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发现率

2024-08-01

缺陷发现率(精选三篇)

缺陷发现率 篇1

1 掌握设备的具体情况, 擅长分析

依据相关经验发现, 在设备出现故障问题时, 并不一定是设备自身存在缺陷, 并且当设备自身出现缺陷时, 也不一定会造成故障问题。然而, 时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即在故障对二次回路造成影响时, 那么, 设备自身的缺陷就是造成故障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某控制室10KV的开关出线灯没有亮, 对其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尽管是一次简单的故障, 假如操作人员不了解有关原理, 则无法入手解决。假如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的具体情况, 擅长分析, 就很容易明确灯不亮是因为回路不通畅, 对跳闸的回路设备进行逐一检查, 就能够得出故障原因:其一, 灯泡损坏, 熔断设备出现松动、接触不良、熔断等情况;其二, 附加电阻及灯具接触不良或损坏;其三, 各个操作点的回路接触不良;其四, 分闸接触设备中的线圈存在短线问题等。

从中可以看出, 掌握设备的情况, 擅长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于220KV变电站来讲, 其包含的二次设备较多, 并且范围较广, 很容易遭受潮气、尘土的侵蚀, 再加之年久失修、污染严重, 经常出现故障问题。唯有相关工作人员熟悉二次回路, 并且能够依据线路连接原理、故障的情况、设备的状态等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消除故障, 保证人们用电的稳定与安全。

2 制定巡查方案, 增强巡视的质量

依照变电站设备缺陷的严重程度来看, 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其一, 一般缺陷;其二, 重大缺陷;其三, 紧急缺陷。对于220KV的变电站来讲, 因为其设备间的距离较长, 数目较多, 因此不适宜使用110KV变电站的单一线路单人巡视的方法, 不仅浪费大量时间, 同时巡视的效果较差, 严重的甚至产生部分区域没有人员巡视的情况。想要提高巡视的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 将220KV变电站的设备进行类别划分, 制定专业的线路。先把变电站内的设备划分为核心设备、重要设备及一般设备三类。之后再依据各个设备间的距离及重要性进行排列组合, 变成多条纯支路;其二, 同划分的支路相结合, 进行交错巡视工作。遵照220KV变电站的人员配置情况, 每次安排两人以上进行巡视。依据相关调查显示, 一般设备的缺陷发生情况相对较低, 发生缺陷的原因主要为:时间影响及特殊作用影响;在平时的巡视期间, 只要合理安排巡视路线, 就能够提高设备缺陷的发现率, 保证民众用电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其三, 进行特殊巡视, 保证巡视的整体性。对于一般的变电站设备来讲, 其还可能因为特殊的作用而影响其工作质量, 例如:新安装、雷雨作用、事故跳闸等, 因为不可预测, 所以可以使用特殊巡视的方法予以处理。需要事先制定好巡视的路线、步骤、重点内容等, 提高巡视的质量。

合理高效的巡视路线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同时, 高效的巡视方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巡视的时间、巡视的角度、巡视的距离等, 相关从业人员都需要做到成竹在胸。更为关键的是, 应熟练掌握变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参数、结构、性能等, 了解总变电站的设备组合特征、运行不足等, 在巡视期间, 敢于对缺陷进行假设, 及时找寻缺陷的原因, 确保供电的稳定与安全。

3 加大设备维护力度, 对数据进行重点分析

一般来讲, 在220KV变电站中, 经常因为一些信号缺陷不能造成故障问题, 员工对其较为忽视, 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针对这方面问题, 相关从业者需要加大日常设备的维护力度, 例如:对二次电压进行测量,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放电试验、检查事故的照明切换等, 其不仅需要从业者掌握各项数据提取的步骤、方法, 同时还需要从业者明确数据的分析原理, 了解前因后果等。因为检查工作自身就具备一定的危险性, 所以, 从业人员需要穿着特定的服装, 带好绝缘手套及绝缘鞋, 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假如测定的电压低于1V, 则表明二次回路工作正常, 假如测定的电压在1V—3V之间, 表明可能存在隐性的开路情况, 需要对回路的阻值进行分析;假如测定的电压高于3V, 表明存在开路问题, 需要上报, 及时进行处理, 防止事故出现。

4 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自身素养

想要提高220KV变电站设备的缺陷发现率, 就需要增强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及自身素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 加大培训力度, 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学习、考核, 增强工作人员设备结构、性能、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其二, 增强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可以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设备缺陷发现情况进行挂钩, 对工作进行明确分工, 将责任落实到人头, 依据员工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进行内容划分, 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质量, 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

5 总结

总而言之,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提高, 人们对电能的需求数量及质量也越来越高。想要保证供电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就需要提高220KV变电站设备的缺陷发现率, 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 掌握设备的具体情况, 擅长分析, 并且制定巡查方案, 增强巡视的质量, 加大设备维护力度, 对数据进行重点分析, 从而为人们的用电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滕晓辉, 赵瑞敏.基于WEB的变电站设备缺陷管理信息系统[J].山东电力技术, 2010 (01) .

