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管理

2024-07-07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 篇1

一、目前高职院校科研量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科研统计重数量轻质量, 助长了急功近利的行为

现行的科研量化考核大都以产出成果 (如论文、专著) 的数量计算业绩分, 虽然也有级别 (如权威、核心及一般期刊) 之分, 但是同一级别的期刊及论文的水平相差很大。目前大多院校在进行科研考核或晋升职称上都有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 因此部分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愿意从事基础性、周期长的研究课题, 而去搞短、平、快的项目, 导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成果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忽视了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 这是一种极易产生学术腐败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浮夸的治学态度, 不利于科研队伍的成长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2. 科研业绩量化标准单一, 缺乏有效性的管理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教师的科研业绩时, 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师采用统一的科研评价标准。由于学科的差异性, 其研究探索的途径、方法, 研究周期的长短, 出成果的形式都各不相同。因此, 片面地以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是不是核心期刊作为对论文学术质量和水平的量化标准, 以论文发表的多少为依据, 这种按硬性规定的办法制定出的业绩统计标准, 很难进行跨学科的比较, 也不能做到科学分类考核。

科学研究工作本身是创造性的劳动, 很难用常规的数量指标进行量化和评价, 而且学校与专业研究机构又有诸多区别, 学校专业繁多, 用唯一的标准来量化科学研究成果是不规范、不平衡, 也是不精确的, 因此, 量化标准的确定非常重要, 必须充分考虑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学科专业的分布等诸多问题。

3. 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缺乏可比性

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 既有理工科、文科教师系列, 又有教辅系列等, 情况比较复杂。进行科研工作量化管理, 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使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 这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4. 科研成果转载、引用及转化未被重视

成果被引用的次数和频率是体现成果学术价值的一种客观标准, 无论是自引、他引, 还是正引、反引, 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缺少原创性成果, 致使研究者和管理者对专利、发明、推广、应用等工作在概念上就缺乏认识, 更不注重转化, 导致成果与需求脱节, 就连国家花钱资助的研究成果大量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二、对高职院校科研量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1. 提升科研量化的先进性

科研量化结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也不能忽略客观因素对量化结果的影响。客观因素主要是管理手段, 如果科研量化管理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 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人工管理对大量复杂信息、数据的管理是缓慢的, 不精确的, 要想实现科研量化管理的高效、精确, 就必须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 采用针对高校科研管理特征, 针对高校科研实际的科研量化信息管理系统。

2. 制定公平合理的科研量化管理办法

量化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公平、公正、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前提下制定相对公平合理的科研量化管理办法, 注意政策制定过程的公正性, 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只有从大处着眼, 才能寻求大的合理。应该奖励真正有水平的科研成果, 才能达到鼓励先进的目的, 提高学术水平。

3. 建立导向性

科研管理的导向是科研管理的重中之重, 是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 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导向性决定了科研量化工作对教师所起的积极作用, 高校科研量化导向性是选定考核项目, 确定各项目权重系数的主要依据。导向性要使量化工作兼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 通过量化指标权重的变化, 体现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期望, 引导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避免错误导向所造成的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

4. 体现科学性

科研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科研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客观规律, 通过对社会管理和实践经验的收集资料、归纳整理、检测数据, 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 进而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科研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先进方法, 利用这些理和方法来指导管理实践。为此, 科研量化管理要从科研实际情况出发, 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以科学的量化标准为手段, 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等问题, 对其进行权重分配, 从而使科研管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丰富。

5. 兼顾可比性

建立科研量化管理体系能使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通过量化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 在确定科研量化范围时, 尽可能全面并兼顾全体教师不同层次人员的特点, 兼顾各学科专业, 兼顾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差异。量化考核在考虑职称类别、层次的基础上, 取人均权重绩效, 这样可使不同的院 (系) 间都能做到公平地进行比较。

6. 完善可确定性

所谓可确性是指有可考察的实体。科研量化的成果必须具有可确定性。如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已在公开的出版物上发表, 并登记备案, 申请和完成的科研项目必须有批文和鉴定, 争取的科研经费必须到账, 等等。不应选定一些不易确定的项目进行量化, 如科研项目的难度, 科研人员的努力程度等。量化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 方案切实可行, 节省人力, 方便量化操作。

7. 增强规范性

(1)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可根据期刊的级别划分并给论文赋予分值。

(2) 科研项目及经费到款额。纵向科研项目可根据项目批准单位的级别体现其级别, 横向项目可根据经费到款额的多少确定。

(3) 成果鉴定及科研奖励。成果鉴定和科研奖励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 是科研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著作及教材。著作可分为学术专著、编著和译著, 教材可分为教育部编教材、省编教材、自编教材。

(5) 专利与技术转让。专利及技术转让体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体现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 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目前, 根据高职院校科研的实际情况, 结合科研量化考核的内容与性质, 建立科研量化管理系统, 注重科研量化导向性, 科研量化要有侧重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量化标准和办法, 而且还必须与教学、人事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因此,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改革和人事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职院校科研量化机制将逐渐完善, 必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摘要:科研工作量化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高职院校科研量化管理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应提升科研量化管理的先进性, 制定公平合理的科研量化管理办法, 建立导向性, 体现科学性, 兼顾可比性, 完善可确定性, 增强规范性, 使科研量化管理更加完善。

关键词:科研工作,量化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繁华, 陈吉.高校研导科研管理及其游戏规则改进对提升研究生办学质量的建议[J].财经政法资讯, 2009 (1) .

[2]田在兰.优化中国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8) .

[3]朱少铭, 涂汉军, 余艳莉.用量化积分考核临床高级职称人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6) :352-353.

[4]陈燕羽.农业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 2009, 29 (12) :56-60.

[5]刘洪宝, 等.科研教学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9) :618-620.

[6]刘丰.透过学术不端行为反思高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9 (3) :27-29.

[7]黎永莲.科研量化考核的“道德异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0 (1) :11-13.

