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的影响

2024-07-14

产生的影响(精选十篇)

产生的影响 篇1

1. 有可能违背客观性、稳健性原则。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存在优越性, 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 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另外, 采用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 扭曲了资产内在的价值, 背离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2. 侧重于为投资者服务, 而不是为企业本身服务。

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初衷是为了让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价值, 从而减少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辨别、分析的成本, 提高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性。但通过了解其负面影响后, 投资者必须理性对待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主要应该为经理层决策服务, 而公允价值计量有为投资者服务的倾向, 这种转向是否值得?一旦决策失误, 投资者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证?以服务产业资本增值、帮助管理层决策为主, 兼顾机构投资者等外部用户决策, 这才是会计人的使命!

3. 公允价值计量成本较高。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 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 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与历史成本相比, 取得公允价值要花费更多的成本, 增加了报表的编制成本。当取得成本超过效益时, 若仍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则有违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4. 会计核算的是成本还是价值?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 资产的入账价值为其历史成本, 即资产取得时的实际资金消耗, 而且一经确定不得更改。而以公允价值计量时则不然, 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一种评价, 随着市场的变化, 公允价值处在经常性的变化之中, 与此相适应, 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不能是确定不变的, 而需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一般来说, 公允价值既可以大于历史成本, 也可以小于历史成本, 视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情况而定。

公允价值关注的是交易 (成交) 价格, 至于理论价值, 投资者可以用不同的估值方法来解决“定价”问题, 价值是唯一的, 各种估值方法都只能与其接近, 或偏离程度有差异。

5. 推翻持续经营假设。

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来看, FASB对此持肯定的态度。该公告指出, 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优估计与其公允价值并不一定相同, 尽管管理者的预期是有用的、富含信息的, 但是这种计量排除了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所要求的风险溢价以及市场参与者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所采用的假设等的影响, 而“一个企业必须按照市场价格来获得一项资产或结清一项负债, 而不论它的目的和期望如何”。且不论公允价值是否具备管理者预期所不具备的优势, 单从该公告内容看, 不难发现这与会计假设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是相矛盾的。

6.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但是, 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 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7. 公允价值计量有时并非公允。

虽然现行会计准则在运用公允价值时设定了较多的限定性条件, 但该条件仅仅依赖于会计人员对具体交易事项和相关条件的职业判断 (在实务中, 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相关的业务进行评估) 。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尤其是资产评估市场不够成熟的客观情况下, 公允价值的确认难免出现“显失公允”现象, 也就难免会出现公允价值再次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问题。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 同样会导致判断结果缺乏公允性。

8. 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

不留作业产生的负影响 篇2

简论《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不留作业”对学生减负的可行性影响

一、目的从2013年8月22日起,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将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征求意见提出后,超过9成的人支持“减负”,但也有不少人对其中“不留作业”的规定存在争议。这次新一轮的减负计划究竟会不会落空,它有一定的可行性吗?本报告将就十条规定中的“不留作业”一点出发,探讨这一轮减负措施的可行性。

二、背景

(一)《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提出的目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是教育部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所提出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征求意见稿就是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对减负工作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切实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二)《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规定细则和“不留作业”的规定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分别有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保持体育锻炼和强化督查等十项详细的减负规定。

该十条规定的出台,引起了学生、家长、教师和各界社会人士的高度关注,其中不留作业更是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在该规定中,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三、“不留作业”对小学减负的可行性影响

(一)“不留作业”规定的初衷

不留作业,是学生减负的最极致形式,“减负”即减轻负担,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但是,家庭作业是现代学生的主要负担吗?还是决策的制定者的一次敷衍行为?而最终不留作业这项规定是否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然而,在规定里面“不留作业”原意只是小学不留书面形式的家庭作业,除了家庭作业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定各种形式的体验式作业,只是这些体验式作业在现实中存在很多争议。

(二)体验式作业不是学生减负的救命稻草

体验式作业的形式很多,例如有课外实验、集体参观、课外阅读读书报告、社区服务体验等,这种形式的作业在国外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而且从实行的结果看来也是很好,联合了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团体合作等,让学生在学与

做中逐渐融入社会,得到更好的社会化。这种学习形式相对中国传统的家庭书面作业形式也相对轻松。

教育部想要出台政策让学生减负的初衷无疑是正确的,只是这些政策在制定的时候不能盲目地照搬国外的经验或做法,要切实地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长时间积累下的“中国式”学习习惯,这种习惯,是我们一时半刻不能够改变的,让学校生硬地实施外国的教育方法手段,是注定要失败的。目前我国的教育对体验式作业的评价体系还没有统一,各种体验式作业究竟能不能落到实处很难保证,而且从当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小学生课外学习自觉性调查和小学生假期作业完成情况调查等情况来看,要让学生从“被强迫”直接转向主动学习也是没有可行性的,因为被束缚惯了,绝大部分学生是不懂得如何学习的。可以说,在没有正确认识和引导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让体验式作业代替传统的家庭书面作业是完全没有可行性的。

(三)作业不是学生学习负担的主要来源

作业,是教师、学校评价教育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通过学生作业的反映情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进程和教育策略,从而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减负提出了这么多年,作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事实上在2004年所提出的减负措施中,有一项就是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当中规定小学生家庭作业时间应当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暂且不谈一个小时是如何界定和如何实施,就凭家长得知这种减负措施之后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可以对学生学习负担的来源略知一二了。

在减负界,尤其是初中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校越减负,家长越加压。其现象则是教育部的减负令在学校得到很好的实施,但是在校外,由于升学压力和升学率的指挥棒仍然存在,导致学习压力出现学生家长,甚至学生自己身上。这种压力是自然生成的:在校外丛生的“辅导班”是减负不能实施的的根本;可是家长们则焦虑,面对重重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的“择校”竞争,如果不给孩子多报一些辅导班,多做一些练习会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因减负而出现的变相增负,才是学生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很显然,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之中,家庭作业本身不成为学生学习负担的主要来源,作业作为一种教学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部试图通过取消家庭作业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作业压力,由学校本身转嫁给学生、家长和社会教育机构,是对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一个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解决方法

