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运动公园

2024-08-14

社区运动公园(精选三篇)

社区运动公园 篇1

1 与城市的关系

银匠窑公园位于东河区中部, 巴彦塔拉东大街以南、包兰线以北, 北梁棚改安置区南部。东西向长度约为350 米, 南北向长度约为210 米, 总占地面积7.48公顷。场地被居住用地环绕, 西侧紧邻商业金融用地, 南侧临住宅底商, 东北侧临小学用地, 北侧临托幼用地及社区服务中心用地。银匠窑公园现状用地为村庄、菜地拆迁后的弃置地。银匠窑公园是服务于周边居民的社区级公园, 主要提供休闲、健身、游戏、交往等户外活动场所。其对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培育富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2]。

2 总体定位与目标

2.1 总体定位

包头市东河区银匠窑公园将打造成为:为北梁棚改安置区居民服务的, 生态上清新、功能上称心、文化上舒心、风格上倾心的城市社区公园。

2.2 设计目标

(1) 生态方面:实现生态上的“清新”, 打造亲近自然的绿色空间。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的塑造, 为人们提供理想的接触自然、与自然亲近、从自然中收获健康能量的场所。

(2) 功能方面:实现功能上的“称心”, 营造承载人们新生活故事的核心场所。通过质朴、实用、完备的功能设计, 为各类户外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 满足周边居民的使用。

(3) 文化方面:实现文化上的“舒心”, 塑造和谐的公共休闲空间。促进居民交往、带动公共休闲生活、营造氛围和谐的邻里交流空间。

(4) 风格方面:实现风格上的“倾心”, 打造接地气的人居环境景观。打造迎合当地人使用习惯的, 有归属感的、接地气的、可以引起情感回应的人居环境景观, 使人们在对公园的使用中从感官体验的舒适走向心理体验的舒适[3]。

3 设计策略

3.1 如何实现生态上的“清新”

建立公园的山水生态骨架。结合场地现状竖向条件, 塑造一山一水, 丰富公园空间类型、提升公园品质, 同时营造园内舒适小气候。

3.2 如何实现功能上的“称心”

对公园使用人群 (居住人群、周边工作人群、购物人群) 进行需求分析, 完善公园的功能配套, 使公园真正被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喜爱和使用。优化完善功能的组织和布局。

(1) 沿街休闲环。创造半开放的公园边界, 打造与社区相交融的公园;融汇活力的“环”状交往空间, 有效提高公园及周边商业、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促进社区商业、文娱、休闲氛围的形成。

(2) 户外运动场。和北侧文化活动设施有效结合, 在公园西北侧创造健康运动的场所。

(3) 花园。邻近西侧商业金融用地设计休闲花园, 为商业、商务、购物人群提供宜人的景致和舒适的休憩场所。

(4) 日常休闲活动区——结合山体地形对日常休闲活动的核心区域进行设计, 使公共休闲空间、私享休闲空间兼具空间上的整体性和使用上的独立性, 提升公园的休闲品质。

3.3 如何实现文化上的“舒心”

(1) “城市传统文化”的融入。在公园的最佳展示界面“沿街休闲环”中, 对雕塑小品、标识解说系统进行具体设计, 展现包头“西口文化”。

(2) “生活文化”的保护。创造丰富的邻里交流空间, 为融洽、和睦的邻里氛围的保护提供条件。

3.4 如何实现风格上的“倾心”

以当地人的真实生活经验为基础, 保留过去的生活痕迹, 营造接地气的、可以引起情感回应的传统休闲空间, 带给人们归属感。

(1) 景观元素的延续。景观设施小品、铺装材料、植物种类的选择, 尽量采用使用者熟悉的元素, 从而承载人们的生活记忆。例如在本案中, 砖砌景墙、庄稼稞造型的景观小品、桃树、苹果树等果树的运用, 将为使用者的新生活带来亲切的感受和体验。

(2) 生活方式的延续。本案设计了休闲菜园、舞台戏园等传统的邻里交流和活动的空间, 使用者可在其中享受怡然自得的新生活。

4 新生活的风景, 家门口的旅行

本案在对周边用地功能、场地现状条件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逐层解析、推导落实, 最终得出适宜场地、结构清晰、景效突出的功能格局, 主要包含5 个功能片区。“一环”沿街休闲环、“一片”户外运动场、“一水”滨水休闲区、“一山”山林休闲区和“五园”功能园子[4]。

