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执法

2024-07-07

警务执法(精选四篇)

警务执法 篇1

1 创新环境执法模式非常紧迫和必要

当前, 我国传统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生态文明新形势、新要求的发展, 不能呼应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强烈需求。旧的问题尚未解决, 新的情况层出不穷, 历史欠帐难以偿还, 环境风险不断加大, 环境执法人员疲于奔命, 环境管理人员被追责事件屡有发生。尽快解决多年积累、短期暴发、成因复杂、治理困难的环境问题成为环境管理面临的挑战[1]。创新环境管理执法模式, 实现最大限度和最大力度的执法监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 明确要求“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机关要建立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常设联络员和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等制度”, 这对于强化环境执法, 改变现有的环境执法结构, 加大环境执法的强制效用, 强化环境执法强制执行权力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 目前环保公安联动执法的几种模式

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展了环保与公安的联动执法, 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模式一, 在公安内部成立环保警察专职队伍, 专司环境违法追究。此种模式典型的, 如在不断增强的环境压力和不断提升的环境改善期待中, 昆明市、河北省、黄石市, 均正式成立了环保警察类队伍, 以期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模式二, 公安机构安排少量警员在环保机构内部成立驻环保警务机构, 公安环保一起出动, 互相支持, 密切配合开展环境执法工作。如浙江、河南、山西等省份均有成功案例。模式三, 公安、环保不定期联合执法, 共享信息, 按约定的方式推进执法效率。此种形式被全国大多数地区采用和实践, 并被环保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文件推进和要求[1]。该文从实践角度, 重点对模式二进行分析。

3 公安驻环保警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公安驻环保警务室是环保、公安紧密型联合执法的一种形式。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超过100个省辖市、县 (市、区) 利用此种模式, 强化环境执法效力, 严厉打击排污行为, 彻底解决群众投诉,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以浙江省最为典型。

据了解, 截至2013年5月, 浙江省11个市均已设立公安驻环保工作警务室 (或联络室) , 8 4个县 (市、区、开发区) 也都相继设立了公安驻环保工作警务室 (或联络室) 。除浙江外,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等县市或地区, 也建立了各自的公安驻环保警务机构[2]。这些派驻机构多采用当地平级公安部门派遣若干警员到环保部门成立警务室, 发挥环保、公安的各自优势, 共同开展环境执法工作。派驻机构的活动经费、专用车辆、工作保障等由当地政府直接解决或由公安和环保协商解决[3]。

4 公安驻环保警务机构运行模式及效用分析

总结起来, 目前公安驻环保警务机构运行模式可以分三个层次。

一是建立环保公安环境联动执法领导机构。浙江省绍兴等地均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 负责两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的组织协调和重大事项的决策, 指导推进公安驻环保警务机构建设, 研究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领导小组由环保、公安局级领导共同组成, 成员由环保现场监察、监测机构和公安治安机构等负责人共同组成。

二是建立环保公安联合执法机构并明确职责。如绍兴市公安局在治安支队专门设立了环境执法大队。明确其职责为通过会同环保部门共同取证、联合行动、密切配合的方式, 共同组织开展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线索排查和环境执法活动, 办理涉嫌环境犯罪案件和环境治安案件;对阻碍环保执法人员依法执法公务及暴力抗法的行为, 及时依法查处;参与环保部门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以及有关环境犯罪和治安案件的移送;参与查处重大突发性污染事故、上级环保部门通报和督办案件;协助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环境安全隐患的整治和危险废物 (含危险化学品) 的检查;指导督促公安机关派驻环境执法机构的工作。

三是建立环保公安联合执法的具体化工作机制。全国多地在推进过程中均明确专门警力和专职人员, 成立公安驻环保警务室, 明确相关职责和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案件联合查处机制、案件移送机制、重大案件会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从实际运行的角度解决环保、公安执法两张皮, 扯皮低效等不良现象。

