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布鲁氏菌病

2024-09-08

防控布鲁氏菌病(精选十篇)

防控布鲁氏菌病 篇1

一要知道我国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我国一直是以羊种和牛种布鲁氏菌流行为主, 其中羊布鲁氏菌病发病最多。主要原因是羊种布鲁氏菌的毒力和传染性非常强。按照行政区域划分, 华北、东北和西北布鲁氏菌病疫情爆发较为严重, 其余地区为散发流行。在北方该病呈现出明显的春季高发的特点。对家畜来说, 成年的牛、羊被感染的较多, 特别是怀孕母畜。

二要知道该病的人兽共患特性。9种已知的布鲁氏菌种中有5种可以感染人, 其中致病性和侵袭力最强的是羊种布鲁氏菌, 其次为猪种布鲁氏菌和牛种布鲁氏菌。布病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很容易和流行性感冒混淆, 不易做出诊断。人容易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是污染动物产品而致病。布鲁氏菌被认为可以通过呼吸途径高度接触性感染。但目前还没有布病人与人之间水平传播的报道。

三要知道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后的症状。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不典型症状也越来越多。该病潜伏期长短不一, 一般为2~3周, 短则3天, 长者可达数月甚至1~2年。大多数发病缓慢, 个别也有急性发作。急性期病人表现为发热和多汗, 多为长期低热, 个别也有驰张热和不规则热, 发热与多汗相伴随;大关节, 如肩、髋、肘等疼痛明显;多发性生殖系统炎症;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失眠、坐骨神经痛和多发性神经痛。慢性期可发生于急性期后, 也可直接表现为慢性感染症状, 常见表现为疲乏、无力、多汗、低热、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 有的可反复发作数年。

四要知道动物布鲁氏菌病症状。家畜感染布鲁氏菌后最常出现的临床症状是流产。原则上感染牛的应该是牛种布鲁氏菌, 但是实际上牛也可以被猪种和羊种布鲁氏菌感染。妊娠母畜主要的症状是流产、产死胎、早产或是弱胎, 通常在怀孕后2个半月内出现胎儿死亡或子宫炎, 流产前数日多有分娩预兆, 流产后常见胎衣滞留。感染布病后, 产奶量也会下降25%左右。公畜表现为睾丸炎。犬类可出现子宫内膜炎, 而且人类也是犬种布鲁氏菌的易感者。

五要知道人感染布病的治疗原则。布鲁氏菌病应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发现布病症状者要及时到定点医院进行检查治疗。治疗时要根据不同病情、病期、体质差异来进行。急性期或慢性急性复发的病人一般多用抗生素治疗。最常用的抗生素为四环素、土霉素及链霉素, 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防控布鲁氏菌病 篇2

2011年我市的畜牧兽医工作在市政府、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农村会议精神,以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畜牧业为目标,紧紧围绕“抓防疫、保安全”和“保供应、促发展”两条主线,全面推进畜牧业,不断加强动物防疫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我市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和猪链球菌病等的防控工作组织周密、措施到位、扎实有效、成效显著,重大动物疫情保持稳定。为了进一步做好明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对2011年的动物防疫工作总结如下:

一、布鲁氏菌病等8种动物疫病防控情况

1、布鲁氏菌病、结核病

我市切实加强奶牛布病、结核病的监测工作,实行全市范围内所有适龄奶牛(20日龄以上奶牛)每年两次的“两病”集中监测,完成对泌乳奶牛监测率100%的要求,同时对监测不合格奶牛实行100%淘汰制度。2011年共完成奶牛“两病”检测19832头,阳性数143头,合格率为99.6%,仅某市所辖1个镇发现43头奶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已根据规定给予扑杀和淘汰。对于羊的布鲁氏菌病,我市尚未采取监测手段,主要是通过日常的防疫检查工作,包括畜主询问及体表观察等,同时通过加强检疫及一旦发病立即采取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的相关措施。2011年羊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2、狂犬病

对于狂犬病,我市主要采取防疫与收容相结合的防控方式:⑴通过新闻、报纸等途径,向养犬户宣传犬类防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采取市区定点免疫和拉网式免疫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目前存在的犬只进行免疫;⑵针对流浪犬或无主犬,由我市成立的犬类留检所进行集中收容。同时某和某两个县级市也建立了犬类留检所,对城区犬只进行管理。

2011年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我市的狂犬病免疫密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各乡镇免疫点的防疫情况统计,全市农村犬只的免疫数量仍然很少,该病在农村的发生流行数据仍然不很明确。

3、炭疽。作为二类动物疫病,我市主要是通过加强检疫及一旦发病立即采取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的相关措施,2011年该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4、链球菌病。我市对于链球菌病的防控主要是采取疫苗免疫为主的措施。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保证该病疫苗的长期供应,并对养殖户进行必要的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因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且非国家强制免疫性疾病),所以我市该病的免疫密度达到60%以上,有效保障了群体免疫力,全年该病在我市未有发生。

5、马鼻疽、马传贫、棘球蚴。我市没有饲养马属动物,因此没有发现马鼻疽、马传贫;棘球蚴在我市亦未发现。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年,我们取得的成绩固然是可喜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我们实验室的诊断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监测范围需进一步扩大(狂犬病、链球菌等疫病的抗体监测工作在市、县无法开展);二是一些养殖场(户)由于对疫病监测认识不够,怕影响生产,以致对监测工作配合不够;三是我市城区犬只免疫工作问题不大,而占绝大比例的农村散养犬占的免疫很难到位,相关流行数据也很难采集。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不断加以改进、提高。2011年,我们将再接再厉,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开展一些培训,帮助我们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防控布鲁氏菌病 篇3

