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研究

2024-07-26

对等研究(精选十篇)

对等研究 篇1

对等网络[1,2,3](Peer to Peer, 简称P2P) 也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计算, 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 可以定义成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 通过直接交换来共享网络计算机中的资源及服务。在该网络中, 实现了资源的提供与接受的对等平衡,实现了信息和服务在对等设备之间的双向流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的产生, 使得用户自己的数据加入到网络中, 从而导致网络中的数据信息不断增加, 数据的分布由集中向分散发展, 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文件———分享应用。为了更好地支持对P2P网络的扩展, 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在P2P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信息, 提供更高效和快速的查询下载服务, P2P网络由无序向有序发展, 由非结构化向结构化发展。

2 结构化对等网络特点

P2P网络作为架构在Internet之上的虚拟网络 , 除了具有一般网络的特点之外, 它还有自身的其他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P2P的非中心化。P2P网络是由对等点构成, 网络中不存在中心服务器, 没有固定的路由设备, 网络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内容资源均来自于Internet中的参与P2P系统的各对等节点。

(2) P2P的拓扑动态性。P2P网络是一种分布式的动态网络, 随着各对等点的动态加入与退出, 整个网络的资源总量、拓扑结构、路由方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P2P网络会随着节点的增加其资源总量和服务能力也会同步地扩充, 网络的动态性始终能容易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 P2P的健壮性。由于P2P网络中服务时分散在各个对等节点之间进行的, 部分节点或网络遭到破坏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很小。而且在网络中有的节点离开时, 网络能够自动调整拓扑结构, 保证剩余节点之间的连通性。

(4) P2P的负载均衡。由于P2P网络环境下每个节点是对等的, 减少了对传统C/S结构模式下服务器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的要求, 同时因为资源分布在多个节点中, 更好地实现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均衡。

(5) P2P在应用中的高性价比。采用P2P架构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中散布的大量普通节点, 将计算任务或存储资源分不到所有节点上。利用其中闲置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达到海量存储和高性能计算的目的。

(6) P2P的隐私保护。在P2P网络系统中, 资源的传输过程是利用分布在网络中的对等节点进行的, 它不需要通过中心服务器或者其他设备的支持, 这就使得资源信息在网络中传递时泄露用户信息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正是由于P2P所具有的这些特点, 使得在不用中心服务器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与网络中的计算机进行交互, 访问的效率更高, 淡化了服务器的概念, 使得服务器崩溃离我们越来越远。

3 结构化对等网络分类

拓扑结构是指分布式系统中各个计算单元之间的物理或逻辑的互联关系, 节点之间的拓扑结构一直是确定P2P系统类型的重要依据。根据拓扑结构的关系可以将P2P系统分为4种形式: 中心化拓扑、全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半分布式拓扑、全分布式结构化拓扑。

3.1 中心化拓扑

中心化拓扑是由一个中心服务器和众多节点组成。每一个对等实体对将要共享的信息及进行的通信负责, 中心服务器用来负责记录共享的信息以及回答对这些信息的查询。当节点进行资源查找时, 首先与中心服务器进行通信获得节点资源的目录, 然后再根据查找的目录与指定节点进行链接以获取资源。中心化拓扑的资源搜索依赖于中心化目录服务器,这就要求有一个连续运转的拥有用来维护和搜索文件列表的足够内存和磁盘空间的高效服务器, 并且服务器一旦关闭,整个网络就会停止运行。

3.2 全分布式非结构化拓扑

全分布式非结构的P2P网络系统的构建比较简单随意,采用了随机图的组织方式来形成一个松散的网络, 节点度数服从“Power-law”规律[4](幂次法则 ), 从而可以快速地发现目的节点。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与多个节点直接相连, 在进行查询时, 查询节点将查询消息发送给所有与自己连接的节点, 收到查询消息的节点又将查询消息发送给所有与自己连接的节点。

3.3 半分布式拓扑

研究者将分布式P2P去中心化和集中式P2P快速查找的优势集中到一起, 形成了这种半分布式的拓扑结构。半分布式P2P网络中的节点按照内存大小、网络滞留时间、计算能力、连接带宽等能力的不同分为超级节点和普通节点两种。超级节点一般是选择一些性能较好的节点来担当, 它与其临近的若干普通节点组成一个“簇”, 在每一个“簇”内采用基于索引的模式, 这样查找的时候普通节点通过“簇”中的超级节点, 然后再由相互连接不同的“簇”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 接收到请求的超级节点会根据索引再发送给其所在“簇”中存储该资源的节点。

3.4 全分布式结构化拓扑

结构化对等网络是指P2P网络拓扑被严格控制, 并且内容按照一定规则存放在指定位置, 这使得结构化P2P网络具有非常精确和高效地查询效率。它采用分布式散列表 (DistributedHash Table, 简称DHT) 技术来组织网络中的节点, 通过DHT将一个关键值 (key) 的集合分散到所有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上, 并且可以有效地将信息转送到唯一一个拥有查询者提供的关键值的节点。通过DHT技术, 将广域范围内大量的节点共同形成并维护一个巨大散列表。每个节点拥有一个自己的散列表分割成的块, 并作为这个块的管理者在网络中行使职责。利用DHT的原理, 它可以提供P2P网络中分布于多个节点中独立于实际位置的数据的总体视点, 因此数据的位置不依赖于数据本身, 而是依赖于当前的DHT的状态。该拓扑结构中节点可以动态加入或者退出, 有着良好的鲁棒性和可扩展性, 而且该结构中节点分配均匀, 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能力。基于DHT的系统中节点和数据对象的标识符空间是一致的, 并且依靠哈希算法能够保证各自标识符在标识符空间中的唯一性, 只要目的节点存在于该网络中, 查询节点总能精确查到。

4 结构化对等网络主要应用及问题

由于P2P网络的特性以及其展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让该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都有着诱人的发展机遇, 主要体现在商业价值和互联网秩序的变革之上。P2P文件共享可以应用于文件的分发和传播方面, 这利于网络资源在人们生活中的传播, 另外, P2P流媒体分发技术能够有效突破网络带宽的瓶颈, 在分发图像、视频、声音等具有高效性, 其潜在的特性和对网络应用需求的吻合, 使P2P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借助于IPV6的发展和新技术的突破, 使用的网络在管理秩序、概念和使用机制上都会发生变化。

与传统的C/S网络作对比, P2P技术[5]因为本身所拥有的优势使得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共享。 由于现在的每一个P2P网络都是相互独立的, 都拥有自己的用户群体, 所以大家处在一个竞争的阶段。因此, P2P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应该朝着P2P不同网络之间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2) 协同计算。由于P2P系统本身的特性 , 每个节点都是主体存在, 都会对整个网络的存储和计算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协同计算概念的普及和发展, 对等网络会有着不错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3) P2P即时通信。与目前大多数人所使用的即时通信(如QQ、ICQ等) 有所不同, P2P有其自己的典型代表Skype,即时通信中节点之间是对等的, 相互之间可以直接获知对方是否在线或者离线, 能否进行通信。

(4) 文件存储。现在网络中大部分都是从服务器获得资源, 像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来说, 它拥有中国最大的网页数量, 但是它需要存储在多台服务器之上, 而作为P2P技术的话, 每个参与的节点都可以用来存储资源, 这样就可以将网络中空闲的存储空间利用起来, 能解决服务器大成本的问题, 节约了资源。

虽然P2P具有的优点使得P2P技术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P2P技术的不断应用, 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主要有下面几点:

(1) 版权。P2P网络中节点间共享资源没有服务器的参与导致了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来对网络进行授权和认证。资源在网络中还是分散的, 不利于管理, 在这种条件下,P2P中的盗版问题就越发严重 , 就像最早的P2P共享软件Napster一样 , 在1999年12月就因为版权问题被告上法庭并且败诉了。

(2) 保密。在现有的P2P环境下, P2P软件并没有设定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传输时只能传输某一类信息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有恶意节点的攻击, 整个网络就会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恶意访问, 这样节点上的系统信息、银行卡信息、个人信息有可能会被恶意节点获得。所以, P2P网络应当具有保护个人隐私的保密策略。

(3) 带宽。P2P网络中节点都是对等的, 每个节点既是服务器, 又是客户端, 因此它既需要上行带宽, 又需要下行带宽, 这就会导致网络中流量的大量增加。由于P2P软件在进行资源下载时速度相对于服务器下载会快很多, 也更加方便,因此用户越来越多, 这无形中就给整个网络带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4) 垃圾信息。由于P2P网络中用户数量比较大 , 当某个用户进行关键字搜索时, 得到的搜索结果会出现很多的无用信息, 我们称之为垃圾信息。由于P2P网络中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系统, 因此对于搜索到的结果很难进行排序, 用户需要一个个去找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会造成很多无用功的付出。

对等研究 篇2

专门用途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对等研究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差异也影响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因此,在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按照一定的翻译原则,在对等的基础上,使异域文化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作 者:陶曙教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与社会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31(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文化差异   对等   翻译  

对等研究 篇3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学翻译 对等研究

一、引言

我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伟大构想,连接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涉及国家众多,经济体量巨大。战略沿线地区具有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因而有可能使“一带一路”有可能培育成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大动脉。国人与外族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各国际民族必须实现语言文化的无障碍交流。