由上文所提观点得出,学生的作业负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来源于学校布置的家庭书面作业,二是来自于升学压力对学生和学生家长所造成的心里压力。要根本解决学生的作业负担,就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减轻学校作业负担

家庭作业无疑给学生的课外生活造成一定负担,但我们不可以盲目地去除它,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学习的效果必定有所不同,盲目地不留作业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一个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收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校、社会和家庭最终共同影响学生,所以我觉得,学校留家庭作业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不是说学生走出了校门,就应该没有学习的负担,事实上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学校也更加应该谋求更多的机会,跟社会、社区、家庭等合作,让学生接受到更好、更全面、更深刻的教育。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所以在家里做学校布置的作业本来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只是如果作业的量太多会影响到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说作息时间。所以在家庭作业方面的减负,重点不是该不该布置,而是应该布置什么程度为宜。在这个问题上,有专家提出过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按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别布置不同作业;少布置与课堂内容重复的作业;各个科任老师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分配学生每天作业量等,这都要学校因各自的特点和情况制定不同的减负方式。

(二)减轻升学压力负担

学生从小学起就能感受到来自各级学校的升学压力,其中压力最大的无疑是高考的压力。不过我觉得,造成这一切压力,都是教育家、教育部门、政府甚至是国家将教育独立于社会之外,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状况所造成的。高考压力,是家长和学生对考不上重点学校而形成的恐惧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形成中,他们向往的未必是真正能够考入重点学校,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能够有多高的学术造诣;他们恐惧的,也不是他们在高考中考不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或者读不上自己心仪的专业。我认为在中国,很大一部分高中学生根本就没有真正自己向往的学校、心仪的专业,他们都只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才对自己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甚至有些学生到了本科毕业的时候,还不是很了解自己所读的专业。而他们所选取的学校、所就读的专业,只是社会所喜欢的,最后演变成自己所选择的。社会所喜欢的学校、专业,就是社会在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时对其学校和专业的喜好:哪些学生的毕业学校是重点名校、专业是热门专业我就录用。所以学生和家长们担心的,是如果在高考中考不到重点名校、热门专业,他们(学生)毕业之后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不能够得到一份工作。这才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甚至国家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常常埋怨现在本科学历也不好找工作,却很少觉得这应该是国家、政府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教育为立国之本,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新中国见过以来我们的共识,重新恢复高考以后国家做了很多事情去关注、改变我国教育现状:从学龄儿童教育到面向大众的成人教育,有逐步过渡到终身教育的趋势;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培养改革开放后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普及基础教育,包括将普及年限增加至9年,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逐步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实施高校扩招,在高效创设国家精品课程,以培养更多高新知识分子,将教育与国际接轨„„只是在次过程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学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的转化的引导不够,包括雇主和在校学生逐渐开始对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外的很多教育形式排斥,学生非重点院校不读,职位非重点院校不聘,造成很多的教育资源浪费,除重点院校之外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这才是学生和家长最担心的,才是学生一切负担的来源。

《大宪章》的产生及其影响 篇3

13世纪初,由于英格兰国王约翰长期对法兰西保持战争状态,英国各地的分封贵族负担逐级加码。到了1204年,约翰国王失去了在法兰西西北部的土地。约翰国王在国内加征税收再征兵。

这一次各地的贵族不同意了,开始拒绝执行国王的命令。与此同时,英王约翰又和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纠纷,教皇宣布对英格兰动用褫夺教权的禁示令,不再提供宗教服务。国王失去了民众和罗马的支持,各地的贵族胆子更壮了。英王内外交困,只好向教皇妥协,接受了教皇任命的驻坎特伯雷的大主教,承认罗马天主教会在英格兰的权力,承认自己是教皇在英格兰的封侯,教皇则将英格兰作为采邑回封给英王。

处理好这些事情后,英王约翰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再次发动了跟法王菲利普二世的战争。结果,又以英国的大败而收场。当英王回到英格兰时,贵族们不干了。1215年春天,贵族们占领了伦敦,和英王形成对峙的局面。双方开始了谈判,当年6月15日,在离温莎城堡不远的兰尼米德,贵族们草拟了一份文件呈给国王,国王在文件上加盖皇家封印。这就是英国历史上,也是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大宪章》。约翰国王之后的英王们也相继表示接受《大憲章》的约束。从此,它成为了英王和贵族关系的一种保障。

《大宪章》明确了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制约的原则。国王的从上到下的权力,必须有一个对立面。国王不能包办一切,不能一手遮天。国王必须把一部分权力出让给这个对立面,而这样的分权和相互制约,必须通过共同的契约、互相的承诺来实行,这就是法律。《大宪章》第一次明确了国王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能够置自己于法律之上,并且,只有法庭才有权力判一个人是否有罪。在法庭判定有罪之前,任何人都是无罪的。这是第一次对国王的权力做出限制,是西方政治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大宪章》制定的1215年,正好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末元初。当时中国的社会已是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如果将当时英国和中国的社会制度相比较,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远比英国的分封制先进。英国的社会制度,还停留在封建主义的阶段,诸侯各占一方,爵位世袭,拥有兵权和土地权,与国王分权自治,是真正的“封建社会”。而中国,秦始皇通过暴力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由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贵族和诸侯的力量相对削弱。地方统一由中央派属官员,所有土地隶属皇帝,不存在贵族和诸侯的分权。汉承秦制,到了汉武帝手上,这种体制得到了初步完善:封建主不复存在,地方官由中央派遣,重文轻武,土地零星分割,自由买卖,社会流动性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比同期英国的体制要先进得多,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办事效率也更髙,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西方的社会发展是不一样的,似乎有自己的特点。吴思说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然后是家天下社会。我与吴思的看法有些类似,只不过我以为中国自秦始皇起,封建社会结束,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专制社会,或者叫极权社会。而到了明朝建立之后,更是将这种中央集权运用到登峰造极,皇帝享有绝对的权力,变得更加独裁,不仅集天下财、权、物、土地于一身,也将百姓的性命掌握手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跟皇帝叫板。所有人的性命都隶属于天子,没有国民,只有草民、奴才以及暴民。就皇帝的权力而言,中国的和外国的,简直就是两码事!由于绝对力量无法撼动,中国自然出不了《大宪章》,那些匍匐在地的草民们,有谁敢跟皇帝轻声说个“不”字呢?

