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力

2024-07-03

学习活力(精选十篇)

学习活力 篇1

一、创设情境, 渗透符号思想

小学数学是指尖上的数学, 这个理论揭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独特之处:喜欢在具体、形象的支持下思考, 对感性的素材较敏感等。因此, 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得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等具体真实的活动中, 丰富对知识的感知, 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学习发展过程, 最终实现思维的蜕变, 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知识。

如在“找规律”的教学中, 设计好的环节, 让学生逐步走出依赖实物的影响, 学会用多策略实现学习突破, 加速学习内化。首先, 利用课件展示现实情境, 李敏同学将要参加“我的梦想”演讲比赛, 妈妈为她挑选了两件上衣和三件裙子, 你能帮她挑选出一套衣服吗? 其次, 引导学生讨论: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作出选择?最后让学生在搭配过程中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引导学生操作、转换方式, 最终达成选配不重复、不遗漏的目标, 使学生的数学思考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再通过实物、图片、图画到字母等形式的改变, 使学习逐步走向理性, 使符号意识在学习中得以发展, 促进对规律的深刻理解。

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模型, 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把知识教学逐步抽象化, 通过外在的操作, 逐步把内隐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

二、凸显难点, 提高思维活力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吃透关键点等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 也是打造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为此,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如下做法: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 找准学习的瓶颈;二是引导学生找出有说服力的数据, 达到“知其所以然”, 从而最大限度地凸显学习的难点与关键点, 获得对相关知识的深刻认识, 提升课堂教与学的质态。

如, 在“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 两车相遇后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行, 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返回。已知第一次相遇客车离B城是320千米, 第二次相遇客车离B城480千米。求两城之间的距离”教学中, 部分同学画出了两车的行驶路线示意图, 理清了路程之间的联系, 找到客车与货车行驶的规律, 明晰了相遇1次是行1个全程, 相遇2次是行了3个全程, 从而得出:客车行驶的路程比1个全程多480千米, 货车行了320千米的3倍, 它们合起来是3个全程, 轻松得到结论。有的同学则采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策略, 也能顺利获得结论。但也有部分同学, 却不知所指, 甚至连题目也没能读懂。为此, 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历程, 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经过已经作出思考的多名学生的分析交流, 有效地改变了课堂上参差不齐的学习状态,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他人的分析作出相应的回应。

利用学生真实的学习现状和结论, 引发学生再度对学习的反思, 通过学生的学习汇报和辩解等活动, 促进学生对结论的理性思考, 有效地克服学习惰性, 强化知识间的联系。给学生尝试与反思的机会, 能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积极的情感。因为有了学生对问题的切身感受, 所以突破难点、找准关键就水到渠成。

三、总结得失, 促进共同发展

一个善于反思的学生, 他的态度一定是严谨的, 思维一定是周密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 一定会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 积淀丰富的学习经验, 更会获得向前进的力量。教学中, 我们要理解小学生的心理,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竞争, 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追问自己, “他们成功有什么好的方法, 有没有好的窍门”等,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赶超的动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源源不竭的动力。

让优秀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 特别是遇到困难题目时的各种做法, 以此实现经验扩张,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 还可以让极少部分经常失利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比如将练习中常把数字看错、符号看错, 甚至是抄写都抄漏掉等毛病展现出来, 也会促使学生回过头来审查自己的学习。还有同学介绍到:我经常在学习中张冠李戴, 后来发现, 每次意外都是我把老师讲的内容生搬硬套, 导致错误不断, 比如“同学们给玫瑰花浇水, 左边4行, 右边4行, 一共96棵。平均每行有多少棵”, 我还以为和老师讲的一样, 就做成96÷4÷4, 等作业发下来, 再看题目, 才恍然大悟, 所以现在我时刻提醒自己, 一定要按照作业的要求和情况去思考解答, 千万不能凭印象, 记住老师讲的例题……

以自主学习成就课堂活力 篇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反思,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为其灵感的火花创造自由绽放的空间。