展开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研究和多元文化交流传播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战略全局产生深远影响。与沿路民族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双赢格局,情感相通与心心相印是沟通的首要条件。而情感沟通的前提是文化的沟通核对等。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文学对等翻译的内容及策略。

二、文学翻译与对等理论

我国自古便有丝绸之路和西洋远航的光荣传统。中华先民早已为子孙的世代友好铺垫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已在西线民族的文化里注入基因。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主要表现在人们政治、经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经过长期积淀而主要存留在古圣先贤和当今文豪们挥毫而就的经典文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文化的精华当属华夏文学,文化的外译则集中于中华文学的翻译。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翻译必须建立在对等翻译的基础之上,从而建构起所有域外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文化心态与愿望。

对等翻译是中外翻译界的一个颇有争议但又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常遭病垢甚至全盘否定,对等翻译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寻求对等依然是语言服务工作者和翻译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译者总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取得原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意义和文化交际的对等。

中国翻译家们曾对此提出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人天交接,两相得见”、“文不害义,务存其本”、“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与观原文无异”等要求。西方翻译家坎贝尔(Campbell)认为,对等翻译首先是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然后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作者的精神和风格,最后是使译作像原作品那样自然、流畅。巴特(Batteux)则要求译文在思想上保持原文的色彩、程度和细微差别,在风格上保持原文的激情、风趣和生气。贝克(Mona Baker)认为翻译要综合考虑词语、语法、篇章以及语用等因素,要平衡内容与形式、自然与准确等关系,以达到与原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即功能对等。

综合以上表述,文学翻译的对等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对等,然后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度等对等。我国文学的表现手段主要以意象为主,所以汉语言文学的外译主要是指语言意义的翻译和意象的对等表达。

三、文学对等翻译策略

1.语言意义的直接翻译。语言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它既可指概念意义,及词典里解释的一般意义,也可指有概念意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文化意义等,还可指语篇意义,即背景意义等。汉英翻译中有大约70%的内容可以通过直译来完成。且看许渊冲对《送友人》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的英译。原文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如下:

Farewell to a Friend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Youll drift out, lonely thistle down.

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We wave and you start on your way,Your horse still neighs: “Adieu! Adieu!”

( 许渊冲:1987)

对于文中的一些特别的专有名词或中西文化中具备共同意义的词汇,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进行直接对等翻译,如“青山”、“横”、“白水”、“东城”、“此”、“地”、“别”、“孤蓬”、“浮云”、“挥手”、“马”和“鸣”几乎与 Green mountains,bar,northern, White water,girds,the eastern town,here,place,good-bye,lonely thistle,floating cloud,wave,horse和neighs,这样的翻译并没有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损词害义。

2.功能对等的意象替换。除了能够直接进行对等翻译的词,汉英两种语言中还有一些意义不能直接进行翻译,尽管这些内容只是少数(大约30%),它们代表了汉语文学的独特魅力,是“汉之为汉”的基础。这些不同之处往往代表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意象组合各式各样,意象间的逻辑关系往往见于卓尔不群的形式组合之中。

在找不到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刻对比,在异域文化中找到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进行意象替换,从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在翻译中通过套用译语文化中已有的结构或方法来表达类似的源语情感,从而给译语读者产生一种与本族语相似的情感体验。如果把翻译比作下棋,这是一种高手过招的方式进行的博弈,这些对等的取得需要译者在两种语言文学中都具有高深的造诣,利用相似性将这些常人绞尽脑汁都解决不了的“不可译”处理得天衣无缝。如《送友人》翻译成Farewell to a Friend与海明威的A Farewell to Arms 相似意象或结构进行的替换,bar则取自Keats的“To Autumn”中的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gird与Edmund Waller的“On a Girdle”,Parting day与Thomas Gray的“Elegy”中的名句“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意象替代的翻译方式,不仅实现了意美对等的功能,还创造性地实现了形美对等。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情感体念上都让读者产生共鸣。

3.创造性对等翻译。创造性对等翻译是指原文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上下文中的概念意义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的时候,译者必须根据整个篇章和自己掌握的百科知识,分析原文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上下文中的确切的概念意义,然后在目的语中创造与原文上下文中概念意义对等的新的词语或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我国学者郭建中提出过翻译的“创造性对等”概念,但“翻译中的创造,并不是随时随地创造,也不是任意创造,要在非创造不可的时候创造”。释意学派则提出了“重新创造上下文对等” (recreation of equivalence in context)的翻译方法。严格的说,功能对等的意象替换也是一种创造,是翻译方法的创新。同样是在《送友人》中,原诗的“北郭”翻译成了“the northern sky”,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对等翻译。在中国,古代的“郭”是外城,“城”是指内城,在汉语中内城与外郭构成对比,如果将“郭”直接翻译成“outer city”之类,在英语中和“town”不能构成对仗效果,且city 与town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并不是“外郭”与“内城”的关系。此外,从诗的意境看,诗人与友人的分别地点应是在内城和外城之间的地方,“青山”在外城之外,当属远指,而“白水”(此处应为护城河)应在紧邻内城之外的地方,当属近指。如何在译诗中取得远近对仗的效果?许渊冲先生运用创造性对等的翻译方法,用“sky”表达远指,与“town”的近指刚好构成对比,不仅对仗得恰如其分,而且实现了形式与意象上的对等之美。同理,将“落日故人情”翻译成“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出现了“落日”不见日的状况,也可能是基于与前一句“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构成意象对比效果考虑。

四、结语

语言是交际的桥梁,翻译则是语言沟通的重要保证。战略实施,文化先行。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首先要保证语言的意义对等,然后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度等对等,即文化意象的对等表达。翻译本来就是戴着脚镣手铐的舞蹈,要在文学翻译实现翻译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两种语言的求同,还要保证源语文化的语言特色。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差别可想而知。好在世上并无绝人之路,在中外文化交际之路上披荆斩棘的文学外译更是如此。优秀的译者为了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而皓首穷经,为了实现中西文化的对等交流,“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他们不仅译出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语言,还创造性地利用翻译手段将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学中意象之美。

参考文献:

[1]金立群,林毅夫.“一带一路”引领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J].http:// news.xinhuanet.com/2016-03/17/c_1118366322_14.htm.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90.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8,100.

[5]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吴春梅,范纯海.新编使用阶梯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8.

[7]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37.

[8]许渊冲.翻译对话录[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二),1992:110.

[9]郭建中.创造性翻译与创造性对等[J].中国翻译,2014(4): 11,12.

[10]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3.

对等网络应用与发展研究 篇4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如今,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服务器(C/S)模式是传统因特网的基本模式,它是一种基于中心控制机制的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在C/S网络模式中,高性能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服务器需要及时响应客户端的各类请求,同时还要承担网络通信与网络安全等诸多重任。在过去的许多年里,C/S模式对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量的网络协议诸如HTTP、FTP、WWW等都是基于C/S模式构建的。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因特网规模急速放大,同时作为客户端的PC机及其他设备性能也显著提高,服务器的负担越来越重以至于无法承受,甚至会出现服务器过于繁忙而无法保持网络正常通信的情况。同时,客户端性能大幅提高,客户端有大量的闲置资源,因此也需要某种机制来将这些闲置的客户端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所以,传统C/S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网络的发展现状甚至已经阻碍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寻求技术突破成为网络发展的当务之急。

2 对等网络及其优势

分布式网络技术是有望解决传统网络瓶颈提高网络效用的的方法之一。作为分布式技术实现形式之一的对等网络(P2P)技术,因其自组织特点,不存在C/S模式的服务器瓶颈问题,网络用户之间的直接交互需求也能得到满足,因此可实现一个自由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是现代互联网的重要候选技术之一。如图2所示。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对等网络技术已开始使用于局域网内的文件共享应用,但因当时硬件软件水平不高,PC机的整体性能低下,对等网络技术的发展被制约。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PC机性能的提高,对等网络技术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快速发展。目前,对等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已经涉及到协同工作、网络游戏、即时通讯、文件共享、对等计算、搜索引擎等各个领域。研究表明,Internet通信总量中对等网络应用的通信流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等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已经受到网络通信领域的普遍关注。

对等网络是建立在传统Internet基础上的一种分布式覆盖网络(Overlay Network),充分利用网络系统中的各种可能的端系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工作与资源共享,因其优越的应用性能而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1世纪初,对等网络技术被财富杂志列为影响Internet未来的四大技术之一,并被列为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四项关键技术之一。在业界,由Sony、Intel、HP等公司发起组织了对等网络工作组P2PWG,主要研究对等网络技术的底层标准化;微软公司也成立了Pastry工作组。学术界也高度重视对等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ICSI的CAN、伯克利的Tapestry、麻省理工学院的Chord等都是对等网络技术方面的著名科研项目。

对等网络与传统网络相比有着许多优越性,如表1所示。

3 对等网络技术的主要应用

对等网络技术的优越性能使其获得广泛关注并在各领域迅速推广应用,目前,对等网络技术已经覆盖了商业、军事、通讯以及个人应用等诸多领域,主要应用有:

(1)文件共享

文件共享是对等网络技术最初的主要应用之一。20 世纪末,在文件共享需求的推动下Napster首次通过对等网络模式建立了一个自由的文件共享体系,实现了在互联网上对MP3文件的自由共享,其优越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等网络文件共享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Napster为代表的集中式系统,也称“中心文件目录/分布式文件系统”;第二种是完全的对等系统,该类系统不需要服务器,网络节点接近于绝对的自由。但是由于没有中间服务器,该类系统很难实现身份认证、流量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等管理功能。该类系统的典型应用有Gnutella与Freenet。第三种系统则综合了两者的优点,设置了中间服务器,同时采用分布式文件目录。

(2)多媒体传输

多媒体传输对网络带宽与稳定性要求较高,C/S模式中的服务器存在性能和出口带宽的限制,因此传统网络无法满足多媒体传输系统的可扩展性需求。而采用对等网络技术,用户节点之间可进行直接的数据交换,因此传输所需要的大量带宽被分散到不同网络链路中,很好地满足了多媒体传输系统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基于对等网络技术的流媒体分发系统的实施部署不需要改变Internet网络层协议,并具有CDN技术的低延时、IP组播的可扩展等特点,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典型的流媒体分发系统有ppstream、pp Live等。

(3)分布式数据存储

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是以存储数据的可用性、持久性、安全性为目标,并且通常致力于海量数据存储等相关领域。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包含了文件共享的功能,但其目的与文件共享不同。在文件共享系统中,数据的传输率是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而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是以数据的安全存储为最终目的。在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中,每个数据对象通常都带有自身的鉴别与认证信息,系统用户进行数据存取时,都遵循事先设定的规则和权限来进行。同时,为了达到存储数据的可用性、持久性与安全性,分片、复制以及混存等方法在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通常被使用。目前,有代表性的分布式存储系统有CFS 、Ocean Store等,这些分布式存储系统都是面向全球用户的。

(4)分布式计算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PC机性能的提高,网络中各种终端系统的CPU资源浪费极大,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富余的处理器资源是对等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采用分布式技术将网络中大量节点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大规模的计算任务,这就是分布式计算。在对等网络系统中,参与分布式计算的节点是灵活的和相互协作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获得的任务再次分发到下一层节点,对等节点之间也可以直接交换中间计算结果,协作完成计算任务,也可以将计算结果层层上传,直至任务分发的根节点。可见,分布式计算的对等网络系统能够有效整合网络上的闲散计算资源,极大地提高网络的总体计算能力,大幅提高网络的整体计算性价比。为了搜索外星文明迹象,伯克利大学于1999年成功开发了SETI@HOME项目,它利用分布式技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电脑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计算机阵列对射电天文望远镜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全球千万用户的大力支持。

(5)协同工作

通过协同工作平台可以使网络上多个用户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和进行数据计算。传统网络中常用的协同工作平台由于需要系统服务器的参与,因此计算负担重,成本高,并且客户与供应商、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使用对等网络技术,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的参与,就可以使互联网上任意两台PC都能建立直接的通讯联系,节点之间协同工作更加便捷。同时,由于网络吞吐量和快速反应的要求得到了降低,协同工作的成本也随之大幅度降低。

当前,对等网络中有代表性的协同工作平台有Lotous的Groove,Microsoft的.NET My Service架构等。

(6)即时通讯

近年来,即时通讯应用的发展速度很快,如QQ、陌陌、MSN、Skype等都非常成功,其用户数量已远远超出文件共享应用,已成为对等网络的第一大应用。相对于BBS、WEB等聊天室软件,采用对等网络技术的即时通讯软件可以使通讯双方的交流完全是点对点进行的,不需依赖网络带宽与高性能服务器的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即时通讯系统都配有中心服务器,但只是用来实现用户认证和帮助节点完成初始互连等工作,并不承担传统服务器的核心角色。Skype等IP电话具有比传统电话更多的功能、使用更便捷和更高的性价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传统电信业正受到冲击。

此外,对等网络技术还在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电子邮件系统等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其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4 对等网络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显然,相对于传统网络,对等网络在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1)通信协议的标准化

对等网络的通信协议都位于应用层,在带宽利用、网络安全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严重限制和不足,通信协议的标准化有待完善。

(2)匿名机制的完善

匿名是网络中通信双方的基本需求,匿名机制是所有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等网络的自组织方式与传统网络的集中控制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实现用户信息的匿名也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3)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是网络系统的基本需求,包括软硬件资源安全、数据安全与通信安全。安全机制有加密、授权、认证等。由于对等网络系统有别于传统“客户/服务器”模型,因此它的安全需求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安全需求,需要采用不同的安全机制。

(4)防火墙与NAT

防火墙和NAT的存在提高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但是也严重地降低了网络的透明性。在对等网络系统中,如果不对防火墙和NAT进行适当的处理,很多网络传输的数据包就不能通过这些设备,从而降低网络系统的性能。

(5)垃圾信息处理

在对等网络中,由于缺乏服务器的统一管理,网络中的节点高度自由和自私,对等网络的这些特征,会促使许多用户为了某种目的而提供大量的垃圾信息,从而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效率大大下降。如何有效禁止和处理这些垃圾信息是当前面临的一项任务。

此外,对等网络在智能代理、带宽占用以及版权问题等许多方面亦面临挑战。对等网络具的自组织特点,使得网络中节点高度自由,这一方面增加了网络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节点行为的随意性也会造成网络系统性能的不稳定。由于缺乏集中有效的管理机制,对等网络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网络病毒。这些不但给对等网络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制约了对等网络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对等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访问控制机制与安全路由机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5 结束语

对等网络的自组织特征与传统网络的服务器集中控制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因特网的理解和认识,其在诸多应用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成为改变传统互联网应用模式的重要候选技术之一。当然,作为新兴的技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相信,随着对等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必将对下一代新型网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客户/服务器模式是因特网的基本模式,是传统因特网得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迅速普及,同时网络中PC机性能也显著提高,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以服务器的瓶颈问题最为突出。作为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实现形式之一的对等网络技术,因其自组织特点,不存在客户/服务器模式的服务器瓶颈问题,能满足网络用户之间的直接交互需求,实现一个自由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对等网络技术有望解决传统互联网面临的困惑,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怎样连接 Windows 对等网 篇5

(2)正确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3)安装NetBEUI协议;

(4)设置“计算机名”和“组名”(对等网里的计算机不能重名,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分组);

(5)测试,

怎样连接 Windows 对等网

对等研究 篇6

关键词:体育语言 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体育成为不同国家间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如世界奥林匹克体育会。因此,研究中国体育语言翻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我们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体育时,必须讲究翻译技巧。否则就会出现理解偏颇进而导致文化交流的不顺畅。出色的翻译技巧不仅能够实现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同时能够同译入语与译语读者相适应。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简要回顾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是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鉴于翻译是什么的问题,奈达提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马会娟,2003)。奈达的翻译模式如下图所示:

注意:A和B分别代表源语和译入语,X 和Y分别代表源语和译入语的核心层级。

二、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体育语言翻译研究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有三点值得译者特别注意:语义对等,社会文化对等,以及对于翻译交流功能的强调。因此,在体育语言翻译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社会文化对等这一原则要求译者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社会文化状况,历史背景,对两国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实现我们上文所提到的体育语言文化在译语国家重建的过程。

这里,考虑到体育语言的交际功能,语义对等以及不同国家社会文化的不同,体育语言翻译研究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适于通常情况下的策略,另一种是特殊场合下必须考虑的、必要的翻译技巧。

(一)对应翻译

对应翻译策略是指在译入语中采用与源语表达方式相似的表达方式,不仅要实现语义相似,同时实现情感上呼应效果的相似(林建冰,2003)。这种翻译策略广泛存在于中国体育语言文化翻译中,因为它克服了文化上的障碍。同时,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社会文化对等”原则,对应翻译策略实在不失为体育语言文化翻译中的优秀的翻译技巧。

例如,当人们谈到一场足球比赛的时候,有人可能会提到:“要是我去踢前锋,肯定不会是这个结果”,另一个人随后就会笑到:“你是事后诸葛亮啊”(张海琳,2009)。这里,“事后诸葛亮”可以被翻译为“Monday-morning quarterback”,这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公民在谈到上周的美式足球比赛时通常会使用这一用法来表达这一效果。四分卫是一支美国足球队的核心。因此,“Monday-morning quarterback”与中国的“事后诸葛亮”表达如出一辙,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能实现相似的结果。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中国体育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应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例如,“大圣驾临洛城”使用的就是双关技巧(简丽华,2006)。因此,可以将其译为“Sun, rise in Los Angeles”。这里,孙不仅指孙悦的姓,同时表明他的前途像阳光一样光明。这句话着实翻译得很出色,恰恰符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

(三)特定场合下的灵活翻译处理技巧

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我们对中国体育语言翻译作出灵活处理,从而在译语环境中实现与源语环境下同样的效果。

例如,人们在看足球比赛的时候会喊道:“球进了,进了,进了,进了……”(柯发春,2009),他们想要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将其译为“goooooooooal!”而不是“goal!”尽管此处语言的翻译并不足够正式,但却足够符合场景。

尽管在翻译领域有很多翻译技巧,但要真正寻找到适合中国体育文化翻译的翻译技巧并不容易。由于社会文化因素对体育语言影响很大,出色的中国体育文化翻译需要译者广博的知识以及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基于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寻找到合适的中国体育文化翻译策略变得相对简单起来,同时,翻译批评者和读者也可以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对译者的翻译作出批评。

然而,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译者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当下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译者才能翻译好体育语言,促进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顺畅,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简丽华,徐华玲.双关翻译中的功能等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6(7).