关键词:甘南;牦牛;布鲁氏菌病;感染;调查;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8.23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163-03

收稿日期:2014-01-11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编号:1112-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基金(编号:10-21)。

作者简介:马永生(1983—),男,甘肃临夏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研究。E-mail:mays-001@163.com。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的感染宿主广泛,主要感染羊、牛、猪,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一旦感染造成公畜失去种用价值,母畜生产繁育率下降。病畜及带菌动物是传染源,特别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通过污染的环境、消化道、皮肤及吸血昆虫等感染其他动物,病畜流产后在3年内阴道分泌物仍带菌,乳汁及感染的公畜精液中也含有布鲁氏菌[1-2]。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食入病畜的肉、奶等感染,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如波型热、关节炎以及睾丸炎、附睾炎等,孕妇可能流产,疾病反复发作,持续多年,治疗困难。本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甘肃省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研究甘肃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及影响流行因素发现,2009年间甘肃省布鲁氏菌病感染率3.41%,发病率0.271/10万;布鲁氏菌病感染人群以40岁以上年龄组最多;职业以农民和牧民为主;流行高峰集中在5—8月份;传染源主要为羊,其次为牛和猪[3]。目前,布鲁氏菌病分布在甘肃省内12个市州33个县市(区),且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感染率逐年上升,年内新发病人逐年增加,流行范围逐年扩大[4]。依据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继续开展布鲁氏菌病病原学监测,及时掌握病原分布状况,分析疫病流行趋势,以及甘肃省甘南州牲畜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情况还没有全面性报道的现状,本研究选择对甘南州牦牛进行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调查,以便了解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情况,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被检血清随机采集甘南州合作市、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迭部县等纯牧区的牦牛犊牛、种公牛、后备母牛、流产母牛血清共605份,采集后的血清摆成斜面,置4 ℃冰箱待血清析出后,收集血清,剔除溶血2份,603份冷冻保存待检。

1.1.2标准诊断液布鲁氏菌病凝集抗原、阴性血清、阳性血清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保存。

1.2检测方法

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603份牦牛血清进行初检,检测阳性及可疑的血清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检,以复检的阳性血清牦牛判定为布鲁氏菌病感染牦牛。因所有被采集血清的牦牛没有进行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所以阳性率即为感染率。

1.2.1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取被检血清、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稀释液20 μL,分别置于凝集玻板上,各加虎红平板凝集抗原20 μL,用牙签混匀,搅拌并摇动1~2 min,于3~5 min内观察,并做好记录:有大量的凝集块,颗粒聚于液滴边缘,液体完全透明,即100%凝集,记为“++++”;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液体几乎完全透明,即75%凝集,记为“+++”;有可见的凝集颗粒,液体不甚透明,即50%凝集,记为“++”;有少量凝集颗粒,液体浑浊,即25%凝集,记为“+”;无凝集现象,液体均匀浑浊,记“-”。被检血清以出现“++”或“++”以上凝集者判为阳性。阳性血清加抗原反应呈“++++”,阴性血清、稀釋液加抗原反应呈“-”。

1.2.2试管凝集试验按SN/T 1090—2002《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判定[6]。

2检测结果

检测甘南州合作市、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迭部县等纯牧区的牦牛血清603份,其中,犊牛血清185份,种公牛血清148份,后备母牛血清200份,流产母牛血清70份。结果显示,共 25头牦牛血清布鲁氏菌病感染阳性,牦牛群体阳性率为4.15%。犊牛阳性率1.62%,种公牛阳性率4.73%,后备母牛阳性率3.5%,流产母牛11.43%。表1甘南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

地区检测数(头)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数/

试管凝集试验阳性数(头)阳性率(%)犊牛种公牛后备母牛流产母牛犊牛种公牛后备母牛流产母牛犊牛种公牛后备母牛流产母牛合作353040150/01/11/12/203.332.5013.33玛曲403050201/11/12/21/12.503.332.505.00碌曲353030100/01/11/11/103.333.333.33夏河403050152/24/33/34/35.010.006.0020.00迭部352830100/01/10/01/103.57010.00合计185148200703/38/77/79/81.624.733.5011.43

3讨论

3.1试验内结果对比

玛曲不同类型牦牛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程度差别不大,其余地方不同类型的牦牛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差异较大。总体而言,感染率为流产母牛>种公牛>后备母牛>犊牛,流产母牛与犊牛的阳性率相差6.81百分点,说明繁殖期间牦牛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概率大。另外不同地区牦牛整体感染率也有所不同,感染率最高的是夏河县,为815%,其次为玛曲、合作、碌曲,感染率依次为3.57%、333%、2.86%,迭部最低,为1.94%,其中合作、碌曲、迭部的犊牛和迭部的后备母牛未表现布鲁氏菌感染。造成上述不同结果的原因,首先可能与牦牛的品种、个体差异及其他疫病的影响有关,如种公牛和妊娠母牛的生殖系统中有赤藓醇,有利于布鲁氏菌的增殖,使其更易感染[7];其次,与地方存在的布鲁氏菌血清型不同有关,牦牛与猪、羊等其他动物可能存在不同血清型的交叉感染;此外,与牦牛是否自繁自养,饲养管理是否得当,当地兽医部门的监管及地理交通便利、贸易流通程度有关,如果当地兽医部门监管不严,引进牦牛未隔离检疫,饲养管理不当,交通便利且动物流动大,都会加剧布鲁氏菌病的流行。