[2]黄敬杯, 雷志雄, 李金良.基于DW的空军通信装备技术保障DSS的框架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3) .

缺陷发现率 篇2

1 主要措施

1.1 加强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实施细则》及其它有关政策法规。

1.2 结核病宣教

在全县设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点11处, 利用广播、电视、广告、宣传单、庙会、“3.24”世界结核病日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 宣传有关免费政策等, 提高全人口的结核病知识知晓率。

1.3 培训

定期培训各级有关医务人员、乡村干部、计生专干, 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技能及管理水平, 发现肺结核病人或可疑肺结核症状者及时转诊和报告, 同时做好病人转诊前结核病防治知识、政策宣教, 提高转诊到位率, 减少病人流失。

1.4 及时兑现转诊医务人员报病奖励, 并逐步完善奖励机制和适时提高奖励额度。

2003年至2004年只对转诊到位确诊为活动性病人的转诊者发放报病奖励10元/例, 未确诊者无奖励;2005年始调整为:转诊到位确诊为活动性病人的转诊者发放报病奖励2 0元/例, 未确诊者发给1 0元/例报病奖励。

1.5

充分发挥村医对病人治疗管理和转诊的积极性, 每年年终集中举办一次乡村级医生结防培训会议, 除开展重点工作内容培训外, 还在会议上组织安排优秀乡村级医生进行典型经验介绍, 积极促进乡村医生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集中发放报病奖励费及病人治疗管理费。

1.6 督导、检查、考核

按照市、县制定的《结核病防治规划督导与评估方法》规定, 对综合医院督导1次/周, 对乡镇卫生院督导1次/月;同时撰写督导报告, 并及时反馈被督导单位。

每半年对辖区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工作进行专题督导检查, 结果通报至各医疗卫生单位。

县卫生局把归口管理工作纳入各医疗单位目标管理, 实行结核病防治工作不达标年终考核“一票否决”制度。

2 结果

2.1 2007年较2003年发放报病奖励、转诊到位人数和转诊到位确诊人数分别提高了16.44倍、6.68倍和6.06倍 (表1) 。

2.2 2003年至2007年, 各医疗单位转诊到位病人增幅667.86% (表2) 。

2.3

2003年至2007年, 年均涂阳病人发现53.2/10万, 年均活动性病人发现69.85/10万, 转诊病人确诊占活动性病人发现的45.02%。

3 讨论

综上所述, 在开展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同时, 切实采取综合性管理措施, 在严格督导、考核制度的保障下, 可以确保肺结核病人转诊数量明显增加, 进而推动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显著提高。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转诊率、发现率、治愈率, 有效推进结核病控制工作, 现将我院工作开展情况的报道如下。

关键词:肺结核,预防和控制,转诊率,发现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办公室.第四轮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 (二期) 实施计划[S].2007:8.

缺陷发现率 篇3

根据热激励源的不同,热波方法可分为脉冲加热[10]、持续加热和锁相加热[11]等方式。脉冲加热方式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检测设备也比较成熟;锁相法穿透深度比较大、检测灵敏度比较高,但对设备要求较高;而持续加热多用于传热性能比较差的材料,如混凝土结构等。针对粘接结构缺陷的热波检测,国内外正在积极开展研究。Henrik Berglind[12]研究并比较了上述三种热波检测方法对层合木板粘接结构的贫胶缺陷的检测效果,发现脉冲法检测速度快,而锁相法检测灵敏度高;Steven M Shperd[7], K Srinivas[8], D P ALMOND[9]等人利用热波方法分别对碳纤维,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内部的脱粘,分层等缺陷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热波方法非常适用于复合材料内部缺陷检测;而蒋淑芳[13]则利用脉冲热激励方法对1.7mm壁厚的某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第一界面脱粘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对于壁厚较大结构的相关研究不多,并且上述研究对象大部分采用的是平板结构,对于固体导弹发动机壳体的圆柱形粘接结构,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

