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精彩的科学课堂

2024-08-08

演绎精彩的科学课堂(精选四篇)

演绎精彩的科学课堂 篇1

一、奇妙导入, 激发学习动机俗话说,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就如同序幕一样, 能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因此, 课一开始, 我有心将魔术———乒乓球叠罗汉引入课堂。我先出示了一个空袋子和一些乒乓球, 让学生现场验证球的真假后把球装入袋子, 学生疑团满腹, 我抛出问题:“谁能让两个乒乓球‘叠罗汉’般站起来呢?”话音刚落, 教室里一下子开了锅, 早已按捺不住好奇的他们已是迫不及待来试试, 我分别请了两个学生尝试, 两次都失败了, 学生更是坐不住了, 纷纷交头接耳———这怎么可能呢?在一片“讨伐”声中, 我故作神秘地说道:“看我的!”学生立刻坐好, 满怀好奇地睁大眼睛看着我, 生怕错过了什么。在学生的目不转睛中, 我从袋子里各拿出一个球, 抬高双手, 故意手指间半开着缝表演, 让学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见庐山某一处”的感觉。而后缓缓打开手, “啊!”在学生一阵阵的惊叹声中, 让球在我手中“站”起来。这一富有艺术性的开场魔术, 犹如磁铁般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 这授课时的第一锤敲在了学生的心上, 唤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非常迅速地融入到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中。

二、过程巧妙, 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者

1.创设情境,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 在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时, 我设计了游戏式的活动———“送主人回家”。以“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这“两间屋子”为导线, 让学生先预测“小主人” (我事先准备的铝片、铜钥匙、铁钥匙等物品) 它们的“家”在哪里, 同时把学生的想法———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于“屋”中。物品中的铝片和铜钥匙让学生揣摩不透, 有的学生说:“铝是一种金属, 铝片能被铁吸引。”“铜也是一种金属, 铜钥匙能被铁吸引。”而有的学生却持相反的意见, 两种不同观点“正面交锋”, 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成一把火。接着给学生一个亲身经历的机会, 让每组学生用教师事先准备的同样物品去验证, 得到想要知道的一切。在学生通过实物形象地明白自己的预测与结果的异同后, 再次以“两间屋子”为契机, 让学生概括出两类物体各自的特点 (含有铁, 不含铁) 。这样创设的情境直观有趣,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了学生的欢快和激动的情绪, 学生喜悦的笑脸、活跃参与的身影在课堂上大放光彩, 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然形成了。

2.预约精彩, 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空间。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 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如在辨认5角硬币是否有磁性时, 我在教案预设中进行了有意设计———只有一小组出现用磁铁吸不起硬币的实验。我先让各小组用磁铁验证各种硬币是否含有铁, 而后汇报。汇报中学生发现只有一个小组认为5角硬币不含铁, 让“被蒙在鼓里”的学生产生疑惑。有的学生认为是那一小组太过着急没验准, 而有的学生则猜测是磁铁有问题, 在一片猜测声中, 我趁势提出:“让老师也来试一试!”在用这一组的磁铁试过不行后, 我又故意拿起其他小组的磁铁试一试。通过如此设疑, 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从而激起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正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我再适时给予解惑———课件出示两枚硬币的说明, 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时引入概念“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评价, 赢得课堂的精彩。小学生科学课的学习评价亟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 用艺术的评价去赢得课堂的精彩。上“磁铁有磁性”这一课, 当我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 一般都会用“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看法?相信你能行的!”“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等这些话来鼓励学生, 当学生一个接一个发言时, 我就用“我喜欢你的自信”、“你的发言很精彩”、“你 (们) 的知识真丰富”之类的话来肯定学生;当集体准确地完成任务时, 我就用“真了不起, 表扬一下自己吧”之类的话让学生为自己注入活力。这样的艺术性评价, 让学生尽情享受着科学学习的快乐, 也让课堂更加地精彩动人!

