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践

2024-08-17

课程改革实践(精选十篇)

课程改革实践 篇1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工程制图》课程既有理论又重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实践环节不可或缺。如何能够既保证有效的实践环节,又不会占用太多课时,两者兼顾呢?为此,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期望与同行交流。

根据图纸制作模型

在土建制图课程中,当学习完画图、读图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提供几套房屋建筑施工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图纸制作房屋模型,而且这几套图纸都有相应的实物,如我校的收发室、实验室等,可以实地考察。到课程结束前完成,并安排一次课堂答辩。

学生对依照图纸制作模型并不陌生,学生也有兴趣,这也是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次手工制作特点是所用到的图纸是学生正在学习绘制和阅读的图纸,而且没有现成的材料,没有制作步骤,一切需要靠自己。

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结构都要参看图纸,图纸中的线型、符号、尺寸等的重要性这时就突现了出来,不仅使学生学会读图,更让他们明白了一张简洁、清晰、表达正确的图纸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在以后的画图过程中就会重视每一条图线、每一个符号,这不仅使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而且培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等工程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素质。此外,由于是四五名学生一起分组制作,制作过程需要分工、协调、配合,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是一次锻炼和培养。房屋的某些构造在制作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开动脑筋,钻研思索,最后攻下难关,这不仅对他们的意志是一次考验,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图1所示是其中一组学生制作的我校实验七号楼的模型。

学生的感悟:“我们可能不是做得最好的一组,但在我看来,我们却是最棒的一组。”“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协作。”“这次活动让我们加深了对于专业和课程的理解,用上了平常学到的知识。”“只要我们有目标有梦想,成功就离我们不远。”

看到学生制作的精美模型,看着他们从内心发出的感悟,作为教师也觉得有成就感。教学实践环节不仅仅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加强,更是提升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所必需的。

尽管制作模型给单一的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且学生收益颇丰,但还是占用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有些材料、工具还需要一定的资金花费。所以,目前这种活动只在个别班级进行试点,如果能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模式,则可在各个班级推广。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设计竞赛

目前,全国及各院校都会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为配合全国大赛,一般各院校首先在校内举行一次选拔赛,比较好的学生再参加北京市赛和全国赛的选拔。2010年,我校的机09-3班汽车专业有9名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了北京市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分别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并且在随后的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有一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他们设计的是高处逃生的安全装置等几个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除考虑这个装置的优异功能外,还要考虑图形如何表达,在现有加工条件下怎样获得零件,如何既能保证功能,又能使成本低廉,这是一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参加这样的竞赛,一般都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或者在这方面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对他们而言,是带着问题学习,学到的东西自然扎实,并能够深刻理解。

当然,这是一个高端的实践活动,虽说不能普及到每名学生,但参加这项活动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除了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这些学生对周围同学的正面影响,对改善学习风气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校机2009级共4个班,机09-3班上学期的考试及格率是最高的,考试平均分也是最高的,这当然与参加竞赛的这几名学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另外,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对制图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汇集前沿的技术和最新的设计理念,这些都会给教学活动一个方向性的引导。

学生在课外参加设计类竞赛活动,不仅不影响课堂教学,还给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由于实际操作中需要理论指导,因而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形成了优良的学习风气。

尝试工程制图教学从实践开始

从众多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工程制图课程来说,可以尝试从完成某一实际工作出发,学习工程制图各部分内容。

以机械制图为例,可以从一个学生较常见的,而且包含的零件种类比较全面的部件开始,如一个简单的一级减速器。减速器中有普通零件、标准件(螺纹紧固件、键、销、轴承)、齿轮,零件类型比较全面,有箱体类、轴类、盘盖类零件等。

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减速器的模型,说明其工作原理;再拆下每个零件,介绍各零件的作用,分析其构型。然后,交代这一学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作业与授课内容相配合,几次大作业可以是减速器中的螺栓连接;测绘零件可以选择主轴、箱盖或端盖等,根据专业或课时的不同,选择时应有所区别;画装配图自然就是减速器了,为避免学生在测绘时抄袭后面组画装配图中的零件图,组画装配图的减速器可与测绘用的减速器在型号或构型上有所区别。