[3]柯发春.从北京奥运会体育术语的翻译看中色英语的发展[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1).

作者简介:

李秀(1992—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 篇7

关键词:并列结构,对等关系

夸克 (Quirk) 等人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一书中论述简单并列 (Simple Coordination) 时认为:一般地说, 并列结构的并列成分在语义、功能和形式上相互平行。他们的论述清楚地指出了简单并列结构中并列成分间的对等关系:并列成分在形式、语义和功能上相互平行。

1 并列结构中的三个方面平行的对等关系

1.1 形式上的相互平行

形式上的相互平行主要指并列的成分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模式 (structural pattern) 。许多语言学家对平行下过定义。帕特里克·哈特韦尔 (Patrick Hartwell) 简单而形象地论述了什么是平行, 句子中的平行是重复一个模式, 有时如爵士乐者改变歌的曲调那样, 改变模式 (Patrick, 1982:52) 。很清楚, 他所说的重复模式意谓有相似的结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并列成分组成的并列我们通常得天独厚为排比。 (1) 和 (2) 说明并列成分之间形式上的相互平行关系:

(1) He went in the house, returned with the laundry hamper, filled with earth and carried it to the fronted yard. (Harper Lee:To Kill a Mocking Bird)

(1) 的四个并列成分结构基本相同, 形成排比。

(2) Now the trumpet summons us again-not as a call to bear arms, though arms we need;not as a call to battle, though embattled we are;but a call to bear the burden of a long twilight struggle, year in and year out“rejoicing in hope, patient in tribulation, ”a struggle against the common enemies of man;tyranny, poverty, disease and war itself… (John F Kennedy:Inaugural Address)

(2) 有四个并列结构, 每个都是排比。第一个并列结构中, 并列成分的模式是n+inf, 其他每个并列结构中, 并列成分的模式相同。

下面一个例子说明:两个语言单位结构不同, 形式上互不平行, 因此不能组成并列:

(3) (a) He hoped for an increase in salary and to get a longer holiday.或 (3) (b) He hoped to get an increase in salary and a longer holiday.

为保持平行, 本句应改为:

(3) (a) He hoped for an increase in salary and for an extension of holiday.或 (3) (b) He hoped to get an increase in salary and to enjoy a longer holiday.

上述例句中, 形式上相平行的并列成分都是同类型的语言单位。不同类型的语言单位不可能任意组成并列, 这是因为它们的并列不仅使句子失去平衡美, 而且还容易造成语义上的相互矛盾。 (4) 的两个语言单位结构有相近, 但不能成为并列的成分:

* (4) George likes going to the races and to bet on the horses. (Quir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2 语义上的相互平行

并列的成分不仅在形式上要相互平行, 而且同时在语义上也要相互平等。语义上的相互平行要求并列的成分属于相同语义范畴。下面七个例子说明了相同的语义范畴的含义:

1.2.1 动作平行动作 (action)

(1) 的went to the house, returned with the laundry hamper, filled it with earth和carried it to the fronted yard是相继发生的动作, 语义上相互平行。

(5) 的两个语言单位形式上平行, 但第一个写动作, 第二个写状态。因此语义上互不平行:

(5) Opening the refrigerator and being extremely hungry, he grabbed the chicken leg.

(5) 应该改为动作和动词相平行;

(5) Extremely hungry he opened the refrigerator and grabbed the chicken leg.

能用于这一平行关系的并列成分除动词词组以外, 还有少数含动作意义的介词词组, 如at work。

1.2.2 品质平行品质 (quality)

(6) 的并列结构体现了这一平行关系:

(6) Being genial and good-natured, Tom welcomed his guests as soon as he entered the room (Arthur Waldson, English Mode simple)

描写品质的语言单位主要有形容词及其词组。

1.2.3 状态平行状态 (state)

(7) 中关联词neither和nor连接的是两个状态。

(7) The first impression forced on me was that permanence is neither achieved nor desired by mobile people. (John Steinbeck:On the Thruways)

描写状态的语言有形容词、分词及它们的词组、介词词组。

此平行关系只限于并列的名词及其词组, 因为其他语言单位并列时, 不存在抽象和物体的区别问题。

1.2.4 抽象平行抽象 (abstract)

(8) Their dimensions suggested a firmness of character and a master unless that was intensely reasoning. (W.Somerest Maugham:Mrs.Craddock)

1.2.5 物体平行物体 (abstract)

(9) Since I did not require and facilities, sewer, water, or electricity, the price to me for stopping the night was one dollar (John Steinbeck:On the Thruways)

1.2.6 一般平行一般 (generalization)

(10) I hope that we shall, all of us, recognize what great virtues the German race possesses;that we sha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music… (Harold Nicolson:Then any Now)

(10) 的两个that分句说是德国民族的两个态度。

1.2.7 具体平行具体 (specification)

(11) He was resigned to everything, to his food being badly cooked, to the perversity of human nature, to the existence of dissenters (almost) , to his infinite small salary. (W.Somerset Maugham, Mrs.Graddock)

(11) 的四个to词组详细地写出了他顺从的方面, 把everything具体化了。

就并列的内容来说, 都有一般和具体之分, 所以 (6) 和 (7) 的平行关系应贯彻在一切并列结构中, 也就是说, 在同一语言环境下, 并列成分内容不是一般的, 就是具体的。

据此, 我们可以把上述语义上的平行关系分成两层:1) 至5) 为第一层的平行关系远不止1) 至5) , 它们存在于部分并列结构中;6) 和7) 为第二层, 它们存在于所有并列结构中。由此可以看出, 每个并列结构同时有着两层平行关系。如果并列成分之间少了第一层平行关系, 它们在语义上就不能说相互平行, 从而也就失去了语义上的严格的对等关系。如

(12) Timid and infuriated by his attacks on her intelligence, she fled from the room.

该句中, timid写一般的状态, 而infuriated写具体的状态, 两者具第一层平行关系, 不是第二层平行关系, 因此在语义上互不平行, 应改为没有并列结构:Infuriated by his attacks on her intelligence, the timid girl fled from the room.

1.3 功能上的相互平行

并列的成分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是组成并列结构必要条件之一, 所以在并列结构中, 并列的成分在功能上一定是相平行的。毋庸置疑, 句法功能不同的语言单位是无法并列的, 如主语不能和谓语并列, 宾语不能和定语并列, 等等。应该指出的是, 排比结构不一定是并列结构。其中一个原因是, 功能不同的语言单位可以构成排比。如 (14)

(14) If your praise is censure, your censure may be praise, for they are more undiscerning than you are prejudiced and unjust. (Jane Austen:Sense and Sensibility)

显然, if和than引导的是状语分句, 它们的结构和各自的主句相似, 因此它们和主句成排比。

2 简单平行结构中的三方面不全相平行的对等关系

如上所述, 简单并列结构中的并列成分一般在形状、语义和功能上是相互平行的。但事实上, 许多简单并列结构中, 并列成分不一定在三个方面都相互平行。并列成分之间的三个方面不全相平行的对等关系有以下三种:

2.1 形式和功能上相互平行, 语义上只是具第二层平行关系

有这种等关系的并列结构很少, 主要见于修辞方式异叙 (syllepsis) 用来产生幽默的修辞效果, 如在 (1) She went home in a flood of tears and a sedan-chair (余玄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中的in a flood of tears写状态; (in) a sedan-chair写方式, 两者在语义没有第一层平行关系, 但在形式和功能上是相同的。

2.2 语义和功能上相互平行, 形式上互不平行

有这种对等关系的并列结构比较频繁。如在以下的例句中, 并列的成分语义有严格的对等关系, 而形式上完全不相同。

(2) The car is almost new and in excellent condition (C.E.Eckersley:A Comprehensive English Grammar)

(3) They can call this week or whenever you wish. (Quir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 Foker in turn finds by accident the secret of Amory’s survival, and what is more, that Blanche knew and jet concealed it from him (Willian Makepeace Thackey:The History of Pendennis)

(5) They returned to the drawing-room and Dr.Ramsay began telling Bertha about the property;who this tenant wa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at farm… (W.Somerset Maugham:Mrs. Craddock)

2.3 功能上相互平行, 形式互不平行, 语义不平行

有这种对等关系的并列结构也不乏其例:

(6) At once Scaramapa was on his feet and moving forward like a swift cat.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

(6) 的两个并列成分形式完全不同, 所以形式是互不平行。On his feet和was连用动作的含义, 因此在语义上和描写动作的moving forward相平行。

(7) The woodcutter was very much surprised and stopped to look about him. (同上) (7) 的两个并列成分在形式上不成排比, 在语义上, 第一层写状态, 第二层写动作, 因此两者没有第一层平行关系。