[8]李巨光.基于科研人员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10, 29 (2) :93-96.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篇2

1多途径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动态

1.1留心关注学生的入学资料

在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辅导员除了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实时表现之外,还要要经常查看所带学生的入学资料,在这些资料中,辅导员可以粗略了解该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如学习成绩、有无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在今后的管理和教育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为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创造条件。

1.2经常到访学生宿舍并召开主题班会

根据笔者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学生,深入学生宿舍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学生宿舍里,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会逐渐放松,不再那么拘谨,这样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被逐渐拉近,学生们也愿意把他们真实的想法告诉我们。另外,通过主题班会,我们可以就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同学们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的发言,我们就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观察视角。

2解决好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2.1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学生对人生观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待学习、工作态度。因此,我们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要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教育和爱国教育,让学生自己的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形成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2.2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对部分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我们辅导员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建议及时转诊进行心理治疗。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感情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一旦在这方面遇到困难而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话,往往会逐步走向误区,出现偏执、自闭等心理问题。对此,辅导员应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感情和人际关系问题,摆正它们与学业、成才的关系。对陷入误区的学生,辅导员要耐心的进行疏导,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解压,使受困的学生迅速走出误区。

3培养好骨干学生干部

就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的配备情况来看,辅导员往往都带好几个班,一二百学生,因此,能否培养好学生干部成了决定我们工作效率的关键。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辅导员需认真进行考察,让那些责任心强、乐于奉献、敢于管理的学生干部脱颖而出,成为班级的骨干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中途更换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这在学生管理方面会带来较大的波动。因此,辅导员要多与学生干部沟通,悉心的进行教育和培养。在学生干部的实际使用中,要做到信任但不放纵,适时进行指导和引领,逐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4建立谈心制度,避免形式主义

谈心制度是解决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有效形式,也是辅导员工作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此项制度的重点是辅导员要经常找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学生干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绩较差学生、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等进行交谈。通过谈心,及时纠正他们工作、学习中的错误倾向,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积极性、责任感。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分析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们客服自身无法客服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家庭较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正确认识贫困与成才的关系,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是他们有充足的信心完成学业。

5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力,进行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刍议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

[作者简介]潘兆光(1970-),男,壮族,广西隆安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旅游管理硕士。

科研课题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有重要的影响。随着高职院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数量的增多,科研课题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其管理弊端,如一些科研课题未按计划开展研究,无法按期完成研究工作;科研成果质量下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甚至有的课题还被上级部门作出撤项处理;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不规范;科研课题有关材料收集和保管不全等。为了更好地做好科研课题管理,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科研管理是一项神圣的职责,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学

校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着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科研管理者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有高水平的信息采集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有组织协调关系能力。科研管理人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注意并掌握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指导和帮助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开展科学研究,督促科研人员按时结题,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二、抓好课题的前期立项开题

在课题获准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课题负责人及研究成员学习课题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使课题组人员从一开始就明白课题经费使用和课题鉴定结项等具体要求,增强他们的时间意识、成果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加强课题研究中期的检查督促

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采用书面和汇报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的深入课题组,对课题的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取得阶段性成果情况,以及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严格按照科研计划进行、效果好、成果显著的科研课题,予以奖励,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对未按计划进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能产出成果的科研课题,应予及时取消,或合并到相应的课题中去。

四、要抓好课题的后期鉴定结项与成果转化工作

研究成果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科研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研究后期要着重抓好成果的落实工作,督促课题负责人按期结题。对于一些重大(重点)课题,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校学术委员会或有关专家看材料、听汇报和答辩等方式进行项目终结评估,及时找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前解决,以便能顺利通过鉴定结项。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必须协助课题负责人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在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同时,加强科研成果的宣传,及时传播科研成果的信息,努力推广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加强课题组管理

课题组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核心,课题组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能否取得成功。因此,任何轻视或削弱课题组地位的认识和做法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课题组管理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加强课题经费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有政府提供的课题经费、社会课题经费、学校资助经费等。科研人员必须规范使用课题经费,做到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会同财务部门联合制定课题经费使用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程序和范围。对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和办公用品费等容易产生边缘性支出的,要从预算总额上加以控制;对试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数量大且容易套取现金的支出,应建立验收单制度,即要在支出单上写明种类、数量和材料的用途;对课题中产生的固定资产要明确资产所有权的归属。其次,科研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重大和重点课题进行跟踪监督。应由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经费的拨付,要根据课题进展分阶段分批次拨款,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后,由课题负责人提交课题经费使用报告。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课题评价体系

科研评价贯穿课题管理始终,从课题立项时的申报、到结题时的科研成果的鉴定都离不开评价。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创新得不到肯定,重复也就得不到监督。为此,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机制相当重要。科学研究的评价方法对研究活动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一切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不合理甚至违反科学规律的评价方法必然对科研活动产生误导,从根本上损害科研。而科学、合理、公正、完善的科研课题评价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出精品力作,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八、建立信用管理机制

科研管理部门除了对科研人员要加强道德教育和诚信文化教育外,还必须建立科研人员信用档案,把失信人员的不良记录适当放大,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监督科研人员在从事科研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学校科研课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运用科研工作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让诚实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 的信用管理机制,用诚实守信案例中体现的崇高道德力量感染和教育科研人员,用失信案例中暴露的严重后果提醒和警示科研人员。

九、加强科研课题档案的管理

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题实施全程档案管理,要求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保存课题立项、成果检查和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档案,还要深入到课题组收集课题研究实验的原始记录、实施方法,调研考查的照片、音像、文字材料及参考文献等,进行跟综服务。这些资料真实地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轨迹,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记录,无论是成功的或是失败的都会给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另外,全程档案管理还能对保护成果所有权和正确处理科研工作中的各种权益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科研课题进行全程档案管理也是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重要措施。

总之,目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科研课题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将会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应鸿.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2]朱姜.高校科研课题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12).

[3]何倩.关于普通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实践的思考教育探索[J].2008,(7).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讨论

2009年11月16日、23日, 《中国青年报》先后刊出了《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和《勿让科研成为高职院校的“短板”》两篇文章。文章刊出后, 引起了职教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自此展开了关于“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问题的讨论。除《中国青年报》之外, 许多网站如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人民网、大众网、腾讯教育网等多家网站, 也纷纷参与了论争。据笔者网上搜索, 相关网页约有510个。笔者还在中国知网搜索到, 2009年相关文章接近130篇。观点见仁见智, 各执一端。

(一) 对于“高职要不要搞科研”的不同意见

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参与讨论者看法不一。

学者徐士萍撰文《不要把高职科研神秘化》, 认为“科研并非神秘尤物, 高职应该搞科研”;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任君庆不仅提倡高职院校搞科研, 更提出了科研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王寿斌在《勿让科研成高职院校的短板》一文中, 明确表明他支持高职院校搞科研;《中国青年报》记者林洁等人, 撰文《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 从题目中就可看出作者的态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柳邃文认为,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开展科研工作是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对高职院校科研持肯定意见的同志, 还举出许多实例, 来说明科研对于高职院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学者徐士萍举例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近距离地参与航空研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博士团队以“项目化”思维为先导, 率先建成了全国数十门高职精品课程;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的老师们, 多年携手诺基亚引领通信行业标准。《中国青年报》记者林洁等, 也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有十名专家入选了2009“广州企业科技特派员”为例, 说“这十名专家的入选无疑打破了社会对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的固有看法”。