(1) “一环”沿街休闲环。该沿街休闲环将打造为银匠窑公园重要的对外展示界面和融汇公共休闲生活的核心活力场所。休闲环的设计将有效提高公园及周边商业、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促进社区中心商业、文娱、休闲氛围的形成。

(2) “一片”户外运动场和花园。户外运动场紧邻北侧文化设施, 共同营造文体休闲氛围、带动社区的活力。

融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 (环形跑道、50 米及60 米直道) 、轮滑极限、器械健身、林下休息等多样的功能, 共同营造一处满足各年龄层活动需要的、充满活力的运动空间。

西侧商业设施面向的区域, 考虑景致的对外呈现, 可设计成花园, 注重前景、中景、底景层次的打造。花园中可加入林下休闲场地, 方便商场工作人员和购物者的使用。

(3) “一水”核心景观区。现状场地东南角为一处低洼地, 方案因地就势设计景观水面, 环抱水面再设计开阔的大草坪和疏林草地空间, 共同打造公园的核心自然休闲空间。

(4) “一山”山林休闲区。山林休闲区是银匠窑公园又一处绿色清幽的所在。登高远眺、在山林中穿行, 体味清新的自然气息。山体高度4 ~ 5 米, 在丰富场地的空间类型的同时, 自然区隔出公园中的动区和静区, 提升了公园的休闲品质。

(5) “五园”功能园子。由山体自然围合出5 个功能园子, 在空间上相对独立, 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同时因其嵌套在山体之中, 空间上与山形相互呼应, 宛若自然形成, 获得了很好的空间对话效果。

在功能的布置上, 5 个园子分别为核心休闲场地、康健养生园、休闲菜园、稚趣园和舞台戏园, 充分满足了老、中、青、儿童等不同使用人群的需要。

5 结束语

安置区社区公园是安置区整体居住环境品质的重要体现, 其景观设计需要在满足当地居民物质需求的基础上, 更加能够提升居民精神层面的享受, 从而使人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 产生归属感和愉悦的幸福感。本案对公园的生态、功能、文化、风格4 个层面提出设计目标、并将各个层面的设计予以落实, 旨在通过上述内容, 对安置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构思及方法进行探讨, 以期为此类型景观设计工作平添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6.

[2]纪芳华.社区公园设计初探.[D].华中农业科技大学, 2001.

[3]韩秀琪, 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 2001 (7) :28-35.

城市社区公园 设计理念探析 篇2

一、公共设施是城市环境产品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和当地人们创造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的一笔宝贵资源。

公共设施是集环境设计与产品设计于一体的城市环境产品,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城市公共设施具有很强的服务市民的实用功能和延续文化的精神功能。地域特色是公共设施设计中举足轻重的隐性因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城市地理特征、风土人情等特色物化为具体的环境产品,让地域特色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既传承了地域的文化特色使其更加大众化,同时也有益于设计出适合当地民众生活方式和风俗的新型公共设施,从而丰富公共设施的文化内涵。

二、钦州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概况

钦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北部湾沿海开放区的核心位置,其所属的钦州港是国家级保税港,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整车和红酒进口港。钦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2.2℃。钦州市具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出产的中国四大明陶之一的坭兴陶更是闻名国内外。

钦州市城区现有城市社区公园五个,有位于老城区的中山公园、位于钦江沿岸的江滨公园、位于城南的白石湖公园、位于市中心位置的钦州湾广场、位于市政广场的梦园。这些城市社区公园在给人们提供极大的休闲娱乐便利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钦州市的社会文明发展程度。

三、钦州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存在的不足

城市社区公园是现代城市居住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园属于公共开放绿地空间范畴,可供公众游览、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钦州城市社区公园的公共设施基本上可以满足市民实用性方面的需求,但是在人性化设计、节能环保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笔者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现阶段钦州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本地文化表现不明显,没有突出城市记忆。在钦州的五个城市社区公园中,除了中山公园的公共设施可以看出一些本地文化和城市记忆外,其他四个都是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风格或是盲目的仿古风格。这就要求城市的设计者们要考虑如何把钦州城市鲜明独特的海洋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理念之中,而不是将其边缘化。

