规主要检查教师按课程表按时上下课情况。学生的学习常规主要督察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等情况。每周确定检查的侧重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级部和老师,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每周督察重点出现在周工作安排上。督查形式多样:室外观察,看学生是否听铃声进教室;室内察看,看学生是否按时做好课前准备;推门听课5分钟,看学生课堂听讲、发言情况及读书姿势等等。督查情况一周一汇总公布在校园信息主页

上,一月一次进行量化。

2.建立听课调研制度

为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的各项要求,有效调控教情、学情,增强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实行听课调研制度。首先,成立由校级干部、学科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听课调研小组,不定时听老师的推门课。了解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对学生课堂听讲、合作交流、书写等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记录,量化评价。通过调研一方面督促教师落实好教学常规,使向每一堂课要质量落到了实处,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不少好的典型,推广提升了教师创新的好做法,并通过学科教研活动传递给所有教师,促进了教学常规的落实。其次,通过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专题研究课、师徒结对课等形式,组成学科指导小组进入课堂调研课堂教学情况,并对课堂实施情况进行集体听课指导、评议研讨、量化评价等,使教学常规的实施更加规范更有实效,促使广大教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实施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课堂教学素质化、教学过程优质化已成为我校教师共同的追求目标。

(三)显著成效

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益 篇3

一、实施高中英语词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词汇教学中,有很多的词汇音、形、义非常相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把词汇之间的不同关系进行对比,来加深理解。如可以采取对比联想、关系对比以及词缀之间的对比来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果。联想对比是指把一些单词联系在一起尽心对比如“full-empty”与“full-hungry”,关系对比是指利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如“bridge-ship”、“rain-wet”等。词缀对比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比词后面的后缀含义来加深对词汇的掌握,如“-able”构成的形容词“comfortable”,”exchangeable”等。这种方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二、利用真观手段教学词汇

1.最简单直接也非常有效的就是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比如教室中的实物:blackboard,wall,window,door,ceiling,floor,desk,chair等;学生的学习用品:schoolbag, backpack,dictionary,knife,pencilcase,ruler,eraser;利用身体部位及外貌特征教学foot,mouth,tooth,strong,long hair,tall等;身上的穿着:coat,shirt,trousers,skirt, blouse,sneakers;偶尔也可以用窗外的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比如building,tree,grass,chimney等等。

2.利用简笔画、剪贴画或图片呈现词义。无法实物呈现的,就尽量就这种方法,比如:ship,bank,horse,有合适的照片也是极好的教具,比如全家福、个人生活照、风景照片等。

3.利用动作、面部表情或语音语调呈现词义,例如:spread(用手作展开、延伸的动作), stir(作炒菜的动作),mix(作搅伴的动作) ,take over(做用手抓取的动作,帮助理解接管、夺取的意思),hand over(做出递交的动作),slurp(发出吸食面条的声音),很多动作和面部表情可以让学生边做边说单词比如run,smoke,smile,laugh,cry,angry等等,加深感性的认识,也更容易理解词义。

4.用幻灯、录音、电影呈现词义,比如:march(播放行军的画面),unload(卸货)等等。有条件时截取电影片断也非常好,比如学destroy, 播放电影Bully Ants中的蚂蚁群的呼声 “Destroy the destroyer!”,或者火山爆发毁灭城镇的画现,很有震撼力,虽然慢但效果好。

三、利用词汇语境呈现词义

所谓词汇的语境是指联系所在文章加深对词汇含义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猜测词汇的含义,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可以根据文章以及段落,句子等,来理解在不同情况下词汇的含义。

四、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词汇

1.改变学生按字母背单词拼写的习惯,事实上这样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实在太多了,至少要教会他们按发音的音节、词根或词缀背单词:比如:advertisement,一定要让学生分成ad-ver-tise-ment,按这四部分的读音去写出单词拼写,而不要一口气背十三个字母出来。也要尽量避免对着单词表去背单词,而是要背词块、背句子的时候,养成自觉的意识,在非常熟悉读音的基础上,把其中觉得拼写有困难的单词加以记忆。

2.适时的教给学生词根、词缀等构词方面的知识,但不要長篇大论地去教,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点一点的渗透给学生,当出现若干个的时候,总结一下,就可以起到这个效果,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到这些。