因此,本工作针对固体导弹发动机的小曲率壳状粘接结构的脱粘缺陷,利用比较成熟的脉冲热波方法验证其检测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并针对检测热图中存在的非均匀性、噪音大等问题,研究相关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最终实现缺陷的定量识别。

1 热波技术的检测原理

热波技术是一种基于热波理论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对物体主动施加可控热激励(脉冲、周期等),激发材料内部的缺陷和损伤,采用红外热像仪连续观测和记录物体表面的度场变化,通过对红外序列热图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后,实现对物体内部缺陷的快速检测和定量识别[3,4,5,6]。热波检测原理如图1所示。

利用高能闪光灯对材料表面施加一脉冲热流,对于比较薄的各向同性无限大平板材料,其传热微分方程可以简化为一维模型:

经计算可得到有限厚度d区域与无限厚度区域的温度差ΔT随时间的变化函数为[2]:

undefined

式中:α=k/ρc为材料的热扩散率;ρ为密度;c为比热。

对式(2)求极值,在时间为:

undefined

时,温度差将达到最大值:

undefined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知:温度差及温差最大时对应的时间是很重要的检测参数,根据上述检测参数,可以对缺陷进行分析和识别。如利用公式(3),如果已知最佳检测时间tm,就可以对缺陷深度进行计算。

2 实验描述

固体导弹发动机壳体一般采取多层粘接结构设计,由内至外依次是固体推进剂、包覆层、橡胶绝热层和壳体,目前大部分型号导弹的发动机壳体结构仍采用的是金属材料。因此,选择某型导弹发动机的钢壳体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同的材料和结构,制作了相应的试件。其中壳体采用的是超高强度的合金钢(406钢),绝热层为三元乙丙橡胶。试件1(见图2)为壳状结构,弧长310mm,宽度200mm,弦长300mm,经计算其外径约为350mm,曲率约为2.86。钢壳体厚度为4mm,绝热层厚度为1mm,绝热层挖有三个直径分别为15,20,16mm的圆形平底孔,用以模拟脱粘缺陷。样本2(见图3)为平板结构,长221mm,宽119mm,钢壳体厚度3mm,绝热层厚度4mm,缺陷类型有两种(见图3(b)):一是在粘接界面利用聚四氟乙烯夹层模拟的长方形脱粘缺陷(长宽为100mm×70mm),另外一个是两个平底洞缺陷(直径14mm)。

实验借助于首都师范大学的红外热波实验室设备来进行。利用高能量的脉冲闪光灯作为热激励源,脉冲能量调为最大4800J,脉冲时间2ms。红外热像仪的型号为FLIR SC3000,该热像仪采用制冷型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技术,工作波段为8~9μm,提供分辨率为320×240像素的图像和精确的温度测量能力,温度灵敏度可达0.03℃,红外图像的采集时间设为35s,采集频率60Hz。

3 结果及分析

初次实验未对样本进行表面处理,红外热像仪采集到的表面温度如图4(a)所示,可以发现由于样本表面发射率不均匀导致红外热图上下亮度不一致,并含有较大的噪音。对试件表面喷涂可溶于水的黑漆,检测结果如图4(b)所示。比较图4(a)和4(b),可以发现经过表面处理后,检测效果得到明显改善,红外热图的噪音也明显降低。

试件1检测表面温度场不同时刻的序列热图如图5所示。观察图5可知,试件在加热后大约0.41s时,表面出现了三个热斑,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斑与周围的对比度越来越大,显示的越来越清晰,大约在1.1s左右,热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达到最大,而后对比度逐渐降低,最终到30s左右,表面温度场将趋于均匀,无法观察到缺陷。

图6(a)为试件2的检测结果,可以发现噪音比较大,严重影响缺陷的识别。经过微分对比度增强处理后,如图6(b)所示,可以看出:由聚四氟乙烯模拟的长方形脱粘缺陷结果也近似为长方形,而平底洞缺陷的检测效果相对较好,近似为圆形,但缺陷边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效应,需要在后期的缺陷分割中加以解决。

