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预习

2024-08-21

生物学科预习(精选四篇)

生物学科预习 篇1

关键词:生物学科预习,有效策略,定位,评价

预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先期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恰当的预习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果;有利于清除学习障碍,提升学习信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

一、生物学科中的预习定位

中学生物学有其学科的特殊性,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所涉知识面宽,但较浅显。如果生物学科的预习工作还是定位在知识点的预知上,许多知识的形成可能被简单化,思维可能被局限,课堂将失去更多的教学悬念。生物学科魅力何在?生物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也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生物学科的情感。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借助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而获取新知识。

可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经验系统的变化。 学习情境的营造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主要在课堂,先前经验的梳理和完善则主要落在课前的预习上。因此,生物学科的预习应该定位在对新认知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经历等先前经验的获取和完善上,扫清学习的障碍,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预习内容例析

1.原有相关认知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根据情境中的线索, 调动头脑中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新的平衡,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 提高和发展。课前预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所需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完善,以利于学生将新知识顺利纳入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案例1:生物变异的预习

生物的变异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生物的性状?怎样影响? 这是学生先前在遗传部分学习过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也是进一步学习生物变异类型、实质等的基础。因此,本部分的预习可以定位在对生物表现型的内因、外因以及相互关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上, 可设置如下预习内容:

2.丰富生物学事实和经验的积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为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学习过程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概念的转变。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自身及与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贴近学习者自身的生活。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涉及许多抽象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尤其是大量的生活实验、复杂现象的观察、客观生物学事实的调查等,储备、预构认知基础。

案例2:在学习“能量之源———光合作用”前的周末或节假日布置相关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光顾、参观农家或农场、生产基地,学生看到或了解到的大棚种植状况、实际生产中为提高产量而采取的一些具体做法,提供了对光合作用的感性认识,使得光合作用的学习成了有源之水,在学习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时,就更容易理解、更易想到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新认知结构将更完善、更牢固。再如,在学习“动物的体温调节”前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剧烈运动;在学习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前可安排学生学做酒或观察家庭做酒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等。这样的预习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改变了预习形式呆板的印象,极大地激发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1.明确预习的指向和要求

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针对性密切相关。在设置预习内容时,可以依据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尽可能细化预习的目标, 使学生明了该预习什么、怎么预习、预习的目标要求又是什么。如, 家庭做酒的操作或观察中,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诸如,“为什么要将米饭煮熟?什么时候加酵母粉,为什么?为什么要在中央挖个洞”等问题,引发学生观察时的具体关切点和思考点。又如,大棚作物栽培可以将生产过程和管理设计成具体问卷调查的形式,使学生明确调查内容和目标。再如,案例1中生物变异的预习可以学案的形式设置相关基础知识点的梳理,配置一定的基础练习,突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设置个别开放性试题引发学生对新授课的期望。当然,具体的深度、广度需要根据学生层次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预习都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和要求, , 使预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合理竞争。

2.积极评价促提高

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是对知识、能力的评价,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针对学生预习的情况,一方面,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另一方面,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作出恰当的积极评价。对勤奋的、积极思维的学生要不怜惜积极性评价语言,以激发和维持预习的动力;对预习存在问题的学生也要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让学生知晓教师对预习的期待、对预习的过程和结果都很在意,对及时调整学生预习行为有着重要导向作用。

3.及时评价促调整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预习评价的时效性很强,必须在新课学习之前完成,因为这是有效教学预设和有效教学的依据所在。通过预习作业的批改、基础知识的检查、课堂提问、展示预习成果等形式了解学生预习的真实情况,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存在的问题,认识中的偏差、困惑等方面,及时改进教学预设,寻找弥补的途径和方法, 调整教学侧重点、突破口,乃至教学策略。这是预习对教学的促进, 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石和重要的生成性资源,也反过来强化了学生对预习的重视。

数学学科暑假预习 篇2

建议:阅读数学相关书籍,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读题,审题能力。

①《数学我爱你:大数学家的故事》(美)

②《我身边的数学:巧破谜案》(英)

预习习惯

预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假期报一个辅导班,提前学新学期的知识。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建议:

1.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2.哪怕一开始做不到最好,重要的是要去做。

3.预习效果怎么检测?