3.注重形近词、音近词的对比;我自己的体会,觉得经常把近音词、形近词集中教学,比如用谚语或者造出适当的短语、短句都不失为很好的方法。比如“sweat 汗水”,教一句 “No sweat,no sweet.”——没有汗水,没有甜蜜;为区分 “should 和 shoulder”,很简单的造一个句子就解决了:You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你应当肩负起这份责任。即使有一点怪的组合我觉得也是可以的:swallow a swallow——吞下一只燕子;the main character’s character——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些短语短句既不难,学生也会非常愿意去背去说,在实际教学中有非常好的效果。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活动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孤立教词汇,主次不分,系统性不强,遗忘率高”的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就是需要教师注重词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持之以衡,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孝金.浅析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N].科教新报. 2009.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益 篇4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为此,教师必须使教学情境生活化: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应用多种方法创设激发学生热情的教学环境。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就有了答案,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课堂气氛非常踊跃。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并不时爆出精彩的生成材料。

又如,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时,可以设计如下情景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互动一: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小组派代表回答。结果学生顺利回答出全部可能的四种情况: 1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2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3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4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此时学生兴趣盎然,出现跃跃欲试的心态。互动二:组织交流,师生共享发现:1(+20)+(+30)=+50;2 (+20)+(-30)=-10;3(-20)+(+30)=+10;4(-20)+(-30)=-50.通过讨论,学生完成了将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的任务。此时学生情绪高昂,表现出意犹未尽的心理状态。互动三:探究本质,得出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完成了认知、求解、归纳等学习任务, 实现了知识生成与思维的不断跃迁。

任何教的效果都要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为落脚点。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认真考虑让全体学生干什么,怎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尤其要考虑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的程度,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有机相融,让学生体验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生本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让学生自主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P33作业题5,一次聚会,出席的每位代表都和其他代表各握手一次。统计结果表明一共握手45次,问参加聚会的代表有多少人?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老师和一学生握手后说:“刚才老师和他握了手,他也和我握了手, 我们俩这叫握了一次手。三个人两两握手,有几次呢?”

2.探究新知,发现规律:(1)请三位同学来表演,说一说他们谁和谁握手了?(2)三个人握手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能不能更直观地用图来说明?如果让你来画图,你打算怎样画?(第一种:定点发射法;第二种:基本线段法。)三个人中,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3)如果共有四个人呢?猜一猜共握几次手?小组合作握手验证后学生用图来说明握手的情况。如果有五个人呢?学生感悟出4+3+2+1=10次。如果有n个人呢?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学校运动队举行一场乒乓球比赛,10人参加。如果每两个人都要打一场,一共要打多少场比赛?(2)如果打了45场比赛,共有几人?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把握手问题化归为熟知的线段条数问题,等学生到高中学习了排列组合之后,就会更深切地理解握手问题,也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把握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素材,把真正融于教材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内容、智力价值和精神素养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尽可能使每节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知识。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活跃思维

面对多样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背景,教师无法找出一种万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应对教学,因此,教学方式多样化具有它的必要性。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调, 重复、机械性的练习占据了一堂课中相当多的时间,这样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依据教育规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学方式一:故事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构思故事情景,巧设悬念,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线索,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增添知识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国王迷恋下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高手并许诺:谁胜了国王,国王就满足他一个要求。后来一个僧人胜了国王,他要求国王在棋盘上放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他只要棋盘上的麦粒。国王笑他: “真傻,就要这么一点麦粒。”僧人说:“恐怕你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麦粒!”你们认为僧人要多少麦粒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他们纷纷议论起来。这样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乘方运算的魅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要学好乘方的决心。

又如教学方式二:游戏的方式。游戏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有助于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新知识。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同学们,我们做一个心灵感应的游戏, 请你选一个数,把这个数乘以5加上7后再把得数告诉我,我能立即知道你所选的数,信不信?”学生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数,按照规则运算并不困难,几轮下来,面对老师快速得出的正确结果,学生充满好奇,我抓住时机问他们要不要学这一本领。这种游戏方式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唤起他们交流的欲望和对更深层内容的探讨,从而自觉地进入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中。

当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在汲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联系本人和学生的实际,构建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当“导演”, 学生当“主角”,实现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活动合作化,促进课堂效益提升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为学生多创设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 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一定会被激发起来。