这是教师授课的一种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向比较明确。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工程理念,这对工科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实践出真知,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工程制图课程来说,实践环节更是不可或缺。在授课时间与授课内容有矛盾时,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只是需要我们变通一下思路,改变一下方式,目标同样能够实现,甚至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朱建国.论工程图学教育中几个突出的问题[A].图学教育研究[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袁世先.机械制图[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课程改革实践 篇2

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成长需求,发展核心素养,让每个个体充盈成长。尊重儿童成长需求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基础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需求,今天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课程促其成长,明天学生就会带着什么样的能力在社会生存。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校训“做最好的我”,并将其分为“做文明的我”“做智慧的我”“做健康的我”“做尚美的我”“做国际的我”五个方面,落实学校“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育人目标(见图1)。

二、统筹管理,突出实践,整合学科

加强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关键。但是现实中往往存在教育思想、教学资源统筹使用、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对此,学校主动研究,积极实践,探索学科实践的有效方式。

1.基于课程实施需求,完善机制,统筹管理

为保证新课程计划在学校的每一门学科落实,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学校创建了“3+3课程管理模式”,完善三个机制,即跨学科教研机制、课程协同落实机制、激励评价机制;着力三个统筹,即统筹学科、统筹资源、统筹人员。完善机制促使多学科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需求协同落实,加强统筹帮助教师节省时间精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

在学时安排上,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学时实行总量控制。一至二年级周学时总量不超过1170分钟,三至六年级周学时总量不超过1350分钟。

2.基于各学科的相关内容,构建学科实践活动体系

学校在充分调研与继承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每周二下午半天作为学生学科实践活动时间,并且按照文件要求每学期设计了15次活动,其中10次校内活动采取了校级统筹、年级实施的推进策略,5次校外活动按照市、区、学校三级1:2:2的比例实施(见图2)。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建立学校内部可行的课程体系,使落实《市区课程设置方案》具有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效应,避免局部短期和应时短视教育行为的弊端(见图3)。

(1)宏观层面。依据资源特点及学科联系点,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和特色开展校内综合主题活动。可以拓展课程的空间,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设计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式多样化。实施方式:结合学校科技节、艺术节、多元文化节、运动会等内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依据《劲松四小学生社会实践导学手册》、社会大课堂基地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2)中观层面。围绕教学内容,寻找多学科交叉点,突破学科课程边界,共同设置学习主题,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学习。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关联性、互补性、优化性的特点。实施方式:年级组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设计,结合学科内容寻找知识、能力及教学目标的聚焦点,统一选题,统一备课,汇集全组教师的智慧,由本班班主任、副班主任在各自班级进行课程實施的大综合主题学习活动。

(3)微观层面。由各自班级的正副班主任组建教师指导小组,结合自身学科背景、自主选题、自主备课、自主实施。由于两位教师的组合随机,因此学科整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主题小而精。实施方式:采取在本年级走班上课的实施方式。

3.基于各类社会资源及实践基地的活动,实施多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教育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作为教育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敏锐的眼光,帮助学生把各种有利资源引入学校,把学校创建成拥有丰富健康学习资源的“小小世界”。

借助校外学科实践活动,学校从市区分别遴选了国家博物馆、翱翔营地、行知园、垂杨柳教辅中心作为资源单位,每个年级每学期到指定地点开展市、区级的校外实践活动。例如,本学期六年级参加了市级活动课程“国家博物馆”的学习,二、三年级参加了区级“翱翔基地”的实践学习。校级实践活动依托《做最好的我——学生社会实践指南》分为全校性和年级性实践活动。其实早在2010年,学校充分借助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资源,将学科教学实践、社会大课堂资源与“五我教育”相结合,从“学校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家庭活动”四个方面,分年级,分学期,整体构建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编写了《做最好的我——劲松四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具体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活动的实效,实现“学校小世界,社会大课堂”。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计划,学校正在修订《学生社会实践指南》,改为《社会实践导学手册》,更加注重借助这些基地的资源,发挥多学科综合育人的实效。