一、学生课堂主体性特点针对性。发展性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针对性,即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否则,教师依然故我,面面俱到,系统讲授,那就失去了让学生超前学习的意义,失去了教学的针对性。失去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它不仅大量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合作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就学生而言,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和遗留的问题能够得到伙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不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合作的能力。就教师而言,教学的针对性因有了小组学习而比较容易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与存在问题,并把它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契机,进一步开展组际交流或全班教学,使全班同学共同获益。开放性。预设的教案在实施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份,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在我们的实验中,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提问和编题环节,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提问以及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地编题,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挑战,显露出生机。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策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所需。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有效地上好课,教师应当认真做好教学设计,以保证课堂教学运作的有效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铁定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创造的框子。课堂上的操作也不应当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他们有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就不能无视这个存在。从现实的教学情况看,我们在处理设计与操作的关系时。似乎与此相反。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因此一个真正关注人发展的教学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还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保持课堂开放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和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主张教师“精要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教师在课堂上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堂上教师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参与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中通过积极实践得出的一切结论,赞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创新、发现的行为和活动。只有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不是机械化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后而获取知识的场所。那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成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主旋律。

学习让企业永葆活力 篇3

为积极响应“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结合全国总工会等十部委、山东省总工会等部门关于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的精神,根据企业实际,及时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企业。我们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企业文化,构筑和谐交运”活动(以下简称“创建”活动)为主线,促进了企业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健全机构,领导带头,严抓落实

抓机构落实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成立了由公司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活动办公室,在山东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中心的策划和指导下,形成了集团上下联动,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全方位齐创共争、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抓制度落实 集团公司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活动的通知》、《“创建”活动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并适时下发了持续推进的实施意见。

抓培训落实 集团邀请中国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王超逸教授作了文化专题讲座,举办了学习型组织专题讲座,分三期举办了“创建”活动愿景导航培训班,先后有3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

抓调研督导落实 先后组织了四次调研活动,由集团公司分管领导带队,联合“创建”活动小组的各个部门,对30余家单位进行了全方面的调研,推广先进做法和经验,督导落实“创建”活动的各项措施。

构筑三大系统,搭建“创建”平台

提炼共同愿景,凝聚干群意志 集团公司邀请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专家、教授到公司进行授课指导,自下而上广泛发动。通过举行“创建”活动先导师培训班,各单位积聚起一批“创建”活动的骨干力量,以“创建”骨干为主,辐射到基层单位的各个岗位。精心凝练组织愿景,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反思,对企业文化定位、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和精神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反复推敲团队愿景,整合出切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团队愿景,包括核心价值观、团队作风、团队精神、学习理念、服务理念等,并将这些愿景以文化看板的方式张贴在工作场所。集中展示个人愿景,把个人愿景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愿景的建立,营造出一个人心思上、人心思干、不断超越、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整个公司形成了一种干事创业、追求卓越的向上的拉力。

倡导团队学习,提升整体素质 与传统组织中的学习不同,团队学习是更加开放的学习,知识共享的学习,联系实际的学习,集团公司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学习制度。

推行“36+4+N”学习制度。要求全公司员工在每周工作40小时中拿出4个小时(即36+4)时间作为学习时间,采取班前会、班后会、每日一题、每周一课、岗位练兵、业务培训、技术比武、知识问答、主题演讲等N种形式,但必须保证每周4小时的学习时间。

推行“3+1+X”学习主体。“3”即三种必学内容:一是知识更新方面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外出进修、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二是能力提升方面培训。广泛开展各种技术和业务培训。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技术业务等级鉴定,提升员工技术业务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结合本职工作进行各种业务研修和学习,不断提升岗位工作能力。三是品格塑造方面训练。结合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理论,进行品格训练,全面提升员工的自我超越能力,改善心智模式,塑造团队精神。“1”即标准作业。各级各类岗位要研究制定出有关岗位标准和工作流程,严格推行标准化作业,逐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和习惯。“X”即自选性学习内容。各单位、各业务岗位结合自身需要,即时开展各类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短、平、快的学习和培训。集团各单位发动员工开展“捐好书,读好书”活动,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学习室、图书馆,同时借助内部刊物《山东交运》、《山东交运信息》等刊载各类学习资料,建立“创争”网站,开设“学习园地”、“他山之石”等栏目,广泛借鉴其他行业和企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形成内部互相交流的学习平台。

引入创新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维持一个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泉源,是激发全体员工生生不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个系统工程中,共同愿景是灵魂,团队学习是平台,持续创新是目的。