例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的导入:请睁大你的双眼数一数屏幕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分别出现了几次?对于这一任务学生非常感兴趣,个个摩拳擦掌。当我问到:“准备好了吗?”回答的声音整齐而响亮。我鼠标一点,从屏幕的上方速度较快地掉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短短的两三秒之后,寂静的课堂出现了一丝骚动,学生们着急了,他们已经记不住了。有的学生说:“这么快我还没有准备好,再来一次。”我不露声色答应了学生的要求。结果和上次一样,仍然全军覆没。经过两次的受挫之后,学生开始反思。当我问起用怎样的办法才可以完成这一任务时,有一位学生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们小组里每人记一种图形出现的次数。” 这个办法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同。小组成员之间马上进行了分工。当我再次放映之后整齐划一的答案出现了。虽然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将合作学习的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学生也深深地体验了一次合作的乐趣。

教学活动合作化,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平台,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要求学习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来促进教学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维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习评价,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态度等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找学生的长处,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肯定成绩,鼓励进步。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又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问题,承认差异,确立发展目标,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地,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这种反思意识和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催生内部动机,比外部给予学生的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多元化,强调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充分尊重。 因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可以采用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使学习评价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能力的手段。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评价时教师首先可以评价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自觉弥补缺陷与不足。其次评价各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各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 学习效果”等维度进行总体考查;以组间成绩优良生相比较,成绩其次的相比较进行样本考查。 评价中,多肯定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多赞美他们独到的见解,从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渴望,增强学习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愉快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交流感情,擦出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效益最优化 篇5

优化永州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经济

一、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城市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政府职能发挥的.载体,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的场地和工具.加强和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有为.

作 者:邓绍松 周永卫 作者单位:零陵师专组织部刊 名: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GL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2(4)分类号:F1关键词:

优化习题设计,提升教学效益 篇6

[关键词]习题设计 提升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54

在数学教材中,每节教学内容后面都编排了相应的习题给学生练习,但是,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就算完事了,致使习题不能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那么,如何设计习题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立足目标,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数学习题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

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余数,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计算方法;运用摆一摆、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深刻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基于这个教学目标,在习题的设计上就可以做如下安排。

①计算:12÷5= 46÷7= 32÷9= 56÷9= 44÷9= 10÷9=

②看图填空并写算式。

▲▲▲ ▲▲▲ ▲有( )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还剩下( )个。用算式表示为_________。

●●●●●●●●●●●●●有13个●,每3个为一组,可以分成( ),还剩( ),用算式表示为_________。

③□里最大能填几?

□×4<37 8×□<70 54>8×□

□×6<39 9×□<65 48>5×□

这些习题考查的正是学生的薄弱之处,易错之处,既有目的性,又有针对性;既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为本,注重分析

数学教材在例题与习题的设计上都隐含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的渗透,在习题的设计上遵循了面向全体的目标。因此,在数学习题的布置和安排上,教师根本无需大费周章寻找练习内容,只要以教材为本,就可以实现习题效益的最大化。

如“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中编排了习题:

1. 42×[169-(78+135)]

72÷[960÷(245-165)]

2.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540÷[(3+6)×2] 180÷[36÷(12+6)]

不同的习题有不同的特点,以第2题为例,虽然3个题目都包含了“540、3、6、2”以及除法、加法和乘法的运算,但是,由于呈现方式不同,计算的顺序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与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寻找其他类型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习题上,还不如引导学生述说方法、总结规律、系统整理、先说后做,让学生把这些习题真正琢磨透彻,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时都能够游刃有余,达到快速解答的目的。

由于教材中的习题本身就极具代表性,因此,教师只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习题类型的分析、总结、归纳与整理上,就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三、合理改编,编中激趣

习题虽然有着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但是,教师也不能片面地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训练,而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习题进行优化,让学生主动去做,喜欢做,在做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长方形的面积”中有一道习题:一个长方形花坛,长20米,宽15米,绿化面积占75%,求绿化面积是多少。这个习题重在检测学生对长方形面积公式与百分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它还承担着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教育任务,还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价值观。因此,结合学生特点,我把原题改为“学校有一块长方形空地,长20米,宽15米,学校准备对这块空地进行绿化,要求使绿化面积占空地总面积的75%。现在学校准备从全体学生中征集优秀的设计方案,请大家先画出一个设计图,并在旁边标注上这样设计的好处。”经过改编以后,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条件。