反对者亦有。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对那些鼓励高职院校搞科研的“呼声”颇有微词, 他认为高职院校还是“少提搞科研为好”。

笔者注意到, 之所以会有赞成或者反对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 是因为他们对于“科研”和“高职院校”持有不同的看法。

(二) 对于“科研”的不同看法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研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是:“科学研究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某种事物的规律、本质、原理和基本属性进行探索、论证的过程及其结论。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则不属于科研之列。无论从国家配备的资源、所招学生的生源以及国家给予高校的定位来看, 高等职业院校都不应承担科学研究的工作。” (王旭明, 2009) , 持这一看法的, 是对高职院校搞科研持否定意见的同志。

另一种意见是:“科研内涵广泛, 包括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它不但进行宏观研究, 还要进行微观研究;不仅要进行理论研究, 还要进行实践的研究……它包含教研, 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李晓夫, 2009)

“科研有其“科学”的概念, 是不可以随意“认为”的。科研即科学研究, 是揭示事物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活动。根据科学与实践的联系程度可将科研分为理论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可见,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个涵义宽泛的概念, 基础理论研究是科研, 技术研发和教学研究也是科研, 这是科研应有之义。” (解水清, 2009)

“科学研究有两种, 一种是对“学”的研究, 即纯科学的研究, 此类研究一般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和实用生活的目的, 而是出于理智上闲逸好奇的需要, 以创新和探究学理为目的, 这类研究的成果形式主要是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另一种是对“术”的研究, 此类研究是从事关于科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问题-技术和操作实践的研究。” (2007, 刘金玉)

持第二种看法的, 就是对“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持肯定意见的同志。由此, 一些同志指出:“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等属于高职院校的科研范畴。” (任君庆, 2009) “高职院校对技术、实践操作及各种生产工艺进行的研究, 是完整科学研究上的一个环节, 从形式上看主要包括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与创新服务。” (2007, 刘金玉)

(三) 对于“高职院校”的不同认识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高职院校”的类型和性质有不同的认识。

第一种看法是: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能教育。” (王旭明, 2009)

“高职院校的存在, 其重要 (甚至可以说) 唯一功能是培养人才, 其对社会的贡献, 是通过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来实现, 而不是再在人才培养之外, 去开展科研。” (熊丙奇, 2009)

“高等职业教育是主要实施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计划,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杨近, 2000)

正是对于“高职教育”持有这一看法, 所以他们不赞成高职院校搞科研。

另一种看法是:

“有人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有片面性的理解, 狭隘地把高职教育理解为职业培训或相关的职业证书培训。” (邓小妮, 2006)

“当前高职教育主要以专科为主, 并不表明专科就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高职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类型上的特异性, 而非层次上的特异性。” (裴云, 2003)

“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应当为高等教育, 其“职业性”只是在类型上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的。” (张海峰, 2002)

正是他们对于“高职院校”持有这一看法, 所以他们赞成高职院校搞科研。

(四) 此次讨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意义

在我国, 虽然职业教育已有20余年的办学历史, 而且, 不少职业学校也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但是直到如今, 它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虽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 又办起了一批高等职业学校即职业技术学院。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把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区分开来, 依然认为它们都只是传授一些已有的技术和技能罢了。这些人不把技术同科研、同创新联系起来, 把职业院校学生所要掌握的能力认作是一般的操作能力, 所以, 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发展职业教育, 而社会上却有不少的人始终认为职业院校和中职学校一样, 都是低层次的, 与科研无关。

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 开展了“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的讨论。这次讨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提升职业教育的声望。通过这次讨论, 职教问题又重新抓住人们的眼球, 社会从此会更加关注职业教育, 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 增强高职院校的科研意识。矫正高职院校教师中“高职无科研”的固有观念, 树立“高职要搞科研、能搞科研”的新理念, 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四, 为高职科研指明方向。这次讨论, 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们清楚地认识到, 高职科研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即主要开展技术研究和教学研究,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并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第五, 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高职院校的技术研究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一部分。同时, 由于重视技术研究和教学研究, 学校可以传授更新的技术, 学生也可以学到更新的技术, 掌握更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士萍.高职院校要不要提倡搞科研”讨论:不要把高职科研神秘化 (2009-12-21) .http://www.tech.net.cn/page/N007/2009122100004.html.

[2]任君庆.“高职院校要不要提倡搞科研”讨论:科研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2010-01-02) .http://www.tech.net.cn/page/N007/2010010200001.html.

[3]王寿斌.勿让科研成高职院校“短板” (2009-11-23)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1/23/content_2947391.htm.

[4]林洁.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 (2009-11-16) .http://www.dzwww.com/rollnews/news/201001/t20100122_5518682_2.htm.

工商管理论文高职院校 篇5

按专业的不同,企业岗位可分为三大类别,技术类岗位、管理类岗位以及辅助类岗位,技术类的企业岗位对学历要求最高,而且也最严谨,一般要求专业对口,并且至少要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有的企业甚至要求研究生以上的学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管理类的岗位一般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这类岗位对人才的学历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很多都要求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辅助类岗位普遍意义上的学历要求比其他两类的要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如保洁工人、保安、司机等等,学历往往只要求高中。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2人才核心素质要求分析

2.1专业技术素质

企业人才如果在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这能够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通过瑞士工人和中国工人装配手表的实例,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不仅仅需要在理论上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应该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能够让他们拥有过人的技术能力,以应变各种紧急的事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2.2社会能力素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独行侠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代社会更讲求的是相互合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现在的社会活动中,需要大家的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形成共同的理想、远大的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3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1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全面性

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学校的规模和经济利益,不能够根据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专业的调整,不能够顺应新时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方法滞后,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一定的浪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只重视规模的学校,忽略教育的规律,产生了很多的缺点和问题,逐渐陷入了误区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3.2只注重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教育不够重视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强调职业技术能力的教育,而忽视社会能力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方向不明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很多高校为了给社会直接输送技术型人才,而只对其基本技能进行辅导和强化,而忽略了其他的社会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培养的学生都是技术较好,但是社会其他能力表现的素质不高,因此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通常情况下,企业在需求技术人才的同时,希望人才能够有更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效率出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第二,学校没有完全把握好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一些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只进行了简单的规划或者是对眼前利益进行了培训和培养,而让学生缺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该加强院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从专业能力、方法等其他能力上进行平衡发展,不断的完善人才的社会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往往很多学生拥有较高社会化能力的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即使在职业生涯中,改变了行业和岗位,还是能够更好的适应和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4.1树立具有前瞻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理念