首先是观念创新。全体员工心智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由过去的归罪于外,转变为转向自己;由部门之间常见的推诿扯皮转变为相互理解和协作;对待客户由过去的被动服务转变主动服务,由简单的“接收”服务到“享受”服务;个别员工由抱怨领导转变为感恩惜福。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公司上下怨气少了,笑声多了;借口少了,办法多了;讲条件、讲待遇的少了,讲奉献、干事创业的多了,整个队伍的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大为增强。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检票处的员工提出“砍树叉”理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认为一棵树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修剪多余的枝枝杈杈,才能使树长得又高又大,一个科室(班组)要想在总站众多科室中脱颖而出,保持领先地位,必须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机制。

其次是流程创新。集团公司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把解决问题的环节前移,将“我们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修改为“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对客户进行事前营销,一切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所有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编排和调整。济宇高速开展了以济南至青岛线路为代表的文明线路创建活动,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岗次管理法;山东交通物流公司开展了“外学许振超,内学王焕晓”的系列服务竞赛活动,对服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再造。

再次是服务创新。服务是运输企业的无形产品,也是决定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从一线的售票员、检票员、驾乘人员,到车站、客运公司的管理人员,再到集团公司的领导,各个层次、各个岗位都开展了“比服务、比奉献、比干劲”的活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售票处推出了“十项正激励”、“便利BOX盒”、“温馨小提示”、“服务格言展示”等,他们还提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发自肺腑的服务信念,如售票处的“幸福、快乐与奉献同在”,检票处的“飞越激情,适当归零”,兔兔快运的“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带给旅客”,微机室的“创新源于探索,科技领先未来”,热线的“用我甜美声音,传递完美服务”等,这些服务理念贴进了班组文化看板,也刻进了每一个员工心里,融入了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最后是培训创新。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创建”活动中,借助不同的培训形式,达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培训地点从室内扩展到室外,培训课堂走进了车间、班组,培训形式由被动变为互动,干部职工在培训中加强了沟通,增进了感情,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借助多种载体,丰富“创建”成果

“创建”活动系列丛书 根据“创建”活动的开展情况,把“创建”活动的阶段性工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固定下来。集团公司编辑出版了《企业文化手册》、《愿景导航——团队、个人愿景集粹》、《创造无限——员工使命故事集》、《制度汇编》、《VI实用手册》等书籍,共同组成了一套“企业文化系列丛书”,涵盖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愿景、学习、创新体系以及企业CIS系统,现已发放到集团公司干部职工的手中,供所有员工学习。

确立了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在集团领导班子的共同参与下,经过“创建”活动专家组的认真提炼,集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正式确立。

成功举办了企业文化大赛、愿景发布大会 我们举行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大赛”,邀请了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的领导莅临现场,还特别邀请了齐鲁电视台的首席主持人担当大赛主持人,在集团公司历史上是空前的,充分展示了集团公司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还召开了“愿景发布大会”,各单位对自己的愿景进行了充分展示,实现了愿景的共享。

实现多方共赢,确保“创建”实效

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职工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广大职工忠诚事业,忠诚企业,爱岗敬业,岗位成才,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创建”活动,结合各自的企业实际,在全集团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围绕岗位技能要求,刻苦钻研技术,敬业爱岗的高潮。2007年6月集团选派了8名维修工远赴德国进行培训,推动技术练兵的深入开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创建”活动推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但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为进一步赢得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山东交运”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服务名牌;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八次站在了“中国企业新纪录”的领奖台上,“中华第一站”的名称更加响亮;济宇高速以其创新服务引领高速客运不断提升,被评为“山东省服务名牌”。

企业自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集团公司各单位的干部职工立足自身岗位,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踊跃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集团公司下属的各车站从旅客的需求出发,推出了个性化服务措施,得到了广大旅客的欢迎。各个科室形式各异、细致全面、富于特色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理念开始盛行起来,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服务案例。他们推出的“企业文化行”、旅游小贴士、千里一卡系等服务项目得到旅客的肯定和称赞。汽车修理厂建立了“废旧材料回收制度”,把废油、更换的零部件等纳入统一管理,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实现了节约挖潜,效果显著。集团QC小组发布的质量管理成果荣获了国优、部优、省优,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发展。

企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集团各个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良好,内部资源整合见实效,企业的各项生产指标连续多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先后入选中国交通百强和中国物流百强企业。特别是近三年来,集团公司的主要生产指标保持着每年近30%的增长速度,员工工资水平平均每年递增8%以上。