这样的习题设计,既把新课标提倡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又给学生提供了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如此一来,集实践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情感性、体验性为一体的习题练习,学生愿意做,喜欢做,学习将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俗话说: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一定要重视习题设计,要认真钻研教材,有的放矢,让习题真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优化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篇7

1 新内容的教学

首先, 优化教学目标的设定。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 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 然后使单元目标, 已达到完成总目标。在上新课前, 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步骤, 在分析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 反复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本课重点难点, 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 让学生心中有数, 已达到教有目标, 学有目标, 老师指导检查也有目标, 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从而顺利完成所设定的目标。

其次, 课堂内容的设计。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 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其次,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使学生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分析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学, 哪些材料必须由教师精讲, 哪些材料要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 把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便显得尤为重要, 要求教师同时做到备学生、备教材,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使其更具趣味性, 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激活学生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最后, 教学内容的组合。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 英语教学的方法也要有所改变, 只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组合, 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方法教学, 学生往往就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 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 促使他们充满活力, 积极向上, 勇于表现。可以分小组竞赛, 男女生之间竞赛, 自由组合竞赛, 个人挑战赛等。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 扮演角色的方式, 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

2 知识的巩固和整合

首先, 指导学生做好词汇的复习巩固。大约利用一周的时间回忆、归纳、练习、巩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介词及其用法。 (1) 对于名词部分, 将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进行归纳;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及变化规律;特殊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2) 动词部分, 动词部分的学习及应用是初中英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分动词的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部分的复习;动词随人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则;一般动词、特殊动词的用法、时态、语态、情态动词等。 (3) 形容词、副词, 掌握其原形、比较级、最高级的形式及用法, 特殊部分的归纳。

其次, 语法的复习。语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化整为零, 分散在各单元的各课中, 复习是要求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对比联系串成一条线。例如, 学生将几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 学生通过这种分散知识的整理, 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清楚的知识链条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疑点、难点、弱点以及常出现问题的内容上, 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进行巩固性练习, 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心中有数。

3 知识的优化练习

练习是复习过程的主要内容, 只有通过练习, 才能使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因此, 对练习过程也要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1) 科学的安排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专项训练应与综合训练交替进行, 寓专项训练于综合训练之中, 对掌握好的专项知识可以一代而过, 确保综合训练的力度。 (2) 精心选择练习的内容, 成套的练习题。随处可见, 但切实可用的并不多, 因此, 师生应进行必要的筛选和重新组合。 (3) 注意练习的层次。一般来说, 练习分巩固语言知识的练习, 培训语言基本技巧的练习, 形成语言基本技能的练习。在设计综合练习时, 应从这三方面考虑。

总之, 复习过程中同样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 寓能力培养与整个复习过程中, 让学生多动脑, 认识知识内在联系, 获得较系统的知识及教学上的知识整合。

以上几点的要求都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可见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内在因素的提高。为此教师自身要端正教学态度, 努力学习科学理论, 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认真备课和组织教学,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 就应该以学生为本, 坚持科学适度原则, 既要选择那些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单纯为了活动而活动, 那样的话, 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优化教学细节, 提升数学课堂效益 篇8

一、注意备课设计的细节

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备课了, 一节生动精彩的数学课肯定是进行了精心的课堂设计的。而我们优化教学细节就要从一开始的课堂教学设计开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是优化处理初中数学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但是却不能把教材当成教学内容的全部。初中的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很强的, 教材上的内容是满足不了学生所需的,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材进行优化了; 其次, 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 提前考虑到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 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与将要学到的知识相联系起来; 最后, 就是对课后练习的优化, 我们都知道, 数学是需要不断地练习的, 所以课后的练习就至关重要, 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优化适宜的练习题, 起到巩固知识、熟练应用的作用。