在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指导下,学校与首都图书馆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了系列课程,共同构建了“1+1+1”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固定课程、自选课程和拓展课程。学校还组织在校生到首都图书馆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中感受快乐阅读、体验阅读、亲近阅读、爱上阅读、分享阅读等阅读活动。

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设置使学生每周都能开展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实践活动。

三、基于课程实施效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课程在学校的深度推进,需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合,需要用恰当的方式给以评价。

1.课程评价

结合课程改革和育人要求,重新设计课堂评价表,对课程背景、学生需求、课程目标、实施方式、课程成果进行评价,以评价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学生评价

通过学校“五我之星”的评比,即“文明星”“智慧星”“健康星”“尚美星”“国际星”对学生在五大课程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估,尊重和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课程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要素包括自主发展、乐学善思、合作参与、实践创新、学习成效五个方面,凸显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3.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也成为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实践的重要导向性内容。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评价视角有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等。学校同时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评估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监督制度等,并掌握激励和强化的运用,制定公正合理的管理机制,真正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成就需求、情感需求,引导教师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鼓励教师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落实新课程计划要发挥好课程领导力,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结合,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把握好课程关键点,既要有整体的实施方案,也要有具体的实施途径,还要随时监控实施的效果,及时改进;要打造好课程实施者,要把对教师的培训和实践相结合,培训源于教师的困惑,实践落实培训的内容;要服务好课程的实践者,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重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学生喜爱的有益课程。

推进新课程计划,学校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看得见的困难很多,看不见的风险很大,但是只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就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课程改革——我实践 篇3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四、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 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五、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老师交流,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实践 篇4

摘要: 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护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研室结合临床实践,组织研究近年的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

关键词:护理学;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护患沟通

我院是攀枝花学院的附属医院,在培养医学护理生的教学课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了解疾病及护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护理教研室正在对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1结合临床实践,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目前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除以护理教材为基础,还应获取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指南的最新信息,以适应医学护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集中护理各专业骨干教师研究近年的护理资格考试大纲,参照该大纲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实践,适应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尽量做到医学护理临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2.1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的护理教育多采用以“教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式大多采取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错误地放在教学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能力很少在教学中得到开发和提高。

2.2探索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PBL)的学习教学法相结合方式的教育模式。这两种学习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国外在数10年前就已开始开展PBL教学。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PBL教学运用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双方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将逐渐成为我院护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

根据PBL教学模式,教学原理设计的一种“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教学法,通过把真实、典型的住院病案与患者的一些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帮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并通过病例的引导、讨论分析,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教师据此病例提出问题:①患者主诉是什么?②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是什么?让学生分析和回答提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从而引出本章重点教学内容,再按教学大纲要求系统传授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的原则,将发病机制等难点用清晰的图片和动画演示展示给学生,即生动形象,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方便记忆。当学生对该病有初步了解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③为明确诊断还应做哪些检查?与哪些疾病鉴别?学生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后,教师再展示患者相关的检查资料如视野检查、眼部B超、OTC检查等,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确诊的方法。

3培养高素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3.1注重教师选拔培养 采用分段教学方式,每个教师所选课目章节结合自己所在科室及专业所长,这样也便于结合临床案例,力求教学相长。我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辅以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不但要做到认真备课,组织预讲;还要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和现场点评来培训青年教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除了选择先进性、科学性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制作成图片再结合理论知识讲解,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关键的是制作优质的课件,课件文本叙述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动画杂乱,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照“屏”宣科、课件播放太快,均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我院护理教研室将每年进行一次PPT制作培训,以提高整体的课件制作水平。