(8) He had bred animals for years, and was quite used to the process that supplied him with veal, mutton and beef for the local butchers. (W.Somerest Maugham:Mrs.Crod-dock)

(8) 的两个并列成分结构不同, 不能组成排比。在语义上第一个写动作, 第二个写状态, 两者没有第一层平行关系。

上述例句说明, 不同类型的语言单位是可以组成并列结构的。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类型的语言单位的并列有下列两个类型:

一是有相同的句法功能, 在语义上完全相互平行。如例句 (2) 至 (5) 。

二是有相同的句法功能, 在语义上虽然只有第二层平行关系, 但有紧密的因果等关系。如例句 (7) 和 (8) 的并列成分写了因果关系, (6) 写了具有连贯关系的动作。

不同类型的非限定分句, 非限定分句和限定分句, 非限定分句 (除形容词性质以的以外) 和其他语言单位, 之所以不宜相互并列, 除它们的结构不同之外, 主要的原因是它们的语义差别较大, 互释性很弱, 因此相互很难建立起合乎逻辑的语义关系, 如“1”的例句 (4) 中, like going to races写的是爱好, 而 (like) to bet on the horses则表达将要进行的具体活动, 两者在语义上连不成任何逻辑关系, 所以相互不能并列。

3 并列句中的对等关系

并列句是一种主要的并列结构。并列句的两个分句都是语法完备的、独立的句子, 因此它们的功能上无疑是对等的。从形式和语义的角度来看, 并列句的两个分句间的对等关系有以下两种:

3.1 形式和语义上相互平行

这种对等关系和简单并列结构中的三方面平行的对等关系相同。并列句的两个分句给成排比结构。例如:

(1) Dryden often surpasses expectation and Pope never falls below it.Dryden is read with frequent astonishment and Pope (is read) with frequent delight. (Samuel Johnson:The Life of Pope)

(2) Their sun-burned faces were dark, and their sunwhipped eyes were light. (John Steinbeck:The Grape of Wrath)

(3) 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John F.Kennedy:Inaugural Address)

3.2 形式上互不平行, 语义上下一定相平行

具有这种对等关系的并列句是大量存在的。

(4) She was very excited and there was a gloat in her eyes. (James Thumber:the Unicon in the Garden) 能形成排比。从语义上讲, 两者都写神态。后者增补了前者的内容, 从而突出了眼的神色。两者写的都具体内容 (excited不是如常有的神志) , 可见两个并列的分句具有两层平行关系。

(5) This sentence may be correct grammatically but a native speaker never says it that way.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

(5) 的两个分句结构不同, 没有排比关系。第一个分句写性质, 第二个写行为。但是两个都写同一件事 (this sentence) , 因此只有第二层平行关系。

4 结论

通过以上实例分析不难看出, 独立的句子能否组成并列句, 主要不是看它们有否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 而是看它们之间有否诸如增补、转折、因果、让步、选择、评述等紧密的语义关系;正是这些语义关系常常使并列的成分失去第一层平行关系。

对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列成分间的形式上的对等关系不如语义上严格。两者相比, 前者是次要的, 后者是主要的。当并列的语义需要时, 形式上的对等关系可以放弃。

并列结构是重要的语法范畴, 它在英文写作中用得十分广泛。正确地运用并列结构能使语言显得简炼、紧凑。运用具有平行关系的并列结构, 能使文章流畅, 语句匀称, 音韵优美, 从而可以大大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C.E.Ecdersley&J.M Eckersley.A Comprehensive English Grammar[J].London:Longman, 1960.

[2]Hartwell, Partick&H.Bentley, Robert.“Parallelism”, Open to Language-A New College Rhetoric[J].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82.

[3]Uirk, Randolph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J].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5.

[4]Waldhom, Arthur&Zeiger, Arthur.“Style”, “Parallelism”, English Made Simple[M].London:W.H.Allen&Cpompany, 1967.

对等研究 篇8

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奈达在与查尔斯·泰伯合写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译文的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在奈达看来, 所谓翻译, 是从语义到语体, 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的对等值再现源语的信息。[2]从奈达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 即“近似” (也称为“切近”) 、“自然”、“对等”和“意义与文体”。

(1) 自然。自然指的是译语的表达方式, 即译文不能有翻译腔。事实上, “自然”在这里是说表达时不要在语法上、文体上有任何生硬的迹象, 避免因忠于形式而导致翻译腔。

(2) 近似。切近是说译文要贴近源语的信息。它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两者实际上反映了翻译中内容与形式这一对矛盾。“切近”偏向内容的忠实;“自然”强调表达形式通顺。翻译时, 译者要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3) 对等。“对等”常因字面意思而引起误读, 认为是完全等同, 其实不然。对等前面有“最切近”和“最自然”两个修饰语, 这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对等不是完全的或绝对的, 因为再自然、再切近的对等语与原文本身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奈达特别强调对等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翻译是再现信息意义而不是话语的形式, 而且更加强调在有些情况下为了传达原文意义要彻底改变表达形式。

(4) 意义与形式的关系。在定义中, 奈达明确地指明了二者的关系问题。意义第一, 形式 (文体) 第二。要“自然”就要避免翻译腔, 也就是要避免因形式对应而造成内容不能有效传达, 显然形式让步于内容;“最切近”要在“最自然”的基础上, 因而形式依然不能摆脱意义的限制;在阐述对等时, 奈达更强调可以让形式彻底地改头换面, 以服务于意义。

2.《西风颂》及其译本比较研究

《西风颂》全诗气势磅礴, 文笔飘逸, 想象奇特, 形式完整, 描绘了西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震撼海洋的场景, 歌颂了西风摧枯拉朽、孕育新生命的“破坏者”兼“保护者”形象, 抒发了作者反抗黑暗、向往光明的革命激情。该诗前三节描写西风横扫大地、席卷长空、震撼海洋的壮烈情景, 后两节抒发了使人愿与西风同往的强烈愿望。本文中所选的译本, 包括王佐良、江风、查良铮、傅勇林的译作。

对文学翻译的评价, 要看整体的把握, 主要是看译文能否传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 能否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 达到读者反映相似这一预期效果。下面本文将以功能理论为指导, 具体分析几种译本。思想内容的再现, 主要通过词、词语、短句的翻译体现出来。下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与解读。

例1:

The breath of Autumn’s being[6]

王译:你把秋气猛吹

江译:秋之实体的气息

査译:秋之生命的呼吸

傅译:你这晚秋的精灵

在这个短句中, 雪莱把西风拟人化了, 把她看做一个有生命的生物体。因此, 诗人用了一个特别生动的一个词“breath”。诗的原意应当是说, 西风一吹, 好像是秋日的大自然在呼吸一样。结合诗的第一个小节, 不难发现, 诗中的西风不仅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而且处处体现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不仅如此, 结合全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不难断定, 最忠实地反映原文思想的, 最能给不同读者带来相似反应的, 是王佐良的译文。它不仅从字面上与原文本相照应, 更能化静为动, 体现出西风的力量与气势,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例2:

Thine azure sister of Spring shall blow[6]

王译: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回来

江译: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

査译:直等到春天, 你碧空的姊妹

傅译:直到碧色葱郁你那春色妹妹

对于这句话中, 各人的译文大不相同。最明显的是王佐良的译文, 他的译文中增加了一个词“东风妹妹”。在东方, “东风”是褒义词, 它来自海洋, 带来雨水与收获, 因此汉语中有“东风压倒西风”这样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正义能够战胜邪恶。但是在西方, 东风来自大山内陆, 带来病菌和疾病, 是不好的事物。鉴于这种文化差异, 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译者在转换时需要特别谨慎, 考虑到不同读者的文化背景及接受能力。可以说最忠实地反映原文的是后三个译文。而王佐良的译文意译的成分相对要多一点。顺着这个思路, 标题“西风颂”岂不是要改为“东风颂”?这便有随意篡改经典作品之嫌。因此, 后三种译本更为妥当。

例3:

In sleep old palace and towers[6]

王译:古老的宫殿和楼台

江译:古代的楼台、塔堡和宫闱

査译:古老的宫殿和楼阁

傅译:古代的殿塔

几位译者对这句的译文的差异主要在于对“old”这个词的理解。这个词指的是古老的还是古代的?是实际存在的明指, 还是虚化的不确指的?显然, 王佐良的译文是把他们看做地中海“在睡意正浓”时“朦胧里”看见的、古老的、实际存在的宫殿和楼台。同样的, 查良铮也把这个词理解为古代的。而江风、傅勇林的译文把他们理解为地中海在睡梦中看到的、古代的、非实指的殿塔。相比较而言, “古老的”常使人联想到破败陈旧或古色古香;“古代的”主要强调年代久远, 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所以古代的虚化的这种理解更具有神秘感和美感, 更加符合诗歌的特点与写作风格, 更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除此之外, 功能对等理论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那就是译文的形式。原因在于, 翻译的时候,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原文的精神、原文的思想内容。做不到这一点, 即使译文的形式多么好, 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翻译。《西风颂》在形式上是由五首十四行诗构成的, 每一首十四行, 五个诗节, 其中四个三行诗节, 一个双行偶句 (又称为couplet) 。每一节按照3、3、3、3、2的顺序排列, 韵脚为aba, bcb, cdc, ded, ee。每个诗行五个音步, 总体上属于抑扬格。全诗句法严谨而富有变化, 较好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 展现了西风狂烈不羁的气势, 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是诗歌中的经典之作。[5]为了寻求形式上的对应, 四位译者都努力译出原文的形式, 尽量做到押韵。王佐良和江风的译文与原韵基本吻合。大部分章节做到了与原文韵脚一致, 也就是译文同样是aba, bcb, cdc, ded, ee。查良铮、傅勇林的译文也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 尽量做到押韵。