①试着对你所预习的内容提几个问题。

②试着复述。

计划习惯

计划总是不能执行?没有了作业的压迫,如果假期的计划仍然不能执行的话,那么说明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毅力。

建议:

1.假期伊始,先来仔细想想,这个假期最想在哪方面有收获? 选一个你最想要的目标,然后进行分解。

2.遇到变动时,写下每天最重要的六件事。重要者先行。

答题习惯

建议:

可以练习一些书法,增强定力,有助于培养在课堂上的持久注意力,中学数学中对答题格式及书写过程要求很高,而小学生在这方面非常欠缺,因此,规范的书写不仅仅是文科的要求,在理科答卷中同样重要。

复习习惯

复习,永远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

建议:

1.复习要及时。不及时的复习等于重新学习。学任何一种新知识的当天晚上,一定要进行复习。

2.复习切忌动眼不动脑。走马观花的浏览只能加深机械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考。

3.复习和建立知识网络可结合起来。复习一节时就建立一节的知识网络,复习完一章,这章的网络自然也清晰了。

计算习惯

常见问题:

1.计算速度太慢。

2.计算准确率过低。

3.计算方法笨。

建议:

1. 巩固基本计算法则。

2.善于自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 熟练掌握计算规律和技巧。

4. 每天坚持练习计算半小时

高效习惯

建议:

1.从半个小时开始练习,在这段时间内,只专心做一件事情,譬如做一篇数学卷子,或者看一本书。

2.把所有可能造成诱惑的东西收起来,或者干脆换个环境。

培养动手动脑动嘴的习惯

听一遍不如看一遍

看一遍不如做一遍

做一遍不如讲一遍

讲一遍不如辩一辩

数学学科暑假预习:

1.完成数学课外阅读

2.制作七上数学每章内容的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有效性预习策略 篇3

一、初中生物有效性预习策略

初中生物有效性预习策略有很多, 笔者经过多年的亲身实践, 针对初中学生和初中生物课的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结出了四条有效的预习策略。

1.培养非智力因素, 形成正确学习动机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 是指除了智力和能力之外而又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一切相关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差异根本原因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因为学生的智力从根本上讲并无太大差别。非智力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初中生物课学习也是如此, 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生物, 一切对他们来讲都是陌生的, 如果学生对生物课的预习在思想上不重视, 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 没有必要, 那么后面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 在生物预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学生认识到生物课预习的重要性, 并养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2.制订合理有效的预习评价机制, 保证预习能够长期有效进行

制订合理有效的预习评价机制, 可以保证预习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 否则学生可能只坚持一段时间。预习主要是在课外进行, 但是预习完了并不代表着预习过程的终结, 教师还要制定合理有效的预习评价机制来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譬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预习评价机制:每节生物课的前十分钟作为预习评价时间, 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向老师作充分的汇报, 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成果予以评价, 对学生的疑问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并评出“优秀预习之星”, 维持学生坚持长期预习的动机。

3.通过集体备课制订切实可行的有效的预习学案

每个学生都是树林里独具个性的树叶, 教师应做到在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 合理分配预习任务, 通过集体备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预习方案, 让每个学生通过预习都能有所收获。在某一节或某一章生物课的预习方案中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疑点以及学习过程四个部分, 其中学习过程又是重中之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譬如可以让一部分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的生物知识, 设计一个把以往知识和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连接起来的知识链。一部分学生负责做好上课的准备, 例如对生物实验的课外观察及调查等活动的准备, 对生物实验器材的准备;还有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学并尝试解答其中的问题, 然后再尝试练习。这样通过合理的分工,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4.小组合作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竞争型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实施资源共享

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竞争型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建立以学生自评为主导的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实行小组合作探究, 借助外在的力量, 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动机转向内在动机。小组合作探究主要有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两种。

(1) 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指在小组内破解疑点和难点,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预习的过程, 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汇报, 包括自己已解决的问题和尚未解决的疑点, 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带着问题意识进行生物课的预习。这次尚不能解决的疑点和难点或是有争议的问题, 可作为下次讨论的内容。在学生的讨论汇报过程中, 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善于捕捉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

(2) 组间讨论

组际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的一种形式, 即实行组与组之间的探究性学习, 这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感觉”, 从而调动小组成员预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的预习成果, 对于有疑问的地方, 可以请其他小组来帮助解决, 其他小组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老师来解决,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结语

实践证明, 有效的预习方法不但可以减轻初中生生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负担,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预习方法扩大了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空间,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请教父母、借助网络等方式提前获得某些生物知识,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 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保证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郑银东.增强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中学生物学, 2009 (3) .