缺陷与基体材料的热特性的差异导致了冷却过程中表面温度场的异常,通过表面的温度异常(热斑)即可判断缺陷的存在,不同的缺陷对热波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热斑的大小及显现时间是不相同的。为更深入研究缺陷与表面温度场的关系,以样本1为例,观察三个缺陷中心与无缺陷区域对应的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可看出,脉冲加热过后瞬间,试件表面的温度急剧上升,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40℃左右(为了能够更好显示出降温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升温部分图中未画出),随后温度开始下降,其中直径20mm的缺陷下降的最慢,无缺陷区域下降的最快,因此可以得出:缺陷的存在减缓了表面温度的下降趋势,并且缺陷越大,对表面温度的下降趋势影响也越大。

图8为缺陷直径与表面温差的具体对应关系,其中直径最大的20mm缺陷对应的最大温差达到0.26℃,而16,15mm两个缺陷的温差相差不大,基本保持在0.15℃左右,而实验用的红外热像仪温度灵敏度为0.03℃,基本能够满足检测的需要。但由于加热不均、材料表面发射率不一致以及环境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红外热图中含有较多的噪音,要想准确地获取缺陷信息,还需要对原始热图做进一步的增强处理。

4 图像降噪和分割处理

4.1 图像降噪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到,尽管实验前对试件表面进行了表面处理,有效地抑制了部分噪音,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缺陷的显示效果,但热图中仍然存在“对比度低、高背景以及高噪声”的问题,而且缺陷边缘比较模糊,不利于缺陷分割。因此,为提取定量的缺陷信息,实现缺陷的自动化识别,首先需要对原始热图进行降噪增强处理。分别采用均值滤波、中值滤波、自适应滤波等空域增强方法对试件1对比度最大时刻(约1.1s)对应的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效果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均值滤波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值滤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缺陷周围噪音,而自适应滤波效果最为显著,缺陷周围的噪音大大降低,缺陷显示效果得到了增强,为定量识别缺陷提供了基础。

4.2 缺陷分割

要想获取定量的缺陷信息,特别是缺陷大小,就必须把热斑从周围的背景中分割出来。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水岭方法对图9(d)进行处理,结果如图10所示。

结果表明:尽管分割出的缺陷形状与真实缺陷有一定的误差,但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把缺陷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能够初步地对缺陷的大小进行判别,为实现缺陷的自动识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5 缺陷的定量识别

5.1 脱粘大小、位置识别

根据上述分水岭方法分割的热斑大小对缺陷进行定量识别,计算表面热斑的直径、面积、周长及位置信息等,并与缺陷的真实参数相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缺陷越大,计算误差越小。经分析主要是因为缺陷越小,所产生的温差也越小,热斑边缘的模糊效应也越明显,这样在缺陷分割的过程中就可能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为提高检测准确度,需要增强信噪比,一方面可以增强检测信号,如增大热激励源的强度,采用有效措施增大材料表面的吸收率;另一方面需更深入研究噪音特性,研究更为有效的降噪方法,减少噪音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热扩散效应,对检测结果进行修正。

5.2 脱粘深度的判断

由一维理论公式undefined(见式(3))可得缺陷深度近似为undefined。由上述实验获取的热图,通过观察试件1缺陷的对比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可以得出三个脱粘缺陷最佳检测时间在0.67~1.7s之间,可取其中间值为1.185s,经计算缺陷深度约为3.609mm,误差为9.78%,基本能够满足对缺陷深度的初步估算。实际的实验过程中热传导速度要稍大于一维解析解,而由于上述一维理论计算公式忽略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缺陷的计算深度要比实际值稍小,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检测对象的材料和结构制作相应的标准样本,通过比对对缺陷进行准确识别。

6 结论

(1)对于导弹发动机壳体小曲率粘接结构(曲率约为2.86),热波检测中均可视为平板结构,不需考虑热加载非均匀的问题。

(2)对于钢壳体/绝热层粘接结构中深度为4mm、直径为15mm的脱粘缺陷,检测效果较好,检测速度很快(几秒钟)。

(3)金属材料检测前需要对表面进行处理,采用表面喷涂黑漆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噪音,增强检测能力。

(4)采用自适应滤波图像增强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红外热图的噪音,增强缺陷的显示效果;基于分水岭的缺陷分割方法能够有效把缺陷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缺陷发现率】相关文章:

党员自我缺陷的问题发现及整改措施05-23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11-11

制度缺陷08-16

故障缺陷05-05

缺陷成本05-07

缺陷透视05-08

特殊缺陷05-09

安全缺陷05-11

生产缺陷05-15

记录缺陷05-30

上一篇:采动力学行为下一篇:定向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