关注合作学习焕发生命活力 篇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 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合作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 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在国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合作学习作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被广泛研究和使用。下面,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职高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将合作学习引入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目前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普及, 但是它受到各地区各学校的条件限制, 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就以笔者学校的学生为例, 因家庭条件不同, 一些学生家里已购买计算机多年, 对计算机的操作相当熟悉, 而也有些学生对计算机仍然一无所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困难。另外,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生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然后有的开始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 有的则开始玩游戏;第二部分学生尽管完成任务的速度较慢, 但也能够通过自己看书钻研或者只要经过教师简单的指导便能完成;第三部分学生则必须要经教师手把手地教才能完成;第四部分学生只是对着计算机发呆, 不知该干什么, 也不提问;更有极个别的学生在第一节课下时, 连怎样打开和关闭计算机都不知道。针对以上现状, 笔者和其他同事试着改变教学方式, 在这期间曾经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但结果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显著, 直到我们使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以后, 情况才有所改善。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发现合作学习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相比, 有很多新的特点, 如教师淡化权威, 教师角色转变, 学生不再看学生的后背, 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 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等等,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于是我们开始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

众所周知, 如今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传授单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需要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能, 使得人人有兴趣, 个个有所得, 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其具体做法如下。

(1) 分好小组。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不是想当然的事,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 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2) 课前准备。这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教师的准备: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前要优选合作学习的内容, 最好选择那些不合作就无法完成或者通过合作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的学习内容。另外, 由于收集信息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好多实践课上, 都要用到一些素材, 所以也要求教师在课前有充分准备。

(3) 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 非但达不到目的, 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活动中, 每人要各司其职, 既是学习的参与者, 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 快乐学习。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检查、督促、指导, 在此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给予赞许和鼓励, 及时发现问题, 并予以纠正。

(4) 合理评价。合作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 学习评价应以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它的评价不能延用其他科目传统的评判标准, 而是要针对每个同学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一般来说, 学生只要对自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感到满意, 那么就是成功的合作。

(5) 重新分组。在某个学习阶段完成以后, 我们将依据评价结果重新划分小组, 目的在于小组间的平衡, 提高学生在不同小组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力。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更多机会与更多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给最初成绩低的学生提供新的机会, 在其上升一个或多个等第后, 完成由接受帮助到帮助别人的角色转换, 看到个人努力和集体合作的效果, 进而提高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促进原来等第高的学生加倍努力, 产生一种良性的竞争。

合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 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所进行的合作只是初级的合作, 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践将日趋完善, 各种问题将得到逐步解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1) .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 篇5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中学习方式不断更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做,教师都应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作 者:李新苓 作者单位:永清县三圣口乡中学,河北,廊坊,0656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学习感知 品读 延伸

丰富学习体验 提升教学活力 篇6

一、以活动促进体验

活动是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就得科学地予以谋划,精心酝酿好教学的流程,析透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促使他们投入和感悟,为积累丰富的数学体验夯实基础。

如“轴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飞机对称的流线美,星球的圆润美,向日葵、喇叭花等的自然美,天坛、故宫建筑群的宏伟美……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看到的画面,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身边是否见过类似的现象;第三,让学生汇报自己理解出的对称,以及图形所蕴含的对称美,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获得更可靠的体验,得到最直接的感悟;第四,利用身边的资源,找出轴对称图形,如书中的奖杯图纸、飞机模型纸片、圆、长方形等,再度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之美;第五,教师不以学生的口头回答为学习的终结,而是要把感知与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再次设计“对折”实践活动,并追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所找图形是对称的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在小组合作中不断尝试、验证,最终发现,这些图形沿着某一直线对折后两边是完全重合的;第六,再设计创造轴对称图形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活动会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形成牢固的记忆。

利用活动,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欣赏、初步感知到操作,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不仅能丰富学习感知,更能丰厚学习经验的积淀,让学生的数学思想、思维经过体验获得充足的积累。

二、以反思促成体验

反思是学习升华的支撑力量,更是终身学习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资源,指导和引领学生反思,为学生领悟理解提供契机,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更具灵性。