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因为力量均衡,谁也制约不了谁,所以就有了《大宪章》;因为有了《大宪章》,英国的很多事情都向公开和契约方向发展;公开和契约慢慢成为一种风气和习惯,社会走向也越来越明确。而中国呢,中国自秦大一统后,没有了均衡的力量,天平永远向着皇权倾斜,没有力量能制约皇权,也就没有了《大宪章》;没有了《大宪章》,一切摆不上桌面,都在桌子下面内斗,“潜规则”应运而生,而且发展成汩汩潜流,无数事情都成了“只能干不能说”。到了后来,更是积重难返,成了整个社会的毒瘤……对比着当时中国的历史道路,英国以及《大宪章》更像是斜刺里走出的一条路,一下子就走到了中国前面去了。

贸易保护措施产生的负面影响浅析 篇4

贸易保护措施阻碍了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发展自由贸易, 通过竞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有益于所有参与国。而保护主义其本质是拒绝竞争, 试图通过减少进口来保护本国的利益。

2. 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

如下图中所示, 以征收关税为例, 横轴表示国内市场上某种商品的数量, 纵轴表示其价格。D0为需求, S0为供给。右边的图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上该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M0代表进口, 如果国内需求与国内供给平衡, 进口就为零。在征收关税之前的自由贸易情况下, 该国面临的世界市场价格为OP0, 。在既定的世界市场价格OPw下, 本国生产量为OQ1, 需求量为OQ4, 过度需求Q1Q4要由进口来满足, 等于右图中的OQ6, 即该国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进口量。

在进口国征收关税时, 假定关税率为T, 那么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为P1= (1+T) Pw, 这就使得国内生产者将价格升至相同水平。由于国内价格提高, 需求下降到OQ3, 而供给上升到OQ2, 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的过度需求减少到Q2Q3, 等于右图中在 (1+T) Pw价格水平上的进口量OQ5。在图中左图, 需求曲线D0的下方代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纵轴上Pw点引出的直线 (Pwd) 下方为自由贸易条件下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 三角形gd Pw的面积为总的消费者剩余。征收税率为T的关税之后, 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上升到P1, 消费者剩余减少到三角形gb P1, 消费者剩余总的减少为梯形P1bd Pw=A+B+C+D。

因此, 关税的征收使得国内价格提高, 消费者不能再按征收关税前较低的价格购买该进口产品, 在既定收入水平条件下对该进口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从Q4减少到Q3, 小三角形D所代表相应的消费者剩余减少额为关税的消费效应。

第一, 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同质产品所耗费的生产成本越低, 在竞争中就更有竞争力。发达国家所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 而且这些标准大多高于国际标准。其他国家的出口产品要想打入这些国家市场, 必须达到其标准要求。这样一来, 经营管理比较落后的企业要想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 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改善经营管理, 加速技术进步,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这就容易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使产品市场价格升高, 直接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 增加了检验检测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 必须要满足贸易对象国的检验检测要求, 才能进入其市场, 然而发达国家不仅通过标准, 而且通过认证制度和产品的合格检验等对进口商品设置重重障碍, 并利用复杂的进口手续、苛刻的检验, 对进口商品设置壁垒。各国生产的产品必须按其要求进行检验检测方能进入其市场, 结果费时、费力、增加了出口难度和产品成本, 削弱了国际竞争力。

第三, 认证费用昂贵。产品获得认证, 才可以顺利地进入贸易对象国市场。而发达国家的认证要求颇高, 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 强制性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就有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多种。这样, 要取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就必须由其他国家认证机构认证, 而其他国家认证机构的认证费用昂贵, 直接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虽然当前各国相继出台诸多经济刺激计划, 但由于贸易保护措施的负面影响, 各国经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 主要国家进出口额与往年相比,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 与此同时, 各国相继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使得这一时期的进出口状况雪上加霜。

以我国为例:据海关统计, 2009年1至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27.2%, 出口1553.3亿美元, 同比下降21.1%。其中, 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24.9%, 出口649亿美元, 同比下降25.7%, 比1月份同比下降速度增加8.2个百分点。自此, 进出口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和进口增长速度三项数据从2008年11月份开始, 已经连续4个月呈负增长。而且三者在2008年10月仍分别增长17.5%、19%和15.4%, 但在11月份迅速下降, 呈现负增长, 并且在2009年1月进一步下挫。仅仅在4个月的时间内, 进出口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和进口增长速度由正到负, 最大振幅分别达到了46.6、44.7和58.5个百分点, 在我国外贸史上比较少见。

历史的经验说明, 贸易保护主义不能使各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 反而会产生恶性循环, 使各国的情况变得更糟。因此, 各国应积极对外交流合作, 废除目前阻碍经济发展的贸易壁垒, 从而使各国的状况逐渐好转。

参考文献

[1]肖慈方, 蒋国庆, 吴永红.国际贸易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杨.西方经济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弱精症有以下的影响产生 篇5

1、弱精症导致女性怀孕者早产或流产:很多怀孕的妇女会在妊娠期间内出现早产或者是流产的现象,这些也都可能是因为精子质量不够高所造成的,所以对弱精症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不容易怀孕:男性患有了弱精症会影响到生育能力。由于有些患者的弱精症较为严重,有些患者的弱精子症症则较轻。所以很多的时候,即使男方存在弱精症也会顺利使得女方受孕,不过这样的受孕还是存在一定风险和概率的。

3、对目前的优生存在危害:通常所说的优生是最优秀的精子和卵子结合,但是弱精子症的患者实现优生是很不容易的。弱精症的受孕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即使是轻度的弱精症精子活动能力也比正常情况下的要低,这样也就保证不了精子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受孕,从优生的角度考虑还是有一定弊端。

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篇6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影响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具体成因如下:

(一)内因

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着生产结构性过剩问题。由于整个市场是开放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得以呈现,资本也可以自由流动,于是生产者开始扩大生产追逐利润。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不可预见性等自身的缺陷,使整个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比如,当某一种产品有利可图时,许多生产商都集中生产同类商品,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生产供过于求使产品挤压,商家无利可图。

当资本无创新、无利润或市场饱和时,金融资本会不断侵蚀产业资本的利润,导致一小部分富裕的亚洲人开始将资本由实业型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流向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泡沫型”产业,造成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的虚假繁荣。而房地产和证券等投机利润高的行业,不断吸引着外资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比如,房地产价格远超出居民实际承受能力,产生巨大的房地产积压,形成银行不良债权。由于东南亚国家货币资金的流动具有盲目性和集中性,不能引导资源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资金的流动只是对社会财富的超经济和虚假再分配。

亚洲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亚洲经济的发展受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它本身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市场经济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整个市场局势也难以控制,因而投资者不能正确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无法解决“负面外在效应”问题,我们很难把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既保持固定汇率又扩大金融自由化,这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由于泰国所有的百姓都可以拿着泰铢自由兑换美元,且没有一定额度,导致泰国的外汇储备不够且没有美元可去换之。7月泰国政府已没有固定汇率了,在这样浮动的情况下泰铢贬值。这些对冲基金当时炒东南亚时,以美国为首的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三大基金调动了1000亿美元攻击亚洲,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没这么多,东南亚金融风暴想把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辛苦赚来的钱变成一场金融风暴或金融战争。

在中短期债务较多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便会不可避免地使本国货币贬值。1997年索罗斯把目标盯在东南亚,利用汇率来赚钱。当时泰铢与美元的比率是1:25,一个美元可换25个泰铢。美国在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在当时泰国房地产、股市都有泡沫境况下,其利用有量子基金及大量抵押资本带着钱首先冲向泰国。索罗斯找商业银行来借钱并给其利率,泰国很多银行都把钱借给他。而美国利率低亚洲利率高,于是,索罗斯就在国际上借泰铢抛泰铢,许多人心理惊慌便拿美元去换泰铢,最终获得许多美元。

银行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有经济问题均源于银行体系。亚洲一些国家的银行业未能及时建立较完善的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使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系统性风险高于发达国家,外资银行进驻也带来了各种先进的金融工具。此外,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系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金,但缺乏竞争效益低下;银行体系中对贷款存在严重的权力干扰,内部的腐败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分配不公, 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和呆账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各种要素的配置不可能达到最优化的结果。

(二)外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该区货币,以获取短期暴利。美国金融大鳄们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其胃口大开,认为工业方面赚的利润已不能满足其欲望,于是对其它国家发动以暴富的金融战争。起初美国乔治.索罗斯从事美国套利交易,二战后欧洲经济萧条美国经济崛起,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很多钱让欧洲复兴,欧洲股票大涨美国人去买赚了很多钱,这样其逐渐名声大振。索罗斯70年代成立了自己的量子基金公司,其希望其公司的爆炸速度像原子爆炸速度那么快。而有钱的大客户,为在一定期限从对冲基金中获取回报,便将自己的钱交给金融炒家,这给炒家进行金融炒作提供了可乘之机。1997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金融巨头,携巨额资本冲击亚洲金融业,引发东南亚金融风暴,最终演变成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

美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成为超级大国后,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经常保留危机感。新中国成立后其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统一战线,东南亚、韩国等都是美国经济附庸国。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各种内外因共同作用下,1991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其解体后只剩下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美国为遏制亚洲经济发展,且为本国创造经济财富,便开始采取遏制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美国经济增长达到极限后,美国认为他们有金融大鳄,有能力去金融市场掠夺更多钱,于是开始纵容索罗斯的行为。在美国经济利益与经济政策的纵容下,1997年西方金融大鳄们的思维从创造财富向掠夺财富方向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对外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商品多往美国出口,对外贸易的依存程度高。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经济发展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制约,一旦國际市场局势发生动荡,商品的出口会受到巨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为金融大鳄们的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受阻,使中国经济发展幅度放缓。东亚国家在我国资金投入比重最多,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是加工型企业且主要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东南亚等国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使我国商品出口下滑。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东南亚等国货币贬值,消费市场萎缩,人民购买力下降。东亚政府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方面的财政预算,东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中国与东亚各国在商品贸易上有紧密联系。但中国对东亚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生产的商品不能顺利销售阻碍了出口产业的发展,企业亏损现象大量存在,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顺利进程及中国经济发展。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地区货币贬值的现象十分严重,给人民币汇率稳定带来了压力。虽然中国政府表明人民币不贬值,但不意味着能保障其将来不贬值。中国人民币币值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趋势,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促进了外汇储备的连续增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促使我国国际收支项目顺差,也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得外汇储备量不断地增加。但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商品的出口受到限制,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量增速减缓的趋势。

(二)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使曾创造奇迹的东南亚地区的金融秩序遭受重创,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也阻碍了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此次危机使韩国以美元计算的全国资产减少了一半多,日本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的银行、证券公司接连倒闭,亚洲许多大企业也相继陷入金融危机困境中。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在财政和金融方面实施了紧缩政策。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出口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缓慢。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日本经济的发展也没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其经济发展陷入衰退状态。

东南亚、韩国的货币贬值,加剧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本身就与该国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出口商品有价格优势。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为了增加外汇储备,于是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商品出口,而中国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此外,由于韩国的货币贬值,该国的技术型产品对中国的技术型产品形成的冲击。因此,出口商品价格的降低及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极大地冲击了中国商品的出口,给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和美国经济没有经受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出现疲软趋势,影响了世界贸易。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亚洲经济,也影响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东亚大量的廉价商品售往国际市场,很有可能会引发产品输入国的贸易保护,反倾销等行为的产生。这些将会对我国产品的出口不利。此外,在各国家间的交易过程中,美国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经济发展出现贸易赤字,势必影响世界贸易的不平衡发展及国际关系的紧张。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产生影响。危机发生后各国自身发展存在着经济呆滞、财政状况恶化等问题,横扫东南亚的此次危机影响到港台、韩日等国家和地区,造成股市,出口等受阻局面,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约十年。此次危机,对地区性和全球性金融市场经济局势造成的影响不断恶化,此次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长缓慢。此外,这次危机使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冲击了1/4的世界贸易市场和1/5的世界服务业市场,加剧了全球性的产品过剩,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全世界范围内,此次危机使经济增长缓慢,失业人数上升,美国的贸易赤字大大增加,这种状况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小结

亚洲金融危机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形态及外在环境所致。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约两年里,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严重;金融体系处于无序状态,银行纷纷倒闭信贷紧张,国际融资难度加大;国内外投资减少,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使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政治经济也受到此次危机的影响。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给世界贫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人心惶惶以及社会动荡的局面,可以说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时期内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季风.当前日本金融危机风潮透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2]金姬云.韩国金融危机对其经济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02).