4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是新形势下护士的必备素质,在临床见习带教过程中,教师言传身教,强化“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优质护理,以实际行动感染、带动学生。要求护士衣冠整洁,举止得体;对患者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和安慰性语言,注重语言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在临床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护患沟通的能力,使学生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总之,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改革实践 篇5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M1-4;TN0-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20-0000-01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具有基本的通用能力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掌握最新技术的人才。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训教学环节的培养,实训教学环节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部分。通过开设电工电子实践课程,为电子类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形成了本课程独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形成

传统《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基础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分阶段的教学,对于这几门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时对前续课程的知识点几乎全部忘记,同时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几乎不对夸课程的知识点予以讲授,使学生对课程间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性较差,学习效率较低,导致学生处理综合性问题或是工程性问题很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项目为依托,对项目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电工电子实践》课程。

二、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基础课程有机结合的桥梁。教学内容上共编排了五个实训项目分别是: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制作、电铃延时器的制作、声光控延时开关的制作、八路抢答器的制作、触摸数显装置的制作。这五个实训项目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实训内容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并且前后实训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最后一个实训项目是一个综合性项目,是对前面的几个项目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同时又有一定的延伸和扩展,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創造性思维。

三、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依托,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辅助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具体教学实施步骤如下:

(1)下达任务:针对项目要求及其具体的参数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若干个结论性问题。同时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将问题分配到各组,并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

(2)资料检索:学生明确任务后,在任务的引领下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检索,并进行自我学习,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的积累准备。

(3)项目实施:首先,为了检查学生课前对相关问题资料检索和学习情况,每组学生派出一个代表阐述本组任务的解决方法,并接受其它组同学的提问。同时老师要对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点评,对所讲到的知识点有误的或是不全要进行补充。其次,老师对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综述,并阐述该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法,同时将分配给学生回答的问题穿插到项目整体解决方案中进行讲解,达到知识点传授的目的。最后,学生根据项目整体方案和电路图,对项目电路进行装配。

(4)检查控制:检查各组装配的电路功能调试状况,对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故障问题进行逐一解决,直到达到电路的各项功能要求。

四、考核方式

对于本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评价不全面,不适用于该课程的评价。对于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实践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平时成绩也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实践成绩是由五个实训项目的成绩构成,每个项目都有各自的具体评分细则,为了方便计分,均采用百分制计分。在得到五个实训项目的成绩后,按比例进行计算,得到百分制的实践成绩。由于是分组进行教学,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对,所以对同组成员的实践成绩是相同的,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平时成绩由:出勤情况、上讲台阐述问题答案、解答随机性问题、帮助其它组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情况组成。出勤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各占平时成绩的百分之三十,解答随机性问题、帮助其它组回答问题各占平时成绩的百分之二十。这四项评分重在体现同组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激励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组上讲台阐述问题答案的代表,所得到的成绩为同组成员的共同成绩。确定上讲台阐述问题人员的方法,同组内采用轮流制度,使同组内的学生共同成长。

五、开发网络学习平台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交流,但是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当前我们已处于一个网络时代,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开发一个针对该门课程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在该平台下,可以实现师生间的实时在线交流,解决多方面的学习问题,同时将该门课程的各类优秀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业。

六、结束语

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通过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组织,使学生回归教学主体,教师起引导学习的作用。通过开发网络学习平台,使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在线交流,同时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核方式,采用基于过程的各式各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为使该课题得到更好的研究,课题组将该课题向上级部门进行了立项申请,同时得到了批复。当前该课程在我院电子类各专业已经开课,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较好,并且该课程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文.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0.

[2]宋绍楼.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配,2011.