如三年级的“找规律——间隔排列”这部分内容,就是含金量极高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师只满足于例题的资源,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步入僵化。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得善于解读文本,把握精髓,巧妙地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间隔排列的本质,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首先,创设“抢阵地”活动,让学生明白4枚黑子与白子间隔排列,中间只能放置3枚白子,并引导观察,发现该排列是首尾相同,中间的一定比它们少1;其次,通过自主活动,摆小棒和圆片、三角形和正方形、男生和女生排队等,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一定比中间的多1;第三,引发学习反思,梳理学习过程,从而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反思,能够促进学习结论的内化,使体验更具真实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同时,利用第一阶段的学习经验,引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排列都具有这一规律呢?动手试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会在摆小棒、圆片或铅笔与直尺等活动中,发现和先前结论不一样的地方。“当首尾的物体不同时,就会形成ABABAB…的排列,发现A、B的个数是相同的”“当A、B间隔排列围成一圈时,也发现和上面同样的规律”……

充分的活动体验积累,给学生顿悟提供了契机。反思所带来的顿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含金量最高的时候,它是学生最佳学习体验的结果,也是数学教学所追求的最精妙之处。

三、以运用提升体验

运用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体验的终极目标。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给学生运用知识体验结果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战演练中深化体验感悟,内化所学知识,沉淀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加速认知的有效建构。

如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自主设计乘法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尝试训练,紧接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并指导学习评价,以达成学习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法计算的目的;其次,引导学生探究,比如“9×8,99×88,999×888,9999×8888,……”这类算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反思其中是否存在着规律,从而激活其思维,诱发其创新。学生会在研究中发现:乘积的个位上永远都是2,除72外,其他的最高位上一律是8,分散来看乘积总是出现72、81,72只有一组,而81的组数比一个因数的位数少1……学生的体验成果,为后续的延伸学习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使学习具有强劲的动力支持。

当数学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活动的反思、体验的感受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既定方法、策略,并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体验再次升华。因此,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形成必要的经验,形成可靠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本质。◆(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城东实验小学)

让合作学习焕发生机与活力 篇7

一、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分组不科学。

一般情况下, 教师怕麻烦, 采用了按座位就近组合, 没有考虑到小组中各成员的个体差异以及均衡搭配, 小组成员的分工也没有采取轮换制。这样往往会出现有些学生不喜欢同一组的某个同学, 也有可能出现某些特别活跃的学生起主导作用, 而抑制了其他学生的参与。

2. 未把握好活动内容的难易度。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堂课的合作学习方式, 从开始到结束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也不管是否合理有效。一部分学生大显身手, 而另一部分是人云亦云, 小组合作将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反而会遏制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导致两极分化, 课堂非常热闹, 但都是浮于表面。

3. 评价不全。

在合作学习中要对学生实施评价, 评价应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更注重形成性评价,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互评或自评, 让学生的发言得到认可。但往往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都将这个环节省略了, 或有头无尾, 久而久之, 学生的积极性就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学生就没有兴趣和动力了。

4. 教师的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缺乏, 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淡薄。

教师本身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 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势必造成这种能力的贫乏。而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教师也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有效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合作学习并非是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 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 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的掌握和合理运用。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人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 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 当今社会, 合作和竞争的意识是不可缺少的。

2. 合理分组。

合作分组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全班同学以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组成合作小组, 使“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形成一种互补。

3. 小组建设。

小组建设包括小组名称, 要体现小组的特色和追求;组长选举, 负责组织合作内容和分工, 保证每个组员都有参与的机会, 每次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 根据其特长, 轮流担任。

4. 创设合作学习需要的情境, 适当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主张学生个体先投入问题尝试后, 对不能个人解决的问题再交由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原则上, 教师应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来决定是否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于浅显易懂的内容, 学生能自己独立学习的, 就不需要开展合作学习, 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宜每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解决;有较大难度, 小组不能解决的, 由全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解决。

5. 明确任务。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 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

兴趣:语文学习的活力之源 篇8

一、丰富导入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非常关键。导语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好的导语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导入形式来吸引低年级学生。

1. 故事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对各种直观的形象比较感兴趣。相比较枯燥的说教, 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会更大。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作为一堂课的开头。如, 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青蛙”两个字, 然后神秘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青蛙的故事, 想听吗?”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想!”他们用响亮的声音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在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只青蛙, 它生活在井里……”我绘声绘色地把《井底之蛙》的故事简要地讲了一遍,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讲完后, 我说:“这只青蛙呀, 一直被别人嘲笑着, 它也感到很不好意思。于是, 它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大海的模样。”接着, 我就在黑板上板书了“看海”二字。至此, 学生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也对课文中的那只小青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质疑式。