三、美妙结课, 让课堂更光彩炫目

精彩的教学结尾不仅能充满情趣, 让学生在教学临近结束时精神为之一振, 学习疲劳一扫而空, 而且能为教学内容起到提炼升华、生动诱人的作用。因此, “磁铁有磁性”这一课, 我先借助板书引导学生把握好所学内容, 对整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接着话锋一转:“其实‘乒乓球叠罗汉’这个魔术并不神奇, 它就是巧妙地运用了磁铁的磁性。谁想试一试?”学生情绪高涨, 争先恐后。我请一位学生用我一开始拿的两个乒乓球表演了一番后, 让他揭晓了魔术的秘密———乒乓球中放了磁铁。“拨开云雾见月明”, 教室里是一片沸腾, “原来是这样啊!”恍然大悟的声浪此起彼伏, 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的结课, 与课首导入形成了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 达到首是首, 尾是尾, 不偏不倚, 浑然一体的境界, 使教学主题得到了升华, 也给学生不小的惊奇, 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科学预设 精彩演绎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探究 预设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7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科学实验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意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课前精心预设,实施有效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师课前应精心预设。在制定实验教学方案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合适的课程资源,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操作,才能形成完整表象,从中感悟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科学素养。《摆的研究》一课,“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实验材料稍有毛病,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摆线的选择上: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而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将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可实际上,当两根长短一样的摆线绑上大小螺帽后,摆长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长要比小螺帽长(大螺帽直径大)。如果换成 “沉浮实验盒”中大小高低相同的小吊桶,在吊桶里分别装体积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这样严格把握“控制变量”的恒定性,让学生更科学地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使实验获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课中超越预设,演绎精彩生成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课前“预设”做出富有创意的选择和整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引导学生体验建构、拓展创新,从而超越预设,催化动态生成,将实验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江苏高邮市天山中心小学田晓军教师在《磁铁》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判断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学生在接磁铁时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摔断了。教师趁机提问:“磁铁断了后,磁极会南北分家吗?”学生看法不一,教师提议用刚学到的方法验证。一学生将断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他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教师提醒他用蓝磁铁(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有的学生提出必须用别的方法验证。教师让一个学生用线悬挂断磁铁,让其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等磁铁静止下来后,果然指南北了。他惊喜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能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可又有学生提出:“如果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北极会变吗?”教师兴奋地邀请他来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得叫起来:“哇,它们又吸在一起了。”他又将标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果然,“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三、课后优化预设,促进专业发展

生成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增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因此,教师课后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经历做全面反思,优化预设,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摆的研究》中探究“绳长如何影响摆速”的实验教学,五年1班上课时,我按预设的方案先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分组按操作要求做实验。实验完成得较顺利,数据偏差在3次以内,但本节课用了48分钟。课后我反复思考,认为学生花在安装实验材料上的时间太多了,以致影响实验的进度。深思熟虑后,我觉得实验过程中不换绳子最为便捷。于是,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根长35厘米的绳子,在0厘米处打一个结,在15厘米处打一个结,30厘米处再打一个结;15至30厘米之间每隔1厘米用彩笔做一个记号。其他三个班上课时,由于使用了精简创新后的实验材料,学生在5分钟之内就完成了实验,且实验数据的偏差在2次以内,实验的效率和准确率很高。此外,本堂课还有精彩的生成:有5个小组在完成规定任务后,尝试了在15至30厘米之间自由选择不同的长度来做实验,得出了不同的数据。这样的优化教学开阔了学生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加以分析思考,获得调整摆长的规律,为下一个实验“做一个钟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科学预设,有效开发利用生成资源,从机械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灵活的弹性教学,使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焕发“动态的活力”!

让课堂评价演绎生命的精彩 篇3

一、激励之言——意在催人奋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关于激励,一位哲人也曾说过:“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出卖于你,但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把生命奉献于你。”可见,激励的作用甚大,善于激励的老师能从学生身上找到星星之火,扬起学生进取的风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迸发。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小眼闪光”。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满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在自主的空间畅快地呼吸,绽放生命的光彩。

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叫刘远华同学品读《月光曲》的重点片段,她音质悦耳、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地把语段读得声情并茂,让人浮想翩翩。她诵读完后,我握住她的手,无比真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你的朗读水平已超越了老师。”她听后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又如:教学《草原》一课,让学生用喜爱的方式赞美草原。刘国栋同学用刘三姐的曲子编上歌词:“草原草原你真大哩!嗨嗨嗨哟。草原草原你真美哩!嗨嗨嗨哟……”我立即上前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听着你的《草原之歌》,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佩服,佩服。”他听后笑脸犹如一朵灿烂的鲜花。