[3]郑宇.东亚金融危机对亚太及中国的影响和启示[J].现代国际关系, 1998(03).

浅谈呼吸对歌唱产生的影响 篇7

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 正确的呼吸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为自由的发声活动铺平了道路, 而不正确的呼吸往往造成不良的发声, 因为呼吸运用不当会引起喉部的肌肉紧张。歌唱的用气发声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有耸着双肩唱的, 有抬胸束腰唱的, 有顶着小腹唱的, 也有遇到高音就踮起脚尖拔直了嗓子叫的, 这些都是不明白用气息方法来唱歌的表现。这种情况也严重地影响着音乐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声乐学习者都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 使吐出的气息处于完整的控制之下, 这是一切发声技巧的基础。如果在这一方面有所收获, 那就为发展你的声音表现力创造个良好的基础。

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有人称为“动力”的关键。呼吸做好了唱歌问题就结局了一大半。许多声乐前辈都对呼吸极为重视, 并阐发了许多精辟见解, 比如:民族传统声乐中就有:“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 “气动则发声”。再比如:“吸气要深, 气沉丹田, 吸气如闻花, 等等。”还有人说:“唱在气上, 而不是用气去唱, 气息通过喉咙发声, 而不是在喉咙里发声, 声音坐在气上, 而不是坐在声带上。”在这个问题上, 前人不但在理论上加以阐述和研究, 而且在时间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

二、呼与吸对歌唱的影响

我们平时唱歌时, 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为了有够足够长的气, 总是想吸得很多很深, 因此在吸气时会有很明显的动作, 吸的很猛, 吸得有声音, 像抽气进去一般, 吸起后胸高挺, 肩膀高耸, 有堵塞的感觉, 就以为是吸足了气, 可唱起歌来还是不够用, 觉得憋的难受。其实这是因为气吸得过多过满时, 呼吸肌肉用力过多, 造成肌肉僵持的缘故, 也就是说气息吸得过多, 会影响歌唱的正常进行。会气息不通的, 声音紧, 喉头硬并带有喉音, 高音很容易唱不上去。其实正确的吸气应该是很松畅的, 气不像是吸进去的, 更不能是抽进去的, 是自然的流进去, 放进去的。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吉利说过:“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觉而只是具有弹性的柔韧的坚定。而且我会把肋骨及呼吸机能的一切动作全部置之度外。”所以具体做法应该是吸气时上身完全放松, 胸部绝不高挺, 上腹部部和后腰很舒服的往外松开, 随即便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得气很自然地放进去。这样的吸气既松畅又适度, 吸后胸很宽敞, 没有压迫感。以这种吸气的感觉来唱歌, 气息通畅, 声音容易做到整体共鸣。到了高音区, 只要感觉更兴奋些便能唱好。另外, 根据唱歌情况的不同, 歌唱者要有意识的去吸气并保持把所吸入的气息分配在要发出的一定数量的声音上, 而每个音都有它特定的高度、长度、强度。唱一首歌曲时, 歌唱者只能在休止的时候和歌词, 乐句等表情允许的情况下, 才可以进行换气。总之, 要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谈到这的时候, 我们可能还会有这样的疑问, 吸入多少气才合适呢?这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问题。其实只能由歌唱者的感觉来计算了只要明确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又放松的循环过程, 吸气时要保持一种积极, 放松的状态, 积极是指兴奋向上, 放松是指叹气向下的感觉。

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吴天球老师曾说过:“初学声乐的人, 对于歌唱的气息要有支持力的理解, 总是会不管轻重、强弱、的用一股劲把气像木棒一样顶在胸部, 在唱强音, 高音时更是使劲的喊, 这样的用气是不灵活的, 声音也缺乏生命力。不容易表达歌曲的感情变化。其实气息的力量不能像木帮一样的顶着, 它更像一条鞭子, 轻轻挥动, 犹如长绸飘动, 当向空中猛然击打, 由于鞭子很快的抽甩, 会发出啪啪的响声, 很有爆发力, 但是它仍然是一条鞭子。气息的力量就应是如此, 不管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松畅的。唱强音和高音只是靠加强气息的弹性力度, 增加气息的流量和流速来完成, 不是靠使劲, 用力来达到。气息的力量不同于肌肉的力量。气息通畅才有力, 气息的力量只要用于发出声音。而威力负重、抗衡、需要筋骨、肌肉收缩、使之结实、坚硬有力量, 这就要憋足气才有力量。憋气是为了干重活的, 不能用来唱歌。因为憋气时气息自然不流畅, 是用自然放松的本能活动去控制这种不自觉的过程, 不应该被意识的呼吸技巧的干扰而受伤害。总之, 歌唱的动力是气息, 气息需要有力, 使劲只能产生憋气, 不能使气息有力, 肌体放松自然才能使气息通畅有力。