[3]闫孝姮.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

[作者简介]魏艳平(1982-),男,江西南昌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

新课程改革实践谈 篇6

1. 认真编写导学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践, 我认识到课改的关键在于导学案的编写。一节好的导学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掌握重点, 让学生有信心, 有展示的欲望, 有成就感, 有学习的动力。如果哪一节导学案没有编好, 学生就不能通过导学案的引导做好预习, 展示课也一定是失败的。比如编《陈情表》这一课的导学案时, 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第二段第二层如何体现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 (3) 由第四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 原因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不是太难, 上完课, 感觉效果并不好。下课后我反复琢磨, 感觉是问题设计得太笼统, 学生不好组织答案, 于是我就换种问法, 把第一个问题改成“文中起总摄作用的句子是哪一句”, 第二个问题改成“第二段第二层哪些词体现了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 第三个问题改成“由第四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 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改, 把课本知识设计成了易于操作的问题, 再在其他班上课时,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教师做好课堂点评。

课改一开始, 学生感觉比较新鲜, 积极性很高;上课讨论、展示、互相纠错, 气氛活跃;课后反馈检测效果好, 学生很有成就感。但是, 几周过后, 我发现班上有抄别人导学案的现象;上课讨论的时候, 滥竽充数, 瞎凑热闹;展示的时候, 拿着导学案一字不落地念,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是教师的点评出了问题, 于是我要求学生在展示的时候不能只展示结果, 还要展示学习过程, 并且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具体做法是, 学生讲题的时候, 不能直接拿着导学案念, 要讲出这个问题的答题思路, 总结出答案要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讲题效果, 分出三个档次;只简单展示一下答案, 得1分;讲出答题思路但答案不完善甚至错误的, 得2分;思路清晰, 答案准确的, 得3分。这样一来, 很多同学宁可自己讲错, 也不再拿着导学案念了, 抄导学案更显得毫无意义。

浅析汽车实践课程改革 篇7

一、教学设计和组织

1. 逆向设计

在美国产生的逆向设计理论, 是由教育学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的一种课程设计理论。该理论是以目标为导向, 然后基于目标为核心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 最后对预设指向目标进行评价。

在汽车实践课程中采用逆向设计的理论, 提取了汽车拆装、汽车保养、汽车维护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下设置相应的子项目, 采用真实典型的汽车实物为载体, 设计和开发教学项目, 形成项目教学方案, 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和交替进行。以汽车拆装为例, 下设子项目包括:车门拆装、雨刮器拆装、前后保险杠拆装等。子项目在设计时, 以目标为导向。以雨刮器拆装为例, 以让学生认识雨刮器结构和使用原理为目标, 为完成该目标, 在拆装过程中, 需要学生首先观看视频或者教师演练, 其次分组练习和讨论, 最后教师和学生互评。

2. 教学组织

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前提, 充分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 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培养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中,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1) 视频制作。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需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课堂, 其中线上课堂能否实施其关键在于设计、制作教学视频。以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制作视频展示教学项目的内容。

(2) 组织课堂活动。通过线上的视频学习, 保证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堂外传递给学生, 在课堂上将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为主, 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线上了解的知识。最终保证学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

(3) 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评价体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课实际情况给分。同时, 学生在数字教学平台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双向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3. 数字教学平台

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 将教学任务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在日常保养的教学过程中, 展示保养视频, 让学生观看并分组讨论, 同时教师展示操作, 然后再分小组训练。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看视频,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注重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授课条件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本体, 其所有教学的内容都必须体现社会与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性。为保证实践的效果, 就需要在实训室、教师素质等软硬件方面改进。

1. 实训室

建设产学研服一体化实训室 (车间) ,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线上体验汽车拆装、保养的过程, 用真实汽车及零部件进行训练, 最终在真实的生产情景中学习经验, 从而实现车间与课堂、员工与学生以及师傅与教师相互融合。同时具备开展对外业务的条件。

2. 教师素质

为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采用校内外教师共同授课方式, 这样可以建立最符合实践需要的教师队伍。

采用引进兼职教师、教师下企业或在社会上招聘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教师的方式, 将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请到学校里来,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总结

汽车实践课程初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技能和创造力为目标, 安排各种实际场景进行具体实践, 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和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 数字化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在汽车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仿真教学, 其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技能培训方式, 并且仿真教学的消耗较小。但是, 如何将仿真教学引出课堂, 保证学生在教学外也可以学习成为改进的方向。

2. 建立“产学研服”一体化实训室 (车间)