公安驻环保警务室作为环境执法联动机制的一种有效形式, 对于环保执法有质的推动。从已有的报道来看, 公安在环保部门设置派驻机构, 从双方共识、纸上文件、执行落地三个层面构建了机制、固定了人员、明确了职责、取得了成效, 能促进环保公安开展常态化工作交流, 保护环境执法人员免受现场威胁, 促进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执行, 直接打击抗法企业违法负责人员, 严厉打击、有效制止各类恶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维护环境安全和公众环境权益。例如: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公安驻环保警务机构成立以来, 有效解决了一大批久拖未决的环境重复信访, 大大提升了执行效率, 非法电镀酸洗、露天焚烧、严重扬尘、多次违法等基本杜绝, 群众信访满意率普遍提升, 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1年, 路桥区共行政拘留企业环境违法人员126人, 刑拘5人, 判刑1人, 总处理人数和次数占浙江全省的50%左右, 行政拘留人数占全省总数的38%。

5 公安驻环保警务室模式的创新之处

公安驻环保警务室作为一种新体制下推进环境执法的模式, 其创新之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极大地解决了联合执法瓶颈问题, 联动不光是停留在纸上文件和领导共识层面, 更进一步向实质落地发展, 做到随时出发、一起出发、联合打击;其次, 部门合作有利于共同解决联合执法合作问题, 尤其是派驻人员更多了解环保法规的特点和程序, 环保部门更好提供相关证据, 对环境违法行的威慑力也提升了几何倍数;再次, 公安派驻环保警务机构是环保制度创新的产物, 首发于基层, 是基层环保人员为解决当地具体环境问题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 政府、公安、环保三方共同推动, 具有典型性, 且低成本, 高效率, 易操作, 能落实, 职责明确。此举不仅推动了我国制度创新, 而且有助于有效解决联合执法制度的具体化和落实性、可操作的问题[4]。

6 公安驻环保警务室联动模式的启示

环保、公安联动执法保护环境是落实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的有效行动, 公安驻环保警务室模式是落实行动的创新形式。由于环境执法人员在强制执行权、现场处置权和对违法行为责任人员的追究权方面处于弱势, 导致环保执法偏软, 引入公安部门的执法支持和联动机制具明显必要性。

根据我国未来发展的现状, 公安部门可以在其内部成立专门环保警察机构来支持和联动环保执法工作, 但是该方案对公安部门提出的专业要求、成本要求、人员要求等都较高, 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和更多的投入, 在短时间内有一定难度;相对而言, 公安部门在环保部门设置常驻机构, 来支持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 以最低成本和最少人员实施高效的联动和联合, 不失为一种捷径。因此, 设置相对灵活, 涉及人员较少, 经费相对容易承担的合作型公安派驻环保警务机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另外, 公安派驻环保警务机构的运行较环保警察专门机构要简捷许多, 具更多可行性。一般来说, 市、县级环保部门的力量更弱, 而小型污染企业大部分在市、县范围, 由其环保机构监管, 市、县相应的公安部门只需派出数名警员驻在环保, 共同执法, 即可迅速有效开展工作, 很好实现两部门在打击环境违法, 解决群众投诉等工作上的有机结合;可以说一个小规模、低成本、高效能、易运行的“公安驻环保警务室”的建立不仅能有效的支持环保执法工作, 而且是联系两个部门、实现环保公安执法联动机制的最好纽带, 和最易实现的落地方式, 更具相对可行性。

7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不仅涉及环境保护工作, 将会对食品安全、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等产生深远的影响。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迅速改善环境质量, 创新环境执法的工作体制机制是重要途径。总结“公安驻环保警务室”的成功经验, 并将这种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可复制的模式, 能够在在全国县、市迅速推广开来, 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环保公安联动执法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创新环境执法模式的有效途径, 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创新载体,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该文调研了各地公安与环保联动执法基本情况, 汇总概述了目前我国环保公安联动执法的三种主导形式。分析了公安驻环保警务室模式在浙江等地的实践, 重点对部分地区公安驻环保警备室模式的机制构建、人员组成、职责、以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阐述。认为这种形式灵活, 涉及人员少, 经费容易承担的公安派驻环保警务机构易于设立并迅速开展工作, 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击环境违法, 维护生态安全方面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公安,环保,派驻,执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文青, 王成, 刘海滨.国内外环保警察制度现状及启示[J].环境保护, 2014 (10) :70-7 1.