歌唱时气息运动, 声音动力的运动状态是符合音响学的, 是一种推动力, 气息向外呼出的力量, 和另一种保持力, 吸气状态饿向下赶学的两种综合运用过程, 这两种力量各自向反方向伸展, 它们相互抗衡、又相互制约, 从理论上来说, 呼出的力量大于向下保持的力量, 而保持的力量始终是处于且战且退的地位, 因此歌唱的气息, 才能向外有控制的均匀的呼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趋向, 是对抗感觉中的基本状态, 我们知道当气从口鼻吸入肺部以后, 使人有一种积极的作用, 我们一张口, 就有一股向上, 向外的气流自然呼出的力量, 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但凭这一点是不能满足需要。这时, 还需要一种人为的向下的保持力量, 这是给人的感觉是慢慢的上放, 徐徐向下运动的感觉, 它于呼出中向上, 向外的气流相对抗, 这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 并在相互的联系中求得统一, 在相互的对抗中, 求得平衡。这种保持力与推动力的较量结果, 则是形成唱歌中的气息运动与控制。这两种不同的运动趋向, 是对抗集中的基本状态, 就是我们所说的“气柱”, 只有保持这种对抗感觉中的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声柱, 使声音具有点和面的立体感, 这样才能使声音高位置, 音量大, 音色圆润音域宽, 穿透力强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声音。

歌唱时的气息应用被认为是最难的, 因此我们有时在唱到有高音的乐句之前心情就紧张, 于是高提胸, 猛吸气的等待着, 到了那个高音就憋着一股气地唱出来, 这种声音又紧又挤, 脸红脖子粗, 甚至还常常唱破音。虽然在事实上唱高音是比较紧张费力, 但是在演唱心理却要更注意放松, 以期协调, 因为“力量来自与放松”。这样唱就会轻松自如, 上下贯通, 不再脱节了。唱低音时的气息很容易垮和压, 这样的低音不丰满, 混浊而不浑厚, 而且低音唱不下去。唱低音和高音一样要有头腔的位置, 人要挺拔, 气息往上升如头腔, 胸和喉不能压, 这样唱低音才饱满, 浑厚而又圆润, 而且还能扩展低音的音域。

综上所述, 关于呼吸所讲的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 似乎都强调了科学技巧的自然进行。其实歌唱贺喜毕竟是很重要的技术问题, 不能误解成自然代替一切, 他必须运用好科学来进行很好的训练。这些技术要学会并不难, 谈要做到正确理解和灵活自如的应用就非常困难。这就要靠持之以恒的重视和训练。应该有意识地, 细心的体会这种自如呼吸的感觉, 然后逐渐的夸大它, 使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 幅度更大, 不断增强能力, 始终保持自如的感觉。坚持不懈, 使这种能力逐渐成为下意识的技能, 这样我们才能把它正确的运用到歌唱之中。

摘要:声乐界对全面认识声乐中所使用的气息, 我个人在这里还有些见解, 在保持和控制气息的方法上也有些个人的看法。比如:一些人在演唱中经常会感到气浅、气僵、气紧、气息不够用, 气息不流动, 而人显得很累、很紧张;有些人甚至为了保持气息而绷紧全身, 以至于搞得几乎都唱不动歌了。所以呼吸在歌唱中极为重要, 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呼吸,吸气,换气,气息的支持力

参考文献

[1]尚家骧, 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1]尚家骧, 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叶雅歌.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天同出版社, 中华民国73年.[2]叶雅歌.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天同出版社, 中华民国73年.

合唱艺术对思想品质产生的影响 篇8

一、增进和谐、普及音乐、丰富生活

(一)增进和谐。合唱可以说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这样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为它是一种多人一起演唱的多声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除了对于个人演唱声音有所要求之外,更多的是对整体声音效果的判定,要求个人和整体的一种和谐的融合。所以说合唱是一门整体合作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难度往往更大一些,因为人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进行和谐的交流和切磋,要求训练的发声和节奏的准确性要更高,情感要演绎得更加和谐。合唱的场所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家交流的平台。

(二)普及音乐。合唱这样一种艺术,可以说是老少皆宜,是任何人都可以积极参加的艺术。正是这样才吸引了很多人参加,因为它既简单又十分有益。参与者不用携带任何乐器,只要人去了并且喜欢唱歌就可以,在具备演唱热情的基础上有点演唱知识都可以参与,都会取得效果,达到身心愉悦的程度。合唱这样一种艺术对于组织者来说,可以说是简单方便,不用准备过多乐器,不用投入过多的资金,这样的形式简单的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三)丰富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业余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合唱可以说在填补人们业余生活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业余文化活动,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合唱本身的艺术魅力也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辅助的影响。

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拓宽视野

(一)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活动尤其是合唱活动是开发右脑的重要手段。左脑发达的人能够将右脑储存的大量信息逻辑化,而右脑发达的人能够将贮存于脑内的信息直观化。合唱以其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音色诸方面的信息表现,使人由音响感知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这正是人类的一种带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所以,合唱实践自始至终是一个激发人创造力、提高人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拓宽视野。合唱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合唱艺术历史悠久,它是西方音乐最古老和最普及的一种艺术形式。一方面,西方优秀的合唱艺术作品传入中国,对我国近、现代合唱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国音乐家自身也创作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合唱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合唱艺术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有相当水平的合唱团队在世界合唱比赛中崭露头角,把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合唱佳作带给了世界,进一步促进了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和发展。大力开展合唱活动不仅可以推动合唱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密切配合、共同发展。

三、培养团队精神

(一)合唱艺术是团队精神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合唱作为一种集体的声乐活动,决定了其艺术表现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来完成。首先,在合唱排练和演唱中,只有使各个声部在集体音响中取得应有的关系,才能做到合唱的协调,合唱作品才能得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再现,体现团队精神和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合唱艺术与对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合唱团成立后,要求合唱训练就必须逐步展开。合唱好一首作品,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首先就是要求合唱团做好声音统一的练习,不能够随意发声,也不能够该发声的时候闭嘴,这也就是合唱中所要求的摈弃个性、发展共性。除了声音统一的训练之外,更高要求的训练就是在声乐的速度和力度上的训练,进一步的要求就是音色和情感的训练了。通过这样一步步的训练,才能逐步完成一部合唱作品的训练。这些看似简单的训练,其实难度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合唱队员要热爱合唱,要思想统一,有一定的意志力。

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一)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是每个人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合唱对于人的情操具有陶冶的作用。人们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很多种形式,合唱可以说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合唱的技巧训练可以愉悦一个人的心情,合唱的表演可以让一个人的身心感到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合唱这样的一种艺术去分析作品取得美的享受。合唱有着自身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演唱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去感受美,去理解合唱作品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去陶冶自己的情操,去感受美的所在,通过这样的一种大家在一起的和谐相处的形式去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并通过这样的一种合唱艺术形式去陶冶彼此的情操。