利用具备对外业务条件的实训室 (车间) 开展对外业务, 整合科研项目, 开展学生实训, 提高校内师资水平。在实训室下一步改建时可以将“互联网+”理念引入其中, 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训室, 提升实训室的利用率。

3. 建立具有“自动升级”功能的课程

课程改革实践 篇8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思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属于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课程包括汇编语言、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应用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前后顺接,且在内容方面承上启下,相互关联。基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内容的紧密关系,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提出将上述课程构成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进行综合优化改革。

2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我们与企业联合,制定了课内教学和课外训练双主线的全时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增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项目。如图1所示。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可分为课程内培养和课程外培养2条主线,其中课程内实践教学为学生必选部分,课程外实践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层次有选择地完成实验项目。

课程内实验教学包括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和大作业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其中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块课程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大作业在企业完成。

课程外实验教学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开放实验室,即面向所有学生定期开放专业实验室,以扩展实验课时,解决实验课时不足、实践训练强度不够的问题,方便学生完成课内未完成的实验、进行课程设计、完成大作业以及进行毕业设计和创新实验等。第二层次为兴趣小组和训练营,此层次主要面向1、2 年级学生,各个兴趣小组和训练营均不设门槛,鼓励学生加入,只要报名均可参加。此层次配有指导老师,以开拓学生视野、进行更广泛和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为目的。第三层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项目,一般从第二层次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以实际项目开发与研究、各种学科竞赛为主要目标。

2.2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2.1 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进行远程网络实验教学

近年来,我校组织计算机硬件课程群任课教师开发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虚拟实验系统。该系统全部采用浏览器客户端技术实现,极大减轻了网络服务器的负担,可非常方便地用于远程网络教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扩展性。系统从功能上对组件进行仿真,实现了实验电路的仿真运行,支持自主设计电路,可进行复杂模型机等设计性实验。我校已在3个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中使用该系统,效果良好。我校现正准备开发计算机硬件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虚拟实验系统[2]。

2.2.2 项目引导式实验教学

各年级学生自愿成组,每个小组5 人左右,一般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导师。导师由一批坚持在教学一线并在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具有较丰富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让学生小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参加学校学生创新项目、学校学生素质能力与竞赛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及创新能力。

2.2.3 案例式实验教学

近年来,我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着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分批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挂职锻炼后利用企业的系统开发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层层分析,让学生了解硬件设计正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踏实的研究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当地企业产品设计案例,如郴州安防系统设计案例。

2.2.4 激发式实验教学

学生的硬件设计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特别是需要周围人群成功开发案例的激发。教学中可以邀请已在企业中担纲系统开发的毕业学长进行专题设计讲座,也可以让在硬件开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讲述竞赛获奖的感悟,所有这些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硬件开发勇气和开发热情[1]。

2.3 改革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综合性考核。教师在评判学生成绩时,重点考查学生对实验问题的分析能力,把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作为考核学生实验报告的重点,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自己的设想,对实验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在课堂上安排课堂提问和随堂测试,在考核学生实验结果的同时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这样,既随时掌握了学生实验的情况,也督促了学生学习实验的自觉性。在评定成绩时,注意了解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有敏锐观察现象、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有独到的见解和对书本内容认识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较好的成绩[3]。

3 结束语

建设好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文章介绍了湘南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在完善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措施。实施效果表明,它对同类院校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群,计算机硬件

参考文献

[1]严波,严春妍,丁治中,等.产品设计课程群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28-130

[2]张雯雰,肖娟,刘华艳,廖隽婷.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65

课程改革实践 篇9

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内容的整合。世界具有整体性, 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 也具有整体性, 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整合;注重活动过程的开放;重视结果, 更重视过程。在体验中发展, 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概念, 与经验课程所注重的经验是内在统一的。

从总体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一切特征, 同时又反映出教育的显示规定性, 体现出新的要求和主张, 从一定意义上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属于活动课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具有特殊意义。