nlc202309012354

3.2与已有资料对比

试验结果显示,甘南州牦牛群体布鲁氏菌病的平均感染

率为4.15%,成年牦牛平均感染率为5.26%,夏河县牦牛群体布鲁氏菌病的平均感染率为8.15%,与2006年孟林明等调查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和夏河县九甲乡玛莲滩行政村夫地沟牦牛群体布鲁氏菌病阳性率为5%比较[8],发现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率有所上升。本研究在采集牦牛血清时调查了多户牧民,了解到30%左右的牦牛都有流产史,结合本试验中流产母牛布鲁氏菌病感染率11.43%和侯生库等对牦牛地方性流产的病因学调查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是造成牦牛流产的主要疫病之一[9]。

3.3小结

因本试验采样地域性广、随机性强、种类多,感染率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检测甘南牦牛血清布鲁氏菌病阳性率发现,甘南州存在布鲁氏菌病的感染,且感染呈上升趋势。因此,牦牛布鲁氏菌病应该引起甘肃省甘南州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其进一步蔓延。

4布鲁氏菌病感染的防控建议

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对策主要着重“预防为主”的原则,不仅需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疫、定期接种疫苗、处理疫情、加强个人防护,同时也需要政府配备相应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制度,有效加大监督、监测和防疫执行力度,才能使布鲁氏菌病得到有效控制。

4.1未发现感染的牦牛群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疫控制布鲁氏菌的传入

牦牛饲养管理中,要注意加强营养,防止饲喂被污染的畜产品和饲料,避免过度使役、惊吓以减少应激,及时清圈并定期消毒,如果有流产的牦牛立即隔离,确定流产的原因,证明为非传染性流产时,才能取消隔离。由犊牛培育健康牛群尽可能自繁自养,同时要进行定期检疫,至少每年1次,一般每2~3个月对动物进行1次检疫,将每次检出阳性的动物清除,直至全群连续2次获得无阳性结果为止;同时实行预防管制6个月,在获得全群阴性结果后,而且动物群中不再发生流产,可认为本病已清除。如需引进种公牛或补充数量,需要进行隔离、检疫,隔离2个月,期间用虎红平板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环状试验和变态反应等进行实验室诊断2次,被确定健康者方可合群[10-11]。

4.2发现感染应进行清群和环境净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如果确诊某地区有布鲁氏菌感染,首先,病健分开,划分隔离带。其次,对该地区阴性牦牛(健康牛),立即注射疫苗,阳性畜(病畜)一旦确定,立即隔离、淘汰,病死动物及流产物必须进行深埋处理;养畜场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2%烧碱、10%漂白粉、5%来苏儿等消毒药消毒;患畜所用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等熏蒸或放置2个月以上才能利用。

4.3定期接种疫苗,实行免疫监测,有效提高免疫力

布鲁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化疗药剂不易生效,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可以用牛流产布鲁氏菌19号苗对易感畜群进行免疫接种,采取连续3年免疫、第4年停免、第5年最后一次检疫的防控程序[12]。牦牛免疫接种时间以春、秋季节为宜,接种后,用虎红平板试验、试管凝集试验、ELISA等检测免疫牦牛的血清抗体水平,要求阳性率达到80%以上,具有群体保护力;对抗体水平过低的群体进行补注。

4.4加大政府监督和投入,提高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力度

目前甘南州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还没有被纳入强制性或常规免疫范围内,但随着牲畜的贸易量增多、流动性增加,布鲁氏菌病的危险性正在逐步上升,所以建议省州防疫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同时辅以相应的配套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首先对布鲁氏菌病进行全面普查,启动布鲁氏菌新型标记疫苗及其配套鉴别诊断技术的示范研究项目,加大患畜扑杀补偿机制及尸体无害化处理技术、动物群无布鲁氏菌病状态维持措施及其评价方法[13-14];其次,制订并完善牦牛布鲁氏菌病新型防控体系的技术操作程序和规范,制定相应的防疫制度和奖惩制度,以减少该病的流行和蔓延,为全州牦牛布鲁氏菌病净化及其消灭计划的具体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4.5加大科普宣传,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减少人畜传播

通过畜牧兽医养殖技术、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等相关内容的知识讲座、手册、宣传栏等宣传资料,让更多的人了解布鲁氏菌病,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普通人群平时注意不饮用未消毒的生奶及生奶制品,不吃未彻底煮熟的或烤熟的肉类,购买经检疫合格、来自非疫区的动物产品;牲畜接触人群在饲养、清理养殖场、配种、运输、装载、兽医、屠宰、加工、毛皮骨骼收购及实验时必须严守防护制度,穿着防护服装及消毒工作,特别是在患畜流产和分娩之际[15]。

参考文献:

[1]陈溥言. 兽医传染病学[M]. 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35-140.

[2]白媛媛,姚江华,白颖,等. 布鲁氏菌病[J]. 畜牧兽医杂志,2013,32(3):34-36.

[3]王鼎盛,王建国,刘广宇,等. 甘肃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与防控對策的研究[N].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2,27(2):21-23.

[4]郭慧琳,高静,毋艳萍,等. 甘肃省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及防控现状调查[J]. 畜牧兽医杂志,2013,32(4):67-68.