历史与社会学科预习有效性的探索 篇4

王荷珍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是必要的,而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从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预习环节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入手,来探究历史与社会学科如何进行有效预习,认为通过教师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为打造高效、“自主互动探究”课堂打下基础。

关键词:导学案;有效预习;自主;合作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最重要的阶段是预习。”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认识预习的作用,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有效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

减少依赖性。预习的本身,就是自学的演习。因而,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有效预习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扫除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地了解重点、难点,上课时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听课。这样,学生的听课目的明确,态度集中,听课效率就高。有效预习可以使历史与社会课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之后,能明白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和主要内容,上课时就能及时地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扫除新知识的障碍,这样学生就能学得积极,听得轻松。

新课标下的教学,应由教师的全堂讲授与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而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预习之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理解课上的内容,听讲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会更强,尤其是对那些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能加深理解。几乎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都能解决,也不用课后花时间补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目前预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缺乏预习方法指导

主要表现为只要求学生预习什么,却不教给学生怎样去预习,学生也不懂得预习的方法,比如,怎样提炼历史章节的知识结构;立足于预习感受,你应该如何提问等等。老师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所以不少老师布置学生预习也就很简单草率。长此以往,学生不会方法,也就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也就不去预习了。

(二)预习的重点偏离课本

教师在新课之前将预习作为作业布置,但在上课针对课文知识进行提问时,发现对课本内容有所了解或是熟悉的学生相对较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自信满满,内容却多基于自己原来的知识积累,而偏偏遗漏了课本上所提及的重点内容。

而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教材的生疏,而这种生疏则源于盲目而缺乏导向与目的性的预习,把学案引入预习之中,使学生带着对教材初步了解和对重点的印象或是疑问听课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导学案引导预习的优势

(一)能正确指导预习

1.提供预习方法,让预习有法可循

编写导学案时,在导学案的左右侧备注预习的`方法,如,在《丝绸之路大运河》一课的导学案左侧,在“大运河分为哪几段?沟通了中国哪五大水系(自然河流)?流经今天哪些省(市)?”这个问题时,备注参考书中插图和《中国政区图》,并指导学生按从北到南顺序预习大运河连通的五大水系、流经今天的省市名称。在导学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备注相应的预习方法,如,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联系哪些知识点、参考哪些篇目、建议使用列表形式等等。

学生有了这些预习的方法之后,预习在学生看来就不是一纸空文了,循着这样一个方法来预习,预习也会显得更有效果。预习习惯养成之初,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给予悉心的指导;还应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法,按时检查预习作业,逐步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控制性调节转化成自觉性调节,使历史与社会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2.改变预习时间,让预习有效可行

传统的预习活动总喜欢被老师们放在课后去完成,实际上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去预习,所以,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认为:(1)预习应该放到课堂上来,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教师可充分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预习的最终目标。传统的预习活动总喜欢被老师放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际上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去预习,所以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可以尝试放到课堂上来,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请教,教师可充分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预习的最终目标。然后教师批改,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2)在时间上注意把握课程进度,调控教学进度,增加预习的内容,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可以将原来的两课时编写一张导学案,用一节课时间预习完成:在展示课上,学生懂了得内容就不再讲解,我们只展示学生不懂的部分,一般也能一节展示课把原来两课时的内容全部讲解完,所以,这种方式下的课程时间在数量上跟传统的课时是一样的。

(二)有效的导学案能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分小组预习,在合作中共享预习的乐趣。

在预习时,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预习小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分享成功。如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文章,让学生自由组合成预习小组或由老师将学生分成多个预习小组,组织学生分工合作,从不同的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再进行交流学习,思维得到碰撞,成功得到分享,预习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导学案能变革传统、机械的预习作业,以“预习学案”为主要呈现形式,让预习关注“减负”,更注重“增效”备课的过程主要是备导学案,每一课时或者一块内容编写一张导学案,按特点分,导学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初读式预习学案

(1)读一读课题,你产生什么疑问?

(2)带着这个问题,把本节课认真得看一遍。

(3)课前的问题通过阅读能否找到答案?

(4)这节内容主要讲了什么事件?尝试概括一下。

【点评】这是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一节课都要做的预习功课,是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主要遵循“通过自己的阅读,理清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原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提示完成预习笔记。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2.自助式预习学案

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预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因材施教,设计分层次的自助预习学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发展。于是我在预习学案中时常这样设计: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点评】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发展。

3.教学一体化预习学案

这一类的导学案一般可包括这么几个环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自学、课中交流、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知识链接、课后反思、课后作业。

【点评】这种预习学案是典型的“教学一体化预习学案”,这种预习学案融合了教与学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思路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预习学案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是教学中所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关于预习学案的运用,可这样操作:提前一两天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预习学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预习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小组讨论交流,并在“预习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充分发挥了把握学情、铺垫降难、活跃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作用,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促进教学相长,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是实现有效预习的关键,能够减少预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全面增强预习的实效。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会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以后也就能自觉地去进行预习了。当然,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点滴积累,循序渐进。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能够针对不同年段,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由简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森。课堂创新策略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04.

上一篇:生命建构下一篇:高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