在初三的数学课本上有一章初步认识概率的, 在上这节课之前,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 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设计概率的教学案例, 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生活中有关概率的事物, 运用概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课堂上应该注意的细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 “填鸭式”教学, 学生被动地听, 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素质教育,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引导, 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随时关注学生的心里想法, 对学生的一些独特的理解感受给与充分的尊重, 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 遇到学生出现错误, 不要直接干脆地否定, 要探究错误背后学生的分析是怎么样的。教师的举手投足、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所以每句话都要给学生以尊重。就举一个我的例子吧, 有一次上课时, 当讲完反比例函数的例题后, 习惯的问一句 “大家有什么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个女生站起来, 小声地问了我一个问题。我又一次作了详细的解答, 完了还说了一句 “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 ”可是就是我们看起来是关心的一句话, 那个女生当时脸就红了, 有点委屈。后来, 我在对这节课的细节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 就觉得这个地方处理得有些问题, 最后的那一句话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学生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过程中有些不理解总是难免的, 我的那句话却武断的认为学生没有认真听课, 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本来就不好意思了, 我还认为她没有认真听讲, 难怪学生会脸红, 会觉得委屈, 这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把那位女同学叫到办公室, 了解了一下她的想法, 果然有些委屈, 我真诚地做了自我批评, 又开导了开导, 后来那位女同学学习数学一直挺努力的。

教师要多多关注板书, 加强板书的引导, 板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写板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完整, 做到严密; 字迹工整, 绘图时借助工具, 比如,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的时候, 作图一定得规范美观, 这样的图才能更直观地表现出图形的特点, 便于学生记忆,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除了板书, 还有例题的示范解答, 例题重要的是解题步骤和思路, 还有书写的规范格式与完整的解答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更规范的解题习惯。比如说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法有四种: 开平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师在例题示范的时候, 步骤一定要规范完整, 从头到尾; 证明题的步骤写出来必须逻辑严密, 条理清晰。教师给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的答题才会更规范。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细节, 就是教师教学用的课堂语言, 教学中的语言虽然不要求感情丰富, 但是也要经过千锤百炼, 教师的语言富有激情,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学生学起来才轻松。单一的教学方式总有乏味的时候, 这就需要教师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了。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的细节

一堂课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完成的, 教师提问是免不了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但提问是一门学问, 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注意很多的细节, 对问题的对象、问题的难易度等都要有所考虑, 问题的设定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 还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提出的问题能与课堂进度相结合。不同阶段提出的不同问题会有不同的效果, 提问表述要清晰, 提问的机会要均等, 给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问的态度要和蔼等, 这些细节都需要教师充分把握。

四、小结

提升课堂效率是教师们不变的追求, 方法有很多, 但对教学细节进行优化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把握好细节才能使课堂更完美。教学是一门艺术, 每个细节的处理都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细节处才见真功夫真本事。细节决定成败, 聚焦细节, 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当今教育水平的提高, 基础课程的改革也日渐深化, 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教育者越来越关注教学细节, 开始对课堂中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改进, 如何优化教学细节, 提升课堂效益成为了教育者们重视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谈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优化教学细节, 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益。

教学效益最优化 篇9

一、指导预习

叶圣陶先生倡导:“预习要收到实效”, “方法必须切实, 考查必须认真”。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 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 指导他们去思索, 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这就是说, 预习一定要有指导,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质难问疑, 形成对问题的思考, 并有意识地去查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预习思考, 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怀有期待心理, 把教师的教看成是自己学习能力的验证, 从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要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对教师来说,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固然十分重要, 而重视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就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一个人往往对新颖多变的事物发生兴趣。因此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形式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比较固定的“三步曲”, 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正音识字;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最后是归纳文章的中心。这种固定的模式比较呆板、单调, 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反而造成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 更谈不上所谓的“注意”。那么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单调的教学内容, 做到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把课堂气氛搞得活跃些。

四、寻找突破

就是上课要寻找一个最佳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的关键一步。如果找准了“突破口”, 就能迅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能冲破程式化的教学框框,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寻找好上课的突破口很多, 除抓住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之外, 有的可设计一段导语做为突破口, 有的可直接把课题做为突破口。

五、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二千多年前,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问有用而学的人不如以求学为乐的人, 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 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美国总统林肯是个非常好学的人, 有人曾经问他:“先生, 你为什么这样好学?”林肯回答:“没什么, 只是兴趣而已。”可见, 兴趣使人好学, 他在学习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喝下科学的“饮料”。教育实践已经证明, 激发学生在刻苦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中, 感受到美、体验到乐, 是他们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 对学习充满兴趣,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窍门。产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是学习需要, 但从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 要有学习诱因的作用。而学习诱因决定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以及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重视提出问题