[5]农业部. 2013年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N]. 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04-10(3).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SN/T 1090—2002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操作规程[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7]Lang X L,Qu H L,Bu Z Y,et al.Seroprevalence of Brucella infection in yaks(Bos grunniens)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f China[J]. Trop Anim Health Prod,2011,43:305-306.

[8]孟林明. 布鲁氏菌病S19号疫苗对牦牛的免疫应用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26-38.

[9]侯生库,谢仲秀. 牦牛地方性流产的病因学调查[J]. 畜牧与兽医2012,44(3):190-110.

[10]Gumi B,Firdessa R,Yamuah L,et al.Seroprevalence of Brucellosis and Q-Fever in Southeast Ethiopian Pastoral Livestock[J]. Vet Sci Med Diagn,2013,2(1):10-13.

[11]李万顺. 刚察县牦牛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 草业与畜牧,2009(10):56-58.

[12]袁立岗,蒲敬伟,缪文革,等,野牦牛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J]. 中国动物检疫,2006,23(1):30.

[13]吴清民. 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技术及策略的探讨[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徐州,2013:1132-1135.

[14]Bandyopadhyay S,Sasmal D,Dutta T K,et al.Seroprevalence of Brucellosis in yaks(Poephagus grunniens)in India and evaluation of protective immunityto S19 vaccine[J]. Trop Anim Health Prod,2009,41:587-592.

[15]Chen S,Zhang H,Liu X,et al. Increasing threat of brucellosis to low-risk persons in urban settings,China[J]. Emerg Infect Dis,2013,20(1)

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技术 篇4

1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 就个别病人而言, 其临床表现可以很简便, 仅表现为局部脓肿, 或很复杂而表现为几个脏器和系统同时受累。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较重, 牛型的症状较轻, 部分病例可以不发热。国内以羊型布病最为多见, 未经治疗者的自然病程为3~6个月 (平均4个月) , 但可短仅1个月或长达数年以上。其病程一般可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显。潜伏期7~60d, 一般为2~3周, 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d内发病。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

1.1 亚急性及急性感染病

急骤起病者约占10%~30%。少数患者有至数日的前驱症状, 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炎、睾丸炎等。

1.1.1 热型

以弛张型最为多见, 波状型虽仅占5%~20%, 但最具特征性, 其发热其增殖为2~3周, 继以3~5d至2周无热期后热再起, 如此循环起伏而呈波状型;多数患者仅有2~3个波, 偶可多达10个以上。其他热型尚有不规则型、持续低热等。

1.1.2 多汗

是本病的突出症状, 较其他热性病显著。常于深夜清晨热急骤下降出现大汗淋漓, 大多患者感乏力、软弱。

1.1.3 关节疼痛

常使患者辗转呻吟和痛楚难忍, 可累及一个或数个关节, 主要为骶髂、髋、膝、肩、腕、肘等大关节, 急性期可呈游走性。痛呈锥刺状, 一般镇痛药无效。部分患者的关节有红肿, 侧有化脓。局部肿胀如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等也较多见。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 后者可出现痉挛性疼痛。

1.1.4 睾丸炎

也是布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乃睾丸及附睾被累及所致, 大多呈单侧性, 可大如鹅卵, 伴明显压痛。

1.1.5 次要症状

有头痛、神经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皮疹较少见。

1.2 慢性感染

特点为: (1) 以夜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多, 还可有疲乏、长期低热、寒战或寒意、胃肠道症状等, 如胃纳差、腹泻、便秘等, 还可有失眠、抑郁、易激动等, 易被诊为神经官能症。 (2) 急性期遗留的症状, 如背痛、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明显乏力、夜汗、迁延多日的低等。固定而顽固的关节痛多见于羊型, 化脓性并发症则多见于猪型。

2 主要传染途径

2.1 传染源

本病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包括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

2.2 传播途径

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 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 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 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 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 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

3 实验室检测

3.1 血清学检查

3.1.1 凝集实验

标准的是试管法 (STA) 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 , 主要检测特异性Ig M和Ig G., 后者操作简单, 常用于普查。前者常用于诊断, 滴度>1:160有意义。

3.1.2 ELISA法

检查各类Ig抗体, 敏感性强。

3.1.3 其他免疫学试验

包括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抗人球蛋白试验、RIA等

3.2 PCR技术

近年来开展PCR检测布氏杆菌DNA, 能快速、准确作出诊断。有报告应用牛种菌16S a RNA序列作引物, 其敏感性大于31KD编码基因和外膜蛋白编码基因。

4 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培训计划、总结 篇5

根据上级的部署及我乡的实际情况,我院定于2014年2月26日,对乔武村养殖户及家属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讲座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一、提前下发通知,说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地点、主讲人、参加人员等情况。

二、制定授课计划,编写培训材料。

三、认真授课,听课人员做好笔记。

四、培训之后检验培训效果,并进行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卫生院

2014年2月20日

养殖户及家属:

为了做好地方病的防控服务,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布鲁氏菌病的自我保健及防护意识,我院在你村村委会会议室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讲授布氏菌病的相关防治知识并现场答疑。欢迎各位养殖户朋友参加。

时间:2014年2月26日14:00—16:30 地点:村委会会议室

讲座内容:布鲁氏菌病的相关防控知识 授课人:主治医师

参加人员:你村牛羊养殖户及或家属

卫生院

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篇6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人畜共患传染病;检疫净化;疫情监测

中图分类号:S85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32-02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在临床上产生的传染-变态反应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陕北群众俗称“懒汉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 布病的流行特点