3. 结语

结合功能对等的几个关键点, 通过从思想内容到形式方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王佐良先生是国学大师, 汉语功底深厚, 这是不容置疑的。通过看他的译文, 我们可以发现, 他的译文总体上是属于意译的。查良铮先生的译文则比较朴实, 无论从用词, 还是从句子中词语的排列顺序来看, 都是比较贴近原文的。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差别很大, 但他的译本做到了既能保留原文句式, 又传达出原文的思想, 读起来朴实亲切。江风和傅勇林的译文则居于直译和意译之间, 从结构到用词都比较接近原文风格, 前者的译本雄浑凝重, 后者的译本奔放飘逸, 各有千秋。从总体上来讲, 江风的译本是最为读者认可的一种。他的“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更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受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及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在翻译文学作品, 特别是诗歌这种特殊题材时, 要实现完全的对等是永远不可能的。译者不管如何努力, 都只能是更多地接近原文, 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正是因为有困难, 译者才应当更加注重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以实现更好的翻译, 为跨文化交际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小荣.关联理论与英诗汉译——《西风颂》汉译比较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 2004.

[2]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88.

[3]刘军.形美音美意美——从两篇译文看雪莱的《西风颂》[J].学术论坛, 2007:226-228.

[4]文军, 林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J].外语教学, 2003:74-77.

[5]喻云根.英美名篇翻译比较.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67.

对等网络开发平台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篇9

从本世纪开始, 对等网络 (Peer-to-Peer, P2P) 成为互联网和网络计算领域的热门话题, 它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文件共享、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搜索等服务, 可以说, 它代表着未来Internet应用发展的方向。近几年, P2P应用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研究机构开发出各种P2P应用系统, 比如:Gnutella、BitTorren、Skype、Kazaa、E-donkey等。一些大公司为了顺应P2P技术发展的要求, 也可以说是受到P2P技术发展的推动, 开发了基于P2P技术的平台。为了能更好地推动P2P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本文分别对由美国SUN公司开发的JXTA、Microsoft公司开发的Windows P2P、Argonne美国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发起Globus研究项目这三个典型的P2P开发平台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

1 典型的对等网络开发平台

1.1 JXTA

JXTA (Juxtapose, 并列) 是美国Sun公司于2000年推出的P2P开发平台, 它最初是针对ad hoc和多跳的对等分布式网络计算而设计的。JXTA中的节点能相互协作形成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节点组, 节点组中的节点与它们处在网络中的位置无关, 也不需要中央管理机构。JXTA中使用了一些新的组件, 比如节点、节点组、管道 (实现节点间的通信) 、广告 (实现消息查询) 、各种标识符 (用来标识实体或服务) 。JXTA包含六个协议, JXTA通过这一系列核心协议来完成Peer之间的发现、路由、消息传递、资源发布、通信。

(1) 设计目标和特性

(1) 操作系统独立、语言独立。JXTA独立于操作系统, 独立于程序语言, 能使Internet上各种语言实现的应用软件只需改写网络部分的程序代码就可以转换到JXTA平台上来。

(2) 节点组管理。JXTA中的节点可以互相合作建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对等组, JXTA通过组来组织不同的节点, 并且在组内为节点之间提供服务和应用。

(3) 系统通用性。JXTA允许任何设备直接加入到JXTA网络中, 它支持各种不同的协议和应用。

(4) 安全性。节点组在组级别中使用认证证书来控制访问或保证安全。

(5) 分布性。节点信息和网络资源分布在整个网络中分布, JXTA中的节点可以相互监视, 并且互相提供资源。

(2) 体系结构

JXTA体系结构包括三层:核心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1) 核心层 (JXTA Core) :核心层包含JXTA全部的核心功能, 它封装了Peer、Peer组、Peer管道、Peer监视和安全原语等JXTA中最基本的组件。

(2) 服务层 (Services) :服务层提供应用层访问JXTA的接口, 包括搜索、文件共享、存储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公共服务和Peer指令等P2P网络中通用的功能。

(3) 应用层 (Applications) :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访问JXTA的接口, 包括基于JXTA开发出来的P2P应用程序。

1.2 Windows P2P

Windows P2P是微软公司于2004年8月发布的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 (SP2) 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是基于P2P技术的开发平台。

(1) 设计目标和特性

(1) 安全性。Windows P2P使用户在不借助中央服务器情况下, 可以进行安全的通信和信息共享, Windows P2P通过每个Peer使用自签名证书自行提供身份验证来保障安全性。

(2) 可扩展性。Windows P2P不需要任何中央控制管理的结构, 和利用自然分布式资源都使其具有好的可扩展性。

(3) 分布式。Windows P2P是分布式系统, 网络中所有节点都是平等的。

(4) 自动优化和自动修复。当网络中存在错误时, Windows P2P能够自己优化网络, 修复错误。

(2) 体系结构

Windows P2P体系结构包括下列组件:图、组、名字服务器、节点名字解析协议、身份管理器、TCP/IP。

(1) 图 (Graphing) 。在对等网络中, 由一组节点连接形成连通图 (简称图) 。图负责维护由节点连接形成的图, 记录图中的节点并对图提供数据泛洪和复制。该组件包括“泛洪和同步”、“存储”和“图维护”子组件。

(2) 组 (Grouping) 。组是构建在图上的一个安全层, 图默认使用组提供安全机制。它定义了组在创建、邀请组成员、以及组成员连接到组时的安全模型, 组使用PNRP作为名称解析协议。该组件包括“组安全”和“组安全服务提供程序 (SSP) ”子组件。

(3) 名字服务器 (Name Service Provider, NSP) 。NSP提供了访问任意名字服务器的机制。Windows对等网络中的P2P应用程序使用NSP提供的接口访问PNRP。

(4) 节点名字解析协议 (Peer Name Resolution Protocol, PNRP) 。PNRP是Windows P2P用来对节点进行名字解析的组件。它是分布式和无服务器的名字解析, 在每个Peer缓存中存储部分名字列表;由于它使用标识符ID而不使用名称, 因此能够扩展大量的ID。

(5) 身份管理器 (Identify Manager) 。身份管理器负责网络中各个对等实体身份的创建和管理。

(6) TCP/IP。Windows P2P采用Microsoft TCP/IP 6.0版协议作为传输协议, 它提供了实现Windows对等网络的底层载体。

1.3 Globus

Globus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网格计算项目之一, 它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发起的研发项目。Globus工具包Globus Toolkit是Globus最重要的成果, 它是一个支持网格和网格应用的开放源码的网格基础平台, 它可以为构建网格应用提供中间件服务和程序库。

(1) 设计目标和特性

(1) 网格安全。Globus结合使用目前成熟的分布式安全技术, 能适应网格计算环境, 保证网格计算环境正常运行。

(2) 网格信息获取与分布。实现在网格计算环境中发布资源信息、查询、检索资源信息, 使得能够有效使用各种资源。

(3) 网格资源管理。由于网格环境中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广域网环境中, 采用目前常用的局域网资源管理技术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 因此Globus在局域网资源管理技术之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资源管理技术, 可以有效地支持广域范围内的资源管理。

(4) 网格远程数据传输。如何实现广域网环境下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 以及实现对应程序之间透明的远程文件I/O访问是Globus设计考虑的重要内容。

(2) 体系结构

Globus的核心服务部分主要由以下六个组件组成。

(1) 网格安全基础设施 (Grid Security infrastructure, GSI) 。GSI负责广域网络中的安全认证和加密通信, 提供单点登录功能、远程身份鉴别功能、数据传输加密功能等, 提供基于GSI协议的Generic Security Services API (GSS-API) 接口。它是保证网格计算环境安全性核心部分。

(2) Globus资源分配管理 (Globus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r, GRAM) 。GRAM负责远程应用的资源请求处理、远程任务调度处理、远程任务管理等工作, 负责对Resource Specification Language (RSL) 信息的解析和处理工作。它是网格计算环境中的任务执行中心。

(3) 元计算目录服务 (Metacomputing Directory Service, MDS) 。MDS主要完成对计算网格环境中信息的发现、注册、查询、修改等工作, 提供对网格计算环境的一个真实、实时的动态反映。MDS主要基于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 (LDAP) 协议, 它处理的信息主要是网格计算环境中的各种资源 (包括数据资源、计算资源等) 、服务和其他主题 (entity) 的描述。MDS是网格计算环境中的信息服务中心。