4.1.1坚持以教育为核心的自主性办学理念

大学在进行办学的时候,除了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受社会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对大学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很多大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教育为本的根基和原则,而是将更多的利益性的东西掺杂在内。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大学在当今社会下如何更好的办学,更好的生存,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定位的明确,坚持自己的特色,拥有较高的自主权,辩证的看待政府的干预程度,成为真正的促进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价值观精神观,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的储备,同时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大学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1.2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为立足点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每年都会给社会和市场提供更多技术专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与国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在校内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职业技能的提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这种社会需求促使高校与当地的企业进行联合合作,能够向企业输出人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进行实习锻炼,更好地认识岗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但是学校应该在此类问题上进行高度的融入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1.3为人师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培养良好素质的人才,其师资力量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很重要的标准和要求,一些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够更深刻的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能够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能够在各个方面充满正能量,能够更好的爱祖国、爱人民。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目前许多学校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师资力量过于年轻,还没有较高的理念的形成,意识和综合素质还没有达到优异的程度。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构建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素质水平创新教育机制

4.2.1开创不同的学习的平台

很多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生的实现、就业和校内培训等多方面的关注,能够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到社会之前,学到更多的技能,尽可能多的提高技能素养,能够不断的增强技术价值和管理等方面的交易,能够不断的在技术性的基础上,增加素质性。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2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和未来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从而明确岗位任务,能够更好的在岗位领域内进行自我锻炼,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2.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在进行相关的专业技能的传授的时候,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相关实践的频率,能够让他们不断的认识到岗位的需求和职能,能够更好的进行任务框架的构建,从而完善自身的不足,来达到教学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能够更好的在实际的情况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永远只停留在书本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4.3打造雄厚的软硬件设施

各类学校都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校内的软硬件设备,不断的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保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其师资力量的素质能够提升学生的修养,而其坚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够忽视师资力量,除了老师向学生传授经验外,也需要让老师投入到实践中,在一段时间能投入到实践,进行更多经验的积累和传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5结语

综上,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员,只有认真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并根据院校自身的风格与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容实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精神的时代内涵。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 篇6

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成果性、总结性材料多,原始性材料少

一套完整的科研文件材料,应该是对该项目的全过程的真实、全面的记录,它包括主题准备、研究实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以及推广应用五个阶段所形成的材料。从历年的科研归档的材料来看,成果性、总结性、鉴定性及获奖证书或奖状材料较多,而在研究实验阶段形成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如技术报告、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设计文件、图纸等重要的原始性材料却很少。许多珍贵的原始材料遗失或者仍保留在个人手中,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

能反映和评定一项科研成果水平的核心材料是关键性技术材料。它是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的宝贵资料。这些技术材料体现了该项科研成果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它的归档保存和利用价值远远高出一般性材料。但在归档的材料中,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三)纸质材料多,其他载体的材料少

目前,描述一种物理现象和记录各种信息的载体,除了纸质外,还有软(磁)盘、磁带、光盘、照片、录像带等。然而,在归档材料中,纸质材料多,其他载体的材料少。加强其他形式载体材料的收集,是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复印材料多,原始材料少

科研档案材料中复印件过多,会使科研档案名存实亡。复印材料一是保存期短,二是可以给造假者提供可乘之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归档的科研材料必须是原件,根据需要可复制若干份。”但是,在目前学院每年收集的结题资料中,不少科研人员以复印件应付结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个别科研人员思想保守,科研成果据为己有,严重影响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但是,当前个别科研人员由于种种原因,不履行对上述科研档案材料的归档义务。有些科研人员不了解归档资料的搜集整理,结题时,为应付结题检查,只拼凑了一些一般性材料,而重要数据、重要的试验过程等有价值的材料却遗漏了,由此影响了归档材料的系统性,大大降低了科研档案的整体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

(二)科研人员对归档文件的安全问题、使用问题存有疑虑

长期以来,一些科研人员误认为成果档案归档后就等于向世人公开,自己就失去了技术优势,把成果“给”了别人。加上确实存在个别人钻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空子,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导致科研人员对归档心有疑虑,不愿将原始的、关键性的材料移交档案部门。再加上有些同志怕将来评职称、报成果、评奖等麻烦,不愿将科研成果移交档案室。

(三)宣传不够,多数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不了解科研档案的收集范围

大部分项目负责人不了解自己在结题时须向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哪些资料;高职院校兼职档案员居多,而且是“半路出家”,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不多。可想而知,收集的项目资料不完整、不系统、不规范也在情理之中。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①科研项目计划、开题报告、课题调研论证材料及项目审批材料;②课题研究计划、设计、任务书、合同、协议及计划的执行、调整或撤销报告;③课题投资、预算决算及经费、基金的申报和管理;④科研实验、测试、观测、考察的原始记录;⑤设计的文字说明、图纸及数据处理材料;⑥研究、研制报告、论文专著、工艺技术报告;⑦专家评审意见、鉴定会材料、鉴定证书;⑧推广应用意见、课题工作总结;⑨配套的照片、底片录音、录像幻灯、影片增拷贝;⑩科研成果登记表、报告表及专利申请书、专利证书;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审批材料及获奖材料;科研成果转让合同、协议及推广应用方案及实施情况;生产定型鉴定材料、投产后的反馈意见。

三、改进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

要做到科研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它需要科研人员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提高科研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严肃性的认识,增强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要向科研人员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组织他们学习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提高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主动配合档案管理工作。

(二)加强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科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一切为公的思想,把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追求,克服利己主义,正确处理学校、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自觉承担对他人、对学校的职责和义务。

(三)加强科研档案保密工作

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产物和真实记录,为了科研成果发明人的权益,一定要注意做好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在借阅时限定使用范围,严格遵守保密法规,该保密的不能内外不分,不该保密的也不能借故保密而影响利用。对于一些有产权的材料,更要保护其产权不受侵犯。

(四)严格执行科研材料归档有关规定

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在1987年制定的《科学技术研究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档案的归档作了明确要求,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和要求,是保证科研文件材料归档的完整性的关键。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完善以下制度:

1.实行由科研课题(项目)负责人主持立卷归档的责任制。每项科研项目(包括中断或取得负结果的项目)完成或某部分结束后,对所形成的科研文件材料加以系统整理,经审查验收后归档。

2.科研文件材料应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及时归档,研究周期长的项目,可分阶段归档。

3.凡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要做到审查手续完备,制成材料优良,格式统一,字迹工整,图样清晰,装订整洁,禁用字迹不牢固的书写工具。