(二)提高审美情趣。音乐教育包括很多种形式,合唱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艺术形式,更是音乐教育中高级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生动的方式,具有审美的教育形式。合唱在操作上比较简单,使参与合唱的人们能够快速接受,教育的效果比较明显,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参加合唱能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这更是难能可贵的。在合唱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能够使人们在艺术氛围中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合唱艺术可以说是一种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比较强的艺术,人们为了获得正确的审美能力需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合唱中能够得到锻炼和发展。

人的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合唱可以说是一种影响人的简单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时代唱响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旋律通过各种各样的合唱形式体现出来,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在受教育中体现娱乐,这就是合唱的魅力所在。战争年代的大合唱鼓舞人,和平年代的合唱振奋人,合唱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人们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演唱优秀积极的合唱作品,就相当于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步增强和深化。合唱表达着民族的心声,铸造着民族的性格,激励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向上。我们更应牢记历史,而优秀的合唱作品正是历史的见证,对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产生的影响 篇9

1 氯对重整装置产生的影响

1.1 腐蚀再生电加热器

对于重整催化剂来说, 其比表面积的降低会弱化持氯能力。为了更好地保障重整转化率及反应深度, 需要增强注氯量, 确保再生催化剂中含有充足的氯;但是一味提高注氯量, 不可能完全被催化剂吸收, 再生过程中会损失大量的氯含量并且进入到再生烟气中;当酸性气与水蒸气相结合产生沉积, 发生局部腐蚀问题, 腐蚀了再生电加热器。

1.2 堵塞加热炉火嘴

在瓦斯系统运行过程中, 系统中含有的铵盐量也取决于重整时的氯流失量, 利用外排的瓦斯阀位可以控制脱戊烷塔的压力, 此时塔顶回流罐中的不凝气含有HCl、H2S等, 一旦与瓦斯管中N H3结合起来, 就会形成铵盐。这些铵盐全部聚集到加热炉的火嘴中, 造成堵塞。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排出脱戊烷塔的塔顶回流罐压力, 既可以提高液体的收率, 也可减少瓦斯系统中的氯流量。

1.3 腐蚀脱戊烷塔塔顶

当重整产物经历了再接触冷却, 此时再接触油就会进入到脱戊烷塔中;由于重整反应过程流失了一部分的氯, 还有一部分就会随着再接触油流入脱戊烷塔中;这些氯大量地集中在塔顶部为, 造成塔顶设备及管线的腐蚀侵害;其腐蚀的类型主要是设备减薄以及湿硫化氢, 产生应力腐蚀作用。由于重整催化剂的持氯能力越来越低, 那么反应物中含有的氯含量就会上升, 进而加重腐蚀程度。

2 氯对重整装置产生影响的机理

在重整原料中, 当处于预加氢的作用条件下, 有机氯就会生成无机物HCL, 同时和预加氢的反应产物NH3发生反应, 形成N H4C L。如果外界的温度条件降低到结晶温度以下, 则此时就会有氯化铵晶体析出, 对管路及设备的运行造成阻塞作用。这一发生过程分析如下:

2.1 盐酸腐蚀过程

在原料中如果存在水分, 则HCL成为盐酸, 同时NH4C L呈现为酸性水解状态, 二者都会造成酸腐蚀现象, 公式表现为:

2.2 HCL-H2S-H2O腐蚀过程

在预加氢系统中, 如果同时存在H2S与水分, 那么HCL就会与它们产生强烈的腐蚀作用, 形成“HCL-H2S-H2O”体系, 由于H C L与H2S的相互促进作用, 形成了交叉腐蚀, 将对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具体反应过程表现为:

在H2S-H2O溶液中, 氯离子可以将设备管线壁中含有的Fe S保护膜溶解, 同时缩短了H2S产生腐蚀的时间。

3 重整装置的改良措施

3.1 改善预加氢结盐问题

如果在预加氢的初期发生铵盐堵塞, 则应该采取间断性注水方法, 缓解轻微的预加氢部分结盐问题;通过进行注水操作, 可缓解预加氢系统的压降, 同时提高预加氢压缩机的出口流量。但是在脱戊烷塔顶进行注水, 虽然也可以去除塔顶设备或者管线中含有的盐含量, 但是由于HCl中含有水分, 将增加腐蚀程度, 甚至加快塔顶设备或管线的腐蚀;因此, 若想从根本解决结盐现象, 应该将预加氢系统中含有的氯去除。在预加氢系统的进料中, 如果含有大量的氯, 则应该投入使用高温脱氯罐;如果在重整装置中生产的氢气中含有氯, 就需要将低温的脱氯剂及时更换。

3.2 缓解脱戊烷塔的腐蚀问题

以我国的重整装置来看, 脱戊烷塔塔顶腐蚀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一般可采取如下几种解决措施:其一, 加强对进料含水量的控制;大多腐蚀问题主要由于进料中的含水量较高;如果系统保持干燥状态, 即使存在氯, 也不会造成严重腐蚀问题;反之, 如果水和氯同时存在, 则腐蚀作用非常明显;分析原因来看, 造成进料水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重整反应系统中含有大量的水分, 那么解决反应系统的含水问题, 腐蚀问题也会有所缓解;其二, 在进料之前, 可以采取有效的低温脱氧方法, 控制进料中含有的氯和硫, 同时避免在塔顶的空气冷却器位置发生腐蚀;但是该种方法需要额外的设备, 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其三, 将缓蚀剂注入塔顶馏出线, 以大分子有机胺类为主;在脱戊烷塔的塔顶空气冷却器中, 如果没有在出口和入口位置设置阀门, 那么在检修时就需要甩掉脱戊烷塔并进行放油, 处理过程较为繁琐;因此应该在脱戊烷塔的空气冷却器位置安装阀门, 如果其中一台冷却器泄漏, 则可以甩掉单台, 不会影响装置的整体运行, 提高检修效率。