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当学生写字漂亮时,我会摸摸他/她的头,给他/她一个满意的微笑;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我会夸道:“你简直有一双孙悟空的金睛火眼!”当学生的回答富有创意时,我会赞道:“你的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真了不起!”当学生朗读绘声绘色时,我会夸赞道:“你的朗读太感人了,同学们都忍不住为你鼓掌喝彩!”对合作成功的小组我会夸道:“你们是最佳的黄金搭档。” ……这充满激励评价的语言如和风细雨渗进学生的心田,起到“细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可见,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激励语言使学生沐浴在充满人性的光辉里,沐浴在赞美的阳光里,从心底开出最动人的花朵。

二、机智之言——妙在令人叫绝

一位哲人曾说:“教师的评价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藏在学生的心里。”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教学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突发情况及时调整,快速反应,巧妙应对。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灵光,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无限。

如:我让学生认读“帽”字,结果一位学生站起来脱口而出:“‘感冒’的‘冒’”。同学们一片哗然。我却微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感冒’的‘冒’……”这位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立刻纠正道:“‘感冒’的‘冒’加上一个巾字旁,就是‘帽子’的‘帽’。”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如:我在教学《雪》时,以睿智的语言巧引学生把“雪的美”读出来。课堂上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生(读):“在无边的旷野上……”师:你们听他读了这一段,是不是感受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师:你们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笑声)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走进去?(一名学生再读,但更为逊色)师:进去了吗?生(齐笑):没有。师: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大家走到了雪野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生大笑)师: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师范读、领读)你们往前走了几步没有?生:走了。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在这里,教师机智的评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共同演绎生命的精彩,使课堂教学睿智多彩,妙趣横生。

三、幽默之言——趣在耐人寻味

幽默是思想、气质、才学和灵感的结晶,它好像一根神奇的魔棒,使语言闪烁出多彩耀眼的火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必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中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评价能为课堂生色,为教学增辉 。但教师幽默的评价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为教学增添亮色,使课堂变得风趣、诙谐,生气勃勃。

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我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特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我就鼓起气朝那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哄堂大笑,那个学生也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他果然读出了杂草有气无力的情态。刚读完,台下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里,老师一句风趣的话,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焦灼的心灵,激励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演绎生命的精彩。

再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我播放一段愉悦的音乐,请我班的朗读王子——张颖融情诵读课文,让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张颖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进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诵读完后,我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张颖同学读得多有感情啊!李小宁同学听得入迷了。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三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我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杨梅,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我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李小宁同学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也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在这里,我巧用幽默的语言,既肯定了那位同学精彩的朗读,又借助听课同学的表现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揭示出来,既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读书的方法,又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之乐,成功之乐。

可见,幽默是调节课堂气氛的调味剂,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无穷的乐趣,让课堂教学散发出鲜活的生命气息。

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磁性”的互动平台,妙用评价艺术,奏响学生生命的乐章,共同演绎生命的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佛冈县

石角镇龙南中心小学)

“跟进”:演绎课堂精彩 篇4

1.顺水推舟——顺着跟进。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与见解,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顺应地进行跟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问题:“鸡兔共有头35个,脚94只,问鸡兔各有几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之后,让学生用“列表推理法”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拿着笔不停地画、写、算,可皱眉苦想的居多!

忽然听到一男生埋怨道:“怎么不全是鸡呢?如果兔也是两只脚就好了。”这时,教师抓住时机,乘势而入,用赞赏的眼光看着这个男生说:“你说得真好!下面请所有的兔子听令,把你们的两只前脚‘抬起来,配合你们的主人!”