4.凡重点科研项目鉴定、验收,其档案应由学院的档案部门审查验收,未经档案部门验收的科研项目,学校不宜结题。

(五)加强对科研材料归档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1.档案部门要取得单位领导及主管部门支持,定期检查或抽查立卷归档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公布项目材料归档进度情况,表扬与批评并用。要做好业务指导,举办培训班和专题研讨会,提高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水平。

2.材料收集与科研任务要同步管理。为了做好科研档案归档工作,兼职档案员应从立项开始就准备立档,登记在案,并跟踪任务过程,分阶段督促课题负责人收集、整理材料,保证归档材料数量和质量。

3.做好材料的鉴别工作。按照规定,实行档案文件材料形成部门,即课题组负责立卷归档制,由课题负责人鉴别和验收科研档案文件材料,要收集有价值的材料归档,要剔除和鉴别伪材料。

浅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篇7

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和水平的体现, 对提高学院声誉和地位十分重要。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原其他类专科学校升级为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 在各方面尤其是财力上给予有意识的倾斜, 同时学院向外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集的科研经费均快速增加。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也成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核算和临督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

1 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科研经费可分为各级政府机关的课题经费, 即纵向课题经费;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经费;高职院自筹的科研经费, 即院内课题经费三类。目前对高职院普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院内课题经费。

这类课题的科研经费在管理上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 不重视。

这类院内课题一般经费金额较小, 不容易一起重视, 又加让高职现在都极力鼓励教职工开展科研活动, 又有意识的给予财务上的宽松政策, 不去严格控制, 所以只要相应的科研人员完成预期任务, 对于课题经费如何使用, 财务基本不会去过问, 只要所报销的票据合法就可以了。导致财务从意识上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就不重视。

1.2 项目资金配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课题的项目资金的确定一般有这两种形式:一是课题负责人做项目资金预算然后报院领导批准;另一种就是学院固定课题资金数额, 某一类的课题就给予固定数额的资金, 相当于学校统一预算。这两种方式都会存在预算资金不合理的情况。课题负责人往往不是财务人员, 预算观念一般不强, 认为编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申报项目, 因此仅凭经验估计, 很少作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 预算的准确性不高, 随意性较大, 并且都会想方设法多预算出一些资金。学校统一做预算, 搞一刀切, 可能更不合理, 预算的资金对于有的课题来说有富余, 对有的课题来说可能根本不够。我们都知道做科研项目没有资金支持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所以这样的项目最后可能就结不了题。

1.3 科研经费的使用比较随意。

高职院校由于原先普遍科研工作都比较薄弱, 有的可能根本没有详细的科研经费支出标准, 或有的即使制定了标准, 也没有要求严格执行, 这就导致财务人员在具体审核原始发票时, 只是要求使用正式的发票, 在项目资金内支出, 暂留部分结题资金就行。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 成本效益意识淡薄, 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工作中所发生的其他费用没有计入科研项目成本。也导致部分科研经费没有实际运用到科研项目中。

1.4 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健全。

很多高职院校用科研课题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没有纳入学院资产统一管理, 课题结束后固定资产也未上交学院管理, 依旧留在课题组人员手上,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再有就是对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估价登记和帐务管理, 导致无形资产浪费严重。

2 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

2.1 提高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认识。

对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宣传《会计法》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 等法规,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 自觉遵守财经制度, 严格按照财务规定, 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2.2 科学预算。

应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原则, 合理制定支出预算, 细化预算编制。强化科研经费管理, 有利于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开展, 也有利于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失控现象。做到既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又不浪费有限资金。

2.3 健全财务制度。

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规章制度, 做到有据可依, 对科研经费的立项、预算管理、开支范围、决算报表、审计鉴定、验收等一系列过程的合理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反映, 建立科研经费严密完整的核算管理体系。财务要严把科研经费的核算关, 科技部门要加强科研合同管理。

2.4 明确科研项目所产生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科研活动形成的资产进行核算与管理。

科研人员应配合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保管、维修, 报废、清查等工作。特别是在项目结题时, 应及时做好资产清理、移交手续,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资产流失。

2.5 加强监督。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 对项目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动态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课题结题审计是对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学院审计部门应对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监督, 对弄虚作假、截留, 挪用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要追究相关性人员的责任, 加强监督, 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效益评价则是对课题经费投入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为了引导和督促研究者在研究中产生预期的课题效益, 避兔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应强化课题效益评价。 (下转第67页) (上接第68页)

3 结束语

总之, 高职院校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是财务的一项基本工作, 并且随着高职科研工作的发展而越来越重要, 研究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变的逐渐重要起来。同时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也必将有力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陈艳.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2009, 6.

[2]赵善庆.谈高职院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J].商业时代, 2007, 26.

浅析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 篇8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 投入力度的加大, 高职院校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师资力量建设和技能型培训上来, 鼓励教师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课题和研究。在这之中, 原来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诸如科研经费支出用途不合理、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不合理等不规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一) 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以往科研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课题申报 (尤其是市级以上课题) 难度相对较大, 因此, 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看重的是课题是否能申报上, 申报的经费总额有多少等;而对于后期是否按期结题、结题后是否结账等管理问题则过于忽视。概括来说, 就是重立项、轻结题;重经费额度、轻项目结账。如某高职院校2010年—2012年立项课题111项, 截止2012年底按期结题的只有12个, 仅占立项课题数10.81%。

此外, 高职院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时通常会以科研项目的级别、数量等作为赋分依据, 导致教师都卯足了劲申报科研课题, 如果科研部门审核把关不严, 最终结果便是课题数量过多 (尤其院级课题过多) 、有研究价值的少;下拨经费总额多、单项课题经费少。从而使真正有研究意义的课题因无充足经费作后盾而荒废;而那些以职称评聘等目的而申报的项目, 因迟迟未开展研究, 导致科研经费严重“被浪费”。

(二) 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钩, 项目预算形同虚设

一项科研课题, 从前期申报到经费额度下拨、签订协议等主要由科研部门管理, 而研究经费支出报销是归财务部门主管。而项目预算作为科研协议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是由科研部门统一归档管理的, 若财务部门不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项目预算内容, 则根本无从判断经费使用是否合理, 从而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

另一方面, 项目预算是项目负责人申报课题时对经费收支所做的大体测算, 加之项目人员不具备足够的财务知识, 编制预算只为制作科研合同需要, 因而编制的预算并不能真实、全面的涵盖、反映项目实际支出范围及数额。若财务部门只根据项目负责人提供的可予报销的经费支出审批单及票据金额在学校财务经费文件规定范围及项目经费余额内实报实销, 最终结果便是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编制内容偏差较大, 项目预算形同虚设。