(4) 全局二级储存服务 (Global Acess to Secondary Storayg, GASS) 。GASS使得在使用UNIX和标准C语言I/O库的应用程序时, 可以做到基本不用改动就可以直接在Globus环境中执行。GASS是一个支持网络计算环境远程I/O访问的中间件。

(5) 网格FTP服务 (GridFTP) 。GridFTP是一个高性能、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 并针对高带宽的广域网络环境进行了优化。具有支持第三方传输、断点续传、并行传输、与GSI结合的安全认证、缓存等特性。它是网格计算环境中的数据传输工具。

(6) Globus复制管理 (Globus Replica Management) 。针对存在对大型远程文件访问的情况, Globus Replica Catalog通过把部分相关数据智能地放置在离相关应用程序最近的位置, 使得应用程序可快速地对数据进行访问。

2 对等网络开发平台的比较与分析

下面主要对JXTA、Windows P2P和Globus这三个典型的对等网络开发平台从分布性、安全性、功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 分布性。JXTA、Windows P2P和Globus都是针对分布式网络计算而设计, 是基于P2P技术的开发平台, 因此在节点和资源分配方面, 它们都具有较好的分布性。

(2) 安全性。JXTA、Windows P2P和Globus要为上层P2P软件提供好的平台, 就要有好的安全性保障。JXTA和Windows P2P都是通过认证证书来保证安全, JXTA是通过节点组在组级别中使用认证证书来控制访问或保证安全, Windows P2P运用了图 (用于高效的泛洪拓扑) 和分组功能 (用于身份验证及安全通信) , 通过每个Peer使用自签名证书自行提供身份验证来保障安全性。Globus则是通过代理证书机制来实现安全。

(3) 功能及应用。JXTA可以为P2P上层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一个统一的、通用的、便利的底层平台, 给P2P网络使用者提供构架P2P系统的基本模块 (像搭“积木”一样) , 帮助P2P系统开发人员从Windows或TCP/IP等传统的开发环境中解脱出来。它使P2P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设备中, 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可扩展性。目前它已经在即时通信和文件共享、网络游戏、协同工作、聊天程序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Windows P2P提供了一系列强大而且灵活的API函数, 使用户在不借助中央服务器的情况下, 也可以进行安全的通信和信息共享。它可以实现即时通信、协作、内容分发、分布式处理等方面的应用。Globus可以给用户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 通过Globus可以方便对地理位置分散的研究人员建立虚拟组织, 进行跨学科的虚拟合作。它主要包括建立支持网格计算的通用协议, 开发支持网格计算的服务, 实现支持网格计算环境的软件开发工具。它能够提供发现、监视和信息服务、数据管理、资源管理和调度等方面的应用。

P2P技术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技术, 它使得我们不仅可以共享信息, 还能够共享应用程序和各种计算资源。可以看出, 基于P2P技术的开发平台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对JXTA、Windows P2P、Globus这三个P2P开发平台进行深入研究, 并在分布性、安全性、功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P2P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撑。

摘要:由于对等网络在搜索效率和文件存储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基于对等网络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多, 本文选择当前经典的三种对等网络开发平台进行深入的研究, 分别从分布性、安全性、功能和应用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为对等网络的开发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

关键词:对等网络,开发平台,节点,协议

参考文献

[1]Stephanos, Routsellis-Theotokis, Diomidis Spinellis.A Survey of Peer-to-Peer Content Distribution Technologies[J].ACM Com-puting Surveys.2004.

[2]张莉, 徐进.基于JXTA技术的P2P系统性能保证机制[J].计算机应用.2005.

[3]SunC orporationh ttps://jxta.dev.java.net.

[4]Sandeep K.Singhal, Microsoft Corporation.An Overview of the Windows Peer-to-Peer and Collaboration Platform:Building Great Applications using Standard Components[J].IEEE Conference on Peer-to-Peer-Computing2007.

对等研究 篇10

1 现有VPN组网协议及其比较

现有的VPN组网协议按隧道所工作的层次可分为三大类:二层隧道协议、三层隧道协议、传输层以上隧道协议。

其中,二层协议主要有即IP、LZTP和MPLS三种;三层协议有IPSec、GRE和IPinIP等;传输层及其以上层隧道协议主要有SSL协议和SOCKS等。其中IPSec和SSL协议是目前应用相对广泛的协议。下面分别对这几类协议从组网功能、安全功能两方面进行讨论。

1.1 PPTP和LZTP协议

即TP[(point-to-PointTunnelingProtocol)协议的作用是将本地的PPP会话延伸到远程访问服务器。PPTP将原来NAS的功能分解为PPTP访问控制器PAC(PPTPAeeessConeentrator)和PPTP网络服务器PNS(PPTPNetworkServer)。PPTPVPN采用客户/服务器访问模式,适合PCtoLAN组网模式,如图l所示。

PPTP客户首先采用拨号方式接入PAC,建立连接,然后进行二次拨号建立PAC与PNS间的连接,该连接为PPTP隧道连接。PPTP只支持IP作为传输协议,协议本身不提供安全机制,身份认证和虚拟地址的分配均由即P协议完成,通信时P即数据包首先由P即协议本身加密,再由GRE协议封装,传输到PNS处进行解封。LZTPVPN由LZTP访问集中器(LZTPAeeessConeentrator,LAC)和LZTP网络服务器(LZTPNetworkServer,LNS)组成。拨号客户端首先与本地拨号网络的LAC建立即P连接,由LAC将客户端的P即数据帧进行LZTP封装传送到LNS。与即TP相比,LZTP能够支持多协议,可以在IP、IPX、Appletalk等网络上传输,并支持任意的广域网技术如帧中继、ATM以及以太网技术等。安全性方面与PPTP相同,LZTP协议本身不提供安全性机制,它的安全保护由P即协议提供。图1为传统PPTP/LZTPVPN组网图。从组网功能上,这两个协议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扩展的灵活性好。当有新客户端加入时只用建立与网络服务器的隧道,系统扩展时只需要修改新设备与网络服务器的设置,对其它客户端没有影响。

2)适合于拨号网络。这两种协议都采用非对称的客户/服务器访问模式,支持PCtoLAN的组网模式,适合拨号网络环境的VPN应用。

3)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该协议适用于拨号网络环境,支持以动态地址接入,支持设备动态登录和退出VPN网络。

但是,这两个协议在组网方面还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大规模应用时可扩展性不足。PPTP和LZTP提供的虚拟P即连接会贯穿整个隧道,并终止于PNS/LNS或内网RAS服务器上,所以需要维护大量的P即会话连接,加重了系统的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在大规模应用时的可扩展性。第二,有限的VPN类型支持。这两个协议不支持LANtoLAN路由VPN类型,对于目前的大量的LANtoLAN组网环境具有局限性。第三安全性不足。这两个协议本身不具有安全机制,仅依靠P即协议来提供机密性、完整性以及身份认证服务,而一般P即的实施没有采用加密措施,因此采用这两个协议构建的VPN可以说没有安全性保证。目前,LZTP可以通过与IPSec相结合来解决安全性问题。总之,PPTP和LZTP只是解决了有限的VPN组网问题,并未考虑VPN的安全问题。

1.2 MPLS协议

MPLS技术是将第二层交换和第三层路由相结合的集成数据传输技术。在体系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控制层面和转发层面。控制层面用于在标签交换路由器(LSR)间创建、分发和维护标签转发信息,建立标签转发路径(LSP);转发层面根据维护的标签转发数据库和分组携带的标签,执行数据的转发。使用MPLS构建VPN可以实现多LAN之间的互联,如图2所示。

MPLS VPN的数据传输使用两层标签:内层标签和外层标签。内层标签用于标识VPN,外层的标签用于分组在骨干网络中快速转发。入口PE负责向报文添加两层标签,外层标签用于在骨干网中进行交换,代表了从PE到对端PE的一条隧道,VPN可以根据这层标签沿着LSP到达对端PE。内层标签代表了两个CE之间的隧道,对端PE根据内层标签将报文传至对应的CE站点。这样VPN可以共享外层的MPLS隧道,进行分组的传输。MPLSVPN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可扩展性好。当有新客户VPN加入时只用修改相应PE的设置,对其它客户VPN和PE设备均没有影响,系统扩展比较方便,即使对于大规模的网络应用初始配置量也比较小。

2)适合于路由VPN类型。该VPN基于服务提供商,适合于组建大规模的VPN网络,支持LANtoLAN的路由VPN类型。

但是,MPLS协议在组网方面还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有限的VPN类型支持。它依赖于服务商提供MPLS服务,要求骨干网络支持MPLS协议,对于不支持MPLS协议的网络不适用,不支持拨号VPN类型。第二不具备动态特性。MPLSVPN组网要求手工配置,不支持动态地址接入,不支持VPN设备的动态的加入和退出等动态特性。第三安全性不足。MPLS协议主要依靠PE上的虚拟路由转发表(VRF)进行VPN用户信息的分离,不提供安全机制。目前围绕MPLSVPN的安全性出了多种安全解决方案。它们大多与IPSec结合,借助IPSec协议解决MPLs的机密性、完整性和身份认证等问题。因此,MPLSVPN只注重组网功能,并不具有VPN的安全功能。