2.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实践与科学探究的交互作用

2015 年, 我担任了小学三年级科学的教学工作, 从中感悟到实践与科学探究紧密结合的体现。三年级时小学生首次接触探究性课程——小学科学。如何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都是摆在小学三年级教师面前的重要教学任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植物, 其中包括有“我看到了什么, 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等内容。从本单元的课题我们不难发现,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是观察, 简单的观察实在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动物, 其中包括有寻访小动物:蜗牛、蚯蚓、金鱼等动物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对动物明显比植物的观察更感兴趣, 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从学生的探究能力看, 学生观察植物到观察动物是一个由浅及深的学习探究过程, 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有一单元的主题是种植并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探究, 在种植凤仙花的实践中, 学生能够仔细观察, 勤于记录凤仙花的生长过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对凤仙花乃至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有一单元的主题是养蚕。由于我们学校对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视, 在三月初我们与深圳蚕宝宝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 为三年级学生购买了一批蚁蚕进行观察 (2 条/ 人) 。当学生从我手中接过蚁蚕的那一刻, 我从学生的眼中看到了对科学探究的求知欲, 充满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正是通过这单元的学习, 我成为了学生们每天追随的簇拥者。“老师, 我的蚕昨天不吃不喝的, 你快帮我救救它吧。”“老师, 我的蚕开始蜕皮了, 我待在旁边看完了蜕皮的全过程, 真是精彩!”“老师, 我的蚕开始结茧了。”“老师, 我的蚕蛹不见踪影了。”学生的提问让我感觉到了学生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正是通过这单元的学习, 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苏X同学是三 (5) 班的一名学生, 对语文、数学、英语主科科目及其他副科科目都不感兴趣, 各科成绩可谓是惨不忍睹。但两条蚕蚁的实践观察探究改变了他, 从喜欢上养蚕的那刻起, 他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上课开始认真思考, 积极完成对蚕生长过程的科学观察记录。课余时间他时常跑到办公室追问我, “老师, 为什么即使地面温度很高时, 还有那么多雪山?”“老师, 日本的海啸是怎么产生的?”……由于他喜欢上科学, 我也时常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教育他要学好文化知识, 才能更好地认识并解释这些奇妙的科学现象。现在, 其他科科任教师反映苏X同学的学习态度有了重大的改变, 作业也比以前完成得好了。

三、从统计中看实践与探究

五月初, 我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科学知识与能力训练完成效果进行粗略统计, 统计如下:

从统计表中可以简单明了地看出: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 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有显著提高,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动物比对植物感兴趣。如果课程编排中没有学生的实践活动, 就需要科任教师增加实践活动, 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年级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是很强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打开探究之门。一旦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将水到渠成。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两个产物:综合实践课程和科学课程, 它们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两科课程都具有开放性, 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 都重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等。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课程改革实践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35-03

随着计算科学的进步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在许多学科的应用中都渗透着计算科学的影子,新的、有效的数值方法不断出现,形成了许多新型交叉学科。如:计算金融学、计算物理学、计算力学、计算化学等。科学计算已成为继理论和试验方法之后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科学工具。所以在理工科专业学生中开展科学计算的训练和学习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保障和要求。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是理工科研究生进行专业学习、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计算的核心和灵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科学计算和模型应用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值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进一步为掌握更复杂的现代科学计算方法打好基础。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值计算理论基础与模型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在科学计算方面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今后的自学能力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一、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文件)指出:“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必须完整贯彻,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必须加强,构建符合研究生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坚持把能力培养作为核心指标,重点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知识基础的拓宽,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课程等。”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规范和加强科学计算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对科学计算类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调查,发现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知识结构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如何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实践创新环节的建设,需要根据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现状如下:

(一)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

由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所涉及专业知识的认知和对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的理解不一致,导致学生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体系设置的需求上出现差异,使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教学达标要求和学习达标要求之间的理解形成一定的偏差,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之间不能形成共鸣效应,使教与学之间形成目标鸿沟。