学生哈哈大笑后,数出了共有70只站着的脚,少了24只脚。师:为什么少了24只脚?每只兔子抬了几只脚?笼中有几只兔子在“抬”脚?生:有24/2=12只。师: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答案跃然纸上,一切都在情理中,在这道题的解法上,大部分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或思维碰壁。教学中,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埋怨”这个契机,顺水推舟,顺着跟进,在“兔子抬起脚”这个美丽情境中找到了“鸡兔同笼”的计算方法。

2.见风使舵——随即跟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面临这样一个个思维不一的鲜活个体,教学时的尴尬可能就会不期而至。面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尴尬问题,教师不应逃避,而要细心体会,艺术地处理,这样就能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1/2,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图形的1/2,再贴在黑板上。突然有一个学生喊了一声:“我能折出圆的1/4!”同学们投去惊奇的目光。教师也显得格外惊讶: “什么?你折出了圆形的1/4?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同学们吗?”这位学生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圆形的1/4。”教师表扬他有创意,并追问: “那你能说说1/4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讲出了1/4表示的意思,全班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师趁机给了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学生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3.欲擒故纵——有效跟进。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教学,不要随意下结论,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生成,才能水到渠成,达到预期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节课时,师:学习了被2 、5整除的数的特征,谁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吗?生:个位是3 、6、9 的数能被3整除。师:赞同的请举手!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小手表示认同!

教师故作疑惑地说:“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谁能解释一下?”教室里沸腾了,学生反复尝试,不停地举例、画图、计算、比较,思维的涟漪此起彼伏。

生1:我觉得能!如369就能被3整除。

生2:不对!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我可以举例证明!613就不能被3整除。

生3:个位不是3、6、9的数也有可能被3整除,如135、780等都能被3整除。

生4:哦!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生5:我可以画个图给你看!

生5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我们书上不常见的集合图,边画还边解说给大家听。

生6:哇!你太聪明了!

由于教师给学生腾出了探索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以绽放,潜能得以开发,才能掀起课堂的小高潮;正因为教师没有以权威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一切不符常规的举动变得那么坦荡自然。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惊讶”声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与积淀,他们既有观念受到挑战,也有思维定势受到冲击,他们在自觉修正着原来的认识,思想也丰富起来!一切超乎想象! “欲擒故纵”显示了它特有的魅力,它是一种高超的手段,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

4.“以毒攻毒”——纠正跟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认知错误或思维误区,有意识地设计陷阱,让学生碰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自查自纠中纠正错误,强化刺激学生思维,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小数除法” 这节课时,教学“一根钢管长4.8米,李明想把它锯成长为0.9米的小段,最多可以锯多少段?余下的钢管还有多少米”这道题时,意外发现许多学生列算式:4.8÷0.9,得到商为5余数是3,这时教师问道:“你们同意这种想法吗?”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错在哪里?”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探索,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快找到了两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3与除数0.9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5×0.9+3≠4.8,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接着,教师再让全班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很快就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在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3缩小到原来的1/10,得到0.3。

当学生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给予否定,应该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采取“以毒攻毒” 的跟进策略,许多学生茅塞顿开。这样的错误促进了认知的良性循环,暴露了学生的错误,使错误独显魅力,从而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5.煽风点火——适时跟进。激励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永恒的艺术。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给以尊重、信任、宽容、表扬与鼓励,常常能给学生一语三春、语半功倍的力量。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积”这节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情景:一个圆柱的一个底面不断缩小成一个点后变成圆锥。

师:原来的圆柱变成了圆锥,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我知道!高不变,一个底面没变!师:有没有不同发现?生:圆锥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积相比,变小了!师:你太聪明了!有没有人比他说得更好的?

生:体积变小了,削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的比是2∶1。

师:你说得太棒了!我们为她鼓掌!谁能向她挑战,比她说得更好?

生:圆柱变成圆锥后底面积没变,高没变,V圆柱:V圆锥=3∶1。

师:同学们觉得他说得怎样?谁说得更好?

学生都被“激怒”了,个个跃跃欲试,课堂“火”了!

师:来一个更难的问题,你们肯定不知道!圆锥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它到底等于圆柱体积的多少?

师:看谁有火眼金睛!圆锥体积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3吗?看谁聪明?

教师不停地煽风点火,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在关键处设疑,在易错处反问,在重点处故弄玄虚,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一系列问题的思考,通过观察、推理、交流,学生的知识由操作层面的感知转向思考内化后的理解,每个小小的成功都不断激励着他们追求新的目标、新的高度;成功与追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种连续性的快速积累、心灵震撼与智慧引领是一个静态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课堂教学的精彩就是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课堂上面对每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教师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魄,并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即时“跟进”,善于捕捉,随机应变,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生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上一篇:丰田的中国决心下一篇:风险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