(三) 科研经费支出用途不合理, 按项目额度支出经费

由于高职院校领导层、科研部门、科研人员一直以来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不恰当认识, 认为项目一旦争取来, 经费支出就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 学校应无权过问。造成了经费支出的无序、随意性, “专款未必专用”。如, 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为争取项目, 会千方百计“拉关系”、“跑项目”, 在经费支出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招待费、会务费、专家咨询鉴定费等。同时, 科研人员也会在“白拿的钱不花白不花”的主导下, 拼凑票据按项目额度套取经费。山东省公布的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审计报告中指出, 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四成, 而大部分支出用于管理费用、人员经费开支等。而某高职院校某三年度内真正用于课题的经费仅占三成, 大部分用于办公、礼品等支出。

(四) 科研购入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科研成果流失严重

科研购入固定资产, 由于资产责任主体不清, 资产管理部门一般未能及时将其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统一管理, 造成部分资产在项目结题后闲置, 另一方面某些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项目研究人员, 若分属不同院部, 不能共享科研资产, 又造成了科研资产重复购置, 资产利用率底下, 经费重复使用。

同时, 学校对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专利权、版权等无形资产, 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缺乏实质有效的管理, 每年都有专利年费支出, 却也无人过问, 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五) 学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不合理

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尤其是来自市级以上的项目来源少, 学校财务部门通常将来自上级的带资课题和外单位的横向课题归为一类, 而将来自上级的不带资课题和院级课题归为一类。课题报销支出按院级课题经费支出办法执行, 主要审核报销手续是否规范完整等, 忽视对课题项目额度、支出用途及数额的核对。

(六) 审计监管不到位

上级或外单位来源的课题最终结题时, 都能有比较正规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 但大部分院级课题结题时, 结题报告中的经费使用情况直接由科研部门依据项目申报时项目负责人编制的项目预算填制, 或由项目负责人自行填制, 缺少审计部门的审查。这样, 经费支出是否合理, 缺乏有效的监管。

此外, 科研使用过程中使用的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水电费、网络资源等未计入科研经费, 而是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中列支, 加大了学校教育事业费开支。

二、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改进措施

以上现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为三个方面:认识问题;制度问题;沟通协作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 提高认识, 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在高职院校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在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中的权重越来越大, 随之, 科研经费在高职院校经费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 高职院校从领导层到一般科研人员都应对科研经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加强对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学习。领导层应认识到科研经费若管理的好, 在提高学院声誉的同时更能给学院带来无穷的财富和资源;若管理不好, 则会造成学院资产流失, 更会浪费学院有限的经费。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教材〔2005〕11号) 明确规定, 高校取得各类科研经费, 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 均为学校收入, 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 专款专用。

同时, 高职院校也应加强对科研人员财经法规教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讲座等提高项目负责人的财经法律意识, 增加财经法规、制度常识。让科研人员认识到自觉遵守财经纪律, 合理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重要性, 使科研人员规范编制项目预算, 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 加强管理, 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提出, “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规范科研经费使用, 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1. 提高科研部门财务人员素质。

科研部门必须有一位具备娴熟财务知识且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支出手续等比较了解的专、兼职会计人员, 具体负责科研经费后期审核、支出报销。项目负责人到财务部门报销经费支出前, 必须先经科研部门会计人员审核, 经费支出票据及审批单上应由此人签字确认。

2. 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设计一套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监督部门、科研人员均可看到的科研经费财务系统。从项目一经申报成功, 其项目预算就应在系统上体现, 后期支出时间、内容等均应先在系统输入, 一直到该课题结题、结账。

3. 加强项目结账结余经费管理。

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 长期挂账报销费用”。因此, 科研部门应定期督促项目负责人按合同规定时间按期结题, 并将结题项目相关信息及时通知财务部门, 财务部门协同项目负责人核实后, 将结账剩余经费统一归入专门账户管理, 明确使用方向, 如可用于奖励优秀科研课题、教师自主创新项目及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 调动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科研积极性。

4. 完善成本核算内容。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特点, 深入企业做研究, 深入一线做实验。既获得了一手最新、最真实的数据, 又锻炼了实践技能, 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企业, 又发挥了效能, 得以物尽其用。增加了企业效益, 提高了学校声誉, 为学校吸引更多合作伙伴。

5. 健全科研评价体系。

学校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需评价教师科研业绩时, 不应只以是否有课题、课题数量及级别作为评价依据, 而应充分研究其是否按期结题、及时结账;科研成果是否真正具备社会效应;是否有利于学校科技创新, 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是否有利于增加学校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考虑这些条件并结合科研所属学科特点, 仔细研究, 赋予不同分值, 而不能搞“一刀切”, 一概而论。对于学术造假者, 应严肃追究其责任。

6. 规范会计核算。

财务部门应根据科研经费“专项专款专用”原则, 结合科研经费相关管理制度和高职院校科研自身特点, 按照科研项目性质、资金来源渠道及支出内容不同, 设置总账及明细账, 设立独自账号。由于高职院校当前科研项目总额相对较少, 财务部门可根据项目经费额度不同分类核算, 如对于1万元以上的项目, 可按项目名称及负责人单独设定账户;而1万元以下的, 可统一核算, 但必须在摘要栏明确标出课题名称, 以便定期核查资金到账及预算支出情况。

7. 提高科研购入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审核程序。

严格入账, 大部分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一个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资产管理部门可设立专门账号,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原则管理。对于因科研需要购入的固定资产, 在经资产管理部门、纪检部门验收核实后, 以项目所属院部为责任主体, 项目负责人为责任人, 归入该账号管理, 项目结束后, 经资产管理部门核实损耗折旧后, 更换责任主体为科研部门暂管。若再有相近项目需使用该资产, 则按“谁使用谁负责”原则更换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到财务部门报销固定资产购入支出时, 必须出具科研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纪检部门、所属院部负责人共同签字确认的资产验收单, 否则, 财务部门不应予以报销。同时, 更换资产责任主体时, 也应履行严格的审批核实手续, 并应有科研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纪检部门、所属院部确认许可。

8. 加强审计监管力度。

对科研课题从立项制定经费预算, 到开展研究支出经费, 再到项目结题结账, 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并在项目结题结账后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若引入第三方审计中介机构, 院校审计部门则应严格核实审计报告真实性。此外, 对科研课题实行“项目问责制”, 并建立诚信档案。审计部门应不定期核查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不合规问题, 一旦核实,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及所属院部责任, 对评优树先一票否决。同时科研项目责任人3年不能评聘职务职称。

(三) 增强沟通, 切实担负各自职责

随着科研先导地位的日渐提升, 科研经费数额日渐增多, 科研经费管理显得日渐重要。而科研经费管理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 它需要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等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学院应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 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作, 做到科研立项规范、经费使用正确、审批手续齐全、财务核算准确。

摘要:近几年,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度逐渐提升,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的日渐紧密, 科研在高职院校自我发展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然而, 由于高职院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忽视, 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比较混乱, 近年来通报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更是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敲响了警钟。本文拟从本校科研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着手, 探索一条适应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道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权凤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 2009 (08) .