要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重视提出问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并能大胆的提出问题, 从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 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 从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优化教学内容投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10

生物教学内容包括事实和概括两个部分。事实来自客观实际, 称为感性的东西, 如形态结构、动物行为等。在事实基础上的概括是看不见的思维结果, 是抽象化的知识, 通过概括, 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投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是指教学内容进入学生头脑中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能否较好地接受、掌握、运用教学内容, 是检验教学内容投入是否最佳的标准。教师只有优化教学内容的投入, 让学生主动参与、接受、运用,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以间接直观投入教学内容

间接直观不是现实本身, 但又是可见的, 它的认识价值和心理价值很大。通过间接直观可以使学生获得生理和情绪上的深刻感受。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认识活动大至宇宙天体, 小至某一具体事物, 都有一个过程, 都起始于感觉”。以间接直观投入教学内容既容易投入, 容易记忆, 也容易输出, 是符合人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竞赛中, 很多教师借助幻灯、多媒体等把书本中理性的知识以感性材料的形式投入给学生, 如动物的捕食行为、交配行为、防御行为等, 展示了生物界的绚丽多彩, 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动物行为感觉丰富的基础上对动物行为这个事实的各种属性 (行为分类, 生理基础等) 的知觉也就更完整, 更正确。这就为概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概括方式投入教学内容

事实与概括的统一、感知与思维的联系是教学内容投入的重要之点, 因为只有事实不予概括, 这些事实就会变成零散的东西, 学生不能很好地接受, 而且很容易遗忘, 更谈不上运用, 不能实现投入的目的。毛主席说过:“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 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论就是概括, 在感知基础上概括就是把同一事实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得出这些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动物行为产生都有共同的生理基础) , 这样就认识到客观事实的本质和规律。中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和探求事物根源,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 能使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可见采用概括方式投入教学内容, 适合中学生心理特征,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 具体做法如下。

1. 探究式教学投入教学内容。

首先, 要提出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 这样就引导学生发现了矛盾, 调动了学生思维。其次, 问题投入要有一定的梯度, 由已知到未知,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再次, 问题可以是教师设计的, 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 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 并在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如, 性激素与动物性行为的知识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投入。公鸡和母鸡的第二性征及性行为, 其生理基础是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假设它们与性激素有关, 再联系到性腺, 引导学生创设实验, 即摘除性腺, 观察鸡的第二性征和性行为的变化;再注射性激素, 观察其变化, 得出性激素对性行为调节的事实;最后移植性腺, 观察它们的再次变化, 从而找到第二性征、性行为与性激素和性腺的关系。探究式教学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多种思维方式投入教学内容。

(1)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实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征和个别方面。综合则是把它们结合起来。思维过程是从分析开始的, 综合是思维活动的主要环节。如蜜蜂采蜜, 分析和综合此动物行为, 整体是一种本能, 分解整体为部分, 就是蜜蜂的一系列非条件反射。

(2) 比较。比较能区分动物行为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 认识动物行为及生理基础的联系和区别。如, 本能与非条件反射都是先天具有的, 但本能比非条件反射复杂得多, 本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 通过一系列顺序性的非条件反射形成的, 有些本能行为还要受激素的调节。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认识客观事实, 都要通过比较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比较, 使学生容易明确事实的本质特征, 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防止知识的混淆。

(3) 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抽出同类事实的本质特征, 舍弃非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实, 即概括。概括就是把分析、比较、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 形成概念。本节内容介绍了许多动物行为, 这些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概括起来就是主要受神经调控, 也受激素调控, 是这两方面相互协调的结果。这样, 最终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更正确、更本质地反映事实。

三、在运用中投入教学内容

运用是检验投入是否最佳的重要标准。运用也是再一次投入教学内容, 运用过的概括对学生来说更亲切, 不仅使学生掌握概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而且使概括具体化, 使概括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使学生对概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实现教学内容在课堂投入的最终目的。如, 对本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最后通过练习, 对间接直观再观察、再分析、再运用, 这样既调动学生活动, 回应了教学内容, 又反馈了教与学的效果。

总之, 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投入很值得研究, 通过研究改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摘要:本文以优质课竞赛为素材, 依据“课标”课程理念, 从生物学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入手, 遵循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 研究了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投入问题, 说明了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投入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智能小车的动力源下一篇:功能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