[2]张剑雯, 盂县有了环保警务室[N].山西经济日报, 2008-8-2.

[3]谢佳, 詹肖冰.11个市均设立公安驻环保工作联络室[N].人民公安报, 2013, 5-20.

国际警务执法的一次成功合作 篇2

专家:目前的联合武装执法只是临时、阶段性的

《中国青年报》

近日,公安部通报“湄公河惨案”重大进展:该案重大嫌疑主凶,“金三角”特大武装贩毒集团头目糯康,终于在中国与老挝警方的协力配合下落网,并被正式引渡到中国受审。

“糯康落网,是中老缅泰四国在安全合作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马呈元教授,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系陆晶副教授,都在接受采访时予以高度评价。两位专家同时提示,目前的联合武装执法只是临时性、阶段性的。

“为了彻底给湄公河流域的中国人‘保平安’,还有必要建立一套长效、综合的多国联合执法机制。”陆晶说,“其中,设立某种‘特殊执法区’进行联合执法,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

一次非常成功的警务合作

“根据《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湄公河惨案’是一起典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陆晶向记者表示,“而抓获糯康行动,涉及中老缅泰四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

成功的背后,支撑它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打击跨国犯罪”的共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犯罪和网络犯罪等跨国犯罪,正在愈演愈烈。”陆晶告诉记者,为此,各主权国都在谋求与别国的合作。中国也签署了联合国框架下的《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

在“湄公河惨案”上,陆晶指出,中老缅泰四国警务执法合作的法律依据同样充分。据介绍,老挝、缅甸、泰国等都属于东盟成员国。2004年,我国政府就与东盟成员国政府签署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还与泰国、老挝签署过双边引渡和司法协助条约。

惨案发生后,据媒体公开报道,湄公河流域的治安形势急剧恶化,河流航运量锐减90%。沿岸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正常经贸往来“严重受挫”。

于是去年10月底,中老缅泰四国召开联合会议,决定建立四国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机制。会后,公安部成立了联合专案组。约半年时间,在由200人组成的专案组与老缅泰三国的通力合作下,糯康集团的二号人物伞康、三号人物依莱先后落网。近日,随着糯康落网,该武装贩毒集团遭遇摧毁性打击,集团内部先后已有30余人向老挝军方投降。

不排除糯康“死刑”可能

陆晶告诉记者,中国对糯康的审判“将完全依照中国的法律进行”,因此并不排除他被判处死刑的可能。

“糯康被依法移交之后,依照我国的刑事诉讼程序,接下来要对糯康进行进一步身份核查、讯问和取证工作,同时,我国的法律也会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应有权利。中国警方在完成证据收集之后,会将糯康依法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相信中国的司法机关会作出客观、公正的审判。”她说。

“而糯康的行为涉嫌抢劫、故意杀人及毒品犯罪,根据中国法律规定,这些罪名的最高刑都是死刑。”陆晶进一步指出,“因此,从理论上说,不排除对他适用死刑的可能。”

两位专家提示,在糯康被引渡给中国后,我国对本案便有了最高司法管辖权。“糯康的行为还涉嫌贩毒,对此,世界各国的惩处都是比较严厉的。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对类似案件的判决,判处刑罚时不会因为国籍不同,而‘区别对待’。”陆晶说。

“从糯康被移交我国起,除非我国允许,比如在调查取证和指控方面需要外国协助,否则别国是无权介入的。”马呈元说。

设“特殊执法区”保驾护航?

“从跨国犯罪发展的趋势看,只靠‘一国之力’越来越难有作为,各国合作共同打击和防范恶性跨国犯罪,已成首选。”陆晶表示,尤其湄公河流域作为一条重要的经济生命线,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密切,滋扰该区域的跨国犯罪,想必会更加猖獗。

为此,不少专家呼唤,四国联合执法应走向常态化,将目前这种“警务合作”上升到“国际条约”层面。

“但其中最大的‘障碍’,还是主权问题———你怎么在我的领土上有执法权?这涉及别国是不是允许你这样做,它的警方是不是愿意配合,以及两国的外交关系和默契程度。”马呈元提示,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条约,允许一国可以到另外一国常态化地自由追诉犯罪、行使权利。