3.3 解决跑损问题

为了更好地增强催化剂反应活性, 再生催化剂中含有的氯质量分数应该大于1%;但是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下降之后, 催化剂的持氯能力也随之降低。当前, 大多装置再生催化剂中含有氯含量约0.95%, 且待生催化剂的氯含量约0.85%, 注氯量也大幅度降低。结合这一实际情况, 在操作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再生供风的干燥性, 保持再生与还原段水氯的平衡性, 避免系统较为干燥而引发氯损失问题。

由上可见, 当催化剂的寿命不断延长, 重整装置中的氯含量就会持续上升, 此时系统就会发生结盐现象, 造成设备腐蚀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应实时关注重整装置中产生的氯含量, 对注氯量进行调整, 确保再生供风的干燥性, 保持水氯平衡状态;针对较容易发生腐蚀的设备, 应该进行加阀或者加跨线处理, 即使发生泄漏也不会影响正常运行;同时监控循环氢流量的状况, 定期更换脱氧剂, 均可降低腐蚀与堵塞问题, 保证重整装置稳定、可靠运行。

摘要:本文结合某炼油厂的重整装置运行状况, 分析氯对重整装置产生的影响及相关影响机理, 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措施, 以降低脱氯剂的消耗水平。

关键词:氯,重整装置,影响,机理,改良

参考文献

[1]姚敬博.催化重整装置氯腐蚀及防护[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8 (1) [1]姚敬博.催化重整装置氯腐蚀及防护[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8 (1)

运动对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篇10

一、运动后焦虑水平持续降低

据估计, 美国有7.3%的成年人承受着焦虑症的困扰, 因此许多相应的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 与压力有关的情绪问题在健康人群中也越来越常见。在中国, 情况类似。因此,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干预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焦点。而运动, 作为除了诸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案之外的一个新的选择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Landers和Petruzzello于1994年分析了27个在1960年至1991年之间进行的综述性回顾研究, 发现81%的研究者总结认为躯体活动、锻炼与降低的焦虑水平有关, 而另外19%的研究结果中绝大多数也是同意运动降低焦虑这一假设的, 但是同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分离的结果, 但是尽管如此, 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指出二者之间毫无关联。

通过众多分析研究都表明, 运动对焦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三种情境中:1.运动是“有氧”的 (如跑步、游泳、骑车) , 而非“无氧” (如手球、弹性压力训练) ;2.有氧运动训练的长度至少为10周, 通常情况下15周更佳;3.个体起初运动水平低下或者焦虑水平很高。而焦虑水平降低一般发生在运动之后4-6个小时。虽然运动所达到的成效也可以通过其他治疗方法来实现, 但是起码运动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二、运动与抑郁

对运动和抑郁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展开。在20世纪早期, 就已经有超过100个有关运动和抑郁症关系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五个元分析研究中, 研究者们一致发现, 短期和长期运动都与抑郁水平显著降低有关, 其显著水平比之前所述的焦虑水平的降低更突出。研究指出, 运动的抗焦虑效果在最初阶段就已表现出来, 并持续到运动的最终阶段。

运动在下面几种情境中抗焦虑效果最突出:1.运动训练项目长于9周, 并包含更多的阶段;2.运动周期长、强度高、每周运动天数多;3.参与医学康复, 并且基于问卷评估工具, 被诊断为中等、严重抑郁的个体。与其他传统的抗抑郁手段相比, 运动的效力丝毫不逊色。有研究者甚至发现运动比放松训练或者参与娱乐活动, 更能降低焦虑水平;但是与心理治疗相比, 二者效力并无差异。当然, 运动与传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起来, 其效力是最突出的。考虑到参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时间和成本, 运动似乎更具竞争力。而且通过运动, 个体还能收获更多, 诸如降低肥胖和心脏病的发生率。

三、其他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指标

(一) 积极情绪

虽然美国卫生署的报告中提及运动会促进积极情绪, 但是由于该方面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 因此我们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进行验证。

(二) 自尊

运动对自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动能够提升躯体自我概念或者躯体自尊 (即通过运动能够提升自我形象, 并促进自我概念和自尊) 。Gruber在1986年做的一项研究发现, 有氧运动会促进自尊水平。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肥胖已经成为现今社会一个棘手的问题, 许多孩子由于自身身材的关系, 不得不在自卑中度过自己的童年, 也有许多少女因为身材遭受的压力, 最后罹患上厌食症。通过有效锻炼来进行身形塑造, 从而提升自信和自尊水平, 又是运动给我们心理健康带来的一大礼物。

(三) 安详睡眠

另外一个对运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的探讨则集中于运动与安详睡眠的关系。运动会促进睡眠质量的论点可以用“补偿”假设来进行解释。白天令人疲劳的活动 (如锻炼) 可以让肌体运行补偿机制, 即个体需要在晚上增加深度睡眠的质量, 这样才能加速恢复体力和能量的储存过程。并且后续的研究工作也证明了此补偿假设。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两项元分析研究表明, 运动会显著增加整体睡眠时间, 且有氧运动能降低快速眼动睡眠。虽然快速眼动睡眠是深度睡眠阶段, 但个体在后面的慢波睡眠阶段却能够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放松。事实上, 尝试告诉我们, 适当的运动能够使得个体更快入睡、睡得更长, 并且比没有运动的个体更容易得到休息。Kubitz等人的元分析还发现, 当个体在以下几个情境中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更深远:1.个体为女性, 不常做运动, 或者年龄更长;2.运动持续时间更长;3.一天中运动时间更早。

四、总结

当今社会身体健康似乎已经得到了人们足够的重视, 而心理健康相比之下却是不断富足的人民生活的副产品。然而, 当将目光放在人民生活的主观幸福感上面, 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富足程度远远比不上物质生活的充裕程度。因此, 如何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就成为了当下的焦点。在注意到运动给人们带来躯体利益的同时, 人们也应该意识到运动还能促进心理健康。

根据上文所作的归纳和讨论, 大量的研究文献皆提供了有力证据来支持: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正性关系。当然, 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为目前的研究只是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上一篇:余额宝流动性风险下一篇:择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