第二,由于缺少公共设施的民俗体验性设计元素,因此使社区公园的设计远离了城市特有的市井生活。这里,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幅画,那么城市社区公园就是一张宣纸,社区公园中的公共设施所体现的民俗风情则是它的墨香。只有真实的民间生活才是最具有城市特色品味,因为它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引起共鸣。钦州城市社区公园中的公共设施包括景观小品的设计,并没有把钦州特有的民俗风情表现出来,例如敲大鼓、唱山歌、跳岭头、舞狮等民俗风情文化。

第三,缺少古今结合、体现科技魅力的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文化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地保存,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只会使地域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比如,五个社区公园公共设施之一的路灯,大多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的现成产品,没有体现出钦州的地域与文化特色。这里之所以以路灯为例,是因为路灯比较容易用来进行古今结合或地域文化特征设计的,是能够体现科技魅力的公共设施产品。

第四,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缺少节能环保元素的考虑,更多的是考虑了设计建造时的成本,而没有考虑到可持续的长久利益所在。通过调查走访,五个城市社区公园几乎没有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公共设施,例如太阳能公共卫生间、风能路灯等。

四、钦州地域特色的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根据现阶段钦州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用钦州地域特色文化、风俗,并结合生态设计原则、主题化设计原则和人性化设计原则,对钦州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进行设计。

(一)地域文化外显与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都市中保存城市曾经的记忆,如何将地域特色文化现代化,是当今的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亟待考虑的课题。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是城市本土文化极好的展示平台,它通过形式和功能展示着城市的成长印记及其隐含的精神内涵。

设计者完全可以将浓缩着钦州城市记忆的历史传说、人物、器物等,通过抽象、提炼等手法,使之成为可视的视觉符号,并将这些符号运用到城市社区公园的公共设施设计中。钦州地处北部湾畔,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钦州人的日常饮食少不了海鲜,钦州引以为豪的生活在钦州湾的中华白海豚已经成为钦州的旅游亮点,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出海口的钦州港已经升格为国家级保税港区,以上可见钦州离不开海洋,海洋文化已经成为钦州市典型的地域文化。那么设计者在进行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时,完全可以将具有鲜明海洋特征的事物符号化,并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公共设施设计中。例如,设计者可以把白海豚造型抽象、凝练,运用重复变形的手法进行再设计,形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路灯;把浪花的造型形象进行抽象并与公共休息座椅造型进行结合,形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座椅,使市民在欣赏、使用这些公共设施时就会想起浩瀚的海洋。

(二)民俗风情与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中,设计者要以市民最平常的、最普通的生活为依据,摘选最具本地特色、最能感人的民间风俗,将其表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中,让市民体验城市特色的民俗风情,贴近最原汁原味的本地化生活。例如,敲击烟墩大鼓是钦州市一些古老乡镇每逢重大节日的一项传统活动。提起烟墩大鼓,钦州人无人不知,它是一种钦州本地古老、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者完全可以考虑将烟墩大鼓的造型经过再设计运用于路灯、休闲桌椅或雕塑造型,从而延续这种古老的民俗活动。

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也要重点考虑低碳、绿色环保价值,要在可持续的理念下倡导节能减排,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生态引导主要体现在对材质的使用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两方面。例如,设计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环保可回收材料,作为公共设施的构成材质;运用科技手段利用太阳能、风能替代传统能源,用其照明或做其他用途,让社区公园公共设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题设计与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为使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更具文化内涵,设计者可以在不同的社区公园或同一社区公园的不同区域进行主题设计,例如以海韵、古韵、四季等主题进行创意设计,注重符号要素的关联性,调动造型、色彩、肌理等要素,从外在形态到内在精神构建契合主题的创意设计,达到与整体区域风貌要素协调一致。

(四)地域性色彩与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许多社区公园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方面缺乏特点,不能很好地融入地域性色彩进行设计,使得整体设计显得平庸,导致难于感染参观者或使用者的现象产生。因此,设计者在进行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时应适当在辅色调中融入本地地域性色彩,这样才能既有利于体现当地文化,又能使色彩更容易被当地人尤其是老年人所接受。地域性色彩包括两方面:一是当地特有的传统建筑色彩,例如钦州市灵山县大芦古村的传统建筑色彩;二是地方风俗文化之物化色彩,例如以钦州的坭兴陶、贝壳等作为风俗文化之色彩加以运用。

(五)侧重老年人的通用性设计与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老年人作为城市社区公园的主要使用群体,其在运动机能、知觉机能和认知机能方面具有特殊性,为此针对老年群体的特点提出通用性设计策略。