警务执法 篇3

恪尽职守, 认真履责, 紧密围绕中心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各类专项督察

自担任警务督察支队队长以来, 史迎奇同志深入研究督察工作实际, 在认真学习《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的基础上, 创新思路, 突出重点, 结合上级工作部署, 牢牢把握分局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的主线, 以加强重要警务部署督察和执法督察为重点, 以规范自身工作、推进督察队伍建设为保证, 坚持现场督察与预防提示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组织全队不断加大现场督察和专项督察力度, 随案督察、随警督察, 着力发现和纠正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有令不行和有禁不止等问题, 努力在事前和事中发现苗头倾向性问题, 预防和减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在工作中史迎奇从提升全局工作水平、提高民警自身素质出发, 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督察建议, 为分局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为了保证各项公安工作的落实, 史迎奇同志发挥“领头雁”作用, 组织带领督察民警积极开展了各项现场督察。他带领全队紧密围绕“两会”安保、“五条禁令”、“监所安全管理工作”、“两车”专项治理、“清剿火患”、“亮剑”、“对涉案财物管理问题专项治理、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问题专项整治”、打击“两抢一盗”、“清网行动”和“三访三评”等各项中心工作开展专项督察, 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项督察210余项, 出动督察警力累计2500余人次, 检查单位及岗位2200个次, 查纠各类问题300余件次, 下发《督察通报》98期, 确保督察工作深入实践前沿, 贴近重大警务活动, 有效地履行事前防范、事中监督的职能, 保证了重大警务部署的贯彻落实。

牢记宗旨, 一心为民, 高度重视各类投诉

对群众投诉案件, 史迎奇同志本着“对法律负责、对民警负责、对群众负责、让人民满意”的工作态度, 从强化督察民警“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的意识入手, 认真受理、核查群众投诉, 监督民警严格执法、依法执法, 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工作中, 史迎奇要求全体督察民警严格按照《督察案 (事) 件查办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 从掌握第一手材料做起, 秉公办事、认真调查、不徇私情, 做到了件件抓落实、事事有回复。对经查实民警无过错且系投诉人不了解法律程序产生误解的投诉案件, 也要向投诉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说明解释工作, 以澄清误解;对有证据证实民警确有不妥之处的, 及时将情况通报该单位领导, 对民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提示、纠正, 并将结果向投诉人及时答复, 取得投诉人的支持与谅解;特别是对大量的疑难及历史遗留案件, 史迎奇同志都高度重视, 亲自参与疑难案件的处理工作, 对当事人进行了大量的说服、教育、解释工作, 保证了此类案件顺利办结。为了保证已结投诉案件的质量, 史迎奇同志坚持定期对投诉当事人进行回访, 听取投诉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 受到当事人的好评, 为保证和平区社会稳定及维护公安机关权威性做出积极贡献。3年来, 共受理各类投诉530余起, 没有一起引发二次投诉。

分析制定维权工作机制, 维护民警合法权益

史迎奇同志高度重视民警维权工作, 把维护民警执法权益、保障正常警务活动作为加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坚持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维权工作方案, 规范了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工作的范围和程序, 并要求全体督察民警做到闻警即动、及时查证、及时处理, 有效的体现了警务督察工作“既查纠, 更保护”的职能特征, 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 为民警树立形象、伸张正义、主持公道。

3.27 (静海县王口镇西岳庄村民集体上访) 维权案件发生后, 史迎奇同志带领督察民警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情况, 并在分局有关领导的指挥下, 与基层维权对口单位连夜开展工作, 通过多方调查取证, 固定相关证据, 最终将10名违法嫌疑人全部处理, 保证了民警的合法权益, 受到基层办案民警的好评。

3年来, 史迎奇同志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工作原则, 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督察队受理的120余件民警维权案件进行处理, 有效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保护了民警的合法权益, 使民警感受到督察民警是民警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保护神和坚强后盾。