质疑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有意识地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 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质疑、提问,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 再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答案。如, 教学《三个小伙伴》时, 在学生读了课题之后, 我就大胆放手, 问他们:“读了这个课题之后, 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或者你又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呢?”以往都是教师提问, 学生来回答, 而这次这种打破常规的方式, 使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 他们纷纷举起小手问我:“老师, 这三个小伙伴都是谁啊?”“三个小伙伴要去干什么呢?”“它们成功了吗?”……这一个个问题将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 使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学习这篇文章也就非常轻松了。

3. 谜语式。

猜谜语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运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一篇课文, 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热烈而轻松的氛围, 让学生在课的开始阶段就处于兴奋之中。而且大部分谜语本身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过猜谜, 学生们也能更好地了解课文主题, 掌握事物特征。在《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教学中, 我就运用了猜谜语的教学方法。首先, 我做出一副很神秘的样子, 让学生们猜猜“忙碌小兵丁, 工事勤又精, 力气何其大, 合作又热诚”的谜底是什么。学生们的好胜心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个个都希望是自己猜到谜底取得胜利。在第一个学生猜出之后, 学生们一个个既对胜利者感到敬佩, 又希望自己接下来还有机会来猜谜, 从而弥补刚刚没有猜到的遗憾。我接着又抛出一个谜语, 是关于蝈蝈的。当这个谜底也被猜出来之后, 学生们仍然沉浸在猜谜的乐趣中。于是我就与学生们约定:学习课文时能积极思考的话, 我们还有机会继续进行猜谜游戏。这样不仅能在课的开始将学生们的兴趣调动起来, 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改进教学方法, 呵护学习兴趣

1. 游戏体验。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 单纯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 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 学生们的兴趣则会大大提高。如, 在教学《青蛙看海》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 我播放了一段音乐, 让学生们学做青蛙, 一起跳跃登山。当活泼的律动音乐响起的时候, 学生们开始跟着音乐一起跳, 玩得不亦乐乎。一分钟过去了, 学生们有些累了, 一分半钟过去了, 学生们都跳不动了。在跳跃的过程中,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一只小小的青蛙要登上高高的山顶是多么不容易, 也就为体会下文青蛙看到大海时激动的心情打下了基础。

2. 说说演演。

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 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个班级的主角。那么, 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说说演演, 实现他们的这个愿望,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 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和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这两种不同的心理表现, 我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一演。我刚一说出要请小朋友当小演员, 教室里顿时就沸腾了, 学生们一个个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有的甚至还站起来了, 迫不及待地想来表演。经过表演, 学生们对描述狐狸和老虎心理的这四个成语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3. 互动合作。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 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但是一遍遍机械地朗读是枯燥乏味的, 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果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读书, 那么收到的效果会好得多。所以, 在指导学生读书时, 我们不妨多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手段, 如师生比赛读、个人展示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有了激励, 有了竞争, 学生们在好胜心的驱使下, 阅读的兴致会越来越高, 读书就成了一件趣味盎然的事。

三、创新课后作业, 延伸学习兴趣

1. 与影视相结合。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 电影电视随处可见, 学生们从小也耳濡目染, 对影视作品非常感兴趣。小学课本中的有些经典故事已经被拍成了影视作品, 如《沉香救母》被拍成动画片《宝莲灯》, 《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拍成了电影。学完了课文, 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续写故事。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 有些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故事并没有完全结束, 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机会, 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完故事之后, 趁热打铁,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继续接着写下去。如, 《狐狸和乌鸦》一课以一句“狐狸叼起肉, 一溜烟走了……”作为故事的结尾, 这篇文章虽然结束了, 但是故事却没有结束。在生活中, 狐狸和乌鸦肯定还有见面的机会, 那么下次见面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乌鸦是吸取了教训还是又上了狐狸的当呢?让学生接着说一说、写一写, 加深学生对这个小寓言故事所含深刻寓意的理解。