1.针对老年群体运动机能下降问题,设计者在构思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运用肢体进行操作的设计,而要考虑以智能化或自动化的操作方式替代。

2.针对老年群体知觉机能下降问题,设计者应尽可能多地维护老年群体视觉信息传达的畅通,例如保证充足的照明,文字、图形等要简单醒目,避免一些反光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具有语音提示功能的公共设施。

3.针对老年群体认知机能下降问题,设计者要尽量使用功能简化、界面简单、易于学习和使用,允许误操作的公共设施,从而缓解老人们的心理压力,减少对产品认知的困难。此外还可以结合图片、图形、符号、文字和语音等,介绍公共设施的使用方法。

城市社区公园公共设施作为地域文化的媒介和功能承载物,既完善了公共设施的适宜地域民情的实用功能,又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延续了地域的民俗传统,地域特色也为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了新的构思角度。本文提出了针对地域特色的社区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策略,以供城市规划决策和设计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 薛文凯.公共设施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5.

[2] 张焱.我国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区域文化差异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51-52.

[3]北京市园林局.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Z] 1993.

[4]段金娟. 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以北京为例[J].装饰,2013(7):127-128.

[5] O′CONNOR Z.Bridging the Gap:Facade Colour,Aesthetic Response and Planning Policy[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2011 11(3):335-345.

[6] 曹幸.老年人视角下的社区公园景观色彩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4:38-39.

以社区公园为载体发展城市社区文化 篇3

关键词:社区公园,社区文化,景观设计

我国城市居住区正在面临从单一小区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的趋势, 同时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社区环境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社区公园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 同时作为社区文化的物质载体的一部分, 社区公园对社区的文化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催化和促进作用。社区公园所形成的空间形态、活动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社区公园与社区文化, 不仅能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生理需求, 还能满足休闲、交往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社区公园的规模、等级和功能

依据《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社区公园是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 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下设“居住区公园 (G121) ”和“小区游园 (Gl22) ”两个小类, 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等分散式的绿地。它规定规划用地不小于1hm2, 在园内活动者人均25㎡, 按社区人口计算, 人均1㎡左右。如果是容积率较高地区, 则为人均0.5㎡即可。社区公园存在于社区中, 贴近社区和深入社区。居民可就近使用, 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00m~1, 000m, 以居民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为佳。

社区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也是最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园类型, 它体现着城市里的居民的生活模式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城市社区公园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的建设水平直接体现了文明程度和现代城市建设的风格水平, 满足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高要求。

二、社区公园中的活动

根据丹麦学者扬·盖尔的研究, 人的活动可以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包括不由自主的活动, 这一类型的活动多与步行有关, 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 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看书报等。大部分宜于户外的娱乐消遣活动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的发生有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社会性活动是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相互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

社区公园中的活动大部分属于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这些社会性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浅层次的, 作为旁观者来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然而, 即使这种有限的活动也是极有吸引力的。一些有共同爱好或者经历的人在这里相遇, 经常碰面, 逐渐开始交谈、相识, 逐渐引发一些综合性的社会性活动。人们在户外逗留的时间越长, 他们邂逅的频率就越高, 交谈也越多。这种三项活动间的连锁反应对于社区公园设计非常重要。

根据前期我们对石家庄市一些社区公园的调查, 发现在社区公园中的活动类型主要包括晨练、散步、聊天、游乐、体育活动等内容。从时间段的分布来看, 早晨时段老人晨练, 下午时段儿童少年玩耍, 晚间时段为中年、青年、老人及家庭的休闲, 周末和节假日则体现为家庭、朋友聚集交谈。从人群年龄的分布来看, 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 一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是15岁以下的青少年, 另外还有一些带孩子 (年龄一般在6岁以下) 的家长。

社区公园中的活动虽然是低强度的, 但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下列活动提供机遇:轻度的接触、进一步建立其他程度的接触、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获得启发、受到激励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活动, 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 介于活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形式也会销声匿迹。它们使得城市和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富于生气与魅力, 对于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社区公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石家庄市多个社区公园的走访与调查, 发现在社区公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实用功能空间的缺失。

社区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可以进行休闲活动的场所, 比如有一定的空间和体育器材可以提供运动场所, 或者有一些安静的场所可以休息闲谈, 或是具有安全、娱乐的设施为孩子们提供活动等。但是目前的一些公园在这方面还表现出不足。