努力拓展督察视角, 研究创新督察模式

为有效拓展督察视角、创新督察模式, 史迎奇同志积极响应公安部提出的“三项建设”及市局警务督察处的相关要求, 从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入手, 联系协调分局各职能部门, 对网上督察工作进行了可行性研讨, 协调有关部门开通了视频监控系统“和平分局警务综合管理系统”督察专用权限, 基本上达到了可浏览各基层单位办案场所实景及网络办案环节的工作要求, 在对基层单位执法办案、服务群众进行有效监督的同时, 也为基层单位不断提高办案质量、提高民警自身素质、维护民警合法权益提供了直接素材。

此外, 史迎奇同志还结合工作实际, 研究制定《投诉受理月通报》制度、《征求意见卡》制度、疑难案件会商制度等3项制度, 起到了督促民警提高执法水平, 减少群众投诉, 进而减少执法瑕疵的良好作用。

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为了进一步加强警务督察队的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督察民警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浓厚工作氛围, 史迎奇同志结合工作和队伍实际, 从提高督察民警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上下工夫, 对全体队员进行业务培训, 开展督察民警的宗旨意识、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教育, 有针对性地对各项工作进行了详细分解, 完善《督察支队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进一步调动了全队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全队上下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工作士气和旺盛的工作热情。

作为支队一把手, 史迎奇同志始终坚持政治建警的工作方针, 要求自己和支队其他领导坚持做到“四个带头”, 即带头学习理论, 带头开展督察, 带头遵守制度, 带头廉洁自律, 在全支队叫响“向班子看齐”的口号, 以自身的模范作用和人格力量, 带出一支模范队伍。在他的带领下, 先后有2名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达到了督察队成员党员比例百分之百的目标。

警务执法 篇4

实行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社会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完善,必然摧生交通管理一体化,试想在区域交通的态势下,如果没有区域协作,相关区域的社会交通管理又怎样实现有效控制?这里结合湖南区域交通管理实际,就如何掌握和运用区域交通规律、加强区域交通防控与不同区域间的警务联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区域警务合作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现状

1、湖南省区域一体警务信息平台稳步推进。2003年以来,湖南省各市在“金盾工程”一期建设中,根据公安部省级规划,二级建设库的要求,各业务部门建立了各自的信息资源系统,统一开放的数据整合平台已趋于成熟。同时各个其他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资源也日趋成熟。“金盾工程”二期建设中公安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了高度整合。现在已基本实现公安机关内部和其他社会信息资源大整合、高共享和综合高端应用,并逐年完善。

2、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及道路建设的加快为交警区域规范化执法提供了有效平台。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作为中部五省经济圈,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以长沙为中心城市的城市群已具相当规模,现代化交通四通八达,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态势已经形成,社会生活关联度越来越强。亟需建立交警勤务的社会一体化。

3、交警在诸警种警务活动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治安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那种零散的、见诸于某个部门警种之间、针对一案一事的合作,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涉车案件不断增加,如酒后驾驶、交通肇事逃逸等,都是以交警为中心,多警种勤务联合执法。整合公安力量,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有序推进区域警务合作,建立常态化、机制化的警务合作机制,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势在必行。这样既可以强化打击整治力度和精确度,又可以减少人力、财力成本,形成高效有序的合力。

二、当前区域警务合作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问题

1、基层交警队规范化执法与区域联合执法的矛盾。目前,交通警察大队、中队业务范围有事故处理、交通秩序管理、车辆及驾驶人管理,专业性、业务性强,且相对独立,还没有实行有效的网上流转,形成分工的多,协同的少的局面。另外,就对交警勤务工作的指挥来说,以垂直领导为主,形成了总队、支队、大队、中队及各县、市公安局对所辖单位的管理和指挥体系,前者偏重于业务,后者偏重于人事,两条腿走路,而上级相关指挥机构还没有形成合力。如:总队、市公安局在领导交警支队的工作中,由于站位点不一样,造成工作目的和任务的差距。区域联合执法要求在一定的区域内,多警种、多地区联合行动,尽量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能。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区域联合执法行动我们也做了一些,如:2010年开展的整治酒后驾驶全国统一

行动,在全国范围就形成了打击酒后驾驶高压态势,加上后来的异地用警,整治效果非常明显。但这样大型的统一行动在我们的工作中毕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警务工作只需要交警内部协同和一定区域的警种之间的协作,从这一层面看基层交警队规范化执法与区域联合执法还存在矛盾。如:甲地路面执勤中队发现了一台涉嫌套牌的嫌疑车辆,需乙地路面执勤中队设卡拦截,如建立了区域勤务合作网络和实行了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就能快速调集警力,进行有效拦截。