[2]吴秀梅, 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08 (04) .

[3]唐思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 2013 (02) .

高职院校与文化管理 篇9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使全体师生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 其功用在于“不治而治”。 (1) 文化管理作为西方的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 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 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 否认了“经济人”片面的人性假说, 在哲学启发思想上, 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 强调以人为中心, 提倡感情因素等的非理性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把校园看成有机的“人的有机组织”, 是培养人性的场所。从文化管理在形式层面上强调三元式管理:一是指通过文化来实行优秀的管理;二是指制度的内化和内蕴, 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精神习惯。文化管理恰好地诠释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制度的润滑剂, 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文化的润滑则难以成为自觉的人格行为, 难以内化成为精神习惯。制度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三是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 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 以前强调要什么, 不要什么, 感到人是一种很被动的存在;文化管理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 变被动为主动。

2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内容及当前状态

2.1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 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 教育资源不足, 以及学生择业困难, 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 近年来,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深入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各个层面, 高校人才培养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 这对现行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机制, 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 也必须伴随管理内容的转变而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应对改革的需要。管理的变革、创新意味着管理思想的解放和管理理论的突破, 管理实践也表明, 没有管理的创新就没有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征, 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新途径。而在高校的管理中引入并加强文化管理, 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新内容与新方法。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渗透于管理全过程, 优良的管理文化氛围对于促进高校管理效能提升具有潜在功效, 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学习和创新等文化氛围的建设。 (2)

2.2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状态

直到今天, 我国高职教育中当下的教学管理机制仍然摆脱不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的影子, 从课程设置到招生、从专业到就业、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管理、都在政府的控制下按计划运行, 教学管理上也表现出强调同一规格、封闭、缺乏生机的特点;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之下, 以“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 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指导性管理模式的特征。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科学管理”的层次上, 整个高校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 管理者比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 而忽视了人的情感。

然而, 我们知道, 人才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中, 这两点基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管理这个层面而言, 在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上, 机械化的管理制度束缚了师生的创造力, 更无法对很多非显性的行为、思想、创造能力进行量化管理, 制度中的“非正式约束”也不可能被呆板的制度考虑在内, 这样的两重性既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完整发挥, 又形成了管理上的缺失, 容易引发被管理者的心理不安定, 消极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而文化管理这一概念恰恰与上述理念相反, 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 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它是以管理人的思想为主、以灌输知识和强化学习为手段的管理, 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 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 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管理的途径

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知识已逐渐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 而人才的培养也从传统的填鸭型向创新型转变, 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对管理的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要适应变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目标, 但传统管理中非人性化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文化管理从传统管理方法的窠臼中突破出来, 从责成人、指示人、管教人的管理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从迫使、掌控、惩罚的“性恶论”管理转变到激励、鼓励、奖励的“性善论”管理;从非感性因素管理转变到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的感性管理。于一言蔽之:文化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

3.1 创新办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 传统管理主要来自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教育规律、教学常规等方面, 而文化管理常常是一套在本校内部适用的认识和衡量事物的准则体系, 该体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 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 决定了人们在学校中待人处世的方式, 无形地约束着师生员工的行动。文化管理首先要求高校有鲜明的办学理念, 文化观念下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模仿就能形成的, 只有形成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科结构的办学理念, 学校才有抓文化管理的可能和前提, 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说, 没有先进教育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形成特色, 也谈不上文化管理。所以, 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有文化品位、文化管理也是对传统校长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突破, 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文化自觉。

3.2 改善高职院校各客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认为, 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期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的组织, 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 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主要联系, 从整体而言, 他们从结构和内涵上都构成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不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教师则处于一个广义的“大学习”观念中。所以,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 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管理的客体, 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强势的态度制约着学校中人的行动, 影响着规范制度的确立, 从而影响着校园文化;而文化管理不仅强调约束人的行为、更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 这在某种条件下还能改善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心态。举例说明, 在传统管理状态下, 由于存在考试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就业率等硬性工作任务的压力, 教师往往只顾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形成只顾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学生的短视心态, 这是管理模式给必然给本来就崇尚自由的校园文化带来硬伤;而有着强烈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文化管理, 可使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既教书又育人, 这是对以往管理模式的补充和改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跳出了原始、单纯的“教授”与“接受”的形态, 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及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 正逐步改变师生综合知识容积完全不对等的给予与接受状态, 由此师生间关系呈松散的弹性, 对这种松散关系的管理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管理措施。

3.3 增进高职校园文化软实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积淀形成的文化氛围, 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 (3) 文化是一种管理手段, 高职院校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 文化是单位的无形资产, 为了让高校员工更好地服务社会, 单位应关注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 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高校管理上, 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 形成独特的高校文化风格, 是管理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4)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提高校院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重要促进因素,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 育人育才的发展有很强的导向力。文化管理以丰富和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和路径, 而创新文化管理必须着眼于前述提到的学习型组织, 必须以校园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为根本导向。创新高职文化管理模式, 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价值培养、制度构建、规则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3.4 加强文化管理的媒介的协调

现代管理学认为, 管理层面的媒介有物质和行为两种, 如果二者的协调或者说是比例错位, 所谓的文化管理就上升不到到真正的内涵和精神层面。在高职校园文化管理中, 对全体师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的导向是最困难的, 因此, 在精神层面不宜采取机械式的凌驾、妥协或者结合, 应讲究方式和策略, 加强引导和鼓励, 不是凭空说教, 而是身体力行, 实践出真知, 管理层或者倡导者以身作则, 显身说法, 力求融合校园文化中各方力量, 避免出现“貌合神离”的管理现象, 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注重领导、老师、后勤人员、学生、学校各种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 因此,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或者具体实施层面, 而要在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 渗透到高职学校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流程, 并且在总体上作好统筹, 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能够快速适应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

4 结语

文化管理是具有时代特征, 面对教育市场的纷扰, 这种新模式适应了当前高职管理的需要, 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文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渗透还在尚处在初始阶段, 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进一步理清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 明确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把文化管理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 及时做好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化、升华和推广, 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必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摘要:伴随着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 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 然而, 由于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多把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 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 而实际而言, 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 规范化与标准化只是管理的“冰山一角”, 而且, 过分强调会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育管理效率的低下, 本文引入文化管理的概念, 强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渗入人性化思想, 以冀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管理,内涵,契合

参考文献

[1]郭必裕.高校文化管理简论.煤炭高等教育, 2007.25 (5) .