1.3 SSL协议

传输层及其以上层的VPN组网协议中,除SSL协议外,还存在一些应用层的隧道协议,如SOCKs协议。基于应用层协议也可以实现相应的隧道封装,一些基于TCP或UDP协议封装的实现方案也可以归结为应用层隧道协议。SSL协议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VPN组网协议,该协议位于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一般用以保护特定应用协议的安全。SSL(SeeureSoeketLayer)主要由三个协议组成,握手协议、记录协议和警告协议。握手协议类似于IPSec协议族中的IKE协议,用于建立SSL安全隧道;记录协议对保护的数据提供分割、压缩、验证和加密操作;警告协议用于发生传输错误或会话终止时,相互交换警告信息。图3是SSL VPN组网方式。

客户端通过协议转发(端口转发)等技术,实现对多个应用程序的安全保护。该方式在SSLVPN网关与SSL客户端间建立SSL隧道,SSL网关解析SSL客户端发送过来的web请求,并进行协议转换,转发给内网相应的服务器。总的说来,改进方式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客户端和服务器间的1:m的问题。SSLVPN组网具有以下优点:

1)系统扩展的灵活性好。SSLVPN中有新设备加入时只需要修改网关的配置,对其它的客户端没有影响,系统扩展灵活简便。

2)支持拨号VPN类型。SSL采用客户/服务器访问模式,支持PCtoPC的组网模式,适于远程访问VPN。

3)网络适应较好。SSL协议工作在传输层之上,即使在NAT和防火墙设备的网络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

4)支持接入方式的动态特性。SSLVPN支持以动态地址接入,支持设备的动态加入和退出VPN网络,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5)普遍适用于广泛的操作系统平台。SSL在应用层实现,不需要开放底层操作系统的接口,几乎可以在所有操作系统上实现,包括一些手持终端的操作系统。

6)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性保证。SSL协议能够提供基于证书的强身份认证,提供数据机密性、完整性和简单的数据源认证,并可以提供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1.4 VPN组网协议比较和组网模式分析

VPN组网模式是VPN组网协议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组网应用,不同的VPN协议组网模式不尽相同,同一种协议也具有多种组网模式,这也是目前VPN组网应用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VPN组网模式:PCtoPC、PCtoLAN、LANtoLAN以及混合组网模式。

PCtoPC组网模式也称为端一端组网模式。这种VPN组网模式中的安全设备都是安全客户端,所有具有安全通信关系的安全客户端间均建立了安全隧道。各隧道构成了复杂平面网状结构。该模式网络适应性不好,整个VPN网络形成了分散式的网状结构不利于VPN的管理。

PCtoLAN组网模式也称为端一网关组网模式。VPN网络由VPN客户端和一个VPN网关(又称作VPN服务器)组成。整个VPN网络构成了以VPN网关为中心的星型拓扑结构。这种集中式的星形结构,便于VPN管理,可以基于VPN网关进行VPN的集中策略控制和设备管理。

LANtoLAN组网模式也称为网关-网关组网模式。这种组网模式中VPN的安全设备均为VPN网关。所有具有通信关系的VPN网关间建立有安全隧道,各隧道形成类似端-端组网模式的复杂的平面网状结构。该组网模式支持子网一子网的访问模式,但对于远程接入访问支持不够。此外,该组网模式形成的网状拓扑结构不利于VPN管理。

2 VPN应用实例

2.1 基于SSL的北海市气象局VPN网络模式

北海市气象局VPN网络模式包含了上述的三种组网模式,以SSLVPN为主要技术支持,如图4所示。

VPN网络中存在三类隧道:网关-网关隧道、网关-端隧道以及端-端隧道。该组网模式可以适用于各种VPN协议的组网。根据形成的VPN拓扑的不同,可以继续进行划分。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往往是VPN客户端和VPN网关交错组织的混合组网模式。笔者采用的是星型VPN混合组网,这种VPN组网模式存在以下优点:

1)VPN拓扑简单,隧道数量小。每个普通网关只需配置与中心网关的安全策略和隧道数量,与网状结构组网模式相比,VPN组网的配置和维护量大大减少。

2)管理方便。VPN的安全管理控制主要由中心网关集中实施,VPN管理相对简单。

3)可扩展性较好。添加新的设备或增加新用户时,只用修改新设备和中心网关的配置,对其它设备没有影响。

存在的问题是,星型组网模式中中心网关可能成为VPN网络的瓶颈。中心网关是系统的核心,维护了与其它安全设备的隧道、密钥和安全策略,所有安全设备间的通信均要由中心网关来转发,对中心网关的处理能力和网络带宽要求很高。

2.2 应用分析

目前实现VPN的技术包括配置管理技术、隧道技术、协议封装技术和密码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在TCP/IP协议的数据链路层、IP层、TCP层和应用层。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通用路由封装协议GRE(Ge-neric RoutingEncapsulation)、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Point to PointTunneling Protocol)、第二层隧道协议L2TP(Layer2 TunnelingProtocol)、第二层转发协议L2F(Layer2 Forwarding)和IP安全协议IPSec(IP Security)等。多年来,IPSec协议一直被认为是构建VPN最好的选择。从理论上讲,IPSec协议提供了网络层以上所有协议的安全,但是因为IPSec协议的复杂,使其很难满足构建VPN要求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而基于SSL协议的VPN则可满足不同的网络需求。

2.2.1 SSL通信的工作原理

从图5可看出,握手协议负责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会话的加密参数的协商。当一个SSL客户机和服务器第一次开始通信时,他们在一个协议版本上达成一致,选择加密算法和认证方式,并使用公钥技术来生成共享密钥。记录协议用于交换应用数据。应用程序消息被分割成可管理的数据块,还可以压缩,并产生一个MAC(消息认证代码),然后结果被加密并传输。接收方接受数据并对它解密,校验MAC,解压并重新组合,把结果提供给应用程序协议。密钥更改协议是由一条消息组成,其作用是把未定状态拷贝为当前状态,更新用于当前连接的密钥组。警告协议用于警示在什么时刻发生了错误或者两个主机之间的会话在什么时刻终止。作为应用层协议,SSL使用公钥机制和X.509数字证书技术保护信息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SSL安全功能组件包括三个部分:认证、加密和完整性校验。

2.2.2 SSLVPN应用通信过程

第1步,SSL客户机连接到SSL服务器,并要求服务器验证身份。第2步,服务器通过发送它的数字证书证明自身的身份。第3步,服务器发出一个请求,对客户端的证书进行验证。第4步,双方协商用于加密的消息加密算法和用于完整性检查的HASH函数。第5步:客户机和服务器生成会话密钥。

通常,为了提高安全性,客户端登录时使用i Key+PIN码双因素认证方式。对服务器端使用标准SSL验证,对客户端使用Md5哈希算法的挑战—响应进行验证。双方验证结束后,所有通信均使用Https协议,保证了从客户端到iGate之间的通信安全。消息传递到iGate,由iGate将其解密后以标准Http协议传递到后端的服务器,从服务器返回的信息,再由iGate加密后传递到客户端。

2.3 SSL VPN实例

北海市气象局VPN服务器端软件安装在Windows Server 2000系统环境里,该软件主要依赖技术是SSL,由该单位员工开发完成,使用过程中需要在注册表上设置更改系统默认的WAN微型端口使用用户的数量值,本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已经有半年,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都非常好,目前是北海市气象局非气象专用网工作主机访问Notes的主要工具软件,同时也是北海市防讯指挥部与北海市气象局业务数据访问的主要工具软件(图6)。

4 结束语

以上讨论的VPN实现方法在基于北海市气象局Internet局域网模拟环境下实际搭建,经测试通过,运行良好。利用VPN软件构建内部VPN,可以不影响内部网络现在的拓扑结构,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收益。实现了公网和企业内部专用网的安全、有效结合,北海市气象局各种办公主机通过本VPN方法可以非常快捷的在各个地方安全访问气象专用网的自动站要素等各种根据需要的数据,同时也可以非常快捷的在各个地方安全访问气象部门的主要办公系统(NOTES)的各种数据,随着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的越发突出,相信VPN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TIMOTHY SW.Privacy issues i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J].ComputerCommunications,2004(4):517-521.

[2]DAEMEN J,RIJINDAELRV.The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J].Dr.Dobbs'Journa,l2001(3).

[3]HUNTR.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forPKI and digital certification[J].ComputerCommunications,2001(9):1460-1461.

[4]YONAN J.Openvpn security overview[S].http://www.openvpn.sourceforge.net,2004.

[5]CHARLIEHOSTNER.Openvpn an the SSLVPN Revolution[S].http://www.openvpn.org.2004.

[6]马军锋.SSLVPN技术原理及其应用[J].电信网技术,2005(8):6-8

[7]徐家臻,陈莘萌.基于IPSec与基于SSL的VPN的比较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4):586-58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等研究】相关文章:

修辞对等06-16

对等模式06-20

语言对等07-29

对等网络模式05-01

文化动态对等06-18

功能对等理论论文05-11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05-28

不对等的爱情07-31

怎样设置一个对等网08-23

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09-07

上一篇:年度财务分析报告下一篇:中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