2、经济一体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摧生了区域交通一体化,造成了区域交通一体化与区域交通管理薄弱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展和相互影响的不断增大,相邻或相近的城市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城市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活动越来越密切,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即“城市群”。如:湖南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区的建立。势必产生如下影响:一是当前的交通秩序管理手段难以适应区域化发展要求。由于区域一体化,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交通更加方便快捷,路面交通管理也需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和指挥系统,交警部门进行区域执法合作的空间非常大,在区域内针对某种普遍的交通违法行为联合开展整治行动,进行区域化交通安全宣传,进行勤务协同等。如:一台车在甲地进行了处罚,乙地交警在同一天内对该车同一种交通违法行为能否免于处罚。当然这需要视当时的情况和违法行为种类来决

定,存在一个区域勤务合作的问题。二是车辆、驾驶人的管理区域化的问题。当前车辆、驾驶人都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人流、车流在区域内流动加速,由于驾驶证、车辆无法在区域内就近年检,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同时又不便于管理。还有一个就是交通违法异地处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交通事故处理仍然是交警进行区域警务合作的底板。首先要解决交通事故赔偿标准问题。同一区域内,由于人们的观念、经济发展不均衡、地方性政策法规的不同,造成了交通事故赔偿标准的不同,所谓的同命不同价,这极易引起社会矛盾,也是交通事故处理的一个难点。其次就是打击交通肇事逃逸区域警务合作的问题。区域经济一体化,跨城市逃逸比重增大,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犯罪逃逸从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逃逸速度加快,给打击犯罪带来了难度,消耗了大量的执法成本,尽管我们进行过一些的合作,但层次低,时间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三、区域警务合作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1、建立区域警务合作指挥系统,打造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平台。建立区域警务合作指挥系统,犹如一根红线把区域内相关警务部门拧成了一股绳。通过落实承办主体、明确职能权限、规范办理程序、简化法律手续、畅通信息渠道等有力举措,各部门、警种间形成合力,依法严厉打击具有区域性、流动性特征的违法行为。就交警而言,由于指挥系统的建立,定期召开区域交通安全管理协作会、例会和网上沟通成为可能。及时分析区域交通管

理特点,实行区域协同作战,联手遏制和解决突出交通问题,实现研判对策一体化;及时组织开展区域联合整治行动,共同构筑区域交通管理有效控制区,实现交警执法一体化。

2、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合理共享,提升交警执法科技手段。电子防控工程是实行区域警务合作的重点科技建设项目。就交警而言,支队级应建有数字化指挥中心,能将区域内所有监控镜头按照区域监控战略预案自动监控,所有镜头依据数据仓库提供的分析结果自由组合分组,如:当某一时段高速公路路是数据仓库分析出的案件高发时段,则高速公路沿线的监控镜头会在这一时段内按照监控战略预案进行全方位无缝监控,确保此段时间内高速公路无监控死角。情报信息合理共享,犹如相互开通省际直通车,数百类经整合的公安业务信息以及经综合研判得出的信息在数据传输平台和资源交互平台的支撑下通过网络联通,走进已实现无缝链接的情报信息中心,实时发布的交通流量及车辆堵点等预警、情报指令等尽收眼底。遇有协同要求,快速决策,以最便捷的方式准确及时指令处警单位,处警单位也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并将处警情况与指挥中心互动,及时进行协同指挥。

3、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交警规范执法,必须做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正做到区域交通秩序管理手段一体化。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和指挥系统,有针对开展整治行动,进行区域化交通安全宣传,勤务协同。二是实现车辆、驾驶人的管理区域化。打破当前车辆、驾驶人属地化管理原则,实现驾驶证、车辆区域内就近年

检,袖区域内交通违法异地处罚。三是区域内统一交通事故处理交通事故赔偿标准,解决所谓的同命不同价问题;加大打击交通肇事逃逸区域警务中合作,实行追逃联动的工作机制。

上一篇:基坑水平位移监测下一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