[2]包恒庆.浅议当前高校管理中应重点营造的几种文化氛围.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7) .

[3]王璇.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模式.理论界, 2008 (12) .

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研究 篇10

1 危机及危机事件

对于危机的定义, 美国菲尼克斯德弗瑞 (DeVry) 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劳伦斯·巴顿博士将危机定义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 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而在高职院校中, “危机”更多地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治类事件。高职院校学生年轻气盛, 政治敏感性较高, 往往初衷较好但会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 把美好的政治愿望扭曲为歪曲的表达方式, 比如钓鱼岛事件引起的打、砸、抢烧的行为, 非法游行, 甚至还可能进入到法轮功”等邪教组织。

第二, 学校治安事件。学校环境日益复杂, 学生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满足、学习压力大、情感纠葛处理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危机事件, 例如罢课、罢餐、集会、游行、群体性斗殴、偷窃、自杀等。

第三, 自然灾害。因无法预测的自然界原因引起的危机事件, 例如旱灾、水灾、地震、海啸等, 以及群体性流行性疾病或传染病等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 如非典SARS病毒、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

2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生源较差, 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 文化基础薄弱, 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不良习气较重, 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尤其是现在的90后新生,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刚刚来到学校, 人变物变, 环境产生较大的变化, 再加上受新兴文化冲击的影响, 更是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思想上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在困难面前没有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强大决心。

在学习方面表现为迟到、早退, 学习态度不认真, 方法欠缺。文化底子差, 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 容易导致学生本人心理产生波动, 有时会感到苦闷、焦虑不安、烦躁,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学习上的压力, 加之学校的规章制度较为严格, 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在生活方面, 学生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产生心理上变化,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学生的就业、家庭、恋爱等方方面面。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点, 把握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3 高职院校正确处理危机事件的对策研究

3.1 编制应急预案

首先, 建立危机事件常设性机构, 把危机事件处理部门做为固定的职能部门, 统筹安排, 全面指挥。在危机事件发生时, 参与的单位与人员较多, 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与指挥, 不仅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危机事件, 还会因为协调控制不利导致信息沟通失败等负面影响。其次, 广泛宣传, 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并发放给全体师生。应急预案应包括学生的地理位置、建筑分布、人员配比、紧急通道、不同类型事件处理或自救的简易方案等。科学的应急预案可以使师生提高反应速度, 避免产生心理恐慌, 防止危机事件蔓延。

3.2 明确预警机制的主体

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 当遇到危机事件时, 辅导员必须成为事件处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新时期下, 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 危机事件的应对应该由“事后应激”转变为“事前预防”。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 辅导员与学生交流沟通最多, 辅导员应注重学生的动态的管理和心理问题干预。辅导员应做到事无巨细, 深入到学生课堂、寝室、食堂中去, 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选出优秀的班委帮助老师一起观察周围的同学, 主动积极地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辅导员应具有较强的敏锐性, 能够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将危机事件遏制在萌芽阶段, 杜绝危机事件的发展和蔓延。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QQ、博客、飞信, 这些平台都是获取学生思想状态有效工具。

3.3 控制场面, 合理承诺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 对事件发生原因与经过要予以及时通报, 处理问题要迅速、效率, 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发生危机事件后, 需立即报告到危机事件处理部门, 由此部门统一指挥, 全面负责危机事件的协调、控制与指挥, 保证学校各个部和人员按时到位, 第一时间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第一线, 掌握情况以便开展工作。遇到重大事件需立即联系医院、公安部门寻求帮助。由专人负责公开发言, 将事件有关信息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和学生, 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 防止事态扩大。

3.4 引入保险机制、缓解学校、学生压力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数迅速上升, 危机事件发生的比率也在逐年上升, 不论事件的危害程度大小, 都会给学校和学生造成较大的伤害, 学校对危机事件的赔付不断增加,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社会商业保险的引入机制, 最大程度地把风险转嫁给社会。当学生发生了意外, 学生可以以较少的投保额换取较高的理赔额, 在经济上得到一定补偿,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对于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 应积极建立实习保险保障机制, 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免受因意外伤害而遭受的经济困扰。根据《工伤保险条例》, 由于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不与企业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关系, 实习生不列入“职工”范畴, 当遇到人身意外伤害、工作事故时, 不受劳动法的保护, 实习生的经济赔偿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这给企业、学校、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引入社会保险后, 可以进一步维护顶岗实习学生、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和岗位的企业利益, 既保护了学生, 也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 从而进一步深化“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

3.5 给予危机事件的后续心理辅导

在灾难发生之后, 许多人会经历生理上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 受害者难免会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而其中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 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有研究表明, 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 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高职院校如果仅仅关注于处理危机事件本身, 而疏于对学生的关怀, 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精神卫生问题, 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与交往行为。危机事件发生后, 学校应对当事学生及周围的同学进行后续心理辅导。学校应承担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建立相应工作网络体系, 由院 (系) 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 (院长) 直接参与到干预工作中, 由院团委心理辅导中心牵头, 辅导员老师作为具体工作的执行者, 迅速组织学生党员、班级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等基层信息员密切关注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 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个体咨询、网络咨询、辅导员面谈等, 做到24小时监护, 及时有效地传达当事人的安全信息, 做好长期的安抚工作, 防止出现因危机事件而带来的心理阴影, 减少危机事件的传染性。

3.6 分析评估, 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对受伤害的人员、损害的物品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如经济损失、对学生升学及就业的影响等,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补救。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事前预防、事中应急机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鉴定, 界定事件的性质和责任, 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 通报结果需要公布, 对广大师生有一个交待。

4 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对高职院校的环境稳定和学校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在机制建设、队伍管理、管理经验上有一定的欠缺, 但随着高职院校对政治社会形势的研究, 预防和处理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方法与途径也将日益完善。

摘要:近年来, 高职院校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的管理模式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特点, 校园的安全、危机管理工作相对一般高校显得更加脆弱。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危机的类型, 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提出其应对危机事件所采取的事前、事中和后期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危急事件,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向峰.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应急管理[J].商业经济, 2009 (8) .

[2]林银焕.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危机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

[3]叶青松.高职院校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1.

上一篇:警务执法下一篇:坏死溃疡期压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