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羊发病较多,人的感染多为职业人群,兽医和饲养员经常接触感染动物和流产胎儿或胎盘,存在很大的职业危险。动物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机率大。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病人表现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这种人畜共患病,以畜传染人为主,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布病医治不及时易转入慢性病,一旦转入慢性病就成为较难治病例,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

2 布病的危害

一是影响人体健康。布病病期较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而转入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甚至导致死亡,这不仅造成身体痛苦,精神压力,而且也带来经济损失。二是影响经济发展。布病对畜牧业发展危害很大,母畜患布病后,常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使养殖户难以发展,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患畜还能成为传染源,引发疫病传播,并极易形成自然疫源,污染草场、水源、饲料、土壤,对健康群也是一个严重危险。三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果有人感染布病,群众会出现恐慌心理,周围人不愿与患者及家人接触,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 布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不够,对该病的防控意识淡薄,购入牛羊不报检是引起该病点状发生的重要原因。

(2)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队伍业务素质差,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影响防治工作。

(3)对病畜扑杀补助的标准低,病畜流失时有发生,少数养殖户发现家畜感染布病后,担心被政府扑杀补助太少,偷偷将病畜卖掉,这也给布病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

(4)由于政府畜牧产业的大力支持,养殖户积极性提高,畜禽流动频繁,净化难度大。

(5)强制免疫不彻底,由于羊布病免疫多为自由饮水免疫,免疫不彻底。

4 布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狠抓关键环节,认真落实综合防治措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防治”的原则,在布病流行区,采取以免为主,“检、免、处、消”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布病。在布病控制区,要抓住春季母羊产羔的有利时机,认真开展母羊流产情况调查,了解疫情动态,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对检出的病畜全部扑杀,对圈舍、环境、水源等全面进行清理消毒。每年秋季,对假定健康羊用布病疫苗进行高密度的免疫,实行免疫档案管理,确保免疫效果。

(2)切实做好羊奶牛及种畜的布病综合防治工作。对奶牛、种畜实行检疫净化措施,禁止对奶牛、种畜使用布病疫苗进行免疫。对布病检出阳性畜坚决予以扑杀,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严防扩散。政府要保证经费投入,对扑杀的病畜应该给养殖户足够的补偿,以取得养殖户的配合。

(3)加强动物检疫,强化防疫监督管理。一是严格产地检疫。对存栏羊进行产地检疫,应查验布病免疫档案,必要时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检验,坚决禁止病畜流通、上市,严防疫情传播扩散。二是调运羊进行严格的检验,同时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 d,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所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三是加强对家畜贩运户和经纪人的管理。要强化动物防疫法律宣传教育,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坚决禁止贩运未经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严厉打击倒卖、贩运布病病畜的违法行为。四是加强对牲畜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严禁未检疫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市场。五是加强屠宰检疫管理。驻厂检疫员要严格查验耳标和检疫合格证明,对无耳标和检疫合格证明而屠宰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处理。

(4)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对所有的种畜和奶牛每年进行两次血清学检疫监测,对免疫区的当年生5月龄以上的羔羊进行监测,科学分析预测疫情动态,充分发挥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疫情观察员的作用,健全畜间布病疫情报告制度。

(5)严格疫情处置,防止疫情扩散。对疑似布病患畜,应立即进行隔离,防止养殖户倒卖、藏匿或转移造成疫情扩散,对确诊的病畜坚决扑杀,对病畜污染物、排泄物以及病畜的产品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认定为布病暴发流行的疫区应依法实行封锁,并严格执行封锁期间的各项防治措施。

(6)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基层业务人员进行布病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对广大养殖户宣传预防布病的方针、政策及布病流行和危害。

(7)建立卫生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疫情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按照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原则,将布病的各种预防措施落到实处。

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建议 篇7

1“布病”的危害

1.1“布病”的传播途径

由于易感牛、羊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从口入或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和交叉进入体内感染。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接生羔羊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极易感染。

1.2“布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家畜患“布病”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直接影响其繁殖能力,而且生产能力下降,绵羊流产率55.7%,牛流产率31.2%。役畜患病使役能力下降。产肉量减少,产奶量下降,每年减少肉类15%,牛产乳下降20%。影响优良品种的改良推广。

1.3“布病”对人的危害

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的可造成并发症死亡。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汗、骨关节与肌肉疼痛、神经痛、乏力;淋巴结肿大、关节肿大、关节粘连、肝脾肿大、软组织肿胀、心肌炎通常和心内膜炎并发、骨髓组织营养不良和纤维化、卡他性肺炎、急性脓毒血症;生殖器官睾丸炎、附睾丸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炎、输卵管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发生脑膜炎,脑炎、脊髓膜炎、脊髓炎等。

有些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迁延数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能力,甚至病灶纤维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内脏器官的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的变形强直,终生不愈。“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患者死亡,但是个别急性病例,由于极度的菌毒血症、脑膜炎,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或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也可导致死亡。

2 牛、羊“布病”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千家万户饲养模式下,防疫条件差,无法有效防止病原侵入。牲畜常年流动频繁,外地购入、内部交易、放牧等形式多样,容易引入染疫动物和交叉感染,且缺乏有效监管。饲养户对“布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虽然大部分人听说过“布病”,但多数不了解“布病”的传播途径,不了解相关防治知识,安全生产和自我保护意识差,大部分不能经常性对圈舍和接生羔羊场所进行消毒,疫源地大量存在,造成疫情蔓延。