3. 仿写诗歌。

自主学习——焕发课堂生命活力张 篇9

一、优化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主参与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相互作用的联系中调节互补的过程。布鲁纳认为:“不经过真正的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的。”这就是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内因。教学过程一定要设计成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备课环节时, 我们就要换位思考, 把学生的内容加以思考, 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展现自我, 激发兴趣, 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天赋, 寻找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 教学过程才能优化, 教学效益的提高才能实现。

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要设计成所有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同时, 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 自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促使他们在说中积极展开思维和情感活动。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能量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教学效果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乐于参与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

例如, 在教学《梦圆飞天》一课中, 有关神舟号飞船的知识极其丰富, 这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机会。课前激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看书读报、上网查找、请教父母等方法, 了解神舟号飞船的知识, 上课是交流, 完后, 比一比, 看谁知道的多, 班级将评选“小科学家”。这一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 有趣则有学习的动力, 比起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特别积极, 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 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用思维的开始阶段。”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 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例如, 教学《奶奶的白发》中, 课文配有插图。右边一幅是孙子和奶奶的对话图, 可以利用它创设对话情境,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分角色朗读等方式, 使教学更加直观、富有趣味。创设情境,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记忆,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积极进行思维, 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学法多样化, 让学生善于参与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就一定要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参与中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例如, 教学《小池塘》要加强读书指导和背书指导, 让学生在小组中, 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并能读通课文。在背诵时, 可以通过补充填空、教师引读的形式来降低背诵的难度,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语言。

五、观察想象, 让学生循序参与

教学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观察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优化的思维程序, 学生才会依序参与,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学习《陈毅探母》时, 文后面一幅是插图, 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抬头的动作、沉思的神态, 并展开想象, 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 体会词句的思想感情。

六、分层练习, 促进全体参与

由于学生在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为了适应各类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性, 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的差异出发, 让不同层次学生按不同层次的要求拥有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样, 学生才能主动、积极而充分地参与学习, 并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例如, 组织学生作业时, 不管是巩固练习还是课内作业, 都应分层练习, 因材施教, 对程度好的学生, 可采取少做基本题, 多做综合题, 使他们“吃得饱”, 对程度差的学生, 可给予较多的模仿、基本题, 少做综合题, 使他们“吃得了”。分层练习, 并分层评估, 学生的潜能才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七、加强教学调控, 让学生有效参与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与反馈过程。反馈是教学控制的前提。强化教学过程的反馈并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控, 可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

强化教学过程的反馈与调控, 主要抓好原认知反馈、感知反馈、表象反馈、抽象概括反馈与作业练习反馈等五个环节, 教师要掌握这五个方面的反馈信息, 以调控自己的“教”使它适应学生的“学”,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要依据教师输出的评价信息, 调控自己的“学”, 以求学得对路, 学得有效。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实现最佳组合, 并且促进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最佳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活力 篇10

一、“学习部”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学习部”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优、中、差搭配为基本组织形式, 以教学中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或策略体系。

其理论基础是:1.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 而竞争通常会产生反向互动, 在没有个人努力与合作的情况下就不会产生互动。2.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 其本质是体现了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 激发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一种“利益的共同体”。“学习部”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3.社会学理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学习行为及结果, 总结或领会他人的学习行为特征, 并形成规则。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 来形成自己的行为。学生之间的深入合作, 会使他们互相学习。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 我校进行了“学习部”工作的尝试实践与研究。

二、“学习部”的合理组建

《新课标》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 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 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 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 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教学中只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索、讨论, 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才能发现和掌握新的知识, 并且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创新需要突破, 突破需要合作。于是“学习部”走进了课堂中, 它为新课改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 使每个学生都在吸入这股空气的同时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 组建“学习部”

开学初与班主任合作商量,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分为A、B、C三个层次;再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性别、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4或6人为一组来安排学生的座位, 力求异质性和代表性。每个“学习部”包含A层次学生一名、B层次学生2或3名、C层次学生1或2名。同学之间通过互相帮助满足了自己服务别人的需要, 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

(二) 优化“学习部”的结构

“学习部”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这样既可以增加“学习部”成员的多样性, 同时又可以增加“学习部”的可竞争性。“学习部”的组成一般以4至6人为宜。要实现优化的“学习部”, 就要在“学习部”成员上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成绩、人际交往、性别、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异质性, 按一定比例安排优中差 (1A;2B;1C或1A;3B;2C) 等学生为一个整体, 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使各个“学习部”成员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确保全班展开公平竞争。