(二)课程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基础和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之间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大都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各个高校,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素养,致使同一个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结构千差万别。而依据学科要求和学校的相关需求设置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同学,再加上目前“千人一面”的传统教育模式,极易在课程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基础和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之间出现鸿沟,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造成障碍。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前沿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教学内容正确性与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在教科书中尽量不涉及尚不完整、不成熟的理论和逻辑体系与存在争议的知识。而前沿的学科问题,大都直接来自源于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类的实际生活,是科学研究者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其理论往往从不成熟到成熟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的努力,这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造成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和前沿知识之间的脱节,形成学生知识发展的断层。

(四)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的设置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偏差的现象

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上升到理论阶段,形成新的专门的知识体系,最后回归于生产实际。知识从产生到最后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把这些新的知识反映到教材中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根据理论知识自身发展的规律,新的知识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生产实践问题的原型,而是对原问题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与实际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样,鉴于各种实际原因,目前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偏重于理论,缺乏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致使所要求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应用中的要求出现偏差,造成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出现鸿沟的现象。

(五)教学方式简单机械,容易造成学生粗疏懒散的思维习惯

根据课程教学体系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重视课堂过程,讲究传授方法,知识与能力并重,正确处理情感与价值观。但目前许多教师没有重视教学方法、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而是照搬原有教案和教参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课堂教学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没能去认真思考,仅仅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罗列;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知识的连贯和承接,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情绪。

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相脱节,另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易使学生形成粗疏懒散的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高素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消除教与学目标之间的不一致现象,填平教学内容和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之间出现的断层现象,缩短课程内容和专业前沿知识、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铺平学生知识应用和发展的道路,这是课程主讲教师面对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极大提升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革的主要措施

(一)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形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适用性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组多年来讲授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经验,依照理、工科类专业的特点,课程组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成果,增加科学计算中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形成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适用性的课程体系。在理论阐述上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用大量实例和算例来说明科学计算理论和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努力突出科学计算思想的渗透和应用,为工科研究生解决专业问题提供有力工具。

在课程的教与学中注重学科前沿知识与方法的引领和传授。应根据数值计算类学科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对学生知识需求变化的形势和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及时对课程大纲和内容进行调整和凝练,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把一些经典理论的构建、关键问题的突破和前沿研究成果的进展等内容通过案例式教学展开研讨,逐步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理念和能力。

(二)以“人”为本,更新理念,强化课堂教学艺术

根据学生个性化特征和需求,改变传统 “一言堂”的讲授模式,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研究,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块:教师课堂必须讲授的内容;学生通过研讨学习掌握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作业和答疑掌握的内容。灵活的开展创造性学习,能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协调课程教与学的双边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课程的整体教学计划和过程中,协调教与学的双边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按照动力学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将课程的教与学看作是一个系统,其中由行为动力、运行动力和外部推动力相结合而形成了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具体如下图: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行为动力)是系统运行的主要动力,在课程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和推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智力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设计,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特定条件下系统运行的外部推力(包括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管理等)会对系统运行产生推动的作用,通过协调课程教与学的双边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坚持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位要求作为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认真贯彻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社会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化的优化设计,增加实际问题的研讨和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拓展,克服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

三、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资料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这对于学生掌握科学计算知识,正确运用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

通过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研究,不仅提高学生的科学计算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达到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目的,构建师生共赢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得课程主讲教师对于学科前沿理论更加了解,对于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方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完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软、硬件设施

通过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研究,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实例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电子教案、课件等资源,促进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软件建设。通过计算机教学和科研网络平台、相应的实验室建设,提高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硬件设施水平。

(四)提高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在完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在兄弟院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结束语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是高校理、工科相关专业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重要性日趋增强。鉴于目前课程在课程体系、教材结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在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师生共赢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成果,为后继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建华,陈兴同,曹德欣.数值计算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章豹,李和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4(8):44-45.

[3] Michael T Heath.Scientific computing an introductory survey[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谢治州.数值分析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133-136.

上一篇:创造性思维写作下一篇:课堂发展性评价