3 对“布病”防控的建议

“布病”作为我国的法定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卫生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强调“布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疫情仍处于快速上升期,疫情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二是牛、羊、猪、犬以及一些野生动物均有发病,疫源广泛存在;三是牲畜长距离调运频繁,隐性带菌家畜的流通加快了“布病”传播;四是千家万户饲养模式下,防疫条件差,家畜感染风险较高。

3.1 提供完备的资金保障,实行全面普检净化

各地市监测方案规定对普通牛羊进行按比例抽检,检出阳性畜则对该群进行普检。但抽检群数和抽检数量占饲养群数和存栏数比例较低,势必不能检测出全部阳性畜群。在“布病”疫情日趋严重形势下,只有在充足资金保障条件下,市县两级对全市牛、羊实行普检,才能有效切断布病传染源,达成“布病”净化目标。

3.2 疫苗接种是控制“布病”的有效措施

各地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实施方案》中规定对“布病”易感家畜进行免疫,在春季或秋季进行一次免疫,种用、乳用牛、羊不得免疫。方案规定以县为单位申报进行布病免疫,只有在全面净化后实施免疫接种才能切实有效控制布病。

3.3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禁把外地病畜引入

强化落地监管,区域监督责任,确保外引动物“有引必报批、引入必检疫、落地必隔离”的原则。从境外引进的动物到达指定的隔离场所后,要立即派人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督促和指导申请人落实隔离观察措施,及时做好动物隔离观察结果备案工作,同时将每批动物隔离观察情况备案。切实做到“内防外堵”,坚决杜绝外埠疫情的传入,真正实现外引动物“有引必报批、引入必检疫、落地必隔离”的监管目标。

3.4 落实防疫人员的防疫津贴,充分调动防疫人员积极性

丹东市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策略 篇8

1 布病的危害

布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重者会导致不育不孕甚至丧失劳动能力, 社会影响巨大。2010年12月, 东北农大动物医学院4只实验山羊造成27名学生和1名教师集体感染布鲁氏菌病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间布病疫情主要来源于畜间, 潜伏期为1~3周, 易转为慢性。轻者出现低热、无力、疲乏, 全身酸痛, 关节肿大、疼痛, 焦躁不安和神经过敏。布鲁氏菌为兼性细胞内寄生菌, 病原体通过生殖系统和乳腺分泌液排出体外, 男性患者常见单侧睾丸或附睾炎, 女性患者有时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 孕妇可发生流产。常表现为持续性感染, 间歇性流感样症状, 称为“波浪热”。严重时失去工作能力, 不仅肉体痛苦, 精神压力, 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损失。

布病对畜牧业的危害严重, 布鲁氏菌感染后主要造成动物生殖系统的损害。在雌性动物中, 导致流产, 繁殖生育能力下降;在雄性动物中, 导致睾丸炎和附睾炎, 并常常发展为不育症。役畜使役能力下降, 影响优良品种的改良和推广, 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57.5%, 牛布病流产率31.2%, 我国每年损失于流产牛犊达6.2万头, 因空怀、流产等原因每年少生幼畜105~140万头。

家畜感染布病不仅直接影响其繁殖发展, 乳牛感染布病后产乳量明显减少, 牲畜产肉量亦下降。就世界范围而论, 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包括家畜流产、空怀、消瘦、乳肉产量减少、牲畜使役能力下降、影响畜种改良和推广, 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 估计每年损失可达数十亿。

2 布病流行现状

布病流行范围广, 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布病疫情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流行高峰期,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基本控制期, 90年代中后期疫情开始回升。到本世纪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 年新发病人数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部分省区呈暴发和流行之势。丹东市自2007年开始采取净化措施, 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从2007~2010年, 检测出的阳性畜逐年减少。但由于禁牧政策实施, 动物流通加大, 外引和外牧牛羊增加, 2011年和2012年阳性率有所提高, 检测出的阳性畜全部为外来动物。

3 防控策略

对布鲁氏菌病, 凤城市建立牲畜定期检测、强制扑杀政策,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 取得了较好效果。

(1) 加大监测比例, 对辖区内所有乳用牛羊及种用牛羊 (包括犊牛、羔羊) 100%检测, 普通牛羊按10%比例抽检, 并做到羊不落群, 牛不落户。对3年内检出阳性的场 (村) 、外引和外牧返回牛羊100%开展检测。

(2) 加强对外牧返回动物和流动商贩管理, 对外牧返回和外引动物严格按要求隔离检疫后混群。

(3) 对检测为阳性的动物, 严格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阳性场和村要立即进行普查, 扑杀阳性动物后间隔一个月再次进行普查, 直至连续两次无阳性动物检出。

(4)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T 18646-2002开展监测。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 阳性的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核, 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的结果判为阳性, 试管凝集试验阴性的用补体结合试验再进行复核, 补体结合试验为阳性的, 结果判定为阳性;若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均为阴性, 间隔一个月后, 应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复检, 若结果有一项为阳性, 则判定为阳性。

4 体会

丹东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 提出, 到2015年, 全市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和狂犬病均达到控制标准, 奶牛场达到稳定控制标准。2020年全市均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奶牛布鲁氏菌病达到净化标准。因此, 布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此项工作。

(1) 应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普及活动, 业务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向牛羊饲养户宣传布鲁氏菌病危害及防控的重要性, 增强群防群控能力。

(2) 加强“手套工程”宣传。由于人间布病疫情主要来源于畜间, 给染病的孕畜接产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因此提倡牛羊饲养户戴乳胶手套接产, 减少布病感染机会。