1.缺乏硬质活动场地。

能够促进人们交往的活动往往发生在一些集体性的活动中, 而这些集体性的活动需要足够的场地。我们在调研中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社区公园中的使用者在这方面的诉求也很强烈, 他们提出希望在社区公园中设置一些健身和集体活动的场地, 比如打太极拳、跳广场舞、踢毽、打羽毛球等活动场地。目前的现状是有的社区公园更多地考虑了绿化和观赏空间, 而忽略了活动空间的设置。

2.缺少儿童游戏场地。

很多社区公园缺少专门为儿童使用的游戏场地。例如在薇波公园中只在入口处有一儿童活动场地, 还是收费项目;藤园中在园内放置了几个电动游戏器械玩具车, 也属收费项目。许多带着孩子来此的居民只能领着孩子在公园内闲逛或是带孩子在一些成人健身器械上玩, 但这些器械对于儿童来说是有一定的危险性的。

(二) 公共设施不足。

根据前期调研, 石家庄目前已有的社区公园中普遍存在座椅、垃圾箱、灯具、标识牌等公共设施不足的情况。

1.座椅。

目前社区公园中的座椅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数量不足, 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缺乏休息停留的位置, 导致一些雕塑等被用作座椅;二是布置位置不当, 座椅分布不均衡, 有的很大区域内没有设置座椅, 还有一些座椅缺乏夏季遮阴的考虑, 导致无人使用;三是形式单一, 没有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使用。

2.照明设施。

现有社区公园普遍存在照明不足的情况, 直接结果就是晚上利用率很低, 并且易导致一些犯罪与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3.垃圾筒。

垃圾桶主要是数量不足, 导致人们随地乱扔废弃物, 破坏公园环境。

4.标示牌。

标示牌缺乏艺术性的设计, 缺乏文化气息, 不具有代表性。

(三) 无法体现实用价值的场地或小品。

社区公园的设计者常常不考虑一些场地与小品的实用功能与后期维护管理而设计一些无法体现实用价值最终被废弃的场地或小品。如在薇波公园的中心区域中有一大片水景的设计, 池深约1m, 原来可能是一个戏水池, 但目前现状是常年无水, 池岸斑驳, 几近废弃, 由于池子又较深, 平日只有一些儿童在池面上的汀步追打嬉戏, 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原本设计意图是想让此处形成一个公园的亮点, 但由于未考虑后期的维护, 最终沦为公园中的一处最大浪费景观。

还有一些建筑小品的设计也未考虑它的实用性, 或是位置不当或是形式欠考虑。例如在一些社区公园中设置一些镂空的花架或亭子, 后期维护中没有绿植的正确搭配, 夏天不能遮阳, 雨天不能挡雨, 人们宁可呆在树荫下, 也不在此处停留, 导致其丧失原有的功能意义。

四、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建议

(一) 创造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

有了人的参与, 公园才会充满活力, 因此社区公园的建设, 首先应该创造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人们到社区公园当中去, 就是希望能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寻找到一处能够亲近自然的舒适环境。在社区公园设计中要注重利用植物的搭配, 为人们创造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惬意体验, 使人们可以忘记城市的喧嚣, 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感觉时空的变化, 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良好的环境也为居民休息、游憩、观赏、锻炼、交往、休闲等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 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

(二)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习惯。

一是建设社区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 丰富城市居民生活, 因此社区公园的设计与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习惯。在设计前期要进行充分的调研, 了解社区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 了解并充分地尊重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 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居民在公园的活动更加自在。二是人们在公园中的活动存在多样性, 有单独活动和群体活动, 使用者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使公园形成适应不同活动的空间类型。三是公园中“人看人”和“被人看”的心理表现欲望是人们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驱动力, 可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 提高社区凝聚力。

(三) 把文化融入到社区公园景观建设中。

社区公园是市民的公共活动空间, 除了能提供一定的休闲和娱乐设施之外, 还具有承载历史和发扬文化的功能。一个好的社区公园应该成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映像, 人们在公园享受生活的同时, 也能了解城市或地方的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社区公园, 可以展示该地域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资源。人们将以共同拥有、共同享受这些文化资源为荣, 引以为豪。在这个共同为荣, 共同引以为豪的过程中, 共同的力量也在人们心中升起来了, 社区各方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必然会大大增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该社区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上一篇:并联智能下一篇:童话里的资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