(三) 规范“学习部”的操作

明确责任分工是开展“学习部”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学习部”一旦确定之后,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职责与分工, 可以采取轮换制, 如部长、纪录员、报告员、评判员或监督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 (“学习部”中的角色不是永远固定的, 角色可以而且应该经常轮换) 。这样让“学习部”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 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以此增强“学习部”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学习部”应有明确具体的任务, 应有合作的目标, 各成员应该明白各自承担的角色, 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部长负责组织管理,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并代表“学习部”成员向教师进行汇报, 评判员负责评判各“学习部”的汇报结果, 监督员负责各“学习部”的任务完成情况。各“学习部”成员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发展为一个整合的群体。

三、运用“学习部”, 让数学学习焕发创造的活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 是学生经历再创造、体验再创造的过程。那么, 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何运用“学习部”, 让数学学习焕发创造的活力呢?

(一) 运用“学习部”动手“做数学”, 体验创造的乐趣

“做数学”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困惑, 自主进行旧知检索, 新知探索的过程, 学生不仅能触发思维的灵感, 而且能够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因而“做数学”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式。教学时, 教师应相信学生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 为他们创设“做数学”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出来。如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 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图像有了感性认识。当学生寻找, 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 学生兴趣高涨, 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的多。又如“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 答案有多种可能性, 因此,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 再用剪刀沿棱剪开, 展成平面, 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课堂上学习积极主动, 兴趣盎然, 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同时, 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运用“学习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探究, 营造创造氛围

在开放性课题探究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究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一节时, 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 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 像股票的涨跌, 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 提出问题,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给出评价, 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探究, 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问题的挑战, 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问题的挑战, 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 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 启发学生的思考, 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 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 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三) 运用“学习部”培养学生多种思维, 激发创造灵感

从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心智操作方式, 是多种认识能力、多种思维方式共同的结果。它不仅需要聚合思维, 也需要发散思维;不仅需要分析思考, 也需要直觉思维;不仅需要抽象思维, 也需要形象思维。它还离不开奔放的想象力。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思维, 从而激发创造灵感。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 要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中, 对于某一概念或性质不要直接给出结论, 而是让学生观察猜测, 进行直观想像, 充分发挥学生的直觉思维, 然后加以验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从而诱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当然在学生的直观猜测中, 很可能出现错误, 甚至于结论恰恰相反, 但不需要批评、挖苦学生, 要给以鼓励, 要对正确的地方给以肯定。支持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探索并加以引导, 使学生充分发挥直觉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要让学生画图, 直观想象, 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 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大小关系。这样学生首先通过直观猜测出结论, 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 要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经常要学习一些抽象概念、定理、公式, 如直接给出这些概念让学生死记, 效果肯定不好。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论,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获得知识, 同时学生的能力也获得了发展。如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 有“幂的变化速度要比和、差、积、商的变化速度都快”这一抽象结论, 通过叠纸, 折纸的次数与折后的纸的厚度计算, 使学生抽象出幂的变化速度特别快这样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再次, 要对学生进行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 对于一些概念、公式、法则的教学, 如果都从正面教学如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 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和束缚, 在处理问题上也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或者麻烦, 所以在教学时, 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在处理问题时, “反其道而行之”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计算 (2a+3b) 2- (2a-3b) 2时, 若正向计算,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 再去括号, 合并同类项, 计算非常麻烦, 若逆向思考, 逆用平方差公式计算起来就比较简便, 由此学生体会到按照逆向思维处理问题的好处,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 运用“学习部”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 开发创新潜能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做出不同的认识、理解与分析, 从而表现出数学学习上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的想象, 要训练他们一题多解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处理一些具体的习题, 鼓励他们只要敢想, 都能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由此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了很大的鼓励。

摘要:新课改把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放在突出的地位。本文从“学习部”的含义、理论基础和通过“学习部”这一组织形式的开展, 来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为此,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紧紧的围绕这一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 能体现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 获得数学知识, 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习部,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灵感的激发,创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1]王策三:《教学论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钟善基等:《中学教材教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2]钟善基等:《中学教材教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3]波利亚:《数学的发现》, 内蒙古出版社, 1982[3]波利亚:《数学的发现》, 内蒙古出版社, 1982

上一篇:机械系下一篇:胆汁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