(3) 加强外引动物报检制度宣传。养殖业户要配合监测人员开展布病净化工作, 外引或外牧动物一定报检, 经过隔离检疫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动物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篇9

1 病原

布鲁氏菌呈球形、球杆形或短杆形, 新分离者多为球形。该菌多单个存在, 很少成双、短链或小堆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偶尔有类似荚膜样结构, 无鞭毛不运动。经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姬姆萨氏染色呈紫色。由于对阿尼林染料吸附缓慢, 经柯兹罗夫斯基等鉴别染色法染成红色。布鲁氏菌属共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 我国已分离到牛种 (1~7型) 、羊种 (1~3型) 、猪种 (1~3型) 、绵羊副睾种和犬种, 共15个生物型[2]。羊、牛、猪3种在临床上表现最重要, 羊种具有最强的致病力。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 这可能是多种生物型存在的主要原因。该菌在一般的培养基上不生长, 说明其具有较高的营养要求, 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的培养基上可生长。有A、M和G 3种抗原成分。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的内毒素是重要致病物质。

2 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对热反应较强烈, 其在70℃加热条件下保持10 min即可死亡, 在阳光下经1 d的直接照射才可致死;如果病料腐败, 则其会很快丧失活力。该菌对一般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较低, 可很快失去活力。牛、山羊、绵羊和猪为常见自然病例, 但多种动物对牛、羊、猪3种布鲁氏菌以及同种布鲁氏菌间均有一定的感受性;鸡、鸭偶尔有感染, 骆驼、单蹄兽和肉食兽不易感染。一般母畜与公畜比较, 具有易感性大的特点;成年家畜与幼畜比较, 具有易感性高的特点。该病主要通过病畜进行传染, 子宫、胎膜、乳腺、睾丸、关节囊等处常有布鲁氏菌寄生。该菌随乳汁、精液、脓汁排出体外, 母畜流产时排出的菌量较多, 主要通过胎儿、胎衣、羊水、子宫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等排出体外。因此, 该病大规模发生的时间主要是产仔时期以及畜群大批流产时, 此时传播快。一般如交配等直接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染, 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等以及昆虫等也可成为间接的传播媒介。大部分是通过消化道感染, 生殖道 (尤其是猪) 和皮肤、黏膜的感染率其次, 一般其感染途径较多。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 短者2周, 长者可达半年。牛、羊、猪布鲁氏菌病症状基本相似, 多数病例症状表现不明显, 为隐性感染。有些病畜会出现关节炎、滑液囊炎及腱鞘炎, 多数关节肿胀疼痛的不多见, 只在个别关节 (特别是膝关节和腕关节) 出现, 导致病畜跛行, 严重的病畜关节硬化和骨关节变形[3]。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是怀孕母畜流产, 但不是必然症状。流产以怀孕后期多见。牛多发生在怀孕后5~7个月, 羊多发生在怀孕后3~4个月, 猪多发生在怀孕后30~50 d或80~110 d。流产前病畜精神沉郁, 食欲下降, 烦躁, 阴唇和乳房肿胀, 阴道潮红、水肿, 自阴道流出灰黄或灰红褐色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 随即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 即使出生也是弱胎, 往往于生后1~2 d死亡。多数母牛流产后还可同时发生胎衣停滞或子宫内膜炎, 持续2~3周从阴道流出红褐色污秽不洁带恶臭的分泌物, 时间也可能持续更长, 或者子宫内长期蓄脓, 甚至最终导致不孕。羊、猪流产, 则很少发生胎衣停滞现象, 但易发生子宫内膜炎和关节炎, 严重的可引起后躯麻痹。公畜除影响关节外, 还会对生殖器官造成伤害, 比如诱发睾丸炎, 使睾丸肿大和阴囊增厚硬化, 减弱性机能, 严重的无法配种。鸡、鸭等的症状表现特殊, 多呈腹泻和虚脱, 或产蛋下降或麻痹等症状。

4 病理变化

牛布鲁氏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子宫的内部。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附着在子宫绒毛的间隙中, 其中包括细胞及其碎屑和布鲁氏菌。绒毛膜的绒毛存在坏死病灶, 并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汁覆盖于表面。胎膜表面也有纤维素和脓汁覆盖, 因为水肿而肥厚使外观呈浸润胶样。流产胎儿表现为败血症病变。浆膜黏膜存在点斑状出血, 皮下结缔组织表现有浆液出血性炎症, 肝脏中具有坏死灶, 脾脏和淋巴结表现为肿大, 肺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公牛以化脓坏死性睾丸与副睾炎, 睾丸肿大明显, 且被膜和外层浆膜粘连在一起, 切面表现为坏死病灶与化脓灶为特征, 而表明其患布鲁氏菌病[4]。表现为实质萎缩, 而且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呈现浸润的为慢性病例。阴茎表现红肿, 其黏膜上具有结节, 结节表现小且硬。牛布鲁氏菌病所表现的病理变化与羊、猪的布鲁氏菌病表现基本相似。

5 防控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强检疫。为预防布鲁氏菌病的传入, 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不从外地引进家畜。若是非引进不可, 则一定要对新引进家畜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时间至少在60 d, 而且要对其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 至少检疫2次, 如果鉴定表现为健康, 才能与原有家畜一同饲养。每年在开始配种之前, 必须对种公畜进行检疫, 鉴定表现为健康者才可进行配种。上海规定所有奶牛每年均需用试管凝集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 猪和羊按20%的比例抽检。二是严格进行消毒, 进一步强化病畜的处理。对于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要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定期消毒, 对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一定要谨慎处理;如果仍想利用病畜的皮, 则需要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一般选择3%~5%来苏儿浸泡, 待浸泡时间达24 h后才可以利用;病畜的乳汁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煮沸消毒, 病畜的粪便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对其进行发酵处理。上海规定检出的布病阳性家畜一律送往上海浦南病死动物化制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摘要:介绍了动物布鲁氏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并总结了其防控措施, 以期为动物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布鲁氏病,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买地尼亚提.吐尔逊, 江波.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1) :186.

[2]布合丽切木.依干巴地, 阿依古丽.纳扎尔汗.布鲁氏杆菌病的危害及其防治[J].草食家畜, 2007 (3) :60-61.

[3]金鹰, 秀荣, 朝格达来.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 2006 (7) :10-11.

防控布鲁氏菌病 篇10

1 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特点

1.1 病原特征

布鲁氏菌有6个种属, 20个生物型。其中包括牛布鲁氏菌有9个生物型;羊布鲁氏菌有3个生物型;猪布鲁氏菌有5个生物型;沙林鼠布鲁氏菌有1个生物型;绵羊附睾布鲁氏菌有1个生物型;犬布鲁氏菌有1个生物型。而锦州地区最常见的是羊和牛的布鲁氏菌生物型。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平均长约0.5~1.4um, 宽约0.6~0.7um, 是一种需氧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 在土壤和皮毛中可生存数月, 在乳制品中能生存数周, 在病畜排泄和分泌物中能生存4~5月左右, 在食品中能生存1~2月左右, 对化学消毒剂较为敏感。

1.2 流行特点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已知有近60多种驯养及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而锦州地区多以牛种布鲁氏菌及羊种布鲁氏菌居多。其中牛种布鲁氏菌对黄牛、水牛、牦牛、马匹和人类的致病力较强;羊种布鲁氏菌病对山羊、绵羊、黄牛、鹿和人类的治病性较强。

传播布鲁氏菌病主要在患病动物及带菌动物之间进行传播, 例如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流产的胎儿、母畜的乳汁等等都能成为传染源。各布鲁氏菌在各动物之间存在转移现象, 使此病传播范围更广, 防控难度也就越大。同时经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也可进行布鲁氏菌传播, 人类多是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加工过程中也可感染布病, 由此导致锦州地区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病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2 锦州地区疫病分布及现状

2.1 锦州地区人间布病情况

本病在锦州市发病历史悠久, 流行面广, 散在发生。上世纪50~60年代前后, 锦州市开始有计划的对布鲁氏菌病进行调查, 70~80年代稳定下降, 进入90年代以后布病疫情有缓慢递增趋势。进入2010年以后, 布病发病人数开始走高, 每年报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 (见表1) 。2015年锦州市报告布病人数505例, 与2014 (378例) 相比, 报告发病人数上升127例, 目前锦州市人感染布病情况各县区均有报告, 这也是近几年影响锦州市人间布病情况上升的主要原因。

2.2 锦州地区畜间布病情况

锦州市畜间布鲁氏杆菌病绝大部分呈隐形传染, 症状不明显。直接发病的很少, 大多是在常规布病检疫中检出的, 并及时进行了扑杀。畜发病率没有上升, 基本在近5~6年内保持持平或逐年降低, 基本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从动物疫病监测机构布病防治情况统计 (见表2) 分析, 每年牛羊均有布病阳性病例。从牛羊布病检测数量来看, 锦州地区布病检测牲畜数量逐年增加, 阳性率逐年降低, 2012~2014年, 3年基本持平, 2015年有所上升。随着锦州地区加大布病防控力度, 牛羊布病免疫数量在逐年上升, 但由于没有纳入强制免疫范畴, 达到全部免疫还存在一定距离, 这也给人与畜、畜与畜之间的隐形传染造成一定弊端。

3 布病无法完全净化原因分析

(1) 布病检疫的受检率低或不彻底, 由于是抽检, 有些牛羊未能得到及时检疫, 或阳性畜处理不及时不彻底, 留下疫源继续在群内传播, 因而造成虽年年检疫, 检出率仍很高。

(2) 由于牛羊倒买倒卖频繁, 外购牛羊, 由于检疫不严格, 带进疫源, 感染本地牛羊。

(3) 牛羊免疫不及时或停免, 出现免疫空白, 动物机体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4) 实验室进行布鲁氏菌抗体鉴定时, 免疫抗体与感染抗体难以区别鉴定, 目前采用的胡红平板凝集实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实验并不能将两者产生的抗体进行区分鉴定, 造成人感染布病情况下, 无法对免疫动物进行确诊。

(5) 人对布病危害缺乏认识, 在与病畜接触过程中, 不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 而导致感染发病, 但是在人与人之间不易传播。

4 防控策略及建议

(1) 以防为主, 防疫检疫结合, 检疫净化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加强普通牛羊免疫、检疫净化。

(2) 做好病畜及污染物的处理工作。检出的阳性畜进行扑杀, 按要求处理。对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和被污染的圈舍进行彻底消毒。

(3) 为防止人感染布病, 在接产, 治疗病畜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工作, 以防止感染。

(4) 加强免疫接种, 建立合理的免疫制度。免疫接种是目前控制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措施, 合理进行布病免疫, 才能有效防控布病的蔓延。

上一篇:人性化训练考核下一篇:纠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